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精选11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1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因些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影响,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同时其进程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长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提出“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和加强老龄工作的新要求。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既是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 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 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问题,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并带来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人口“未富先老”发展的态势, 将会加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使社会领域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 以致影响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加大。
据预测, 2015年以后, 劳动力年龄开始趋于下降态势, 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促进发展的“人口红利时代”将逐步结束。随着老年人口逐步上升和年轻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 使人力资本总体活力明显衰退, 使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日渐加重, 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发展, 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科技进步, 这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1.2 人口老龄化使医疗和护理负担加重。
人到老年以后生理机体老化, 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日益下降。老年阶段慢性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骨关节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加重, 同时也使医疗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社会服务发展滞后且布局不合理, 医疗、社会服务机构建设与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给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1.3 人口老龄化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家庭供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资料显示, 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占73.13%。当前, 这种养老模式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面临挑战, 突出表现在:家庭规模小型化, 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已是普遍现象, 老年人作为在传统大家庭中一家之主的财产支配地位不复存在, 而逐渐变为被动地接受子女的供养, 其供养状况受子女经济状况及孝敬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要推进法治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激励机制, 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的同时, 高度重视社会化养老, 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创新养老服务的新格局。
1.4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现在的老年人群, 尤其是城镇老年人群由于生理、心理、经济状况等原因, 养老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他们对医疗保健、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生活用品及社会服务等消费需求迫切, 渴望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产品和市场及社会服务。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及老年社会服务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状况日趋突出。
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旷古不变的真理, “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研究战略对策, 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减少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这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2.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老龄工作。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国情, 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牢固树立“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加强老龄工作, 抓住“人口红利”的有利时机, 推进改革开放, 提高人口素质, 依靠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2.2 弘扬传统美德, 创新养老模式。
弘扬敬老养老美德, 发展和谐文化, 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的基础。家庭对于老年人不仅是主要物质生活保障场所, 也是重要精神支柱。老年人健康愉快的生活, 既是社会、家庭应承担的责任,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整合服务资源、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受益群体、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护理照顾的家庭环境, 是实现“四位一体”养老模式的一条较好途径。
2.3 加强法制建设, 保障老人权益。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宣传老年人享有的权利和家庭子女对老年人赡养与抚养的义务, 老年人享有财产、婚姻等方面的自由, 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宣传教育, 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 及时提供法律援助。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以及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和手段,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 消除年龄歧视, 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规行为给予充分的揭露和批判。
2.4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养老体系。
财富在发展中创造, 民生在分配中体现。政府与社会要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保障和关爱服务, 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发展老龄事业的根本目的, 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是解决老年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指导;二是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 把老龄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将重点建设项目, 列入政府投资年度计划,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老年人服务设施不足及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三是要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鼓励支持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 创办养老机构。四是要积极筹建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的老年病综合性大型医院, 加强老年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 指导各福利院、敬老院、康复院的护理业务。大中型医疗机构要开设并加强老年病专科或老年病门诊。要加快发展面向高龄病残老年人的护理服务, 积极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专项医疗和康复救助活动。
2.5 发展养老事业, 建设“银发工程”。
当代老年人特别是建国前后出生将陆续进入老年行列的人群。他们对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 渴望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他们参与各类健康的社会活动;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社团组织, 创办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 加强对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学校培养、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 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管理、服务的专业队伍。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新提高效益, 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 建设“八大银发工程”:a.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程;b.养老福利建设工程;c.老年人食品、用品建设工程;d.医疗、护理、康复建设工程;e.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人员队伍建设工程;f.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建设工程;g.老年人交通爱心工程;h.老年人健身、娱乐、教育工程。在项目建设中, 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 加强施工监督管理,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 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1]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2006.
[4]中国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改革[J].望新闻周刊, 2006.[4]中国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改革[J].望新闻周刊, 2006.
[5]贾立政.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5]贾立政.论剑-大国之路与中国崛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2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儒家学者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社会开始,养老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但目前,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我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高峰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的,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应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对老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多向老龄事业投资,减轻国家公共资金的投入负担。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创新多种服务方式,推进社会化养老。老年产业可以把服务延伸到准老人,在保险、理财、住宅、保健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让准老人做好进入老年期的各种准备。
第三,制度安排方面,应尽快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在城市,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支持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实行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农村,不断巩固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确保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全国农村,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尽快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和各项福利制度,真正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人才培训方面,应不断加快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人才培养。百年树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必须及早培养,以便对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老年人有较多的医疗护理需求,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康复人员。同时还应加大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能向老年人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服务。
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篇3
专家观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从老龄化的高峰来讲,大概在2030年到2040年左右。老龄化必然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首先,劳动人口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我们传统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将难以为继;同时,劳动力的年龄也在老化,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过去相比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摘自中国广播网)
专家观点: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认为,缓解人口老化压力的关键在于健康老龄化,通过提高整个老年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延长老年人有效劳动寿命,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自人民网)
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经济系统分析室主任李军则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更不是单纯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真正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是加强从经济层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前提。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警惕过度投资
在“稳增长”的调控之下,今年二季度以来一些地方竞相扩大投资规模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专家观点:对于天津、山西、黑龙江、江苏、重庆、贵州等十余省市陆续发布的累积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经济刺激计划,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认为,一方面要意识到这10万亿元更多是“象征意义”,部分地方发布的投资计划实际为长期计划,并非当年实际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过度投资可能会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认为,地方投资应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尽量退出竞争性领域,同时政府的融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尤其不能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规发行企业债或信托产品等方式变相举借政府债务,不能超前超大搞建设,避免透支未来增长潜力。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认为,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保证已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是关键。长远来看,化解风险应创新金融工具,让城市建设融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减少地方举债需求。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进出口创新高
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50.3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总额超过1863亿,同比增长9.9%,创下我国单月出口规模历史最高值。在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欧盟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9月份出口不仅没有继续下降,反而亮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专家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魏建国认为,是由于政府促进外贸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特别是政府鼓励了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方面和海关的监管费用减免方面。他认为9月份的数据透露出来四个非常可喜的信息,一是一般贸易的出口大于加工贸易的出口;二是当前我们一些企业在转型方面有自主研发能力;三是对非洲出口9月份单月就达到了24,而对东盟国家、阿拉伯国家等都有很显著的恢复;四是企业内部加强了监管,增加了内力特别是应付金融危机的能力,使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而形成竞争力。
(摘自中国广播网)
财经作家倪金节则认为,9月份出口形势的回暖,难言已成趋势。在国内和国际双重因素不出现实质性改善之际,中国出口企业更应苦练内功,加快结构转型,不能再走产业链低端的老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4
关键词:老年人群,信息素养,人口老龄化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 占8.87%, 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 我国在2000年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且老龄化发展迅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人类发展到今天,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网络时代, 网络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 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等不可缺少的渠道。可见,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社会交叉进行的两大进程, 也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1]。信息化社会对人们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 老年人群的信息素养水平势必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 研究老年人群信息需求、提高老年人群信息素养, 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一、老年人群信息素养内涵
(一)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首先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 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泽考斯基提出的, 当时将信息素养解释为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能力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我国信息素养通常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3]。因此,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它和基本学习技能 (读、写、算) 一样, 是21世纪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之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信息素养内涵不但包括信息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 而且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会如何学习和进行知识创新[4]。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 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都面临着丰富、繁杂的信息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能够借助各种工具进行信息查询、检索, 获取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创新性思维, 将已获得的信息融会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 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 老年人群信息素养的内涵
结合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 我们认为老年人群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知识的查询能力和运用能力两方面, 即:有良好的信息意识, 能够认识自己的信息需求、知道在哪里查询到有用的信息知识, 能够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能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懂得如何学习。
二、提高老年人群信息素养的意义
(一) 可以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 即人在进入老年之后, 身体、心理和智能等各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1999年, 世卫组织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又提出“积极老龄化”的口号, 强调老年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不仅要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 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 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2000年, 我国政府也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0) 13号) 这一纲领性文件, 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见, 精神生活的质量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
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显示, 截止到2010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其中60岁及以上年龄占1.9%, 达到868.3万, 在互联网普及和网民数量增长的大背景下, 我国老年网民的数量在未来无疑会有更大的发展, 网络已逐步融入到老年人群学习、娱乐、休闲等日常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老人们需要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通过网络, 老年人可以方便地与亲人朋友交流、沟通, 传播自我形象, 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二) 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 人在迈入老年 (60岁以后) 后, 生理、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衰退, 脑功能下降, 记忆力衰退, 智力减退, 思维能力降低, 手脚协调性差, 操作能力下降等, 但是对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影响较小;在心理上, 老年人随着人际交往的减少, 会逐渐产生隔离感、孤独感、依恋感, 由于自我活动和自我保健能力的降低, 进而产生衰老感甚至离世感, 常常感到烦恼、紧张、抑郁、焦虑、自闭和对死亡的恐惧等心理, 此外还表现为保守、固执己见, 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 喜安静、惧孤独, 不耐寂寞等。
基于上述生理心理特征, 老年人群常见的心理需求有:健康的需求、依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奉献的需求、情趣的需求、人际交流的需求等, 这些心理需求决定了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左美云等将老年人的信息需求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5]:衣食住行、日常护理等基本信息需求, 医疗保健、养老政策等安全信息需求, 亲友信息及团体活动等情感交流的信息需求, 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受尊重的信息需求, 知识技能和工作岗位等自我实现的信息需求。此外, 老年人还有陶冶情趣、充实生活的信息需求, 如:种花、养鸟、钓鱼、绘画、下棋、弹琴、音乐、舞蹈等信息, 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追求富于情趣、轻松快乐的生活。
可见, 老年人群的信息需求是十分广泛。在当今需要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 很多老年人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他们希望与社会交往, 渴望有更多精彩的休闲方式, 渴望用新的兴趣和角色来填充生活, 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目标是一致的。提高老年人群的信息素养, 则可以使老年人通过信息化方式方便、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信息需求。
三、老年人群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公民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是构成科学素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 公民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 并且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趋势。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相当于日本 (1991年3%) 、加拿大 (1989年4%) 和欧盟 (1992年5%) 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其中60-69岁年龄人群最低, 为1.25%。2009年底卫生部发布的“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也偏低, 仅为6.48%, 其中55-69岁年龄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更低, 而且“知道怎样获取健康信息和知识”这一技能普遍较低。
现代文献信息载体多种多样, 人们查询信息途径也多种多样: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书目索引年鉴、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老年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信息的查询、获取、处理以及利用信息来解决健康、生活问题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有数字表明, 我国绝大多数老龄人口获取信息完全是利用一次文献和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 在1.776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 上网人数只有868.3万。在一项对天津图书馆老年用户信息行为特征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老年用户习惯于传统查询方式, 主要集中在图书、期刊、报纸等中文纸质载体上, 采取浏览及询问他人的方式查找自己所需信息;老年用户缺乏信息检索的科学方法及技能, 并且对互联网、图书馆网站和数字资源等缺乏需求[6]。
由此可见, 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 尤其是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 信息素养普遍偏低、信息查询获取能力欠缺, 不利于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四、老年人群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 培养老年人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 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 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们的信息需求程度。老年人群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因素, 学习能力下降, 对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缺乏信心, 信息意识薄弱。培养老年人信息意识, 第一, 要使老年人认识目前我国信息社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信息素养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激发老年人想用和敢用信息的意识, 这样才能使老年人有动力追求丰富的老年精神生活、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第二, 还要培养老年人正确选择和判断信息的意识, 认识信息垃圾的危害, 抵制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第三, 要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时应具有的责任感, 了解在信息查询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 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 什么是隐私权, 加强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 培养老年人信息技能
它主要是指信息查询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利用能力的培养, 如纸质文献的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基础知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使用等培训, 要简单易懂, 适合老年人学习。由于老年人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这部分教育应分层次地进行, 针对老年人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 依次进行初级、中级、高级教育[7]。
1. 初级教育是普及教育, 以大多数老年人为教育对象, 重点学习信息学基本知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 如传统纸质文献包括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查询方法, 计算机的开关机、计算机的构成、阅读和获取信息所需的硬件和软件配置等最基本的知识, 熟悉常用的搜索引擎、检索网站、网址、接入互联网的方式等。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 可以远程登录网站, 具有一定的检索能力, 逐步熟悉新的信息技术, 进而接受新事物。
2. 中级教育重点是在计算机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的技能训练上, 着力培养老年人的信息利用能力, 掌握与工作和学习相关领域的信息源及其信息索取的途径, 使老年用户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3. 高级教育则是针对研究型的老年人群, 重点学习文献分析和研究、情报调研、论文写作技巧等, 培养老年人的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满足研究型老年人利用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五、结语
各方面的数据都表明, 我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正面临着老龄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老年人, 有着广泛的信息需求, 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老年人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新信息、学习新知识, 可以益智益心、陶冶性情、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然而我国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信息查询、获取能力偏低, 影响了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因此, 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仅对此做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在未来的研究中, 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 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群日常信息查询行为和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探讨老年人群的信息需求、信息查询行为特点, 以及老年人群信息素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对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行数据验证。
参考文献
[1]王萍.新媒介使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理论界, 2010, (10) :186-188.
[2][3][4]凌劲.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2 (3) :79-80, 88.
[5]左美云, 刘勍勍, 刘方, 等.老年人信息需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管理评论, 2009, 21 (10) :70-77.
[6]尹静.浅谈公共图书馆对老年用户的信息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1 (4) :72-75.
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调研措施 篇5
一、**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特点
2008年10月县老龄办在全县
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县总人口为387330人,目前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61946人,占总人口的15.99%,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40936人,80岁以上老龄人7117人, 90岁以上老龄人751人,100岁以上的6人;空巢和独居老人21299人,占老人数的34.4%;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12060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的3037人,城巿低保的1414人,五保的1509人,已领取养老金的6100人;参加农合或城医保险的53696人。0-14岁总人口39135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104.6%。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动态过程。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通常把人口结构分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各项指标见表一)。
表2 **县第三---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类型指标值
根据上述标准,对第三次人口普查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对比(见表二),我们可以看出1982年“三普”时,我县人口尚处在成年型,但已开始向老年型过度,四项指标中有二项(老年人口比例和老少人口比例)已接近老年型。2000年“五普”时,已是典型的老年型,我县人口已完全进入老年型,而且四项指标中有三项高出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见表3),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县老龄人口是少儿人口的1.68倍,自2000年人口普查以来,老龄人口年均以2.63%的净增长率在递增。
分析我县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我们认为促使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成功地开展了计划生育和城巿化的发展。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19元增加到2007年7871元,三十年净增7652元,年均增长13.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农民为例,1998年人均纯收入为1010元,2007年增加到2507元,十年净增1497元,增长67.47%。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死亡率下降到7.75‰左右,2007年死亡率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在逐年增长,1989年66.81岁,2000年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县老年人口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四普”至“五普”期间,65岁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3.84的速度增长,而“五普”至2008年期间则以每年2.63的速度增长。在“三普”、“四普”时我县的老年人比例都未超过全省的平均数,而“五普”却超过全省平均数的3.1个百分点。因此,“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
1980年以来,我国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儿人口逐年减少。1964年出生率为45.34‰,1982年为17.32‰,1990年为14.12‰,2000年为6.62‰。少儿人口从1990年111491人下降到2008年的39135人。人口出生率的低水平运行,少儿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导致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
纵观第三至五三次人口普查,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地区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这是需要我们高度注意的。(资料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和湖北省人口老龄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乡镇之间不平衡。这次调查数据表明,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他们分别是磨坪乡、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都是山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低于15%的有5个乡镇,它们是茅坪镇、水田坝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泄滩乡,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3、目前以低龄老人为主,但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我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51182人,其
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29329人,占57.3%,70---79岁的中龄老人17753人,占34.7%,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100人,占8.01%。虽然,目前低龄老人占主导地位,但是高龄老人增长速度比较快。这次调查高龄老人已达7114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县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新的世纪里仍会继续发展。首先,少儿人口比重还会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10年将下降到9%。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老年人口的增长呈阶段性的特征。目前至2010年,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2010年至203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3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3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1、老年人口的增多,加重了国家、企业的负担。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8%,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少儿抚养比就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将在较长的一个时间内快速增长。因此,国家、企业的负担将加重。
2、家庭小型化,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四普”相比,家庭户平均人口数减少了0.46人,为3.15人/户,比全省同期的3.51人/户低0.36人/户。据我们2008年的初步调查,全县“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达34.3%。这些家庭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老年人的自我照顾。目前,我县老年人口还处于较年轻的阶段。此次调查,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7117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49%,但随着高龄老人的增多,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差,老年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会减弱。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家庭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功能正在弱化。
3、老年人的增多,使现有的老年福利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增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疾病的人数也在增多。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2000年患病率为60.42%,而且以常见病、慢性病为主,这些病有的只要及时治疗就能治好,有的则要坚持长年治疗,才能奏效。但是,目前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老年人上乡镇、县医院看病一次实在不容易,所以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病,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急病转化成慢性病,久治不愈。同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近几年,在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使得有些老年人不敢看病。目前全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总共床位数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但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还是比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活动,内容比较枯燥,主要还是打麻将、看电视为主。因此,大力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已成为发展老龄事业的当务之急。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对策
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桔合,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巿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敬老养老道德教育,加强老龄工作法制建设;坚持关心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妇女的特殊问题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这为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人口老龄化及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是我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至今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这一严重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只看到全国刚刚进入老龄化而忽视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较高的特殊性,往往满足于对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安排,而看不到广大农村老年人至今缺乏保障的情况和潜伏的危机;往往忙着处理眼前的矛盾而顾不上考虑十年、二十年后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情。建国初期,我们有过不注意计划生育的历史教训,它使我们懂得了,人口政策一个时期的失误,往往需要几代人作出牺牲。因此,我们期望,各级领导干部、全社会都要重视我县人口老龄化问题,抓住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不高的有利时机,积极妥善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迎接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如果现在不加以认真对等,等到人口老龄化高潮到来以后再去解决,那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把难题留给子孙后代。为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就目前来看,各级领导对老龄工作的重视程度很不一致,乡镇、单位之间老龄工作、老龄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能听取一到二次全县老龄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尽快理顺老龄工作机构,列入政府工作序列,明确它的级别、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发展其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作用。根据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精神,乡镇、街道这一级必须配备老龄工作的专职干部,村一级要设老年协会,使老龄工作任务能落实到基层。县财政应该保证老龄工作机构开展工作的必需经费。
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农村,从**县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在农村。目前,我县农村虽然已开展了养老保险,但复盖面比较小,参保人数只占农村人口的13.05%。老年福利设施数量少、设备简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大大高于城镇。建议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倾斜。
2、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社会的各方面,时间跨度又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因此,要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县政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因素,使其和其它事业一样,与整个社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届时要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加以体现,年终要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的落空。
3、花大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避振器,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今后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为今后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在城镇,要加快实施养老金社会统筹的步伐,扩大养老保险的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减少支出的风险。在农村,要继续大力提倡家庭养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鼓励,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同时,要逐步扩大社会养老的成份。建立起以个人交费,自我保障为主的养老保险机制。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集体给予适当补助。要鼓励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使他们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成果。
4、重视建立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老年人绝大多数生活在行政村和居民区,除了家庭之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生活主要靠行政村和居民区。因此,要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的建设。一方面要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服务。
要重视在村(居)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健康保健的教育,使村(居)民在青少年期、中成年期就注意身体保健,为健康地进入老年期和延长老年的健康期打好基础。要尽快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主动进行身体锻炼,改变不卫生、科学的生活习惯,努力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健康长寿,促进健康老龄化。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八大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3]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8.
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向度探析 篇7
1 令人担忧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联合国对1950年至2050年世界各地区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显示 (见表1) , 老年抚养比在世界各地区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我国人口寿命不断增长, 人口死亡率一直在下降, 人口出生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较长时期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必然导致人口的老龄化。据最新公布的数据, 截至2008年底, 我国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亿5千1百万, 超过了11%。预计到2050年, 我国将有老年人口约4亿, 约占全国人口的27%, 也就是说到时平均每3.6个人当中将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 抚养重心将由儿童转向老年人, 人口结构的变化使赡养率骤增, 社会养一个老人, 比培育一个孩子的费用要大得多;第二,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负担增加, 国家和社会用于老年人的退休费、医疗费、社会福利等都要随之加大, 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扩大再生产, 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三, 经济结构调整加重了老年保障问题, 老年人口安度晚年,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应该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 人口老龄化也必然使得我国面临医疗卫生的不安全。
2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当前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十分复杂, 笔者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些探讨。
2.1 总和生育率下降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和生育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的总和生育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人口学者Lee[1]对1700年至2100年世界人口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显示, 世界平均每名妇女生育小孩的个数:1700年为6.0个, 1800年为6.0个, 1900年下降为5.2个, 1950年降至5.0个, 2000年为2.7个。联合国预测, 未来50年内, 总和生育率会继续下降, 预计在21世纪中叶将降至2.02。
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在2.1左右才能保持人口的基本平衡。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在1.5~1.8之间,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已经低于更替水平并可能持续下去。由于人口更替的惯性规律, 其结果将是短期内无法逆转的, 这就说明未来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子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这样那样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而使得低于更替水平的出生率回升到合理的水平。持续低于更替水平的出生率将导致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的萎缩, 给社会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2.2 死亡率下降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死亡率下降, 死亡率下降表现为预期寿命的提高。历史地看全球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特别是最近的100年, 预期寿命提高迅速。1970年至1975年世界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平均为58岁, 到2000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已达到65岁, 2005年至2010年上升至67岁, 预计2045年至2050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将达到75岁。在一些发达国家, 2005年至2010年问出生时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
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向度探析
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 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研究
人口老龄化问题, 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过大对社会运行和发展造成影响的社会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 弄清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内在关系, 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策, 为国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为党中央、国务院在老龄问题上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 我们应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 加强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
3.2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但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老龄服务项目都按照社会福利方式运作, 应当立足于建立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龄服务体系。第一, 应当高度重视解决空巢家庭病残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问题, 优先发展病残老年人护理服务项目。第二, 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管理。第三,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3.3 建立健全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大老龄”网络机制
我国的老年群体是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 蕴藏着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我们应当积极鼓励老年群众融入社会, 积极地创造条件, 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道德风尚, 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代际关系和谐。切实加强基层老龄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群众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党政领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推进我国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从2000年之后, 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 不仅是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更是世界上老龄人口增加最快的国家。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本文做了探索。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思考及应对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对策
第二届中国老龄国情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资料显示, 截止到2008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2%, 预计到2014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个亿,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 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3亿, 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人口, 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 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9岁, 而2001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近几十年来, 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从而使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 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这是客观事实。
3. 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 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 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 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 (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 , 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 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2. 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 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 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 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 只用了18年时间, 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3. 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 后进入人口老龄化, 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 是“先富后老”, 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 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 老龄化就提前到来, 是“未富先老”, 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4. 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 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 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 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应当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紧迫感, 从而有助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养老保障制度, 加快发展我国的老龄战略研究体系, 老年人居环境体系, 老年健康支柱体系, 老年经济供养体系, 老年服务网络体系和老年社会工作体系,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好准备, 奠定基础。
1. 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大力发展生产力, 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 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 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之所以会因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老年人口的抚养比率越来越高, 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不足, 生产率水平提高不快等等, 都是因为经济发展步伐太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把握时机, 大力发展生产, 提高就业率, 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 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准备充足的养老金。近年来, 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养老金严重不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的问题, 难以切实保障老龄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金的不足使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运行已面临财务危机并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那么, 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 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准备充足的养老金就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财政转移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使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 用缴税制代替缴费制;增加税收渠道, 弥补资金缺口;以及变现国有资产等方式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2.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 要具有充足且可持续供应能力的资金, 严格的管理制度, 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全员的覆盖。?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 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 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 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建立和完善包括老年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老年社会福利和老年社会救济在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老年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3.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 努力实现以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在目前的条件下, 把所有的老年人都赶出家门进入社会福利院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家庭养老的最大挑战, 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 导致养老人力资源的持续萎缩。开展社区照料养老服务, 既可以解决家庭养老的困难, 又可以促进再就业, 还可以改善社会风气, 稳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包括社区服务保障和资金来源保障两方面, 社区服务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撑和待遇水平的实现手段, 也是资金来源保障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既不健全、又严重脱离老龄群体的需要, 脱离老年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 并且服务设施少、质量差。全面掌握老年群体需要, 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从实际出发发展老年人口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业, 是现在就需要摆上日程的重要工作。
4. 充分利用老年人才, 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 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据调查, 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多万人, 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 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200多万人, 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 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几十年知识的积累, 有扎实的知识功底,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中高级人才缺口很大, 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 不仅可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也可为老年人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对老年人才举办各种招聘会进行吸纳外, 还应根据行业特点, 适当对某些行业延长退休年龄或进行返聘等多种办法吸纳老年专业人才。此外, 鼓励老年人“老有所学”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提高老年人素质, 从而也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面对银色浪潮, 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纵深发展进程中, 在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用健康的积极高龄化政策去解决老年人口高龄化问题, 最终实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依旧任重而道远,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顾宝昌.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2].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J].人口研究, 2000 (2)
[3].高小勇.老龄化挑战.南风窗, 2004 (05)
[4].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 2006 (04)
[5].黄建明.和谐社会与人口老龄化[J].统计观察, 2006 (6)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9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 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我国作为21世纪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 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考验。
(一)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据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者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的地区或者国家称为“老年型地区”或“老年型国家”。
(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1.1982年到2000年为过渡阶段
这期间, 我国老年人口以3.02%的速度递增,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7664万增长到1.34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由7.64%增长到10.76%。2000年我国人口完成了由成年型人口转变成老年型国家。其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总人口增长速度放慢。
2.2000年到2025年为发展阶段
这一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1.34亿增长到2.84亿, 比重由10.76%增长到19.34%。
3.2025年到2050年为高峰阶段
这一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长,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2.84亿增长到4.4亿, 比重将由19.34%增长到30%。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顶峰。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
(一) 人均寿命的延长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 我国的人均寿命大大的延长。1985年到2001年, 在这15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由68.9岁增加到71.8岁, 增加了3岁。这是形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二)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推行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 近40年计划生育就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口。因此, 导致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很大程度上也使中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 未富先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的发达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据统计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 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NP才刚达800美元。
(二) 速度快
我国进去老龄社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发达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 一般需要40年到80年的时间, 而我国老龄化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 只用了18年的时间。
(三) 基数大且高龄化的态势显著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4亿, 而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大概数达到11.8%。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50年, 老龄人口将达到4.12亿, 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7.43%, 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的总和。据联合国预测, 21世纪上半叶,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199万, 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 到2050年将会提高到近7%.
(四)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域差异显著,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先进入老龄化。例如上海市在1979年就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 其后北京、天津、江苏和浙江进了老龄化。而地域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如西藏、青海则要2010-2020年前后才能跨进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而且农村超过城市, 可见, 在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四、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 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将加重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社会用于老年人的支出加大, 社会积累也会下降。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 必将导致劳动资源率下降。劳动资源减少, 直接影响物质财富的创造。人口老龄化使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 一系列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 也要求社会增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福利设施和公共场所。提高劳动生产率, 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未来老龄化可能给社会造成的负担及未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二)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宏观方面, 由于老年人的绝对数和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闲暇活动、文化教育、居住环境乃至法律法规等等, 都会产生新的需求, 发生相应变化, 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微观方面, 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特别是独生子女进入婚育龄, 成为家庭主角之后, 家庭小型化和家庭功能的削弱, 必然对家庭养老的传统带来挑战。
五、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政策
(一)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最首要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 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大力发展生产力, 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 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高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 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 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行计划生育,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我国近40年计划生育就使中国少生了3亿人口。随着我国人口生育率长期稳定在低水平, 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 有必要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地位, 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 从人口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对有些人可以逐步放开计划生育。在开放计划生育的同时我们还要突破“养儿防老”旧的思想的束缚, 把养老社会保障工作做好。
(三) 采取弹性退休政策
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的男性55-60岁, 女性50-55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这一刚性政策将会渐现弊端。50-60岁属于年轻的老年人, 他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刚刚达到顶峰状态, 是不需要培训、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具有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 如果让他们的退休年龄同其他人一样, 势必造成成年人资源的浪费。建议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推行健康状态良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老年人才的退休年龄。这样既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又能增加老年人收入, 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
(四) 建立国家、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的养老方式
国家、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养老思路主要是:国家对有工资收入的离休职工推行退休金社会统筹的办法, 保障离休工人能拿到足额的退休金, 并完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社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对农村和没有工资收入的老人应给以一定的补贴, 并制定相关法律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国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 因此, 我们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其次是推行农村养老保险, 配合家庭养老。同时还要辅助施以法律的保护对极少数不赡养和赡养老人不好者。针对我国老年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 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实行国家、社会、家庭共同负担的原则, 来解决养老问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解决发展水平, 逐步增加对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 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同时要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实行社会事业社会办的方针, 多渠道, 多形式地发展养老事业。
六、小结
总之,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必须统一思想, 共同行动, 从战略高度着眼, 从具体制度安排着手, 尽快制定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 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 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重点,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 李志宏, 党俊武等.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J].人口学刊, 2009, (6)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10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 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 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 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 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 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 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 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 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 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 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 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 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 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 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 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以及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发展等特点,导致我国养老保障以及养老服务等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的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3]徐达.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模型与实证[J].财经科学,2012,25(4):100-107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篇11
一、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快的老龄化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劳动力供给, 提高工资水平, 进而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势必需要使用资本来替换, 这会加速资本报酬递减的速度。
二、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
(一) 当前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
中国城镇职工退休金替代率从2000年的71%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42%, 2008年略有回升, 为44% (郑秉文, 2009) , 总体上保持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养老保险的缺口却不断扩大。陶田 (2004)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新报告, 认为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未来25年的总缺口将高达1.8万亿元, 年均717亿元。在对中国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大小的估计上, 学者们一致认为,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资金将面临巨大的缺口。倘若缺口部分资金得不到弥补, 势必将影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健康运行。
(二) 养老保险金未来负担不断加重
当前, 养老保险金的缴费率已经居高不下。个人缴费率 (包括“五险”、企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 高达30%;企业负担 (包括“五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高达53%;国家财政在2002-2008年间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高达5.768亿元 (郑秉文, 2009) 。倘若上调缴费率, 则将极大地加重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倘若增加财政的补贴, 则财政将苦不堪言。
三、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及其实施中的问题
(一)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的矛盾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职工50周岁, 女干部55周岁, 女职工加权平均的退休年龄为52岁。对特殊工种的职工, 累计工龄在8-10年可以允许提前5年退休, 并且不降低其退休待遇。如今, 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指出估测的50多岁提高到目前的70岁左右 (城镇女性已达75岁) , 而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延长。
(二)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现象比较突出
特殊工种的提前退休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 是对从事损害身体健康岗位工作的职工实行的一种事后补偿政策。随着科技进步、劳动条件改善, 一些过时的特殊工种仍在享受政策。当前, 在严格控制企业破产和因病提前退休并降低待遇水平的情况下, 特殊工种的提前退休成了政策优惠的“独木桥”。
四、提高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口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岁。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1989年我国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 男子为69岁。在30年的时间里, 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大约21岁。据有关资料显示, 预计我国2050年的平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因此, 现行的退休年龄明显偏低, 应当在法律上提高退休年龄。
(二) 智力劳动不断取代体力劳动
体力劳动的最佳年龄段是30一40岁, 而智力劳动的最佳年龄段是50一60岁。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在这种背景下, 重视、尊重老年人, 让老年人发挥余热, 实现老有所为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提高退休年龄的方案设计
(一) 逐步提高劳动适龄女性的退休年龄, 实现男女同龄退休
在社会保险立法中, 无论对退休年龄作何种规定, 妇女的退休年龄应当与男子相同, 或逐步一致。其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 进一步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宗旨, 促进在劳动领域中的性别平等。与此同时, 我国公务员中的女干部占40%以上, 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约占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45%, 妇女的就业已达到一个较好的时期。其次, 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子长, 如果在法律上取消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别, 可以大大减轻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再次, 如果抛开所有其他因素, 只从经济的角度上看, 延长妇女的退休年龄从而减少的养老金支付大于让妇女提前退休得到的经济收益。
(二) 实行弹性化的推迟退休政策
首先, 对于教师、科研工作者、医生等工作年龄应适当延长, 个人与企业承担缴费比例不变。
其次, 适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 传统确定的退休年龄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区别对待, 主要是因为对男女社会角色人之存在差异导致的, 这种传统认知在新的社会阶段已经出现成为不尽合理的制度界定, 需要有所转变。而且不同类型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存在着很大差别, 也迫切要求就业制度与之衔接。
最后, 实施在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要求在精算基础上建立退休年龄的早与迟和领取养老金数量的多与少之间的关联和调节机制, 如提前退休需要以降低养老保险津贴为条件。并且应当基于对人均寿命的估测, 在精算基础上确定养老保险津贴降低的标准, 使其因提前退休导致的领取津贴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费用能够为其领取养老保险金数额度的减少而抵销。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8-20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荐阅读:
积极应对方式06-27
馆陶企业积极应对雾霾天气05-24
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06-03
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06-05
危害应对10-14
防御应对10-16
家庭应对10-17
主动应对10-17
情绪应对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