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建筑设计(通用12篇)
老龄化建筑设计 篇1
中国老龄化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截至2007年底我国60岁的老人为1.53亿, 这个数字发展特别快;2001年~2020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2050年是我国老龄人口高峰的阶段, 老人从2.3亿增加4.1亿, 老年人的比重从15.6%上升到25.8%, 高龄人口迅速上升, 针对此老龄社会, 其住宅空间如何设计?
老龄居住空间设计
首先从住宅单元入口开始,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首先需要有坡道, 台阶不要做的太多, 对立面的住宅有影响, 所以不做很高的台阶就尽量少做, 里面需要设置电梯。此外, 还需要一个雨罩来挡住车的一部分, 打开车门的时候人不至于被淋湿, 这对老龄人特别重要, 尤其是在雨天。
走廊楼梯间连续的双排扶手, 在走廊中尽量连续, 合理的踏步尺寸应比正常的楼梯高度稍微小一点。能容纳担架的电梯, 目前在住宅中都没有做到, 这做得还不够好, 将来会有很多老人入住, 一旦发生疾病, 这个过程会很危险, 所以最好做能容纳担架的电梯, 并保证拐弯的时候担架能通行。
简单讲一下大门的玄关, 现在的玄关是指室内住宅内部的玄关, 国内很多门厅并没有考虑设置鞋柜, 设置坐凳, 有的门厅稍微小一点, 这对老人而言非常不便。因而在设计的时候应注意门厅需要安放扶手和坐凳以方便老人换鞋。如果有轮椅可以放置在门口旁边, 比较方便。
起居室是多数老人喜欢停留时间较长的空间, 调研结果表明, 老人对起居室非常重视。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沙发做得也有问题, 沙发很软, 如果客厅很大, 看电视看不清, 往往要搬个凳子往前坐, 这样很不方便。起居室需要注意的要点:要满足老人看电视, 看书休息等活动。老人不喜欢用空调, 可以开一扇窗户, 对于老人而言, 他们更喜欢空气自然流通。另外, 沙发需要有扶手。有些老人表示卧室不需要太多家具, 将近半数的老人分床睡, 因为他们的睡觉时间不同, 所以最好是两个人分着睡。
卧室设计注意要点:卧室的隔音要好;床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根据不同的季节老人会做相应的调换。床头设灯, 最好设置双控的开关, 除台灯外要有一个双控;抽屉最好多一点, 因为老人会吃很多药, 放在抽屉里面比较方便;电源、插座、包括呼叫器, 这是对老人卧室必备的要求。
现在老人使用淋浴, 淋浴间要设置扶手和坐凳, 最好有浴霸。老人对浴缸的使用率不是很高, 所以应先满足淋浴, 之后可以再安装浴缸。扶手的位置怎么设计?大多数人并不在意, 设置扶手, 但是没有准确的位置。日本在这方面研究得非常清楚, 他们在一些细节上处理得很好, 浴缸设计中考虑到人的姿势, 考虑到老人的难度, 想的很周到。例如按纽可以放大, 增强识别性, 在紧急呼叫的位置可设一根线, 出现紧急事故可以很方便的拉线。
厨房,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 水池在一侧, 窗户在人的背面, 洗东西时会觉得很暗, 即使是青年人也会觉得不方便。推拉窗会稍好, 但是密封不太好。如果是老龄人用的厨房, 要特别注意窗户的设计。厨房的要点, 要满足轮椅在里面转圈的要求;操作台要空出来;操作台的台面要尽量连续, 方便坐轮椅者操作。另外, 炉灶底下放空, 以便腿能插进去。老人用的炉灶, 一般不用明火, 用电池炉之类。
餐厅的注意事项, 餐厅最好要通风和采光良好, 餐桌尽量靠近厨房, 方便端东西。
老龄住宅室内装修
家具要小型化, 家具不要特别笨重, 沙发可以是一组拼起来的, 电视柜也可以是拼起来的。比如茶几的拼接, 腿可以插进去, 也不需要弯腰。椅子需要有硬的扶手, 整个椅子需要稳定, 但是又不至于搬不动。卫生间做了玻璃以后可以使整个卫生间显得很亮。门把手要求弯过来一点, 这是老人的专用要求, 以防止老人的袖子被钩到。
老龄社会的到来带来的影响很大, 整个国家和世界老龄社会形态变得越来越长, “以人为本”的设计会被整个社会重视, 把老龄住宅设计做好, 对社会非常有利, 老年工作、老年事业、老年产业也会变更,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老龄化建筑设计 篇2
本项目的研究力图通过对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特征的分析,结合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总结老年住宅户型设计的参考原则,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及外部空间环境,以延长老年人在住宅中生活自理的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居住品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调查和收集现有的资料基础上,找到目前老年住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理论,对老龄化居住空间的设计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从不同学科角度去审视老龄化居住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设计,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设计出切实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空间与环境,为相关设计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其次,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省会以及国家一级城市在居住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居住状况不容乐观,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本世纪初老年住区在杭州的落成,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中又有了新的选择。老年住区虽然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但是在我国出现仅仅几年时间,属于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研究滞后,理论指导缺乏,实践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因此应对杭州市目前老年住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议,不仅对杭州市老年住区开发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还能为其他城市老年住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另外,老年住区在居住区室内外空间与环境设计研究领域之前较少涉及,本研起到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2国内外养老居发展现状及借鉴意义
2.1发达国家探索养老居住模式的历程
1)美国:在处理社会老龄化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是社区养老。它们在规划养老社区时,一同考虑了社区的使用功能以及社会学、医学、美学等对老年人的影响。
2)德国:德国对于国家出现的老龄问题采取的姿态是积极的。德国处理养老问题是由政府、老年人利益维护协会以及德国的建筑界合作一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住宅照料护理养老模式——“照料护理式住宅”。这种养老理念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多个单位、集体为老年住宅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
3)亚洲:日本采取的方式是设计、规划并且建造名为“高龄者集和住宅”。在日本把老龄设施统称为高龄者设施,大致分为9大类:护理型老人福利设施、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护理院、养护老人之家、生活援助小规模老人之家、全自费收费老人之家、认知症老人之家、面对高龄者的优良租赁住宅。
2.2国内外老年住宅户外环境设计的现状分析
1)中国:首先中国老年住宅只仅仅针对室内活动空间进行了一些无障碍的设计,但大多数疏忽了老年住宅户外环境。在老年住宅的环境设计方面,不仅仅要强调环境的优美,更要创造便于老人与社会生活相融的、便于老人活动的室外空间环境。经过资料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老年住宅户外环境细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建筑的出入口缺少无障碍设计,休息座椅旁没有考虑轮椅停留的位置;视觉标志设置位置、字体的大小都没有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这就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障碍。栽植的种类较少,植物配置层次单调,景观类型单一,可观性差。在路径设计上,步行路线过直、过长没有考虑中途休息的细部设计。道路广场铺装大,铺装材质缺少防滑处理,造成空间利用率不高。无障碍设计缺乏栏杆扶手的考虑,连贯性差。健身器械种类尺度缺乏对老年人的考虑,座椅铺面、扶手等缺乏季节性特殊性的考虑,如北方的冬天铁制扶手较凉等。水体景观方面,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去追求目前时髦的做法,导致浪费很大。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预示这中国老年住宅外环境的严峻。
2)国外:美国加州莱克伍德的老年人独立住宅,距离洛杉矶市中心大约20公里。该住宅成功之处是主入口的位置靠近室内活动中心,并可从管理看见,增添了安全感。主入口处多样化的细部设计和非正式外观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觉兴趣。次入口直接靠近停车场,过往和上下都、很方便。不足之处是主入口和庭院没有与发生在停车场和上下客区的活动相联系。日本住宅的室外居住环境设计中,非常注重对老年人住区室外环境的布局。日本在设计上做了细致的规定,确保移动环境的连续性,各公共空间的综合一体化设计,街区空间及绿化景观在配置上确保多样性和易于老年人活动交流。首先,注重居住环境设施与地区特性的结合,室外及室内的环境设施都由使用者自主管理,并且以住宅的尺度来进行空间设计。其次,创造出多样化的停留、休憩空间,设计注意创造出具有多样视角、能够欣赏到各种风景的场所。而各个空间之间又存在着有机联系,能扩大使用者的行动范围、诱发其行动,增强老年人参与的欲望,也便于工作人员对居住者的照应和居住者之间的交流。最后,在室外环境设计中为了激活老年人的五感和记忆力,设计中考虑到了诸多让老年人与动物植物接触的机会,使老年人感知季节的变化,让小动物成为“护理成员”,给生活带来生机。
2.3杭州市老龄化居住空间与外部环境现状调研
杭州老龄化居住空间体系还未成熟,整体过于商业化,没有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居住空间。整个体系较为零散,没有结合杭州当地老龄人的特色,只是按照模式,复制黏贴。在外部环境的考虑上,杭州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可以完整体现。现有的老年居住空间缺乏外部空间的营造,与一般小区没有什么两样,浪费率极高,使用率低,没有更好地加强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中国普遍的模式是通过广场舞,但其噪音大等劣势值得设计师好好思考。
2.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工业设计思考 篇3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产品并不是很常见。注重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将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机遇。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把握和应用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产品设计
一、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1.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科学辞典》定义“老年人”为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和划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在老龄人口较少的发展中国家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龄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
2.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即10%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从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看,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在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行业中,设计师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时尚和潮流,而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常见,尤其没有把老年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作为工作重点。
市场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反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不多,品种也单调。很多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只是在包装上加以改变,贴上所谓老年人用品的标签,而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加以研究和设计,更不用提忽略了老年人群中也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认识提高,现在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优秀产品。但是往往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产量小,推广力度不高,难以降低成本,导致收益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会逐渐摆脱传统概念,他们在社会上不再是次要的消费群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是辅助性的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必将刺激老年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数量与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呈一定比例关系的,老年人群将更多地拥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经营重点必将发生改变。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已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而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更是—种商业机遇。
3.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社会意义
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其中的“老有所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意义,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功能的要求,而进一步提升到情感和精神层面需求。
在日渐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设计师有责任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产品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三、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的“老”不仅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貌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组织、身体各部分系统上。老年人感觉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现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等现象。其中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同时,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组织功能等都有相应的减弱。
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变化是设计师在老年人产品开发中最直接、直观考虑的因素。
(1)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的认知有约70%的信息来自视觉。老年人视力的下降要求产品上的字体大而清晰,颜色区分明显,各种形体的提示必须突出,必须清楚直观,不能复杂。
nlc202309031326
(2)听力的下降要求一些发声产品发音清晰,音量可调,可设定的最大的响度比普通产品高;同时设计时应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所接收的声音频率范围会缩小。
(3)老年人感官功能下降,对于灵敏的器件容易造成误操作。所以老年产品操作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包括动作的幅度,反应的时长,反应的方式等,可以缓解老年人面对反应灵敏的部件产生的恐慌。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变得缓慢,应避免需要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设计,简化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
(4)在人机工学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试用于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操作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比如现在药瓶旋转式打开的设计,老年人容易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而不易取放物品,这样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打开,不仅不方便老年人的操作,而且对于急性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
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以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生理特征;产品是否轻质,便于携带等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的问题。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1)由于生理上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力不从心和恐惧,对于外界接触到的事物的选择更偏向于保守和安全。所以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除非功能需要,否则避免尖锐部件,结构必须稳固结实,可控性强。
(2)老年人的心理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模式,因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过于鲜艳的颜色,刺耳的声音,浓烈的味道。同时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的触觉,要尽量保持柔和平滑,使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大。
(3)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探求产品的情感化要素,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产品形态,获得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并能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唤起他们的对过往美好的回味或者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感化的设计也是设计师们的追求。设计出能引起人美好情感的产品是一种成功,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有沉淀的对某个时代有着特殊情感或记忆的人群。
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退休对于老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离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如果调整不好,会滋生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时候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感受:
(1)老年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调节因退休等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益智健脑类产品,智能化设计是未来老年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2)如何打发老年人闲暇无聊的时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同时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充满感情的设计,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和力,对于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
(3)勤俭节约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流消费观,尽管老年人大多有积蓄,但时代的烙印和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使得这种观念延续。同时老年人退休以后,依靠的主要是退休金,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因此老年人产品设计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注意控制成本,提高质量。
四、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系列化的产品
1.不同年龄段
年龄是划分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准,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和回忆。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依据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归纳出各个年龄段老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的特征,会使设计更有针对性。
2.不同健康状况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弱,视力、听力、味觉等的功能降低,还常见患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症状。这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属于一类患病老年人的适用产品或者随身物品,是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在情感上照顾到老年人,做到安全易用有趣,帮助排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
3.不同地区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概念,其中城市的老年人和乡村的老年人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存在的生活习惯、资金收入、文化教育、精神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4.不同生活模式
老年人生活模式较之从前更加多元化,大致分为家居型,养老院型,独居型三类。不同生活模式的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及出行模式,他们对于日常随身用品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老龄化迅速,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数量大增。所以详细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建立起数据库,有助于定位,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受欢迎的好产品。
五、结束语
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综合问题。老年产品的工业设计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模式的老年人进行,以符合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这是当今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和趋势,对产品设计来说是责任也是机遇,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篇4
1 农业与城市的关系
1.1 城市农业景观的历史
学者普遍认为, 农业的发展和食物生产是早期人类聚居地形成城市的动力。在古代, 早期的城市形态与农业息息相关, 食物基本由所在聚集地供应, 所以当时的农业因供应城市而存在城市中。在我国古典诗句中“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 “园有桃, 其实之肴”, 就是描述当时园圃中经营的蔬菜、果树和经济林木等。中国古代历代帝王营建的苑囿, 都具有生产游赏的功能。由此可见, 农业伴随着人类居住地而存在, 农业生产在城市中, 并和城市共生。
1.2 农业从城市中的消退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城市用地的紧张, 加上快速交通工具的产生, 城市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可以从较远地方快速地运输到城市中, 不需要在城市中土地直接生产, 导致城市中农业的地位快速地下降, 城市中农业耕地逐渐被新兴的产业所占用, 农业开始逐渐在城市中消失。
1.3 近代城市中农业的思想
1.3.1 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根据霍华德的描述, 在每个田园城市, 有5/6的土地面积用于食物生产, 在城内有5500块住宅建筑用地, 强调本地生产的重要性。按照他的构想, 田园城市中食物可以实现本地化供应并基本自给自足。
1.3.2 赖特与“广亩城”。
在广亩城的概念规划里, 赖特建议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城市模式, 广亩城的密度很低, 大部分的地面都种有作物, 各种不同规模的住房和景观的基本格局中分布着轻工业、小型商业中心和市场、城市建筑, 无处不在的高速公路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
1.3.3 勒·柯布西耶与“明日之城”。
柯布西耶批判田园城市划拨小块土地的做法, 他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城市农业的想法:将邻里供蔬菜种植用地统一起来, 整块用地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统一的耕种与浇灌, 小块土地可以集约种植蔬菜。这样, 不需要居民耗费过多时间与精力, 这些土地就可以整年为居民提供丰富而新鲜的当季食品, 而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
尽管早期的农业融入城市的思想并没有形成新的城市模式, 但这些思想却为我们探索农业在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前驱型的参考。
2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内涵
农业景观融入城市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农业与建筑或城市中面积较小闲置土地结合, 中观层面农业景观与城市社区结合, 如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宏观层面是指农业与城市在更大范围内的结合, 如城市中大面积的闲置空地、城市交通农业景观等。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的研究将会从城市居住区的角度出发, 原因是社区内部的土地相对独立, 各居住区内部都有部分的闲置土地, 创造拥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城市农业景观。
从特征上来看: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参与性为主, 并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美学特征的农业景观是老龄化“有农”城市的基本特征;从尺度上来看:“有农”城市从社区的角度出发, 将生活与生产与农业景观融为一体;从范畴上来看:“有农”城市的要义主要在于通过农业要素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景观, 同时为城市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一种新休闲活动方式。
2.1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的特征
2.1.1 老年人参与性。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主要实践地点在城市居住区, 前期参与人群为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农业景观融入城市居住区, 正好弥补城市老年人活动空间不足;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相对有限,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居住地的周围, 在居住地没有活动空间或活动空间不足时, 老年人会选择在居住地周边的公园、广场等空间活动, 但一般步行活动的直径在1km左右, 如果去活动的目的地要横穿马路或十字路口, 老年人去居住地周边活动可能性就大大地减少, 所以农业景观的场地尽量布置在城市居住区的内部或周围, 通过有农居住区的实现, 到最后实现“有农”城市。
2.1.2 生产性。
“有农”城市景观区别于普通城市景观显著的特征是, 将生产性要素融入到城市空间中去, 与城市的生活、生态融为一体, 通过蔬菜、果树等具有生产力植物的种植,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新鲜、安全、绿色的食品。
2.1.3 和谐性。
“有农”城市景观, 不仅重视自身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高度发达的有农城市是完整的生态系统, 其内部的各组成要素能够遵循自然规律, 是和谐和平等的。“有农”城市的和谐性包括两重含义, 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这里, 居住区居民可以种植自己所需的食物, 亲近土地, 回归自然, 也将自然带回个人生活环境之中。“有农”城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和谐, 努力构建满足居民自身需求的社区环境, 营造文化气氛浓郁、互帮互助、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氛围。农业要素的融入带来共同劳动与协作的可能性, 可以触发邻里之间更多的交流, 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1.4 科普性。
面对越来越远离农业的城市居民, 农业对在城市中长大的儿童来说已经变得相对陌生, 农业景观在城市中的存在, 可以使城市的孩子在城市中就认识到各种农作物, 并使孩子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
3 农业景观融入城市的可行性、发展展望
3.1 农业景观融入城市的可行性
3.1.1 土地。
在当代, 城市的用地越来越紧张, 但城市农业景观的用地并非一定要在专门的农业用地上进行, 它可以利用城市的边角空间、临时闲置土地及社区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绿化空间, 都可以成为城市农业景观的用地, 甚至也可以在道路两旁形成交通道路景观。
3.1.2人力。在城市中并不缺乏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 在前期, 城市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正好可以提供这一资源, 聘请少量的专业人员定期来解决某些专业的问题。
3.1.3 水肥。
城市中雨水、污泥、厨余垃圾、果皮等城市的废弃物, 对城市来说需要处理的废弃物, 对农业生产而言则是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宝贵的有机肥料。甚至城市大气中较高的CO2含量, 对农作物生长都是有利的条件。
3.2“有农”城市景观的发展展望
(1) 初级阶段:“有农”城市的初级阶段, 农业的参与程度较低, 一般在城市居住区闲置的空地进行农业种植, 采用传统的简单种植手法, 参与人群主要为老年人, 适合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操作, 生产的食物主要供应家庭日常是食物来源。 (2) 中期:在城市大部分居住区内部, 大部分以农业生产性的景观为主, 具有较高的农业参与度, 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空间进行农业生产性景观的构建, 参与的人群不止老年人, 产生的食物满足社区内部人员的需要。 (3) 后期:景观农业景观的一体化, 采用高技术密集型种植为主。
3.3 目前城市农业景观在城市的案列
3.3.1 屋顶花园。
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现代的屋顶花园, 在从屋顶花园到屋顶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在屋顶的实现也变成了可能, 上海的天空菜园已经为屋顶农业景观的探索提出了参考。
3.3.2 生产性景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 兼具城市景观与农业生产双重的功能, 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4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与发展策略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与发展是一项复杂与长期的工作, 需要不断反复地探索改进, 首先要改变我们原有的观念, 社区管理者应放开手脚, 让城市居民在社区可用的空间进行农业景观的前期探索, 需要社区物业、城市各部门的相互协调, 市民参与与积极配合。
4.1 在设计方面来看, 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老龄化“有农”城市景观设计, 在前期, 可能就需要老年人简单地进行一些农业种植, 但逐渐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筑、景观、城规、老年人社会学、农业学、生态学等学科参与。例如:景观方面要考虑农作物搭配整体的视觉效果, 参与的人群会考虑付出的时间和带来的成果, 同时还要考虑光照、施肥、灌溉等农业方面的问题。
4.2 转变绿化观念
改变对城市绿化的认识, 将农业景观看做城市景观的绿化方式, 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土地, 在不影响城市整体景观的前提下, 可以利用一些城市绿化的土地, 丰富城市的景观。
4.3 在未来发展角度
城市的相关部门需要统计出可利用的闲置土地的位置面积、闲置时间长短, 在实施阶段看是否需要统一的管理还是各自的规划设计;鼓励市民的参与, 在前期探索阶段, 社区中农业景观面积较小时, 尤其要鼓励老年人的参与。
摘要:探讨了农业与城市关系的历史, 提出将农业作为景观要素融入城市人居环境, 结合社区原有景观要素和城市老龄化的现状, 探讨建设老龄化“有农”城市的可行性。研究依托建筑及景观设计手法, 关注城市内部闲置空间, 对现有居住区空间利用进行重新审视, 发掘并强化其生产功能, 提出一种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创新“有农城市”理论。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农业,农业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高峰.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2]张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居住环境及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7.
[3]李姣.基于交往心理的老年社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刘长安.城市“有农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 2014.
[5]邹冬生, 赵运林.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张薇《.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讨[J].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6
[7]李晖.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我国老龄化问题 篇5
养老问题凸显,完善社保体系
随着我们国家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养老金还可以不可以在提高,养老床位可以不可以再增加,养老双轨制在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老百姓期待着在这次的两会有更好的消息传出。
不单单是养老问题,社会保险异地接续、统筹城乡低保以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群众期待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愈加的完善,为群众生活打造起一道稳定牢固的“安全网”。
养老问题凸显,完善社保体系
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养老金还能不能提高,养老床位能不能更加充足,养老双轨制何时消除,人们期待在两会传出更多好消息。
不仅仅是养老,社保异地接续、统筹城乡低保、完善社会救助„„人们期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为百姓生活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网”。
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特殊的国家,必须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加以重视和解决。
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来,对深化改革,维持社会稳定,实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时间不长,本身还不是很成熟,而快速的老龄化又给我国的养老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探讨我国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养老体制存在的问题
1、城乡、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资源分布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特别是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明显集中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院很难留住人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患者经常被多用药、用贵药,甚至虚报药价。
3、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公平不相适应。现有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全国只有享受国家公费医疗保障的少数人得到了较实在的医疗保障,其他均处于一种较为脆弱的医疗保障之中,居民看病自费比例逐年攀升,个人负担加重,医疗公平明显不足。
1、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在我国,纳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未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部分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四、养老政策及其基本框架
养老体系只有通过正确的养老政策的实施和运作才能建立。离开政策,建立养老体系只能流于口号。目前,中国现代养老体系尚未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方面的原
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整体性养老政策在宏观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1984年以来进行的职工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并非出于宏观上对养老问题的通盘考虑,而是配合“搞活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进行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关注到养老的整体性布局。二是养老形式(如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等)的政策选择和政策定位滞后。从本质上来说,养老保险属于养老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很重要,居于核心地位,也是现代养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但不能因此而在其他养老方式上出现长期的政策空位。例如,长期以来,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在理论界一直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中国学者把家庭养老当作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的标志。国外老年学界甚至把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视为世界老龄事业的希望。但家庭养老没有在政策上得到应有的安排。在学者和政策决策部门,家庭养老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虽然已经作了规定,但法律上的规定不等于政策的落实。因此,从作为老龄事业的核心来说,养老政策的通盘考虑,或者构建中国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应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1.总的原则
养老政策的目标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基础上建成相应的养老体系。因此,构建中国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以及现有和可能达到的综合国力水平,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趋势、不同历史时期步入晚年的人的需求和意愿,顺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制度创新上的整体性要求,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重点,重视农村养老的客观需求,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特点,发挥各种养老形式的作用,从总体上配置养老资源,建立匹配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养老体系。
2.基本框架
养老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
第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障政策体系,确保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在城市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改革正在实行统一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形成一整套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目前的参保率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成熟的政策,国家的责任没有相应的体现,仅仅依靠民政部门的努力显然政策的力度不够,需要从全国农村地区的整体考虑制定适应性强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考虑到21世纪中中国非农人口达到50%的发展目标和趋势,要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政策上能够具有向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的兼容性。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分散老年人晚年的疾病风险损失。城市目前的改革步履维艰,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没有高效的操作性政策,试点过程中应付改革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难于适应现实需要,需要加大政策干预的力度。
第三、建立养老社会化服务政策,解决高龄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目前,部分城市已经作出政策性的安排,例如上海。但从全国城市来说,养老社会化服务没有统一灵活的明确政策,在经费、管理、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没有基本的安排。政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但在税收等方面缺乏可操作的鼓励性措施。农村地区的养老社会化服务由于设施、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目前主要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保”政策,很难适应农
村老龄化的需要。
第四、建立扶持家庭养老的配套政策,刺激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有一个政策上的保障。家庭在赡养老年人的现实作用毋庸置疑,如上所述,目前的问题是没有实质性的刺激和鼓励措施。如果不尽早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加上社会养老的不确切的宣传,将会挫伤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
老龄化建筑设计 篇6
中国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在室内设计中更应该体贴老人,关爱老人,在设计细节上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在室内设计上多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上的不便,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便捷,和谐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家居空间的研究状况
我国现在的大部分老年人,大多情况都是呆在家里的,处在家居环境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独自居住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为了在一定程度帮助现在上班一族的当代人减轻照顾老人的压力,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十分重要,室内的安全健康设计可以更好帮助老人更好的照顾自己,所以老年人的家居空间急需要具有通用的特征来满足更广泛的使用人群。因为我国的老年事业起步的比较晚,发展比较慢,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努力设计的是适合我们老年人居住的房子,结合实际状况和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设计合理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家居设计。这是我国家居设计研究的重要部分,下面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家居空间设计原则
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家居空间的设计,从服务老人,关心老人出发,为老人建造一个符合他们生活的家居环境,我们从安全性、便捷性,到心理方面的幸福感,从低到高逐层设计,从里到外逐步进行,从使用者的最低的要求出发一直上升到使用者潜在的需求层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造,给使用者一个逐渐完美的家居环境。
1.生理方面
老人居住的地方,是要宽敞大方的,整体的布局应该遵循无障碍原则,家居环境简单大方,结构不宜太过于复杂,不需要太多无必要的物品摆放阻碍老人的家居环境。那样他们做饭,上厕所等平常的小事都不是很方便。家居陈设应该整齐有序,每个位置留出较大的空间便于老人行走,尤其是对于有些腿脚不便,需要坐轮椅的老人。我们的楼梯可以采用斜坡和楼梯结合的形式,坡度要适宜老人行走,腿脚不便的老人便可以自己通过斜坡来达到上楼的目的。走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0米,这样有很大的空间便于老人行走,舒展身体。另外在走道上距离地面0.9米处应设置圆形杆状扶手,直径0.04~0.05米。这是为了防止老年性缩瞳现象引起的视力模糊,当老人出现不适状况时,便可通过圆形扶手进行缓解,扶手直径的长度,正适合老人把握。老年人的腿脚不便,关节不够灵活,骨骼缺少钙元素,容易造成骨折,骨质疏松的现象,所以家居空间的地板需要设计的平整,防滑。出入口的高度差尽可能的减小,特别是在卫浴,厨房空间,应该尽量的避免建筑过高的门槛,台阶等阻碍。房门的宽度不应过于窄小,要方便轮椅使用者的进出和活动空间。房门应该采用外开式,这样在老人出现意外危险状况时,方便我们给予及时的救助。家居空间以及一些摆设应该按照我国老年人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例如,我国老年人普遍身高不高,在卫生间的卫浴室内,我们的喷雾式淋浴头不宜过高,方便他们可以拿到,更舒心的淋浴。浴室内的浴盆也不易过于高,方便老人跨进里边泡澡。浴盆外的地面我们应该着重注意,要铺上防滑垫,让老人避免摔倒。在浴室内还需要加入便捷的取暖,散气等工具。
2.心理方面
我国现在很多家庭工作比较繁忙,不能有充分的时间陪伴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人们独自生活,可能会有丧偶之痛,所以在家居设计方面也要给予老人心理上的开阔。我们可选择落地式的窗户,每天有足够多的阳光照进,给予他们愉快的心情。在阳台处,给予他们一部分没有安装地砖的地面,让更多的老人可以进行种草,养花,丰富生活。在阳台休息处可以摆放小桌椅和简单,便于收放的阳伞。让他们的下午可以喝茶,沐浴阳光,享受美好生活。更便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太阳下的锻炼也可强壮筋骨。延年益寿。在室内可以摆放他们伴侣和家人的照片,让老人的心灵得到归属。很多老人有喜欢读书的爱好,在他们的卧室内安装一个保护眼睛的台灯,舒服可靠背的座椅,平整防刮划得桌子,让他们可以更好的读书,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3.安全方面
前面讲了让老人住的舒适,舒心。更主要的是让老人住的安全,这样在外工作的家人才可以放心。例如我们需要在一些尖锐的地方放一些可以防止磕碰的软物体。在老人居住的房间内放着可以随时和外界保持沟通的工具。很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简单的有线电话,就可以帮助老人很好的联系外部。老人家里墙壁的涂漆或者墙纸需要是安全的,无毒无污染的,最好可以净化空气的。让老人生活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更加放松身心。窗户的设计不易过高,以免老人攀爬时受到伤害。窗户应该数量多,面积小,这样有利于通风,也不会有很强大的风力,造成老人骨质疏松,风寒等疾病的发生。老人居住的室内的挂衣杆,不易过高,那样不方便老人晾晒衣服。客厅的沙发不易过软也不要过于坚硬,过软会对老人的腰背造成伤害,过硬会让他们在坐着,躺卧的时候感到不适。
应对老龄化建设适老建筑 篇7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国情, 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 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服务养老, 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面对这样的养老格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居家养老的适老化住宅、社区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的老年养护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供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时参考。
一、居家养老—适老化住宅
适老化住宅是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住宅。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家庭, 依托社区、依靠专业化服务,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鉴于居家养老是适合国情的养老居住模式, 可充分发挥现有住房的居住功能, 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的服务功能可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居住要求, 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社会照料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2012年, 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J923-1《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了修编, 目前该图集正在编制中。
依据“以人为本”和“充分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基本原则, 保障老年人居住建筑“安全、健康、适用”的基本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使老年人居住建筑满足老年人健康体能变化和活动特征需求, 为老年人居住建筑开发建设、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
修编后的图集适用于生活能完全自理, 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或身体功能衰退与体能渐弱, 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备等帮助的老年人。
《老年人居住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专为老年人设计, 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要求, 能满足其起居生活安全、方便的基本需求。新建普通住宅可按照本图集要求做预留设计, 以利于适时进行适老化改造;既有住宅可按照本图集要求进行适老化改造, 以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居住需求。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提供了老年人行为空间基本尺寸和轮椅使用者与拄杖者活动空间基本参数等基础数据, 供设计人员进行建筑设计时使用。
——居住环境总平面设计和建筑设计要求。
——适老化住宅中老年人生活居住空间的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空间平面布局, 以及适合老年人和使用轮椅者、拄杖者活动的室内外居住环境相关建筑各部位的细部构造。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要求。
——新建普通住宅为适应后期步入老年后增设部品、部件的预留设计。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 包括多层住宅增设电梯、住宅套型、厨房和卫生间改造。
——老年人设施基础参数和技术资料, 包括扶手、洗浴设备等。
——适老化住宅工程实例。
二、社区养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养老服务是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 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 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 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规模按照社区居住人口数量分为三类, 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社区, 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建筑面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见表1。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和辅助用房, 并应做到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安全卫生、运行经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房详见表2。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依据《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编制, 是为社区养老服务编制的标准设计图集, 目前该图集正在编制中。
图集编制原则:
——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 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 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 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 保障使用。
——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建设规模及项目构成、建设内容及用房配置。
——选址原则及规划布局要求。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织, 包括功能关系框图、空间类型、空间组织要点。
——各类功能用房设计要求。
——室内装修要求与有关安全、适用的建筑构造。
——各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示例。
三、机构养老—老年养护院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 通过设施建设, 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 重点实现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设施应符合无障碍建设要求, 配置必要的附属功能用房, 满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饭、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复护理。具备开展康复、护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设施条件, 并配备相应的康复器材, 帮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或减缓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紧急救援。具备为老年人提供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救援服务能力, 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老年养护院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的专业机构。是专业养老机构对老年人养老的模式。
失能老年人是指有一项日常生活自理活动 (一般包括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上下床和室内走动这六项) 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年人。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程度, 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三种类型。
老年养护院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对失能老年人的关怀, 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为科学合理确定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使之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配置合理、经济适用, 2013年编制了《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 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房屋总和建筑面积指标, 见表3, 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老年养护院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建筑设备、场地和基本装备。其中房屋建筑包括老年人生活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老年人生活用房又包括老年人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和社会工作用房。老年养护院用房详见表4。
13J817《老年养护院标准设计样图》是根据《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编制, 依据“以老年人为本”和“充分尊重和关爱老年人”为基本原则, 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老年养护院工程。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光荣院、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等机构相关设施建设可参照本图集。
本图集针对服务于失能老年人的养护院建设工程, 可供老年养护院建设单位、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验收等相关专业人员、设施、设备厂直接选用与参考。
图集主要内容包括:
——以表格形式列出老年养护院建设规模、项目构成及其面积指标, 并给出各类用房相互关系图。
——在选址及规划布局中, 明确了老年养护院选址原则和规划要求, 并对竖向设计、交通组织进行了阐述。
——针对老年养护院各类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提出了具体布置和相互功能关系、设计要求及应考虑的问题, 满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有关老年人使用安全、舒适的建筑细部构造和标识。
——给出了建设规模为400床老年养护院的建筑设计方案, 供设计人员参考。
加强老年养护院建设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立基本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图集的编制为执行《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面向所有老年人。关爱和尊重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望上述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的编制能为广大设计人员提供工作上的帮助和支持。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迅速、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国情, 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 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面对这样的养老格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居家养老的适老化住宅、社区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的老年养护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供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项目时参考。
关键词:养老,应对老龄化
参考文献
[1]《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43-2010
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 篇8
但另一方面, 也值得我们注意, 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 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常见, 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 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 而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 从而也会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另外, 整体的社会商业环境也要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经营重点的改变, 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发生效果的过程, 而且只有设计师集团在突破了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 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 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 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 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做到全体社会的积极准备。
一、对于劳动能力的判定——一种老年人的现代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分工化, 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导向于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或自身的工作能力, 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有原因的。自从启蒙运动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来, 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视野已经过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纪愚昧相对的理性与科学这一价值标杆之上了, 在思想领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已经使得现代意义下的“理性”走向了其价值判断的反面, 因为过多的理性主宰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标准, 从而人的价值开始发生了异化, 科学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仅发生在生产技术领域中, 同样发生在人性的判断中。在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 已经出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消极的一面, 在传统社会中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判定人能力的标准, 而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 文字的判断已经转向了工作劳动能力的判断, 当一个社会个体因其年龄的原因而不能在适合做某些工作的时候, 社会就判定他失去了“劳动能力”, 这样老年人的现代概念就产生了。但进入21世纪, 工作的劳动能力已经从传统的体能指标转化为媒体时代的信息驾驭指标, 脑力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达以及辅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 为“老年人”在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化之后, 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创造商业价值, 虽然该价值的实现并没有完全将年龄的差异界限去除, 但仍然与传统意义的年龄界限相比, 模糊了很多。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定义发生转变,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 这种地位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消费领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 从而在客观上使得该群体在消费领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 在这样的工具转化的前提下, 老年人的定义又随之发生了动摇, 所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在年龄达到退休标准以后还有继续工作而追求实现自我的目标。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帮助这些所谓的“老年人”继续“劳动”, 从而在基础概念上彻底动摇这个现代的概念。
二、和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因为其身体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 这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使设计师掌握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地使产品的特点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操作习惯, 贴近他们的生活, 从而改善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品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作用。
在生理方面, 老年人操作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年龄原因引起的知觉能力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 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把产品的特点诉诸于形式的新颖, 而应该从功能的改进上重点探讨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人机界面等, 帮助他们解决知觉能力的减退这种自然的现象。如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和旋转或按压的设计, 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 在大多数老年人群体中, 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和产品设计也是有极大关联的, 因为在信息社会中, 大量的操作和工作环境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 这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而现代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虚拟界面操作, 一旦操作程序设计比较复杂, 而且有多项子界面交叉的情况存在, 就会阻碍老年人的操作成功, 从而使得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挫败感而放弃产品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 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一键导航或单线流程以及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 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 而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地驾驭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人体工学方面, 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 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 设计师在收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等, 应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如:产品与老年人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操作系统是否安全;能否产生意外伤害, 各功能界面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老年人的识别。在一些机械操作为主的产品设计中, 应该尽量考虑老年人的这种行动不便的特点, 减少操作空间的阻碍物, 注重座椅或操作台面的高度, 减轻操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 多增加机械自动化的设计标准, 使得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一到两项具体的操作行动, 避免一项产品功能的实现占用过多的操作行动。
此外, 在一些交通用品的设计上, 应注意在普通人的标准上, 更加大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性, 从驾驶台的操作器械中精简不必要的机械成分, 增加半自动的设计模式, 使得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驾驶的任务。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特点,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 比如屏幕的亮度, 外观的色彩鲜艳的程度, 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 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设计中往往忽略的触觉感, 在一些操作中应用柔和平滑的表面机理, 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舒适程度, 这正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预期, 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应用范围。
总之, 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如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就可以逐渐积累设计经验, 把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方面, 满足了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用户需要, 适应了市场, 另一方面, 也使得设计师队伍在现有的设计学科中不断地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开拓设计的专项任务形式, 在社会上加大引领生活的层面和范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 老年人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身份定义, 而努力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这样, 在社会上很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力量, 他们不再是社会的次要消费群体, 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辅助性的, 这种社会作用的变化, 与将其定义为需要受特殊照顾的群体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决定了老年人已经开始进入发言主体的范围。产品的销售也将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老年人的直接或者间接消费而实现。消费的数量与其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而递增。
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 如何帮助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 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 而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商业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其所需要和消耗的产品领域在逐渐扩大, 已经不仅仅是包括在基本生活领域, 同时也扩展到商业领域, 消费所包含的领域与年轻人相比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差异, 这种消费界限的模糊性已经说明了传统意以上的“老年人”定义需要改变的迫切性。
一件老年人使用满意的产品不仅可以增加厂家和商家的经营效益, 而且还可以从工业设计的总体角度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自信,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 并非是对传统意义上老年人的一种尊敬或者怜悯, 而是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那个群体在实际上所发挥的社会商业价值而确立的一种商业观念。也从而体现了在这个特定的领域中, 人机之间的和谐共融, 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迪特里克著:《老年社会工作》.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05月
[2] (法) 帕伊亚著杨爱芬译:《老龄化与老年人》.商务印书馆, 1999年08月
[3]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03月
[4]孙颖心著:《老年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年01月
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 篇9
一、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现状
1.现今我们已处在老龄化社会之中, 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 社会养老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已由孤寡老人扩大到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将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2.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 其主要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老人理想的“伊甸园”, 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和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 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在我国, 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 就是设备环境质量太差, 走向极端, 不能为大部分老年人使用。
3.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客观上导致了养老模式的转变。在城市, 过去的“四世同堂”、“三代之家”被“小家庭”代替, 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也就是说, 将来一个年轻人可能要面临4~8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此外, 许多年轻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纷纷到异国、异地接受教育, 谋求发展。家庭成员独立的经济来源、代沟的存在、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都会导致大家庭的解体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由于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而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不同类型的老年居住建筑将迅速发展。
二、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步入老年以后, 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对于老年人的老化过程, 按照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人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状态类型。 (自理老人, 即生活行为完全能够自理, 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这三种老年人状态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自理状态向介护状态推移, 在考虑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时, 应尽可能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复杂内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开始发生变化, 在听觉、视觉等生理感觉上, 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体机能继续老化, 会出现行走障碍, 步距缩小, 需要借助扶手、拐杖或轮椅出行, 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最大障碍。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 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孤独感、黄昏感, 甚至恐惧感;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期待社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 渴望相互交往并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愿意和年轻人甚至孩子们在一起, 看到生机勃勃的下一代, 从而会忘却自身的老态龙钟;在生活上喜欢安静, 但不希望寂寞, 喜欢阳光, 不喜欢阴暗等等。据研究表明, 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 这包括:
(1) 健康的需求;
(2) 工作的需求;
(3) 依存的需求;
(4) 和睦的需求;
(5) 安静的需求;
(6) 支配的需求;
(7) 被尊重的需求;
(8) 求偶的需求;
这些体能心态特征, 是老年族群的共有特性, 也是对其生活环境空间的特殊要求。
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如何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 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空间?我认为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一) .总体规划设计
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 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宅及文化娱乐设施。建筑师应当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 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 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 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 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 将网络、光缆通讯、防灾控制、水电燃气消耗的自动采集等新技术服务应用于住区中, 如:住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 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 以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 可利用老年人住宅的底层做公共部分, 布置餐厅、聊天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美容室、诊疗室、自助银行以及各种管理用房等。老人们可以预订饭菜让工作人员送到自己房间内, 也可以在公共餐厅就餐。上述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对社区居民开放, 既增加营业额, 又使老人们有与年轻人交流见面的机会。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如医护站, 为老人日常保健及生活方式提供指导,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医护站应掌握居住区内老人的健康状况, 定期为老人体检,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给就医提供建议。同时医护站应与医院保持合作关系, 定期反馈信息, 使医院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这样形成一个医疗服务网络, 真正做到“老有所医”。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在老年社区, 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 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道路设计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地面要采用防滑材料, 排除高低差, 根据需要设置扶手。交通流部位应运用在色彩和照明来唤起注意力, 在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 能够保证安全和避难。道路设计还应结合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的布置, 考虑其是否方便到达。
(二) .建筑内部适应性设计
1.室内空间设计要遵照老年人的生活行为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家中囤积较多的粮食以减少搬运次数;孝敬的晚辈逢年过节送来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有些物品老人平时用不上但又舍不得丢弃。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中, 必须预留足够的储藏空间。其中粮食储存空间一定要注意防虫、防潮, 同时还要保证卫生, 方便取用。礼品物品的存放空间, 可以设计成明格。为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 可在地下室设储藏空间, 存放老人不愿丢弃的物品。
老年人喜欢温暖, 喜欢坐在离窗较近的地方, 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看电视。所以在窗前 (特别是南窗前) 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设座, 同时要注意窗户开启的方向, 防止对老人造成磕碰或开启不便。老人通常喜欢养花草或宠物, 作为晚年生活的爱好和寄托。在阳台上应该留出相应的空间。如设置坚固、高度适中的台架, 用来摆放花草, 或存放小型工具的柜子或宠物的小舍等。
老人喜欢在家中过节聚餐, 特别是和儿女们周末聚餐。很多老人喜欢使用可以节省空间的折叠桌椅等家具。在餐厅的设计中, 要考虑折叠家具收起后的存放位置, 防止绊倒老人, 聚餐时不但应该有足够的空间, 还要留出足够的通道。
2.细部构造设计要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由于老年人视觉、听觉、记忆力的衰退, 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 易于辨认, 且最好采取阳面开门。台阶, 坡道及出入口平台应选用坚固, 耐磨, 平整且防滑的材料, 老年人出入经由的过厅, 走道, 房间地面不宜有高差。电梯轿厢三面有按钮以方便乘坐轮椅的老人, 按钮注有盲文供盲人识别。户与户之间的阳台割断设计成特殊的门式栏板, 在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可以打开, 作为逃生通道。
老年人居住的起居室, 卧室, 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 病房, 应有良好朝向和天然采光, 针对老人睡眠不好, 容易起夜的常见现象, 可设置地灯可解决夜间临时照明。老人对温湿度变化很敏感, 不适应空调的“硬风”, 这些房间一定要注意自然通风采光, 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开窗位置考虑自然通风的同时, 窗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当不得不使用空调时, 送风方向不要直接对着老人的坐卧范围 (如床或写字台) 。
随着劳动能力的下降,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细部造型、线脚装修要选择简单, 易擦拭的形式。其居室地面宜采用硬质木材或富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如选用地砖, 要注意防滑耐脏两种要求。厨房卫生间的地砖表面, 既不能太光滑, 也不能有凹凸过深的纹理。老人喜欢在每间屋子的墙上都钉挂闹钟或日历来提示时间, 而现在的住宅墙面比较坚硬难以钉挂, 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 应适当考虑挂镜线的设置或预留钉挂点, 并且必须保证钉挂物品的牢固性。卫生间里宜有多个扶手, 并有紧急按钮。围绕高龄者住宅的建设, 日本开发了不少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住宅设备, 如座圈可以负重升降的坐便器、协助老人入浴如厕的轻型电葫芦、侧壁可以打开的浴缸等, 为了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引进一些这类产品。
由于记忆力及身体下降的缘故, 老人喜欢把东西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如:常用的东西放在窗台上。因而在老人房间的布置中, 最好多设台面, 隔墙可结合格架、博古架进行设计。明格或抽屉不宜太深, 以便于老人寻找物品。
家具布置应该能够方便老人使用, 在家具布置时应重点注意床头的方向, 既要保证老人的头部不被风直接吹到, 又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睡眠时面部对着窗户的状况。比起床头柜等较矮的家具, 老人更喜欢在床边放置诸如写字台之类的稍高一点的家具, 以便起身时可以撑扶。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站着换鞋很不方便, 因此在门厅处要设置座椅空间, 便于老人坐着换鞋, 既舒适又安全。
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部位创造交往空间, 如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架空层、楼梯休息平台中、门口设固定座椅供人歇息, 利用电梯厅或者将走道局部扩大成为交往空间。不妨考虑在户门口设计一个小橱窗, 供老人对外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
3.空间尺度要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及生理要求
在老年人建筑设计中, 合理的空间尺度有助于形成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老年人的身高与年轻人相比普遍较矮, 且行动能力有所下降, 因此老年人的操作范围相对变小。除了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关于空间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外, 建筑师还应当切实考虑细节性的尺度。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厨房台面高度是83~85厘米, 对老年人而言偏高, 比较合适的高度是80厘米左右, 供轮椅使用者使用的台面高度不宜高于75厘米。吊柜和地柜的把手位置也应该接近老年人的手臂活动范围, 不宜太高或者太矮。暖瓶对于老人来说仍是使用频繁的物品, 然而暖瓶易碎且容易造成烫伤, 在考虑其放置位置时, 要注意安全因素。可将暖瓶放在60~80厘米高度的不容易碰到的台面上。
有浴霸的浴室中, 浴霸的位置既不能太近, 给人体造成灼烤的感觉;也不能太远, 达不到暖身的效果。浴霸控制面板应位于老人洗浴中可以操控的地方, 以便随时调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精心考虑空间尺度, 并注意浴室内的干湿分离。
4.室内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室内设计需照顾老人的操作情况和喜好。容易造成视觉误导, 眼花缭乱, 碎裂伤人的玻璃质装修不宜用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根据人对色彩的基本感应, 在色相上应采用中暖色系, 运用高明度以及中高彩度的颜色。具体来说, 室内色彩尽量选用明亮和谐的色调, 适当部位使用鲜艳的颜色, 使之振奋。黑色或深色等低明度、低彩度的颜色易使老年人丧失信心, 感到前途黯淡, 不适于老年建筑。室内大面积的用色应避免容易显脏的深色或过浅的颜色, 否则老人难于打扫。在建筑外墙使用红色面砖, 会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
(三) .建筑外部适应性设计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要较高, 聚在一起交往娱乐是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老年住宅, 老年公寓, 养老院, 托老所都应设置于居民区, 使老年人不脱离社区生活。
1.交往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交往空间也不断缩小, 由此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 渴望与别人交流, 因此创造老年人的交往空间是建筑师应当花心思考虑的。老年人居住区在小卖部, 餐厅, 茶室等附近设置坐椅, 凉亭就可以形成很好的交往空间。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 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 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 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在这里老年人互相交谈, 与过往的行人交谈, 与孩子们嬉戏。对于住在楼层上的老人, 应充分利用室外平台、过道, 或将楼梯间休息平台进行处理。对于底层, 则可在靠近住宅单元人口的绿地处, 布置一些富有休闲意义的桌椅, 可提供给老人或残疾人一个怡人的交往场所 (如图1) 。
2.娱乐空间
居住区应有适合老年人晨练, 器械健身的公共庭院和露台。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室内活动空间和室外活动区的紧密联系, 以提高利用率和确保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同时还应确定适宜的空间形态和尺度, 使场所既能够提供有利于个人交往的小尺度私密性空间, 又能保证进行大型公共活动的进行。庭院的朝向应有利于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庭院中细部设计越丰富越好, 以增加视觉的变化和刺激, 色彩处理也宜鲜艳有生气。另外, 水池, 树阴, 遮阳伞, 花架, 轻便的桌椅也是必要的。陡斜的步道, 坡道或踏步应尽量避免, 场地越平坦越好, 且地面应做适当的防滑处理。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 配以桌椅、灯具等, 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老年人活动场所可与儿童游戏场所相邻布置, 这样既方便了带小孩的老人, 也起到了活跃环境气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中座椅的设计, 应考虑老年人坐下和站直时的方便和安全, 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 室外固定座椅的布置还应考虑老人们聚集和交谈的需要, 还要留有空间以便添加折叠椅等非固定座椅, 方便更多的老人参与。 (如图2)
3.休闲空间
老年人渴望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 渴望回归自然。在老年社区中的各种花园及自然景区可方便老人散步和观赏, 是理想的休闲场所。花园应设在室内日常活动能观赏到的地方, 可结合交往空间, 活动空间布置, 自然景区则可离建筑物稍远。居住区内设置园艺种植区也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人在种植花草时, 接触自然并锻炼身体, 享受乐趣。既给小区带来景观, 又给老年人带来陶冶情趣的机会。
总之, 在具体设计中, 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特性, 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 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 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结束语
在进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时, 从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 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空间、装置、设备、管理或护理人员等方面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 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体工程学的观点出发, 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生理学角度出发, 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遵循方便、经济的原则, 占地宜小, 室内空间紧凑, 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从建筑心理学出发, 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 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 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营造高质量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GB/T50340-200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阎春林.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刊发于《新建筑》2001年第2期
老龄化社区的综合性设计探讨 篇10
世界正在逐渐变成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已被学术界和官方出版物所认可,全球性的老龄化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到各个地区,例如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亿人以上。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各种不适合老人的公共设施、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等等。同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同样也在改变,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给予,同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适应老龄化所带来的困境。
2 老龄化社区的具体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生活所处地的物质空间环境至关重要,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各种活动。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活动空间通常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对于有行动障碍的老人,居住地的环境能影响到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由此,针对物质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在老龄化社区中,主要存在四种重要的问题。
2.1 服务功能布局问题
老年人群由于处于弱势群体,在社区层面上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忽略了在功能布局上对老人需求的思考,例如,合理布局公共医疗的可达性,公共资源空间的可用性等。
2.2 交通规划问题
交通问题是老年人面临的另一问题。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步行和公共交通是他们通行的主要方式,缺乏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和交通管理体制都会限制老人出行的距离与次数。此外,老年步行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年轻步行者要高2倍~3倍,同样包括由于不恰当的交通控制措施所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一方面是出行的选择较少,另一方面是出行的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老人在交通与活动上的困难。
2.3 住宅设计结构问题
住宅问题同样是影响老人生活的问题之一。在我国,老人主要跟自己的子女居住或者独自居住。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独居。对于很多独居的老人,劣质的住宅,没有人性化的生活设施都是相应的问题,老人的特殊需求也往往被设计者所忽略。
2.4 公共活动空间问题
受身体条件的限制,老年人不能进行年轻人所享受的大多数休闲活动。此外,社会也很少专门为老人提供特定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缺乏针对老人的场所空间。 老年人对于场所没有过多的选择性,例如,在我国,大多数老人只能选择在家看电视或是在棋牌室打麻将,结果对老年人的身心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和孤立的感觉。
3 针对老龄化社区的综合性设计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设计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中,作为决策者与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提供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再次应该尊重老人,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选择机会。因此,从物质空间的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 服务功能布局的规划策略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是老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组成方式,需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功能上的合理布局与设计。例如,在物质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都要考虑老年人口的各种特殊要求。配套规划一些服务于社区范围内老人的设施,例如老年托管所、保健站、咨询中心、300 m范围内的小型菜场等。同时注意组织发展老年社团,培养关注老人需求的团体,鼓励老年人参加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团体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使老年人不会感觉到被社会孤立。在这个层次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功效,积极开展居委会对于辖区内的管理。
3.2 住宅的规划设计策略
住宅设计和设施应该适合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例如,一个小面积而容易管理的房子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相比大面积的住宅,他们更容易做很多事情。定期的房屋维护对保持老年人房屋的质量也至关重要。老年人的住宅设计主要有三个基本的要求,即实用性,安全性,健康性。
3.2.1 实用性要求
由于行动的不便,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对相应的尺寸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老人的需求。例如,适当加大卫生间和门房的尺寸,以利于在别人搀扶与使用轮椅的情况下使用。浴室是老年人在室内最危险的地方,人性化的设计能减轻发生事故的后果。例如设计防滑地面和扶手,喷头托的位置低于常规的位置,可调节水温的喷头,以免发生烫伤等等。厨房的空间应该能够容纳下轮椅在其内的便利运转。厨房的操作平台应该比普通家庭低一些,以方便使用。
3.2.2 安全性要求
在我国,老人独居的养老模式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使非独居的老人,由于不能全天候地有人看管,同样时常由于在室内发生不可预测或突然事件而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因此建立报警系统和智能环境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社区范围内,对有老人的家庭设置智能系统并连接到社区管理中心,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老人在居住环境内所发生的一切,以此来提供针对性的紧急救援。同样,紧急报警系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使老人获得救助。
3.2.3 健康性要求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在住宅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通风以及采光的问题。由于老人待在室内的时间比较长,首先需要考虑合理布局室内空间,起居室应置于采光良好的南面,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房间的空气健康质量。再次,增强老人起居室与其他房间的隔音效果,以减少噪声,提高老人的睡眠质量。
3.3 交通的规划设计策略
对于交通规划,在社区范围内:
1)需要强化社区与对外交通的联系,在符合老人的步行范围内布置公交站点,减少横穿马路或人行高架桥的次数。
2)重点应放在步行道路系统的设计上。步行系统设计首先需要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通达性,以减少老年人的行程,通过道路两旁的景观设计,增加沿路的趣味性和安全性。在设计细节上,注意路面坡度与宽度的要求,如老人适宜的断面坡度在1∶12以下。
对于路面的铺装材料也需要详细考究,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合理布置材料,但整体需要做到防滑和平整。同时需要在这个社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无障碍设计。
3.4 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策略
在针对老年人的公共绿色空间设计中,特别需要把握植物设计的细节以满足以上三个需求。例如,在广场或者活动空间范围内,应种植分叉点多、分叉点低于3 m的常绿乔木,如桃树,以满足老人利用植物锻炼身体的需求。而在休息空间的塑造时,则需要利用密闭的灌木层配以彩叶植物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以形成避风向阳的空间,同时彩叶植物的配置也可以增加季节变化时的色彩感,丰富老人的情感需求。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人口趋势必将更加严重,老年人口将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而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更需要重视老龄化社会的相关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老龄化社会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主要从三个尺度来做:
1)从微观尺度,着眼于设计符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从通道的设计、建筑的围护和室内设计的细节等问题着手。2)从中等尺度,着眼于社区内的社会环境的塑造,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如安全的公共空间、不同种类的零售店、足够的医疗服务等。3)从宏观尺度,结合物质计划框架和政治经济模式,积极通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在资源和财政状况方面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的变老,因此老龄化社区不仅仅是为老年人而是为每一个人所建造的家园。
摘要: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状,总结了老龄化社区中物质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了老龄化社区的综合性设计策略,以确保老龄化社区设计更加完善,满足老年人居住需求。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社区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Bosanquet,Nicholas.future for old age[M].London:Temple Smith/New Society,1978.
[2]Heywood,Frances,Oldman,etal.Housing and home in later life[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
[3]Tinker,Anthea.Older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M].4th edi-tion,Longman,1997.
[4]Wagner Report residential care:the research reviewed[M].HMSO,London,1988b.
[5]薄育新.老龄化社会对园林设计的需求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91-93.
[6]陈贵武,张海青.论综合性规划的设计理念——老龄化社区适居性的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303-305.
[7]邓辉,王雪红.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住宅规划与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5):31-32.
[8]郭晓君,董仕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居住环境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150-152.
[9]张博.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研究[J].当代视觉艺术研究,2009(1):70-71.
老龄化建筑设计 篇11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居住空间;设计及研究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革新,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的发展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因此会产生诸多的养老问题。对于养老问题而言,最为关心的就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对于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有效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居住问题,进而对于整体的养老问题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老年人的居住问题,不单单局限在对其的较为日常的基本关注,更加注重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等良好的居住空间的设计上。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得不重视对其“超老龄”社会的整体关注。
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思想的日益转变,对于老年居住空间的设计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对于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因此,对于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合理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将不同老人对居住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而为老年人创造出相对安全和舒适的居住氛围和环境,优化老年人整体的居住空间,进而提高其整体的生活水准。
1 老年人居住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整体的居住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单单局限在传统的对其住宅的改良的空间设计上,而是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更加关注于对老年人自身的实际的需求层面上,并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1.1 养老型社区
这类社区的主要特点是针对的主要围绕的是整体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的配置上应将全面周到的社区服务与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进而满足其对家的整体的需求。
1.2 两代同居型
这种社区主要针对的是与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对于这类居住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各方面的因素,进而可以有效地加强老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这类社区主要针对的是生活能自理或者是相对半自理型的老年人。
1.3 社会保障型
这种养老空间的设计上更加强调的是对老年人的整体的全面看护层面,大多数属于机构型的养老模式。这类型较为适宜生活能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2 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针对老年人居住模式的不同类型,但是老年人对其空间的设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因此,在对老年人居住空间上的设计上,应坚持:
2.1 安全性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行为特点和身体机能的相对下降,因此相应的警惕性也呈降低趋势,对于安全性的设计也越发的重要,应加强对建筑物自身内部的整体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来考量。
2.2 便利性
这是对老年住宅最为重要的要求。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点,行动等行为方式具有相对的迟缓性,因此,应更加强调在设计过程中的便利性。
2.3 私密性
老年空间应该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具有很强的私有性质。在室内外的空间设置上,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做到室内和室外的相對“不透明化”。在设计上可以对卫生间和主卧室进行有针对性的私密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正常的生活的需要。也应对其相应的私密性进行针对设计。
2.4 舒适性
舒适性是对老年人空间设计的基本考量。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和提高,对生活中居住的舒适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在空间设置中,应充分听取不同老人对舒适度的不同需求,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舒适度的设置。
3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主要功能
根据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不同需求,可将老年人自身的居住空间分为两种类型: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对于公共空间来说,主要承担的功能有进行相关的对外会客和主要的集体家庭活动等;私密空间是老年人自身活动的主要场地,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爱好和行为特点进行满足自身实际的休息或是学习。
具体可参考的设计为:
公共空间:主要可以有客厅、餐厅和厨房及相应的门厅等。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给老人相对应得日常起居和会客等。
私密空间:主要可分为卧室、卫生间和书房等。这种空间的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攻老年人自身的相对私密的处理,如进行日常的私密事务或是相应的休息和睡眠等活动。
动区:这类地区的设置一般较为常见的是考虑到客厅或是厨房等。在这种区域中老年人活动相对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多的可干扰成分的存在。
静区:这种空间的设置更多考虑的是卧室和厨房。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强调的是安静,而且具有较少的活动,以静为主。
4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主要设计
4.1 起居室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对家的留恋越发的深刻,而起居室作为其日常家庭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具有相对的社交和娱乐等重要的承载作用。一般来说对于起居室的设计上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具有较为良好的朝向。在设计上应将朝南的位置作为首选;具有较为明亮的色彩。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生活的情调。因此在设计中应采用较为明快和高雅的色彩,营造出舒适与明亮的空间;具有较为合理的空间站地面积。不宜过大和过小,在空间的整体使用上也应相对的灵活;具有良好的通风与照明环境。老年人的起居室的设计上,应保持较为良好的通风环境,缓解其心理压力。照明的方式设计上,应加强高照度灯光的设计,避免造成老年人的孤独心理的产生。
4.2 厨房和餐厅
在设计中,应具有更加舒适的操作空间。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行动不灵活特点,因此,活动空间的需求更大。同时也应加强对厨房的色彩的相应的洁净程度的设计。厨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应以干净和整洁为主。对于光线的选择上,同时也应加强直接光照的设计,厨房多数以北为主,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直接光照和间接光照的因素。通风的设置上,应考虑到穿堂风和相应的过堂风,加强排气与换气的设置。避免由于炒菜造成的大量油烟的不能有效排出的现象产生。
4.3 卫生间
在卫生间的设置上,更应考虑合理的空间尺度,一般1.5m*2.2m为最小尺寸。位置上应靠近卧室,方便其起居。在入口的设计上应考虑其自身的生理需求,门把手等的设计上也应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尺寸。光照的设计中,应结合相关的光照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色彩上,在增加亮度需要的同时,加强其对洁净的辨识度,宜采用浅色。对于洗面器和坐便器等浴缸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不同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的不同需求。
4.4 卧室
对于卧室设计应充分考虑照明,使照度达到相同。做到有效的采光和通风。在门窗的设计上,也应考虑其尺寸和类型。推拉门可作为首选,窗台的设计不宜过高,可供老年人观望。同时在尺寸的设计中也应更加的合理,达到经济性并存,较为合理的面积是15平方米。
参考文献:
[1]王江平.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3 (23).
老龄化建筑设计 篇12
目前国内处于低生育期, 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如北京、上海等地已经相应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发明显。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它城市也将面对同样的矛盾和问题。养老社区包括三个构成因素, 包括设施建设、护理服务、社会保险等。随着老年人口的比重明显增大, 针对养老社区的养老宜居环境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文中侧重于对养老社区下的公共座椅设计探讨, 对于完善老龄化养老社区的设施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计原则
随着自身岁数的增大, 老年人身体的各个机能都在不同程度衰退。在视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的特征是:大多数老年人会逐渐出现常见的老花眼, 他们开始对事物的灵敏度、对焦能力、明暗感应能力下降, 而且对颜色的敏感度也随之下降, 出现严重的散光现象。再者是记忆功能减退, 伴随着年龄增长, 多数老年人大脑储存信息的能力和记忆力都渐渐减退,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减慢, 日常行动变得迟缓, , 在身体机能方面, 老年人控制肌肉和肌肉强度的能力在下降, 易发生意外, 自理能力变得困难, 显得比较脆弱。老年人的这些生理变化, 使得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我们都需要在设计时时刻关心到老年人生理上的这些变化, 而这些生理变化特点也正成为促使老龄化养老社区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基本依据。
在老龄化养老社区的公共座椅设施设计上, 需要尊重四点原则: (1) 可交往互动性; (2) 无障碍及安全性; (3) 易识别及美观性; (4) 易达及功能性。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视、听、触觉的手段, 不断给予体验的老年人告知和提醒。老年人大多生活规律性较强, 他们室外活动最为频繁的高峰时段为:清晨六点到七点之间和傍晚七点左右, 这时间段内的老年人大多活动过后会休憩小会, 下棋, 聊天等。这时在老年人休闲交流空间中, 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座椅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人性化的养老社区公共座椅设计能为老年人群体提供自由、舒适、安全的户外环境, 能更好的体现适宜人居的老龄化养老社区生活环境。
三、座椅设计的人性化现状
设计产品不仅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生理的需求, 还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需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赋予更多人文关怀、地域文化、精神情感在产品中, 设计的产品不仅要实用, 而且要适用。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体现养老社区人文关怀的直接有力表现, 这需要在任何细节上体现人性化设计。一个良好的老年人公共休憩环境, 是能是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多更好休闲空间的就坐条件。人性化的户外座椅能为老年人群体营造轻松、自由、安全、舒适的户外环境, 从而体现适宜人居的养老社区理念,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味。座椅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从材料、造型、色彩和功能四个方面考虑:
(一) 材料
由于室外的休息区老年人通常是作逗留式活动, 因此在设计之初, 要考虑到让老年人舒适就坐、倚靠的座椅和方便老人放置手中物品的置物区域。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的特殊性, 选择就坐时座椅、桌面材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其中以防滑软质的材质为最佳, 避免老年人使用的时候出现意外滑出、滑倒等现象。如图所示, 笔者自绘的座椅采用的便是木质材料, 因木质质地温和且牢固, 轻巧优雅, 很适合一年四季使用。在安全性方面也起到防滑、减振的作用。虽然现在老年社区公共座椅大多使用金属和石砖材料等, 但由于这些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质, 使得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在上面进行正常的休息活动, 因为座椅在夏天阳光暴晒的情况下会被晒得温度过高, 到了冬天又由于室外温度过低就坐起来十分冰冷, 所以使得这两种材质座椅使用频率极低, 因而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 这些并不是舒适的座椅材料选择。座椅部分构建也可使用荧光材料, 这样在夜间也通过光照为老年人提供指引。
(二) 造型
大多数老年人喜爱集聚感, 故设置围合感的座椅成为养老社区内座椅的主要形式。但也有少数独自伤怀者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活动不便、喜欢寂静的特点, 也需要给他们设计出单人悠闲的就坐方式。在座椅的造型设计时, 要考虑到不同性格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以便提高社区内座椅的使用率。在设计座椅的造型时, 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 且适应大多老人的身体机能变化, 例如在椅背的设计上更贴合老年人的背部曲线;座椅的高度比普通座椅略低些, 方便年龄较大, 背部弯曲程度较高, 行动不大方便的老年人就坐。
(三) 色彩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色彩辨别能力、视觉敏感度以及光适应能力降低, 因而在养老社区内的设施应采用鲜艳明亮的颜色, 不宜过多的使用沉闷、明度、灰度较低的色彩, 如黑色、深灰色等, 避免老年人看到后对心理造成影响。在社区环境内不易寻找的公共座椅中可以在颜色上选择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 这样方便老人寻找使用座椅, 若是位置比较明显则设置颜色纯度和明度较低, 让座椅更好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对于座椅上的标识图案以图案色彩对比鲜明和较大的字体为宜, 座椅附近的提示说明应尽可能选择实物与图片辨认度较高的。
(四) 功能
社区内的公共座椅无论是供单个老人还是供多个老人使用, 在设计之初都需根据社区具体情况, 设计合适的椅背倾斜角度、椅面高度以供老人们更舒适的使用。老年人在下棋、交谈或者晒太阳时, 座椅高度和靠背的倾斜角度都是不相同的, 一般公共座椅的具体尺寸设置为:坐面厚度400 mm, 坐高450 mm, 宽度根据所在社区内老人使用人口数量设置, 一般每人450 mm。在社区的不同地方都需要放置方便老年人休息的公共座椅, 例如笔者自绘的这个公共座椅就是放置在上下楼梯区域, 因考虑到部分老年人上下楼梯行动不便, 故设置了楼梯间的可供老年人临时休息的公共座椅, 可缓解老年人上下楼梯的劳累。一个舒适的公共座椅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座椅的台面高度应符合不同阶段老年人人体尺度依据。座椅的设计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就坐习惯, 使老年人在休闲活动中感到自由、舒适、方便即可。
四、结语
文中通过对老龄化养老社区公共座椅人性化设计分析, 意在提高养老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品位, 使养老社区公共座椅的人性化设计能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 营造自由、平等、尊严、善良、关怀的社区生活环境。完善养老社区内公共设施, 不仅成就其自身的完整性, 而且将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具体表现。
一个良好的养老社区公共空间, 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样的生活空间, 更优美的环境, 更安全的设施, 这些都会增进老年人的交流,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让更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为幸福。
摘要:从1999年开始我国已逐渐步入到老龄化社会, 成为了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冲击影响巨大, 它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文中从人机工程学和人性化的角度对养老社区的公共座椅进行探讨, 希望通过加强老龄化养老社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社区,公共座椅
参考文献
[1]李苒, 曲敏.创造人性化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研究[M].包装工程, 2009 (12) .
【老龄化建筑设计】推荐阅读:
老龄化设计06-30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09-18
老龄化影响06-18
教师老龄化08-11
老龄化问题已现08-18
老龄化与货币政策困局05-24
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对策10-13
省老龄办关于基层老龄工作调研报告06-12
老龄群体人口老龄化论文09-06
河北公务员申论热点:老龄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