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

2024-06-15

老龄产业(共12篇)

老龄产业 篇1

按照人口学界的国际通例,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 就被认为进人老年型社会。按照这个标准,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 上海进入了较高阶段的老龄化城市。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 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上海的老龄化步伐, 走在全国的前面。截至2008年12月31日止, 全市户籍人口1391.04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0.57万人, 占总人口的2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4.50万人, 占总人口的15.4%;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0.65万人, 占总人口的11.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3.44万人, 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8%, 占总人口的3.8%。

老龄化社会的匆匆到来, 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新生一代的人口数量大量减少, 上海的生育率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 还不及0.1%。生育人数的减少, 使老年人的比例相应增加。

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会相应减少。经济学界认为, 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接近用尽。而老龄人口比例过高, 会增加社会的负担, 影响社会的发展。上海的老龄人口已经是其总人口的1/5。2008年开始, 平均3.33个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就要养活1个上海老龄人口, 上海城市总人口抚养系数一直在增加。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个相当大的负担。

老龄社会的到来, 对老年养老, 老年保健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因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为老年人服务的银发产业。据推算, 2015年仅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老龄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它包括老年的养生、健身、医疗、生活、文化、服侍等等。老龄产业一般包括:养老服务、医疗康复、金融保险、生产制造、产品流通、科研教学、护理培训、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等。

社会养老服务是银发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从城市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纯老家庭”日渐增多。这些家庭, 或者没有子女, 或者子女远在海外, 无法照顾。2004年, 上海市“纯老家庭”总人数为70万余人, 2008年上海市“纯老家庭”人数为86.38万人, 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了16万人, 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人数达24.26万人, 比2004年首次统计增加15.06万人。“纯老家庭”老人的生活照顾迫切需要社会早作绸缪。

相当部分老年人是退休职工, 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目前, 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 每年老年人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儿女资助等加在一起, 其消费潜力相当可观。而且, 随着社会的进步, 传统的重子女、轻自己, 重储蓄、轻消费的理念正在不断改变。这也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老龄产业 篇2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描绘了“幸福中国”、“小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愿景,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而在我国,目前的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预测显示,2030年~204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高点,老年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率将达到30%~40%,到达这个高点后,老年人口比例不会很快回落,而是非常缓慢的下降,甚至有可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维持在高位。同时,与这种严峻局面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社会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养老到底是什么?我们甚至还不能清楚地回答。

“12月19日,全国农业展览馆即将召开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一号馆的展示中,我们就想回答这个问题。”北京巿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对于养老问题和老龄产业我们是盲人摸象,或者可以说触及了养老问题的某个部分,而从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以及每个人,包括老人应该关注养老的什么,参与它的什么,在哪个方面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想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另外,我们还想把北京市政府在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方面想做的事情,让社会都能了解、关注和参与。”

在很多人头脑中,一直把养老当作一种社会福利,这样的观念其实相对偏颇。实际上,养老应该被延展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通过市场体制和机制来推动,覆盖全部老年群体,并且不断为持续增加的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

老龄产业在构成上,应该是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里的一部分。以前分散在各个行业里的部分可能并不是主体,但是随着未来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把它从不同的产业链里、从不同的行业中抽出来,形成一个主体。老龄产业何时能够形成?如何形成?目前仍是个难题。

2012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老龄办开始了一项旨在加速推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调研,这份调研报告将为未来北京养老事业的发展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工作思路、对策和方向。李红兵认为,“不论是北京市民政局,还是北京市社会办和老龄办,都希望通过由北京北奥会展主办的2012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这种方式,真正找出政府在支持和指导老龄市场的建立上,应该做些什么。”

李红兵认为,政府层面重点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培养、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机构来支持养老的服务;如何让老年人组织起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怎样支持和培育一些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使它们能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等。通过依法组织相应的“圈子”,使老年人能够“抱团取暖”,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专长,来实现他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这些就是政府能看到,但可能无法持续实现的东西。”他说。

河南老龄产业:资本机会行将来临 篇3

我们老了怎么办?

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家庭,然而,还有许多老年人仍要依靠养老机构。

近日,河南省政府出台《河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下一步河南会把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

不言而喻,这为河南老龄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老龄产业发展滞后

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河南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老龄产业将成为下一个投资高地。老龄产业的范围比较宽泛,它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目前,河南诸多商家、厂家没有仔细研究老年人市场,不注意市场需求的调查,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少,导致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较少,品种单调。

笔者了解到,目前的老龄产业中,生活中经常见到、发展比较好、投资项目比较多的是各类养老服务场所、衣着服饰、交通辅助用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康复用品、生活辅助用品以及食品行业等。

调查显示:超过60%的河南老年人表示河南商家对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设立老年人生活用品或健康用品专卖店。

“大部分投资者对老龄产业的认识还局限于衣、食等传统领域,对于一些特殊便利、娱乐休闲、运动保健、新型电子等行业认识、起步都比较晚,涉及行业领域也较为狭窄。”河南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副处长孙晓军说。

一位从事保健品生意的郑姓老板坦言,老年人市场需求动力长期不足,老年人消费在家庭支出比例普遍偏低。以低端价廉为主的老年人消费结构,难以与企业的盈利追求相吻合,致使老年人用品市场生机和活力不足。

庞大市场需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7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36%。

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赋予了老年人用品市场巨大商机。

河南省老年公寓是河南省民政厅直属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是河南唯一省级养老社会公益性重点建设项目。这家集养老、休闲、娱乐、康复、医疗、老年教育及服务培训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示范性养老机构,目前的床位已经满足不了庞大的老龄人口需求。

该公寓张姓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寓内的床位已经爆满,二期、三期的公寓建设已经提上日程,近期准备开工建设。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孙晓军说。

孙晓军说:“现在社会养老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和住等基本生活和服务的范畴上。对于社会养老服务来讲,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

每一种养老方式,都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刚性需求。

政策机会凸显

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形势下发生的。

因此,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创办相对应的机构,既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又能创造效益,成了很多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孙晓军说:“虽然老年人用品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低层次发展阶段,远未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与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老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料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近20万个。

《规划》确定,将把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土地供应,并出台财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等相关扶持政策,落实税收及水、电、气等优惠政策。

在《规划》里,政府鼓励各地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医院、企业、农村集体闲置房屋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小旅馆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或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定各类专业化的机构负责运营,并给予其相应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支持其发展。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 篇4

1.1 郑州市老龄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市场是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三个要素的统一, 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就郑州市当前情况来看, 人口总量大, 增长速度快。大量的老年人口通过退休金、子女提供、再就业等渠道取得一定的收入, 具备相当的购买力。特别是郑州市内一些都市村庄的老人, 伴随房价的不断飙升及租房缺口的日益增大, 拥有多套房产的他们更是收入剧增。同时, 老年人正在逐步改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消费观念, 不断更新生活方式。“花钱买健康, 花钱买舒坦, 自己好了就是帮子女”正成为现代老人的时尚追求。而且, 当前很多老人都历经物资匮乏的年代, 当他们有一定的购买力且不必再为工作和家庭奔波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偿心理和购买欲望。许多老年人开始关注营养饮食、追求新颖服饰、参与文体活动,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从这一层面上讲, 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强烈的购买欲望。

综上所述, 郑州市老年人口绝对数大, 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强, 老年市场潜力巨大。

1.2 郑州市老龄产业发展滞后

1.2.1 老年用品量少质差种类单一

老年人在一般市场上很难买到所需的合适商品。服装、食品、生活用品等都尚未形成专供老年人的特色消费市场。一些老年人专用的商品如老人手机、假牙口香糖、增音电话机、智能眼镜等也是难觅踪影, 相应的老年商品专卖店更是罕见。在郑州市内, 目前只有少数几家老年用品商店, 分布在东里路、经五路等地方, 数量少, 且不成规模。

1.2.2 老年服务业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当前, 郑州市老年服务领域发展严重滞后, 卫生保健、医疗护理、老年公寓等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托老所、心理咨询、陪伴服务、婚姻介绍等服务项目更是寥寥无几, 甚至一片空白。

1.2.3 老年休闲娱乐单调乏味

郑州市很多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就是在公园或者路边, 打牌、下棋、聊天、遛圈儿, 甚至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 靠这些形式打发时间。老年人活动单一, 娱乐场所寥寥无几。近些年来老年旅游发展虽稍有起色, 却也因为价格等原因始终不温不火。

1.2.4 老年理财等新兴市场发展缓慢

近年来, 国外老年房地产、老年理财等新兴市场发展迅速, 但在郑州市场上, 对老年人来说, 房地产的概念就是买房子能赚钱, 理财就是有钱存银行, 虽然有一些企业和机构尝试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项目, 但接受度基本都很低, 新兴市场发展缓慢。

综上所述, 当前, 郑州市老龄产业需求巨大而市场冷清。

2 郑州市老龄产业冷清原因分析

2.1 政策缺乏

与其他产业相比, 老龄产业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 属于微利产业, 因此, 在其发展过程中, 政府必须有效参与。然而, 到目前为止, 对郑州来讲, 只有粗框架的原则性规定, 缺乏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无论是产品标准、行业要求, 还是老年人权益保护都缺少法规依据。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 其利益都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2.2 老人“惜买”

老年人“惜买”, 是制约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 过往的艰辛、人世的沧桑往往使老年人生活节俭、消费理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欲望。其二,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改革, 虽然使郑州市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均有所提高, 但幅度有限, 而且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依然滞后, 再加上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都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使老人们即使有富余收入也不敢随意消费, 只能将现实购买力转化成储蓄, 为未来的养老治病未雨绸缪。同时, 浓厚的家庭观念使得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尤其在生存压力巨大的今天, 日常开支、购房、养车、育儿等多方重压使很多子女没有盈余去赡养照顾父母, 甚至要父母出钱补贴, 出现“啃老”或“被迫啃老”的社会现象。如此状况下, 老年人仅有的盈余收入更显得微不足道, 自然抑制了消费潜能。

2.3 商家“贪利”

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认为:节俭的习惯、滞后的观念、较低的支付水平使得老年市场无利可图, “策划了半天往往费力不讨好”, 郑州一家商场的策划人员称, “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 商场里的服装和其他商品价格一般都较高, 就算儿女愿意花钱购买, 老年人还不舍得呢”。而且, 老龄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这些顾虑使得这些投资者采取观望态度。即使有一些商家生产老年产品, 也往往是作为其他产品的补充, 忽视老年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2.4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 是我国也是郑州市的一个现实。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 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000 美元, 呈现出“先富后老”, 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 1000 美元, 郑州则更低, 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所以,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实力不强, 也是老龄市场启而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促进郑州市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建设的诸多方面, 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 归根结底, 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对于郑州市来讲, 必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障。

3.2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政府产业部门要制定政策, 积极引导。在郑州省已出台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情况, 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督促各相关部门遵循市场机制, 逐步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进而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

3.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市政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努力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构建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对三无老人 (无生活来源、无生活能力、无子女)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救助。同时, 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 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使老年人及家庭不会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

简而言之, 政府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才能全面释放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 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及成熟。

3.4 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2011年开始, 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已连续两年主办中国 (郑州) 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 为国内外涉老生产企业、贸易商和涉老服务机构搭建展示交流、贸易合作、供需对接平台, 有效地推动了我们河南特别是郑州老年产业的发展, 宣导了现代健康生活理念和尊老敬老传统文明, 成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桥梁。

3.5 拓宽老龄产业范围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们在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上, 会产生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所以, 政府及企业在为老年人物质产品提供不断努力的同时, 必须考虑拓宽老龄产业的涵盖范围, 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精神产品及相关服务。例如, 积极开发老年旅游市场、教育市场、理财市场、健身市场等, 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要。

3.6 企业实施针对性策略组合

有进入老龄产业意愿的企业, 应当尽快转变观念, 更主动地迎合、揣测老年人需求, 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等各个角度入手, 以针对性策略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其中尤其要注意, 就郑州市而言, 中心城区老年人用品的消费主体虽有高收入群体, 但主要是中、低收入的老龄群体, 这一基本情况决定了当前老龄产业不能走高端路线, 而要面向普通老年消费者, 在此基础上兼顾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但是在数量上必须合理控制, 保持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3.7 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消费观

转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是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 这需要社会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因此, 社会要更多的关注与理解老年人, 引导他们接受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商家要整合营销策略, 加强与老年消费者多方位的沟通, 以产品为媒介, 以文化为主导, 促进老年人消费观念的改进, 使老年人敢于消费、善于消费、乐于消费。

总体来看, 郑州市老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各行业、各部门应协同作战, 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开发这个庞大的市场。老龄产业的兴盛, 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给予老年消费者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形成双赢的格局, 进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岭泉, 廉如鉴.转变观念推动老龄产业发展[J].商场现代化, 2007 (6) .

[2]王晓琴.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08 (2) .

[3]林文彬.发展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

老龄产业 篇5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第一,老年人口增长快。海南省于进入老龄化,但是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水平。该省老年人口突破100万,全省60岁以上人口达10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12%,高于全国的11%;65岁以上人口76.45万,占总人口比重8.95%,高于全国的8.3%。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即将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海南省和两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使这一期间老年人口以5.83%的年均速度增长,高于总人口4.59%的年增长速度。

第二,老龄化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海南省83%的市县已经进入老龄化,其中老龄化程度超过12%的有文昌、琼海、定安、澄迈、海口、保亭和万宁等7个市县。

第三,高龄化问题突显。据统计数据,海南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96%,逼近14%的高龄化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到202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老年人12.37%,海南省高龄化将提前10年到来(图2)。

全省享受长寿补助的百岁以上老年人有963人,平均总人口10万人有11.14名百岁以上老人。长寿老人覆盖所有的市、县(区),覆盖72.81%的乡(镇、街)。其中总人口平均10万人有7名长寿老人的市县有:海口、琼海、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9个市县,有119个乡(镇、街),分别占市县总数的50%和乡(镇、街)总数的52.19%。全省总体长寿特点明显。

海南省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目前,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55.6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12.53%,老龄化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值,而且比城镇高1.06个百分点。生活在农村的80岁以上老年人约8.28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4.88%,高龄化指数比城镇高2.02个百分点。低收入老龄化使未富先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压力加大。

二、老有所养已经列入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议程

本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做出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决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党的十七大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近,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0年)》,提出逐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计划。此期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推进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老龄服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权益的责任。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海南省完成老年立法,推进贯彻执行《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汇集全民的社会保障,对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按当地城镇低保标准的120%发放养老金,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实现全民医保,将一批惠及广大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改善保障民生重大决策,对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激烈的社会变革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养老保障系统,家庭养老功能、土地养老功能都在急剧弱化。同时,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老龄工作基础薄弱,社会保障不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农村老龄服务任务艰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形势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海南省离退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老年人的比重为35.91%,这部分人基本居住在城镇,约占城镇老年人总数的78.3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铺开面狭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1%。城乡低保、五保、定期社会救济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13.17%,其中城镇基本生活保障覆盖老年人比重为8.19%,农村的比重为17.38%(图4)。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产权确立研究 篇6

摘 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需大力发展产业化弥补供应不足。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缓慢。分析阻碍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对推动中国老龄产业发展非常必要。

关键词:老龄产业;发展;产权

1 中国养老机构社会化发展

老龄产业为满足老龄人群需求依靠市场机制完成。而老龄事业以前主要是指满足老龄人群的需求主体方式是公共提供。当前养老事业则是包括原有意义上的老龄事业以及现代通过市场机制完成的老龄产业。现代老龄人群不仅需要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也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现代老龄事业的发展必须发展老龄产业来加以补充,否则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中国养老机构的社会化提供的发展主要属于中国养老产业的房地产子产业。中国原有的养老机构提供主体是国家。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使得这一社会养老供应严重缺乏。由于老龄化问题导致中国养老机构严重缺乏的原因有供求两方面的原因。

需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中国老龄人群整体数量快速增加。中国老龄人口于2008年已经达到1.4亿左右的规模,是中国养老机构需求猛增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生育政策导致的中国家庭现状“421”现象严重。“421”现象主要指中国家庭一对夫妻要抚养4位老人和一个小孩的格局。第三、中国老龄人群的观念改变也很重要。认为入住养老机构是家庭不和睦或者子女不孝的结果的观念逐步转变,中国老龄人群对养老机构的抗拒心理的减少也使得养老机构的需求快速增加。

供给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是原有养老机构几乎都靠国家提供,鉴于政府财政约束和专业提供能力不足,以无法提供足质足量的养老机构供现代中国老龄人挑选。

因此,中国政府近几年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机构领域,期望市场调节的社会化生产提供弥补政府提供的不足。

2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经过中国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通过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补贴等政策的实行,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但现时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还是以低档为主,缺少中高档,大部分规模很小。表面繁荣的现象里隐藏着众多约束中国民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壮大的因素。

首先是民办养老机构“身份”约束,国务院和民政部有关规定,目前我国民办养老院一般只能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意味着中国民办养老机构虽然可以由于政策上的身份获取税收、水电等优惠,却意味着不可以更好的利用市场机制来融资扩资,决定了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规模小、难以发展的现状。

另外,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准入标准的缺失导致了中国很多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进入门槛低,提供的服务也较低。很多机构提供的基本设施不足,条件简陋,经营不到位。

此外,有关老龄人群消费的法律法规严重不到位和老龄人群消费的易产生纠纷的特点的矛盾,使得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尴尬的境地:希望通过增加服务对老龄人群产生吸引,却极易因新增的服务面临服务纠纷。导致中国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只愿意提供最基本的照料业务。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虽积极推行鼓励民办资本进入养老机构领域的政策,现实由于各个地区具体环境的不同,政策到位情况区别很大。例如,到2007年底,上海的民办养老早两年就拿到床位补贴了,而黑龙江省却是只有政策没有实际推行。

3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问题探讨结论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的各种问题,反映了中国养老产业整体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最重要的是产权不明确。产权在老龄产业不明确来自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时期短暂以及中国重视子女,轻视长辈的观念。

市场的顺利运作需要产权明确,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要素。既然需要市场机制调节来弥补老龄人群需求供应不足,就需要明确老龄产业领域各项产权,才能使国家优惠政策落在实处,也才可以使进入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者有章可循。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并不缺少生产能力和资本积累,之所以导致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的种种不足,无论是民办养老机构的身份约束还是准入标准的缺失或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到位,都源于老龄产业的产权不明确。产权的不明确导致了希望进入老龄产业资本的搜寻成本、执行成本以及监督成本过大,从而阻碍了市场资本进一步流入老龄产业领域保证中国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能。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篇7

一、影响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体制性障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老龄产业的投资主体、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入;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但国家对养老机构的政策仍定位在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原则上, 工商登记也要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这就使许多非公有制养老机构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有的地方甚至不按国家政策办事, 不公正地对待民办养老机构, 如用地按商业拍卖价购买, 水电按企业收取, 贷款不能优惠, 税收不能减免, 给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2. 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是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认识误区, 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一些人习惯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 简单地把养老看成是国家的事, 单纯地依赖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对养老服务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不理解甚至抵触。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不支持、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的人还把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片面地归咎于非公有制经济, 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三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影响老龄产业的市场形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老年人的收入虽然增加, 但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增长。

3. 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国家对发展老龄产业还没有制定宏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尤其是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 缺乏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 使老龄产业长期处于自主、无序、盲目发展的状况。再加上职能部门条块分割, 分兵把守, 增加了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兴办老龄产业的难度。

4. 现有老年服务水平不高。

老龄产业在一些领域已有所启动, 但缺乏规范管理和行业标准, 许多劣质产品和服务严重打击了老年人消费的积极性, 使老年人不敢接受老年服务。

5. 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 活跃在老龄产业中的大部分人员是凭着人道主义和个人经验而工作,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 影响了老龄产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 制约了老龄产业的未来发展。

二、发展老龄产业的政策性建议

1.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我国一直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保体系框架。但总体而言, 我国的社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覆盖面不广。目前我国以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以城镇居民为对象, 而占人口近70%的农民特别是最需要“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并不能从现行的社保制度中得到多少实惠。二是由于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许多地区社保资源匮乏, 资金来源不足。因此, 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是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当务之急, 也是发展老龄产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2. 转变思想观念, 促进社会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协调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是深化改革、稳定社会、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体制, 采取由国家集体包办, 民政部门“直属、直办、直管”的方法, 只针对“三无”人员 (无依无靠、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 、“五保户”等传统民政对象, 由此带来了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日益显现, 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途径有三:一是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突破“国家福利”的樊篱, 努力拓宽福利资金补充渠道, 使福利投资主体逐步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入。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转变职能, 从过去对老年福利事业的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 转而从事总体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努力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 大力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 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三是改变福利供给方式, 对政府必须承担的福利养老, 如“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 可采取“按收住‘五保’

SHEBAOLUNTAN|社保之窗·社保论坛

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国家用福利资金购买服务, 企业 (养老服务机构) 提供服务, 老年人享受福利服务。国家既可以省去建养老设施、配备工作人员的费用, 提高福利资金使用效能, 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老龄产业的积极性, 使广大的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更优质的服务。

3. 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老龄产业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 理应给予政策扶持, 使之大力发展。但现有涉及老龄产业的政策制度较少, 而且有些政策比较笼统和宽泛, 仅是指导性、呼吁性的, 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政策覆盖面不广, 不够完备;有些政策滞后, 制约和限制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需要修订和完善。制定老龄产业政策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胆清除阻碍非公有资本参与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体制性障碍, 取消对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种种限制。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让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和公有制养老机构一同享受补贴和政策优惠等待遇, 并进行公平竞争。二是给予税赋政策优惠。要适时出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用地优惠政策, 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税赋减免政策, 全国旅游景点对老年人的统一优惠标准, 以及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用水、用电、燃气、电信的优惠政策。三是补贴政策和老龄产业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 投入大、利润少, 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可以考虑改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资金的投放方式, 使养老服务机构以服务换取社保、福利资金的补贴。四是鼓励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捐助。应制定社会和企业向国家认可的养老服务机构捐助, 可以抵税、可得到相关慈善事业荣誉褒奖的政策, 鼓励全社会关爱、关注老年人, 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探索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多种实现形式, 如公办民营、股份制、合资等, 以适应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使国家已经投入的资本发挥更大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 给广大老年人带来更大的实惠。

4. 建立资质评估系统,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我国老龄产业刚刚兴起, 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良莠不齐, 管理、服务水平高下不一。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 明确管理认证机构, 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 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不具资质的坚决取缔, 以保证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

在发展老龄产业中, 发挥中国优秀养老传统内涵的同时, 要大胆走出去, 引进国外先进的老龄产业发展经验, 使我国老龄产业水平与国际接轨, 缩短产业发展进程。养老项目可以对外招商引资, 包括养老设施及老年人住宅建设项目, 老年用品生产、开发、销售项目, 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等, 从而打造既有中国特色, 又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高水平老龄产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

老龄产业发展障碍及对策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8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消费群体, 这是一个正在迅速膨胀、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 对于当前中国不断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刺激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增长是一个有利因素。因而发展老龄产业不仅对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有重要价值, 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老龄产业概述

老龄产业当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认可并广泛使用的统一定义, 我国很多学者针对老龄产业都有过定义。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的行业和企业都称为老龄产业, 有的学者把凡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企业、单位都称为老龄产业, 笔者认为这都是存在偏差的, 因为这些企业或行业既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 也可以给非老年人提供。

在笔者看来, 所谓的老龄产业就是要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的行业、部门或企业、单位。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老龄产业必须是指一定的行业, 有一定的部门、单位、企业等组织机构;二是这个行业必须是专门或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商品或服务, 只有这两条都具备才能是老龄产业。全国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也对老龄产业下了定义:“老龄产业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设施和服务, 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由于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处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 因而老龄产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特征的产业。但是, 不能仅仅强调老年产业的公益性, 产业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因而老年产业是带有公益特征的经济活动。

二、老龄产业的发展障碍

我国的老龄产业刚刚起步, 其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老年人口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发展速度。从政府到公众, 从观念到行为, 我们都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准备, 老龄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 老龄产业投资动力不足。

任何一个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愿意投资兴办老龄产业都期望获得回报, 老龄产业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其公益性的一面, 难以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因而在当前中国公益思想不普及、慈善事业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下, 政府必然要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但是, “养老是一种福利性很强的产业, 与政府的招商引资、投工生产等经济行为或斥资修建公路、完善市政设施等显性工程相比, 养老投入时间周期长、见效慢”, 对于同样是“经济体”的地方政府来说, 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负担。虽然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完善老龄产业政策, 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但是由于政府文件中扶持老龄产业的政策很笼统, 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办法, 针对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现象较为普遍, 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 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在现实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最终导致老龄产业的投资动力不足, 影响到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 老年人强大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 老年消费难以起到拉动作用。

当前中国有近两亿的老年人口, 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 这个消费群体可以带来很多的消费机会。在日本、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社会, 它的消费主要是靠老人来支撑的, 只是在当前中国老年人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没有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首先, 由于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 老年人的劳动收入会大幅度减少, 老年人不能拿钱去消费;其次, 由于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养老保险金低、医疗保险范围窄、商业保险少, 老人时时处于风险中, 社会安全感差, 不得不捂紧自己的钱袋子, 不敢把自己的钱用来消费;最后, 由于现实的压力,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一直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变迁。传统的“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孙, 轻自身, 重物质生存、轻精神享受”老年人消费观念造成老龄人口消费结构单一和消费需求不足, 老年人不愿意消费, 最终老年人应有的购买力变成了储蓄, 难以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 老年用品、服务及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滞后, 难以拉动老年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 可自由支配收入高, 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但是, 当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老年用品店少、服务类别少, 休闲、娱乐场所少, 社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小孩、年轻人身上, 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首先, 由于厂家缺乏对老年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查, 认为老年用品批量少、利润薄, 导致老年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领域长期受到忽视, 老年产品单一, 数量少;其次, 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需要投入经费较高, 市场风险大, 因此缺乏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产品;再次, 当前主要研发的是针对医疗、养生、保健品方面的产品, 而针对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内容的特别少, 因而价格昂贵, 一般老年人难以接受;最后, 涉老行业的企业规模小, 缺乏有影响力的企业, 缺少品牌, 专业水平低, 最终导致老年产品的社会接受度低。

(四) 传统观念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 人们广泛接受老龄产业还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首先, 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社会和老年人对政府期待过高, 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退休老人, 长期依靠国家、依靠政府的养老传统难以改变, 容易形成福利依赖过度的问题, 不能接受老年产业这一新兴事物;其次,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长期以来, 人们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国有企业、相信公有制的观念还具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办养老机构人满为患、民办机构门可罗雀”的不正常现象;最后, 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 老年人更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总之, 传统观念不是一下就可以改变的, 它是有一定惯性的, 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五) 老龄产业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是推动一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 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 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众多的老龄产业管理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护理、医学、保健、养生、康复等老年学、老年医学知识, 还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不但要有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 更要有服务意识、慈善意识、公益思想。当前从事老龄产业的人才缺乏, 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也因待遇低、发展前景不好、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改行, 当前老年行业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教育或培训, 视野狭窄, 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老龄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老龄产业是朝阳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消费观念的转变, 老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将起到重要影响。

(一) 强调政府责任, 重在政策的落实。

老龄产业涉及民政、社保、教育、卫生、工商、税务、房产等各部门, 在具体的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有利可图大家都上, 无利可图大家都让”的局面, 政府要统筹规划, 责权分明, 需要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要有前瞻性, 不能“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老龄产业是新兴事物,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 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政策的制定要群策群议, 建立并不断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政策能够落实, 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能促进老龄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老龄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

消费决定生产, 拓展老年消费结构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关键, 但是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 因而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将成为了关键。首先, 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 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 让老年人有钱花、敢花钱;其次, 进行老年教育, 宣传老年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等知识, 逐渐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让老年人愿意花钱消费;最后, 在全社会宣扬“孝”观念, 形成尊老、爱老、重老的社会氛围, 让全社会都关注老年人。

(三) 加大对老龄产业投入力度, 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逐步发展”的方针,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逐步形成符合我国老年人特点,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首先, 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提高老年产品的社会认可度;其次, 大力倡导民营资本的投入, 增加老龄产品的有效供给, 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消费市场;再次, 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志愿精神, 运用公益思想引导老龄产业的合理发展;最后, 发挥老龄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 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四) 加大老年学、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老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比较少, 招生也不理想, 老龄人才缺乏。笔者认为, 提高老年行业人员素质, 逐步提高老年行业工资标准, 让老年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 要与大专院校、培训基地合作, 一方面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培养老年行业的专门性后备人才。其次, 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 提高入职门槛,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老年行业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最后, 提高老年行业的工资标准, 待遇留人、待遇引人, 让老年行业成为让社会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文范.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老龄产业发展[J].人口与市场——第一次老龄产业座谈会论文, 1997.3.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老龄产业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产业,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之后,优生优育,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这就使得我国老年人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老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37亿,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2%。伴随着人口老龄化②的进程,老年产业应运而生。老年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那么加快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是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而且是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很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根据预测,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80岁及以上的人口以5%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这预示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其中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但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消费观念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变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早已落伍,老年人在消费观念上的转变也越来越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花费。他们舍得花钱买美丽,买健康。“活出精彩来”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同时老年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就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与老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由于我国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总的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而部分边远省市区象青海、、西藏等省区则预计要到2010年前后才能跨入老龄行列。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1993年人口就开始了负增长。而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有着共同的需求,但是由于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实际上又是一个内部差异比较大的群体。对于企业来说就可以实行老年人用品的多样化开发,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尽管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和需求市场。但总体看来,仍然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老龄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二、当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还不尽完善,老年产业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盲目和无序现象。象老年用品、目前我国好多大型商场没有开设老年商品专柜,老年商品大多夹杂在其他商品之中。而就老年商品来说,除了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老年保健食品和滋补药品外,很少见到其它商品。比如服装鞋帽,据调查,在服装鞋帽商店中,儿童服装占10%左右,青年人服装占70~80%,中年服装占15%,而老年服装最多也只占5%,大多数的老年服装也是颜色灰暗,品种规格不全。而老人玩具市场仍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另外,老年商品一般多出现在夜市和地摊,这些商品不仅款式老,质量差,而且由于管理不规范,坑蒙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老人的收入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但市场却没有提供丰富的商品和应有的服务,使得老年人这个巨大的市场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缺点”。

二是为老年人所需的劳务市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虽说在2004年9月,“老年护理员”正式成为一个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但看看我们周围有聘用护理老人的人员,根本没什么上岗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没有及时构建老年学教育体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北欧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几乎没有专门人才。在北欧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的工作者均需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发展一批主要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如老年家庭服务和护理业、老年日用消费品业、老年房地产业、老年娱乐业等。

三是政府对老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的过程,政府应当扶持和补贴那些热衷老年产业的企业来加入到这一新兴产业。虽然,国家和很多省都出台了与养老产业发展相关的意见。但很多市还没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同时,由于我国的老年产业发展也较晚,导致老年产业内部缺乏行业规范与导向,发展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也制约了老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我国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

第一,积极引导,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加大宣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产业的建立。比如我们可以把人口老龄问题及老年产业的问题纳入党政干部的培训当中,电台、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可进一步开办老年专栏、专版、专题报道等多渠道方式来宣传老年产业这一新兴行业,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负面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拉动老年人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使更多的企业能够积极投身到老年产业中来。把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结合起来,以社会资金为主,财政资金为辅,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于老年产业。同时应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争取更多外资的投入,鼓励境内外人士投资于老年产业。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担负起责任。作为一个产业,追求盈利,获取经济效益是必然的。但是,老年产业服务的对象和其中的一些服务内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发展老年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必须认真处理好福利与赢利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老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有利于老年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出台包括产业发展所需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信贷优先、融资渠道等具体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老龄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第三,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社区养老就是要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学习、健身的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虽说已开展了不服务项目。但仍有很多服务项目没有开展起来,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以定点服务、上门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老年服务格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就是“麻将中心”。而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业,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还可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服务业将是我国未来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而老年服务业又将是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加快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而且可以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老年产业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又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经济更加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敏.老年消费市场的特点对策研究.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中国广播网.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3]金羊网—民营经济报.老龄产业6000亿元整体打造成为新思路.

老龄化与健康产业发展 篇10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 老年人口规模大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 2014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136782万, 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 万, 占总人口的15.5%;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 占总人口的10.1%。显然, 我国老年人口增速快、规模大, 全国人口组成中, 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二) 老龄人口区域分布不平均

总体上看,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严重, 而在西北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要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从户籍统计数据看,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城市。但农村大多年轻人口在城市中务工, 农村中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因此, 随着人口流动加剧, 城乡老龄化差距会越来越小, 甚至有的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

(三)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基本上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同步进行的, 而我国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完成, 人口就已经老龄化了。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是“先富而后老”, 而我国却是“未富而先老”。

虽然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但同时也创造了全球最大的老年健康产业市场, 我国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积极研究其现状和探索其未来发展思路, 对于我国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健康产业

(一) 老龄产业、健康产业和老年健康产业

老龄产业包括老年居住服务业、家政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康复护理业、文化教育业、金融服务业等。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环保产品、体育健身用品、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康复机构以及与人们身心健康相关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

老年健康产业则是老龄产业与健康产业的结合, 是能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健康产品和服务, 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和服务体系, 是一项专门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新兴产业。

(二) 我国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市场需求难以充分满足。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老年健康产品需求量将会快速增长。老年人退休后, 过去的劳动积蓄、来自子女的补贴、社保养老金的逐步上调等会使老年人们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但是, 目前我国老年健康产品的供给量却很小, 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2.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老年健康产业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居民收入都是东部比西部发达, 这样东、西部地区就会存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另外, 在城乡之间, 尽管有的地区农村老龄化已经高于城市, 但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对集中于城市。

3.产业发展规模小, 层次低。我国老年健康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小, 发展水平低等特点, 没有形成有效的完整产业链, 只能满足当前市场的基本需求。老年健康产品品质低端化, 产业链配套能力差, 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老年健康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4.市场运行不规范、不标准。我国老年健康产业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 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 虚假宣传, 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产品的安全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老年健康产品市场运行的不规范, 不仅有损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也容易破坏整个老年健康产品市场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5.资金和人才匮乏, 缺少政策支持。发展资金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将会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研发与创新, 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筹资困难、投资回报期过长等现实问题也使很多企业不愿涉足老年健康产业。因此, 亟需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三、我国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 政府主导、多方联动

发展老年健康产业, 政府应负主导责任, 其责任在于:一是要保基本, 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让每个老年人能够享有基本的健康养老服务;二是管办分开, 调动市场机制,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制定法律、标准和规范, 加强监管,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顺应老龄化社会对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 政府还要做好老年健康产业规划。要将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统筹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 出台切实可行的扶持性产业政策。

政府的优势在于资源配置和政策工具, 而企业擅长于竞争和降低成本。因此要积极构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实施的发展策略。注重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发挥地区骨干企业领军作用, 借助产业分工协作机制, 发展关联产业, 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 完善立法、规范市场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老年健康产业立法进程, 构建和完善法律调控机制, 以法律形式明确产业定位, 规范经营行为, 确保老年健康市场良性运转。提高老年健康产业标准化水平, 制定重点行业标准和规范, 加强质量、安全、技术认证和服务标准的立法工作。完善监督机制,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依法规范从业机构行为, 强化日常市场监管, 严肃查处不法行为, 确保老年健康产品质量和安全, 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三) 注重培训、培养人才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从产品研发和专业服务两个方面入手, 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人才紧缺岗位可以先引进境外人才, 进而带动国内人才的培养。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 各大专院校有关教育方向和专业设置应立足于产业发展需求, 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研发与市场相结合, 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四) 拓展市场、加强研发

应加强市场开发力度, 探索连锁经营模式, 提供高品质、高质量、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实施特色经营, 树立企业形象, 建立品牌信誉度、市场认知度;拓展经营网点, 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老年健康产业链延伸、商誉形成和品牌构建, 都需要不断进行研发与创新。要以老年人需求和消费水平为导向, 充分开展市场调研, 科学分析和识别客户有效需求, 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消费。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不仅要进行创新, 也要便于操作、方便使用、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符合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和接受能力。

老龄产业 篇11

会议围绕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老龄产业如何跨地域资源整合、组建产业联盟的问题展开研讨。中国老年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快速人口老龄化已带来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老年消费需求增长对老龄市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涉老企业必须重视老龄产业发展问题。他认为跨地域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是发展老龄产业的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龄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总裁朱凤泊在会上作了《构建老龄产业发展联盟之路,探寻跨地域资源整合新模式》的主题发言,并代表中国老基会老龄产业发展委员会发起关于组建北京太阳城老龄产业联盟的倡议,与会代表对此反响热烈。大家在发言中表示,处于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因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定位不准确“启而不动,动而不活”,但在当前情况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应该是增强涉老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方向。

会上,有八家涉老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愿意加入北京太阳城老龄产业联盟,还有不少企业的代表也表示了同样的愿望,表示会议结束尽快汇报商议,积极推进组建老龄产业联盟。

老龄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篇12

一、江苏调研三地老龄化产业发展新举措层出不穷

(一)江苏南通如皋

作为驰名中外的长寿之乡,加快老龄事业发展,进一步打造长寿品牌,贯彻“藤江越海,登高致远”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推进“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建设如皋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出了如下创新性实施意见。

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

重视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推行首诊责任制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对困难老年人的额社会救济。将住房困难且低收入的城镇户籍老年人家庭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

2.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积极创建全国老年友好城市和全国老年人宜居社区,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服务和人文生态环境,进一步打造长寿品牌,努力申报创建“世界长寿之乡”。

3. 加大老年维权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网络。

4. 重视精神关爱工作,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卫生、老龄部门积极筹建“爱心护理员”,为老年人开展长期护理和关怀服务。“爱心护理员”以政府主办、非盈利为主,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二)江苏苏州

苏州市政府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出了若干创新性补充意见,建立了如下目标。

1. 加快养老机构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办公养老机构建设,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城乡养老机构功能。做好“三无“和”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的基础上,让更多老人共享机构的优质资源。

2. 制定老年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根据《苏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各地实际,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设点、分类实施,将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助餐点等建设项目逐一落实到各个街道(镇)、社区(村)。

3.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

各地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优先安排老年服务设施合理用地需求。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健全医疗服务政策,增加居家养老设施补贴。

(三)江苏盐城

盐城政府为了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如下创新性措施。

1. 落实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老年人凭“优待证”免费

进入公园、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

2. 全市各级医院对70岁以上老年人凭“优待证”免收门诊挂号费、注射费。

对确有困难的老年人,由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减半收取床位费。对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按户籍由县(市、区)老龄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指定县级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每年免费进行一次登门健康检查。

3. 围绕老年人的特点和特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努力营造“文化养老”环境。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读书看报、休闲旅游、老年教育和体育健身行列之中,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广交朋友,消除寂寞感、失落感和孤独感。

二、江苏调研三地老龄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江苏苏州

1. 护理人员不足,经济差一点的乡镇养老院居住环境更为简陋,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

苏州市将养老服务站点普及到每个小区,提供基本医疗、娱乐等基本服务。民办的养老机构发展明显不足,市场有限,老年公寓这种民办养老机构始终得不到较好发展。

2. 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商品的商店欠缺,大多是混合在

其他商品中经营,市面上除了我们知道的老年人专用的助听器,拐棍之外几乎没有相关产品。社会上投入的老年人商品的关注度不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进去致使市场需求很大的商品因为没有一个合理的价位,而得不到很好的普及。

3. 老年人的保险主要还是来自于年轻时候所在单位买

的保险,因为参加工作的人有限,所以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人不多,而且大部分人集中在城市,农村享有保险的人有限,所以乡下老年人依然劳作谋生,根本谈不上老有所养,但是由于国家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已经大大降低了看病负担。

4. 通过对旅行社的走访,了解到仅有一家旅行社说最

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旅游计划,大部分旅行社不承接老年人的旅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一定要有家人专门陪同才能去。显然老年人旅游这块也很有发展空间,在苏州没有发现专门针对老年人办的旅行社也没有把老年人旅行做得专业的。

(二)江苏南通如皋

1. 当地人很少有人了解老龄化产业,中老年百分之九十五完全不了解老龄化产业的概念,少部分青年对老龄化产业有少许的了解,但了解的概念还是很模糊。

2. 在当地,一般的公共产业比较多,像老人大学、社区娱乐设施、老龄化产业的助听器等等。

3. 学生可以为老龄化做的事情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做志愿者,而中年人几乎是捐钱。对此的解释是,学生还没有工作,钱很少,空余时间比较多;中年人因为工作原因,空余时间很少,所以大部分人选择捐钱。

4. 百分之百的当地人认为老龄化产业是政府来做的,并且希望老龄化产业一直交给政府来做。从侧面反应了当地人对老龄化认识的局限性。

5. 老龄化产业包括的各种类型,大部分当地人了解的公共服务业比较多,针对于个人或者社区的了解很少,具有一种认知的局限性。

6. 在此次调查当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希望当地增加社区服务,还有对老人增加相关福利。

(二)江苏盐城

1.实际的市场规模问题。经过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产品档次低、企业普遍规模小、设计水平低的发展现状显然不尽如人意,整个老龄产业基本上处在“小而散”的原始发展状态。很多老龄产品都是混合在其他商品里出售,而且商品种类单一,像成人用纸尿片在沃尔玛里只有一、两个品牌,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2.老龄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老龄产业是短缺的。从积极的方面讲,预示着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有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从消极的方面讲,则意味着经营者还没有找到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老龄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主要集中在保健品和养老医疗领域,缺少专门为老年人生产的各种专门用品及范围广泛的老年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等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3.老龄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老龄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距较大, 为城镇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要远远多于农村。

三、江苏调研三地老龄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江苏南通如皋

1. 这里的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人很难买到合适的服装

鞋帽,老年食品也很少研究开发,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都处于匮乏状态。还有,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尤其欠缺,戏曲、影视、书报乃至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很少。

2. 面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挑战, 我们对“人力资源”的概念要有新的发展。

人力资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处在特定年龄段 (15岁~60岁或65岁) 的劳动适龄人口,而是涵盖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因而具有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人口。

3. 在发展老龄产业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发挥老年

人的作用,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服务,还可让老年人发挥优势,发挥聪明才智,发挥余热,为自己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4. 在旅游方面,可以抓住老人特点,定期组织老人旅行,组织老人专线。

(二)江苏苏州

1. 关于政府。

政府出台,加大力度修建设施齐备、服务规范的养老机构,使之成为目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流。鼓励民营力量兴办养老院,政府领导给予政策扶持,如适当予以适当补贴,减免税收等。建议政府今后在审批大型居民住宅小区建筑用地时要规定必须为修建养老院预留地方,这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既可以“全托”老人,也可以“半脱”,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家庭中老龄人口的托管问题。

2. 关于养老品商店。

建议由政局牵头,专题研究鼓励支持我市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的政策措施,建立重点养老机构联系制度。针对养老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应给与适当的政策性支持和帮助,沟通和共享关于政策、行业、专业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

3. 关于老年旅游市场的建议。

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线路安排上,要“少走多看”;游览节拍上,要“缓行安全”;价格定位上,要“实在价廉”;活动组织上,则要注意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老年旅游真正成为一种休闲娱乐、健康养性的有益活动。做好细分市场, 真正打响“老年之旅”品牌;要不断丰富“老年之旅”的形式和内涵。

(三)江苏盐城

1. 强化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制订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税收、信贷、投资等政策,为企业广泛参与老龄产业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大批致力于老龄产品发展的企业投资这一新兴产业。

2. 工商企业要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适时开发系统的服务。

企业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特点,正确理解老年市场的特性,了解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谋求多元化策略开发老年消费市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不断开发老龄产业发展的服务空间,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3. 进一步更新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支持鼓励老年人的健康消费。

同时,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千方百计地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鼓励他们在经济承受的限度内,科学健康地消费,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4. 培育高水平的老龄产业从业人员。

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人才、知识及其他智力因素的投入。目前熟悉老龄产业相关知识的人才缺乏,在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需大力培养和发展居家护理和家政服务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 2008 (6) .

[2]江海霞, 陈雷.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特区经济, 2010 (6) .

上一篇:危险源的特征下一篇:控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