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2024-09-18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精选12篇)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篇1

导言:在21世纪的今日, 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人口分布中, 老年人所占有的数额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人的有效工作年限在逐渐增加, 更多的老年人不再受到自身年龄和身体情况的限制, 而继续参加到创造财富的社会大军中, 以这样的形式实现着自身的特有价值。再者, 因社会人口和年龄结构的特点, 我国越来越偏向于青年人口数量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 老年群体在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上往往比青年人占有更大的优势, 而且他们也更愿意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参与社会生活, 追求自我实现的更高标准, 所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要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而做出的设计来迎合这种社会的总体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工业设计领域中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殊条件和心理条件而专门设计出的产品则尤为重要, 因为人类最终生存在自己制造的人为自然中, 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和人造的产品环境接触的, 大到城市的规划与建筑, 小到家用产品, 所以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做出一系列适合他们这一群体特征的产品设计, 也表现了设计对于老年人生活的一种关怀和引领特征。

但另一方面, 也值得我们注意, 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 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常见, 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 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 而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 从而也会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另外, 整体的社会商业环境也要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经营重点的改变, 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发生效果的过程, 而且只有设计师集团在突破了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 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 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 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 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做到全体社会的积极准备。

一、对于劳动能力的判定——一种老年人的现代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分工化, 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导向于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或自身的工作能力, 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有原因的。自从启蒙运动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来, 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视野已经过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纪愚昧相对的理性与科学这一价值标杆之上了, 在思想领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已经使得现代意义下的“理性”走向了其价值判断的反面, 因为过多的理性主宰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标准, 从而人的价值开始发生了异化, 科学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仅发生在生产技术领域中, 同样发生在人性的判断中。在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 已经出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消极的一面, 在传统社会中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判定人能力的标准, 而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 文字的判断已经转向了工作劳动能力的判断, 当一个社会个体因其年龄的原因而不能在适合做某些工作的时候, 社会就判定他失去了“劳动能力”, 这样老年人的现代概念就产生了。但进入21世纪, 工作的劳动能力已经从传统的体能指标转化为媒体时代的信息驾驭指标, 脑力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达以及辅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 为“老年人”在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化之后, 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创造商业价值, 虽然该价值的实现并没有完全将年龄的差异界限去除, 但仍然与传统意义的年龄界限相比, 模糊了很多。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定义发生转变,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 这种地位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消费领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 从而在客观上使得该群体在消费领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 在这样的工具转化的前提下, 老年人的定义又随之发生了动摇, 所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在年龄达到退休标准以后还有继续工作而追求实现自我的目标。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帮助这些所谓的“老年人”继续“劳动”, 从而在基础概念上彻底动摇这个现代的概念。

二、和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因为其身体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 这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使设计师掌握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 因地制宜地使产品的特点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操作习惯, 贴近他们的生活, 从而改善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品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作用。

在生理方面, 老年人操作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年龄原因引起的知觉能力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 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把产品的特点诉诸于形式的新颖, 而应该从功能的改进上重点探讨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人机界面等, 帮助他们解决知觉能力的减退这种自然的现象。如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和旋转或按压的设计, 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 在大多数老年人群体中, 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和产品设计也是有极大关联的, 因为在信息社会中, 大量的操作和工作环境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 这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而现代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虚拟界面操作, 一旦操作程序设计比较复杂, 而且有多项子界面交叉的情况存在, 就会阻碍老年人的操作成功, 从而使得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挫败感而放弃产品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 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一键导航或单线流程以及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 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 而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地驾驭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人体工学方面, 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 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 设计师在收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等, 应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如:产品与老年人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操作系统是否安全;能否产生意外伤害, 各功能界面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老年人的识别。在一些机械操作为主的产品设计中, 应该尽量考虑老年人的这种行动不便的特点, 减少操作空间的阻碍物, 注重座椅或操作台面的高度, 减轻操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 多增加机械自动化的设计标准, 使得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一到两项具体的操作行动, 避免一项产品功能的实现占用过多的操作行动。

此外, 在一些交通用品的设计上, 应注意在普通人的标准上, 更加大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性, 从驾驶台的操作器械中精简不必要的机械成分, 增加半自动的设计模式, 使得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驾驶的任务。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特点, 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 比如屏幕的亮度, 外观的色彩鲜艳的程度, 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 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设计中往往忽略的触觉感, 在一些操作中应用柔和平滑的表面机理, 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舒适程度, 这正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预期, 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应用范围。

总之, 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如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就可以逐渐积累设计经验, 把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方面, 满足了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用户需要, 适应了市场, 另一方面, 也使得设计师队伍在现有的设计学科中不断地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开拓设计的专项任务形式, 在社会上加大引领生活的层面和范围。

三、结语

当今社会, 老年人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身份定义, 而努力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这样, 在社会上很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力量, 他们不再是社会的次要消费群体, 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再是辅助性的, 这种社会作用的变化, 与将其定义为需要受特殊照顾的群体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决定了老年人已经开始进入发言主体的范围。产品的销售也将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老年人的直接或者间接消费而实现。消费的数量与其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而递增。

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 如何帮助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 已经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 而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商业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其所需要和消耗的产品领域在逐渐扩大, 已经不仅仅是包括在基本生活领域, 同时也扩展到商业领域, 消费所包含的领域与年轻人相比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差异, 这种消费界限的模糊性已经说明了传统意以上的“老年人”定义需要改变的迫切性。

一件老年人使用满意的产品不仅可以增加厂家和商家的经营效益, 而且还可以从工业设计的总体角度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自信,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 并非是对传统意义上老年人的一种尊敬或者怜悯, 而是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那个群体在实际上所发挥的社会商业价值而确立的一种商业观念。也从而体现了在这个特定的领域中, 人机之间的和谐共融, 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迪特里克著:《老年社会工作》.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05月

[2] (法) 帕伊亚著杨爱芬译:《老龄化与老年人》.商务印书馆, 1999年08月

[3]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03月

[4]孙颖心著:《老年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年01月

[5]姚晶晶虞世鸣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篇2

来源: 海南日报

关键字:老龄化 养老发表时间:2011-05-03 14:08

日前,《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省老龄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获原则通过。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加快把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据介绍,海南省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3万余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2.61%。根据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海南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7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4.66%,进入高龄化社会。“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将加快把社会养老服务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为基本服务项目,推动社会服务进家庭。养老服务将面向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重点保障“三无”“五保”和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据规划提出的目标,截至2015年末,海南省城市街道、社区将全部建有养老服务中心,农村40%的社区(村)建立综合性老年服务设施或站(点),形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届时,全省养老服务床位要力争超过全省老年人总数的3%。

今后5年,海南省将陆续完成海南省养老院等项目建设,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为主。

根据计划,海南省将在海口、三亚、儋州通过改建、扩建,各建设一所能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功能的社会福利院;在县级城市,建设一所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老年大学、文体娱乐和认证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老龄化社会的产品工业设计思考 篇3

当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设计的产品并不是很常见。注重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将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机遇。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把握和应用老年人产品设计的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产品设计

一、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1.老年人的定义

《人口科学辞典》定义“老年人”为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和划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人年龄界限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在老龄人口较少的发展中国家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老龄人口较多的发达国家以65岁及以上为老年人。

2.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即10%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3.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从老年人数量和比例看,截止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并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中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亿;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在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行业中,设计师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时尚和潮流,而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常见,尤其没有把老年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作为工作重点。

市场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反映为真正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不多,品种也单调。很多老年人用品的设计只是在包装上加以改变,贴上所谓老年人用品的标签,而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加以研究和设计,更不用提忽略了老年人群中也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随着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剧的认识提高,现在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优秀产品。但是往往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产量小,推广力度不高,难以降低成本,导致收益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会逐渐摆脱传统概念,他们在社会上不再是次要的消费群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不再仅是需要特殊照顾的弱势群体,他们发挥的作用也不是辅助性的了。老年人口的增长必将刺激老年产品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数量与群体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呈一定比例关系的,老年人群将更多地拥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经营重点必将发生改变。对于产品设计领域而言,如何更好地服务这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群体,已不仅仅是一件紧迫的任务,而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更是—种商业机遇。

3.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的社会意义

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其中的“老有所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意义,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最基本功能的要求,而进一步提升到情感和精神层面需求。

在日渐进入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设计师有责任用优良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真正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作产品设计,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三、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的“老”不仅仅体现在老年人的外貌形态上,还反映在人体内部细胞、器官组织、身体各部分系统上。老年人感觉器官的功能下降,出现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等现象。其中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同时,身体机能下降,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组织功能等都有相应的减弱。

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变化是设计师在老年人产品开发中最直接、直观考虑的因素。

(1)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官,人的认知有约70%的信息来自视觉。老年人视力的下降要求产品上的字体大而清晰,颜色区分明显,各种形体的提示必须突出,必须清楚直观,不能复杂。

nlc202309031326

(2)听力的下降要求一些发声产品发音清晰,音量可调,可设定的最大的响度比普通产品高;同时设计时应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耳所接收的声音频率范围会缩小。

(3)老年人感官功能下降,对于灵敏的器件容易造成误操作。所以老年产品操作的敏感度应该降低,包括动作的幅度,反应的时长,反应的方式等,可以缓解老年人面对反应灵敏的部件产生的恐慌。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变得缓慢,应避免需要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记忆的设计,简化操作界面和操作方式。

(4)在人机工学方面,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试用于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操作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比如现在药瓶旋转式打开的设计,老年人容易出现双手颤抖的情况而不易取放物品,这样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力气才能打开,不仅不方便老年人的操作,而且对于急性病患者可能会产生生命危险。

产品与老年人的人体尺寸、形体以及用力方式是否配合;操作系统是否安全;操作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操作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生理特征;产品是否轻质,便于携带等都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要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时应考虑到的问题。

2.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理上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1)由于生理上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或多或少会感受到力不从心和恐惧,对于外界接触到的事物的选择更偏向于保守和安全。所以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除非功能需要,否则避免尖锐部件,结构必须稳固结实,可控性强。

(2)老年人的心理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模式,因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过于鲜艳的颜色,刺耳的声音,浓烈的味道。同时在设计中有时会忽略的触觉,要尽量保持柔和平滑,使老年人的心理舒适度达到最大。

(3)老年人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的情感活动规律,探求产品的情感化要素,设计出具有人情味的产品形态,获得老年人心理上的认同,并能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唤起他们的对过往美好的回味或者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感化的设计也是设计师们的追求。设计出能引起人美好情感的产品是一种成功,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有沉淀的对某个时代有着特殊情感或记忆的人群。

3.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

退休对于老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退休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离开,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如果调整不好,会滋生抑郁孤独感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时候产品设计更应该注重老年人的感受:

(1)老年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帮助调节因退休等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产品设计要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老年教育、益智健脑类产品,智能化设计是未来老年产品发展的一大趋势。

(2)如何打发老年人闲暇无聊的时光?趣味性的产品设计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有活力。同时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充满感情的设计,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和力,对于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情感上的安慰。

(3)勤俭节约目前仍是我国老年人的主流消费观,尽管老年人大多有积蓄,但时代的烙印和多年养成的节俭习惯使得这种观念延续。同时老年人退休以后,依靠的主要是退休金,所以大多数的老人追求的是“物美价廉”。因此老年人产品设计对价格比较敏感,要注意控制成本,提高质量。

四、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特点设计系列化的产品

1.不同年龄段

年龄是划分老年人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准,而且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各自时代的烙印和回忆。所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依据年龄将老年人划分成不同的目标人群,归纳出各个年龄段老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的特征,会使设计更有针对性。

2.不同健康状况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弱,视力、听力、味觉等的功能降低,还常见患有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症状。这些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痛苦。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属于一类患病老年人的适用产品或者随身物品,是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方面。设计的产品要能够在情感上照顾到老年人,做到安全易用有趣,帮助排遣老年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

3.不同地区

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概念,其中城市的老年人和乡村的老年人又有所不同。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城市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存在的生活习惯、资金收入、文化教育、精神认识有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对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存在差异。

4.不同生活模式

老年人生活模式较之从前更加多元化,大致分为家居型,养老院型,独居型三类。不同生活模式的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及出行模式,他们对于日常随身用品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老龄化迅速,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数量大增。所以详细调查老年人的生活模式,建立起数据库,有助于定位,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受欢迎的好产品。

五、结束语

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综合问题。老年产品的工业设计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模式的老年人进行,以符合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这是当今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产品设计的现实需要和趋势,对产品设计来说是责任也是机遇,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

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 篇4

一、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现状

1.现今我们已处在老龄化社会之中, 随着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 社会养老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已由孤寡老人扩大到许多子女不方便照顾的老人。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将成为今后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之地。

2.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 其主要目的是方便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老人理想的“伊甸园”, 实际上就是具有社区服务和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 是真正的“老年人之家”。但在我国, 目前老年人居住建筑不是设计成宾馆式独立的形式, 就是设备环境质量太差, 走向极端, 不能为大部分老年人使用。

3.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客观上导致了养老模式的转变。在城市, 过去的“四世同堂”、“三代之家”被“小家庭”代替, 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将成为社会的主流, 也就是说, 将来一个年轻人可能要面临4~8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此外, 许多年轻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纷纷到异国、异地接受教育, 谋求发展。家庭成员独立的经济来源、代沟的存在、老年人与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都会导致大家庭的解体从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由于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 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而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不同类型的老年居住建筑将迅速发展。

二、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步入老年以后, 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对于老年人的老化过程, 按照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人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状态类型。 (自理老人, 即生活行为完全能够自理, 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 即生活行为需要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这三种老年人状态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自理状态向介护状态推移, 在考虑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时, 应尽可能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复杂内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开始发生变化, 在听觉、视觉等生理感觉上, 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体机能继续老化, 会出现行走障碍, 步距缩小, 需要借助扶手、拐杖或轮椅出行, 上下楼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最大障碍。

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 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孤独感、黄昏感, 甚至恐惧感;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期待社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 渴望相互交往并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愿意和年轻人甚至孩子们在一起, 看到生机勃勃的下一代, 从而会忘却自身的老态龙钟;在生活上喜欢安静, 但不希望寂寞, 喜欢阳光, 不喜欢阴暗等等。据研究表明, 老年人需求的方面比其他人群更多, 这包括:

(1) 健康的需求;

(2) 工作的需求;

(3) 依存的需求;

(4) 和睦的需求;

(5) 安静的需求;

(6) 支配的需求;

(7) 被尊重的需求;

(8) 求偶的需求;

这些体能心态特征, 是老年族群的共有特性, 也是对其生活环境空间的特殊要求。

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设计

如何针对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 创造出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空间?我认为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充分考虑:

(一) .总体规划设计

西方社会学家预言:“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 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住宅及文化娱乐设施。建筑师应当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住区环境, 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 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 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 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 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 将网络、光缆通讯、防灾控制、水电燃气消耗的自动采集等新技术服务应用于住区中, 如:住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此外, 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 以充分发挥作用。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 可利用老年人住宅的底层做公共部分, 布置餐厅、聊天室、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美容室、诊疗室、自助银行以及各种管理用房等。老人们可以预订饭菜让工作人员送到自己房间内, 也可以在公共餐厅就餐。上述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对社区居民开放, 既增加营业额, 又使老人们有与年轻人交流见面的机会。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如医护站, 为老人日常保健及生活方式提供指导, 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医护站应掌握居住区内老人的健康状况, 定期为老人体检,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 给就医提供建议。同时医护站应与医院保持合作关系, 定期反馈信息, 使医院及时了解老人的病情。这样形成一个医疗服务网络, 真正做到“老有所医”。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在老年社区, 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结构, 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道路设计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地面要采用防滑材料, 排除高低差, 根据需要设置扶手。交通流部位应运用在色彩和照明来唤起注意力, 在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 能够保证安全和避难。道路设计还应结合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的布置, 考虑其是否方便到达。

(二) .建筑内部适应性设计

1.室内空间设计要遵照老年人的生活行为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家中囤积较多的粮食以减少搬运次数;孝敬的晚辈逢年过节送来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保健品;有些物品老人平时用不上但又舍不得丢弃。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中, 必须预留足够的储藏空间。其中粮食储存空间一定要注意防虫、防潮, 同时还要保证卫生, 方便取用。礼品物品的存放空间, 可以设计成明格。为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 可在地下室设储藏空间, 存放老人不愿丢弃的物品。

老年人喜欢温暖, 喜欢坐在离窗较近的地方, 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看电视。所以在窗前 (特别是南窗前) 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设座, 同时要注意窗户开启的方向, 防止对老人造成磕碰或开启不便。老人通常喜欢养花草或宠物, 作为晚年生活的爱好和寄托。在阳台上应该留出相应的空间。如设置坚固、高度适中的台架, 用来摆放花草, 或存放小型工具的柜子或宠物的小舍等。

老人喜欢在家中过节聚餐, 特别是和儿女们周末聚餐。很多老人喜欢使用可以节省空间的折叠桌椅等家具。在餐厅的设计中, 要考虑折叠家具收起后的存放位置, 防止绊倒老人, 聚餐时不但应该有足够的空间, 还要留出足够的通道。

2.细部构造设计要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由于老年人视觉、听觉、记忆力的衰退, 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 易于辨认, 且最好采取阳面开门。台阶, 坡道及出入口平台应选用坚固, 耐磨, 平整且防滑的材料, 老年人出入经由的过厅, 走道, 房间地面不宜有高差。电梯轿厢三面有按钮以方便乘坐轮椅的老人, 按钮注有盲文供盲人识别。户与户之间的阳台割断设计成特殊的门式栏板, 在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可以打开, 作为逃生通道。

老年人居住的起居室, 卧室, 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 病房, 应有良好朝向和天然采光, 针对老人睡眠不好, 容易起夜的常见现象, 可设置地灯可解决夜间临时照明。老人对温湿度变化很敏感, 不适应空调的“硬风”, 这些房间一定要注意自然通风采光, 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开窗位置考虑自然通风的同时, 窗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当不得不使用空调时, 送风方向不要直接对着老人的坐卧范围 (如床或写字台) 。

随着劳动能力的下降, 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细部造型、线脚装修要选择简单, 易擦拭的形式。其居室地面宜采用硬质木材或富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如选用地砖, 要注意防滑耐脏两种要求。厨房卫生间的地砖表面, 既不能太光滑, 也不能有凹凸过深的纹理。老人喜欢在每间屋子的墙上都钉挂闹钟或日历来提示时间, 而现在的住宅墙面比较坚硬难以钉挂, 因此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 应适当考虑挂镜线的设置或预留钉挂点, 并且必须保证钉挂物品的牢固性。卫生间里宜有多个扶手, 并有紧急按钮。围绕高龄者住宅的建设, 日本开发了不少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住宅设备, 如座圈可以负重升降的坐便器、协助老人入浴如厕的轻型电葫芦、侧壁可以打开的浴缸等, 为了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引进一些这类产品。

由于记忆力及身体下降的缘故, 老人喜欢把东西放在便于取用的地方。如:常用的东西放在窗台上。因而在老人房间的布置中, 最好多设台面, 隔墙可结合格架、博古架进行设计。明格或抽屉不宜太深, 以便于老人寻找物品。

家具布置应该能够方便老人使用, 在家具布置时应重点注意床头的方向, 既要保证老人的头部不被风直接吹到, 又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睡眠时面部对着窗户的状况。比起床头柜等较矮的家具, 老人更喜欢在床边放置诸如写字台之类的稍高一点的家具, 以便起身时可以撑扶。俗话说:人老先老腿。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站着换鞋很不方便, 因此在门厅处要设置座椅空间, 便于老人坐着换鞋, 既舒适又安全。

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部位创造交往空间, 如在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架空层、楼梯休息平台中、门口设固定座椅供人歇息, 利用电梯厅或者将走道局部扩大成为交往空间。不妨考虑在户门口设计一个小橱窗, 供老人对外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

3.空间尺度要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及生理要求

在老年人建筑设计中, 合理的空间尺度有助于形成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老年人的身高与年轻人相比普遍较矮, 且行动能力有所下降, 因此老年人的操作范围相对变小。除了按照《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关于空间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外, 建筑师还应当切实考虑细节性的尺度。

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厨房台面高度是83~85厘米, 对老年人而言偏高, 比较合适的高度是80厘米左右, 供轮椅使用者使用的台面高度不宜高于75厘米。吊柜和地柜的把手位置也应该接近老年人的手臂活动范围, 不宜太高或者太矮。暖瓶对于老人来说仍是使用频繁的物品, 然而暖瓶易碎且容易造成烫伤, 在考虑其放置位置时, 要注意安全因素。可将暖瓶放在60~80厘米高度的不容易碰到的台面上。

有浴霸的浴室中, 浴霸的位置既不能太近, 给人体造成灼烤的感觉;也不能太远, 达不到暖身的效果。浴霸控制面板应位于老人洗浴中可以操控的地方, 以便随时调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精心考虑空间尺度, 并注意浴室内的干湿分离。

4.室内环境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室内设计需照顾老人的操作情况和喜好。容易造成视觉误导, 眼花缭乱, 碎裂伤人的玻璃质装修不宜用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根据人对色彩的基本感应, 在色相上应采用中暖色系, 运用高明度以及中高彩度的颜色。具体来说, 室内色彩尽量选用明亮和谐的色调, 适当部位使用鲜艳的颜色, 使之振奋。黑色或深色等低明度、低彩度的颜色易使老年人丧失信心, 感到前途黯淡, 不适于老年建筑。室内大面积的用色应避免容易显脏的深色或过浅的颜色, 否则老人难于打扫。在建筑外墙使用红色面砖, 会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 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

(三) .建筑外部适应性设计

老年人对户外活动的需要较高, 聚在一起交往娱乐是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老年住宅, 老年公寓, 养老院, 托老所都应设置于居民区, 使老年人不脱离社区生活。

1.交往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 交往空间也不断缩小, 由此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 渴望与别人交流, 因此创造老年人的交往空间是建筑师应当花心思考虑的。老年人居住区在小卖部, 餐厅, 茶室等附近设置坐椅, 凉亭就可以形成很好的交往空间。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 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 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 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在这里老年人互相交谈, 与过往的行人交谈, 与孩子们嬉戏。对于住在楼层上的老人, 应充分利用室外平台、过道, 或将楼梯间休息平台进行处理。对于底层, 则可在靠近住宅单元人口的绿地处, 布置一些富有休闲意义的桌椅, 可提供给老人或残疾人一个怡人的交往场所 (如图1) 。

2.娱乐空间

居住区应有适合老年人晨练, 器械健身的公共庭院和露台。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室内活动空间和室外活动区的紧密联系, 以提高利用率和确保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安全。同时还应确定适宜的空间形态和尺度, 使场所既能够提供有利于个人交往的小尺度私密性空间, 又能保证进行大型公共活动的进行。庭院的朝向应有利于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庭院中细部设计越丰富越好, 以增加视觉的变化和刺激, 色彩处理也宜鲜艳有生气。另外, 水池, 树阴, 遮阳伞, 花架, 轻便的桌椅也是必要的。陡斜的步道, 坡道或踏步应尽量避免, 场地越平坦越好, 且地面应做适当的防滑处理。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 配以桌椅、灯具等, 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老年人活动场所可与儿童游戏场所相邻布置, 这样既方便了带小孩的老人, 也起到了活跃环境气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庭院中座椅的设计, 应考虑老年人坐下和站直时的方便和安全, 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 室外固定座椅的布置还应考虑老人们聚集和交谈的需要, 还要留有空间以便添加折叠椅等非固定座椅, 方便更多的老人参与。 (如图2)

3.休闲空间

老年人渴望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 渴望回归自然。在老年社区中的各种花园及自然景区可方便老人散步和观赏, 是理想的休闲场所。花园应设在室内日常活动能观赏到的地方, 可结合交往空间, 活动空间布置, 自然景区则可离建筑物稍远。居住区内设置园艺种植区也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人在种植花草时, 接触自然并锻炼身体, 享受乐趣。既给小区带来景观, 又给老年人带来陶冶情趣的机会。

总之, 在具体设计中, 要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特性, 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 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 给老年人一个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结束语

在进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时, 从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 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从空间、装置、设备、管理或护理人员等方面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 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体工程学的观点出发, 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生理学角度出发, 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遵循方便、经济的原则, 占地宜小, 室内空间紧凑, 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从建筑心理学出发, 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 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 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 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 营造高质量的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GB/T50340-200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阎春林.老年居住环境的创造.刊发于《新建筑》2001年第2期

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篇5

老龄化问题凸现,公民养老保障条件差异悬殊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

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将近1/8),比提高约0.4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11个省市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今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类家庭达到了48.9%。无论城乡,“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与“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全国来看,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覆盖了很小的范围,据统计,70%以上公民未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全国与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设计中,不同类型人员享有的养老资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以及非就业人员享受的养老资金标准)之间差距悬殊。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因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直接挂钩,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缺乏合理增长机制,导致两者差距日益增大。另外,由于当前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只考虑各种就业人员,导致非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也完全处于不平等状态。

整体上看,当前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差异悬殊的普遍现象,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在养老待遇方面因身份不同而出现的严重不平等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建立系统的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有效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还是人类)客观上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所以,无论是老年人生活还是老龄事业及老龄公共服务,也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普惠化与均等化的基本老年保障(老年生存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其公民进入人生的老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化、均等化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的享有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基本老年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使我国不稳定的出口依赖型(外需拉动型)经济系统,向稳定的内需拉动型经济系统转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央应当尽快将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措施,作为刚性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应当在普惠化、均等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体制下,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使跨地域自由流动的任何公民(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居民身份证或公民卡实现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一卡通”;应当建立可持续(如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重大老龄问题的预测、决策、管理做到“胸中有数”。为此,在设计和实施老龄系统工程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中,各级决策者应当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不是指当前就要实现所有养老保障内容的普惠化、均等化,而是指事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安全(“低端安全”)的那部分养老保障。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老龄事业与老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产品(包括资金与服务等)供给上,有不同的侧重,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2)认识和解决老龄问题,不但要算货币账(易衡量价值、有限价值),更要算货币不可衡量的超货币帐

(难以衡量价值、不可衡量价值乃至无限价值)。

(3)在老龄系统工程框架下,养老保障包括资金保障与非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以资金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养老保险金、老年津贴等;非资金保障,是以非资金非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老年公寓等。非资金保障有

些是直接提供的,有些是从资金保障转化过来的。

(4)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作为雇主的公民。

(5)基本养老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应当尽快上升为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仅仅在政策层面。

(6)基本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基本养老保障的全部内容。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首先要求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基本养老资金(包括保险金及其它资金如老年津贴)全国统筹。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篇6

适老性居住空间设计,应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包括居室的户型、朝向、采光,通风、视野以及居室面积等相关方面。

老龄化严重是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的这种养老模式。因此,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设计必须以老龄者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合理的室内设计使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更加的安全、便捷、舒适。

当前城市住宅建筑适老化所面临的问题

经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居住的建筑为多层住宅,房龄普遍偏长。这种老旧住宅大部分基本没有安装电梯,楼梯空间较为狭小,光线暗淡,这使得住老年人上下楼非常的不便。

不仅旧住宅存在这种不利于老年人居住的问题,现在有些新的住宅小区,也没有很好的考虑适老化设计。

适老化住宅的设计要点

1.房间朝向

当人变老后,对温暖阳光、和煦微风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不能经常进行室外活动的老年人来说,更加的渴望。同时,一天中能够保持充足的日照、自然通风,能够有助于提高房间的空气质量,同时可以使老年人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2.功能空间设计要点

起居室。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比较渴望子女及孙子女的陪伴,一家团聚、儿孙绕膝的时刻往往是老年人最幸福的时光。起居室作为家人团聚的场所,因此面积显得比较重要。但是,如果是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平时家庭团聚的时间较少,则不适用于大面积的起居室。

卧室。老年人由于体能的下降,精神往往会出现不济的情况,需要经常休息,因此,一天中呆在卧室的时间是最长的。

老年人的卧室有时兼顾多种功能的用途,在卧室内不仅需要睡眠休息,同时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阅读、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因此面积不宜过小,其使用面积最好大于10平方米。

普通住宅空间的卧室布置,通常以摆放双人床为主,但由于老年人通常会有“起夜”的习惯,这样就会影响到老伴,特别是身体不好、睡眠很轻的老人,一旦惊醒就很难再次入睡。所以,老年人居住的卧室,不仅要能容纳双人床,同时还要为日后更换成两张单人床留有充足的余地。此外,卧室里还要为轮椅的进出和上下床留出足够的门宽、回旋和护理空间。

厨房。老年人用的厨房面积不能太小,因为老年人的动作相对年轻人而言比较迟缓且容易磕碰,所以应该有足够大的空间供老年人回旋,其使用面积需大于6平方米。厨房布局应合理,尺度高低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应该开启方便,并具有良好的视野。

厨房应有要有充足的照明,尤其是晚间。除设置主要光源外,在灶台及操作台上方均应设置局部照明,以保证厨房内部足够的亮度。

卫生间。卫生间是住宅空间内部,相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因此,卫生间内部的合理布局与无障碍设施的重点设计,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卫生间靠近座便器及洗浴的区域,均需要设置尺度合适、安装牢固的安全扶手。设置安全扶手时,需要在墙内或地面设置预埋件,以报纸扶手基座的稳固程度,从而确保扶手的牢固性。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使用卫生间时,必须考虑留出轮椅回旋的空间及护理操作空间,因此,卫生间的面积不宜过小。

卫生间的照明非常重要,如果卫生间的墙面没有设置对外开启的窗户,则必须依靠充足的人工照明。同时,灯具开关的位置、高度,也应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

适老性家具的选择

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家具应圆角圆棱,坚固稳定,尺寸适宜,便于扶靠和使用。高度超过头的吊柜,低于膝的抽屉,取放东西不方便,因此老年人最好不用。躺椅,安乐椅或藤椅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比沙发更实用,躺坐也更舒服。

老年人对卧室内床的选择应慎重,因为床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软硬适宜的“棕垫”,上面加上柔软舒适的褥子,比较适合于老年人的休息和卧睡。

适于老年人居住的室内装饰装修

1.装修材料的选择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心理等机能均发生变化,行动变得迟缓,大脑反应能力变得迟钝,经常容易在室内发生事故。

为防止不测事故的发生,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地面装饰材料选择尤为重要。应选择防滑、脚感舒适、温暖的装饰材料,同时还应考虑到吸声的要求,因此,地面常选用实木地板、地毯、防滑瓷砖等材料。不可采用易滑,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

2.室内照明

老年人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因此室内照度应比普通住宅高,所选用的灯具,可依据功能区域的划分,来满足不同的照明要求。室内灯具的开关要设在老人便于开启的地方。

3.色彩设计

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空间,应选用较为柔和及明亮的颜色。

应适当提高色彩的明度与对比度,提高重点部位的可识别性,适应老年人视觉能力下降的特点。在空间的重点位置、台阶处等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应通过装修材料或色彩等的变化来达到容易识别的目的。

结语

当我们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面对我们身边越来越多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群体,需要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建筑住宅空间设计给予切实的关注。针对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能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这个方面出发,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使之更加舒适、便利,更具人性化,于细微之处更显关爱。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全市老年人口现状

胶州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比全国提前10年, 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特别中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增长较快。截至2013年底, 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4.8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18.3%, 每年还以3%的速度递增。老龄化率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 高出全国3.17个百分点, 远超人口结构老龄化率为10%的国际标准。

困难老年人情况: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2268人, 按救助类别分, 五类需政府救助的老人1558人:一是孤老优抚对象527人;二是农村“五保”老人449人;三是城乡低保老人中的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人员486人;四是城镇“三无”老人35人;五是计生特扶老人61人。按区域分, 办事处1040人, 镇1228人。按户口性质分, 城镇户口85人, 农业户口2183人。

二、全市养老现状及利弊分析

我市目前着力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着力建成以市办中心敬老院为引领、镇 (办) 中心敬老院为支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民办养老机构为拓展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市办中心敬老院1处、镇 (办) 中心敬老院11处、民办养老机构5处,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 养老互助点20处, 主要为城乡困难老人, 如农村“五保”老人, 城镇“三无”老人, 城乡低保中的高龄独居等五类人群提供养老服务。

(一) 市办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市办中心敬老院是我市2013年的“政府实事”工程, 同年列入青岛市政府对我市的考核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372.46平方米, 床位512张, 2012年10月开始运营, 现已入住92位老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已经完成, 正进行内外部装修, 预计今年10月全面运营。工程全部完工后, 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 总床位1112张, 主要面向城区“三无老人”、高龄低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和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也向社会提供高档次、居家式的养老服务, 将成为一所集孤老供养、优抚保障、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福利机构。

(二) 镇 (办) 中心敬老院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镇 (办) 中心敬老院11处 (含马店、杜村两处分院) , 总占地面积9.2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 床位1658张。除阜安、三里河、中云外, 其他镇 (办) 至少建有一处敬老院。目前, 已入住五保供养对象748人。2013年为加快镇 (办) 中心敬老院建设, 市财政投入300余万元对各镇 (办) 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进行了提档升级 (即“三提升”) , 提升了敬老院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目前各镇 (办) 中心敬老院已基本满足辖区内五保老人的养老需求, 正逐步扩大服务群体, 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

(三) 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我市有民办养老机构5家, 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 总床位820张, 护理人员46人, 持证上岗率78%, 目前入住老人333人。民办养老机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 还能为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服务, 是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拓展。

上述17家养老机构设施较为齐全, 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对生活无法自理、需长期照料的高龄老人作用更为突出, 能在老年人健康护理上提供保障, 减轻了子女们的护理压力;但养老机构远离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 封闭式管理给老年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调研组在市郊、东部、西南部的6个村和城区的2个居委会的3196名老年人进行的养老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7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按照服务标准发放现金补贴, 这也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情况

我市已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7处, 占地面积14.41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 床位1061张, 覆盖村 (居) 235处, 目前日均活动人数1324人, 为192名高龄失能、半失能低保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拟于今年底前新建日间照料中心52处, 预计为394名失能、962名半失能低保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为469名80岁以上低保失能、半失能和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如下表) ;建立养老互助点20处, 日均服务人数2100余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主要设在社区中心村, 以村委、学校、卫生室旧房为场所, 为社区中心村困难老人免费提供午餐, 并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休息等公共服务, 特别是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相邻, 可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的优势;互助站点主要由村中威望高、号召力强的老年人以自住房屋为场所, 按就近、自愿、互帮互助、相互照顾的原则, 向村内老年人群体免费提供聊天、打牌、听戏等服务;上门服务主要由专业社会组织以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 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和有偿的服务方式确:失能和半失能的低保老人, 以代币券形式享受由政府购买的服务, 即无偿服务;其他老年人享受服务需要自费, 即有偿服务。这样既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享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 使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有利于身心健康, 又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 减轻政府负担;但目前社会各界缺乏普遍的认知, 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人员, 没有统一标准的设施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

三、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 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推进

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 具有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 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建议:一是结合我市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将养老服务机构用房 (日间照料中心) 与医院、学校等社区配套设施作为同等重要项目, 要求列入社区配套用房;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 建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通过整合、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根据社区老人的实际情况设立居家养老互助点, 配合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对验收合格的日间照料中心和规范运行的互助点给予一定运营补助, 从而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并发展壮大, 整合医疗、家政等资源, 不断提高专业水准, 服务质量和效益, 打造服务品牌, 并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协助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互助点开展养老服务。

(二) 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 提升发展

镇办中心敬老院是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 但目前大部分中心敬老院存在设施落后、功能不完善、服务档次低的问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镇办中心敬老院设施、设备、管理提升工程, 对墙体、门窗等硬件升级, 配备心电图、血糖仪、音响等检查、娱乐设备,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做到持证上岗,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敬老院的吸引力。二是逐步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低保、孤儿、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体, 实现镇办养老机构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变。三是探索镇级卫生机构与镇办中心敬老院联合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 进一步提高养护水平。

(三) 充分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 扶持发展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 然而家庭小型化致使家庭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 家庭养老的力量不足,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家庭能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议:一是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扶持力度, 落实《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关于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 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反映强烈的水费、取暖、燃气等收费标准, 建议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民用标准收取。三是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和管理人才的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养老机构, 进一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四) 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重老的浓厚氛围, 保障发展

老龄化社会的媒体应对 篇8

21世纪,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世人不争的事实。据联合国预测, 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 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 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达到11.5%,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社会带来生理、心理等一系列需求变化, 如老年如何达到群体内部全面健康与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价值以保障老年生活的尊严与价值。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活圈子狭小, 少有社交娱乐, 越来越多的老人孤独感增强。从受众需求层级角度看, 老年受众生活中的休闲时间较多, 对于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强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会自然过渡到更高层次发展的追求, 基于爱和归属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是老年人必然的精神依附。在大众媒介环境下, 这些需求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予以丰富的服务供应。

二、老年节目的媒体供应

当下针对老年受众的媒体供应还未形成规模。从媒介使用趋向来讲, 相比其他媒介老年受众对广播更为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广播传播的平民化特质, 不受文化程度因素的制约, 任何人皆可接受。再者就是广播媒介的便捷性特点, 晨练、聊天、家务都可以伴听。老年收听群体经历过广播的繁荣期, 对广播有一定的情感, 同时老年人有大量闲暇时间, 加上“视觉退化”等生理原因, 老年人会选择伴随性强的广播作为娱乐消遣的工具。节目内容上, 广播注重互动性、参与性, 采用有声读报、怀旧歌曲、养生建议、情感倾诉等方式, 通过受众与广播的交融互律动来扩大传播的社会效果。

虽然广播在老年群体中传播效果较好, 但从媒介总体来看, 对老年受众的需求关怀仍显不够。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统计, 我国目前拥有电视频道数量达到三千多个, 但“开办老年栏目、播放老年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不足2%, 每个频道每天播放的比较合适老年人观看的电视节目时间长度平均不到2小时”。虽然有专门的老年节目播出, 但能赢得收视率和口碑的节目也远未达到普遍的程度。面对白色浪潮, 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覆盖低, 精品少, 反映出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对老年受众重视不够, 定位不明确。

随着传统媒体在媒介版图中地位下滑, 老年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地位尤为弱势。移动互联时代到来, 新媒体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已习惯运用传统媒体的老年受众活动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 习惯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的人不断加入退休行列, 老年人在信息革命的参与度会增强。但现在新媒体为老龄化社会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老年受众现阶段精神需求服务的落脚点还是在传统媒体上。

三、老龄化社会的媒体应对

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扩大, 媒介需肩负起老年受众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 完成老龄化社会转型的媒体应对变革。因此, 老年受众的媒体地位必须得到提升。而主要途径应是在媒体内容供应上更多为老年受众“量体裁衣”。

(一) 老年节目频道化

在大众传媒繁盛发展接近饱和的今天, “分众化”、“小众化”、“频道化”则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鉴于日益增长的老人群体和分众化的媒体传播趋势, 老年节目频道化是体现媒体对老年受众关怀的一个必然路径。相比于电视媒体, 广播则略微领先一步。在窄播趋势下, 电台会提供专门节目供应老年受众, 也有为老年广播设置的专业频率或准专业频率, 如江西台健康老年频率、长春电台少儿与老年广播等, 但数量较少, 影响力也不大。老年频道应该作为媒体的一个重要分支, 首先, 专门化的频道会成为老年人融入社会、人生的新舞台, 也会成为社会了解和关心老年人的窗口, 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其次, 频道化要求针对特定受众的特定生产要求, 也有利于媒介内容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再次, 对老年受众的分众化传播也会使媒介受惠于“银发经济”, 带来的巨大效益。

(二) 老年节目专业化

应该看到, 老年人忌大悲大喜并不是无悲无喜, 修身养性并非无欲无求。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 老年受众同样有情感、健康、颐养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因此, 媒体内容提供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方面体现出专业化的操作, 通过丰富的节目以慰藉老年心理。步入高龄, 虽各方面生理机能退化, 但老年人思维能力不降反升, 理性思维能力更为纯粹。短平快的信息不能满足老年受众需求, 深度性才能与其精神希冀吻合。这就要求媒体通过专业策划, 提升老年受众关注度。提供内容丰富的专业操作和重点突出的专业策划, 老年受众才能从媒介中得到精神寄居。

总体上来说, 老龄化是当下国情, 针对老年受众的媒介供应不足是当代现实。庞大的老龄人口创造出巨大的消费市场, 而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等对老年群体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作为社会公器, 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发挥出信息传递、娱乐休闲、知识教育等基本功能, 为老年人获取外界新信息、进行精神交往服务, 以最大的敬意尊老敬老。

摘要:敬老爱老是我国的悠久传统, 老年人是人际社会情感所系, 也是社会宝贵财富。中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与妥善的应对社会老龄化现象是分不开的。老年人也是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 媒介产业健康发展, 并不只是取决于其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也要看它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当前大众媒体, 对于社会老龄化的回应存在“真空”, 空白亟需填补。

关键词:老龄化,媒体,应对

参考文献

[1]党培.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J].改革与开放, 2010.

[2]徐晓红.低收入受众传媒生态失衡及其优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4) .

[3]张帅.媒介生态环境失衡的探析[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2009 (7) .

[4]周喆.我国电视媒体在社会老龄化进程中的功能缺位及应对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陈志峰.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夕阳红》节目的改版与定位[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6 (3) .

老龄化时代社会养老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多元化养老模式,养老保险,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1 社会养老模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长速度快、人口基数大等突出特点,加上预期寿命延长、空间分布不平衡、家庭结构空巢化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国所面临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国外养老模式的主要研究基本可以概括为四点:①研究老年人更愿意居住的“家”一样环境下的、有各种服务设施的辅助生活区或其他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福利政策和便捷的社会养老网络;②老年人居住社区对入住者连续照料的开发与建设;③在老年住宅的设计中,开发、研制了一系列方便老人使用的专用产品,例如五金、餐具、卫具;④研究建造几代人共同居住的建筑 [1]。

与国外研究略有差别,我国很多学者主要将目光集中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助老服务,各种国家的、商业的养老保险。如林宝的研究认为,我国正处于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过渡时期,必须提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建立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2]。刘金华则认为,由于年龄、职业、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地区差别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老年群体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和不同需求,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3]。梁鸿的研究则指出,“必须注意老年事业的整体发展,把养老及其服务系统形成一个开放的、与社会互动的系统,而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系统[4]。”

总体而言,我国关于老龄化时代养老模式选择的研究层出不穷,在很多方面多存在着一致性,比如关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及社会养老功能的转变等方面的广泛认同。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着一些分歧。本文旨在借鉴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与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为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养老模式选择提出相关建议。

2 老龄化时代国外养老模式的选择

20世纪后,以美国、日本、瑞典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时代,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养老模式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些国家养老对策共有的特点是依赖“社会养老”的功能,老年人口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而在居住环境、服务体系、福利设施等方面,则采用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满足了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但他们的养老模式又彼此区别,独具特色。

2.1 美国的产业化养老模式

美国最具特色的养老形式是各类养老模式与产业化高度结合。以美国著名的退休社区太阳城为例,因住在其中的老年人活跃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在太阳城中有许多种住宅类型,包括:独栋住宅,双拼住宅,多层公寓,独立居住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生活照料社区,复合公寓住宅等。同时拥有大量的生活设施,包括娱乐中心、图书馆、保龄球馆、高尔夫场、乡村俱乐部、美术馆和交响乐演奏厅,周边还有地区公园以及历史博物馆,基本实现了同各类生活娱乐产业的紧密结合。

另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与地产业的结合,即在美国运行了十几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也称“倒按揭”,指的是老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但在房主去世后,贷款人取得被抵押房屋所有权,可以对其处置以补偿自己的现金支出。通过这种方式,老年人可以把不动产转化为现金,转换房产的未来价值,达到“以房养老”的目的。

总体而言,美国的产业化养老模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它实现了养老同产业的结合,不仅有效地将老年需求同休闲、娱乐、健康、教育等产业整合,而且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地产等老年资产的价值和吸引力,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很大程度解决了老龄化时代社会负担较重的难题[5]。

2.2 日本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面对老龄人口持续攀升,日本的养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化服务,包括老年公寓、康复保健机构、特别养护之家、疗养院(包括老年医院、老年病房等)、痴呆老人生活小组、静养关怀、日间托管服务等。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人口老龄化实际,创办了不少资源整合、功能多样、安全性高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形成了医疗、护理、康复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同时,日本还在基层社区配制小规模、多功能、社区化的服务设施,而在养老保障方面则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及职业年金保险金。其中国民年金是针对从事自营业、农业人员、公司职员及公务员的配偶以及20岁以上大学生等为对象,政府出资50%,有力保障了居家养老的实现。

日本老年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极力推动的结果。以住宅产品为例,无障碍设施的老年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年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都突出了日本政府在推行以居家式社区养老为主的多元养老模式的努力[6]。

2.3 瑞典的福利型养老模式

瑞典是北欧福利型模式的创始者,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税收、高福利,即以国家税收作为福利基金的来源,以实现社会整体津贴水平高,人人享有福利权利的保障体系。瑞典目前的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为主,其中绝大部分的养老服务都由政府服务网络提供。

瑞典政府正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并为所有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就可以得到各种支援。老年福利机构方面,则主要分为入户服务公寓、老年公寓、疗养院、家庭四个层次,各个层次分别收养不同养护级别的老年人口,市政工作者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为老年朋友提供各项入户照料服务,并可享受许多减免待遇。为降低支出,提高效率,瑞典还引入竞争机制,议会批准了老年护理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的建议,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城市医疗保健服务有限公司”,私营老年服务为收入较高的老人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总体而言,瑞典各类养老服务仍主要由市政服务机构提供。瑞典成功的福利型养老模式得益于自身的公共养老金改革,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保障养老金;个人名义账户养老金;个人实账积累养老金,也称基金积累养老金。高税收政策支撑起了瑞典整个社会保障制度[7]。

3 老龄化时代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养老模式发展滞后,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养老资源整合不善,养老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养老事业发展滞后,各类养老模式发展狭隘

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老年人,也是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政府在养老设施方面投入很多,但总体能够投用的资源有限,配置不佳,很难满足全社会的养老需求。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全国各类社区服务中心,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各类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与我国总的老年人口相比,满足比例不足1%,与国际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社区养老事业方面,整体服务设施建设薄弱,比如新建小区设施建设不足和老旧小区设施不完备。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全覆盖,特别是在新建小区建设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还没有像卫生和文体设施那样,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投入使用。服务设施的不足,直接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的紧缺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养老服务项目不能深入实施,加上社区养老事业发展不足,各类养老模式的发展都缺乏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狭隘。

3.2 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以单一形式为主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相对狭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占中国人口的60%的农村人口并没有加入到该养老保险体系,包括流入城市的亿万农民工,始终流离于养老保险体系之外,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但现有计发标准不仅不能保障职工现有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无法应对养老所需的医疗、护理等额外费用支出,保障水平相对低下。另外,我国还未建立起可供选择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以某一形式为主的养老模式不能全部解决包括物质提供、精神慰藉、日常护理等内容的养老要求,加上区域性差异大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3.3 老年产业商业化发展不足,老年服务标准、产业规范不完善,养老服务事业缺乏活力,严重制约了各类养老模式的发展

目前,进入我国老年市场的企业偏少,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产品品种少,主要集中在老年保健用品等少数几种商品上,为老年人开发和提供的服务项目少且质量低下,如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很多老年公寓虽名义上是为老年人开发的,但功能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现行的养老服务政策及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过于强调服务活动的福利性、公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民间投资的资本属性,也否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业活动的产业属性,致使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热情受阻,而已进入这一领域的民办养老服务单位也大多举步维艰,老年产业商业化程度偏低,难以与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另外,我国老年行业规范明显不足,与之配套的资质认定和监管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尽管政府每年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和运行补助,但养老服务覆盖面和受益面都不大,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社会整体养老服务事业缺乏活力,遏制了各种有效养老模式的出现与发展。

3.4 家庭抚养负担重,老年人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养老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的支持,更需要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作为基本保障。在养老方面,老年人固然需要精神层面的慰藉,但货币性收入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养老资本。然而,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缺乏独立的经济实力,各类养老费用来源仍以养老金及子女提供资金为主。由于经济保障的不足,老年人口一般对自身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抑制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其次,我国的平均家庭规模逐渐变小,“421”家庭变得较为普遍,家庭所需赡养负担开始变重。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工资收入难以提高,家庭养老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相对而言,老年人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与才干,但我国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投入较少,很多老年人不仅不能老有所用,反而很多都因为缺少良好的经济基础,处于社会救济的边缘。

4 老龄化时代养老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针对越来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在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方针,对我国未来养老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以及全局性的意义。但就养老模式选择而言,政府仍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从经济保障、政策鼓励、制度建设等角度为我国养老体系服务。

4.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投入,整合养老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的改革,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养老资源。在社区养老事业方面,要积极配置各种功能的养老服务,主要有三点: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二是社区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同时,要因地制宜地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中去,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养老事业出一份力,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4.2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针对我国多元的养老需求,政府应在保证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要注重各类服务的统筹发展。各级政府一定要注重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因家庭结构不善而有重大支付压力的家庭的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每一个家庭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建设。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及地方差异,注定了我国养老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各地政府在推进制度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当地发展的养老模式,注重各类人群的差异性,建设适度、合理、高效的多元养老模式。

4.3 积极推进老年产业的发展,完善养老服务和行业标准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市场潜力巨大,各种老年需求市场亟待开发,只有积极地引导资本流入老年产业,才能真正带动老年市场的繁荣,建立高效灵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此,政府必须实施政策激励,积极引导资本流入老年市场。在整个养老产业的建设中,各级政府一定要推动建立强制型的产业规范以及标准化的服务质量要求,学习借鉴国外信息化的管理经验,为养老产业的规范化以及专业化打好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及早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标准手册。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明确各类机构的职责规范,拓宽各类养老模式的发展空间。

4.4 加大教育投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获得深层次的人口红利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初级劳动力基础教育投资和中高级劳动职业技能投资,推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格局转变,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及早确立以知识人口为依托,以人力资本为动力的新型经济增长机制,以获得可持续的人口红利。同时,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建立与完善老年人才市场,构建老年人才开发管理系统,及早建立高效的老年人才供需补给机制。再就业也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发展,同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禁止年龄歧视,保护老年人再就业或“二次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正当权益。并尽快建立弹性退休年龄和工作时间政策,使得老年人老有所用,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沈枕.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2]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5):124-127.

[3]刘金华.基于老年生活质量视角: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4-25.

[4]李若建.职业背景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及养老模式的选择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7(6):93-97.

[5]杨燕绥,李学芳:“创造”老龄人口红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30-31.

[6]吴桐.瑞典发展模式研究——特征、成因、利弊及启示[D].苏州:苏州大学,2005.

南京市老龄化社会对策研究 篇10

根据2010年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目前南京市人口总数为8003744人, 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数是1100642人,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75%, 由于年龄性别等所造成的差异, 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 在60岁以上总人口数的1100642个人中, 其中男性老年人口数为543081人, 女性人口数为:557561人, 两者性别比例为97.4。

2 南京市老年人口健康情况

人到老年以后, 最重要的就是身体的健康, 一般来说, 男性老年人口的身体比较强壮, 进而和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体现出来就是健康的差异化程度就会比较的明显, 要么就是比较健康的状态, 要么就是健康程度较差的情况的发生, 这也在数据比例关系上得以体现。在健康的情况比例中, 男性老年人口的所占的比例为:50.8, 而女性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41.5;男性老年人口比女性老年人口高出9.3%;然而在基本健康的统计中, 男性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为38.7%。女性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为45.8%, 女性老年人口的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的比例要高出7.1%个百分比。

3 南京市老龄化特点

3.1 老年人口的总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根据南京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在2010年的时候, 南京市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0万, 该数据已经超过了1990年南京市60岁以上总人口的一倍。即用了二十年时间, 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翻了一倍还多。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 在去年底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 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0万, 根据预测, 在到2015年的时候, 该数据将达到150万, 在2020年的时候, 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占到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总数量为200万。

3.2 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划分标准, 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划分为三个层次, 低龄老年人口具体是指:年龄在70岁以下的老龄人口;中龄老龄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下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龄老龄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于老年人口的时间跨度还是非常大的, 要大于20年以上。不同的时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一个60岁的老年人还处在工作的激情中, 而一个80开外的耄耋老人已经需要机构养老的护理。

3.3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素质也不断提高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 其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差异。一个人的受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这些对于养老服务的提供有较大的参考借鉴意义。根据前面的统计情况显示, 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与2000年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男性老年人群和女性老年人群之间的受教育差距在逐渐地缩小, 一些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也在显著降低。

3.4 老年人口中平均寿命不断增加

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南京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 根据统计数字显示, 1981年的时候, 南京市平均期望寿命为72.24岁, 到1996年的时候, 南京市平均期望寿命为75岁, 到2010年的时候, 平均寿命为76.84岁,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 在2011年的时候, 南京市平均寿命为79.31岁, 笔者预测, 到2020年的时候, 南京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1.5岁。比较以前, 老年人平均预计寿命的延长, 则说明养老的时间会增加。

3.5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不断上升

社会的老龄化会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就是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不断上升, 南京现在老年抚养比要高于全国老年抚养比大约6.7, 从1990年开始, 南京的老年抚养比一直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1990年到2000的时候, 虽然抚养比也在一直上升, 但是由于总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不是非常的迅速, 增长的趋势不是非常迅速。

4 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投入还是不足, 政策的具体落实没有到位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是其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内容, 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化运作规律来进行操作。但是在这其中, 需要政府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4.2 目前我们养老机构的规模偏小, 数量也较少, 管理水平较低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 机构养老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养老方式, 这种方式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 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 以及一些三无老人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群, 在专业养老机构中养老是他们度过晚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 在养老服务比较发达先进的区域, 在养老机构中床位的数量应占到总人口的7%, 而目前江苏省所占的比例只有2%左右, 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4.3 在养老服务中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机构不够专业

在养老服务机构中, 提供养老服务人员 (包括正式的养老服务人员以及志愿人员) 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足, 只是会一些基本的技能 (烧菜等) , 如一些具有一定的的专业背景的服务 (如基本按摩等) 普遍不了解, 同时养老服务机构缺乏具有较高学历以及专业背景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以及素质的不足。

5 对于养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1) 首先我觉得就是需要改变人们原有在脑海中的观念。

(2) 虽然政府的投资预算每年都会有所增加。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的投入还是不足, 并且所筹措资金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来进行投入。社会的资源需要能够进行有效的进一步整合。

(3) 社会服务组织还是不健全, 服务组织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会服务组织其自身的生存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组织数量还是不够, 每年也就是利用敬老日的时候, 去老人院给老人们理理头发, 打扫卫生等。

(4) 在进行整个养老服务的过程中, 从一开始的策划, 到后面的实现和检查监管, 应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约束机制来进行管理, 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还是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4) .

[2]罗楠, 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学版) , 2012, (5) :178-182.

[3]陈友华, 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和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 2008:27-33.

[4]王晓峰, 刘帆, 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 2012, (6) :34-39.

[5]沈长月, 时媛媛, 郭牧琦.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理论理念与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报, 2011, (4) :8-14.

[6]陈友华.居家养老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 2012, (4) :51-59.

[7]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8]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9]孙燕丽, 张肖敏.2009年江苏人口发展研究报告[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0.

[10]陈友华.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

[11]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南京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4) .

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 篇11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中国政府2013年追回了64亿元人民币的非法集资款项,几乎涉及中国每一个省。

报道称,可疑非法集资日益影响到一个新的群体:退休人员,这凸显了中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弱点。银监会表示,第四大最常见非法集资形式是以养老为旗号的陷阱。

这些机构组织研讨会或赠送礼物,邀请老年人或他们的子女投资养老公寓。由于中国缺乏优质的老年人护理,人们容易上这种骗局的当。

其他常见的骗局包括:没有执照的民营银行以虚假首发上市或其他可疑金融投资的名义募资;假冒跨国企业寻找投资等。

年老并不意味着被骗几率高,不能单以中国老人越来越多来做预判

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个观点是,老年人更容易被骗。所以,老年人越来越多的中国有更多的诈骗案这有什么稀奇呢?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从心理学的视野看,老年人在面对骗子时的确有“缺陷”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被骗很简单,无非就是贪小便宜。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学者们研究发现,年纪越大,人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别人,不管是对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这样。2013年的一项研究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分为两组,去看陌生人的照片,经过脑部扫描发现,受试的老年人对那些明显一看就有问题的照片毫无反应,而照片中的人奸笑、目光游移、身体后倾,有明显的不可信赖的动作。年轻人则相反。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容易知觉迟钝。

不过,以社会学的统计研究,老年人更为谨慎的金钱观能够避免他们被骗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罗斯(Michael Ross)研究了1993年到2013年期间美国九项有关诈骗的调查数据。他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老年人的受骗几率更突出。九份调查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而加拿大的官方数据也是,在2013年,诈骗受害者的比例在60岁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罗斯的分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生活重心从如何将收益最大化转变到了如何将损失最小化,他们花钱更少,对金钱支出也更加地谨慎。中国老年人在花钱上也是出名地节约,所以这样的道理自然也应该是适用于他们的。

然而,倘若物质、情感两大需求变扭曲,被骗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物质:当对养老钱、看病钱等物质保障信心动摇时,不安让老年人容易被骗局所吸引

上文提到的罗斯教授的研究跨度很大,是从1993到2013年的20年间。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被骗的老人比例有增加的趋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是,在2012年收到的诈骗投诉中,有26%是60岁以上的人群,这个数字在2008年只有10%,在那时是所有人群里最低的。这几年来是连年增长。《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就认为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后,低利率让许多靠着固定退休储蓄吃饭的老年人感受到危机。由此更容易陷入到赚“快钱”的骗局中。

一方面是基本的吃喝拉撒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是随着身体慢慢释放出衰老信号,病痛增多,老年人在医疗问题上被骗的几率也很大。他们可能被忽悠着买各种神奇保健品,以求“不得病”。更严重的是,倘若忧虑看不起病,那么为此被骗的情况就很可能会惨痛得多。在日本,随着医疗自费负担的提高,忧心忡忡的老人越来越多,也严重地影响着安全感。《朝日新闻》曾经走访过一些被诈骗的老年群体,其中一个案例就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翁患有肝癌,被骗走了五百万日元,而他的妻子认为他之所以被骗是因为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医疗费问题。

情感:当和亲人缺乏沟通、联系时,骗子很容易找到突破点趁虚而入

一方面是骗子利用建立情感纽带来诈骗。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人到了晚年,将和别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联系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则是建立起这种联系的前提。这是因为建立亲密联系后,老年人更能够得到他人的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为机能衰退而带来的种种不便。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去设防,要被欺骗很容易。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就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甚至喊爸喊妈的。

另一边则是骗子直接伪装成被骗者的亲人。在日本,“我、我”诈骗非常猖獗。这类诈骗案指的是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一时情急,屡屡得手。

当下老人确实有物质、情感危机,被欺诈陷阱并非危言耸听

前车之鉴:少子化、老龄化的日本社会中对老年人的诈骗高得吓人,并引发社会问题

说起老龄化的速度,大家都会拿中国和日本来比较,结论就是都快速得惊人。而日本社会还有一个问题,少子化(即人口结构中的幼年人比例越来越低)现象严重。

日本养老专家鞠川阳子2009年就曾经在中国媒体上撰文,题目为《警惕金融诈骗犯“狩猎”老人》。她提到,日本警察厅把“我、我”诈骗案等几起案子合称汇款诈骗案。这种案件的诈骗犯一般以高龄者为“猎物”。多年来的数据都显示,被害者中75%以上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者,其中更以女性、独居老人为多数。这类汇款诈骗案严重到有的老人被骗后自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日本官方无法不直视,所以日本从2008年6月末开始实施《汇款诈骗救济法》。一般的分析认为,老人们会被冒充亲戚、家人的人所诈骗是由于高龄独居,太过封闭。不过在亚洲社会,中日韩三国尽管独自居住的老年夫妇比例在增高,但是还是远远无法和欧美等国家比。真正的原因在于,在一个少子化的社会里,年轻人的负担非常重,即使一起住,对老人的情感照顾和联系还是疏离的,另一方面别的情感陪护也跟不上。有数据为例,在2010年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调查显示,日本全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四成的老人担心自己將会“孤独死去”。越是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数据就越是糟糕。而美国这样的社会则不同,别看美国的老年人多是自己住,可并不缺少照顾。美国家庭照顾者联盟(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美国大概有4350万人在无偿照顾着5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些人中89%与被照顾者有亲属关系。而这些照顾者大部分并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但是51%以上的人只要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能到老人家。

诈骗的形式还有变化。2012年,在传统的“我、我”等汇款诈骗外,日本金融诈骗突然变得非常惹眼,使得诈骗额创下来2004以来的新高。以兜售未公开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这种手段诈骗的金额约为184亿日元,激增至上年的2.6倍。老人当然又是被骗的主体。有分析就认为,这是因为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中去,前述的调查中,就有超过七成老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安。

老龄化快速、独生子女多两大特点确实可能加剧老人物质和情感危机

一方面,中国的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养老难题已经浮现;另一方面,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也让已经和即将进入老年的群体会面临着可能比日本的老人们还要糟糕的“情感和陪护孤独”。近来年,诈骗老年人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老年人一度是电信诈骗受害者的主体,西安的一个官方数据是,遭受电信诈骗70%以上的是中老年人。利用各种医疗保健诈骗老人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并且在不同的案件总结出来的特征中,总少不了“情感引诱”这样的元素。另一方面,利用老人的不安全感,以养老为由头的诈骗逐步体现。最新官方总结“非法集资”中提到,“这其中有两个突出的形式:一是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二是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老年群众投入资金。”

随着中国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诈骗问题确实很可能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而不仅仅是什么“老年人愚昧,喜欢贪点小便宜”这样的问题。

面对危机,如果单靠子女、亲戚的力量很难进行防护,就需要社会化行动。

老龄化社会的居住体系建设探讨 篇12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施日趋完善,居民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同时因为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人口开始逐年增长,老龄化问题已初见端倪,社会老龄化问题将不可避免。如何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将成为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

江西省于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老龄化严重态势对江西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医疗卫生等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据了解,目前江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9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呈增长态势。截止2009年底,老年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128万人,增长了1.66%。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60万人,占老年人口10%,而且,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已不适合形势发展,小家庭结构越来越多。由于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到外省务工经商,影响了该省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也开始增大。

2 老龄化社会居住体系

2.1 建立新型居住环境体系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08年的两会上,与会代表也对此提出了初步“居家养老”的方案。现在,社会养老模式最多的是养老院,但难以全面推广,于是,“居家养老”被提出并屡屡被强调,同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庞大,而我国机构养老的资源不足之外,老年人也更希望留在家中养老。据老龄办的统计显示,85%以上的老人都有选择居家养老的意愿,他们更希望在家里获得服务,拥有归属感。

社会福利居住设施和一些规划建设的老年城虽然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甚至有一些高级的老年住宅区可以提供不同老年阶段的住宅形式和保姆式的照顾。但它们相对封闭,远离亲情,老年人因为精神上的孤寂,不利于社会和家庭和谐发展。老年人更愿意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当中,不愿轻易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居家养老”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从家庭、邻里和社区中寻求照顾。

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就是在居住区中将老年住宅融合进去,设计复合型住宅,满足老人和年轻人的不同需求;第二,由于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买房子成为了大部分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也就不可能轻易地更换住房。所以要有效利用资源。将住宅设计成“通用住宅”,满足人的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

2.2 复合型住宅体系

现在社会流行的养老住宅主要是养老院,将老人集中到一块生活,与一般的生活小区分隔开来,这样易使老人失落、悲观,产生不良心理。

可以尝试将老年住宅体系添加到一般的居住小区中,这样,老人可以和子女们同住在一栋里或是一个组团中,几代人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又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大家庭的矛盾,又保留了大家庭的优势。它使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易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不是将他们安置到陌生的环境里。

将不同户型的老年住宅集中设置在几栋楼里,也可以将它们分散设置在小区里,为了方便老人进出,老年户型要设置在电梯可到达的楼层中。老年户型可分为三类:独居小户型,两代居和合居型。独居小户型,此类户型是针对“空巢家庭”或“孤寡家庭”中生活基本自理的健康老人,考虑到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独居和与配偶共居的居住类型占多数,因而多采用一居和两居的单元式户型,并考虑有保姆陪护。两代居既是一套大户型与一套小户型相邻,是两代人又相互独立的空间。合居型分一居、两居和三居等大小不同的户型,为周末和假期来看望老人的子女提供居住场所,促进子女与父母间的融洽关系。

2.2.1 医疗保健中心

社区的医疗保健中心除具备一般的挂号、药房、急诊、化验、注射等功能外,同时与公寓内每户用户的保健呼叫系统连网,保证随叫随治外,与市内急救中心的呼叫系统也连网,保证了呼救系统的畅通、安全性。同时内设保健咨询中心,提供老年心理咨询、老年疾病咨询、老年身体保健(包括饮食、养生等)等服务。保健中心还配备了社区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科学、营养的膳食服务。该套具有专业水准的护理、咨询、医疗服务,不仅能让老人住得安心、舒心,同时也将我中国几千年的养生文化发扬光大。

2.2.2 老年教育中心

老年教育中心,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理念,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交流知识的场所,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学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用。教育中心为老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文化、学术交流的平台,相互接受科普性教育、新知识教育等方面知识。老年教育中心还为老人提供了保健性体育项目的训练场所,如太极、瑜珈、秧歌、腰鼓等。

2.2.3 幼儿教育中心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现家庭多往双职工家庭发展,孩子在家没人带只能请保姆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早亲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该社区为这些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住在该社区的孩子们,白天都可跟老人一起来教育中心接受早教育。这里的教育模式既可以纠正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使老人对孩子的爱护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又能使孩子接受正确的启蒙教育。

这里的工作人员的热心、专业的工作不仅可以让上班族的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放心,而且也使老人们享受到了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3 通用住宅

通用住宅是指可以适应人的一生不同需要时的可改造住宅。比如在建筑设计的时期,便考虑到人中年或是老年时的不同需要,给改造留有余地,适应不同的变化。这种考虑在日本住宅中就已实现。从构造的角度出发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住宅入口处面积要适当增大,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地面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老人经过处预留安装扶手的埋件;厨房及卫生间面积要适当加大,便于坐凳或坐轮椅使用;老人容易失禁,卫生间应靠近卧室,并应该设长明灯;老人身高会缩短,有时高达6~7cm,因此,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应适当降低安装位置;老人容易摔倒,地面和浴池底都应防滑,浴池、厕所、楼梯及走廊两侧应设扶手,改变方向和高度的地方应用明显色彩;老年人视力下降,易患各种眼疾,应提高房间照度,并抑制眩光,据日本分析,照度需提高2倍;老人听力降低,应提高报警响度;老人体温低于常人,采暖地区应考虑提高供暖温度;厕所宜用推拉门,不用平开门;厨房内洗涤及灶台和卫生间洗面台下应凹进,以便老人可坐下将腿伸入操作。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中,可以更多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需求,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适于老人居住的居住建筑,使我国老年建筑更为多样化,同时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指出了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将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探讨了老龄化社会的居住体系,论证了构筑新型居住环境体系在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方面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老龄化,复合型住宅体系,通用住宅,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耀先.适应老龄社会的住宅[J].建筑学报,1997(11):18~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张菁,刘颖羲.日本长寿社会住宅发展[J].建筑学报,2006(10):13~15.

[4]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网架饲养肉鸡下一篇:辣椒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