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趋势

2024-09-09

人口老龄化趋势(精选11篇)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1

“老龄化”一词是舶来品,是根据英文“Aging”对应译出的,“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微观层面指的是组成人口的个体人的老化,即我们通常的人由年轻变老,是单向运动过程、自然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宏观层面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即本文要探析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群体的老化则以个体老龄化为前提,受社会、经济、人口规律及政策的影响,是可逆的,是双向运动的过程,当人口的生育率回升时,人口老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就有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简言之,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通常是指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进行国际比较,这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决策、科学应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规模巨大而且速度过快。中国历史上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比发达地区近三十个国家的人口还多,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就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而言,在50余年里由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人[1]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2],增长了3.01倍,老年人口比例由3.56%提高到了7.68%。从20世纪60年代老龄化起动以后,老年人口的增长一直大大快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增长。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2.5%,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达3%左右[3],而且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8811万人[4]增加到2005年的10045万人,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80%,大大超过总人□0.63%的平均增长速度。另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所用的时间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发展中国家中仍然是最快的。这一特点要求中国各项老年事业和各项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

2、起步较晚且催生痕迹明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社会进步的象征,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关系密切。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迅速下降,从而人为地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并非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发演进的,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样就使得中国在“政策催生”下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社会承受老龄化的能力偏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3、差异较大且城乡倒置。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间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过7%,2000年就高达11.46%,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各地区大部分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5]。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并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

4、高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从国外人口老龄化过程的统计数据看,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相伴而生。而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虽经历了迅速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不过,这一优势将在本世纪20—50年代开始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

5、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特点。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从而形成了人口金字塔的不规则特点,并由此派生了人口老龄化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至2020年是中国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年均增加老年人□596万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28%;2021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加速阶段,年均增加老年人口620万人,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对于全球或一个国家来说,由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大,因此,我国产生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与死亡因素。人口出生率下降会使少年儿童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所占比重减轻,从而增加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然而,出生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具有滞后与累积的作用,一般来讲,出生率的下降在前,人口老龄化在后;出生率下降得越快,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也越快,只有当出生率不再下降,人口老龄化过程才会相应停止。这种因妇女生育率下降继而出生人口的减少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在人口学中称为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的老化[7]。死亡因素往往是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为如果平均预期寿命很短,出生的人口大多在60或65岁之前已死去就谈不上人口老龄化了。

2、生育率下降是决定性因素。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1957年,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55.82岁、55.95岁,1995年,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上升为67.36岁、71.89岁。我国少年人口比重在1950年时为33.5%,到1990年下降到27.6%,老年人口比重在1950年时为7.5%,到1990年上升到8.6%。在少年人口比重下降过程中,生育率下降起到的作用为19.5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起到的作用为口3.0个百分点,在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过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作用为2.7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的作用为0.8个百分点[8]。由此可见,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龄化,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国际比较

1、老年人数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后续的相关数据统计资料,200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这表明我国最近的未来50年老年人数量稳步上升。2005年以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慢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从2000年底的10.4%增长到2005年的11.0%。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2010年以后则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计从2010年到2031年这21年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5%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平均每两年就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2026年超过3亿人,2036超过4亿人。从我国老年人口每增加1亿人所需要的时间看,从2亿人增加到3亿人所用的时间是12年,从3亿增加到4亿是10年时间。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正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高生育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的阶段。预计到2025年在我国总人口中将会有20%左右的人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有可能会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2、总抚养比的变动趋势。在人口统计中,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通常被看作是被抚养人口,这部分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和少儿人口的负担情况,因此,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也是我们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应重视的。2010年以后,老年抚养比的持续增长将成为我国总抚养比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总抚养比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构成看,2008年之前我国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儿人口比例的持续下降导致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形成的,而此后总抚养比的上升将主要受老年人数增加和老年抚养比上升的影响。预计到202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会超过少儿抚养比,这说明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2000—2025年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会增加一倍,由2000年的15.7%上升到2025年的31.0%。2010年以后,我国少儿抚养比基本上将维持25%上下,而总抚养比的上升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基本同步,说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将成为总抚养比上升的主要原因。

3、高龄老年人数变动趋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将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把60—79岁的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需要帮助和遇到问题最多的将是“高龄老年人”。2000年,我国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共有1200万人,占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9.2%。根据预测,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时,预计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增长到2800万人以上,到2050年时超过9000万人,高龄老年人占我国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也将达到2050年的21.3%。高龄老年人是病残率最高的人群,比低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和日常生活照料,面对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的前景,我国应当提早制定相应对策。

4、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据中新网2007年5月20日电,世界卫生组织周五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香港《文汇报》援引报告内容称,统计显示中国男女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在未来50年将会面临持续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仍然不会是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也不会是世界上最快的。所以我们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过于紧张,必须有一个理性、正确、科学的态度来积极主动地对待。

我们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而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看,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9.4%,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意大利上述比例已经高达24.1%,相比之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至于今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取决于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了。从未来50年人口发展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3.5%,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西班牙将高达44.1%。而我国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4.3%。所以,即使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然不会是最严重的国家。

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2040年以后,印度人口总数将会超过我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然而,从老年人口角度看,我国将长期保持老年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又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从2000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2000万人的国家共有4个,分别是中国1.3亿、印度7700万、美国4600万、日本3000万。到2050年时,将有5个国家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5000万人,分别是中国4.37亿、印度3.24亿、美国1.07亿、印度尼西亚7000万、巴西5800万。从中可见,我国的老年人口数一直是最多的,多达4亿以上的老年人口值得予以充分地重视。

国际社会大多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14%即翻一番的时间来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法国用了1 15年,瑞典用了85年,英国、德国、美国都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预计我国用28年左右就可达到,显然比发达国家快很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最快的。日本只用了25年完成了这一增长过程,智利、印度同中国相差不多,而韩国、新加坡比我国更快。

通过以上一系列数字的比较,我们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是问题最严重的,所以,我们又要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绝不能“谈老色变”、灰心丧气、消极对待;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我们又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稳妥地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做好老龄工作。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Z]-198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97.

②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中国人口13.0756亿.新华网,2006-03-17.

③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205.

④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Z](第1号).2001-05-15.

⑤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⑥周婷玉,陈菲.人口老龄化预测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新华网.2006-02-23.

⑦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2,P21。

⑧杜鹏: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2期。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2

2008年安化黑茶屡拿金奖

2008年以来,为整体推介安化黑茶,拓展内销市场,安化县茶产业办和茶业协会组织企业先后参加了诸多的国际茶业博览会,55家(次)企业参展,展区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有6个安化黑茶产品喜获金奖,企业现场销售茶叶360多万元、签订3200多万元的订货合同。2008年10月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在诸多名优茶评选活动中,安化黑茶产品获金奖。

2008年11月安化县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办了专场“安化黑茶”品牌推介会。在中华名优茶评选活动中,安化黑茶产品获金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湖南省茶厂工人们精心特制的一支重达2008两(折合62.5公斤)的世界茶王——千两茶,将赠送给北京奥运组委会。

2009年

2009年10月,首届中国湖南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在益阳茶业市场隆重举行,“中国黑茶之乡”称号正式花落益阳。

2009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茶公司稳居百强榜首。2009年湖南“安化黑茶”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形成三足鼎立的繁荣局面。

2009年5月27日-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协同中央电视台策划拍摄——“端午访茶”安化黑茶

2009年6月5日专题节目

黑茶的前世今生(CCTV第7频道《乡土》专栏)

2010年

2010年湖南安化黑茶六大新闻

NO1:1月14日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产品保护目录 NO2:1月29日“安化黑茶”商标通过工商局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NO3:3月24日湖南省茶业协会经济年会召开

NO4:5月湖南安化黑茶作为湖南唯一入选产品,以“世博十大名茶”进驻世博会 NO5:6月24日安化黑茶宣传广告亮相首都国际机场

NO6:8月

1日安化黑茶成为“我们的节日”申遗第一茶

2010年安化黑茶与世界500强并位营销

2010年黑茶驻上海世博会后,以“世博名茶,健康之饮”为主题的安化黑茶户外宣传广告在北京国际机场正式亮相。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新上日志“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2011年

2011年,在国际上安化黑茶成功在欧洲六国举办推介会,在东欧刮起安化黑茶文化旋风。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安化黑茶千两茶荣膺金奖。

2011年,刘振华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黑茶与神奇的金花菌》讲课,在国际食品和微生物学术界引起安化黑茶热。

2011年,中央电视台及地方频道多次报道安化黑茶。在中国电视媒体掀起一股黑茶茶文化的热潮。

中央2套《生财有道》栏目“黑茶进博物馆” 中央4套中文国际《走遍中国》栏目“黑茶之乡” 中央7套《乡土》栏目“神秘的安化黑茶”

中央10套《探索·发现》栏目“茶马古道黑茶系列” 2011年中央及全国60多家媒体争分报道安化黑茶,在中国掀起一股黑茶热浪。

2011年,湖南省政府制定“将安化黑茶产业打造成为湖南又一个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将安化黑茶的发展提升到全省战略高度。

2011—2012年,湖南梅山黑茶崖有限公司成功研发“茯砖速溶茶”“功能袋泡茶”“安化黑茶饮料”“安化黑茶日化用品”等新产品,引领安化黑茶向“科技化、便捷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2012年

2012年,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均出现报道安化黑茶之后,诸多安化黑茶厂家对互联网和媒体的广告和宣传加大。

2012年6月,湖南梅山黑茶有限公司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国际先进水平的速溶茶、功能袋泡茶等黑茶精深加工产品,享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多次获省市县科技发明一等奖。2012年有读者向新闻热线爆料:“温州开出多家黑茶销售店,有“金花”的黑茶价格每公斤动辄上万元。

2012年,在经历了2006年、2007年普洱茶被爆炒的温州,将掀起另外一轮黑茶投资热。2012年在“中国黑茶之乡”益阳,“安化黑茶”凸显品牌魅力,不仅受到边疆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还走俏大江南北,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以来,安化县作为全国著名茶乡,把做强黑茶产业列为“3+2”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2年安化黑茶享有“中国茶文化的化身”、“世界茶王”的美誉;知名茶书曾誉安化黑茶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2012年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博览会上梅山黑茶凭借产品品质过硬、科技含量高,荣获两个金奖和一个银奖;梅山黑茶的“全产业链三位一体多维营销效政策”首次面向全国招商,即好评如潮。

2013年

2013年国家扶植安化黑茶的发展,现已经成为湖南省实现千亿茶产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2013年梅山崖安化黑茶在全国20个省市等地开设安化黑茶专卖店,店铺开业当天吸引众多市民到现场品茶、论茶、购茶,一品安化黑茶的独特魅力。

2013年安化连续四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十强,茶叶产量排名第五位,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2013年安化黑茶,已经成为湖南省实现千亿茶产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2013年3月20日,中国黑茶产业技术联盟创新服务平台的第一个黑茶种苗繁育基地——资阳区新桥河镇杨林坳茶叶种植基地挂牌。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3

老龄化;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9-0026-02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和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拥有近十亿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正是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降低。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深使中国这一比较优势面临被弱化的危机。

今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显示,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至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阶段。

“根据中国数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发现,在2000年时,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自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加小孩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正大幅提高。从不同阶层来分析,干部、管理者,以及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农民工却出现巨大的分化:第一代农民工变成老年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加入使群体结构更加年轻化。数据显示,在1938年到1956年出生的人口中,农民占比达到57%,工人占比只有25%。而在1977年到1997年出生的人口中,工人占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55%,而农民占比则减少到25%。越是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进城做工的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农村未来可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劳动力的逐渐减少意味着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纵观现阶段的中国对外贸易我们不难发现:

一、现阶段中国的出口产品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虽然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但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基数决定了我们在对外贸易中依然是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充分利用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在减慢,但是目前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转移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保持现有的比较优势。

二、欧美等发达国家频繁地对我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下,我们的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大量的低价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给国外的同类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国相关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频繁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调查。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出口商的利益,限制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这一被动局面,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逐渐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各国必须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在这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不能重新确立属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长期保持下去,将会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拉动。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攀升。这反映出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凸显,劳动力短缺隐患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将会被取代。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升级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模式,加快制成品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将是未来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

一、未来五年中国的最大优势依然是劳动力优势

尽管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但离“刘易斯拐点”还有一定的距离,未来五年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因而我们将继续保持劳动力的优势。但是在继续保持这一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和较高文化素质的高素质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是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同时,中国应该继续以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吸引外资,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这些技术和经验能对我们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逐步扩大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中,制成品所占的比例正在提高,然而我们因该看到在利益的分配上中国的加工业只占到了极小的比例,仅仅是以付出的劳动参加分配。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应该发展自己的加工业,形成以制成品工业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由OEM向ODM转变,提高我国制成品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这需要中国的制成品加工业在国内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培养竞争力,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包括引导建立制成品工业的产业集群,扶植重点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在对外贸易中积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通过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本国的制成品产业迅速和健康的发展。加工型贸易的快速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为应对这一国际环境,扩大我国加工型贸易的作用和地位势在必行。

人口老龄化问题向中国多年来形成并保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赋予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新的特点并逐步建立以加工型贸易为主的产品出口结构应该成为今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工作重心。如果能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建立属于中国的新的比较优势,并能在长期的贸易中获利,将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4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程度的加深, 老龄产业应运而生。老龄产业在国外也称为“银色产业”,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老龄产业起步较晚, 对老龄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有的学者称之为老年产业。在1997年5月28日中国首次老龄产业研讨会上, 首次公开明确的提出“老龄产业”的说法。它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 以及为发挥老年人才作用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等等。后来比较有代表性观点是将其界定为给老年人提供产品或劳务, 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五个老有”, 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关于老龄产业的产业归属和行业性质, 以及老龄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区别, 在我国仍然存在争议, 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如此,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处于初期阶段, 其未来的广阔前景和大有作为已经成为共识。

(一) 人口老龄化理论

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学者在论述老龄产业时都认同老龄产业的兴起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适应老龄社会到来的产物。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 老龄群体的日益增加, 既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老龄社会与以往人类所经历的年轻型或成年人口结构社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养老问题更加凸现。传统家庭式养老模式或国家福利性集中养老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养老是一种通过市场整合、优化社会资源的模式, 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做出的明智选择, 也是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必须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的需求, 因此寻求社会支持将成为趋势。发展老龄产业实质上是老龄社会中社会资源倾向老年群体, 或者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 日益增加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老龄产业也是适应这样一趋势而必然产生与发展。因此, 发展老龄产业必须考虑老龄化社会的背景, 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龄产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

(二) 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

一般经济学的理论认为, 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 而市场是由人口、购买力 (需求) 和购买愿望 (需要) 三因素的统一体。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原动力的, 即市场需求刺激产业的产业与发展。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即形成一定市场体系时, 一个产业就形成了。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所决定的市场需求。因此, 老龄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以老年消费品为主体的市场体系。由于老年需求的特殊性, 因此老龄产业与其他产业比较更加复杂, 但主要以老年照顾服务为典型特征。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借助产业形式, 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养老资源, 满足老龄群体的养老需求。依据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推导, 老龄产业并不是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后才产生的, 而是老年群体存在时就开始了。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商人们很早就为那些少数富裕的老人提供服务了, 尽管规模和范围不如现在明显, 但已经属于老龄产业的雏形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为标志划分消费群体的产业。

(三)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是“不分年龄, 人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因此, 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是老年人的需要, 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健康有序,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意味着老龄产业的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老龄群体的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必须承认老年群体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且他们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社会作用,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对老年人错误的偏见, 正视他们合理的需求, 发展老龄产业正是迎合这一潮流的切当的市场手段和方式。

(四) “五个老有”理论。

“五个老有”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基础, 老有所医是保障,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老有所学是老年人文化素质提高, 而老有所乐是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 “五个老有”的排列是个具有内在层次不断提高的需求等级。“五个老有”是中国学者和政府对老年人全部需求的形象、精要概括, 同时也是老龄产业必需涵盖的商品和服务的核心内容。发展老龄产业是实现“五个老有”的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因此, 老龄产业发展应该围绕“五个老有”为中心, 以满足老年人“五个老有”需求而提供老年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应当说, “五个老有”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具体化, 依照古典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理论推导, 老龄产业实际上就是因老年人的“五个老有”需求满足而必然产生的市场供给体系。从老龄需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关联看, “五个老有”是市场需求理论的具体说明, “五个老有”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最终目标, 也是老龄产业不同领域的具体描述, 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基础理论之一。

二、老龄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将成为一个日益有影响的、重要的社会群体。关注老龄问题和老龄事业, 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 需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和特殊生活用品, 这不仅对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同时也有利于拉动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老龄产业的迅速崛起是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 发展老龄事业,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老年人。目前, 我国的老龄问题十分突出, 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和老龄服务问题日益凸显。把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统筹安排, 处理好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需求, 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 既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加强老龄工作, 发展老龄事业, 重视和发挥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发展老龄事业,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

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营造关爱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 确保他们过上健康、充实、有保障的生活, 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三) 发展老龄事业, 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老年群体的日益扩大, 必然带来老龄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断拓展, 这不仅为老龄产业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空间, 也为扩大劳动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老年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 让更多有知识、有智慧、有经验、有创造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不仅可以弥补我国人才资源的不足, 而且有利于将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加快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 我国老龄产业局限在老年健康医疗用品产业、老年食品保健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老年复健及辅助用品产业等方面, 产品单一, 功能泛化, 文化、科技含量底, 对老人缺乏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虽然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处于初期阶段, 其未来的广阔前景和大有作为已成为共识。在国内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 老龄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 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加速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 “十二五”时期, 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 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 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 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 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龄产业。空巢家庭的增多使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 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 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 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龄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 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 加快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一是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组织定期体检。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 更加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扶持政策, 提倡亲情互助, 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二是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 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老龄产业的政策, 及时发布产业动态, 加强信息沟通和中介服务, 吸引资金、培育市场,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 把老龄产业所需资金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项目, 优化公共财政投向, 完善养老保障网络。二是要制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 如可以对老年生活服务市场采取抵税或免税优惠, 可根据老龄产业发展的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简化老年产业企业的审批、立项等准入手续和程序。

投资主体应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差别, 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 不断开发简单方便、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消费观, 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

三是加强老龄法制建设和法律服务, 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建立老龄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和实施了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法律, 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外很多国家, 我国相关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健全。一是各级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引导、鼓励、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二是加强对老年产业企业和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规范市场秩序。

四是大力发展老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区和80%以上的乡镇、50%以上的农村社区。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 加快发展护理康复服务。

五是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增加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和谐社会与人口老龄化[J].统计观察2006, (6) .

[2]、黄润龙.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瓶颈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10. (8)

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篇5

纵向对比

四川人口总数庞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8041.7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287.34万人,年均减少0.35%。

从全省来看,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变化明显

从年龄构成来看,2010年四川省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97%,比2000年的22.59%减少5.6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2.08%,比2000年的69.85%增加2.23个百分点,保持在70%左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比2000年的7.56%增加3.39个百分点。可见,四川省0~14岁人口比重下降,15~64岁人口比重较为稳定,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从抚养比为看,2010年四川省总抚养比为38.73%,比2000年的43.17%降低4.44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4名被供养年龄人口;少儿抚养比为23.54%,比2000年的32.34%降低8.8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9名少儿人口;老年抚养比为15.19%,比2000年的10.83%上升4.36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4名老年人口。可见,劳动年龄人口总负担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少儿人口大幅度减少的结果。这种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的趋势将是未来四川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客观必然。

从各市(州)来看,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变化较大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四川各市(州)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较大。呈现出特征:各市州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少;15~64岁人口比重保持较为稳定,有的市州增加,有的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加。具体来说:

遂宁0~14岁人口比重下降幅度最大,泸州最小。相比2000年,2010年四川各市(州)少儿总量越来越少,0~14岁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遂宁下降10.1%,比最小的泸州多下降8.21个百分点。

遂宁14~64岁人口比重增幅最大,资阳最小。相比2000年,2010年四川各市(州)劳动力资源较为稳定,14~64岁人口比重在2.2%左右上下波动,变化幅度并不大。不过增幅最大的遂宁增长6.74%,而同时期的资阳下降0.69%,两者相差7.43个百分点。

广安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甘孜最小。相比2000年,2010年四川各市(州)老龄化程度加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都有所增长,其中广安增长5.58%,甘孜增长1.02%,两者相差4.56个百分点。

十年来四川各市(州)抚养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差异。

资阳等四市负担加大,阿坝负担降幅最大。2010年自贡、攀枝花、泸州和资阳4市人口总抚养比相比2000年分别提高1.26、0.86、0.86、1.48个百分点,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1名被供养年龄人口,其余市(州)抚养比下降,负担减轻。其中,阿坝总抚养比下降11.56个百分点,即阿坝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12名被供养年龄人口,负担下降幅度最大。

遂宁少儿负担降幅最大,泸州最小。2010年四川各市(州)少儿抚养比相比2000年都有所下降,这意味着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少儿人口的总数变少,其中,遂宁少儿抚养比下降17.25个百分点,即遂宁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17名少儿人口,负担少儿下降幅度最大;泸州少儿抚养比下降2.61个百分点,即泸州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少负担3名少儿人口,少儿负担下降幅度最小。

资阳老年负担增幅最大,甘孜最小。2010年四川各市(州)老年抚养比相比2000年都有所提高,这意味着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总数变多,其中,资阳老年抚养比提高7.24个百分点,即资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7名老年人口,老年负担增幅最大;甘孜老年抚养比提高1.31个百分点,即甘孜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多负担1名老年人口,老年负担增幅最小。

综合来看,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比2000年,2010年四川及其各市(州)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且差异明显。一是少儿人口比重减少,其中遂宁0-14岁人口比重下降幅度最大,泸州最小;二是劳动力资源较为稳定,“人口红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遂宁14~64岁人口比重增幅最大,资阳最小;三是四川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广安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甘孜最小。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抚养系数也发生变化,少儿负担减轻,老年负担加重,总负担减轻,其中,遂宁少儿负担降幅最大,泸州最小;资阳老年负担增幅最大,甘孜最小;资阳等4市总负担加大,阿坝总负担降幅最大。

横向对比

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2010年全省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6.97%、72.08%、10.95%。从各市(州)来看,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2个,15~64岁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个,65岁及以上高于全省的有12个。其中,0~1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凉山与最小的成都相差16.3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成都与最小的凉山相差13.7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的资阳与最小的凉山相差6.46个百分点。

抚养比:各地区差异较大

从人口抚养比的角度来看,2010年四川省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分别为38.73%、23.54%和15.19%,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从各市(州)来看,人口总抚养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个,少儿抚养比高于全省的有11个,老年抚养比高于全省的有15个。其中,人口总抚养比最高的凉山比最低的成都高26.47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最高的凉山比最低的成都高27.8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最高的资阳比最低的甘孜高10.64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消费需求,对四川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有利。二是四川省各地区人口年龄构差异较大,且城乡之间差异最大、城市要小于乡村。三是四川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乡村老龄化比城市要严重,资阳老龄化程度最重,甘孜最轻。四是四川省各地区人口负担差异较大,乡村的负担要大大重于城市。

总体来说,无论从总人口负担还是从少儿负担来说,凉山最重,成都最轻;从老年负担来说,资阳最重,甘孜最轻。但是从城市总人口负担来说,巴中最重,成都最轻,从乡村来看,广安最重,成都最轻。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报道, 2013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据预测, 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0.0%, 2050年将达到25.5%。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发展态势, 加上“421”家庭小型化及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 很多老年人更多依赖于专业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如福利院、敬老院、养老护理院及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服务等, 因此需要更多专业护理人才。目前我国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3 300万, 如按3∶1的比例标准配备养老护理员, 即需要1 000多万名养老护理员, 但我国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只有两万人;而全国该行业从业人员不足百万, 大多数人没有或很少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和系统教育, 缺乏专业化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无法满足老年事业发展需要。由此可见, 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提供优质老年护理人才支持的关键。

1 以老年人需求为本, 构建老年服务体系专业群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 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有其特殊需求, 我们应按需求理论建立专业养老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构建多层次老年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群, 为社会化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专业人才 (见图1) 。

2 坚持“三对接”, 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2.1 专业培养目标与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对接

对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等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专业调研, 明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 作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主要为:老年人生活护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慢性疾病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等。与老年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老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应爱岗敬业,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 并具备预防保健能力、心理评估能力、心理保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急救能力。

2.2 课程标准与执业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对接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养老护理员 (2011年修订) 》要求, 任何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取3个证书: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民政和人力资源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 (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 。因此, 在课程标准制定中应将老年护理专业教学大纲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有效衔接, 以学历教育教学为主线, 将两种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融入学历教育中, 使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奠定基础, 确保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的同时, 可以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2.3 职业拓展能力与老年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对接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学生除了具备老年护理基本能力外, 还应具备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

3 分阶段实施, 渐进式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在校学习3年。目前大多数学校传统的护理专业通常为“2+1”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 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在该模式中在校理论学习脱离岗位实践和职业感悟, 难以与工作岗位对接, 学生缺乏职业熏陶;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专业理论知识早已淡化或遗忘, 缺乏教、学、做统一, 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能力培养。采取“基础知识学习—仿真实训和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 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医院、基地“三位一体”分段式教学, 切实推行毕业证+护士执业证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制度, 构建“全面、全程、全员”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业考核标准和办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老年护理员培训有效对接, 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纳入教学中, 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 获取相应的资格等级,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其教学分段如下: (1) 第一阶段:基础模块学习阶段 (第一、二学期) 。主要在校内老年护理模拟仿真实训中心完成, 开展老年护理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完成公共文化基础知识和部分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护理职业人文知识的学习。 (2) 第二阶段:老年护理专业技能模块学习阶段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前3个月) 。主要在附属医院、老年护理院、社区养老机构等完成。利用老年护理真实的环境和病例,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 开展老年护理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学生参加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通过考核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 同时完成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学习。 (3) 第三阶段:老年护理综合实习实训阶段 (第四学期后2个月、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前2个月) 。在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或养老机构顶岗实习。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能力要求, 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等有机结合, 根据各学科教学标准, 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功和实践操作能力, 达到职业资格中级技能水平, 参加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通过考核并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 (4) 第四阶段:就业与创业学习阶段 (第六学期后2个月) 。在校内老年护理仿真实训基地开展老年护理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参加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通过考核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7

无可否认, 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同时也是世界第一老年人人口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国际标准, 我国不仅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且老龄人口呈不断增速加快的趋势, 尤其是发达的沿海地区, 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如何养老是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承担养老这一责任的同时, 也一定要尽力把他们养好:即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康复护理和医疗保健, 同时也要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等生活更加丰富, 老有所乐。

老年人口的增多, 同时也说明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在增大。在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要, 旅游业有很大发展空间, 尤其是我国的最顶级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45项世界自然、文化及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相对而言自然遗产那绝美的风景、奇特的地貌、稀有的动植物对他们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精神的享受。所以在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 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应该是一机遇, 也是一次挑战。愿对此进行探讨, 促进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特点

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5项, 其中自然遗产10项, 由于自然遗产中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中国丹霞都属于联合捆绑申报, 所以我国自然遗产的分布区远多于十处。其具体特点如下: (1)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于湖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虽地处偏远, 但自然景观的绝佳, 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来说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节假日期间, 旅游者络绎不绝, 甚至人满为患。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 (2)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在地区大多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虽近年来为了旅游发展修建了道路甚至建起了机场, 但航班、车次都较少。且由景区到车站、机场的短距离联系也不太方便。 (3)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宣传力度不大, 尤其科普性的宣传更少, 虽游客慕名而来, 却对遗产地的了解、认识肤浅, 致使旅游者作为遗产地的宣传者、推广者的效果不太理想。 (4)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门票, 他们很少去开发根据季节、人口年龄、职业等的特点, 类型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项目, 这导致很多自然遗产地的门票价格过高和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 (5)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很难保他们都能做到对游客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导致游客对当地服务人员信任度的降低。 (6)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虽基础设施不断建设但仍不完善, 特别对老、弱、残疾等游客, 很难实现无障碍旅游, 而智慧景区的建设对各遗产地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2 我国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的市场开拓机遇

2.1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是我国的国情

实际上, 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并且老龄人口增多呈加快趋势。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 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 我国在2024年前后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将超过了14%, 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现已是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的增多催生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也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2.2 老年人有钱, 又闲, 又有旅游的强烈愿望

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 孙辈也长大上学, 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可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儿女们更愿意让他们的晚年过得身心愉悦, 所以他们都很支持父母的出游。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在去哪儿玩的选择上更自由些, 即使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 儿女们也愿意自己出钱让父母出去游玩, 只要他们出行安全, 放心。

2.3 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养老已是政府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做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老有所终等涉及的服务项目市场化, 这需要政府的智慧, 更需要企业能把握商机、定好位置, 积极参与, 而我国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 使养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4 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的快速建设, 使我们的出行不仅方便快捷, 也做到了朝发夕至。机场建设的普遍化, 和机票的经常性打折, 使普通游客都能承受得起。旅游目的地为了招徕更多游客也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开拓的主要策略

3.1 认真学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国家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 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只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各章节的规定, 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国家鼓励的与旅游相关的养老产业。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社会服务、宜居环境等的要求, 世界自然遗产地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分析, 把握好发展方向, 以其寻求最优项目。

3.2 认清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做好遗产地的自我定位

随着东南亚、港澳台、韩日等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欧美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岛国的持续吸引, 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而很多国外的旅游景区绝不比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逊色。同时国内旅游资源丰富, 品质较好的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不断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果不能认清自己, 做好定位, 而自认为世界独有、资源稀缺、客源充足、门票收入可观, 就沾沾自喜, 高枕无忧, 会迟早被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所抛弃、淘汰。

3.3 开展针对老年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项目

旅游既是全社会的活动又是全世界的发展项目。虽然旅游者不断增加, 但供他们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也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产业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为不断地扩大旅游市场, 针对不同的游客应开发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项目。对老年旅游者, 虽然他们有很多的出游可能, 但体能、精力的不足, 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女不得不对他们的旅游出行产生各种顾虑, 如旅游目的地的语言、饮食、住宿、交通等问题。特别是前往自然世界遗产地, 这些景区大多地处偏远、面积较大, 地形较为起伏, 担心能否完成旅游, 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应针对老年人出游产生的各种顾虑, 开发出让老年人出游无任何后顾之忧的旅游项目。这样才能把老年人的出游可能、渴望变成行动。也才能使自然遗产地的游客源源不断持续增加, 不断增长。

3.4 各项设施的安全度、舒适感的不断提高是吸引老年游客的有力保障

无论是联系世界自然遗产地各景区间的交通, 还是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不断提高其安全度和舒适感, 这不但是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升级, 也是良好形象的树立和吸引游客的亮点, 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有老年游客VIP服务区, 让其出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使老年人把旅游作为真正的愉悦体验和享受。把去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是其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满意的旅游地。能把老年游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良好形象的宣传者、推广者, 这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最有效的广告和推销。

3.5 智慧景区建设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 从而实现景区电子门票的管理;客流的在线统计分析及实时流量告警等服务;景区安全监控、车辆调度及景区实时信息的发布;虚拟景区建设和景区的宣传与营销等。这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又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科学保护是其首要任务, 而智慧景区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其开拓各层次、各类型旅游项目的保障。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景区建设对于实现遗产地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

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作为商品, 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把握好主要的消费群体和争取到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关爱老人、心灵安慰和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世界自然遗产地首先要考虑到:在旅游服务上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 突出以游客为中心, 强调以人为本, 这是争取老年游客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满足国民对于旅游的高品质享受。愿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有这一优势品牌的同时, 更应有世界一流的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刘爽.中国的城镇化与区域人口老龄化[J].西北人口, 1998 (03) .

[2]张运剑, 王晓芳, 李天水, 刘法永, 罗凌, 程洋.老年脂肪栓塞综合征特点分析与诊断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19) .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8

关键词:成都市,人口预测,发展趋势,分析

0 引言

2016年1月1日全国各省市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必将对成都市未来的人口数量、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而对劳动力供给、老龄化速度、甚至妇幼保健、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在对成都市人口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015年1%抽样调查数据, 预测未来十五年成都市的人口发展趋势, 通过此研究, 准确把握成都人口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及特点, 对研究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对研判全省人口形势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成都市人口现状

根据成都市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成都市的常住人口不断增加。2000年为1124万人, 2005年增加至1221万人, 2010年增加为1405万人, 2015年进一步增加至1443万人。不难发现, 2005—2010年是成都市人口增加最快的五年, 平均每年增加36.8万人;2010—2015年的增速有所放缓, 五年一共才增加38万人。2015年, 成都市城镇化率到达71.5%, 处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2 人口预测方法及参数设置

人口预测的方法有很多, 如:人口增长率法、logistic模型、指数法、灰色系统法等, 但是很多的预测方法都只能获得数量, 具体结构却很难。为此, 本文选用内森·凯菲茨模型, 即人口矩阵预测方程式来预测, 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变化。以2015年成都市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 采用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对成都市的常住人口进行预测。由于资料所限, 加之相应的调查数据较少, 本次预测没考虑人口迁移因素。其他参数设置如下:

(1) 总和生育率。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86, 比2010年的0.80略有上升,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2014年初开始执行的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本文参考了以往相关研究[1,2,3], 并考虑到全面二孩可能有三年的累计堆积期, 最终将未来十五年的总和生育率设定为:2016年为1.1, 2017年为1.05, 2018年为1, 2019—2030年均为0.95, 这是方案一。另外, 本文增加方案二进行对比分析, 保持2016年以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即假定保持以后每年的总和生育率均为0.86。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其他参数一致。

(2) 死亡率。在成熟的生命表技术基础上确定本次预测的死亡水平和模式。根据成都市及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普查的年龄别死亡数据, 编制成都市人口完全生命表, 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生命表。对三张生命表的存活率进行Brass~Logist变换, 求出相应的α和β, 得到成都市人口死亡模式的“标准生命表”。

(3) 平均预期寿命。根据2015年成都市人口普查资料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显示男性预期寿命为76.1岁, 女性预期寿命为81.3岁。结合联合国预期寿命的步长经验值及成都市以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情况, 假定2015—2030年, 每年成都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均预期寿命均以每年0.2岁的标准延迟。

(4) 出生人口性别比。从近年来成都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来看, 已经基本回归102-107的正常值范围, 因此, 本文假定未来十五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为105的正常值。

3 成都市未来十五年人口发展趋势

(1) 人口总量。通过预测发现, 方案一下, 2016年成都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447.9万人, 2017年达到1450.5万人, 2018年进一步到达1452.0万人, 2019年到达成都市的人口峰值1452.4万人。之后, 人口数不断减少, 2030年将减少至1420.3万人。总体而言, 未来十五年, 在不考虑人口迁移流动的情况下, 成都市的人口总量基本保持在1400多万。如果保持单独二孩政策的话, 成都市的人口在2017年到达峰值1445.6万人, 之后逐渐减少, 2030年减少至1404.2万人。可见, 相比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 2030年的总人口会增加十几万。

(2) 出生人口。方案一下, 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2016年成都市出生人口将增加为13.0万人, 比2015年多出生3万人左右, 2017年出生人口为12.2万人, 2018年11.3万人, 之后不断下降, 2030年出生人口数减少为7.2万人。方案二下, 即保持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2016年成都市的出生人口数为10.2万人, 之后逐年减少, 2030年减少至6.6万人。可见, 与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相比,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出生人口数在2016-2018年堆积期后, 每年多出生几千人, 且多出生人数逐年减少, 2030年只多出生0.7万人。

(3) 人口年龄结构。方案一下, 成都市未来十五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总体表现为:少儿比重先保持稳定, 在2020年后逐渐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具体数据来看, 2016年, 成都市的少儿比重为11.8%, 2017—2019年均为11.9%, 2020年又下降至11.8%, 之后不断下降, 2030年, 仅为9.8%。2016年成年人口比重为75.0%, 2020年下降至71.9%, 2025年下降至71.5%, 2030年进一步下降至67.5%, 可见2025年后成年人口比重下降速度明显。2016年老年人口比重为13.3%, 2020年上升至16.3%, 2025年上升至17.5%, 2030年进一步上升至22.8%。可见, 2025年后, 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也反映了全面二孩政策后, 成都市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如果不执行全面二孩, 即方案二下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 2016年少儿比重要低0.2个百分点, 2020年要低0.5个百分点, 2030年要低1.1个百分点, 2030年老龄化也要更加严峻,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3%, 比全面二孩情况下高0.2个百分点。

4 结论

文章基于2015年成都市1%抽样调查数据, 结合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两种方案预测了成都市未来十五年的人口走势, 比较结果发现, 全面二孩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人口的增加, 均衡人口年龄结构, 但是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解决成都市未来人口问题, 需要在人口政策进一步适度放宽的同时, 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同时, 在城镇化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中, 要考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综合问题, 让流动人口, 尤其是农民工真正留住, 实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翟振武, 张现苓, 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 2014 (02) :3-17.

[2]乔晓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J].人口与发展, 2014 (06) :2-15.

深圳市流动人口现状与趋势研究 篇9

流动人口严重倒挂。根据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系统统计数据情况, 全市共有13009185人, 而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为1277万, 长期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对深圳的人群结构来说, 严重倒挂的比例是不合理的。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基本状况为:福田区1026862人, 占7.89%;罗湖区875444人, 占6.73%;南山1138943人, 占8.75%;盐田192239人占1.48%;宝安5355101人, 占41.16%;龙岗3179977人, 占24.44%;光明681174人, 占5.24%;坪山559445人, 占4.30%。除人口总数多外, 深圳的人口密度也已居全国第一。深圳只有全国五千分之一的土地, 生活着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 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46倍, 实际人口密度仅低于澳门的18600人/平方公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给深圳带来初期繁荣的同时, 也给深圳带来每平方公里土地6719人的高密度和“两头在外”的不稳定性, 以及水、电、气等自然资源的紧张与匮乏、教育和医疗严重短缺、交通道路严重拥堵等社会资源紧张的问题。

租赁占绝对权重。全市流动人口中租赁房屋的有11323019人, 占87.04%;自购房的有692176人, 占5.32%;单位内部的有754899人, 占5.80%。这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流动人口都以租房居住为主, 全市共有住宅出租屋500多万套间, 大部分都是当地原住民的自建房;房屋租赁市场每年给出租人带来的经济收益高达500多亿元。而动态分析显示, 租赁房屋的比例提高了1.84%, 自购房的比例提高了0.47%, 单位内部的比例下降了1.41%, 说明有很多来深建设者稳定后选择到外租房和自购房, 同时以前租赁房屋的也有部分购买了房屋。但从整体来看租赁房屋的比例非常高且不断上升, 说明房价过高绝大部分人只能采取租房方式解决居住问题。

流动人口落户倾向明显。全市流动人口中家庭居住的有6470762人, 占49.74%;合伙居住的有3328518人, 占25.59%;集体居住的有1904076人, 占14.64%;单身居住的有738815人, 占5.68%。据统计分析家庭居住的比例提高了9.85%, 集体居住的比例减少了9.37%。说明大量来深建设者通过几年的打拼事业趋于稳定相继成家立业。

流动人口来源地与民族分布广泛。深圳不仅流动人口总数多, 而且来源很广, 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 都有分布。其中, 超过30万人的有9个省市区, 广东本省籍338.9万人, 湖南籍175.8万人, 湖北籍115.1万人, 广西籍100万人, 四川籍96.5万人, 江西籍84.9万人, 河南籍80.7万人, 重庆籍37.6万人, 贵州籍30.5万人。全国56个民族 (目前除珞巴族) 都有人员在深居住, 显示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包容性非常强, 各民族的人齐聚一堂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各民族在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给深圳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 深圳流动人口有如下特点:

多年来深圳市经济增长平均增速在10%以上。在大中城市经济总量中排名第四。而流动人口前三年增速达到7%, 2009年受经济危机所影响及对人口总量实行调控措施, 流动人口增速约为4.5%。从未来情况看, 深圳市流动人口总量增长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

流动人口总规模扩大, 增速下滑。“十三五”期间, 深圳市经济总量目标可能突破3万亿大关, 因此, 招商引资, 抢占项目的势头仍然强劲。但各级党委、政府已开始实施人口调控措施,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加快步伐, 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新项目严格控制。存量老企业也在积极实施“双转移”策略。因此, 预期流动人口的数量将会持续增长。

流动人口的比重下降, 入户人口比重上升。随着深圳市引进人才“孔雀计划”的实施和积分入户政策的实行, 每年将会有20多万人转为深圳户籍, 且有三分之一是原来的流动人口转为深户。因此, 流动人口的比重会开始下降。

人力资本结构不断改善。2011年, 深圳非户籍人口首次减少了7万多, 而减少的这7万多人中, 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那些转移出深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转移了, 所以劳动力也随之迁移。这种“人口置换”现象实际上是深圳通过“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政策转出大量低端产业劳动力, 吸收优秀人才、有贡献的人才, 改善深圳的劳动力供给人口结构, 朝着大都市需求的人才之路迈进。随着深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政府引进高端人才计划的实施, 新进人才高学历, 高技能的人数比重肯定会大大提高。近3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引才计划, 深圳市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已下降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目前在深圳高端产业越来越多, 而低端的以大量工人为主的制造业已经在关停并急剧减少。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缓慢的过程, 因此, 中短期内中低端水平的劳动力数量仍然相当大。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 2001, (3) :63-76.

[2]林李月, 朱宇, 梁鹏飞等.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流动人口住房状况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 2014, 33 (5) :887-898.

[3]刘涛, 齐元静, 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 2015, 70 (4) :567-581.

[4]林李月, 朱宇.流动人口初次流动的空间类型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地理科学, 2014, 34 (5) :539-546.

[5]石智雷, 薛文玲.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西部论坛, 2014, (2) :25-33.

[6]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6, (5) :107-122.

[7]任远, 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 2006, 30 (3) :87-94.

[8]段成荣, 杨舸, 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 2008, (6) :30-43.

人口老龄化趋势 篇10

“后人口红利”时代 家电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首现下滑后,进入微利搏杀的家电行业开始经历产品与技术创新、产业链资源整合、盈利模式转变、战略生态重新布局的转型与改革的阵痛。因此,认识并预测市场营销策略正在或将要发生哪些变化,将成为各品牌寻求逆势突围的关键。

1、家电产品注入“互联网基因”

技术创新是“后人口红利”时代,企业占领制高点的必备武器,所以,2013下半年以来,创新和变革成为家电行业的主基调,在创新和变革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互联网基因”的注入。

首先,互联网技术与家电产品结合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品智能化。据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智能家电的收入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显然,智能家电正成为拉动家电市场需求的主要动力。2014年,以三星、LG、TCL、长虹、海信、创维、康佳、海尔、美的为代表的家电领军企业,更是致力于从单品智能向全品类智能家居的打造,以期通过家电网络化真正实现家庭范围的物物相连。

其次,近两年家电企业还热衷打造人性化、定制化的产品。通过细分目标市场,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品类和差异化的产品功能。比如2014年TCL推出专业的智能游戏主机+游戏电视两类产品;长虹推出以“手机智控”替代“遥控器控制”的CHiQ智能电视;美的、格力、大金等空调品牌2014年主推的厨房空调;苏宁主导定制的老人空调、儿童空调、母婴空调等等。

最后,从产品技术更迭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思维所强调的“迭代和复盘”的理念,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所以,未来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将会大幅缩短,产品更新速度也将不断加快。

2、电商助力家电销售全渠道化

“后人口红利”时代,家电销售渠道的变化则表现为,实体卖场与网络电商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持续贯通。电子商务虽在家电领域起步较晚,但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却不断加快。据专业机构调研数据显示,2009-2012年,我国电商业态占比从0.47%上升至3.92%,增幅超过700%。

在这种背景下,家电市场面对在互联网思维下成长起来的淘宝、京东等专业电商的瓜分,逐渐告别了国美、苏宁、大中“三家独大”的零售时代,迎来线上线下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2014年,伴随京东等多家专业电商品牌赴美上市,更加速家电渠道电商化的进程。

而被卷入电商资源争夺的大家电制造企业,一方面自建线上渠道来完善自身的渠道布局,另一方面则通过与京东商城等第三方专业电商的合作来实现互补和消费者体验模式的完善。

另外,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覆盖领域的扩张,家电网购规模的增长将不再仅仅源自PC端用户的规模,还有移动端。加之新型城镇化兴起,未来苏宁、国美等传统零售巨头和线上电商的渠道开拓都将向三、四级城市下沉。

3、产品服务人性化且内涵被延伸

在市场营销环节中,良好的服务质量管理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赢得品牌溢价和消费者口碑的重要一环。近些年伴随家电产业智能化和高端化速度加快,也给家电售后服务的旧有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我国针对以智能家电为代表的高端家电产品的维修服务,还未正式纳入基本维修范畴。所以,围绕“家电智能化”新推出的特色服务以及新售后需求不在“三包”服务之内的问题,软硬件升级和修复的问题,售后服务人员缺乏智能家电专业知识的问题就陆续浮出水面。

未来,针对高端家电产品,企业将致力于建立更为人性化、多元化的售后服务平台,制定智能家电软硬件服务统一的行业标准。除此之外,随着家电网购在家电销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针对物流配送慢、送货破损、在线咨询不专业或无人响应等问题,家电企业需要把网购也纳入到服务质量管理的范畴,并将服务内涵延伸至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环节。

4、企业借势“跨界营销传播”增强品牌势能

“跨界营销”可以看做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企业或品牌通过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进行的一种联合共生的新型营销方式。早在几年前,家电领域就已经出现了不少“跨界营销”的案例。近些年竞争加剧和技术成熟,大家电领域的“跨界营销传播”更是引起大品牌的集体围观,跨界联手的“元素”也更加丰富。

如TCL一边现身好莱坞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中国首映礼,一边搭载《中国好声音3》的快车;互联网品牌乐视强势登陆《爸爸去哪儿2》;方太厨电、美的厨电分别拿下《十二道锋味》的独家赞助和《喜乐街》的独家冠名;而LG、三星更是借韩剧的娱乐效应,力邀国民男神李敏镐、银幕情侣金秀贤和全智贤为各自品牌代言。

当然,除了跨界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增强品牌势能、提升国际影响力外,海外扩张也是加速品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不过,一直以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中国品牌,未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将遭遇关税壁垒、成本压力等一系列困难,并且,中国家电企业在价格定位和品牌价值建设方面仍与外资品牌存在差距。

“后人口红利”时代家电企业市场 营销变革因素及建议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宏观层面的政策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微观层面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公众环境都是导致家电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变化的因素。

1、国家扶持性政策退市带来“空窗期”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是曾经拉动中国家电产业快速发展的三大国家扶持性政策。自2011年底至2013年5月,三大政策陆续收官,整个家电行业逐渐进入扶持性政策退市的“空窗期”。

不可否认,扶持性政策对整个家电行业销量增加、利润回升、产品能效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在拉动国内家电市场消费需求方面,刺激效应明显。但是,大家电产品作为耐用家电消费品,政策因素严重透支了未来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依靠外因即政府政策性扶持,来保证家电业持续健康发展并非长久之计。

所以,家电企业必须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产业布局创新等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来延续后政策时代的需求改善,以转入内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2、人口变化成家电企业营销变化的隐性因素

相比政策、技术、竞争环境,人口变化因素可能会被很多企业忽视,但它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更是导致“后人口红利”时代家电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变化的关键。在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现下降之后,中国人口结构出现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等一系列变化。

这就导致家电产品加速高端化转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向“技术创新”倾斜、由人口细分带来的产品细分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产品线布局、城镇化提速推动家电渠道下沉和知名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变革。

而伴随因教育水平、生活环境不同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的“85后”、“90后”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及2014年“单独二胎”全国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家电产业或将迎来新的盈利契机,年轻消费人群的思维意识也将发生重大改变。

未来,随着劳动力价格重估、环境成本上升、资源供给紧张、资本回报率下降以及产能过剩,一系列的累积风险将日益加大。可见,人口变化导致消费主体和消费市场的变革将牵引着企业未来的行动方向。

3、互联网技术引领下的技术革命

从企业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来看,家电产品智能化、物联化、定制化、迭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家电圈掀起的产品革新。

而互联网技术同时也影响着消费行为和家电销售渠道的改变,一方面,网络传播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开始形成“注意、兴趣、检索、行为、分享”等一套流程化的“动作规范”,“产品迭代”成为满足消费需求变化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实体卖场与网络电商融合的趋势加强,让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产品定制化成为可能。

此外,互联网思潮还带来家电企业对大数据技术的热衷与应用,“大数据”不仅使原本复杂的企业管理变的相对简单、透明和高效。同时,企业通过大数据还可以发现潜在用户,对目标用户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义和需求的确认。未来,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如果利用大数据拥有的“挖掘内在关联性”的特殊应用,就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用户拓展。

4、家电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

2014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房地产低位运行、后政策时代透支效应、低成本的电商渠道等原因,我国大家电产品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代。特别是彩电领域出现大幅下滑,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最新数据显示,2014上半年国内平板电视估算销售规模只有2000多万台,比2013年同期下降15.3%。

而在家电市场销售规模整体收窄的同时,相比白电领域以格力、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制造巨头的厮杀,彩电圈的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一方面,日系品牌让出核心竞争地位后,中韩品牌在彩电领域的对阵将从本土市场延伸到全球市场。另一方面,2013年下半年以来,以乐视、联想、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IT企业也纷纷涉水“电视圈”,还有盒子厂商、广电系等也参与分割智能电视市场蛋糕的队伍,一时间客厅“鏖战”再次升级。

对于在“价格战”中存活下来的大家电企业而言,面对当前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困局”,不能再陷入“低价怪圈”。未来,资源的竞争、数据的竞争和平台的竞争才是在家电圈抢夺话语权的关键。

5、社会化媒体促使公众角色的互换

近些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性工具的发展使传播变得简单起来,从而清除了大众传媒的特质性瓶颈,消除公众表达旧有的障碍。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对媒介的控制不再完全掌握在职业人手中,另一方面,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简单的社会工具,而这类工具带来的快捷沟通,使得大众传播的速度也在加快。

所以,未来家电企业将面临消费者、传播者和研发者角色融合的公众环境。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将有机会在与制造企业的互动交流中,成为新产品的研发者,这也是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和定制的灵感来源,并能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形成口碑营销的基础。而当消费者将产品体验的感受口口相传时,他们实际上又与传播者的角色进行了融合。

综上所述,伴随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现下滑,家电企业迎来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后人口红利”时代。在国家扶持性政策退市、“后人口红利”时代人口环境变化、互联网技术引领下的技术革命、家电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社会化媒体促使公众角色互换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家电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有了新的变化。

第一,产品智能化和网络化不断深入、出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产品、新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并开启持续迭代升级的模式。第二,专业电商、零售渠道以及家电企业重视电商布局,加速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第三,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和环节扩展至售前、售中和售后。第四,以跨界合作为标志的产业边界模糊化、传播和推广手段多元化。

ES方法在人口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篇11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非户籍人口的变化, 2000年至2010年广东省的非户籍人口在2003年至2004年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反映了在这段时间流动人口的增多, 也可能增幅是2004年以前和2004年及之后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的, 说明了流动人口波动性。从2004年及以后的数据, 可以发现这三年 (2008-2010年) 非户籍人口在快速增长, 年增长率分别为25.8%、8.5%和8.8%。

为了获得广东省非户籍人口数据, 我们将常住人口数量与户籍人口数量求差。由于广东统计年鉴2012年仅记载了2000年、以及2005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 考虑到2000年和2011年抽样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我们将仅用2005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分析所用。

从画出的人口图示显示, 2005年至2010年间非户籍人口的数量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并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所以在使用模型来建模预测的时候是要进行差分的。与户籍人口不同, 非户籍人口的数据收集困难, 现有的数据资料相对户籍人口要匮乏的多, 仅有总的非户籍人口数量这一信息可利用。为了充分展示非户籍人口可能的变化趋势情况, 我们利用ES模型对其进行预测。从预测的结果中显示ES模型的AIC=40.11817, 下图1展示了对未来十年非户籍人口总量的预测情况, 其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在图1中, 2005-2010年为已知的数据, 2011-2020年为预测数据。在后面的10年中, 黑色的直线表示非户籍人口总量预测值, 黄色区域为非户籍人口总量预测值的80%的置信区间, 橙色构成95%的置信区间。从此模型的预测结果看, 非户籍人口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鉴于非户籍人口数据收集困难、信息量少的事实, 与户籍人口分析相比较, 其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度比户籍人口预测的准确度相对来说差一些, 但是这种方法在预测人口方面还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广东省非户籍人口的定量分析, 所采用的模型是指数平滑 (Exponential Smoothing, 简称ES) 模型, 析的过程中是使用的R统计软件。

关键词:ES模型,非户籍人口,人口预测

参考文献

[1]薛毅, 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97-321.

[2]徐俊晓.统计学与R读书笔记 (第六版) , 2012.882-944.

[3]Introductory Time Serieswith R.Paul S.P.Cowpertwait, Andrew V.Metcalfe Publisher:Springer;1edition (May29, 2009) .

[4]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冯丽华.人口增长的综合预测分析.系统工程, 2001 (1) :71-75.

[6]李洁.我国流动人口态势分析与趋势研究.南京:信息工程专业, 2011.

上一篇:电力需求下一篇:场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