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师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

2024-06-21

方老师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

方老师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 篇1

《三视图补缺线》教学设计

金华六中

方战红

一、教学目标

理解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掌握形体分析法、切割模型法补缺线、画轴测图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内容选自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的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是通用技术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但由于相关三视图内容练得太少,空间想象力缺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在无立体图的情况下,根据三视图补缺线。

(二)教学难点: 根据三视图,画出轴测图。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一)教学方法:形体分析法、切割模型法、画轴测图法。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学案、萝卜、美工刀及铅笔等绘图工具。

五、课型与课时

(一)课型:复习课

(二)课时:一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三视图的概念及三等关系(5分钟)

教师活动: PPT展示并讲解三视图的概念,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为三视图(如图1)。三视图的三等关系是“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

图1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关于三视图概念及三等关系的讲解,并思考三视图三等关系,主视图与俯视图是“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是“高平齐”,俯视图与左视图是“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三视图概念及三等关系,为后续三视图补缺线打下理论基础。

环节二:形体分析法补缺线(8分钟)

教师活动:分析组合体的两种基本组成形式,即“叠加类”与“切割类”,叠加类用“ 基本形体 + 基本形体

” 的方式形成组合体(如图2);切割类是用“ 基本形体—基本形体 ” 的方式形成具有缺角、凹槽、空腔的组合体(如图3)。

学生活动:(1)专注聆听教师讲解两种基本组合体的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具体的图形进行空间想象。(2)在学案上补画第一题和第二题上的缺线。(3)将部分学生补画好的学案,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学生进行交流。

图2 图3

设计意图:(1)让学生了解两种基本形体“叠加类”与“切割类”的特点。(2)使学生能对形体进行分析,建立空间概念。(3)给学生先做后相互交流,参与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三:切割模型法补缺线(10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学案第三题补缺线(如图4)。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此题有一定难度,给学生介绍一种解题方法,即切割模型法。步骤如下:(1)根据三视图切割出实物模型;(2)根据实物模型画出三视图上所缺的线。

学生活动:根据三视图,用美工刀切割出萝卜的实物模型(如图8),然后根据萝卜的实物模型补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中所缺的线(如图9)。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美工刀切割出萝卜的实物模型,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的学习理念。

环节四:画轴测图法补缺线(12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学案第三题的轴测图

教师活动:复习正等轴测图的绘制,动画演示画学案第三题轴测图 完成学案第四题补缺线(如图4)。

图4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此题有一定难度,给学生介绍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即画轴测图法。教师用动画展示第三题的轴侧图的绘制方法。正等轴侧图是一种可以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采用这种投影图可以表示最初的设计思想。步骤如下:(1)根据三视图画出轴测图;(2)根据轴测图补画出三视图上所缺的线。

学生活动:根据三视图画出轴测图(如图8),然后根据轴测图在俯视图上补画出所缺的线(如图9)。

图8

图9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去补缺线,在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推出新的解题方法,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绘画过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提升(5分钟)

学生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形体分析法、画轴测图法、切割模型法的特点,小组派代表发言讲述三种方法的特点,并阐述自己擅长哪种方法进行解题,与同学分享。

教师活动:根据同学发言,教师做适当点拨与总结,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讨论与总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我班的大喇叭作文500字下一篇:金审学院06-07学年院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