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诗歌赏析

2024-06-10

角色的诗歌赏析(通用13篇)

角色的诗歌赏析 篇1

因为各种因素,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使命,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有大有小,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大小,它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小学时参加过一次比赛,我校有五位选手。我是新手,能跻身于这行列中已经很不错了,因为其他四人,要么比我大一届,要么经验比我多,所以,我的成绩在其中一直不算优秀,一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我在这个小团队中可以说是累赘和负担,是大家的拖油瓶。但我却安于现状,因为作为一个经验不足资历不深的选手,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已经很棒了,何必再努力呢?我也老是满不在乎地想:“像我这样的,也不就是优秀者的陪衬吗?”

这种心态一直保持在听到那句话之前。有一次,我们队中最优秀的那个人,当着我的面嘲讽道:“比赛时你可不要拉低我们的平均分!要不然还是叫老师把你撤下吧!”

我一下子愣住了。接踵而至的是愤怒、恼恨、委屈……望着那张带着讥诮表情五官缩在一起的胖脸,真想一拳把他打晕过去。但我的理智控制了我的冲动,我坐了下来,摒除了那充满恶意的干扰,开始好好准备。

接下业的日子里我都在暗暗积攒实力。那一叠叠复习资料被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遍,一对炯炯的目光,似乎能将纸页戳破或使它灼烧起来,我从没有像这样细致耐心过,每一个细节我都死死记在脑中。更没有像这样勤奋刻苦过,别人进入梦乡之时我仍在挑灯苦读。

在团队中我暂时隐藏了实力,假装还是那样默默无闻。因为,我要在那一天,向所有人证明:我的确是一个小角色,但我仍然可以扭转乾坤!

那一天终于来了。我们队的那位“优秀者”因为骄傲轻敌而被刷下来了。老师和其他成员都惊呆了,而惊讶马上化为了绝望,种子选手都失败了,那其他人岂不是不堪一击?

证明我的时候到了!这一刻,紧张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我感觉自己全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内心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毫无畏惧地站到了台上。

我首先轻松拿下一局。第二局,我碰到了一个我不会的题,我斜着眼觑了一眼对手,她似乎也在冥思苦想。我收回视线,开始思虑。根据我之前几个月不断积累的感悟与经验,可以根据音节,意思来猜测啊!我相信我是对的,于是我缓慢而坚定地写出了答案。一分钟到了,裁判举起了一红一绿也就是一错一对的牌子,我是正确的!

接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局,跟对方大战几十回合仍未分胜负。对手明显焦虑了,越来越心不在焉。看来运气转到我这边了!我更加冷静地应战。果然不出我所料,对方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胜利的光辉照耀在我身上!

会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望向同学与老师,现在没有人会质疑我了,因为大家的眼中都是由衷地赞美与鼓励。最值得骄傲的是,我用实力证明了我的角色分量!

即便如此,我在万千世界中仍是一个配角,属于我的主角时代尚未到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平凡普通的角色,我也坚信,我会有足够的能力来证明:再小的角色,我照样能演得出色!

以角色为题的作文赏析

对诗歌教学“角色转换”的思考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 角色转换 课堂效益

缘起:高二要上一本《唐诗宋词选读》的书,时间为半个学期,每个老师都深有体会——上一首两首,学生很感兴趣,如果每天都上,学生便会呈现出似听非听的状态。我某天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尝试让学生来上课呢?因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有难度,且考虑欠周全,我决定把任务进行分解,让他们以6人为一合作组,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组合,采取什么授课形式可以组内协商解决。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角色互换的由来,简而言之,就是把教师变成听众,把学生变成老师。

一、角色互换带来的积极影响

自从“睡神”被推荐为主讲人后,破天荒地来问我题目,课本上竟写满了文字。待他走上讲台,掌声雷动,聚精会神成了这群孩子的真实写照,沉默寡言者竟主动回答问题,默默无闻者竟声情并茂地读起书来,局外人士也频频颔首微笑。

这种课堂模式达到如此功效的原因有:

新鲜灵活的课堂模式。老师平常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非常乏味,“新老师”的授课模式变了,思维角度变了,教学方法也变了,因为面孔在不断变化,学生的新鲜感有了,对课堂的期待值也增加了。

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授课的人是最亲密的战友,地位、身份、水平与自己无二,所以学生思想上没有戒备,心理上没了惧怕,气氛也自然由沉闷变得轻松了,积极性自然得到了充分体现。

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老师”出丑自然有好友相助,同学出丑自然有“老师”援手,这是师生之间的互助;同学之间也有协作,你回答不出,“老师”会示意同学们交流,某个组答得出色,会得到“老师”的夸奖。

坚强乐观的自信心理。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无论回答得怎样都会得到表扬,与此同时,无论“老师”上的怎么样都会得到掌声,所有的人自信心得以增强,差生的帽子从此摘掉,配合课堂就是优生。

灵活多变的思维习惯。老师教书久了会形成思维定势,就连叫的名字都没有变化。反应迟钝的同学就此成为了边角料,而新“老师”关注的是每一个人,他的思维模式与同学贴近,他们在课堂上的体验是变幻的、愉悦的。

二、角色互换后的反思

前几堂课用这种方式授课效果明显,可接下来的课堂上又暴露出很多问题:“老师”照搬资料,出现了艰涩难懂的现象;小组成员互相推诿,不愿上台的人增多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剩余时间多了等等。

思考一:兴趣小组如何合作才更有效?

如何才能让这样的课堂更具持久性?兴趣小组如何合作才更为有效?

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小组内每个成员一定要积极地参与到备课中来,不能互相推诿,互相埋怨,应该想着怎样把课备得更好。基于此,小组内一定要有一个核心人物,担当主讲任务,并要把任务进行分解,让组内成员每个人都有事可干,不能由一个人单打独斗。

巧用竞争,优化组合。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使他们能有兴趣地开展活动。可以一周评出一个合作最优秀的小组,并对其进行奖励,但奖励的标准要一致,如分工鲜明、答题具体、备课认真、组员参与程度高等,可以就其中一点进行奖励;与此同时还要制定惩罚制度,如遇到小组内成员不合作的情况,则罚重新备课直到老师与同学认可为止,或罚组内的不合作人员唱歌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懈怠与推诿心理的发生。

性格互补,各取所长。小组在自由组合时要考虑性格互补,如果一个组内的人全都是沉默不语、不善言词之人,小组合作必然失败。小组以自由组合为基本原则,老师要对小组进行恰当的指导,比如谁能言善辩,谁更擅长整理资料,谁更擅长课件制作,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较深等,把这些性格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小组成员的最终决定权要掌控在老师手中。

思考二:如何授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碰到较难理解的诗歌时,我们该如何引导?是让讲课者把参考资料捧在掌心原封不动地读出来吗?那样势必造成听课的同学竭尽全力,却徒劳无益,只能眼巴巴地瞅着小老师发呆。

关注学生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如果学生情绪高昂,则按部就班讲解。如果学生昏昏欲睡,则要用各种手段来激发趣味,包括导入要新颖、问题设计要有坡度、课堂语言要幽默精炼等。

理清教学思路,积极备战课堂。最好让每一个主讲人提前到老师面前“说课”,说课内容包括——这堂课的教学思路,调动同学积极性的方法,如何设计板书问题等。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我们应该对学生了如指掌,并对他们的上课思路作一个详细的了解,加以切实的指导,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发挥。

《望岳》的诗歌赏析 篇3

《望岳》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赏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我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七夕的诗歌赏析 篇4

【七夕--更加的想你】

我说不了什么

也给不了你什么

有的?恐怕也只是一个

例行公事?又

无关痛痒的一个问候

但这并不可以解读为

时间和距离的麻木

而是我真的不想掀起你

日渐平静的思念

在今夜抱枕凝眸

往事的确很疼

也很幸福

这种感觉常常雨化成

一个倔强的力量

面向大海,永不停息的脚步

燕儿啊,你的`好多问题

我都无法准确回答

不是没有勇气?

而是还不能踏上征途

往往,此时此刻

我只能扣指祈祷

只能静静的遥望潮汐

只能在

高粱地棕榈林的缝隙中

更加的

想你

★ 七夕诗歌

★ 英语诗歌七夕双语情话赏析

★ 七夕诗歌赏析:七夕与你赏莲

★ 七夕的诗歌:七夕

★ 诗歌赏析

★ 写在七夕的诗歌

★ 七夕情人节浪漫诗歌

★ 七夕有感爱情诗歌

★ 七夕再见的诗歌

诗歌赏析落寞的心 篇5

一夜无眠

一早便又去了趟曲江遗址公园

假日游人多写生拍照的也多

可自己拿着相机

也不知道能拍些什么该拍些什么想拍些什么

一路上默默只向前

白鹅戏水`绿波荡漾

如此美景`没心思欣赏

望着池中杜甫石雕

静静的发呆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杜甫被贬游曲江

也能应良辰美景`醉卧佳人旁`对酒当歌

自己此时

却只身独影

心中苦闷`能诉于何人?

登高望远

站在乞雨亭边

看那石龙吐水`池面水光粼粼

如此的辽阔的`视野

心却不宽阔

呆呆的`看着枯柳`独自发愣

恨恨的想

在生活上很乐观`一切都看的很淡

可在感情上`为何如此的`敏感`悲观`伤感`固执

恨自己不能活得像个男人一般

拿得起`放得下

无意间

便闯入了游人拍照人的镜头

她说:刚拍了你一张侧面不介意吧

“没什么”

她说:`这么美的景色你拿着相机不拍照怎么一个人的站这呢?

“美由心生心孤单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怎能有心思体会到景的美”

她说:失恋了`?

“还没恋便已失去了”

她说:没什么的看开些

可自己是否能看得开

转了一天

依然是没什么可以留恋

想要留恋

也没心思留恋

原想四处转转

可以散尽心中的三千烦恼

然而

耳听嬉笑声

眼望结伴人

古代诗歌的理解性赏析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 诗歌鉴赏 语文教学 语文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纲要求学生能阅读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歌,要求学生能鉴别古代诗歌内容所表现的形象特征、题材类别、感情基调、思想倾向、志趣观点等,欣赏诗歌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形式之美。从近几年江苏省和其他一些正在进行高考课程改革的省的高考试题来看,在以上阅读鉴赏的题型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查分布比较均衡;并且正在向综合性考查方向发展,即一个题中可能综合考查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有可能会和文学常识一起考查。如2007年江苏卷《鹧鸪天·送人》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就是综合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从历年考生得分情况来看,在诗歌阅读鉴赏这一块,能拿到高分的人很少;而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按理说,阅读赏析对考生来说,应是得心应手,那为什么会出现得分普遍不高这种状况呢?

首先,我认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尽管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诗和诗人,但他们平时接触的大多是有限的几个朝代里的有限的名诗人,他们所了解的诗人,除李白、杜甫等几个有限的人之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之国,优秀的诗人和他们写作的诗歌太多了,高考所考的诗歌词曲取材的范围又很广,尽管从近几年考查来看,唐诗宋词所占比例较大,但不排除其他朝代的诗词曲。现在要求一个知识面相对狭窄的考生来阅读赏析,自然就困难了,如2006年江苏卷就选取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个元代的作曲家太不出名了。一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就不知所措了。

其次,不少考生在系统的学习、复习诗歌鉴赏的知识后,觉得既要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又要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赏析的东西太多了,就不知道按什么步骤先赏析什么,后赏析什么,拿到题目就头脑发昏,就对诗歌鉴赏失去了兴趣和耐心。

其实,古代诗歌的创作,通常是借景抒情,由事入理,由实入虚,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也与思路密切相关。掌握了这个特点,诗歌的赏析就有法可循。如2007年江苏卷选取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第2问“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就是从事与理的角度来考查。

面对学生的这些存在的问题,我根据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思路上密切相关这一特点,以及自己平时教学的情况,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法,觉得考生在阅读鉴赏时能做好以下几个步骤就可应付高考,拿到比较高的分。

首先是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对诗歌内容的描述,但又不仅仅是内容,还包括对题目的理解,对作者以及诗歌下面的注释的理解。

诗歌的题目往往反映诗歌所描述的中心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情感,如《春夜喜雨》;表达诗歌描述的对象,如《咏柳》等。对我们所熟悉的作者,在理解时可以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他们的人生经历。如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辛弃疾是我们所熟悉的词人,他青年时期在北方过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生活;南渡后,却处处受制于主和派当家的朝廷,郁郁不得志,因而在“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也有所体现。而如果是我们不熟悉的作者,我们千万不要慌张,要知道对这样的作者,出题人在题目的设置上,肯定不会设置与之相关的难点。如2006年江苏卷考到元朝的魏初的诗歌,魏初这个人对学生来说,是不熟悉,但我们会发现3条题目无一条与作者的时代或者背景有关。而诗歌下面的注释,往往是出题人防止考生在理解内容时出现偏差,而对内容所作的补充。如朱熹的《春日》中,如果不在注释里说明泗水是当年孔子讲学授徒的地方,那么考生在理解第2问“南宋时,泗水已为金人掌握,朱熹从未去过泗水,但诗中却说寻芳泗水滨,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时,势必理解成对丢失的国土的思念;而根据注释我们就能正确理解成:泗水暗指孔门,寻芳就是寻求圣人之道。由上可见,理解诗歌,绝不单纯是对诗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对题目、作者、注释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才是全面的,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我们在理解诗句本身内容时,不能简单地加以翻译,要结合语境,想象画面,用扩充语段的方式来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诗歌本来就是形象化的,它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含诗人的感情。如果我们在赏析时,不能抓住这一特点,那么赏析的语句就是干巴巴的,令人反胃的。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我们在理解时,应该在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情感,去形象地描述这个画面,“秋蝉的叫声断断续续,有气无力,更加勾起狱中人的深深思绪”。这里的“断断续续,有气无力”就是对秋天的蝉声的想象,并且非常符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感情。

我们在理解时还要注意诗词曲中典故的运用和化用。古代诗词曲里大量运用了典故,暗含着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只有在平时的阅读中,大量接触它们、掌握它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了解这个典故本来的意义,文本中是什么意思,才能体味作者渴望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诗词曲中的词序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诗歌中有时为了平仄的讲究、押韵的需要,会调换词序,我们在翻译时,要重新调换词序,否则就可能理解不通,或出现了偏差,如2006年湖南高考卷就摘取了薛宝钗的《咏白海棠》颔联的两个倒装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它的正确词序应该是“洗出胭脂”和“招来冰雪”,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如果不把词序换回来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在理解完诗词曲的内容后,下一步就要抓住诗歌的主旨,来进一步理解诗歌。诗歌的主旨往往在最后一句上体现,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卒章显志”。如王维的《渭城曲》的主旨就体现在最后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上。对主旨的把握,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表现的中心。

然后,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形象思维,去想象画面,注意诗歌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事,什么人?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愿望?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诗歌鉴赏必然的过程,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内容和表达技巧。如2007年四川卷选取王安石的《葛溪驿》,我们就要了解诗歌中写了哪些景,表现了什么情。我们从诗中可以知道,作者写了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疏桐、秋蝉等景,从这些景中,我们不难发现蕴涵作者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从而心境烦乱。

最后,我们分析诗词曲的表达技巧和手法。如何分析呢?我们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竹”,即心中有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常见的表达技巧不外乎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映衬对比等。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对常见的表达技巧做到了熟于心,可以寻找一些例句来帮助自己记忆;这样,在考试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例句来推测考题中的表达技巧。

在对诗歌作以上必要的分析理解后,面对诗歌鉴赏的各种题型,只要一步步来,不心急,不省略,牢记“没有分析,就不做题”的原则,学生就能拿到高分。

诗歌赏析凄美的清明 篇7

青青河边草

兰若生春阳

谁是我深深地爱

无限的思念

追忆到满园花香

谁能知道

诗泪却生凄楚叹息

惆怅将我无情缠绕

大家都说

这是凄美的雨季

我却只是满心的

不愿 、不愿

这是雨打的美丽

将我满身湿透

青青河边草

兰若生春阳

谁猝然离去

我却只能 无能为力

为何两情相悦

墨染了 冰雨的哭泣

为何如胶似漆

揉碎了 如血的愁怨

黑夜中

是谁在孤寂里

守望遥远的`星空

茫茫苍穹 伊在何方

抚琴弄弦 哀絮飞扬

为何只有

冷冷的月光

近似疯狂地

将我牢牢的捆绑

我却只是心甘情愿

不愿、不愿

不愿将你放下

诗歌赏析:《六月的雨》 篇8

《六月的雨》

——纪念一位带着后台技术密码的管理突然病世而被关闭的论坛

没等我

把一个月,像往常一样,拉得比三十天还长

没等我从三十天的滴漏里,听够分秒的气息

没等一株藤蔓,在暖暖的夏风里

舒缓自如,打开快乐,幸福和生命的密码

六月的这场雨,像一场没有预兆战争

来了个突袭

不期而遇的闪电,如一道滴血的伤口

留在了无法愈合的天空

雷声远去,泪如雨注

一株年轻的藤蔓带着唯一的密码,随同

雨水渗入了泥土

一座城池,已成一片废墟

从此,所有的欢声笑语

隐藏于眼中,成为泪滴。所有筋骨

开始,被思念毒侵,病入膏肓

在雨中,我踩着溅起的水花

从厚重抵达空白,静默地,

在心底深处

腾出一片光亮的地方

来祭奠这场下在六月的突袭的雨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多在作者身临之境的基础上往回追忆。

从这首诗的副标题来看,是诗人悼亡一位病逝的年轻人以及和他有关的论坛。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厄运,因此有人说:人有旦夕祸福。一旦一个生命突然逝去,他或她留给亲人、朋友的伤痛是巨大的。

从《六月的雨》这首诗歌来看,诗人无疑是位重义重情之人,在朋友离去的“六月”到今天,那份怀念之情仍深浓如初,因而才有了这首深情感人的诗歌。

诗歌的首句“没等我”,透着失望、无奈的开门见山,将一个画面直接切入主题。将诗眼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且自然的衔接了题记。

读到此,想起诗眼来。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这首《六月的雨》之所以一下子抓住人心,便在于这个“没等我”之眼!这个与死者和论坛有千丝万缕情结的诗人,有太多逝者生前的影子。由此映出出浓浓的诗情!

诗歌的第一节就引出了“六月的这场雨,像一场没有预兆战争,来了个突袭 。”描写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噩耗传来的一种震惊。那三十天里的分分秒秒就这样的被一场“雨”浇开了。

第二节,诗人从自然角度加入了自身的情感:“不期而遇的闪电,如一道滴血的伤口,留在了无法愈合的天空,雷声远去,泪如雨注,一株年轻的藤蔓带着唯一的密码,随同,雨水渗入了泥土。”诗人着力对外部自然环境进行描写,渲染出伤感的氛围。这种突如其来的“滴血的伤口”、这样的一个画面“泪如雨注”、“雨水渗入了泥土”无不在此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之情。人的生命如同这大自然一样,瞬间的变化就会改变许多。

第三节,诗人主要描述了论坛关闭之后的复杂心情:“所有的欢声笑语,隐藏于眼中,成为泪滴。”、“所有筋骨开始,被思念毒侵,病入膏肓 ”。曾经在论坛的.点点滴滴此时已成为脑海中的记忆画面。此时,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身上所承受的悲伤。这些生动的诗句把这些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最后一节,诗人想用踩出来的”空白““在心底深处,腾出一片光亮的地方,来祭奠这场下在六月的突袭的雨 ”。我看这更像是诗人想把自己内心悲痛的情感烘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出这段阴霾。

在这首《六月的雨》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与意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悲痛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抒发出一种失望、无奈的心绪。更确切地说,是因为诗人以情为底蕴,以感性为枝蔓,用深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对故友怀念之情巧妙的穿插诗行,从而产生这样一种效果。

全诗笼罩在一片凄清、潮湿的氛围之中;诗人选取自然景物入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使此首诗作在情感格调上略显低沉。

打开赏析诗歌之窗 篇9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理解内容

对于高中生来说,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

一、关注诗歌的题目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是一首诗的中心,短短的几句诗,几乎每一句都是围绕诗歌的题目而写,抓住诗歌的题目,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先来看这样三首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彼蓬瀛侣,无乃贵流霞。”“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这三首诗在未看到题目的时候能懂得每首诗的真正内容么?其实这三首诗都是围绕“茶”来写的,分别是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成彦雄的《煎茶》。看到题目后就知道了柳宗元的诗写采茶过程的,诗中写道“在翠绿的湘妃竹林里掩映着茶树,茶树叶上闪烁着滴滴露珠。山寺中的高僧才了解茶道,清晨采回嫩嫩的茶叶芽。”韦应物的这首是写园中生长的茶树,借以来写高洁的品格。成彦雄的诗一目了然是写煎茶的过程的。通过这几首是我们便知道了诗歌的题目在鉴赏诗歌时的作用。所以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点是留意题目。

二、关注作者

每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而每位诗人都有他各自生活的年代环境。时势造英雄,乱世多才子。我们更多的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及社会背景,深入诗歌和诗人成为心灵上的朋友。我们读他们的诗仿佛是走了诗人的心灵,也会与诗人同苦同乐同感动。比如提到李白,一定会想到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又会想到“我放白鹿青崖间”“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什么造就了李白这样又有“出仕”之心又有“入仕”之意这样矛盾的内心呢?我们只要研读一下他的生平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李白出生在盛唐这样一个伟大朝代,他一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大唐盛气造就了李白激昂奔放的性格。李白有“为帝师”的豪情壮志,又有入大唐圣殿的机会,但是他只是“明主”的御用文人,只是为博得美人一笑的风流才子。所以李白失望的离开了他心灵期望之地。也许唐玄宗真的欣赏他的才华或是顾忌李白的颜面,李白被“赐金放还”了。这样的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思想。

三、留意诗歌的注释

在一些不太受到关注的那些作品,往往会有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有些会告诉这首诗歌创作的年代,或者地点,或者某个词的特点含义。

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释: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这个注释透露了很多的信息,此时正是南宋初期,爱国士都怀有收复失地的愿望,所以这首词借“悲歌击筑”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和“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虚写长安城外灞桥岸边的烟柳在迎风摇曳,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阁都敞开大门,期待南宋军队早日凯旋。这样的内容加上注释中的背景简介,那么这首词一定是写词人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同样是宋人的范成大的一首绝句《秋日二绝》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释中解释到江山:山河社稷。北客:金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难想到这首诗也是对南宋小朝廷向金国使者夸耀残山剩水的昏聩行径予以批评。

四、留意诗歌流露出来的感情倾向

我们初读诗歌的时候一定会对这首诗是表达乐或哀的感情有很强烈的感觉。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后主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完这首词每个人都沉浸在“愁”情绪中无法自拔,仿佛这一刻自己就是那个“千古词帝”李后主,我们替他愁江山的易主,替他愁往日的不堪回首,替他愁此时的物是人非。读出了诗歌的感情,就犹如找到了诗歌的命脉一样,任诗人怎样含蓄怎样婉转怎样晦涩,我们都能读懂诗人。

诗歌鉴赏其实就是读懂诗人,尽管有些诗歌离我们已有几百上千年,但是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有一样的离愁别恨一样的深沉的爱国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诗歌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近。尤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只有热爱诗歌才能理解诗歌的魅力。但是对于没有过多的文化积累的高一学生来说,对待诗歌鉴赏除了要增加阅读面,还要有技巧。带着鉴赏诗歌的这四个步骤感受诗歌的魅力,鉴赏诗歌之窗就会为我们打开。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奉旨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篇10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西北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雪中送客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1)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请结合该句的修辞方法谈谈它的艺术效果。

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冰雪世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梨花比雪花,以千万株梨树枝头的繁花来比边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写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描绘了充满浓郁春意的奇丽壮美境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3)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白雪的辉映下,那面静止的红旗多么瑰丽。以纷纷下辕门的“暮雪”映衬冻不翻的“红旗”,以“动”衬“静”,以“白”衬“红”,表现送行人郁结不开的惜别情意。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诗句奇特而壮美。

4)古人称赞本诗最末一句是景中藏情,你能体会出本句诗中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写作特色:

①这首歌行体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兼送别,而以“雪”贯串全篇。以雪起,写送别前、送别时所在地的雪;以雪终,写送别后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为叙事线索,写了送别友人的过程;又以雪为寄托离情之物,美丽纯洁。

②这首诗通篇写景,通篇有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饯别友人分手之际,“愁云惨淡万里凝”恰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写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味深长,不但流露了诗人当时“送君去”的依依惜别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见君”后心灵深处若有所失的虚空和惆怅,甚至还可能夹带着因友人归去而触发起来的思乡之情。

③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这首诗不但出色地刻画了我国西北边疆奇特瑰丽的风光,还成功地表现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写送别却豪壮、乐观,全无令人神伤之情,把依依的送别写得豪迈奔放,体现了诗人浪漫乐观的本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文解释:

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

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

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

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主旨:充分表现将士英勇艰苦的战斗生活和积极激昂的精神面貌,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信心。

赏析: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篇11

一、赏析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赏析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

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

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赏析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赏析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

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赏析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赏析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

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赏析手法

在诗歌赏析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2)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诗歌三首赏析 篇12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或许,你一直不曾知道

我如此深深地爱恋着你

习惯了看你莞尔的微笑

温柔,温柔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谁说迷人的微笑

只有天使才配拥有

我每天总是喜欢

看你如花的笑脸

灿烂,灿烂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我愿做你的情郎

陪伴在你的身旁

然后用毕生的光阴

来呵护你的芳心

随行,随行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我刻意地弯下沧桑的背影

只为等待你来时

被你轻轻的脚步无意的惊醒

而当你一直不来

悲哉,悲哉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只能把对你的思念

无休止地铺满笔端

却从来没有勇气

把这份执着对你说起

坚持,坚持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今夜,我专门写着

一首献给你的情诗

让我对你的牵挂

如岩浆一般的喷发

不化,不化

我爱你,世间最美的女子

世间最美的女子,我爱你

好好的,和我一起把生活继续

多情的花季

其实,一直都很留意

一切有关你的消息

只是我把这份心思

从来不对别人说起

总爱一个人去回忆

曾经遇见你的日子

然后让所有的秘密都悄悄地老去

假装我多情的花季没有和你相遇

相思总有耐不住的寂寞

总有忍不住的相思

难眠的夜晚

在孤独的守望中

不经意的想起

距离,是一时无法改变的现实

才知道那莫名的寂寞

依旧只是徒劳的相思

清纯如你

清纯如你

袭一身素装似雨

空虚似我

注一腔思念如火

任凭春雨如丝

依旧是这几许相思

总是点点滴滴

似雨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

徐志摩的诗歌赏析 篇13

写新诗态度的谨严自闻一多始,写散文态度的庄重则自徐徐志摩始。徐志摩以前的散文如语丝派之半文半白,随笔乱写固不必论,冰心可算得有意试写散文的人,但其笔调出自明清人小品,虽雅洁可诵,而本来面目还依稀存在,略为聪明的女孩子都可学得几分像。至于徐徐志摩的散文则以国语为基本,又以中国文学、西洋文学、方言、土语,熔化一炉,千锤百炼,另外铸出一种奇辞壮彩,几乎绝去町畦,令学之者无从措手。

徐志摩在《轮盘集》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又提出几个西洋散文家如G.Moore,W.HHudson等的作品,说道:这才是文章!文章是要这样写的: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高仰列奇界说诗是BestWordsinbestorder。但那样的散文何尝不是Bestwordsinbestorder。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使古奥的字变成新鲜,粗俗的雅驯,生硬的灵动。这是什么秘密?这话正可以说是徐志摩的自赞。梁实秋说:徐志摩的文字无论扯得离题多远,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文章是要用心写,要聚精会神的写才成徐志摩的文章,往往是顷刻而就,但是谁知道那些文章在他脑子里盘旋了几久?看他的《自剖》和《巴黎的鳞爪》,选词造词,无懈可击。徐志摩的散文有自觉的艺术。(ConsciousWorkmanship)

徐志摩散文等于他的诗,所以优点和缺点,也和他的诗差不多。他的散文很注重音节。散文也有音节,中国古人早已知道。阮元《文韵说》: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韵脚,亦兼谓章句之音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其子阮福曰;八代不押韵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顿挫抑扬,咏叹声情,皆有合乎音韵宫羽者,诗骚之后,莫不皆然。徐志摩诵读自己散文时音节的优美,简直可说音乐化。善操国语的人揣摩他散文语气的轻重疾徐,和情感的兴奋缓急,然后高声诵读,可以得到他音节上种种妙趣像周作人、鲁迅的.散文便不可读。至于色彩的浓厚,辞藻之富丽,铺排之繁多,几乎令人目不暇给。真有如青春大泽,万卉初葩;有如海市蜃楼,瞬息变幻;有如披阅大李将军之画,千岩万壑,金碧辉煌;有如聆词客谈论,飞花溅藻,粲于齿牙;更如昔人论晚唐诗:光芒四射,不可端倪;如入鲛人之室,谒天孙之宫,文采机抒,变化错陈。虽然如此,但有时也与他的诗一样,显出堆砌太过的毛病。

上一篇:线割机操作说明程序下一篇:网络优化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