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弹琴》

2024-08-30

诗歌赏析:《弹琴》(通用10篇)

诗歌赏析:《弹琴》 篇1

《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弹琴作品赏析【简析】:

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诗歌赏析:《弹琴》 篇2

一、赏析标题, 把握诗歌的重要线索

古人云:“题者, 额也;目者, 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解读诗的钥匙。有些诗的题目会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线索, 对于判断诗的类型和主旨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出塞》《从军行》等, 明显属于边塞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字可判断该诗属于送别诗;还有些诗歌, 题目就已交待了写作意图、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就交待了写作缘由;王维的《秋夜独坐》, 暗示了诗的内容;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喜”字, 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应提醒学生由题目入手, 注重对诗题的分析鉴赏, 通过题目判断诗的大致内容, 为鉴赏诗歌打好基础。

二、反复诵读, 鉴赏诗歌精粹的语言

古人写诗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别讲究“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 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使人瞬间感受到春天江南水乡芳草萋萋、一派生机的景色。杜甫的《登高》, 其四联句句押韵, 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 又句中自对, 可谓“一篇之中, 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中国诗歌声调平仄变化所带来的抑扬顿挫的律动, 字词双声叠韵所带来的节奏的律动, 只有通过吟诵才能真正体味到。

诵读诗歌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气势, 读出风格, 读出诗人心中的情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 是诗歌教学之魂。读诗可以陶冶性情, 培养趣味, 提高文学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通过诵读, 感知诗的情韵。

三、通过联想,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 是形神情理的融合。诗坛上有句话, “诗歌好不好看构思, 美不美看意境”。仅仅二十个字的柳宗元的《江雪》“干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把天寒地冻、人鸟绝迹的雪景垂钓与自己遭到贬斥以后孤独无援的心情融为一体, 创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境界, 这便是意境。诗歌教学, 不仅要着眼于诗歌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展开想像与联想, 体会诗中所暗示的优美意境, 真正领略诗歌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四、品读文本, 感悟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

诗歌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诗通过情感来感染人, 以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诗歌以表现情感为主, 也是作者思想的产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 处境不同, 审美情趣不同, 表达的思想倾向也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表达了诗人顺应天性、怡然自适的思想感情。诗的情感, 或思乡, 或怀人, 或奋发, 或迷惘, 或达观, 或闲适, 都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这些至真至性的情感, 常常唤起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

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诗为本, 细心品读文本,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诗歌丰富的情感去滋润学生心灵, 引起情感共鸣, 提升文学涵养。

五、细心发现,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 (拟人、拟物) 、夸张、借代、对偶、反问、反复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轼的《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 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使诗歌生动形象又蕴含深刻的哲理。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 这也决定了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 具有鲜明的节奏, 富于结构美。

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篇3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听蜀僧浚弹琴翻译及赏析 篇4

《听蜀僧浚弹琴》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前言】

《听蜀僧浚弹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表现音乐的诗作。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首联写和尚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注释】

⑴蜀僧浚:即蜀地的僧人名浚的。有人认为“蜀僧浚”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的仲浚公。

⑵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浚的琴很名贵。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⑷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

⑸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浚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⑹“客心”句: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浚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客:诗人自称。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浚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⑺余响:指琴的余音。霜钟:指钟声。

⑻“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⑼秋云:秋天的云彩。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翻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鉴赏】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诗歌赏析的几个要点 篇5

一、对诗歌主题的鉴赏

“文载道, 诗言志, 词言情。”诗歌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 总是要反应一定的思想内容, 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怀古, 或讽今;或思乡, 或忆友;或离别的忧愁, 或重逢的喜悦;或穷困的愤激, 或通达的豪迈;或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或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诗歌炽热的爱国情怀, 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咏唱不衰的主题。在诗歌鉴赏中, 尤其更要好好把握。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仅思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者却忧国——“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境界要比前者高得多。

二、意象的把握

中国古典诗词, 喜欢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意旨。所谓“意”, 即作品中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所谓“象”, 即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与“象”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而既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又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明月”表思乡, “沙鸥”表隐居, “折柳”、“杨柳”表离别, “浮云”、“黄云”表游子, 而“梅”却带着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等等。因而, 揭示意象内涵便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选点,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三、典故的使用

有典即使诗意含混晦涩, 也使诗歌典雅工整。于是, 诗歌鉴赏有必要分析典故的出处和意义, 体味典故使用的精妙, 使诗意明确。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就用了庄周梦化蝴蝶和杜宇化鹃啼血两个典故, 抒发了诗人忆华年时的怅惘。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因君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 尽管国色天香, 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的典故, 抒发了怨恨之情:君王昏庸, 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四、炼字与炼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 世有“推敲”佳话流传。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 不仅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而且逼真地描绘出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夹江对峙, 似乎正迎面走来, 欢迎江上来客, 同时, 也寓含了舟中人见“出”时的新鲜喜悦之感。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既以“细”、“微”、“危”、“独”来营造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 更以“垂”、“阔”、“涌”、“流”营造宏大的意境来反衬旅夜的凄凉与落寞, 用词凝练, 意蕴丰富。

五、映衬和烘托

这一手法, 提法多种多样, 有的称其为渲染, 有的称其为烘云托月, 有的称其为正衬和反衬。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用“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映衬离别之情, 而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却用“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来反衬离别之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在“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中, 以“江碧”衬“鸟归”, 以“山青”衬“花红”, 不仅如此, 两句还共同对后文“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形成反衬, 以乐景写哀情, 表现诗人乡思之深厚, 时光流逝之倏忽。

六、虚实的结合

诗歌的主题总是要通过一些手法来表达, 虚实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诗歌中, “虚”即是抒情言志, “实”就是写景叙事。“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时, 要分清哪是虚, 哪是实, 是情由景生, 还是借景抒情;是触景生情, 还是情景交融。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就写景叙事, 属于实写, 随后“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却是直抒胸臆, 属于虚写, 形成由实及虚的格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也是句句写景, 所写之景融合着诗人那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寓情于景, 白居易读《石头城》后赞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辞矣。”

总之, 赏析点的选择, 对诗歌赏析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 赏析点的确定, 一定要根据诗歌材料本身而定, 选取其中最重要的要点。

打开赏析诗歌之窗 篇6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理解内容

对于高中生来说,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

一、关注诗歌的题目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是一首诗的中心,短短的几句诗,几乎每一句都是围绕诗歌的题目而写,抓住诗歌的题目,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先来看这样三首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彼蓬瀛侣,无乃贵流霞。”“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这三首诗在未看到题目的时候能懂得每首诗的真正内容么?其实这三首诗都是围绕“茶”来写的,分别是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成彦雄的《煎茶》。看到题目后就知道了柳宗元的诗写采茶过程的,诗中写道“在翠绿的湘妃竹林里掩映着茶树,茶树叶上闪烁着滴滴露珠。山寺中的高僧才了解茶道,清晨采回嫩嫩的茶叶芽。”韦应物的这首是写园中生长的茶树,借以来写高洁的品格。成彦雄的诗一目了然是写煎茶的过程的。通过这几首是我们便知道了诗歌的题目在鉴赏诗歌时的作用。所以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点是留意题目。

二、关注作者

每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而每位诗人都有他各自生活的年代环境。时势造英雄,乱世多才子。我们更多的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及社会背景,深入诗歌和诗人成为心灵上的朋友。我们读他们的诗仿佛是走了诗人的心灵,也会与诗人同苦同乐同感动。比如提到李白,一定会想到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又会想到“我放白鹿青崖间”“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什么造就了李白这样又有“出仕”之心又有“入仕”之意这样矛盾的内心呢?我们只要研读一下他的生平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李白出生在盛唐这样一个伟大朝代,他一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大唐盛气造就了李白激昂奔放的性格。李白有“为帝师”的豪情壮志,又有入大唐圣殿的机会,但是他只是“明主”的御用文人,只是为博得美人一笑的风流才子。所以李白失望的离开了他心灵期望之地。也许唐玄宗真的欣赏他的才华或是顾忌李白的颜面,李白被“赐金放还”了。这样的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思想。

三、留意诗歌的注释

在一些不太受到关注的那些作品,往往会有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有些会告诉这首诗歌创作的年代,或者地点,或者某个词的特点含义。

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释: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这个注释透露了很多的信息,此时正是南宋初期,爱国士都怀有收复失地的愿望,所以这首词借“悲歌击筑”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和“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虚写长安城外灞桥岸边的烟柳在迎风摇曳,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阁都敞开大门,期待南宋军队早日凯旋。这样的内容加上注释中的背景简介,那么这首词一定是写词人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同样是宋人的范成大的一首绝句《秋日二绝》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洲一带黄。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注释中解释到江山:山河社稷。北客:金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难想到这首诗也是对南宋小朝廷向金国使者夸耀残山剩水的昏聩行径予以批评。

四、留意诗歌流露出来的感情倾向

我们初读诗歌的时候一定会对这首诗是表达乐或哀的感情有很强烈的感觉。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后主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完这首词每个人都沉浸在“愁”情绪中无法自拔,仿佛这一刻自己就是那个“千古词帝”李后主,我们替他愁江山的易主,替他愁往日的不堪回首,替他愁此时的物是人非。读出了诗歌的感情,就犹如找到了诗歌的命脉一样,任诗人怎样含蓄怎样婉转怎样晦涩,我们都能读懂诗人。

诗歌鉴赏其实就是读懂诗人,尽管有些诗歌离我们已有几百上千年,但是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有一样的离愁别恨一样的深沉的爱国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诗歌离我们就会越来越近。尤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只有热爱诗歌才能理解诗歌的魅力。但是对于没有过多的文化积累的高一学生来说,对待诗歌鉴赏除了要增加阅读面,还要有技巧。带着鉴赏诗歌的这四个步骤感受诗歌的魅力,鉴赏诗歌之窗就会为我们打开。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奉旨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诗歌赏析:《弹琴》 篇7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译文:

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梦,边愁难写。

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⑵弹琴峡:据《大清一统志·顺天府》:“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⑶泠(líng)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⑷关塞(sài):此处泛指边关之地。

⑸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化用杜甫《秋兴》诗:“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

⑹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红襟翠袖:指歌女。

赏析: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该词抒发了词人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并将此愁书于壁上。上片由水声泠泠起笔,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这是落笔于听觉上激发的愁情。下片写景后抒发感情,从视觉及眼前景更深层地渲染这种愁情,自然流畅,感叹孤独寂寞的情怀难以言明。全词气韵苍凉,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词人途径弹琴峡,秋风苍劲,远远的看着边塞的景色,兴亡之感不禁而生,于是作了这一首《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2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古诗简介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题壁词。该词上阕写景,以冷泠的水音起兴,引出后面的抒情,下阕渲染了上阕抒发的愁苦情怀,通过塞外风情的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翻译/译文

冷冷清清的长夜,谁是我的知音人?前朝如梦转眼又到了哪里,一曲边关的离愁着实让我难写.

那关塞远远的像是在天边的云层之中,我一个人随着北雁的鸣叫落寞地站在西风中.暂且唤来那青楼女子,别让眼泪淹没了英雄的.豪情壮志.

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⑵弹琴峡:据《大清一统志·顺天府》: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⑶泠(líng)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⑷关塞(sài):此处泛指边关之地。

⑸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化用杜甫《秋兴》诗: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

⑹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红襟翠袖:指歌女。

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词人途径弹琴峡,秋风苍劲,远远的看着边塞的景色,兴亡之感不禁而生,于是作了这一首《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赏析/鉴赏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山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深切感人。

诗歌赏析 篇8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诗词分类

1、咏诗怀古诗 特点: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还有的咏诗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2)抒发昔胜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注意:咏诗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情感,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例题:赏析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里)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此曲中“山坡羊”是___________,“潼关怀古”是____________。(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2、咏物言志诗。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形式标志:(1)诗题中常含有“吟”“咏”“赠”“题”“赞”等字眼,如《咏柳》《石 灰吟》等。

(2)描写对象多是有特殊涵义和象征意义的动植物及其他一些自然事物,如梅 兰竹菊,琴棋,秋,月等。

思想情感主题

(1)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志士之悲,君国之忧,自叹身世的凄凉伤感之情;(2)借物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人生迟暮,壮志难酬、命运多舛等落寞失望的心境;(3)借物明智,表明诗人不媚于俗、坚守正义、正道直行、清廉高洁、坦荡如砥的情怀节操。

(4)咏物言志,姐所咏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注意: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例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3、写景·山水田园诗

内容特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形式标志:(1)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2)诗题中常出现“过”“行”“游”等字眼

主题情感:(1)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抒发对自然的留恋和热爱之情

(2)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注意:抓住景物特征,这类诗抒情上往往借情于景、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例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哪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嚣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 合一的境界。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爱莲,莲花象 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与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 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 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爱莲,莲花象 征了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边塞征战诗

形式标志:(1)诗题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

(2)诗题常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3)诗中常用意象:旗、鼓、干戈、号角、羌笛、胡笳、琵琶、长河、烽火等;

常用地名:楼兰、阴山、凉州、长城、玉门关等

主题情感:(1)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连年征战的惨烈(4)抒发对穷兵黩武的怨愤,归家无忘的哀痛(5)抒发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 哀痛。

注意: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 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诊的事件、心理。

例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羁旅思乡诗

内容特点: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 乡怀仁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生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形式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行”“宿”“思” 等一类能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2)诗中多用“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3)诗中多用“鸿雁”“西楼”“高楼”“故园”“落日”“冷月”等意象。

主题情感(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绵绵乡愁以及对亲人的眷恋与思念;(3)抒发谪居他乡,不被朝廷信任,郁郁不得志的幽怨之情;(4)凝聚人生感慨,流年易逝的苦闷。

例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 简要赏析。

6、赠友送别诗 内容特点: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形式标志: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话别

(1)诗题中常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2)诗中常用“杨柳”“落叶”“江水”“孤帆”“长亭”“古道”“淡酒”“清泪”“浮云”“冷月”“凄风”“苦雨”等意象。主题情感 主题:(1)抒写亲友之间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2)表达对亲友的勉励和劝慰

(3)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会,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诗人自己坦陈心志的真情告白,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悲。情感:(1)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旷达刚健,乐观向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例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有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是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诗句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中蕴涵的哲理的理解。

7、自然理趣诗(一般都是宋代的诗歌)

形式标志

(1)多由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引发;

(2)诗题中常含有“偶感”“观”“题”等字眼

(3)诗中常出现山川溪流,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主题情感

(1)描写自然景物,从自然意象中挖掘蕴涵的哲理,揭示自然规律(2)展示人生理想,表达人生感悟(3)反映社会生活,从中探寻哲理

例题: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包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篇9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诗歌赏析:《弹琴》 篇10

我们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诗歌。从形式上说, 要把握诗歌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有三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这是一种感性的美, 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当然, 诗歌也有着知性的美, 它是诗歌的灵魂, 需要我们从内容上去把握。那么, 在操作上, 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的:

一、美美地读

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也是第一步。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 能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建筑美。建筑美主要表现在:

1. 叠词的使用。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 反复的吟咏。

“大堰河, 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 是我的保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 回环的妙用。

秦观就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回环诗, 原诗如下: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在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 每个字出现了两次, 文字处理技巧高超。让人惊叹于诗歌建筑美的神奇和魅力。

4. 排比的装饰。

“她含着笑, 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 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 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 矛盾对比的趣用。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和“客”是对立的, 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 在家的时候不是客。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和客的一对矛盾, 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之情。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6. 词性的改变。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 词序的颠倒。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唯《山居秋暝》)

二、美美地听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 语言有义有音, 具有音乐美。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说:“心灵里没有音乐, 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歌的音乐美无处不在。

1. 节奏美。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 它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 差别达到协调, 散漫趋向集中, 因此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节奏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拍上面, 譬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所押的韵分别是“楼、悠、洲、愁”, 读起来徐缓而悠长。

2. 音调美。

《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有“同音相应, 异音相从”。“同音相应”是求整齐, “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整齐, 抑与扬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 即形成和谐的音调。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 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 取其宛转”, 在《琵琶行》中很为明显, 譬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用的是双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用的是叠韵。

有了这些手段, 读起来, 使音调或铿锵, 或婉转, 或荡漾, 或促节;有了这些手段, 读起来, 使铿锵的更铿锵, 使婉转的更婉转, 使荡漾的更荡漾, 使促节的更促节。

三、美美地想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王国维也说过“有造境, 有写境”。我们在听读诗歌的时候, 最好闭上眼睛, 让思维驰骋。想象一下诗歌的绘画美。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

1. 色彩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 “清”为冷色, “紫”为暖色, 在淡雅中涂抹一缕亮丽的色彩, 彼景不正象征着彼情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蒋捷《滕王阁序》) , 大红大绿的渲染, 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时光流逝的动感。

还有的诗歌是有颜色的。《沁园春·长沙》是红色的,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雨巷》是白色或紫色的, 那是丁香一样的颜色;《再别康桥》是绿色的, 那是诗人放飞的青春梦。

2. 留白美。

留白实际上是艺术上的一种虚实相生之法, 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说过:“人但知有画处是画, 不知无画处皆画, 画之空处全局所关, 即虚实相生法。”笔者想把这个“画”字改为“诗”字, 其实, 苏轼早就说过“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譬如:“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言简而意丰, 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美地品

读诗如品茶, 怎样把握诗歌的主旨?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他们在读诗之后, 常感觉不知所云:“这首诗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呢?”其实应该分四步走: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际遇。

譬如在学《再别康桥》之前, 笔者提了三个问题: (1) 美、英的社会环境, 哪个更适合徐志摩? (2) 为什么徐志摩会对康桥有这么深厚的感情? (3) 徐志摩回国后的六年, 他的理想、追求与国内的现实有怎样的差距?在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 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切入点。

2. 找出诗中的意象, 而对意象的把握无疑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小令中, 作者就连用了十个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 “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 是比喻意象。而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 他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 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 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 诗的第四节, 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 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 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3. 捕捉意象的特征。

在上《雨巷》这首诗时, 要求学生找出“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意象, 然后找出这些意象的特征。学生们读后分析得出:“姑娘”的特征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默默行着/叹息一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4. 从意象的特征去体味诗人的情感。

还是《雨巷》这首诗, 从“姑娘”的颜色、眼神、神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是想传递一种哀怨、彷徨、凄婉迷蒙的情感。

笔者把以上的几个步骤, 以《再别康桥》为例, 做成了如下一个表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那么, 在品读诗歌的时候, 我们也需要用真性情, 调动一切感官, 走近诗歌, 走进诗歌!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那么, 在品读诗歌的时候, 我们也需要用真性情, 调动一切感官, 走近诗歌, 走进诗歌!

上一篇: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下一篇:九年级作文-朋友!扬起你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