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说课

2024-08-04

《数学归纳法》说课(通用13篇)

《数学归纳法》说课 篇1

《数学归纳法》教学反思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

一、回顾教学设计的思路: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使其成为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使学生能了解新的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因此,我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我做好发动、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的兴趣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引入之前,为让学生了解不完全归纳法的不可靠性,我设计了两个案例(1、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费马猜想”说明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

2、数列an,a11,an1anan1,通过n1,2,3,4归纳,从而猜想an1n,并通过计算推证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说明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为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米诺骨牌”的动画演示,揭示“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然后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条件来判断第2个案例所得到的猜想是否正确,继而用数学语言板书出数学归纳法原理。

二、反思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第一点:通过引入时的两个案例说明不完全归纳法的不可靠性,得到一个问题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寻求一种能够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点:在演示多米诺骨牌动画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怎样把“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与数学归纳法原理联系在一起?我设计了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两个条件去判断案例2猜想是否正确。

1、“第一块骨牌必须倒下”就这个数列问题而言,应该为“n=1时,a1=1,猜想成立”。

2、“第k块骨牌倒下,使得第k+1骨牌倒下时,解决了传递性问题” 就这个数列问题而言,应该为“如果n=k时,猜想成立,我们能够证明n=k+1时,命题成立,解决了递推问题“。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设计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点: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即使理解了数学归纳法原理及其证明过程,但在实际解题时,证明过程仍是问题百出,因而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并且在证明n=k+1时命题成立,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以及在两个步骤完成之后,要对命题成立进行总结,这一点也是学生在证明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所以我安排的练习和探究的解题过程都是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这样我可以抓住学生书写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加以点评和纠正。事实上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们自己的错误得到了他们自己的足够重视!

第四点:在课时小结中,对本节课重要内容进行回顾,主要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等式问题,在本节课还通过类比、递推的数学思想得到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很好地对学生渗透了数学思想,最后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归纳法还可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及几何问题,也会遇到n0的取值不是1的情况,为下节课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点:存在教学语言不准确之处

“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效应所产生的条件,引出数学归纳法依据的两个条件时,不应该说成“总结数学归纳法原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第二点 例题的难度设置不得当

例题中,在证明n=k+1时,对于化简要求过高,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第三点:对于探究处理的时间没有安排好 在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归纳、猜想之后,距下课大约还有6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板演证明猜想,占用了较多时间。若设计一个容易猜想的问题,时间安排可能就会合理些。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之处,我计划将在以后的数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学大赛,对我来说是经历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思考如何引入新课?如何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兴趣?如何使他们明白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如何融会贯通的道出知识的来龙去脉„„

我去做了,并且努力去做了。有自己得意之处,也有许多遗憾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学生需要的,谢谢这次大赛给我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数学归纳法》说课 篇2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分析

微积分的出现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从生产实践和理论科学的需要中产生, 同时又回过头来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定积分是继导数之后又一个微积分学的重要概念, 是微积分思想的直观体现, 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其微元法的使用更是妙不可言。它不但是学习微积分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也是将来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工具。

教材的主体知识结构从四个层次进行揭示:第一层, 提出问题, 即:如何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使学生初步认识微元法;第二层, 问题推广, 通过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使学生深入了解微元法的普遍适用性, 渗透出定积分的思想;第三层, 导出定义, 结合实例给出定积分定义, 即:函数固定结构和式的极限;第四层, 定义与实例相对照, 揭示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第一层是介绍方法与思路, 第二层是思路拓展, 第三层则是第一二层的理论升华, 第四层是对前面三个层次发展后的自然回归, 这种结构层次是一种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 再回到特殊的完备知识体系。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定积分概念的产生背景, 掌握定积分的本质涵义和几何意义与性质;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考、处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3) 德育方面,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 情感上,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 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认为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微元法, 掌握定积分概念的本质涵义及其几何意义与性质。

鉴于学生容易忽视定积分的产生过程, 也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会求定积分, 却不清楚定积分的真正含义。因此, 我认为本次课的难点是:理解定积分的产生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学情分析

(1)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高职一年级新生, 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2) 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的事务; (3) 由于生源广泛, 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 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性, 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2. 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 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入、相互讨论、探究规律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 通过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一步步创设出使学生有兴趣探索知识的“情境”, 通过反映定积分思想和本质的实例, 引导学生经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 理解定积分概念的产生背景与涵义,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关于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掌握: (1) 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分析、探索, 求得曲边梯形的面积, 为正确理解定积分概念做好铺垫。 (2) 自主性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 查阅定积分产生背景的资料, 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的能力。 (3) 反馈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找出其差距。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促使学生“学会设疑、学会发现、学会尝试、学会联想、学会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首先将计算现实生活中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即:曲边梯形的面积作为引例,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 由于曲边梯形面积求解并不象正方形、长方形、圆等有现成的公式可用, 问题本身具有新鲜感和诱惑力, 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这样引入课题符合教学论中的激发性原则。

2. 主动参与, 探索新知

针对引例, 教师对学生事先完成的定积分产生背景小论文进行简短讲评,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 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习数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微元法讲解是本次课的重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 引导学生经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过程, 求得曲边梯形的面积, 深刻理解微元法的思想。

教师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微元法在求变速直线运动路程中的应用, 将微元法进一步拓展与推广:

4. 师生合作, 归纳总结

通过两个引例的介绍, 使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微元法将问题归结为求函数和式的极限, 这个极限就是函数的定积分。此时给出定积分的定义:

定积分符号“”, 是一个拉长的S (英文Sum的首字母) , 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1675年首次使用并沿用至今。它形象地描述了定积分是一个和式极限的本质含义, 简洁、美丽。这就是数学的美, 数学的过程之美, 方法之美, 严谨之美。定积分概念充分体现了奇妙而富有哲理的数学思想, 是牛顿莱、布尼兹等科学家在17世纪的伟大创举, 是人类智慧的骄傲, 让学生产生自然的, 自豪的情感流露。

此时, 师生一起回到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如何求曲边梯形面积?总结、归纳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与性质。

5. 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

通过师生的互动, 设计例题, 例如:如何用定积分表示曲边梯形的面积?如何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求定积分的值?并配以适当的课堂练习,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学生对定积分的概念理解后, 教师应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定积分是否像导数那样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呢?在新问题的驱动下, 促使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 将新知识有效迁移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6. 课堂小节,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使知识得以巩固与升华。

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作业, 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便于查陋补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本次课后布置两个作业, 其中第二题作为选作, 留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完成, 体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的思想。

板书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 板书要要清晰、醒目、有序, 具有内在合理性。

四、说教学评价

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过程性的评价, 及时点评, 延时点评, 与学生互评三结合, 时刻关注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信息, 并进行及时地调整和补充。

以上我对高职数学说课的举例说明,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其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科学合理地设计各教学环节, 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和专家,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将自己对课程标准 (大纲) 、教材的理解、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本文举例说明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数学说课。

《数学归纳法(一)》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設计。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前后联系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及简单应用,是推理证明领域的基础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归纳推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又为学习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且具有递推性的数学命题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本节课在高考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实质,并能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本质,感受数学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领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n取无限多个值)有关的数学命题;

难点是:(1)学生不易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具体表现在不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不易根据归纳假设做出证明;(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在“归纳递推”的步骤中发现具体问题的递推关系。

4. 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法设计(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1. 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2.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归纳推理,对归纳的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归纳递推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四、教学程序设计(说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等六个环节

1.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3.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是证明等式问题,安排这个例题的意图是使学生熟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和书写的规范;例2仍是证明等式问题,但与例1又有所不同,不同在“项数”问题上。通过两道例题,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四个环节。

4.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练习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衷心希望各位老师不惜赐教。

谢谢!

《数学归纳法》说课 篇4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page]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page](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 篇5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第册第 单元《

》第 节的内容。这一节课的学习的平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度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学习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

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 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例,二是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心中有他人的情感。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教学策略是:

1、把数学生活化,把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2、对中下层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不断的教育,直到绝望为止。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

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活动一:

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活动二:

设计意图:

活动三:

设计意图: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主要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两方面来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套五星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享受到成功和快乐。一星级题目和二星级题目:(课本)

设计意图:以基础为主,主要激发中下层生的学习兴趣。三星级题目:(课本)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星级题目和五星级题目:(课外,投影)

设计意图:此题是给中上层的学生做的,从而达到培优的效果;在培优方面,我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成为“问题”少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优补差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落实。以上的练习我采用开放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与争论。

四、总结回顾,扩展延伸。在这一环节里,让学生说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帮助,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 篇6

各位评委 老师:你们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课题)是北师大版()年级第()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为过渡到本节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又为今后学习()起到了打下了基础。2教学目标

(1)是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理解并掌握)(),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归纳、改过等思维能力。)

(3)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以及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交流合作的()习惯。3说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难点是()。

二 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念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直观演示,探索发现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活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是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引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个“主”。

教师通过巧设疑问,指明学习方向,营造学习气氛,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和发展()能力的目的。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 说学法

1观察猜想

以观察猜想(),大胆的猜想()结论,获得()。2 合作交流、引导发现。

通过交流合作,引导发现等方式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是学生相互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交流等能力。

3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再通过练习反馈,收获园地,总结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或其他方法导入)—引导探索—引用提高—交流评价。

1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去探索新知。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习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以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参与学习、引导学习,留给学生的是生动活泼的数学场景。探索新知

这一过程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自主观察、探索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况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

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计了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反馈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获得新知识、新理念,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得到了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经验,交换意见和看法。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地对照目标要求,形成反馈机制。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作业布置

()题是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为鼓励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效果。

五板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说课 篇7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说课的内涵和特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 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 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 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式教学。”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说课就要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依据, 以同学、教师群体为组织形式, 组织教师共同讨论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学生、教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实验操作、板书设计等教学设想的教研活动。数学说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重点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具有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的功效, 是一项具有学术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教研活动。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说课的基本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说课活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它的科学性, 这是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也是说课要遵守的原则, 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 研究性原则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进行教学研究, 所以说课要以研究为活动的出发点, 从上课或备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3. 突出性原则

说课并非讲课, 也非浓缩教学过程的微型授课, 说课的目的在于说清“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说课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 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4. 灵活性原则

说课不仅是一种教研活动, 更是一种艺术。每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要取长补短, 发挥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5.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 说课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在说课过程中、在各个教学要素中都要体现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求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说课的基本内容

1. 教材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要说出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或本学年、本册书、本章、本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编者的意图, 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 教学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关键, 课时安排情况等。

2.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说课的“灵魂”, 要具体、明确、全面。我们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确立三围目标。确立目标时, 要面向不同差异的学生设计目标, 采取分类目标设计或个性化目标设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学教学应采用多元式互动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多元互动, 以实现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4. 学习方法

一般从基本方法、思维方法、自主学习三方面进行学法指导。要讲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在数学教学中, 应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5. 教学程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创设情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相结合。在创设情境时, 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感受数学源自生活,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 探究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一般要体现“探究→交流→总结→继续探究”的层次教学, 教师在其中适时地启发引导,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6.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说课的一个必要环节,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课堂教学信息的直观表现, 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体现, 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所以板书的优化设计应以突出教学重点, 体现知识结构与教学程序, 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 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努力体现个人风格和创造能力。

四、说课的反思

目前,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 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而且还能增大教研容量, 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 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 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在说课的时候面对的必然是同行, 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心境, 语言要有激情, 这样才能吸引评委。其次, 说课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法、学法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否则说课就会变得很空洞, 不实际。还有, 说课的时候要发挥个人的特点, 突出教学的特色和教学成果。

总之, 数学说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只有紧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很好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 准确把握重难点, 并适当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走进创造性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彦昆.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2]周勇, 杨九俊.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高等数学》导数概念的说课设计 篇8

关键词: 导数概念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体会

1.教材分析

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分“两个典型问题”,“导数的概念”两个部分展开,大约需要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曲线切线的斜率”,“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并归纳总结得出导数的概念.

1.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导数的定义和利用定义求取导数的方法.

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包括导数定义的不同形式及其本质,分段函数的导数.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函数极限的知识,学过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并积累了大量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分层教学A班),思维比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导数的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1.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利用定义求取导数的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通过问题的探究,使学生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学生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体验和认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策略

2.1教法、学法

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类比探究式学习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类比探究形成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板书教学为主,优点在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能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

2.2教学程序及设想

2.2.1导入新课

3.教学体会

导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的生动教材,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对新概念的抽象不仅是对结果的抽象,更是对方法和过程的抽象.本课设计上,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返璞归真,从两个反应概念现实原型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出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页的例题,第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2、学具:小棒、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例2就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例3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10

《解决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题。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线段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

说教学思路:

《数学归纳法》说课 篇11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说课 一元二次方程 根与系数的关系

说课的优劣是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说课是备课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即将上课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说给同行或者教科研人员听,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并得到同行的评说,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本文将“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么教”,作为说课中的三个重要环节,通过举例解析其三个重要环节的本质,以使得新教师能够快速掌握说课的本质,提高说课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

1.教什么

“教什么”是指说课教师准备上课的,并且是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包括所教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请看下例.

例:初中教材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说课中,“教什么”,即为上课的内容,设计如下:

(1)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教学目标:

②会证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③已知一元二次方程能正确求出两根和与两根积的值.

(3)教材分析:

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应用;

②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及灵活运用.

通过上例分析的“教什么”,可以得出,授课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准备上课的重点内容.上完该节课,并结合学生已有的心智和知识发展水平,使所教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和水准.

2.怎么教

“怎么教”是指说课者说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不同的上课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式原则.说课教师说出具体的教学过程.这里仍然以上例为例说明“怎么教”这一说课过程.

和学生一起证明猜想,说明猜想即为韦达定理.

③巩固练习

例1: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通过该例分析,说明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首先,认定并落实目标,即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次,严格执行教学过程;最后,矫正补救.即在课堂测试之后,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因此,“怎么教”这一环节,必须做到条理清楚、程序适当.

3.为什么要这么教

“为什么要这么教”是指说课教师在“怎么教”中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仍然以上例为例,说明“为什么要这么教”.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因此,可以采用“温故”的方式复习引入,具体表现为让学生解两道具体的方程,求其两个根的和与积;其次,根据具体例子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猜想根与系数的关系;最后,验证前面的猜想,启发学生“知新”.如果将方程改为一般式,利用求根公式计算出两根的和与积,把该结果与原方程的各项系数相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两根的和与积可以用方程的系数表示,从而学生自己能獨立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经过上面所分析的“为什么要这么教”的环节,读者可以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均采用了中学数学教育理论中的引导启发性原则.只有坚持该原则,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通过分析所举的例子,使新教师准确把握说课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说清楚教什么内容;通过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说明白“怎么教”;由数学教育学中的理论依据说透彻“为什么要这么教”.

参考文献:

[1]罗晓杰.说课及其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2).

[2]王红芳.中学数学教学的说课活动[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3]蔡亲鹏,陈建花.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新兵,罗增儒.数学教育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数学归纳法》说课 篇12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首先应熟悉教材的总体结构、各子单元的链接关系, 能按照课程标准, 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能以整体为背景, 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其次, 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 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 要了解各种学生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 要让学生感到教师传授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最后,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深刻准确的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 由于种种原因, 在学习成绩方面他们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距, 而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等方面, 具体表现是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听不懂课,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

3. 整体系统的教材处理

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才能立足单元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应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 体现梯度。教学不仅要发现教材的 “原义”, 而且要体会教材对师生的作用。从本质上说, 教材的教育意义全是由师生的体验构成的。只有教师把教材内容改造为具体、生动、鲜活的情境, 静态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知识, 展示出生成过程, 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 把教材内容 “内化” 为自己的经验。

4. 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结构科学, 教学内容组织有序, 呈现的方式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来,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媒体六个基本要素。这六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师还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科学、合理的结合。

5. 明晰流畅的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中重点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正所谓因材施教,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例如有些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就不太适合探究型教学模式, 而实验性活动性的则用探究型教学模式比较好。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 每种教学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6. 选择合理的资源整合

对于教师来说, 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 如同在教室里多装几扇窗, 给学生更多的阳光, 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 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社会, 更提高整体素质。

7. 中肯具体的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应当具体中肯地分析, 从以下几方面反思: 一是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等。二是不足之处。对不足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自己在教学上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三是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 “智慧的火花” 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参考文献

[1]吕静.高职教学中反思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河南科技, 2011, (14) :2—3.

[2]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李祎.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数学说课稿 篇13

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线、线段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更是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中首先将射线与直线、线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出角的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1)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经历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综合、记忆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正确评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红外线手电筒、多媒体课件、尺或三角板

说学生: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初步感知过直线、线段和直角,但是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并没有理解和掌握。本课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而且要理解三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认识射线、直线

(一)、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利用手电筒的光在室内照射引出所学过的线段并回忆有关线段的知识。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设计意图:四年级初始阶段的学生,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线段、射线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所以,找到线段和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找到了教学的起点,又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通过线段感知什么是有限长,其次借助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比如手电筒的灯光等感知什么是无限长,然后老师巧妙的用课件抽象出射线和线段,再来理解射线是无限长,我们画出来的实际上只是射线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来介绍直线是两端无限延长的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认识直线

1.师:刚才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画出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呢?

师:(多媒体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像这样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2.师:你能把射线改画成一条直线吗?

3.学生操作后反馈。

设计意图: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认识射线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把射线衍生到直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开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后巩固应用

图形相同点不同点

线段

射线

直线

设计意图:经历了概念的形成后,“三线”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里是无序的,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的纳入学生认识系统,此时就需要辨析概念。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合作、讨论、争辩、表达是辩明道理的有效途径,这就有了小组合作的需要。而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所以这里教师设计了图表,既便于学生比较,又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最后反馈练习,学生习得的知识已经系统化,随时可以调用了。

(四).拓展延伸。

1.师: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直线和射线都可以延伸,画的时候不可能画完。所以只需要画出一部分就可以了。那现在我们就来比试比试,画一画。

师:请大家在纸上点一点,通过这一点画直线。大家猜猜可以画多少条

明确: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3.师:现在请大家在纸上点两点。大家猜猜要同时经过这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汇报结果,课件显示结果。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但要将刚才所学的知识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同时要对下一环节进行自然过渡,因为线和角是两类知识,所以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明白用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角的概念。

二、认识角

1.师:从一点起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现在请大家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开始只画两条射线,(学生画后,老师展示不同的作品。)大家看看这些图是我们的老朋友,叫什么名字呢?

生:角

师:对,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角。谁来说说刚才的角是怎么画成的。

生:从一点画出了两条射线形成的。

2.师一边用课件动态展示角的形成过程,一边规范学生的语言: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师:象这样的角,你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来画一个不同方向吗?

师:角的知识在书上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请你们认真阅读,把你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学到的知识;

设计意图:角的形成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让学生经历了角的形成过程,比单纯的课件展示体会得更深。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你是怎么画出这个角的,学生描述的角已经和角的概念相差无几了。角的其他知识,老师采取让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做到及时反馈,用多形式的题型、多角度的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质疑问难,总结铺垫

五.板书设计

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上一篇:产业化发展论文下一篇:暑假见闻―悬空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