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2025-01-15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精选1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1

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期中试卷检测题

一、口算题。(10分)

6+9= 12-6= 7+8= 14-5= 10+10=

16-6= 5+8= 12-7= 9+10= 17-2=

17-2= 8+7= 12-4= 6+8= 14-7=

16+4=12-5= 13+6= 14-2= 9+9=

二、填一填。(15+8+6+6=35分)

1、16前面的`数是( ),后面的数是( )。

2、7个一,一个十合起来是( ),2个十是( )。

3、找规律填数。

(1)11,13,( ),17,( ),( ),23

(2)( ),10,20,30,( ),( ),( )

(3)75,( ),( ),60,55,( )( ),40

4、在○里填上+或-。

6○7=13 12○8=4 5○9=14 17○7=10

15○6=9 14○5=9 6○5=11 13○8=5

5、15比( )多3。 ( )比12少5。

( )比16少8。 17比( )少3。

( )比19多1。 ( )比12多4。

6、+ -

7+7= + 18-9= -

+ -

三、圈一圈、算一算。(4分)

(1)15-8=□ (2)13-5=□

四、比一比,算一算。(6分)

(1)⊙ ⊙ ⊙ ⊙ ⊙ ⊙ ⊙ ⊙ ⊙ ⊙ ⊙

☆ ☆ ☆ ☆ ☆

⊙比☆多( )个。 (个)

(2)△ △ △ △ △ △ △ △

□ □ □ □ □ □ □ □ □ □ □ □ □

△比□少( )个。 (个)

(3)

每个小朋友奖励1个棒棒糖,还差几个?

(个)

五、连一连。(8分)

18-9 5 12-4

14-8 8 11-6

12-7 9 15-9

16-8 6 17-8

六、看图列式(15分)

(1) (2)

(3) (4)

11瓶 16只

(瓶) (只)

(5)

(朵)

七、解决问题。(22分)

(5)花园里有16只 ,飞走了9只,还剩几只 ?

(只)

(6)12只 ,只有7个 ,每只 一个 萝卜购吗?( )够,不够

还缺几个? (个)

(7)妈妈买来一些 ,炒菜用了8个,还剩下11个,妈妈买了多少个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2

一、教学目标分层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 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 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充分分析后, 再进行分组。通常, 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 。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 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 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 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 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 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 对A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 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 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 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 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 夯实原有基础, 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 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进行《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时, 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性目标 (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性目标 (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 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 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 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 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在已经出示数位表, 并摆出数字1后, 提问:“你觉得, 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 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 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 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 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 理解数的特点, 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 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从旁协助。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 因此, 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 在摆4个、5个棋子时,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 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 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 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 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 想一想》的练习部分, 我安排了三道题, 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 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 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向到逆向, 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 还通过留下悬念, 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 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我常引导学生自评、生生及师生互评,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 以优促短,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信心和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用4个、5个棋子分工合作结束后, 请学生通过“同桌互相检查, 对的画☆, 错的请你教教他”,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借由好生带动薄弱生学习, 真正地达到“以生为本, 以生促生”的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3

300 + 400 =32 =880-800 =

50 =30 + 90 =70 =

80 + 50 =620 - 20 =50 + 500 =

1000- 700 = 41 = 30 =

40 =5 + 38 = 150-90 =

140 -70 = 82-4 =24 =

二、用竖式计算

48 =69 =57 =

35 + 254 = 636-276 = 387 + 378 =

503-196 =297 + 66 + 343 =

三、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8 + 297 =414-87 =

四、填空

1.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 ),如果在个位上再拨上 1 粒珠,这时的数是( )。

2.四百零八写作( ),六百六十写作( )。

3.○○○○○○

△△△△△△△△△△△△

△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的个数是的()倍。

4.在○ 里填上“>”“<”或“=”。

10 个一百○一千760○706

20 毫米○1 分米

5.给三角尺上的直角标上记号。

三角尺上的另两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

(2)右边线段的长是35()。

(3)小玲的身高是138()。

7.先把下面的数按不同要求分类,再把表格填写完整。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后面的□里画“√”

1.(1)416 + 388 的和大约是几百?

700 □ 800 □900 □

(2)592-209 的差大约是几百?

400 □300 □200 □

2.小军从家去学校往西北方向走,他从学校回家往什么方向走?

东北 □东南 □ 西南 □

3.从自己家到学校,小红走的路比小芳多得多,比小英多一些。谁家离学校最近?

小红家 □小芳家 □ 小英家 □

六、解决实际问题

1.每支8元,50 元最多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还剩多少元?

2.四个小朋友拍皮球,小明说:“我拍了36下。”小军说:“我比小芳多拍2下。”小芳说:“我拍了9下。”小丽说:“我拍的下数是小芳的2倍。”

(1)小军拍了多少下?

(2)小丽拍了多少下?

(3)小明拍的下数是小芳的几倍?

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4

一、直接写出得数(20分)

17 C 8 = 11C 3 = 20 + 5 = 60 + 22 C2 =

41 + 20 = 7 + 60 = 68 C 5 = 78 C 50 + 30 =

89 C 9 = 6 + 8 = 16-9 = 65 C60+ 80 =

90 C 10= 50 + 38 = 54 C 40 = 78 C 8 C 30 =

29 + 40 = 15 C 8 = 30 + 60 = 32+ 50 C40 =

二、填空(36分)

1、(6分)

(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 )

2、按规律填数(5分)

9070

485254

3、50里面有( )个十,4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8的数是( )。

4、比70小1的数是( ),70比( )小1。

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

5、(1)根据计数器先写出得数,

(2)在计数器上先画出算珠,再比较大小。(3分) 再比较大小。(3分)

7、选择合适的数填在圈里。(6分)

48 76 45 64 49 83

十位上是4的数 单数 比50大的数

三、数一数,填一填。(10分)

( )个

四、在正确答案下面画“√”(8分)

(1)用两个 可以拼成下面哪个图形?

(2) 的价钱比30元少一些。一个书包多少元?

10元29元32元

(3) 草莓80个

苹果可能有多少个?

20个65个90个

(4)小明有连环画37本,故事书比连环画多一些,故事书有多少本?

33本41本78本

五、解决实际问题(6分+20分)

1、?个

15个 ?个

2、

白兔有20只,黑兔有多少只?

3、

原来有多少本书?

4、

已经栽了多少棵树?

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篇5

一、 填空题。

1. 看图填空。

( )个十是( ) ( )个十和( )个一是( ) ( )个百是( )

2. (1) 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

(2) 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3. 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4. 在○里填“>”、“<”或“=”。

28○27 81○91 91○89

40+7○55-5 69-9○40+20

100-60○48-8 30+3○20+20

5.(1)和37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2)69和71中间的数是( )。

(3)10个十是( ),70里面有( )个十。

(4)比99多1的数是( ),比77少20的数是( )。

(5)79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6. 按数的顺序填写。

二、计算。

34+4= 49-6= 98-80=

30+53= 27+20= 65-50=

78-40= 57-50= 80-60=

87-40= 56+30= 47-40=

87-4= 56-3= 47-4=

31+5= 57+20= 3+46=

31+50= 57-2= 30=46=

三、想一想,解决下面的问题。

1.看图列式计算。

(1)跳舞和弹钢琴的一共有多少人?

□○□=□(人)

(2)跳舞的比唱歌的少多少人?

□○□=□(人)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

□○□=□(人)

2.瞧,我知道!

3.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1)

大猴子可能摘了多少个桃子?

96 42 35

(2)明明做了90道口算,兰兰做的比他少得多,兰兰可能做了多少道?

52道 80朵 100道

四、附加题。(不计分)

1.用 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 数数下面图形各有多少个小方块?

( )个 ( )个 ( )个

3.画出盒子里串的珠子。

(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思维题 篇6

杨柳街小学一年级五班邹语瑄

1.一头猪换2只羊,一只羊换4只兔,2只羊换()只兔,1头猪换()只兔

2.按规律填数字

(1)3、5、7、()9(2)6、9、12、15()

(3)()11、9、7、()(4)1、8、1、10、1、12、()()

3.从前面数起,小林是第5个,从后面数起,小林第4个,一共有()个。

4、11个小孩子站成一行,从前往后数,林林站在第3个,从后往前数,东东站在第3个,林林和东东中间还有()个小朋友。

5、一根钢丝长8米,要截成8小段,需要截()次。

6、学校插了6面彩旗,在两面彩旗之间又插了黄旗,黄旗有()面。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7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习惯的养成 篇8

关键词:独立;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习惯;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5-0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儿童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文字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对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理解或没有正确阅读、完整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一年级尤为明显。一年级是儿童接触数学的开始年级,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必能为今后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培养一年级儿童数学读题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导儿童养成独立读题的习惯:

一年级儿童由于其识字量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所以阅读能力往往不够。他们在做数学题时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在平常作业的批改中经常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在图下面画”,下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图下面画○”,许多儿童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先把例题中的“○”涂成“”,然后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儿童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例如在儿童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在题目上注上拼音,然后再独立读题,并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在读题时还可以让儿童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儿童理解题义。读题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儿童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 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理解的读题习惯: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一所中学的教研人员Fuentes根据他十年的数学经验认为,要让儿童的数学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就必须学会理解这种数学文本。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如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 )个十。有些儿童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儿童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儿童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儿童养成完整地读题,再理解题意,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儿童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一年级儿童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培养儿童正确理解阅读习惯时,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阅读、比较、理解”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①7-3=、7+3=;②6+4=、6-4=;让儿童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儿童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样的结论儿童能记得特别牢。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儿童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儿童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三、 帮助儿童学会把握关键词:

一年级儿童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不能抓住其中关键的字词,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及错误。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儿童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画出来,这样一画,有些画错的儿童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自己改正。实践中证明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所带来的错误。

初中一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篇9

1. 的相反数是 ( )

A. B. C. D. +1

2. 下列图形中,不能通过其中一个四边形平移得到的是 ( )

3. 若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 b.=“”>C. < D. >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若点 在第四象限,且点 到 轴的距离为1,到 轴的距离为 ,则点 的坐标为( )

A. ( ) B. ( ) C. (1, ) D. ( )

5. 如图,AB∥CD∥EF,AF∥CG,则图中与∠A

(不包括∠A)相等的角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 在坐标平面上两点A(-a+2,-b+1)、B(3a, b),若点A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再向下移动3个单位长度后与点B重合,则点B所在的象限为(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7. 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个数是( )

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两个无理数的积一定是无理数

④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如图,∠ACB=90,CD⊥AB于D,则下面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AC与BC互相垂直

②CD和BC互相垂直

③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CA

④点C到AB的距离是线段CD

⑤线段AC的长度是点A到BC的距离.

A.①⑤ B.①④ C.③⑤ D.④⑤

9. 车库的电动门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

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的大小是( )

A.150° B.180° C.270° D.360°

10. 对于不等式组 ( 、是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 < 时无解 B.当 ≥ 时无解 C.当 ≥ 时有解 D.当 时有解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1. 在下列各数 、、、、、、、中,

无理数有 .

12. 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它的立方根相同,则这个数是 .

13. 当x_________时, 有意义

14. 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EO⊥AB,

∠EOD=25°,则∠AOC=__________,∠BOC=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分层班级_____

15.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则 的值为__________

16. 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17. 已知点M (3a 8, a 1).

(1) 若点M在第二象限, 并且a为整数, 则点M的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

(2) 若N点坐标为 (3, 6), 并且直线MN∥x轴, 则点M的坐标为 ___________ .

18. 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 弯绕湖而过;

如果第一次拐角∠A是120 °,第二次拐角∠B

是150°,第三次拐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

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C是__________

19. 如图,点A(1,0)第一次跳动至点A1(-1,1),

第二次跳动至点A2(2,1),第三次跳动至点

A3(-2,2),第四次跳动至点A4(3,2),…,

依此规律跳动下去,点A第100次跳动至

点A100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

20.如图a, ABCD是长方形纸带(AD∥BC), ∠DEF =19°, 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 再沿BF折叠成图c, 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再继续折叠下去,直到不能折叠为止,那么先后一共折叠的次数是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21-23每题4分,24-25每题5分,26-29每题6分,30题3分,共49分)

21. 计算: + .

22.解方程:

23. 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4. 解不等式组 ,并写出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25. 已知: , ,点 在 轴上, .

(1)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

(2)若 ,求点 的坐标.

26. 某地为更好治理湖水水质,治污部门决定购买10台污水处理设备.现有 两种型号的设备,其中每台的价格,月处理污水量如下表:

价格(万元/台)

处理污水量(吨/月) 240 200

经调查:购买一台 型设备比购买一台 型设备多2万元,购买2台 型设备比购买3台 型设备少6万元.

(1)求 的值.

(2)经预算:治污部门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不超过105万元,你认为该部门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3)在(2)问的条件下,若每月要求处理的污水量不低于2040吨,为了节约资金,请你为治污部门设计一种最省钱的购买方案.

7. 如图,点A在∠O的一边OA上.按要求画图并填空:

(1)过点A画直线AB ⊥OA,与∠O的另一边相交于点B;

(2)过点A画OB的垂线段AC,垂足为点C;

(3)过点C画直线CD∥OA ,交直线AB于点D;

(4)∠CDB= °;

(5)如果OA=8,AB=6,OB=10,则点A到直线OB的距离为 .

28. 完成证明并写出推理根据:

已知,如图,∠1=132o,∠ =48o,∠2=∠3, ⊥ 于 ,

求证: ⊥ .

证明:∵∠1=132o,∠ACB=48o,

∴∠1+∠ACB=180°

∴DE∥BC

∴∠2=∠DC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2=∠3

∴∠3=∠DCB

∴HF∥D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B=∠FH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FH⊥AB,

∴∠FHB=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B=________°.

∴CD⊥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6, 7)、(-3,0)、(0,3).

(1)画出△ABC,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_;

(2)在△ABC中,点C经过平移后的对应点为

C’(5,4),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B’C’,

画出平移后的△A’B’C’,写出点A’,B’的坐标为

A’ (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

(3)P(-3, m)为△ABC中一点,将点P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6个单位得到点Q(n,-3),则m= ,n= .

30.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定义:平面内的直线 与 相交于点O,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 , 的距离分别为a、b,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是点M的“距离坐标”.

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分层班级_____

四、解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31. 已知:如图, AE⊥BC, FG⊥BC, ∠1=∠2, ∠D =∠3+60, ∠CBD=70.

(1)求证:AB∥CD ;

(2)求∠C的度数.

32. 已知非负数x、y、z满足 ,设 ,

求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

将点A,B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A,B的对应点分别是C,D,连接AC,BD,CD.

(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 .

(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连接PA,PB,使 = ,若存在这样的点,

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点P是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PO,当点P在BD上移动时(不与B,D

重合)给出下列结论:

① 的值不变

② 的值不变

③ 的值可以等于

④ 的值可以等于

以上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BDCAD DAACB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1. 无理数有 、、、

12. 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它的立方根相同,则这个数是 0和1 .

13. 当 时, 有意义

14. 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EO⊥AB,

∠EOD=25°,则∠AOC=____65°___,∠BOC=___115°____

15.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则 的值为___-2_____

16.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直线,那么这两直线互相平行”

17. 已知点M (3a 8, a 1). (1)点M _(-2,1)__; (2)点M ___(-23,-6)_ .

18. 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 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角

∠A是120 °,第二次拐角∠B是150°,第三次拐角是∠C,这时

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C是__150°_

19. 如图,点A(1,0)第一次跳动至点A1(-1,1),

第二次跳动至点A2(2,1),第三次跳动至点

A3(-2,2),第四次跳动至点A4(3,2),…,

依此规律跳动下去,点A第100次跳动至

点A100的坐标是(51,50)

20.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123°____;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再继续折叠下去,直到不能折叠为止,那么先后一共折叠的次数是 __ 9________.

三、解答题(21-23每题4分,24-25每题5分,26-29每题6分,30题3分,共49分)

21. 计算: + .

解:原式=7-3+

= ……………………4分

22.解方程:

解: -----1分

------2分

------4分

23. 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解:去括号,得 .

移项,得 .…………………………………1分

合并,得 . …………………………………………2分

系数化为1,得 …………………………………………3分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4分

24. 解不等式组 ,并写出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解:由不等式 ,得 ;………………1分

由不等式 得: x>-5;………………2分

画出数轴: ………………3分

所以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5

所以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是-4,-3,-2,-1,0,1.………………5分

25. 已知: , ,点 在 轴上, .

(1)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

(2)若 ,求点 的坐标.

解:∵A(4,0),点C在x轴上,AC=5,所以点C的坐标是(-1,0)或(9,0). ……………2分

②S△ABC= =10

解得y=4或-4………………………4分

所以点B坐标是B(3,-4)或(3,4)………………………5分

26. 某地为更好治理湖水水质,治污部门决定购买10台污水处理设备.现有 两种型号的设备,其中每台的价格,月处理污水量如下表:

价格(万元/台)

处理污水量(吨/月) 240 200

经调查:购买一台 型设备比购买一台 型设备多2万元,购买2台 型设备比购买3台 型设备少6万元.

(1)求 的值.

(2)经预算:治污部门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的资金不超过105万元,你认为该部门有哪几种购买方案.

(3)在(2)问的条件下,若每月要求处理的污水量不低于2040吨,为了节约资金,请你为治污部门设计一种最省钱的购买方案.

解:(1)由题意得, ,解得 .………………2分

(2)设买x台A型,则买 (10-x)台B型,有

解得: ………………3分

答:可买10台B型;或 1台A型,9台B型;或2台A型,8台B型. ………………4分

(3) 设买x台A型,则由题意可得

………………5分

解得

当x=1时,花费 (万元)

当x=2时,花费 (万元)

答:买1台A型,9台B型设备时最省钱. ………………6分

27. 如图,点A在∠O的一边OA上.按要求画图并填空:

(1)过点A画直线AB ⊥OA,与∠O的另一边相交于点B;

(2)过点A画OB的垂线段AC,垂足为点C;

(3)过点C画直线CD∥OA ,交直线AB于点D;

(4)∠CDB= °;

(5)如果OA=8,AB=6,OB=10,则点A到直线OB的距离为 .

解:(1)如图; ……………………………1分

(2)如图; ………………… ………2分

(3)如图; ………………… ………3分

(4)90; ………………………………4分

(5)4.8. …………………………………6分

28. 完成证明并写出推理根据:

已知,如图,∠1=132o,∠ =48o,∠2=∠3, ⊥ 于 ,求证: ⊥ .

证明:∵∠1=132o,∠ACB=48o,

∴∠1+∠ACB=180°

∴DE∥BC

∴∠2=∠DCB(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_)

又∵∠2=∠3

∴∠3=∠DCB

∴HF∥DC(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

∴∠CDB=∠FHB. (__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___)

又∵FH⊥AB,

∴∠FHB=90°(___垂直定义_______)

∴∠CDB=__90_°.

∴CD⊥AB. (____垂直定义_________)

29.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6, 7)、(-3,0)、(0,3).

(1)画出△ABC,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_;

(2)在△ABC中,点C经过平移后的对应点为C’(5,4),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B’C’,画出平移后的△A’B’C’,并写出点A’,B’的坐标;

(3)P(-3, m)为△ABC中一点,将点P向右平移4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6个单位得到点Q(n,-3),则m= ,n= .

解:(1)如图,过A作AH⊥x轴于点H.

.……1分

(2)画图△A’B’C’, , ; 4分

(3)m =3,n =1. ……6分

30.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定义:平面内的直线 与 相交于点O,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 , 的距离分别为a、b,则称有序非负实数对(a,b)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4个 .

四、解答题(每题7分,共21分)

31. 已知:如图, AE⊥BC, FG⊥BC, ∠1=∠2, ∠D =∠3+60, ∠CBD=70.

(1)求证:AB∥CD ;

(2)求∠C的度数.

(1)证明:

∵AE⊥BC, FG⊥BC,

∴∠4=∠5=90o.………………………1分

∴AE∥FG.∴∠2=∠A.

∵∠1=∠2,∴∠1=∠A.………………………2分

∴AB∥CD.………………………3分

(2)解:设∠3=xo,由(1)知:AB∥CD,∴∠C=∠3=xo.

∵∠D =∠3+60,∴∠D = xo+60.………………………4分

∵AB∥CD∴∠D+∠3+∠CBD=180o,………………………5分

∵∠CBD=70,∴x+60+x+70=180.………………………6分

∴x=25.∴∠C=25o.………………………7分

32. 已知非负数x、y、z满足 ,设 ,

求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分 …2分 5分 …7分

3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

将点A,B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A,B的对应点分别是C,D,连接AC,BD,CD.

(1)求点C,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 .

解:(1) C(0,2) D(4,2) =8…………3分

(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P,连接PA,PB,使 = ,若存在这样的点,

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 存在。P点坐标为(0,4)或(0,-4)………5分

(3)点P是线段B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C,PO,当点P在BD上移动时(不与B,D

重合)给出下列结论:

① 的值不变

② 的值不变

③ 的值可以等于

④ 的值可以等于

以上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②④_______ ………………………7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10

考试试卷分析

2016一2017学年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陆娇能

一、试题分析

本试卷从基础知识、能力测试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试卷与教材密切取系,关注学习的生活实际。题量、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本试卷共有七道大题,前五道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最后一题是能力测试,有一定难度。

二、质量分析

一班53人参加考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41分,平均分分,及格率为%,优秀率%。

三、考试情况分析

从学生答题中看,第一题填空,第2、4小题有一部分没掌握好,对“相邻”、“前后”的理解有误,如:58后面的两个数是和。第二题做得很好。第三题是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也有一些学生做错的,如“50个一○5个十”

重兴中心小进行比较,对计数单位“一”和“十”掌握得不够好。第四题是计算题,大部分做得比较好,小部分因为计算方法掌握不够好,做得不够理想。第五题是分类,全班90%的学生做得好,有的是在数的时候不够细心而做错,有的是不够理解题意。第六题是看图列式,学生完成较好。第七题是解决问题。做得很不好的是第2小题,没有充分的理解题意,不理解“还有”是什么意思?到做题时写成49+40=89,并且这道题失分很大。这方面的知识有待今后在教学中多加训练。

四、存在问题

学生粗心现象比较严重,不能仔细看清题目,拿到手就做,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应用题理解能力差,知识掌握不全面。

五、今后改进措施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和多种信息。以后教学中,多编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是关注全体学生,缩小学困生的面,让优生帮学困生,以优带中。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11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1.解决音义,把题目读通。低年级孩子之所以读题能力较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识字量较少是直接影响其读题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具体的问题尤其是文字较多的问题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些字词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所以,在让孩子读题之前,教师必须先把孩子可能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可能不理解的词语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解释,孩子才有可能把题目读通读顺,这是孩子读懂题意的前提。

2.圈画重点,把题意读懂。由于低年级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力有限,所以有时即使题目中的字词全都认识,仍然不能读懂其中的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划出其中关键的、重要的字词或句子,帮助孩子明确其中的要求,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我班的孩子在遇见问题要求较多时,我就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抓住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画下来时刻提醒自己。起初我进行类似的训练时,孩子不知该画什么,比如二年级下册21页有这样一题:“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5的三位数,比一比那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这一题题目虽不长,但要求很多,有的孩子不知道哪儿是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三个”、“十位上是5”、“三位数”、这样有重点的圈画后,孩子对题意的理解更加明确。坚持这样的训练,孩子慢慢就容易发现其中重点的、关键的字词,对题意的理解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3.边读边想,把关系理清。由于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有时孩子即使把句子读通了,把句意读懂了,可是仍然不知如何解决要求的问题,这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这类题条件较多,关系较复杂,他们经常会读不懂其中的奥秘,理不清其中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训练他们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理清数量关系,让孩子在弄清题意后自己说说题意,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孩子深入的理解题意。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了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题目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解决,如有这样一题:上午摘了120个西瓜,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找出其中的条件与问题,在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读完第一句话,你能想到什么?读完最后一句话再想:要求现在西瓜有多少个,其实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首先要解决什么?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逐步理清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一步步得到解决。

二、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低年级孩子由于读题能力的问题,也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读题习惯,比如读题时经常会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或者根本不把题目读完就急于做题,还有很多孩子做题时经常是只粗略的读一遍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做起来,这样出现错误也就不奇怪了。对此我们要严加要求,对于添字漏字现象,就要要求孩子读题时,一定要看清并读准每一个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指读,多读几遍,读懂读透;在图文结合的问题中一定要仔细观察有无遗漏或隐藏的信息,随手拿一支笔,准备把重点关键的字词圈画出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边读边想,认认真真的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一步步的完成读题这一过程,理清其中的关系后再下笔做题。长此以往,逐步养成好的的习惯,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孩子多练读

一年级时,由于孩子识字太少,经常有教师代替读题,这纯属无奈,到了二年级,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认识,完全可以独立读题了。但是这时,孩子只是刚刚开始练习独立读题,速度通常非常慢,读题磕磕巴巴,甚至会把句子读破,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有些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把题目的要求一手包办,仔细的帮学生分析的题目的要求,这样虽然暂时节约了时间,却得不偿失。孩子独立做题时,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就不注意认真读题,有的甚至不看题目要求,凭经验想当然的就做,做错的或答非所问的情况就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学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读题,独立解答,长期坚持,孩子的读题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试卷附答案 篇12

一、计算。(8分)

36-6= 26-9= 10+15= 80-80=

3+27= 53-4= 90-3= 6+15=

53-30= 34+50= 94-7= 92-4=

67+5= 44+4= 36+8= 68+9=

二、用竖式计算。(18分)

56-27= 42-15= 77-36=

66+25= 47+23= 32+49=

三、填空。(32分)

1. 3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3个一和4个十合起来是( )。

2. 68比40多( ),50比74少( )。

3. 44+8的得数是( )十多,68-7的得数是( )十多。

4. 妈妈买来24个苹果,已经吃掉7个,还剩( )个。

5.(1)70连续减7得:63、56、( )、( )、( )、( )

(2)8连续加8得:16、24、( )、( )、( )、( )

6. 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60小?在□里画“√”。

47+9 □ 58+3 □ 67-8□

一年级数学下册试卷题 篇13

一、基本情况

本次半期考试一年级参考人数319人,平均分为86.12分。

二、试题特点

本次命题考察的是一年级下册1——4单元所学知识要点,考题既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关注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知识储存量,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察相结合,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考察相结合,把数学知识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关注难度、区分度、信度与效度。

三、试卷分析

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学生已经具备答题能力但没能认真审题,没有理解题意,没有按要求答题。现将学生失分情况分析如下:

1、填空题:

第一小题:读数与写数:有部分学生把读数与写数写反了,白白扣了分,相信经过这次考试,学生的印象应该很深刻。

第七小题: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2,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5,这个数是():有很多学生在写出这个数的时候,只写出了十位,没有写出个位,因为他们认为个位上的数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没有想到这里要求的是写出两位数。

第十小题:用2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最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最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这个题的失分在第二和第三个空格,学生把本学期学习的平面图形与上学期学习的立体图形混淆在了一起。

2、数一数,填一填:

这个题有2个小题,第一个小题是数图形的个数,只要仔细一点数就没有问题;第二小题是添砖,这个题主要我们学习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画图,一种是数个数。这两个题的失分较少。

3、判断:

在这个题里面,主要的失分在第5小题和第6小题。第5小题:一个长方形能剪出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上不是很好,所以这个题想象不出来。

第6小题:拼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3根牙签,那么拼成两个三角形至少要6根牙签。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至少”上不是很好,没有想到2个三角形公用同一根牙签的情况,所以失分率很高。

4、计算:

这个题的失分地方在看图列式中,一种情况是没有把梨子的个数数清楚,一种情况是没有考虑清楚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5、解决问题:

第2小题:停车场上一共有16辆汽车,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10辆,一共开走了多少辆?这个题失分最严重,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把算式列成:16-4-10=2(辆),算成了:还剩多少辆?

第3小题:爸爸今年37岁,小丽今年7岁,10年后,爸爸比小丽大多少岁?这个题有很多学生列的算式是:47-17=30(岁),但是题中没有47,也没有17,学生没有写出47和17的计算过程,没有得分。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改正粗心的毛病,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2.在今后教学中抓稳基础知,让每位学生都学扎实、弄明白。减少基础题的错误。

3.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养成良好的解题审题的习惯。

4.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题型新颖些,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平时多关心他们,上课对他们多提问,课后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上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结下一篇:全国工程建设qc最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