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培训班

2024-10-16

书法培训班(通用12篇)

书法培训班 篇1

薛飞书法培训、重庆书法培训

专业机构、品质至上!

免费试听2小时,有比较才有鉴别!

一•重庆薛飞书法培训中心

重庆薛飞书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有“艺术中的艺术”之称的书法艺术为主要载体,使传统文化走近大众、深入全民。

我们相信:一手好字,一生大事!字写好,人生会更好!

二•课程设置

特色教学: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独创书法自检体系,据此学员可自我检验,快速掌握汉字结构,攻克书法难点具体设置为,少儿书法:执笔、坐姿、笔顺、笔画、结构、语文同步。成人书法:推荐数种经典法帖,根据个人气质禀赋,选择适合范本。

课程分少儿,成人两个板块,每个板块由软笔、硬笔组成,7天写好8天写快(共30小时)楷书速成班。

少儿课程,书体以楷书为主。建议先以硬笔为主,力求能够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而学习软笔书法,辅以国学经典诵读,激发孩子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无论软、硬笔都强调姿势、笔顺的正确规范,因为这与日后的书写能力提高关系极大。

成人课程则根据个人兴趣要求来进行选择,书体不限。结合个人的审美倾向、气质禀赋,推荐适合的经典法帖进行临摹学习。学习过程中会讲解一些文化、书法常识,提高个人修养、审美能力。

除技法学习以外,还辅以书法基本理论,如天下第一行书、楷书四家、宋四家等。书法作品形式、落款印章处理。书法,特别是软笔书法大家一直感觉特别高深,难以学会。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不仅完全能学会而且会相当迅速。为彻底打消初学者的畏难心理,我们特设了免费的体验课,老师作基础讲解,学员亲手书写,感受我们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也好与其他机构作个比较。并且教室里面还悬挂着其他学员的作品,可以观摩借鉴。学员体验后都会感觉信心大增、改变巨大!书法学习与文化课学习不同,即操作性非常强,所以书法老师的示范尤为重要

书法培训班 篇2

目前书法培训主要包含传统书法和硬笔书法培训两种。前者主要是强调艺术性,后者主要强调实用性。书法培训旨在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文字富有美感、易写易认、规范实用。

项目特点

1.书法速成,需求广泛。

目前书法及硬笔书法培训市场上,尤属速成班、短期班最受家长和学员青睐,生源量很大。本项目5—8天硬笔速成班极受学员好评,整套教材获国家专利,易教易学易练,简洁实用,效果立竿见影。

2.老牌名校,经验丰富。

本公司是教育部门批准的书画等专业教学研究、教法推广的教育培训机构,项目开办已15年,培训书画学员近12万人次,学员获得各类奖励近万人次,已形成整套成熟的教学模式,可提供从起步到宣传、招生、教学、教材、管理、教师培训等一系列成功模式的资料和服务。

市场分析

据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前国内2—12岁少儿数量超过2.2亿,基数庞大,我国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而在大中城市,75%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式艺术培训。拥有无比巨大需求的少儿教育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经营条件

根据加盟商所在区域的不同,各级别代理商的代理费用分别为:乡镇级代理2万元;区级代理3.5万元(不包括省会城市);县市级代理5万元;地市级代理10万元;直辖市、省级代理20万元。另外,合作者还需自第二年起每年交纳约为代理金额20%的管理费。

效益估算

书法培训班 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纲要》精神,持续打造上饶市广丰区“中国书画之乡”品牌,由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和区文联等部门联合倡导,区书法家协会推出的“书法家进校园”暨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活动启动仪式在区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元涛,副区长颜显高出席。团区委、区教体局、区文联有关负责人,区书法家协会部分著名书法家,各中小学书法教师以及部分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李元涛在讲话中介绍了该区书画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情况和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他指出,“书法家进校园”活动的启动实施,是引导学校重视汉字书写教育、搭建師生和书法家互动平台的重要环节,也是书法全区教育,语言文字战线和书法界服务师生、服务基层的有效手段。李元涛要求,全区各中小学校要切实落实好书法课程设置,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常态化推进书法教育;广大中小学书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提高书法书写、教学水平;广大中小学生要通过书法练习,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养成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习惯,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活动期间,举行了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其华作了题为《书法漫谈》的讲座,他从书法概念、书法源流以及作品欣赏等方面对书法教育进行了主要讲述。参与活动的书法家还与各中小学书法教师、实验小学学生代表进行了书法互动,王少华、周其华、陈向东、楼望江等书法家还对学生作品进行了现场点评,对师生们进行了现场指导。(余国丰)

书法培训班招生简章 篇4

“三槐堂书法工作室”专注于少儿书法的教学、培训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通过硬笔与毛笔教学的互动开展,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强化艺术修养。●采用小班授课,手把手式教育。

●因人而异,逐个辅导,随报随学,一人一个进度。●毛笔书法从启蒙开始,因材施教。硬笔书法与语文课本同步,时间短,见效快。

●课时:平时每周一天(周六或周日),寒、暑假每周五天。每天三课时。

●如果家长需要,平时可给予一定时间进行作业辅导。●收费:包年1500元。暑假班700元。●上课地点:创美小区丽苑二幢201室。●授课教师:

王老师:江西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中华全国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广丰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县各级比赛中获奖或参展。●咨询电话:***

“三槐堂书法工作室”招生简章

“三槐堂书法工作室”专注于少儿书法的教学、培训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通过硬笔与毛笔教学的互动开展,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强化艺术修养。●采用小班授课,手把手式教育。

●因人而异,逐个辅导,随报随学,一人一个进度。●毛笔书法从启蒙开始,因材施教。硬笔书法与语文课本同步,时间短,见效快。

●课时:平时每周一天(周六或周日),寒、暑假每周五天。每天三课时。

●如果家长需要,平时可给予一定时间进行作业辅导。●收费:包年1500元。暑假班700元。●上课地点:创美小区丽苑二幢201室。●授课教师:

书法培训班教学心得体会 篇5

1。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陶冶情操。

2。掌握书写技法。

3。培养市级书法特长生。

二、临习范本

1。基础楷书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帖。(必学书体)

2。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圣教序》魏碑《张猛龙》魏碑《董美人》智永草书《千字文》等帖。(以上书体可选一种)

三、理论学习

1。清黄自元《间架结九十二法》

2。《中国书法简史》

3。唐孙过庭《书谱》

4。历代碑帖善本

四、课时计划

第一阶段:结合“永字八法”学习楷书基本笔画和笔画饿变化共54课时。(初一第二学期、暑假)

第二阶段:临帖创作四字楷书大字作品一幅共15课时。(暑假)

第三阶段:楷书偏傍部首的组合规律,及《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共45课时。(初二第一学期)

第四阶段:独立创作四十字楷书作品一幅共45课时。(寒假)

第五阶段:深入研究楷书,提高审美能力,完成百字以上作品共60课时。(初二第二学期、暑假)

第六阶段:学习《中国书法简史》,学习用第二书体创作二十字以上作品一幅共30课时。(暑假)

书法教师培训 篇6

为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大繁荣目标,满足中、小学每周一节书法课教学需要,解决书法教师严重不足现象,特举办书法教师岗前培训班。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受训者掌握必要的书法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书写技能,增强汉字书写教学及书法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称职的书法教师。

二、报名资格

1.立志从事书法教育

2.有一定书法基础

3.专科以上学历(含专科)

4.师范专业毕业生优先,有教师资格证优先

5.年龄35岁以内

三、培训内容

1.教师职业规范,基本能力培训;

2.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与任务、学校汉字书写教育现状、写字教学、经典书法与校园文化建设、汉字书法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训;

3.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大纲,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教学大纲及考评标准;

4.《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文化概论》、《历代经典书法作品鉴赏》、规范汉字书写与教学方法、楷行隶篆四体书法的临摹、教学及听课、试讲、实习、考评等。

四、相关事项

1.本期培训班人数限30名,从即日起接受报名,额满为止,报名时需带毕业证、身份证、书法类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书法作品两副(硬、毛笔),报名费300元(可充培训费)

2.培训时间:2012年2月20日至5月20日,培训地点: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3.培训费用:培训费6800元/人(含教材及学习用品),生活、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4.报名咨询电话:027---88860080qq:1259203792 联系人:程老师

五、培训待遇

1.考评合格颁发书法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2.参加教育部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书法培训师资格证考试合格者颁发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监制、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湖北管理中心颁发的初、中、高级“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书法培训师资格证” 证书(教育部考试中心备案,全国通用)

3.培训结束举行推荐会,取得以上两证学员负责推荐到学校、大型教育集团任专、兼职书法教师,与用人单位签订任职协议,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高校书法委员会

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培训中心

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湖北培训管理中心

论解缙的书法观点与书法创作 篇7

解缙自幼聪明过人, 才气放逸, 出口成章, 在当时有才子之名。清代汪盬《评释巧联》记载了解缙应景撰联的故事, 如该书卷六213条载:解缙七岁时, 随父同出, 见有妓者吹箫, 父亲命他作对, 解缙答曰:“仙女吹箫, 枯竹节边生玉笋;佳人撑伞, 新荷叶底露金莲。”“箫是枯竹节, 玉笋比仙女手, 而‘玉笋’与‘枯竹’相合。出句已巧。伞如新荷叶, 金莲比佳人足, 而‘金莲’与‘新荷’相贯, 对句亦精。”[1] (第一册第135页) “现代心理学认为, 童年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往往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渗入, 构成一个人基本的思维类型, 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 而且会成为他艺术思维定势中的某种定向路标”。[2]解缙儿时在父亲熏陶下, 养成了爱好吟诗作对的习惯和信手拈来的创作速度, 这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之一。范盭《古今滑稽联话》122条载:“解大绅滑稽善对, 尝与某君坐。某君曰:‘有一书句, 甚难其对。’解问之, 曰:‘色难。’解曰:‘容易。’某君不悟, 促之曰:‘既云易矣, 何久不对?’解曰:‘适已对矣。’某君始悟‘色’对‘容’、‘难’对‘易’, 为之一笑。”[1] (第六册第4334页。)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 解缙才思敏捷, 性格诙谐洒脱。解缙擅长诗文书法, 据明代曾盰《巢睫集》所记, 在洪武时:“公为中书庶吉士, 尝应制《春雨诗》、《养鹤赋》, 操笔而成, 造语奇崛。时中书舍人詹孟举以书明世, 亟称公书有法, 而用笔精妙, 出人意表”。又《列卿记》记其在成祖时事, 云:“文皇正位, 雅闻缙名, 召置左右, 进侍读学士。其文雅劲奇古, 逼司马子长、韩退之;诗豪宕丰赡, 似李、杜;书小楷精绝, 行草皆佳。”[3] (203页) 本文拟对解缙的书法观点和书法创作作些探讨。

一、解缙《春雨杂述》中的书法观点

解缙论书之语主要见于《春雨杂述》, “工夫精熟”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

明初书家大多沿袭元人之风, 取法魏晋以来帖学, 注重功力。解缙论书同样表现了这种主张, 他在《春雨杂述·学书法》一条中说:“学书之法, 非口传心授, 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 布置间架, 捏破管, 书破纸, 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 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盽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 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 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 古人以帚濡水, 学书于砌, 几石皆陷。”[4] (495页) 可见他提倡勤学苦练, 以为书法之工来源于传授和临摹, 只有通过千百遍的练习, 方能掌握其中规律, 因而他称赞古人勤于习书的精神。围绕着工夫, 解缙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师承和方法。

就师承而言, 解缙强调书法的传授, 他《评书》一条中说:“学书之法, 非口传心授, 不得其门。自羲、献而下, 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书学中兴, 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 惟苏、米庶几。元惟赵子昂一人。皆师资, 所以绝出流辈。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 惜乎工夫未及, 草草度时, 诚切自愧赧耳。”[4] (496页) 可见他极重视口传心授的作用, 强调作书宜学有所本, 师资深厚, 智永之所以能开启隋唐一代之书, 缘于其得二王真传;苏、米、子昂皆胎息前人, 故能独步当时;解缙自己也说得笔法于詹希原。詹氏为元明之际的著名书家, 尤善大字, 丰坊《书诀》中论题署书曰:“本朝惟孟举 (詹希原字) 可配古人, 自后未见其比也。”可见其书功之深厚。《春雨杂述》中专门立“书学传授”一条, 历叙从蔡邕直至明初的书学传授谱系, 以为书法之秘代代相传, 要想臻其要妙, 非得其正传不可。稍后的丰坊《书诀》中也以为执笔、运笔之法历代相传, 以为前人之书“虽所就不一, 要之皆有师法, 非孟浪者。”[5]以项穆之《书法雅言》则首标“书统”, 可见解缙之说的影响。

就方法而言, 解缙对于执笔、用笔、结构章法等都很注重。其《书学详说》一条中就对上述各方面都详加论述, 认为“书之美自钟、王, 其功在执笔用笔”。如他论执笔法说:“执之法, 虚圆正紧, 又曰浅而坚, 谓拨镫, 令其和畅, 勿使拘挛。真书去毫端二寸, 行三寸, 草四寸。掣三分, 而一分着纸, 势则有余;掣一分, 而三分着纸, 势则不足。此其要也。而盿捺、钩揭、抵拒、导送, 指法亦备。其曰盿者, 大指当微侧, 以甲肉际当管傍则善。而又曰力以中驻, 中笔之法, 中指主钩, 用力全在于是。又有扳罾法, 食指拄上, 甚正而奇健。撮管法, 撮聚管端, 草书便;提笔法, 提掣其笔, 署书宜, 此执笔之功也。”[4] (497页) 他认为执笔的原则是“虚圆正紧”, “令其和畅, 勿使拘挛”;执笔的高低要根据真、行、草等不同的书体而定。执笔的方法有“盿捺、钩揭、抵拒、导送”法即五指执笔法, 此外还有“扳罾法”、“撮管法”等。

又如他论用笔说:“若夫用笔, 毫厘锋颖之间, 顿挫之, 郁屈之, 周而折之, 抑而扬之, 藏而出之, 垂而缩之, 往而复之, 逆而顺之, 下而上之, 袭而掩之, 盘旋之, 踊跃之, 沥之使之入, 眀之使之凝, 染之如穿, 按之如扫, 注之眂之, 擢之指之, 挥之掉之, 提之拂之, 空中坠之, 架虚抢之, 穷深掣之, 收而纵之, 蛰而伸之, 淋之浸淫之使之茂, 卷之蹙之, 雕而琢之使之密, 覆之削之使之莹, 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 如见佳丽, 如远行客过故乡, 发其怡;怒而夺激之, 如抚剑戟, 操戈矛, 介万骑而驰之也, 发其壮。哀而思也, 低回戚促, 登高吊古, 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 而梦华胥之游, 听钧天之乐, 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4] (497页)

这里详述了用笔的顿挫、盘屈、回环与转折、按下与上举、潜藏与显露、下垂与上缩、前行与回复、逆行与顺行等多种变化, 强调了笔势盘旋、踊跃、重按、倾注、弹跳、挥舞、提走、空中运转等动感力度, 也涉及到了字体的收放、疏密、奇正等问题, 而且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情感, 指出了喜怒哀乐的感情可表现于笔墨之间的特点。

关于结体、章法, 解缙也阐述得非常具体, 他说:“是其一字之中, 皆其心推之, 有眃矩之道也, 而其一篇之中, 可无眃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 左行之于右行, 横斜疏密, 各有攸当。上下连延, 左右顾瞩, 八面四方, 有如布阵:纷纷纭纭, 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 形圆而不可破。”[4] (498页) 他以为一篇之中, 上下左右都应互相照应, 如军中布阵, 八方完备。他举出王羲之《兰亭叙》的例子, 以为其布阵照应完美无缺, “增一分太长, 亏一分太短”;“纵横曲折, 无不如意, 毫发之间, 直无遗憾”。他于近人中最推重赵孟眅和詹希原, 认为他们在书法之篇章结构上深得右军之旨, “今欲增减其一分, 易置其一笔、一点、一画, 一毫发高下之间, 阔隘偶殊, 妍丑迥异。”最后他总结说:“是以统而论之, 一字之中, 虽欲皆善, 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 如美石之韫良玉, 使人玩绎, 不可明言;一篇之中, 虽欲皆善, 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 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为之主, 使人玩绎, 不可明言。此钟、王之法所以为尽善尽美也。”[4] (498页) 他以为一字之中必有一笔振起, 一篇之中, 必有一二字极妙。正如陆机《文赋》中论作文云:“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词之有条, 必待兹而效绩。”这样的论述都是颇合符艺术辩证法的。

解缙论书强调工夫, 所谓工夫, 表现在学有师承和尽其格法两个方面, 并以为由工夫精熟而后可臻自然超妙的境界。他指出:钟王“遗迹偶然之作, 枯燥重湿, 秾澹相间, 盖不经意肆笔为之, 适符天巧, 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强为, 亦不可以强学, 惟日日临名书, 无吝纸笔, 工夫精熟, 久乃自然。”[4] (498页) 可见他以为自然奇妙是出于日日临写的功夫, 故他强调学书必须从模仿古人入手, “先仪骨体, 后尽精神。有肤有血, 有力有筋。其血其肤, 侧锋内外之际;其力其筋, 毫发生成之妙。丝来线去, 脉络分明。描眊为先, 傍摹次之;双钩映拟, 功不可阙”。他首先求与古人似, 要求“对之仿之, 如灯取影;填之补之, 如鉴照形;合之符之, 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 如睨伐柯;察而象之, 详视而默记之, 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愈近而愈未近, 愈至而愈未至, 切磋之, 琢磨之, 治之已精, 益求其精。”[4] (499页) 他以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学古求似的重要性, 要求反复切磋, 琢磨, 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一旦豁然贯通, 便能“忘情笔墨之间, 和调心手之用, 不知物我之有间, 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 而后为能学书之至乐。”这样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在《草书评》一条中说:“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 以变化牵掣为用, 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 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著, 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 多有意趣。”[4] (496页) 说明他以沉着顿挫的楷法为本, 以变化牵掣的草书为用的, 这种主张也贯穿于他的书法创作之中。

二、解缙的小楷和草书创作

永乐初年他与胡广、王琏等都是成祖身边有影响的书家, 明吴宽《家藏集》卷五十五《题解学士墨迹》云:“永乐时人多能书, 当以学士解缙公为首, 下笔圆滑纯熟”。[3] (203页) 解缙曾在其《春雨杂述》中详叙《书学传授》, 十分强调“学书之法, 非口传心授, 不得其门”。并记录了自己学书的经历, 说:“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 惜乎工夫未及, 草草度时, 诚切自愧赧耳。”[4] (496页) 。明何乔远《名山藏》记载:“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 神气自倍。”[3] (203页) 可见解缙书法受到危素、周伯琦、詹希原等人的影响, 与元代康里盽盽的书法一脉相承。解缙曾官“侍书”, 相当于中书舍人, 以后他的官职虽要比中书舍人一职高出许多, 但仍称得上是明初重要的宫廷书家, 他最擅长的书体是小楷和行草。关于解缙书法的基本风貌, 王世贞在《题解大绅书黄庭经》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解春雨才名噪一时, 而书法亦称之, 能使赵吴兴失价, 百年后寥寥乃尔。然世多见者狂草, 其所以寥寥者, 亦作狂草故。今此纸小楷《黄庭》, 全摹临右军笔, 婉丽端雅, 虽骨格少逊, 却不输詹孟举、陈文东也”。[3] (204页)

解缙的狂草最见才情, “名噪一时”, “能使赵吴兴失价”;其小楷“婉丽端雅”、“骨格少逊”。在解缙身上, 似乎典型地显示了当时书家的极端的两面性。一面是应制, 写工细的台阁体小楷, 另一面则是大幅的狂草书。这种大幅立轴的狂草, 在元代几乎没有, 即便有立轴作品, 尺幅也很有限。因此这种大幅草书立轴的样式, 很有可能亦是此时为适应宫廷悬挂布置需要而风行起来的, 明初的宋県以及解缙、沈粲等均有此类大幅草书作品传世, 很能说明问题。两种书体相较, 草书当然更能体现作者的性情, 所以在解缙传世的大草作品中, 存有狂放不羁的连绵草也就不足为怪了。解缙传世楷书作品有《金刚经册》, 草书作品有《草书唐宋诗文》 (现藏故宫博物院) 、《草书文语立轴》等, 全篇用笔如走马奔阵, 狂放连绵, 满纸缠绕画圈, 文字几不可识, 用笔“圆滑纯熟”, 重形式而轻实质, 完全为了视觉上的刺激, 因此他的草书有着一种极端的倾向。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在评价解缙草书时带有讽刺意味地说:解大绅“狂草名一时, 然纵荡无法, 又多恶笔, 杨用修 (慎) 目为镇宅符”。[3] (204页) 解缙当然并非是不通法度之辈, 他的行草作品《跋李邕古诗四帖》、《自书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等, 因非悬之庭堂的大幅, 写得颇具风姿, 如陆深所云:“解公才名盖世, 其翰墨奔放, 而意向特谨严。” (陆深《陆俨山集》卷八十九《跋解学士书卷》) 因此解缙的书法, 实不应以一时一作而定, 他的多面性, 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无关系, 是值得认真分析的。

虽然历来评价解缙对书法史的影响, 往往以草书论之, 而其实质则仍在宫廷书风的笼罩下。明永乐时代宫廷书家的书法, 实际上主要由小楷与草书这一工一草的两极构成。台阁体小楷因是诏诰、宫廷用书的必须, 加上誊写《永乐大典》的巨大工程与科举八股的效仿, 当然影响要大得多, 可视为台阁体的主流;但从艺术角度论, 另一极的草书, 尽管我们认为它是与宫廷布置悬挂需要相合拍的, 但因此而促进了草书的发展, 所以其意义不可同论。就此而言, 沈粲、解缙及善草的其它宫廷书家的草书, 仍有一定的时代价值。解缙卒后, 其侄解祯期于仁宗时 (1424—1425) 因善书选为天下第一, 召为中书舍人, 王世贞《盄州山人续稿》卷一百六十三《续名贤遗墨卷》以为“不失春雨 (解缙) 门风”。[3] (204页)

参考文献

[1]龚联寿.联话丛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2]陈颖.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J].南昌大学学报, 2011, (1) .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M].历代书法论文选, 1979.

“大书法”时代·“大书法”人 篇8

“大书法”时代 需要”大书法”人

当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被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新、旧两个时代的时候,上万年积累的灿烂文化也被“西学东进”思潮打得粉身碎骨,文化传承方式被西式教育体系所取代,而仅以“国学”之名进入学者的书斋,不再作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而普遍存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从此不再读同一本书。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是富国强民之道的唯一选择。

然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载体,在毛笔书写文字不再作为唯一的记录方式之后,它却以书法艺术的身份继续流传绵延。加之象形文字符号功能之外其独特的意会性及其起源于造化而能沟通天地的神秘谕旨性,而为人们所崇敬。它因集文字、审美、育人、符号谕旨等功用,而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与艺术相区别。东方文化和艺术,也因书法的存在而更加高贵和神秘,乃至对于西人来说赋有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境地而具有了无限的未来意义——艺术的、美学的、人文的未来指向性。而当传统回归大潮不可避免地来临,随着不同时期历史文物的不断发现与发掘书法不只是以往的独立书面文本式样存在,时移至今我们又以一个新时代之人和世界视野全方位观照中国书法的时候,一个“大书法”的时代来临了!

“大书法”时代,需要“大书法”人。

就在新时期书法史的推进中需要这样的一位书法人的时候,这位书法人以“‘大书法’者”的面貌站在了时代的潮头。这位“大书法”人就是曾来德。

曾来德不仅以自己独特的书法创造走在了学术的最前端,还以其书法艺术思想、书法教学实践,确立了当代中国书法教育与创作的一整套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而知名于学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思想理论体系,那就是由曾来德首先提出的一个崭新的书学概念——“大书法”。

一、“大书法”观的产生

1985年7月,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中写道:“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江苏画刊》现更名为《画刊》)。此言一出,引起了中国画学界激烈的争论。时值’85新潮涌动,一代艺术青年不满于当时美术界依然存在的左倾路线,不满于前苏联现实主义美术观和传统文化里的一些价值观,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突破,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当时的主要刊物和出版物介绍了从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直到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画派,对当时的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批青年艺术家在这次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85美术运动的主将。从艺术本身来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不亚于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或者也可以说,当时“全盘西画”的思想是上世纪的一个接续。

相对独立的书法又是怎样的情形呢?八十年代初期,正当中国美术轰轰烈烈追逐新潮的时候,中国书法的主流是却“回归传统”,以林散之、沙孟海为代表的老一代书法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学养和传统功底,成为书法界的标志性人物。

正当’85新潮逐渐沉寂,人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时候,吴冠中1992年“笔墨等于零”之论,又一次点燃了中国美术界的熊熊烈火,引发了全国上下旷日持久的“笔墨”之争。有意思的是,在争论中中国画不但没有走向末路或趋向西方,而是相反,它加速了人们对传统的再发现,并引发了传统回归的大潮。而此时的书法,由于受日本和西方的影响,却开始了流行书风的探索。但流行书风毕竟以消解传统经典文化内涵为代价,在形式因素的变革中不能完全承载民族历史文化,其审美取向往往趋于一种混沌境地。

用一句话概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就是新旧相争、传统与现代并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自大西北的军旅书法家曾来德引起了中国书界的瞩目。八十年代初,曾来德先生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由于把现代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85年,团中央授予曾来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曾来德书法电影纪录片《军中墨客》,并被国家文化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影片译制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七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发行。90年代,曾来德成为现代书法的“开风”人。所创作的极具视觉震撼力的作品,让整个书坛为之一震,包括美术界、理论界也不得不为之叹服,褒扬者有之,追摹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曾来德成为当时中国书坛有争议的人物,但也无可置疑地成为了中国书坛变革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从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从“回归传统”到“走向现代”再到“回归传统”的反复。当代书法究竟向哪里走,成为摆在每一个书法艺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时代的交汇,总是诞生新的艺术形式,也会产生新的思想。曾来德不仅是一位极富创新与创造能力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有思想艺术家。新旧的交锋与交替,碰撞出的智慧之光在这位极具创作能力和思想的艺术家身上开花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古人与今人、写字与书写、书法与绘画、绘画与书法、小书法大书法……面对中国书法的新形势,经过多年的创作与思考,曾来德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书学概念——“大书法”。

如果说上世纪的艺术思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艺术领域的革故鼎新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书法绘画的走向就是反思现代、发现传统冷静思考后的理性选择。

“大书法”,就是这一选择中的智慧之果。它纵贯古今、横通中西,第一次把中国书法放在了全球大视野,开创了中国书学的新纪元。

二、“大书法”概念范畴

曾来德”大书法”论道:

“大书法”与小书法、好书法与坏书法、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中国书法与域外书法,这四大概念总体上构成”大书法”的基本命题,描绘出了“大书法”的基本层次和图式。

小书法关注把字写好。而“大书法”的功能、作用和意义,以及它包含的几千年来对文化的那种特殊作用和功能,远远不在小书法这个体系之内。“大书法”包括了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书法与文人画的关系,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书法与西方艺术的关系,书法与音乐的关系,书法与舞蹈的关系,书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但有史以来,书法家只关注小书法,而把书法更多的功能抹杀了。

书法绝不单是一种囿于技术上的写字,而是一种文化,涵盖象形性、文字符号性、文化性、书法性,书法则包括了艺术书法、观念书法、思想书法等不同哲学与美学取向的书法艺术形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除了字词意义还有文化思想性意义。文字、诗歌仰仗书写,诗文、信笺、手札、便签,都必须通过书法来传承。诗词被争相书写,因而流传,文学得以保留和传承,以进一步阅读。同时,人们阅读时往往是先看书写优美的程度,也就是视觉的因素,这就是书法审美功能——可视性审美领域,这样书法就与建筑、雕塑、绘画等同样的可视性审美特征与功能对应起来。同时,在世界交流愈来愈成为常态的大格局下,书法的中国性,书法的国际性、包括国际书法在内,以及书法的当代性和未来性愈来愈凸现出来。无论是与域外显著不同的中国的现代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往往从中国书法借助书法元素。而由曾来德本人提出的墨乐书法、画意书法等概念,则一并作为书法的现代形态进入了当代书法史。

书法的多样性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书法家的使命就不能单纯落在把字写好这样一个小书法概念上,而是站在中国全部书法史和全球视野大空间上审视书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而相应书法好坏的评价标准,也不再仅是传统的单一模式。传统书法与当代书法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对比。对于域外书法而言,我们的评价体系、标准,就要在更宽的标准下:只要借助了书法元素,就可以认为是一种书法关系。至于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真迹是昨天的经典,就像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代书法是儿女,要代表这个时代,与父母有所不同,联系的是血缘,像父母而又不是,有联系又不一样。

当我们以一个现代书法家的身份,把中国独一无二的书法置于这样一个环境,站在世界上说话的时候,呼唤“大书法”的时代来临了。

就在这样一个一触即发的风口浪尖上,曾来德经过三十年来的书法实践,以书法人的极度敏感,在人文关怀以及国际交流的大视野下,经过一系列思考逐渐形成并提出了“大书法”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书法”必将由精微而致广大,并由此引发“大书法”时代的来临。而全面建立“大书法”体系,是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家和书法研究者的使命。在这一使命中,曾来德成为了“大书法”时代的领头人。

三、“大书法”理论体系

如果说“大书法”概念的提出,是作为一位书法人的天性敏感的话,那么“大书法”理论架构,则反映出了一位书法人的理性自觉。这是作为一位专业书法家与一般书家不同之处,曾来德也因此确立了在学术界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同时,曾来德因为在中国国家画院教育第一线,担当和具备了传承、培养、育人的教育家身份。因而我们说,“大书法”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曾来德是一位有思想的书法家。而“大书法”的提出与切身实践,使他成为了书法界的“‘大书法’人”。

曾来德从书法传统着手,通过冷静地梳理书法史,对书法传统做出了有别于通常书法史家的认识和结论,由此推及现代,对现当代书法进行了合乎逻辑的学理性阐释,并由此大胆地推断了“大书法”时代的来临。

曾来德认为,传统有一种“欺骗性”,这种欺骗性,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史形成的对传统真相的遮蔽,另一方面是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时有一种被动的审美心态。比如关于碑学与帖学。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一直带有鲜明的官本位特征,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达官贵人的书法艺术史。清代以前,论书者一直视“二王”为宗的帖学为正脉,因为它体现的是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品评的标准也是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味为标准。碑学,包括写经、汉简、石刻等民间书法传统,直至清代中后期在邓石如、康有为等人倡导下,提升到与帖学同等的地位,碑学和民间书风才受到重视。实际上,历代的大师无一不从民间书风中汲取营养,但书法史并没有给民间书法家应有的地位,因为他们身份卑微。正是这种理性的认识,曾来德在书法创作中直接取法敦煌写经和楼兰残纸,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历史文化感和现代视觉形式的崭新书法艺术式样,给这些同样应该作为书法史资源但却被蒙蔽的传统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由于这一通常作为匠人书法中那种生命活力与形式美的因素的再发现,而丰富了书法史。

关于书法的现代性,曾来德认为就是当代人如何对待传统和开启未来的问题。只有按照传统发展的规律,按照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把艺术放到一个流动的发展脉络当中,我们才能谈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如何体现现代性,首先要自觉地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对待,从形式美的高度来认知和思考书法的问题,研究书法艺术的形式规律。从诗文到语词到文字,甚至到非文字,这是一个对书法书写内容不断浓缩和对形式美逐步强化的演进过程。现代书法重要的是“书法”而不是“现代”。现代书法探索的目的,不是要创造有别于传统书法的样式,而是研究书法艺术内在的形式规律,探索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应有的形式美。

至于书法的标准,优秀的书法作品仍然是有标准的,它必须具备四种品格,即“新、奇、险、绝”。古人是以“神采”、“气韵”来判定一件书法艺术品优劣和艺术家境界的高下,但这不是从书法本体的角度来进行批评的。中国文化强调整体的和谐、自然,强调艺术品背后的内在精神,而不太注重技术上的分析。就书写而言,书法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技术和工具的变化,相应书法的评价标准也应发生变化。创造新的笔法是形成新的语言和风格的潜在条件,敢于使用、创造新的笔法,也意味书法有了现代意义。

由此及彼,曾来德对自古“书画同源”命题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曾来德认为,书法和绘画构成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一,画家的书法才能是确定这个画家最终艺术成就和高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书法家的绘画才能,是鉴别一个书法家能不能够进入当代书法创造的一个重要标志。昨天,我们只是看到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而没有看到绘画和书法的关系。用一个坐标:一个横坐标、一个纵坐标和一个对应的竖坐标,就可以找到书法绘画与世界艺术的对应关系。

书法培训.简报 篇9

======小学教师书法培训活动简报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帮助教师掌握粉笔书法的技能,10月19日下午3点40分,我校举办了粉笔书法专题讲座。

书法讲座中,老师从粉笔的准备、书写的内容、黑板的准备、书法的结构、现代书法名家等方面对粉笔书法做了细致的阐释。老师重点指导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结构法则,从主笔到布白,从穿插到重心等,并利用图片资料有针对性地指出书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通过本次粉笔书法讲座,老师引领大家走进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走进了神奇的汉字世界,体会了独特的书法神韵。讲座后,教师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将以饱满的热情来面对11月的粉笔字书法竞赛,今后会把书法带入生活,把练字变成终身的学习习惯。

书法培训心得 篇10

在暑假我参加了为期2天的书法培训,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深知培训意义和此次书法学习的重要性。

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目标明确。培训中,在书法教师精心辅导下,学员学习的热情高涨,效果显著。通过培训,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它既能锻炼意志,又可陶冶情操;既反映个人的意志,又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

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人生,生命的体验。好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能深入。写一个字,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在学习书法,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律法则却是一样的。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以及行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规律。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

右手中的笔。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胆落笔,随时调整,锻炼出前笔有缺憾,后面的点画能补救的本领,字形态要控制好,也在于善于找参照。临帖的时候自己的主观不要被帖套住,随时想到整体的关系,更加注意单个字的整体、角度、长短、笔划之间的配合。从大的方向把握住“度”,再从细节上深入。书法的临帖,需要钻研和静心学习。我会在接下来的书法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练字的人,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成为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曝十寒,它是一个长期的细水长流的过程。既要注意人品的修养,要不务虚名,不好高骛远,还要富有刻苦踏实的学习作风。这正是我们民族气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雪伟

书法培训班 篇11

《书法真诠》是张树侯晚年所著的一部书法著作。

张树侯(1866-1934),名之屏,安徽寿县人。擅诗文,工书画、篆刻,又能刻碑。早年曾与宋教仁、商震等同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走杭州,客吉林,屡濒于危。”民国成立后,“自知非政治才”,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于金石文字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搜罗甚富。”“其书法则真、草、隶、篆,各体兼优,且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晚年客居安庆,求书者盈门。

《书法真诠》凝聚着张树侯一生书法实践的心得体会。于右任曾為该书题诗云:“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

《书法真诠》和其他书论一样,也包括运笔、结构、鉴赏等部分。和其他书论不同的是,《书法真诠》用了相当的篇幅谈论书法的教学。

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学者好为舍己以从人,教者又每强人之从己。初学知识未开。罔知别择,原无足怪,而教者不应戕学子之性灵妄自神圣也。勿论教者所造未必神圣也,即神圣矣,与其使我之外复增一我,何若使圣之外更增一圣也。况教者出于性灵,学者得之标榜,既使步亦步,趋亦趋,亦万不能逮其师必也。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如梁闻山不纳邓完白为弟子,此种高谊,所以不可及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今之习字,通弊有二”,张树侯所说的通弊,自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叶。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现在在书法教学中这种通弊是不是不存在了呢?抑或只是偶尔发生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种通弊目前依然普遍存在。

很多书法老师以教代学,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大脑被当成装知识的仓库,学生只是被动的、被迫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双方劳动和协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在意志、兴趣、心理、思维等多方面潜在信息和能力的开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感,破坏了教、学双方作为个性发展前提的潜在遗传信息进行“重演”的某些条件和机会,限制了个性发展。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没有灵活性,缺乏创新意识。虽然理论上可以高谈阔论,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

张树侯提出了解决通弊行之有效的办法。“吾谓教人者,但当因学子笔之姿,为之多其标本,且与学者商榷,半令自为主张,教者不过作识途之老马,俾勿入于坎窞,陷于荆棘足矣,令其自为别择,从其心之所好,自尔事半功倍。”用现在的话说,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应当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决定所学习的范本。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辅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点到为止”,不要下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教育家第斯德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当学生在岔道徘徊时,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当学生有疑难时,教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是他们的鼓劲者;当他们成功时,教师是他们的颁奖者。总之,教师的角色随着学生学习情形的变化而变化。

张树侯特别推崇梁闻山。梁闻山,号松斋,乾隆二十七年进士,曾官湖北巴东知县,后主讲安徽寿州寿春书院,为当时著名书法家。邓完白(即邓石如)年轻时曾到寿春书院,为诸生刻印、写扇面。梁闻山见之,叹息说:“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究其才力,可以輘轹数百年钜公矣。”就介绍邓石如到江宁举人梅镠那里,梅镠家藏金石碑帖甚富,邓石如客于梅家八年,广临各种碑版,寒暑不辍,终于成为一代金石大家。梁闻山不纳邓石如为弟子,并不是因为当时梁闻山水平不如邓石如,而是明白邓石如应该学些什么和怎样学习,为邓石如指出了学习的途径。

学术知识之增进,悉由交换而来;绳墨规矩之平陂,尤赖模范而定,学者欲求进步,其不能无所师承也,顾师法或不善,则流弊转益滋,窃谓师法今人,其弊有二;师法古人,其弊亦有二。

其或学子奴性太深,但遇有盛名者,即思仿效。又或教者予智自雄,戕他人之性灵,就一己之轨范,致令学者削足以就履,此则师法今人之弊也。

吾于古代,酷爱《经石峪》大字,于近代,酷爱薛翥江行书,而卒未曾一临摹者,虽笃好之,而笔姿不相近也。学者苟浮慕高远,不自量度,强名士为名将,窃恐绌其材且度其事矣。吾曾见初学小生,隶书学《石门颂》,真书摹《石门铭》,草书摹岳武穆《出师表》者,取径非不高,其不能就轨道可预决矣。夫九仞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躐等以求,讵有当乎,此又师法古人之弊也。

吾谓学字者,一当视其笔姿之所近,一当视其程度之相当,或因其所好而牖进之,或因其所偏而矫正之,固在教者精于鉴别,半令学子自为主张,而尤要者,须视其功力之所及,即如唐之颜、柳均可学也,然如颜之《宋广平》,柳之《琅邪碑》,岂初学小生所能学步乎。步趋有先后,万不能躐等以求也。

或曰公孙舞剑、担夫争道,昔人皆于此悟笔妙,似古之工书者,原无一定标本,随在皆可取资矣,曰不然。如彼所说,为神化者言之,非为学步者言也,然则初学宜何师,曰,既生今世,自应以真书为先务,自应由严重者植其基,则南帖不如北碑也。无如今之习北碑者已不胜其弊,则不如规模隋唐,隋代碑版墓志多美书,惜传者殊少,唐以肃代之际为极盛,而流弊亦最深,莫如初唐流弊差少也。待初基坚固,自尔万法随之,或探源篆隶,或博涉阁帖,即盛唐诸大家,亦可供驾驭,资摹仿也。

上述文字论述了学习书法者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师承。师,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更可以是书本。但无论师承古人还是师承今人,都会有利有弊,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有谓:“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意思是说:学习的路径很多,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就行;高明的老师不把自己的一套强加于学生,而善于学习者也不会死跟着一个老师跑。《书法真诠》也特别强调了这层意思。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书法是一种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依靠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点、线所构成的节奏和氛围,宣泄书家心灵的情韵,同时打动读者的感官,使之产生共鸣。但是,书法艺术必须以一定的书写技术作基础,因此学习书法要处理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书写的技巧,然后才能上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不耐烦练习书写基本功,在书写技能不熟练,甚至完全没有书写技能的情况下,开始所谓的“书法艺术创作”,并美其名曰“现代书法艺术”。

学习书法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要学习书法,必须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从前人的书法实践中吸取营养。如果没有创新,则陷入了前人的坎窞,书法也就走进了死胡同。但如果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是象现在一些狂热的书法“者”否定继承,仅仅强调书法的个性化发展,他们把书法神秘化、游戏化、夸张化、杂耍化,使书法艺术太“艺术”了,似乎地球上什么都可以被当作书法艺术,甚者,把包括人体行为的各种动作方式也当作书法艺术,故作高深之态,别人皱眉头,则窃自满足。这种所谓的书法严重违背了作为书法的最基本要求。

书法培训班 篇12

然而, 在历来的书画市场中, 它却始终处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处境。相比较而言, 书法好像总不能是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撩拨着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出手欲。与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频频创出天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不仅当代书法在拍卖场上鲜见, 一批学术和艺术上都很有造诣的当代书坛的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更是在拍卖场上绝迹, 只是在私下交易和礼品经济中艰难进行, 真正把它当作收藏品相对较少。“佳书不如孬画”的潜意识在艺拍市场的作用力不可低估。但毋庸置疑的是书法所需要的时间、工夫、经历、素养等比其他艺术门类要求的更加严格, 所以同样一个级别的画家的书法, 应该比画贵才对。像林散之、启功二位先生为例, 他们都是以其书法名享天下, 虽然他们的书作为收藏家所青睐、所追捧, 然在人们的收藏意识里, 如果面对他们的画作可能会义无反顾地加大筹码去收藏, 甚至在收藏家的潜在心理上, 与其花钱投资其书, 不如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价位收藏其画, 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正因为市场因素和人们的“重画轻书”的潜意识作用, 很多原先以书、印名享天下的书法篆刻家也拿起了画笔, 继而又享有画名, 如韩天衡、王镛等。虽然书法的市场现状不容乐观, 但这些都是暂时的, 多少当代艺术作品是书法中博取的营养, 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必将在不久的将来会拨开身边的云雾露出自身的光芒。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作家韩少功曾说, “唯有灿烂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和景仰。不论哪个国家, 历史博物馆从来不会留给黄金万两之类的财富, 或者显赫一时的爵位和官阶, 只会留给文化创造者们的成果, 哪怕是一页手稿, 一幅壁画, 一件道具, 一座建筑, 也会成为人们记忆中某个

活的博物馆。在文化日渐缺失的现在, 从昆曲中将这些艺术的元素重新提炼出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提炼只有技术上的技巧, 而对于其精神内涵的神韵, 我们则只能去发掘和继承, 发掘出华夏美学的本来面目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马家钦在对昆舞的韵律把握和风格定位上, 就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她利用舞蹈创作的技巧从昆曲的“唱”和“念”中总结出舞的韵律, 因为昆曲中的“舞”都是为“唱”和“念”服务的。其次, 她牢牢把握住华夏美学的内涵, 将昆舞审美的特征概括:雅、纯、松、飘、轻、柔、美, 认为昆舞动作的特点是:含、沉、顺、连、圆、曲、倾。昆舞的韵律是:上、中、下、入、推、拉、延, 细细观察这二十一个字, 正是组成华夏肢体运动理想国的框架。

高贵时代真正耀眼的皇冠, 成为人类永远的光荣和自豪。博大精神的中国书法艺术就是我们的光荣与自豪。

如今, 书法艺术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不免有人担心书法将会走向消亡。当今社会似乎进入了“文化苦旅”时期, 时世的翻新, 生存状态的渐变, 塑料制品和机器操作大行其道, 艺术产品也忙不迭地向消费靠近, 艺术工具更是力图造成种种方便, 能写几个像样的毛笔字的, 也只是少数罢了, 圆珠笔、签字笔无孔不入。毛笔的时代过去了, 许多人认为毛笔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批执守文学依然神圣观念的作家和认为书法依然美好信念的文人, 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学术的支撑, 也是理性、良知的代表的文人们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也必然是书法文化的灵魂和旗帜。记得王镛老师曾经说过, “写字有两个目的:实用和欣赏。这两者各有不同的标准, 在书法史中一直是纠缠在一起的。我觉得古代有成就的书法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悟到了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 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等。今天随着时代的信息化, 表面上书法退出了大多数人的视野, 但是它更纯粹地变成了一门视觉艺术, 是被人当作美来欣赏的艺术品, 书法艺术不会随着电脑时代的发展而消亡。”汉字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 向来被视为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审美素养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书法像中国画, 更像音乐, 像舞蹈, 像优美的建筑。给人以美的感受。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一份调查表明, 近年来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第一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别中国的文化符号。据估计, 全国各地的习书人士不少于1亿人之众。种种迹象都表明, 书法不仅不会消亡, 而且依旧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中国书法艺术, 无疑正处在一个冰火交炙的历史时期。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背后, 正凸显出书法趋向低俗化。对当代书法家而言, 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书法是高雅的艺术, 而不是庸俗的杂耍。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铎认为, 现代生活方式和科技发展固然对古老的书法艺术有造成冲击的一面, 但是, 也有利于其传播的一面。比如,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中国的语言艺术等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开始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和熟悉。像美国已经开办了30多所中文学校;中国的“孔子”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文、武术等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望提高, 书法艺术之美才能被更多人所认识, 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久生命力。总之, 只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 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 书法艺术就能永葆蓬勃的生命力。

注释

(1) 朱光潜著.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75

(2) 陈绶祥.国画指要[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眼界第四P32页 (3) 同上, 37页。

(4) 同上, 38页

(5) 朱文相.戏曲表导演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6) 胡晓明.江南文化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1—222。

(7) 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8-19。

(8) 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5。 (9)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14。

上一篇:暑假日记-青岛之旅下一篇:《100个勤学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