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学习作文

2024-06-19

向他学习作文(共8篇)

向他学习作文 篇1

向他学习作文

拿破仑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的许多名言我都熟知,但对他本人我却没什么印象,直到读了《拿破仑传》,我才逐渐对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书写了历史的伟人,从小出生于战乱之中,他的故乡科西嘉被法国殖民,有着强烈爱国意识的他决心要让自己的故乡重回自由,但几次都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低位越来越低,终于,他在一场战争中一战成名,因此,他有了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机会如雨点般想他打来,他都一一把握住了,可以说他的成功是由多年的知识储备以及自身的幸运所造成的。

作为一位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人,拿破仑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他十分刻苦,所以才有了巨大的知识储备,才在机会来时把握住了。而且他有自己的原则,此后,便一直严格的尊守着。其次,他本身就有治理国家的天赋,懂得软硬兼施,才使得他深得人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正所谓的民心者得天下。

不过人无完人,拿破仑的身上也有很多缺点,而且有些缺点是致命的`。首先,他随着权力的增加梦想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他一味的索取,却不知道索取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其次,他亲手打破了他自己所创造的法规,把一群平庸无能的人抬上了很高的职位,产生了一批无功受禄的人。同时,他是一个被感情所牵绊的人,他的第一任妻子风流成性,而他却因为约瑟芬的泪水一次次地原谅了她,尽管最终他们还是离婚了,但他应该一开始就听亲友的劝告,过于重感情对于他来说无意识自掘坟墓。

虽然他的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位书写了历史的伟人,让我们向他学习,闯出一片天地吧。

向他学习作文 篇2

一、开好作文阅读课, 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经验, 是很有道理的, 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生活是作文题材的源泉, 但中学生生活阅历浅, 不善于发现、积累素材, 这就需要借鉴、模仿别人的文章, 特别是同龄人的文章。如果在阅读中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同学的合作交流, 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就会不全, 达不到促进写作水平提高的目的, 因此开展作文阅读课是很有必要的。

作文阅读课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合作泛读和集体精读。

(一) 合作泛读指教师不限定作文选的文章, 包括文

章数量、内容、题材、特点等, 要求学生在上作文课时间进行阅读, 增强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感性认识, 培养爱阅读作文的好习惯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泛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结合一列”:“读与思”相结合 (阅读与思考) ;“读与记”相结合 (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读与论”相结合 (阅读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课后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 ;“一列”是指依据作文内容编写阅读提纲,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构思的巧妙, 选材的典型, 语言的准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好“三结合一列”后, 交流泛读心得, 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集体精读指教师统一选择、印发作文选上的一

篇优秀作文, 在规定时间内精读, 开展集体讨论, 合作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合作泛读的进一步提高, 比泛读的要求更高, 促进作用更大。课前, 教师选印好作文, 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泛读, 做好“三结合一列”。课堂精读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 赏析。

要求学生将合作泛读时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奉献给大家, 并做简要赏析。这一环节既检验了泛读阶段的成果, 又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 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面, 包括标题、构思、选材、组材、结构、表达、语言等, 挖掘出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并结合个人实际,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做到“议有根据、议有目的、议有所用”。如对作文《童年趣事》的标题展开讨论,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找出题眼 (“趣事”) ;接下来要求对题目中的各个信息元素进行推敲, 是“童年”而非“少年”“青年”, 是“趣事”非“趣人”, 等等,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3. 比较。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 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在阅读中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的材料在我们生活中也发生过, 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文中的语言这么优美, 我怎么就表达不出呢?等等。学生通过比较学会了积累材料, 学会了运用写作技巧等,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

4. 求异。

作文贵在出新, 要求学生将范文中的材料换个角度来思考, 看看是否有新意, 做到“老瓶装新酒”, “换药不换汤”。如范文《论“滥竽充数”》的论题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得出“瞒和骗是不能持久的”、“人应该有真才实学”。换一个角度看看如何呢?从齐宣王角度立论, 可以得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原因”的论题;而从齐缗王的角度立论, 可以得出“大锅饭该废除”的论题。只有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 你的文章才会从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 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5. 改换。

看看范文中是否可以换上更好、更典型的材料, 能否重新选材、组材, 结构上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如将记叙文中记人文章的事例, 看看能否用到记事的文章中, 因为记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入和事, 只是文体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如果改换得当, 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改换练习, 对写作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体验。

只有亲自下水, 才能学会游泳。体味范文后, 自己构思, “依葫芦画瓢”, “照猫画虎”, 列出写作提纲, 组织好材料, 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 让同学品评, 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

二、成立课外阅读小组, 延伸拓展课内教学

课堂作文阅读在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交流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要延伸拓展课内作文阅读教学到课外, 加强阅读的实效。每班成立3—6人为一个课外阅读小组, 实行每周定量阅读, 定时交流,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作文阅读, 循序渐进, 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 加以正确的引导, 用好学生手中的作文资源,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摘要: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主导下, 群体协作, 研讨交流, 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是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 作文选无疑成为他们学习写作的最好帮手。教师应在构建好合作学习的平台上,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作文选,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增强语文素养。

向他学习作文 篇3

信念: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这是吴仁宝创作的《华西村歌》中的歌词,集中反映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吴仁宝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党员,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有着乳燕怀巢般的深厚感情。他从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沧桑巨变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多少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形势怎样变化,吴仁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公然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吴仁宝愤怒异常,以诗明志,奋笔写下了《华西村歌》这首理想信念之歌,带领全体村民一遍又一遍反复颂唱。同时,在村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引导村民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凭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从2001年开始,在吴仁宝的倡议和推动下,华西村采取“社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统一规划”的“一分五统”方式,陆续把周边13个相对落后的村庄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大华西村”,以本村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华西享誉海内外的“品牌效应”,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同时,无数次地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帮助黑龙江、宁夏等地建设“省外华西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也是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们学习吴仁宝,首先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忠贞不渝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努力奋斗。

情怀:心系群众、为民造福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吴仁宝对自己幸福观和入党动机的真情坦陈,也是他心系群众、为民造福高尚情怀的生动写照。从担任村干部的那天起,他就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立下了“不拔穷根,誓不为人”的志向,几十年殚精竭虑,矢志不移。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制定了“华西村十五年远景规划”,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建设“吨粮田”,让农民吃饱穿暖;七、八十年代,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九十年代,积极改革经营管理体制,组建“华西集团公司”形成集农业、工业、商贸、建筑、旅游五位一体的大企业集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如今的华西村富甲天下,每户家庭拥有400至600平方米的别墅,100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1至3辆轿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心为民谋利,就意味着自己的奉献和牺牲。吴仁宝坚持“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一直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已享受的最小值”,始终信守“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的“三不”诺言,一直拿着低于集团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多年来,他应得的奖金有1.3亿元,但他分文不拿,全部留给集体。华西村民的住房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别墅,而他和老伴仍然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旧楼房里,村民们交口称赞:“老书记是一心想着华西这个大家,从来没有自己的小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吴仁宝,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千方百计办好为民造福的事情,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

品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华西村是靠实事求是,始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发展起来的。”这是吴仁宝向每位前来“取经”的人必讲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带领华西村民创造奇迹的“秘诀”。吴仁宝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组织书记,吃过“大跃进”年代盲目跟从的苦头。他从深入反思中领悟到,建好华西、富裕华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他不为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努力吃透“上头”,摸清“下头”,结合“两头”,一次一次抓住发展机遇,使华西实现率先发展、高速发展、科学发展。在“左”倾思想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悄悄办起了小五金加工厂,以工补农;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根据华西人多地少、有工业基础、集体家底比较厚实的实际,提出不实行分田到户,而将全村5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30名种田能手,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村办企业,较早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提出“抓大放小”的要求,吴仁宝则根据华西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抓大扶小”的改革思路,对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毛纺、钢铁等大企业抓住不放,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予以扶持,使大小企业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吴仁宝凭着求实创新的精神,在收入分配、企业经营营管理、村民自治、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华西特色”的体制机制,成功破解了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使华西始终与时俱进,走在前列。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像吴仁宝那样,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创新,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追求:志存高远,不懈奋斗

“当干部就要做到困难面前不倒,压力面前吓不到,成绩面前夸不倒。”这是吴仁宝经常与华西村干部们共勉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拼博进取、不懈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凡是接触过吴仁宝的人,无不对他的拼博奋斗精神肃然起敬。无论是当“村官”还是当“县官”(吴仁宝曾经担任过6年江阴县委书记),无论是当典型还是受冷遇,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在担任华西利党组织书记的几十年里,吴仁宝抓华西的新农村建设,一个规划接着一个规划,一个奋斗目标接着一个奋斗目标,始终没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华西村年产值已达几千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富裕村。然而,吴仁宝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全村10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南京雨花台宣誓:苦干三年,产值一个亿。第三年,目标如期实现。之后,他带领华西村民乘胜前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先后提出建成10亿元村、20亿村、100亿村、200亿村、300亿村等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的奋斗目标。到期2007年,全村拥有资产16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450亿元。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吴仁宝想得更高、更远。他提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每年产值至少增加30亿,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建设更加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我们在华西村调研其间,旁听了该村的全体利民大会。会上,吴仁宝大谈特谈的是“富而思变、富而思进”教育村民永不满足,勇于进取。2003年,76岁高龄的吴仁宝退居二线。然而,壮心未与年俱老,这几年,他还是那样精神振奋,仍然一刻不停地为华西村的发展操劳,每天工作长达十二、四个小时,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誓言。

不断进取,艰苦创业,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吴仁宝的成功,说到底是他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结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学习吴仁宝的拼搏进取精神,胸怀大业,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我决定写一封信向他道歉英文 篇4

I do reckon that at present any explanation is pale and futile. However I do not want you to misunderstand me. On my way to your office, an old lady suddenly fainted due to heart attack on the bus. I stopped a taxi and sent her into a nearby hospital. I stayed there until her came, which spoiled our appointment.

I am aware that our appointment is of importance. I do hope that you would be kind enough to spare your valuable to meet me.

浅析小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意义 篇5

一、激发兴趣, 轻松入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步入作文之门。

1.降低要求, 引发兴趣

对刚刚接触习作的小学生来说, 通过适当降低难度, 让学生由难作文, 到愿意作文, 有个良性过渡, 从而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 在教一年级时, 首先指导学生写好一句话, 然后逐步过渡到两句、三句、以至于一段话。在写好一句话时, 为了突出“写好”俩字, 我利用学生的多维性和已有的感官经验, 来引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比如, 某天我拿到教室一个苹果, 让学生看后写一句完整的话。学生非常轻松地写出“这是一个苹果”, “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我告诉学生, 如果再想象苹果是从哪里来的, 味道怎么样, 你会写出更具体的一句话。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后, 在某些成分前加上了许多修饰语。在老师的鼓励中, 在学生的掌声中, 每一名学生都一次比一次说得具体、生动, 这既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有的放矢, 先说后写

从说到写, 先说后写, 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于是, 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尝尝说说、听听说说、画画说说、做做说说、想想说说、演演说说、玩玩说说,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写话的内容, 这样效果较好。例如, 写一种水果时, 让每一名学生拿来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一边有滋有味的品尝, 一边将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互相交流。对喜欢画画的同学, 也可以自由绘画,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配上文字。由于学生非常喜欢玩具, 在写物品时, 我把学生自带的玩具拿出来跟同学共同欣赏, 在欣赏中说说玩具的外观和特点等, 一边说一边向同学演示。先说后写, 并且把写后的习作向父母汇报。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挖掘资源, 引导积累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写出好作文, 应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素材。生活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乐于生活, 采集素材。

1.积累语言, 建立“词汇库”

平时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强化记忆每一篇课文的好词、佳句、美段。同时, 课后搜集成语、积累名言警句等。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就会信手拈来, 妙语生花。

2.玩中积累

爱玩儿是儿童的天性。学校里, 我常常在课间十分钟或大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画鼻子”、“五步连”等游戏, 并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观察游戏中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回到教室后, 再让学生静下心来, 你一言我一语把玩儿的过程说一说, 再写下来。这样, 学生们在活动中发现乐趣, 在玩儿中享受乐趣, 在写作中回味乐趣, 积累乐趣 (素材) 。

3.阅读中积累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话资源。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优势, 把阅读教学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此外, 鼓励学生多读, 多看, 向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集素材。学生读课外书报大多是“用眼睛”去阅读, 印象不够深。于是, 我给他们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 他们就“用脑袋”去阅读了。这样, 既提高了读书质量, 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

4.在观察中积累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写起文章来必然会笔重千斤。因此, 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 提高观察的质量。如我指导学生观察水果, 通过视觉了解水果的形状、颜色;通过嗅觉, 闻到水果的香气;通过触觉, 摸到它的实体, 通过味觉, 尝到它的滋味。然后, 一一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第一手材料。

三、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证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也不可能一无是处, 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名学生习作的成功点、闪光点, 及时加以肯定。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又能树立自信, 调动写作欲望, 从而快乐作文。

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

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 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 每人都选读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或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 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 从而乐于习作, 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的自由表达。

2.提供舞台, 展示成功

我们班有自己的“学生习作选”。这个习作选是我从学生刚刚会写成段话着手, 把不同时间, 不同题材的优秀日记、优秀作文, 以及某段时间内进步较大的学生的习作进行汇总、评改, 学生工工整整地抄写后装订在一起。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时, 获得了满足,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由于这一工作进行的时间长, 不但本届学生能读到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 还能读到上届学生在同年级时的作品。这样, 他们即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也看到了别人的进步,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从而树立更强的写作自信心。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对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向他学习作文 篇6

一、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学生学习力

2014 年5 月, 裴娣娜教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学生学习力与课程建设”会议上, 作了《学生学习力与学科课程建设》的引导性报告, 对学生学习力有详细的阐述。根据裴娣娜教授的研究, 学习力指学生的生长力, 区别于学科学习能力。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力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 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能力、在学习中成长。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 包括了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等四大维度。认知能力, 依托形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 让学生在语音、语法、修辞等几方面有所提高;实践能力, 指交流与表达, 让学生自主体验社会、个体生活;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的理解力, 让学生能够感悟和理解文化的内涵;思维能力, 则是指语言思维品质的核心, 让学生对外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 对内提高自我意识、自我反思。由这四大维度构成语文学科学习力, 给我们语文教育者一个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拥有这四大能力后能够继续成长。所以, 笔者的理解是:所谓语文学习力, 就是让学生拥有这四大能力,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 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 作文教学是如何体现语文学习力的呢?笔者发现, 裴娣娜教授的研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作文教学内容的落实, 体现在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四大维度;一个是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那就是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学生学什么?就是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学习力。此外, 语文学习力的研究, 又和中国写作学的最新研究不谋而合。20 世纪中期至80 年代初期, 我国的写作理论一直在以“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为核心的“八大块”之间徘徊, 关注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后来慢慢转向“写作过程论”和“写作主体论”, 关注的是作者的修养、能力和技巧等问题;至20 世纪90 年代, 关注的是作为生存、发展的“人”“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如何和人的生存、发展同步提高”, 以及“写作的自觉性、自然性、动态生成性和主体的自由表达”等写作哲学上的根本问题。[1]同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表达与交流”相关内容中也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我们可以说, 语文学习力是普适性理论, 写作哲学是专门学科理论, 课程标准是实用指导方案, 当普适性理论、专门学科理论和实用指导方案这三者契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作文学习力的可靠性就更充分了。

二、基于语文学习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实践

那么,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笔者从五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作文中的语文学习力。

(一) 重视潜能激发

关于作文, 语文教师的第一问往往是:我该怎么教?这是教师本位。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去问:我该怎么写?这就是把“教师教”变为“学生学”的观念。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有:没读懂命题要求, 没素材, 没感觉, 没体验, 没思考, 有东西但是表达不出, 有想法但是展不开, 等等。按照学习力的理念, 我们发现很多都不是知识上的因素, 更多的是学生内心驱动的问题, 所以激发学生潜能就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上, 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一是命制适合学生的题目, 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写作素材的积累。

关于命题, 笔者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写系列作文, 挖出学生潜在的那个“我”。如笔者命制过一个系列题目“我笔下的大自然”“我眼中的一个人”“我讲的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个道理”, 让学生写了高一整个上学期, 来帮助学生梳理自身材料, 做到写时不至于有“虽然有材料, 可是用不好”的情况的出现, 让学生在有梯度的重复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并体验到写作的进步。这就像曹文轩教授说的那样, 让学生学会“凝视”自己的生活。学生遇到自己想要写、喜欢写的题目, 就会付出努力将它完成。这些题目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 学生有料可写, 写出的文章有不少在报刊发表。

关于素材积累, 笔者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一个是依据文体积累素材, 一个是依据性质积累素材。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素材要求:有的素材适合于记叙文, 比如个人的观察、感受、体验;有的适合于议论文, 比如文化人物和事情、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我们可以将不同性质的素材分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人生”三大认识范畴, 让学生将素材归类到这三个范畴内。这个“我”, 其实不是指“当下的我”, 而是指“应该成为的我”或者说是一个公民。但有些素材因为角度不同, 可以同时归到其他范畴, 如苏轼月夜赤壁泛舟这个素材, 既可以归到自然, 来证明自然使人陶醉, 也可以归到人生, 来证明人生应该如苏轼一般旷达, 还可以归到社会, 来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学生有了素材, 遇到任何题目就都不会怕。

(二) 重视思维训练

现代写作学认为, 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没有思维的展开就没有写作。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对思维的当代品质要求是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2]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教授也明确指出:“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3]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作文的两个重点:一是文字, 二是思维。我们看到, 优秀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比翼双飞, 失误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马失前蹄。

思维训练有一个让学生“知—懂—会—用”的过程, 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 最后了解和运用思辨范式, 而这个过程少不了教师的引导。所以笔者对写作中最常用到的10 种思辨原理 (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个性与共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前进与曲折) , 特别设计了知识讲解课、能力养成课、思辨运用课等课型。知识讲解课就是讲解各种思辨的特点, 能力养成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 思辨运用课是让学生具体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比如“现象与本质”这一内容, 先阐明真相与假象等内容, 让学生明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讨论, 获得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三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再列举一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分析, 最后让学生作文。这个过程比较烦琐, 一般一个思辨原理要花2课时。但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的参与度会由高到低, 学生的主动性会由弱到强, 学习力也随之提高, 乃至很多内容可以自学。这说明思辨训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审辩式思维 (如北京的谢小庆) 或批判性思维 (如上海的余党绪) 的研究, 有大量的成果, 但笔者还未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所以这里引而不发, 以待将来在教学中实践验证。

(三) 重视学习序列

前文讲到重视思维训练时, 其实已经提到重视学习序列。现在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 像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虽然有写作板块, 但写作板块附在阅读文本后面, 甚至和文本根本没有关系, 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后的写作训练是“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可是前面对应的文本却是两首宋词, 根本起不到例文的作用。学习序列的作用, 就是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学。这里又涉及学生基础和水平的问题, 所以一统天下的教材固然不可行, 但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教材完全可以设计出来。笔者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 编写了两套文体教材, 还将继续编写其他文体的写作教材。

一套是关于实用文写作的 《议论文写作教程》。教程分为六章十四节, 从“认识高中议论文写作”开始, 下面依次是“高中议论文文章范式”“高中议论文审题技巧”“高中议论文素材运用”“高中议论文写作语言”……一直到“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辨”, 在每一节的编排上, 以“范文指路”“专题指点”“课后训练”等有序展开, 便于自习。该教材的独特之处是, 没有从议论文静态的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着手, 而是从“写作难度”着手。

一套是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的 《诗歌创作教程》。对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 现代诗歌无疑是神秘之海, 一方面充满着抵达彼岸的期盼, 另一方面则充满因无知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而那种焦虑和恐惧又因为期盼而显得更为突出。笔者开设这门课程, 就是想给远航者造一艘船、递一支桨, 让他们可以因此走得更远。教程以“揭开现代诗创作的秘密”开篇, 以下十讲为:诗歌创作的突破口, 诗歌的模式, 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 题材不是难题, 思维问题, 停顿、押韵和分行, 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文本的嬗变, 读诗是为了准备写诗, 做一个良知的人。该教程跳过了烦琐的诗歌平面理论知识, 着重从“学生写”的角度进行指导。以该教程为课程内容的选修课程于2015 年10 月获得浙江省第六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 通过网络向全省推广。

(四) 重视文本体悟

学生的“写”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发现, 很多学生写不好文章, 完全在于不知文章的体式、范式。所以笔者着重研究过考场优秀作文的特点,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优秀作文都具“四有”特征:有思 (情) 、有料、有序、有文。有思 (情) , 就是读者在思想感情上有收获;有料, 就是作文里呈现的素材;有序, 指的是文章思路要清晰;有文, 就是有文采, 句子有意蕴。若把这推广到文学作品, 则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完整, 一个是美丽。完整, 就是完篇, 能够整体地表达作者情思;美丽, 就是在完篇基础上有美好特点的文本, 包括文面和意蕴。这些特征能够提升学生的判断力, 有助于他们一眼看出自己文章的优劣, 或者自身存在哪一方面的缺陷以便自我提升。

所以, 文本体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本阅读量。笔者采用教师课前朗读、教师布置篇目学生阅读、学生课外自读课内交流等方式。比如笔者朗读过王鼎钧的《命运》等名家范文, 也朗读过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自己的下水作文, 推荐过王开岭、祝勇等名家作品,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本的力量。

(五) 重视有效课堂

无论怎样让“学生学”, 还是必须通过“教师教”来完成。“当学生的学习力得到提高之后, 会对教师产生许多压力, 它能调动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教案设计能力、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教学力上。”[4]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建立有效课堂。所谓有效, 就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笔者最常用的手段是“读写结合, 协作交流”。读写结合, 就是讲解阅读文本的时候, 往往扣住写作技法, 比如教读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一文, 笔者将重点放在“以读悟写, 形成一种经历性题材的写作模板”, 让学生从这一篇中领悟这一类经验型散文的写作模板。协作交流, 就是面对一个问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讨论, 进行观点碰撞, 如果还未能解决, 则放到全班讨论。如笔者曾经在“市学科带头人优质作文示范课”里推出过“写作教学要重视素材积累”一课, 教学中先展示不同类型的两类文章,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 得出“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两大类需要积累的写作素材, 再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效果很好。又如笔者曾设计过“发现同学作文中的美”作文讲评课, 让学生互评作文, 用个性化的感受代替术语, 去发现并评议作文亮点, 效果不错。此外, 有效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用课外补充课内, 如以发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认识到:教学生写作时, 教师眼界要高、身段要低, 心中有学生, 这样才能贴近学生, 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才能做到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从2014 年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 笔者的实践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茫然无措到信心倍增, 从经验出发到有科学理论支撑, 一路走来, 收益颇多。学生也随笔者一起收获和成长, 或者说, 笔者也随学生一起收获和成长。

摘要:语文学习力理论与写作哲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契合的。培养学生的作文学习力, 就是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文化能力、思维能力。基于语文学习力培养的作文教学实践, 可以从潜能开发、思维训练、教学序列、文本示范、有效课堂等五方面进行。

关键词:语文学习力,作文教学,写作科学

参考文献

[1]杜福磊.新时期30年:现代写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75.

[2]汪圣安.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286-289.

[3]张伟明.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9) :7.

向他学习作文 篇7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历来是教师头疼、学生犯难的传统问题, 教师难教, 学生难写, 成为制约作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一把枷锁。而“应试教学”的影响又导致教师急功近利, 只重视固定形式的体裁搭建, 忽视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扼杀了作文与个性的相互依存, 抛弃了作文与训练的循序渐进。

当前, 孩子在作文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不会下笔, 无从说起;不会表达, 语言空乏;不会创新, 缺少个性;习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获取高分;学生对写作没兴趣;缺素材, 写不具体;中心不明确, 会说不会写等等。

正是由于家长和学生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不满, 催生了作文培训的市场。当然培训机构作文教学有它的优势。

二、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优势

(一) 针对性强, 重视专业化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等, 而作文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没有深入到作文教学的专业化发展。而作文培训机构只针对作文这一块, 更容易吸收和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等。有些作文培训机构的作文教学已经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首先, 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 如愉快教育, 赏识教育, 成功教育等。兴趣是动力, 快乐是载体, 生活是源泉。其次, 坚持快乐中教, 快乐中学, 循序渐进一课一得, 分类突破, 全面提高, 这也暗合了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培训机构是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 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落地生根。

(二) 小班教学

当前小学大都是大班教学, 一个班六七十人, 老师上课, 能把纪律维持好就非常不容易了。一些好的教学形式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些教学方式, 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班往往实行小班教学, 一个班十人左右, 更有利于老师实行“私人订制”的个别化教学。

教室四周的墙上,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每个孩子都是读者、帮助者、小老师……只要孩子愿意, 都可以拜读别人的大作, 都有权利帮助别人修改, 当然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开放的课堂, 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三) 把竞赛和激励机制引进课堂

把竞赛和激励机制引进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招生, 有竞赛和激励机制的课堂, 更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 巩固现有生源和发展潜力生源, 扩大了培训机构的市场影响力。

三、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不足

(一) 教师队伍的鱼龙混杂

培训机构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来路不一, 有的是从学校辞职下海的, 有的并非科班出身, 甚至根本不是语文老师。只要上岗之前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可以上岗, 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 作文教学的形式多于内容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意思是说, 形式多于内容就有点虚伪, 浮夸了。培训机构的生存之道就是招生, 为了吸引学生以及家长的眼球, 培训机构的作文教学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户外体验课, 有室内实验课等等。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但写起作文来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三) 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红娘代嫁”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 用教师对作文的认识结果代替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过程。“学生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作, 而是向教师学习写作。这好比登山, 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自己登山的感受, 并没有带领学生一起登山。”这就是作文教学中的“红娘代嫁”问题, 教师应该是写作的“红娘”, 而不能代替学生来写作。作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是训练而不是传授, 因为从根本来讲, 作文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知识。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

(四) 学生“写作”像“填空”, 作文的课堂动态生成不够

几乎每个作文培训班的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列一些好词好句,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有的还会讲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孩子们任选一种, 再加上一些好词好句的点缀, 一篇作文就完成了。看似“完美”, 实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好的作文应该是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一说到助人为乐, 就会写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提到母爱, 就是妈妈下雨天给我送伞。缺乏个性化的写作, 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这种疲劳, 不仅是老师的, 更是学生的。

四、培训机构作文教学的出路

培训机构作文教学有它的优势, 但也有它的不足, 它的出路在哪里呢?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 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盛行。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其中,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 ‘协作’是学习的基本方式, ‘会话’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培训机构作文教学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所谓情境设置, 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及当堂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和氛围。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对写作是否有兴趣, 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小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面是一些课堂上创设情境的实例:

实例一:用情景设置设计导语

如在讲《秋天的图画》作文时, 如此设计导语:“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接着让孩子们听《秋日私语》的音乐, 边听边想象秋天的图画。听完之后,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最后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 想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导语中, 老师是用古诗、音乐、图画来设置情景。

实例二:用情景设置组织课堂教学

如三年级下册要写《一种蔬菜》的作文,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三个情景, 把整个课堂有序地串联起来。

情景一:快乐体验, 接受培训。快快、乐乐要开一家蔬菜店, 准备招聘推销员。如果你想应聘, 必须接受以下培训:认真观察, 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抓住特点, 内容具体;要介绍这种蔬菜的吃法和味道, 以及你对这种蔬菜的喜爱之情。

情景二:快乐选材, 面试。培训结束, 现在进入面试时间。选几个想应聘的同学, 让他们详细介绍一种蔬菜。

情景三:笔试时间, 用文字表达出来。应聘上的同学有奖励。

通过这三个情景的设置, 会发现学生上课很有积极性, 主动参与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 在着力强调学生的写作兴趣时, 还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 才会“乐于表达”。然而, 从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看, 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他们的生活就在“学校与家、家与学校”这两点一线上。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 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校园, 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天地。如春天, 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时,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 大地一片金黄, 果实累累时, 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此外, 在平时, 我们也可以抽出时间, 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 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 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 才会提起写作兴趣, 打开话匣子。

情景设置, 体验生活, 只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冰山一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作文培训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团结协作, 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协作发生在写作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写作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写作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作文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 更不是某个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而是每个学生团结协作的课堂。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 才会把自己当成写作的主体。

一篇好的作文, 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结果, 更是学生体验成功的结果。教师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 但总有闪光点, 大至选取材料, 布局谋篇, 小至一个词。每当学生挖掘到闪光点, 教师都要对其及时加以肯定, 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价时, 重过程, 轻结果, 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 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哪怕有时只是发表在教室的宣传里。这些成功的体验, 都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

(三) 会话的基础是爱, 教师心中要有大爱

会话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此外, 写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由于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师生会话的基础是爱。培训机构的老师可以英雄不问出身, 但他要对学生有爱心,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爱, 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心中有大爱的老师, 他会把培养学生看作目的, 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学生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 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

到培训班来补习作文的小学生, 大多数都是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 他们中有些人甚至“破罐子破摔”、明明写作能力不至于那么差, 但自己认为很差, 以至于看不到希望。针对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教师要有大爱情怀, 给予人文关怀, 从心理和情感方面让学生回归。对学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学生也许会发生“罗森塔尔效应”, 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虽然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鱼龙混杂, 但是只要教师心中有大爱, 他就应该是培训机构所需要的人才。

(四) 意义建构, 作文动态生成

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 要以“我的一家人”为话题写作文, 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张全家的合影, 然后让每个学生对着照片讲自己的家人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引发学生写作的需要。有写作的需要还不够, 还要引导学生探索照片上没有的东西。这时老师可以适时点拨:“如果让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用一种动物或物体来比喻你的家人, 你会用什么呢?”学生的思路一旦打开, 就会有很多思维的火花迸发, 像《一家四条“虫”》这样优秀的作文就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了。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进行心灵的开发、进行灵魂的培育。“我手写我心”, 就是要求学生开发自己的心灵, 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作文源于生活, 直达心灵。“我手写我心”, 学生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就会去关注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并呈现出来, 会发现写作是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呼应的。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就是要求教师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同时更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心灵, 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解决当前学校和培训机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的写作兴趣问题、作文的动态生成问题等等。但是, 仅仅有一种理论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培训机构要想生存下去, 必须要比学校的作文教学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挖掘。

首先, 要做好服务, 共享发展。

学校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而培训机构生存的根本就是生源。为了生存, 培训机构必须做好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还有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反馈, 如优秀的作文及时上传到家长群里, 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进来, 共享发展成果等。

其次, 抓好专业, 创新发展。

作文培训机构的教师, 必须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在培训学生的同时, 也要自动接受培训, 如网络培训、同行之间互相学习、集体备课等,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专业基础打牢了, 才能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创新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法和学法的创新等。

最后, 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孩子就像一个天然的煤矿, 不能过度开采。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其实是“揠苗助长”, 有些机构甚至巴不得孩子从开始学作文就成为“作家”, 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 学校的教育往往关注了前面比较优秀的学生, 而后面比较调皮的学生、中间大多数平平凡凡的学生往往被忽视。家长送孩子来培训机构学作文, 就是希望孩子作文能进步, 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 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写作基础制定不同的、现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做到全面发展。

向他学习作文 篇8

“文章不厌百回改”, 大文学家的成名作, 无不经过反复修改而成。但好的文章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 而取决于自己的修改。写作文时, 将修改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修改, 学生可以从写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不仅是写作学习中的必要手段, 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了以“写实用的中考模拟作文”为目标的“作文精练精改”改变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现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做如下论述:

一、确定课程目标

我所任教的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系统的作文训练, 一些基本的写作要求能达标, 但在写作技巧方面尚有不足, 大部分学生上交的作文存在着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问题。这次巧借《初中生语文写作学习方式转变》课题的东风,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讨论出“作文精练精改”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布置的作文篇目宜少不宜多, 经过反复修改达到作文一、二类卷标准, 比较适合农村中学九年级学生。在实践中, 我确定如下课程目标:

1. 有目的精选作文题目, 在有限的时间内,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2. 根据所教作文修改方法, 学生进行自评和同桌互评, 通过参与作文全过程,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3. 根据小组长建议、老师适当点拨以及自我多次剖析修改作文, 学以致用, 通过实践, 使学生获得写作技能。

4. 经过一学期课题实验, 转变学生固有的写作模式, 以期提高学生作文成绩。

二、设计课程内容及评价标准

1. 精选作文精练的篇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重知识传授, 重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为了使学生作文水平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高, 在当前大力号召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 笔者认为九年级学生作文篇数要少而精。学生害怕写作, 笔者大胆进行九年级学生作文学习方式改变, 从《中考专辑》中精心挑选九年级学生下学期写作篇目, 如《从脚下出发》《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等。这样既给学生吃了颗定心丸, 又能让九年级学生在紧张学习中腾出时间精改作文, 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2. 给学生作文评价标准, 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德国著名作家莱辛说: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 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 任凭选择一个的话, 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而不是真理。”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远比教师永无止境的评改更能激发学生获得作文自学能力的愿望。笔者印发2015 年南平市语文中考作文《追逐快乐》的一、二、三、四类卷的样文, 让学生从立意 ( 20 分) 、结构 ( 20 分) 、语言 ( 25 分) 、内容 ( 25 分) 、书写及创新度 ( 10 分) 给样文打分数, 写出理由, 并进行修改, 经过这次训练, 绝大部分学生学会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师再从中选优, 培养出四人一小组的指导小组长, 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3. 学生精练精改作文的过程

让学生实践精练精改作文时, 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作文题目的意思; 其次让学生分四人一小组, 讨论写什么体裁, 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开始独立写作; 第三, 学生完成作文后, 采用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的评改方式, 学生进行第一次修改, 修改后作文再经过小组长的建议, 进行第二次修改, 而后在教师的建议下, 再进行第三次, 甚至是第四、第五次的多次修改, 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现结合我在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案例阐述学生在精练精改作文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案例1: 《从脚下出发》精练精改过程

班上郑同学第一次写《从脚下出发》时, 只写了一些空泛的理论, 没有实例, 内容不丰富。第一次修改, 郑同学在作文中加入《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脚下出发, 勤学苦读成为大学士的例子, 以及鉴真和尚做行脚僧的例子, 充实了作文的内容。第二次修改时, 他能一边讲道理一边摆事实, 做到有理有据。第三次修改作文, 他加上了从脚下出发的含义以及一些理论, 使作文内容更充实。第四次修改作文, 他关注了作文的语言, 使作文达到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一类卷标准。又如江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 经过五次作文修改, 从第一次作文语言不够优美到作文达到语言优美, 注重细节描写, 结构完整的一类卷的标准。比如他的《从脚下出发》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生活就像天气一样, 有时风和日丽, 有时电闪雷鸣。但是或许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对一个人来说就是冬日的阳光。我们要从脚下出发, 给予别人快乐。”这篇作文得到54 分的好成绩, 现在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 他乐于写作, 善于写作。

反思: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 “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 学生在作文修改之路上独立探索实践, 找出写作文的方式。“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教的快慢、容量, 根据是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经过第一次作文精练精改的训练, 班级学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写作教学模式, 学生由怕写作文向想写、想改作文这一好的方向发展。

案例2: 《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精练精改过程

写第二篇作文《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时, 学生更加投入, 很珍惜这样难得的写作训练机会。叶同学写第二篇作文, 篇幅过长, 而且语言基调不统一, 在自我修改、同桌建议、小组长评改、教师指导下, 叶同学经过四次修改, 突出了作文重点, 作文的结构也完整, 语言基调也统一了, 弥补了写作中的不足。现在, 她对写作越来越感兴趣, 写作自觉性增强。林同学的作文文从字顺, 结构完整, 只是她不懂得如何取舍作文内容, 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写入作文中, 以至于这篇作文语言过于华丽, 而内容又过于空洞。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 她经过多次修改, 学会了详略得当, 作文重点突出。游同学在写第二篇作文时, 开始只会生搬硬套题记, 学得比较死板, 没有明白题记真正的含义。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 经过多次修改,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得优美多了, 写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王同学写第二篇作文时, 开始只注重作文语句优美, 作文只单纯地写春天的景色, 忽略了作文的立意, 在自己的努力及大家帮助下, 修改后的作文立意高, 作文的整体品质提高了。卢同学在写第二篇作文时, 开始只注重作文的的开头和结尾, 而忽略了作文的主要内容, 作文内容略显乏味, 自己再度作文, 发现问题并修改后, 内容充实了不少。经过几次修改, 她的作文注重细节, 内容充实。

反思: 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方法科学则事半功倍, 反之, 则事倍而功半, 很多教师只知道从数量的增加上让学生学习写作, 不明白学习方法不科学, 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效果不好。任教班级学生进行第二次作文精练精改训练时, 笔者用精选2 篇作文的方式来强化训练, 培养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习惯,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文精练精改的效果:

三、课程实施安排

作文精练精改适用于九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训练, 用20 课时完成: 教学生修改方法用2 课时; 《从脚下出发》作文精练精改用8 课时, 分散到每一周的作文课中; 《这样的画面, 让我流连》作文精练精改用8 课时, 分散到每一周作文课中; 学生反思、小练笔用2 课时, 进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及时归纳总结, 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四、进行课程反思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技法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目前大多数作文课不能称之为“课”, 虽有课堂, 有教师, 有学生, 有课时, 有作业, 但没有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 讲评大多以朗读佳作为主, 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笔者以学生为主体,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写作技巧的习惯, 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学习环境, 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写作学习方式,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走稳精练精改模式下, 九年级学生只要坚持下去, 不断修改作文, 就会超越自我, 写出精美的中考作文。

参考文献

[1].王立根《作文智慧》,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新学期新展望的广播稿下一篇:基层武装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