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作文

2024-10-13

向孩子学习作文(共15篇)

向孩子学习作文 篇1

向孩子学习为题目的作文

中国人原本讲究教学相长,但这个法宝似乎被洋人偷了艺,而我们净剩下师道尊严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对早期教育的再认识,我们也认认真真地学了些方法,但很多人难以实际运用和坚持,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自觉地摆老师的架子,忽略了向孩子学习。

如果家长能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观察宝宝的活动,你会发现这小东西身上竟有那么多值得学习和令人钦佩的地方:

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以及探索的冲动。有时无论你怎样引诱他都不会被左右,而只专心埋头于自己的“工作”;而有时他又可以随时停下手里的活计,立刻投入到另一场战斗。

他们是那样的具有耐心和毅力,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任何一项单调的学习,直到完全掌握烂熟于心。就像宝宝会请你把同一个故事讲上一千遍,直到他倒背如流。

他们是那样地善于自我激励,总是发自内心地为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而欢呼雀跃,从而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

他们是那样地懂得摆脱烦恼,无论是一阵铃声、一张画片、一颗糖果还是一下抚摸,都可以成为他逃离烦恼的`快车。

他们又是那样地大度和忠诚,只要你有一颗真挚的爱心,那些曾经有过的误解、强迫、忽视甚至伤害,都会被他抛到九霄云外,而依然全身心地投入你的怀抱。

他们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发现,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又不知失落何处的东西。而一旦我们可以虚心地向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的理解孩子,就不会再担心无法跟宝宝交流。

向孩子学习 篇2

为了保全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我决定再投一次。便故作惊讶地说:“怎么回事呀,我刚才瞄准了的,怎么还是投不进?再试一次吧。”操场上变得异常安静。这次我谨慎了许多,控制好手腕的力量,觉得万无一失了才把球抛了出去,只见球顺着篮筐转了几圈,又飞了出去。两次受挫的我一下泄了气,不敢去面对孩子期待的目光。

“老师,没关系,你可以再试一试。”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原来是铭铭,她把球放在了我的手里。这时我立刻想到:我是一名教师,遇到一点挫折就如此颓唐。以后怎么教育孩子?我对铭铭笑了笑,那份被理解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这时投篮高手超超走了过来:“老师,要不然我做你的师傅吧,你肯定能学得很快的。”没想到孩子们根本没有计较我的失败,反而热情地帮助我获得成功。是的,孩子的心本来就是纯洁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投篮不中是很正常的,他们可以帮助老师。这时,我还需要顾及什么呢?于是。我很坦然、虚心地向两个投篮高手学习,练了几下,我已经有很高的命中率了,孩子们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此时,我感觉到孩子们更喜欢我了,我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 篇3

王辉

我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

“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确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

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真切的道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有的欣喜与危机感。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和教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

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永不厌倦的话题,“为人父母”不单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随之而来的岁月里,新任父母面对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不断争论、借鉴、修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了家庭教育的口头禅。

然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平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中国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

心不在焉„„

学习永远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言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熏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向孩子学习》读书笔记 篇4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我们应当承认,在今天的社会中,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遇红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乘电梯时是否爱堵在门口,还是在升旗仪式上是否唱国歌、吃完快餐后是否收餐盘,还是便后是否冲厕所、在网上是否说脏话,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用来教育未成年人的道德细节,都可以同时用来教育成年人自己。假如以这些道德细节为标准,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当中开展一场行为规范竞赛,我们将十分尴尬地发现,获胜者未必一定就是成年人。虽然成年人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成年人教育孩子讲文明、讲道德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年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成年人向孩子学习文明和道德的过程。孩子们从书上学到了很多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同时,他们也会把这些礼仪和规范当作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大人们的言行。成年人希望未成年人做到的,未成年人同样希望成年人能够做到,这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对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应当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更健康的成长,对成年人而言,则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沉重的责任。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篇5

黄勇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孩子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看似平淡,看似平凡,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找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存在的距离,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再通过细细琢磨,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找到通往学生内心的大门。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第一次和孩子们打交道,不会去揣测学生的心里,而且怕和学生走得太近导致学生不害怕你,教学质量体现不了,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的时候,总想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想让学生能顺利的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预设好的环节,结果学生却不能顺着你的思路,相信这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往往这时我总会把学生硬生生的拉回到自己的预设环节中,最后导致学生学得糊里糊涂,自己则感觉上的太累!结果导致一堂不成功的课!细细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强硬灌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我不能虚心的向孩子学习!不知道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说自己心里对知识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成人还能维持自己的绝对权威吗?传统的长幼之序和师道尊严既已受到猛烈冲击,那么我们依靠什么来维持成人对孩子应有的权威和影响呢?我们还能做

到学为人师吗?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知识来源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既然我们已经作不到“学富五车”,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来自孩子的越来越难以应付的提问呢?我们还能继续维护传统的学生观、儿童观吗?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个人权利及其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学习主体和发展主体,有其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重构新型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呢?学校和家庭还能发挥原有的功能吗?在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会中,学校和家庭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和社会化场所,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充斥着社会的各个场所,新的交往形式,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的学习与交往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与家庭如何适时应变,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加以选择,发挥其组织、调控的作用呢?

我们应当承认,在今天的社会中,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遇红灯时是否遵守交通规则、乘电梯时是否爱堵在门口,还是在升旗仪式上是否唱国歌、吃完快餐后是否收餐盘,还是便后是否冲厕所、在网上是否说脏话,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个用来教育未成年人的道德细节,都可以同时用来教育成年人自己。假如以这些道德细节为标准,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当中开展一场行为规范竞赛,我们将十分尴尬地发现,获胜者未必一定就是成年人。虽然成年人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成年人教育孩子讲文明、讲道德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年人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成年人向孩子学习文明和道德的过程。孩子们从书上学到了很多文明礼仪和道德规范,同时,他们也会把这些礼仪和规范当作一面镜子,用来对照大人们的言行。成年人希望未成年人做到的,未成年人同样希望成年人能够做到,这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对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应当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更健康的成长,对成年人而言,则意味着更艰巨的挑战和更沉重的责任。

与孩子一起成长需要向孩子学习 篇6

理由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作为父母,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吗?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性别的差异吗?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儿童对于我们至今仍然是一个黑匣子。据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的父母占30.3%。对孩子的太多误解和无知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二,父母靠什么教育好孩子?不是靠学历、收入和地位,而是靠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占47.4%,成为家庭教育四大困难之首。第二位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占40%。可见,许多父母教育素质不足决定了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三,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性地位,半数以上的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低于孩子。《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父母超过六成。父母这种不适应甚至落后的状态决定了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四,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尊重儿童的权利等等。但是,《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认真学习过有关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这一巨大差距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理由五,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中华文明修养的中国人,需要优良传统文化的持久熏陶。许多父母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家庭建设缺乏与时俱进的家规家风,如此缺憾决定了父母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

那么,今日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个极为重要的理念和前提,就是向孩子学习。

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启动“向孩子学习”课题,就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进行大型调查研究。我作为课题组长,与康丽颖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在北京、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南宁、桂林、泰安等8个地区,对116名10岁至18岁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同时又访谈了朱小蔓、周晓虹等41位知名学者。我们得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结论是: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将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

如今,近20年过去了,时间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已经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最先觉醒的父母们甚至喊出了肺腑

之言:“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

向上!”

在这里,我将结合最新的研究与实践,重新分析自己近20年前写下的基本观点,希望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启迪。

第一,向孩子学习的四个

观念

观念一、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

在当今时代,社会变迁速度异常之快,不仅儿童面临着发展问题,成年人也面临着完善自我、迎接社会选择的挑战,面临着一个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问题。

面对未来的尚不知晓的世界,成人已难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亦已明了。

观念二、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两代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倾向已经越来越显著。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教育将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孩子和成年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在共同成长过程中,两代人之间会产生一些相互影响。

成年人与儿童都处在个体成长的漫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而所谓共同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即一方面成年人将自己所走过的成长道路展示给孩子,作为一种可供参照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孩子是很有益处的,应该说孩子们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许多观念意识都是从成年人那里得来的;而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实践,也为成年人适应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中介和桥梁,因为所谓“新时代”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要有所附着。实际上大多数成年人正是从孩子身上感受到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的。

从“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到“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涉及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的社会化。

可以说,社会生存环境与个人生存需要的统一,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人们在社会互助中的统一,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与上述理论相关,社会学与教育学认为,在儿童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是其重要的教育者。这自然是正确的。

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在信息化时代,孩子不仅仅受父母和教师等成年人教育,他们也在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成年人。也就是说,两代人的社会化既有共同性又有双向性。

共同性指两代人共同成长,双向性则指两代人相互影响。

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所独享的一种权力,它是两代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1.子女可以教育和影响父母,在这里,教育的影响是自下而上的;2.成年人应允许儿童对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作出选择。

观念三、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按照许多人的传统观念,儿童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丝毫无权利可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这种看法,要求把儿童当做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

只有当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权利主体时,他们在成年人的眼里才不会是无知无能、任人摆布的被动的生命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同时,只有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成年人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现并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

在今日中国,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自出生起,就享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生存权——每個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

能和智能的权利;保护权——不受

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等等。这些基本权利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得到全面

确认。

但尽管上述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实行20多年,忽视儿童基本权利的情况依然严重存在,有些父母甚至违背法律,剥夺孩子自由和健康成长的权利。

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产生侵犯儿童隐私的行为,所以儿童隐私才需要特殊保护,但是,不尊重儿童隐私的行为如此公开和普遍,父母对有关权利和法律如此无知,确实是需要深刻反省的问题。

或许可以说,只有当尊重儿童权利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之时,向孩子学习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伴随着信息时代而来的“文

化反哺”现象,动摇了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成人世界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剧烈的来自子代的种种反叛和挑战。

观念四、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

在信息时代,儿童获取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优势已崭露头角,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孩子的才能在儿童期就已显示出来了。

第二,向孩子学习的五个

原则

能否向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是观念能否转变。但是,当你确立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观念之后,仍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孩子身上还有不少缺点,怎么向他们学习”,等等。因此,向孩子学习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而方法是依据成长规律和教育原则产生的。

原则一、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

父母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对孩子的现代行为产生认同感,否则父母不仅难以拥有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原则二、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條件。

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比较有效的教子之方。

多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既可以鼓励孩子进步,又为成年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早已表明,对儿童的否定性倾向,正是扭曲儿童观的根本原因之一。

原则三、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

提出“向孩子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依据科学的研究,也是因为教育实践产生的经验。有人主张表扬孩子可以“无中生有”或“无限扩大”,我是不赞成的。

我的主张是对孩子应当欣赏到位,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失去实事求是的原则,“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也许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的话语,自然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向孩子学习必须以真诚为本。

原则四、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

向孩子学习的不仅仅是新的知识,还有他们那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生态度,以及行动能力、平等地与人对话和交往的能力。

简言之,父母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建立父母的真正权威,从而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原则五、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向孩子学习自然是对成年人而言,而对孩子来说则应向成年人学习,我们倡导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互为师生。

运用这种模式,成年人可以以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的控制、表达等方面给未成年人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学习,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第三,向孩子学习的四个

主要结论

时至今日,无论是新一代儿童的成长特点和时代背景,还是亲子关系面临的新挑战,都更加有力地说明,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理念,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当下时代非常需要的。

一、向孩子学习什么

从反向社会化的角度说,向孩子学习,当然是学习孩子的优点,受其积极的影响。

孩子对成人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成年人看来是不成熟的社会性,如孩子的童真,原生命形态中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二是孩子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具体来讲,至少有十个方面,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主体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批判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公民意识较强并热心社会活动、有环保意识、价值判断求“实”、做事认真、休闲态度积极和兴趣爱好广泛等等。

当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存在许多的弱点,如在克服一定困难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勤俭方面表现较差、学习兴趣缺乏或者说学习动机较严重扭曲等等。应当认识到,孩子们的上述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成功。从另一方面讲,了解孩子是向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

二、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

人们很容易发现,尽管孩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点,在新科技和新文化的接纳方面甚至超越了父母,但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依然千差万别。因此,在“向孩子学习”方面,不同的人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观念差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是否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是否认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即是否认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一个权利主体并拥有人格尊严等等。

第二,地区差异。调查发现,发达地区承认并接受孩子的影响的父母明显多于不发达地区。在农村发现,父母承认孩子比自己强只是因为知识比自己多,处事方法灵活,并有法律意识,但总认为孩子对自己影响不太大。然而,城市父母则认为孩子对自己影响既大又全面。

第三,文化程度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主动接受其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三大差异,可以认为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影响取决于三个条件:其一,儿童主体地位的提高及自我发展张力的形成;其二,成人素质的提高,包括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需求;其三,两代人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三、向孩子学习需要掌握教育的平衡。

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不了解儿童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相信儿童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不尊重儿童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

因此,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幸福之路。

讲到这里,有些父母和教师或许会担忧,向孩子学习,孩子的尾巴会不会翘到天上去了?的確,对孩子一味地赞美或学习,有可能让孩子迷失方向,这自然是成年人的失职。国内外心理学界,特别是陈会昌教授对200多个孩子20年的跟踪研究证明,成长最为健康和理想的孩子,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主动性与自制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而这是养成健康人格最核心的要素。

但是,向孩子学习是与主动性和自制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也成为激发孩子自制力的强大精神支持。简而言之,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目标的平衡教育,可能是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当然,向孩子学习并不排斥对孩子的批评乃至惩戒,而是说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要坚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则,努力发现孩子美好的精神追求,并且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变为成长的过程。

四、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最需要父母和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为孩子做出榜样。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儿童教育的实质同样需要改变教育者本身,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样一个成长过程,既是父母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胜任家庭教育的需要,也是父母为孩子做榜样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父母积极进取的状态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毫无疑问,怀有赤子之心、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就是现代青少年最好的榜样。

致谢:关于“向孩子学习”的课题研究,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重要课题,由本人担任课题组长,与康丽颖教授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本文的部分论述引用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特向课题组成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向孩子学习》教师读书笔记 篇7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本书是各位课题组成员访谈诸位专家所记录的一些真实的事例所得出的向孩子学习的结论。本书中的各个小故事都很吸引人,并且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从中吸取不同的经验,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启发。为了人类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在我们正值壮年的时候,更应该去发现并张扬这一代孩子的优秀品质。本书年选择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个课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是一昧的向孩子学习,而是要知道今天的孩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康丽颖说: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父亲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时的感觉,但是没有理由告诉孩子走公路桥的人一定比走立交桥的人伟大。社会文化的传递肯定是由上一代向下一化传递,作童愈小,愈得接受上一化影响。但是这种传递过程到了一定年龄,到了15岁、18岁,情况就发生了变化。70岁的人要向50岁的人学习,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接受什么都慢了,记不住了,守旧了。50岁的这一化肯定要向30岁的这一化学习。30岁的要向20岁的人传递好多东西。我们家就有个例子。我弟弟25岁,刚参加工作,我就得向他学习,因为他花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他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各种报纸,从中了解各国对中国的任何事情的评价。这些事情我就做不到,虽然我有这个技术,但我没有他那么精通,接受新事物那么快。在饭桌上,我们可以从他那获得很多非报刊、非广播的信息。他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3万—10万字的信息,而且很快就能看完。现在还有很多15、1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我们不得不向他们学习。

向孩子们学习的心得:书迷江雪蓥 篇8

当其他同学的阅读感想还停留在给人物贴标签的时候, 她却可以侃侃而谈施耐庵笔下的女性形象,三国演义哪些情节与事实不符。 这不,交上来的作品都与别人与众不同——《敬水浒浪子》,多么潇洒却又别致的题目!

今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更让我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下课后,晓敏来问我:“老师,你说我画的这个人物到底是谁? ”看她那不怀好意的笑,我就是知道这是考我来着。我琢磨了好了一会,硬是没看出来。晓敏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不忍心难为我,指了指画中人物背上的武器,算是给了我一点提示。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花荣嘛!《水浒传》中要论射箭,他最厉害了,“梁山射雁”就是他呀!

可晓敏却抬出雪蓥同学来,硬说:“老师,你说的不对。雪蓥说了是燕青。老师你肯定没看书。”被她这么一质疑,我当然不干。只能找来雪蓥对质。

“雪蓥,怎么燕青也厉害呢?花荣可是射雁的高手。什么时候说燕青射箭厉害了,你找出来看看。”

“老师,燕青可是连小虫子都能射中的人,你觉得谁更厉害?”小家伙理直气壮地反问起我来。

“你这么一提醒,我就记得了。印象中好像有这么一回。雪蓥,你看了几遍书?怎么这样的小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

“就一遍。”她回答的到是干脆利落。我却站在讲台上嘀咕:“我也是一遍,怎么我就记不住呢?”

“老师你都不知道,江雪蓥看书,书上都划满了横线。”一直站在旁边看热闹的晓敏笑着回答。

看样子,书并不在于看了多少遍,而在于到底有没有用心去看。在这点上,我要向江雪蓥同学学习。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向孩子学习是父母终身必修课 篇9

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悟出该向孩子学习什么。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孩子,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常常让有些父母和教师忍无可忍。在这种情况下,谈到向孩子学习,似乎有些不可能。实际上,如何看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是比较有效的教子之方。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有人主张赏识孩子可以“无中生有”或“无限扩大”,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孩子的欣赏应当到位,让他们恰如其分地了解自己,将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失去实事求是的原则,“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那些话也许会被孩子视为虚伪和廉价,自然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活动,做平等的、受欢迎的一员,与孩子建立真挚深厚的感情,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要注意,当孩子威胁说:“我不跟你好了!”“我不跟你玩了!”这是一句你必须开始注意改善与孩子关系的警告。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我们倡导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互为师生,运用这种模式,成年人可以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未成年人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以及情绪的控制、表达等方面给未成年人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未成年人学习,有效地实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向孩子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父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也以父母的行为作为样本。如果父母不爱学习,想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几乎是空想。想教出爱学习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自己表现出对知识、对学习的爱好和渴望。除了辅导孩子功课,父母也应自己在工作、业务上多充电。

告诉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有的父母天天逼着孩子读书,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时,父母往往会说:“你考上大学,就可以天天玩了。”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有效,这类话语本身就是向孩子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学习只是目前这一阶段的任务。

相信孩子身上有你所没有的优点。只有真正地相信孩子有优点,才会用发现的眼光捕捉到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并且欣赏他。

以商量的语气跟孩子对话。注意不要使用命令式语气,那样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商量的语气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与父母接近的心理,更利于双方的沟通。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向英雄学习作文 篇10

小萝卜头从小就跟妈妈一起被捕入大牢。监狱里的生活把小萝卜头折磨成一个头大身体小、面黄肌瘦的孩子。不仅如此,他吃的还是发霉发臭的牢饭,穿着改小的囚衣。而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呵护、长辈的宠爱,而且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穿着漂亮的衣服。

虽然小萝卜头从小就饱受监狱中的折磨,但他还保持着勤奋努力的品质。小萝卜头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一直努力学习。黄显声伯伯上午教他语文和算术,下午教俄文和画画。他的学习条件也十分差,只能用节省下来的草纸订成本子,还舍不得用,平常在监狱里都是用石头在地上划。生日时得到一支笔也舍不得用,只是在上课画画时才拿出来用一下……而我现在学习条件是什么样的?本子、笔,唾手可得,还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温暖舒适的学习。

小萝卜头条件虽差,但学习非常好,特务监视时,就用俄文与黄伯伯交流,弄得特务只能干着急。而我呢?有时连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也不会拼,一句容易的英语,只能结结巴巴讲出来。想想小萝卜头,比比我现在,我的学习条件是多么优越啊!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小萝卜头因为没完成任务而感到自责和羞愧,但我没做好某件事通常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更不会自责。有时甚至想:“没干好就没干好呗,反正总有人会干好!”

向爷爷学习作文 篇11

在万里长征时期,爷爷们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呢?一条条坑坑洼洼的泥路,一块块潮湿危险的草地,一座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一个个星夜兼程的不眠之夜,加上那难以下咽的饮食,可恶的敌机炮火……爷爷有退缩吗?没有,而是知难而进,努力克服困难。

爷爷们当时勤俭节约。他们穿的是破破烂烂的单薄的衣服,在暴风雪肆虐的冬天,一件单薄的衣服,毫不起作用,只要那风刮得再大些,就随时可以把爷爷身上那单薄的衣服撕扯得四分五裂。在当时那种艰苦的环境,洗衣服几乎是一种奢侈。一件件衣服散发着又酸又臭的味道,这儿黑一块,那儿灰一次。爷爷烦厌这一切吗?没有。当时爷爷还依然艰苦奋斗。爷爷当时吃的是白白的大米吗?是令人不禁口水直流的香喷喷的红烧肉吗?不是,是草根,是身上的皮带。嚼着那淡淡甜味的草根,啃着那散发着恶臭的皮带,爷爷们认为这便是一种幸福。

正是爷爷们的一次次忍饥挨冻,正是爷爷们的一次次浴血奋战,正是爷爷们的一次次迎难而上,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自已吗?今天的我们可谓是养尊处优。坐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是享受着学习;每天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请问我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如今,教室里没人,风扇哗哗地吹着,灯一盏盏亮着;洗手间里的水龙头滴水不断,像在孤独地流泪,我们有的人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浪费啊!我们想过爷爷们是当时多么艰辛、勤俭吗?

爷爷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艰苦奋斗,如今的我们奢侈,浪费,有时还为一点小事想不开,钻牛角尖,抱怨这抱怨那,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向孩子敞开心扉 篇12

那时,儿子还小,刚上小学一年级。我的工作是在一家乡镇幼儿园上班。每天早晨6点来到幼儿园,晚上6点回家。就连中午也要待在幼儿园照看那帮顽皮的孩子,根本没有片刻时间休息。工作时间长不说,而且同幼儿打交道极其苦累,唯恐幼儿出现抓伤、挠伤、碰伤等事故,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当我晚上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时,儿子早已放学,被他爸接回家,正躺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而沙发的另一端摆满了他的玩具。或许是动画片太精彩了,儿子瞅见我,并没有起身让座的意思,而是继续观看他的动画片。我觉得儿子太不体谅我了,我忍着心里的不快,默默地坐在沙发一角,闭目仰躺着休养身心。

当动画片看完后,儿子这才意识到身边无精打采的我,他露出无比惊讶的神情说:“妈妈,您怎么了?”我索性佯装一脸病容,用微弱的语气对他说:“儿子乖,能不能帮妈妈倒杯水来,妈妈太累了。”

很快,儿子跑到饮水机前,不一会,便端来满满一杯水。我无力地用手指了指唇,儿子领会,懂事地将水递送到我唇边,并用十分怜悯的语气说:“妈妈,您快喝吧!喝了就不累了!”水喝完,我立即振作精神,将儿子搂在怀中,除了夸他懂事,还对他讲起了我工作的劳累。

初始,儿子并不认为我的工作有多么累。他眨着天真的大眼睛说:“有那么多的小朋友陪着您,多开心呀,怎么会累呢?要不,我帮你上班,你帮我上学吧?我太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这真是个有趣的交易!在儿子心中,在幼儿园上班比他上学好玩。却不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工作职责,并不仅仅是陪孩子玩那么简单。我将我的工作一一讲给他听。

当我说完,儿子才恍然大悟道:“我以为你们的工作就是带孩子们玩游戏呢,没想到每天会有那么多事要做,那真是很累!”

通过我的讲述,儿子已经懂得了我工作的艰辛,并在我每天回家的第一时间,给我倒上一杯热茶,随后,让我坐在沙发上好好歇息,而他却为我忙前跑后,一会儿问我想吃点什么,一会儿问我想看什么电视,令我真是感动不已!伸张正义并非只靠勇气

上初三的儿子性格耿直,常仗着高大的身材爱打抱不平。在学校时,他曾因“修理”了几位常欺负女生的低年级男生而得意不已。尽管打抱不平是值得提倡的正义之事,可我觉得只凭一腔义气,盲目鲁莽地处理问题,儿子迟早会吃亏,便总想找个机会向他倾吐我心里的想法与担忧。

那天,我下班回家后,一脸愤懑。儿子上前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开心?”

于是,我向他讲起了公交车上的所见所闻。公交车上人很多,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一位年近70岁的老大爷上车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座椅,颤巍巍的身子随公交车的开动而左右摇晃,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而紧挨老人的身边,坐着一位正玩手机游戏的男青年。当公交车猛然颠簸的瞬间,老人一个趔趄,摔在男青年身上,碰掉了他的手机。手机落在座椅上,安然无恙。可男青年捡起手机后,还是很恼怒,他不仅骂了些难听的话,还用力推搡了老人几把。而公交车内,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老人说话,大家要么睡觉,要么闲聊,似乎根本没听到,也没看到。只不过,几秒钟后,同时站起来3名中年男子,这3名男子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

听到这里,嫉恶如仇的儿子气愤难耐地嚷着说:“那些不让座的人,还是父母养的吗?那个男青年怎么一点公德心也没有呢?要是我在车上,一定会好好教训那位男青年,替老人出口气!”

看看,儿子的“正义病”又发作了。我摇头否定了儿子的做法,并告诉他,从那名男青年手臂上的蛇蝎刺青可以看出,那极有可能就是一名社会混混,同这样的人打交道,稍有不慎,不仅不能帮到老人,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我告诉儿子,即使打抱不平,也要用一种智慧的方法,不可蛮干。儿子点点头,陷入了深思中,并在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我总不能不管,我该怎样帮到那位老人呢?”

于是,我和他一起商议。商议的最后结果是,轻扶住老人,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或在乘客中做思想工作,让大家多帮帮老人。

通过这件事,儿子知道了,怎样灵活机智地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仅凭着一腔正义。而事后,3名中年男子的让座行为,更让儿子知道了这个社会,虽然有坏人,但是好人更多。

通过我的讲述,儿子不仅懂得了分辨社会的美丑善恶,更懂得了在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还能帮助到他人。做婆媳间的调和剂

婚后,因家务琐事,我和婆婆之间发生了不少争执。当然,这些小小的争执都是背着老公和儿子发生的。

有一次,,因为我将饭做得太硬了,和婆婆再一次发生了争执。而且,婆婆赌气不吃饭,任凭公公怎么劝也不吃。

我自认为没有错,便不愿去向婆婆认错。我想,自己工作劳累了一天,回家不仅没饭吃,还得做饭侍侯她,她不仅不体谅,还挑三拣四,天下哪有如此蛮不讲理的婆婆?

老公不在家,于是我将内心的苦恼说给10岁的儿子听。儿子眨巴着眼睛认真听完后,说:“妈妈,您知道奶奶的胃病犯了多少天吗?有时,她疼得满床打滚,怕吵扰您休息,而不敢呻吟一声。她知道您上班很辛苦,很多次,都强撑着干完家务,做好饭等你。可那天,奶奶因胃疼得非常难受,爷爷陪她去了医院,回家晚了才没做饭的。”

从儿子口中我才知道,婆婆患上了中期胃癌。担心治疗要花费我们不少钱,便想用绝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婆婆只是心情不好而已,并非生我的气,而我却被蒙在鼓里,甚至为了丁点儿小事和婆婆争吵。那天,我在儿子的陪同下,很是愧疚地主动向婆婆认了错,并极力劝说婆婆早早接受治疗。我说:“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拿得出,您一定得放下思想包袱。”endprint

后来,婆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康复后的婆婆同我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争执,只因儿子充当了我和婆婆之间的调和剂。当我对婆婆偶有不满时,儿子总会安慰我说:“奶奶年老了,您就多多包涵她吧!毕竟,奶奶还是很心疼您的。她说话,您爱听则听,不爱听就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吧,不要和她顶嘴!”那一刻,我心中豁然一亮,对儿子刮目相看。

别小看孩子,有时,孩子比我们成年人更大度,心胸更宽广,更明晰事理。通过向孩子倾诉家务琐事,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能力,用他的智慧帮我们化解生活难题。

参与家庭计划刹住奢靡风

儿子上中学后,花起钱来毫不含糊。今天向我要钱为同学买生日礼物,明天向我要钱买新衣新鞋袜。尽管他的衣服还能穿,鞋子也并不旧,可没几天,便嫌式样有些老,嫌和某位同学撞衫了,而执意要钱再去买。

倘若我说没钱,儿子怎么也不会相信。他认为,我和他爸一个月的工资给他买这些东西,无论如何也绰绰有余,可他并不知道,我们要将钱积攒起来,供他以后上大学用,买房用,而不是如此奢侈浪费在没必要的花费上。

于是,趁儿子周末在家时,我拿出家里的存折本给他看,告诉他,我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他爸每个月的工资又是多少。而每月的生活开支及人情往来需要多少钱,每月孝敬他的爷爷奶奶要多少钱,他每月要花多少钱,所剩的钱供他以后上大学还差多少,买房子还差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让儿子参与家庭计划。儿子拿着计算器,陪着我一笔一笔地算,缩减这项开支,缩减那项开支,算来算去,所剩还是无几。从那以后,儿子再也不无缘无故向我要钱了,甚至他还会将自己的零花钱省下来,存进我们为他开的账户。看着账户上一笔笔慢慢增多的积蓄,儿子很是高兴。他手捧着自己的存折,无限憧憬地对我说:“妈妈,以后我要用这些钱,为您和爸爸盖一幢别墅。”尽管儿子的想法很天真,也很遥远,我和老公还是非常高兴。儿子体会到我们挣钱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感恩了。

通过我的苦难灌输,以前从不爱学习的儿子变得认真努力了。他时常对我说:“妈妈,您们供我念书花了这么多钱,倘若没学到知识,这亏就大了。”看来,儿子不仅懂事了,还懂得计算时间与金钱的成本了。

向孩子敞开心扉,便是用心传输一种正确的教育观,用最民主的方式,向孩子敞开爱的怀抱,让孩子也能用同样的方式回报我们。向孩子敞开心扉,能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提前全面了解社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那片单纯狭窄的天地里,从而培养出体贴父母,关爱父母、能力强与社会经验丰富的好孩子。

向雷锋叔叔学习作文 篇13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

雷锋乐于助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他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吃饭不掉饭粒,不能浪费粮食,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我们学校举办了“爱心捐款”活动,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我们要用不多的钱来表达我们的心意,帮助贫困失学的孩子。

向爷爷学习初二作文 篇14

我把思念写进故事里,纵然漂向大海,不知归期,我也不会放弃学习的勇气。

――题记

爷爷在不久之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但他的精神却没有随着爷爷的离开而消失,而是深深地埋在我心里。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里,爷爷带我去菜场买两个西瓜,准备给大家消消暑,降降温。那个卖西瓜的是一个看上去挺老实憨厚的老农民。爷爷仔细挑了两个大西瓜,那个老农称了称告诉爷爷二十元五角,那个老农说:“大哥,这是自己家种的,就给二十块吧!好吃以后再来买啊!”爷爷笑着掏出一张百元大钞给了那个老农,那个老农准备给爷爷找零钱时,爷爷看见了自己的`老朋友,就让老农把钱找给我,自己就去叙旧了。

那个老农可能眼睛不太好,给了我两张五十的,一张十元的,我当时高兴极了。当天晚上,我把钱给爷爷时,乐呵呵地说:“爷爷,你瞧,那个卖瓜的多找了我们三十元,多好啊!”爷爷一听,脸色大变,大声对我吼道:“好什么好?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做人要诚实嘛,人家那个卖瓜的也不容易,你怎么可以这样?我真是白疼你了。”说完把钱一把抢了过去,就骑了个自行车拉着我去了菜场。

我们到了菜场,找到了那个卖瓜的摊位,可是人已经收摊了。爷爷说:“我们明天再来吧!”第二天一早,我就被爷爷从被窝里揪了出来,爷爷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就是不诚实的代价。”这一天,我们终于等到了那个卖瓜的老农,爷爷说:“朋友,真对不起,我孙女不懂事,昨天买瓜时,您多找了我们三十元,我孙女也没说,真对不起,今天,我把钱给你送过来了,希望你能原谅!”那个老农乐呵呵地说:“谢谢你,现在像你这样的好人已经不多了,真的很谢谢你啊。”……

向瑞典人学尊重孩子人格 篇15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在和孩子讲话时,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绝少那种“命令”式的,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去做,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现是:从不在人前教子。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面子”。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是一种捷径和重要途径。

瑞典人认为,当众大声呵斥孩子是一种犯罪!我们也发现,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瑞典,孩子们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彬彬有礼,遇事不慌,总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而且从不“怯场”。这是瑞典父母长期“尊重教育”的结果。

上一篇:感悟人生全集黄金版下一篇:商业语言能够打造更完美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