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方法(共15篇)
孩子学习方法 篇1
同学样真精神。能不能站起来让老师看看?啊!站起来以后更精神,就像一棵棵挺拔的小白杨!相信你们自主学习、发言的能力会更让老师佩服。
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看得出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
这个问题提出得真好,谁愿意帮助他解决?
这个问题你处理得太棒了,连老师也自愧不如,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更出色!
咱们班的小歌手今天回答问题的声音怎么这么小呢?同学们还想多听听你那清脆的声音呢!再大声回答一遍问题好吗?
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
虽然课文中有许多你不认识的字,但你一直努力把课文读完,你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有了这种毅力,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呢?
你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你懂得比老师还多,老师都有些羡慕了,继续努力啊!
你好厉害!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
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你的想法真有创意,你愿意进一步谈谈你的构思吗?
你的想法真不错,向你学习。
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色的表现!
来,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对学习较吃力学生经常说:“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
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老师和同学们都向你学习。
你真了不起,竟能想出如此独特的方法,很有新意,大家用掌声鼓励他。
你真爱动脑筋,这么难的题你都能解决!
你们是老师心目中最棒的孩子,现在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
你们都是有心的好孩子,发现了生活中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你们不仅说得好,而且你们还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
谢谢你指出了老师的错误,使老师不会错一辈子。
希望下节课,你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看来你是认真思考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一遍吗?
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你们说他(她)是不是天天在进步,老师相信你,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你很勇敢,第一个举起手来,说错不要紧,关键是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孩子学习方法 篇2
一、释放眼, 成就缤纷色彩
幼儿的特点是喜欢明亮而又鲜艳的色彩, 所以多色彩的拼图游戏, 既能吸引幼儿的参与欲望, 又能在拼成的各种图形和图片中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拼图, 是孩子感兴趣又愿意参与的游戏内容。因此, 可充分利用色彩教学, 挖掘孩子潜在的天分, 用孩子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指导孩子拼图的过程中, 不要过多地参与和干涉, 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可以用“以退为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给孩子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释放手, 创造斑斓美景
孩子的天性中, 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教师要保护和发掘这种能力。强让一个喜欢拿着水枪到处玩耍的孩子进行枯燥的数学学习, 不见得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如给孩子应有的空间, 释放他们的双手, 在动手中学习。动手能力一直是孩子们引以为傲的优势,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 但是大人的动手能力有时却比不上孩子。所以, 在幼儿时期, 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不管是制作的图画、缝制的布偶, 还是其他动手制作的物件, 都要在班级里设置展台, 展览孩子们的作品。家长们看到了会觉得孩子更聪明, 孩子们听着鼓励和赞扬的话也会更开心。
三、释放脑, 放飞发散思维
“头脑风暴”是以前一个风靡世界的字眼, 原意是让知识带给人们另一种新鲜进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孩子是最好的学习者, 他们会把一切艰难困苦都当作游戏一样解决, 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能力激发孩子的这种潜能。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幼儿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异常丰富, 虽然有很多大人觉得无聊和荒诞,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 无尽的遐想就是一个令他们难以抵抗的游戏。很多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孩子, 同样有着丰富的思维空间。如果可以打开窗口, 瑰丽的思想和奇妙的想象就会带着你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为了达到释放孩子大脑的目的, 在课堂上要有尽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时候是一首儿歌, 有的时候是一个数字。比如, 学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时候, 可以把鸭子的形象用纸板、玩偶或者是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合数字“2”, 鼓励和引导孩子进行多次元的想象。
四、释放口, 倾诉美好世界
婴儿会有口欲期, 这个时候不会说话的婴儿喜欢咬东西和吃手指。儿童教育家主张放宽对孩子的管制, 因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因为啃咬东西和手指而生病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 处于另一个“口欲期”。教师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纠正口吃和平卷舌不分等情况。如果是阶段性现象, 完全不必担心;但如果是生理问题, 一定要联系家长就医解决。对于爱说话的孩子, 多引导他们朗诵和阅读, 说出自己热爱的事物和看法;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 更要多进行启发和诱导, 这样对孩子语言发展有很大帮助。
五、释放空间, 沐浴阳光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家长却希望孩子能够乖巧地坐在那里看书学习。根据有关调查, 正常的幼儿就是喜欢大喊大叫, 喜欢更广阔的空间, 不知道害怕和胆怯。对于爱玩的孩子, 家长和教师要尽量参与孩子的游戏, 倾听孩子的想法。幼儿园玩了一天, 孩子的精力依旧充沛, 家长却上班劳作了一天, 希望能够休息。这时候的矛盾, 就是不愿“居于斗室”的孩子和“耽于安逸”的家长之间的矛盾。有的孩子抱怨家长不带他出去玩, 而家长更苦恼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其实, 问题完全没有这么严重, 不过是孩子还想着和小朋友玩耍, 或者是想和父母亲近一些, 简单的事情不应该复杂化。
六、释放时间, 享受童年
和对空间的追求一样, 孩子对玩耍的时间同样有非常高的要求, 时间的堆积往往能成就一个孩子的乐园。不管是多么调皮或是内向的孩子, 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玩耍空间和时间来创造自己的“王国”。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用游戏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替代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课下, 孩子们完全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尽情尽兴地玩耍。如果孩子的幼年在忧虑和枯燥中度过,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是难以快乐的。因此, 教师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美好的幼年时光, 要在充分给予孩子们玩耍时间的基础上, 带动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解放孩子, 促进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勇, 张园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 2008 (03) .
[2]张家琼, 朱德全.幼儿园教学评价的知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06) .
[3]张俊燕.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7 (10) .
体验孩子的探究 理解孩子的学习 篇3
1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夹有点难,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想搞开核桃不容易。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壳很脆很薄,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大小、壳的硬度,以及内部结构,等等,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遏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不过也很容易砸碎,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因为核桃是圆的,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有一定的分量,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增加摩擦,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刚才试了一下。真的设计很巧妙,能将核桃夹开,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一种是小碗形的。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等等,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目标如下:(1)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勾表示成功,叉表示不成功。(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教师们分成A、B、C三组,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装垃圾的小篓子,实物展台,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为什么有人能打开。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记录表(个人、集体)。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在
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附后)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然后实验,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再用起子钻,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更加了解幼儿,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1)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2)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做到观察在前,支持在后,并且注意时机,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3)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1)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勾表示成功,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引出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师生共同观察工具,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进行记录。
(3)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展示幼儿的记录,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出示核桃夹,与幼儿共同探究,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孩子学习方法探析 篇4
一:培养
1、培养孩子钢琴学习的注意能力
由原来的3-5分钟提高到8-10分钟。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就。。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完成作业(各类)比较快,而且质量好,效率高。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
2、培养孩子钢琴学习的表达能力
由不善于表达、表达不清楚到学会用简短的词语讲清楚,钢琴学习中的困难。在预科学习过程中,教授会抓住各种机会跟他说话。
3、培养孩子钢琴学习的独立能力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孩子自立能力差,总是丢三拉四,责任心不强,被动,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督促,这些不良习惯都是从小没有训练好,其危害入小学后更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照顾过多,家长包办的太多,孩子所感受的几乎都是“现成”的,用不着去“操心”。要让孩子自立
教授则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采取一些方法,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二:观察 —— 观察孩子是否具有音乐课程学习的潜质
从普及音乐教育的角度看,除先天听觉有缺陷者外,人人都可以、也应当接受音乐教育,并不需要对音乐才能加以判断。提出“判断“的问题,无非是想知道孩子是否具有特殊的音乐才能,或者说是否是音乐”天才“
学院教授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1、孩子是否自发地亲近钢琴,喜欢摆弄钢琴,甚至能够自己弄出准确的曲调来。
2、孩子唱歌时,是否音高准确、节奏准确。能够自发地增添表情那更是了不得。
3、教授在弹奏音乐时,是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4、是否对各种声音有特殊的兴趣和敏感。例如,对风声、水流声、波浪声、树叶声、雨滴声、虫鸣鸟叫声等等都有专注倾听的兴趣。也能从几声脚步、一声敲门、电话中的一声招呼就听出是什么人来了。
三:考察
1、在钢琴上弹出一个乐句或一个小乐段,看孩子是否能听过一两遍就可以准确模唱(奏)。
2、是否准确辨认、模唱老师在钢琴上弹出的单音、双音、和弦。模唱双音、和弦时,可从低到高,依次唱出同时发出的各个音。也可以试验孩子能否直接在琴上弹出。
3、由老师拍手,打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节奏点子,看孩子能否准确重复、模仿。
四年级孩子学习方法 篇5
一是阅读理解和语言的应用技巧不足,以致阅读题会出现答题不完整,概括能力较弱等情况。家长要注意多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让孩子的课外阅读变得更加广泛而有效。
二是作文缺少生活素材,很难使文章生动具体。四年级的作文包括写人、写事、写景、写生活、写感想、体会等。这当中写实占大多数,写实是为了让孩子从日常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所想、所见、所感、所做,所以平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如实表达,让他们随时把自己的所想、所见及时记在日记本中,帮助增加写作的素材。
英语方面怎么学习呢?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知识积累,学生已有基本的英语学习基础及习惯,但在语言的应用方面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这是语法启蒙的黄金时期。这就要求在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英语学习应以实用常考句型积累为主,以启发学生对语法的感知与应用。可是往往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盲目地为孩子选择过多或过难的课外英语学习内容,进入了学习的误区。
家长谈孩子学习方法 篇6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接触各种知识,如科学、历史、艺术等,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做好预习、复习、做作业、检查等环节。
3.鼓励孩子多思考: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
4.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辅导班、课外活动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丰富学习体验。
5.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6.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心理素质,家长可以通过鼓励、赞扬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7.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但不要代替孩子学习,这样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8.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舞蹈 篇7
一、激发兴趣,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舞蹈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领域才能愉快地学习。要想让孩子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首先就要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老师通过语言引导,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要让孩子感觉到舞蹈很美, 学习舞蹈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并让孩子的情绪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下, 那么,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可以先示范舞蹈, 或者是让孩子欣赏并模拟舞蹈中最富有吸引力的的动作,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舞蹈《蛙趣》的教学过程中, 我和孩子们一同模仿青蛙喜怒哀乐的表情以及动作、叫声, 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过来, 然后让孩子们表演各种不同情绪的青蛙给同伴看, 让她们来猜猜这是一只藏着什么心事的青蛙。这时候的课堂, 蛙声此起彼伏, 好不热闹。孩子们也把学习舞蹈当作是好玩的游戏, 表现出对舞蹈极大的兴趣, 并很快学会了舞蹈。
二、将游戏融入课堂,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舞蹈
艺术过于枯燥和专业, 就会人为的破坏儿童的天性。在舞蹈教学中, 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放上一段音乐重复练习基本动作, 这样的舞蹈教育的确堪称专业, 可是如此枯燥的训练方法必定让孩子在身体和精神上感到疲劳, 更甚者会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如果让孩子提及舞蹈的时候是害怕或是厌烦, 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吗?关于这一点, 我感触颇深。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项目之一。过去很多孩子一上基训课就感到害怕, 甚至很抵触, 就是因为长期以来, 枯燥机械的训练方法让原本喜爱舞蹈的孩子渐渐远离了舞蹈。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 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让孩子从中得到乐趣, 并不是让孩子过早地达到专业水平, 为技巧而技巧。对此, 我并没有进行强制性的训练, 而是将游戏引进课堂, 让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例如, 在下腰这个项目上, 孩子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 有的孩子还不能完成, 如果让她们一遍一遍地重复练习, 不仅让身体受损, 更重要的是高强度的训练会让她们拒绝再次练习。所以, 我将孩子分成了几个小组, 让能力较强的孩子下腰充当山洞, 其他的孩子则跪地搭成小火车, 玩起了火车钻山洞的游戏, 火车的轰鸣声, 孩子的笑声, 飞扬在整个课堂。在游戏当中, 一部分孩子的技能得到了巩固, 而另一部分孩子则不甘心继续扮演小火车, 游戏之后, 她们主动地投入训练, 并努力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 希望在以后的游戏中, 自己也能轻松地扮演山洞。学习尽管辛苦, 但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痛并快乐着”。
三、用竞争培养自信, 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舞蹈
向孩子学习 篇8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永不厌倦的话题,“为人父母”不单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随之而来的岁月里,新任父母面对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不断争论、借鉴、修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了家庭教育的口头禅。
然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好奇,成年人往往安于现状,对知识性信息反应冷漠,觉得年纪大了无需再学比如快乐,成年人往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平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
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中国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 篇9
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十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社会性增强
用手势、言语来鼓励孩子的表现,例如拍手或赞美,但是一定要具体的让孩子知道他们好在哪里,例如说:“这张画得好漂亮”“这段文字我很欣赏”“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这个想法不错” „„
2、物质性增强
可以用适当具体的小物品来奖励孩子,只要觉得他们表现得好就给一样,使其觉得得到实质的鼓励,但是这种奖励可以慢慢减少,直到孩子不是因为物质而去参与,而是自发性的喜欢。
3、活动性增强
如果觉得孩子表现的不错,就可以带他们去户外走走,或者玩玩游戏,让孩子当小老师,带头与大家一起玩,小朋友会很有荣誉感,就会继续专注这件事了。
4.符号性增强
可以用分数、有可爱图案的章、贴纸等符号性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他们表现得很好,甚至是列一张一个星期的表,用以比较每天的表现情况,得到的符号愈多,表示表现得愈好。但这也可以慢慢减少使用,让孩子忘记可以得到章或贴纸时也会去做喔!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操之过急却不见得好,所以,我们可以一样一样地来发掘孩子喜欢的活动,但其实无论如何,顺其自然,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最重要的。
5、阅读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喜欢阅读,可以用符号性增强法来鼓励,譬如用一张表来跟孩子说: “你今天读了几篇故事,就有几张贴纸在面喔!”
但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一起阅读,或者说故事给他听,但说故事时声调一定要夸张,要有抑扬顿挫,孩子才会觉得好玩,而不是用平淡的声音,小朋友一下就会跑掉了。
或者可以用手偶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或是带他们去看与书中有关的儿童剧,使其对内容熟悉,自然而然会喜欢阅读拉。
6、音乐
要培养音乐素养,平时在家的时候就得放不同的音乐给孩子听,多听一些不同的旋律,可以刺激脑部对音乐的灵敏度。如果再加上乐器就有趣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敲击乐来玩起,那是孩子从一岁开始就很喜欢玩的游戏,家里不一定要有真正的乐器,只需要牛奶罐或者水桶,翻过来就可以当鼓来敲了。
7、绘画
平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写生,透过看到的东西来画,可以加强对于颜色的敏感度,如果是在家里,就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画出故事中的东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画出海底世界、画出森林里的动物等。
还可以用各种素材教孩子玩贴画的游戏,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素材与教具愈多的游戏及课程,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小一点的孩子,却是愈单纯愈好,以免他们手忙脚乱。
8、体能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跑跑跳跳的,所以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及手脚协调,还可以透过各种亲子游戏,让彼此的关系更密切,对于
置身在大都会的孩子来说,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山、看看海,对于所有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9、智能
从小开始,就可以买一些益智玩具让孩子玩,让他们想办法了解玩具的玩法,例如积木、拼图、串珠子、走迷宫之类的,不但可以让他们多动动脑,还可以培养耐心及逻辑概念。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下象棋、跳棋了,这种非学术性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对课堂上的事情也变得有耐心。
10、创造多元学习环境
孩子在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真正的兴趣,家长可以让他们多方面地尝试,一定要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所谓“多元智能”就是要多元地发掘孩子的潜能,不只是语言、不只是数理,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他们尽情的发挥,孩子会有多元无限的发展机会,只要对于有兴趣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发挥的更好。
但是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对于某些事情没有兴趣时,也不需太紧张,不用一直强调这件事情,可以先停一下,或许只是恰巧遇到孩子当时情绪不好、不想学而已,也许过一阵子他就会喜欢了呢!孩子愈大,体验愈多,对于事情的感受也会愈深,对于学习当然就更有兴趣了!
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篇10
宝宝开始撕书了!那简直是噩梦的开始。不论廉价的还是精美的图书,只要被婴幼儿宝宝抓到手,就会惨招“肢解”厄运。其实,妈妈们不妨找找宝宝撕书的原因,并将这种“破万卷”行为向好的方向引导。
第一大撕书原因:尝试刚学会的手部操作技能。
如果你发现自家的宝宝开始爱撕书了,千万别烦恼,先好好恭喜一下自己吧,家有“撕书宝”恰恰说明宝宝的生长发育很正常,精细动作已有了进一步发展,宝宝正在通过会撕书的小手认识外部世界。
宝宝在满6个月以后,眼睛和手的动作已经基本协调,手指已逐渐分化使用,大拇指和其它四指能分开抓取周围的东西,这标志着宝宝手部动作的重大发展。而当宝宝掌握了对捏的本领后,他就会寻找机会运用自己的本领。由撕书带来的嘶嘶作响以及纸的大小变化等,让宝宝发现:原来通过自己的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某些事物啊,他们会感到惊喜和愉快,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破坏”。
对策:引导破坏变学习
虽然前面我们说到撕书对于两岁以下的幼儿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锻炼了宝宝的小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满足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撕书毕竟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埋下日后不爱惜书本、不喜念书的种子。所以对于撕书宝宝,还是得花点小心思,既让宝宝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又能满足他撕书的愿望,并使其进一步发挥积极意义。
第一步:明确态度
妈妈需要明确地告诉宝宝:“书是不可以撕的!”看见宝宝撕书,妈妈除了抢救书外,还需要告诉宝宝你自己的感受:“真可惜啊!你把书撕了,故事就不完整了,我们只能听一半的故事,后面发生什么就不知道了。而且,你撕书,书会感到疼的,就像宝宝被桌子狠狠地撞了一下也很疼一样。”
第二步:用报纸等物代替书本
找一些没有用的草稿纸、报纸、广告宣传单等给宝宝撕,告诉他如果要撕可以撕这些废弃的纸。
第三步:撕撕玩玩的亲子游戏
游戏(一)七彩雪花
材料准备:各类轻薄的广告宣传册、报纸等,篮筐
玩法:
1.父母将平时收集的广告宣传册、废报纸给宝宝自由撕扯,引导宝宝将大纸片撕成小纸片,鼓励手部小肌肉群发展得好的宝宝将纸片撕得越碎越好。
2.将撕出的纸片放在篮筐里。
3.父母将装满碎纸片的`篮筐端好,让宝宝站到高处(最好和大人一样高),然后用双手抓起纸片向空中抛洒,下一场五彩缤纷的雪花。
4.“下雪”完毕后,引导宝宝将地面上的“雪花”收拾进篮筐里,以便反复玩耍。
益处:训练宝宝的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并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而收拾“雪花”的过程则能培养他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
注意:小心印刷品中的铅伤害到娇嫩的宝宝,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宝宝把纸张塞进嘴里,玩耍过后要洗于净小手。
游戏(二)自制拼图
材料准备:被宝宝撕破的广告宣传册,硬卡纸,胶水
玩法一
1.父母帮助宝宝将撕破的广告宣传册挑拣出来。
2.引导宝宝把分裂的画面拼合完整。
3.父母帮助宝宝把重新拼合的页面贴在硬卡纸上。
玩法二
1.父母将撕破的广告宣传册放在一起,让宝宝挑选自己喜欢的画面重新组合。
2.在组合的过程中,引导宝宝编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3.父母帮助宝宝把新拼合的画面贴在硬卡纸上。
益处:
玩法A与传统的拼图游戏相类似,它不仅有启发智能的作用,如让宝宝了解“部分”与“全部”的关系、培养平面组合的概念、懂得顺序秩序逻辑的意义,还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做事情的习惯。
玩法B能锻炼宝宝的推理思考能力,因为宝宝会尝试不同的选择。决定合适的图片组合,最后编出完整的故事,也就是经过假设、判断到选择的过程,学习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
注意:
撕得过于细碎的画面不适合给宝宝玩,另外,单色或色彩层次不易区分的画面拼起来也比较困难。一定要结合宝宝的实际能力,从简单的开始。
在引导宝宝玩拼图时,耐心是很重要的。相比直接告诉他“应该选这片,不应选那片”,让宝宝自己去发觉一些有用的拼图技巧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游戏(三) 撕贴画
材料准备:各类广告宣传册、废报纸等,硬卡纸、胶水、蜡笔或水彩笔
玩法:
1.父母引导宝宝用废旧广告宣传册、报刊撕一些简单的物体轮廓,如圆形的太阳、三角形的蛋糕、方形的面包等。
2.宝宝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撕出的轮廓图贴在卡纸上。
3.父母鼓励宝宝在轮廓图上添画,做成一幅别出心裁的撕贴画。
益处:按照广告宣传册上的图案轮廓有目的地撕,可以有效地训练宝宝手部动作的精确性和感觉的灵敏度。让宝宝天马行空地添画则对启发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注意:这个游戏适合一岁半以后的宝宝玩,因为此时,宝宝的手部动作已经发展得更精细了。父母可以让宝宝从撕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然后再撕一些比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否则宝宝可能会因为无法完成而产生很大的挫折感。
其他撕书原因
父母要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爱撕书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不但有成长发育的内在冲动,也有其它的外部原因:
◆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宝宝没有能力做到一页一页地翻书,加上有些书的纸张太薄太脆,宝宝稍一使劲,书就容易被撕破。
◆在宝宝的眼里,书和其它玩具没有区别,他不会像成人一样只把书拿来翻看,而是把它当作普通玩具玩耍,撕咬扔甩都不足为奇。
◆书中通常有很吸引人的漂亮图片,宝宝看见了会又兴奋又好奇,于是就忍不住伸出手想把图片里的东西抓出来窥探一番。
◆有些书籍的装订很粗糙,经不起宝宝没有控制力的翻阅,因此多翻了几次就开始脱页了。
◆宝宝对书籍的装帧感觉好奇,想拆开来来看个究竟。
◆宝宝拿书的时候,有时只提住中间的几页,这样很容易造成脱页。
◆宝宝撕书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可能是模仿大人的动作。
对策:
1. 给宝宝看撕不破的书
布书一般是用棉布缝制,印上文字及图案,书页中间则填充棉花或海绵,怎么撕都不会破。而且从6个月至3岁,每个年龄段都可以找到内容合适的布书。
2. 让宝宝练习一页页地翻书
一岁半左右,就可以逐步训练宝宝自己翻页。妈妈可先将手放在一页书的下面,让他捏起一页翻过来;还可用一张照片放在要翻开的一页下面,使他翻开这一页后找到照片。如此反复练习,在两岁前就能熟练掌握一页页翻书的技能。
3. 讲不完整的故事以提醒宝宝
将撕过之后的书留着,以后给宝宝讲这本书上的故事时,就讲剩下的内容。时间久了宝会明白,书撕了就没得看了。
4. 将撕掉的书还原
和宝宝一起把撕破的书页拼完整,补回原书中去,边修补边告诉宝宝:“你撕书,书会感到疼的,就像宝宝擦破了皮也很疼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它补回去。但是补了也会有疤,不漂亮了。”渐渐地宝宝就知道要爱惜书本了。
5. 父母多做环保表率
每次买来一堆新书,就让宝宝和你一起来一本一本地翻,很工整地放好。稍微落了尘土就拿干布擦一下。不要在宝宝面前乱丢书、随便撕报刊杂志,就算是废弃不用的,也要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以后可以送人或送到废品回收站,这样也把“环保”的种子种进了宝宝幼小的心灵中。
6. 暂停看书
对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仍然反复撕书的构宝宝,可以暂停他看书的权利。
孩子学习不快乐 篇11
这事儿放十年、二十年前,大多父母只追求孩子的成绩,谁会在乎孩子快不快乐。家长咬着牙说“哪怕你恨我也没关系,只要你学习好”。如今的父母真该给个赞 ,能非常顾及孩子的感受,这本身是多么大的进步啊。孩子可以如此坦然地和妈妈说出自己的不快乐,而且是因为学习才不快乐。这又是多么大的信任啊。我听着她的问题,不禁感慨:这母女俩的关系真好。
有了这样好的感情基础,妈妈再学学该如何帮助孩子,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我们这个专题,就是做给这些父母看的,他们不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关心孩子的学习状态;他们不仅仅重视学校教育,也渴望从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滋养和更大的影响。
其实,孩子天生有学习兴趣,学习不快乐,必然是被某些事情败坏了胃口,这就如同孩子天生都有专注力,家长要做的不是去“打扰”,而是去保护。所以,我们会提醒父母,哪些行为是破坏孩子学习兴趣的,应该尽量避免。也让快乐着学习长大的过来人,说说自己的学习快乐来自哪里,给各位一个启示。
还要提醒父母的是,快乐有很多层次,让孩子体会探索过程的快乐是快乐,让孩子体会艰难积累之后的满足感也是快乐。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只是历经辛苦,却没有收获,谁能快乐起来呢?这时候不仅仅是要通过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更多的是需要你能给予孩子具体的帮助,让他能真正体会到一点收获的乐趣和满足感。
最后,作为家长,你认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吗?先让自己快乐起来吧,给孩子做个榜样吧。
关于农村孩子学习拼音的感触 篇12
一、农村孩子学前教育不够重视
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学前教育不够重视。 农村的孩子学前教育进行的并不正规, 在幼儿园只是简单的规范行为习惯。 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而言, 拼音字母仅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而已, 根本不会读, 更别说拼了, 要让他们正确拼读拼音, 确实很困难。
二、孩子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辅导
首先, 在农村, 特别是我们学校这种比较偏远的地方, 很多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 对孩子们的学习一点都不重视。 他们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多认几个字, 长大了就回家种地或者出去打工挣钱, 就算读不好书, 孩子也不会饿死。 他们都认为孩子读书, 送到了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 如果读书行就读, 不行就算了。
这样就造成了“ 课后盲区”, 也就是课后的家庭辅导很少, 甚至没有。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 记得快, 忘得也快”。一些孩子, 他们在学校还什么都没弄清楚, 回家了又没有人予以适当的辅导, 学拼音就更吃力了。
三、拼音教学受方言影响大
本来我们武威人说话方言比较重, 前后鼻音不分是我们语言交流的障碍, 孩子们从小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成长, 耳濡目染, 也形成了特有的腔调, 这使得我们老师在拼音教学方面尤为吃力。 如“ 江南”一词, 孩子们老读成“ jian nan”或“ jiang nang”, 又将“ can si”读成“ chang shi”, 纠正起来十分费劲。
四、学校教学设施差, 无法进行直观教学
尽管这几年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与需求相比, 还差得比较远;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农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 在学校中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甚至没有必需的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等, 无法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当然一时之间要完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 以及改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是不太可能的, 只能循序渐进。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13
“学习是一种快乐”实在是一种境界。如何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对学生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一种生活。培养进取的学习态度,对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乃可受用终身。中外专家学者莫不如此。
以上这些,可以说一直是我们家长刻意追求,并一以贯制地在平时付诸实践。
从孩子2-3岁起,我们就教孩子识字,我们知道,单纯做卡片、买书,孩子肯定没兴趣,我们就有意识地把写有“冰箱”“电脑”“饮水机”等纸条贴在相应的实物上,有意识地指指点点,说对了表扬,说错了再教一下,同时,趁带孩子外出坐在自行车上,用路牌、商店的招牌考考孩子的识字。这些轻松愉快的方法,孩子对识字的兴趣慢慢培养起来,识字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上记性好,到读小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近两、三千字。
在孩子学习数学时,我们又为她报了珠心算培训班,但仅仅参加兴趣班,对孩子来说则当成了任务,压力、兴趣不大,我们就利用算水电费、超市买东西的机会,让她心算,孩子在短时间内就算出来了,而且正确,有时在外婆、奶奶家,碰到诸如买菜、买东西算帐,都叫她来算。由于算得既快又准,引来一片称赞。小小年纪,博得长辈的夸奖使她懂得了数学的用处,她学起来格外用心,成绩一直前茅。
在孩子学习外语方法,我们也是从培养兴趣,注意方法上下工夫。于是,我们常带她到书店,买一些光盘、磁带及这方面的书籍。比如《剑桥英语》《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英语谚语》还有其它一些非课内辅导书及原版影片的光碟,像《哈利波特》等。平时我们就不分时间、场合,说一些尽管不标准的英语,问一下单词的意思读法。通过日积月累,掌握的英语知识日日见长,反过来引起她更大的学习兴趣。这些为她日后英语取得好成绩,打下了基础。
其实,不仅是以上几方面,我们家长有意识在玩的时候,尽量引导到增加兴趣及乐趣上来,比如我们在去西安的列车上,去海口的船上,去北京的飞机上,我们利用成语接龙来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义勇地理、气候的特点,增加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所有这些,我们就是要让她明白:学习不是负担,学习是终身的事。平时我们也是经常从电视、报纸上的事例,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学习也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考得好,固然可嘉,考砸了,不简单地批评,而是帮助找原因。这些,对孩子来说,没有压力,有的则是努力的方向。自然,孩子学习自觉性很高,成绩一直较为稳定。
高中孩子的高效学习方法 篇14
在高中可能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或者做作业的细节方面没有到位,有差距,我们也不要把对手看得多么强悍。在那一方面没有别人做得好,可以调节,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一点,自己重新定位。许多人不注意自己的存在只看到他人的存在,自己就会活得很累,造成心理失衡,认为老师偏袒他没人看得起自己,认为既然别人看不起自己不与他们接触了,那就麻烦了。自我定位很重要,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到了高一是新的起跑线,终点在那里?人生才有终点,高中不存在终点。当然我们要尽量保证我们的学习效率要高、效果要好,要给自己一个近期的、长远的目标。尤其是学习目标要细化。如要考北大,每天译一篇英语文章、用英语写一篇日记,语文要阅读多少文字、数学要做多少题目、物理做多少、化学做多少要量化。除了老师作业以外,我们可以不可以还要做什么?行动永远大于思想。行动起来,先把事情一件件做了再说,也许做一件事情问题就解决了,以做事为主。重新自我定位不是定多少名,而是重新定位应该做什么。只有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明确自己怎样才能做好。尽管山外有山,还应该明白水下有水、楼外有楼,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给自己正确的评价,并且不断地向目标进军。不要一味地给自己光加压力、蛮干,要巧干。许多时候自己只要稍微注意基本性的方法调整就很好了。重新定位是定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考多少名。
学习,应是孩子内心的呼唤 篇15
“嘻嘻,老师我在上学的路上,发现广告牌上写着‘大朱’。”“快嘴”冯伟一进教室门就大声嚷嚷,孩子们哄堂大笑。他瞥了他们一眼,不管不顾地跑到我的跟前:“老师,是真的,牌子上真是写的‘大朱’。”说着还把这两个字写到了黑板上,原来是“大朱”而不是“大猪”。没等我说话,孩子们已经唧唧喳喳地议论了起来。
“好像是‘天姝’服饰店吧?我们上学都要看到的啊!”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老师,我们去告诉那家店主吧,这样就不会出现文字笑话了。”冯伟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老师,我来做一个社会调查吧,统计一下广告牌的名字,然后看看有没有出错的,再一一告知店主,您看行吗?”没等我说话,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掩盖了所有的声音,“好,那我们就做这样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呢!”
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很成功地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有了更多课外学习汉字的机会,孩子们只要看到有字的事物,无不一一驻足来观察有没有错字,因为我们为此设立了一个“火眼金睛王”的评选项目,谁发现的错字多,谁就有奖励呢!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汉字作为最基础的学习单位,更不容忽视。仅靠书本知识的学习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当孩子们寻找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时,处处发现汉字,处处维护汉字,我们的语言瑰宝———汉字,被保护了,孩子们对汉字的了解与掌握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夜莺勇敢的在前面带路,他没有在意身边的德国兵,甚至对于德国兵问的问题也回答的惟妙惟肖,他自顾自的吹着口哨,踢着石子,偶尔不经意的向四处张望一下,继而又玩耍着向前走,他这些看似孩子气的动作真的把那些蠢官兵给迷惑了,他们信任了这个‘傻里傻气’的孩子,却最终被这个孩子带进了坟墓……”
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共鸣。我们能够深入到文章深处,读懂每个人物的心理,每个人物的内心,这才是了解文章内涵的契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因一些客观因素的左右,当让学生发表看法或想法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1)一名学生说完之后,其他学生效仿,跳不出第一个学生思考范围的圈子;(2)学生默默无语,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最终一定会说,老师不管讲的是什么,都是答案。这两种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当然也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等待时机去改变,等待大环境改变之后再改变,而需要我们随时随地去启发、去鼓励。像《夜莺的歌声》这样有历史背景的文章,因为年代相差太远,又是不同的国度,孩子的不理解,以及感触不深刻情有可原,这就需要老师设置情境,在学习课文伊始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状态。
“老师,我话到嘴边就是写不出来,怎么办呢?”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节课是作文课,孩子们没精打采地等着我喊上课,“怎么了?”“我们的苦难日啊!”“苦难日?难道你们不愿意做游戏吗?”“做游戏?”孩子们面面相觑,转而爆发了笑声。“首先我们要选出一名主持人来,哪位同学想参加呢?”“我!”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那老师应该选谁呢?谁给老师出个主意?”“老师,您让这些想参加的人说一说自己会怎么主持,谁说的好就选谁不就得了吗?”“好主意!”“鱼儿上钩了!”我窃喜,接下来的状态可想而知。有的孩子在用心做准备,生怕选上的不是自己;有的孩子则东张西望,时刻准备着要做游戏;有的孩子东瞅瞅西看看仿佛在想都在做什么呢!时间在他们聚精会神的准备下很快过去了。“准备好了吗?”“老师,我要写写,我怕忘了,再给我们点时间吧?”“老师,快点,我已经等不及了!”“老师……”“孩子们,刚才我还没有说,要想玩游戏必须把作文写好了。”“唉……”“还唉声叹气啊,难道你没什么可写吗?”沉默了一会,“老师,保证完成任务!”只见他们眉飞色舞地写了起来。我没有规定题目,因为我知道他们写的题目肯定不一样,找不到一个相同的兴趣点没法让孩子们都感兴趣,这样就不如不给他们规定题目。这样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想必篇篇真诚,个个精彩。你瞧,这不效果来了:小军写的怎么竞选游戏主持,梦琪写的等待玩游戏时的心理变化,冯伟因耐不住寂寞观察同学都在干什么,内容也就把他观察到的搬了上来……
其实,作文教学并没有具体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大的教育环境下约定俗成了一些条条框框,命题观点狭隘、局限性大,再加上老师的一些字数要求等迫使孩子们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寻找好词好句,并给文章扣上相应的帽子,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会对作文产生抵触情绪。其实,他们不知,真正的好作文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不拘形式的情感抒发。我想,当你真的带着孩子去体会了,他们怎么不会有感而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