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精选14篇)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篇1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一、训练手眼协调,提高记忆力
魔方的还原过程是一个观测、动作、思维集于一体的过程,而在快速还原过程中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手部运动的协调及思维的高速运转。
二、培养孩子专注力
1、在手和大脑协调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2、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在魔方还原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记忆一系列的还原公式,还原的次数多了,孩子的线性记忆会升华成肌肉的记忆。
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们通过玩魔方,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变得更加自律。
三、有利于孩子对空间知识的认识。
四、同学间互动性好。
五、可以作为特殊才艺且魔方价格便宜,便于携带。
孩子暑期在家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不如利用暑期时间学习一门特殊才艺。
赶快加入启航教育暑期培训班,让您的孩子暑期学习、娱乐两不误(本次魔方课程为暑期班免费赠送)!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赞赏教育,廉价表扬,激励
赞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形式, 无疑是一种进步。表扬作为赞赏教育的一个内容, 本无可厚非。但经过某些人为的“追加”和“移植”, 原本很好的赞赏教育, 便变了味, 走了样, 演变为廉价的“表扬和夸奖”了。
曾经听过一位优秀幼儿教师的一堂观摩课, 这一堂课, 可谓温馨如春, 暖风拂面。每当孩子发言完毕之后, 老师总是说:“很好, 宝贝真是太聪明了。”给人一种“表扬公司”搞批发的感觉, 职业的微笑在教师脸上荡漾, 孩子们洋洋自得, 莅临课堂的领导频频颔首。领导赞不绝口, 对这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幼儿教育就应该这么搞!”并决定在本地区幼儿园全面推广。从此后, 尖利刺耳的训斥声将有望在课堂上销声匿迹, 幼儿将沐浴在春意盎然、和风细雨之中。然而, 我不知道这位同行的表扬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得体, 是否恰到好处。她是在表扬幼儿积极发言的精神, 还是是幼儿发言内容的精彩?
事实上, 稍一留意, 都会看得明白, 不管孩子回答的如何, 教师这里是统统发放甘甜的糖块, 课堂上的领导、教师、幼儿大家都不亦乐乎, 这就是赞赏教育吗?说的不客气一点, 这是领导和教师联袂主演的“赞赏式”教育的作秀课, 这样的表扬赞赏, 廉价而流俗。是对真正意义的赞赏教育的变种和亵渎。
这种廉价的表扬, 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教育之道, 宽严相济。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给孩子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灵, 是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精神, 幼儿虽不能完全做到独立自主地去探究, 但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他们从小就养成这种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形成是需要引导激励和鞭策的, 并不是廉价的表扬所能够促成的。在幼儿园里, 回答问题, 老师会随口夸赞:小朋友真棒, 小朋友真聪明。这样的表扬老师口中要做超量的储存, 不然的话, 不能满足小朋友的需求。偶尔说得慢了一些, 小朋友就会露出失望或不高兴的神色;表扬了一个小朋友, 其他的小朋友会齐喊:我比他好, 我比她可爱……老师只得说:你们都好, 都可爱。廉价的表扬使幼儿的虚荣心萌发、膨胀。
家长们的表扬有时来得比教师更为廉价, 路遇同事张姐与她5岁的女儿, 还没寒暄几句, 她就连忙对她女儿说:“妞妞, 快给阿姨背首唐诗。”刚背完一首, 孩子就歪着脑袋问我:“阿姨, 我背得好吗?你怎么不鼓掌呢?”此时, 张姐也在一旁暗示我赶紧地为孩子鼓掌。张姐得意而自豪地说:“这孩子比我和他爸爸都聪明。”张姐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满足, 孩子也在洋洋得意的歪着小脑袋, 倾听着妈妈的赞誉。这掌声是孩子应该得到的, 还是他妈妈替他讨要的呢?
小朋友们像一朵朵鲜花在家中和幼儿园里盛开, 他们的四周一片赞美之声。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在幼儿园里, 老师要想尽办法把每个小朋友都表扬一遍, 否则, 老师这一天是过不了“幼儿关”的。在家里, 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 蜜罐里泡着, 经不得半点挫折, 稍微不如意, 便让父母手足无措。岂不知, 古今被捧杀的也大有人在, 五岁的方仲永可谓神童矣,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他的父亲不是根据仲永的天赋加以培养, 而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仲永最终由神童而“泯然众人”, 留下千古遗憾与笑谈。
曾看过一篇内容如下的文章:国内一所小学的校长, 为学校聘请了一位英国人做外教, 给包括他的孩子在内的一个班级上英语课。一段时间过后, 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得到了外教自掏腰包所买的奖品, 只有校长的孩子没有得到。办公室主任便找外教通融, 说是不给校长的孩子奖品, 校长的面子上不好看。老外把肩膀一耸:这没办法, 得到奖品的孩子, 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 才做得好的, 校长的孩子做得不好, 为什么要给他奖品呢?办公室主任无奈, 暗暗地称这位老外为死牛筋。
我非常赞赏这位“死牛筋”的老外, 奖品嘛, 就要奖有所值, 奖励不是福利, 奖励孩子是因为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得好, 做得成功, 否则奖励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据说, 日本人崇尚挫折教育, 我们不妨也可以借鉴一试。
中国的事情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应试教育盛行, 便把考分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一切以考试的指挥棒是瞻, 而无视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今天, 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实施, 上下便齐心协力玩起了花样, 做起了素质教育的秀, 好像素质教育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花篮, 无论什么样的花儿都可以插在其中, 而花样的东西本来就是形式的东西, 也只能在那些不费力气就可以做到的地儿做起, 最终是昙花一现。
想要甜加点盐, 盐使溶液的渗透压升高了, 使得糖分子更容易刺激到味觉细胞, 所以适当的盐能增加甜味儿
对孩子少给点蜜糖, 适当地加点盐, 当不无好处。
——表扬声太多, 赞美声太多遗患无穷。
表扬声太多了, 幼儿们便会觉得, 得到表扬实在是太容易的事了, 听不到表扬, 就好像是今天阴, 天不出太阳一般反常了。
在一片廉价的表扬声里成长的孩子, 虚荣心强而心理脆弱。在幼儿园孩子们稍不如意, 便哭声连连, 就是最好的例证。
表扬不是要杜绝, 但是, 表扬真的不是福利, 不是人人有份, 更不是廉价的物品, 要让孩子知道, 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 做得好才可以得到表扬。在这个意义上讲, 廉价的表扬要不得, 教师的表扬要有价值, 要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读者文摘.2006.
管孩子的“恰到好处” 篇3
事实上张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乐乐3岁时,偷拿了张海放在桌子上的两块钱去和同学买零食吃,被张海发现了,张海心想,这么小就拿家里的钱,这不是贼吗?这种坏毛病要是养成习惯,那他一辈子可就完了。于是张海二话没说,狠狠地揍了乐乐一顿,事后乐乐的屁股肿了好几天。乐乐妈不愿意了,说你教育孩子怎么能这样呢?这是体罚啊!张海不服,说,我是他爸,难道会害他?乐乐妈气得受不了,说,你要是再这样打孩子,我就和你离婚!
乐乐14岁时,和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关系格外亲密,晚上老是躺被窝里煲电话粥,一个月下来电话费猛涨,尽管后来有所收敛,还是被张海抓了个正着,于是,乐乐的屁股上又印上了张海的10个巴掌印。乐乐一气之下,留下一封诀别信便离开了家。乐乐妈哭着说:“小时候你打他,那是他不懂事,现在孩子这么大了,你就不能好好跟他讲道理?要是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虽然乐乐的出走对张海的打击很大,但张海仍然坚信,严格要求孩子绝对没错。
乐乐17岁时,没有任何征兆,乐乐妈提出跟张海离婚。乐乐判给了张海。一个家没了女人,便不是家了。张海感到很茫然。每晚下班归来,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张海心里不是滋味。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张海第一次意识到,也许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严父出孝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并非完全正确。
一年后,张海再婚,妻子主张给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这一次,张海破天荒地完全依据妻子的教育模式教育孩子。乐乐上了高中,每周回家一次,一次乐乐把一个女孩子带回了家,张海有些吃惊,但看见妻子并没异常表现,张海便没说什么。后来那个女孩子怀孕了,张海劝告乐乐应该以学业为重,乐乐却说:“爸,我都18岁了,我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张海便不再说什么,塞给乐乐1000块钱让他带那个女孩去医院。
没有“严父”的管教,乐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畅快。大一那年,乐乐的女友提出分手,乐乐不愿意,求女友不要离开他,但女友还是义无返顾地离开了。乐乐追问为什么,女孩不胜其烦,为了让乐乐死心,女孩编了一个谎,说自己喜欢上了别的男孩。乐乐不信,女孩便故意跟别的男孩子走得特别近。乐乐气急败坏地说,好小子,敢抢我的女友,不想活了!后来,一个男孩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被人砍成重伤。
调查结果很快水落石出,乐乐为了出气,对和女孩走得近的那个男孩下了毒手。
乐乐被刑拘了。张海去看望他,乐乐面无表情地说,爸,你为什么不像从前那样,把我管得紧点
……一句话,说得张海呜咽了,紧接着,大滴大滴的眼泪,从这对苦情父子的眼眶中,簌簌地滑落下来
让孩子学习做家务有什么好处呢 篇4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这话一点也不假,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手段。可我们做父母的都把这些给忘了,过分地宽容孩子、宠爱孩子,什么事情都舍不得让孩子做,这样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只会把孩子变成一个懒惰、依赖性强的人,严重的还会危害到孩子以后的人生。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特别是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其实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做家务。
让孩子学习做家务有什么好处呢?
让孩子做家务的好处有以下几条:
一、做家务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一些家务劳动对初学做事的孩子来说并不很容易的。以扫地为例,要搬开或移动桌椅,要握好扫帚均匀地来扫,还不能有遗留物,也不能使灰尘扬起,这就不是一个孩子一下子就可以做好的,需要有耐心。如果有家长鼓励,让孩子有始有终把地扫好,也就锻炼了他的意志。
二.做家务可以强化孩子的责任感。龙永图在《实话实说》栏目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
他到瑞士访问的时候,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响动。由于这响动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不觉吸引了他的好奇。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这一看使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完完全全成了习惯。我们教孩子做家务就是要让家务活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自然而来。因为孩子做了家务事,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要对家庭的事情负责,并且做事不能虎头蛇尾,时间长了,孩子的责任感有了,就像刚才那个瑞士的小男孩,对他以后的职业、人生事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孩子在做家务中可以丰富生活知识,发展智力。孩子在劳动中直接动手,直接接触各种事物,积累生活知识,弥补了读书生活的不足。俗话说:“心灵手巧”,孩子经常动手,不仅使手部活动变得灵巧,而且还能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动作更协调,动手能力更强。
从世界范围的大角度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干些洗车、送报、看孩子等活。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18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可据一份抽样调查,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
12分钟。许多孩子在家里都享受“小皇帝”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个12岁的男孩连自己洗澡都不会,每天起床穿衣服还要靠父母帮助。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
四、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一个除了学习什么家务都不会的孩子是没有足够的自信的。
有一位妈妈用全部的精力培养孩子去美国读博士。可是在大家向她表示祝贺的时候,她哭了,说:“我真后悔啊,我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爱好也没有,生活里几乎没有快乐可言。”这样的成功其实对孩子是痛苦的,离开了父母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家长们想象一下,当孩子把自己亲手做的虽然不太好吃的饭端到父母面前时,那份骄傲,那份自信,是多么重要;父母赞许的目光在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多么美好的感觉。孩子通过动手和劳动,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需要的。自我价值感就形成了。
五、会做家务的孩子,长大了参加工作也会具有条理性。有一次,我到一位好友办公室,一进去,让人很吃惊,抽屉里、书桌上到处是文件,和废纸、过期的食品混在一起。我很了解这位好友,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姐姐,从小几乎没做过家务,虽然现在三十好几了,还是不知道该怎样收拾东西,家里也和办公室差不多。这样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的。这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那么,我们教孩子做家务的办法有哪些?
1、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家务活。孩子究竟该做哪些家务活更为合适呢?这要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的能力进行 安排。
2—3岁: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自己刷牙,比如拧开水龙头,往杯子里倒水;离开房间时,自动关灯;把玩具拾起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书和杂志摆回书架上;
把餐具摆放在桌子上;清理吃剩下的食物;擦干净不小心弄脏的物品;把洗好的衣服和袜子折叠好;自己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并能自己穿上。
4岁:自己洗手并把手擦干;摆放桌子,并摆好碗筷;把杂物倒掉;大人买东西时帮助拿些小物件;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擦洗器具;准备简单的餐后水果给大家吃;和大人一起洗青菜、水果。
5岁:给自己倒喝的饮料;把各种食物盛入碗中,擦干净桌子;接电话,并能自己拨电话;倒垃圾。
6—8岁:给花木浇水;用微波炉热食物或做简单的食物;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壁橱里;清理自己的书桌。
9—11岁:换床单;会操作洗衣机;会做比较简单的饭菜;支配一定数目的钱,去较近的超市,能独自买东西;能招待客人;自己乘公共汽车。
11— 12岁:路途近的事情可以自己出门去办;帮父母打扫房间;清理厨房;帮家里人去办些外面的事。
2、家长一开始陪孩子一起做家务。孩子的房间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开始时我们可以陪孩子打扫卫生,让孩子与自己一同拖地、扫除、擦桌子和墙壁做起。我们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切菜;通过手帮手指导,教孩子学会淘米,煮饭,能烹饪简单的家常菜。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在双休日,我们洗衣服时把孩子带着,并指导如何动手操作,可以教孩子先洗小件衣服,然后再洗大件衣服。和孩子一起买菜,让孩子学会算账,怎样挑选蔬菜,怎样讨价还价。这样做,能让孩子学会正确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能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我们可以一边劳动一边与孩子交流,交流时要尽可能把工作设计得简单具体一些,“把玩具收到那个红色盒子里”这种说法远远好过“把玩具收拾整洁”。陪是为了不陪,孩子开始做事,家长不能不陪,特别做厨房时家长不在旁边是不安全的。而当孩子学会了做家务后,家长可以不再陪了,应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家务。
3、家长要适时的示弱。有的家长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孩子服务,从不叫苦叫累,孩子习惯了家长的照顾,习惯了家长像“机器人”,培养出的孩子怎能不无情无义呢?我们不舒服,就告诉孩子:“妈妈累了,可以给妈妈倒一杯水吗?”“妈妈腰疼,能帮妈妈擦一下地吗?”孩子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家长的示弱,给了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家长的示弱,给了孩子爱父母的机会;家长的示弱,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照顾父母的责任,何乐而不为呢?教育就是注重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不是面对面地说教才是教育。
4,使孩子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抹时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5、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成人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其实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而却被许多成人给剥夺了。比如,当他们看到妈妈在洗衣服时,他也会要求洗;看到爸爸在修电器,他也会在一旁跃跃欲试。当遇到这种情况,成人一定不要拒绝孩子,这个时候正是成人教育引导的好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肯定不仅可以保存孩子的劳动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上面给大家讲了教孩子做家务的办法,最后我们来说说家长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要注意的是指导说明应当简洁明了。
最关键的要点就是选择那些简单而直接的工作。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要一个小小孩打扫好自己的房间,会发生什么呢?最大的可能是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眨巴眨巴:“妈妈究竟想让我干什么呢?”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具备办“大事”而必需的能力。我们应当把大任务拆分成可以直接执行的若干小块,在指导孩子做某项家务时,通常需要我们在旁做说明。比如当衣服晾干收回来后,让孩子帮助一起给衣服分类,我们应当告诉孩子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衣服如何分门别类:“红色的放在一起”,“最大的衣服是爸爸的,放在一起”——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单的话说清楚,孩子也能很容易理解。
2、要强调的是我们家长不要过多批评。
当孩子开始尝试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通常他们都不会一次做好。如果我们总是不停纠正,则会让孩子觉得他或许就根本不该去做这件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如果需要做出指导,不应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孩子毕竟不会像大人那样把家务做的井井有条。制定一项每天同一时间都要做的家务,这样就渐渐养成习惯了。比如,孩子的工作是每天起床之后把睡衣裤收进指定地方;或者每天睡觉前把玩具收拾好放到床底下;还可以每周专门拿出一天做大扫除,并在这一天里分派孩子一些比平时更加“重要”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不停地做家务,更不用提是两三岁大的孩子了。孩子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每一种都比做家务更重要和有趣。记住,我们让孩子做家务的一大原因是帮助孩子锻炼主动性,除此之外,工作成果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以及体验到的责任感和自信。
3、在习惯的养成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做家务,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有些家长 有时心血来潮,让孩子做家务,看到孩子做得不合心意,便大声呵斥孩子:“看你干的啥? 越帮越忙!”这样
做的后果只会打击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你做得好,你做吧”的消极心态。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 长期坚持,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要强调的是,家长们不愿意孩子做家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孩子做家务远比自己做要难的多,收拾残局也麻烦的多。可是我们想想,孩子小时候不会做家务,长大了又怎么能指望他(她)照顾你呢?到那时家长们又该埋怨谁呢?所以家长不要图省事,就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阅读带给孩子的好处 篇5
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同龄人里面还是不错的。吐字清晰、且总是会有出乎意料的表达,用词正确,让人忍俊不止。
还记得,读完《歪歪兔》系列的时候,他不到三岁。有次在家里玩
HIGH了,就是那种把抱枕、枕头、娃娃都抛起来再去接住的游戏,玩着玩着,他就把我的杯子摔了。我看着心爱的杯子在地上开了花儿,又看见他不知危险的要去捡,就哇哇叫起来。他挠挠头,喃喃自语:“今天真是令人沮丧啊!运气坏透了!”
我还记得那系列书里有一本叫做《令人沮丧的事儿》,当时他问我,什么叫做沮丧?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让他听完故事,自己告诉我什么叫沮丧。
他当时总结的很好,吧啦吧啦的大致说明了“沮丧”这个词;我继续表示不懂的时候,他又吧啦吧啦的开始举列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以及书里威威龙的故事;我继续装不懂,他忍无可忍,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嘿嘿,还不错的表达吧!
还记得,快过年的时候,宝仔四岁。给他念了几天李白的《将进酒》,儿子在大聚会的时候,小腿踩着凳子高高站起,双手举杯豪爽的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干!”一仰头喝干了一杯水。聚会的我们个个瞠目结舌,既吃惊于他的“酒量”,又吃惊于他的“言辞”!
最值得老妈我一乐的,就是儿子的“溜须拍马”。《论语》开始没几天,儿子已经笑眯眯的形容妈妈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哈哈,当场让我只剩下张大嘴巴哈哈之乐,毫无淑女形象而言,更离“巧笑、美目”差之千里。而小屁孩儿还安慰我说:“在我眼里,妈妈永远都是漂亮的!”我是飘飘然了好几天啊!
……
二、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宝仔年龄的增大,他对于书籍的选择也越来越独立,并且有自己的喜好。
男孩子天生的逻辑感比较强,动手能力强,导致儿子对科技书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宇宙、太空、银河系、太阳……
等等的词语不断出现在他的嘴里,并能形象的告诉我,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玉兔”在月球上坏了,他很担心、航空飞机上天需要助力火箭、还有国际空间站……懂得不懂得,他都可以给我说个不停,逼我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还经常会问我一些关于理化方面的基本知识,把我这文科出身的老妈难为坏了。
还好,还好,有无敌的网络作为永恒的支持!不过,儿子的口头禅也从“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变成了“妈妈,你替我查查吧!”
同时,通过一些自然科学,大百科之类的书籍,儿子对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他会走到消防对旁边,会对正在忙碌的消防员的装备以及消防器具等和我聊;也会在公共汽车上告诉我这是安全锤,遇到危险应该怎样把玻璃砸开;还会告诉我小孩子为什么不能做副驾等等……
随之他的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前两天我去幼儿园接他晚了,我随口说我工作没有完成,所以才晚了。他看了看我后,冷静的说:“妈妈,你说谎了!首先,你的头发是湿的,说明你在家里洗澡了;其次,你的衣服也换了,充分说明你不是工作晚了,而是在家里洗澡才接我晚了!”顿时我无地自容!
去年冬天的时候,他有一次自制饮料:把枣片、果仁、果汁儿等混到一起,自我感觉味道好极了!然后非逼我执笔,留下他饮料的“秘方”,并告诉我,可口可乐的秘方就很值钱!让我好好保存他的秘方!同时开始口述:第一步,倒半杯开水;第二步,折叠两片枣片放入水中;第三步……条理清晰,思路明确!
……
三、自省能力
宝仔的.自省能力源自于他的思考能力。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观察思考。而这些,在平时我们阅读的时候更为明显。
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小问号。我们尽量不要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随着阅读量的加深,我们还要不断的给他们抛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慢慢的,他们就会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
随着我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宝仔也总是跃跃欲试。出于对他眼睛的考虑,我就给他买了这样一套有关植物与僵尸的书籍。
儿子非常喜欢。当我们讲到植物之间相互合作,打败僵尸的时候,宝仔总是眨巴着小眼睛,认真的说:“看来朋友很重要啊,妈妈!我也要在幼儿园里多交好朋友。这样我们可以共同团结起来,战无不胜!”然后想了想,又说:“对了,你说过没有永远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朋友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
我们一起看《动物百科》,他也会看着丛林里的小动物,觉得可爱之余告诉我:“妈妈,我们要爱护动物,因为他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后看看我们家的狗狗,伸手摸摸它的头:“点点啊,我以后会多和你玩的。要不你多孤单啊!”
昨天晚上宝仔弹琴,弹着弹着就想要去玩。玩吧又觉得琴没有弹好,还不能离开。就在这断断续续间,弹琴没有弹好,玩也没有玩好,时间倒是很晚了。
我叹口气:“玩的爽不?”他摇摇头;我继续问:“老师要求的十遍弹够了吗?”他又摇摇头。我不再说话,只是要他准备洗漱,开始晚上的阅读。他洗着脚,忽然告诉我:“妈妈,我错了。
我觉得我今天就像钓鱼的小猫,看见什么玩什么,没有用心弹琴,三心二意!结果,什么都没有弄好!”我迫不及待的把脸上的洗面奶擦掉,亲亲他的小脸儿。有这样的自我思索,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
而《阿狸》里面有一篇关于阿狸和妈妈的对话,儿子听我念完之后,眼睛有些湿润的看着我,轻轻地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把他搂在怀里,感慨万千间,我知道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孩子的眼界与知识面,更能塑造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心底深处那种与生俱来的真善美更加完整的雕琢出来!
孩子上幼儿园的好处 篇6
大多数3岁小孩的社交技巧都不是太理想,而且其情绪亦不够稳定,他们都需要时间学习与别人相处。不过,如果孩子具备以下八种特质,便有机会在幼儿园里“鹤立鸡群”。
1、自信。小孩要学会欣赏自己,并相信自己会成功。有自信的孩子,是会更乐意接受挑战的,而且他们会勇于表达自己,不怕外界的压力。
2、独立。小孩一定要学习为自己做事,过份依赖的孩子难以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事事会以别人为依附。
3、自发性。自发性是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原动力,有自发性的孩子,会喜欢学习,对新事物表现出好奇。自发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4、好奇。小孩子其实是天生好奇的,打从婴儿期开始,便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如孩子能继续保持好奇心,便能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5、耐性。小孩必须学习完成手上的工作,才开展另一件工作,有耐性的孩子会专心持久地集中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好;反之,一个没有耐性的小孩,做什么事都只是“三分钟热情”,那就难以把事情做好。
6、合作。小孩必须学习与别人相处、分享和轮流使用物品。特别是现在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但在幼儿园里,却是群体的世界,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学习、生活会更加顺利、愉快。
7、自制。小孩必须明白有些行为是不对的,如打架或者骂人。他们必须知道,即使是生气,也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方法来发泄,这一点,便是自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定会是个老师欣赏的乖孩子。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篇7
问:我知道不该体罚孩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家的体罚教育还是存在的。我想了解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度有效的体罚呢?
邱其高
答:一些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轻微的、形式化的家庭体罚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教育专家也认为,任何轻微的体罚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体罚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 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了两次。
3. 必须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4. 要在你的孩子对他的错有认真的道歉之后。
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轻微的、形式化的体罚教育。
这其中,以下细节需要注意:
1. 不可打有失孩子尊严的地方,比如脸和屁股,打手心是最好的选择。
2. 打孩子时要不动声色,动作要小,这样孩子就是想模仿也不好操作。
3. 孩子必须知道你打他的次数,比如,大错轻打5下手心,小错轻打2下手心。
孩子认错之后再惩罚他,孩子才会心服。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有认识到错误时就突然袭击,这会让孩子时时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中;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认错后就不再给予惩罚,这会让孩子以后用道歉的方式逃避惩罚,也是值得商榷的。
体罚是一种教育,不是威胁和恐吓,更不是真实的打骂。惩罚的方式除了轻打手心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灵活、适度运用。
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教育时,不能期望孩子马上改掉一切缺点,任何教育都有一个过程。体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必须要为他的言行和所做的事情负责,是为了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现实中的任何体罚教育,都坚决反对严酷和重罚,都需要贯彻轻罚、耐心教育的教育原则。
怎样教孩子认错
问:我家宝宝今年4岁。他做错了事,我要求他道歉。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跟他讲不通,如果我稍一严厉,他立马眼泪汪汪,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有时候,他虽然口头上说“对不起”,可是给人的感觉是在应付差事,根本没有诚意。
魏玲
答: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宝宝做错事是经常的。而做错事后懂得道歉,就意味着宝宝建立了初步的是非观,并开始有勇气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宝宝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宝宝从中学习顾及他人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这需要时间和父母适当的引导。
我建议,先不要急于求成。学习道歉,对宝宝来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他对情绪、道理等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强硬地要求,甚至指责。在宝宝没有理解道歉的原因和意义之前,道歉会让他感觉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惩罚。
如果宝宝是因为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做了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应该先处理宝宝的需要,而后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乱发脾气。在我们对宝宝的行为动因和情绪表现了解不足的时候,要求宝宝道歉是很难有成效的。
真诚道歉的前提是孩子真的感到歉意。真诚不是形式,是心里歉疚之情的自然流露。倘若没有歉意,任何形式和语气的道歉都是不真诚的。
教宝宝体会歉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比如,宝宝毁坏了别人的东西,你可以提醒宝宝:“上回你的奥特曼坏了,你是不是很伤心?”总之,通过这些体验,可以让宝宝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及破坏举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另外,父母是否能在生活中适宜而自然地说“抱歉”或“对不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父母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其他人,都能自然地做到,孩子可能不用教就学会了合理道歉。如果父母很少为自己的过失道歉,那么,当他要求孩子这样做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另外,孩子还有可能认为道歉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光彩的。
沟通应避免误区
问:孩子上初中后,变得很有个性。我和他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吵架,根本无法好好沟通。后来,孩子放学到家,一句话不说,就到自己房间锁上门,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出来。我很苦恼,是我们家长哪里做得不对吗?
万琴
答: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小的时候,对家长言听计从,年龄大一点,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就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大,说的话也越来越少,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存有四大误区,只有认清这些误区,避免走入这些误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实现良性沟通。
误区一:表面现象
父母有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当作事实真相。殊不知,眼见未必就是真相,亲耳听到的事情也会有偏差。如果父母单方面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分析,势必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亲子间的误会。父母的武断也会让孩子心生厌恶,感觉父母不能相信和不可理喻。
误区二:自以为是
现实生活中,父母自以为是的例子比比皆是:吃饭时,总认为孩子没有吃饱;出门,总想让孩子多穿点;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当和孩子交流时,也往往自以为是,不等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你不要说了,我就知道……”
误区三:一成不变
总用一种模式和孩子交流,总用一种思维去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孩子年龄小时,用“哄骗、呵斥、命令”达成自己的意愿,如今孩子大了,如果父母再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依然沿用过去的模式,沟通就会出现问题。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成长,还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
误区四:自我满足
有些父母为了多了解孩子,采取种种手段,如偷看孩子的日记、跟踪孩子、监视孩子,和孩子完全弄成了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以至于孩子对父母有了反感。但是即便到了这时,一些父母还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得已而为之。其实,父母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视野,从而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而有的父母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nlc202309020200
其实,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并非难事,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真正地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尊重、理解他,平等对待他,让他有自己的空间;当孩子懂事后,放低姿态,听取和征求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你敞开心扉。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问: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主动性,很少做家务。就算真的做起家务来,不是笨手笨脚,就是敷衍了事。对此,我忧心忡忡。
符春江
答:殊不知,这种现象恰恰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包办了所有家务,为孩子提供了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孩子就像住进了高级宾馆,根本不需要做什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少做家务,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失简单。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他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不仅能锻炼他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经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他会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如果父母适时地加以表扬,他会格外高兴,从而建立起生活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务活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但是对孩子而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孩子会漫不经心,教育的功效就不会明显。比如,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可以考虑每周让孩子做一次晚饭,把做饭从头到尾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他。当然,在这之前,要花时间把该做的事情一件件教给他。不要以为这是难为孩子,你试试看,就会为孩子的统筹能力和创造力惊讶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流汗的劳动者了。有些父母在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回到家身心疲惫,只对孩子说劳动的辛苦,不说劳动的快乐,还不忘嘱咐孩子发奋读书,将来好摆脱劳动的“苦命”。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体力劳动当成不光彩的工作,从而对劳动心生嫌恶。更可怕的是,渐渐地,孩子会把繁重的学习也当成不堪忍受的劳动,从而厌学。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狭隘的旧观念,多与孩子交流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末或假期,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并将其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乐在其中。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父子俩修好了家里漏水的马桶,母女联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想想看,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后,是多么满足的笑容。
等做家务成为习惯,孩子就会慢慢悟出劳动的真谛: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买汽车、空调、房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深入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的快乐过程。
当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务劳动者后,家长不妨带孩子见识一下社会劳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工厂车间、农田牧场、建筑工地,让孩子亲眼看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快乐。这样,劳动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孩子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编辑:杨子】
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好处 篇8
第一,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他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他的东西归他个人保管和支配,被人的东西也是一样。如果想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有礼貌。第二,教给孩子基本的礼仪尝试,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第三,告诉孩子幼儿园的诱惑,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第四,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五,教给孩子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
教他先学会怎么玩,在玩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自制能力及各种社会礼仪等等,只要是对孩子将来有帮助的各项能力及习惯,不妨在游戏、玩乐中灌输给孩子,切忌交给孩子学校的知识,诸如拼音,数学等,否则只是揠苗助长!我也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孩子的母亲,我觉得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日本孩子一般都要经过吃苦夏令营的锻炼。美国父母则有句话说:让孩子的膝盖伤痕累累。啥意思,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摔打,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再跌到,再爬起来。百炼成钢,以此来磨练孩子的意志。
孩子到了幼儿园后就是从一个对立生活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集体的生活空间,在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面对这些小的矛盾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样类似的问题的呢。
很难说孩子在幼儿园,在有老师组织的环境下不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有时候看不好,遇有冲动性的孩子,还有的有打人抢玩具习惯的,甚至还咬人的就容易发生意外。说来很奇怪,比如说爱咬人的小孩总咬某一个孩子,所以一旦这种情形发生,老师会花很大的注意力关注,因为谁家就一个宝贝,从主观上不愿意发生任何的事情。避免小朋友受伤害,这也是老师入园之初需要特别的警觉、操心的,所以孩子之间的争抢,身体受伤害是老师高度警觉防范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虽然有担心,但也不必太大的担心,一般来说孩子哭一下,打一下,都不会构成太大的伤害。有的时候孩子一咬,牙印很深,可以涂一些药,小孩子磕了,被咬了,万花油还是挺管用的。非常老实的小朋友可能被人欺负,可能不被人欺负,孩子的个性真不一样。有的家长说,我孩子太老实了,别人抢他的玩具,他也不抢回来,别人打他,他也不知道还手,这样长大太懦弱了。家长就比较急了,教育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幼儿园不赞成这样,即便你告诉他,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还有你也打他,他还是对小朋友比较友好,有一些胆小畏惧。比较好的教孩子的办法是,别人要是抢自己玩具的时候,可以叫老师,这是最直接的。在幼儿园喊老师请求帮助,这个时候老师注意力马上就过来了。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很难有自我防御的能力,不许“你抢我”。再大一点,要挨打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会共同教他策略,勇敢地说出“不许你打我”,太小的孩子最好就是求救,就是喊老师。有的小朋友对这块不一定很敏感,玩具被别人抢了,玩一会儿就玩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人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的太大,觉得他软弱,他长大了以后还不就受气,性格太懦弱。不必担心,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头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他,他有很多的机会形成不同的认知,他会学会判断,也会学会选择怎么样的一个行为。宽容,不计较是一个美德。幼儿教育
遇到很具体谁要打他了,谁会咬人就躲开,叫老师。很多警觉一点的孩子都会下意识地叫起来,老师也很关注发生这种行为的孩子,老师眼神更多在他身上,怕同伴们受到威胁和伤害。妈妈可以教他的孩子万一看见比较危险的人过来时,就叫老师。尤其孩子还小,自己防御能力不强的时候,这是怕被打的。还有小孩很喜欢咬其他孩子,很喜欢打架。幼儿教育
咬人、打人的孩子确实太招惹事情,“他今天咬人了”,被咬的小朋友家长不愿意了,老师家长都会向这位家长抱怨,也成为老师工作中的苦恼和重点。有的家长觉得不太好意思给人家道歉,给被咬小朋友买东西。如果这个事情人家能够理解较好的解决了还好,否则别的家长会下意识排斥这个小朋友。所以这样的家长,我觉得他还是挺明智的,他要主动跟老师汇报孩子这样一个行为,使老师把他作为一个重点人物关注,避免意外发生。再有每天出门的时候或者送他入园的路上反复叮嘱他,这还是挺有效的。我曾经指导过家长,早叮嘱晚强化:“打小朋友吗?不打,要抢人家玩具吗?不抢,你要要的话你跟老师说”。每天入园叮嘱交待,每天接的时候强化,“今天没打人真好,你长大了懂事了。”然后每天坚持积极的行为强化,积极的行为更多了,就被强化了。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儿园发生了咬人抓人,家长也可以尝试着装的很厉害的样子对他说,“那我也咬你”。让他自己去体验,小孩也是很有意思的,他知道会很痛,肯定不让你咬,所以就是吓唬吓唬他,也让他要有体验。什么时候跟孩子讲这个道理特别好了,他有体验了或者说他有过这样一个经验了,然后他才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没有这种经验的时候很难说。所以每次也要让他到幼儿园小朋友那儿道歉,让小朋友说痛吗?疼啊。让他说对不起,让他也咬你可以吗?小孩说不行,那你下次还咬人吗?不咬人,同样的话语重复一遍又一遍。幼儿入园
我过去的工作经验,通常是小班以下的,第一学期容易发生这种事情,发生这种事情在一个学期之内孩子都校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在家的时候给孩子多做这个功课,入园的时候反复做叮嘱,接的时候叮咛强化,这对于行为矫正非常有帮助。入园教育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篇9
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同学的演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同时,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还可学到更多的演讲技巧和形式。
二、训练态势语言
学生通过演讲,训练发音吐字,训练语调、语气、语速、停顿,训练态势语言。使学生可以读准声、韵、调,同时注意口型,发音器官到位,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换气自如。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说话时情动于衷,感情饱满;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完美和谐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等特点。
三、思路清晰
学生在演讲的准备过程中,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组织好语言,理清思路。并写成文字,有的还请老师作指导。为了演讲,有好些同学养成了作摘抄、写随笔、诵美文的好习惯。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储备,又怎么能建造不好语言能力的大厦呢?
四、培养提前准备意识
让孩子哭一哭的几大好处 篇10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六个月大的孩子躺在床上玩,突然手中拿的玩具滑落砸在孩子脸上,孩子顿时大哭。奶奶赶紧抱起孩子说:“宝宝不哭!没事!没事!”孩子继续哭。奶奶一边颠着孩子一边说:“哦!哦!哦!宝宝不哭!不哭!不哭!没事!没事!没事!”孩子被颠得不哭了……
一岁的孩子学走路,两步没走稳摔倒了,趴在地上哭。妈妈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说:“宝宝不哭!摔了不怕!要勇敢!”孩子继续哭。妈妈突然说:“宝宝看,天上有只小鸟!”孩子立刻停止哭声,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去……
两岁的孩子跟姥姥玩,玩了一阵突然想起妈妈了,孩子满屋找妈妈,结果没找到就开始哭。姥姥说:“妈妈不在家,你跟姥姥玩吧!”孩子继续哭。姥姥找了一块孩子最爱吃的糖说:“别哭了,姥姥给你糖吃。”孩子立刻停止哭声,拿过糖放在嘴里……
这些场景对于父母们来说都不会陌生。孩子哭的时候,最不愿意听到孩子哭声的就是他/她身边的成人。为了哄孩子高兴,成人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分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些手段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给孩子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丧失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
“哭”是一种情感,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来说,这种情感的宣泄都同样重要。如果孩子在哭的时候,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停止他/她的哭声,孩子自由表达情感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如果孩子不能够自由表达情感,孩子的情感发育就受到了阻碍。孩子慢慢会认为“哭”是不对的,“笑”才是对的。其实,“笑”只是成人所期待的孩子的状态。于是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情感、逃避自己的情绪、挂上一个虚伪的笑容来迎合别人的期待。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多少这样的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伪装着快乐,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至于需要寻求心理治疗?我们自己又是不是能够自由表达情感?可以不顾及别人的眼光而畅快地痛哭、真诚地大笑?
孩子失去了自我调节情绪的机会
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孩子十分重要。孩子从小“哭”的时候都是被周围的成人用层出不穷的手段停止的,因此孩子不明白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其后果是,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在长大成人之后遇到挫折都会不知所措。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这种心理健康是指孩子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将来可能面对的任何困难,孩子有足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去调节任何一种失败所带来的悲观情绪。想想我们自己在面对困难、压力、失败、挫折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当蹦迪(颠来颠去)、看电影(玩游戏)、吃巧克力(吃糖)都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期待自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我相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这种祖传的方法下抚养长大的,并且这种方法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还在口口相传。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之前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了这种“祖传抚养方法”的牺牲品,那么我们能为下一代做什么?
1.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给孩子哭的时间,让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多大的孩子,父母都需要用语言问孩子,他/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哭,要对他/她的心情表示理解,这样孩子能够懂得“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在什么时候应该用“哭”来表达自己。
2. 父母需要在孩子身边,让孩子知道他/她不孤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轻声细语的安慰或只是简单的拥抱,都能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毕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挫折中不断磨练出来的。
3. 如果孩子因为遇到困难哭,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立刻帮孩子解决问题,给他/她一点时间来面对自己的困难,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育。当然,如果孩子实在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最终的问题还是需要孩子自己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是自然会得到锻炼的。
父亲带孩子有什么好处? 篇11
(2)父亲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更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与别人友好相处。
(3)父亲对孩子约束更多,所用语言更复杂,行为目标更高,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对女孩子来说,如果父亲鼓励她参与体能方面或其他竞争性活动,将来她取得更高成就的可能性更大。
(4)父亲是儿子的性别模仿对象,如果家里缺少父亲,男孩子往往缺乏男子气概,依赖性强,处事不果断。对女孩来说,会从父亲身上学到异性生活方式以及有关异性的知识。
(5)由于父亲相对而言通常更加心胸开阔、不拘小节,与父亲相处时间长的孩子,比较容易体谅别人。
锻炼逆向思维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篇12
所谓逆向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返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其到而思之”。那么逆向思维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四点:
1.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常规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时候通过逆向却可能轻松破解;
2. 逆向思维会使孩子学会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进而“出奇制胜”;
3.逆向思维还能让孩子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找到最佳方法和途径;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 篇13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论父母在外面有多少应酬,都会赶回来,会赶在孩子睡觉前回来,给他们讲故事,有的拿着童话书或者是绘画书之类,这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好处吗?
其实,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一种感情的交流。
孩子的幼年时期是非常需要关爱的,父母这时候可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让他们有种安全感。其中睡前读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夜晚的漆黑会让小孩子产生恐惧,没有安全感,如果这时候父母,带着满满的爱意,陪伴着她,就会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会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他们未来的读书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父母给孩子睡前讲故事,还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孩子是幼小的个体,听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让他们知道世界上的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善意的,也有好人和坏人。但童话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幸福美满的,这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曼妙。
还有一些故事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让孩子在故事里学到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特点,对孩子的成长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通过听故事进入睡眠。
他们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孩子能够伴着故事早点入睡,另一方面则是想利用这几分钟短暂的故事时间让孩子学会点什么知识,得到一些教育意义。
最好的催眠故事是那些和现实世界没有直接关系的,能够在讲述的时候具有强烈想象成分同时适合宝宝理解能力的。在哄孩子入睡之前,最好是把卧室里面的灯光全部关掉,然后就开一盏小小的台灯。
父母平时可以多陪陪孩子,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的启蒙,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毕竟从上学开始,孩子在我们身边待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学习钢琴的好处 篇14
钢琴是“乐器之王”,学习钢琴有很多益处,我们不但能学习到钢琴的演奏技巧,还学习到丰富、全面的音乐知识,包括音乐历史、各种音乐体裁、著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等等。这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作品也可以有一个相对专业的主观评价。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钢琴,可以锻炼我们的注意力、意志力、耐力和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伟大成果之一,也是世界现代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学习钢琴可以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多的文化,无论对乐器本身、音乐构成诸要素、乐谱、世界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都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有所深入了解,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音乐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不要把学习演奏乐器仅仅看作是练习技术。因为,孩子通过大量的弹奏,接触了音乐曲目中各个乐派的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逐渐了解每位作曲家的风格,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条音乐发展的主线,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接触更多的人类文化,其艺术修养也随着学习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儿童的知识领域大大拓展。
还有钢琴的演奏是比较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用手弹奏的过程,需要孩子的脑、眼、手、耳、脚以及全身心的配合与协调。通过学习弹钢琴,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将使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受益终身。通过弹钢琴,还可以带动孩子指尖的“三阳穴”,从而起到刺激大脑的作用。音乐艺术的诸多特性,音响运动的节律感、相对匀速感、均衡感、适度感,都可能在长期熏染中促使孩子生活规律、行为有序,动作协调,反应敏捷。因此,学习弹钢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极为有益。
学习钢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钢琴首先要面对每天的勤奋练习,能否长期坚持下来,可以说是对所有学琴者一个很大的考验!每天固定的练琴时间,可以使学弹钢琴的孩子在时间观念上强于其他孩子,而且整个练琴的过程要求孩子必须在十分稳定、认真的状态下进行。不同曲目有不同的重点、难点,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可逐渐体会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遇到困难时能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等,这无疑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要经过分析、思考与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要求,而学习的过程也要求孩子具有坚定的毅力。因此,当孩子逐步具备这些能力时,无论他今后学什么专业、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坐得住、钻得进”。
【孩子学习魔方的好处】推荐阅读: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12-15
帮助孩子学习的诀窍05-20
初中孩子的学习计划08-03
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08-13
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10-05
孩子学习提高的方法11-30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读书的好处06-27
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07-19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05-15
谈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