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改变生活教案(精选6篇)
网络改变生活教案 篇1
网络改变生活
教学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体会网络与人们的关系,学习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
2)通过交流讨论懂得网络有利也有弊。3)合理利用网络,并落实在行动上。
教学重点:体会网络与人们的关系,学习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怎么合理上网。教学过程
一、认识网络的利
1、同学们,喜欢上网吗?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聊大家最喜欢的话题“上网”。
2、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你的家人都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说一说。
3、大家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类引导)信息交流:
(1)收发电子邮件
同学们,你们发过电子邮件吗?谁来说说你的经历? 你觉得:电子邮件和我们普通的书信相比,它好在哪里?
是吗?这是老师的儿子从长沙寄来的(出示邮戳,凸显寄出地及日期,到达地及日期),足足用了几天?那老师现在就用电子邮件给他回封信,看看要花多少时间,好不好?(教师当堂操作)(课前打开“写信画面”最小化在桌面)
是啊,网速正常的话,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几秒的时间就能到达了。而普通的书信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个星期甚至更长。
收发电子邮件是我们利用互联网在进行信息交流呢!网上信息交流还有哪些呢?
(2)QQ聊天
我们常用的就是QQ聊天。用过QQ吗?感觉怎么样?(多让几位学生充分说)
(文字交流、发送表情,视频聊天、语音交流)
QQ聊天能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如果你愿意,可加老师为好友,将你开心与不开心的事与我聊聊!
(3)其实,除了收发电子邮件、QQ聊天,信息交流还有很多呢!比如说:网上论坛、博客、咨询、网络电话、网上求医等都是信息交流。(出示截图,看一看)同学们,除了信息交流,利用网络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什么? 网上学习
(4)查找资料学习
你上什么网站去搜索资料的呀? 大家还知道哪些网站可以查资料呢?
同学们,这些搜索引擎,都能帮我们找到资料。现在,你最想查找什么资料?
满足你的愿望,老师就用百度搜索法来查吧!(点击超链接)我们该输入怎样的关键词呢?(指名一生说教师操作,屏幕显示后再浏览读一读)(若关键词太宽泛,还可追问解决)
同学们,查资料是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学习呢!网上学习还不止这个呢,我们来看例子。(出示卢毓旻的例子)谁来读一读?
看,网络在卢毓旻的学习中帮了多大的忙啊!
小结:其实呀,在网上读书、听讲座、看新闻都是网上学习!除了网上学习,利用网络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什么? 网上购物
你怎么知道的?在网上都购了些什么,说来听听。对呀,网上购物让我们不出家门就能衣食无忧。
(截屏淘宝网)瞧,这就是最热门的淘宝网,它可是最大的网上购物商场哦,从服饰到食品,从数码到家居,可谓样样不缺!
老师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我们学校科学组的同学们在周边地区找不到蚕宝宝的情况下,居然就在淘宝网上买到了可爱的蚕宝宝,使观察实验得以顺利进行!休闲娱乐
利用网络还可以休闲娱乐呢!譬如说„„(请多位同学说说)★看来网络可以调节我们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给我们带来快乐!
3、关于网络我们聊了这么多,你有何感想?
生自由交流(网络连接着你我他; 沟通无极限; 足不出户,衣食无忧 „„)
网络问政
什么是网络问政?
智慧与真知蕴于民间,通过网络技术平台,草根原生态的舆论和智慧可以被集纳和传播,也包括政治民主。
网络问政有何作用?
定期整理归纳上报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如何进行网络问政?您可以直接点击发帖,也可通过电子邮箱、信件、电话,或手机参与。
师小结:网络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板贴课题)
二、认识网络的弊
过渡:既然网络带来这么多的便利,那你的爸爸妈妈对你上网时什么看法呢?
我们现场统计一下。哪些同学的家长支持你上网的?为什么?(支持的:指名2位学生说)
还有这么多同学的家长是不支持孩子上网的。这是为什么呢?(不支持的:指名3-4位学生说)
◆危害健康
是呀,长时间上网的后果就是(板贴:危害健康)
1、危害身体健康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本第33页上“热点聚焦”中的资料。指名学生读第一则:“医生告诉我们„„另外,电脑的辐射也是不能忽视的。”
听完这则资料,你想说些什么呢?
谁来读第二则资料?(“沉溺网吧 少年猝死”)这个真实的故事,让你感悟到了什么呢?(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给家庭给父母带去了抹不掉的伤痛。)
小结:看来,沉迷网络危害不小啊!
你身边有这样沉溺网络的事例吗?学生交流。难怪父母不支持呢!还有什么原因吗?
2、危害心灵健康
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是的,这是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会侵害我们的思想。)
看来,长时间上网、沉溺网络,上不良网站、看不良信息会极大地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啊!
其实,家长不支持上网的原因中还有很突出的一条,那就是—— ◆影响学习
三、合理利用网络
5、看来,网络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那我们究竟要不要上网呢?(这句老师表达要慢、清晰,引起学生的思考)
看来同学们意见挺统一的,要上网,但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板贴)
6、怎么合理利用网络呢?请各个小组想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指名2~3组学生交流)(1、控制上网时间(追问具体方法)。
2、上健康网站。)
老师再给你们一个友情提醒:对于一些不良网站,我们是不能上的,因为它会侵害我们的思想,还会留下“数字脚印”,有电子警察在监管着呢!
同学们推荐一下,哪些网站适合我们青少年? 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些网站。(教师操作显示:安小网站下方的“少年雏鹰网”、“学生王国网”、“红泥巴村”、“北京动物园”、“书香江苏”等)
7、为了让我们合理利用网络,国家还出台了相关的公约呢!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环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轻声地读一读。板书:
网络改变生活
利 弊
信息交流 网上学习危害健康
网上购物 休闲娱乐
网络问政 影响学习
合理利用网络
控制上网时间 上健康网站
课后记:
网络改变生活 篇2
十年,技术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十年,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十年,网络化生存正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
《中国网事:2000-2009》一书,就开创性地对中国网络传播十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既以年度热词的方式,对每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和舆论本身进行了记录、解读和大众传播角度的分析,也以《中国网络传播十年(2000-2009)》一文,在大众传播历史的链条中,分析了网络传播的媒介构成特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图景。网络传播的历史很短,但影响之巨大却是以往任何传播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作为从与每个人都发生关系的大众传播角度梳理网络事件的第一本图书,其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诚如书中所言,网络传播在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发展,是实现了“从自我表达到社会干预”的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首先给了中国人尤其是一代年轻人一个突然放大的心理空间,因此,网络传播在初始阶段,很多事件都集中于种“自我表达”的层面,例如2000年“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无厘头文化的发端、木子美、芙蓉姐姐、恶搞小胖等,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随着网络传播越来越能够进行社会干预的功能的强化而消失,而是在向着一种常态的集体无意识的形态发展,例如到了2009年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事件。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现实的干预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并在以后的发展中被不断强化。2003年我为伊狂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应该被看作网络传播干预社会现实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通过网络被放大,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4年的西安宝马彩票案,2007年的黑砖窑事件,厦门PX事件,2009年的钓鱼执法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不胜枚举。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现实的干预是随着其作为新的大众传播中心的确立而实现的,并成为大众传播中的一种常态功能。
对社会现实的干预,成为网络传播十年历史的重要特征。一切对历史的总结,都是为了看到未来。这本书在《中国网络传播十年(2000-2009)》一文中,就开创性地提出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天生创新机制
商业模式探索
大众传播的价值重构等问题,并展望了网络传播的未来图景,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其实就是对大众传播的未来的思考与探索。尤其这本书中提到的,之后每一年“年度中国网事”的设想与策划,非常值得期待。
如果你想重温那些曾经的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和热点事件并能够从一种历史的价值观中有新的发现:如果你对网络传播的脉络还缺乏清晰的了解,如果你对曾经的一些网络事件还不甚了解而又充满好奇,如果相对于网络的飞速发展而言你感觉自己已经OUT了—一建议你阅读这本书。捧起这样本书,去亲历这个伟大时代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改变!
《中国网事,2000-2039》
主编:韩源泉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5
开本:16
页码:252
网络改变生活作文550字 篇3
“烦死了,烦死了,老师又要我们查资料了。唉,家里没有电脑,我就像一个胆小鬼,老师布置上网查阅的作业,我又要到别人家去了,真是太没面子了!
“哦,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家终于买电脑了。”这回,我可欣喜若狂。
现在可不同与以往了,家中买了电脑,又有了网络,老师让我们查阅资料,对我来说,真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动动手指,我要的信息一个也少了。“唉,累死了,该放松放松了。”于是我打开了网络,听音乐,心情一下子变得舒坦了,“无聊”这个小精灵也离开了我,啊太爽了,在节假日时,网络让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北京的,浙江的,武汉的,许多许多,我和她们聊聊天,说说笑话,谈谈自己家乡的风光,真是太高兴了。老师为我们班级建立了一个博客,我只要在信息栏上输入网址,就可以来到我的另一个心灵的家园,在这里,我可以与同学畅谈,也可以和老师网上交流,更可以和许许多多的朋友交流评论自己与同学的.文章。网络可帮了我不少忙!啊!这种滋味,太爽了!
网络,让知识的大门为我敞开,网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网络帮我解决了各种疑难,网络让我心旷神怡……网络真像个神奇的外星人,他的头脑里,装着无穷无尽的智慧……
但是,网络又像一把双刃刀,能帮助我们很多忙,但千万不能让我们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为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利用网络,让网络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篇4
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摘要:当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充分认清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趋利避害,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高等学校 虚拟性 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里程碑。当今的互联网己经触及到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对他们严生看日益保刻的影响。
一、互联网—挡不住的诱惑
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 —35岁的人占88.4%,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占86%。由此可见,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之所以迅速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相契合。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其次,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第三,网络的自由性迎合了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互联网上没有国界,没有
政府,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和才华的新舞台,使他们强烈追求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得以充分体现。第四,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网络为大学生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的需要,又克服了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第五,上网的时尚性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作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更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和信息。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新的事物和信息的杰出载体,一个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然而,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丰富、快捷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致使许多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了包括网络犯罪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对网络的过度迷恋弱化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人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下,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称之社会化。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
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促进其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脱离社会群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由于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甚至患上了“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DA)。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之中,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过度地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封闭自己,脱离现实社会。调查表明,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往往学习兴趣不浓、人际关系受挫、情绪内敛、情感压抑、思维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逃避,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川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第一,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大学生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再加之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淡薄,很容易产生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等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现实世界中很少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制造或传播计算机病毒、偷看他人邮件、浏览黄色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些有违道德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第二,网络价值观念模糊。某高校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3%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2%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第三,人格冲突明显。有调查显示,35.6%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他们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上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中自我迷失
网络既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们展示
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因此,在学生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网络的自我”。这三个“我”的含义有时相互交织,有时相互冲突。学生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网络一方面为性格不同的各类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外向或更加内向。性格的错位,可能会导致多重人格问题的产生,同时会使大学生出现严重的自我迷失,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4.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致使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性格。例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剿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信息的丰富伴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的污染,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而且计算机网络挤占了大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大量时间,对他们的学业有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占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有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破坏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许多大学生网上操作技术娴熟,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
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素质下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 篇5
网络过去时
也许是一次偶然,在同学的家里见到了网络。从那天起网络就进入了我的生活。后来我的家里也有了电子计算机,也连上了所谓的“宽带"。
网络进行时
自从家里有了电脑,我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网络,仿佛是一位家庭教师。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以帮助。有什么问题,只要把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网络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以读到世界名著:《格列佛游记》《漂亮朋友》。也可以读到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
网路仿佛是一座知识的海洋。天文知识、物理原理、化学反应、语文修辞.…网路仿佛是一扇世界之窗。在互联网上我认识了不同国家的朋友(多数是讲英语的)。我了解到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最主要的是在于他们交流过程中提高了我的英语技能。
网络充实了我的生活。
网络将来时
音乐改变马兰,音乐改变生活 篇6
一部由阿里、刘汉祥、桂石三个人自发组织并拍摄的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通过网络视频手段的传播,让全国的热心网友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在河北阜平县铁贯山下这个名叫马兰的小山村,里面有一群会弹乐器会唱歌的山村小孩。如今,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也终于有机会走出马兰村,来到首都北京,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他们的音乐,唱出他们的歌声。很多初次见到这群山里孩子,这只山村小乐队的人们,或者为他们的纯朴感动,或者为他们的艰辛落泪,但这一切,并不是阿里、刘汉祥和桂石三个人最初要拍这部音乐纪录片的动机,更不他们想要的结果。
在《马兰的歌声》这部片子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场景:2010年5月26日上午,马兰上学的同学们,在操场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主编刘红军带队的《音乐周刊》“音乐希望之旅”特别行动小组。刘红军主编代表《音乐周刊》为马兰小学的音乐教室捐赠了一台崭新的118型星海钢琴,而由长期在这里义务执教的邓小岚女士所创建的马兰小学学生小乐队,也因为这一次的《音乐周刊》为自己创刊六周年所的公益行动“音乐希望之旅”特别捐赠活动,第一次正式地在全校师生面前集合,进行了他们人生第一次的公开正式表演。
阿里他们也正是因为这次捐赠活动,第一次认识了来自的《音乐周刊》的各位热心同仁。在他们的镜头里,纪录了小乐队的孙志雪第一次弹起这架钢琴的画面。导演刘汉祥说,之前他们也曾拍过孙志雪在桌子上画电子琴键练习弹琴的画面,担任这部片子制片人的阿里,本身也是一个音乐人,他说:“其实用电子琴弹那个,再简单的钢琴曲也不好听,能在一个小山村里飘出钢琴的声音,那就感觉很浪漫很美好了。”
《音乐周刊》一来,马兰小乐队的第一架钢琴有了,而这架钢琴更多的意义在于,正如导演刘汉祥说:“之前我们也有拍过小孩画琴练弹琴,那画出的琴键里,就有一种心灵的渴望,代表他渴望那个东西。你们捐了这架钢琴,他的渴望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就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也是因为这一次的捐赠活动,马兰小乐队才有了第一次在在全校面前演出的机会,“这个演出的机会对他们非常重要。后来8月份来参加了一个活动的开幕式,那也是因为他们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小型的演出,后来他们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一台钢琴,让马兰小乐队的同学们对音乐的渴望变成了更触手可及的现实,也让这只小乐队开始走出了马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音乐变成了这群孩子当下生活里最大的一个渴望,也是最闪亮的一段现实。阿里,刘汉祥和桂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段闪亮的现实所吸引,慢慢走进了这群山村小孩,走进了他们的音乐,并用音乐,记录,并进一步改变他们的现实。
音乐挖掘出孩子们的新空间
在桂石为某杂志应邀撰写的报告文学《山村中的天籁---专访义务教师邓小岚》一文中,这样描述了这支马兰小乐队的成因:她(邓小岚)继续说,“我记得是在2003年的清明节,我和几个原来报社的老人回来扫墓,扫完了回村子也没什么事儿就把那边儿玩儿的几个小孩儿找了过来说唱个歌,结果他们什么歌也不会。我开始还不信以为小孩儿可能不好意思唱,后来我让他们唱国歌,只有两个小孩儿能跟着哼哼,调儿还不对,我心一下就凉了。我从小就爱唱歌,也喜欢音乐,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当时我特别心酸。”在音乐上,马兰村是个空白,即便是歌谣,也只是机械的去说出来,孩子们不知道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更没体会过。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这座山村,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尚未开化的内心。“我开始是在小学里教他们唱歌,还真有几个孩子唱的挺不错的。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这些小孩儿,呵呵呵,山里的孩子么,爱玩。但是有的孩子一唱歌就能安静下来,很灵的。其实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上课,他们很高兴能在一起唱歌。” 于是,邓小岚的音乐教室就在马兰小学创建了,马兰小乐队也因此组成。
本刊之前也曾报导过,2010年1月1日,时任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艺术总监的阿里等人也是在随行拍摄“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中,队伍经过马兰村时,在邓小岚的邀请下,才偶然发现了这只马兰村小乐队,看了他们的演出,并为之深深吸引,于是这才萌生了要跟拍他们的念头。跟拍的过程中,本身就是音乐人的阿里,也顺便帮着邓小岚教孩子们一些音乐的东西,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阿里逐渐挖掘出更多的新空间。一方面,固然是有了把这些跟拍做成一个音乐纪录片的想法和行动,另一方面,阿里则是在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发现了更多音乐的空间。
“这帮孩子中,也许有几个孩子将来会像明星一样,像龙龙、马红叶这两个孩子变声之后,还有另外几个出来的小孩,像白宝龙那几个,唱得都很好,”阿里说,但更重要不在于他们将来能不能成为明星,而是让阿里看到:“能把这个变成一种传统,能让他们快乐就好,他们人生的路会走得很健康。现在他们已经有摇滚乐了,我们让他们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加州旅馆》电声版,有两三个小孩,就像龙龙,对音乐的那感觉,非常的好!一个星期,什么SOLO都能给你弹出来!我中午教他的口琴,晚上就能给你吹出来了。孩子们现在曼陀铃,口琴,长笛什么的,都是一个月前给他们的,但现在他们就已经可以出来演出了,一个月就够了,教他们一次,他们就会自己练,下次就会玩了,因为有乐趣,他们都互相在一起学。当中有几个孩子很聪明,别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虽然他不会吹笛子,在一起一听,就知道这样好不好听,就变了,就像我们现在做副调,他们也知道这一段好不好听。
音乐记录马兰的新生活
为了完成这部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阿里,刘汉祥和桂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到马兰,也孩子们一起生活,并用他们的镜头纪录下马兰的生活。而之所以把要完成的这部片子定位为“音乐纪录片”,刘汉祥说,一方面是要记录马兰的音乐,但这还不重点,重点是,整个片子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的,用音乐串起整个马兰的生活片段,并用音乐展现出的马兰的生活图景。
跟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久了,阿里和桂石就想为孩子们写一些歌,而歌中表现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纪实。在已经经网络传播的《马兰的歌声》里,我们已经听到了《美丽的家园》、《马兰童谣》、《龙龙之歌》等歌曲,近日,阿里和桂石又为孩子们新创作了《小苹果树》等几首新歌。
阿里说,最初他们就是为了拍片子才写的歌,“其实音乐是可以把片子串起来的,我们于是就在歌里讲故事,所以就唱到‘啦啦啦,小岚老师来到马兰’,有点是为了片子而写的动机。写龙龙家也是这样,就觉得这家人挺好的,我们应该写到我们的片子里,但你要是一个一个地采访,就不是那种感觉了,干脆就写一首歌,把他们一家人都写进去了,包括他的爷爷去世了。那天我是早上6点写的歌,头天晚上还在他们家喝完酒教他们看星座,猎户座是怎样怎样的,第二天他们还把它画了下来,拿给邓小岚看,说这是猎户座,是男的!第二天早上6点,因为他爷爷去世了嘛,我就写:‘爷爷的守卫是天上的猎户’,然后‘奶奶的笑脸是美好的人间’,就是他奶奶我们觉得人真好,他那小妹妹,长得黑乎乎的,一笑起来特别灿烂,于是就写到‘妹妹的笑脸是山间的花’,这完全都是看着他们一家人写的。”
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专业上学的桂石,也是来到马兰才开始写歌的,一开始写歌,都是从个人感受出发,像写《马兰童谣》,完全都是写山村多美丽什么的,后来就开始发现,音乐还有更多实际的意义,开始用音乐纪录马兰的生活。像阿里认为桂石写的《美丽的马兰》里那一段特别美的歌词“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已经走在这种上,守护我们挚爱的家乡,还有清晨明亮的太阳”,背后就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桂石说:“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铁贯山马兰村什么都没有,就是有石头,后来很多人就想采这个石头,但是一采这个石头,河水就被污染了就堵了,把到处弄得乌烟瘴气的,老乡们就不干了。后来邓小岚就坚持把这个事情给拒绝了,保护了这个地方,为此还曾受到过威胁,所以为什么我写‘我们走在路上,我们要长大,快快守护我们挚爱的家乡,还有清晨明亮的太阳’,当时我写这段时,想的就是这个事情。”
音乐改变马兰的生活
但写歌对阿里来说,还不仅仅只是为了作片子,为了纪录马兰的生活,阿里还有更大一层的寄望:“还有就是让他们唱梦想。我给他们写‘夕阳下小河水门前流淌,静静地流向远方,放一只脆弱的像蝴蝶般的小船,伴我的梦想去飞翔’,当时的初衷就是让们唱着他们的理想,虽然他们在家乡弹着吉它唱歌,外面的世界还没怎么接触过,但给他们写的时候,就是想让他们产生那样的想法,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还有我写的《龙龙之歌》,‘弯弯的月亮像一只小船,带我的梦想去远方’,就是让他们唱着唱着,就成了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音乐不仅让马兰的孩子们开始有了梦想,同时也在现实中一点一点的改变着马兰的孩子们。在《马兰的歌声》中的有一个唱《马兰童谣》的小女孩马红叶,阿里他们记得,最初特别特别的羞涩,“学了音乐之后,真的是转变了,现在变得非常漂亮。现在她依然羞涩,但只要你给她一个麦克风让她唱,她就变得特别落落大方。而且真的特别活泼,会主动的找人说话,你站那儿不动,她就会拉着你玩。”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音乐的力量。
随着《马兰的歌声》在网上的热播,马兰小学这只小乐队也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各种层面的关注,很多电视台都邀请小乐队去做节目,他们甚至被请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组,孩子们也有机会走出马兰,来到大城市里接触更多的世面。一方面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大方漂亮,让人感觉一走出来就不像山村里的孩子。阿里认为,这都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悄悄地被影响和改变了。“我们也算是在那个地方,帮助邓小岚改变马兰村人,这种状态,其实慢慢的在改变,你看现在,老乡对你们(这些城里人)去也是很友好的。”
在《我要上春晚》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这样说到:“音乐使人的距离变得近了,变得平等,可以让我们跟孩子们更近。”而阿里说:“我们让马兰村有了灵魂,因为音乐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邓小岚教会了他们拉琴,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了音乐。”阿里介绍说,现在有几个孩子像白伟,都会自己写歌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还可以唱他自己的故乡啊,可以写胭脂河,可以唱铁贯山,这就不一样,以前他们唱的都是别人的歌,跟他们没什么关系,现在他们是在唱自己的歌。
最重要的,是音乐让人感受到了美好
这里,刘汉祥又提到了他们在拍这部《马兰的歌声》时,所定下了一个不变的基调:从镜头上来说,一切以美为主,凡是丑的东西都拿掉,这是他们三人达成的共识,“我们肯定要让它漂亮,让它展现一些美好的东西,特别像一个梦境,把不好看的都拿掉,什么大苦大悲的东西,像那些哭的、很感动的镜头,电视台肯定都喜欢这些东西,但我们都给拿掉了。”
之所以会定下这样的基调,重要的原因,是在马兰的生活,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是美好。
刘汉祥说:“其实我们拍这个,是半拍半玩的性质,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在拍什么。在那里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一直在触动着你,像那里的山啊小河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我们对老人和孩子印象特别的深。有一次晚上我们去刘爱玲家,那是冬天,她拿出一朵白菜花来,用白菜心做的花,放在桌上给我们看,当时我们特别感动,桂石第一次知道白菜可以做出这么好看的花来。那种花只有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的老人才会经常做,冬天的时候,把白菜心放在水里面,慢慢就开花了,特别的美,算是一个装饰品,因为冬天只有这个东西能开花,其他的都谢了,这个对我们触动特别大。”
说到花,阿里也特别的激动,说孩子们就会经常给邓小岚送花,一上课时,课桌上摆了一堆花!“我的那辆车已经被他们装饰过很多次,全部是用花装饰的,我出来一看我的车,哎哟,这太美好了!”而且,孩子们的这种想法,经常也都是灵机一动,“有着那样的一种情怀,其实还是那种浪漫的精神,比如邓小岚会说:哎呀,这个花真好看,有了这种举动,孩子们就知道了,邓老师喜欢花。”
经常能感受到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美,于是,即便是无人投资,即便是在克服各种生活上的困苦,设备上的窘迫(详情可参见本刊之前报导),三个人依然坚持生活在马兰,纪录着马兰,音乐着马兰,纪录并感受着这音乐的改变中所产生的各种美好,刘汉祥说,这部片子,就应该是着重讲述音乐如何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我在写片子简介时,我就说:在中国很偏远的一个山村,叫马兰村,这里有一群孩子组成了一个乐队叫马兰小乐队,他们有个老师叫邓小岚,我想表达的就是,一帮孩子,一个山村,一个老人,这是多美好的事情!”而邓小岚在《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接受董卿采访时也说:“现在马兰小乐队能参加我表演的,不到20个人,比原来多了一倍多,当他们把一段乐曲能够合唱合奏出来,很完整的,我觉得特别好听的时候,我就觉得好高兴。”
【网络改变生活教案】推荐阅读:
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450字12-09
网络应用改变企业战略07-06
科技改变生活品社教案11-06
实用改变生活07-27
舞蹈改变生活10-25
移动应用改变生活05-09
生活方式改变05-29
记账改变了生活07-23
物联网改变生活08-21
智能改变生活作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