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2025-01-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共8篇)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1

主题公园游览区设计手法有哪些?

1 空间与环境设计 大中型主题公园常采用自然的山水园林与现代化娱乐公园相结合的手法,风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竖向设计、水体设计、建筑布局、道路系统、种植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空间变换、立意、借景等造景手法的运用可以为公园创造优美、丰富的游乐环境。

2 内容与主题设计 “游戏规则”的运用 游戏规则是指用游戏或似态等方式诱导人们对环境的的体察、感知,激发人们对活动的参与性;其突出的特点是让游客以从未经历过的新奇方式参与到游乐活动之中,常常是一些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参与,成功诱发人们对环境的兴趣,

3 游乐环境的塑造 中国传统庙会手法 中国传统的庙会的布局是将大型的马戏杂技或武术等表演场置于中心部位,四周用各种摊点、活动设施、剧场、大篷车等创造 一个围合空间----中心广场,各处有路通向广场,形成一个气氛的活动区域各种活动内容在广场附近展开。

★ 《颐和园》教学构想

★ 高二主题公园英语作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构想

★ 环保设计活动方案

★ 我的创业构想范文

★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构想

★ 我的圣诞构想

★ 游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

★ 游海洋主题公园作文800字

★ 长江流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构想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2

1 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徐家汇公园位于徐家汇商圈人流密集处, 紧邻汇金百货等商厦。徐家汇范围内缺少大面积生态绿化, 早晚上下班高峰人流在这里大量流动, 周围居民和游人缺少一块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因此, 徐家汇公园在设计之初, 便强调满足基本功能, 设计形式服从功能这一设计原则在以下方面得以体现。

1.1 公园整体布局形式:

徐家汇公园整体布局在形式上呈上海版图状, 水系设计成黄浦江形状, 特别是“黄浦江”上架设了“徐浦”、“卢浦”、“南浦”、“杨浦”4座“大桥”, 显示了公园人文景观设计的巧妙构思。公园由中央到东北角架设了一座长约200米的观景桥, 跨越这座桥犹如穿越“时光隧道”。然而, 以上设计构思并没有脱离功能需求而存在。公园整体布局围绕中央的汇金湖水系以及景观天桥一线而展开, 而汇金湖一侧紧邻汇金百货商圈, 需要满足随商业活动而来的大量游人的游憩活动, 因此水系周边设计布局开阔, 安排大量休息设施。而景观天桥则将游人引导穿过整个公园。沿此一线, 辐射展开的有大量的树林绿化, 充分满足生态调节功能, 减低城市噪音, 以及满足了游人、居民的游憩功能。

1.2 交通系统设计手法:

徐家汇公园道路系统摆脱了一般城市公园设计中“大环套小环”, 双环之间以游路相连的单一模式, 与现场交通状况充分结合, 在平面上表现为不规则的网格状, 而这种形式无疑是徐家汇公园的一大特色。园路系统与周边城市道路系统密切相关, 局部园路多平行或垂直于旁边的道路;而在公园中心部位, 则由水系或主要道路加以统一。这种设计手法, 充分考虑了徐家汇公园处于人流密集处这一现实情况, 满足了人员集散和高峰期人流的快速通过的需要;同时, 也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充满现代意味。该园路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

1.2.1 一级园路系统:

主要集中于公园西半部。主要针对西半部紧邻汇金百货, 人流量大, 且周围缺少为长时间逛街的路人提供的休息空间。因此沿一级园路多布置较开敞空间和休息设施, 为游人集散及驻足休息提供条件。

1.2.2 二级园路系统及景观天桥:

主要分布于公园东半部以及汇金湖水体沿岸一线。由于公园东半部交通压力较低, 采取较分散的布局方式, 利于游人开展各项游憩活动及观景活动。而景观天桥则以直线这一最简捷的方式将东西两部分连接在一起, 满足景观丰富性的同时, 为由西南角前往东北角的游客提供便利。

1.2.3 小游路系统:分布于全园各部分。在西部及老城厢部分较为密集, 方便游客到达公园各个角落。

2 场所与文脉的联系:

延续文脉、领会场所精神, 是徐家汇公园的另一大特色。徐家汇公园是在有72年历史的大中华橡胶厂和中唱上海公司旧址上新建的城市中心绿地, 在公园西侧, 是上海著名的徐家汇商圈, 在北侧是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衡山路都市休闲街。而徐家汇公园镶嵌其中, 其风格并不是简单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模仿, 设计师只有深入到实际的场所中, 倾心体验场地中隐含的特质, 才产生了现在符合基地历史特点和风貌传承的各种设计手法。

2.1 纪念烟囱:

在公园西南角主入口广场上, 保留着有着72年历史的大中华橡胶厂的一根大烟囱, 设计人员将烟囱顶部加高的11米, 设计为布满光导纤维、外观镂空的景观灯柱。烟囱底座上有几幅浮雕, 反映了原址橡胶厂、唱片厂旧貌。

2.2 小红楼:

在公园中部偏北, 保存着著名的“中唱小红楼”。它最初是19世纪末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第一座录音棚, 从此开创了中国唱片生产历史。到1982年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 这里挂上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牌子。一直到2001年徐家汇公园二期工程开工, 唱片公司才被迫动迁。现在的“小红楼”为清水红砖墙面, 转角设有隅石, 朝向花园底层的为柱式敞廊。“小红楼”是红色曲面坡屋顶, 带老虎窗, 屋顶出檐较大, 檐下设斜向木支撑, 已被改造为一家西餐厅。而为了历史的记忆, 在“小红楼”门口的玻璃柜内, 陈列着一台立体声翻片机, 供游人凭古怀今。

2.3 民居的改造:公园东南角的老上海传统民居, 以改造成为粤菜馆。同时也成为园中借景佳处。

2.4 石磨:生命之泉广场边放着几组石磨, 暗示着时间的久远。

3 水平与垂直的延展:

相信每一位游历过徐家汇公园的游人, 都会产生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与设计者多样化、多层次的空间设计手法是分不开的。空间连续有两个含义, 即物质形态的连续和时间感知的连续。从繁华的徐家汇商圈到徐家汇公园相对开阔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需要一种过渡, 设计中便充分考虑主入口的位置, 以及过街人行天桥接口, 更好地引导和方便人流。而在徐家汇这样一个人员密集、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 满足对功能重叠的适应也是设计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这使得在徐家汇公园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立体化的概念, 这是从垂直与水平两个维度展开的。

3.1 垂直方向:

公园的在竖向设计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游人游历其中, 分别可以体验到地面游览空间、天桥游览空间、以及环绕汇金湖的纪念广场下沉空间这“地上、地面、地下”三层空间。这种多层次的布局而产生的独特的场所感, 使得游人在无形中扩大了对公园面积的感知, 并且集合了多种复杂的社会功能, 满足了城市复杂性的需要。

3.2 水平方向:

公园在水平方向空间的设计上, 也运用植被、构筑物等, 为游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感受。如汇金湖水面及周围场地的开敞空间、疏林草坪形成的半开敞空间、以及林荫道、景观天桥局部植被围合而成的闭合空间……这些设计手法让游人步移景异, 目不暇接。

4 结论

总的来说, 徐家汇公园身处闹市特殊地段, 在满足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的同时, 更很好的做到了历史文脉的延续、空间序列展开层次鲜明, 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游憩体验。在她身上充分折射出海派文化多变的流光溢彩, 为致力于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绿化空间与历史文脉相连接, 共创未来理想城市环境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领域, 提供了宝贵而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孟刚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1]孟刚等.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时建设.浅议上海绿化与文化的融合——与徐家汇公园为例[J].上海建设科技, 2006, (5) .[2]时建设.浅议上海绿化与文化的融合——与徐家汇公园为例[J].上海建设科技, 2006, (5) .

浅析山地森林公园中亭的营建手法 篇3

关键词:山地森林公园;亭;营建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1-0000-00

收稿日期:2013-07-02

修回日期:2013-11-04

Abstract:pavilion is a landscaping symbol commonly used in the mountain forest park. From a view of fun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verlay analysis by 3S technology, which can scientifically guid the siting and construction of pavilion and optimize the landscaping methods of garden ornaments in mountain forest park.

Key words: Mountain Forest Park;Pavilion;the planning method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寄情于山水林木之间,以森林和自然山水为主要对象的游览地及相关的园林建筑应运而生。随着山地森林公园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开发的不断深入,亭作为园林小品中常使用的形式丰富着森林景观,成为造景的主要元素之一。亭在山地森林公园中的营造有别于其它类型森林公园,亭的营造包括前期规划选址和后期单体建筑设计两阶段,下面就山地森林公园中亭的营建手法进行阐述,为今后更加合理科学地营建山地森林公园中亭提供借鉴。

1 山地森林公园中亭的功能

1.1提供休憩解乏场所,加强景观节奏序列

亭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憩之处,此外,亭也可作为观赏对象,欣赏造型和风格,品味感受文化艺术,有静观如画、步换景移的效果,为游客增加游兴。如黑龙江兴安森林公园的半山亭(图1),设置在游览路上,既为登山的游客提供了休憩地,又能在此亭眺望远方的风景。

山地森林公园一般面积较大,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有些自然环境复杂,地势起伏明显,道路错综复杂,交汇处常方向难辩。这些标示性的亭在主要的景点之间穿插点缀,将散乱无章的自然环境组成节奏清晰的景观序列,使较为平淡的自然环境上升成为园林艺术化的观赏空间。在整个环境构成中,起着加强节奏、铺垫烘托、承上启下、使各景点的景观意趣一脉相通的作用。

1.2 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展示多样森林景观

对森林的规划开发要注意其保持较为完整的景观生态结构。亭具有体量小、功能灵活、能很好适应地形环境的特点,不会破坏森林的动态平衡,保证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树亭以自然生长的树冠为亭顶,树身为基础,形成“亭中有树,树中有亭”生态景观。

大江南北的山地森林景观皆有不同,亭作为人文建筑点缀其中,给不同地域的森林景观增添了各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通过亭在不同森林景观中的表现形式,游客可以从感官上领略到不同地区的山体风貌和风土人情。如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仿古亭(图3),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空山亭(图4),便可反映出南北地域差异。

1.3体现人本建筑风格,传播地域文化艺术

亭是人本建筑,除了提供休憩场所,其匾额楹联上的题词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教家训等与亭本身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人文环境,达到教化的目的,为亭增色。如佘山从20世纪40年代起即为世界闻名的天主教圣地,也是国内天主教最主要的朝圣地,在这建立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中的三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便很好地展示森林宗教文化主题。

2规划选址方法

亭往往成为一个空间中视线的集中点或是放射点,因而亭的选址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1]。亭与所有园林小品建筑一样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应将其放在森林整体空间中,与环境有机契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下面就不同角度对规划选址方法进行总结。

2.1规划方法

山地森林依据景观环境需求和游客心理需求两方面进行亭的营建,综合各类分析因素,通过3S技术叠加分析功能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表一)。

2.1.1依据景观环境需求

1)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可通过对用地进行最佳利用和特殊目的评价,反映出用地适应性的程度和选择利用的可能性,以确定适宜建设用地。赋予地形图、地质图、水文图、景区图、植被图等一定权重并叠加,得出“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评价,选址避开“不适宜”地段,“基本适宜”与“较适宜”地段设计上应采用加固措施。

2)环境容量测算与接待服务设施规模测算

在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对不同游览线路及不同功能区进行合理估算,采用面积法、卡扣法和线路法进行测算,同时结合接待服务设施规模测算,以确定每条线路或每个功能区可以布局建设的数量。

3)景观环境分析

通过将各考虑因素空间化,利用权重信息及得分信息得栅格分析赋值地块进行定位。此法有助于把握其内在的人为及环境演变规律,以确定可建设用地。各考虑因素涉及游览景点分析、景观视距分析、服务设施分析、景观轴线分析、坡度高层分析、景观绿化分析。

2.1.2依据游客心理需求 规划吸收心理学原理,以人的心理为基本出发点,了解游客心理需求,满足心理觉定式,使亭的美学营建有理可依。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形式进行调查,3S技术辅助,进行视觉心理分析、色彩情感效应分析、情感表现力分析、光影形式美分析、空间距离感分析、社会文化(包括流行、习惯、传统、厌倦)分析。将各项信息数据平面化放映在图面,叠加分析最终确定目标点。

nlc202309042038

2.2选址方法

2.2.1依不同地势坡度 合理利用地形起伏建亭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景观效果,可选址处有山脚、半山腰、山顶、山脊、崖旁,现总结不同山体位置建亭的不同效用及注意事项(图5)。

1)山下:宜选择山下开阔空地或山脚处,亭周围可选择林木花草阻挡视线。此亭不用于远眺而用于游览前休憩及景观需要。如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山下亭位于山脚,是游览路线第一休息点;温州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玉门亭设在山下开阔地,亭和山体高低对比,自由分割空间,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2)半山腰:一般选择山路边高台位置,背靠山体,面向山坡,借山势,依巨树或附奇岩怪石,以突出亭。如伊春兴安森林公园半山亭、苏州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亭、仙游大蜚山森林公园的半山亭、深圳凤凰山森林公园的半山亭等,在半山设亭以网罗半山景色。

3)山巅:不宜建在山体的几何中心,最好建在山腰台地或次要山峰顶部[2]。如上饶黄金山森林公园金山亭,双层重檐攒尖六角亭清仿古亭,亭体总高度12 m,位于海拔149 m的黄金山顶,面朝三江汇聚之地,登高可远眺三江口、信州新区景色,近可赏山之翠美;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顶峰观景亭、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沐容亭、洛阳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天外亭都设在山巅,在此广瞻极目,同时也成为山体景观局部的中心;此外,也可在山巅略退之处建亭,既远眺地形,又能控制景区范围,丰富山体轮廓线。

4)山脊:即设置在两个具有一定坡度而坡向相反组成的条形脊状地貌山脊上,场地以分水线做引导,确定山脊线基本走向,控制亭基地大小。一般而言,自然坡度在20?以下的坡形缓和,相对高差在100 m以内,有较宽的平地可以利用;自然坡度在20?以上,纵面部分受地形的限制,设置存在危险,应该做防护措施。如北京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凤凰亭、薊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仙扇亭,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云岫亭依不同地势需求进行设置,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5)崖旁:可将亭建于崖顶,显示局部山形地势之美,同时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种做法比较险,应按场地的需要对体积进行控制,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限制上亭游览人数,以免发生危险;如烟台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双谊亭、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浩然亭。也可建在崖对景处,在此能观崖,有效地将景物控制在一个立体交叉视线网络中,如花岩森林公园的飞龙亭建于崖对景处(图6),远观超过10 m高的崖瀑,别有气势。

2.2.2 依整体平面布局 在自然风景区中,风景点多较为分散,需要“节点”和周边的景物共同形成一个个“地区”;最终由这些“地区”将风景点串联而形成了整个景区的“路径”[3]。亭就是这“节点”,所以不能将不同位置的亭看成各自孤立的单体,而应是整体景观规划中互相关联的节点,通过视线、路网的互相借对等手法,将单体亭联成整体网络。如喇叭河森林公园用六座亭作为节点巧妙地串联了整条游览线路,引导游人有秩序地游览。值得注意的是,轴线布点需要考虑山体景观走势,避免直上直下,因为这样不符合中国造景中先抑后扬的设计理念。轴线上选址常是入口处、岔口处、空白处、路旁等位置,现总结不同山体位置建亭的不同效用及注意事项。

1)入口处:作为森林公园第一景,成为森林景观序幕或醒目标志。需预留大场地并正面开阔,亭形式与山体的风貌及森林公园的性质相协调。如宁夏石嘴山森林公园大门。

2)岔口处:在步道分叉口旁空地设置,应与分岔口保持距离,防止拥堵人流。如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栖久亭设置在两个景区的分叉口处,亭成为标明景区界限的介质,同时又是成为多向交通视线交点,成为景观焦点。

3)空白处: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在景观相对单调的地方置亭,可用于点景补白,有增加景观层次之效,借以活跃空间气氛和改善环境,应考虑使整体构图的均衡和材料的选择符合景观需要,如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七柱草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六柱草亭。

4)路旁:可在山路、公路、步道两旁,也可将亭直接建在小路上,基本上没有地形的限制,正面开阔。如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引亭、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空山亭都设置在路旁,既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同时起缓冲人流的作用。

4 设计方法

4.1选材

山地森林作为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重要休闲场所,亭的设计应以贴近自然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人工修饰,选材尽量以自然材料为主[4]。自然材料最能营造自然野趣,最能与自然景观协调,如花岗岩、茅草、木材和一些仿自然材料的材料。

4.1.1因地制宜选材 森林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如木、石头、藤等,在设计上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增加设计元素,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而获得好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森林公园有自身的主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慎重,要能体现主题。比如齐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以石刻艺术、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地森林公园,材料选择上就应该以木石头为主,以体现作为四大道教圣地的庄严和肃穆,如果选用些较为轻浮的材料,如玻璃和张拉膜等,就会与环境格格不入,甚至会破坏它的特色。

4.1.2考虑气候条件 需要考虑气候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风霜雪雨对亭可能产生比较大的破坏。石头、防腐木和钢筋混凝土的亭较结实。比较适合风力较大的山顶,而木、竹、茅草为材料的亭需要考虑温度和雨水产生的破坏,在地域的选择上有一些局限性。如太白山森林公园中的山亭,由于位于海拔3 767 m的地方,常年温度较低,有雪的覆盖,木头无须采取任何防腐措施来进行保护就能保持良好,减少侵蚀。

4.2造型

亭子的平面变化多端,《园冶》中认为:“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单个亭的平面还有圆亭、半亭、扁八角;两亭组合的姊脚亭或称套亭,如双环亭、方胜亭、双六角亭、双三角亭等[5]。屋顶形式常见的有:攒尖顶、歇山顶、十字脊顶、重檐顶、三重檐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折板顶、半球顶等。注意山地森林公园风景自然古朴,亭单体造型设计不要过分追求繁复结构,而要简洁朴素,就地取材,以减少成本,并且利于后期的养护。

nlc202309042038

4.2.1适合基地平面 考虑亭的平面结构,在经营意象时,就要以地貌面积和形态为依据进行构思,以便景能呈现人们所希望的景象[5] ,即顺应环境需要。如四川观县青城山,亭的造型随山而变,路旁转折形成的怡乐窝呈三角亭,半倚山崖的泠然亭呈方亭,伫立峰顶的息心亭呈八角亭,山路穿过的卧云亭呈减柱亭,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亭。

4.2.2适合功能需求 根据不同需求所设计的形式不同。如园门亭是森林公园出入口的标志,是人们进入公园接触到的第一个建筑物,具有加强和表明景区界限的作用。在比例尺度上可以较大,在造型上可以奇特醒目,以突出其作为门面的雄伟和气势,在风格上多反映地域文化特征或民族风格;主亭常独立作为环境空间的主体,成为视觉中心,如同雕塑。因此,主亭可以色彩鲜艳并采用重檐顶、三重檐顶等精致结构,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湖心亭。

4.3建亭

4.3.1与地貌契合的体量 亭的体量没有具体的限制,变化随意,为了各种造景所需,可以因地制宜,或大或小,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与环境融为一体。根据亭周围的环境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高山建亭的体量宜大;中等山、小山林中则相对要小巧一些,尤其是林中,露出亭盖或宝顶即可,引人寻幽;在悬崖顶部,要尽量高大,相对增加悬崖高度,突破山石生硬线条,同时也要根据地势宽窄而定。

4.3.2与环境适应的单体 亭造型主要取决于平面形状、屋顶形式和体形比例。但是无论是平面形式,还是屋顶做法和整体造型,都灵活多变。在森林公园中,环境因素对亭影响较大,位于高处的亭仰角大,屋顶相应增高,而位于低处俯视的亭,则应矮小些,达到比例协调的效果。

4.3.3与气候协调的设计 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大部分在山区,冬季降雪、大风等时有发生。北方森林公园中建亭亭屋曲度(自檐口至宝顶屋面坡度)最好要采用一个坡座,利于积雪滑落,避免积雪过多对亭盖造成破坏;同时要考虑大风对亭盖产生向上力,坡度越大,力越大,坡面以8~11?为宜。森林公园中建亭要多考虑南方多雨的实际问题,使雨水快速下落,在理论上讲,屋面采用旋轮线结构将使雨水以最快的速度落下,在屋面上的时间最短。竹料难以形成曲度,在处理雨水上,采用上下半竹片相互对扣成凹角,形成天然汇水口。

4.3.4与基础匹配的尺度 计成《园冶》:“随意合宜则制”,亭尺度应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随山势、地貌、道路变化而采用不同形式。一般而言,基地宽阔、观赏视距比较远、空间环境容量大时,亭的尺度也可以比较大;基地狭窄、观赏视距比较近、空间环境容量小时,亭的尺度就要缩小。比如山顶构亭,建筑的尺度可适宜放大,可增加一圈擎檐柱,这样从远处眺望山峰之上亭,才不会给人以渺小的感觉,同时,亭的垂脊坡度与山峰坡度顺应而上,使亭子的尺度恰似山峰的峰顶,达到“减一点则缺,加一点则余”的效果。

4.3.5与场地融合的色彩 北方山地森林地域温度较低,植物和环境的色彩较为灰沉,需要选择较为鲜艳的色彩加以点缀,来突出环境;在南方的森林公园中亭一般采用冷色调,主要有原木色、灰色、青色等,甚至有些热带雨林,简单朴实的木结构配以毛棕顶,在蔚蓝的天空下也显得清新自然。

5结论

亭是山地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实际工作中,森林公园中亭的营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常常无法发挥最好的景观和实用效果,但随着森林公园建设的逐步完善和人们对景观质量要求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更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 杨丙年,现代亭建筑—浓缩现代建筑特征的小品建筑[M].安徽建筑:建筑与规划设,2005-5:39-40.

[2] 关利军,浅谈园亭在森林公园中的应用[J]. 河北林业科技,2008(10):72-73.

[3] 赵学义,亭在中国古代内园林的审美意义及构景分析[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1): 10-16.

[4] 王春霞,园林小品建筑在山地风景区中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7(12):341-342.

[5] 阎若.谈谈亭的结构和构造[J].建筑与文化,2002(2):21-22.

[6] 沈福煦.建筑的情态[J].读书,2002 (9): 119-126.

审稿编辑:许冲勇 赵建华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4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实施策略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不仅对城市的建筑质量,同时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在满足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为此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出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这些景观集合了居民的需求也呈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式园林景观在经历了传承和创新后再次成为了主流的设计方案。

1关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概述

现阶段是传统中式园林景观与创新的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初级阶段,随处可见的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包含了很多现代化的时尚内容,更有些大胆的创意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元素融入到了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更加特别的韵味。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中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主旋律中体现了儒雅大方、细致内敛、别具匠心的特点,而现代化的时尚元素中,则充满奔放热烈抽象的内容,可以说与传统的中式园林景观元素相互冲突,但是当2种冲突的元素被设计师充分利用后,呈现出了更加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效果,这就是新中式园林景观所展现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常用元素

第一元素就是色彩。色彩的搭配是艺术呈现时的重要元素,在中国建筑中从古至今都对用色有着特别的讲究,色彩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不仅仅是美观的呈现者,还是阶级地位的象征。因此在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用色十分讲究,对于色彩的搭配也由于阶级地位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总体来讲这些园林景观的色彩搭配以色彩鲜明为主。尤其是阶级地位较高的皇亲贵族,使用的颜色都是十分鲜明的红色或者黄色,而普通民宅则以十分质朴低调的颜色为主。另外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琉璃是一种建筑中色彩独树一帜的建筑材料,受到了建筑设计师的喜爱,位居其次的是象牙白和黑色,以其独特的质感成为很多园林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颜色。还有一种重要的颜色就是国槐绿色,在这种颜色的衬托下,整体颜色将呈现出大气沉稳的基调。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原木色也逐渐成为潮流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中。第二个元素是园林景观的形式。传统的园林景观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印象十分深刻,现代化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将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景观形象再次呈现给大家,能够十分清晰地辨识出其中包含的中国风。另外从整体布局上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庭院布局,呈现一种逐渐过渡的形式,再加上建筑特点上突出传统中国建筑元素的琉璃瓦片等,将色彩和结构的构建达到一个十分完美的结合。

3应用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实施策略

3.1花木配置实施策略

绿植作为新中式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成为了设计中的重头戏,通过绿植的巧妙使用可以达到整体效果的简洁明朗,又能够完整体现出中国元素的特色。在层次上追求简洁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因此为了能够与建筑结构相匹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绿植的设计也将作为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在进行绿植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景观特点,尤其是与流水、假山等的相互呼应。

3.2空间布局的实施策略

在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优秀的就是呈现在眼前的园林景观像一幅画,人融入画中不突兀,园林景观就像是立体的画卷充满美感和艺术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十分重要,就像是画画之前需要整体把握画面,这个布局将决定下一步的细节设计。一般是根据园林的游览顺序进行空间设计,就像是一个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浏览的过程就将整个故事读完,让人在游园的过程中还体验了心灵的愉悦。另外园林景观的空间变换过程应该是十分隐蔽的过渡,不能十分生硬地进行风格的转变。

3.3景观层叠实施策略

园林中景观多种多样,但是统一在一起又体现着同一个主旨,如何合理布局这些景观的彼此位置十分重要,景观的合理布局可以达到彼此呼应衬托的效果,并且还能够充分吸引游览者的目光,能够不断被展现的景观所吸引,不会因为看到前几个景观就失去了游览的兴趣。可以通过漏景和框景来吸引游客的注意,激发游客的好奇心理。

4结论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进行新中式园林的景观设计时应该给予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进行传承和创新应用,结合现代化建筑设计的特点,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时尚元素,这样就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新中式园林景观,在充分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为城市增添一处十分传统又现代的景观,也能够发扬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刘美兰.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1)

园林景观手法分析 篇5

园林景观手法分析

这几年来国内的景观设计之初大多由所谓的欧陆风格主导,中轴线布置两边对称,几何造型的绿化裁剪,可以说与西方古典建筑遵循的构图原理基本一致。之后以BELTCOLLIINS为代表的境外景观公司以其“千篇一律,一稿多投”的近乎标准化的产品大举占领中国的景观设计市场,抬眼望去,无论南北一色的大王椰加喷泉。不可否认,贝氏之所以成功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如1.良好的平面构图。2.高密度种植。3.多用热带植物,且名贵树种不少。4.良好的通达性:任何地方都可以无障碍通达。5.水(泳池)的基本处理手法:碧水银滩。6.硬地铺装:彩色砖,卵石。7.精致的细部处理。(可能有如下原因:能请他设计的开发商舍得在环境上投资,经济上有保障同时他本身的经验和资料积累侧重与此,能娴熟运用/观赏效果好,又利于分割空间/异域风情,迎合市场审美情趣)现在再看看我们长久以来居于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中国古典园林,“土,呆,跟不上时代”之类的声音不绝于开发商的口中,好象高档的项目就是境外的建筑设计加境外的景观设计加高档的装修品牌设备最后再冠以个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概念。果真如此么,接下来我想简单说下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不说冀望从此中国园林设计的广大,只希望可以给各位开发商或者策划人在今后接手项目时有多一个的选择。现下因为“住区在园林,园林是我家“的设计理念已被许多人所接受,所以一些项目的规划布局或景观设计中有许多已经或多或少的借用了园林设计的一些手法,在下文中我也会尽量结合地谈到。

BTW:偶不是专业做景观的,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再加自身的喜好,所以如有不足之处也请各位兄弟多指正包涵呵

1.主从与重点

主从分明,重点突出是达到统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从园林的整体结构看,除少数仅由单一空间组成的小园外,凡由若干空间组成的园林,无论规模大小,为突出主题,必使其中的一个空间或面积大于其他空间;或由于位置比较突出,或由于景观内容丰富,或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从而成为全园林的高潮部分。各位可以想想在我们所接触的项目,大多的景观设计不外乎“四角建筑括弧路,十字轴线中央水”这中央大面积水的运用,也正是整个环境中的主要空间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2.空间的对比

园林设计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的最多形式也最多样。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比邻空间安排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空间特点。例如大小二个空间相连,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由于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将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的幻觉。日常的项目中对比的手法可说比比皆是,入口广场与随后的景观道的对比,上段说到的,大规模的中央水面与到达前的小空间如曲折道路的对比,住宅门前的休闲空间与大规模的中央绿地对比等等都是使用了对比手法,这样不仅区分了各功能空间的不同,也让人在进入住区后随着进程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3.藏与露

有句话叫“藏是为了更好的露”。园林设计中不论规模大小,都极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总把景部分遮挡起来,而使其忽隐忽现,若有若无。许多园林进入园门后常常以影壁,山石为屏障以阻隔视线,务使人不能一眼看到全园的景色。还有在许多园林建筑中的大多遮挡两翼或次要部分,这样虽不能一览无余,但景和意却异常深远。回到我们接触的日常项目中,许多入口都以喷水广场来形成,入口在一起一落间若隐若现,给人以想一探究竟的感觉。另

外此手法更多运用在别墅项目中,独户居住建筑毕竟更容易形成私密性。

4.引导与暗示

引导与暗示主要借助于空间的组织与导向性。园林中的游廊(一种狭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总是向人们暗示,沿着它所延伸方向走下去必有所发现,把人不知不觉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景观所在地。例如住区中的中心广场或会所,即采用对景的手法使人在入口处瞥见,而深入就须通过景观道的引导,或曲或直再配以沿线的小品休闲设施及铺地的导向,使人不知不觉地到达;还有踏步折墙小桥等也都具有引导按时左右。另外须注意的是,园林景观中的路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但在设计住区内道路时,须视具体情况使用。

5.蜿蜒与曲折

园林为求小中见大,意境深远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而曲折性的形成主要通过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尤其是廊的运用。廊的曲折不仅意味着流线的转折也意味着空间的曲折,这是因为廊本身作为一种狭长的带装空间,即引导人流又可分割空间。还有园林中常见的云墙,不仅平面随弯就直,而且里面也具起伏变化,以它分割空间还用强烈的动感。回到项目中路即起到此作用,蜿蜒的道路不仅可限制车辆的过境更可形成流动空间的作用,随着步移景换做到引人入胜。另外蜿蜒道路也可活跃住区的构图便于建筑的摆放。

6.渗透与层次

“庭院深深,深几许“所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感受。所谓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联系关系处理所形成。如一个大空间只有在分割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空间。园林中一重又一重门洞的运用,云墙上设置一排连续的窗口等都是具体手法的运用。试想在延廊或云墙的行进中,透过一列门窗不仅有明显的韵律节奏感,更使人有种框景的效果,忽隐忽现使人想一探究竟。在住区中空间层次的运用更显重要,私密,半私密空间,开放,半开放空间可把整个小区划分的井络有致,而各空间之间运用绿化町步小桥隔栏等又使空间产生渗透连续效果,特别对基地面积较小住区适用。

7.空间序列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6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从交通安全的需要,能有效地协助组织主流、人流的集散,同时也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美化的作用。现代化城市中除必备的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立交桥。高速公路外,有时还有林荫道,滨河路、滨海路等。由这些道路的植物配植,组成了车行道分隔绿带、行道树绿带,人行道绿带等。

一、高速公路及立交桥的植物配植

随着我国第一条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塘高速公路也随的通车,证明我国到了高速公路建设的时代。沈大高速公路符合国际高速公路的标准,具有上、下行4条以上的车道,中间3m的分隔带虽然梢窄些,但仍然可以 种植低矮的花灌木、草皮及宿根花卉。一般较宽的分隔带可种植自然式的树址。路肩外侧及高速公路两旁则视环境进行专门的植物配植。

英国高速公路的线路常先由园林设计师来选定。忌讳长距离笔直的线路,以免驾驶员感到单调而易疲劳,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公路线路的平面设计曲折流畅,左转右拐时,前方时时出现优美的景观,达到车移景异的效果。公路两穷的植物配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喜欢配植宽20m以上乔、灌,草复层 混交的绿带,认为这种绿带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至少可以成为当地野生动。植物最好的庇护所。树种观土壤条件而定。在酸性土上常用烨木、花锹、荚迷等种类,有花有果,秋色迷人,其次也有用单纯的乔木植在大片草地上,管理容易,费用不大。在坡度较大处,大片草地易遭雨水冲刷破坏,改植大片平枝佝子,匍匐地面,一到秋季,红果红叶构成大片火红的色块,非常壮观,因此驾车在高速公路上,欣赏着前方不断变换的景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高速公路及一般公路立体交叉处的植物配植,在弯道外测常植数行乔木,以利引导行车方向,使驾驶员有安全感。在二条道交汇到一条道上的交接处及中央隔离带上,只能种植低矮的灌木及草坪,便于驾驶员看清周围行车,减少交通事故,立体交叉较大的面积,可按街心花园进行植物配植。

二、车行道分隔绿带

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具有快、慢车道共三块路面者有二条分隔绿带;具有上、下行车道二块路面者一条分隔绿带,绿带的宽度国内外都很不一致,窄者仅lm,宽可10m余,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 要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日本大皈选择低矮的石楠。见图71。春、秋二季叶色红艳,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式,也可自然式。最简单的规则式配植为等距离的一层乔爪。也可在乔木下配植耐荫的灌木及草坪,自然夭的植物配植则极为丰富,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树冠饱满或色彩艳丽的孤立树、花地、岩石小品等各种植物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富于变化的水平,

在暖温带,温带地区,冬天寒冷,为增添街景色彩,可多选用些常绿乔木,如雪松、华山松、白度松、油松、樟子松、云杉、桧柏、杜松,地面可用砂地柏、匍地拍及耐荫的藤本地被植物地锦、五叶地绵、扶芳藤、金银花等,为增加层次,耐荫的丁香、珍珠梅、金银木、连翘。夭目琼花海仙花。枸杞等作为下木,见图72 。北方宿根、期限花卉资源丰富,气候凉爽,生长茁壮。鸢尾类、百合类、地被菊、金鸡菊、荷包牡丹,野棉花等,以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二月兰、孔雀草,波斯菊等可配植成菊等可配植成缀花草地。还有很多双色叶树种如银白杨、新疆杨以及秋色叶树种如银杏、紫叶李、紫叶小壁、栾树、黄连木、黄栌、五角枫、红瑞木、火炬树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域辽阔,城市集中,树种更为丰富,可配植出更为迷人的街景。落叶乔木如枫香。无患子、鹅掌楸等作为上层乔木,下面可配植常绿低矮的灌木及常绿草本地被。对于一些士质瘠薄,不宜种植乔木处,可配植草坪、花卉或抗性强的灌木,如平枝恂子、金老梅等。无论何种植物配植形式,都需处理好交通与植物景观的关系。如在道路尽头或人行横道,车辆拐弯处不宜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三、行道树绿带

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我国从南到北,夏季炎热,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南京、武汉、重庆三大火炉城市都喜欢用冠大荫浓的恳铃木、小叶熔等。吐鲁番某些地段在人行道上搭起了葡萄棚。夏威夷喜欢用花大色艳的凤凰木、火烧花、大花紫薇等,树冠下为蕨类地被,一派热带风光。青海西宁用落叶松及宿根花卉地被,呈现温带、高山景观。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在较窄的,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的行道地下,不宜配植较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旦高空树冠郁闭,汽车尾气扩散不掉,使道路空间变成一条废气污染严重的绿色烟筒。

行道树绿带的立地条件是城市中最差的。由于土地面积受到限制,故绿带宽度往往很窄,常在1-1.5m。行道树上方常与各种架空电线发生矛盾,地下又有各种电缆、上下水、煤气。热力管道,真可谓天罗地网。更由于士质差,人流践踏频繁,故根系不深,容易造成风倒。种植时,在行道树四周常设置树池,以便养护管理及少被践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树池内盖上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士制作的树池蓖子,除了尽量避开“夭罗地网外”,应选择耐修剪、抗瘠薄、根系较浅的行道树种。

四、人行道绿带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篇7

考古遗址公园是指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 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是我国于2009年正式提出的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新方式。在国际上, 考古遗址公园也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

考古遗址公园一方面为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促进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系统化、人性化的遗址本体和整体环境景观的阐释与展示设计, 引导公众走近遗址、了解遗址, 使遗址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因此, 考古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设计成为凸显和释读遗址价值的重要手段, 也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共35处遗址中, 包括建筑基址、古墓葬群、聚落遗址、城址或宫殿址等众多类型。其中,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占总数量的二分之一强, 包含了隋唐洛阳城、大明宫、扬州城等中国古代重要城址, 是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组成类型。

2. 城址类考古遗址的价值核心

与其他考古遗址类型相比, 城址类考古遗址往往规模巨大、使用时期较长、遗存众多且不同年代遗存相互叠压现象十分普遍。在对遗址内各类遗存进行正确认知和实施长久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如何准确、全面、合理、直观地揭示城址类考古遗址的价值核心, 是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

城址类考古遗址价值核心的认定, 可为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提供清晰的阐释与展示对象和设计目标。将设计与揭示遗址的过程建立起逻辑关系, 从而解决“设计什么”及“做什么样设计”的问题。

笔者认为,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的价值核心在技术层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

下文将分别从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三方面, 以实例论述城址类考古遗址价值核心的确认, 及以此为基础的阐释与展示手法探讨。

3. 价值核心的阐释与展示手法

3.1 文化价值及其展示手法

城址类考古遗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例证, 也是历史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发生地和见证地。城址类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超越了单体古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其文化价值的核心更多体现在以空间为横轴的城址 (宫殿址) 规模范围、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历史环境和以时间为纵轴的城址 (宫殿址) 迁移、历史事件等宏观层面。

基于对城址类考古遗址文化价值核心的认定,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设计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承担其价值核心的遗址载体上。通过诸多阐释与展示手法, 如本体展示 (揭露、覆罩) ;复原展示 (重建) ;标识展示 (地面翻模标识、构筑物标识、植物标识、铺装标识、轮廓标识) ;图文展示 (标识牌、解说牌、模型沙盘) ;互动展示 (模拟考古、手工作坊) ;数字体验展示 (音频、视频) 等, 揭示城址类考古遗址的重大文化价值。

案例一: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

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设计为例, 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区内, 存留了唐代东都洛阳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天堂及周边廊房, 同时叠压了隋、唐、宋三代宫殿遗迹, 也是武则天登基、薛怀义火焚天堂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其考古遗址文化价值核心及主要阐释与展示对象, 除天堂、明堂单体建筑外, 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历史环境、宫殿址迁移、历史事件四方面。其阐释与展示设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如下:

挑战一:如何与明堂、天堂保护展示建筑相呼应, 展示盛唐时期宫城区的空间结构和布局。

应对策略:由于明堂、天堂保护展示建筑体量高大, 本设计中唐代廊房遗址采用三维构筑物标识展示手法, 以玻璃展示墙作为主要设计元素, 标示廊房空间, 并辅以植物标识方法, 在廊房遗址外缘种植玉兰树阵, 以强化廊房空间体量。使廊房标识设施与天堂明堂保护建筑相呼应, 展示完整的唐代宫城区空间结构和布局。

挑战二:如何追溯和营造盛唐时期的历史环境风貌。

应对策略: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发, 查阅《大业杂记》等文献可知, 洛阳自古便为繁花簇锦之地, 历史上曾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美誉, 本设计便以“花”为主题, 选取有史可考的花木品种营造历史氛围, 如玉兰, 玉兰自隋唐便作为名贵花木广泛栽植于宫廷园囿之内, 为中国古代园林植物“庭院八品”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 之首, 象征华贵高洁。将玉兰作为宫城区的主题植物, 在唐代廊房外侧成列种植, 树下设置牡丹种植池, 并间植海棠, 三种植物取“玉堂富贵”之意。及至初春玉兰盛放, 海棠、牡丹次第争妍, 宫城遗址区亦再现大唐繁花簇锦的壮美景象。

挑战三:如何用相对统一的风格清晰阐释和展示隋、唐、宋三代遗址各自的遗产构成和相互叠压关系。

应对策略:隋、宋两代宫殿址及廊房遗址, 因叠压和被现代道路切割而均无法形成完整格局。本设计采用铺装标识及使用不同的主题草本植物等平面标识手法与唐代廊房三维立体标识相区别, 同时应用与唐代廊房相同的标识材料——玻璃, 标识隋、宋廊房轮廓, 使三代遗址展示设施既相互区别又风格统一。

挑战四:如何在室外预留足够的讲解空间, 讲述场地内曾发生过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

应对策略:场地历代发生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标识牌与解说牌难以提供足够的阐释空间。玻璃展示墙的设置, 除有标识廊房空间结构的功用, 亦可在其上大量印刷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图片, 结合合理的展示流线, 使整个园区都成为露天历史展厅。

案例二: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再以黄国故城为例, 黄国故城为春秋时期黄国城址所在地, 也是黄姓起源地, 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西约6公里隆古乡境内, 面积约2.68平方公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清晰地展示了黄国故城遗址区内的城市格局和功能, 即场地西侧以大型夯土群为核心的宫城区、以黄君台为核心的祭祀区, 在两大功能区外均有壕沟环绕并互相勾连。外围城墙及内外环壕形成郭城的防御体系, 并有水道与场地南部的老龙埂水库相连, 其完整的水城形态在众多先秦城址中非常罕见。

因此, 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核心及阐释与展示设计对象, 主要集中在其城址的规模范围、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历史事件四方面。本设计主要应用如下策略:

策略一:实施残余城墙及黄君台的本体保护, 标识城址规模范围。

策略二:采用地表翻模标识方法标识大型夯土群, 强化功能分区。

策略三:修复古河道, 完整再现黄国故城的水城形态。

策略四:设置黄姓主题文化展示馆及遗址陈列馆。并应用黄国故城出土玉器作为公共设施设计母题。

3.2 生态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除具备重大的文化价值, 其也应和其他类型城市公园一样, 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及生态基础设施范畴, 承担起城市绿肺的功能, 发挥其生态价值, 形成展示生态文明的独特场所。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可为城市提供多种生态服务, 包括雨洪净化和调蓄、吸收碳排放、维护地域景观特色、提供乡土物种栖息地等综合服务功能。

案例一: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仍以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目前黄国故城遗址区内自然生境已遭破坏并不断退化, 田地荒芜、坑塘干涸、环境卫生较差。其生态复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如下:

挑战一:如何恢复场地肌理的历史记忆, 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应对策略:古河道生境复育——构建湿地生态水网。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 利用外城壕、内城壕及灰沟范围内用地构建湿地生态水网, 恢复古河道肌理, 并联通老龙梗水库, 保证湿地水源, 从而也将故城遗址区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网生态体系。

根据场地现状及考古发掘的水道规模, 可将湿地分为二级淹没区域。在一级汇水区域设计为湿地永久性水域, 在二级汇水区设计为湿地间歇性水域, 弹性汇水区域的划定, 将有助于调蓄雨洪。一二级淹没区通过适度填挖工程措施建造地形微差, 从而形成流水落差, 加速物质能量流动。同时在二级淹没区域设置湿地泡系统, 依据“边缘效应”的生态学原理, 众多湿地泡有着比单一同等面积水域更丰富的生态效益, 更利于生境的良性恢复和健康发展。湿地泡采用多样性的种植方式, 以适应不同水位的植物生长需求。

挑战二:如何提升场地生态服务功能。

应对策略:场地基底复育——构建生态花田。

在考古发掘出的重要遗址之外, 梳理场地现有农田肌理, 并以其为依据构建生态花田系统, 使用大量乡土禾本科湿生植物和野花组合, 如芦苇、黄菖蒲、吉祥草、二月兰, 形成季相变化丰富和高低错落的植被景观。乡土物种的大量使用可降低维护成本, 充分让自然做功, 形成低碳和负碳景观, 构建场地绿色生态基底。

经过生态水网系统及生态花田系统的建设, 场地不仅强化并重现了历史肌理, 其所表现出的林地、草甸、沼泽、水域等不同生境, 也有助于形成多样的动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良性自循环和演替, 可确保为场地构建一个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

案例二: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宫城区考古遗址公园由于规模较小, 且处于城市中心区, 用地紧张, 可作为生态修复的区域范围较小, 主要集中在唐代廊外围及各遗址之间的空地。设计主要应用如下策略:

策略一:在唐代廊外围地块密植浅根系树种, 如五角枫、鸡爪槭、红王子锦带等, 形成良好的屏蔽的作用, 遮蔽周边快速路的噪声及尾气污染, 为园区创造宁静的观赏空间, 改善园区局部小气候。

策略二:在满足园区基本游览活动功能前提下, 缩减硬质铺装面积, 恰当使用芒草作为宋太极殿遗址标识植物, 增大绿地比重;并以疏林草地作为未探明遗址区的主要设计手法,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为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方便。

3.3 使用价值及其构建方式

城址类考古遗址相较于古墓葬、聚落等类型考古遗址, 往往沿用时期较长,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有的遗址现在仍处于城市建成区中心, 如隋唐洛阳城、扬州城等。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将更注重其对于社会公众使用价值的挖掘。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前提下, 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将促进考古遗址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包括为社会民众提供遗址参观、游览及日常休憩的活动场地及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功能, 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惠及民众。

策略一:构建多样的体验网络。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可通过建设机动车道、自行车 (电瓶车) 道、游步道及水上航线、空中游览等多种方式, 结合各级广场, 构成一个完整的“线网+节点”的体验网络, 使游客获得丰富的景观体验。机动车道建议在园区外围设置, 内部以电瓶车或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以降低对遗址的潜在破坏并避免环境污染。

策略二:构建健全的配套设施系统。

健全配套设施, 将有利于园区游客组织及管理运营的合理化和正规化。配套设施包括遗址展陈设施、标识设施、管理设施、公共设施、服务设施五大类, 是园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遗址展陈设施:遗址陈列馆、考古活动中心、考古工作站、保护展示棚。

(2) 标识设施:标识牌、解说牌、安全防护线等。

(3) 管理设施: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中心、管理用房。

(4) 公共设施:厕所、观景亭、垃圾桶、座椅、观景平台、亲水平台、活动场地等。

(5) 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电瓶车换乘处、自行车租赁处、游船码头、停车场、商亭。

此外, 各种观览、互动和表演活动的组织以及营销推广等软件工作, 也均有利于遗址公园使用价值的实现和扩大。

4. 结语

仿生建筑的形态设计手法 篇8

摘要:仿生建筑是重视提取自然中的灵感,在建筑创作过程通过多种手段中予以表达。本文通过分类介绍仿生建筑,结合仿生建筑现行的设计理念,提出仿生建筑的形态设计手法,成为现代建筑仿生思潮的借鉴。

关键词:仿生建筑;学科交叉;形态设计;创作表达

前言

建筑的发展历程表明,新材料新结构的出现都将促进社会变革,出现了新的社会机制。在建筑建造过程中由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新结构、新材料、构造技术,促使建筑形式的变革,带来了设计师们对建筑形式更进一步的探索。

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使人们更加重视水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进而促进了生态学、仿生学的发展。生态科学观念运用于建筑领域,出现了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绿色技术等新兴思想,推动了建筑空间艺术的新发展,建筑在造型中则更加重视城市结构及建筑所具有的生态特征,更重视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度解读。

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智能建筑进一步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且物质能量能够得到高效运转的建筑环境。高新的技术为建筑仿生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1 仿生建筑的分类

1.1 模仿功能

由于建筑的功能错综复杂,在设计中难以将其有机组织、协调统一,成为功能复合型、综合有序的整体。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功能进行模仿,是向成功范例求取经验的途径,是建筑设计中极有价值的一环。

向大自然学习功能的整合统一,建筑师有必要了解到功能的整合过程不仅仅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多功能元素的多种综合作用,并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叠加,也不是单一功能的模仿。处理好负责与简单多样与统一的功能问题,能够更好的在复杂的功能组合中探索节约材料创造趣味空间的灵感。

1.2 模仿形式

生物与建筑的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在建筑形式对于自然形态的模仿中,应注意二者在物理上的相似性,在形态的“真” 与“美”两个概念上,两者都遵循普遍的原理和规律。建筑的创作中,仿的就原型来自于形态丰富的大自然,我们通过对千姿百态生物的充分研究并寻求把握其规律,通过恰当的手法,具象或抽象,可以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中,丰富人们的视觉,对使用者、观赏者的心理、甚至生理产生难以言喻的感觉,例如盖里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童年记忆中的鱼的形态,这种抽象的鱼的形态对于每个观赏使用者都产生不同的感觉。有时这种感觉来自于对于创意的认同或不认同等想法,有时这种共鸣来自与对于生命的礼赞。优秀的仿生设计中,当使用者成功与建筑产生高级别共鸣的心理认可时,建筑师做到的不仅仅是引導人们对建筑自身的鉴赏过程,更是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感知。

1.3 模仿结构

对于生物结构的模仿是从自然界物象的材料、结构、力学等关系特性中汲取灵感,并应用于建筑中,采取此类结构的设计,往往是人类对于材料性能的重新认知,实现传统结构难以达到的功能要求。因此,模仿结构的仿生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基于对于生物结构的模仿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生物界的蛋壳、海螺壳、蜘蛛网等结构原理被有心者发现后,经过探索与创新,逐步发展成为现今成熟的壳体结构、索网结构。

对结构的模仿,要求建筑师甚至结构工程师善于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结构,从中发现不同,汲取灵感,并合理地应用现代技术,这样才能在对结构的模仿中去的更多生动的创意,创造出更多的仿生结构体系。

1.4 模仿材料

对自然界中生物体组成材料的模仿,重点在于分析研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研究其组成构造,提炼出新型的建筑材料,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品种的更高标准的要求。生物的某些特征,是经过亿万年的不断进化而形成的,它是大自然漫长岁月沉积的杰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源泉。适应性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共生策略,良好的适应性保证了生物能够生存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建筑设计也是能够充分保证建筑的物理环境及人的舒适度。例如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专注于研究建筑表皮,对于建筑表皮材料技术对生物的模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仿生建筑的设计理念

全球资源能源逐渐短缺,建筑设计应更加自然绿色节能,寻求更加经济有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仿生建筑一直是建筑设计中较为先进的理念,相对于其他建筑,仿生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更加紧密融洽,这种设计理念下,面临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仿生建筑对于交叉学科及对于支撑技术的要求。

2.1 学科的交叉

现代建筑仿生产生于多学科基础之上,是生物科学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它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是仿生学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与延伸。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生物进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都直接或间接为仿生建筑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

2.2 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是仿生建筑设计的重要支撑。仿生建筑却利用高技术的材料、设计手法、施工工艺,帮助建筑师更加自由灵活的模仿生物的形态肌理,从而取得更为逼真的效果。仿生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方法,许多现代的新建筑都应用了不少仿生技术。只有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推动对于仿生建筑的具体研究。

3形态设计手法

仿生建筑的形态设计有其自身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有两种手段可以帮助设计师实现仿生建筑对形态的“仿”,分别是抽象及具象。

3.1 具体形象的模仿

具体形象的模仿可以通过选择的一种简单材料,通过或单一或重复,或分解或变形的方式,实现对具体事物形态的分解重构、积聚重生。这样的模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大自然原有的韵味,留住精髓,同时通过自己的创新,因地制宜,使新的设计获得全新的生命。

对于具体形象模仿的建筑物有很多,有些因为完全照搬而沦于刻板的矫饰与做作,有些却由于灵活的变化而使作品丰富出彩,设计师对具象模仿的程度与方式也是值得研究的。

3.2 抽象符号的隐喻

抽象符号的隐喻是比具象的模仿更高一层次,需要设计师对形象特征更深把握,分析提炼出能够代表自然界形态精髓的部分,善加处理,有变异、解构等手法来对形态处理,着力于在新的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然意味的形态,创作出能引发人共鸣的形态。这种抽象的提取使的建筑形体更丰富有趣、富有艺术气息,是先进仿生建筑形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结语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为仿生建筑提供无尽的灵感源泉,自然界中的动人形态也因人的可以模仿而得以再次呈现,并产生振奋人心的作用,引发观赏者的不同程度的共鸣。仿生建筑的形态设计应注意具体形象的模仿与抽象符号的隐喻。在未来的设计道路中,仿生建筑作为一颗璀璨的星为建筑标明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向,其形态对自然界的模仿亦为未来建筑解决新时代中建筑形式与功能经济等矛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较为自然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吕富珣,《走向21世纪——建筑仿生学的过去和未来》,建筑学报,1995/06.

[2] 丁晓斐,《浅谈仿生建筑创作方法》,华中建筑,2007/01.

[3] 吕从娜,闫启文,《仿生建筑的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美术大观,2007/10.

[4] 姜杨,《建筑美学——建筑仿生学的美学问题》,神州,2012/12.

[5] 金明姬,张浩,《建筑形态的仿生创作浅析》,低温建筑技术,2008/12.

作者简介:

李丹,女,长安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硕士毕业,工作于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湖北省景点导游词下一篇:文明礼貌月活动方案、总结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