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

2024-10-26

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通用4篇)

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 篇1

篇一:钢筋偏位处理方案(2477字)

1)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采用桩承台+筏板基础;上部结构为框架或剪力墙。本工程采用钢筋级别有一级钢、二级钢、三级钢,规格主要有直径8、10、12、14、16、18、20、22、25。

三、工程目标

1、进度目标:垫层浇筑完毕场地移交后,我司即可开展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

2、质量目标:一次性验收合格。确保工程质量符合GB50300-20XX《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合格要求。

3、安全文明管理目标:责任事故死亡率为零;轻伤频率控制在1‰以内。

4、环境管理目标:噪声排放达标;控制粉尘;达到ISO4001环保认证的要求

四、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施工方案报审;

2、施工技术交底;

(二)、现场准备

每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完成墙柱定位弹线,复核工作后。

(三)、劳动力配置计划偏位校正配备工人:钢筋工2人、砼工1人,杂工1人。

(四)、物资配置计划

准备好钢筋校正扳手,加固钢筋,电焊机,电箱。

五、现浇结构(柱、墙)钢筋偏位处理方案

1、钢筋偏位(柱≤5mm,墙≤3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不进行处理。

2、钢筋偏位在(柱>5mm≤25mm;墙>3mm≤15mm),范围内,且不超出保护层厚度时:按国标图集03G101-1柱、墙钢筋在楼面变截面时钢筋弯曲做法,直接按照1:6的比例在结构面调整钢筋,见图1。

3、钢筋偏位(柱>25mm≤50mm;墙>15mm≤30mm)向内偏:如果钢筋位移在25mm到50mm之间且向内偏,可直接在楼面上按1:6比例调整钢筋,保证模板支设,同时采取钢筋根部绑扎和点焊钢筋的方法进行加固,加筋的直径为14,加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绑扎搭接在一起。见图2。

4、钢筋偏位(柱>25mm;墙>15mm)向外偏超过保护层:如果钢筋偏位(柱>25mm;墙>15mm),向外偏超过保护层厚度,结构截面不能局部加大处理时可将偏位钢筋打弯锚固,割除长出部分原钢筋,再另植相同钢筋的方法处理,见图3。

5、钢筋偏位(柱>50mm;墙>30mm)向内偏时:如果钢筋偏位柱>50mm;墙>30mm以上向内偏,保留偏位原钢筋,另在设计位置用植筋的方法处理,见图4。植筋锚固长度可与现浇砼钢筋锚固设计长度相同或按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XX,植筋技术部分计算植筋深度设计值ld(、);当植筋深度为按构造配置时最小锚固长度符合受压钢筋锚固;受拉钢筋锚固的规定。规格同原钢筋。所植钢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或焊接绑扎搭接在一起。植筋所用锚固胶的锚固性能通过专门的试验确定,或获准使用的植筋锚固胶,除说明书规定可以掺入定量的掺和剂(填料)外,现场施工中不宜随意增添掺料。植筋时先把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用比所植钢筋直径略大的加长钻头钻孔时在钻头上做好钻孔深度标志,然后用电吹风机的吹风管深入钻孔吹干净灰尘,植筋胶置入锚孔后,在固化完成前,应在固化期间禁止扰动。植筋完毕应静置养护,养护的条件和时间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养护到期的应进行拉拔试验。

六、现浇框架结构钢筋钢筋偏位及产生原因

1、柱纵向受力钢筋发生水平或扭转偏位,主要为基础伸出地面处、上下层柱楼板处、角柱、边柱。偏位原因:柱轴线放线不准确;柱模板搭设支撑不牢;柱钢筋骨架绑扎不牢,在节点处梁柱钢筋交叉,梁钢筋就位时把柱钢筋挤歪了;浇注砼时振动不当,把纵筋骨架振松。

2、梁、板、墙、构造柱等钢筋偏移,主要原因为钢筋绑扎不牢固、操作不规范、人为踩踏、来回泵管的拖拉等。

七、现浇框架结构钢筋钢筋偏位预防措施

1、熟悉图纸,按图纸及工艺标准要求,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2、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线,柱、墙外皮尺寸线,并进行复核。

3、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理。绑扎前先整理调直下层伸出的搭接筋。

4、严格按钢筋绑扎工艺标准进行施工,钢筋应绑扎牢固。

5、成品保护及施工注意事项 ○1柱子钢筋绑扎后,不准踩踏。

○2楼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钢筋绑好后,不准在上面踩踏行走。浇筑混凝土时派钢筋工专门负责修理,保证负弯矩筋位置的正确性。○3安装电线管、暖卫管线或其他设施时,不得任意切断和移动钢筋。

○4浇筑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是否正确,振捣混凝土时防止碰动钢筋,浇完混凝土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墙筋位移。

○⑤绑竖向受力筋时要吊正,搭接部位绑3个扣,绑扣不能用同一方向的顺扣。并采取加斜撑等措施固定钢筋,防止柱、墙钢筋骨架不垂直。

○6绑板的钢筋时用尺杆划线,绑扎时随时找正调直,防止板筋不顺直,位置不准。○⑦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现浇框架钢筋绑扎允许偏差(见附表2)

八、安全管理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及工程操作规程的规定,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对每个职工的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2、钢筋扳拉校正时注意用力均匀且当。

3、临边操作注意身体重心,当心失稳造成伤害。

九、应急预案

(一)、电焊伤害事故应急措施

(1)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不准进行焊割工作。经过培训考试和补充考试合格,并持有相应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方可允许工作。

(2)焊工应穿防护工作服,戴工作帽及配备专用护目镜和面罩,上衣不准扎在裤子里。口袋须有遮盖,脚下穿绝缘橡胶鞋,以免焊接时被烧伤。

(3)焊工应带绝缘手套,不得湿手作业操作,以免焊接时触电。(4)禁止使用有缺陷的焊接工具和设备。

(5)高空电焊作业人员,应正确佩戴安全带,作业面设水平网兜并铺彩条布,周围用密目网维护,以防焊渣四溅。

(6)不准在带有压力(液体压力或气体压力)的设备上或带电的设备上进行焊接。(7)现场上固定的电源线必须加塑料套管埋地保护,以防止被加工件压迫发生触电。(8)电焊施工前,项目要统一对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办理动火证。

(二)、小型机械设备事故应急措施

(1)发生各种机械伤害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根据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进行处理。(2)根据现场人员被伤害的程度,一边通知急救医院,一边对轻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3)对重伤者不明伤害部位和伤害程度的,不要盲目进行抢救,以免引起更严重的伤害。

篇二:6#楼电梯井剪力墙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726字)

6#楼地下室基础底板砼浇捣完毕后,项目部经过轴线测量放线,检查发现电梯井剪力墙钢筋存在明显偏移,偏移量最大达到10~14cm。

钢筋偏移产生原因分析:砼浇筑入模时未在电梯井四周均匀放料,导致模板向一侧挤压钢筋后使钢筋移位。具体移位见下图。(见附图1)

二、钢筋偏位的处理方法

施工、监理及建设单位经过现场检查,针对现场钢筋偏位情况,为了尽量减少对剪力墙柱结构受力部位的影响。建议对钢筋偏位质量缺陷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对于南侧两个暗柱钢筋:把原来外侧的钢筋作为内侧的钢筋使用,在外侧承台梁上定位好柱钢筋的位置后植筋,钢筋规格同原暗柱钢筋(Φ18三级钢)。

2、对于北侧的墙柱钢筋:把原来内侧的钢筋作为外侧的钢筋使用,在内侧电梯井底板上定位好钢筋的位置后植同规格的柱钢筋(Φ18三级钢);墙钢筋(Φ8三级钢);在电梯井的内侧壁上植拉钩(Φ6园钢),间距450;在内侧壁上用人工凿毛,重新支设内侧模板,浇筑高一个标号(C40P8)的砼。

3、剪力墙柱竖向钢筋偏位在3cm以内的,剪力墙的竖筋在底板砼面以上15cm高度范围内按不大于1:6坡度进行斜弯调整。(见附图2)

4、剪力墙柱竖向钢筋偏位在3~5cm内的,先按1:6坡度进行斜弯调整,然后采用同直径L型垫筋加强调整,垫筋与两侧竖筋点焊牢固。(见附图3)

三、质量处理控制管理

1、项目部派钢筋工长和专职质检员负责监督整改。在工人进行操作整改时,要进行指导控制,以保证施工质量。

2、确保植筋胶的质量,植筋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方可使用。

3、打孔、清孔完成后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的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艺的施工。

4、植筋完成后必须按规定的数量进行拉拔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篇三:墙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1678字)

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XX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XX版)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XX

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标示方法

5、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采用桩承台独立基础;上部结构为框架或剪力墙。本工程主要采用三级抗震钢,规格主要有直径8、10、12、14、16、18、20、22、25。

三、原因分析

发生偏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由于未放线钢筋绑扎人员自行尺量进行插筋,或者绑扎人员未严格按测量控制线进行插筋;

2、墙体插筋偏位是由于墙筋加固不牢,绑扎、点焊不到位;

3、柱的插筋在底板、地梁或承台的交界处的钢筋较密集,柱钢筋定位难以到达理论上位置;

4、柱的定位放线本身就存在误差;

5、混凝土浇筑时泵管对墙筋的振动产生位移,或者振捣手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强振钢筋)是造成墙体钢筋偏位的主要原因;

6、图纸中存在墙体厚度与其相连的约束边缘柱宽不同,如墙宽300mm,柱宽250mm,现场班组自行决定做法,未向项目技术部反应;

四、钢筋偏位处理方法

1、钢筋偏位(墙柱≤5mm),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不进行处理。

2、钢筋偏位在(墙柱>5mm≤25mm;)范围内,且不超出保护层厚度时:按国标图集03G101-1柱、墙钢筋在楼面变截面时钢筋弯曲做法,直接按照1:6的比例在结构面调整钢筋,见图1。

3、钢筋偏位(墙柱>25mm≤50mm)向内偏:如果钢筋位移在25mm到50mm之间且向内偏,可直接在楼面上按1:6比例调整钢筋,保证模板支设,同时采取钢筋根部绑扎和点焊钢筋的方法进行加固,加筋的直径为14,加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绑扎搭接在一起。见图2。

4、钢筋偏位(墙柱>25mm;)向外偏超过保护层:如果钢筋偏位(柱>25mm;墙>15mm),向外偏超过保护层厚度,结构截面不能局部加大处理时可将偏位钢筋打弯锚固,割除长出部分原钢筋,再另植相同钢筋的方法处理,见图3。

5、钢筋偏位(墙柱>50mm;向内偏时:如果钢筋偏位墙柱>50mm;以上向内偏,保留偏位原钢筋,另在设计位置用植筋的方法处理,见图4。

植筋锚固长度可与现浇砼钢筋锚固设计长度相同或按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XX,植筋技术部分计算植筋深度设计值Ld,当植筋深度为按构造配置时最小锚固长度Lmin符合受压钢筋锚固;受拉钢筋锚固的规定。规格同原钢筋。所植钢筋需要与打弯的钢筋或焊接绑扎搭接在一起。植筋所用锚固胶的锚固性能通过专门的试验确定,或获准使用的植筋锚固胶,除说明书规定可以掺入定量的掺和剂(填料)外,现场施工中不宜随意增添掺料。植筋时先把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用比所植钢筋直径略大的加长钻头钻孔时在钻头上做好钻孔深度标志,然后用电吹风机的吹风管深入钻孔吹干净灰尘,植筋胶置入锚孔后,在固化完成前,应在固化期间禁止扰动。植筋完毕应静置养护,养护的条件和时间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养护到期的应进行拉拔试验。

五、钢筋偏位预防措施

1、严格管理,加强质量检查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

2、钢筋工插筋前,墙柱定位放线必须到位,并进行了有关交底。

3、墙的插筋固定,在墙体底部加焊水平定位筋一道,其上绑三道以上水平筋和暗柱箍筋,必要时在根部(譬如底板或承台)也绑扎或点焊一道水平筋,总之必须保证墙体插的整体稳定,以避免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移位。

4、钢筋下料时,尽可能降低节点处钢筋的密集程度,梁的主筋采取“能通则通”原则,避免“平行接触搭接”,对插筋处的钢筋适当进行打弯或撬开。

5、加强定位对定位放线的复核,避免或减少误差的发生。

6、混凝土浇筑严禁泵管直接接触、支承和碰撞墙柱钢筋,对振捣手加强技术交底,避免强振钢筋导致钢筋移位。

7、每次浇筑混凝土前由钢筋班挑选有经验的工人进行钢筋纠正,并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全程监控看护,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

8、在墙体钢筋上口设置专用定位箍筋或墙体水平定位筋,在柱、墙钢筋上口多设置定位垫块,保证墙柱一条线。

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 篇2

1 工程概况

某疏港航道桥梁位于连云港市某区, 起于A大道, 止于B大道, 终点路段跨越河后与B大道平交, 路线全长670 m, 道路等级为一级疏港道路, 行车速度50 km/h, 道路红线宽35 m, 是一条区内集散货运输通道, 全线有一座5×20 m简支空心板梁桥。后因桥梁设计变更, 将原设计5×20 m变更为4×20 m简支空心板梁桥。

根据勘察报告土层揭示, 第1层黏土:棕褐色夹灰黄色, 软塑;第2层淤泥:青灰色, 流塑, 有光泽,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 夹粉土及粉砂薄层, 含腐殖质及螺壳;厚度16.8 m, 层顶标高-17.0 m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50 k Pa, 钻孔桩桩侧摩阻力标准值qik=12 k Pa;第3层粉质黏土:灰黄色, 稍有光泽, 摇震反应无, 软塑-可塑, 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220 k Pa ;第4层粉土;第5层粉质黏土;第6层粉土;第7层黏土。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道路工程中的A大道一侧桥头段采用水泥双向搅拌桩处理, 等边三角形布置, 桩径50 cm, 其中桥头渐变段桩间距1.5 m, 桥头段桩间距1.2 m。B大道一侧桥头段未进行地基处理 (台后填土高度约3.6 m) 。其中, 水泥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后, 分层填筑80 cm碎石垫层 (含两层土工格栅) , 再分层填筑山场碎石 (土) , 路基顶面30 cm范围内填筑采用小粒径碎石土 (最大粒径不超过12 cm) 填筑, 且应具有良好的级配, 有利于整平碾压。

桥梁工程中原5×20 m简支空心板梁桥变更为4×20 m简支空心板梁桥。其中, 桥台仍采用肋板式桥台, 台下双排Φ120@320钻孔灌注桩, 桩长36 m ;桥墩宽1.1 m, 单排Φ120钻孔灌注桩, 桩长48 m。此外, 台前采用1∶1.5坡率进行护坡处理。桥梁设计平面图见图1。

2 偏位原因分析

2014年下半年在台后填筑施工过程中发生桥台桩位偏移, 其中4#桥台 (B大道交叉口侧) 发生沿道路纵向 (偏向河内) 的偏移, 平均偏移量约为20 cm。桥台偏移示意图见图2。

从现场测量情况来看, 未进行桥台后处理的B大道一侧桥台移位量较经过桥台后处理的A大道一侧桥台偏移要大得多, 同时3#墩桥梁伸缩缝已挤密失效。

2.1 客观原因

(1) 地质条件

连云港地区软土地基属海相积, 具高孔隙比, 高压缩性, 高含水率的特性, 其力学指标较差, 粘聚力Cq通常约为6 k Pa左右, 内摩擦角Φ最小为0.2°。本项目由于桥梁桩基先于路基施工, 路基的侧向变形被桥梁桩基所约束, 导致路基土压力会对桥梁桩基产生较大的侧向水平推力。

(2) 临近动荷载的影响

4#桥台紧邻B大道, 而B大道处于通车运营期, 路基稳定尚未完成。区内淤泥强度低, 压缩性大, 变形不易控制, 易产生严重的挤土效应;同时由于淤泥的c、Φ值都很小, 在路基路面自重和车辆载荷的长期作用下, 淤泥强度迅速下降 (可减小3.1~4.5倍[6]) , 变形向路基两侧和底部扩散, 且可能发生深层滑移。

(3) 河道开挖

开挖河道时, 由于桥梁台前土体的挖除所引起土压力的变化, 导致河道周围土体产生滑动, 桥梁桥台桩基向河道内方向移动。同时该工程河道开挖并未按桥梁台前“先反压后挖, 分层开挖”的原则, 可能造成台前卸载较快, 进一步加剧桥梁桥台桩基的偏移。

2.2 主观方面

(1) 设计方案不合理

(1) B大道一侧桥梁桥台台后未进行必要的路基处理设计; (2) 在桥梁台前未加筑反压护道 (应注意台前过水面积的保证) ; (3) 在路基及桥梁施工期间未提出观测频率要求 (必要时可要求进行深层位移观测) 。 (4) 原支撑体系抗倾覆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7]。

综上所述, 由于设计时桥梁河道周围实际环境调查不够, 桩基实际承受主动土压力大于设计值, 同时对地面附加荷载及尚未完成的固结考虑不全面 (如道路车载等动荷载) 等原因, 造成设计时桩长嵌固深度不足、侧向约束小和河道内支撑体系 (反压护道) 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给桩基偏位的发生埋下严重隐患。

(2) 路桥施工顺序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 特别是在软土地区中, 桥梁桩基施工应在路基沉降基本稳定后的前提下进行的, 以降低桩的侧向压力。反之, 如果路基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桥梁桩基的施工, 桥梁桩基势必承担较大的水平推力。

(3) 施工工艺不规范

台后填土施工填土速度过快和大型振动压路机的采用也进一步加大了桥梁桩基的偏位量。

(4) 现场管理不善

桩基偏移发生时, 未及时进行桥台台后填料卸载, 错过最佳复位时机。

工程实践表明, 在这种软土地基上解决桥台偏位的问题, 采用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效果不佳, 易导致桥台桩基的偏移和桥台台后跳车。桩基偏位发生后, 采用低应变发射波法对桩基完整性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桩身混凝土未产生裂缝 (共检测了3根桩) 。

3 处理措施

3.1 加固方案

基于上述原因, 本项目处理方案的设计思路为:采用既能减小台后填土水平推力, 又能降低台后沉降的刚性基础下双层结构[7]的桥台后处理的同时, 新建植筋桥梁桩基的联合拉结方式增强已偏位的4#桥台桩基的自身刚度。

经多方案优选比较后, 最终选定在4#桥台台后采用新建2排Φ80 cm的钻孔灌注桩 (L=26 m) , 刚性桩桩顶则通过桩间连系梁60 cm×80 cm连接, 并在其上现浇铺设40 cm整体盖板 (取代防止刺入路堤的刚帽) 。待台后稳定后, 再浇筑与原承台下标高、桩长一致的1排Φ120 cm钻孔灌注桩, 原桥台后侧通过植筋方式将新旧桥台浇筑成整体, 同时耳墙也在合适的位置采用类似的植筋方式, 重新浇筑耳墙、背墙;最后, 采用20 cm厚粘土包裹着的粉煤灰进行台后回填。桥台加固平面图、立面图分别见图3、图4。

3.2 施工与监测措施

(1) 加大密监测频率, 抢险期间每天2次, 其余时间每天1次, 监测结果及时通报有关单位, 超过警戒值必须及时报警, 必要时可新增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 (2) 必须按有关质量验收规范与规程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3) 做好检验与监测, 完善资料, 及时报警, 做好应急措施; (4) 施工单位针对该加固方案制定专门的加固施工组织、监测方案报设计单位批准后实施; (5) 新老结构物植筋连接, 其主筋必须满焊15d (最大钢筋直径) 。

4 结语

本文结合某疏港道路桥梁桥台桩基偏移的病害处理, 对常见的桥梁桩基事故因素进行了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对地质条件和现场条件进行充分考察, 在台后稳定性验算时, 应充分考虑外部荷载 (特别是动荷载) 以及软土流变引起的土压力对结构物的影响。同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 拟定相应的设计计算模型等。

(2) 对于存在深厚软土的路段, 特别是结构物衔接处 (如路桥、路涵等) , 即使填土高度较小, 也应对软土地基进行必要的处治。

(3)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路桥施工前, 应制定完备的系统的监控方案,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

(4) 对于软土地区的施工一定要按照先路后桥的顺序施工, 且严格遵循信息法施工, 以便做好提前预警工作。

(5) 加强施工管理, 重视施工监理与验收工作, 确保质量满足各项相关规范;同时, 应做好施工检测工作。

摘要:控制桥台桩基偏位一直是工程界设计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软土地区尤为突出。文章结合某疏港道路桥梁桥台桩基偏位事故, 对连云港软土地区的桥梁桥台的处理措施与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在已有研究及大量桥台偏位工程事故调查的基础上, 对常见的桥台桩基偏位原因进行总结, 以期为软土地区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土地基,桥台桩基,桩基偏位,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龚晓南.高速公路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2]李杰等.某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的加固方案研究[J].公路, 2008 (4) :70~73.

[3]刘慧珊.软土地基桩基础桥台工作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4]李雪峰.软土地基桥头路基填筑对桥台桩基础影响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1.

[5]吴徐华, 袁述林, 邓爽.桥墩立柱偏位分析与纠偏处治[J].公路工程, 2013, 38 (1) :146-148.

[6]黄海松, 李原, 李莹.某基坑坍塌事故处理与研究.四川建筑, 2009, 29 (2) 118-120.

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 篇3

预 应 力 梁 钢 筋 及 框 架 柱 钢 筋 整 改 方 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2012年8月23日 电子银行预应力梁钢筋及框架柱钢筋整改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电子银行业务中心五层设计两条预应力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预应力施工人员施工不及时,在预应力梁钢筋绑扎并安防完毕后才开始安装波纹管,由于该预应力梁及平旁边的框架柱A-KZ13的钢筋较密,波纹管无法安装到位,施工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将预应力梁的两根上排钢筋的弯锚部分、两根框架柱的主筋及该梁靠近支座的部分箍筋切割断,以便安装波纹管。

二、分析被切割部位钢筋的构造

1、梁主筋

1.1、该梁的截面尺寸为600×1200,主筋配筋为上部纵筋为18根直径为25的三级钢,9/9布置;下部纵筋为21根直径为25的三级钢,10/11布置;箍筋为直径为16的三级钢间距为100。1.2、被切割的梁主筋为上部纵筋的上排钢筋的弯锚部位;

2、框架柱主筋

2.1、该柱在本层的截面尺寸为直径1200,28根直径25的三级钢,箍筋为直径10的三级钢间距100/150。

2.2、被切割的框架柱主筋为两根直径为25的三级钢,切割位置距结构面层约150~200mm,该被切割的主筋剩余部分锚入梁内约1000~1050mm;

3、预应力梁箍筋

3.1、该梁的箍筋为直径为16的螺纹钢间距为100; 3.2、被切割的框架柱箍筋位于梁柱交界处,在靠近框架柱约1.2米的范围,切割部位主要为箍筋的侧边中间部位,单侧切割。

三、被切割部位钢筋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切割部位,按照规范,分别对框架梁主筋、框架柱主筋及框架梁箍筋进行处理,处理措施如下:

1、框架梁主筋的处理措施

由于已施工的框架梁主筋的连接采用的是机械连接,且已经绑扎安放到位,该部位被切割的钢筋处理按如下方法进行:

1.1、将切割的主筋按照11G101-1图集79页的要求,在梁跨ln1/3处断开;

1.2、将该主筋与箍筋绑扎的扎丝拆除,将断开后的钢筋取出; 1.3、另外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制作一根与原主筋相同规格及尺寸的钢筋,从梁的一端穿入;

1.4、由于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梁可采用绑扎和焊接连接,该梁的主筋直径为25的三级钢,小于28,因此将新放入的梁主筋与原主筋在接口处进行焊接,单边焊焊接长度不小于10d,焊缝饱满。

1.5、焊接完成后,将该主筋与箍筋重新用扎丝绑扎。

2、框架柱主筋的处理措施

2.1、重新制作与原框架柱主筋规格相同的钢筋;

2.2、按照11G101-1图集60页的要求,在切割的钢筋旁边进行插筋,并且按照规范,新制作的钢筋插入部分不小于1.2lae;2.3、将新插入的钢筋与被切割后剩余的钢筋绑扎固定,并用框架柱箍筋与新插入的钢筋进行绑扎固定;

3、框架梁箍筋的处理措施

3.1、将被切割断开的箍筋进行焊接,使箍筋连接完整; 3.2、在被切割的箍筋旁边绑扎与原箍筋规格相同的“U”型箍筋进行加强。

四、工程处理质量标准

按国家颁布的11G101-1中规定构造做法及质量标准进行处理。

五、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施工时严禁吸烟及注意防火。

2、焊接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和防护眼镜。

3、梁主筋及箍筋焊接时必须保证焊缝长度及焊缝质量。

柱钢筋偏移处理 篇4

一、-1.35米框架柱存在问题

****************右侧-1.35米基础砼浇筑完成以后,项目部于****年**月***日经过轴线测量放线,检查发现1-3轴交1-D轴KZb-12向1-4轴偏移5.5cm,1-4轴交1-D轴KZb-12向1-5轴偏移5.5cm,1-5轴交1-D轴KZb-12向1-6轴偏移4.8cm,针对以上三处框架柱竖向钢筋定位偏移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柱竖向钢筋在基础部位插筋过程中,由于钢筋班组对尺寸控制不到位和柱筋固定不稳,在浇捣砼时钢筋受冲击偏移。

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三处框架柱都属于同一类型,均向同一方向偏移,故均采用同一种处理措施。

二、钢筋质量缺陷处理方法

甲方、监理及施工单位经过现场检查,为了消除基础对上部结构受力的影响,参考我方多年施工经验和查阅此类问题以往处理情况。针对现场柱筋偏位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建议对钢筋偏位质量缺陷采取如下处理方法:

(1)将上述偏移钢筋从基础顶面开始按照1:6的比例用扳手进行斜弯矫正,矫正过程中工人用力要均匀,慢慢搬动,确保钢筋端部质量不受太大影响。

(2)把钢筋纠正部位处的柱钢筋模板进行加大处理。(3)对偏位钢筋的一侧加5C 25主筋加强。对偏位钢筋的另一侧因砼保护层过大,对此部位柱加5C25主筋并用三面套固定。且要求对此部位钢筋进行种筋,确保上部力均匀传到基础底部,保证结构安全。详细做法如下图

三、质量处理控制管理

项目部派钢筋工长和质量员负责监督整改。并在工人进行操作整改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质量。

*********项目部

上一篇:物业工程部员工年度培训资料下一篇: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