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

2024-10-26

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共9篇)

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 篇1

初中物理声现象试题

一、填一填(每空2分,共30分)

1.人讲话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

2.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

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

3.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窗玻璃振破,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__________,同时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图1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

6.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她在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她唱得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7.小强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声具有能量

8.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9.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10.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2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乐器商店的标志

D.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11.刀郎原唱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歌声优美。听到洗澡间里传出“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的歌声,门外的小生大叫“牛郎兄,你以为你是刀郎啊!”小生判断唱歌者为牛郎,而不是其他人,小生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12.利用回声不可以测定( )

A.海底深度

B.两山间的距离

C.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D.敌潜艇的位置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B.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

14.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摇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1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来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16.以下例子中,不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三、实验题(6分)

17.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____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__,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

18.如图4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也可用塑料尺代替),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______,听其响度________,这说明响度与________有关。

四、想一想(4分)

19.如图5所示,有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能听到室外的鸟的歌唱声。而她到另一间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几乎听不到鸟的歌唱声。请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女孩在乙房间内几乎听不到室外树上鸟儿的歌唱。

●发展性学力反馈

五、探究与体验(20题4分、21题6分,22题4分,23题6分,共20分)

20.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21.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总结:声音靠________传播。

22.如图6所示,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这套编钟依大小次序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你猜想编钟音调的高低和编钟的大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这样猜想?

23.将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都录到录音带上,然后再放出来听,会发现录下的自己的声音与平时的声音不同。录音过程中能产生失真,这可以在听别人直接说话和录音说话的对比中发现,但录音中自己的声音与平时自己的声音的不同,显然不是这种失真造成的。试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

●创造性学力反馈

六、想象与创新(24题4分,25题6分,共10分)

24.两名宇航员在飞船外进行太空行走,近在咫尺,若按在地球上的习惯方式交谈,对方能否听到?为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从声音传播的角度考虑,会遇到什么问题?

25.在小小音乐会上,小明拿出装有不一样多的水瓶子,并从左向右敲打瓶子,瓶子发出“i,7,6,5,4,3,2,1”的声音,下面的小红看上去把嘴贴在瓶口吹气,瓶子发出的是“1,2,3,4,5,6,7,i”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 篇2

关键词:中日,初中物理,教材,插图,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插图是指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图像、表解等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系统, 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教材文字系统的补充[1]。插图作为教材显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插图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

基于这种思考, 本文通过对中日初中物理教材中插图部分的比较研究, 分析两国教材插图的特点及其差异, 期待对新课改实践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和教师使用插图的物理教学有所启示。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以“声现象”为例, 对中日新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比较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教材取样为中日两国目前的主流教材。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综合理科教育, 故选其综合理科教材中的物理部分进行研究。日本《理科的世界》丛书分1年、2年、3年三册, 是日本初中一至三年级使用的综合理科教材,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内容。本研究选择第一册即1年课本中物理部分《音的性质》一章为研究对象。国内教材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选取其中《声现象》一章为研究对象。

样本教材的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根据插图在教科书中出现的位置, 将插图分为章首图、栏目图、文中图。

其次, 根据插图的内容将文中图分为科技生活图、数据图表图、史料类图、引导图、实验图、结构图、原理模拟图。

然后, 结合梅耶的研究成果, 将插图按照功能分为装饰型、表征型、组织型、解释型四种类型, 制定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教材插图记录表 (见研究结果中表2前两行) 。

其中装饰型插图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其学习兴趣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插图;表征型插图是用来描绘课文中一个单独内容的插图, 如标题“航天飞机”一课中一幅航天飞机的图画;组织型插图是描述说明文中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插图, 如概括课文核心内容的一张图表;解释型插图是用来说明某一系统工作原理的插图[3]。

三、研究的发现

通过对两个版本教材中声现象一章的插图进行统计与分析, 其整体结果如表2所示。

说明:本文以《声现象》一章中为例, 包括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中的插图, 由于日版教材中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集中在教材最后, 故按照其所占面积折合成相应的篇幅。

1.插图的数量和密度

人教版教材《声现象》一章中插图总数与日本理科的世界中《音的性质》一章中插图总数相等。但是由于日本教材篇幅较少, 所以就插图的密度来讲, 日本教材远高于中国教材。由此可见, 日本教材编写时更重视使用插图。

2.插图的分布

(1) 从插图的位置来看

由上表可知, 中国教材中栏目图是日本教材的2倍还要多, 而日本教材中文中图数量高于中国教材。栏目图属于典型的装饰型插图, 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影响不大, 而文中图主要用来促进各类知识的学习。可见日本教材在编写时更加注重文中图的使用。

中日两版教材在“声现象”这一章各设计了1幅章首图, 但取材不同。日本教材的章首图是一幅场面恢宏的音乐会场景, 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乐器, 例如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圆号、鼓等, 打开本章, 使人一下子就有一种身临音乐会现场的感觉, 仿佛能清楚地感受到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也为讲解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如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音调、音质等打下基础。中国教材的章首图是一群大象, 如果只是看插图信息, 让人很难立即与声音联系起来, 教材在插图旁做了文字解说, 提示读者“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4], 不过大象使用的次声波并不是本章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此可见, 日本教材本章章首图在直观性、切合主题内容、选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等方面更有特色。

(2) 从插图的内容来看

由上表可以看出, 两版教材的共同特点是都比较重视实验图、科技生活图和原理模拟图。其中实验图日本教材更为重视。

日本教材中实验图不仅数量多, 而且重视通过实验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日本教材中的实验图多为实验现象图和实验操作图, 侧重于展现实验的操作过程或是实验现象的对比, 通常是一个实验用多幅连续的插图来表现。中国教材中的实验图多为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操作图, 侧重于实验结果或实验装置的展示, 通常是用一幅表示实验结果的图或是直接呈现一组实验装置图来代表整个实验。例如, 日本教材在讲音调与波形的关系时, 用了8幅图, 其中有2幅实验装置图, 4幅实验现象的对比图, 2幅实验操作图。中国教材同样在讲解该知识时, 只用了2幅实验装置图来代表整个实验。

不同点是相较于日本教材而言, 中国教材更重视数据图表图和史料类图, 日本教材较重视引导图的使用。

中国教材中数据图表图数量较多, 且这类插图通常配有多幅与生活相关的小插图, 这些小插图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表格中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日本教材中的数据图表类图较少有这类配图, 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如同样在讲分贝这一知识点时, 两版教材分别用一幅表格图来列举在不同分贝强度下人的感觉, 中国教材中该表格共配有4幅小插图, 分别是飞机起飞、嘈杂的马路、一般谈话、轻声耳语的场景, 这些小插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将表格中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分贝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日本教材中该表格共配有2幅小插图。同时中国教材本章还选用了3幅史料类图, 分别是曾侯乙编钟、回音壁和圜丘, 而日本教材中本章没有史料类图, 这说明我国教材在编写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史教育。

引导图是指教科书中出现的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图片, 如日本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振幅与音调的关系、波形与音调的关系时分别用了一幅引导图, 从而能够形象地指引学生寻求正确答案, 把问题放到一个情境中去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3) 从插图的功能来看

由上图可以看出, 两版本教材的共同特点是, 解释型插图所占比例都不高。不同点是, 人教版教材中装饰型插图最多, 其次是表征型和组织型。日本教材中组织型插图最多, 其次是装饰型和表征型。

梅耶将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分为三种形式:选择、组织、整合。经过研究发现:装饰型插图对上述三个过程没有影响, 表征型插图只影响选择过程, 组织型插图影响选择和组织过程, 解释型插图则影响选择、组织和整合三个过程。而我国教材中却使用了过多的装饰型插图, 比例高达37%, 对学生学习过程影响较大的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总和仅为33%, 日本教材中装饰型插图比例为18%, 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总和高达66%。显然我国教材中组织型和解释性插图使用量有待提高。

插图比例的不同也反映了两版本教材对知识类型的侧重不同。装饰型插图与文本内容无关, 故不能表征知识;表征型插图正面反映了事物本身的特征, 能够表征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组织型插图呈现了事物的内部结构, 能够表示概念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解释型插图的出现可以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解释。而元认知知识的习得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且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完全简单地从教科书上学习得来。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对学生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教材中表征型插图和组织型插图比例相对较高, 分别为29%和27%, 解释型插图比例仅为6%, 可见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日本教材中表征型插图占19%, 组织型插图占53%, 解释型插图占10%, 可见日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并注重促进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插图比例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两版教材编写理念的差异, 表征型插图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 而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则说明世界系统的内部构成和作为系统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解释世界。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既要让学生认识世界, 也要让学生能够解释世界, 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借助于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教科书的编者运用了大量的装饰型和表征型插图, 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去认识世界;而对解释世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的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还不够重视。

四、本研究的启示

对教材编排部门来讲。首先, 应该减少装饰型插图的数量, 增加组织型和解释型插图的数量。装饰型插图所引起的情景兴趣不具有持久性。组织性插图和解释性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内部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 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因此应该提高组织型插图和解释型插图的比例。其次, 要提高插图设计者的自身素质。插图设计者除了具备画家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之外, 还要具备教材插图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如要体现插图的教育性、要符合知识类型等。再次, 还要增加插图设计者与一线教师的沟通。

对教师来说。首先, 教师要重视插图教学。教科书中插图的潜在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插图所提供的信息有时是文本所不能表达的。其次, 教师要看懂图。再次, 教师还要提高指导学生读图的技巧。最后,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情况适当的补充一些插图。

参考文献

[1]张贺华.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美]理查德·E.迈耶著.傅小兰, 严正主编.多媒体学习.牛勇, 邱香译.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6 (1) .

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声现象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杂志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即是有力的证明。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作为铺垫,而这与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极为类似。笔者在教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时候,即带着强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本文对此作一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经验理解

从一线教学的视角来理解核心素养,显然与专家所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所区别。检阅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等。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承认,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那就是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的相关认识,这些认识有的与核心素养相近,有的则距离较远。教师努力在此过程中缩短距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般要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脱离了知识的构建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

以“声现象”一章的教学为例,在苏教版及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声现象常常都出现在第一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简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且相关概念的构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面对这种简单的知识,笔者以为更是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良机。比如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常常有“振动”与“震动”的理解差异,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强调应当是“振动”而不是“震动”,至于原因是不太愿意解释,或者说是感觉没有解释的价值的。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经验理解的,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应当是以这种简单的概念辨析为基础的,如果遇到复杂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构建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谈得上核心素养呢。即使谈核心素养,恐怕也只是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的一点点缀,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

因此,核心素养可以视作一株树苗,而其成长的土壤,正是教师与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围绕某个概念展开的讨论,及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认识。一句话,经验是核心素养赖以生成的关键因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通过上述理解,去实施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很有收获的。现以“声现象”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首先要说的就是“振动”与“震动”的辨析。这个概念辨析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吗?如果有关,那岂不是每一个概念的学习都与物理核心素养有关,那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太滥了吧?即使不滥,也没有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必要吧。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实施教学的,结果发现还真的能够影响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这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朴素理解!

在学生的思维中,“振动”与“震动”是可以通用的,但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显然不是如此。但初中物理又不宜将简谐振动的说法拿出来给学生,怎么办?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比較、辨析,什么时候进行这个事呢?知道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之后,由于经过数个例子的分析,学生对振动已经产生了基本的认识,这个时候重提此前的话题,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在比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振动应当是一种“左右”的运动——学生用手比划出一种振动,意思是对的,可惜“左右”用词太狭隘;还有学生说“震动”是一种心理现象,听到不好的信息,心理有震动,但也有学生表示反对,说地震的时候地面就在震动……基于这样的经验,笔者告诉学生“振动是一种在某个固定位置附近循环往复的运动,是具有规律性的;而震动通常是自然导致的具有明显效应的运动”。其实,辨析概念并得出概念概念的精确理解并不是目的,而将生活认识与物理认识进行比较,才是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才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了。

三、核心素养与经验契合

在探究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的认识,那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经验,当两者有效契合的时候,就是核心素养生成的时候。

也因此笔者以为,物理核心素养不能视作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认为其在普通物理课堂上就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还就得在物理课堂上生成,而日常的物理课堂既是基于学生经验的,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物理经验的,离开了经验谈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没有意义的。笔者以为,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出物理课堂之后,用更睿智的目光看身边的事物,用更逻辑的推理判断身边的事物,这就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当然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意味着经验的丰富与准确。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这个基点出发!

【参考文献】

[1] 林钦、陈峰、宋静.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2):90-95.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真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2 教学难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引言:

介绍当代四大污染,引入噪声污染,那么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有什么危害呢?

谈谈你的感受

一、噪声

定义: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噪声的来源

【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

〖方案1〗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的声音。

〖方案2〗用铁制品与水泥地摩擦,感觉它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示波器观察一下它的波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我们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虽然都是噪声,但它们之间也是有不同级别的,有的强度大,有的却小,我们如何描述噪声的这种差别呢?

2、我们是否可以将声音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级代表一定的强度。于是我们就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分贝用符号dB来表示。

3、请同学观看课本图1.4-3的声音强弱等级表,找出以下几种声音的强弱。

(1)有利于学习的教室里的声音;(2)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谈声;(3)嘈杂的马路上的声音;(4)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声音。

4、【危害】

大约有三类: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举例: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曾经有80个人自愿做喷气发动机噪声作用的试验对象,结果有28人死亡,其余都得了严重的麻痹症。

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物理效应: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举例:曾有一架飞机,在60米底空只以每小时11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使地面一座楼房遭到破坏。

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小噪声对其他人的危害。

(三)噪声的控制方法

由于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传声介质→人耳,所以控制噪声的方法也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例如:你正在学习,但楼下音乐的吵闹声影响了你,你该怎么办呢?

老师总结控制噪声的三个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

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用光信号代替声信号;提高技术,增加金属间的弹性,研制无声合金等。

2、在传播过程控制

如: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让树木来减弱噪声;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控制

如: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同学们判断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噪声的。

(四)我国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措施(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自3月1日起施行,各省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其中有一条是: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保护,你还怕什么呢?

(五)噪声的利用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篇5

枕戈待旦

【释义】: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形容杀敌报国心切。

【物理知识】:士兵枕在兵器上,可以清楚的听见远处的敌军的动向,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且固体的传声效果好于空气传声,速度快于空气。

与此相关联的生活现象:铁路工人趴在铁轨上便可听到远方是否有火车到来,趴在桌子上听敲桌子的声音会更大一点。

掩耳盗铃

【释义】: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物理知识】:声音经过声源的产生,介质的传播才能进入到人耳。

他听见的铃声减弱便是从人耳处削弱声音。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利用相同的道理减弱噪声,例如捂住耳朵、带上隔音耳罩等。

减弱噪声还有其他两种办法:其一便是从声源处,例如消音器;其二便是传播途径处,例如隔音墙、马路上的隔音带以及双层的玻璃。

夜深人静

【释义】:形容深夜没有人的声响,非常寂静。

【物理知识】:这里涉及到了声音大小也就是响度的单位,即分贝,符号为dB。

绕梁三日

【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物理知识】:我们都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并不代表声音停止。声音是有传播速度的,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发声体在我们听到声音前的瞬间发出的。所以振动停止,不代表声音停止。所以振动停止便没有了声音这句话是错误的。

10个物理学易错点

要对弹簧中的弹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大速度的情形。

要对“细绳、轻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子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子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最高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最高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要对物理图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最好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要对牛顿第二定律—F=ma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著名而简洁的公式“F=ma”,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首先,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一个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的: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要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这里要注意是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最大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最大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要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同学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最好。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最好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即等于π/△ω)。

万有引力中公式的使用最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万有引力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公式繁杂,主要以比例的形式出现。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与特点,就会迎刃而解的。最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公式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将相关公式一一列来,即:mg=GMm/R2=mv2/R=m•ω2R=m•4π2/T2,再由此对照题目的要求正确的选择公式。其中要注意的是:

(1)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就认为是其重力(不考虑地球自转)。

(2)卫星的轨道高度要考虑到地球的半径。

(3)地球的同步卫星一定有固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且距离地面高度为3.6×107m)、固定周期(24小时)。

(4)要注意卫星变轨问题。要知道,所有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随着轨道高度的增加,只有其运行的周期随之增加,其它的如速度、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等都减小。

有关“小船过河”的两种情形

声现象的单元专项测试题 篇6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人说话和唱歌时的发声靠的是声带的 ,声音是靠 来传播的。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该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扩音”是使声音的 变大,较高的“保真度”中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

2.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4.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5.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丽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电铃声音逐渐变小,这种现象表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在做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像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吴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

(1)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

(2)上述现象中,除与响度的声知识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两例):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7.如图3是一种凹下道路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8.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觉,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9.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了传声介质

10.下雨打雷时,每一次雷电后,雷声总是隆隆不绝于耳,这是因为( )

A.声音的反射 B.多次打雷的原因C.双耳效应 D.雷声分裂所致

11.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

A.音色好坏 B.音调高低 C.响度大小 D.乐音三要素

12.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钢轨 B.纯水 C.木材 D.空气

13.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14.针对图4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15.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16.如图5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7.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

A.用手机拔打放在真空中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

C.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谈

18.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

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

三、实验与探究题(19题4分,20题4分,21题6分,共14分)

19.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20.300多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内自由飞行。第一次没有对蝙蝠做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内的铃铛响了。

(1)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C.耳朵对蝙蝠的飞行是否起到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2)人们对蝙蝠这种高超的飞行本领提出了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科学家的实验支持了哪种猜想( )

A.蝙蝠的视力特别好

B.蝙蝠对空间的状况有极强的记忆力

C.蝙蝠能发射并接收超声波

D.蝙蝠的嗅觉系统特别灵敏,凭嗅觉可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

21.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20-100102030

声音速度/m·s-1318324330336342348

(1)请你在图6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_____m/s。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四、创新与应用(22题6分,23题6分,共12分)

22.据3月15日出版的《现代快报》报导,德国卡塞尔市现年58岁的英裔男子艾德里安?麦克莱什耳朵太“灵敏”。耳朵能够听到自己身体发出的任何声音,包括自己的眨眼声,而艾德里安胸腔中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让他感到“震耳欲聋”。当艾德里安用餐时,他咀嚼食物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搅拌机一样响,几乎要令他发狂。附近汽车或火车开过时的颤动声,几乎令他感到无法忍受。直到后来,艾德里安才通过互联网亲自查出了自己的罕见病因,去年,他终于彻底治愈了这一困扰他多年的“神耳”怪病。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好 D.以上三个方面都有

(2)心脏跳动时发声吗?为什么?正常人不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想一种听到自己心跳的方法。

(3)艾德里安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他来讲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因为 。

23.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某科学探测船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测7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0.6s后被探测仪器接收。

(1)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为了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什么声波?为什么?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声现象物理竞赛试题 篇7

(一)“声音”与“振动”关系的直观实验存在的问题

课本上列举了一个用乒乓球贴近发声的音叉的例子,看到乒乓球向旁边跳动,证明发声体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乒乓球每次跳动的方向、幅度和快慢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无准确的规律,无法控制,对后面知识“声音特性”一节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如,学生看到的是乒乓球方向不一、振幅不一和快慢不一的无规律的碰撞音叉,似乎音叉的震动也是无规律的,而事实是音叉的振动是非常有规律的。

(二)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实验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为了测定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敲音叉看悬吊的乒乓球弹开幅度的大小。这个实验存在的不足是:敲击音叉时,发现乒乓球每次弹起的幅度和方向都会由于弹回时接触音叉的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弹动。特别是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以显示不同的响度时,乒乓球第一下的振动幅度很大,很容易被理解为音叉对乒乓球的推动引起的,后面的振动弹起也很不均匀,使实验现象存在随意性和不准确性,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使实验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受到干扰而存在一定的疑惑,难以准确而顺利地得出结论。

(三)“频率”决定“音调”高低实验存在的问题

教材上设计的实验是:将一根钢尺一端压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用力拨动伸出来的一端听声音。然后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此实验存在的不足是:1.振动快慢很难看得清楚、准确;2.拨动方向,开始向上和向下结果大不相同;3.实验中很难做到“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因为钢尺伸出的长度发生变化,要使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必须用不同大小的力量去拨动。而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第一感觉是其所用力量的大小,这必然会使学生误认为力的大小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引起知识性理解的错误。

二、对策

(一)借鉴“卡文迪许扭秤”的思路解决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物理学中,把这种将微小的变化现象,转换成与之相互作用的其他的、较大的变化现象来研究的方法称之为放大法。很多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典型的例子是证实万有引力定律时用到的“卡文迪许扭秤”。笔者利用“卡文迪许扭秤”的思路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投影仪台上放一盛水玻璃皿,敲击音叉发声后马上插入水中一部分,在它的周围迅速会有大量小水珠跳起,这就说明音叉在振动,投影仪把这个现象放大投影,看得更清楚。对于多数物体的敲击发声振动,如敲桌子,笔者把这个盛水玻璃皿放在其上,然后用一激光器,打出激光斜照在水面上,观察它反射到天花板或墙面上的光斑。当敲击时,由于角度和距离的关系光斑会在原位置上明显出现振动,把被敲物体原来几乎看不见的的振动,放大转换成光斑的大幅度振动。

(二)开拓实验思路解决声音与振幅的直观观察关系

由于运用了放大法显示振动发声,那么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只要改变上述实验中的敲击力度,使声音变得更响。同时来观察反射光斑偏离原来位置的大小幅度,就很明显地观察到:响度越响振幅就越大。而使用我们前面“振动发声”实验中的“盛水玻璃皿”或“小镜子”反射的方法,来观察光斑的变化,则就不存在这样的干扰。在任何物体表面,都会真实地反映振动的幅度和快慢。

(三)用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解决频率与音调的直观关系

频率这个词对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应该主要强调快慢,要明显地让学生看到快慢的不同,然后听到音调的变化。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让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快速拉动拉链,并注意听拉拉链的速度不同时,拉链发出的音也不同。这个做法可以完全避免用力大小影响音调的误导,不存在用力大小因素,实验中也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只剩下快慢与音调的关系了,非常明了地突出了音调与快慢的关系。这样,就彻底解决了非主要因素对学习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干扰,避免了次要因素对主要知识学习的误导,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生活中的声现象 篇8

1.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烧开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是一件事情,但是其中却包含了许多的声现象.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烧开水时,一开始水壶内嗤嗤作响,是水还没有烧开,过了一会儿声音小了,水反而烧开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响水不开,开水不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刚烧水时靠近壶底的水首先变热,溶在水中的空气被释放出来,变成气泡并上升,而这时其他地方水温还比较低,气泡内的部分水蒸气又马上液化成水,体积又逐渐缩小至消失,当这些气泡一胀一缩时,就导致了水的振动,于是发出较响的声音.当水温达到沸点后,水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了剧烈的汽化.水中释放的气泡在上升时,又有不断汽化的水蒸气加入,从而使得气泡不断变大,受到水的阻力也不断变大,就不容易产生振动,于是声音也就小了.

2.会叫的水壶

用电热水壶烧开水,每次水烧开了,它就会像火车一样地鸣叫起来,你可别小看了这种声音,它可是提醒人们的好帮手.如果没了叫声,我们可能忘记正在烧开水,从而导致危险发生.小小的烧水壶是如何给我们报信的呢?当我们打开水壶盖观察,就会发现壶盖上装有气流旋转通道,里面还装了薄簧片,正是这个薄簧片,起到了鸣叫的作用.烧开水时,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通过壶盖上的薄簧片的缝隙处向外冒,水烧开前气流很小,不足以冲动薄簧片发声,一切正常.但是当水烧开后由于产生了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就要快速向外释放,水蒸气越多,向外冒的速度越快,从而使薄簧片产生了振动,就发出了叫声.

3.油锅里的声音

我们经常会听到厨房中炒菜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特别是煎蛋、煎鱼的时候,这种声音更响.这种噼啪的声音是从何而来的呢?加热纯的油是不会发出噼啪声的,出现了噼啪声,是因为有水进入了油中.首先,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比油的沸点低很多;其次,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水进入油中,会下沉.当我们煎鱼时,总是先把油烧得很烫,这个时候,油的温度已经超出了水的沸点.把鱼放入油锅中,这时洗鱼时鱼身上留下的水进入油中,水下沉,又因为油温超出水的沸点,此时水会迅速汽化,体积剧烈膨胀,导致发生物理性爆炸,就发出噼啪的声响,并把油溅开.所以我们炒菜、煎鱼前,应尽量先把水沥干,然后再入锅.

二、医院中的声现象

1.听诊器

听诊器是常见的医疗器械之一,它是医生用来诊断病人心肺健康状况的工具.器械虽然简单,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

当我们生病了,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医生会拿出听诊器,在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听一听,以便诊断病情.因为人的体内有些器官是会发出声音的,如心肺、气管、胃等,当发生病变时,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某些特征上有所变化,医生通过听诊器能听出来,并据此来诊断病情.但是如果我们不用听诊器,即使是在安静的环境中也很难听清身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听诊器最前端是一个金属盒,上面蒙了一层鼓膜,金属盒连接着一个橡胶管,由橡胶管连接到医生塞入耳朵的金属双管听筒.当医生用听诊器检查时,体内器官振动全部传到前面的鼓膜上,然后通过橡胶导管传入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原来响度不大的声音集中到一起,使人容易听清.

2.B超

我们很难想像,医院中这种能够清晰地显示图像的仪器,竟然和声音扯上关系.B超中的声音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还是有点区别的.它使用的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有一定的穿透性,医生用某些信号器产生超声波,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受内脏器官的反射波,通过仪器把反射波的频率、强度检测出来,并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图像,为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B超利用的是回声原理.

3.震波碎石

人体的有些器官容易产生结石,如肾、胆等,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用震波把体内结石击碎,变成粉未排出体外.震波碎石利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冲击声波,再用椭圆形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到结石处,就能使结石粉碎.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三、闹市中的声现象

1.听声辨物

市场里声音比较嘈杂,但是我们还是能分辨出这是哪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比如鸭的叫声、鸡的叫声等.虽然声音嘈杂,但是不同物体发出声音还是不同的,尽管有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大致相同,但音色绝不会相同.所以我们通过音色的不同,就能区分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甚至室外有人说话时,我们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说话,因为每个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

2.挑瓷器

我们去商店买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他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有裂缝的瓷器发出的声音与正常的瓷器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因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裂缝的瓷器是一个整体,发出的声音单纯,又没有相互之间的摩擦,所以声音清脆而悠扬.有了裂缝的瓷器,在振动的时候,由于裂缝两侧发生摩擦,发出的声音就沙哑而短促.

3.隔音玻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噪音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城市中的各种噪音不断困扰着广大市民.如何让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远离嘈杂的噪音呢?噪音主要是从窗户传入房间的.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外面声音很吵的时候,关上窗户,声音会小许多,但有时还觉得比较吵.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闭起来,将其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孔.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外面嘈杂的噪音就不能通过窗户传进房间,房间里自然就清静多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 篇9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产生: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人靠 声带振动发声、蚊子靠翅膀振动 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 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 停止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也一定产生声音 但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因为听到声音还需要介质、正常的听觉、合适的声音频率范围等条件)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 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2)、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m/s(声速跟 介质种类 和 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 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反射 回来,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以上,人距障碍物至少17米(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回声与原声叠加在一起增强了原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二、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1)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或快慢)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是赫兹Hz,其他条件相同时振动的物体越大、越长、越粗、越重则音调一般越低;)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0Hz,

(3)超声波:①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②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③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①定义: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②特性: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③产生: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 地震、火山喷发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④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2、响度:(1)概念: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 、距离声源的 距离 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 越小 ;(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 和结构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应用:回声定位、B超 、声呐等

2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应用:超声波打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物体做 无规则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 的声音都是噪声。

2、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 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1)在 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 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 人耳接收 处减弱(戴耳塞)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机械能

1、能量简称为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能够做功,表示物体有能力做功,但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由

于物体所处的条件不同,能够做功的物体可以做功,也可以不做功。

2、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一个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因而在比较两个物体的动能大小时,

要同时考虑质量的大小和速度的大小这两个因素。

3、物体由于被举高而能够做功,这时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离地的高度有关,也要注意比较两个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时,又不单纯比较离地的高度或依据质量的大小进行比较。

4、弹性势能指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同一物体弹性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对机械能的概念要明白两点:(1)、“统称”,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或者说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

表现形式;(2)、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6、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转化为势能时,动能在减少,势能在增大;而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势能在减少,

动能在增大,在对具体实例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

动能公式:E=mv^2/2(就是二分之一m乘以v的平方)重力势能E=mgh

5

机械能分子动理论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8.Q吸=cm(t-t0);Q放=cm(t0-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01)=c2m2(t02-t).

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上一篇:柱钢筋偏位处理方案下一篇:少年宫辅导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