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题

2024-10-14

物理试题(共12篇)

物理试题 篇1

考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检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信息来源, 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工具.试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教法的改进,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努力方向.

采用、选编有效试题是每一位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高中物理有效试题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情境合理, 内容科学

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 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不能与物理学的概念、原理、规律相悖, 避免离开真实情境而随意编造, 保证试题的科学性.

例1某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航线上正常水平飞行时, 由于突然受到强大垂直气流的作用, 使飞机的高度在10s内下降了1700m, 造成众多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伤害事故, 如果只研究飞机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且假设这一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试求:

(1) 飞机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多大?方向怎样?

(2) 若某一乘客的质量为60kg, 则他所系的安全带必须提供多大的竖直拉力, 才能使乘客不脱离座椅? (g=10m/s2)

分析从题目条件可知, 飞机在竖直方向的平均速度有170m/s, 10s末的瞬时速度将有340m/s, 即气流向下的速度不会小于这个值 (1224km/h) , 但自然界最强大的龙卷风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也仅是300m/s.显然本题描述的情境并非真实, 其数据来自主观臆造, 不科学.

例2有一根细长而均匀的金属材料管线样品, 横截面如图1所示 (外围为正方形, 中间空白部分是圆) .此金属材料重约1~2N, 长约为30cm, 电阻约为10Ω.已知这种金属的电阻率为ρ, 管线内中空部分内径很小, 无法直接测量.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测量中空部分的截面积So.现有如下器材可选:

A.毫米刻度尺

B.螺旋测微器

C.电流表Al (0.6A 1Ω左右)

D.电流表A2 (3A 0.1Ω左右)

E.电流表G (满偏电流3mA, 已测出其内阻R0=10Ω)

F.定值电阻R0=990Ω

G.滑动变阻器 (2kΩ0.5A)

H.滑动变阻器 (10Ω2A)

I.蓄电池 (6V 0.05Ω左右)

J.开关1个, 带夹子的导线若干.

(1) 除待测金属管线外, 应选用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右边空白处画出设计方案的实验电路图;

(3) 计算金属管线内部空间截面积So的表达式So=_______________.

分析若金属材料的平均密度取5g/cm3计算, 该金属管线的截面边长约1cm左右, 按题中“管内中空部分内径很小, 无法直接测量”以及提供的毫米刻度尺可以推知内径必在1mm以下, 则中空面积与截面积相比约为1/100, 由电阻定律可知金属管线的电阻与没有中空的金属材料的电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以上分析说明,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只有提高到相当高的精度并尽可能减少偶然误差方能精密测量电阻.若用0.6A的电流表测量, 其精度为0.02A, 它引起的读数误差已不能区分待测电阻因中空而存在的微小电阻之差.

二、能力立意, 注重探究

物理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考查能力.试题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应用物理学研究方法、数学工具的能力, 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内容, 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 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 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

例3电阻R1、R2、R3, 连结成图2示的电路, 放在一个箱中 (虚框所示) , 箱面上有三个接线柱A、B、C, 请用多用表和导线设计一个实验, 通过A、B、C的测量, 确定各个电阻的阻值,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用所测值表示电阻R1、R2、R3.

分析本题作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习题, 是一个好题.但作为考试的试题, 显然其数学计算过程过于繁难, 考生的得分更多依赖于数学技巧, 不能准确反映其物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因此本题的信度和区分度很低.

例4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_______________决定.滑动变阻器靠改变导体的_______________来改变电阻.

分析本题直接引用教科书中陈述的概念为背景材料, 进行“挖空”编成的试题, 学生只要记忆教材内容便可作答.这类试题只能引导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死记硬背, 而无法考查学生对概念建立过程与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

三、关注生活, 联系实际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 物理试题要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将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考查.这样的试题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科技,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例5人从高处落下易发生腿部骨折.一般成人每个胫骨的极限抗压强度为1.5×108N/m2, 胫骨最小横截面积为3.2cm2, 50kg的人从一定高度直膝双足落地, 落地时重心又下降约1cm, 求人大约从多高处跳下时会导致骨折?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6 20世纪40年代, 我国物理学家朱洪元先生提出, 电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会发出“同步辐射光”, 辐射光的频率是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频率的k倍.大量实验证明朱洪元先生的上述理论是正确的, 并准确测定了k的数值, 近年来同步辐射光已被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光刻工艺中.若电子在某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产生的同步辐射光的频率为f, 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不计电子发出同步辐射光时所损失的能量及对其运动速率和轨道的影响.

(1) 写出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与同步辐射光的频率f之间的关系式;

(2) 求此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3) 若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求电子运动的速率.

当然, 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试题都有相应的实际情境, 但在一份试卷中, 至少要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四、表达规范, 简约精练

试题表达的意义要清晰、明确, 易于理解而不发生歧义, 描述的事实情境要简约、精练, 图形清楚, 专业术语准确.试题在语法和标点的使用上应该正确无误, 按法定要求使用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

例7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应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 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第一次真正应用.在下列有关其他电阻应用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热敏电阻可应用于温度测控装置中

B.光敏电阻是一种光电传感器

C.电阻丝可应用于电热设备中

D.以上答案都是正确的

分析D选项与A、B、C选项存在包容关系, 表述不合理.

例8如图3所示是漂浮在地球附近的太空垃圾示意图, 各类航天器 (除可回收的) 在太空中度过其设计寿命、丧失功能之后, 将变成废弃物而成为太空垃圾.运载火箭在星箭分离之后, 火箭的残余部分也成了垃圾.太空中目前存留着直径10厘米以上的航天器碎片7000个以上, 直径小于10厘米的约有350万个.它们多集中在各类航天器所必须经过的飞行轨迹区域, 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如俄罗斯的“宇宙1275”卫星就是与太空垃圾碰撞后发生爆炸的,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解决太空垃圾的回收这一难题.下列对太空垃圾认识正确的是 ()

A.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速率越大

B.离地越高的太空垃圾运行角速度越小

C.离地越低的太空垃圾飞行周期越小

D.太空垃圾只可能跟同一轨道上的航天器相撞

分析题中数据“10厘米”应写成“10cm”;题干给出的太空垃圾相关知识内容过多过长, 且跟四个选项内容无关, 属于无效信息, 宜适当删减.

五、难度合适, 有利评价

题目的难度选定多少为合适, 取决于考试的目的、性质.对于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水平性考试来说,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考生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教与学提供一个依据, 试题选择的关键之处在于所选试题必须准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 而不是试题的难易和区分度.有时为了准确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客观测量学生实际水平, 必要时过难或过易的题目也应保留, 但整卷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75左右.对于学科竞赛考试、升学考试等选拔性考试来说,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甄别与选择, 确定个体在团体内相对位置和名次, 为分类、排队和选才提供依据.选拔性考试的关键之处在于能较准确地测量考生之间的差别, 即考试应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在回答某题时, 如果考生全对或全错, 则该题就无法提供个别差异的信息.如果试题太难, 优生和差生都答不出来, 就没有区分度可言;如果试题太容易, 优生和差生都能答出来, 同样也没有区分度.实践证明, 难度值中等的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般说来, 较难的试题对高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 较易的试题对低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 中等难度的试题对中等水平的考生区分度高.所以, 当我们要求考生的成绩呈正态分布时, 试题难度高与特别容易的试题比例应该较少, 中等难度的试题应该较多, 这样命制出的试题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此, 选拔性考试以选择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为好.

六、依纲靠本, 不越雷池

《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是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的基本依据, 也是组织考试、诊断、矫正和激励的基本依据.作为考试的试题应准确反映《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突出考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避免繁、偏试题和过难试题, 切忌超越《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内容范围和目标层次要求.

物理试题 篇2

1.衣着整洁、大方。不化妆,不戴手饰,不留怪发。少先队员要佩戴红领巾。

2、按时到校,(不迟到,也不过早到校)。如因故不能上学,应由家长及时向班主任请假。

3、上学不带玩具等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不带零食;不带钱进学校。

4、不得私自出校门,有事出校门要征得老师同意方可离开。不准骑自行车上学。

5、到校后马上进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拿出课本进行早读。

二、课堂常规

l、听到候课铃声,全体学生马上进教室。

2、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有序。

3、课堂发言时要举手,举手时不随意站立,经老师许可后方可起立作答。回答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响亮清楚,敢于发表和别人不同的意见。

4、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胸离课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本一尺。

三、课间常规

1.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并摆放整齐,与本节课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

2.参加有益的活动或游戏,活动量不宜过大。

3.不追打跑跳、不高声喧哗;不在楼梯间、走廊上做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在楼梯间逗留。

4.爱护公共财物;不爬楼梯扶手,不趴在走廊栏杆上;不乱写乱画,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垃圾主动捡起并放入垃圾桶。

四、文明礼仪常规

1、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

2、在校园内必须使用普通话,不给同学乱起绰号,不说脏话。

3、进办公室要打“报告”并经同意后再进入。不得随便进入办公室和其它教室。

4、不随便翻他人的书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5、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会使用文明用语: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6、举行升旗仪式时,全体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双目注视国旗;唱队歌时,声音响亮,节奏合拍。

五、放学常规

1、放学后无特殊情况不得在校园内逗留。

中考物理试题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篇3

一、对科学探究方法考查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例如: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由一个力的作用来替代。“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类比法”,在研究电流和电压时,将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进行类比。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各地中考试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从图象、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图所示,BA,CA和DA三个光滑斜面的高度均为h,现将某物体沿BA,CA和DA三个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所用的力分别为F1,F2和F3,推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和W3则

A. F1>F2>F3,W1>W2>W3

B. F1

C. F1=F2=F3,W1=W2=W3

D. F1

这类题型要求较高,学生只有掌握了表格或图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才能正确解题。因而教师必须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常见图像的分析方法。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运用到图像。要设计典型例题(典型基础题的专项训练)进行讲析,要耐心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条件中的数据,学会灵活使用相关公式,强化学生的解析技能。

三、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我们要结合《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要求和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归纳实验类别,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分类型,进行系统训练,力求实效性。如按科学探究的要素、实验研究方法等不同专题对实验进行训练;也可以在声、光、热、电等不同的章节中结合知识点进行训练:在知识学习中了解实验,在实验了解中学习知识。

要突出重点实验的训练:测物质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这是初中阶段必须了解的基础实验。可以采用:不同角度中考实验题赏析、结合实验操作能力测试实际练习等多种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些重点实验课题的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论归纳总结等方面学习要求的理解,提高实验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无锡)只要你做“有心人”,身边有许多器材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只用一瓶矿泉水,你能利用它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吗?请仿照表中示例完成下表:

对这类题型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哪种方法,然后确定器材以及构思出操作步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注意课外生活改编的初中物理实验题目的收集和创作,因为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题目在中考中的比例日渐提高,但其所用知识和方法是教学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会超越《物理课程标准》。

四、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近两年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南孚牌干电池的外包装说明(部分)如右表所示,请回答

保养或使用电池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

废旧电池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

五、关注社会热点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服务于社会。近年的中考中对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重大发现和高科技的应用都会有较多的体现。常见的类型有:第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象“地球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以及核辐射”,都是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第二:介绍现代前沿科技,例如,火箭、通讯技术的发展、能源革命等。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可以收集整理一下近两三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从中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背景。例如:马来西亚MH370失联;三峡工程;神州九号飞船;秦淮河的水污染和治理、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与核污染、海啸的灾难等都可能作为考题的来源和背景。

总之,在关注以上五个方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双基,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公式、规律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在作业、测试等中出现的不理解的知识概念、规律,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知识网络和使用条件与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里镇初级中学)

对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当前中考试题,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近年的各地的中考命题呈现出基础性、探究性、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教育性、时代性的特点。以下是结合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来解读中考题的一些命题特点:

一、对科学探究方法考查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例如: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由一个力的作用来替代。“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类比法”,在研究电流和电压时,将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进行类比。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各地中考试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从图象、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图所示,BA,CA和DA三个光滑斜面的高度均为h,现将某物体沿BA,CA和DA三个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所用的力分别为F1,F2和F3,推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和W3则

A. F1>F2>F3,W1>W2>W3

B. F1

C. F1=F2=F3,W1=W2=W3

D. F1

这类题型要求较高,学生只有掌握了表格或图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才能正确解题。因而教师必须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常见图像的分析方法。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运用到图像。要设计典型例题(典型基础题的专项训练)进行讲析,要耐心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条件中的数据,学会灵活使用相关公式,强化学生的解析技能。

三、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我们要结合《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要求和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归纳实验类别,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分类型,进行系统训练,力求实效性。如按科学探究的要素、实验研究方法等不同专题对实验进行训练;也可以在声、光、热、电等不同的章节中结合知识点进行训练:在知识学习中了解实验,在实验了解中学习知识。

要突出重点实验的训练:测物质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这是初中阶段必须了解的基础实验。可以采用:不同角度中考实验题赏析、结合实验操作能力测试实际练习等多种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些重点实验课题的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论归纳总结等方面学习要求的理解,提高实验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无锡)只要你做“有心人”,身边有许多器材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只用一瓶矿泉水,你能利用它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吗?请仿照表中示例完成下表:

对这类题型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哪种方法,然后确定器材以及构思出操作步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注意课外生活改编的初中物理实验题目的收集和创作,因为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题目在中考中的比例日渐提高,但其所用知识和方法是教学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会超越《物理课程标准》。

四、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近两年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南孚牌干电池的外包装说明(部分)如右表所示,请回答

保养或使用电池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

废旧电池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

五、关注社会热点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服务于社会。近年的中考中对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重大发现和高科技的应用都会有较多的体现。常见的类型有:第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象“地球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以及核辐射”,都是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第二:介绍现代前沿科技,例如,火箭、通讯技术的发展、能源革命等。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可以收集整理一下近两三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从中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背景。例如:马来西亚MH370失联;三峡工程;神州九号飞船;秦淮河的水污染和治理、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与核污染、海啸的灾难等都可能作为考题的来源和背景。

总之,在关注以上五个方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双基,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公式、规律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在作业、测试等中出现的不理解的知识概念、规律,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知识网络和使用条件与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里镇初级中学)

对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当前中考试题,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近年的各地的中考命题呈现出基础性、探究性、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教育性、时代性的特点。以下是结合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来解读中考题的一些命题特点:

一、对科学探究方法考查

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例如: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由一个力的作用来替代。“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类比法”,在研究电流和电压时,将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进行类比。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各地中考试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从图象、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如图所示,BA,CA和DA三个光滑斜面的高度均为h,现将某物体沿BA,CA和DA三个斜面的底端匀速推到顶端所用的力分别为F1,F2和F3,推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和W3则

A. F1>F2>F3,W1>W2>W3

B. F1

C. F1=F2=F3,W1=W2=W3

D. F1

这类题型要求较高,学生只有掌握了表格或图像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才能正确解题。因而教师必须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分析常见图像的分析方法。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运用到图像。要设计典型例题(典型基础题的专项训练)进行讲析,要耐心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条件中的数据,学会灵活使用相关公式,强化学生的解析技能。

三、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我们要结合《物理课程标准》的实验要求和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归纳实验类别,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分类型,进行系统训练,力求实效性。如按科学探究的要素、实验研究方法等不同专题对实验进行训练;也可以在声、光、热、电等不同的章节中结合知识点进行训练:在知识学习中了解实验,在实验了解中学习知识。

要突出重点实验的训练:测物质的密度、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这是初中阶段必须了解的基础实验。可以采用:不同角度中考实验题赏析、结合实验操作能力测试实际练习等多种的活动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些重点实验课题的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论归纳总结等方面学习要求的理解,提高实验题的解决能力。

例如(无锡)只要你做“有心人”,身边有许多器材都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只用一瓶矿泉水,你能利用它设计一个物理实验吗?请仿照表中示例完成下表:

对这类题型一般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哪种方法,然后确定器材以及构思出操作步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要注意课外生活改编的初中物理实验题目的收集和创作,因为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题目在中考中的比例日渐提高,但其所用知识和方法是教学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会超越《物理课程标准》。

四、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近两年中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提供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日常生活情景,而且大多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情景,要求学生对这些情景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南孚牌干电池的外包装说明(部分)如右表所示,请回答

保养或使用电池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

废旧电池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

五、关注社会热点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服务于社会。近年的中考中对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重大发现和高科技的应用都会有较多的体现。常见的类型有:第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象“地球的温室效应”、“气候与热污染”、“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以及核辐射”,都是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第二:介绍现代前沿科技,例如,火箭、通讯技术的发展、能源革命等。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可以收集整理一下近两三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从中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和背景。例如:马来西亚MH370失联;三峡工程;神州九号飞船;秦淮河的水污染和治理、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与核污染、海啸的灾难等都可能作为考题的来源和背景。

总之,在关注以上五个方面的同时,也要注意双基,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公式、规律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观察学生在作业、测试等中出现的不理解的知识概念、规律,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正确的知识网络和使用条件与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博里镇初级中学)

高考物理试题中隐含条件挖掘 篇4

一、认清物理现象, 挖掘隐含条件

每道高考物理试题, 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中常包含解题所需要的条件, 深刻理解现象的物理本质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完全失重状态”隐含着对悬挂物体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为零之意;“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隐含着该导体内部电场强度等于零, 整个导体处处电势相等。

二、分析物理过程, 挖掘隐含条件

高考试题中所述的物理过程, 往往隐含了解题时所需的条件, 只有仔细分析物理过程, 判定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 “匀速下滑”, 这里隐含着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tgα;轻绳系住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这里隐含了小球在最高点时, 向心力只由重力提供。

三、理解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概念是判断和求解物理试题最基本的依据, 物理试题的条件常常隐含在概念之中, 这样就可以从概念内涵挖掘隐含条件。

如:“功”的概念含着重力、弹力、电场力做功与路无关, 只与初末位置有关;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向心力、洛仑兹力不做功。

四、研究物理规律,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在解析时, 必须仔细分析题意内涵, 研究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挖掘隐含在期中的条件, 才能顺利解题。如:“竖直上抛运动”隐含着速度、时间对称;“串联电路”隐含着功率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五、运用物理模型, 挖掘隐含条件

在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 为了使问题简化, 物理学中常常引入一些物理模型, 正确的运用物理模型弄清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 是挖掘隐含条件的又一途径。如:“轻绳、轻杆”隐含着质量不计, 形变不计, 弹力变化过程的时间不计;“轻弹簧”隐含质量不计, 在极短时间内弹簧的形变和弹力变化不计, “光滑表面”隐含着摩擦不计。

六、识别临界状态, 挖掘隐含条件

由于具有临界状态的物体常常有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 物体的运动状态, 受力情况会发生突变。因此对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应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 成为解这类题的关键。

如:物体在粗糙面上从静止到运动, 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 隐含着最大静摩擦力。

在临界状态, 常常隐含着“速度为零”“速度相等”“加速度为零”等等临界条件。

七、使用数学规律, 挖掘隐含条件

解答物理试题所需的某些条件, 有时就隐含在数学规律之中, 只要恰当的利用数学规律就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三角知识、几何知识、不等式、比例、极值等等。

八、查找图象数据,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试题, 常常将条件隐含在附图中, 解题时要仔细分析图象的物理意义, 从图象中寻找隐含条件, 这恰是解题关键所在。

九、紧扣关键字句, 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试题在叙述物理现象和过程时, 常常将一些条件隐含在字句中, 只有反复读题, 扣住关键字、词、句, 就能挖掘其隐含的条件, 使试题得到顺利解答。

十、结合生活实际,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 与生活实际结合较紧密, 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 寻找出有关隐含条件方可求解。

如“通讯卫星”隐含着:W、T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周期相同, h是定值, V<7.9千米/秒。

大学物理试题 篇5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称为位矢 位矢r?xi?yj,大小 r?r?运动方程

y?

?

??

?

??r?r?t?

x?x?t???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y?y?t???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o

??????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r?rB?rA??xi??yj,△r?

路程是△t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是标量。 明确?r、?r、?s的含义(?r??r??s)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

平均速度 u

rrVxrDyr

i+j=xi+yj

DtVtDt

???rdr?

?瞬时速度(速度) v?lim(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t?0?tdt

?22???dx?dy??drdy?drdx????v??i?j?vxi?vyj,v????????dtdtdtdt?dt??dt?

=

=

r

Dr

22vx?vy

dsdt

?

?drdt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

??v??d?dr??平均加速度a?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a?lim 2

△t?0?t?tdtdt?

dvx?dvy?d2x?d2y??dv?

?i?j?i?j a方向指向曲线凹向a?22dtdtdtdtdt

?

a?

ax?ay?

22

?dvy??dvx?

???????

?dt??dt?

2

2

?

?d2y?d2x?

????

2?2???dt??dt

2

?

???

2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r?v0t???

1?2

gt 2

x?v0cos?t(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分量式为 ? 12

?y?v0sin?t?gt(竖直分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2三.圆周运动(包括一般曲线运动) 1.线量:线位移s、线速度v?切向加速度at?

dsdt

dvdt

(速率随时间变化率)

法向加速度an?

v

2

R

(速度方向随时间变化率)。

2.角量:角位移?(单位rad)、角速度??

d?dt

(单位rad?s

?1

)

角速度??

d?dt

2

2

?

d?dt

(单位rad?s

?2

)

3.线量与角量关系:s?R?、v=R?、at?R?、an?R?4.匀变速率圆周运动:

2

?v?v0?at????0??t??

121??2

(1) 线量关系?s?v0t?at(2) 角量关系????0t??t

22??

2222?v?v0?2as????0?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主要内容

一、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

dpdt

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

r骣F?=??桫

?

r

Fi÷÷÷÷

即:

r??rr?dPrdVdmv

或F=ma F=?, m?常量时F=m

dtdtdt

???

F说明:(1)只适用质点;(2) 为合力 ;(3) a与F是瞬时关系和矢量关系;

(4) 解题时常用牛顿定律分量式

???Fx?max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F?ma?(一般物体作直线运动情况)

F?may?y

2

?v

??Fn?man?m?r

(自然坐标系中)F?ma??(物体作曲线运动)

dv

?Ft?mat?mdt?

运用牛顿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运用牛顿解题的步骤:

1)弄清条件、明确问题(弄清已知条件、明确所求的问题及研究对象) 2)隔离物体、受力分析(对研究物体的单独画一简图,进行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列运动方程(一般列分量式); 4) 文字运算、代入数据

举例:如图所示,把质量为m?10kg的小球挂

在倾角??30的光滑斜面上,求 (1) 当斜面以a?

13

g的加速度水平向右运动时,

(2) 绳中张力和小球对斜面的正压力。 解:1) 研究对象小球

2)隔离小球、小球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列运动方程(一般列分量式); x:FTcos30?Nsin30?ma(1)

?

?

y:FTsin30?Ncos30?mg?0(2)

4) 文字运算、代入数据

??

x:T?N?2ma (a?

y:FT?

12

13

g)(3)

?2mg (4)

3

12

FT?N?

mg?mg

?1)??10?9.8?1.577?77.3N 10?9.80.866

cos30

?

?FT?tg30?

?

?77.3?0.577?68.5N

(2)由运动方程,N=0情况

x:FTcos30?ma

y:FTsin30=mga=g?ctg30?9.8?

?

?

o

?17m

s

2

第三章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主要内容

一.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 1. 冲量和动量

?I?

?

t2

t1

??

Fdt称为在t1?t2时间内,力F对质点的冲量。

???

质量m与速度v乘积称动量P?mv ?

2. 质点的动量定理:I?

质点的动量定理的分量式:

?

t2

t1

???F?dt?mv2?mv1

t2

Ix?Iy?

?

t1t2

Fxdt?mv2x?mv1xFydt?mv2y?mv1y

?

t1t2

I??Fzdt?mv2z?mv1zz

t1

3.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

t1

i

t2

n

?ex

Fdt?

n

?

i

?mivi?

n

?

i

???

mi0vi0?P?P0

?Ix?Px?Pox?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分量式?Iy?Py?Poy

?I?P?P

zoz?z

????dP

动量定理微分形式,在dt时间内:Fdt?dP 或F=

dt

4. 动量守恒定理:

当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将保持不变,称为动量守恒定律

n

n

F外=?Fi?0,

i?1

则?

i

n

??

mivi=?mi0vi0=恒矢量

i

动量守恒定律分量式:

?

?若 Fx?0,??

?若 Fy?0,?

?若 Fz?0,??

则 ?mivix?C1?恒量?

i

则?miviy?C2?恒量?

i

则?miviz?C3?恒量?

i

二.功和功率、保守力的功、势能 1.功和功率:

?

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变力F所做功W?

?

ba

??F?dr?

?

ba

Fcos?ds

???

恒力的功:W?Fcos??r?F??r

功率:p?

dwdt

??

?Fcos?v?F?v

2.保守力的功

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一周时,保守力对它作的功为零Wc3.势能

保守力功等于势能增量的负值,w

?

??

l

??

F?dr?0

??Ep?Ep0???Ep

??

物体在空间某点位置的势能Ep?x,y,z?

Ep0?0

万有引力作功:重力作功:弹力作功:

?11?

w?GMm???

rra??bw???mgyb?mgya

?

1?122?

w???kxb?kxa?

2?2?

三.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守恒 1. 动能定理 质点动能定理:W?质点系动能定理:

作用于系统一切外力做功与一切内力作功之和等于系统动能的增量

n

n

ex

n

in

12

mv?

2

12

mv0

2

?Wi

i

?

?Wi

i

?

?

i

12

n

mv

2i

?

?

i

12

mv

2i0

2.功能原理:外力功与非保守内力功之和等于系统机械能(动能+势能)的增量

W

ex

?Wnc

in

?E?E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保守内力作功的情况下,质点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当W

ex

?Wnc?0

in

W

ex

?Wnc?(Ek?Ep)?(Ek0?Ep0)

真 空 中 的 静 电 场

in

知识点:

1. 场强

?

E?

(1) 电场强度的定义

?Fq0

(2) 场强叠加原理

?E?

?

?Ei

再议一道有争议的中考物理试题 篇6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不少学生和教师在答题时,认为这A和B选项都不太正确,而本题的参考答案是C,并做了剖析:

A选项,有人认为用冰袋冷敷之所以能够为高热病人降温,其原因只是冰袋温度低于病人体温而已;而为高热病人降温之所以选择冰袋冷敷,其原因是冰袋能够较为持久的保持低于高热病人体温的较低温度(0 ℃)而已。冰袋冷敷能够为高热病人降温,与冰是否熔化、甚至与冰熔化时是否吸热等,其实并无直接联系,而冰袋的温度低于高热病人的体温,才应该是冰袋能为高热病人降温的合理解释。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冰袋的温度等于甚至高于病人的体温肯定不能用来降温。但冰袋的温度低只是发生热传递的一个条件而已。主要原因确实是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医院通常所用的清水冰袋,是由大约500 mL水在-18 ℃的温度下冷冻形成的。我们来考虑冰袋在给病人降温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吸收的热量。第一个阶段,冰的温度由-18 ℃上升到0 ℃。第二个阶段,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第三阶段,0 ℃的水温度上升到5 ℃(假定水温达到5℃时冷却效果不明显,需要更换冰袋)。计算过程如下:

冰升温的过程,冰的比热容是2。1×103 J/kg,0。5 kg冰温度从-18 ℃上升到0 ℃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1[WB]=2。1×103 J/(kg·℃)×0。5 kg×18 ℃[DW]=1。89×104 J。

冰熔化的过程,通常状况下,冰的熔化热是3。36×105 J/kg,它表示1 kg冰在通常状况下在0 ℃时熔化成0 ℃的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是3。36×105 J。所以,0。5 kg冰熔化成0 ℃的水吸收的热量

Q熔=0。5 kg×3。36×105 J/kg=1。68×105 J。

水升温的过程,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0。5 kg水从0 ℃上升到5 ℃所吸收的热量

Q吸2[WB]=4。2×103 J/(kg·℃)×0。5 kg×5 ℃[DW]=1。05×104 J。

整个过程中熔化所吸收的热量占整个过程所吸收热量的比例[SX(]1。68×105 J[]1。68×105 J+1。05×104 J[SX)]≈94%,由此可见,由于冰的熔化所吸收的热量占了整个过程中所吸收热量大约94%。将冰袋降温解释为利用冰熔化吸热是有道理的。

一种选择可以有多种原因,冰袋的温度低于高热病人的体[HJ1。5mm]温,当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原因。如果像某些人剖析中假设的那样,冰熔化过程中不吸热,那么冰袋尽管还能从人体吸收热量,但只有原来的6%,降温效果大打折扣,人们是否还会选择冰袋来降温就很难说了。

当然A选项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在家庭、医院等场所使用的冰袋,有些里面未必装的是冰。笔者从对医护人员的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临床上物理降温所用的冰袋中的介质有清水、10%~50%乙醇、10%盐水以及芒硝等。采用清水作为介质,由于冰块的硬度较高,用于面部、颈部等部位冰敷时接触面积小,不易固定,维持时间短,需频繁更换,导致其冷疗效果不佳,患者舒适感也较差。10%~20%乙醇、10%盐水及10%芒硝冰袋均可在提供更低温度的同时,可显著延长冰袋的低温持续时间,并使袋体保持柔软亦塑形的冰霜状,易于固定,克服普通清水冰袋的弊端。为使试题的选项符合生活实际,将冰袋注明为清水冰袋为好。

B选项,有人认为,凭借生活经验,蒸发造成的防烫效应一般比较微弱。沾冷水防烫,实际上可能是由于水具有比较大的比热容而导致的可以大量吸热且升温缓慢。认为B选项不太正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了判断和猜测,缺乏定量的计算。

水在常温下的汽化热是2。44×106 J/kg,它表示每千克水在常温下汽化成水蒸气需要吸收的热量是2。44×106 J。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大约是汽化热的1/500。也就是说,1 g水汽化所吸收的热量等于10 g水温度升高50 ℃所吸收的热量。我们可以做一个估算,假设冷水的温度是10 ℃,拿包子的过程中水温升高到60 ℃(既然人没有被烫,水的温度取该值是合理的),那么1 g水在升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正好等于10 g水在此过程中温度升高的热量。如果蒸发的水的质量小于手上沾的总水量的10%,那么水蒸发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升温吸收的热量,反之,则大于水升温吸收的热量。

根据上面的讨论,沾水防烫就是主要因为水蒸发吸热,还是水升温吸热就有了判断的依据。如果蒸发的水的质量约占沾在手上水的10%,则两种原因起到的作用大致相等。如果蒸发的水的质量远小于沾在手上水的10%,则水升温吸热是主要原因。如果蒸发的水的质量远大于沾在手上水的10%,则水蒸发吸热是主要原因。由生活经验可知,蒸发的水的质量不可能远大于沾在手上水的10%,所以水蒸发吸热是主要原因是可以排除的。

取材于课本的高考物理试题解读 篇7

取材方向一: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插图不仅“亮化”了教材的形式, 而且活化了教材内容, 大大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这些插图具有科学性、直观性、辅助性、趣味性等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例1】 (2012年江苏卷第12题) (2) 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 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 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增大了。该气体在温度T1、T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象如图所示, 则T1______ (选填“大于”或“小于”) T2。

解析: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 物体温度升高, 分子平均动能将增大, 因此, 速率大的分子比例增大, 对应图中的图线T2, 所以, T1小于T2。

点评:此题来源于选修3-3第33页图8.4-2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图象。理解教材上一些重要插图,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取材方向二: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

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 是学生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也是用来衡量学习效果的。高考命题源于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 可抑制教辅泛滥, 减轻学生负担。

【例2】 (2012年福建理综卷第14题) 如图, 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msinωt, 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 R是滑动变阻器, V1和V2是理想交流电压表, 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A1和A2是理想交流电流表, 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时值

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

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不变、I1变大

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不变、I1变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交流电的三值:有效值、最大值、瞬时值的关系以及理想变压器原理和动态电路分析。在交变电流中电压表和电流表显示的都是有效值, 答案A、B均错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知, 副线圈两端电压U2不变, 从电路可知当滑片P向下移动时, 电阻变小, 电流I2增大, 输出功率增大, 所以输入功率也增大, 电流I1增大。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选修3-2第43页问题与练习第5题改编的, 情景几乎完全一样, 原题是问答题现改编为选择题。这启示我们, 真正弄懂教材上的基础练习,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就可赢得高考。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练习。为了跳出“题海”, 对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一定要熟练, 真正会做。

取材方向三:教材中的例题

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不但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深化知识, 也给学生解题提供了范例。高考命题源于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例题的导向作用。

【例3】 (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20题) 如图, 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同一平面内, 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 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已知在t=0到t=t1的时间间隔内, 直导线中电流i发生某种变化, 而线框中感应电流总是沿顺时针方向;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设电流i正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 则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

解析:题中要求线框中感应电流顺时针, 根据楞次定律, 可知框内磁场要么向里减弱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正向减小) , 要么向外增强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负向增大) 。线框受安培力向左时,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减小, 线框受安培力向右时,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增大。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是由选修3-2第四章第12页例题改编而来。原题是已知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分析线框的运动方向, 此高考题作了拓展和延伸, 增加了难度。教材上的例题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为学生示范的题目,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例题的解题方法, 并适当拓展与组合。

取材方向四: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题材非常丰富, 主要有科技成果、重大事件、科学家的研究或猜想以及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 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最新科技成果、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介绍了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例如, 选修3-1第一章第2节介绍了库仑实验, 选修3-2第四章第1节“以划时代的发现”为题介绍了“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研究过程。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必须知道的, 高考对这些内容也加大了考查力度。

【例4】 (2012江苏卷第12B. (1) 题) 如图所示, 白炽灯的右侧依次平行放置偏振片P和Q, A点位于P、Q之间, B点位于Q右侧。旋转偏振片P, A、B两点光的强度变化情况是 ( )

A.A、B均不变 B.A、B均有变化

C.A不变, B有变化 D.A有变化, B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光的偏振知识。偏振片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 可使纵向光或横向光一种透过、一种遮蔽。旋转偏振片P, PQ放置的方向不同, 通过P的光线有一部分不能通过Q, A、B两点光的强度A不变, B有变化。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第63页中“光的偏振”内容改编成的试题。本题不仅要知道白炽灯光是自然光, 而且要知道自然光经过偏振片后就变成了偏振光;不但要知道现象, 更要理解产生的原因。

取材方向五: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往往体现着对学科发展、科技前沿内容的渗透, 高考对此不会轻易放过, 而许多教辅材料则关注不到这一点, 造成备考漏洞。例如:新课标教材增加的选修3-1第二章第11节“简单的逻辑电路”, 选修3-2第六章“传感器”, 选修3-2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 选修3-2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新课标高考大纲增加的实验 (探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 , 新增加内容中有一些在近年高考中已经考查。

【例5】 (2012年上海卷第7题) 如图所示, 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的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 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 )

A.甲是“与门”, 乙是“非门”

B.甲是“或门”, 乙是“非门”

C.甲是“与门”, 乙是“或门”

D.甲是“或门”, 乙是“与门”

解析:要蜂鸣器发出警报, 必须乙的输出为“1”, 因乙只有一个输入, 所以乙是“非门”, 输入是“0”, 并且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即输入为“0”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 所以甲是“或门”。本题选B。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门电路有关知识。逻辑门电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作为新增内容, 要知道其原理, 了解其应用, 但不要增大其难度。新教材新增加内容都是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高中学生应该知道或必须掌握的内容, 高考为了引导高中教学正确使用教材, 其命题一定会兼顾新增加的内容, 因此高考备考不要忽视教材新增加内容。

取材方向六:教材中的新增栏目

在新课标教材中, 新增加了一些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STS、思考与讨论和课题研究等, 这些内容对拓展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大作用, 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因此, 在高考备考中要围绕重点知识, 关注这些新增栏目。

【例6】 (2012年重庆卷第16题) 如图为伽利略设计的一种测温装置示意图, 玻璃管的上端与导热良好的玻璃泡连通, 下端插入水中, 玻璃泡中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若玻璃管中水柱上升, 则外界大气的变化可能是 ( )

A.温度降低, 压强增大 B.温度升高, 压强不变

C.温度升高, 压强减小 D.温度不变, 压强减小

解析:设玻璃泡中气体压强为p, 外界大气压强为p′, 则p′=p+ρgh, 且玻璃泡中气体与外界大气温度相同。液柱上升, 气体体积减小,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 V/T=C可知p/T变大, 即p′/T变大, BCD均不符合要求, A正确。

点评:此题取材于新课标教材选修3-3第七章第14页“科学漫步”栏目中“形形式式的温度计”。新教材上“说一说”栏目有很多可以作为高考命题的题源, 教学和备考时要多加关注。新课标教材上的新增栏目丰富多彩, 给学生提供了思维、讨论、说、做的素材, 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栏目, 为高考加分。

近年来部分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篇8

一、联系生活, 联系科技,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真分析研究一下近年全国和各省高考物理试题, 就不难看出选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实际, 立意新颖,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江苏第2题以2006年最新合成的新元素为背景考查核反应知识, 第8题以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载体考查电磁波知识, 第15题以飞机救灾为背景考查力学知识等, 第17题磁谱仪是目前宇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四川第14、15、19题都是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 第17题以全国人民都关心、关注的探月“嫦娥工程”为背景, 第25题以考生非常熟悉又喜欢的滑板运动为背景。宁夏第14题的天体运动、第23题的滑雪运动, 试题从中学教学和考生实际出发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引导考生在学习中要关注社会实际, 用物理视角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北京第23题以环保、绿色奥运和太阳能利用的话题编题。北京第5题、全国Ⅰ第14题、山东第22题都以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为背景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天津第17题以探月工程为背景考察万有引力, 第25题以“离子推进器”为原型出题。重庆第24题、山东第25题飞行时间质谱仪, 广东第20题电子快门, 海南第10题、第15题的电磁轨道炮, 充分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征。

二、重视物理实验的考查, 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近年高考物理题着重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命题更加重视对物理实验的考查, 广东两道实验题都属于探究性试题, 分别考查探究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数据处理, 计算题第15题考查探究过程中的分析与评价。今年的非选择题增加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设问及开放性设问, 开放性设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如第13题第 (5) 问, 第14题第 (2) 问, 不拘泥于惟一答案, 在参考答案对条件、结论、方法的表述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宁夏第22题、山东第23题以学生分组实验为背景, 以进一步测量待测电源电动势、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电阻率为主题, 要求学生深入探究。选取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三个环节设问, 学生作答过程需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环节。为了全面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理念, 试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 运用发散性、开放性的试题形式, 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试卷I高考的实验题仍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考查仪器———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本题能有效区分出认真做实验和只做练习不做实验的情况, 若学生平时认真做此实验, 一定能准确答出。第二小题的实验题来源课本, 但不拘泥于课本。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对考生的思维灵敏性和严谨性有较高要求, 对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除了全国试卷Ⅱ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 、山东 (伏安法测电阻和电阻率) 、宁夏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考察的是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以外, 大部分试题是在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基础上, 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北京、四川、上海) , 或者给出新的探究课题 (广州、全国试卷Ⅰ) , 有的还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结合, 直接用图像给出测量结果。

三、结合图像考察的题目有所增加, 难度加大

上海2007年高考物理题23道题中竟然有11道题中有图像。江苏、全国Ⅰ卷中有关图像的考题也比较新颖。海南第8、18题, 山东第18、20题, 宁夏第16、17题, 广东第6、18题的四个课改区都有考查。如上海第5题、全国Ⅰ第18题、江苏第5题。

全国Ⅰ卷第18题:

如图所示, 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 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力F可按图 (a) 、 (b) 、 (c) 、 (d) 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 (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 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

已知此物体在t=0时速度为零, 若用v1、v2、v3、v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秒末的速率, 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

A.v1B.v2C.v3D.v4

本题最好利用F-t图像中“F图线和t轴所围面积表示冲量”来判断。这一知识点可以促进学生对冲量的掌握, 有助于学生识记, 实际上可求得四种情况下3秒末的速率之比是4∶3∶5∶3。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第21题 (2) , 还有如江苏第13题, 以江苏第13题为例:

如图a所示, 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 C为位移传感器, 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 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位移—时间 (st) 图像和速率—时间 (vt) 图像。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 斜面

的长度为l, 高度为h。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 现给滑块A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 A的v-t图像如图b所示。从图线可得滑块A下滑时的加速度a=___ms2, 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_____。 (填“明显, 不可忽略”或“不明显, 可忽略”)

解: (1) 由图b中0.5s~1.0s间直线的斜率可得下滑时加速度a=6ms2;从图像看, 上滑阶段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也是6ms2, 因此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可忽略。这一问题的解答从图像上读取数据, 读取信息。解答这一问题, 有助于学生掌握从间接读取题目信息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图像的能力。

(2) 先从图像读出:上滑、下滑经历时间分别为0.4s和0.6s, 位移大小都是0.64m, 不对称是由于滑板和滑块间有摩擦造成的。可得a上=8ms2, a下=4ms2。而a上=g (sinθ+μcosθ) , a下=g (sinθ-μcosθ) , 解以上方程组, 可得θ=arcsin0.6, μ=0.3。

以上海第17题为例: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 设计方案如下图 (a) 所示, 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 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 已知悬线长为L, 悬点到木板的距离OO′=h (h>L) 。 (1) 电热丝P必须放在悬点正下方的理由是:_________。 (2) 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 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 O′C=s, 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 (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 经多次实验, 以s2为纵坐标、cosθ为横坐标, 得到如图 (b) 所示图像。则当θ=30°时, s为____m;若悬线L=1.0m, 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OO′为____m。

解: (3) θ=30°时cosθ=0.87, 仔细观察图像, 从图像找到对应的纵坐标为s2=0.27, 因此s=0.52。取θ=90°, 则cosθ=0, 对应的s2=2m, s= m, 与之对应的平抛初速度v0=ms, 飞行时间t=sv0=1 s, 而h-L=gt2, 带入得h=1.5m。

物理试题 篇9

一、充分挖掘用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伴随着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 各版本教材从起始年级进行了一定的变更, 有删有增。充分挖掘这些素材, 对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围绕这些素材所命制的试题也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题1.2012年版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0页的熔点表中干冰的熔点是-580℃, 而人类已知的最低温度是-273℃。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书上印刷错误, 干冰的熔点可能为-58℃

B.干冰在熔化时吸热, 教材表格中的熔点是干冰不发生熔化的状态下测出的

C.干冰在升华时吸热, 教材表格中的熔点是干冰不发生升华的状态下测出的

D.科学家是按照某种变化规律, 推知干冰的熔点为-580℃, 并不能直接测量出

命题过程及思考:

思考1.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教材上的熔点表是不是真错了。查阅资料知:干冰的熔点-56.6℃ (226.89千帕-5.2大气压) 。在5.2个大气压以上, CO2才有一般意义上的熔点和沸点——固态变液态、液态变气态的温度点, 在5.2个大气压以下, 固态直接升华, 没有液态存在。在这个压强以上, 干冰的熔点为-58℃左右。可以确定课本上是印刷错误了。

思考2.本题中干冰熔点错误, 如果有老师发现, 并对学生有所提醒, 那么学生的得分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试题的效度就会降低。

思考3.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后, 我就大胆地开始编造。首先在题干中加了一个提示, 或者说是思考的方向:人类已知的最低温度是-273℃。当然更准确的温度值为-273.15℃, 开尔文的热力学温标的0开, 即绝对零度, 是温度的极限, 在这种温度下, 分子将停止运动。对于初中学生还没必要更为准确与详细的了解。既然表格中“已知”干冰的熔点是-580℃, 不论是采用的什么办法, 实际测量出来的也好, 按照某种变化规律推知出来的也好, 那么人类已知的最低温度是-273℃就是错误的。答案易知为A。

思考4.严密与经得起推敲。A选项, 一开始为:书上印刷错误, 干冰的熔点应该为-58℃。审核的过程中, 校对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应该为-58℃, 怎么不是-57℃或者-59℃呢?为了更严密, 经过反复思考, 将A选项改为:干冰的熔点可能为-58℃。

命题后的反思:

反思1:质疑能力可否考查?

考试完成后, 区组织统一阅卷期间有老师提出疑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要有质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是以后学生如果对所有的知识 (包括课本上正确的知识) 也提出质疑怎么办?”显然:教材上出现了问题, 不想让学生知道, 怕学生知道了以后对正确的地方也提出质疑, 这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愚民思想”。“学贵存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 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怕学生质疑, 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实际上, 我们想一想, 学生如果真的对“正确的”也质疑, 不是坏事, 他们发现了疑点就要去验证到底错不错, 这就要通过查资料、问老师等途径, 可以说那就是太好了, 那就把老师真正地解放出来了, 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而不是老师们需要担忧的事情。

反思2.质疑能力如何考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的一维, 其重要性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是等同的。如何通过考试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一个全新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质疑能力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部分, 如何考查呢?我们不妨欣赏几个可供参考或借鉴的案例。

题2. (2010年本溪中考题, 2010年邵阳中考、2004年宁安中考均考查此类型题目, 只是在数值等细节上做了一点简单的变动。) 周日小红去商店购买电热水壶, 售货员给他一份推销XX牌电热水壶的宣传广告, 其内容如下表。请你根据广告提供的信息计算:[c水=4.2×103J/ (kg·℃) ]

(1) 电热水壶正常工作5min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2) 请通过计算说明此广告的科学性。

(3) 假如此广告是真实的, 电热水壶的额定功率至少应该是多大?

题3. (2011年烟台中考题) 阅读下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普通灯泡冒充节能灯被识破

本报12月21日讯: (YMG记者李俊玲通讯员栾秉镝) 福山市民华先生前几天在福山某集贸市场外见一中年男子推销“高效节能灯”。该男子称灯泡只有5W, 却能发出60W的光亮, 每只价格3元。许多围观的市民在看了他的演示后, 纷纷掏钱购买, 华先生一下买了5只。

昨日, 华先生读初中的儿子小晖回家后, 对这个节能灯产生了疑问。平时喜欢物理的小晖仔细观察后, 认为5W的灯泡灯丝不应该这样粗。他将灯泡拿到街上的电器修理店请维修人员用电流表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灯泡的功率却是40W, 华先生随即向工商部门举报。执法人员找到仍在叫卖“节能灯”的叶姓摊贩, 经询问, 叶某承认卖的是普通灯泡。之前他擦掉了40W字样, 再用专业工具印上5W的字样, 想利用节能的概念促销, 没有想到栽倒在一个较真的初中生手里。

(1) 为什么“5W的灯泡灯丝不应该这样粗”?

(2) 请你说明检测灯泡功率的原理。

【赏析】两道中考题均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检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应该说, 对质疑能力的考查, 不是能不能考的问题, 而是如何考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初知,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引领学生尊重已知的科学事实、实验数据;二是要勇于创新与怀疑。既要培养学生愿意接受不确定的事物, 善于与他人合作, 尊重科学证据,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要发展学生的怀疑、创新、合作、进取、献身等科学精神。

二、创设生产生活情境

课标要求:纸笔测验的试题和课后的作业题, 应尽量创设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领悟题目所给的物理条件是什么, 从所描述的具体要求中剖析题目所求解的物理量是什么。在设计这些试题时, 注意题目的取材应尽量贴近生活, 情境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数据合理等。使用纸笔测验时不仅要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而且应积极探索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命制的另一道题目如下:

题4.简答题:挑战福尔摩斯——请你来破案

(1) 一名登山运动员登上喜马拉雅山归来, 宣称在山上见到了雪怪, 并在雪山上当场从外衣口袋里掏出钢笔, 迅速画下了雪怪的图像。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判断这个运动员有没有说谎, 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 一个寒冷的冬天, 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一个人跌跌撞撞地跑进警察局报案, 他的叙述是这样的:我和朋友正在屋子里围着火炉聊天, 一个戴墨镜的持枪男子破门而入, 迅速瞄准我的朋友开枪并转身逃跑了。由于前后时间太短了, 并且作案人还戴着墨镜, 我没有留下任何作案人的信息。警察冷冷一笑, 你一定是在报假警。同学们, 你能说出警察判断这个人报假警的依据吗?

命题过程及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要在平时不断地努力。如果单纯依靠绪言中的几个有趣的实验就把学生的兴趣永远地留在物理的学习上, 那是不可能的, 毕竟, 学习有时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另外, “破案”本身就是对一些现象 (包括假象) 进行甄别的过程,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两道题目是根据一本侦破故事改编而来, 为了严密而又尽量减小篇幅, 动了比较大的脑筋。比如:从外衣口袋里掏出钢笔, 学生是可以得出墨水已经凝固, 不能在雪山上画下雪怪的图像这样的答案;围着火炉, 说明室内很暖和, 当戴着墨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闯入温暖的室内时, 室内水蒸气遇到凉镜片液化, 眼镜上会立刻蒙上一层水雾, 不可能迅速瞄准并转身逃跑。

命题后的反思:通过考后试卷得分情况统计发现, 第二个小案例中, 有接近17%的学生认为墨镜是造成看不清楚的主要原因。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 如果是白天, 在雪的反射之下, 光线应该是比较好, 即使是晚上, 有火炉照着, 光线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另外, 案犯作案时确实是需要戴上墨镜以防被人识破。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及考查的主要目的, 可以将“墨镜”改为“眼镜”, 就可以相应降低无关干扰对解题的影响。

小结:教育心理学表明, 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 科学发明与创造均需要敏锐的问题意识, 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并不懈地探索, 最终达到析疑释疑。作为考试命题教师, 也应该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做努力。

摘要:精心设计、编选初中物理试题, 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潜移默化中, 以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

谈提高解决高考物理试题的能力 篇10

一、精选有代表性的题型, 达到触类旁通

有代表性的习题, 要重点求解, 真正把问题搞清楚。选择哪些习题呢?第一, 上课时重点讲解的题目, 课后要弄透。第二, 高考题, 高考对概念和规律的考查较灵活, 高考题的立意、情景设置和设问角度新颖, 综合性强, 含义也较深刻, 值得深入研究。第三, 解题技巧上有代表性的题目。选题后, 要想弄懂这些习题, 必须通过反复独立思考。解题时应清楚体会应用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解题关键在哪儿。解题后有什么新的认识, 条件发生变化是否能解。只要抓住解题之根本就会发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不多, 题目间大同小异。只盲目地追求解题数量实际上效果不大。

二、弄清出题者的意图, 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就是破解题意, 第一步迈不好, 解题就无从谈起。审题时的读题要一字不漏, 通过思考搞明白出题者的意图。通过综合分析一定要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 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准确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 要一直审题, 题目越是难, 越要认真花大力气审题, 以求突破, 看起来容易的题目, 也不能轻视, 说不定题中暗藏玄机。

1. 标记题中关键词。

在阅读题目的时侯, 要注意具体字母、数字等已知的条件, 还要对描述性的语言, 尤其是关键性词语要多思索。关键词, 是指题中提到的一些限制性的言语、对物理过程变化的描述和界定变化过程的词语等等, 例如, 刚好、全部、只有、临近等词语, 这些都是挖掘题目深意的关键, 也就是所谓的“题眼”, 要想熟练抓住关键词并不是容易做到的, 只有做过大量的典型题慢慢积累经验, 边做题, 边积累, 才能水到渠成。

2. 深挖隐含条件。

学生感觉物理难, 是因为物理过程比较复杂, 而且潜在条件隐蔽深, 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这正能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审题一定要把隐含条件找出来, 这是解题的关键之一。有的条件隐藏不深, 找出来不难, 如“平面光滑”指“摩擦力不计”。有些条件隐藏深, 不易挖掘。也许开始学生没意识到, 读题后急着动笔, 遇到挫折才发现条件缺少。因此, 解题时把握住关键词语, 找出隐含条件, 理清细节, 问题才可解决。

三、不断整合知识, 及时吸取教训, 提高解题能力

概念、规律和方法是解题工具, 抓住它们, 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如可以依据概念、规律对习题分类。例如,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可以把动力学问题分为: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和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还可根据受力的特征分为:匀变速运动, 天体运动, 简谐运动。通过求解一定数量的题目, 我们就会发现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把握方面以及解题方法、技巧方面的一些问题, 这都要求我们及时归纳总结。通过不断纠正错误, 知识就会增长。找到错误的根源进一步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这是根本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 .62~67.446~450

物理试题 篇11

今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全卷共15题,满分为110分。其中必做部分12题,总分95分;选做部分3题(分别对应三个选学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分为2个小题),要求从中任选1题,总分15分;实验题分2小题(共15分)放在必做部分中。试题在各部分物理知识中的分布大体如下表。

试题中各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第14题: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与特性;

第15题:平抛物体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16题:物体受力分析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第17题:自耦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

第18题: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动能定理、运动状态的分析等综合知识;

第19题: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综合知识;

第20题:楞次定律、安培力及对电流图象的识别等相关知识;

第21题:万有引力定律与相关近似计算;

第22题:螺旋测微器的基本原理与读数;

第23题:安培力、实验原理的理解与电路的设计;

第24题:共点力的平衡及对临界条件的寻找与应用;

第25题: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综合及相关数学知识;

第33题(1):物体的内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33题(2):气体压强及三大实验定律;

第34题(1):机械波图象等相关知识;

第34题(2):光的折射与全反射、临界角等相关知识;

第35题(1):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

第35题(2):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相关计算。

纵观整卷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大体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注重物理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地位,通过考查基本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2012年全国高考理综(新课标卷)物理试题内容函括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涉及到力、热、电、光、原等五大部分物理知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波动图象与波动方程、静电场、电路设计实验、磁场、电磁感应、变压器的结构与原理、物体的内能与气体三大实验定律、原子核反应及核能的计算等,涉及到直线运动问题、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运动与有界匀强磁场中部分圆周运动等综合问题、动态平衡问题与临界条件的寻找及应用、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基本测量测仪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处理等问题。试卷内容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对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与新课改高考备考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对物理基本知识的考查上,试卷的命题还注意了起点的降低与台阶的设置。例如:

第21题: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A.1-■

B.1+■

C.(■)2

D.(■)2

解析:如图1所示,设地球质量为M,密度为ρ。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近似等于地球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对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有

mg=G■=G■

物体在矿井底部即距地心为R-d处时,依题意其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等于以地心为球心、以R-d为半径的球体(即图1中阴影部分,设其质量为M′)对其万有引力的大小。设矿井底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有mg'=G■=G■,由以上两式得■=1-■,选项A正确。

评析:这是一道降低了起点与设置了台阶的试题。题目给出了有效的求解信息:已知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关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证明:如图2所示,设球壳的面密度为?啄,球壳内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过质点在球壳内作顶角很小的一对圆锥体,设圆锥体底面半径分别为r1、r2,圆锥底面质量分别为m1=?啄?仔r12、m2=?啄?仔r22。质点到圆锥底面中心的距离分别为d1、d2,近似有d1/d2=r1/r2。质点受这一对圆锥底面的万有引力分别为F1与F2,方向分别指向两圆锥底面中心,即F1与F2的方向相反。由于圆锥顶角很小,F1=G■,F2=G■,则F1/F2=m1d22/m2d12= r12d22/r22d12=1,即图2中一对顶角很小的圆锥底面对壳内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过质点在球壳内可以作无数对这样的圆锥,每一对圆锥底面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合力均为零,故整个球壳对壳内质点的引力为零。

此题涉及到物理建模与数学近似计算。虽然这种题所涉及的物理与数学知识均是高中生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其中的物理建模情景对考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数学近似计算也较为复杂,但题目通过信息给予给考生设置了台阶,降低了物理建模的难度。这有利于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思考,基础稍好的同学大都能顺利解答。

试卷基础题的增加,让大多数同学能轻松拿到基础分,而难题只集中在少部分题目中,且设置了一定的台阶,基础一般的同学也能得到部分分数。这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立足于物理基本素养的培养,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应重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2.注重物理实验基本方法与素养的考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物理命题相当重视的内容。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本试卷安排了以下两道实验题:

第22题:考查学生对螺旋测微器的使用、读数及对零误差的分析处理能力。

第23题:此题是一道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实验题。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分析:考生在对题目给出的器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理解实验原理,才能设计出如图3所示的实验电路。合上电键S后,U形框架D底边(设长l)电流I方向水平向右。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里,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上,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1时装置平衡;若虚线框内匀强磁场B方向水平向外,则框架D底边所受安培力FA方向竖直向下,托盘内加细砂质量为m2时装置平衡。应有2FA=|m2g–m1g|,即2BIl=|m2–m1|g,则B=|m2–m1|g/2I l(若B方向水平向外,则m2>m1;若B方向水平向里,则m2

评析:本题涉及电流天平模型,它是高中物理课本习题(选修3-1 P100第3题)的创新改编,主要考查安培力大小的计算与方向的判断,以及电路设计与实验电路的模拟连接等能力。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不能生搬硬套所学过的实验方法与实验结论。这样的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重视基本实验、常规实验,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考查

本试卷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体现了试题的实践性。例如:

第24题: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4)。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分析:将此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如图5),拖把在四个共点力(重力mg、推力F、地面支持力FN与摩擦力Ff)作用下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容易求出F=■。

第(2)中“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关于临界角θ0的寻找,只要考生注意到第(1)问结果中当Sinθ-μcosθ=0时F→∞,就可以找出临界条件tanθ0=μ,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评析:试卷中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试题还有很多。如第14题中对惯性概念的考查,第17题中对自耦变压器(如实际生活中的调光台灯里的变压器)结构与原理的考查,第23题对电流天平模型的创新与改编,第33(1)题对物体内能概念的考查,第34(2)题对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考查等,均以实际生产生活为背景和载体,考查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类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物理知识向社会的渗透,有利于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动态引入教学,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注重过程分析能力的考查

物理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

第16题:如图6,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以球为研究对象,在木板转动的过程中,球受三个共点力(重力G、墙面对球的压力N1及木板对球弹力N2′,大小上有N2=N2′)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平移这三个力矢量,应组成一力矢量三角形(如图7所示)。木板从图6所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木板对球弹力N2′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逐渐增大到900,但G的大小及方向不变,N1的方向始终不变,对图7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

评析:本题考查共点力的动态平衡,要求考生具有对动态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的能力。以上的解析是用矢量图解法分析的,若通过平衡条件找出N1、N2与板和墙面的夹角θ的定量关系式,再从数学上分析当θ由零逐渐增大到900时N1、N2大小的变化,这也要求考生“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

第20题:结合电流图象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过程进行考查。导线中通有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导致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出现感应电流、受到安培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楞次定律、安培力大小及方向的同时,关键是对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需要考生对物理图景及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评析:上述试题强调了物理过程与状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方法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地去总结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典型题型的解题模式。

5.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科《考试说明》所列出的高考物理要考核的五项主要能力之一,试卷中对这方面的要求显得格外突出。例如前面谈到的第24题中关于临界条件的寻找,对数学知识就有一定的要求。又如:

第34(1)题:一简谐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8(a)所示,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8(b)所示,该质点在t=0时刻的运动方向沿y轴___(填“正向”或“负向”)。已知该波的波长大于0.30m,则该波的波长为_____m。

解析:从x=0.30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可以看出,t=0时刻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沿y轴的正方向;由于在波动图象上没有标注x=0.30m的位置坐标,该波的波长λ不能直接看出,但可由波动方程从数学上求解。设与图8(a)对应的波动方程为y=2sin(■),由题给条件在t=0时刻平衡位置x=0.30m处质点位置坐标y=■cm,代入其波动方程得■=2sin(■),

解得?姿=0.8m或0.15m,但题给出?姿>0.3m,故取?姿=0.8m。

第25题:如图9所示,一半径为R的圆表示一柱形区域的横截面(纸面)。在柱形区域内加一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沿图中直线在圆上的a点射入柱形区域,在圆上的b点离开该区域,离开时速度方向与直线垂直。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3R/5。现将磁场换为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直线在a点射入柱形区域,也在b点离开该区域。若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E的大小。

解析:设粒子的初速度大小为v,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为O′,半径为r,其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有Bqv=m■ (1)

分别过b点与O点作直线的垂线交直线于c、d两点,设cd=x,

由几何关系得ad=■=■R

ac=bc=r (2)

ac=■R+x (3)

bc=■R+■(4),由以上四式解得r=■R(5)

若去掉磁场加一平行于纸面且垂直于直线的匀强电场,粒子从a点射入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历时t从b点射出,有

R=■■t2 (6)

R=vt (7),由以上几式解得E=■

评析: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几何关系找出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与场区圆的半径R间的关系,这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构图想象能力和扎实的运用几何图形能力。试题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与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试卷中还有要求对函数图象进行表达与分析的题目,这些均体现了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是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值得高度重视的。

6.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创新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思维,它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更是一种提升、发展与创造。为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今年的物理试卷中出现了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题。例如第23题是基于电流天平的创新改编,又如以下试题:

第18题:如图11,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11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平行板电容器内的匀强电场方向与极板垂直,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F方向应与极板垂直,粒子受到的重力mg方向竖直向下,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运动,故粒子的合力方向应在水平直线上。画出粒子在电场内的受力图(图12所示),可知粒子在电场内沿水平直线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电场力做负功,粒子电势能增加;合力做负功,粒子动能减少。选项B、D正确。

评析:本题中不定因素较多,如不知电场方向、粒子的电性、粒子水平直线运动的具体类型,这给具体的求解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些不定因素正是本题的创新之处。我们通过对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画出粒子的受力图,题目所考查的问题就清晰明了。

第34(2)题:一玻璃立方体中心有一点状光源。今在立方体的部分表面镀上不透明薄膜,以致从光源发出的光线只经过一次折射不能透出立方体。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求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的最小值。

解析:设立方体边长为a。由全反射的条件可以求出玻璃立方体中心的点状光源O发出的光线在立方体表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arcsin(1/n)=450,立方体一个表面上有光线射出的区域(即为光线不能透射立方体要镀上不透明薄膜的区域)应是一最小半径为R=■tanC的圆形区域(图13所示),由此可得镀膜的面积与立方体表面积之比为■=■=■。

评析:本题以光的全反射为载体,求遮光的圆形镀膜面积与玻璃立方体表面积之比。试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求这个比值的最小值,这要求考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情景,找出遮光的圆形镀膜区域的最小半径,这是一种变通与创新。要求考生产生联想,有较强的化归、迁移能力。可见,在物理学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熏陶,培养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灵活应变、触类旁通,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基础

新课标新高考试题,会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以体现新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理念。试卷中约80%的题属于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试题主要覆盖力、电等基础物理的主干知识,这既是由这些知识和方法在经典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又是新课程强调中学物理教学基础地位的必然。以这种试题为载体,实现对经典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应用的考查,同时也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成过程,如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电路分析、光路分析等物理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考查整体、等效、类比、转化、理想化等物理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检验考生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水平。考生通过对这些试题的顺利解答,体验的是物理学业的成功,享受的是考试中才情顺畅释放的喜悦和满足,感悟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人生的自信。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说,就是对“知识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

2.体验探究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实验和探究在物理知识的展现和物理方法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运用基本器材和基本方法探究新问题的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验和探究是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先驱探究的结果,先驱们的那些精彩探究已成为物理学经典的永恒。在实验和探究中理解物理仪器的构造和原理,熟悉器材的使用规则,通过对课本规定的探究活动或学生身边问题的探究,养成“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确定原理—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合理外推”的科学探究习惯,体现出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试卷中的实验题,一方面会对高中物理中的基本实验从原理、方法、步骤、器材的运用、数据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与变通来设置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的理解和完成物理实验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会通过对实际生产生活、科技研究中的设备的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有可能会通过新情境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

3.关注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方法,为的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推进社会发展。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中,存在于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以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编拟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把物理前沿及科技新成果及时纳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是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以此为背景编拟试题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备考应与时俱进,要从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中开发学习资源,在生活和生产中学习和体验物理,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做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心人。要重视对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领略物理文化的独特魅力。

4.训练思维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到的感性的经验上升到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内在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离不开科学思维。物理试题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计算题,从情景的创设到问题的设置,都在着力考查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对物理建模、等效、理想化、系统化、整体与隔离、归纳与演绎、数学模型等物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卷中的压轴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给那些对物理情有独钟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既是高考选拔功能和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的要求。对这部分试题的求解除要求考生对力学、电学概念与规律有较为透彻准确的理解外,还要求考生有较为娴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较为高超的数学技能技巧。因此我们的物理备考复习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训练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纵观近几年各地的新课改高考,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

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规范性要求 篇12

(1) 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2)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3) 说明方程 的研究对象或者所 描述的过程 , 即说明这 是关于“谁”的? “哪个过程”的? “什么方程”?

(4) 说明计算 结果正、负 的意义 , 说明矢量 的方向。

2.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

(1) 要列方程 , 不能写公式 ;

(2) 要列用字 母表达的 方程 , 不要掺有 数字的方 程 ;

(3) 要原始方 程 , 不要变形 后的方程 , 不要方程 套方程 ;

(4) 要用原始 方程组联立 求解 , 不要用连 等式 , 或列综合式子。

例题:如图所示, 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F=2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 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 斜面固定不动, 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力F作用2秒钟后撤去, 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 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x。 (已知sin37°=0.6, cos37°=0.8, g=10m/s2)

写法一:

【解析】以沿 斜面向上 为x轴、垂直斜 面斜向上 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前2s内物体受力为: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1、摩擦力f1, 由牛顿第二 定律得 :

x方向Fcosθ-mgsinθ-f1=ma1

y方向N1-mgcosθ-Fsinθ=0

x方向与y方向的关系f1=μN1

联立后代入数据得a1=10-20μ①

撤去F后, 滑动摩擦力f2=μN2

以-x方向为正mgsinθ+μN2=ma2

y方向N2-mgcosθ=0

联立代入数据得a2=6+8μ②

因第一阶段的末速度等于第二阶段的初速度, 得a1t1=a2t2, 代入数据得

2a1=1.25a2③

把①②代入③解得:μ=0.25

物体运动的总位移x=16.25m

写法二:

【解析】设力F作用时物 体沿斜面上升 加速度为a1, 撤去力F后其加速 度变为a2, 则 :

有力F作用时, 物体受力为: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1、摩擦力f1。由牛顿 第二定律 可得 :

撤去力F后, 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2、摩擦力f2, 在沿斜面方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 代入数据得

μ=0.25x=16.25m

规范解题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研究对象 (个体还是系统) ;

二、据题意准确画出受力图、运动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或有关图像;

三、指明物理过程和及始末状态, 包括其中的隐含条件或临界状态;

四、要指明所取的正方向和零位置;

五、物理量尽量用题中给定的符号, 需自设的物理量 (包括待求量、中间过渡量) 要说明其含义及符号;

六、指明所用物理公式 (定理、定律、方程等) 的名称、条件和依据;并用“由……定律得……”“据……定理得……”以及关联词“因为……所以……”“将……代入……”“联立……”句式表达;

七、用文字串联起完整的思路及思维流程;

八、求得的结果应有文字方程及代入题给数据的算式, 最终结果要有准确的数字和单位;

九、最好对问题的结果进行适当讨论, 说明其物理意义。

解题时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一、防止随意设定物理量符号 (即不用题目给定的符号) ;

二、防止书写不规范的物理公式及表达式;

三、防止只写变形公式, 省略原始公式;

上一篇:电动机控制论文下一篇:家庭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