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试题(通用12篇)
高考物理试题 篇1
每年高考物理, 总有几题让人眼前一亮, 记忆深刻.这几题, 或提供的材料未曾考过 (但不排除在其他文献或考卷中用过) , 或涉及的知识不在考纲列表 (但不违背考纲要求) , 或问题情境比常规题有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在竞赛或地方卷中可能已出现过) , 也不一定是压轴大题, 不一定是高难题, 主要是内容而非形式上有突破.即使这样一道选择题, 区分度一般也很大.对于这类创新题, 复习阶段虽不必刻意追求, 但需有应对准备.本文就高考物理中几个可能创新方向做如下探讨.
一、引用经典鲜见的史料素材
【例1】1876年, 美国科学家罗兰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 把大量电荷加在一个橡胶圆盘上, 在橡胶盘附近玻璃筒内悬挂的游丝上固定着小磁针和小反光镜, 用以检验圆盘绕中心高速转动对小磁针的影响, 结果发现小磁针果然发生了偏转.泄掉橡胶圆盘上电荷, 无论圆盘静止或转动, 小磁针指向主要体现地磁场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和小反光镜用丝线悬挂在橡胶盘附近的玻璃筒内, 是为了屏蔽地磁场作用
B.小磁针的偏转说明随橡胶盘运动的电荷产生了磁场
C.橡胶盘带电一定的条件下, 改变橡胶盘的转速和方向会影响小磁针偏转
D.橡胶盘转速一定的条件下, 改变盘上带电正负和多寡会影响小磁针偏转
【解析】小磁针和小反光镜用丝线悬挂在橡胶盘附近的玻璃筒内, 是为了避免空气扰动对小磁针偏转产生影响, 选项A错误;泄掉橡胶圆盘上电荷, 无论圆盘静止或转动, 小磁针指向主要体现地磁场作用.当带电橡胶盘转动起来, 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这种作用只能来源于随橡胶盘转动的电荷产生的磁场, 选项B正确;随橡胶盘转动的电荷形成系列同心环电流, 改变圆盘带电多少、圆盘转速和方向, 环电流的强弱和方向发生改变, 产生的磁场强弱和方向相应改变, 对小磁针的作用也随之改变, 故选项C、D正确.
【答案】BCD
【点评】课改高考出现的物理学史试题, 避免“死记硬背”的“再现”式方法, 材料一般直接给出, 考查理解与推理能力.值得关注的是, 近年物理学史试题不再是单选或送分题, 引用史料开始超脱教材, 情景原始, 考查基本知识, 但思路在拓宽.
二、研讨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
【例2】空气分子处于强电场中会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 利用此原理可以进行静电除尘.如图2所示, 是一个用来研究静电除尘的实验装置, 铝板和缝被针分别与手摇起电机的正、负极连接, 在铝板和缝被针中间放置点燃的蚊香.转动手摇起电机, 升腾的烟雾会偏离缝被针而偏向铝板被吸附;停止转动手摇起电机, 蚊香的烟雾又会袅袅上升.假设偏转的烟雾微粒带电量不变, 不计重力影响, 关于这个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小
B.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大
C.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D.对调铝板和缝被针与手摇发电机连接电极, 则烟雾将偏向缝被针
【解析】因为与起电机相连两电极间电压很高, 缝被针尖端场强极大, 使它附近的空气分子 (肉眼看不见) 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与针尖端电荷异号的粒子受吸引而奔向尖端, 最后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由于电离空气发生在场强极大的针尖附近很小区域, 加之该处没有肉眼看得见的“载体”, 故看不到尖端吸引粒子形成的“电吸风”.与尖端电荷同号的粒子受到排斥飞向远方, 与升腾的烟雾 (整体可视电中性) 相遇附载其上, 带电的烟雾微粒在电场作用下斜偏形成向外的“电吹风”.这种现象跟缝被针与起电机连接极性无关, 升腾的烟雾总是偏向铝板, 选项D错误.
两电极间电场分布大致为如图3所示, 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可知场强分布以及粒子受电场力随位置的变化, 不考虑重力影响, 烟雾微粒离铝板越近加速度越小, 速度越大, 故选项B对, A和C错.
【答案】B
【点评】本实验问题原始, 直击物理原理, 指向实际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引领物理教育归真.复习中如何摆脱“分数”“题海”捆绑, 克服只依赖多媒体模拟, 习题替代实验偏向, 寻求实验与高考契合点, 特别是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现实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通过“给予信息”, 引导深入学习
【例3】孤立导体的电容C定义为所带电荷量Q与相对无穷远处电势φ的绝对值之比, 即.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已知半径为r、带电量为q的孤立导体球所在空间的电势为.现有n个相同的孤立球形小水银滴, 带有相同电量+q, 电容均为C0, 电势均为φ0.现将它们聚合为一个大的球形水银滴, 设大水银滴的电容为C, 相对无穷远处的电势为φ, 则 ( )
【解析】由题设, 每个小水银滴相对无穷远电势均为, 电容为, 大水银滴相对无穷远的电势, 电容为, 联立解得:.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给予信息”, 将未学过的“超纲”知识作为已知条件呈现于题干, 现场学习运用, 考查学习“潜质”, 也为大学学习奠基.这种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被高频使用, 曲率半径、引力势能、长直导线电流的磁场分布、碰撞恢复系数、刚体的角加速度等概念都这样“下放”, 作为补充条件即学即用.破解这类试题, 关键是寻找“给予信息”与当前问题的 “联系”.
四、不疑处生疑, 熟情景变出“生问题”
【例4】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的电场分布如图4所示, 图中水平虚线为两板中线.现将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两小球a、b用绝缘刚性杆连接, 类似电偶极子, a在上, b在下, 从无穷远处沿电容器两板中线平移到电容器正中央, 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中线对称, 忽略a、b对极板电荷影响, 规定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则 ( )
A.a、b整体在电容器中的电势能Ep>0
B.a、b整体在电容器中的电势能Ep<0
C.a在电容器中具有的电势能Epa大于b在电容器中具有的电势能Epb
D.若将a、b位置互换重复上述过程, 则过程中静电力对a、b整体做负功
【解析】平行板电容器两板外部电场分布并不均匀, a、b两电荷由无穷远处移向电容器, 在电容器外部移动方向与电场力不垂直, 故电场力做功.根据电场力做功跟路径无关, 可以这样设想:类似等量异种电荷电场, 二者连线的中垂面与无穷远等电势, 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 中线与无穷远等电势.先将电偶极子从无穷远在两板中线上水平移到电容器正中央, 电场力不做功, 再转动90°到图示位置, 电场力对a、b所做总功为负 (-qEl) , 故a、b整体电势能增加 ΔEp=Ep-Ep∞=Ep-0>0, Ep>0, 选项A正确, B错误.a、b带有等量异号电荷, 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中线对称, 故电场对a、b所做相同负功, a、b增加的电势能相等, 初始电势能均为零, 故末态电势能相等, 选项C错误.若将a、b位置互换重复上述过程, 静电力对a、b整体做正功, 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平行板电容器很熟, 面对本题却“陌生”:电容器内某点电势与外部空间无穷远怎样联系?题图电容器边缘电场分布, 暗示了逻辑推理和想象空间, 根据力与位移不垂直知道电场力做功, 联想到电场力做功跟路径无关, 利用等效变换, 很快化解困惑.不疑处生疑, 考查思维发散, 推理想象, 体现学科特点.最近出现不少讨论:在匀强磁场和重力场叠加空间, 带电质点能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就属此类问题.
五、创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
【例5】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 提出猜想:物体沿斜面下滑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同时他还用实验验证了该猜想.某小组依据伽利略描述的实验方案, 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装置, 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让滑块从距离挡板s处由静止沿倾角为θ 的斜面下滑, 并同时打开装置中的阀门, 让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
②当滑块碰到挡板的同时关闭阀门 (假设水流出均匀稳定) ;
③记录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
④改变s, 重复以上操作;
⑤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 该实验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V来表示_________.
A.水箱中水的体积
B.水从水箱中流出的速度
C.滑块下滑的时间
D.滑块下滑的位移
(2) 某同学漏填了第3组数据中量筒收集的水量V, 若实验正常, 你估计V =_________mL;若保持下滑的距离s、倾角θ不变, 增大滑块的质量, 水量V将_________ (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保持下滑的距离s、滑块质量不变, 增大倾角θ, 水量V将__________ (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
(3)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该实验误差来源的是_________.
A.水从水箱中流出不够稳定
B.滑块开始下滑和开始流水不同步
C.选用的斜面不够光滑
D.选用了内径较大的量筒
【解析】题设水流均匀稳定, 若出口速度为u, 则量筒接到的水量V=uSt∝t;假若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则s∝t2, 故同一时间t内有s∝V2.
设滑块在斜面下滑位移s与同一时间内量筒接到的水量V的关系为s=kVx, 选取两组数据代入:4.5=k×90x, 3.9=k×84x, 解得:x≈2, , 即s=5.56×10-4V2.当s=3m时, 代入s=5.56×10-4V2有3=5.56×10-4V32, 得V3=73.4mL.
【答案】 (1) C (2) 74±2 不变减少 (3) C
【点评】本题根据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6节史料描述编拟而成, 考查科学猜想与数据分析技能.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悟理”科学.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决定性依据, 也是学科的最显著特征.探究性实验, 体现“发现”和“揭示”的思维特点, 培植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也符合选拔性考试要求.
六、变量转换拓展图象新视角
这点本刊讨论较多, 不再赘述.注意力、速度、加速度、机械能等随位移变化的图象在地方卷中常见, 全国卷鲜见.电学中, 电路图象题多考, 电场分布图象在地方卷频频出现, 全国卷还未露脸, 电磁感应中图象变化率问题等, 都是图象新题的生长点.
【结语】关注高考创新, 认识高考题新变化:实验能力, 增强探究性;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淡化烦琐数学运算, 体现运用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图象成情境创新和呈现方式的亮点;物理思维能力,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不避陈题, 变换情境, 突出主干知识实际应用;物理学史试题体现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配套练习
1.物理学家法拉第在研究电磁学时, 亲手做过许多实验.下面这个实验就曾在世界科学界引起轰动:如图6所示, 在玻璃杯侧面底部装一导体柱并通过导线与电源负极相连, 直立的细圆柱形磁铁棒下端固定在玻璃杯底部的中心, 往杯内加入水银, 在玻璃杯的正上方O点吊一可自由摆动或转动的直铜棒, 铜棒上端与电源正极相接, 下端浸入玻璃杯内水银中.由于水银的密度比铜大, 铜棒会倾斜地与水银相连, 此时铜棒静止.这样, 铜棒、水银、导电柱和电源就构成了一个回路.闭合开关S, 不计铜棒与水银间摩擦, 则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闭合开关S前, 直铜棒静止是因为棒的重力与水银的浮力平衡
B.铜棒与闭合开关S前相比,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增大些但仍可静止
C.铜棒与闭合开关S前相比,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减小些但仍可静止
D.闭合开关S后, 铜棒会以磁铁棒为轴转动
2.如图7所示, 电路中的电源为恒流源, 不管外电路的电阻如何变化, 它都能够提供持续的定值电流.调节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记录理想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和I, 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等于 ( )
A.R0
B.R1
C.R2
D.R1+R2
3.如图8 所示, 圆心为O、半径为R的半圆直径两端, 各固定一根垂直圆平面的长直导线a、b, 两导线中通有大小分别为2I0和I0、方向相同的电流.已知长直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其中k为常数, I为导线中电流, r为点到直导线的距离.则关于圆平面内的磁场 (不讨论a、b两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圆心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是由a指向b
B.在ab直径上、到b点距离为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C.在半圆周上一定存在“磁感应强度平行于ab直径”的位置
D.在半圆周上一定存在“磁感应强度沿半圆切线方向”的位置
4.甲、乙两物体在x轴上均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开始沿x轴做直线运动, 甲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9 (a) 所示, 乙的加速度a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如图9 (b) 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甲乙都做往返运动
B.甲乙最终速度都是零
C.该过程中甲的最大速度为
D.该过程中乙的最大速度为
5.如图10 (a) , “П”形导线框中央用绝缘轻质细线悬挂质量为m的环形金属线框, 两框在同一竖直平面内.“П”形线框中通以正弦交流电, 如图10 (b) 所示, 顺时针方向电流为正, 环形线框保持静止.设悬线的拉力大小为T, 不考虑环中自感,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0~t1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不变
B.0~t1时间内, 悬线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C.0~t1时间内, 悬线的拉力逐渐减小
D.t1~t2和t2~t3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相同
配套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于水银的密度比铜大, 铜棒静止时处于倾斜状态.闭合开关S前, 直铜棒静止是重力、浮力和O处作用力平衡, 选项A错误.铜棒处在磁铁棒的磁场中, 闭合开关S后, 沿铜棒有向下的电流, 受到安培力作用, 根据左手定则知, 安培力方向与铜棒垂直, 在图示位置垂直纸面向里或向外, 使铜棒以磁铁棒为轴转动.选项D正确, BC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于电源为恒流源, R2两端电压不变.调节滑片的位置后, 电压表的读数变化等于R1两端电压变化量, 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等于R1电流变化量, 根据欧姆定律, 电压表的读数变化量与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是R1, 选项B正确.
3.答案:BD
解析:圆心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ab向下, 选项A错误.在直径ab上, 到b点距离为处,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 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 两电流在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故该点磁感应强度矢量和为零, 选项B正确.
半圆周上某点,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 Ba的竖直分量;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 Bb的竖直分量, 两竖直分量方向虽相反, 但大小不等, 故竖直分量的矢量和不为零, 该点磁感应强度不可能平行于ab直径, 选项C错误.
再建自然坐标系讨论:
沿圆的半径方向上,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分量为
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分量为
径向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分量的矢量和为
若存在2tanα-cotα=0, 则该点磁场沿圆周切向, 解2tanα-cotα=0得:, 故选项D正确.
4.答案:BC
解析:对甲, 由图 (a) , a-t图线与横轴所夹“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 横轴上方“面积”为正, 下方“面积”为负.因图线上下与横轴所围 “面积”等大, 速度改变量等值反向, 初速度为零, 故末速度为零.t0时刻甲的速度最大为.后一阶段 Δt=t0~2t0内, 加速度反向, 向前做变减速运动, 不是返回.
对乙, 由图 (b) , a-x图线与横轴所夹“面积”意义:, 横轴上方“面积”为正, 下方“面积”为负.前一段位移中, , 即, 故乙在x0处速度最大为;后一阶段加速度反向, 向前做变减速运动, 因a-x图线上下与横轴所夹“面积”等大, 故末速度也为零.
5.答案:ABD
解析:根据楞次定律, 0~t1时间内, 环形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t1~t2和t2~t3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故选项AD正确.设“П”形导线框电流为i=Imsinωt, 则电流i激发的磁场B以及穿过环形线框的磁通量φ应跟“П”形线框电流i成正比,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环形线框中感应电流, 环形线框所受安培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Fy∝i·B∝i·i环∝sinωt·cosωt∝sin 2ωt, 故0~t1时间内, Fy方向向下先增大后减小, 线框重力一定, 根据平衡条件, 悬线向上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选项B正确.
本题涉及楞次定律、法拉第定律、安培力、平衡条件、多个变化率求导等知识, 综合性强, 尤其是分析0~t1时间内安培力非单调变化以及极值讨论, 很有深度.
高考物理试题 篇2
2014年的安徽理综物理部分从整体上看,仍旧延续了近几年安徽高考卷的稳定性。命题特色仍旧是:稳中有新,难度适中。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口设计容易,设问逐渐加深,有利于学生解题。今年的高考卷,呈现以下特点:
1.注重考察主干知识
紧扣考试说明,着力考察物体运动(如圆周运动、平抛运动、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能量与动量(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两物体碰撞等)、电磁感应(感生电动势、动生电动势等)。
2.模型常规、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
试题涉及到的模型都很常规,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大部分都是学生经常练习的类型。14题是单摆与万有引力的综合,考察了地面附近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是简单题。16题是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中图像问题,也是常规类型,学生也很熟悉。
18、19题圆周运动,18题考察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但是只考察了动力学问题。19题考察了受力分析和临界条件,属于改编题。22题是单物体多过程问题,平时的练习中也经常碰到,学生很容易入手。23题是电磁感应问题,涉及到关系式,知识点很多,学生容易手忙脚乱,有一定难度。24题为两物体碰撞中的能量与动量问题,很容易入手,由于过程很多,学生不易发现题目的特点,学生感觉(2)、(3)两问很难分析。
3.情境设计新颖14、18、20题都放在较为新颖的情境中,同时也考察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其中20题是感生电动势的知识点的考察,学生在复习中估计练习较少,对知识点的理解相对模糊,解题时会遇到一定困难。
4.实验考察“旧中有新”
21题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很基础,但在设问上有突破,考察了用图像分析物理规律的能力,同时在初速度的计算上也做了改进。在考察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电学实验中,既考察了多用电表,也考察了“半偏法”测电阻,既有器材的选择,又有原理、误差的分析。
高考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考物理实验;高中物理;物理教学
笔者对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的物理实验的题目进行了充分的比对研究,详细探究了高考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物理人才的教学目的。
一、高考物理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标标准》明确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所谓的实验能力具体是指学生明确物理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了解实验装备的工作原理,能够在实验中独立列出所需的材料,掌握具体的实验方法,独立、正确地完成实验的整体操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以下结合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物理实验题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1.关于基本仪器使用的试题
学生掌握物理实验中基本仪器的使用是高考物理实验对学生能力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其中对仪器显示的数据进行读取是高考中常常出现的题型,常常涉及的实验仪器有电阻箱、电流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示波器等,考查学生能否对其进行实验操作,能否进行实验数据的读取收集。
例如,(2010年山东高考23(2)题)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所示。
<D:\2015 期刊\中学9B\正文\9-1.tif>[a][b][c][d][待测金属丝][V][A]
闭合电键后,发现电路有故障(已知电源、电表和导线均完好,电源电动势为E):①若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E,则发生故障的是 (填“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或“电键”)。
②若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为零,该同学利用多用电表检查故障。先将选择开关旋至 档(填“欧姆×100”“直流电压10V”或“直流电流2.5mA”),再将 (填“红”或“黑”)表笔固定在a接线柱,把另一支表笔依次接b、c、d接线柱。若只有滑动变阻器断路,则多用电表的示数依次是 、 、 。
这道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对电路故障进行判断,第二问考查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多用电表并对数据进行读取收集。也就是说高考物理实验要求学生具备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对实验故障进行判断并正确对实验数据进行读取收集的能力。
2.关于电磁学的试题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所占的分数都是很高的。要求学生具备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依照实验原理将实物电路进行正确的连接,并拥有正确读取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23题)检测一个标称值为5Ω的滑动变阻器。可供使用的器材如下:
A.待测滑动变阻器Rx,全电阻约5Ω(电阻丝绕制紧密,匝数清晰可数);
B.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6Ω;
C.电流表A2,量程3A,内阻约0.12Ω;
D.电流表V1,量程15V,内阻约15kΩ;
E.电压表V2,量程3V,内阻约3kΩ;
F.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G.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H.游标卡尺I毫米刻度尺;
J.电键S.导线若干
(1)用伏安法测定Rx的全电阻值,所选电流表为 (填“A1”或“A2”)。
所选电压表为 (填“V1”或“V2”)。为 (填“V1”或“V2”)。
(2)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并根据所画原理图将下图中实物连接成测量电路。
(3)为了进一步测量待测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电阻率,需要测量电阻丝的直径和总长度,在不破坏变阻器的前提下,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所需器材及操作步骤,并给出直径和总长度的表达式。
这道题分为3问,分别考查了学生依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对电流表的内外接法、滑动电阻器限流接法和分压接法的掌握和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拥有安全操作意识。
3.关于力学的试题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同样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可以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挑选出需要的实验器材,并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最后读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23(1)题)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挂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①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须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可采用的方法是 。
这道题第一问考查学生能否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相同的实验原理的干扰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第二问则是对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融合的能力。
基于上述高考中具体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考物理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有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的能力、设定正确的实验方案的能力、选择所需的实验器材的能力、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准确读取、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的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具备安全操作
意识。
二、联系高考物理实验对高中物理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历年的高考中,物理实验内容都是必考的重点,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联系高考物理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与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具体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呢?以下就进行详细分析。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审题是对物理实验题进行分析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审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所有题解过程,因此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审题找出进行实验的目的,并能够根据题干的提示设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案。
2.重视物理课本上的实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视程度加深,高中物理教材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每个章节中都新增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实验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学校也要配备好实验相关的环境和器材,为学生提供物理实验的环境。例如,探究小灯泡的电压U和电功率P之间关系的实验,学生可以立马联想到课本实验中提过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通过学过的知识P=UI,P=U2/R=I2R可以知道,只有先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电流才能算出电功率,从而使问题简化。通过外接滑动变阻器的调节,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选取合适的标度建立坐标,绘制出伏安特性曲线以测量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进而测出电功率P,最终可分析电压U和电功率P之间关系。物理实验的题干每每都会不同,但是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是永远也不会变的,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真正且牢固地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并建立一定的解题模型,以应对类似的实验。
3.重视实验过程
(1)培养学生正确的选择实验器材并可熟练使用
物理实验中常用到的实验器材一般是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毫米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等。老师需要严格训练学生掌握这些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成因分析、如何排除故障。另外,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除了要适应提高的已知和所求条件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器材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例如,在进行电表改装测内阻实验时,需要先对电流表的内阻进行测量,记录好测量数据后,再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或者安培表后对电表进行校准。这些实验得以正确、顺利进行的前提就是选择恰当的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和电表等实验器材,只有既选择了正确的实验器材,又能保证器材的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进行物理实验关键除了选择正确的实验器材外,还在于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如果操作不当会严重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有时甚至产生安全事故,对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高中物理老师需要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在学生可以正确挑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例如,在进行对金属电阻率的测定实验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螺旋测微器,利用伏安法对电阻进行测量,最终得出金属的电阻率。由于实验中选择的金属线的电阻值比较小,所以需要学生将电流表外接。在进行连线实验时,需要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使电源、电键、电流表、金属线和滑动变阻器依此组成闭合电路,并把电压表接在金属线的两端。在将开关闭合之前,将滑动变阻器调节到最大值。
物理实验内容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占据着比较大的分值,因此,高中物理老师很有必要结合高考物理实验展开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淑清.以现代教学论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通报,2002(01).
[2]范小玲.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学科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高考物理试题中隐含条件挖掘 篇4
一、认清物理现象, 挖掘隐含条件
每道高考物理试题, 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中常包含解题所需要的条件, 深刻理解现象的物理本质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完全失重状态”隐含着对悬挂物体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为零之意;“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隐含着该导体内部电场强度等于零, 整个导体处处电势相等。
二、分析物理过程, 挖掘隐含条件
高考试题中所述的物理过程, 往往隐含了解题时所需的条件, 只有仔细分析物理过程, 判定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才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 “匀速下滑”, 这里隐含着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tgα;轻绳系住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这里隐含了小球在最高点时, 向心力只由重力提供。
三、理解物理概念, 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概念是判断和求解物理试题最基本的依据, 物理试题的条件常常隐含在概念之中, 这样就可以从概念内涵挖掘隐含条件。
如:“功”的概念含着重力、弹力、电场力做功与路无关, 只与初末位置有关;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向心力、洛仑兹力不做功。
四、研究物理规律,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在解析时, 必须仔细分析题意内涵, 研究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挖掘隐含在期中的条件, 才能顺利解题。如:“竖直上抛运动”隐含着速度、时间对称;“串联电路”隐含着功率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五、运用物理模型, 挖掘隐含条件
在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 为了使问题简化, 物理学中常常引入一些物理模型, 正确的运用物理模型弄清物理模型的理想化条件, 是挖掘隐含条件的又一途径。如:“轻绳、轻杆”隐含着质量不计, 形变不计, 弹力变化过程的时间不计;“轻弹簧”隐含质量不计, 在极短时间内弹簧的形变和弹力变化不计, “光滑表面”隐含着摩擦不计。
六、识别临界状态, 挖掘隐含条件
由于具有临界状态的物体常常有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 物体的运动状态, 受力情况会发生突变。因此对发生突变的“临界条件”应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 成为解这类题的关键。
如:物体在粗糙面上从静止到运动, 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 隐含着最大静摩擦力。
在临界状态, 常常隐含着“速度为零”“速度相等”“加速度为零”等等临界条件。
七、使用数学规律, 挖掘隐含条件
解答物理试题所需的某些条件, 有时就隐含在数学规律之中, 只要恰当的利用数学规律就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如:三角知识、几何知识、不等式、比例、极值等等。
八、查找图象数据,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物理试题, 常常将条件隐含在附图中, 解题时要仔细分析图象的物理意义, 从图象中寻找隐含条件, 这恰是解题关键所在。
九、紧扣关键字句, 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试题在叙述物理现象和过程时, 常常将一些条件隐含在字句中, 只有反复读题, 扣住关键字、词、句, 就能挖掘其隐含的条件, 使试题得到顺利解答。
十、结合生活实际, 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试题, 与生活实际结合较紧密, 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 寻找出有关隐含条件方可求解。
如“通讯卫星”隐含着:W、T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周期相同, h是定值, V<7.9千米/秒。
高考物理学试题 篇5
1(2011山东高考).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事实的是(AB)
A.焦耳发现了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B.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C.楞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
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主要考查物理学史。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C项错误。伽利略将斜面实验结论合理外推,间
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D项错误。正确答案是AB
2(2011海南高考).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
D.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3(2011上海崇明二模).下列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卡文迪许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C)麦克斯韦首先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2011上海虹口二模).爱因斯坦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在科学史上,伽利略享有“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的美誉。根据你对物理学的学习和对伽利略的了解,他的物理思想方法的研究顺序是()
(A)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
(B)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
(C)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
(D)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
5(2011上海浦口二模).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6.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些定律或规律的发现,首先是通过推理论证建立理论,然后再由实验加以验证。下列定律、理论或学说的建立不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
C.光子说
B.电磁场理论 D.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17(2011上海浦东二模).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发电机
(C)托马斯·扬成功地完成了光的干涉实验,总结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D)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8(2011上海普陀二模)、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常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科学方法。下列哪个成果是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
A.伽利略指出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C.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
9(2011上海徐汇二模).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分
(B)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说明光没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D)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
10(2011上海闸北).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C.库仑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D.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1(2011上海松江).物理学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常常进行科学抽象,即抓住研究问题的主要特征,不考虑与当前研究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模型的是()
A.力的合成B.质点
C.自由落体运动D.点电荷
12(2011淮安三模).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量放大的方法
B.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C.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D.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
13(2011深圳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所有原子的光谱
14(2011潮州二模).下面列举的事例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牛顿最早成功的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卢瑟福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发现了中子
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15(2011扬州冲刺).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
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方法
D.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
16(2011江苏致远).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安培首先发现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
C.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一楞次定律
D.伽利略通过对理想斜面的研究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7(2011江都中学冲刺).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安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计算出太阳与地球间引力的大小
D.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的观点,说明处于电场中电荷所受到的力是电场给予的18(2011淮安四模).关于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B.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并最早实验测得元电荷e的数值
C.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D.法拉第不仅提出了场的概念,而且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
19(2011盐城中学期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vx
t,当t非常非常小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D.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20(2011南京一模).物理学中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发现的,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
A麦克斯韦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B.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
D.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1(2011江苏南末).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安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计算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C.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运动,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D.焦耳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22(2011苏锡常二模).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
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在科学发展进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下列叙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库仑发现了库仑定律,并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C.伽利略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法拉第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得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3(2011徐州六县一区).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亚里士多德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24(2011高考模拟)、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些定律或规律的发现,首先是通过推理论证建立理论,然后再由实验加以验证,下列叙述内容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卡文迪许用实验方法测出引力常量的数值,从而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B.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理论,后来爱因斯坦用光电效应实验提出了光子说
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后来由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后来由卢瑟福用α粒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
25(2011南通二模).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安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的运动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计算出太阳与地球间引力的大小
D.法拉第提出了电场的观点,说明处于电场中电荷所受到的力是电场给予的26(2011上海宝山二模).关于物理学思想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主要应用了控制变量方法
(B)在研究加速度a和外力F,质量m的关系时,主要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C)在研究气体的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主要应用了理想实验方法
(D)在定义“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物理量时,主要应用了比值的方法
27(2011湛江调研).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表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库仑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D.牛顿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28(2011惠州调研).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定律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下列定律中不可以通过实验直接得以验证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二定律
C.牛顿第三定律D.动量守恒定律
29.(2011年焦作3月第一次检测)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牛顿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B.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的作用物体才能运动;哥白尼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30.(齐齐哈尔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被后人称为称出地球的第一人
B.亚里士多德通过理想实验提出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开普勒总结出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31.(银川一中2011届第一次模拟考试)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被赫兹所证实。B.安培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开普勒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32、(银川二中模拟
(二))以下是物理学中的四个实验装置或仪器,由图可知这四个实验或仪器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A.极限的思想方法B.猜想的思想方法
C.控制变量的方法D.放大的思想方法
显示桌面受力显示玻璃瓶受力形变
测定引力常数 螺旋测微器
33.(201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运动时间的测量
B.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C.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运动的规律
D.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34.(哈尔滨市六中第一次模拟考试)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高能粒子
C.欧姆发现大多数金属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超导现象
35.(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第三次考试)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利用速度一时间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时,使用的是微元法
B.伽利略在利用理想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使用的是实验归纳法
C.在用实验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应用了演绎推理法
D.用点电荷代替带电体,应用的是理想模型法
高考物理试题 篇6
一、看花不见花,花儿原在树丛下——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2012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是我省第一次使用的课标类型高考试题。与以往的高考大纲试卷相比,试卷总体体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制。试题全都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呈现新问题,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历史素养。试题开放性加强,重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答案在语言组织上更科学。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情感体验。试题没有追随社会热点问题,而是恰当关注时代主题,许多试题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等史学理论,彰显着当前流行的文明史史观、全球史范式、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理念与方法。
3.试题稳中有变,体现人文关怀。试题在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自然地渗透到整个试卷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例比较合理,其中选修的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考生容易着手作答。
4.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排列位置改变,历史学科挑战加大。2012年湖北省文综试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历史学科试题排列位置由以往的第二位变成了第三位,这对历史学科备考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年高考文综试卷对考生来说都是挑战,其中历史试题的难度一直都很大,考生对历史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二、寻寻觅觅,方知小径通幽景——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主题分析
结合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具体考查内容,举例说明历史试题呈现的命题主题:
1.挖掘丰富的细节,凸显民生问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4题考查考生理解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关系,进而理解制度与国情的关系,反映我国追求社会公平的现实;40题,从交通信号灯变迁的角度,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作出正确分析和解答。充分显示历史学科对现实的关照与关注。
2.回应时代主题,彰显民主发展的大趋势。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当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诉求时,高考试题在古今政治法律上着眼,体现了史鉴功能。从对清朝的内阁制度、古罗马的案例、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评述的考查,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与阶段性。从中提高考生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与艰难的认识。
3.注重人文积累,强调学科综合能力。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题以宋代杭州的故事引入,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nlc202309040422
4.考查学科素养,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30题要求考生既需掌握时间定位,又需结合时代对1895年前后人们的观念进行考量。
5.合理构制试题,促成学生情感的提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3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下海潮”理解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6.命题更开放,探究性、开放性加强。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1题重点考查学生评析与阐述观点、运用史实论证问题、合理规范组织语言的能力。该题把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史实整合起来,从纵向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从横向看则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引发考生的思考。试题灵活、答案开放而有度。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
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路在前方——2013年历史备考具体策略
对2013年历史备考我们既须心中有方略,又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明确要求自己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法定依据。高考试题的精神内质和呈现形式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考试大纲》坚持“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这些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基本吻合。
大家一般认为,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这些都是老师的事儿,与我们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考纲是高考命题最直接的依托,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老师的帮助对考纲进行解读,也可以自己结合考纲进行全面温故与整理,以期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与命题方式,熟悉重要史实与相关能力,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打基础。这应该是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更新观念,但教材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根据新的课程观,教材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许多考生主观地认为自己使用的教材不重要,可以抛到一边不去管它。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历史教材是我们学习、品味与理解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载体,也是我们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形成的重要依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也是依据教材展开的。老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源当然重要,但许多只是一些知识点的合理补充或伸展。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解读程度对我们后期的备考信心有重要影响,而且教材里面有大量反映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这是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关注的重点之一。由此可知,在更新观念时,我们要把对教材的有效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要把教材用得全面、精确、合理,不留任何空缺与遗憾。
3.2013届高考复习具体的备考建议。
一是制定周密而详实的计划。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在复习基础上。我们制定计划后应该有条理地推进,每个复习阶段的重点要明确。最好是把自己的计划与老师的复习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所以,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而且都要落实到位。这种复习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二是精读教材,不留空点。复习时不能存在猜题和押题的侥幸心理,必须重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把每一个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第一轮复习备考要把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插图、表格、前言、注释、大事年表等仔细阅读并加以整理,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样做既可以强化主干知识复习,又能兼顾到边角知识的落实到位,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
三是抓主干知识的专题整合,对历史概念要把握清楚。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重视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体会其中蕴含的整体构思的思路,逐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切不可只进行简单的知识堆砌,而要主动的思考和质疑,在与老师或同学们的讨论和探讨中,自主完成专题建构,从而提高自己理性分析历史试题的能力和策略。要善于把零碎的知识归于某一知识结构中,不要让记忆过细的知识成为记忆的负担。尤其是在高三后一阶段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专题整理,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是联系社会生活,主动关注现实问题。近年的高考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凸显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在复习备考中,我们须善于阅读与领会各种时政信息,关注身边的时政热点,把握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历史学科体系内挖掘和现实热点相联系的隐性历史知识,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增加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感悟力与思辨力。
nlc202309040422
五是不要盲目的大量做题,训练要讲究规范。历史高考复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需要进行“地毯式”搜索,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地做题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既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不过,对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答卷上的,因此不做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取的,但练习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加强限时训练。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与养成。一是要从规范答题的程序入手,如材料解析题中一般要注意以下步骤,“通览试题→审题解难→透析材料→整理构思→表达成文”,把答题规范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二是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养成思考与作答的规范。如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形式需“六化”,即答案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语言化、学科化;答案内容面要宽、点要齐、话要简,要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两至三句话表述即可,同时注意凸显关键词。在知识或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概念的表达,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六是要有攻坚意识,尤其要聚焦高考中的常考点。特别是其中必考而自己还没有掌握好应对策略的内容,如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历史小论文写作,2012年新课标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的小论文就让考生有眩晕之感。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是论点(观点),需从材料关键词中找出;二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论证观点;三是合理安排结构,论证过程中逻辑要清楚、严密,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应采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要做到下笔成文,讲究格式,不能像问答题一样仅是回答问题,而须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论文中要进行分段,以便突出结构。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确保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每一年都以“稳中有变”的方式呈现,但高考历史试题对我们考生的要求是稳定的。主要考查我们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现代公民素养,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考查大家对新的史学观念、一般研究方法的把握等。把握并逐步实施这些要求,必然有助于2013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更好成绩。
责任编辑 赵玉渊
取材于课本的高考物理试题解读 篇7
取材方向一: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插图不仅“亮化”了教材的形式, 而且活化了教材内容, 大大增强了教材的使用功能。这些插图具有科学性、直观性、辅助性、趣味性等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例1】 (2012年江苏卷第12题) (2) 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 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 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增大了。该气体在温度T1、T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象如图所示, 则T1______ (选填“大于”或“小于”) T2。
解析: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 物体温度升高, 分子平均动能将增大, 因此, 速率大的分子比例增大, 对应图中的图线T2, 所以, T1小于T2。
点评:此题来源于选修3-3第33页图8.4-2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图象。理解教材上一些重要插图,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取材方向二:教材中的问题与练习
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 是学生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也是用来衡量学习效果的。高考命题源于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 可抑制教辅泛滥, 减轻学生负担。
【例2】 (2012年福建理综卷第14题) 如图, 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msinωt, 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 R是滑动变阻器, V1和V2是理想交流电压表, 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A1和A2是理想交流电流表, 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时值
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
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不变、I1变大
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不变、I1变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交流电的三值:有效值、最大值、瞬时值的关系以及理想变压器原理和动态电路分析。在交变电流中电压表和电流表显示的都是有效值, 答案A、B均错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知, 副线圈两端电压U2不变, 从电路可知当滑片P向下移动时, 电阻变小, 电流I2增大, 输出功率增大, 所以输入功率也增大, 电流I1增大。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选修3-2第43页问题与练习第5题改编的, 情景几乎完全一样, 原题是问答题现改编为选择题。这启示我们, 真正弄懂教材上的基础练习,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就可赢得高考。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练习。为了跳出“题海”, 对教材上的“问题与练习”一定要熟练, 真正会做。
取材方向三:教材中的例题
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不但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深化知识, 也给学生解题提供了范例。高考命题源于新课标教材上的例题,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例题的导向作用。
【例3】 (2012全国新课标卷第20题) 如图, 一载流长直导线和一矩形导线框固定在同一平面内, 线框在长直导线右侧, 且其长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已知在t=0到t=t1的时间间隔内, 直导线中电流i发生某种变化, 而线框中感应电流总是沿顺时针方向;线框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设电流i正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 则i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 )
解析:题中要求线框中感应电流顺时针, 根据楞次定律, 可知框内磁场要么向里减弱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正向减小) , 要么向外增强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负向增大) 。线框受安培力向左时,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减小, 线框受安培力向右时, 载流直导线中电流一定在增大。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是由选修3-2第四章第12页例题改编而来。原题是已知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分析线框的运动方向, 此高考题作了拓展和延伸, 增加了难度。教材上的例题是教材编写专家精选的为学生示范的题目,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例题的解题方法, 并适当拓展与组合。
取材方向四: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题材非常丰富, 主要有科技成果、重大事件、科学家的研究或猜想以及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新课标教材中, 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最新科技成果、科学发现以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介绍了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例如, 选修3-1第一章第2节介绍了库仑实验, 选修3-2第四章第1节“以划时代的发现”为题介绍了“电生磁”和“磁生电”的研究过程。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必须知道的, 高考对这些内容也加大了考查力度。
【例4】 (2012江苏卷第12B. (1) 题) 如图所示, 白炽灯的右侧依次平行放置偏振片P和Q, A点位于P、Q之间, B点位于Q右侧。旋转偏振片P, A、B两点光的强度变化情况是 ( )
A.A、B均不变 B.A、B均有变化
C.A不变, B有变化 D.A有变化, B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光的偏振知识。偏振片对入射光具有遮蔽和透过的功能, 可使纵向光或横向光一种透过、一种遮蔽。旋转偏振片P, PQ放置的方向不同, 通过P的光线有一部分不能通过Q, A、B两点光的强度A不变, B有变化。答案选C。
点评:此题是根据新课标教材选修3-4第十三章第63页中“光的偏振”内容改编成的试题。本题不仅要知道白炽灯光是自然光, 而且要知道自然光经过偏振片后就变成了偏振光;不但要知道现象, 更要理解产生的原因。
取材方向五: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往往体现着对学科发展、科技前沿内容的渗透, 高考对此不会轻易放过, 而许多教辅材料则关注不到这一点, 造成备考漏洞。例如:新课标教材增加的选修3-1第二章第11节“简单的逻辑电路”, 选修3-2第六章“传感器”, 选修3-2第四章第5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种情况”, 选修3-2第四章第7节“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新课标高考大纲增加的实验 (探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实验,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 , 新增加内容中有一些在近年高考中已经考查。
【例5】 (2012年上海卷第7题) 如图所示, 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的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 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 )
A.甲是“与门”, 乙是“非门”
B.甲是“或门”, 乙是“非门”
C.甲是“与门”, 乙是“或门”
D.甲是“或门”, 乙是“与门”
解析:要蜂鸣器发出警报, 必须乙的输出为“1”, 因乙只有一个输入, 所以乙是“非门”, 输入是“0”, 并且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即输入为“0”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 所以甲是“或门”。本题选B。
点评:本题考查逻辑门电路有关知识。逻辑门电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作为新增内容, 要知道其原理, 了解其应用, 但不要增大其难度。新教材新增加内容都是教材编写专家认为高中学生应该知道或必须掌握的内容, 高考为了引导高中教学正确使用教材, 其命题一定会兼顾新增加的内容, 因此高考备考不要忽视教材新增加内容。
取材方向六:教材中的新增栏目
在新课标教材中, 新增加了一些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科学漫步、STS、思考与讨论和课题研究等, 这些内容对拓展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大作用, 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因此, 在高考备考中要围绕重点知识, 关注这些新增栏目。
【例6】 (2012年重庆卷第16题) 如图为伽利略设计的一种测温装置示意图, 玻璃管的上端与导热良好的玻璃泡连通, 下端插入水中, 玻璃泡中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若玻璃管中水柱上升, 则外界大气的变化可能是 ( )
A.温度降低, 压强增大 B.温度升高, 压强不变
C.温度升高, 压强减小 D.温度不变, 压强减小
解析:设玻璃泡中气体压强为p, 外界大气压强为p′, 则p′=p+ρgh, 且玻璃泡中气体与外界大气温度相同。液柱上升, 气体体积减小,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 V/T=C可知p/T变大, 即p′/T变大, BCD均不符合要求, A正确。
点评:此题取材于新课标教材选修3-3第七章第14页“科学漫步”栏目中“形形式式的温度计”。新教材上“说一说”栏目有很多可以作为高考命题的题源, 教学和备考时要多加关注。新课标教材上的新增栏目丰富多彩, 给学生提供了思维、讨论、说、做的素材, 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栏目, 为高考加分。
近年来部分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篇8
一、联系生活, 联系科技,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真分析研究一下近年全国和各省高考物理试题, 就不难看出选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科技实际, 立意新颖,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江苏第2题以2006年最新合成的新元素为背景考查核反应知识, 第8题以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载体考查电磁波知识, 第15题以飞机救灾为背景考查力学知识等, 第17题磁谱仪是目前宇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四川第14、15、19题都是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 第17题以全国人民都关心、关注的探月“嫦娥工程”为背景, 第25题以考生非常熟悉又喜欢的滑板运动为背景。宁夏第14题的天体运动、第23题的滑雪运动, 试题从中学教学和考生实际出发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引导考生在学习中要关注社会实际, 用物理视角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北京第23题以环保、绿色奥运和太阳能利用的话题编题。北京第5题、全国Ⅰ第14题、山东第22题都以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为背景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天津第17题以探月工程为背景考察万有引力, 第25题以“离子推进器”为原型出题。重庆第24题、山东第25题飞行时间质谱仪, 广东第20题电子快门, 海南第10题、第15题的电磁轨道炮, 充分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特征。
二、重视物理实验的考查, 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近年高考物理题着重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命题更加重视对物理实验的考查, 广东两道实验题都属于探究性试题, 分别考查探究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数据处理, 计算题第15题考查探究过程中的分析与评价。今年的非选择题增加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设问及开放性设问, 开放性设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如第13题第 (5) 问, 第14题第 (2) 问, 不拘泥于惟一答案, 在参考答案对条件、结论、方法的表述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宁夏第22题、山东第23题以学生分组实验为背景, 以进一步测量待测电源电动势、滑动变阻器电阻丝的电阻率为主题, 要求学生深入探究。选取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三个环节设问, 学生作答过程需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环节。为了全面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理念, 试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 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 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 运用发散性、开放性的试题形式, 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试卷I高考的实验题仍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考查仪器———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本题能有效区分出认真做实验和只做练习不做实验的情况, 若学生平时认真做此实验, 一定能准确答出。第二小题的实验题来源课本, 但不拘泥于课本。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对考生的思维灵敏性和严谨性有较高要求, 对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除了全国试卷Ⅱ (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 、山东 (伏安法测电阻和电阻率) 、宁夏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考察的是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以外, 大部分试题是在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基础上, 要求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北京、四川、上海) , 或者给出新的探究课题 (广州、全国试卷Ⅰ) , 有的还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结合, 直接用图像给出测量结果。
三、结合图像考察的题目有所增加, 难度加大
上海2007年高考物理题23道题中竟然有11道题中有图像。江苏、全国Ⅰ卷中有关图像的考题也比较新颖。海南第8、18题, 山东第18、20题, 宁夏第16、17题, 广东第6、18题的四个课改区都有考查。如上海第5题、全国Ⅰ第18题、江苏第5题。
全国Ⅰ卷第18题:
如图所示, 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 它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的作用。力F可按图 (a) 、 (b) 、 (c) 、 (d) 所示的四种方式随时间变化 (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 力沿斜面向上为正) 。
已知此物体在t=0时速度为零, 若用v1、v2、v3、v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受力情况下物体在3秒末的速率, 则这四个速率中最大的是 ()
A.v1B.v2C.v3D.v4
本题最好利用F-t图像中“F图线和t轴所围面积表示冲量”来判断。这一知识点可以促进学生对冲量的掌握, 有助于学生识记, 实际上可求得四种情况下3秒末的速率之比是4∶3∶5∶3。除了前面提到的北京第21题 (2) , 还有如江苏第13题, 以江苏第13题为例:
如图a所示, 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 C为位移传感器, 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 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位移—时间 (st) 图像和速率—时间 (vt) 图像。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 斜面
的长度为l, 高度为h。 (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 现给滑块A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 A的v-t图像如图b所示。从图线可得滑块A下滑时的加速度a=___ms2, 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_____。 (填“明显, 不可忽略”或“不明显, 可忽略”)
解: (1) 由图b中0.5s~1.0s间直线的斜率可得下滑时加速度a=6ms2;从图像看, 上滑阶段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也是6ms2, 因此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可忽略。这一问题的解答从图像上读取数据, 读取信息。解答这一问题, 有助于学生掌握从间接读取题目信息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图像的能力。
(2) 先从图像读出:上滑、下滑经历时间分别为0.4s和0.6s, 位移大小都是0.64m, 不对称是由于滑板和滑块间有摩擦造成的。可得a上=8ms2, a下=4ms2。而a上=g (sinθ+μcosθ) , a下=g (sinθ-μcosθ) , 解以上方程组, 可得θ=arcsin0.6, μ=0.3。
以上海第17题为例:利用单摆验证小球平抛运动规律, 设计方案如下图 (a) 所示, 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 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 已知悬线长为L, 悬点到木板的距离OO′=h (h>L) 。 (1) 电热丝P必须放在悬点正下方的理由是:_________。 (2) 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 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 O′C=s, 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 (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小球落点与O′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 经多次实验, 以s2为纵坐标、cosθ为横坐标, 得到如图 (b) 所示图像。则当θ=30°时, s为____m;若悬线L=1.0m, 悬点到木板间的距离OO′为____m。
解: (3) θ=30°时cosθ=0.87, 仔细观察图像, 从图像找到对应的纵坐标为s2=0.27, 因此s=0.52。取θ=90°, 则cosθ=0, 对应的s2=2m, s= m, 与之对应的平抛初速度v0=ms, 飞行时间t=sv0=1 s, 而h-L=gt2, 带入得h=1.5m。
解答高考物理试题时规范性要求 篇9
(1) 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2)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3) 说明方程 的研究对象或者所 描述的过程 , 即说明这 是关于“谁”的? “哪个过程”的? “什么方程”?
(4) 说明计算 结果正、负 的意义 , 说明矢量 的方向。
2.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
(1) 要列方程 , 不能写公式 ;
(2) 要列用字 母表达的 方程 , 不要掺有 数字的方 程 ;
(3) 要原始方 程 , 不要变形 后的方程 , 不要方程 套方程 ;
(4) 要用原始 方程组联立 求解 , 不要用连 等式 , 或列综合式子。
例题:如图所示, 质量为10kg的物体在F=2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 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 斜面固定不动, 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力F作用2秒钟后撤去, 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 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x。 (已知sin37°=0.6, cos37°=0.8, g=10m/s2)
写法一:
【解析】以沿 斜面向上 为x轴、垂直斜 面斜向上 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前2s内物体受力为: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1、摩擦力f1, 由牛顿第二 定律得 :
x方向Fcosθ-mgsinθ-f1=ma1
y方向N1-mgcosθ-Fsinθ=0
x方向与y方向的关系f1=μN1
联立后代入数据得a1=10-20μ①
撤去F后, 滑动摩擦力f2=μN2
以-x方向为正mgsinθ+μN2=ma2
y方向N2-mgcosθ=0
联立代入数据得a2=6+8μ②
因第一阶段的末速度等于第二阶段的初速度, 得a1t1=a2t2, 代入数据得
2a1=1.25a2③
把①②代入③解得:μ=0.25
物体运动的总位移x=16.25m
写法二:
【解析】设力F作用时物 体沿斜面上升 加速度为a1, 撤去力F后其加速 度变为a2, 则 :
有力F作用时, 物体受力为: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1、摩擦力f1。由牛顿 第二定律 可得 :
撤去力F后, 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2、摩擦力f2, 在沿斜面方向上,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 代入数据得
μ=0.25x=16.25m
规范解题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研究对象 (个体还是系统) ;
二、据题意准确画出受力图、运动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或有关图像;
三、指明物理过程和及始末状态, 包括其中的隐含条件或临界状态;
四、要指明所取的正方向和零位置;
五、物理量尽量用题中给定的符号, 需自设的物理量 (包括待求量、中间过渡量) 要说明其含义及符号;
六、指明所用物理公式 (定理、定律、方程等) 的名称、条件和依据;并用“由……定律得……”“据……定理得……”以及关联词“因为……所以……”“将……代入……”“联立……”句式表达;
七、用文字串联起完整的思路及思维流程;
八、求得的结果应有文字方程及代入题给数据的算式, 最终结果要有准确的数字和单位;
九、最好对问题的结果进行适当讨论, 说明其物理意义。
解题时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一、防止随意设定物理量符号 (即不用题目给定的符号) ;
二、防止书写不规范的物理公式及表达式;
三、防止只写变形公式, 省略原始公式;
高考物理试题 篇10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 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基本是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 整体难度并无太大变化。 从全国试卷来看, 其主要是考查主干知识, 知识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 具体特点如下。
1.以基础知识为考查核心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基础知识一直是考查核心。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选择题第14题考查的是平行板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选择题第15题涉及电磁感应规律, 选择题第19题又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主要内容, 选择题第25题还考查了典型的动力学问题。基于此可以看出, 基础知识仍是物理试题考查的主体。
2.重视图像
在历年高考中, 图像问题一直是考试热点。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选择题第17题、计算题35题均是运用图像对物理过程进行描述,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图像以解决问题。其注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挖掘、加工、整合、运用的能力, 以指引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已知图像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平台。
3.实验考查立意创新
在高考理综试卷中, 实验题是重点内容。近年来, 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立意创新趋势明显。以2015年全国试卷为例, 其第22题力学实验题以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为基础, 探究动摩擦因数的测量。第23题电学实验以电流半偏法测电流表的内阻为基础, 运用电压半偏法对电压表的内阻进行测量, 其目的是对学生运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2016年复习备考策略
1.以课本内容为中心, 打好基础
2.重点内容专项突破
通过分析理念高考物理试题可知, 有很多物理知识都是每年重复考查, 注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水分子热运动等。 在2016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做到重点内容专项突破。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部分教师应重点关注, 采取进行专题系统训练的形式来进行突破, 以熟练掌握这几个部分题型的特点, 探索出一套高效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强化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历来是高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 因此在2016年复习备考过程中强化实验复习, 重视物理实验基本操作, 特别是要重视对物理课本实验的挖掘与拓展, 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目前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对实验的目的、原理理解不够深、不能正确把握实验所需器材, 实验知识的遗忘过快等诸多问题, 这无疑会对学生拿分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以上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教师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原理的理解, 使他们对实验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其次, 要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加强实践训练, 才能真正达到“以不变应万变”。再次, 应帮助学生树立 “转换”思想, 拓展设计性实验的思路。比如电流表的内阻测定, 在运用半偏法完成测定后, 试着思考电压表的内阻测定是否适用半偏法等。通过“转换”,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掌握, 而且还有助于拓宽知识。最后, 对于一些物理实验器材要格外注意, 比如电表、变阻器、电源、分压式与限流式电路等, 加强联系。 总得来说, 物理实验地位重要, 教师在复习备考之中, 应积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确保应得之分不失。
综上所述, 通过对历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进行分析, 教师应切实认识基础物理知识、重视物理原理、物理实验在高考物理试题中所占的地位, 立足于新课程2016年高考大纲与考试说明,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高考试题对物理知识的考查灵活性较强, 纯知识性的题目越来越少, 应用性题目日趋增多。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积极转变学习方式, 在复习备考中以课本内容为中心, 打好基础, 重视重点内容专题训练, 强化物理实验复习, 从容应对2016年高考。
参考文献
[1]陈相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J].西藏教育, 2013, 12:60-61.
[2]万山, 吕定盛.近三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J].湖北招生考试, 2005, 19:40-43.
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篇11
一、高考历史试题走向
(一)试题继续保持稳定,难度适中
1.各部分试题分布比例:中国古代史26%,中国近现代史39%,世界近现代史35%,政治史38%,经济史36%,文化史26%。
2.题型结构:选择题:12小题共48分;主观题:37题单独历史试题32分,39题综合题历史部分20分。
3.试题难度控制在0.5~0.6之间,选择题难度在增大且题干源于情景,答案需要理解;主观题答案灵活,语言简练至极。
4.试卷图文并茂,材料多元化突出。
(二)历史命题趋势
1.“主题”成为试题的“灵魂”,但注重扩大知识覆盖面
从高考历史试题来看,重视主题。其表现在:(1)是主题显形化,很多题目开头处将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2)是主题普遍化,不仅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有主题,选择题也有主题。通常作法是由一个主题“统率”2~4个选择题,构成组题。(3)是主题功能强化,一方面用主题使分散的乃至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主题体现题目的思想内涵,提示解题的大方向。总而言之,主题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灵魂”。但为扩大知识覆盖面,主题式的选择题将有所弱化。
2.新型题目破土而出
(1)方法类试题出现
以往的历史试题是知识类身体一统天下。近年,在知识类试题之外,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方法类试题。典型的如2006年北京文综卷的“读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题、2007年北京文综卷的“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题等。方法类试题的特点是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应试者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的状况和水平。
(2)乡土史试题的出现
获得命题权的省、市区,为体现试题特色,很自然地便命制了一些乡土史试题,无论是大纲下的高考还是课标下的高考均是如此。如属于大纲下高考的2007年四川文综卷“川江号子”题和“变脸”题,属于课标下高考的2007年山东文综卷“山东古今文明发展”题。
(3)社会史试题的出现
以往的历史试题,按内容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类试题。近年,出现了一类新的试题——社会史试题。典型的如2007年山东卷“美国社会保障制度”题和四川卷的民生问题。
(4)情感类试题的出现
新课程强调历史的价值观教育,即从历史专业内容中提取最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价值观的弘扬是高考命题与新课程的很好结合点。近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重要价值观念有: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世界主义?等等。以上观念都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历史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3.材料解析题的兴盛和问答题的衰微
材料解析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试题,近年来发展很快。表现在质上:(1)命题资源由课本扩大为课程资源,引入社会史范式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表格、曲线、柱状、饼形数据等)、图像材料(漫画、文物、示意图象等))。(2)材料趋于简明,文字无大的障碍。(3)设问趋于合理科学,脱离材料的外延式问题减少,依据或针对材料设问的内涵式问题增多。(4)强调“论从史出”,即结论从对材料的解析中得出,而不是抄录课本的原话。表现在量上:狭义上的材料解析题数量在增大,材料题也在扩展如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
4.选作题的再现
1979年的历史试题中出现过选作题,此后未出现过,直至2007年再度出现,而且是大范围出现。选作题重现的直接原因是历史新课程在高中开设了选修课。考生高中阶段选择不同的历史学习内容,高考自然应为其留下选作试题的空间。
5.继续以文明史范式为指导命制试题,但逐渐走向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范式更新时期。随着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的引进,革命史范式的影响明显减弱。范式的更新对高考历史试题走向也产生了影响,体现如下:
(1)文明史范式影响的扩大
文明史范式更全面、更深入地影响试题,是现阶段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突出特点。所谓全面影响,一是指文明史范式全面影响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各种题型;二是指文明史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古代文明史和近现代文明史,都成了考查的重要内容。所谓深入影响,主要指一些试题已超越考查文明史常识的水平,深入地对文明史的某一方面进行由表到里、由现象到实质的考查。如考查文明交流,2007年四川文综37题要求考生通过相关材料的解析,从交流线路、交流内容、阶段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入认识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有一定的深度。
(2)史学范式的初步整合
史学范式的引入与范式的更新,其直接影响是范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文明史范式为主的综合范式形成。如2007年四川文综卷37题第一问和39题“前苏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题,则把整体史范式、现代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结合起来了。
高考物理试题 篇12
1.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卡文迪许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C.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D.库仑在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时,提出了“电场”的概念
2.如图1甲所示,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座一般配有四个卡位用来调节角度.某同学将电脑放在散热底座上,为了获得更好的舒适度,由原卡位1缓缓调至卡位4(如图1乙所示),笔记本电脑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则()
A.电脑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B.电脑对散热底座的压力变小
C.散热底座对电脑的作用 力大小之和等于其重力
D.散热底座对电脑的作用力的合力不变
3.如图2所示,“嫦娥三号”从环月圆轨道Ⅰ上的P点实施变 轨进入椭 圆轨道Ⅱ,再由近月点Q开始进行动力下 降,最后于2013年12月14日成功落 月.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
B.沿轨道Ⅰ运行至P点时,需制动减速才能进入轨道Ⅱ
C.沿轨道Ⅱ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大于在Q点的加速度
D.沿轨道Ⅱ运行时,由P点到Q点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对其做负功
4.如图3所示,在圆柱形区域内存 在竖直向 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随时间t的变化关 系为B=B0+kt,其中B0、k为正的常数.在此区域的水平面内固定一个半径为r的圆环形内壁光滑的细玻璃管,将一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在管内由静止释放,不考虑带电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磁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上往下看,小球将在管内沿顺时针方向运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动能增量为2qkπr
B.从上往下看,小球将在管内沿逆时针方向运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动能增量为2qkπr
C.从上往下看,小球将在管内沿顺时针方向运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动能增量为qkπr2
D.从上往下看,小球将在管内沿逆时针方向运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动能增量为qkπr2
5.如图4所示,L1和L2是输电线,甲、乙是两个互感器,通过观测接在甲、乙中的电表读数,可以间接得到输电线两端电压和通过输电线的电流.若已知图中n1∶n2=100∶1,n3∶n4=1∶10,电压表示 数为220V,电流表示 数为1.0A,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电压互 感器,输电线两 端电压是2.2×104V
B.乙是电压互 感器,输电线两 端电压是2.2×103V
C.甲是电流互 感器,通过输电 线的电流是100A
D.乙是电流互 感器,通过输电 线的电流是0.1A
6.如图5所示,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 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m处时,绿灯还有3s熄灭.而该汽车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则汽车运动的速 度—时间图像 (见图6)可能是()
7.如图7所示,金属棒ab、金属导轨和螺线管组成闭合 回路,金属棒ab在匀强磁 场B中沿导轨向右运动,则()
A.ab棒不受安培力作用
B.ab棒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向右
C.ab棒向右运 动速度越 大,所受安培 力越大
D.螺线管产生的磁场,A端为S极
8.如图8所示,一物块以初速度v0滑上正沿逆时针转动的水平传送带,传送带上A、B两点间的 距离x=9m.已知传送带的速度v=2m/s,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使物块被传送到B点,初速度最小应为v0=6m/s
B.要使物块被传送到B点,初速度最小应为v0=2m/s
C.当物块的初速度v0=4m/s时,物块将以2m/s的速度离开传送带
D.当物块的初速度v0=2m/s时,物块在传送带上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而后匀速运动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 两部分.第9题~第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题~第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7分)
9.(6分)某同学用 如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条细绳结于O点分别与两弹簧测力计和钩码相接.
(1)实验步骤如下:
A.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P点;
B.结点O下的细线挂钩码C;
C.手持弹簧测力计B缓慢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
D.记下钩码质量数、结点O的位置、读出并记录弹 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下列哪些情况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
答: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木板不竖直
B.A弹簧测力计外壳的重力
C.B弹簧测力 计的拉力 方向没有 保持水平
D.改变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时,结点O的位置发生变化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______.
10.(9分)要描绘一个标有“3V0.8W”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已选用的器材有:
电源(电动势为4.5V,内阻约1Ω);
电流表(量程为0~300mA,内阻约5Ω);
电压表(量程为0~3V,内阻约3kΩ);
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10Ω,额定电流1A);
开关一个和导线若干.
(1)为便于实验操作,并确保实验有尽可能高的精度,则实验的电路图应 选用图10中的______(填字母代号).
(2)图11(甲)是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在(1)问中所选的电路图补充完成图11(甲)中实物间的连线(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3)测量结束后,先把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移到______(填“左端”或“右端”),然后断开开关,接着拆除导线,整理好器材.
(4)实验得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1(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小灯泡的电阻值随工作电压的增大而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11.(12分 )如图12为某自动 投放器的 示意图,其下半部AB是一长为R的竖直管 道.上半部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光滑轨道.AB内有一原长为R、下端固定 的轻质弹 簧.投放时,若将弹簧 长度压缩 了0.5R后锁定,在弹簧上端放置一 个可视为 质点且质 量为m的小球,解除锁定,弹簧可将 小球弹射 出去.当小球到达顶 端C时,对轨道壁 的压力恰 好为零.不计一切阻力,且锁定和 解除锁定 时,均不改变弹簧的弹性势 能.已知重力 加速度为g.求:
(1)小球到达顶端C时的速度大小v1;
(2)弹簧压缩了0.5R时的弹性势能Ep1;
(3)若将弹簧压缩了0.6R时,弹簧弹性势能为Ep2,小球落地点离OO′的水平距离s是多少?
12.(20分 )如图13所示,坐标系xOy在竖直平面内,y轴的正方 向竖直向上,y轴的右侧 广大空间存 在水平向左的匀强 磁场和匀强电场E1=2N/C,y轴的左侧 广大空间 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 场,磁场方向 垂直纸面向 外,B =1T,电场方向 竖直向上,E2=2N/C.t=0时刻,一个带正电的质点在O点以v=2m/s的初速度 沿着与x轴负方向 成45°角射入y轴的左侧 空间,质点的电 量为q=10-6C,质量为m=2×10-7kg,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质点从O点射入后第一次通过y轴的位置;
(2)质点从O点射入到第二次通过y轴所需时间;
(3)质点从O点射入后第四次通过y轴的位置.
(二)选考题(共15分)
13.【物理-选修3-3】(15分)
(1)(6分)如图14所示,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随分子间 距离r的变化关 系,两曲线交 点的横坐标为r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当r等于r0时,分子势能最小
B.当r大于r0时,分子力随r增大而一直增大
C.当r大于r0时,分子势能随r增大而逐渐增大
D.当r小于r0时,分子势能随r减小而逐渐减小
E.当r小于r0时,分子势能随r减小而逐渐增大
(2)(9分 )如图15所示,一密闭容 器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可以和外部 连通,将进气口和出气口关闭,此时容器内容积为V0,内部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0,将气体缓慢加热,使气体温度由T0=300K升至T1=350K.
1求此时气体的压强;
2保持T1=350K不变,缓慢由出气口抽出部分气体,使气体压强再变回到P0,求容器内剩余气体的质量与原来总质量的比值.
14.【物理-选修3-4】(15分)
(1)(6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医院中用于体检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原理
B.鸣笛汽车驶向路人的过程中,路人听到的声波频率与波源相比减小
C.在宇宙中 高速飞行 的飞船中 的时钟变快
D.照相机镜头的偏振滤光片可使水下影像清晰
E.无线网络信号能绕过障碍物传递到接收终端是利用了衍射原理
(2)(9分)一列横波的波形如图16所示,实线表示t1=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表示t2=0.005s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周期为T.
1若T<(t2-t1)<2T,波速可能为多大?
2若T<(t2-t1),并且波速为3600m/s,则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15.【物理-选修3-5】(15分)
(1)(6分)氢原子的 部分能级 如图17所示,已知可见光子能量在1.62eV到3.11eV之间.由此可推知,氢原子 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 为0分)
A.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高
B.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一定为可见光
C.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低
D.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可以发出一种可见光
E.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可以发出两种可见光
【高考物理试题】推荐阅读:
高考物理实验05-13
高考物理考点06-16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11-09
2024高考物理试题分析06-29
应对高考物理复习09-10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08-28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05-12
高考物理热学计算方法05-28
2019高考物理复习建议06-05
全国高考物理考点统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