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共12篇)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1
一、基本的动力学储备知识。
1、最基本的动力学储备知识、规律和方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重力弹力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其动态矢量三角形、正交分解法,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连接体问题的受力分析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其处理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圆周运动的描述物理量及其关系式,竖直面内的绳模型和杆模型,功的大小计算、正负功判定,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计算,动能定理的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应用,常见的几个功能关系,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动量定理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熟练应用等。
2、娴熟的动力学三大解题思路。
①动力学的观点: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②功能观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③动量观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以上所说的这些内容,如果掌握的还不到位,请你在课后再下点功夫。
二、五大章电磁学内容具体指导
1、静电场: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静电场两方面的性质--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还有带电粒子在静电场(非匀强和匀强两种情况)中的运动。学好这一章的关键,是对描述静电场力和能的性质几个抽象物理量的理解:场强、电场力、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势、电势差、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要准确理解这几个抽象的物理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类比,将静电场和熟悉的重力场去类比。这几个概念分别对应于重力场中的:重力场强度(即重力加速度)、重力、重力做功、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高度、高度差、重力加速度与高度差的关系。如果这几个物理量理解上没问题了,那么在解决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运动的问题时,就按照我们之前的力学思维处理就好了。只要你的力学基础扎实没问题,那么静电场的这部分也没问题的。
2、恒定电流:这一章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电学实验。基本概念这一块儿主要有: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等。这几个概念重点是把握好电流强度和电动势,特别是电动势,它是本章比较重要也是最不好理解的一个物理量,此外还有电阻率的微观推导。基本规律有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阻定律、焦耳定律等。重难点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还有电阻热功率的微观解释。实验这一块儿,是恒定电流这一章的重点,它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前两部分内容。电学实验的重点是: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电表的改装、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多用电表的使用这几个实验。其中,伏安法测电阻中的内外接和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是最基本的实验基础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关于电学实验的掌握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仪表选择和读数、电路图的连接、实验的设计与创新。其中,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实验的设计与创新是难点,仪表的读数和电路图的连接是大多数同学易错的。
3、磁场:在学习这一章时,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将磁场和静电场的某些知识去做对比。磁场和静电场都是场,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就会对之前静电场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同时也会更好地学习磁场的内容。比如,将磁感应强度和电场强度类比、将磁感线和电场线类比、将磁场力(安培力和洛伦兹力)和电场力来类比。这一章的内容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不是太重要,相应的问题也较简单。重点是带电粒子在有界匀强磁场、组合场、复合场中的运动,同时它们也是本章的难点。要想学好它们,不光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几何知识。只要你能将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准确地画出来,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半,因此,请将你的圆规和尺子放在手边,尽量把图画准确,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不好的同学。图画准确了,一些关键性的几何关系就很容易发现。剩下的就是之前的动力学解题套路和方法了。一些中上等程度的同学,如果你在解决这类综合问题时,苦于带电粒子复杂的运动轨迹的找寻,请你参看彭老师所写的《动量定理在磁场洛伦兹力综合题中的妙用》文章,那会让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电磁感应:上一章磁场是电生磁,本章电磁感应是磁生电,同时它也是前面三章内容的综合,所以,它的难度也较前面几章要大一些。只有在前面几章内容学好的前提下才能学好本章内容。本章的重点内容有:磁生电的条件、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判定方法--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本质、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单双导体棒模型、导线框问题,难点是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定律的综合应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本质、图像问题、单双导体棒问题、导线框问题。楞次定律的准确理解在于定律中“阻碍”的理解:谁阻碍谁?阻碍什么?怎样阻碍?阻碍的结果怎样?它的几个重要推论:增反减同、增缩减扩、来拒去留,在解题时很是简捷,应充分理解和熟练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用来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工具,在具体计算时应区分是动生电动势还是感生电动势,它们应用的公式不同。图像问题、单双导体棒问题、导线框问题是电磁感应知识的具体应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本质在近几年考得较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来。解决关于电磁感应的问题时,注意在用楞次定律或者右手定则判定感应电流方向、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动力学中的三大解题思路和方法,几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搞定这些综合问题。
5、交变电流:本章是上一章电磁感应内容的应用,类似于我们力学中万有引力与航天是圆周运动内容在天体中的应用一样。所以,只要你上一章电磁感应内容没问题,那么这一章就肯定没问题。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有:交表电流的产生、四值(值、瞬时值、平均值、有效值)的计算、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交变电流对电阻电容电感的影响。这一章是高考的非重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2
一、高考复习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 交叉与核心的关系
综合考试不是以各科交叉知识点为考查重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涉及的理、化、生三科知识而言,其知识要求是很低的,大多不是本学科知识体系中的重点或主干内容。因此,复习中,立足学科主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知识,适时渗透、点拨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间交叉点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举措。
2. 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近几年来,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设计试题的思路已成为一种方向。这类试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可以检测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坚持将“解题教学”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显然是应对综合高考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收集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问题的情景,培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搞好物理复习的三点建议
1. 回归基础,抓好学科内综合
在复习中,我们应认识到能力必须依托基础。离开了物理基础知识这一载体,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应注意抓住学科主干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活化基础知识,让学生从中掌握迁移知识的方法,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汇编有关生活等方面的物理应用素材或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中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归化信息的能力。
2. 加强联系,指导学科间综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曾明确指出学科间综合的比重将逐年增大,所以,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综合、实施综合,逐步加大学科间的联系、交叉、渗透的分量,以能力要求为框架,构建学科间综合试题并授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 研究新教材特点,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采用启发式原则,重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复习中坚持研究新教材的特点,落实新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从另一意义上讲,高考改革必然会受课程改革的影响,从中提取精华并体现在高考命题中。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3
【关键词】匀强电场 圆周运动 等效 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51-02
高三复习的后阶段,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教师大都进行一些专题性质的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然而如何进行专题复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有较大的提高呢?笔者认为,采用归类对比,建立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的这一体会来源于前不久复习中遇见的一道题目:
如图所示,在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用绝缘细线栓着一个带负电的小球(视为质点),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绕O点做圆周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线的拉力一定最大
B.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小球的速度一定最大
C.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小球的动能一定最大
D.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小球的机械能一定最大
对于这道题目,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包括基础较好的同学)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甚至没有思路。而这个运动的模型在物理中应该算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一般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没能正确地作出判断呢?经过与部分同学交流,笔者发现,他们只是知道小球在做圆周运动,但当小球在只受重力和受重力与电场力共同作用时,这种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究竟有什么共性?很多同学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也没有对此情况进行过总结,因此当遇见此类问题时头脑是混乱的。为了解决上述例题,同时,也为使同学们能对绳拉小球在竖直面内的有关运动和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有系统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不同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的方式进行了如下由浅入深的教学。
〖例1〗如图所示,一根绝缘细线(长为L)栓着一个质量为m小球(可看作质点)在竖直平面内运动,忽略空气阻力,问:
(1)若将小球拉到P点并由静止释放,小球将做什么运动?(单摆、圆周运动)小球能向左运动至何处?(关于OC与P点对称的点,判断依据:机械能守恒)何处速度最大?(C点)最大速度是多少?如何求解?[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何处拉力最大?最大拉力多大?(C点,由牛顿第二定律:)。
(2)若将小球拉到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能摆到何处?(B点)何处速度最大?何处拉力最大?(仍为C点,求解方法相同)
在教学中发现,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此时可以进一步提出中心问题:这个速度最大、拉力最大的C点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引导讨论得出结论:C点是运动的“最低点”,即单摆的平衡位置,也就是小球自由静止的位置)
此时可以把下一个问题抛出:
(3)若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又在何处出现速度、拉力的最大值?(仍为C点且机械能仍守恒)何处出现速度、拉力最小值?(与C点对称的最高点D点)讲解该问题时要注意进一步强化最低点的特征以及单摆和圆周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接着还可以把问题进一步深化:
(4)如果将小球拉到Q点由静止释放,小球做什么运动?(先自由下落到关于OA与Q对称的点,细线被拉直然后绕O点摆动。此处注意强调:线突然被拉直瞬间小球机械能有损失,因此必须分步运算。线被拉直前的自由落体和拉直后的摆动小球的机械能都守恒,避免全程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求最低点的速度)
〖例2〗在例1的基础上,使系统处于一个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并使小球带上正电。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同样问题,发现运动的特点、速度、拉力的特点均与例1相同,只需将(qE+mg)看作等效重力 mg′即可,同时强调由于有电场力做功,小球的机械能不再守恒,应用动能定理求解。
〖例3〗在例2的基础上,仅将匀强电场的方向改为水平向右。
(1)若将小球拉至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何处?
引导学生利用能量守恒分析得出:小球向左运动的最高点应在B点之下,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该最高点与A点关于小球平衡位置(即小球自由静止的位置)对称,并引导学生由此继续深入分析得到小球速度、拉力的最大值刚好出现在该平衡位置(而不是平常生活中的“最低点”)。为了使学生走出平时认知上的错误而又方便记忆,此时教师便可以给同学引出“等效最低点”的概念。
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第二个问题:
(2)若小球在该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的最大与最小速度以及拉力的最大与最小值如何?
由于有前面知识的准备,学生这时普遍能正确得出:“等效最低点”小球速度最大,线拉力最大和“等效最高点”(与等效最低点对称的点)小球速度最小,线拉力最小的结论。
(3)若将小球分别从Q点和F点由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
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这时也能用类比的方法很快分析得出其中一种可能的解答为:当小球从 Q 点释放时,小球直接以“等效最低点”为平衡位置振动;而当小球从F点释放时,小球先沿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细线被拉直然后才做摆动,当然这过程的处理方法也与例1第(4)问相同。
此时,还可以把例3的条件再进行变化,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比如:在例3中,如果小球带负电或将电场反向,结果又将如何呢?(讨论略)
通过前面三个例题,师生可以共同总结得出结论:对于轻绳拉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模型,小球位于“等效最低点”(即小球能自由静止的位置)时速度最大,细线拉力最大;而当小球运动到“等效最高点”时速度最小,线的拉力最小。而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是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出小球的速度,而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最低点或最高点细线的拉力。(当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机械能损失的情况出现)
通过对这几道例题的分析讨论后,笔者留两分钟让同学们再次做开篇列出的选择题,这时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D(分析讨论略)。
问题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都有了系统的认识,为了学生能有更深的印象,同时也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总结的规律,笔者又布置了一道课后练习:
如图所示,空间存在着范围足够大、场强E=2.5×102 N/C,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内,一长L=0.5 m的绝缘细线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栓着m=0.5kg,电荷量q=4×10-2 C的小球。现将细线拉直到水平位置,使小球由静止释放,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细线受到的拉力恰好达到它能承受的最大值而断裂,取g=10 m/s2。求:
(1)小球的电性。(正电)
(2)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T。(T=15 N)
(3)当小球继续运动后与O点在水平方向上相距L时,小球距O点的高度。(h=0.625 m)
实践告诉我们,在高三学年,多数学生比高一、高二时有了更强的理解能力,有了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优势,同时对整个高中物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区别也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在后期的专题复习中,教师如果能够将一些抽象的、凌乱的物理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多设一些台阶,使问题由浅到深、由熟悉到陌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对相关联的题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多题归一的复习效果。这样复习,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将各部分有关联的知识归类并使它们更加系统化。学生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复习的效果有质的提高。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4
两个不同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
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两条不同的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两种不同的结果:国民党溃败,丢失大片国土;共产党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威胁着敌人后方。
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可以这样记忆:
五个年头:1789~1794年。
四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
三个阶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5
201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固体液体气体的转化熔化、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相反,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在凝固过程中放热而温度保持不变。熔点——晶体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沸腾——当水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水的内部就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时,它的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就散发到空气里,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上的气压有关系。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都会发生汽化现象,这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加快液体蒸发。要减慢蒸发,则应当采取相反措施。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时温度会降低,说明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气体液化要放热。
电冰箱是根据物质汽化时吸热的原理制成的。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固态物质升华时要吸热,气态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6
1、提高审题能力
很多学生就是审题不够认真仔细,导致很多题本不用扣分最终丢掉分数,审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要看三遍,第一编是留个印象,第二遍要精读,细读,边读还要边用笔划,把里面的条件都划出来,这样避免我们看漏了,最后一遍要挖掘隐藏的条件以及排除干扰因素。
2、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分析呢?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图,就拿力学老师,我们要划出物体的具体受力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更直观清晰的分析问题了,还有要对 物理过程的界定和分析 即状态、过程的判定。
3、解题要规范
如何提高物理高考复习课的效率 篇7
(1) 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一:课本。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 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源于教材。有的是课本原题稍加变化, 有的是借用课本习题情景, 有的是引用课本插图或阅读材料。例1:2001年第30题估算太阳的质量就是课本上的例题。例2:2002年第19题观察门的视场角就是课本上的练习。例3:2003年第17题关于几个重要的核反应方程是课本上的内容。高考考试说明把学生的物理能力划分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好物理, 重在理解, 这诸多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规律准确理解的前提之上的。高考试题立足课本考基础, 于变化中考能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2) 理综物理试题的来源之二:往年的高考试题。高考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 在考查学生的能力方面是一般试题所不能代替的。有些老师认为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不会再考, 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高考命题是不避陈题的, 往年高考考过的试题经过“改造”同样可以再考。分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 有不少考题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高考试题的变型。例1:2002年第30题就是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的变型。例2:2003年第23题就是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和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的组合。
浅谈物理高考总复习 篇8
【关键词】物理总复习 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219-03
高中物理总复习阶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做得好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上一个大的台阶;做不好,会使原本成绩还可以的学生,考不出应有的成绩,而遗憾不矣!复习课教学不在于做多少题目,其核心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灵活性和处理问题的实在性、科学性、创意性方面来进行复习。
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已学知识进行再认,巩固已学知识。因而教师在总复习阶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学生重现已遗忘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再认,较为清楚地理解概念及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及上下关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为避免简单的重复学习,提高学生在知识再认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引导学生重读课本。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在记忆中起作用的是“编码”,复习正是为了推行更加妥贴的“编码”而提供信息再加工的机会,特别是提供对整体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机会,这样一来才能提高“编码”的水平,提高记忆力的效率。
传统复习课多采用“知识点串讲+例题讲解+方法举例+习题套解”这种以讲述、记忆、模仿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复习方式,这种复习方式,表面上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但教师引导有余,学生自主建构不足。实际上,在学生已了解概念、规律及其公式的基础上,老师对知识与方法复述的教学效率是需要重新审视的,这种复习方式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感觉没有多大收获,成绩不好的学生还是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复习效率很低。由于方法的建立需要亲身体验以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方法的掌握需要通过不断的渗透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来达成,因而学生若缺乏亲身感受和体验,很难实现复习目标的全面达成。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二个任务特点是:对概念、规律的认识尚欠深刻的理性认识,学习过程是是由不完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善比较确切的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总复习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与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大厦的建筑材料,是人类对物理世界进行分析与综合、分化与整合的精细化、准确化的产物,又是高层次的物理思维工具,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是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由于前阶段的新授课教学,不可能把概念立刻放到较大范围内去考察,因此学生也不可能十分准确地把握概念内涵及外延,深刻理解其意义。重现复习课中教师虽对概念进行了扼要的讲解,但由于对其内涵及外延未做深刻的挖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仍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此而“卡壳”,为消除概念应用中的“卡壳”,教师必须进行释疑排难的疏通教学。
基础知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石,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能力,则成为无源之水,能力难以形成。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科学素质的考查,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高考的目标。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要想达到此目的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通过狠抓基础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的作法是:
1 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
在高三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立足课本,重视实验。为了引导学生看书,在复习每一单元和每一节时,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复习资料中以填空形式出现的知识点,并在课前检查,作好知识的归纳和整理。通过自己的看书去回顾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然后通过做针对性的练习和教师的点拨归纳来加以巩固。教师在分析时应做到详尽、透彻,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规律的产生过程,适用条件。弄懂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使用方法,特别对似是而非、是非而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要引导学生加予对比,并通过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和练习来提高认识。
2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复习时,要一直把训练学生技能作为第一阶段复习的重要内容来抓。例如,在基本解题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掌握解物理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把握解题的 “钥匙”,而不是乱套公式不得要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物理题的方法呢?首先要教会学生审题,通过认真读题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过程,建立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和情境。然后根据物理规律列出相应的等式进行求解。对这一方法的掌握需要通过典型的例题进行分析解答,给学生示范,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又如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要求学生动手做好高考要求的学生实验,包括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分析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器材、数据处理以及误差来源等。另外对重点实验,如:用纸带研究机械能守恒,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电路实验等问题。要突出讲和练,总结出方法,并能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设计实验中去。
受应试影响,“题海战术”还广泛地存在于高中物理总复习中。首先,认为高考是笔试型题目,于是让学生熟悉并记住各种类型习题的解法,以便考试时遇到同类型题目时“对号入座”,这实质上是通过大量的简单重复,把处于较高认知水平的“运用”降低为低认知水平的“记忆”,它只能使学生暂时记住若干物理题型和有关知识组块,而并未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再者,“题海战术”是想让学生解题达到熟练化、自动化,使解题成为一种技能,以便在答卷时用不着多动脑筋就能迅速完成。这实质是企图通过超量的练习,把解决物理问题这一高度意识水平的智力活动用意识水平较低的技能来代替。在解决物理问题中,抽象物理知识在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的运用,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它需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仅靠熟练的技能不能解决新的物理问题。
要提高复习效益,就要以“如何复习才有效”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首先要进行复习教学前的思考,对将要实施的复习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将复习目标、复习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要素进行的思考与决定以文本的形式整体呈现出来。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目标及考试大纲的分解以及对学生的研究、及对教材和其他现场资源的分析。复习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及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和组织,从总体上把握重点、难点等。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地实施上述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所期望的目标。课程评价是指如何确定上述的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课程教学复习方案不是教学进度表,因为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知识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制定课程教学方案,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框架。
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学习的第三个任务特点是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分析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教师的第三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型复习课是以发展学生能力如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为目的的复习课。毫无疑问,物理教学中的各种课型均有发展学生能力的任务,而发展型复习课是在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清楚,掌握一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每堂发展型复习课,可着重围绕某一问题模型来组织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专题课。
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问题的剖析、展开、改造,可使学生的认知系统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然而,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仍自觉或不自觉地搞题海战术,这种做法的结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跳出题海战术这一怪圈,在总复习的问题模型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探索一题多解外,更主要的是对典型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地改造,变换物理模型,拓宽物理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
理综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从生产生活现象或需要出发,通过抽象归纳形成理论知识,而后又依据理论知识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
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每一个阶段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地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它们,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于偶然的失误 ,应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下一步中使复习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情。不断调整心理态度,力求在高考期间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来展示辛勤努力的优异成果。
On the Physics Entrance General Review
【Abstract】
As a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ird year review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deepen thei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expand thinking space, improved 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Review this does not mean to repeat “yesterday’s story,” but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content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to increase quantity and quality. As is usually the path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pre-set→behavior of teachers to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he behavior → students to learn the effect of,”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can well reflect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and inadequate. Therefore, we proceed from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explore how to improve high school physics review the new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高考政治重要复习考点 篇9
1.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高考物理复习方法 篇10
1、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教给物理复习的多种方法。
有效复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复习中,在什么层面上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着复习的效果。深层次的复习,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建构的基础上,它是主动的,高效的;浅层次的复习,靠死记硬背,靠外力逼迫,它是被动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要使复习更有效,必须提高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尤其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以及逐步培养。我们在抓学生的思想工作中以承包形式为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在很大程度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复习中,我们备课组要求每节课的复习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教师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2)学生的学习要有实质性的内容;
(3)学生的课堂要有足够的活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启发学生思考,自觉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物理学方法的学习不如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那样明确,而是以分散、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物理学的方法教育素材。许多学生不善于解决物理问题,究其根源是不善于对物理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用物理学的思想观点来指导。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基础知识网络,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在我们的教案中,有一项内容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章教材分析”。我们在每一新的章节复习中,引导学生能够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使之对本章有一个全局的了解。便于具体知识点的复习。具体做法:复习前留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浏览课本,对本章有一个初步的概览。在具体知识的复习中,着重抓好以牛顿运动定律为核心的综合问题(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问题);以能量和动量为核心的综合问题(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问题);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的综合问题;以电磁感应和电路为核心的综合问题;电路知识在实验中的综合。
3、切实抓好学生作业的落实。我们发现,如果教师从来不过问或检查学生的作业,学生的惰性就会突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要求一定不能一样,要有区别,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作业做而且都能做。为此,我们要求备组成员每周至少收三次作业,每次随机抽查一组,并能检查结果做好记录,包括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4、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必谈内容,主要对于每节课中出现的典型例题、习题的进行探讨。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审题能力的训练,并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模仿。在审题中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区分背景材料、图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训练。尤其要求学生重视几个图,这些图包括受力图、实物图(如在分析简谐运动的规律时就可以建立弹簧振子的实物模型来帮助分析规律)、运动过程示意图、草图等,从2014年主高考试题中也看出这一点。
6、注意抓好平时解题规范的训练。从目前看,学生在习题的规范上存在较大问题,如果我们不加重视,学生在这方面必将在高考会严重失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制定了要求:
(1)要求学生每人每天至少书写一道计算题并上交,并对学生作业的规范上加大检查力度。
(2)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解题的规范:如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必要的方程式;要有重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学科语言要规范,有学科特色;绘制图形图象要清晰、准确。
(3)重视对考试中出现的解题的不规范进行指导。
6、注重引导学生习题后的反思。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例题后的反思及学生习题后的反思。反思些什么呢?反思所用到知识点是否清晰、正确,反思解题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反思错解的原因,反思同类习题还有哪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解答习题后至少留10-30秒时间进行反思。
7、加强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训练。
在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中,学生大多反映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听课都听得懂,但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出来。可见,学生在应考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近期在教与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上还留有死角,如游标卡尺和螺旅测微器的读数。如何做好专项训练,值得深思。
2、教师在一些深、难、偏、旧的题目上不能大胆地进行取舍,尤其是新上高三的教师。
3、习题课和试卷评讲课,往往不自觉地就变成了习题解答课,如何做得更有效,值得备课组进行探讨。
4、在与学生交流方面还做得不够,无法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反映,在教师教学的策略上还需不断改进。
5、在第一轮复习中,如何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习题中的错解做好记录,并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得以再现,值得探讨。
6、第二轮专题复习,面临时间紧,专题内容多的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思考 篇11
1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即体现学科特点,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符合逻辑学的方法,这是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个基本程序的体现。物理学有哪些特点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也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因此,在专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专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以及物理方法的运用。同时要考虑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专题。复习的过程也要遵循皮亚杰的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四个认知过程。专题复习就是要解决新的认知平衡问题。如果将专题复习课堂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则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复习中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使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按照遗忘规律设计,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及实验的复习由于识记的内容偏多,所以应放在所有专题的后面。
②系统性原则,即在教科书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不局限知识单元,而是考虑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从学科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物理框架。这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的综合,更是思想的综合。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能量守恒的具体形式在力、热、电、光、原各知识单元中均有呈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或能力。
③最优化原则,专题设计的方案具有多样性,根据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为大的专题,也可以设计为小的专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和电磁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应用在力学范围就有力与直线运动的关系以及力与曲线运动的关系;应用在电磁学范围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杆类问题等等。显然这样的专题太大,可以设计为如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等四个小专题。总之复习时间有限,应当努力追求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④可行性原则,专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教辅书上的专题应在复习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注意专题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依据
专题设计是通过对高考研究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高考研究包括《考试大纲》的研究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考试大纲》是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带有法定性的文件,是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每年均有少部分调整或变动,只要比较新大纲和老大纲就能了解哪些地方作了调整或变动。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大纲调整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调整?在试题的设计上怎样体现?还有《考试大纲》题型示例的研究,例如2007年较2006年在题型示例中增加了6道小题,研究后发现增加的目的是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每年的高考试题,既保持稳定,又不断创新;既重视基础,又考查能力;既关注教材,又联系实际。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试卷,是最规范的,也最有规律。考试中心近三年共编制了9份理科综合试卷,其中2004年4套,2005年3套,2006年2套.几乎不变的命题组成员,其命题风格和思路也基本稳定。受到《考试大纲》的约束,命题范围狭窄,物理学科的题量有限,这就为我们分析研究高考,提供了空间。此外,专题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准备状况。
3 设计示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复习专题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梳理、例题精析、训练板块。知识梳理是对知识的综合,例题精析是对思想的综合,训练板块是对专题的反馈。因此例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限于篇幅,设计示例只列出标题或主要知识点,例题只选两道,训练板块略去。
3.1 复合场
3.1.1 概念:同时存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区域或其中的两个场的区域,均称为复合场。广义地说,解题过程中凡涉及两个场或三个场的分析的问题,均属于复合场的问题。
3.1.2 三种场力的特点
3.1.3 关于微观粒子和普通带电微粒重力取舍的原则
3.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性质
3.2.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无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1)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存区域中做直线运动。当其速度始终平行于磁场时,不受洛伦兹力,因此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当其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只能做匀速运动。
(2)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同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必然是电场力和重力平衡,而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
(3)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均在不断变化时,粒子将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2.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有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3.2.3 带电粒子在交替场中的运动性质
3.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和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增加了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要知道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点,灵活运用力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处理有关问题。
3.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实际应用
3.4.1 速度选择器(滤速器):利用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选择具有一定速度粒子的器件。
3.4.2 磁流体发电:利用等离子体喷射入磁场,在磁场中的两块金属板上聚集电荷,产生电压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3.4.3 质谱仪: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
3.4.4 电磁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的仪器。
3.4.5 回旋加速器:一种高能粒子加速器。
例1 有人设想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选择密度相同、大小不同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在电离室中电离后带正电,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电离后,粒子缓慢通过小孔O1进入极板间电压为U的水平加速电场区域I,再通过小孔O2射入相互正交的恒定匀强电场、磁场区域Ⅱ,其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如图1。收集室的小孔O3与O1、O2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半径为r0的粒子,其质量为m0、电量为q0,刚好能沿O1O3直线射入收集室.不计纳米粒子重力。
(1)试求图中区域Ⅱ的电场强度;
(2)试求半径为r的粒子通过O2时的速率;
(3)讨论半径r≠r0的粒子刚进入区域Ⅱ时向哪个极板偏转。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篇12
一、高考前复习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更隐蔽顽固 需要定点突破
虽然经过了详尽而全面的新课教学,还经过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反复,学生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更隐蔽、更顽固从而也更难解决,是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瓶颈. 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找和研究这些顽固性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二)学过的知识方法零散 需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教学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对于知识内容及其应用挖掘得很深、很细,学习了大量的推论性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使人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很零散,没有整体感. 如果说,以前的学习是从薄到厚,那么,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实现从厚到薄;以前的学习总结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回归基本方法.
(三)直面高考 需要复习更有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讲,整个高中的教学,都是为了高考,但在高一、高二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应对高考成了直接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直面高考,适应高考,才可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09年开始的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教学指导意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基本素养. 考前复习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偏于解题训练 需要完善知识基础
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是,在新课之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题教学,期望通过讲练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能熟知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但也因为如此,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可能被应用所绑架而趋于片面甚至机械,对于解题中不常用的知识趋于淡忘. 为此,考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考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考前的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任务,如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焦虑,需要教师调适;经常考试,学生发挥易失常,需要教师指导应试技能等.下面只讨论基于前述四个特点和任务的教学策略.
二、高考前复习的若干策略
(一)找准症结 攻克顽固性问题
经过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都是错误原因十分隐蔽和顽固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问题讲练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 对这些问题,教师再次从理论上做分析,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纠正错误.
学生错误的原因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寻找.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真实,而应该透过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错误原因.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与学生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例1如图1,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B的上表面水平而粗糙. 用向右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A、B均静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对A的摩擦力向左
B. 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 B对A的摩擦力为零
D. 稍微增大F但B仍静止,B对地面的摩擦力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基本也十分简单的有关静摩擦力的题目,答案是CD. 但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选了BD. 对于学生错选B,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以前多次分析过:如果A还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不管这个摩擦力是向左还是向右,它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认为:在F作用下,B将向右运动一点,这样B对A、对地都有向右的摩擦力. 教师意识到,学生说的是刚加上力F瞬间的情况,这时各接触面的形变如图2,B确实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 了解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就有了纠正的方法,教师只要问学生,A、B能静止于图2的状态吗?学生马上就知道,最终A、B应静止于图3的状态,这时B对A没有摩擦力. 不破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不能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二)回归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厚实应试基础
高考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考查. 浙江省这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选择题,几乎都是直接考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而不是它们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 所以,考前复习首先应着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本身,而不能只一味地练习情境复杂、关系巧妙的难题.
在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中,为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推论,需要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于一些典型情况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学习只停留于这一“繁”、“多”的阶段,学生将只能用各种具体的结论解决对应的具体问题.高考前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多种多样的结论和推论重新归结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灵活,从而能将其运用于各种新情境之中.
例2对电势能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由能量守恒定律推知电势能的存在,得到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的结论.
在随后的应用中,我们会分析各种具体情况.如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再如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
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应该顺势使学生对电势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到更加基本、更加本质的层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通过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守恒.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点,就能用它解决各种情况中电势能的变化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各种复习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尤其是把物理规律在一些具体情况中的结论,当做解题方法使用. 确实,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地解决熟悉的问题. 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与具体题型相联系的,并不能用它们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所以,高考前复习,应该回归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本身决定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结合问题的具体条件,能解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三)保证学生思考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历来重视考查能力,《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规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
应该说,所有物理教师在主观上都是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
例3 (2009年浙江理综第24题)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 在x 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 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y<2R的区间内.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 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这里只讨论第(2)小题的求解. 通常教师会向学生讲授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作出从不同点入射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半圆,它的圆心在O点,所以所有微粒都从O点射出.
学生能听懂这种解法. 但学生的问题是:“怎么想到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这正是需要直觉思维或灵感的地方. 教师直接讲解了,就剥夺了学生直觉地发现的机会,也剥夺了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机会.
方法二:写出磁场边界的方程和圆轨迹的方程
解出两组解:(0,0)和(-Rsinθ,R(1+cosθ)). 第一组解说明所有微粒都通过原点.
学生能听懂这个解题思路. 但有些学生反映:“我也列出了这两个方程,就是解不出. ”有些学生反映:“我只得到第二个解. ”(求解过程漏了一个解). 这里教师以为解方程是数学的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机会.
很多教师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求解尽可能多的题目,才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越临近高考,教学时间越发紧张,教师手头又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于是教师就倾向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大量的题目. 但是,正如例3的分析所看到的,这样做反而是剥夺了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于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的思考机会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投入于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之中,才谈得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实际情境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特别提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5、16、17、23、24、25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还有第21、22题,本身就是考查实验的实际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17题)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A. 8×108k W·h B. 8×1010k W·h
C. 8×1011k W·h D. 8×1013k W·h
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我国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照明用电时间模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有3个人,平均每户每天照明用电5小时. 这样,一年节省的电能为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联系. 只有让学生分析、解决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五)着眼实验素养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先看下面两个实验题,它们代表着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的两种理解.
例5 (某地模拟考试题)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B. 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C. 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D. 电流表A(0~3A,内阻RA=0.1Ω)
E. 电阻箱R1(0~9999Ω)
F. 滑动变阻器R2(0~200Ω,1A)
G. 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你写出操作步骤和应该读取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
本题答案是,先闭合S1、断开S2,读出电压表V1、V2 的示数U1、U2,再闭合S2,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U′1′,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分别为
本题貌似是实验题,实际上只是以实验为背景的理论题,因为它只考虑了实验方法在原理上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电表读数误差对测量准确度的限制. 要用内阻有4000Ω的电压表去测量只有几欧姆的电源内阻,正如用常用的弹簧秤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重量,是不可能的.
例6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7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 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7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______(填“A”或“B”).
本题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方式,通过考查实验素养来衡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浙江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主要特色.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学科,通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实验素养与实验的实践性相关,体现为能够从实验实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问题,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能够规范地获取数据、记录数据,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能够正确地分析误差,能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把实验复习的内容落实于实验素养上,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实验问题;其次,依据实验素养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形成从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新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直接向学生讲授内容,因为课本中的练习较为简单,往往是忽略不做或课内完成. 复习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讲授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几乎不用课本. 这样,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使用课本的机会并不多.
这种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有如下的不良影响. 第一,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得来的知识不够确切,也无法重复巩固. 第二,经过反复的解题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它的应用方式相联系而可能变得片面,而且对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不系统. 第三,不利于发展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的内容一定在课本内容范围之内,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定与课本中的阐述一致.实验试题考查的实验方法与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相同. 并且有些题取材于课本,甚至其中的叙述方式也与课本相同. 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第14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由课本中对应的句子稍作改变而来. 第15题是由选修3-2第五章第5节中“思考与讨论”改编而来.
为了弥补前期学习对于高考内容范围中的知识掌握的缺漏,纠正对知识不正确的理解,考前复习时教师应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获得对考试内容正确全面的了解.
【高考物理复习重要知识点】推荐阅读:
应对高考物理复习09-10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划05-12
2019高考物理复习建议06-05
高考物理的五大复习技巧07-30
高考物理一轮方法,复习注意要点10-14
2019年高考物理知识点09-14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公式10-02
2022届高考物理磁场专题复习教案06-10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备考工作建议08-08
高考理综物理的复习技巧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