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2024-08-04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精选11篇)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1

一、能证明夫妻分居的证据

1、双方签订的夫妻分居书面协议;

2、一方在外居住的房屋租赁合同;

3、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书面分居协议,最好是用快件性质邮寄,在备注栏里注明“分居”,并且保留邮寄凭证,从邮寄之日起到提起离婚期间属于夫妻分居时间;推荐阅读:婚姻法全文

4、双方来往的书信、电子邮件等能证明双方感情不和分居的事实;

5、人证,如朋友、亲戚或邻居,除了证人证言外最好再辅佐以其他的证据,这样被法院采信的几率高。相关法律可参考:

《婚姻法》第三十二条 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二、离婚时通话记录能作为证据吗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将计算机记录和存储的数据证据归入“视听资料”类证据

。该类证据一般为间接性证据,需要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进而组成一个证据链,才能达到证明目的。

(二)、网络聊天、手机短息可否作为证据使用。

通过办理离婚案件,我们可知仅有聊天记录、手机短信不能证明夫妻感情破裂,法院也是不予认可的,但有网络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及其他相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那么证明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三)、网络聊天证据的取得不应侵犯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者的隐私权。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2

解答:办理社会保险参保事宜时, 需要提交的材料有参保个人的身份证、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填写相关的表格后就可以参保了。

有的企业以职工档案不在单位为由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这种做法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就是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存在状态的重要依据, 而人事档案不能作为劳动关系存在的依据。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就应该享受社会保险。

办理参保事宜时不需要查看本人档案, 但并不代表档案就没有作用。除了在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单位到社保有关部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时, 需要提交职工档案, 在办理社保过程中, 遇到一些需要查实的个人情况, 也需要通过个人档案来进行核实。因此, 个人档案需要好好保存。

“偷拍录像”能作为证据使用吗 篇3

在法院审理过程中,何某自认为建筑公司没有证据,继续抵赖,建筑公司聘请的律师于是拿出了这盒录像证据,该录像清楚地显示了何某等人阻碍建筑人员施工的事实。对该录像带的真实性,何某等人并不否认,却认为该录像带是偷拍的,不应采用。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方法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1995年作出的一个批复中曾指出:“未经过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系不合法行为,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非法取证,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信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规定也有其片面性。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实际上重新明确了非法证据的判定标准,即除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外,其他情形不得为非法证据。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公证程序规则》第三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用公证形式的法律行为以及其他属于公证业务范围的事项,公证处应当给予公证,但不真实、不合法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另肖胜喜主编的《律师与公证制度教程》中公证的基本原则里讲到,当待证明的内容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时,公证机关则应当予以公证(当然,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上可见,在业务范围内,真实、合法、可行的事项公证机关不应当拒绝公证,以此项标准来衡量上述案例,上面不予公证的理由则显得苍白无力,作出不予公证的决定,至少要否定真实、合法、可行中的一个才可。

真实。甲丙之间签定买卖合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假的、虚构的。

可行。甲丙之间合同的可行性是无庸置疑的。

合法。对于那些拒绝该公证的来说,不合法可能是其最好的理由,他们可能会讲,甲已经将自行车卖给乙了,又怎么能卖给丙呢?怎么不能呢,能。

首先,在法律规定上,一物二卖是不被禁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从中可以看出,在没有特别约定或法律规定之下,当事人签定了买卖合同后,标的物的所有权并不当然转移,还需要交付,在交付前标的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卖方所有。案例中,甲乙虽先签定了自行车的买卖合同,但在交付前所有权仍属于甲,甲当然可以将属于他自己所有的自行车再卖给丙了,这个并不违法啊。

其次,在理论层面上,一物二卖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前,在我国的物权领域内,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现行立法并未采取德国物权行为理论,而是类似于瑞士法的模式,即物权变动为债权行为之当然结果,并以交付或登记为生效要件。 根据这种观点,买卖合同成立、生效后,双方当事人之间只是产生了请求权的关系,所有权的转移是当事人的目的,但是合同生效后并不发生所有权的当然转移,而是在公示后即动产交付和不动产登记后所有权才转移,可见,当事人订立合同后产生的约束力,实际上只是合同法上的约束力,不是物权转移的效力,公示前所有权仍属于卖方,卖方进行“二卖”、“三卖”都是合法的,只不过他要承担对其他合同相对方的违约责任。而买受方无法也无必要知道是否存在“一物二卖”的情形,也无法排斥他人购买同一标的物的合同。

可以看出,“一物两卖”是不违反我国法律规定的,按照民法领域“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思想,“一物两卖”是合法的。也许有人会提出当事人有不守信用的行为,但当事人不守信用不能成为公证机关不予公证的理由。至于说易产生矛盾,主要指的就是乙会向甲追究违约责任,但甲丙之间买卖合同的公证与否对甲乙之间的矛盾并不产生任何影响。公证了,甲对乙违约,不公证,甲对乙还是违约,所以,上述公证机关不予公证的理由不成立,应当予以公证。

案例2:甲乙签定书面买卖合同由甲将其所有的一辆自行车卖给乙,并到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公证,公证人员在审查中发现这辆自行车并非甲所有,而是丙托甲保管的,于是作出了不予公证的决定,理由是:《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甲不是该自行车的所有权人也无权处分,所以甲乙不能签定买卖合同,更不能办理公证。

案例3:甲有一头待产的母牛,乙准备买一头牛犊,于是甲乙签定了一个内容是待牛犊出生后由甲卖给乙的`合同并到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合同公证。公证人员在受理时产生了疑问:这样的合同能不能签?这是不是买卖合同?如果是买卖合同,甲对未出生的牛犊有权卖吗?

案例4:甲向乙采购一批电梯,乙是电梯的生产厂家,甲乙意思达成一致时电梯还未生产,这样的合同是买卖合同吗?甲乙之间能签定合同吗?能办理公证吗?公证人员同样产生了疑问。

其实不止是公证人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许多法律工作者都会有疑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对这一条的规定,学术界的分歧很大,梁慧星先生认为“此处的无效不是处分行为的无效,而是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无效” ,王利明先生认为“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买卖合同仍然应当是有效的” ,对这一条款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的理解,也关系到上述案例该如何处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无权处分下所签定的合同应当是有效的,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如果权利人不予追认或无法取得处分权,该合同为无效合同,那么相对人便很难基于合同请求转让人承担违约责任,而只能依据缔约过失追究责任,这对于相对人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合同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条虽然没有明确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但言外之意是认为买卖合同仍然是有效的,因为当第三人向买受人主张标的物的所有权时,出卖人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当然是建立在合同有效的基础上的。案例2中标的物是他人所有,而案例3和案例4中的标的物还未形成,出卖方都不享有所有权,都属于“无权处分”的情形,但现实中案例2的买卖合同一般不会被人接受,而案例3、案例4则几乎被所有人认可,因为签定出卖他人之物的合同有侵犯他人权益之嫌,有悖于日常道德,而出卖一个本不存在的东西不会对他人产生任何影响,易被人接受。其实,案例2和案例3、案例4都存在同样的可能,牛犊出生后可能是死的,电梯生产商可能破产,都会产生履约不能而违约的情况,这样的合同如果作为无效合同处理,必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参照国外先进的物权理论就可迎刃而解。在德同样,案例2中甲也有可能签定合同后取得该自行车的所有权,法律行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指的是因一个法律关系为某种权利增设某一种负担,但是并不包括对

物上权利的处分。处分行为则指对物上权利的处分行为。举个例子来讲,物主订立一个合同出卖其物,但没有交付物,这就是给物的所有权增加的负担,这个合同就是负担行为。而物主交付物的行为,就是处分行为。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有几个区别:第一,负担行为不必适用标的确定性或者特定性原则,而处分行为则适用;第二,负担行为的生效不以当事人有处分权为必要,而处分行为生效必须以当事人有处分权为必要条件;第三,负担行为不必公示,处分行为需要公示。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签定买卖合同属于负担行为,合同的生效不以当事人对出卖物拥有所有权为必要条件,即使出卖人不享有所有权,买卖合同仍旧是成立、生效的,至于合同届期出卖人还未取得处分权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即处分行为不生效时,由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即可。

按照上述理论,不仅案例3和案例4中的甲乙可以签定生效的买卖合同,案例2中的甲乙双方也可以签定买卖合同,当然是可以给予公证的了,但是,上述案例公证是不符合我国现行公证规范的,笔者希望新的物权法能够采纳物权行为的理论,这样,上述案例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梁慧星:《我国民法是否承认物权行为》,载《法学研究》

王利明:《物权行为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法学》

梁慧星:《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条》,载《民商法论丛》

王利明:《中德买卖合同制度的比较》,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5

电子邮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法律依据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的相关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亦对何为合法有效的“数据电文”作了详细的界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电子邮件能否最终作为有效的“证据”仍然要看其否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电子邮件与传统的通信方式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把人们的“意思表示”数字信息化。这就使得收、发件人均无法得到对方的“手书真迹”。同时,由于数据电文极易被删除、篡改,这都使得人们对于“电子邮件”能否作为一种稳定的证据持怀疑态度。而事实上,早在2002年,人民法院就已经采用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将经过公证取得的电子邮件作为定案依据。

借条被撕毁还有证据效力吗 篇6

【案情简介】

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系朋友关系,被告因做生意向原告借款2万元,并出具了借条。借款到期后,原告打电话向被告催要借款。10月 20日上午,原告依约来到被告家中,当时只有原、被告两人在场,被告说2万元借款,先还1万元,剩下的1万元重新打借条,于是原告将借条给了被告。被告拿到借条后,却将借条撕掉,扔到了垃圾桶里,并拒不重写借条,原告无奈将被撕碎借条从垃圾桶里捡了出来,并拨打了110报警,被告却趁机离开。原告将借条粘贴后,于当日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偿还借款2万元及利息。在法庭上,被告辩称,已一手交钱,一手归还借据,没想到原告将其扔到垃圾桶中的碎纸片捡了出来,粘贴后提起诉讼。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律解读】

民事诉讼中,一般情况下是谁主张,谁举证,并且随着诉讼进程的推进,常常出现举证责任因对主张事实的证明需要在原、被告之间变动的情况。本案中,就存在着这种情况。原告主张的借款事实已经由被告认可。并且有借条为证,主张以及举证所证明的事实已经明了,此时原告主张借款的举证责任就已结束。被告提出与原告相反的已经还债的主张,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中所体现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承担原则,举证责任也就相应地转移到被告一方,只要被告证明其还款的事实客观存在,就能够取得诉讼上的支持。因此,被告负有举证证明其清偿过债务的责任。本案中,被告一直未能提供其还款的证据,只对借款作出还款的抗辩,并且其抗辩又缺乏合理性,不足以对抗原告所提出的事实和主张,故应当承担举证不能乃至败诉的后果,应认定原告提供证据的效力。

相关知识:借条纠纷需要提供哪些证据

因债权债务纠纷起诉至法院时,应提供与债务案件有关的证据为:

(一)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借据、收据、借贷合同等,或者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两个以上证人证明,或者其他证据线索。

(二)担保书原件,或者负连带责任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现实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的证据。

(三)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规格、质量及价款数额等到情况的证明。

(四)债务人逾期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其他违反民事合同行为,以及债务人现实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的证据。

拷问:作为中层你合格吗? 篇7

中层是树干,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而应该真正的落实到实处。作为一个中层,部门的主管经理,你是否意识到了你自己的职能了呢?

在中国,见过太多的中层,各式各样,但是真正合格的中层,见得真是不多。在国内大部分的中层是因为基层业务做的好提到中层做管理,但担任主管工作以后,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仍然以业务为主,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管理职能;有的中层全靠一张嘴,奉承老板,在老板面前说的天花乱坠,自己从不去亲自行动,对本部门的业务一窍不通,只会命令人、使唤人、教训人;而有的中层,业务能力有,管理也多少懂点,但是就是不能把本部门的工作效率提上去,工作就是见不到实际的效果,

与很多老板聚会时,经常听到他们的抱怨,抱怨自己的中层们不能真正提自己分忧,只知道一味的去要权利,而相应的义务却不敢承担,碰到困难就上老板这里请示,这是一个误区,但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作为管理者普遍比较喜欢下属请示他们,喜欢下属经常的敲他们的门,而这些在国外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今天,我们抛开老板的偏见不谈,就这些老板们说的这些共性问题却是在我们国内企业中层管理者当中却是普遍的存在的。

其实,这主要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我国著名乳品企业小洋人集团的总经理戴秀芬在谈到中层的管理时说,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一个人即使有了很高的素质,而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依然做不好。只有实现素质与责任相加才能做好工作,否则还是等于零。戴总经理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中层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责任心的缺乏。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是一个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问题。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8

作者: 陈凌发布时间: 2010-08-10 10:01:06

不管进行何种诉讼,包括处理一切非诉讼法律事务,一个共同的原则便是“以事实为依据”,即首先需要查明或认定一定的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这便离不开运用证据进行证明。诉讼证据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相对成熟而由法律作出规定或由判例确认的便上升为规则。探索这些证明的方法,揭示这些证明的规律,提炼相应的证明规则,离不开司法实践中的不断的总结积累以及提炼。

一、案情

案由:离婚纠纷

原告:王某,女,某学校教师。

被告:李某,男,某公司办公室主任。

原告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被告李某离婚。原告王某诉称,被告李某生活作风不正派,与另一女性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导致原、被告双方经常发生争吵,并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并要求被告李某给予自己精神损害赔偿。被告李某辩称,1、同意离婚;

2、不同意给予原告王某精神损害赔偿。被告李某主张自己生活作风正派,在亲友、同事当中口碑很好,原告王某之所以提出离婚,是因为原告王某另有新欢,与自己无关。

在举证期限内,原告王某提交的证据主要是:

1、邻居的一份证言,证实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经常发生争吵,但发生争吵的原因不详;

2、被告李某的手机,手机里面有范某(女,李某同事)发给被告李某的三条短信,内容大致为范某与被告李某调情、共同生活中有关事情以及涉及被告李某与原告王某离婚等事项;

3、通讯公司提供的书证,证实第2 份证据中发手机短信的两个手机号码开户者分别为范某与被告李某;

在举证期限内,被告李某提交的证据主要是其所在单位出具并加盖单位公章的证明材料,该证据称被告李某为人正直,待人友善,与单位同事关系融洽,工作积极,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二、审判

经庭审举证、质证,被告对原告提供的第1、3份证据均不持异议,对原告提供的第2份证据的真实性予以否认;原告对被告提供的单位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同样予以否认。

合议庭经合议后采信了原告提供的第1、3份证据,;对原告提供的第2份证据和被告提供的单位证明材料均因没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属于孤证,均未能形成证据链,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该证据不予采信。

法院认为,原、被告自愿离婚,应准予离婚;原告王某以被告李某与另一女性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为由,提出要求被告给予精神损害赔偿,但由于没有提供足以认定该事实的证据加以证明。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准予原、被告离婚;驳回原告王某要求被告李某

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没有上诉。

三、分歧

(一)、本案中手机短信能否证明被告不忠实夫妻感情的行为。

一种观点认为,手机短信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原告提供的三条短信内容反映了被告与他人有不忠实夫妻感情的行为,可做定案依据;另一种观点认为,手机短信作为数据电文的一种,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手机短信的不安全性(易删改、易伪造)使得其证明力下降,如没有其他证据加以印证,很难单独证明案件事实。最终,合议庭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二)、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明效力有多大。

一种观点认为,单位证明材料符合证据属性,是有关单位出具的用来证明存在某种事实的一种文书,比一般书证可信度更高,应予采信;另一种观点认为,单位证明材料不同于法律文书,它的特性决定了其质证的难度大,因此其证明力应比一般证据要低。且在本案中,单位往往很难知晓其员工的私生活,在没有其他证据印证的情况下,无法证明被告生活作风正派。最终,合议庭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四、评析

本案中,对于如何认定手机短信和单位证明材料的证据资格和证据效力问题,值得探讨与商榷。

(一)手机短信证明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规定:“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需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2条第2款规定:“数据电文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第七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第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

(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

(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

上述法律成为手机短信可以成为证据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手机短信只要具备了证据的关联性与合法性,就应该被纳入诉讼程序的门槛。

1、手机短信证据可以认定为原始证据。

短信能作为法律证据吗 篇9

注:这本书,我曾经在博客中推荐,我推荐的是台湾版的,前些日子我在法律书店看到大陆版的,从刘彤海律师的介绍,作者是“德肖微茨”,就是大陆版的。作者德肖微茨,哈佛大学刑法学教授,是美国成就最大的民权律师,也被誉为全球最著名的刑事律师,也有人丹诺第二。

一本青年律师值得一读的书

读德肖微茨《致年轻律师的信》有感

刘彤海 北京张艳春律师事务所

可能因为执业时间久了,这些年很关心青年律师的成长。近读德肖微茨《致年轻律师的信》一书,很有感触。关于德肖微茨的身份,同行们都知道,他不仅是哈佛法学院的法学教授,而且是“美国最不受约束的自由律师和最出色的人权辩护律师之一”。他不仅当过法官,而且也是演讲家、评论家、作家。他代理过很多名案,比如辛普森杀妻案;他写过很多书,如抨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书;他发表过很多演讲,如针对美国最高法院对布什诉戈尔一案裁决的不公之处;在美国,因为他对社会许多问题都发表评论,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想,他的《致年轻律师的信》对中国的年轻律师也会有所启示。

一、年轻律师不要一味地模仿老律师

年轻律师应虚心向老律师学习,但是学习不是模仿,是学习老律师的长

处,摒弃他的短处。有些老律师,喜欢复制自己,喜欢让年轻律师跟自己一样思维,跟自己一样办案,和自己一样写辩护词,并且愿意以老师的身份向年轻律师提出很多建议。

肖德微茨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提供建议是一项危险的差事……”,“大多数提建议的人只是指导别人如何成为自己,人们似乎有种强烈的重塑自我的需求(这也可能是人们担心克隆技术的原因)。记得我的一位导师,他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曾建议我应以何种顺序发表我现在考虑的几篇文章,不久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他只是在重述自己的出版经历,他希望我变成他本人,就跟我其他几位导师想让我成为他们一样。这是人性弱点,并且是难以克服的弱点。”

笔者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清华大学有位卓有成就的古典建筑学家,他要求学建筑的儿子学习他的建筑风格,但儿子留学回国以后,自己成立了设计室,标新立异。老父很不认同,一度父子甚至不说话。

后来的实践证明,儿子的设计风格被社会所接受,并也成了名人,老父这时觉得是自己错了。可见,模仿是很危险的,如果花园的花都是一种颜色,哪还有色彩斑斓的姹紫嫣红呢?

德肖微茨认为:“真正独具魅力的人是无法模仿的……只是要意识到相互的差异,你有你的思想、经历和侧重点,从他人的经历和思维里吸取经验,充实到你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当中。”德肖微茨举了他年轻的时候,看到一位“有经验”的律师撰写的上诉状,他每次都加入第四修正案内容,德肖微茨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经验。

德肖微茨又问他这些内容是否能让他打赢这场官司,他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说:“没有,目前还没有。”这位律师引用这些话已经20年了。最近德肖微茨看到这位律师写的诉状还有这样的内容。这话听起来很可笑,但类似的情况在老律师的法律文书里确实比比皆是。德肖微茨提醒年轻律师要注意那种“批发的”、“现成的”、“均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他对读者说:“在这本书里我尽量避免重蹈让你们成为下一个德肖微茨的覆辙(除非你愿意)。”

二、当事人不是你的朋友

不少律师经常称当事人是我们的上帝,衣食父母等,这话现在我还认为不错。但是要切记你和当事人的关系不是朋友,两者之间存在着交易,即合同关系,这就不可能成为朋友关系。有时当事人为了讨好你,对你谈些感情之类的话,请你吃喝玩乐,那都是为了让你好好地为他提供服务。

德肖微茨在《致年轻律师的信》中说:“你的当事人不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不应当成为你的当事人。”为什么呢?因为“律师费对很多律师来说是一个永远的诱惑”。

在司法实践中,律师和当事人存在潜在冲突,当事人想少付点钱,律师想多收点费用。今天的律师已经非常商业化了,大多数律师与那些关注盈亏底钱的企业集团已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成为一名私人律师,你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名生意人,这就是“客户非朋友”的根本理由。

德肖微茨举的几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比如,监狱里关着许多律师,他们错误地认为那些道貌岸然的无赖支付了一大笔律师费,并常请他们吃豪

华大餐,就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有些律师与这些“朋友”好了之后,就为当事人编造伪证,并且出招,最后因此而锒铛入狱。这些案例不过是告诉年轻律师,千万不要把你的客户当朋友,客户就是客户,交易就是交易,你要守住这个底线,否则你不仅会失望,而且还会犯错误,甚至被你的“朋友”出卖而坐牢。北京有个律师在一次会议上说当事人是他的敌人,因为他被当事人出卖了,他进了看守所。

我不赞成这个说法,当事人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他就是律师的客户,是你收入的来源。

三、不要低估你的对手

有些年轻律师对于争议额较小、收费低的案件有点不屑,庭前不认真准备,法庭上就会出现被动的局面;还有些有点名气的律师趾高气扬,出庭之前不做准备,在法庭上目空一切,结果输掉了官司。

德肖微茨提醒律师不要低估你的竞争对手,“永远要认为他们至少和你一样精明,尽力跟他们一样思考,进入他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以及他们的肌肤。”“如果他们也有点精明的话,他们也正在对你做同样的事。”

执业多年,我认为在接手一个案子的时候,一定要研究一下对方的律师。现在网络很发达,你可以查看一下对方律师的背景材料,诸如从业年限、他的代理词、辩护词、他的法学功底、思维方式等。在摸透对方之后,要围绕案件的焦点问题认真准备证据和代理大纲。

如果律师将本不应当输掉的官司打输了,从个人原因来看,就是过于轻敌,没有进行认真准备。德肖微茨为此总结说,在现实生活中,令人眼花

缭乱的质问几乎很少能带来胜利。在民事诉讼中法庭智斗的好戏很少上演,因为调查取证工作在法庭之前就已完成了……案子的胜负取决在法庭上,而取胜则在法庭之外,在于庭前的准备。

我从业多年,不管对手年轻还是年老,都要认真对待,吃透案情,准备好充分的证据,扬己之长,克人之短,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代理效果。

四、要熟知司法的“游戏规则”

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美国的司法是发达的,是个民主法制国家。德肖微茨对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最高法院5名法官违背就职宣誓,阻止佛罗尼达州的人工计算选票以确保乔治•布什入选,表示强烈愤怒。

他说,如果在同样的情形下,换了阿尔•戈尔的话,他们就绝不会这样做了。他提示律师该对所有司法机构多些了解,不相信任何当权者,尤其是法官们。不要对那些司法意见信以为真,你读读书记员的庭审记录就会惊异地发现,法官们经常将事实与法律巧妙揉合在一起。

通过德肖微茨的著作,笔者了解到律师和法官的勾结并不是中国的特产,美国也不是一片净土和法治的乐园,那里也有律师行贿,有法官舞弊,也有有罪推定。德肖微茨对美国司法腐败的披露改变了我对美国法治的看法,他对美国司法腐败深恶痛绝,并且作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

德肖微茨曾经总结归纳了美国司法的游戏规则,现将这些规则抄录如下:规则1:实际上,大多数刑事被告人都是有罪的。

规则2:所有刑事辩护律师、检察官和法官都明白并且相信规则1。规则3:要想指控一个有罪的被告人有罪,不遵守宪法要比遵守宪法容易,而且在有些案子中,不违背宪法而使有罪被告人认罪是不可能的。

规则4:许多警察在他们是否为了让被告人认罪而违反了宪法这一点上

都撒了谎。

规则5:所有的检察官、法官和辩护律师都知道规则4。

规则6:许多检察官暗地里鼓动警察在他们是否为了让被告人认罪而违反了宪法这一点上撒谎。

规则7:所有的法官都知道规则6。

规则8:大多数初审法官都假装相信他们知道在撒谎的警察。

规则9:所有的上诉法官都知道规则8,但是许多人都装作相信初审法官,而初审法官假装相信说谎的警察。

规则10:大多数法官在被告人的宪法权利是否受到侵犯上都不相信被告人,就算他们说的是真话。

规则11:大多数法官和检察官不会有意地宣判一名他们相信是被冤枉的被告人有罪。

规则12:规则11不适用于组织犯罪、毒贩子、职业罪犯或可能的线人。规则13:没有人真正想要正义。

什么样的录音证据才有法律效力 篇10

这一点是基础。判断合法性要参考很多因素,通常来讲,双方当面沟通时一方持录音设备或者电话沟通时一方直接电话录音,从手段上讲,都是合法的。

2、准备工作要充分

谈话内容中要有时间、双方身份、地点等因素,在案件往往有重要作用,最好沟通过程中有明确的确认,这些都需事先进行梳理。另还需做如下准备工作:

①录音之前一定对设备进行测试;

②谈话应当选择相对安静的场所,茶楼包间,最好出入口有摄像头;

③证实问题谈判前,应当有人员的介绍,可以叫出对方人员的名字,如通过给自己一方人员介绍对方人员的方式,如王波,这是XX公司总经理。

④律师以亲戚的方式出场,介绍为当事人的表哥等。

3、录音取证要趁早

在双方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冲突,至少是还没有起诉之前,通过录音方式取证,还是有机会的。起诉后,再收集证据,一般很难成功。

4、要根据案情设定谈话内容的关键点

要根据案情和手里掌握的其他证据,来设计录音证据要固定的关键点,要与诉求目的一致,要与其他证据能相互佐证。对于关键内容,可能的话,要多次确认。

5、谈话的语气、沟通方式事先要设计好

表达要自然,否则对方可能会警觉,导致丧失取证机会;

不要以威胁的口吻交谈,以威胁方式取得的证据,可能认定为违法;

尽量平和沟通,在激动争吵过程中的表达,可能会认定为非真实意思表示;

涉及关键点的语言内容要清楚明确,不能含糊不清;

可能的话,关键内容应由对方明确表达,而不是只答复“嗯”“啊”;

6、录音取证要固定的是事实,不是各方的看法

是非对错自有法官来判断,当事人举证的目的是固定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不要在各方不同观点或对法律的看法上纠缠。

7、注意控制谈话的时间和节奏

法庭上的时间宝贵,录音取证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做不到短时间取证,要控制录音取证的关键内容,最好集中在某一或某几个时间点上,不要太散乱。

8、注意保留录音的原始载体

对视听资料的真实性产生争议时,可能会需要司法鉴定,这时要向法院提供原始的视听资料载体,所以原始的载体要保留好,不要复制后丢失或覆盖毁掉。

9、录音证据要完整,不能擅自剪辑、截取

要保留视听资料的完整性,剪辑、截取后的录音证据,通常是无效的。

10、向法院提供录音证据要有文字版

向法院提供录音证据的方式通常是刻光盘,而且要给对方一份,对方要仔细核实的,而且应该向法庭提供文字整理版,这是形式上的基本要求。

冬至能结婚吗 篇11

一、日子选择的通胜原则

这里说的通胜即黄历,或者称作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黄历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后经历代先贤的完善,对婚娶的日子有如下的原则:

1、大吉之年份

双春:指在年头及年尾有两个“立春”之年。由于春有一年之始及开枝散叶的象征意义,所以被认为特别宜嫁娶。

闰月:指该年在农历中有闰月,即共有十三个月份。由于“闰”有滋润、丰收之意,所以象征夫妻有爱情滋润,恩爱和睦。

双春兼闰月:“双春”和“闰月”都是宜嫁娶的年份,一年中既有“双春”,又有“闰月”,自然喜上加喜了!

2、不宜结婚的年份日子

盲年:指整年没有“立春”的日子,通常“双春”的下一年就是“盲年”。不过“盲年”亦有吉日,所以基本上盲年结婚也无不可。节日:避免一月,以免与过年这个大节相冲。避免阴气极重的清明和盂兰节,即三月和七月。

三娘煞: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便不宜结婚。

新人及亲属的生日:避开新人自己及双方父母、未婚兄姐的生日。若双亲已经逝世,则避开其生忌、死忌。

喜冲喜或丧冲喜:一年内,家里最好不要办两次婚礼。若家中有直系亲属辞世,该年便不宜办喜事。

二、日子选择的特殊原则

通胜吉日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因为个体是有差异的,严格来说还要考虑结婚者的出生时间。一般而言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用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推算出最吉利的婚嫁时日这个「吉日」必然是一个有「贵人」出现的日子,五行上适宜办喜事、不能与男方的财星及女方的官星相冲(财官多者例外)。

2、所择日子不与双方家长的生辰八字相冲这个「吉日」至少不能与双方父母八字的用神(需求五行)相冲,不能与双方父母的食伤星相冲(食伤重者例外)。

3、所择日子不与卦象相冲一些人不能确定自己准确的出生时间,只有通过占卦来确定日子,这个日子不能与卦象规定的官星日财星日相冲。总体的原则是:日子要比月份重要,月份要比年份重要。盲年亦有吉日。

结婚吉日选择六原则

1、选择润年润月为宜。中国人对结婚日期的挑选颇为看重,并且非常讲究“润月”、“润年”之说。择结婚吉日,最好在有润月的年份,因为会有好兆头。当然,如果当年没有“润月”、“润年”,也不必强求。注意,“润年”有阳历与农历之分。今年就是公历的“润年”。

2、避开农历的三七九月。选吉日最好避免在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

3、避开三娘煞和杨公忌的日子。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就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结婚。

4、择日要以女方为准。择日的一条原则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为主,并参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话说:“子靠出生时,女靠行嫁年”,可见女方择日之重要。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不顾,将会导致婚后的婚姻出现问题,甚至离婚,新人们万万不可忽视。

5、必须避开父母生日。在传统命理学中,父母生辰不应与结婚吉日相同,即是父母生日的那天不宜嫁娶。

上一篇:危险品仓库管理办法下一篇: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