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2025-01-22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通用8篇)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篇1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 目: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英文题目: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学生姓名: 杨洋

班 级: 09级6班

指导教师: 孙志勇

专 业: 初等教育

二零一四年五月

摘要

以先前的努力的研究结果为先导,突破目前的英语写作的现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出发,进行阐述总结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如在每天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自己摘抄一句常用的英语谚语并加以背诵,运用一定的时间了解英语的基本句型,从而提高英语的写作能力。

Abstract

以先前的努力的研究结果为先导,突破目前的英语写作的现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出发,进行阐述总结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如在每天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自己摘抄一句常用的英语谚语并加以背诵,运用一定的时间了解英语的基本句型,从而提高英语的写作能力。

Based on previous efforts as the forerunner, break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writing, from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theory basis and so on, were expounded summary method to improve the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uch as after a day of learning, let students themselves to extract a common English proverbs and recite, using some tim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English sentence patterns, so as to improve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英语写作能力 基本句型

Key word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 English writing skill

Basic sentence pattern

目 录

摘要与关键词

一、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中小学生的作用……3

(一)英语写作能力的具体含义……4

(二)英语写作能力在中小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具体身份……5

(三)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重大作用……6

二、影响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原因……6

(一)教师教学问题对其影响……6

(二)部分中小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英语学习有厌倦感……6

(三)具体的家庭因素……7

(四)客观的社会因素……8

三、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9

(一)以抽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实时调查……9

(二)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9

(三)长协调学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11

四、总结……11

五、致谢……12

六、参考文献……13

英语是世界目前交流使用最广泛的语种之一,我们国家对于英语也是越来越重视,首先加大了对于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力度,并且也普及了全国小学的英语教学。但是是否这样做了以后我们的学生们的英语写作就没有任何障碍了呢?答案是事实并非如此。(www.fwsir.Com)英语的写作问题就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的目前的一个重大难题之一,这个问题且容易被教师忽视。广大的教育研究者都曾对它有过研究。这次我们也将对其开展调查研究,希望能对广大的学生们能有所帮助。

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实际就是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所以本论文将从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作用,影响中小学生能力的原因,以及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三个方面着手论述。

一、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中小学生的作用

一英语写作的具体含义

英语写作,顾名思义就是英语中写作文。在英语试题中就是书面表达,用英语表达出试卷需要学生表达的东西,锻炼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考察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以知识的全面调动及应用。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学生从内容要点语言使用效果、结构、和连贯性、格式、和语言交流出发,对于给出的材料进行组写、缩写、

第4页

扩写、改写、仿写或看图作文等等。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等一些。但这些能力的具备,并非与生俱来,必须靠平时慢慢积累。

二、英语写作能力在中小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具体身份

这是个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重视英语语言写作的提高,培养孩子们写作工整以及快速的书写技巧和正确有内容有含量的写作内容,实际上就是在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写出好的内容,拥有书写的速度的流利可以使别人获得美的享受,自己获得好的体验。有了好的成果,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鼓励自己不断的进步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重大作用

英语写作也是目前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在英语考试中英语写作业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之一,英语写作这一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以后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英语写作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能有效的运用所有的英语语法知识,有效地达到了语言习得的目的。通过写作,英语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并内在化,有利于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英语的全面水平。所以英语写作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着真真正正的意义。

二、影响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原因

一、教师教学问题对其影响

学校的不同教师承担相同或不同的课程,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教同样课程,也可以说在教学的小环境有所不同,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学生对所授课程及其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科学性的借口。

有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极深,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乏足够了解,平时忽视学习,未能及时更新观念。有的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

有的教师没有真正把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苦心经营,而是把教学工作当作临时谋生的手段。这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人很少,教学态度不端正,还时而钻学校管理的漏洞,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关心,人在课堂,心想别处。没有尽到责任,教学质量差。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既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掌握,更谈不上对现代职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并且有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薄弱。有的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目的不明确。

二、部分中小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英语学习有厌倦感

很多中小学生胆小、内向,常常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朗读或表演。而对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不可缺少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和说是整堂教学的重点,是展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说话上的基础薄弱,在好多小学生看来,学习语文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失败。因此,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失败,甚至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

其实中小学生大多不会主动学习,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总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上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来教他们知识。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足够的毅力,这种现象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往往是虎头蛇尾,不能长时间的坚持学习。例如做作业时,前半部分字迹很工整,后半部分马虎潦草。上课时,下半节课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他们觉得学习就是被逼迫的,从小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作预习和复习,读书时有口无心。当学习成绩进步时,信心十足,甚至骄傲自满;学习成绩落后时,又认为自己愚笨,丧失信心,不会努力,甚至放弃学习。

三、具体的家庭因素

很多学生虽已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但由于父母的长期宠爱,依赖思想强缺少独立的生活体验,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家长要求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因此比较认真刻苦,目前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往往难以面对未来的学习,很难在今后的学习中有进步和发展。对此,本人实习班级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该生的母亲是学校的教师,由于是独生子,所以家长很宠爱,形成了该生有了比较强的依赖性,该生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但家庭作业方面都做得很好,可是每次考试的时候,成绩总是不理想。对此我做了个简要的分析,据他母亲谈论该生每次做家庭作业时,一碰到有一点有难度的题就问,不善于动脑。而且据同学反映,该生在学校不做作业,每次都说:“反正回家妈妈会教我,而且都对”。所以通过此事,可看出该生对家长有严重的依赖性,没有主动学习的概念。所以家庭的教育不当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7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客观的社会因素

过重的学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兴趣

据江苏城市频道记者在德黑兰采访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说:“中国小学生课业之重已到世界闻名的程度”。他的一番话,让记者惊诧不已,事实不是这样吗?在学校各门学科教师开展各种补习,课后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家家长又要求学生进各种培训班,比如:弹琴、跳舞等等。这样的压力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其实就告诉我们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实在太大了,这些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如此以来写作水平自然就会降低了。

三、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以抽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实时调查

我利用在河东乡山头小学的实习条件,就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山头小学五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关于英语写作方面的调查。结果出来以后,我对于通过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首先,在我们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就没有足够的兴趣,至于英语写作能更就是没有激情了。

其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他们的词汇量不够,语法知识的运用不够熟悉,写作时较为冲动,提笔就写,还有就是很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写出的文章逻辑性不强,没有条理性。对于一些处于中上游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的人平时的课外知识储备不够,在英语写作时不能很好的利用一些实际的生活例子辩证的写文章。

二、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教师就要很好的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平时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

教师加强师德的建设,无论是对于成绩好的或是成绩坏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要鼓励,希望他们不要灰心丧气。

注重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茁壮成长,求知欲望高的少年儿童,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进他们拥有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育心理学对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爱迪生》一文,学生对于爱迪生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发明知道的很少,学习该课往往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走到电灯开关处,打开所有开关,教室的灯全亮了。学生惊疑、好奇,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探求老师为什么大白天打开电灯这个问题上,这时,教师说:“电灯可以在黑夜里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你们知道电灯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吗?晚上你在电灯下学习,坐在家里看电视时,都应当感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家--爱迪生。好奇心驱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孩子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我们就开始对于孩子们英语写作的提高。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导入,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教师从最基本的英语语法入手,深入浅出。就比如:十六种时态; 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过去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完成进行时,将来完成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从最简单的开始入手,慢慢的由浅到深,从最基本的语法,最基本的单词开始对学生们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平时注重英语写作方面的练习,加大英语写作教学的力度。

同时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是每个人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时光。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他们的童年时光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课外补习班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欣赏那些上课认真听讲,能够有效的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的学习,回家认真预习、复习、独立完成好作业的孩子。这些孩子,能有效地把基础知识学好,他们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后,我都会留在教室给那些不懂得学生解答问题,并关心询问学生有没有听懂,让学生大胆倾诉自己的想法。此后,我感觉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时,学生总是积极地回答问题,即使有的学生大声地回答错了问题,我都会表扬下他的勇气。这样学生不是因为怕老师而被逼上课,而是喜欢上课,对上英语兴趣。

从这件事情中我觉得想要学生好学,必须先建立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趣,激发学好英语热,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家长帮助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现在的学生除了有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还有来自家长施加的压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十分的强烈,他们盲目的要求学生提高英语成绩。而我们却建议家长,在提高孩子们的英语写作水平的事情上,家长不应该超之过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要放弃,坚持不懈。

总结

总之,要实实在在的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我们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必须共同努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自主增强自己的学期欲望,配合老师和家长,自己强化词汇量,注重语法练习,加强英语写作的学习力度。

致谢

感谢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图书馆,在那我阅读并借鉴了许多学者有关英语写作教学的论述,参考了大量的关于英语写作方面的文献,感谢孙志勇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思想见解与学者风范,使我受益匪浅。感谢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的老师们,他们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思想之门。同时,也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为我撰写本文准备了理论和写作的基础,感谢我的同事,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感谢我的家人积极地配合与付出。由于时间及本人理论水平等的局限,论文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及同仁批评、指正!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篇2

包豪斯体系所提倡的教育改革,使艺术与手工艺得到良好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通过艺术训练,使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一个理性的水平,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见解。第一个创建设计基础课的人是伊顿,他的课程中有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一是强调对于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平面与立体的形式的探讨与了解;二是通过对于绘画的分析,找出视觉的规律来,特别是韵律和结构这两个方面的规律,使学生对于自然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同时他还强调“东方式”的“心手一致”,主张用中国的毛笔来自由传达情感的表现与微妙的水墨变化,也重视默写和作画的一气呵成,主张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现代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虽然他们学生的习作在笔墨表现上比较直率与外露,缺少用笔的内敛与含蓄,但在当时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我们所熟悉的表现主义大师克利、康定斯基、蒙克等曾先后在包豪斯任教,他们对完善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康定斯基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进行逐步地引导,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设计当中。克利更加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重视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音乐的对比关系。他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的法则,因为法则造就自然,并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他对于点、线与形态都赋予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依存和融会贯通关系,即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更加强调人的精神因素。正是他们的追求与实践,使包豪斯的基础体系更加成熟。最重要的是在注重科学理性思维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感觉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造型形式,而时常把抽象研究同具象事物抽象化体现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既富现代感又依稀展现出欧洲传统的古风。罗厄在美国回顾时指出:“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无疑,包豪斯对现代艺术以及世界设计教育有过很大的影响力,它体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和谐,渗透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实用与消费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

我们现在所推行的设计基础教育,首先的造型基础训练,基本还是以西方的写实性表现方式为主,描绘物象在三度空间中的准确位置,以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为基本功,对此技法的熟练掌握也是进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敲门砖。这种造型意识、理念基本是以真实反映客观物象的描绘方式为依据,是建立在严格的解剖、透视的基础上。20世纪初由林风眠、徐悲鸿等留洋回国后将西方一整套写实造型方法带入中国,并先后主持美术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随后的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苏俄式的素描教学体系曾一统天下,甚至影响至今。可以说这种借助于透视、解剖、光影的写生方式可以训练观察的敏锐性与准确性,是真实再现物象的体积感、质感、空间感以及明暗关系极为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造型艺术,了解与掌握西方这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无可厚非,但它仅仅是西方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方式。对于设计,写实素描应是一种媒介,并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对于一位未来的设计师来说,今后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是创造的课题,要创造出非现成性的“新形态”的艺术,而不是对客观现象的图解和再现。而沿袭上述单一的教学模式,易于被动地描摹真实物象,削弱主观意识的培养,显然有碍于去探寻、发现“新形态”。事实上,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并非“写实”性的绘画,尤其是到20世纪初的立体派对造型艺术进行了超前的变革,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象所能看到的部分的表达,并且还体现了对所能“知道的”部分的理解。它冲破了数世纪以来从固定视点观察物象的方法,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摆脱了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而进行模仿的概念,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将物象的原形拆散或分解,使形体的性质得到充分的强调,使画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自由自在地去探索自己所向往的视觉意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造型语言。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拓展了关于造型的分解与重构的结构概念,丰富、扩大了西方的造型语汇,他们的创造精神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如几何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就是在纯粹的视觉平衡结构上,利用黄金分割原理,将自然形态逐渐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抽象构成,创造了秩序与均衡之美。他的作品对西方建筑、工艺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现代艺术也刺激和带动了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的引进,主要内容是对点、线、面三大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对立体的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对色彩中的色相、色度、明度三大因素也做出理性分析,从而把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科学化、理性化。有人认为只要掌握了“三大构成”就会搞“设计”了,这种认识也不免片面。其实,当年包豪斯并没有“三大构成”这样的专门术语,而是日本人发展了包豪斯的局部内容,使其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掌握。但此设计造型基础的教学,过于强调外在形式与理性而淡化了审美内涵,容易产生依赖性而导致枯燥乏味,从真正意义上并没有达到当年包豪斯已达到的思想高度。包豪斯是在科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重视艺术感觉及人文思想的培养,而不止于纯粹无对象的研究设计。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进与开发,已成为学习现代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学习设计无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是以前难以想象的。它的高效率,无疑为现代设计手段插上了翅膀,使设计不再是繁杂的手工程序劳作,只要有创意或初步的草图,计算机就能帮助实现设计师所期望的效果。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变革的需求,但它所带出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易使学生依赖于电脑,淡化动手制作的能力,重技术而轻艺术,使两者之间失去平衡,易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误以为只要掌握了各种制图软件技术,就能轻易驾驭“设计”,从而忽视艺术表现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养,最终使设计创意底气不足,只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而已。事实上,设计真正的内涵,并非计算机技术所能替代。设计过程的每一步依然离不开设计师的思想、品味与眼力,这些素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难以想象当年的包豪斯如果像当今这样大规模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是否还能成为今天的包豪斯。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气候下,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又要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对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借鉴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如何在本国文化传统基础上,从中吸收养分融入到现代设计教育当中,是需要探索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现代设计要融入世界,除了技术、工艺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文化的特色,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标、奖牌、火炬等的设计,都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设计制作,通过中国印、篆字、青铜器纹样、祥云等传统造型元素,向世界展现一个东方大国所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思想相结合的完美体现。香港平面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以中国文字、水墨为设计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神韵的招贴作品,在当时弥漫仿效西方潮流的背景下,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都是现代中国设计比较成功的范例。

“设计”一词虽然是由西方传来,但并不等于中国就没有“设计”,中国人自古就非常讲究“设计”。从彩陶到青铜器,从瓦当到建筑,从宋瓷到明式家具等,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及设计的智慧。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以西方文化的审美为衡量标准,就会忽视对本民族艺术理念的继承与延续,使学生难以对自己国家的艺术建立自信与认同感,结果设计的作品也只能是浅薄而乏味的。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曾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本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因此,要造就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人才,就要从设计教育中去铺垫与培养,如何增加本国的学识及审美趣味是至关重要的,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因此,以艺术为依托的设计学科(包括平面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不但要了解世界先进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认识本民族的人文美学观。比如说,以中国画线描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皴擦点染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完全可以拓展中国艺术对“素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界定。中国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与认知方式,从来不以单一的视角观看物象,也不受解剖的科学性限制,而强调师造化,得心源。山水画注重饱游饫看,“以应目会心为理”,注重“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强调在作画之前应深入研究描绘对象的特征与规律,在造型上不以再现客观对象为标准,而注重“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经典的艺术思想,如何不可以为现代中国设计所借鉴?

其实,中国艺术重视“设计”是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当中的,古典绘画“六法”论的“经营位置”强调的就是构图的设计,纳入画面的形象都需经过巧妙的裁夺,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形象安排不受时空限制,以散点透视的方式,“以大观小”,“以小观大”,讲求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绘画都有“分白赋黑”、“计白当黑”之说,篆刻也讲究在寸方中见天地。中国的图案设计,从秦汉铜镜、瓦当到石窟藻井,皆见匠心。从青铜器、汉石刻画上,都不难看出在构图方式方面大胆巧妙的设计匠心。这种构图方式与西方立体派的重构性有某些相似之处。立体派摆脱从固定视点观看物象的限制,从探究多面的物体结构出发,用几何构成的原理重建画面,将人物以物质化的原形分解。这种支离的、拆散的形象,不大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中国艺术造型所体现出的夸张又不失物象特征,在长期的艺术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象征性寓意手法,将自然物象赋予人文化的意义和品格,而这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也体现出中国方式的构成与设计特征。

通才教育与设计教育  篇3

一、市场经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是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理念下的设计教育是大设计教育

通才教育{education on versatile pers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包括对受教育者“知”、“情”、“志”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目的是从专业过细的“专业化”教育转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素质教育。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指出:人格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出现“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进而他还提出大学教育“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合并,专业调整,目的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二、大设计教育观

大设计教育应理解以下几点:

1.新教育思维 新教育思维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务实的态度把市场的实效性同教育的持续性相结合,在注重人文精神的承传和现实实用的同时。更要强调受教育者学养、才情、志向的综合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的“设计机器”,而是培养掌握设计技能、通晓艺术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很鲜明的例子:二战后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全人”(fuil—scale developingperson),“全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善良的人”(kind person)、“善良的公民”(kind 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 man),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建立一种新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从单一、片面的培养目标转向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

2.弱化专业更新课程体系

(1)弱化专业

目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体系划分过细。这与当前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之间存在着矛盾。

普通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分科相对过细。且呈封闭性: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且缺乏实践性:课程体系脱纲且出现人为性教学中教师重专业技能轻基本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只能是“楔型”人才。“楔型”人才的优点是专业即时性强,即专业技巧熟练,缺点是研究能力弱,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转变能力弱。这些问题导致了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新时代需求复合型人才——既精专业。又通姊妹专业:既有理论,又富于实践:既了解传统,又了解国情与社会需求。所以,21世纪的学科建设应弱化专业,强化课群建设。加强专业的综合性、信息性、实践性。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机构为“金宇塔型”,“金字塔型”的人才优点是知识基础厚,专业能力延展性强,社会适应性强。

当代的意大利设计教育就很鲜明地弱化了专业教育。意大利最著名的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在他1946年发表的著名文章《从勺子到城市》中宣称:专门的、专业划分明确的设计学院显然是不必要的。意大利在建筑学院培养工业设计师这一特殊的设计教育方式体现出一种更加偏重于艺术与文化的设计教育,一种以艺术理论为基本课程的设计教育,这种方式对我国适合与否暂且不论,它最起码说明了一点。大学设计教育应注意基本素质的培养。

(2)更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但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有利于设计的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授之以渔”的方法,即知道是什么(to knowwhat it is);知道为什么(to know the reason、):知道怎样做(to know how to do)。课程结构图解:

这种课程结构设置注重素质培养,能较好地把过去与现在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形成专业上的交叉网状分布,能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大设计的教学内容。这种大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处理基础核心与边缘渗透的关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

(3)完全学分制

大学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学到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实行“完全学分制”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结合专业要求规划核心课程,自主选择相应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的优点是:①在校授业时间弹性大。如3—5年毕业,这样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知识结构和养成自我培养意识。②逐步取消班级制度,按修课组成集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在美国,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修一门课的情况很普遍。这样,可以把学生共同融入到一个大范围内,能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③完全学分之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按市场需求进行择课,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符合综合素质的培养。④完全的学分制有利于师生的优胜劣汰。学生教师同处一线,任何一方落后都会被淘汰出局。更能形成竞争机制。

另外,实行大设计教育还应将技法与设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如各类设计史、设计批评等,以提高全面的艺术理论修养。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is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思想由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推出,其出版的《超越创作:美国学校中的艺术地位》提出艺术课程的内容应取自艺术工作室(Art Studio)、艺术批评(Art Criticism)、艺术史(Art History),在此又增加了第四门学科——美学(The Studyof Aesthetics)。DBAE强调所有美术教学内容都要以艺术史和优秀艺术作品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对大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篇4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暂行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是现代远程教育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论证的重要依据,而且是衡量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其实论文,没必要自己写,太烦了,还不如找这位抢手帮写 加上他吧!ΩΩ:一二零七三四零二三 保你能过关】

要根据。为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出如下规定。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理工科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文、经、法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论证、综述与本专业有关的课题,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检索和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设计和计算、试验研究、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绘图、拟定科学文件、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间安排(具体时间另定)

1、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每年两次,从申请到成绩发布周期为6个月。上半年: 12月——次年5月 下半年: 7月——次年1月

2、各环节的时间跨度:

(1)申请、选题、审批、导师确定阶段:约30天(2)提纲起草及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约20天

(3)论文(设计)初稿写作、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约30天

(4)论文(设计)二稿或二稿以上写作、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约50天(5)终稿写作提交:约20天(6)答辩及成绩评定:30天

三、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方法和步骤

1、申请、选题

(1)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开始前,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校外学习中心提出 1 正式申请(填写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申请表,其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由校外学习中心统一汇总并预审。将汇总表以邮件形式发给网院教学教务部审批,申请表邮寄至网院教学教务部存档。

(2)学生需根据学院提供的论文(设计)选题及自己的专业选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题目。学生选题时,在首先考虑题目意义的同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条件,选择恰当的题目。一篇论文(设计)的题目不能做得太大,不要做因条件限制难以搜集资料、难以调查研究、难以完成的题目。

(3)学生申请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前必须已参加学习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正在学习的课程),不管是否通过。

2、审批、导师确定

学院将综合考虑学生选题志愿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情况,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论文(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学生到时可在网上或当地校外学习中心查询审批结果及导师的联系方法,同时网上下载论文(设计)写作格式模板,论文(设计)写作格式必须以该模板为准。

3、提纲起草及导师审阅意见反馈

(1)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在本题目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的各种不同观点、论据、数据资料。为写作参考方便,应将主要内容摘抄或复印成卡片,集中使用,避免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某种资料时,花费很多时间重新查找。多数题目的研究和写作,都需要作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即使是一编纯理论性文章也应调查了解社会上对相关理论及观点的认识。

(2)认真考虑本篇论文(设计)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

(3)撰写提纲,由当地校外学习中心统一汇总,并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网院教学教务部,转交导师审定。论文(设计)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设计)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4)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由网院教学教务部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各校外校外学习中心,并传达至学生。

(5)论文(设计)提纲是否通过,指导教师在评语中给予明确提示,若论文(设计)提纲通过,学生可开始写作论文(设计)初稿;若论文(设计)提纲未通过,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提纲,或重新查阅资料、起草提纲,并根据修改后的提纲直接进行论文(设计)初稿的写作。

(6)如未按时提交论文(设计)提纲,则视为放弃此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

4、论文(设计)初稿写作、导师审阅意见反馈

(1)学生按照论文(设计)提纲进行论文(设计)初稿写作,初稿写作完成后,由当 2 地校外学习中心统一收集,并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网院教学教务部,转交导师审阅。论文(设计)提纲未通过的学生,提交论文(设计)初稿时,应同时提交修改后的论文(设计)提纲。如未按时提交,也可直接进入下一写作环节,但要酌情扣分。

(2)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由网院教学教务部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各校外学习中心,并传达至学生。指导教师给出的论文(设计)初稿评语会明确提示初稿是否还需修改。如指导教师认为无需再做修改,则该初稿将被视为终稿;如指导教师认为还需再作修改,则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后,则进入下一写作环节。

5、论文(设计)二稿或二稿以上写作、导师审阅意见反馈

(1)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初稿继续搜集、补充资料,进行反复修改、充实、完善。二稿或二稿以上写作完成后,由当地校外学习中心统一收集,并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网院教学教务部,转交导师审阅。如未按时提交,也可直接进入下一写作环节,但要酌情扣分。

(2)导师审阅意见反馈,由网院教学教务部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各校外学习中心,并传达至学生。指导教师给出的论文(设计)二稿评语会明确提示二稿是否还需修改。如指导教师认为无需再做修改,则该二稿将被视为终稿;如指导教师认为还需再做修改,则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二稿进行修改,进入下一写作环节。

6、终稿提交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论文(设计)再次进行修改、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终稿完成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成册,由当地校外学习中心统一收集,并邮寄至网院教学教务部,转交导师批阅。同时,论文(设计)的电子稿以电子邮件形式传送至网院教学教务部。

四、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由各专业所在学院答辩委员会(至少5人)负责。答辩委员会成员由学术水平较高的副教授(或相当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下设毕业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至少要有3人组成。

(2)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本学院各专业的答辩工作,根据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最终决定每个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总结报告和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3)答辩时由答辩人陈述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时间为5分钟。答辩小组向答辩人提问,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质询,考核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与论文(设计)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时间为20-30分钟。(做软件类课题的学生,答辩前应由有关学院组织软件验收,经验收合格 3 后方可参加答辩。)

(4)答辩小组评定答辩成绩和写出评语。

(5)学生自正式取得学籍之日起,凡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论著(系第一作者),密切结合本专业,经学生本人申请,并经指导教师审阅,学院批准,可视为等同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可直接评定成绩及参加论文(设计)答辩。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初评和答辩两部分成绩组成,初评成绩通过及未通过的学生分三类:通过且必须答辩的、通过且可申请答辩的、未通过的(不及格)。

(2)初评成绩通过且必须答辩的学生,如未答辩,则视其放弃答辩机会,最终成绩降低一等次。如原初评成绩为“优”等次,未按学院规定参加答辩,则最终成绩为“良”等次。

(3)通过且可申请答辩的学生,如未答辩,则视其放弃答辩机会,最终成绩降低一等次,直至“及格”等次止。

(4)在答辩过程中,如果发现毕业论文(设计)有抄袭或其它严重违规之处,答辩小组对成绩有最后决定权。

(5)成绩发布

学生可直接在网上或至当地校外学习中心查询成绩。论文(设计)最终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将取得相应的学分,此后不得重新申请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学生可自行决定是否重新申请写作毕业论文(设计)。重新申请写作毕业论文(设计)视为重修,需按学分交纳费用,重修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成绩记“及格”。

(6)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100≥X>90)、良好(90≥X>80)、中(80≥X>70)、及格(70≥X>60)、不及格(X<60)。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优秀

① 观点正确,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理论。

② 密切联系实际,有分析、有深度、有创见,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③ 中心突出,论据充足,论述清楚,说服力强,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④ 材料丰富、可靠,能运用科学方法加工整理。良好

① 观点正确,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

② 较好地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较全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③ 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较清楚,文字通顺。

④ 材料比较丰富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中 ① 观点正确,能较好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

② 较好地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③ 中心明确,论据还较充足,层次还较清楚,文字通顺。

④ 材料还较丰富,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及格

① 观点正确,能基本掌握与本文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② 尚能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阐述清楚,文字尚通顺。

④ 有一定的材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不及格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及格

① 观点不明确,或在理论上有根本错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很差。

② 文章无中心,层次不清楚,逻辑混乱,文句不通。

③ 没有调查资料或材料,或材料凌乱、失真。

④ 主要内容基本抄袭于他人。

(7)毕业论文(设计)在教学计划中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设置。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申请学士学位者,毕业论文(设计)最终成绩应在中以上(含中)。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者,允许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重修一次,经重修成绩及格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但无申请学士学位资格;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格者,无再次申请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资格。

(8)毕业论文(设计)须独立完成。如有抄袭、代作等作弊行为,一经查实,其毕业论文(设计)无效并不准补写。若已评定成绩者,取消成绩;已准予毕业者,毕业证书无效;已授予学位者,学位证书无效。

五、指导教师

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应由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由助教任指导教师时应有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共同指导。

2、各专业所在学院(系)负责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3、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能及时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4、在工厂或工作单位进行的毕业设计,可聘请该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技术人员联合参加指导工作,以确保论文(设计)质量。

六、写作态度、写作要求、文本格式

1、写作态度

(1)学生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学生本人应对工作的质量负责,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工作,争取优异成绩。

(2)学生应主动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与指导,定期与指导教师沟通,听取指导教师对工作的意见和指导。

(3)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自觉遵守安全技术规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严禁抄袭。

2、写作要求(1)文体

① 鼓励学生写作“工作研究型”毕业论文(设计),即运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侧重于理论应用的类型。

② 如果学生具有必要的理论修养、研究兴趣、文字能力和研究条件,所选题目确有价值,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写成“理论研究型”,即对有一定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释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③ 不可将毕业论文(设计)写成“调查报告型”、“工作总结型”等主要反映实际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类型。

(2)文风

① 态度严肃。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可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

② 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讲究逻辑。

③ 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设计)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应简练,文字应朴实,不可过于繁琐,不可使用过分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分浓重的文学语言,不可使用过分直白、庸俗的市井语言。

3、文本格式

(1)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为: ① 封面;

②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摘要200字左右; ③ 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④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不少于8000); ⑤ 附录;

⑥ 参考文献(须查阅6篇以上相关资料)。(2)毕业论文(设计)正文段落层次划分标准:

一、(用于论文(设计)小标题)

(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1、(用于要点的排列)(1)(用于特征的排列)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3)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参考文献须做注释,清楚地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数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4)注释及参考书目统一用尾注,其规格为:

(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第XX页。

(论文)作者:《论文题目》,《杂志名称》XXXX年第X期,第XX页。(5)凡涉及计量的计算、图纸,必须采用SI制计量单位。

(6)毕业论文(设计)要用统一用打印,采用打印的毕业论文(设计)稿纸为A4复印纸,正文用宋或楷体小四号字(英语用新罗马体12号),版面上空2.5cm,下空2cm,左右空2cm,装订线一侧(左侧)增加5mm空白,单倍行距(英语用1.5倍行距)。

七、其它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每届一次。

2、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归档: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由学院保存,一般保留三年,其中被确定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送校档案馆归档。

3、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各专业可推荐5%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要写出不少于500字的摘要,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备案存档,并公布本届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名单,发给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荣誉证书》。

4、评选“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每二年按毕业学生数的1%评选一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并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5、学院将“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网上公布。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篇5

一、教育学类

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义务教育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3、教师教育

·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教师的素质研究 ·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4)教育管理 ·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 ·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 ·班主任素质的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校本管理”的研究

·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4、比较教育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

·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 ·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5、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6、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7、美育

·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 ·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 ·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

·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 ·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

·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8、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9、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研究

10、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 ·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

·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

二.心理学类

1、认知心理 ·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儿童左右脑功能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2、教育心理

·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

3、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青春期教育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篇6

2.知识的分类: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②第二阶段:联合阶段。③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4.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5.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②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③临时储存。

6.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7.工作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的保留大约是10秒至20秒。②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③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8.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9.组织:是指要对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10.精制和组织的区别:

精制: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11.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贮存。12.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长。②容量巨大。③未激活状态。13.干扰有两种:一种是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是倒摄抑制,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

1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②学习材料的性质。③学习材料的数量。④学习程度。⑤加工程度。15.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复习与反复识记相结合。16.元认知:即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17.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①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影响概念学习的难易程度的因素首先就是其定义性特征的多少与具体程度。②原型: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③讲授概念方式。④概念间的联系。

18.问题含有三个基本成分:①起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障碍。④方法。

19.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①理解与表征问题。②选择方法。③执行方案。④评估结果。20.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①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②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③急于得出答案。④具有辐合思维倾向。(同一方向发展)21.选择方法中常用的启发法有:①试误法。②手段--目的分析(小目标—大目标)。③逆推法(多种途径)。④类推法(熟悉的方式解决新问题)。⑤爬山法(走一步迈一步)。⑥简化(抽象出简单形式)。

22.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别: ①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②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专:快。新:慢。)③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专:质的分析。新:方法—尝试)④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23.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为学生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1)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头脑风暴法”(2)提出要求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3)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4)允许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2)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1)检查单法(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2)类比模拟法(原型启发法或对偶法)。(3)移植综合法(把某一学科理论,技术发明应用于其他学科,以产生新的结果)。(4)克弱转换法(得不到解决时,潜心寻觅事物弱点,从而得出创造性的发现)。(5)非逻辑联想法(卡片乱配法)。(6)侧向思维法(“反一反”思维方式,“反向思维”,把已有原理或方法颠倒过来求新出口)。(7)转熟为生法(有固定印象,想不到其他特征,把熟变生,天真看待)。(8)延迟判断(迟几天,再次解决)。2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5.元认知策略: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

26.一般来说,高自我效能感会促进人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27.制定计划和自我调节学习就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

28.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29.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30.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①可用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该策略。m②产生性缺陷: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原因:1)个体的原认知和认知发展水平所限。2)缺乏分析和练习。

31.自学策略: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32.学习者的个别差异: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性(场独立性、场依存性)。2.认知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性(理解知识的能力)。3.生物钟的个别差异性(“猫头鹰”“百灵鸟”)。4.学习进程的个别差异性。

33.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34.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35.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里成份。

3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倒u型(强未必效果好)36.学习的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M 37.学习的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M 38.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既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也可能交替发挥作用,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

39.强化可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40.普雷马克原理: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称“奶奶的规则”。41.普雷马克原理三点:(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2)强化与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3)用喜欢的去强化不喜欢的。

42.强化程序: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各种模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43.强化的副作用:当我们运用外部强化激发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慎重。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外部奖赏而损害其内在动机;对于学生一开始就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44.M认识好奇心: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好奇心可分为一般好奇心和特殊好奇心。45.一般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信息量的大小)。特殊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认知上的矛盾)。46.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投射测验,另一类是问卷测验。投射测验最常用的是主题统觉测验。

46.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图形 看书109页)

47.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48.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49.激发外来动机的措施:(1)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4)适当开展竞赛。50.激发内在动机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2)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3)培养学习兴趣。(4)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

51.怎样培养学习兴趣?(案例,至少用3条)(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6)不断矿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52.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53.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54.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55.柯尔伯格“道德两难”: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①避罚服从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①“好孩子”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①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5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经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及强化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初等教育毕业设计 篇7

第二是已经具有统一化的视觉印象。数千年的庞大文明和深厚底蕴简单地由几个元素来概括:长城、大熊猫、功夫等等, 已经成为标志性而又单一化的“国家印象”, 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形式。西方世界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结果是某些中国视觉元素被泛滥使用, 导致乏味单调的统一化视觉意向。

第三特征是设计教育缺少具有地方特点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华文化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基石和内容。在哲学观、民族心理结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设计教育中, 设计创作语言形式应该凸显形式背后的象征意义, 而这些象征意义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

第四是不能形成有效结合本土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教育环境。设计教育应该关注到设计作品所处的地理特点与设计师的意识在作品上所体现的区域特性。形式语言可以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情况下表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含义。

第五的一个特点是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出现断层。中国传统美学没有像西方美学一样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 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在进入近代前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变化。19世纪中叶, 以“和”为经验人生哲学的中国文化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阻碍时, 就放弃把自身文化传统、哲学经验溶入到更先进的西方文化中。这种状态导致了20世纪的中国“文化断裂”危机。

传统的美学价值观在现代经济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设计教育中仅仅案例分析和精神诉求不能形成对本土化设计的系统理论研究。在设计教育中探讨地方性的形式语言, 寻求本土色彩及风格的代表性图像, 以及本土风格的视觉印象是充分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造型元素的改良与取舍、转换方式使元素得以再造使之增值, 是现代设计表现的基础与载体。

综上所述,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各个院校之间的区别, 必须各自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可以具体到以下方面:

一、历史人文的时空延续

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 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设计形式。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包装、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等。在过去的数个世纪, 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模式, 都能够以现代的形式融入进设计教育体系中, 进行时空转换, 从而进行现代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变革。

二、不同地方性风格的视觉意向构成融合

设计在每个时期有不尽相同和同一时期又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 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 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 以达到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三、地方性材质及工艺的有效组合

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强调材质与工艺的美感。现代设计教育应当结合民族情操与习俗信仰学习传统的工匠系统, 包括地方性的材料及施工技艺的开发。要追求地方性风格的独有感官特色, 必须和当地的整体环境取得协调, 才可强化设计意见贯彻的深度。而将传统工匠艺术提升为现代设计制作方式, 透过实践的积累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 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 经历代丰富、发展和提升, 累积形成的一种审美方式。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所以, 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发展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摘要:设计教育在新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其民族性?笔者认为应该从理念上提高层次, 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地区之间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包括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特点来制定教育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用现代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 用创新的艺术精神对设计行业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族,传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1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重构“设计教育” 篇8

【关键词】设计教育转型 创新设计 大设计

一、背景与大家的声音

1.政府

金融危机后,各地政府都喊产业升级转型,“工业设计很重要”的声音不绝于耳。2012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上,信息部领导对工业设计协会建议:“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很重要。然而,工业设计这个产业本身要实现转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很多人希望工业设计能够点石成金,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工业设计很重要,却不是唯一重要的。

2.企业

一个OEM玩具的企业主,3年下来花了两百多万用于成立新公司,并让旧工厂转型,最后都失败了,最近解散的公司里面有3个工业设计师。其中一个诉苦:创新就是找死,不创新我只能等死。定居加拿大的他有很广的视野,他问我:“现在的大学有没有培养交互式的产品设计师?”在他的理解下,这个新型的职业是可以帮助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构建一条情感连接线的设计师。结果是到现在,还没有理想的人才,他又没有精力去培养。

3.设计师

一个朋友的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老大,他们的设计部门一个总监、一个产品设计师、一个平面设计师。老总跟我聊了对设计的态度:“设计对目前公司运营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钱之后可以找最好的设计公司来设计。”他的总监很不理解,为什么可以给设计公司100万去策划新品牌,也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团队呢?何况,他是想打造行业中的“苹果”的。高涨的设计热情之下却不信任自己的设计师的能力,在理想中要设计界的最高水平的出品,再面对项目的最终实现,两相对比显得那么的无奈。

4.后备力量

一个刚接触工业设计行业也很有灵气的学生请教我:“怎么准备去工业设计最好的德国留学呢?”和多年前的我一样,去德国和日本留学几乎是我们这代学生都梦想过的。我告诉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有点早,先了解一年设计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吧。我只建议你,你应该发展全面的能力,去美国比较适合。”去年暑假,她去了美国、欧洲游学交流,考察了著名大学和著名设计学院。回来之后跟我交流:“设计的面向好广,每个学校都有不一样的方向,我发现自己喜欢的不是德国的那种设计,我现在更向往荷兰的设计,像TUD和TUE那样跨专业整合的创新式设计。”

5.院校

我身边有一些同学想当高校老师,可高校日益抬高的人事门槛把设计艺术学硕士的教师梦想推向了博士学位,甚至留洋博士。设计本身就是实践价值大于理论价值的专业。在国内,设计类的博士点只有史论的研究,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学校拥有。他们不得不选择读计算机方向的数字化艺术博士,可与毕业直接相关的就是SCI论文。跨学科的文章经常不被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范式和语言认可,一次次面临被拒绝。毕业成了难事,不得不为文章揪心,设计实践的才华难以施展。问题是高校需要那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设计教师吗?

二、设计教育的症结

所有的声音可以用当下很热门的基于社会认识与需求、政策和制度、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的“产学研政”模式进行分类。

1.社会和产业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工业设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政策和投资与融资环境不成熟,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我们还没有进入像美国那样的消费社会,中产阶级的弱小导致了实际消费者对物品的需求层次偏低,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停留在粗糙的基本功能层面,功能创新、外观创新和信息化提升并不能直接驱动价值的提升并获得市场的更高认可度。因而,制造业中多为资源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加工驱动型,而非真正做到以设计驱动企业创新。

一个OEM外贸努力转型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失败,企业主呼唤真正的创新型设计师;另外一个企业指望一流的设计公司提升设计竞争力,结果设计与市场脱节,留下一套很优秀的设计方案,却无法真正地有力执行,也无法产生市场价值。

如今面临的挑战将无法在某一单独的领域里面解决,像环境问题、健康问题、可持续问题。需要多个专业在一种开放互动的环境中共同解决。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变化,设计教育“宽、专、交”的学科特点与现有院系制度、教学体系不相容,改革缓慢,以至于传统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现在企业的需求形成越来越大的鸿沟。缺乏既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能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的“T型”设计师。

2.教育与研究

大学教育是问题的源头。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时间短,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弱,并且依赖于艺术、建筑或工程系科。每个设计学院的起步点总会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记,而且很难在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中寻找平衡。许多学校的设计以建筑或艺术为导向可能会让学生有点技术焦虑症。但若是工程系下的设计专业,可能会深入探讨技术,很少涉及其他领域。正是这样的学科记号和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失衡会干扰年轻的设计师们去拥抱其研究领域的跨学科性质。

在企业,设计师的任务不是做设计,而是帮助企业产生价值,而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是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来制定的,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专业化",难以适应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狭隘的视野和僵化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后高转行率,高淘汰率。不少拥有设计抱负的年轻人看到种种现实之后,开始更向往设计教育更加完善和先进的发达国家。

总的来看,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在由制造到创造的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虽然政策也在引导,可似乎实际力度还不够明显。没有像日本、韩国过去以“设计立国”那样进行改革。教育的僵化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教育的制度没有让年轻的设计师发挥出才华,更多是游走于体制之内。

nlc202309030516

三、今天的设计

是什么推动着时代和教育的改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梳理这一切的出现,回头看的有多远决定我们能向前看的有多远。我们正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时代。它的特殊性,表面上来看是财富的迅速增加、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但本质上,则是一场知识的革命,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经济时代。 象征科技的蓝色曲线现在达到了高位,出现了种种问题。象征着创意设计的橙色曲线正趋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时代需要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新思维。

如果我们生活在实体化的农耕社会,那么需要读好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四书五经”,就可以被称之为“人才”,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作为对GDP主要贡献的农民,甚至不需要识字,凭借代代相传的农耕经验就能过日子。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形成于工业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效率优先的社会,典型的模式就是:学生们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授知识,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把每个人都训练成合格的“产品”。这个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劳动密集型的工厂,每个人都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因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不犯错误。遗憾的是,我们都清楚,劳动密集型在当下意味着低工资、低水平的竞争力。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你不能用跟造成问题的同样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现在及未来我们处在服务、体验综合化的商业社会,财富来自于掌握知识、信息的整合,竞争力就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而是按照旧方式培训出来的人,是循规蹈矩的一般工人,不是只是商业社会渴求的创新型人才。

世界在呼唤新的设计教育:一种不乏创造力却更负责、更智慧的设计教育,一种将重点放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全新的、突破的、颠覆的思维超越教育,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设计教育。

四、变大的设计

设计是人类规划并实现规划的能力。人类的“总设计”是实现更加健康、美好、合理的世界, 进一步提高生命的价值。设计曾经作为商业活动里面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不断为科技创造商业价值的方法。现在社会的变革,使得设计逆流而上,设计师致力于解决组织结构和社会问题,交互、服务、体验新的领域。 科学家对真理特别感兴趣,致力于研究物的关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却非常细微的进步;设计师是实践者,希望搭建人与物之间情感的桥梁,以此让科技应用过程中产生巨大影响。

一直以来,商业是科技的目的之一,需求驱动着技术的演变,技术决定了设计和创新的可能性和成本。在市场经济下,需求被不断催生,效率和利益驱使技术被不断改头换面。使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更关注于造型、形式、语义、功能、材料、制造,工业设计一直被狭义的理解为工业产品设计。

追随历史,industrial (工业的)源于industrious(勤劳的),industrial也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伴的一种心态。industrious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教改革者。这些改革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境遇的精神。

这是一个“人”与“物”双重觉醒的时代。如同新的一场“文艺复兴”,社会学、人类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人性的更深入思考和对人类需求的更深刻关注和认识。而"物"的觉醒,在这样一个传感器、控制器、控制装置无处不在的世界里,"物"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这个时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industrial design更适合于被翻译成“具有创业精神的设计产业或产业设计” ,专注于组织系统架构和服务的设计师的数量也变得与实体产品的设计师一样多,我们需要新型的设计师。

在一个传感器、处理器、控制装置和界面无处不在的世界,社会面临更加复杂、综合的问题,重点已经转移到了交互、服务和体验上。科学与技术,人与社会,商业运行的规则,并行着艺术的美感与想象力,这一切是新时代设计师的使命与挑战——更是饱含着机遇。

五、设计教育的重构

历史的发展与过去的定位,使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产生局限性,以至于传统设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多领域、跨学科特性。僵化的体制和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我们的新教育模式需要培养具体广泛视野和前瞻性的“T型”人才,它将融合艺术和科学,是人类移情的结果;它更加注重交叉学科,更关注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商业、现代技术。 但又不能照搬这些学科的课程,必须和设计结合,建立满足于设计专业需求的课程。

广泛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让我们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要保持广泛的好奇心。一种从“小T”到“大T”的进步过程,也就是在不断的深入学习某一个领域,钻研某一个问题的过程,将更多的知识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深度与广度得到同时的扩展而非“TTTTTT”。 看似设计好像越来越大,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这同样会使方向变得灵活过度却失去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必须在这个教育模式下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定位,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才能被认可。

从本科到研究生,设计教育应在探索一条重视工具到掌握方法,到设计思维,到理解问题,再到追寻意义的“双T”发散和收敛的过程。

本科阶段,重点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摄取,通过每次暑期实践强化该学年的知识体系,慢慢从实体化的技能到构成方法、设计流程与方法、设计思维。在大三的时候加入更多时代需求的能力,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和系统设计。转入毕业学年,整合所有的资源服务于毕业创作,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演练。

研究生阶段,巩固基础并借多学科团队应用并强化多学科知识体系,与项目结合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考,以问题为导向(通用问题、社会问题、商业问题、个人问题)追寻设计的意义并完成毕业研究。毕业之后寻找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并可持续地学习和更新。

六、未来的设计师

21世纪的中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设计师,预测未来的能力实属必要,而预测这件事情简而言之就是解读世界潮流。解读世界之余,设计师会掌握流行趋势的脉络,并基于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依据流行趋势,设计未来。

设计师一面解读世界潮流,一面会提出政治、文化、科学的未来方向,然后绘制能够指引我们通往该方向的地图。设计实践者不仅要预测未来,更进一步地,还必须在那之中,找出足以创造价值的点子并将其付诸实践。 诸如:产品和信息的深度链接、系统化思考设计、服务商业模式、过程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设计、大国崛起的海洋时代设计……这些将会成为是这个时代和未来面临最热门的思考,适应未来的设计师可以从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命业。

邱懿武 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竺可桢学院设计创新班。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对传统行业的整合创新、数据化的设计与制造业融合的商业模式。2009年至2011年,荣获5项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2项美国IDEA奖,1项IF材料趋势奖。此外,还荣获过30余项国内外设计(商业设计、创业设计)奖项。

上一篇:无情的爱900字作文下一篇:年会流程详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