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专业

2024-09-07

初等专业(共12篇)

初等专业 篇1

2005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 决定在全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 以此为突破口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 即初等教育专业, 改善师范生培养模式, 全面加强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如何将这批学生培养成“全能型”教师, 使他们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且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体育作为全能的一面, 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我们从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等方面作了探讨。

一、体育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必须使教育对象达到专科人才的一般素质要求, 而同时作为高等专科的一个特定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 还必须达到两个要求。

(1) 必须达到“专科”体育水平的要求。五年制师范的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之一, 教学重要点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优良思想品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必须达到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要求, 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体现“师范性”, 从世界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 小学教师须能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 其中当然也包括体育教学。因此, 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拥有健壮的身体外, 还要求他们掌握小学体育的基础理论、小学体育的教材教法, 培养其初步具有担任小学体育课教学、卫生保健工作以及组织小学体育活动的能力。发展学生特长, 对部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通过选修体育课, 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和从事小学体育工作的能力, 使其能够基本胜任小学体育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

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的《体育与健康》教材的教学内容是分学年按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编写的, 没有分课次进行编写, 这样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教师的主动性, 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和组织教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中学, 他们的体育基础相当薄弱。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尽量与小学有关的体育项目相结合, 讲求基本技术、基本动作, 抓住细节。课程由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组成。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培养小学教师是三年制, 现在是五年制专科, 教师必须明确五年制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学习并领会五年制教育纲要和课程要求, 通盘考虑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同时, 要有创新意识, 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努力探素一条适合初等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新路。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 研究教学改革, 提高业务素质。

要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等把精彩的比赛视频、动作要领、动作结构原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增加教学知识密度, 扩大教学容量, 节省教学时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形势, 展望未来, 明确奋斗目标, 使学习体育知识, 锻炼身体成为学生自觉行为,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所面临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竞争的社会, 要想在这个社会上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除了知识能力外,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身体也是必需的。培养师范大专生, 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把能力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我们在二年二期安排了学生编排徒手操, 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完成, 教师评价的成绩作为体育课成绩的组成部分。在三年一期注重队列队形指挥能力的培养, 由体育老师组成评委, 学生集中过关, 把过关的成绩作为体育课成绩的组成部分。在四年一期把能力培养上升一个级别,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完成, 学生编排器械操或双人操。课程的结束部分由学生完成, 学生编游戏或放松舞蹈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并定期开展体育知识系列讲座, 每一年安排了裁判员培训考级等工作。精心组织班级球类比赛, 校田径运动会,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组织过程, 学生配合老师履行裁判员职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生长点, 因此, 在体育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黑板报、体育艺术节、体育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从而达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 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 诸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高等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交流, 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初等专业 篇2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91年1月

政治面貌

团员

学历

大专

现户籍所在地

文山州丘北县

毕业学校

昆明学院

婚姻状况

未婚

所学专业

初等教育

毕业时间

2010年7月

通讯地址

丘北县双龙镇

邮编

663200

联系电话

个人特长

word、excel办公软件

单位:平远红阳幼儿园

时间:2009年6月-2010年6月

工作描述:开学前在各街道、小区宣传学校概况及条件并积极招生,以争取更多学生入学本园;对入园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智力 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 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上课、下课对学生进行接送并定期做家访。

个人评价

初等专业 篇3

关键词:五年制 小学数学教师培养 本体性知识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C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90-0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这就对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其中学生的数学本体性知识结构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文针对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现状调查展开,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确定数学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充实,以完善学生的数学本体性知识结构。

为了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现对长沙师范学校初等教育专业11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数学知识状况的问卷调查。从报告中抽取20份有效问卷进行批阅整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师范生数学本体性知识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1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本次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统一回收

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信息;第二部分是正式的教师知识测验;第三部分是对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教师知识测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学课程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其中数学学科知识包括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抽象思考能力、数学史与数学思想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数学教学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下表是教师知识测验的各种能力相关题目数量的统计。(见表1)

1.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测试者全为小学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共110人,共收到有效答卷78份。现从中抽取20份,其中女生15份,男生5份。

2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调查的分析报告

对抽样问卷中数学课程知识问题进行批阅后,将试卷的调查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统计学生答题正误数据,然后再将四部分数据整合对比,具体数据分析过程和相关结论如下。

2.1 数学课程知识

分析整理出学生数学课程知识成绩的频率分布,利用概率统计工具可以做出如下的直方图(见图1)。本部分测试题总量为8个,学生正确量的平均数约为4个,平均正确率为50%。其中65%的同学正确率未超过50%,抽样试卷中仅有1份答题全对。抽样试卷的结果分析說明,大部分同学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关注不够,理解不深入,不能很好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2 数学学科知识

对抽样问卷中数学课程知识问题进行批阅后,将学生答题正确数量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出学生成绩的频率分布,利用概率统计工具可以做出如下的直方图(见图2)。本部分测试题总量为18个,学生的平均正确率为61.11%,30%的同学正确率未超过50%,40%的同学正确率集中在70%附近,只有1人正确率超过80%,无人答题全对。问卷题目的考试内容集中在初等数学知识点,试题难度正常,但高分率很低,不及格率偏高,学生的学科水平普遍不高。

2.3 数学教学法知识

对抽样问卷中数学教学法问题进行批阅后,将学生答题得分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出学生成绩的频率分布,利用概率统计工具可以做出如下的直方图(见图3)。本部分测试题总分为20个,划分成四个等级,得分0~5分为四等,5~10分为三等,10~15分为二等,15~20为一等,10分以上为合适。70%的同学不合格,30%的同学为合格,仅有1个达到优秀。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未能很好理解数学教学的原理,掌握的教学方法有限,教学设计水平偏低。

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数据分析,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学知识的整体状况一般。他们在数学学科理论知识答题最好,平均正确达到61.2%,其次是数学课程知识的答题情况,平均正确率为50%。而数学教学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差。

2.4 教师知识来源

对调查问卷上的知识来源途径进行赋权处理,使用matlab对加权结果向量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模型的数据结果,总的来说,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知识来源的评价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重要、次重要和不重要的来源。对师范生的教师知识来源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该表显示,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认为对于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知识最重要的来源是教育见习与实习,数学教法课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法知识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类课程对培养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大学前的数学课是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数学学科知识来源。他们普遍认为家教对教师知识的发展最不重要。同时学生也认为微格教学的经历对于他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没有作用,数学教学法课程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作用,而教育类课程对数学教学法的学习影响最小。(见表2)

3 完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建议

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掌握三种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是指教师具备的某种学科专业性理论知识,它是教师具备专业主体知识的基础条件。小学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即是指数学相关知识。

调研表明,数学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主要原因是由于数学课程内容以及数学素养培养的局限性。相应的对策是:数学课程设置的改进;改进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普遍缺失的本体性知识予以弥补。

3.1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法知识最为欠缺,其次是数学课程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表现得较好的是数学学科知识,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各个领域的数学学科知识上的表现都一般。因此,初等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较多地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而对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也显示,大学数学专业课的设置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学学科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考虑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提供适合数学课程。

(1)调整、充实数学课程的内容。

一方面加强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与数论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从学科视角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驾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

(2)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和质量。

调查结果中突出显现的问题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数学教学法知识最为欠缺。而对教师知识来源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教育见习实习教学方法知识的学习最为重要。开设教育实践类课程有助于学生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化对教学理论的理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2 改进初等教育专业數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关注学术性而轻视师范性;注重数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结论的严谨性,忽视学生的真正理解与意义建构。其必然结果是不少学生学习时一知半解,学习后很快遗忘。

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数学课程,为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必须进行教学法加工,使之转化成为易于认知的“教学形态”;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锻炼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师,使他们学习并善于完成这种转化工作。这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的重要体现。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又不忘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观察、实验、猜想、探索与推理、证明兼顾,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帮助他们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似地,如果在师范院校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高等数学的学习与初等数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学校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容易在小学数学教学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40-45.

[2]张业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状况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探索 篇4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即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注重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师德的培养, 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2.师范性原则, 即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突出小学教育的特点, 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的方向。

3.综合性原则,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这不仅包括文理之间的相互渗透, 也包括文科各学科和理科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以培养教师全面化、多样化, 一专多能的素质。

4.实践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和从教实践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又具备良好的从教实践能力, 并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教师素质。

5.前瞻性原则, 课程结构体系应具备适当的弹性和超前性, 以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重点

1.课程设置要强化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 突出小学教师综合培养。

(1) 课程设置要全面化、多样化

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小学教师综合技能及与小学生的沟通及照顾其成长的能力。小学教师除了需具备宽厚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 精通任教科目, 还要求具有进行教学实践、与人沟通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实践、职业关系三个方面。

(2) 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弹性化

小学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相对多样化、弹性化。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强调综合性, 具有弹性,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修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重视学科的交叉设置, 为师范生成为小学教师所需的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课程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效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克服通识课程内容相对狭窄、观点陈旧, 实践性不强, 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抽象, 缺乏实践性的缺点。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大学与小学长期合作关系是教师专业化的有效手段。联系周边的所有小学, 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 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 增加在小学进行的专业课程, 加强师范生对小学情况包括小学每个年级的年龄特征的了解。让师范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 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加大实践实习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强教育见习、实习, 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 首先, 保证实习时间, 优化实习内容, 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包括教研活动、班级管理、教工大会等。其次, 进行分段实习, 将实习贯穿于每个学期的教学中,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小学教师职业, 还能使学生有时间对其教学体验和感悟进行消化。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1.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2.调研、分析专业定位、岗位能力, 写出分析报告, 提出对应课程模块。

3.依据专业定位, 设计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素质结构, 设置课程及实践教学项目。

4.根据小学理科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趋势, 分解支撑该能力的知识点, 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 形成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标准与实施办法。

四、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初等教育 (理科) 专业“以能力形成为主线”的要求, 确立构建如下合理、健全的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

1.学年课程分布体系

(1) 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学生:

2.5学年为理论课 (含校内实践课) +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 即2.5+0.5。

(2) 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生:

2学年为高中课程+2.5学年为大专理论课 (含校内实践课) +0.5学年为校外实践课, 即2+2.5+0.5。

2.必、选课程体系

必修课程达到“理论够用”目的;选修课程达到“知识面广”目的。

3.课程模块体系

(1) 理论课程模块:

公共课 (基本素质课程)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核心主干课、其他主干课) 、职业素质课 (职业基本素质课、教师基本技艺课) 三类六模块课程体系。

(2) 校内外实践课程模块:

实验课、综合训练课、教育见习课、教育实习课和教育调查课共五类实践课程模块体系。

4.理论实践课程比体系

逐渐提高实践课程比例, 达到“技术精湛”目的。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41.08%。

5.选修方向课程体系

在完成专业必须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后, 设立若干个专业选修方向供学生选择, 拓宽学生在小学教学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应东.学前教育三年建设方案 (2013-2015年) .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研究, 2007, (5) .

[3]惠中.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2) :35-41.

[4]高璐.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3) :30-32.

[5]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 :77-80.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篇5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我名叫,今年毕业于XX大学初等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我充分掌握初等教育专业的所有知识,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话二乙和“三字笔”考核,为以后执教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具备从事科学教育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教师素质。

在工作上我能好地独立开展工作,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调配能力;在思想上,我要求进步,努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树立为公产主义奋斗的理想,求职信《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

大学时期是我不断进取、逐步完善、充实自我、开拓奋斗的时代。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莫大的责任,大学四年的学习让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了基础。相信今后能全面地完善完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愿将这份爱心与责任并存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衷心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此致

敬礼!

初等专业 篇6

21世纪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社会背景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的变化,给小学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模式和策略带来相应的变革。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三是教师的训练工作。面对时代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技能培养路径有助于帮助师范生顺利走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体系。

一、语文教学技能的构成

在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中,教学技能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活动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拥有的教学熟练程度和水平,为教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性和心理支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师范生所具备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是指师范生需具备的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预设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等。教学实施及技能是指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语文课堂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板书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作业设计与布置技能等。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是指师范生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后反思技能、评课技能、试卷设计与评价技能。

二、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师范生所学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的教学理论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在训练内容上更多的是注重师范生的一般教学技能训练,导致师范生的教学训练结果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关联度很低,甚至存在与具体操作实际断裂的情况。一些已经上岗的“未来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习阶段或入职后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指导他们教学行为的并不是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校得到的教学技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教育专业在教学技能包括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错误的逻辑前提,即对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会提高学生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技能的理论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视模仿、忽视个性化教学的培养,从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我们不否认教育理论对师范生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但是无限制地放大理论作用或者机械地照搬书本理论,也会造成课堂活力的缺失,因为小学的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

第三,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时间不足。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压缩了实践课程的空间,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占教育类课程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教育专业专门提高语文教学技能的课程主要依靠《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教学技能》进行,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仅仅靠这两门课是不够的,师范生的规范字、口语表达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息息相关。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不应该是单纯的理论课程,也不能是简单地操作教学技能的实践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综合师范课程学习中彰显语文教学技能的实践意义,并且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课程。再一方面,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偏短,一般是六周到八周。一些小学考虑到教学质量和升学压力,对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普遍不热心,以至于师范生真正能够实际授课的时数太少,实习过程常常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实习生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提高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对策

(一)开展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据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这是时间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三是教师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扩大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师范生教育类课程中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开设相关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语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程;二是开设围绕教育实习和教师招聘面试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法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教学训练和微格训练为主要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使师范生初步形成备课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调控技能、评课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等多种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师范学校还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师范生的模拟训练活动进行点评,促使师范生的训练模式不脱离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只有实践加反思,师范生才能对教育技能形成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形成教学智慧。

(二)理清课程体系,为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奠定知识基础

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这三个层次构成。在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应围绕语文技能训练目标,合理处置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尤其是以学科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法类课程,以及侧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教材与教学案例分析类课程,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也十分必要。从师范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学校)的反映情况来看,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由此在政策导向上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学科教学的学理分析和多元评价,以及运用多样化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和评价的理解,强调教学的方法取向,把教学经验视为教学知识的一种来源以及学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经验和行为。

(三)开辟多种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加强与教育实习资源的整合

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育语言技能、课堂节奏的掌控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等都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历练,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场域。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将见习实习与教学法课程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协同起来。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学年上学期,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得学生的教学技能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可以将教育实习放在大一的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进行。第一学年的实习目的是让师范生初步熟悉小学语文课堂设计原理,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上的缺陷,例如普通话水平、三笔字、备课技能、教材解读技能等。在师范生明确自身相关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的情况下,再返校后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在师范生的最后一年,再次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教育技能。因此,建议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且在传统实习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加强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部门的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教学实践合作项目,成立教学技能训练会,加强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利用寒暑假开设教学实践活动,为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初步形成创造条件。另外,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带队老师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臻晓.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1).

[3]“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4,(11).

初等专业 篇7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 实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 良好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面对今天的教学对象 , 教师必须努力通过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把课堂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潜能, 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始终将教师的鼓励、宽容与信任融入教学, 倡导用情感化育学生的心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才能开展有效教学。

二、优化教学内容, 充分体现师范性

密切联系小学教学的实际, 针对不同程度、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对象优化教学内容, 保证课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课程教学推动学生合理构建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结构, 提高数学素养, 最大限度地体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如教学内容增加了《数集》, 为学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灵活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构建能够体现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营造互动的教学情景, 开展有针对的教学活动, 提倡教学中的互动, 实行多向交流, 构建了“老师主讲、学生自学、课堂讨论与习题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并能够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 以“双基”为突破口,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 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优化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五、勇于教学改革与创新, 体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

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 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选择教学内容安排了自学, 并通过课堂检查指导, 课后考核等手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矩阵等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自学、交流、提问、小结, 效果明显, 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小学教师必备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引领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设计的意识。通过教学实现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师范性。

六、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工作的一致性, 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中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思想, 多年始终坚持有序实验, 效果明显。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培养专业思想已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撰写的实验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思想》获全国高师数学工委论文评比三等奖, 并发表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七、建立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出必要的教学反馈意见

1.以教材中习题为主, 辅助以课外习题和开放性题目。

创设研讨作业习题, 延伸课堂内容。作业全批、全改、全记录, 及时讲评, 师生互动。

2.考核办法:

推出分段与课程考试相结合, 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并在组内得到推广。

在命题的时候要求基础知识占60%, 能力考核占40%, 增加能力运用的考试内容, 减少记忆型内容, 要适当有课外延伸部分,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态度, 弱化“一次考试定终生”的成份, 成绩评定实行总评的办法, 加入平时的学习成绩。

考试课总评成绩=考试分数*0.7+平时成绩*0.3,

考试课成绩=考察成绩*0.6+平时成绩*0.4。

包括:判断、选择、填空、计算、解答、证明和综合题。其中突出了对“双基”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良好。

初等专业 篇8

1 具备体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1.1 目标的需要

初等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无论是课程目标、维度目标还是水平目标都明确提出“师范毕业生要初步具备从事小学体育工作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体育的“双重目标”,既要重视自身体育锻炼实践,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能力,又要熟悉小学体育和体育教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不仅要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还要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教学能力。

1.2 现实的需要

首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走向社会,大多数人会进入教师行业,担负中小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运动技能、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对学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日常行为的形成。

其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从事课程教学,大多数还要担任班主任,有的还将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工作。这些工作离不开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活动和郊游、看电影、参观展览等各类校外教育活动,这些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最好的培养途径就是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多进行口令、队列队形、体育游戏等活动的组织锻炼。

最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比赛是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上,更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学校仅靠几名专业体育教师完成全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是不可能的,所以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到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是现实的需要。

因此,培养和提高初等教育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实施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因此,初等教育专业体育课应紧紧围绕“教师”这一“角色”目标而组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获得完善的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1 口令的训练

口令是体育教学的特殊语言,准确、宏亮的口令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口令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功,教师掌握喊口令技术,对于提高指挥能力、确保教学效果都有积极作用。喊口令、调动集群活动的队形是每个师范生基本的学科能力之一。

口令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安排在体育课堂上、早操及课后进行。课堂上,先集体学习,再分组训练。教师示范,大家集体学习训练, 要求口令正确、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有一定基础后,再分组训练, 小组里每个同学轮流练习,担任“教师”,结合队列和体操队形,调动指挥技能的训练,教师发现问题,先个别纠正,等各小组训练结束后再对普遍问题集中讲解、示范、再练习。课后安排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在早操时间集体练习;对个别发音不准确,性格内向的学生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自我训练。

2.2 课堂组织能力的训练

课堂组织能力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内容,科学地安排场地、器材,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的能力。体育课的场地较大,学生较分散,且又处于活动状态,所以组织工作的难度比其它学科大。另外,教师要经常组织全校性的比赛,担任班主任或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的还要组织各种活动,对于他们来说,组织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的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一般在学生进入二年级时开始实施。首先从开始部分训练,如上课的队形、检查出缺席人数、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等;其次进行队列与体操队形练习,要求学生能够边做示范边喊口令,边做操边进行指导,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技巧;最后训练学生对整堂课的组织把握,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人数、场地大小、器材数量等因素合理组织教学,这部分可以和学生担任“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2.3 教法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方法是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有效途径。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先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给学生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容和使用条件;再通过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不同应用,让学生对各种教法既有理论认识,又有实践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确定教学内容,选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后,和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哪种教学方法更合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最终达到学生在学会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学会了教的方法; 还可以带学生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情况,让学生拓宽视野,充分理解教法的使用。

2.4 课堂掌控力的训练

通过备课与说课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整堂课的掌控。

第一个环节提前布置任务。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小组,给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求学生确立教学方案,明确教学方法,编写教案,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说课。第二个环节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根据自己小组编写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第三环节讨论点评。每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所有小组展示完后,由每组组长对自己团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最后整体点评。通过备课与说课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教学方案、选择合理教学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宏观掌控力。

2.5 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是初等教育专业提升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天天都在上课,体会着“教”与“学”的过程,但是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教学”活动的实施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先让学生从课堂内容的首尾部分开始入手,即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口令能力及胆量,引导学生步入“教师”角色;再让学生组织体育游戏,在游戏组织中了解学生的体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及时讲评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在学生教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组织课堂的基本部分,即体育课的中心“教学”部分。这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各种教法的运用情况,如一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教广播体操的顺序是“讲解、示范、再讲解”,教学之后,大家一起分析:“声音洪亮,示范正确,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讲解太多,专业术语太多,示范面太多不易模仿等等”,通过教学展示,把学生自己不易看到的优点和缺点表现了出来,再通过大家的分析,教师的讲评,让每个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不断提高。让学生组织整堂课的活动,体会完整课堂教学。

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体会,学生不仅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动机,还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取长补短,更能亲自体验做教师的情感,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喜爱。

3 结语

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跨度最长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养成体育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学生具备体育教学能力意义重大。在体育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师”这一明确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练、多体会、多实践”,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摘要: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体育教学能力对将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加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有关措施。

初等专业 篇9

关键词: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初专化学,教学,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学生是在我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由朝鲜族初中毕业生组成的, 我校计划用五年的时间, 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称职的小学教师。将来的这些小学教师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孩子, 孩子们的年龄小, 但他们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无论是生活中的知识还是课本中的知识, 他们都想知道答案, 所以说, 我校培养的这些教师的素质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学生的眼界和学识。所以, 该专业的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但是, 近年来,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面临的招生现实是不容乐观的, 在多数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的学生都到高中学习了, 而进入我校学习五年制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平均入学成绩比一般的高中生的入学平均分要低200分左右, 而这些差距不仅是成绩上的, 更多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的。面对此困境, 我们应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呢?为此, 我校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把《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 这样, 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1. 做好化学教学前期工作我校五年制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是“3+2”培养模式进行教学, 从知识的深度上来讲, 和正常的高中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照搬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法, 不做适当调整,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甚至导致个别学困生学生放弃学习,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设计与安排, 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对学习需要认真分析由于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薄弱, 所以, 我们要结合初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根据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及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特点来考虑, 从全方位的角度来来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不仅使理论更加系统, 还要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注重学科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适度性。为此笔者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后, 制定了辽宁民族师专出专用《化学》教学大纲和初专用化学教学计划, 还修订了《化学》作业要求及《化学》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教学管理文件, 以保证化学科目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科教学质量。

(2) 对学生认真分析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 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之间关系。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又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 要想教学成功,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五年制初等教育 (朝鲜语) 专业的绝大数学生化学基础较差, 在学习中他们比较自卑, 自信力不够, 学习态度也比较敷衍, 在学习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力和毅力, 做不到有始有终, 但是初专的朝鲜族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 他们思维活跃、单纯、懂礼貌, 因此, 在教学时要扬长避短, 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既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 体会学习的乐趣。另外, 还得分析初专《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和内容, 合理的就保留, 不合理的就删除。

2. 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初专朝鲜族学生的特殊性,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各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师范技能与实验技能。

(1) 多联系实际, 激起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化学在生命、环保、健康等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提高。在教学中, 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原理等知识, 还应当适当讲一些与理论有关的化学常识现象等知识, 使学生们对化学学习感兴趣。例如:在讲乙酸的化学性质酯化反应时可以解释秋天去果园和夏天去花园是能闻到香味的原理, 白酒打开瓶盖后放置时间长会散发出香味的原理, 这样学生们感觉到贴近社会实际, 贴近生活实际, 从而能提高学习兴趣。

(2)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知识面宽, 为增强教学效果, 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教法, 如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 而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对抽象的微观结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经行教学。现代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多媒体可以, 处理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 这是普通的说课教学无法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不仅突破了教学的时间还拓展了教学的空间,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 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 参与课前讲解, 提高学生自觉性和表达技能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技能, 可以在讲新内容前找几名学生到讲台上, 讲述现实生活中与其有关的知识, 要求学生课后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且和教学相关的题材, 找好题材后, 学生还要准备答案、讲解的时间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讲课的心理素质, 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一般的期末考试时, 我们会设计两道题10分左右的实际解释题, 如:人们吃馒头是越细嚼越甜的原因如何解释?这些措施能促进学生激起兴趣, 丰富化学知识, 为从事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3. 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模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评价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 应确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 以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我校初专《化学》课程的评价指标有:课堂出勤, 课堂纪律, 作业情况, 课堂提问及单元考试, 期末考试, 其权重分别为12%, 12%, 12%, 24%, 4 0%, 其中, 适当降低了一次性期末考试所占权重,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 使的考核更加客观、科学。

(1) 课堂出勤五年制初专生 (朝鲜族) 刚入学时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积极性不高, 出勤率也较差, 所以和学生交代清楚, 出勤主要看病假、事假、旷课、迟到、早退等方面表现。出勤分最容易得, 只要出勤好就得出勤分满罐。要是整学年下来挂六科就得降级, 大部分学生领会到了不想挂科, 那就不能忽视平时成绩。结果从14级普师班看, 上学期请假的人几十节, 下学期请假的才4节, 课堂出席率明显有很大提高。

(2) 课堂纪律五年制初专生刚入学时因为学习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浓, 课堂上集中力较差, 课堂纪律主要看上课趴在桌睡觉, 上课玩手机, 上课交头接耳, 扰乱课堂等方面。只要纪律好, 几乎都能得纪律分满分。结果14级普师班看, 上学期因上课时扰乱课堂三位科任老师与学生发生过冲突, 有一名学生因扰乱课堂还受到了警告处分, 下学期没有一个同学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而且课堂纪律明显转好许多.

(3) 作业情况升入我校的五年制初专 (朝鲜族) 学生大多数初中时都不爱写作业, 在写作业中存在一定的抄袭现象, 这样, 作业的课后巩固、查缺补漏的作用就无法实现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我就每堂课给学生留出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作业, 并且要求他们尽可能当堂完成。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 不仅杜绝了作业的抄袭还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 可谓一举两得。

(4) 课堂提问及单元考试

我校五年制初等教育 (朝鲜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所以应适当地用提问法教学让学生们大胆地开口说话, 一学期下来必须每位学生至少提问回答一次, 这样坚持下来能提高学生们的解答能力。另外每个月每章进度结束之后必须进行一次小测验, 通过测验总结能了解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并发现不会的内容即使给予讲解, 有助于学生们已学知识巩固。

(5) 期末考试所谓期末考试, 我们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学生, 力图体现学习《初专化学》的价值, 所以, 在考试时我们的试卷应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要注重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培养从事专业能力的考查, 这样的测试才是有针对性的, 才是更专业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端向党.高职高专教育考试模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

初等专业 篇10

一、思想发展状况分析

( 一) 政治信仰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80.4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信仰、追求, 其中81.84% 的学生信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党和政府的态度方面, 86. 72% 的学生表示对党和政府信任或基本信任。在对待入党问题方面,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90%以上的学生有强烈的入党愿望。通过调查, 我们认为当前师范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 受年龄限制, 政治信仰还不是十分确定。第二, 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 学生的政治信仰存在一定错误倾向。第三, 我们的教育工作, 特别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一定弊端,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导致学生在政治信仰树立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方向性、深刻性、坚定性。

( 二) 思想观念方面

思想观念的问题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三观”方面的主流是好的, 大部分学生对人生目的和价值、个人与集体及国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着正确的看法, 在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等方面均有着合理的认识。结果显示,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 86. 24%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压抑烦恼、单调空虚。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在学生“三观”发展、形成的过程中, 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 造成的破坏, 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缺乏足够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有些信念还不够坚定、表率作用还不够突出。

二、学生发展状况特点的分析

( 一) 五年制师范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五年制师范生年龄跨度在15 ~21岁之间, 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初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学生在思想方面也表现为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来讲, 在思想观念上, 他们的世界观、信仰45.12%逐步定型。例如, 在关于有无信仰的调查中, 一年级有20.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而到了四、五年级则下降了, 这说明学生在追求、信念方面的目标日益清晰, 心理、思想日趋成熟。

( 二) 五年制师范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学习过程中, 学生面临的矛盾冲突有多种多样, 既有认识上的矛盾, 又有思想观念上的矛盾, 也有能力方面的矛盾。例如, 尽管大家都认为送礼是一种不正之风, 但相当一部分同学明确表示, 如果送礼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一定要送,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思想态度上的矛盾。总之,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现实教育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差距和矛盾引发了学生成长上的渴望。对他们来说, 矛盾斗争意味着作出选择, 意味着寻求对自身的超越。

( 三) 五年制师范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受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

五年制师范生的发展主要受教育、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因素占主导地位, 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在教育的真空里进行, 其他各种影响因素不是我们回避的对象, 而是用来作为发展学生的积极条件。我们要树立系统的教育观念, 一方面, 我们要演奏好教育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 要使其他影响因素成为配合这一主旋律的美妙音符, 齐奏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优美乐章。

三、关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

( 一) 正面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模式, 也是教育面最广、效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对前三年的学生应多采取正面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大会、主题班团会、各种报告会、小组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思想观念、理想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 也可以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来为在校生做报告, 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思想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陶冶学生情操。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对前三年的学生侧重于政治信仰、世界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 后两年的学生侧重于专业思想、教师职业道德、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教育。

( 二) 自强自律模式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五年制学生中后两年的学生已基本具备自我管理的条件, 所以, 建立学生管理的自强自律模式, 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发展学生, 最终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最佳结合。第一, 建立良好的自律工作模式, 确立自律管理的工作目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要认识到自律模式是对自身能力、思想素质等的有益挑战, 进而相互督促, 共同去构建科学、民主、自主、自制的自律工作目标。第二, 提供与开展自律工作模式相应和必需的各种内部、外部条件。第三, 建立自律管理的监督评估机制。缺乏这一机制, 自律管理可能会沦为不管或放任自流。

( 三) 感化沟通模式

建立感化沟通模式, 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力量, 在学生的周围创设一种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 从而使学生感悟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这是一种润泽情感的教育。创设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感化空间的方式方法很多,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发挥教师言行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践行了高尚和纯洁, 那么学生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景仰, 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净化。

( 四) 阶段成长模式

学生在校五年, 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会发生相当大的量变和质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工作的重心还是偏于教育者的主观要求, 是一种让成长适应教育、而非让教育促进成长的教育模式。这样导致了个性、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培养, 造成了发展的不充分。若扭转这一局面, 就需要建立以下四个工作流程:第一, 全体、全程关注、了解学生的发展、成长情况。第二, 把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建立档案、信息库、成长记录等形式外化出来。第三, 根据学生成长记录情况制定成长目标, 并因时、因地施教, 促成目标的实现。第四, 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 五) 协同合作模式

三类基本初等函数常见误区 篇11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x<1(a>0且a≠1)].

错解不等式可化为[ax2-x

[∴x2-x<0,∴0

分析解此不等式需要利用指数函数[y=ax]的单调性,而[y=ax]的单调性与底数[a]有关:当[a>1]时在[(-∞,+∞)]上为增函数;当[01]与[0

正解当[a>1]时,不等式可化为[x2-x<0,∴00,∴x<0或x>1].

点拨一般地,当出现了指数形式的函数时,如果需要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解题,那么当底数不确定时,一般都要分[a>1]与[00且a≠1)],由于它的单调性也与底数[a]有关:当[a>1]时,在[(0,+∞)]上为增函数;当[01]与[0

2. 忽略对数的真数为正的限制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3(x+1)+log3(x-1)>1].

错解原不等式可变形为

[log3(x2-1)>log33],

[∴x2-1>3,∴x>2或x<-2].

分析解此不等式利用了对数的运算性质:[logaM+logaN=logaMN],但是,该运算性质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M>0,N>0],即 “对数的真数要大于零”,所以在变形之前应该首先保证两个对数的真数要大于零,然后才能变形.

正解原不等式可化为[x+1>0x-1>0x2-1>3],解得[x>2],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2}.]

点拨当遇到需要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变形时,由于对数要求真数必须要大于零,所以在作变形前,首先就要保证所有的真数都大于零,才可以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来进行变形化简. 又比如解不等式[2log2(x-4)0且x-2>0.]同样地,当遇到对数形式的函数时,由于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要求真数[x]必须大于零才有意义,所以函数表达式中只要出现了对数形式,就必须保证真数大于零,或者说在遇到对数形式的函数时,一定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3. 忽略“当[x∈R]时,[ax>0(a>0且a≠1)]”这一隐含条件

例3求函数[y=2x-12x+1]的值域.

错解[y=2x+1-22x+1=1-22x+1],

所以[y∈R且y≠1].

分析本题要用到指数函数[y=ax]的值域,而指数函数[y=ax]当[x∈R]时的值域为[(0,+∞)],即[ax][>0].本题没有注意到[2x>0]这一隐含条件.

正解[∵2x>0],

[∴2x+1>1,0<22x+1<2,∴y∈(-1,1)].

点拨当遇到含[ax]的式子求取值范围时,一定要注意[ax][>0]这一隐含条件.

4. 作图不准确导致的错误

例4讨论关于[x]的方程[3x-1=k]的解的个数.

错解(数形结合)作出函数[y=3x-1与y=k]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当[k<0]时无解;当[k=0]时有一解;当[k>0]时有两解.

分析本题作图要利用指数函数[y=3x]的图象,因为[y=3x-1]的图象可以由以下变换得到:先将[y=3x]的图象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y=3x-1]的图象,再将其[x]轴下方的图象对称到[x]轴上方而得到[y=3x-1]的图象.注意到[y=3x]当[x]无限趋向于[-∞]时,[3x]无限趋向于0且总大于0,而当[x]无限趋向于[+∞]时,[3x]也无限趋向于[+∞],即[y=3x]的图象恒在[x]轴上方,且向左无限接近于[x]轴,向右无限远离[x]轴,所以[y=3x-1]的图象恒在直线[y=-1]的上方,且向左无限接近于直线[y=-1],向右无限远离直线[y=-1]. 从而[y=3x-1]当[x<0时]的图象恒在直线[y=1]的下方,且向左无限接近于直线[y=1];当[x>0时]向右无限远离直线[y=1]. 如图所示,即直线[y=1]可以认为是该函数图象的一条渐近线,而本题没有注意到这一图象特征.

正解(数形结合)作出函数[y=3x-1与y=k]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当[k<0]时无解;当[k=0]或[k≥1]时,有一解;当[0

点拨当遇到需要利用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的图象进行作图或者图象变换时,一定要注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指数函数[y=ax]的图象恒在[x]轴上方,且当[a>1时],向左无限接近于[x]轴,向右无限远离[x]轴;当[0

例5判断关于[x]的方程[2x=x2]的解的个数.

错解(数形结合)作出函数[y=2x]与[y=x2]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交点有两个,所以有两个解.

分析本题作图需要知道[y=2x]与[y=x2]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快慢情况. 通过列表计算可知,当[x]>0时,随着[x]的增大,[2x]与[x2]都在增大,但是[2x]比[x2]增大得要快,所以在第二个交点的右边一定还存在一个[x0],使得当[x>x0]时,都有[2x>x2],从而[y=2x]的图象与[y=x2]的图象在第二个交点的右边一定还存在一个交点,所以共有三个.

正解(数形结合)作出函数[y=2x]与[y=x2]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在[y]轴左侧有一个交点,在[y]轴右侧有两个交点(2,4)和(4,16),从而有三个解.

点拨当遇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三个函数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快慢情况.一般地,在区间[(0,+∞)]上,尽管指数函数[y=ax(a>1)]、对数函数[y=logax(a>1)]和幂函数[y=xn(n>0)]都是增函数,但它们的增长速度不同,而且不在同一个“档次”上,随着[x]的增大,[y=ax(a>1)]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会超过并远远大于[y=xn(n>0)]的增长速度,而[y=logax(a>1)]的增长速度则会越来越慢,因此,总会存在一个[x0],当[x>x0]时,有[logax

5. 幂函数中容易出错的情形

例6已知幂函数[y=(m2-3m+3)xm2-m-2]的图象不过原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依题意,[m2-m-2≤0],解得[-1≤m≤2.]

分析本题需要利用幂函数的概念,幂函数的定义是:函数[y=xα][(α是常数)]叫做幂函数.显然,由定义,幂函数的特征是以幂的底数为自变量,指数为常数,[xα]前面的系数为1. 本题没有注意到“系数为1”这一特征.

正解依题意,[m2-3m+3=1m2-m-2≤0],解得[m=1]或[m=2.]

点拨涉及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概念题,一定要紧扣概念.其中,指数函数是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对数函数是形如[y=logax(a>0且a≠1)]的函数.

例7解关于[x]的不等式:[(x+1)-13<(3-2x)-13].

错解1[∵y=x-13是]减函数,

[∴x+1>3-2x,∴x>23].

错解2[∵y=x-13]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x+1>3-2x>0]或[0>x+1>3-2x],解得[23

分析本题需要用到幂函数[y=x-13是]的单调性.“错解1”错在 “[y=x-13是]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但在[(-∞,0)⋃(0,+∞)]上并不是减函数”,“错解2”错在考虑不全面,少了“[x+1<0<3-2x]”的情况.

正解原不等可化为[∴x+1>3-2x>0]或[0>x+][1>3-2x]或[x+1<0<3-2x],解得[23

初等专业 篇12

一、当前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体现教育观念, 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因素。自初等教育专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以来, 教育理论工作者不乏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析当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课程结构比例失调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从国内对这三类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重的研究表明,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 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 学科专业课占70%, 教育专业课占9%。【1】这说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 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而教育类课程恰恰是体现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之一, 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 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比例与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不适应的。

1.2课程内容单一空泛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情况, 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公共基础课程门类单一, 主要是“两课”、大学英语等课程, 缺乏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特别是缺乏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 使学生不能具备新时代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其二, 学科专业课程在注重纵深发展时, 忽视了学科间横向联合, 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学科专业性太强, 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能力不强, 与新课程改革极不适应。其三, 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空洞, 缺乏对教师专业技能教育的内容, 忽视训练教育科研方法的内容, 不能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的课程只能使学生在学完之后, 获得一个学分和几条抽象的、呆板的概念和原则, 而在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旦遇到问题时, 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1.3教育实践环节时间短, 且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它必然要求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教学设计的技能、课程开发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等等。但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目前, 初等教育专业一般都在三年级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 由于时间过短, 在实习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 即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习总结。这样的实习, 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 形成教育教学技能。

1.4综合活动课程没有被有计划地加以利用

综合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综合活动课程, 强调小学阶段要以综合课程为主。但非常遗憾的是, 当前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这种课程的位置, 这就放弃了一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课程总目标有更深的认识, 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新课改要求培养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教师必须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2.2新课改要求培养创新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这要求教师要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 学习新知,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成为创新型教师。

2.3新课改要求培养合作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要求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彼此分享经验。同时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古语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 亦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2.4新课改要求培养反思型教师

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 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 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 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 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 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2.5新课改要求培养研究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前提条件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新课改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是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 也为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明确了调整方向。

3.1建立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试行) 》中提出的必修课定基础, 选修课定方向的课程设置思路是非常可取的。既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多门课程教学、学有专长的应用型小学教师, 那么, 如何体现学有所长是课程设置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的以上思路, 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首先是设置基础平台课程, 包括基础素质平台课程 (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 如“两课”, 英语, 体育等) 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 (主要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 ;在此基础上, 设置专业素质模块课程, 主要设置了语文、数学、艺术、信息技术等模块方向, 学生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向, 自由地选择模块方向;最后加上综合实践模块课程。

3.2拓宽公共基础课, 加强文理渗透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这方面设置了广泛的课程, 主要领域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外语、外国文化等, 而且所占的比例大约是30%左右。从我国公共基础课的比例看 (约为20-25%) , 略低于其他国家, 但主要是社会科学 (政治理论课) ,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却极低。而这些课程恰是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课程, 尤其是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课程更是被政治课所代替。所以, 在初等教育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开设包括社会、人文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特别强调的是增设教师职业伦理课和艺术概论课程,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提高学生对教育及教育事业的认识和艺术素养。

3.3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类课程是指为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 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教学, 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不懂得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 不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 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教育实践证明, 优秀教师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他们能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 不断总结教育经验, 善于运用教育和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2】

所以, 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地开设教育类课程, 而且开设时间早, 跨度长, 比重大, 门类众多。比如美国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0-30%;俄罗斯是33%;我国台湾地区是18-20%。而我们国家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则不足10%。【3】为此,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上要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 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 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 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 并要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以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及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

3.4加强教育实践课程, 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教育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因此, 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上可以试行“2.5+0.5”的培养模式, 即理论学习两年半, 实习半年, 以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同时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和时间, 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 除了进行常规的教学、班级管理之外,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通过教育实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 形成一定的自觉反思能力, 这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3.5重视社会实践课程,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另外一门实践性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 通过对若干社会现象的观察, 了解社会现实;通过参与式的实践, 扩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面,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 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实践性课程。【4】主要包括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两方面。社区服务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性活动来了解社会, 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也为社区的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同时, 在各项社区服务的活动中培养服务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它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方式。【5】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弄清社会事实、发现社会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而采取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 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 社会实践课程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岩.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课改研究, 2008, (11)

[2]李国庆, 张正锋.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J].教育研究, 2002, (6)

[3]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5)

[4]刘久成, 潘洪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9, (8)

上一篇:电气设备工程下一篇:谷氨酸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