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专业

2024-05-10

农艺专业(共12篇)

农艺专业 篇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任何事物, 学习任何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政治与业务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地位, 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熟悉农村, 了解社会, 加深对国情、农情和民情的了解, 向农民学习, 接受实践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组织和管理生产,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践教学对转变学生思想, 开放智力, 提高全面素质, 具有其它教育功能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更具有特殊作用。

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 强调实践教学, 决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多方面的实践证明, 重视理论教学和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 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前提。

贯彻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重视理论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教师应当按照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保证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努力做到使学生的才智不断有所增长。为此在教学中, 须广泛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诱导学生会用理论思考,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认识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 理论不但产生于实践, 还要再应用于实践的道路。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各种练习、实验、实习、观察、社会调查等;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应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主动多参加实际工作, 在实践中吸取营养, 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果。

3. 注意农业生产地域性强, 局限性大的特点,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 地区差别很大, 各地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补充编写一些适合当地生产用的乡土教材, 使实践教学更好的发挥为当地农村经济培养运用人才的作用。

二、实用原则

农村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各环节均应强调实用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实用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以致用, 具有适用性, 能够符合人才规格的要求。贯彻实用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人才的志向, 明确培养目标。农业是一个大的生产系统,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地域差别, 分工明确, 专业性强。因此必须明确人才的志向和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才有针对性, 达到实用的目的。

2.根据专业人才的要求, 编写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大纲内容应综合各个学科的要求, 突出职业技能的项目和训练要求。

3.注意实用性训练, 由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多方面的, 环境条件各异, 所以实践教学要注意到训练项目的适用性。

三、规范化原则

各学科的任何技能项目的操作全过程, 均要符合规范化要求, 达到标准化。不同学科有各自的技能项目, 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忽视平时的规范化训练, 就会影响操作过程的正确性, 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导致损失。

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实验、实习要有指导书。

指导书中要明确提出规范化操作的程序和要求。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 还应辅之以简图,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2. 教师要做好示范操作。

专业技术多数由若干个分解动作连贯而成, 为使学生准确掌握技能的要领和意义, 教师必须配合讲解, 按规范化要求作好分解示范, 也可以配合幻灯图片进行分解示范, 再由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练习, 在规范化的分解动作基本掌握的情况下, 再把动作连贯配合起来, 最后形成规范化的技能。

3. 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大纲, 把训练项目分解到学科组, 责任到人。

因为规范化操作要求高, 专业技能训练大纲规定的项目, 并不是任何教师都能担任了的, 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超前自我训练, 才能胜任示范, 所以对教师要安排训练时间, 提出进程和规格要求。

四、重复原则

农科专业实践教学重复的原则, 是由农业生产对象的自然生育周期所决定的。如果只靠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或结束后才结合进行实践教学, 由于缺少反复实践的时间, 是难以形成技能的, 更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远不适应独立工作顶岗的需要。因此, 必须设法在全过程中作2次以上的重复式的周期安排, 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 才能真正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完成培养目标。

贯彻实践教学重复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行早期实践和连续教学。对专业课实行早期实践的启蒙教学。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实施连续教学。即在结合学科教学进程所进行的实践教学之后, 围绕专业教学的需要, 持续进行, 不是简单重复的连续教学, 而是反复实践, 从而达到逐步深化, 逐步提高, 牢固熟练掌握教学目的。

2.根据早期实践和连续教学的要求, 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 周密制定好逐步深化、提高的实践计划。

3.改善条件, 建设基地。贯彻实践教学的重复原则, 学生实践的次数, 必然大大增加, 质的方面也起了变化, 这就对人员、仪器设备数量以及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应根据需要, 努力为开展并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条件, 并建设好校内外基地。

农艺专业 篇2

各位领导大家好:

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委员会会议】

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明确分工,宣布启动时间与要求.成员名单如下:

主任:闫庆节

副主任:魏荣华张忍华

顾问:张国海梁中喜

成员:杨留安王志刚曹小勇

【软件建设】

一、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

投入资金98万元

1.校本教材方面

编写适合濮阳农艺生产需要的校本教材4本,内容为作物、果树、花卉、蔬菜。时间期 限为一年,资金投入为21/2=10.5万元.2.地方行业特色课程建设

对于省编的4本新教材,确定先建设一本《园艺植物生产技术》主要表现形式,课件(细化到每一个任务),电子教案(细化到每一个任务)精品课视频(8-12节),资金投入为162=8万元.3.教学资源库建设

主要内容为四门专业技能课的电子教案.导学案.实习计划与总结.实验实习方案.课件.教学视频.各种教学标本.图片等.资金投入为44/2=22万元.4.认证资格与课证融洽需交流

5.教学研究与改革需交流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职读研(领导牵头联系);参加国家及省级大型涉农专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一些物资交流会,了解科技前沿;参加国家及省级教研 教材 教法改革方面的一些会议活动.资金投入3万元.2.培养骨干教师

参加国家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个人到企业培训等.资金投入3万元

3.双师型教师培养

利用业余时间到周边农业企业与园区动手操作锻炼.资金投入3万元(路费 材料费等)

4.聘请企业技术员兼职教师

资金投入3万元

5.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与培训

到农业企业 农艺示范园区高校进行学习领悟提高.资金投入3万元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订单式培养与校企文化

单位联系费培训费校企文化建设费(标语 教师简介版图等)资金投入17/2=8.5万元

2.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委员会,制定计划 讨论建设方案.会务费外出参观学习考察费.资金投入6万元

3.校企科研

深化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合作详细方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资金投入6万元(车费 联系费 会务费 材料费合同费等)

4.新型农民培训

编写培训教材 课件 教案参观培训.资金投入16万元

【硬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1)实训楼建成后要着手建设与完善以下实验室: 种子检测室 组培实验室 植物病理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植物生长多媒体仿真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植物实验室7个实验室与实训基地。

(2)实验室配套工程

管理员职责牌 实验室功能牌实验室维持办法资金投入20万元

2.引企入校

考查后确定资金投入20万元

谢谢大家

农艺专业 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探究

一、中职农艺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但是,社会对于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一些学科型的课程模式,要做到使得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课等方面都协调全面发展,但是,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职业实践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中职教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的特色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彰显,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中专层次的人才培养之中所提出的一些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方向要求以综合素质作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作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作为主体,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创新以及适应社会以及学生的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二、当前中职现代农艺专业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

现阶段,许多的中职校现代农艺专业课程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一种模式。“宽基础”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活模块”是建立在“宽基础”之上为了突出以及强化职业能力去开设的部分课程。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就业意向以及兴趣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专业方向。

(一)现代农艺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不是很合理

中职现代农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但是对于其中一些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以反映本专业的重点内容为基本方向,没有去突出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求不同的这一特点。

(二)现代农艺专业的课程难以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的设置大而全、粗而杂,教学的内容广而空、系统但是不成体系。有的学校虽然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而不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教师也是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体制较为僵化,教学手段固化,课程设置硬化,教学效果比较差。这样就会使得所学专业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差较远,课程设置不是很合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是不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

现阶段的中职农学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办学方针,使得学生没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而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导致一些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得到削弱,这样就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相关需求。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中职农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让它更加适应农村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为当地三农服务。

三、现代农艺学校如何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明确中职农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实践培训技能

农村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创新,农艺专业主要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农艺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更多的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设施园艺以及规模化养殖,农艺专业主要研究的内容明显,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最为常见,只有将农艺专业三年制改变为不间断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重点,把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农艺专业学生懂得生产流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行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农艺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其方式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从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中,可以采取“学校+学员”“学校+企业”,即学生可以进入学校实习基地或种养殖企业或相关协会,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大胆应用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农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确立一个特定的课程目标,以解决达成该项目标为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立项解决目标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当首先彻底打破以课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的专业知识按照农作物或者生产环节等标准进行归类,让学生独立进行某个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辅以教师指导,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开展项目教学要杜绝盲目,应当注意做到阶段性工作明确,环环相扣,如《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生产结构特点和生产情况,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为原则,进行生产活动,然后是开展一系列的播前整地、选种、育苗、大田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采收等工序,并要求学生做好项目记录,作为交流和审核资料,最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行交流参观,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三农的对策

提高服务三农是中职农艺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首先,教育农艺专业学生为农村经济建设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调整以及加强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民创业,加强农民收入不懈努力。同时,职中农艺教育应该解决提高“三农”的重要问题,建立有文化、有技术、懂得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始终坚持职教为农的基本方针,根据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创新学历教育,提高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崔志钰.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 中国农村教育,2007.

农艺专业 篇4

围绕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东北农业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211 学校,率先把培养卓越农艺师及建立符合黑龙江省地域特色的农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十二五”本科教育的重点任务。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以及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项工作。植物保护专业是植物生产类的主干专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践实训着手,积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面临的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自1948 年建校以来,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集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作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多年来为植物保护领域的各个部门输送了一批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对新时代卓越农艺师的要求,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3 人,其中20 人具有博士学位,每年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人数大约有300 人左右,生师比基本符合教育部规定的14:1-18:1 的要求范围。尽管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但是目前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安排及对教师的考评体系大多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利于创新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材立项、教育课题及精品课建设等大多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制约卓越农艺师培养的一个要素。植物保护专业多数课程的讲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过程,而多数青年老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也比较少,所以缺乏实践经验,授课内容通常不能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满足不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在实践课程方面,由于授课内容烦琐、教师待遇低等原因使得目前承担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能协调统一。植物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能胜任与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工作,这四个方面也可以说代表了四种类型的能力。但学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很少有人在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而实际上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则导致学生共性较多,没有个性,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知识面狭窄,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培养规格与教学计划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不相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致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不能起到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的目的,这一切导致这一复合型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包括四方面内容:(1)校级公共课、基础课;(2)专业课;(3)选修课;(4) 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校级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课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公共课和基础课占了相当学分,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被压缩得越来越小。选修课的设置理论上是弥补公共课的不足,通过给学生提供多学科综合性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启迪学生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在真正操作时,由于师资及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导致学生主观自愿想学习的课程选不上,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挑选剩下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内容和时间上也表现出弱化现象,由于实践实习经费不足及缺乏对实践教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学过程、内容及结果评价基本由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确定,缺乏各个层面的有效管理和评价,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不充实、过程简化、教学效果不佳。制订教学计划时由于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比例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不能涵盖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全部实践能力培养范围,达不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滞后,基地建设薄弱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跟不上当代农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内没有教学实习基地。农业科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如果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将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更没办法实现卓越农艺师的培养。

1.实验室条件落后。经费不足是很多学校实验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造成人均仪器设备拥有量较低,更新速度较慢或多年没有更新,仪器设备老化且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分组的要求,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过程,导致实验内容无法更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少,创新性实验匮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2.实习基地偏少偏小,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面积小,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不健全,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整体状况,学生实习效果差;校外实习基地少,或者档次水平低,不能满足实习学生人数和质量的需求;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费用还是执行多年前的标准,导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得不压缩。

二、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设想及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本科教学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学校和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加强教学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下大力气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扭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在全校范围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师资动态管理体制,形成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正在逐步通过提高教师为本科授课待遇、提高教学工作在教师晋级中所占比重等方法,使从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投身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工作中。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历练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与其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深入探索。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事业核心要素的教师就必须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及教法的改革实践中,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时俱进,加强历练。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3.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 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已经派出多名植物生产类专业青年教师到黑龙江省的多个县、乡镇挂职锻炼,极大地提高了这些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

(二)优化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就曾指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践化,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培养卓越农艺师,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植物保护专业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搭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课、公共课平台。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发展特点及趋势,设置符合实际需要,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具体方法如下。

1.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体的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制订时需要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征求包括用人单位、同行专家、毕业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地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融入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东北农业大学在启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进一步完善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主体,明确了制订主体的任务内容。

2.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与分析。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国内外现有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这些培养方案进行横向、纵向、国内、国外比较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符合国内外本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符合本地区域特点和卓越人才的具体要求,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继而形成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

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程序: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征求用人单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其他院校同行专家、毕业生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完善→ 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方案修改、完善→提交学校审批→方案执行。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时,东北农业大学已在学校、学院和各个专业层面统一明确方案制订的基本程序,为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4.建立系统的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实践能力[2],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是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分两个部分:一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卓越农艺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向农业基层、农业生产一线进一步靠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中设置三个具体的目标,即知识获得目标、技能训练目标、素质培养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把握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教学目标。在知识获得目标体系中应了解国情、省情、农情,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熟练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在技能训练目标中培养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 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应包括以实验课为主的实验教学系列;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的实习系列;以专业劳动为主的劳动课系列;以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系列。在实验教学系列中,实验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特点,体现目标体系的各个要点,并紧密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要多样化,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在实习系列中着重设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培养学生面对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系列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进一步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内容,为确立人生目标和工作目标奠定基础[3]。

(三)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农科教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实现卓越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知识与训练的培养思路,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等多角度、多方位和多视野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条件的保障[4]。

一方面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的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适当提高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此外,建设完善的农科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是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环节。鼓励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这些单位的良好条件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助理农艺师晋升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篇5

助理农艺师晋升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本人自二00一年受聘任为***市***农业站助理农艺师以来,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根据本地生产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农科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咨询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农民的科学生产知识,使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本地“三高”农业的发展,现将几年来 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搞好香蕉规范化管理,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

香蕉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全镇香蕉面积三万多亩,占***市约6%,特产遁地蕾香蕉驰名中外,但由于管理不善,技术不过关,香蕉产量低下,亩产一直在15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提高亩产,增加经济效益,本人与站全体人员同志,深入农村调查,总结优质栽培经验,结合香蕉生产发育规律及本地的和生产情况,搞好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提出了选用抗性好的良种,蕉杆回田,深翻改土,深沟高哇,合理种植,增施有机肥,重施分化肥,壮蕾肥,壮 肥,疏条整形套袋,提高品质,安桩防风,适时留牙,翻新种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把技术资料印发到群众手中,到各村举办优质生产技术培训班,开展创高产优质示范活动。使香蕉生产种植规范化,有章可循,大大

地提高了香蕉的产量和品质,这几年来,香蕉的产量从亩产1600公手上升到2850公斤,攻关田亩产量达6177公斤。

二、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公害,无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确保***香蕉品牌的质量,我们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华农大合作,推广香蕉无公害健体栽培技术的应用,指导群众施有机肥,大为生态肥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叶面肥,保证了香蕉优质主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使我镇香蕉打入了国际市场,提示了竞争力,提高了大产效益。

三、抓好名优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反季香蕉生产。

遁地蕾香蕉是我镇名优产品,五十年已出口到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但由于连年种植,对选留芽抓得不严,管理不善,使产量和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下

降。为了保护我镇名优产品品牌,我们经过品比试验:重点推广种植高脚遁地蕾香蕉的生产,严把留芽选 关,翻新种植,对蕉果整形套袋,喷施有机营养,不断提高品质和产量,打响品牌效应,保证了我镇遁地蕾香蕉生产。香蕉产量和质量虽然提高了,但由于各地水果生产迅猛发展,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香蕉在6—10月也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低价倾销,使我镇香蕉生产受到很大冲击,降低了生产效益,为了开拓市场,增加群众收入,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市场供求情况,结合本地气候特点,总结推广香蕉产期调控生产技术,指群众大力发展香蕉生产,使我镇香蕉在水果供应淡季大量上市,提高了生产效益,现在我镇反季香蕉种植面积占七成多,达2万多亩。

四、抓好荔枝、龙眼优质丰产技术的培训、推广。

荔枝、龙眼也是当地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之一。随着生产结构调整,我镇

“三高“农业不断发展,荔枝、龙眼种植面积达5.5万亩,但由于群众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产量品质低下,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差,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了唤起果农的信心,我与本站人员一起积极搜集资料,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印发技术资料,下乡开展培训班,现场指导,教会果农如何对幼树进行 枝整形,培养健化的结果母枝,做好控梢促花,保花保果技术工作,克服大小年现象,以及对果树病虫害防治措施,使经济大大提高了荔枝龙眼的产量和质量,使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五、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由于我镇是水果生产老区,病虫源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对农药抗性大,防治困难,对产量品质影响大,我们经给人员通过生产调查,比较试验,提出了蕉植理由,土壤消毒,及时清 预防为主,轮换农药综合防治的管理措施,及时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报告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病虫的为害。

六、积极引导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这几年来,我们重点推广香蕉健体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产期调控生产技术,香蕉整形套袋,提高品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微生物有机肥应用,荔枝龙眼控梢促花技术,保花保果技术,回缩修剪技术,果龙眼反季高产栽技术 除疏松技术改良土壤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做好试验、培训、推广、咨询服务工作。

几年来,我完成了疏松改良土壤试验,稳得高301微生物有机肥施用试验,香蕉 优质增长试验,香蕉黑叶斑病的防治试验,龙眼反季生产试验,主持起草印发技术资料20期3万多份,下乡开培训班,讲授荔枝、龙眼丰产优质技术,香蕉优质高产技术,达300多班次,培训农民达3万多人次,建立联系示范户50户,使农民的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确保我镇“三高”

农业的发展。

农艺专业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32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普高热的严峻挑战,而自身又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可谓困难重重。特别是中职农艺专业招生更为艰难,面临“学生不稳定,教师不安心,农民不相信”的被动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关键在于农艺专业教学目前尚存在按学科体系按部就班组织理论教学的现象,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农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很强,在扎实的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对此,中职学校农艺专业要在重视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生产实践中实用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具体来讲,要抓好以下几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课程教学实习

安排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课程包括作物生产与环境、植物栽培养护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大田作物及蔬菜栽培技术等。由教学和实训指导教师或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担任实训教师,实训内容要紧密联系当地农事季节和生产经营项目进行,采取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可采取现场操作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二、实验实习

结合课程理论教学进度,将本专业的同学期所有实验课集中安排几天进行实验实习操作。实验课的考试或考核应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可采取笔试、答辩、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并根据实验出勤情况、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等综合计算成绩。通过实验实习,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形成专长,获得发展,为学校的学科实验实习教学提供范例。

三、专业生产劳动

专业生产劳动是指在课程教学实习、实验实习或几项技能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它是带有专业技术性质的劳动实践活动,不同于生产实习和普通的体力劳动。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起,教师就要在计划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劳动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生产劳动,体验实际生产环境,获得基本技能训练,积累生产经验。

四、生产实习

让学生亲手种植符合本地生产的小麦、大麦、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大田作物及葱蒜、蔬菜、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掌握这些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田间管理的各项技术和方法,如农药的配制与使用技术,中耕除草技术,合理施肥与灌溉技术,瓜果整枝、打叉、绑蔓、摘心等植株调整技术,果树的嫁接、整形及修剪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等,并让学生参加管理决策,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学校实训基地实习

以试种丰产田的形式进行,种植计划的制定、耕作栽培技术的选用、农事操作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安排,独立完成,教师只给予适时指导。

(二)校外农业生产单位实习

于第四学期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在一季作物的完整生长周期内进行实习。通过与农村粮食、蔬菜种植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养殖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合作,做到专业课教学与全方位全程综合实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五、科技推广实习

农业技术推广实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训练。学校可为每位学生安排几个农户,让学生定期深入农家进行技术实践,与农户商议制订农事计划,并参与主要环节的田间管理。通过科技推广实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生产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六、专项技能训练和考核

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技能,可组织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反复训练。技能训练可单独进行,也可与专业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同时要组织小型的单项技术比赛或成绩考核。

技能考核是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定级的手段,是对技能教学效果的检验,要把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结合起来,把技能考核与教师实践教学、学生能力达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技能考核促进教师认真落实好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师指导有目标,学生实践训练有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技能考核应结合技能训练进行,做到训练一项、考核一项。而技能考核项目应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作物布局及种植模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七、社会实践与调查

利用农闲季节进行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和当地农业发展中的有关热点问题,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业效益等进行。调查方式以召开座谈会、进村进户访问和发放调查问卷等为主,在调查中要做好调查笔记,调查结束后要及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现状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总之,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探讨实践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玉娥,刘明久主编.农艺学实践与技能[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余鹏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刍议[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

[3] 彭武林.农艺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讨[Z].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2008.11.

[4] 张晓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N].山东农大报,2005(12).

农艺专业 篇7

一、农艺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意义

1. 实训教学能够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农艺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实训教学的方式, 这是由农艺专业这一学科的独特性质所决定的。与其他的职业教育相类似的是, 农艺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有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 通过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与领悟能力。与此同时, 农艺专业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即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 往往会遭遇到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书上所不曾讲述过或者学生不熟悉的。在这一时刻,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与努力, 不断去试验不同的农艺方法, 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进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训教学对于农艺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2. 实训教学能够有效优化教学资源, 强化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不同, 它更注重的是实践性学习而非理论知识性同时, 国家与相关部门对其在财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不及普通学科教育。因此, 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问题与核心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有效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的。而实训教学就很好地应对了这一问题。坚持实训教学的理念, 通过采用学校与相关企业单位直接挂钩合作的方式, 将学生输送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磨砺, 这样就极大地延展了职业教学活动的场地范围, 有效破除了院校之内的限制, 进而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大保障了职业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

3. 实训教学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人才

农艺专业采用实训教学方法, 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农艺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别出心裁的农艺项目与活动在把城市装点得更加美好的同时, 也直接造成了当前社会上大量农艺专业技术类人才的缺失。而实训教学则将职业学校培育与社会锻炼直接连接了起来, 通过采用学生对口实训的方式, 及时有效地缓解了人手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 学生在实训中获得了个人的急速成长, 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可靠人才, 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人才队伍又及时填满了社会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 从整体上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农艺专业实训教学的具体对策

1. 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当前在农艺专业的教学活动中,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思想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具体说来, 教师首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宣传当前农艺专业的发展新形势与社会新需求, 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与分析来打消学生的顾虑;其次,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学习相关的农艺科技园, 让学生改变自身传统的成见, 充分认识人农艺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崭新面貌, 进而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对农艺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创新发展实训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并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训训练, 强化实训教学模式, 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当前一切教学资源不断地创新发展实训教学的具体方式。具体来说, 创新发展实训教学方式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来着手。在校内, 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实训教学实验基地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 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的资源投入力度;而在校外, 学校则要积极地拓展课外实训基地。通过将不同学生投放到不同企业中进行实习, 并将实习分数算入学分的方式, 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不断地磨砺自己和提高自己。此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活动中, 还应当针对具体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农艺实训的基本规律规范好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严格遵守相关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综上所述, 在农艺专业的教学活动中, 只有大力推行实训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培养众多专业性农艺人才。

摘要:农艺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农林意识, 提高学生的农艺水平, 而且还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培育众多的农艺人才, 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农艺技术水平。当前在农艺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是实训教学的方法, 本文论述了农艺专业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农艺专业,实训教学,意义及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永亮.农艺专业教学方法浅析[J].西北农林大学学报, 2013, 1 (03) :65-66.

农艺专业 篇8

1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目前, 我们的农业生产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还要承担着丰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功能。所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仅有丰产是不够的, 还要解决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而在农业生产的种植———采收———采后处理———消费的模式中, 采后处理环节也就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环节就起到了纽带作用。

首先, 贮藏与加工可调整农产品的淡旺季节, 延长各类农产品的供应期, 丰富农产品的食用口味和方式, 从而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其次, 贮藏与加工主要目的就是使农产品的增值, 解决丰产不丰收的大小年问题, 使生产者有稳定的经济效益保障, 从而能进行持续化、规模化的生产。再次, 贮藏与加工可丰富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食用和消费需求。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消费的结果。有消费了, 生产环节才畅通, 农产品的生产才可持续发展。最后, 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它不但给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而且很好地维护了农村的家庭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如何才能做好《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教学

在中职现代农艺专业中开设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的教学与纯粹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异。中职现代农艺专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教学一般安排60~120课时, 理论课时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在1:1~1.5之间。在课时安排情况下, 要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 并能使学生学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就必须有所取舍。有针对性地在教材中选择符合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内容和中职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选定实验实训十分重要。

2.1 教材分析, 内容选择

作为农艺专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其所编撰的内容很好, 但不一定符合当地或教学实际的需要。任课教师就必须通熟教材, 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出必要的教学内容。

2.1.1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直接接触到这门学科, 知识难免出现不衔接。传授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使得正常的教学也事倍功半。因此, 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按学用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理论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2.1.2 考虑学生的需求选用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主要的学习目的就是掌握专业技能。从教学角度来说, 理论教学主要给学生教授和弄清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就行, 重点还是放在学生渴望掌握的动手技能上。教师应在所用的教材中重新编排好教学内容。制定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的方案和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这门学科动手技能的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使学生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

2.1.3结合社会对这一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所要传授的内容。

在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所用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教材里, 所编撰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粮油、果蔬产品的贮藏与加工, 在加工部分又涵盖了初加工和深加工。如果都按教材来授课, 对于非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很科学。一是教学时数不够;二是教学的内容也不必面面俱到, 例例讲解。更多的应考虑到解决地域的产品和现实社会的需要而找出侧重点, 甑别出既符合现代农艺专业大框架, 又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来给予授课,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完以后能给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创业有所帮助。

2.2 认真研究基础理论内容的教授

基础理论在专业中起到指导的作用。通过对基础理论的认知, 可拓展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操作。如糖制品的加工, 只要知道了糖制的原理、糖的性质和作用, 就可以使用多种类似的原料制出多样的糖制产品。那么给学生讲解一个典型的糖制实例就可以说明很多类似果蔬原料的糖制加工要领和操作问题, 而不需要每个产品都要一一解说, 个个动手。因此, 如何找出基础理论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就是授课教师的功课。确定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教师再从传授艺术就十分重要:

2.2.1

要清楚学生切入授课内容知识点所在, 以学生平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些内容作为参照、类比, 才能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教授思路, 轻松诠释专业知识。

2.2.2尽可能地使用实物教学。

因为, 教师教授的理论内容所涉及的一些贮藏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对于学生来说, 或许是从未听过, 或许是听过其名不见其物。借助实物教学, 就能给学生增强了好奇心, 提高了感官上的认识, 促进其去思维, 加快了理性理解, 从而能较快地接受知识, 并了解一些较难想象的理论知识。

2.2.3 上课的内容要精, 课后要有提问加深认识。

理论基础课的内容精简, 教师授课就透彻,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消化, 但因基础知识衔接问题学生很容易忘掉。下一节课, 教师最好要用几分钟时间来提问或给学生试图回忆上一节课重点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效果。

2.2.4加强必要性的实验。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接受了一些理论知识, 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 但还是未能弄清其就里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给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 而且要求人人动手, 从实验材料的准备, 器械的使用到实验总结报告等都要个人独立完成, 就给学生对基础理论产生直观的认识, 从而认知也得到升华, 起到了对新知识更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2.3 科学合理地安排动手实践实训课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是一门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轻工类专业课。没有实践实训, 仅靠教师的黑板抄写和口头的讲解, 很多学生是弄不清楚, 也想象不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后的结果是何种形状、何种色泽和何种风味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实践操作过程时间跨度较长贮藏部分的内容, 往往一个实践实训内容的时间跨度从几天到一百几天不等, 加工部分的实践实训时间跨度也要有2~3天以上。如何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安排实践实训, 作为任课教师就得从实际出发, 选定的实践实训内容既要给学生学有所用, 又能符合现代农艺专业的实际理论知识需要。

2.3.1 选定的动手实践实训内容要有代表性。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践实训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掌握一些合理利用当地农产品原料的贮藏与加工技术及贮藏与加工专业器材的使用方法的操作。一般来说,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实训内容可以避免许多重复的讲解和操作过程, 尽可能地选定能起到触类旁通, 事半功倍实践实训内容对教学来讲, 既节省时间, 又节省财力物力。

2.3.2可同时安排几个实践实训内容。

由于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过程都有比较明显的步骤, 每个步骤操作完了以后, 都有一个较长的等待过程, 才能再接着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如果安排几个实践实训内容同时交叉进行, 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这样既可紧凑合理地安排课时, 又便于实践实训课学生的管理。

2.3.3 安排的实践实训课程应与时令相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实践实训课安排要以农产品的成熟期 (可是生理成熟期、贮藏成熟期、食用成熟期) 为主线, 确保有新鲜的实践实训原料, 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

2.3.4尽可能与农户或企业结合安排学生开展实践实训课。

学校实践实训基地的设备、环境和原料是有限的, 为了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与农户联系和企业沟通安排学生到点参与生产是最好的途径。既能满足学生实践实训的需要和农民、企业对人才人力的需求, 又能使得知识从课堂走到生产线, 再从生产线回归到学校。从而, 能检验学生所学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也使得《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 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推广。

2.4《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教学应该多借助于多媒体

在现代农艺专业的课程安排中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时数不多, 有的安排1个学期, 有的安排2个学期。即使理论时数与实践时数比达到3:7, 实践实训的课时也就50~100节。由于时间、设备等客观原因, 教学中无法完成一些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因此, 借助一些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来辅助教学可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 给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动手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学生的乏味感, 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2.5 做好学生的参观、实习工作

作为一门动手技能较强的专业课程, 即使课时安排再紧张, 也要带学生到果园、贮藏库, 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地参观或实习 (短时) 。由于现行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更新较快, 新的加工产品, 新的贮藏、加工方法和新的设备不断推出, 只有走到生产一线才能给学生拓展视野, 了解社会行情。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以便于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 为学以致用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

谈农机农艺融合 篇9

农机农艺融合, 通俗的理解是在农业生产中, 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首先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 另外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 两者需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是一个狭义的理解, 农艺不仅指种植方式和作物品种, 还应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道路、水利灌溉等等, 是综合的概念。包括了农田基本建设田地整治是否适宜符合农机作业的最大效益、机耕路的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农机通行、农田水利灌溉时间是否符合机械种植的要求等等。因此农机农艺的融合应该是一个大的广义的概念, 大的融合, 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维融合。

1 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上的融合从技术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体制和机制上问题

农机、农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和土地等部门分头管理, 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各干各的事, 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一个有合力和统一步骤, 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在所有部门中农机部门是一个相对弱势部门。

1.2 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经营模式

土地的流转规模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质量上要有进一步的提高。流转土地首先要成片流转, 这样才能发挥规模效益, 但是现实中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造成了不能成片流转经营。规模化的经营才能做到耕作制度的统一、品种的统一和农机作业的统一, 同时农民的素质以及经营水平、资金技术上不足也制约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1.3 国家扶持政策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对农机化最大的一个扶持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极大推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但是农机购置补贴实行是定额补贴, 对统一档次的农业机械实行统一的补贴额, 这就造成了同一档次质量、效能好坏补贴一样。同时现在农机手对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拖拉机平均寿命3~5年。虽然从操作安全上来讲是好的, 但是不利于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以及质量的提高, 也存在一种浪费。同时农机购置补贴的对象是定型产品, 对一些已经改进的产品严格意义来讲只要没有通过鉴定就不能够享受补贴, 这对企业对产品的升级改造产生一定影响。

2 解决办法

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上问题,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 工作机制上的融合

从机制上形成一个有效管理模式, 来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政府必须起到一个主导作用, 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进, 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农机部门具体牵头, 农机、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参与专门协调领导机构, 确保这项工作有人干有人问, 以项目为带动, 以大户为纽带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专门协调小组重点做好规划的制定、发布和协调, 同时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 定期会商, 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做好技术上储备。同时, 整合农机、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 以示范带动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

2.2 因地制宜的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我认为对农机农艺的融合要结合实际, 要有发展的主次之分。大宗粮食作物作业中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效益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情况下, 农艺就要服从于农机的要求, 作物的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就要符合当前农机作业的需求。山特农产品等对品质要求和附件值较高的农产品, 就要充分考虑农机服从农艺要求。

2.3 技术创新机制融合

从农业的角度来看, 农机是农业生产的载体, 农机技术发展要与农业技术发展相一致。农机农艺的融合根本上要建立一个技术创新机制的融合, 农机技术发展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是农机制造者、研发者和农业生产者融合。鼓励两者之间的联合, 充分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中改进农机的性能, 生产出符合实际需要产品。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生产企业要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要从生产源头上抓起, 通过生产企业对产品的技术创新实现。二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比照深松耕整地作业补贴, 设立专项的农机农艺融合奖补资金, 对开展农机农艺示范推广的企业以项目申报评审后给予一定以奖代补 (补助方式可以比照科技部门的对新技术的奖补) 。

2.4 加强技术标准的融合

标准化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是保证各种的标准的一致性。目前, 农机产品和作业、农业技术等都制定的一些标准, 但是标准是否一致, 应该加以梳理。二是加快标准的推广使用。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来看, 农机产品在执行标准化上不是很严谨, 同时要加强标准的使用和推广。三是加快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通过对工作的梳理和调研, 对于不适宜的标准要加以修改, 对于未制定的标准, 要抓紧制定。

2.5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融合

只有推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规模化经营能够实现土地的成片集约生产、作物品种的统一、作业方式的统一、种植模式的统一, 方便用水、用电、用肥, 更有利于机械作业。

以上就是笔者对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些认识, 综上所诉,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在机制问题, 最终解决要政府、企业、农户三为一体共同努力。

摘要:农机农艺融合, 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 进一步明确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 把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机遇, 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解决农机和农艺不协调的问题, 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非常重要。本文从体制机制、经营模式和扶持政策三方面分析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以上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三秋”农艺知识2则 篇10

1. 小麦品种选择不当怎么办?

中、早茬地块播种春性及弱冬性品种,会导致麦苗冬前旺长,不利于安全越冬。对策: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壅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2. 小麦播种过早怎么办?

小麦播种过早,幼苗出土后叶片狭长、垂披,分蘖不足,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幼穗分化即进入二棱期;冬季在遇到-10℃、持续5 h左右的低温时,就会发生冻害。对策:适时镇压,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压后及时划锄,并结合浇水,亩施碳铵15 kg,必要时,用0.2%~0.3%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施,以控制徒长,抗御冻害。

3. 小麦播种过晚怎么办?

由于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生长瘦弱,分蘖少。对策:以划锄和补肥补水为主,三叶期亩施碳铵10~15 kg;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三叶期后及时浇分蘖水(但墒情适宜或土壤粘重、渗水性差的地块,冬前不宜浇水);封冻前最后一次划锄,要注意壅土围根,以护苗安全越冬。

4. 小麦播种过浅怎么办?

小麦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播种过浅(不足3 cm),麦苗匍匐生长,分蘖节裸露,分蘖多而小,不耐旱,易受冻和早衰。对策:出苗前及时镇压几遍,出苗后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必要时在越冬期采用客土覆盖或盖施“蒙头粪”,防止越冬受冻。

5. 小麦播种过深怎么办?

小麦播种过深(超过5 cm),出苗缓慢,叫片细长,分蘖少而小,次生根少而弱,麦苗黄瘦。对策:及时进行扒土清棵。方法是:用竹筢或铁筢从畦面中央开始,顺垄横搂,当清到最后一行时,把余土全部拖到畦背上即可;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冬前清棵一般从二叶期开始,到“小雪”时结束。

6. 小麦播量过大怎么办?

表现为麦苗生长拥挤,植株黄瘦、细弱,个体发育差,分蘖很少。对策:先及时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以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再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7. 施用底肥过量怎么办?

施用底肥过量,麦苗出土后长势过旺,分蘖多,叶片宽大,田间郁蔽严重。对策:当麦苗主茎长出5片叶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 cm,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8. 播后墒情不足怎么办?

表现为麦苗出土困难,或出苗后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群众称之为“缩心苗”),基部叶片逐浙变黄干枯,根少而细。对策:小麦播种后,及时检查土壤墒情,对墒情不足或落干影响出苗的地块,有水浇条件的进行小水灌溉,无水浇条件的及时镇压1~2遍。

9. 播后土壤过湿怎么办?

麦苗出土后叶色淡黄,分蘖出生慢,严重时叶尖变白干枯。对策:及时深中耕散墒通气,并追施少量速效肥,促苗早发。

1 0. 播后出苗不全怎么办?

小麦播种后,应及时检查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抓紧进行补全。其方法是: (1) 补种。选择与缺苗地片相同的品种,先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浸种、催芽,或用2.5万倍萘乙酸或5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浸泡12 h,然后播种,以利出苗和生长; (2) 移栽。对于来不及补种和补种后仍有缺苗的地片,可在小麦分蘖期就地移苗补栽。移栽的麦苗要选择具有1~3个分蘖的壮苗,移栽的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白”为宜,移栽的时间最迟不能晚于“小雪”,以利缓苗和越冬。

花生适时收,产量高品质优

花生收获过早,大量荚果尚未充分发育成熟,种子不饱满,出仁率低;过晚则易造成落果,不仅收获困难,而且会增加虫果、芽果和烂果,只有在适期内收获才能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花生的收获适期,一般应根据植株长相和荚果成熟期的外观标准来确定。从植株长相看,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步脱落,茎枝转为黄绿色;荚果成熟期的外观标准是:果壳外皮发青而硬化,网脉纹理加深而清晰,果壳内里海绵体呈闪亮的黑褐色,子仁充实饱满,种皮色泽鲜艳。

大豆倒伏与其农艺性状的关系 篇11

摘要:大豆生长的中后期,植株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造成大豆减产。为提高大豆抗倒伏能力,特开展大豆抗倒性研究来培育高产抗倒伏品种,目的是实现大豆高产稳产。

关键词:大豆;倒伏;农艺性状;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27

1 目的与意义

大豆作为人类蛋白质和油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提高大豆单产水平主要取决于大豆品种抗耐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性。大豆在生长的中、后期,植株往往比较繁茂,易引发倒伏,倒伏是作物高产栽培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产区,随着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作物品种的抗倒伏性,因此开展抗倒性研究、培育高产抗倒伏品种,是应对灾害性天气、实现大豆高产稳产尤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2 大豆倒伏性鉴定和评价

作物倒伏现象十分复杂,不同作物倒伏类型的划分有较大差异,如根倒伏、茎倒伏、挫折型倒伏、弯曲型倒伏等,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划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根倒伏指茎秆倾斜或弯曲引起的植株歪倒状态,茎倒伏指茎秆折断产生的植株倒伏。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根倒伏是主要类型。根据大豆倒伏的程度分为:一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不超过15°;二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15°~45°之间;三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45°~85°之间;四级,植株与地面垂直方向倾斜度85°以上。

3 研究的内容

大豆在生长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本实验拟对50个大豆品种样本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分析。为大豆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3.1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以50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大豆的13个农艺性状与大豆倒伏之间的关系。旨在分析大豆倒伏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系,为大豆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3.1.1 供试品种 选择熟期接近、遗传稳定的供试品种50个,分别为:1s03、1s02、1s01、1y31、1y32、1y30、1y33、1y29、1y27、1y26、1y24、1y21、1y20、1y19、1y23、1y22、1y25、1y15、1y14、1y13、1y16、东农52、1y04、1y07、东农53、1q03、1q01、1q09、1q07、东农47、东农51、黑农53、1q02、东农42、东农56、1q11、1q13、1q04、东农48、东农55、1q05、1q12、1q14、1q08、1q06、1q10、z6037、z6085、z6057、z6039。

3.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东北农大实验基地内进行,种植密度20万株每公顷,每品种4行区,8米行长,3次重复,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生长季记录生育期及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收获后统一于大豆研究所进行室内考种。50个大豆品种(系)成熟的完整植株,每品种每重复随机取3个单株进行测量记录。测量包括株高、株重、节数、分支数、荚数、重心高、粒重、倒1节长、倒2节长、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倒伏性种质的主要性状表现 50个大豆种质倒伏级别的调查结果统计表明,倒伏性表现为1级的有6个品种,占全部统计材料的12%;表现为2级的有14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28%;表现为3级的有17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34%;表现为4级的有13个品种,占全部材料的26%。

3.2.2 茎秆性状表现及其与倒伏性的关系 不同倒伏级别之间的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性状平均值均表现极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随倒伏逐级递增而加大,例如株高和主茎节数,其2级倒伏品种的平均值均显著高于3级倒伏品种,说明2级倒伏品种虽然植株较高大,但抗倒伏能力较强。在本试验条件下,产量性状包括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粒重等品种间差异极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抗倒伏指数与产量性状不存在相关性。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50个大豆进行了株高、株重、粒重等一系列农艺性状的测量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豆倒伏的严重程度与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倒3节长、中1节长、中2节长、中3节长越长越易倒伏。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倒伏的轻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谭淑玲,王梓贞,张玉艳.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

[2] 谢甫绨,董钻,王晓光,孙艳环.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93,(01).

[3] 贺春林,李卫东,薛应离.夏大豆品种抗倒伏性的遗传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02).

[4] 韦良盛,刘庆华,杨庆凯.东农42号大豆灌溉效果研究初报[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9,(03).

[5] 王文斌,孙贵荒,孙恩玉.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遗传改进的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1,(03).

农机农艺融合前景分析 篇12

我国农机化“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一举超过50%,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应该看到, 已经实现机械化的都是较易实现的生产环节。2009年全国机耕水平达到66%, 但机播水平、机收水平仅仅分别为4l%和35%, 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从不同农作物品种的机械化水平看, 这种不平衡性更严重:2009年, 除小麦生产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全部达到85%外, 水稻的种植水平只有16.7%, 玉米机收只有16.9%, 油菜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45.2%、10.4%、8.8%, 马铃薯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39.2%、12.9%、12.3%, 花生机播、机收分别只有31.2%、18%, 棉花机收水平只有2.8%。这些环节的机械化水平都不足50%, 有些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林果、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更低一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对农机化的需求与适用机械化技术供应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农机农艺结合不足阻碍农机化发展

造成一些作物的相关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很多,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需求不迫切, 二是用起来不经济, 三是缺少成熟和适用的机械, 四是农机农艺不适应, 等等。其中,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反过来又影响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比如说, 一个农艺中的小问题———行距, 由于各地种植玉米的行距不统一, 就给玉米收获机研制和生产企业带来不小的难题, 以至于很长时间纠结于采用对行还是不对行收获技术当中, 使玉米收获机迟迟定不了型。至今也很难说哪个企业的哪个产品具有优势, 由此造成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遍地开花, 但谁的规模都不大。而不像小麦收割机那样, 几个大的生产企业就占据了全国小麦收割机销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像甘蔗、棉花、水稻、油菜农艺问题对农机种植 (栽植) 、收获的影响恐怕会更大, 甚至需要培育新的种子和采用新的栽培方式等来配合才能实现机械化。

三、传统与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机农艺的融合

过去农机农艺曾纠缠于谁服从于谁的问题, 现在讲“融合”, 好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其实未必。应该说, 农艺在农业生产体系中还是占有中心位置的, 这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等因素决定的。中国人多地少, 粮食问题在中国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 所以我国政府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粮食产量既与耕地面积有关, 也与耕作制度等农艺措施直接相关, 如果不发展多熟制, 不采取提高复种指数的办法, 即使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产量恐怕也难以满足供需平衡。所以, 中国是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采取一年一作甚至休闲的耕作方式的。而轮作、间作、混作、套作等等耕作制度, 不但客观上要求配备机械的多样性, 而且对机械的研发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 许多地区的农艺包括耕作制度、种植方式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生产力水平来实施的, 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同时, 我国人多地少以及普遍采取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更符合传统的耕作制度。比如, 本来平均一家就只有三五亩地, 有些地区为了取得水田旱田、薄地肥地的均衡, 还要将这仅有的三五亩地分成若干地块, 农民为了多种出一行来, 就很可能不按标准的行距去种植, 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虽然这样做确实会给后继的农机作业带来困难, 但让农民放弃“一行”的利益, 有时是很难的, 更别说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种植模式和栽培习惯有可能带来的总产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而农机作为一种工业技术, 它在农业上的运用, 主要是替代人的劳动, 不可能具有人类双手一样灵巧的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多样的农艺措施, 不但给农机带来设计上的难度, 而且对农机制造工艺、制造水平、产品质量都是一大考验。在目前的工业条件下, 有些作物品种如果在农艺不做根本改变, 农机确实很难满足要求, 也就是说农机从客观上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农艺要求, 而是需要农艺的配合。问题的关键是, 农作物种植者 (农户) 和农机经营者 (农机户) 二者的根本利益不同, 出发点不同, 农户考虑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得越多越好;农机户考虑的是农作物种植得越符合农机使用条件、作业得越快越好。所以农户选择的农艺往往是提高产量而不是怎样去满足农机的作业要求, 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满足, 这就需要农机或农业推广部门这样的中介去沟通, 而二者又分属不同管理部门, 也未必相互了解和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 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农机农艺融合任重道远前景看好

由上可以看出, 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仅仅从二者本身去破解, 恐怕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者的融合恐怕更需要一些外部条件, 而且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找到突破口, 在其他条件成熟时再推而广之。比如, 可以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大户, 通过租赁等形式先将土地形成规模经营, 这样, 农业户和农机户就成为了一体, 农机农艺就不会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了, 像行距等简单农艺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而且, 规模经营后, 在推广新的品种和增产农艺技术时也会首先考虑农机能不能实现, 在其内部具有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动力, 相信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更易推广。另外, 我国机械化的一个问题是种植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不衔接的问题, 玉米机械收获难即属于此。而规模经营后也更容易对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进行通盘考虑。比如, 为了较好解决玉米收获问题, 如果是用4行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 播种时就要考虑到收获问题, 最好用4行玉米播种机, 那就很容易地解决了收获对行问题。

另外, 既然农机农艺融合有着很强的复杂性, 这就要求既要考虑当前, 更要考虑长远, 就是互相适应的农机农艺要有比较长远的生命力, 而不能三两年内就变动一次, 以免造成机械浪费。比如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在设计上考虑的主要是果穗收获功能, 而对于秸秆收集功能考虑得就少一些, 虽然有些玉米收获机具备穗茎兼收功能, 但实际上, 由于设计不合理, 收集的秸秆往往混土, 养殖企业根本就不收。而玉米秸秆在许多地区是养殖业一种重要的饲草资源, 农民为了收集秸秆, 就不得不放弃使用机械收获。

上一篇:品味成长的幸福下一篇:内容创新增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