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

2024-07-10

农机农艺融合(精选12篇)

农机农艺融合 篇1

0 引言

农机农艺融合, 通俗的理解是在农业生产中, 单项或者多项的生产技术集成配套。首先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 另外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 两者需相互适应和相互配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是一个狭义的理解, 农艺不仅指种植方式和作物品种, 还应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道路、水利灌溉等等, 是综合的概念。包括了农田基本建设田地整治是否适宜符合农机作业的最大效益、机耕路的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农机通行、农田水利灌溉时间是否符合机械种植的要求等等。因此农机农艺的融合应该是一个大的广义的概念, 大的融合, 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维融合。

1 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上的融合从技术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体制和机制上问题

农机、农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和土地等部门分头管理, 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各干各的事, 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一个有合力和统一步骤, 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在所有部门中农机部门是一个相对弱势部门。

1.2 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经营模式

土地的流转规模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质量上要有进一步的提高。流转土地首先要成片流转, 这样才能发挥规模效益, 但是现实中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造成了不能成片流转经营。规模化的经营才能做到耕作制度的统一、品种的统一和农机作业的统一, 同时农民的素质以及经营水平、资金技术上不足也制约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1.3 国家扶持政策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对农机化最大的一个扶持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极大推进了农机化的发展, 但是农机购置补贴实行是定额补贴, 对统一档次的农业机械实行统一的补贴额, 这就造成了同一档次质量、效能好坏补贴一样。同时现在农机手对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拖拉机平均寿命3~5年。虽然从操作安全上来讲是好的, 但是不利于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研发以及质量的提高, 也存在一种浪费。同时农机购置补贴的对象是定型产品, 对一些已经改进的产品严格意义来讲只要没有通过鉴定就不能够享受补贴, 这对企业对产品的升级改造产生一定影响。

2 解决办法

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上问题,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 工作机制上的融合

从机制上形成一个有效管理模式, 来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政府必须起到一个主导作用, 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进, 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农机部门具体牵头, 农机、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参与专门协调领导机构, 确保这项工作有人干有人问, 以项目为带动, 以大户为纽带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专门协调小组重点做好规划的制定、发布和协调, 同时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 定期会商, 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做好技术上储备。同时, 整合农机、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项目, 以示范带动推进农机农艺的融合。

2.2 因地制宜的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我认为对农机农艺的融合要结合实际, 要有发展的主次之分。大宗粮食作物作业中的主要矛盾是提高效益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情况下, 农艺就要服从于农机的要求, 作物的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就要符合当前农机作业的需求。山特农产品等对品质要求和附件值较高的农产品, 就要充分考虑农机服从农艺要求。

2.3 技术创新机制融合

从农业的角度来看, 农机是农业生产的载体, 农机技术发展要与农业技术发展相一致。农机农艺的融合根本上要建立一个技术创新机制的融合, 农机技术发展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一是农机制造者、研发者和农业生产者融合。鼓励两者之间的联合, 充分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中改进农机的性能, 生产出符合实际需要产品。农机农艺融合农机生产企业要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要从生产源头上抓起, 通过生产企业对产品的技术创新实现。二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比照深松耕整地作业补贴, 设立专项的农机农艺融合奖补资金, 对开展农机农艺示范推广的企业以项目申报评审后给予一定以奖代补 (补助方式可以比照科技部门的对新技术的奖补) 。

2.4 加强技术标准的融合

标准化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是保证各种的标准的一致性。目前, 农机产品和作业、农业技术等都制定的一些标准, 但是标准是否一致, 应该加以梳理。二是加快标准的推广使用。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来看, 农机产品在执行标准化上不是很严谨, 同时要加强标准的使用和推广。三是加快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通过对工作的梳理和调研, 对于不适宜的标准要加以修改, 对于未制定的标准, 要抓紧制定。

2.5 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融合

只有推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 规模化经营能够实现土地的成片集约生产、作物品种的统一、作业方式的统一、种植模式的统一, 方便用水、用电、用肥, 更有利于机械作业。

以上就是笔者对农机农艺融合的一些认识, 综上所诉, 农机农艺融合关键在机制问题, 最终解决要政府、企业、农户三为一体共同努力。

摘要:农机农艺融合, 是提升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进程中, 进一步明确农机农艺融合的意义, 把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机遇, 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解决农机和农艺不协调的问题, 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非常重要。本文从体制机制、经营模式和扶持政策三方面分析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以上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农机农艺融合 篇2

如何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作用,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本刊就与此相关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研究员。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长期从事农机化行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熟悉业务,对农机化热点问题也很关注。想请您谈谈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看法。

刘宪:农机农艺融合的确是农机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个老问题。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开始研发水稻插秧机,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用机械模仿和替代人力插秧,没有从水稻栽培方式改变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后来,日本在学习借鉴我国技术的基础上搞水稻生产机械化,注意全面考虑水稻品种、水土肥、秧苗规模化生产等因素,育秧、机插秧和收获一体化研究,成为了当今稻作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产的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也因此行销世界。美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的成功实现,也没有单打一,同样是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纵观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成就,无一不是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成为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特别是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农机化是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因此,农机化技术推广不仅包括农业机械技术,也包括农艺技术,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连通器”。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技术推广是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推广是农机化工作的核心业务,在农业机械化事业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中处于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工作者肩负的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必须看到: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近年来,水稻育秧技术与机插秧技术配套问题日渐突出;玉米的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与机械化作业相互适应的问题急待解决;油菜、甘蔗、棉花机械化收获呼唤适宜的品种和机械化技术;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丘陵

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问题,都与农机农艺不融合不配套有很大关系。“十二五”农机农艺融合度低的问题如果继续存在,提高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将难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特别是病虫害、杂草的专业化防治对机械化需求增加,水稻、玉米、棉花、甘蔗和马铃薯等大宗作物收获的机械化要求迫切。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顺应发展要求,着手研究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课题。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机械化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机械化农业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拉动前所未有。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国土整治、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四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4到2010年的7个“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国务院、农业部出台若干意见和工作部署,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职责义不容辞。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以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专题论述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彰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农机化工作者职责所在。是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同志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 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制

度、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民传统种植方式等诸多方面。从农机化技术推广角度看,您认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刘宪: 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机化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部农机化管理司和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不断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推广力度,在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应该看到,目前农机农艺融合度低、各方关注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搞农机和搞农艺的人马各自为战、互不关联,农机农艺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育种目标较多注重提高产量,新品种审定一般不注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传统农业栽培技术的设计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方式上,较少关注适应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农业生产缺乏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宽行窄行宽窄行,密植稀植密稀植”若干个栽培方式多项排列组合。园艺式多样化的栽培思路有其优点,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增加了农机具开发的难度和使用成本,不适合大面积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研发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不够,对不同种植区域作物品种形态、物性关注不多,闭门造车。“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从农机化技术推广角度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解决的途径:

——加强实证研究,弄清问题症结所在。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民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各地的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不一,这不但直接影响机械化的使用,而且还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农机生产企业为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所生产的机具种类多、批量小、价格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例如:山东省现有玉米栽培模式中存在着十几种玉米种植行距,其中约60%能够适用目前的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行距设置繁多,栽培模式各异对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影响很大,科学规范行距成为推动玉米收获环节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我国油菜

生产也有类似情况,特别是南方地区移栽油菜,株型大、分枝多,角果易开裂,多熟制都给机械化收获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必须组织实证研究,建议选择水稻种植(插秧)、玉米收获、棉花、甘蔗全程机械化等生产环节组织农业科学家和农机专家联合调研。掌握栽培模式和机具的现状,研究提出生产路线和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作业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种植技术体系,引导农机企业生产开发新产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突破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桎梏。

——总结借鉴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经验。

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方面农垦国营农场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农垦农机化发展水平高、速度快,既有体制机制和投入方面的优势,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紧密的结果。许多农场始终围绕农业发展的全局推进农机化,按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及时装备、革新、改装农机具。不断完善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每个环节农机农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实现了良性循环。可见农机农艺融合不是做不到,关键在于是否有意识地去做。要善于总结学习农机农艺融合的先进经验。在水稻生产方面,江苏省一些市县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生产上,山东省一些市县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连、天津等一些大城市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推广物理农业新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些地区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之所以能够突破,关键是找到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的途径,形成了满足生产需要的发展模式。

——不断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需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首先是领导重视,要在决策层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领导机构,各行业的领导共同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要转变观念,改变农机农艺部门“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来”的思维定势,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多联系勤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农机化

管理和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进行会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已经和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沟通,2012年将按照部领导的要求开展合作,选择几个方向,联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议粮食高产创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增粮行动等重大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农机农艺措施一起制定,一起布置,一起检查落实,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建设和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在经营机制创新方面,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在科研和推广机制创新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建议在行业科技项目中增加农机农艺融合的课题,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队伍中增加农机化专家和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比例,汇集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争取在 “十二五”期间建立集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为一体的研发和推广模式。

记者: 目前,全国共有9.8万余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全国已形成从部到省、市、县、乡五级农机推广网络。这样一个完善的网络和人数众多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民的作用。请您谈谈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工作的着力点应在放哪里?

刘宪: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使这些先进技术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对加快推广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等机械化技术,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地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农机节能减排,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一五”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大量使用机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各种资源利用率。因此,“十二五”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设计或选择农机农艺融合的方案。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应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首要任务是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精通工程技术,还要钻研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了解品种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完善知识结构;要改变思维定势,突破

部门和专业分工的局限,多接触多沟通,按照农艺要求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组织机械化生产;既要推广种植业领域农机化技术,又要加快养殖业、设施园艺、农产品初加工和其它农业产业农机化技术推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选择若干作物,制订具体的示范标准,配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一批具有当地特点的示范区,扩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示范范围和领域,推进农机农艺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

——以玉米机械化为突破口,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现实途径。

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的问题十分典型。我国玉米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地受到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制约,制订种植与收获技术模式相协调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推动玉米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要认真总结各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在推广良种的同时推广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玉米栽培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也要从有利于发挥玉米收获机械作用的目标出发,重点解决农艺配套和品种选择问题,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规范,关键是规范行距,实行统一的玉米机械化种植,合理配套玉米收获机械,大幅度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率和经济效益。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已经会同玉米育种、栽培专家和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工作,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探索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的途径和方法,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建立玉米机械化种植作业技术体系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

——以农机手培训为切入点,推广普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实用技术。

建议农机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通过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例如,近几年农业科学抗旱中采用的免耕播种、小麦机播中配套的机械化镇压保墒、节水灌溉等抗旱技术等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走出一条靠农民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完善的路子。只有农民的主体

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发挥,农机农艺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近年来,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引进德国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果,要认真总结借鉴,在适宜的地区宣传推广。

——以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农机农艺融合 篇3

关键词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17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国防力量,我们需要发展农业种植技术。山区农业的发展应当引起相关部门人员的注意,提高山区农业种植技术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1]。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很多青壮年人口走出山区,走向城市,这为山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率,减少单位用地的人口投入量,所以山区应大力发展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1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了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山区玉米种植技术,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融合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中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帮助我国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2]。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指出,各有关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学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计划。由此可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2.1 农机农艺融合阶段

要实现农机农艺相互融合,要经历几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对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做出规划,我们将其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生产力。只有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给机械进入农业生产提供机会;同时,机械进入农业生产,会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阶段是农机农艺相互协调发展。两者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保证田间作业质量,保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第三阶段是实现机械化。实现机械化是农机农艺融合的目的,同时也是最终结果,最终农业生产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提高作业效率,保证农业生产质量[3]。

2.2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

就目前的农业生产现象来看,山区的农业生产与机械使用严重脱节。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机械化作业受限于农艺栽培技术,农民对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作业上。探索如何让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种植体系,已经成为山区种植技术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山区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必须要发展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这不仅关系到是否可以实现玉米种植机械化生产,还关系到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否能够得到推广,关系到农机发展的速度与质量[4]。所以应当重点关注玉米种植技术如何同农业机械化有效融合,这样既能保证农业作业质量,还能保证农业作业效率。

3 加强农艺农机融合建议

3.1 技术融合

实现玉米的农艺农机技术融合,首先,需要加强与有关技术部门的沟通,增强与相关技术人员的沟通,在农业实践中寻找技术契合点,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提高,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其次,实现技术的融合还需要在农艺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在选种、育种方面做努力,培育出适合在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玉米的种植模式方面做努力,调整玉米种植模式,寻找最适合山区玉米种植的间距,保证种植规范,这样也有利于机械耕作,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此外,可以尝试套作的种植模式,几种植物相互混合种植,既有利于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力的生存条件,还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但在这个过程中,耕作者也需要注意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的间距要保持相同。最后,提高农机技术,农业技术在农艺农业技术融合中是关键,要选择合适山区耕作的工具,包括耕、种、收三个环节,如根据山区的地形特点,机械化时应当选用中小型的拖拉机配以小型的犁和旋耕机,播种时要选择双行播种机为主、人力播种机为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耕种效率,保证耕作质量[5]。

3.2 耕作制度改革

耕作制度方面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改造,保证耕作质量。例如,在耕作时,加大对斜面角在15°以上的土地的梯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保证每一块田地都能够浇灌到水;对于遗留在田地中的玉米秸秆,可以鼓励农民利用机械将秸秆打碎在田地里,实行秸秆还田,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土壤的肥力;根据山区土地营养成分易流失的特点,可以实行少耕、免耕的土地保养法,尽量减少土地营养成分和水分的流失,起到保墒、保留养分的作用。

3.3 管理机制改革

如果只在机械技术与耕作技术方面进行努力,想要实行全面的机械化生产条件还远远不够,除了机械技术与农业技术之外,还应当在管理方面进行努力,只有全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促进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的融合和推广[6]。首先,需要加强对玉米农机农业融合制度的重视,为其实行长远的规划,形成专业的研发团队,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山区玉米的生产规模,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益。其次,要想提高专业技术,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帮助,因此需要加强与有关技术部门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建立起品种培育、生产种植、农业技术三者结合的生产技术。最后,要加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化合作社的培育和建设,加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共同促进山区玉米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4 结语

基于山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的迫切性,更是为了发展山区玉米种植技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我们需要从技术、耕作制度和管理三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节约人力成本,将农业向机械化的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熊泽洪,王榜列,黄丽.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194.

[2]王利.宁夏玉米种植模式试验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2013(9):25-27.

[3]莫超成.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研发[J].镇江:江苏大学,2012.

[4]崔玉焱.4YZX-2B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究設计[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1):79-81.

[5]宫少俊.北京召开”农田深松节水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010年工作部署会暨技术座谈会[J].现代农业装备,2010(5):32.

[6]谢立芳.玉米覆膜播种机具选型对比试验[J].北京农业,2014(36):65.

农机农艺融合前景分析 篇4

我国农机化“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一举超过50%,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应该看到, 已经实现机械化的都是较易实现的生产环节。2009年全国机耕水平达到66%, 但机播水平、机收水平仅仅分别为4l%和35%, 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从不同农作物品种的机械化水平看, 这种不平衡性更严重:2009年, 除小麦生产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全部达到85%外, 水稻的种植水平只有16.7%, 玉米机收只有16.9%, 油菜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45.2%、10.4%、8.8%, 马铃薯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39.2%、12.9%、12.3%, 花生机播、机收分别只有31.2%、18%, 棉花机收水平只有2.8%。这些环节的机械化水平都不足50%, 有些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林果、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更低一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对农机化的需求与适用机械化技术供应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二、农机农艺结合不足阻碍农机化发展

造成一些作物的相关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很多,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需求不迫切, 二是用起来不经济, 三是缺少成熟和适用的机械, 四是农机农艺不适应, 等等。其中,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反过来又影响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比如说, 一个农艺中的小问题———行距, 由于各地种植玉米的行距不统一, 就给玉米收获机研制和生产企业带来不小的难题, 以至于很长时间纠结于采用对行还是不对行收获技术当中, 使玉米收获机迟迟定不了型。至今也很难说哪个企业的哪个产品具有优势, 由此造成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遍地开花, 但谁的规模都不大。而不像小麦收割机那样, 几个大的生产企业就占据了全国小麦收割机销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像甘蔗、棉花、水稻、油菜农艺问题对农机种植 (栽植) 、收获的影响恐怕会更大, 甚至需要培育新的种子和采用新的栽培方式等来配合才能实现机械化。

三、传统与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机农艺的融合

过去农机农艺曾纠缠于谁服从于谁的问题, 现在讲“融合”, 好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其实未必。应该说, 农艺在农业生产体系中还是占有中心位置的, 这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等因素决定的。中国人多地少, 粮食问题在中国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 所以我国政府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粮食产量既与耕地面积有关, 也与耕作制度等农艺措施直接相关, 如果不发展多熟制, 不采取提高复种指数的办法, 即使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 产量恐怕也难以满足供需平衡。所以, 中国是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采取一年一作甚至休闲的耕作方式的。而轮作、间作、混作、套作等等耕作制度, 不但客观上要求配备机械的多样性, 而且对机械的研发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 许多地区的农艺包括耕作制度、种植方式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生产力水平来实施的, 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同时, 我国人多地少以及普遍采取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更符合传统的耕作制度。比如, 本来平均一家就只有三五亩地, 有些地区为了取得水田旱田、薄地肥地的均衡, 还要将这仅有的三五亩地分成若干地块, 农民为了多种出一行来, 就很可能不按标准的行距去种植, 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虽然这样做确实会给后继的农机作业带来困难, 但让农民放弃“一行”的利益, 有时是很难的, 更别说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种植模式和栽培习惯有可能带来的总产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而农机作为一种工业技术, 它在农业上的运用, 主要是替代人的劳动, 不可能具有人类双手一样灵巧的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多样的农艺措施, 不但给农机带来设计上的难度, 而且对农机制造工艺、制造水平、产品质量都是一大考验。在目前的工业条件下, 有些作物品种如果在农艺不做根本改变, 农机确实很难满足要求, 也就是说农机从客观上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农艺要求, 而是需要农艺的配合。问题的关键是, 农作物种植者 (农户) 和农机经营者 (农机户) 二者的根本利益不同, 出发点不同, 农户考虑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得越多越好;农机户考虑的是农作物种植得越符合农机使用条件、作业得越快越好。所以农户选择的农艺往往是提高产量而不是怎样去满足农机的作业要求, 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满足, 这就需要农机或农业推广部门这样的中介去沟通, 而二者又分属不同管理部门, 也未必相互了解和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 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要走的路还很长。

四、农机农艺融合任重道远前景看好

由上可以看出, 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仅仅从二者本身去破解, 恐怕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者的融合恐怕更需要一些外部条件, 而且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找到突破口, 在其他条件成熟时再推而广之。比如, 可以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大户, 通过租赁等形式先将土地形成规模经营, 这样, 农业户和农机户就成为了一体, 农机农艺就不会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了, 像行距等简单农艺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而且, 规模经营后, 在推广新的品种和增产农艺技术时也会首先考虑农机能不能实现, 在其内部具有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动力, 相信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更易推广。另外, 我国机械化的一个问题是种植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不衔接的问题, 玉米机械收获难即属于此。而规模经营后也更容易对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进行通盘考虑。比如, 为了较好解决玉米收获问题, 如果是用4行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 播种时就要考虑到收获问题, 最好用4行玉米播种机, 那就很容易地解决了收获对行问题。

另外, 既然农机农艺融合有着很强的复杂性, 这就要求既要考虑当前, 更要考虑长远, 就是互相适应的农机农艺要有比较长远的生命力, 而不能三两年内就变动一次, 以免造成机械浪费。比如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在设计上考虑的主要是果穗收获功能, 而对于秸秆收集功能考虑得就少一些, 虽然有些玉米收获机具备穗茎兼收功能, 但实际上, 由于设计不合理, 收集的秸秆往往混土, 养殖企业根本就不收。而玉米秸秆在许多地区是养殖业一种重要的饲草资源, 农民为了收集秸秆, 就不得不放弃使用机械收获。

农机农艺融合 篇5

摘 要: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程机械化纳入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农机农艺的结合,是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业技术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机农艺结合现状,回顾了国内外农机农艺结合历程。从政府政策要求、保障农产品质量要求、改善环境质量需求三个方面指出了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就农机农艺结合的推动力、发展途径做了分析。

关键词:农机;农艺;农作物;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2016 will be the central document full mechanization into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mbin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is the key to speeding up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was introduce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tatus quo,analysi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agronomic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reviews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i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government policy,ensuring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or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Key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gronomy; crop; mechanization.0 引言

201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11.44亿 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1],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机与农艺发展脱节会导致许多先进的科研技?g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大面积推广,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化。加强农机农艺之间的联系,是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2-3]。

近十年来,发展现代农业得到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要实现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协同提高。一些节能环保的装备和技术如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精准施药、配方定位施肥、秸秆还田收贮等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加速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程机械化纳入了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强调要“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农业部定位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9大作物分别设立专家组,针对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生产环节,细化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协调农机农艺发展创新,是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5-7]。我国农机农艺结合现状

农机农艺结合初期,农艺占重要地位,农机只能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农艺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愈加明显,根据农机的要求改进农艺;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创新地结合农机农艺,协调农业使之工业化发展[8]。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阶段后,从农业生产综合效益角度看,农机农艺结合能加快规模化生产推广。全程机械化中,需进一步发展农机农艺结合。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农机农艺结合,广泛研制的农业机械主要是种植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如插秧机、直播机、稻麦联合收获机。部分农作物生产环节的农艺技术影响农机农艺结合,例如水稻的低成本规模化育秧技术发展,制约机械插秧技术发展;玉米的种植和收获技术差别,影响农机作业的规范化;油菜、甘蔗、棉花机械化收获比例不高,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还处在科研与示范阶段[9]。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农机农艺结合新发展出现设施栽培、设施养殖的配套机械,也存在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同一功能农机不同型号产品之间规格千差万别的问题。

我国农作物品种丰富,不同品种栽培方式、耕作制度之间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要求农机农艺结合不仅需要考虑统一规范化以便于推广,还需要结合优势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耕整地作业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作业环节之一,这一过程机械化程度较高,各类旋耕机、起垄机、开沟机等耕整地机具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机械化作业已经达到农艺上精耕细作的标准[10]。像玉米等机械化作业基础较好的主要作物,在全程机械化中可以更注重要求农机产品规范化;像叶菜类蔬菜和苹果、葡萄等地域性栽培水果,目前收获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小型多功能收获机具还比较少,全程机械化首先要研制配套的新型农机产品[11]。甘蔗等收获中人工体力劳动繁重,通过机械化采收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甘蔗机械收获,需要农艺配套关键技术改进,通过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甘蔗生产技术规范,实现定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12]。

国内外农机农艺结合历程

美国是典型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区域化、专业化,采用机械化大规模集中生产,单一的种植制度便于控制统一机械化作业标准。农机多为大型机械,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配合农机要求改进农艺技术。1977年美国的大豆收获机械化过程中,联合收割机传统型收割台割茬高、损失率大,一方面改进横向螺旋输送器的结构,一方面改进播种行距、选育抗倒伏品种[13]。

日本是人多地少且资源短缺,日本在水稻生产方面的全程机械化发展非常好。以水稻为例,日本农林厅采用工厂化育秧联合带土小苗插秧机研制,1970年日本的水稻插秧机械化程度仅为3%,到1977年,日本的水稻机械化插秧程度达到89.4%。科技发展在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的解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日本成立“农业生研机构”,1993年该机构联合相关社团和企业成立“新农业机械实用化推进株式会社”,2003年又整合了产、学、研等多方面相关力量,改编成“农业生研技术中心”,以此为平台加快了农机与农艺一体化技术研发与推广进程[14]。

由于作业成本等问题,中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水稻种植机械化是中国作物机械化生产的难点,专业化培育标准化秧苗与机械精确移栽,并配套稳定高产高效农艺,应是中国多数稻区栽培机械化的基本方向[15-16]。农机农艺结合的迫切性

在全程机械化中,需要改进许多农艺生产环节,研制许多新型农机产品。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

3.1 政府政策要求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选育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棉花品种,推广轻简化植棉技术;建设一批花生种植全程机械化、标准化基地;推广果树现代集约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提高水果产业质量档次。研制与农艺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新型农机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向之一。例如,在山区丘陵地带,适合区域特色农作物使用的轻型机械;配套成熟种植方式的全过程机械化;低碳、节约型的农机改进。

3.2 保障农产品质量要求

农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农作物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要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看重高效生产、食品质量安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食品品质稳定性都存在很多局限性,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不是单纯降低劳动强度,而是综合提升农产品附加科技创新水平,解决一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改变的问题。例如,传统蔬菜种植的自育自用育苗方式逐渐被工厂化设施育苗取代,工厂化设施育苗节约资源、优质高效、便于管理,有效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使用农机农艺结合的科学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上用肥施药过度现状。

对于果蔬产品,适当的商品化处理不仅能保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产品价格。机械收获的球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从蔬菜的外形上看相对手工收获蔬菜更均匀一致;蔬菜收获后,机械化加工可以一体化完成蔬菜清洗、分级、包装处理,蔬菜卖相好、?a品价格更高。如需进一步冷藏、运输或脱水、深加工、干燥等,机械处理也比手工操作效果更好。然而果蔬机械化作业率偏低,商品化处理、收后加工技术处理一直未受到各方足够重视,蔬菜运输、贮藏加工、包装等过程中损伤现象较为严重[11]。

3.3 改善环境质量需求

传统抛撒式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较低,常常存在过量施肥现象,过量施肥容易引起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大田耕作肥料利用率问题可以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得到有效提高。精准农业技术中的精准施肥关键技术之一是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17]。左兴健等人研制了风送式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开展了田间实际作业试验,试验表明:该装置与插秧机配合,使用时能够根据插秧机行驶速度实时调整施肥量,实现连续带状侧深精准施肥作业;提高施肥均匀性和肥料利用率,一次性完成插秧与侧深精准施肥作业[18]。李沐桐等人研制玉米苗期自动穴施肥控制机构,提高施肥精准度,穴株拟合度可达到0.796,伤苗率接近10%,满足玉米苗期施肥控制性能的要求[19]。结语

农机农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全程机械化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机农艺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机农艺结合必要性的认识上,正如十年前蒋亦元院士提出的“组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是农业科技的组织工作新方式”[20]。农机农艺结合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依然需要不同学科专业共同讨论研究。

提高种植业对于高科技含量农机的需求,是推动农机农艺结合的最好动力;提高农机具的使用舒适度与性能是推动种植业自觉使用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好途径。农机农艺结合问题在实践中应用范围极广;正确的认识和应对农机农艺结合问题,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全程机械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农机农艺融合 篇6

关键词: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农艺技术;有效措施;加强融合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33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加以重视和管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但新的环境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此要求必须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树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以增加农业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应该将其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以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加强融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政府也开始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时常开展一些研讨会,探讨如何将代代相传的农艺技术与当下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传统农艺技术的作用,展现农业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特点,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平,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生产收入,保障农民生活质量,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使其达到国际化水平。

2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要求,农业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管理,提高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度。要能够对当下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要统一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加强对农业农机农艺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可在农业部门中设立农机农艺综合部门,分别由农机单位和农艺单位的技术人员所组成。在此部门中要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一同讨论和解决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问题。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来实施农机农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从而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另外,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来规定其种植间距,确定播种期,按时定量施肥,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挑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但是与此同时,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可以先选择容易控制的农作物来进行实验,要因地制宜,以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水平。

2.2 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为加强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则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农业技术补贴力度,并且重视对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要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对农民农机技术培训,规范农机设备操作,以使其能够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其质量。

3 结语

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和棉花等,为保障其生产质量和产量,则必须创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采用全新的生产设备,协调配合农艺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以提高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平,从而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推广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水平。总而言之,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 建农.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要加强融合[J].农业装备技术,2011,(3).

[2] 建农.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J].农业装备技术,2011,(37).

[3] 玉米等农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1,(7).

[4] 自然.农业部召开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研讨会[J].农机科技推广,2011,(4).

关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 篇7

一、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根本目的

1、农机农艺融合, 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呼唤

实践证明, 生产粮食所采取的先进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 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许多农艺措施尚不能通过机械化手段加以实现。为保证“十二五”粮食有效供给, 农业部提出2015年总产量增加100亿公斤以上的发展目标, 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推进粳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我国粮食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环节的稳产高产措施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农机农艺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机农艺融合, 可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总结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没有农机农艺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例如, 40多年前, 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发明了水稻插秧机, 但没有注重与农艺结合, 未研究如何适应和体现农艺要求, 更多地去机械模仿手工插秧动作, 加上其它原因, 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缓慢。后来, 日本搞机插秧技术, 注重育秧与机插秧结合, 成为了当今水稻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 美国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更称得上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2、农机农艺融合, 是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过, 目前农机农艺相对滞后矛盾凸显。在粮食作物中, 水稻低成本规格化育秧技术、杂交稻和超级稻的少本、稀植型插秧技术始终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难题;玉米的栽培技术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 规范化种植和适用的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亟待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应农艺要求的农机具推广应用缓慢, 仍是影响和制约全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

二、农机农艺的相互关系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 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的设计要尽量根据农艺技术的要求进行。如水稻育秧及栽插配套技术和机具、中小型水稻收获机具、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化肥深施联合作业机械, 都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实例。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就成为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和农艺生产需求的产物而得到推广。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栽培制度应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及机理的局限性, 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和农机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三、农机农艺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1、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业系统相关部门要把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沟通协作, 采取切实措施, 积极努力推进。要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和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 定期会商, 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氛围, 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 加强示范引导, 提高农民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自觉性。

2、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 不是独立进行, 而是结合发展, 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3、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的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在水稻生产方面:以育插秧为重点, 加快形成和完善区域性育秧作业规范, 并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在油菜生产方面:以播种、收获和秸秆处理机械化为重点, 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配套, 完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

4、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技术的培训

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 没有农业技术要求, 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 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 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农机与农技培训同时进行, 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机操作人员, 他们在生产中, 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 同时, 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 二者缺一不可。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这一特点, 要把对驾驶员复训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农机田间作业技术标准结合教学, 使学员认识农机作业高标准是实现农技标准的根本保证, 从而提高学员对农机作业必须服从于农技要求的认识和自觉性, 增强他们对机具状态要求标准化和更新机具的积极性;二是聘请懂农技的农业专家为学员讲农机与农艺课, 使学员真正懂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有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来完成, 让学员掌握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把培训教育的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 才更受农民的欢迎, 更有活力, 更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才能充分体现农民教育的特点。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 结合重点农时, 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 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同时, 也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5、围绕农机农艺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从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良好氛围。农业与农机工作者以实践为基础, 加强生产中的技术交流, 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宣传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 发挥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的作用, 形成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在不同层面上集聚农机与农艺科技力量, 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进程, 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

二是积极寻找结合突破口,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重新考察论证农机农艺结合点, 树立大农业观念, 培养农机农艺结合人才, 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同时, 将现有的推广站、农机学校及民间农机技术力量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推动农机和农艺专家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重点围绕科技攻关, 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 建立合理的机械化作业体系, 以市场拉动农机科技创新。

三是深化粮食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的成果, 逐步实现农机农艺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和谐的递变。

四是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继续巩固、完善现有的乡镇农机站, 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提高组织化程度,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网络, 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6、积极引进开发适合农艺技术所需新装备、新产品。

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之浅见 篇8

目前可喜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畜力到依靠机械化作业的历史性跨越。尽管农机化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矛盾, 但粮食生产对农机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依赖性强, 这都是促进融合的有利条件。一是近年来, 我县在购机补贴的拉动下, 农机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结构得到了优化, 农机装备得到前所未有的最大限度的更新。装备更新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 农机更新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和适应农艺技术进步及提高作业水平的过程。大功率、高性能、先进的农业机械本身就是物化了的农艺技术, 本身就是先进农艺技术的载体。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大量主要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机械化农业生产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 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因素都是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推动, 为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施展空间。

综上所述, 要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应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从思想观念上更新, 提高认识

在思想观念上融合, 牢固树立农机农艺融合的指导思想。农机农艺融合不是一朝一夕, 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这一思想理念不动摇。目前, 一些人对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人认为,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土地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也有人认为, 我国人多地少, 劳动力充足, 发展机械化没有迫切性。还有人认为, 实行机械化作业会增加生产成本, 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有一些赞成农机农艺融合的人认为, 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现在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 等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融合了。一些人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认识基础还比较薄弱,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融合的推进。总之, 要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 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农机农艺的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

二、农机农艺融合要从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上理清思路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诫我们, 没有农机农艺融合,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机械化。因为农机农艺本来就密不可分, 既然不可分, 就只能是融合, 融合才是硬道理。首先就是地方农机农艺行政管理部门要合并, 变成一家、一个政令, 我认为这是首要的、紧迫的、必须的。反之就是形式上的融合, 对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都不利。说的明白一点, 就是农机农艺两部门在工作中争项目、争地位、相互间不友好、不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有甚者是相互看笑话, 相互拆台。而这一争之中就产生了心理上的距离、隔阂和不愉快。这一现象难以完全避免, 给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伤害。因此说农机农艺要真正融合, 首先是农机农艺两部门要融合, 共下一盘棋, 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 才能使农机农艺两部门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才能保证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走上康庄大道。

三、农机农艺融合要从宣传培训上下功夫

宣传培训工作对农机推广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实质上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力宣传、培训、全面发动的过程, 农机农艺融合也不例外, 要使技术信息快速传播到千家万户, 就要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 持续不断的加强宣传, 让广大干部、农民充分了解、认识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并使其深入人心。二是利用科技下乡、现场示范、培训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 打造声势浩大的农机农艺融合的良好氛围。三是学习某些商品的推销策略, 走村窜户, 进行宣传教育, 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难。

在培训上, 充分发挥农机农艺高级专家的领军作用、带动作用、示范作用, 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 坚持经常化、科学化、规模化、全民化培训, 加快提高教育培训服务能力, 坚持农机与农艺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扎实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 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 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大行动。积极培育农机农艺融合的典型, 特别是针对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 要专人负责, 长期扶持, 使其达到规范化要求, 逐渐做到由重点到全覆盖普及。只有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发挥,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定。

四、农机农艺融合要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起

试验、示范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前提, 是农机化技术推广最核心的任务。只有在初始环节上坚持农机农艺融合, 坚持在基地建设中农机农艺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真正把基地建设成农机农艺新技术展示、引领、吸引、带动的窗口, 为农民树立样板, 让农民从试验示范所取得实效中得到启发、教育, 让农民认可, 他们才能消除疑虑, 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新技术, 让农民内心的思想来一个完全的转变, 从而能心情舒畅地和推广部门一起干, 这才是推广工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五、农机农艺融合要以区域主要作物品种为目标, 完善技术体系

农业机械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首先要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上体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 努力探索适应本地的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 示范带动区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机农艺融合任重道远 篇9

1 农机化发展的总体评价

我国农机化“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一举超过5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时代,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应该看到,已经实现机械化的都是较易实现的生产环节,2009年全国机耕水平达到66%,但机播、机收水平仅仅分别为41%和35%,具有明确的不平衡性。从不同农作物品种的机械化水平看,这种不平衡性更严重。2009年,除小麦生产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全部达到85%外,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水平只有16.7%,玉米机收只有16.9%;油菜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只有45.2%、10.4%和8.8%,马铃薯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只有39.2%、12.9%和12.3%,花生机播、机收水平分别只有31.2%、18%,棉花机收水平只有2.8%,这些环节的机械化水平都不足50%,有些还仅仅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林果、养殖和设施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还更低一些,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加快转移,对农机化的需求与适用机械化技术供应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

2 农艺对农机化发展具有制约性

造成一些作物的一些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很多,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需求不迫切,二是用起来不经济,三是缺少成熟和适用的机械,四是农机农艺不适应等。其中,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反过来又影响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比如说,一个农艺中的小问题———行距,由于各地种植玉米的行距不统一,就给玉米收获机研制和生产企业带来不小的难题,以至于很长时间纠结于采用对行还是不对行收获技术当中,使玉米收获机迟迟定不了型,至今也很难说哪个厂家的哪个产品具有优势,造成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遍地开花,但谁的规模都不大。而不像小麦收割机那样,几个大的生产厂就占据了全国小麦收割机销售市场80%以上的份额。像甘蔗、棉花、水稻及油菜的农艺问题对农机种植(栽植)、收获的影响恐怕会更大,甚至需要培育新的种子和采用新的栽培方式、化控方法来配合才能实现机械化,农艺对农机的制约就更大了。

3 农机农艺融合的复杂性

过去农机农艺曾纠缠于谁服从于谁的问题,现在讲“融合”,好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其实未必。应该说,农艺在农业生产体系中还是占有中心位置的,这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等因素决定的。中国人多地少,粮食问题在中国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所以政府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粮食产量既与耕地面积有关,也与耕作制度等农艺措施直接相关,如果不发展多熟制,不采取提高复种指数的办法,既使守住1.2亿hm2 (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产量恐怕也难以满足供需平衡。所以,中国是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采取一年一作甚至休闲的耕作方式。而轮作、间作、混作或套作等耕作制度,不但客观上要求配备机械多样,而且决定了对机械的研发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幅原辽阔,许多地区的农艺包括耕作制度、种植方式都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生产力水平来实施的,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同时,我国人多地少以及普遍采取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更符合传统的耕作制度。比如,本来平均一家就只有三五亩地,有些地区为了取得水田旱田、薄地肥地的均衡,还要将这仅有的三五亩地分成若干小地块,农民为了多种出一行来,就很可能不按标准的行距去种植,这也很容易让人理解。虽然这样做确实会给后继的农机作业带来困难,但让农民放弃“一行”的利益,有时是很难的,更别说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种植模式和栽培习惯有可能带来的总产减少、成本增加等问题了。

而农机作为一种工业技术,它在农业上的运用,主要是替代人的劳动,不可能具有人类双手一样灵巧的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多样的农艺措施,不但给农机带来设计上的难度,而且对农机制造工艺、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是很大考验。在目前的工业条件下,有些作物品种如果农艺不做根本改变,农机确实很难满足要求,也就是说,农机从客观上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农艺要求,而是需要农艺的配合。问题的关键是,农作物种植者(农户)和农机经营者(农机户)二者的根本利益不同,出发点不同,农户考虑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的越多越好,农机户考虑的是农作物种植模式符合农机使用条件、作业越快越好,所以农户选择的农艺往往是提高产量而不是怎样去满足农机的作业要求,他们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满足,需要农机或农业推广部门这样的中介去沟通,而二者又分属不同管理部门,也未必相互了解和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真正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要走的路还很长。

4 农机农艺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由上可以看出,农机农艺融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仅仅从二者本身去破解,只能事倍功半,二者的融合更需要一些外部条件,而且具体实践中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找到突破口,在其他条件成熟时再推而广之,而不要设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比如,可以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大户,通过租赁等形式先将土地形成规模经营,这样农机户和种植户就成为了一体,农机农艺就不会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像行距等简单农艺问题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了。而且,规模经营后,再新的品种和增产方式等农艺也会首先考虑农机能不能实现,在其内部具有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动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就更易推广了。另外,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种植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不衔接的问题,玉米机械收获难即属于此,而规模经营后也更容易对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进行通盘考虑。比如,为了较好地解决玉米收获问题,如果是用4行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播种时就用对应行距的4行玉米播种机,那就很容易解决收获对行问题。

另外,既然农机农艺融合有着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互相适应的农机农艺要有比较长远的生命力,不能三二年内就变动一次,以免造成机械浪费。比如,现在的玉米收获机在设计上考虑的主要是果穗收获功能,而对于秸秆收集功能考虑得就少一些,虽然有些玉米收获机具备穗茎兼收功能,但实际上由于设计不合理,收集的秸秆往往混杂着土块,养殖企业根本就不收。

5 农机农艺融合的挑战和机遇

宁夏农机农艺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近年来宁夏的主要做法

(一) 以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 努力营造农机农艺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008年以来, 为了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 宁夏大力推进和发展农机化示范园区作为提升农业产业档次、提高农业产业效率、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来抓。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有步骤地设立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农机化新技术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的作用。目前, 园区已经成为具有农机农艺一体化建设示范功能、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农田标准化建设和农机标准化作业功能、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 以农机化示范项目为依托, 努力培育农机农艺融合先进典型。

2011年, 宁夏农机推广部门争取到自治区科技厅蔬菜与玉米机械化移栽试验示范项目, 在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 我们邀请农艺专家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在项目方案下达后要求各项目县必须成立农机农艺实施小组。2011年至今, 先后5次召开项目实施座谈会, 4次召开自治区级现场演示会, 农艺专家从种子选取、试验方案确定、大棚育苗、移栽模式确定、田间管理、用水量控制、植保作业、收获后测产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项目建设使蔬菜与玉米机械化移栽项目实施成为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由于项目实施过程周密, 成效显著, 2012年, 自治区科技厅又追加蔬菜与玉米试验示范项目资金10万元。

(三) 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 构建农机农艺融合新型主体。

依托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重要作用, 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作业公司, 建立集机械作业、土地流转、农业种植与一体的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提高了组织化程度, 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 融种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服务网络, 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同时加强了对农机作业公司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 先后多次联合农艺、畜牧部门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农机操作及维修服务培训。两年来累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农民机手两万余人。

(四) 以行政引导为手段, 不断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2010年, 在实施自治区农牧厅饲草包膜产业化项目时, 要求农机推广部门负责机具引进调试、现场演示、机具管理、维修保养、试验数据采集、项目点落实等工作;畜牧部门负责饲草饲喂效果评价、饲草品质、维生素含量监测等工作。2011年, 为了扩大项目实施效果, 自治区农牧厅在安排饲草产业化项目时, 加强了农机推广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增加了项目资金计划比例, 确保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通过农机农艺联合实施项目, 提升了农机社会地位。

近几年, 宁夏农机部门通过主动出击、加强联络, 使农业项目实施逐渐改变了过去不认可农机作用的局面,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农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升, 有些项目计划下达时主动要求农机参与项目实施工作。

(二) 通过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进一步优化了我区农机装备结构。

近年来, 宁夏不断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 邀请农艺畜牧等部门共同研讨确定推广机具,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确定的重点推广机型给予累加补贴, 通过不断调整存量, 优化增量, 使农机装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目前, 宁夏农机装备逐渐向大型、复式、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 耕种收机械相对配套,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格局初步形成。

(三) 通过农机农艺融合, 进一步推动了主要农作物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有效推动了农业传统种植模式的改变。宁夏始终把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 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等手段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宣传和推广力度, 有效地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突出体现在玉米生产和马铃薯生产上, 宁夏尽管地域面积不大, 但是, 种植模式复杂多样, 这些严重影响了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08年以来, 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建设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 几年来, 累计建设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30个, 建设面积7万亩,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28个, 建设面积8.8万亩, 园区建设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作业公司, 采用标准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 使农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 采用适宜机械化作业在种植模式, 有效地促进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四) 通过农机农艺融合, 进一步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

目前, 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建设的农机化示范县、示范园区建设面积超过10万亩。2010年以来, 先后争取到自治区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 扶持建设了32个农机作业服务公司, 组建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通过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等业务, 不断发展壮大, 园区建设与作业公司签订作业合同, 既实现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又推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进程。目前, 全区有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达到32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235家, 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人员4000多人。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年可作业服务面积400多万亩,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全区30%以上的作业服务量, 已经基本形成了公益性推广部门和盈利性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相互补充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新格局。

(五) 通过农机农艺融合, 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

近几年, 通过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宁夏主要农作物种植模式逐渐规范, 不断向着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的趋势发展, 规模化、标准化作业面积逐年扩大, 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农民, 通过技能培训后外出务工。二是提高了机具的使用率, 大量复式联合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 降低了农户购机用机成本。以农机生产合作社为主的农机服务组织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 提高了农机具的配套比和利用率。

三、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 篇11

关键词:农机;农艺;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45-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农机和农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2012年国家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提出“增产增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态生产”的农业发展要求,由此可知,农机与农艺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机与农业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使用,农机与农艺间的矛盾也被暴露出来。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与农艺必须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尽可能达到统一科学发展。

农业机械的设计要以农艺技术为依据。农业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大大减少农作物的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改善农艺环境,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在设计农业机械时,必须遵照当地的耕作制度和作物相对应的作业工序,达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艺生产质量的目的。此外,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的发展要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局限性和现实性,要不断的进行农艺革新,使农艺适应农机,让农艺与农机最大程度的实现统一。

1.2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目标的必然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已很普遍,农机与农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农机与农艺结合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农机配置和农艺革新,尽可能使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因地制宜,增产增效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农艺制度且农艺不宜频繁改变;三是农机设计要多功能且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四是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和农艺的投入,积极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合作交流,着眼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协调组织,加强各方的沟通和协作

农业的发展本身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农机与农艺的配套亦不例外,具体来说,主要和农业、农机科研、农艺制度建设、农业局、技术推广、农资供给等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立协调组织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协调组织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并与当地农民代表保持联系,根据实地考察,制定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积极推广引进与当地农艺相适应的农机;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和协调,保证各部门间通力合作;最后,有关主管部门要做好农机科研与生产、农机管理与合用两方面的配合工作。

2.2 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依存关系

农机与农艺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特别是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两者的矛盾逐渐暴露,因此,正确处理农机与农艺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在农业生产中,农机部门对农机的设计和生产要以农艺为主要依据。比如在进行耕作机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土壤有益微生物生长等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合适的农机。此外,各地区对农艺制度的建设要与农机相适应。要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地域性、季节性等问题,促成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比如实行区域化种植,在一片区域内种植同一种作物,按照农艺需求,统一作业工序等,同时要不断进行农艺革新,使其与农机相匹配。

2.3 做好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由于农业生产中容易受气候、温度、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无法实行机械化操作等,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健全,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因此,各级政府、各级农机部门、农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并且尽可能的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放在重点项目上面,带动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向双层经营和规模经营转变打好基础。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把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优势和作用。此外,农机与农艺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的同时,要同时对两者进行革新,提高双方的水平,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纯军.浅谈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的结合[J].科学与财富,2011(6).

[2]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2009(3).

[3]宗锦耀.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3).

农机农艺融合 篇12

1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了农业中投入的劳动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山区玉米种植技术,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融合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中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帮助我国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2]。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指出,各有关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学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计划。由此可见,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2.1 农机农艺融合阶段

要实现农机农艺相互融合,要经历几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对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做出规划,我们将其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生产力。只有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给机械进入农业生产提供机会;同时,机械进入农业生产,会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阶段是农机农艺相互协调发展。两者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实现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保证田间作业质量,保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第三阶段是实现机械化。实现机械化是农机农艺融合的目的,同时也是最终结果,最终农业生产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提高作业效率,保证农业生产质量[3]。

2.2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

就目前的农业生产现象来看,山区的农业生产与机械使用严重脱节。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机械化作业受限于农艺栽培技术,农民对于机械化作业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作业上。探索如何让农业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种植体系,已经成为山区种植技术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山区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所以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必须要发展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这不仅关系到是否可以实现玉米种植机械化生产,还关系到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否能够得到推广,关系到农机发展的速度与质量[4]。所以应当重点关注玉米种植技术如何同农业机械化有效融合,这样既能保证农业作业质量,还能保证农业作业效率。

3 加强农艺农机融合建议

3.1 技术融合

实现玉米的农艺农机技术融合,首先,需要加强与有关技术部门的沟通,增强与相关技术人员的沟通,在农业实践中寻找技术契合点,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提高,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其次,实现技术的融合还需要在农艺技术方面寻求突破,一方面在选种、育种方面做努力,培育出适合在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玉米的种植模式方面做努力,调整玉米种植模式,寻找最适合山区玉米种植的间距,保证种植规范,这样也有利于机械耕作,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此外,可以尝试套作的种植模式,几种植物相互混合种植,既有利于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力的生存条件,还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但在这个过程中,耕作者也需要注意保证不同作物之间的间距要保持相同。最后,提高农机技术,农业技术在农艺农业技术融合中是关键,要选择合适山区耕作的工具,包括耕、种、收三个环节,如根据山区的地形特点,机械化时应当选用中小型的拖拉机配以小型的犁和旋耕机,播种时要选择双行播种机为主、人力播种机为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耕种效率,保证耕作质量[5]。

3.2 耕作制度改革

耕作制度方面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改造,保证耕作质量。例如,在耕作时,加大对斜面角在15°以上的土地的梯田改造,完善水利设施,保证每一块田地都能够浇灌到水;对于遗留在田地中的玉米秸秆,可以鼓励农民利用机械将秸秆打碎在田地里,实行秸秆还田,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土壤的肥力;根据山区土地营养成分易流失的特点,可以实行少耕、免耕的土地保养法,尽量减少土地营养成分和水分的流失,起到保墒、保留养分的作用。

3.3 管理机制改革

如果只在机械技术与耕作技术方面进行努力,想要实行全面的机械化生产条件还远远不够,除了机械技术与农业技术之外,还应当在管理方面进行努力,只有全方面的努力,才能够促进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的融合和推广[6]。首先,需要加强对玉米农机农业融合制度的重视,为其实行长远的规划,形成专业的研发团队,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山区玉米的生产规模,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益。其次,要想提高专业技术,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帮助,因此需要加强与有关技术部门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建立起品种培育、生产种植、农业技术三者结合的生产技术。最后,要加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化合作社的培育和建设,加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共同促进山区玉米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4 结语

基于山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的迫切性,更是为了发展山区玉米种植技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我们需要从技术、耕作制度和管理三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节约人力成本,将农业向机械化的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熊泽洪,王榜列,黄丽.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2):194.

[2]王利.宁夏玉米种植模式试验研究[J].农机科技推广,2013(9):25-27.

[3]莫超成.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研发[J].镇江:江苏大学,2012.

[4]崔玉焱.4YZX-2B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究设计[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1):79-81.

[5]宫少俊.北京召开”农田深松节水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2010年工作部署会暨技术座谈会[J].现代农业装备,2010(5):32.

上一篇:第四乐章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巧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