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技术

2024-08-02

农艺技术(精选12篇)

农艺技术 篇1

近年来, 农艺和农机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但是, 只有农机与农艺同步发展, 互相配合, 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依据农业生产实践出发, 处理好农机与农艺两者之间的关系, 及时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 形成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新机制, 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规模效益,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1.1 农机与农艺的含义

农机与农艺虽均属农学领域, 却分属于不同的农学子学科, 其中, 农机的内涵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 而农艺的内涵是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农机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应用管理技术;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从其定义中就可以看出, 农机唯有适应农艺, 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1.2 农机与农艺之间的关系

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的进步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 农艺是实现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和手段, 农机是农艺技术应用的载体, 农机要以符合农艺要求为目标, 并遵从农艺技术的指导。而农艺也要为适应机械化作业的需求而做适当改变, 以农机为依托, 相辅相成, 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 农机与农艺是辩证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既相互依托, 又相互制约, 两者互促共进、合作共赢。实践表明, 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是统一的, 两者缺一不可, 必须协调发展。倘若农机与农艺不能同步发展, 就不能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若农艺技术水平再高, 没有性能优越的农业机械相配合, 只能是空想, 无法落实到实处;农机技术水平再先进, 缺乏农艺技术的指导, 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 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 农机与农艺配套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技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农艺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两者只有相互配合, 才能有助于发展农业技术。但是, 现实中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 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机技术的发展较慢, 农艺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导致农机的研制开发滞后于农艺的发展, 许多新的农艺技术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相配套,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2 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

农机技术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特有的种植习性, 不适用于机械耕作, 即使该作物品种有了相应的农艺技术, 也没有相应的农机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

农业机械必定属于机械, 易出现问题, 可靠性较低, 而农艺针对的农作物, 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如果该农机在农忙时出现问题, 则会影响机械使用,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 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建议

3.1 加强组织协调

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必须做好两者的组织协调工作, 充分做好农机科研和农艺措施协调发展、互相配合、优势放大,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

为了保证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技术, 需要加大投入, 夯实农机与农艺的技术基础, 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产、学、研、推”的联合, 整合农机和农艺技术的优势资源,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紧密协作的农机与农艺科技创新体系。

3.3 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互相配合

单纯的农机服务农艺的思想已经过时, 容易造成农业机械设计过于复杂, 制造难度过大, 制作成本过高, 且维修不便等问题, 致其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其实, 农艺要求与农机技术要互相配合, 当农机的设计过于复杂不实用时, 需要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或者稍微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改变农艺要求, 以便简化农机设计, 降低成本, 使其普遍实用, 广泛地运用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减轻劳动强度,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丁兰, 张海涛.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2]刘淑娟.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J].湖南农机, 2009 (4)

农艺技术 篇2

各位领导大家好:

下面我谈一下我们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委员会会议】

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明确分工,宣布启动时间与要求.成员名单如下:

主任:闫庆节

副主任:魏荣华张忍华

顾问:张国海梁中喜

成员:杨留安王志刚曹小勇

【软件建设】

一、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

投入资金98万元

1.校本教材方面

编写适合濮阳农艺生产需要的校本教材4本,内容为作物、果树、花卉、蔬菜。时间期 限为一年,资金投入为21/2=10.5万元.2.地方行业特色课程建设

对于省编的4本新教材,确定先建设一本《园艺植物生产技术》主要表现形式,课件(细化到每一个任务),电子教案(细化到每一个任务)精品课视频(8-12节),资金投入为162=8万元.3.教学资源库建设

主要内容为四门专业技能课的电子教案.导学案.实习计划与总结.实验实习方案.课件.教学视频.各种教学标本.图片等.资金投入为44/2=22万元.4.认证资格与课证融洽需交流

5.教学研究与改革需交流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职读研(领导牵头联系);参加国家及省级大型涉农专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一些物资交流会,了解科技前沿;参加国家及省级教研 教材 教法改革方面的一些会议活动.资金投入3万元.2.培养骨干教师

参加国家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个人到企业培训等.资金投入3万元

3.双师型教师培养

利用业余时间到周边农业企业与园区动手操作锻炼.资金投入3万元(路费 材料费等)

4.聘请企业技术员兼职教师

资金投入3万元

5.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与培训

到农业企业 农艺示范园区高校进行学习领悟提高.资金投入3万元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订单式培养与校企文化

单位联系费培训费校企文化建设费(标语 教师简介版图等)资金投入17/2=8.5万元

2.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委员会,制定计划 讨论建设方案.会务费外出参观学习考察费.资金投入6万元

3.校企科研

深化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合作详细方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资金投入6万元(车费 联系费 会务费 材料费合同费等)

4.新型农民培训

编写培训教材 课件 教案参观培训.资金投入16万元

【硬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1)实训楼建成后要着手建设与完善以下实验室: 种子检测室 组培实验室 植物病理实验室土壤分析实验室植物生长多媒体仿真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植物实验室7个实验室与实训基地。

(2)实验室配套工程

管理员职责牌 实验室功能牌实验室维持办法资金投入20万元

2.引企入校

考查后确定资金投入20万元

谢谢大家

农艺技术 篇3

摘 要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提高我国农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辅助我国传统的农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质量。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阐述,同时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 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农机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提升农业产量的技术,农艺则是指对于小麦、玉米等传统的耕种技术,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并提升了其产量,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为我国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1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艺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劳作经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我国农艺技术内容的不断丰富,其实用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農机主要是近代出现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机械,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提升农业产量,而且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提升了我国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民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使农村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经济水平,加快我国经济发展[1]。

2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受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人民大部分都坚持采用传统农业耕种技术,不愿意进行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且大部分农民对于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并存在许多偏见。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对于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现代化技术与机械设备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2]。

2.2 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农业的相关部门主要创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各个部门之间都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配合。例如,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需要宣传部门对于该技术进行推广,需要开发部门对于技术进行实时更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新技术才可以得到普及。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业的各个部门相互独立,且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十分缺乏,管理效率极其低下。同时,农业的管理部门对于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缺乏必要的重视,对于各项资金的流动缺乏细致的管理与掌握,在经济成本的核算中,将国家的投入忽略不计,并忽视了国家投入带来的具体效果,因此,对于后期部门资金的投入没有准确的尺度,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与超支。

2.3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目前我国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是分开进行的,因此,我国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我国大部分的农机师对于农艺技术都不够精通,而农艺师则对于农机不够精通,因此,导致我国农机师与农艺师独立且隔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机师与农艺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众多问题,也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3]。我国农业缺乏专业人才,同时,复合型人才也是少之又少,这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得不到专业上的创新与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3 加快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起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农机和农艺技术实现有效结合,为推动我国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解决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之间问题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确保这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

3.1 提高思想认识

在耕种过程中,农民不仅需要重视对于耕种技巧与经验的学习积累,还应该意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民需要改变传统农业耕种的思想,接受新的东西;同时,认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与耕种技术,以达到农业生产最大化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节约劳动力资源。

3.2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要想实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需要改变目前农业各部门独立的现状,可以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管理部门主要是制定合作计划,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时,可以招聘专家以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实施指导,以及对于项目的薄弱之处进行完善,并制定规范的、合理的作业标准与技术指导。第二,要对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项目进行实时的监督与完善,需要改变以前的不计成本的工作方式,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成本与收益进行管理,力求投入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第三,对于资金的管理要有规范、明确的标准,对于国家的投入也要有详细的记录,以防止资金挪用以及超支等情况的发生,在绩效考核评价中,不仅需要参考农业产量与收益,还要参考对于周围农户的影响力与带动力等因素。

3.3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

要想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就必须将农机培训与农艺培训结合,只有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地结合,才可以使农业生产获得最高的效益。在进行培训工作时,各项部门都应该尽力配合,同时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农时,开展适时的专项培训工作,并充分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规范化,使大家意识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性,提升学员自觉遵守农机耕种的新标准。同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进行讲解,使大家明白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必要性的学术原因,以进一步提升学员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4 结论

虽然我国在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但并不会打击我国专业科研人员对于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产量及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主要针对我国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分析,最后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张卫峰.中国农户复合(混)肥施用效果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17).

[2]蒋亦元.多学科通力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机和农艺结合的问题[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

[3]王萍.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农机农艺配套融合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15(3).

基于农艺措施的农业节水技术 篇4

1 培育高产抗旱品种, 调整品种结构

不同作物品种间抗旱性差异较大, 对水分的利用率影响较大, 如玉米等C4作物比小麦等C3作物高[3,4,5]。因此, 为提高水分利用率, 在作物种植过程中, 采取适应自然资源配置, 选择抗旱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进行专业化种植, 优化作物的种植结构。同时, 利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培育节水高产品种, 利用品种的抗旱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 农田覆盖技术

为提高用水效率, 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 可进行农田覆盖, 从而阻断土壤水分的乱流、垂直蒸发, 促进水分横向迁移, 以达到人工调控土壤、作物间水分的目的。地膜覆盖使田间水分蒸发阻力增大, 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从而使水分在土壤、作物、大气之间有效循环, 提高土壤的贮水量, 改善作物吸收水分条件[6]。秸秆覆盖是一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节水技术, 它能减少地表蒸发和降雨径流, 提高耕层供水量, 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节约灌溉用水的功能, 增产效果明显。

3 增施有机肥, 推广节水施肥技术

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有利于地表径流、雨水的蓄积。因此, 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 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从而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把入渗土壤中的水变成毛管水保存起来, 以减少蒸发。因此, 在生产中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 以肥调水, 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寻求以肥调水的最佳方案, 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土壤保水剂可以快速吸收土壤中多余水分, 并缓慢释放, 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 成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小水库”。利用保水剂拌种包衣, 可以将水分有效富集于种子周围, 使土壤水分微环境得到, 从而促进种子萌发[7]。

植物吸收的水分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 降低植物的蒸腾耗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作物的水分状况。因此, 生产上常用抗旱剂抑制作物的过度蒸腾, 从而达到防旱、节水、抗旱的目的。如生产上常用FA旱地龙抑制作物的水分蒸腾, 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通过应用生长调节剂, 如奥普尔、惠满丰拌种、灌根及适期叶面喷施, 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使植物根系量较大, 吸水能力增强, 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5 中耕

为增加土壤蓄水量, 可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适时深翻, 不仅可以疏松土壤, 改善土壤环境, 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 促进土壤根系的下扎, 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通过中耕松土, 可抑制灌后、雨后土壤水分蒸发, 促进雨水、灌溉水下渗与贮存, 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同时可以延长灌水间隔时间, 减少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溉量, 增产效果比较明显[8,9]。

6 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用水量, 提高水分的利用率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因此, 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特征特性和生物学特点, 制定节水灌溉制度, 并将灌溉与农艺措施相结合, 做到促、控结合。如水稻控制灌溉技术, 即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灌溉, 改变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 而采取“薄、浅、湿、晒”的方式进行灌溉。这项技术只是改变灌水习惯, 可以节水1 500 m3/hm2, 效益显著, 近年来已在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了400万hm2, 可增产稻谷375 kg/hm2。

摘要:介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包括调整种植品种结构, 培育抗旱高产品种,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农田覆盖技术, 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增施有机肥, 推广节水施肥技术, 增大土壤涵蓄水分的能力, 以减少蒸发;化学调控技术, 深翻及中耕技术, 推进节水灌溉制度等方面, 以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减少农业用水。

关键词:农作物,节水,抗旱

参考文献

[1]许迪, 程先军, 谢崇宝, 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 2001 (4) :7-11, 20-43.

[2]樊志升, 胡毓骐, 周子奎.间歇畦灌灌水技术及其节水机理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 1997 (4) :39-43.

[3]史学斌, 马孝义.关中西部畦灌优化灌水技术要素组合的初步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2005 (2) :39-43, 80.

[4]马娟娟, 孙西欢, 郭向红, 等.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0 (2) :160-163, 178.

[5]彭彦明, 丰秀萍, 张国昌.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58-59.

[6]陈克森, 张良成, 程坤.山东省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66-69.

[7]王小瑞, 吴洁.榆林市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0 (6) :121-122.

[8]闫红.回收滴灌带、实施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棉花, 2009 (2) :35.

助理农艺师晋升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篇5

助理农艺师晋升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本人自二00一年受聘任为***市***农业站助理农艺师以来,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镇党委,镇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根据本地生产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农科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咨询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农民的科学生产知识,使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本地“三高”农业的发展,现将几年来 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搞好香蕉规范化管理,优质栽培技术推广及应用。

香蕉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全镇香蕉面积三万多亩,占***市约6%,特产遁地蕾香蕉驰名中外,但由于管理不善,技术不过关,香蕉产量低下,亩产一直在15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提高亩产,增加经济效益,本人与站全体人员同志,深入农村调查,总结优质栽培经验,结合香蕉生产发育规律及本地的和生产情况,搞好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提出了选用抗性好的良种,蕉杆回田,深翻改土,深沟高哇,合理种植,增施有机肥,重施分化肥,壮蕾肥,壮 肥,疏条整形套袋,提高品质,安桩防风,适时留牙,翻新种植,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把技术资料印发到群众手中,到各村举办优质生产技术培训班,开展创高产优质示范活动。使香蕉生产种植规范化,有章可循,大大

地提高了香蕉的产量和品质,这几年来,香蕉的产量从亩产1600公手上升到2850公斤,攻关田亩产量达6177公斤。

二、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无公害,无农药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为了确保***香蕉品牌的质量,我们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华农大合作,推广香蕉无公害健体栽培技术的应用,指导群众施有机肥,大为生态肥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叶面肥,保证了香蕉优质主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使我镇香蕉打入了国际市场,提示了竞争力,提高了大产效益。

三、抓好名优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反季香蕉生产。

遁地蕾香蕉是我镇名优产品,五十年已出口到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但由于连年种植,对选留芽抓得不严,管理不善,使产量和质量不佳,市场竞争力下

降。为了保护我镇名优产品品牌,我们经过品比试验:重点推广种植高脚遁地蕾香蕉的生产,严把留芽选 关,翻新种植,对蕉果整形套袋,喷施有机营养,不断提高品质和产量,打响品牌效应,保证了我镇遁地蕾香蕉生产。香蕉产量和质量虽然提高了,但由于各地水果生产迅猛发展,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国香蕉在6—10月也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低价倾销,使我镇香蕉生产受到很大冲击,降低了生产效益,为了开拓市场,增加群众收入,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市场供求情况,结合本地气候特点,总结推广香蕉产期调控生产技术,指群众大力发展香蕉生产,使我镇香蕉在水果供应淡季大量上市,提高了生产效益,现在我镇反季香蕉种植面积占七成多,达2万多亩。

四、抓好荔枝、龙眼优质丰产技术的培训、推广。

荔枝、龙眼也是当地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之一。随着生产结构调整,我镇

“三高“农业不断发展,荔枝、龙眼种植面积达5.5万亩,但由于群众生产管理技术跟不上,产量品质低下,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差,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了唤起果农的信心,我与本站人员一起积极搜集资料,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印发技术资料,下乡开展培训班,现场指导,教会果农如何对幼树进行 枝整形,培养健化的结果母枝,做好控梢促花,保花保果技术工作,克服大小年现象,以及对果树病虫害防治措施,使经济大大提高了荔枝龙眼的产量和质量,使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五、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由于我镇是水果生产老区,病虫源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对农药抗性大,防治困难,对产量品质影响大,我们经给人员通过生产调查,比较试验,提出了蕉植理由,土壤消毒,及时清 预防为主,轮换农药综合防治的管理措施,及时做好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报告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病虫的为害。

六、积极引导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这几年来,我们重点推广香蕉健体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产期调控生产技术,香蕉整形套袋,提高品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微生物有机肥应用,荔枝龙眼控梢促花技术,保花保果技术,回缩修剪技术,果龙眼反季高产栽技术 除疏松技术改良土壤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七、做好试验、培训、推广、咨询服务工作。

几年来,我完成了疏松改良土壤试验,稳得高301微生物有机肥施用试验,香蕉 优质增长试验,香蕉黑叶斑病的防治试验,龙眼反季生产试验,主持起草印发技术资料20期3万多份,下乡开培训班,讲授荔枝、龙眼丰产优质技术,香蕉优质高产技术,达300多班次,培训农民达3万多人次,建立联系示范户50户,使农民的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确保我镇“三高”

农业的发展。

农艺技术 篇6

关键词: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农艺技术;有效措施;加强融合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33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加以重视和管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但新的环境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此要求必须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树立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以增加农业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应该将其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以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加强融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政府也开始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时常开展一些研讨会,探讨如何将代代相传的农艺技术与当下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传统农艺技术的作用,展现农业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特点,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平,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生产收入,保障农民生活质量,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使其达到国际化水平。

2 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要求,农业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管理,提高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度。要能够对当下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要统一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加强对农业农机农艺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可在农业部门中设立农机农艺综合部门,分别由农机单位和农艺单位的技术人员所组成。在此部门中要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一同讨论和解决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问题。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来实施农机农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从而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另外,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来规定其种植间距,确定播种期,按时定量施肥,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挑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但是与此同时,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可以先选择容易控制的农作物来进行实验,要因地制宜,以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水平。

2.2 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为加强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则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农业技术补贴力度,并且重视对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要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对农民农机技术培训,规范农机设备操作,以使其能够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其质量。

3 结语

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油菜和棉花等,为保障其生产质量和产量,则必须创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采用全新的生产设备,协调配合农艺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以提高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平,从而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推广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水平。总而言之,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必须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 建农.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要加强融合[J].农业装备技术,2011,(3).

[2] 建农.加强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J].农业装备技术,2011,(37).

[3] 玉米等农作物农机农艺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1,(7).

[4] 自然.农业部召开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研讨会[J].农机科技推广,2011,(4).

农艺节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篇7

1 农艺节水概述

农艺节水在众多节水环节中, 属于其中核心部分, 主要立足于种植区地形、气候、经济等条件, 采用节水抗旱品种, 经由完善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 基于农业综合技术利用的前提下, 综合水资源, 从而提升作物水分生产率, 最终达到节水高产高度。节水技术措施涵盖五个方面:一是耕作保墒, 二是覆盖保墒, 三是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 四是水肥耦合, 五是化学调控。从农艺节水机制出发, 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保墒节水, 二是提升作物光合效率。针对保墒节水类举措而言, 主要是指基于把握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 坚持按需给水, 对农田无效蒸发损耗进行抑制, 维护水分充足, 确保作物增收。而就提升光合效率类举措而言, 主要是指基于把控用水量基础上降低作物不当蒸腾, 提升作物光合效率, 将无效蒸发转变为植株蒸腾, 提升作物收成。

2 农艺节水技术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2.1 覆盖保墒技术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目前, 在国内外覆盖保墒技术逐渐成熟, 主要包括四种:一是秸杆覆盖保墒, 二是砂石覆盖保墒, 三是地膜覆盖保墒, 四是化学覆盖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对地温具有调节作用, 可增强土壤肥力, 降低地表径流, 同时对无效水分蒸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实现蓄水保墒、提升水分利用率目的。目前, 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研究相对较多。秸秆覆盖主要是在土壤表面是铺制干草或作物秸秆, 具有调低温、造价低、抑杂草等优势, 而砂石覆盖多在土层表面覆盖粗砂、卵石等。与以往常规耕作相比较, 秸秆覆盖可完善土壤蒸发与地温条件。陈素英等学者研究发现, 将玉米秸秆铺放在麦田, 可提升冬季地温, 促使春季地温下降, 保证小麦进行深层储水吸收, 减少了灌浆时间。而刘超等学者研究发现, 当秸秆覆盖量为0.8 k左右时, 能确保25 em左右土层维持含水量, 基于无覆盖环境下, 土面蒸发速率占30%左右, 相较于无覆盖处理而言, 单株产量上升28%左右。方日尧等学者综合利用秸秆与地膜覆盖, 经由大田对照试验对冬小麦节水增产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垄覆膜沟覆秸秆模式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 水分利用效率1.15 km3左右, 单位水量增收60%左右。

2.2 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技术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据相关研究发现, 秸秆中存在无氮浸出物及粗纤维, 同时碳、磷、氮、钾、镁等含量较高, 综合利用效能较大。而秸秆还田可完善土壤结构, 促使有机质含量上升, 改善土壤微生物作用显著。周波等学者认为, 秸秆还田可提高有机质含量, 降低土壤容重, 增大孔隙度, 基于无任何微量元素肥的条件下可促使活性酶及氮、铁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 对土壤环境具有调控作用。而增施有机肥, 可促使胡敏酸含量上升, 聚合分散单粒土壤, 构成团粒结构, 促使入渗水为毛管水, 对改善土壤肥力与涵蓄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单纯秸秆还田效果比较, 单纯增施有机肥效果欠佳, 投入产出比与实际要求不符, 投资大、见效慢。

2.3 耕作保墒技术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土壤耕作措施可综合天然降水, 增强灌溉用水效率, 属于地下水、土壤水、大气降水调控的关键。传统耕作保墒技术主要包括四类:一是耙耱保墒, 二是深耕保墒, 三是镇压保墒及提墒, 四是中耕保墒。此类耕作技术对土壤具有疏松作用, 可将水分通道切断, 提升土壤活性, 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与地面径流, 实现高效用水。刘庆福等学者对东北春玉米进行研究发现, 经由分层盖土, 密实土壤, 可上移底层土壤水分, 确保种子快速发芽, 出苗率极高。目前, 多数耕作措施可提高土壤水分, 增设亩产。

2.4 化学调控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的应用

目前, 作物蒸腾调控剂与保水剂属于关键的化学调控措施, 在现阶段农艺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永辉等学者认为, 积极采用保水剂, 可降低作物水分消耗、促使湿润层土壤含水量上升, 进而增加水分利用率, 完善土壤物理特性, 确保作物增产。而作物蒸腾调控剂不含激素, 具有无害、无毒、无污染等优势, 多经由浸种、喷施等方式来使用。合理利用作物蒸腾调控剂, 能促使作物叶片水分蒸腾与气孔开度下降, 提升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 促进光合作用, 确保根系正常发育。而水肥耦合技术主要以肥、水、作物产量为关键, 构建耦合模型, 可发挥水肥激励机制, 保证作物抗旱能力。目前, 旱地农田水肥耦合模式研究已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专题.

3 结束语

鲜食大豆机播机收及配套农艺技术 篇8

1 机型概述

1.1 采收机械性能

鲜荚采收机械机型为MCBH11型高效鲜食大豆收获机, 日本生产, 体积大小与稻麦联合收割机相仿, 采收宽幅为2.1m, 作业效率为0.2~0.33hm2/h, 田间留秆采摘, 采收、扬净、渣叶还田一次完成, 收获500kg左右自动卸货1次, 与人工采摘比较, 机械采收效率优势十分明显。同时, 该机具有收割位低、操作简单、坚固耐用等特点, 前后进无级变速, 减少驾驶员的疲劳, 转弯半径小, 比较适合本地鲜食大豆鲜荚的采收。生产应用表明, 1台采收机大致抵得上100~12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 极大地提高了大豆鲜荚的采收效率, 有效解决了采收期季节紧、劳动力紧张的问题。采收质量良好, 考查鲜荚破损率结果:采收机采收的为5%, 人工采摘的为1%。

1.2 播种机械性能

1.2.1 手提式人力播种器。

与人工手播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省工, 1个人用该播种器相当于4个人手工播种的工效;二是省力, 这种播种器以塑料制品为主, 重量轻, 提用方便, 打孔、下种、盖种、破膜一次完成, 而且播种精准, 减少浪费与损失, 更适宜于间作套种鲜食大豆的播种;三是价格低, 购入价格80元/台。

1.2.2 小型播种机械。

为既有利纯作地块快速大豆播种, 又便于间作套种地块的大豆播种, 一般选用小型播种机械, 如佳力牌大豆播种机等, 体积小, 操作灵活, 播幅2行, 可根据不同农艺作业要求, 灵活调节行距、株距、播种深度、播种量等, 保证播种精度, 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每个工作日可播种2.7hm2左右。

2 机械应用成本分析比较

2.1 机械采收成本比较

MCBH11型采收机采收大豆鲜荚1 500~2 000kg/h, 采收成本机械折旧、燃油、操作人员等工本费400元/2 000kg左右, 而人工采摘成本800~1 000元/2 000kg, 采摘费用直接节省400~600元/2000kg。

2.2 机械播种成本比较

2.2.1 手提式人力播种器。

1个劳动力用手提式人力播种器播种, 效率是手工的4倍, 按照人均120元/天工费计算, 每台播种器可节约360元/天;一个播种周期约为20天, 平均每台节约60工, 节省人工费7 200元。

2.2.2 佳力牌大豆播种机。

每个工作日播种2.7hm2左右, 工效是手工播种的60倍, 节约人工59工/天, 同样按照人均120元/天工费计算, 每台播种机可节约7 080元/天, 而燃油费60元/天, 净节本7020元/天。

3 配套农艺技术

3.1 品种选择

为确保MCBH11机型对大豆鲜荚的一次性顺利采收, 降低鲜豆荚损失率, 认为品种特性需拟接近以下方面标准:株高0.40~0.8m, 有限结荚习性, 株型收敛, 茎秆挺直不弯曲, 抗倒性强、结荚部位集中, 最低结荚位离地面高于0.10m, 上下部位豆荚鼓粒比较一致。生产应用表明, 台75~3、台75、浙鲜豆8号、浙鲜豆9号等品种均适合该机型采收, 而且丰产性好, 品质极佳。如果植株过矮、结荚部位过低、上下部豆荚鼓粒迟早不一、植株易倒伏的品种容易导致漏收, 损失会增大。

3.2 精细整地

播种前5~7天, 翻耕作畦, 翻耕深度0.15~0.20m, 彻底破碎大土块, 匀细整地, 耙平畦面, 为机械作业时平稳行驶打下基础, 保证播种深浅一致, 豆荚漏收率降到最低限度。根据机型采收幅度, 确定播种畦面宽度, 畦面净宽2.0~2.1m, 与机型幅宽相匹配, 做到每畦作业1次, 避免采收机跨沟、跨畦采收作业。田间沟宽0.3m, 沟深0.3m, 确保排水畅通。

3.3 适时播种

春季鲜食大豆采用露地栽培当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 采用地膜覆盖当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本地区一般露地种植鲜食春大豆在3月底~4月初播种,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至3月10日前后。4月10日以后无需采用地膜覆盖, 露地播种即可。过早过迟播种均会影响到植株生长的高矮, 从而影响采收质量。要抢土壤墒情良好时播种, 土壤干燥或湿度过大, 出苗滞缓或烂籽严重。

3.4 合理密植

密度过高不但浪费种子、花工, 而且田间通风透光差, 植株抗倒力下降, 结荚减少;密度过稀, 虽个体生长良好, 但群体不足, 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合理密植可协调个体健壮, 群体充足, 植株挺拔, 不倒伏, 结荚率提高, 符合机收要求。本地春大豆集中播种期在3月15~20日前后, 用种量105~112.5kg/hm2, 一般每大畦播种5~6行, 行距0.45~0.40m, 株距0.30~0.25cm, 82 500穴/hm2, 2~3株/穴, 达到165 000~247 500株/hm2左右。

3.5 肥水管理

生产证明, 中等肥力水平土壤翻耕时基施三元复合肥 (含N、P2O5、K2O各15%) 300kg/hm2比较适宜, 植株生长健壮, 不徒长, 结荚较多。结荚初期追施尿素150kg/hm2, 鼓粒期叶面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 有效提高结荚数, 促进籽粒膨大, 提高粒重。

大豆根系较浅, 对水分要求严格, 土壤水分的多少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很大, 当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5%时, 最适于大豆生长, 如果土壤水分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50%, 大豆的生育会受到不良影响, 如果降到25%产量将减少达50%以上, 籽粒品质大大降低。在整个生长季节, 保持土壤良好墒情, 当田间持水量接近50%时, 实行一次沟灌水。搞好深沟高畦, 三沟配套, 保证田间排水畅通。

3.6 防除杂草

鲜食大豆播种以春季为多, 南方地区杂草生长多而迅速。杂草不但与大豆争肥争光, 影响产量、质量, 而且还会影响机械采收效果。首先在播种前15天用草甘膦喷雾, 或结合翻耕整地清除田间杂草;然后在大豆播种覆土后或盖地膜前喷“金都尔”+“安乐”除草剂进行芽前封草。对后期禾本科杂草多的地块在杂草3~4叶期用精稳杀得除草剂喷雾杀灭。

3.7 适时收获

当鼓粒至豆荚饱满, 外表色泽青绿时及时采收, 豆荚外表色泽退淡转黄时就过了最佳采收期, 品质变差, 口味下降。要避免露水较大和雨天采收, 否则茎、叶分离困难, 或堵塞传送通道。操作机械力求保持平稳, 要适时适量卸豆荚, 防止鲜荚从贮存箱中散落田间。作为速冻加工原料的, 在鲜荚八成熟时采收。采收的鲜荚尽量避免太阳直射, 用遮阳物遮挡, 防止鲜荚失水, 以最快的速度运至室内进行包装或加工, 保持和延长鲜荚的新鲜度。

摘要:针对鲜食大豆手工播种、鲜荚人工采收费工费力生产效率低的现状, 阐述了手提式人力播种器、小型机械播种机及MCBH11型高效大豆鲜荚采收机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后, 播种、采收的作业效率分别是手工的60倍和100120倍;围绕机型及播种、采收过程机械作业的特点, 提出了与应用机械相配套的鲜食大豆生产农艺技术。

关键词:鲜食大豆,机播机收,机械性能,农艺技术

参考文献

实现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对策探索 篇9

1 农机和农艺的关系分析

农机和农艺分别指代农业生产中涉及技术的两个层面,其中农机泛指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而农艺主要研究的是农作物生产技术及原理,这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农业发展。前者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农业劳动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凸显了机械化的优势,而后者则促使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形成,包括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1]。

一方面,农机是农艺的载体。任何一项全新的农艺技术出现,都会促使全新的农业机械诞生,以适应农艺技术的推广、操作和完善。以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为例,直接促进了各种类型的农药喷洒设备出现,并从地面作业发展为空中作业,从简单的农药喷雾器发展为飞机喷洒设备。本质上说,一项农艺技术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农机产业的进步,并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多样的农机发挥了农艺承载的功能,农机设备越完善,对农艺技术的体现就越充分[2]。

另一方面,农艺是农机的推动力量。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十分悠久,从农业工具角度来说,每一项发明都基于农艺技术的进步。农艺和农机作为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体系,农艺发挥了“创意”功能,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思路,而通过农机来实现;农艺不断地发展,反过来也推动农机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

2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对策

第一,通过现有技术盲点实现技术融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机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但依然存在于农艺技术不匹配的问题。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寻找存在的技术盲点,是进行两方面技术融合的重要措施[3]。以水稻种植为例,在育秧、插秧、除草、病虫害管理等诸多方面,现有的设备并非完全适应。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插秧机型号,其规格可以进一步细分,并由此促进不同区域的种植技术规模化、作业规范化。再例如,针对小麦倒伏问题的农艺改良,也可以从农机角度进行改进,当农艺技术遇到瓶颈,无法彻底改变倒伏现象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收割设备的兼容性,提高对倒伏情况下小麦的收割能力。这种配合方式,正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典型对策。

第二,通过关键农机设备研发实现融合。相对而言,农机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速度更快,但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太多的改善,主要是针对具体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的适应性改进[4]。例如,收割机的规格存在大、中、小等类型,大型联合收割机适用于大田作业,而小型收割机则适用于华北平原、山地、丘陵等环境。因此,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促使关键农机设备投产,是对农艺的有效支持。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科研部门的配合,双方的密切结合有利于信息传递沟通,更好地反映在设备功能方面。同时,联合攻关也便于发现双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研究思路,促进农机集成化和农艺先进性发展。

第三,通过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融合。尽管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性,尤其对粮食需求有着强烈的政策导向,但在农业体系构建方面却十分薄弱。农村市场缺乏引导和监管,导致农机和农艺普及速度缓慢,相关部门在推广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力。就目前来说,除了国营农场之外,大部分以承包制进行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中,形成了技术盲区,缺乏有效的引导,不能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因此,要尽快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体系,针对区域农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农艺、农机技术传播,为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农业生产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依然十分强烈,农机、农艺的缺口很大,积极地展开两者的技术融合,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保军.我国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12,04:22-23,27.

[2]童建辉,周开良,毛振华,刘辉.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6,03:200,202.

[3]李树军.浅谈农机与农艺融合中的农艺能动性[J].农机科技推广,2015,05:34-35.

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技术探讨 篇10

1机插秧技术

1.1软盘育秧技术

1.1.1秧床选择选择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排灌便利的地块。

1.1.2种子处理种子经日晒、筛选后, 按每0.067 hm2大田用种量, 用“使百克”或“施保克”1支 (1m L) 入“咣虫琳”10 g兑水6~7 kg, 浸5 kg种子, 浸48~60 h, 催芽露白待播。1.1.3秧盘准备每0.067 hm2大田备足25张软盘。

1.1.4秧田制作及秧板规格畦面宽1.3 m, 沟宽0.25 m, 沟深0.15 m, 四周沟宽0.3 m, 畦长20 m, 深0.25 m。要求秧板平整。秧田面积, 秧大田比例1∶100, 每0.067 hm2大田用床土100 kg。床土培肥后, 连续机旋耕2~3遍, 而后在晴天进行堆制, 并覆盖农膜遮雨、升温。

1.1.5播前育苗 (1) 适期播种。预算机插, 掌握秧龄为15~20 d, 一般适期在5月18—5月23日, 播量每盘140~150 g芽谷; (2) 摆盘装土。均匀撤播, 底土厚2~2.5 cm, 放足底水, 按盘数称种, 坚持细播匀播; (3) 搭建弓棚。雨天盖膜防雨控温、控水; (4) 苗期管理。播后3 d保持平沟水, 做到以湿为主, 达到以水调气, 以水调肥, 以水调温, 以水护苗之目的。移栽前3~5 d控水炼苗。在一叶一心期追断奶肥, 每0.067 hm2秧田用尿素5~7 kg兑水500 kg, 于傍晚秧苗吐露水时浇施。床土需做到看苗施肥。

1.1.6搞好病虫防治秧田期病虫主要有稻蓟马、稻飞虱、苗期立枯病、螟虫等, 一叶一心期用“吡虫啉”喷施。揭膜后结合秧床补水, 用“敌克松”洒施, 预防纹枯病。

1.2壮秧标准

秧龄15~20 d, 苗高12~17 cm, 不超过20 cm, 单株绿叶数3.3~3.8张, 叶色青绿, 整齐一致, 无病虫, 秧苗根系发达, 盘根力强, 土块不散裂, 盘根带土厚度2~2.5 cm, 单株白根10条以上, 百株地上部干质量为2~2.5 g, 每1 cm2成苗1.5~3棵。

1.3机插秧

1.3.1大田准备精细耕整, 做到肥足、田平、泥熟、水浅无残茬。整地前每0.067 hm2施有机肥3 000 kg。

1.3.2机插期与密度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 运用PF455S型、SPW—48C型、2Z—6A型 (PG6—D型) 插秧机在6月3日—6月8日进行机插, 粳稻每0.067 hm2大田1.4万~1.8万穴, 每穴4.5株左右, 基本苗8万株左右。

1.3.3机械插秧培训机手, 遵循作业路线进行机插秧。

1.4大田管理

1.4.1水浆管理要湿润立苗, 浅水分蘖, 要提早搁田, 分次轻搁。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 及时脱水搁田、多次轻搁, 直到两叶露尖, 后期干干湿湿, 直到收获前5~7 d, 上最后一次跑马水。

1.4.2除草选用野老等在机插后5~7 d拌尿素和细土;均匀撒施, 保持浅水层5~7 d, 效果不好可补除。

1.4.3肥料运筹大田用肥要控制总量, 做到有机与无机结合平衡施肥, 节氮增磷增钾添微肥。立苗后, 每0.067 hm2施复合肥、尿素分别为25 kg、8 kg, 穗肥在余3.0~3.5叶时, 每0.067 hm2施促花肥20 kg, 加尿素5 kg, 余叶龄1~1.5叶时施保花肥, 每0.067 hm2施尿素5 kg。

1.4.4病虫防治机插秧田害虫一般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曲病等。危害严重期在生长中后期, 具体情况因地因时而定。

2机械旋耕灭茬技术

2.1机具的种类

按作业模式分为灭茬机、旋耕机、旋耕灭茬机、深松旋耕灭茬机, 以及联合整地机等。

2.2旋耕灭茬技术的作业特点

2.2.1能够创造疏松绵软细碎平整的活土层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利用旋耕灭茬机作业, 能够创造疏松绵软、结构良好、活土层细碎、平整肥活、不含生土的耕层结构, 使土壤的固相、液相、气相比例适当而持久, 土壤紧密适中, 其水、肥、气、热等互相协调, 适应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2.2.2创造一个种子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播前实施旋耕灭茬作业, 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芽种床或苗床。尤其对于旱作农业来说, 要求播种部位的土壤比较紧密, 以利保墒, 促进种子萌发, 而覆盖的土层则要求松软, 以利透水透气, 促进发芽出苗, 即所谓的“硬床软被”。

2.2.3掩土灭茬掩埋肥土, 消除寄生在土壤或残茬上的病虫害, 增加有机质含量。灭茬3年还田, 顶上1茬粪。

2.3机械旋耕灭茬技术的效果

2.3.1增产增收应用机械旋耕灭茬技术可以使粮食大幅度增产, 大豆增产9.25%, 玉米增产18.82%, 小麦增产17.61%, 高粱增产9.25%, 土豆增产18.91%。

2.3.2提高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旋耕灭茬作业一次能完成几项作业, 机车进地次数少, 节省油料, 从而可以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

2.3.3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打茬子是农民种地过程中劳动强度较大的作业环节, 用机械旋耕灭茬可解决这个问题。

3小麦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技术

3.1技术要点

3.1.1技术要求选择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 通过机械手段深耕深松、耙细整平, 适当增加活土层, 视土地墒情保底墒。

3.1.2机械化精量播种作业方法 (1) 采取旋耕法。旋地深3~8 cm, 使土块细碎, 灭茬干净。 (2) 品种选择, 适时播种。选用良种禀告号种子包衣或药物拌种加工处理。运用2B— (5—16) 、2BGF—8/9N、2BJY—16等系列精量播种机械作业, 播种行距20~25 cm, 播深3~5 cm。播量为弱冬性品种10月5日—15日播种90~120 kg/hm2;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20日播种120~150 kg/hm2;春性品种10月10日—25日播种150~180 kg/hm2。 (3) 适时开沟。排除田间地表积水及降低土壤含水量, 以防渍害, 运用1KSQ—25Ⅱ、1KJ—35 (圆盘) 等系列开沟机械进行开沟作业, 开沟深度20~25 cm, 要间隔3~4 m开1条沟, 注意将抛出的土均匀覆盖在地表上。

3.1.3科学施肥结合当前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让农民施足底肥, 巧施平衡肥。返青期看苗每0.067 hm2施尿素2~3 kg, 拔节期每0.067 hm2追施尿素8~10 kg, 并喷施氯化钾。基肥采用均匀撒施后耕翻入土, 每0.067 hm2采用配方肥40 kg。确保施肥方案的保底肥达60%, 冬前和早春施平衡肥达10%, 拔节及孕穗肥占10%。

3.1.4化学除草播前播后视田间杂草、湿度、温度等, 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及时防治。

3.2关键环节

3.2.1选择适宜型号的播种机选择播种机时, 如运用2B— (5—16) 、2BGF—8/9N、2BJY—16等系列精量播种机械作业, 种子在播种前, 进行药物拌种或种子包衣等处理等。播种作业时, 要求排种均匀、输种准确。

3.2.2加强对机手的培训让机手按农艺要求调整好播种机, 做到不重播不漏播, 注意播种的直线性和行的一致性。3.3机械精量播种的经济效益

3.3.1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机械精量播种每年可节省二三道作业工序, 降低成本20%, 每0.067 hm2减少种子8~10 kg, 约节省70~120元成本投入。

农艺技术 篇11

关键词:马铃薯;产量;耐贮性;农艺措施;环境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88-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可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安全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与禾谷类作物相比,马铃薯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产潜力,是非常有价值的食物。在世界粮食产量中,马铃薯位居第四。随着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马铃薯的需求量会更大。但马铃薯季节性较强,且块茎水分含量高,不耐贮藏。我国传统的贮藏技术方法简单落后,没有先进的冷藏库贮藏,其腐烂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就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及环境控制技术作了深入的探讨。

1 马铃薯贮藏现状与发展状况

马铃薯贮藏是马铃薯生产加工的重要环节,在不同地区马铃薯的消耗量差别极大。国外马铃薯贮藏基本是依托于加工企业,采用冷库贮藏,并且建成的现代化冷库。目前,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有很多新方法,如使用成膜保鲜剂,即用壳聚糖、甲壳素、麦芽糖糊精、石蜡、褐藻酸钠、蜂蜡蔗糖酯等成膜剂,加入一定的抗氧化剂,通过浸泡成膜、抑菌剂、刷膜或喷涂的办法对马铃薯进行被膜保鲜。

我国马铃薯主要用于鲜薯、粗淀粉和饲料加工,同发达国家相比,用于加工业的比例比较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由于贮藏方法和贮藏设备都比较落后,每年损失的马铃薯占了25%~30%,并且加工的产品也没有充分发挥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从推动马铃薯的产量和贮藏技术的发展出发,首先要有先进的贮藏设备和贮藏方法。根据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总结了一些马铃薯贮藏经验,常见马铃薯贮藏方法有:架藏、堆藏、埋藏、窖藏、贮藏库、其他贮藏方法(草木灰贮藏法、苹果贮藏法、抗褐变及灭菌防腐)。

马铃薯贮藏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延长贮藏时间;二是减少因腐烂、发芽、变软导致的损失。由于在贮藏期间马铃薯仍然进行呼吸作用,所含的淀粉可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使贮藏室温度增加,在贮藏过程中要注意贮藏室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干燥。

2 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

2.1 地膜覆盖技术方法

地膜覆盖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贡献最大的技术要素,其具有保水、增温、防腐、促早熟和防病的作用。针对当地生产中存在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地膜种植马铃薯,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可以发现,地膜覆盖能提高地面温度,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还可以把深层的水提高到地表,起着抗旱保墒的作用,地膜覆盖消除了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能极大的改善土壤的性状,抑制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为马铃薯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采用的农艺措施也会影响其耐贮性,地膜覆盖生产马铃薯与露地马铃薯相比耐贮性要强。由于地膜生产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增幅要大于窖藏的损失。

2.2 配合使用农家肥和氮磷肥

合理使用农家肥,并在使用农家肥的基础上使用氮磷肥,可以起到增产的作用,农家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增加程度不明显,其对马铃薯增产起到的作用是间接的,农家肥是通过改善土壤性状而促产增收的。配合使用氮磷肥后,马铃薯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3 按比例使用氮、磷、钾肥

经过长期的试验和生产总结,氮肥用量过多会使马铃薯的腐烂率增加,耐贮性降低,氮肥施用量减少马铃薯的腐烂率,施肥量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时,马铃薯腐烂率基本不变。在氮肥、钾肥同时施用且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磷肥使用量能降低马铃薯的腐烂率。要提高马铃薯耐贮性,首先要控制施肥量,特别是氮肥量。

3 提高马铃薯耐贮性的环境控制措施

3.1 窖型不同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在对马铃薯进行窖藏时,主要有水泥窖、农家土窖和双层砖石窖,对三种窖型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见表1),使用新复极差法将测定结果列到表2。通过试验分析双层砖石窖的贮藏效果最好,农家土窖的贮藏效果较好,没有配备加湿设备的水泥窖贮藏损失最大。在选择窖藏时,最好选择双层砖石窖,其次是土窖。

表1 不同窖型的耐贮性

表2 窖型处理新复极差结果

3.2 窖内环境对马铃薯耐贮性的影响

窖内影响马铃薯耐贮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3.2.1 窖内温度的控制 温度高低对马铃薯的休眠期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能影响薯芽的生长速度。窖内温度最好控制在适宜的温度,最高不能超过7℃,不低于1℃。窖内温度过低时,马铃薯容易感染薯皮斑点病、干烧病等真菌病导致损失,低温下马铃薯内部含糖量增加也会影响加工品质。

3.2.2 窖内湿度的控制 马铃薯中水分占了总重量的80%左右,通过芽或者伤口散失的水分比表皮散失的水分要多得多。在马铃薯贮藏过程中,水分散失和损耗占了很大的比例。窖内湿度过低会使马铃薯内水分快速流失,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容易导致马铃薯表皮皱缩;湿度过高时,如果通风效果不佳、材料不适、结构不当,会导致马铃薯表皮结露引起疾病造成腐烂。通过试验分析,当土窖内的平均湿度为89.4%,内外差为37.5%,贮藏引起的损失最小。

3.2.3 窖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窖内二氧化碳浓度对马铃薯的影响也比较大,加强窖内通风可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对薯块伤口木栓层的形成比较有利,通风也能调节窖内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使马铃薯腐烂、发芽、失水等损失以及表面结露现象的发生。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呼吸作用,浓度过高时,马铃薯会停止呼吸作用,活力降低;浓度适宜时,马铃薯呼吸作用缓慢,其营养物质消耗小,贮藏损失小;浓度过低时,马铃薯呼吸作用旺盛,马铃薯内部营养物质消耗比较大,并且造成很大的贮藏损失。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在503.1ppm左右时,对马铃薯的贮藏会更有利。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473.6ppm时,这是由于长时间通风不畅造成的,会导致马铃薯腐烂。

4 结语

马铃薯在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是世界上四大栽培作物之一。但由于其块茎含水量较高,薯皮嫩薄,不耐贮藏,在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都会有很大的损耗,因此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晋小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耐贮性的农艺措施及环境控制技术[D].甘肃农业大学,2005.

[2] 马铃薯的贮藏技术[J].河南科技,2004,(14):27.

[3]秦艳秋.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技术措施及意义[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11):17-17.

[4] 林叶春.覆盖栽培能提高马铃薯产量[J].农家顾问,2012,(6):31-31.

[5] 王效瑜,王收良,呼芸芸,等.旱坡地集雨坑种植对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36-37.

农艺技术 篇12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国内种植分布面积广泛。为了实现高产粮食工程, 广大科学家孜孜不倦, 不断改良玉米品种, 更新种植农艺技术, 最大限度提升玉米栽培亩产量。就国内农业体制状况而言, 农艺与农机科研人员交流甚少, 双方实验成果存在严重不融合问题。投入市场使用的农机产品, 少则需要2~3年探索改进, 多则需要10几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地方农艺农作。有的甚至从农艺操作的角度, 根本就满足不了农机作业的需求, 造成了科研研究的浪费。由此, 文章从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入手, 就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相关技术进行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

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机现代化的进程, 如何将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 成为当前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农机发展化历程中, 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科学化, 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文件中指出: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 建立重点作物的农机化实验室。

同时,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把农机农艺结合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 并以文件通知的形式就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足以可见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3.1 农机农艺融合三阶段

国内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生产力, 实现农机为农艺种植需求服务;第二阶段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 实现共同发展、相互融合, 目的在于保证田间作业质量, 提升作业效率;第三阶段为农业机械化, 所有农业技术的发展均以工程技术为实施手段, 农艺研发出发点在于服务田间作业机械化。

3.2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的融合

目前,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与农机技术脱轨现象较为突出。就目前形势而言, 国内山区玉米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 机械化作业明显受制于农艺栽培技术, 探索发现适合种植与收获技术相协调的玉米生产农机技术体系, 已经成为当前山区玉米栽培机械化作业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来, 玉米机械化作业得到普及, 当前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实现山区玉米农机与农艺技术相融合, 不仅可实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突破, 也关系到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更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由此, 在十二五期间, 必须要从有利于玉米收获机械作业的目的出发, 合理规范玉米种植技术, 重点解决品种选择机农艺配套技术, 实现玉米种植的机械化, 大幅度提升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4 山区玉米种植农艺方式类别

山区玉米种植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容量, 由此, 必须要通过改变种植方式、调整个体分布状况, 实现密植栽培获得高产目的。常用的栽培方式有常规种植、大垄密植、大垄双行、偏垄宽窄行、大小垄、双株、二比空等。

玉米大垄双行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 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保墒、保肥、保温等功效,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点。有两种种植方式, 一种是将过去的两垄 (垄距60~65cm) 合成一大垄, 在垄上种两行玉米, 小行间距40cm, 大行间距80cm或090cm;第二种方式, 将过去的三垄合成两大垄, 在每大垄上种两行玉米, 即由过去的三行变四行, 小行间距40cm, 大行间距60cm或67.5cm。

偏垄宽窄行是在原有垄作条件下, 播种时不在垄上中央而是偏向一侧开沟下种, 每两垄为1对, 每垄在相邻的内侧垄上开偏沟, 偏离垄上中心的距离各为5cm,

即相邻两垄的播种沟相互靠近 (或拉开) 共10cm, 出苗后形成宽行距、窄行距交替的田间布局。偏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核心是偏开沟播种, 出苗后形成宽窄行。

“二比空”栽培新技术即玉米“双株紧靠”栽培, 即在小垄 (原垄) 的条件下种两垄空一垄, 亩密度在4000株以上。它是玉米栽培技术的重大改进, 能够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 极大地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 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 一般增产20%以上。

5 山区玉米种植新农艺与之配套的农机技术

就目前农机买卖市场, 除了适应玉米常规种植的各类机械, 像是整地起垄机、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等之外, 还逐渐涌现了诸如大垄双行等等农艺要求的配套农机,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区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从过去几年的农机农艺融合历程来看, 本地整地起垄机和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已经实现了与山地玉米种植的完美融合。然而, 玉米联合收割机要想实现与农艺融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其原因分析在于玉米联合收割机制作工艺复杂, 产品研发设计周期时间长, 所需资金投入巨大, 而山地玉米种植地缘环境复杂, 研发设计很难及时有效地跟上农艺改进的步伐。这些年来, 陕西农垦系统在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玉米联合收割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实现了不对行收获的目的, 很好地解决了新农艺与老农机之间的矛盾。但是, 在不对行收获配套割台研发方面, 仍处于探索阶段, 并不是很成熟。国内有科研单位加大对不对行收获先进割台的研发力度, 以满足新农艺生产需要。

摘要:国内农业体制现状, 造成农艺与农机科研人员交流甚少, 双方实验成果存在严重不融合问题。有的甚至从农艺操作的角度, 根本就满足不了农机作业的需求, 造成了科研研究的浪费。本文着手实际, 就山区农机农艺融合的紧迫性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就山区玉米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相关技术进行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机,农艺,玉米栽培

参考文献

[1]孙百惠, 靳晓燕, 吴京文, 等.黑龙江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 (12) :1-2.

[2]赵学观, 徐丽明, 崔涛, 等.夏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机械化收获影响的试验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J].农机化研究, 2013, (9) :181-185.

上一篇:FAST下一篇:文艺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