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结合问题

2025-01-23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共9篇)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 篇1

1 引言

农机指的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 大力推广农机设备, 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而农艺技术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 比如玉米耕种技术、小麦种植技术等。农机和农艺技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使农民增产丰收, 不仅可以提供农业生产效率, 而且还可以提升农业种植的产量, 一举两得, 可以说, 农机和农艺技术相结合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改善农民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 应充分利用农业技术, 引用农机设备, 以农艺技术为基础, 结合农机提高农业生产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在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方面, 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只有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才能实现农业增产增值。

2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健全的推广制度和管理体制

进行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时, 要通过宣传部门进行推广, 并由开发部门进行技术更新。但农机和农艺技术在推广方面有所欠缺, 不仅缺乏推广制度, 且财政支持不足, 农业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农业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农机和农艺技术得不到推广, 农机和农艺技术的应用就会受到制约。

2.2 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不够深入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 我国对于农业技术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且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缺乏创新等原因, 即使研究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也难以得到全面推广, 难以得到利用。比如, 研究生物技术时, 配套机械设备欠缺, 新型农机应用较局限, 手工操作方式仍被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畜力应用广, 加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不够完善, 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农业生产新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2.3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机和农艺技术推广必须从思想上着手, 很多农民受到传统思想束缚, 沿用传统耕种方法, 不接受新技术, 对于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缺乏认识, 或认识较为片面, 导致一些新工艺和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3 改善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问题的几点对策

3.1 制定完善的推广技术和管理体制

为了推广农机和农艺技术, 充分运用新技术, 应完善相关的推广制度, 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 使各农业部门之间加强沟通, 深入农民基层, 了解农业生产现状,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全力支持新技术推广。只有做好农机和农艺技术的推广工作, 充分运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确保农业管理的规范化, 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才能实现农业的增产。首先, 应构建完善的推广体系, 建设农业机构, 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投入充足的资金, 才可以确保农机和农艺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在充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 研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加大技术研究的投入,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不断完善农业技术,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农业技术研究工作。首先, 应加强科研部门、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 投入足够的农业科研基金, 创新农业生产技术, 使农业机械与新科技充分结合, 构建集农机生产、应用、研究、销售及维修为一体的体系, 加强技术研究, 加强新技术的推广, 使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提供农业种植的效益。

3.3 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 利用农业生产技术, 使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要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设备及农艺技术的重要性, 摒弃传统的思想, 重视对于农机的应用和农艺技术的采用, 使农业化进程加速,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于农业耕作技术, 农民要累积经验、总结经验, 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充分意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和农艺技术的结合。此外, 要做好农用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了解灾害预警信息, 做好农业防灾措施, 遇上灾害性天气时, 要及时做好防寒防冻措施, 维护好农机设备。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应针对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问题, 提出可行性对策, 重视农机和农艺技术的推广, 并做好农业管理工作, 健全相关的制度和体制, 使农业生产往现代化、规范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中, 应使农民认识到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制定对策, 推广农机和农艺技术, 创新农业生产技术, 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提高农业产值,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城镇建设。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应将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 采用先进的农艺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以提高农业产量, 提高农业收益。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机,农艺技术,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向光才.重庆市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 2014 (22) .

[2]童建辉, 周开良, 毛振华等.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6 (03) .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 篇2

1.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的两大任务,也是农业生产的本质所在。只有通过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培肥这三个重要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才能正常、稳定、持续地进行下去,而生产过程中的植物生产、土地培肥与农机有密切的关系。就土地培肥而言,只有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才能达到增产目的。现代农业的土壤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农业机械合理耕作,给土壤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发挥土壤的最大经济效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在进行农机操作手培训时,必须让他们了解相应的农艺要求、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作用、目的及其对植物生产的影响,把这些农业知识结合到“标准化作业”、“机组运用”、“机器保养”等培训内容,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农业机械各种作用是最终体现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成果的增长上。这样有利于发挥农机操作手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使用农业机械只是为了提高生产率的片面认识,使他们自觉地运用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来看,没有农业技术要求,农机培训就没有真正的目的;没有农机培训做保证,农业技术就无法实现。因此,农机与农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农机培训与推广必须适应于农业技术推广

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使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直接作用于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直接措施,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而且新旧科技交替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农机培训与推广却是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之后,按照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间接地作用于作物生产。农艺是从作物内部挖掘增产的潜在因素,农机则是从作物外部施加某种技术措施促进作物增产。因此,农机培训与推广要与农业技术推广相适应,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较短的时期内发挥最大的技术效应。

柳河县农机推广工作曾经举步维艰。一方面是资金短缺,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对新机具不予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认识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新机具推广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相关部门在对机手的培训中,把农业新技术与新机具的推广结合起来进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柳河县农机推广工作因此摆脱了被动局面。这也使相关部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机推广必须与农技推广相适应,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农机与农业技术培训同时进行,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县级农机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机操作人员,他们在生产中,不但要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同时,还要运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合理地把农机与农艺同集约化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农机与农艺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应,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是农业大国,改进生产方式是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尽管农机化的总体水平不高,但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物质基础。减少农业劳动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速农机化进程,是向现代农业进军的根本出路。把农机培训与农技有机地结合,是发挥农民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有效发挥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劳力的转移,加速现代化进程。

谈农机农艺相结合 篇3

上世纪60年代初, 黑龙江省农机化科技人员从解决东北因为用三角犁铧耕作, 铧耳限制耕深, 造成耕层浅、犁底层硬, 无法深耕的弊端出发, 提出加装深耕部件, 解决了深松问题。1970年以后, 农机和农艺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 是生物学专业人员研究揭示出深松耕法创造的虚实并存耕层, 协调了水肥地热, 实现了早熟高产, 用养结合, 为深松耕法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并在全国三北地区示范推广, 取得显著成效。另一方面进行了配套农机具研制, 生产了一大批以虚实并存层为依据的深松机、整地机、七铧犁改装等新型深松系列机具, 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基础理论研究从虚实并存耕层的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作物根系、光合生理、农田小气候等方面深入系统测试, 总结出虚实并存效应原理。一方面与生产结合, 形成以虚实并存耕层为核心, 在不同部位、深度、间隔, 不同时期深松的整套土壤耕作技术, 并在部分县不同耕作, 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形成机械化耕作技术规范, 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另一方面从农业历史角度研究提出虚实并存耕作, 是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中“精耕”的继承和发展, 是比平翻的全虚耕作和免耕的全实耕作都优越的先进耕作系列。在河北省通过多年、多地、多种作物试验研究, 提出可以定量运用的华北虚实并存耕作技术规范。同时研制了为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深松犁 (ZL922064814) 、七寸步犁改装深松步犁和多用组合犁等系列配套机具, 得到河北省领导重视, 在河北十个县市示范推广200多万亩, 获经济效益2.46亿元。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在西北的间隔深松加覆盖技术与南方旱地间隔深松抗旱增产都取得了稳定增产的良好效果, 促进了我国机械深耕深松推广应用。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 篇4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3

大力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既是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关键,又是增加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进而促进水稻增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稻机械化种植是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稻米品质的客观需要,又是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新技术和增产措施的有效载体。现就本人近几年来在推广水稻种植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行阐述。

1 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优势

从总体发展的形势来看,全面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加速水稻种植机械化普及时机已经到来,氛围已经形成,条件已经成熟。

1.1 财政扶持政策年年加强

国家、省等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购机补贴重点倾斜。省里也对水稻种植机械化育插秧相当重视,购机补贴优先考虑,尤其对水稻机械育秧、插秧技术的普及推广已提到日程上来。农机和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尤其是农机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农业、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政府牵头带动农业、科技等部门,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进行发展规划、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协调服务、情况收集、总结报告、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

1.2 机械育插秧技术已趋于成熟

随着农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用于水稻生产栽插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多年来一直困扰稻农的瓶颈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优势,一是节约苗床田,机插秧采用塑料软盘育秧,播种密度高;二是省工省时减少成本,机插秧比传统人工插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时间;三是减少药量降低了污染,机插秧采用药剂浸种并带药移栽的先进技术,无论是在育插秧时还是在栽秧后,用药量都比传统人工栽插少得多,大大减少了农药对稻谷以及相邻作物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对人身的伤害;四是增产增收,标准化育插秧技术使秧苗的适应力增强,且质量更容易调控管理。因此机插秧既能满足群体栽培技术的需要,又符合水稻生长的规律,抗逆能力强,能确保稳产增产。

1.3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已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通过农机与农艺全业务链的融合、农机农业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形成了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为了破解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的瓶颈,不仅要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点面互动等措施外,还要搞好农机与农艺的强势联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要点和优势”为主题作专题讲座,采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方式,直观传授技术,讲解要点。通过交流互动,实行机械化育秧省工省时省钱,增产增效增收的事实,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和农机大户对发展机械化育插秧有了较高的积极性。经过大量的试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已较好地解决了插秧机配套的育插秧技术难题,农民朋友认识到了机械化育插秧的优势,方法简单,成本较低。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发展机械化育插秧的未来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实现了丰产丰收的愿望。

1.4 农机服务组织推动力增强

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出现和日益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迅速稳步发展。

2 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发展思路

2.1 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

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是推进农机技术应用的助推器。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应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种植业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指导水田大户大力发展水稻机械化。农机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的滚动发展机制。

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为了确保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加速推广和普及,应积极开展育插秧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机手和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真正使农民朋友掌握插秧机操作要领、维修保养、育秧和水田管理技术,确保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培育和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大户,进行重点扶持,以典型示范促进推广。

2.3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合

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加强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十分关键,是一项重大技术措施。水稻育秧与机插是紧密相连的环节,农艺部门一定要配合推广适应机插标准的育插秧技术,以增强机插秧技术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保证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秧的成功。农机农艺合作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机、农艺技术作用的长远有效地发挥。

2.4 探索水稻种植机械化推广的社会服务模式

政府应鼓励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农机部门应积极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建设,完善服务机制,促进组织发展,鼓励、引导、支持集体或个人购置插秧机搞机插服务,实现增收致富路。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农机合作组织,引导其适当扩大规模,实现统一育秧、统一机插,成本核算,科学调试,确保较好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开展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服务,实现经营服务一体化,加快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步伐。

浅议农机农艺相结合 篇5

1 充分认识二者在实际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农业生产离不开机械化, 同时对农机化的技术要求也愈加苛刻。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根本出路,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和技术载体, 最大限度取代了手工作业, 减轻了劳动强度, 农业生产借助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艺工艺过程,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可以抢抓农时, 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 使之相互适应, 紧密结合, 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2 正确协调二者关系, 使之在生产中相互适应

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之间的矛盾, 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 相互磨合。农业机械的设计尽量要根据农艺技术要求进行, 农艺栽培制度应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及机理的局限性, 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农机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2.1 必须加强农机为农服务的观念

实践表明, 要把先进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大规模、大面积的应用, 必须依靠现代农业机械技术来完成。实施科技兴农项目中, 也都要依靠机械化来实现, 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植物保护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建设大农业应因地制宜发展农机, 强化农机为农服务的观念。

2.2 农艺措施应相对稳定并规范化

只有规范并稳定了农艺标准, 才能有力地促进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新的农业机械的研究、生产、推广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农艺技术是其重要方面。因此, 农艺技术的改进一方面要尽可能考虑农业机械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 要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频繁变更农艺技术, 不仅造成农业机械较大浪费, 而且不能满足农业机械供应的要求。

2.3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管理、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需要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农机农艺部门要加强联系交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农业及其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农业机械化和种植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工作沟通机制, 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会商, 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重大的农业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 在科研和推广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 建立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模式。

2.4 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 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管理

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是真正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关键所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宣传工作;因地制宜, 推广当地适用的机具、技术;帮助农民了解农机新技术的内容和新机具的性能, 以及如何使用、维护与保养, 以使农机与农艺更好地结合起来。

同时, 应通过共建示范典型, 加快推广应用步伐。以国家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县 (市区) 为抓手,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积极向农民推荐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

2.5 高度重视二者结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技术是在不断创新与改善的, 农机和农艺技术都会不断进步, 两者的发展不是独立进行的, 而是结合发展, 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发展慢的要服从发展快的一方, 针对其新技术开展研究。

3 结语

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篇6

二十年的工作中, 看到农机和农艺技术不断改革和发展,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重要问题和工作, 农机化的发展, 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促进农作物的生产发育,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产、增收, 同时使农艺技术得以实现。

一、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1.来源于农艺的要求, 如种子、作物、土壤肥料、农药等物理机械性能比较复杂, 作业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高低, 必须要求有先进的农业机械相适应, 保证满足各项工作作业的农艺技术要求, 从而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农业机械必须与农艺相结合。

2.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 包括许多不同的作业环节, 各地区自然条件, 作物种类和种植等又有较大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农业机械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3.来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要求农业生产必须实现机械化作业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社会才能进步。

4.来源于农作物生长条件的要求, 农业机械能够抵御自然灾害, 抢农时, 保丰收, 减少农业损失。

二、现阶段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我们从事农机工作的一贯原则, 也是多年来指导农机工作的技术方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要做到或做好相互的结合工作, 并非很容易的事, 因为影响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因素很多。

1. 农机与农艺两大体系结合不好, 农艺多数作物的新品种、新栽培技术往往只是农艺人员研制, 通过人畜力及传统的农具实施中总结的, 结合机械化农具的特点考虑偏少, 有时造成很多矛盾 。对农艺技术发展有负面影响。

2.来源于农民的因素。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 对科学种田知识了解不多, 考虑农机技术参数不多。例如:使用深施肥播种机时, 播种量大小、播种的深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施肥的深度、种肥隔离层的大小得不到保证, 从而造成烧种、肥流失、断苗等结果, 影响粮食的产量。农民减少收入, 不认真自我总结, 相反只对农机和农艺技术产生抱怨。

3.产品的生产。由于现在生产的农机产品厂家很多, 所追求的目的不同, 有的是为生产合格, 与农艺相结合的产品。有的只是为快, 减少成本多赚钱的目的, 制造或伪造机械,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管理的漏洞, 农机与农艺结合很困难。

三、如何做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为了保证农机技术的实现, 农艺上应进行改进。要做到这一点, 应注意以下方面:

1.深入农村第一线, 了解问题。

2.农学工作者与农机工作者相互学习。农机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农业技术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说农机总是跟着农艺的后边走, 而是双方紧密地结合。在作物栽培方面, 农机与农艺最成功的就是“小垄改大垄”、“混种改清种”、“垄上播种改为平播”。

3.建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结构机制。组成一个县级农机农艺联合推广委员会。该委员有以下方面组成:

(1)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成员, 主要负责农机技术参数的制定。

(2) 农机技术推广部门成员, 主要负责相应的机械可行性分析论证, 示范及研制相应的机具。

(3) 生产厂家成员, 主要协助农机科研部门研制和生产先进、适应农艺要求的新机具。

(4) 农业、农机科技示范户成员, 主要参加两部门学习、培训, 为两部门提供可靠地实验数据。

通过联合推广委员会这一平台, 密切协助与联合, 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四、 培养人才应采取的措施

从事农机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只注意机械工程学科的知识, 而忽视农艺知识的学习, 这是不利于开展农机工作的, 从目前高等教育来看, 虽然一直提倡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但是学生所掌握的农艺知识太少, 所以从事农机工作者应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 抓住农机技术的突破力。

五、 农艺技术的制定推广

农机农艺结合夺取玉米丰产丰收 篇7

1. 选用优良玉米品种

我国地域宽广, 受气候、水利等因素影响, 玉米品种繁多且性能不一, 其生长特点、生长期、结穗高度、适宜种植密度等方面也各有不同。选用适宜的玉米优种, 实现机械免耕精量播种是夺取玉米高产的首要技术。近几年, 襄汾县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根据当地玉米夏播的实际气候特点和农艺要求, 进行先玉335、强盛16、登海662等玉米品种的对比试验研究, 在综合各项生长特性的基础上, 选定并向种植户推荐了先玉335、强盛16、登海662等高发芽率多抗品种作为全社夏播玉米的主要品种。根据这几种玉米优种的高发芽率生长特性, 在农艺上提出了单粒精量播种的要求。

2. 实现机械免耕精量播种

农艺上提出选用高发芽率种子单粒播种的技术要求。根据实践, 我们认为机械免耕精量播种技术是夺取玉米高产的最关键技术。近年来, 山西省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在复播玉米采用的播种机品种比较多, 如:河北农哈哈、山西河东雄风生产的仓转式盘式半精量播种机、2BYQF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襄汾县农民技术员赵爱民自己在旋播机上加装气泵和排种装置改造的气吸式旋耕圆盘精量播种机等机型, 这几种机型都能满足精量 (单粒) 播种的要求。根据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对采用这几种机具播种的玉米生长情况进行试验对比, 采用气吸式免耕播种机播种玉米后, 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有效防止杂草生长, 保持地表温度均衡, 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 在同样干旱环境中, 苗齐苗壮, 与农民自改的精量播种机具相比较, 玉米成熟期提前5 d。

根据试验, 如果在其他管理技术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气吸式精量免耕播种, 与传统播种相比, 可节本增效300元/0.067 hm2 (其中每0.067 hm2节约灌溉用水60 t合30元、节约种子1 kg合50元、出苗成熟期一致可增产100 kg, 折合160元、中耕除草节省人工1.2个, 折合60元) 。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在玉米生长期进行的行距株距试验中发现, 常规行距、株距的玉米 (行距50~60 cm、株距25~28 cm) 在后期生长中, 由于灌浆期光照通风不足影响玉米产量。为改善通风透光, 提高玉米产量, 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推广宽行距、密株距 (行距为67 cm、株距为23 cm) , 这一要求也只有通过精量免耕播种机来实现并加以迅速推广, 所以说精量免耕播种是玉米高产最关键的一环。

3. 农艺上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玉米配方施肥技术也是夺取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玉米按其生长特性, 在其苗期、穗期和花粒期吸收的N、P、K数量各不相同, 受土壤、肥料、气候及种植方式的影响, 玉米生育期也需要施用不同N、P、K含量的肥料。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成立后, 及时邀请襄汾县农技中心进行了土壤采样和分析, 根据玉米种植地块N、P、K的含量制定了玉米生育期“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的施肥方案。玉米播种时, 底肥每0.067 hm2施用N、P、K为28、6、6的复合肥15 kg, 加施锌肥0.5 kg, 硼肥0.3 kg。试验中, 只有通过播种机一次完成深施肥精量播种,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肥料。为了保证玉米穗粒饱满, 可在玉米9~10叶期追施含N、K为25、5的复合肥25 kg/0.067 hm2, 满足玉米生育期需要的各种养分。作业时, 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把传统畜力开沟施肥与采用半化中耕器追肥相比, 在每60~67 cm行距开沟, 施同样肥量比较, 得出采用半化中耕器施肥的玉米后期发育优于传统追肥, 每0.067 hm2增产玉米30~50 kg。分析原因, 半化中耕器可将肥料追施于玉米根系侧边10 cm左右, 有利于玉米根部吸收, 提高化肥利用率;反之, 传统开沟追肥根系吸收率差, 所以, 半化中耕器很受种植户欢迎。

4. 选用化学除草技术

化学除草技术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一个环节, 也是玉米苗期管理的主要技术。多年来, 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 实施了先进的农机、农艺生产技术, 运用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在化学除草技术运用中, 该社采用了茎叶处理除草技术:就是在玉米出苗4~5叶期, 杂草基本出苗后, 组织人工采用机动喷雾器每0.067 hm2用40 g/L的悬浮剂烟嘧磺隆60~100 g, 兑水15~30 kg喷雾。为了提高药效, 部分社员加了黏合剂, 化学除草喷施效果快, 节省人力, 较中耕除草而言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和拖拉机进地土壤碾压次数, 保护了土壤团粒结构免受破坏。

5. 采用玉米叶龄期管理技术

为了提高广大社员和农民群众的玉米管理技术的水平, 促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 夺取玉米增产增收, 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结合自己多年的玉米管理经验, 探索总结出了“玉米叶龄期管理”, 并在其中加入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管理内容, 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技术发明专利。叶龄期管理是根据玉米叶片生长, 提出管理要点, 如:玉米4~5叶进行化除, 9~10叶采用中耕机追施肥料, 既方便农户进行玉米生育期管理, 又可促进玉米种植户采用新型农机具作业。

6. 初步采用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

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一个作业环节, 也是丰产丰收的一项关键环节。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是解放劳动力, 减轻劳动强度, 实现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 也是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目前主要推广的农机作业技术之一。由于存在传统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品种繁多、果穗高度一致性差、农民耕作地块小、机具作业质量差等因素的问题, 机械联合收获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夺取玉米高产, 该社实行了宽行距密株距技术, 对玉米机收是一个挑战。2008年, 该社推广使用了玉米籽粒收获机进行玉米收获, 因玉米籽粒含水率超出20%, 籽粒破损率大于50%, 使用效果不太理想。2009年, 推广使用了玉米摘穗型联合收获机, 当年收获150hm2的玉米,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玉米机械收获从摘穗到秸秆还田一次完成, 每0.067 hm2费用60元, 实际作业效率0.4 hm2/h。采用人工收获时, 每0.067 hm2摘穗需人工0.5个, 搬运玉米穗需人工0.2个, 拉秆外运需人工1.5个, 合计用工2.2个, 每个工以50元计需110元;摘穗后秸秆还田机还田作业每0.067 hm2作业费40元, 农户总计支出150元。相比之下, 玉米联合收获每0.067hm2可节约开支90元, 不但减轻了农户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尤其在秋收、秋种农忙之际, 相对延长了玉米生育期, 对小麦适时抢种极为有利, 值得大力推广。

7.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玉米种子纯度和多抗性能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 在襄汾县玉米种植中, 发现部分玉米种子纯度与说明书介绍存在差异, 玉米品种杂交不纯, 自交系钝化, 导致玉米出现小穗和发生不育症。

(2) 玉米气吸式免耕精量播种机需解决播种侧施肥及通过性技术

现使用的气吸式玉米播种机, 在小麦秸秆覆盖地播种玉米时, 常常出现小麦秸秆雍堵播种腿的现象, 目前农艺上又提出玉米播种时在玉米种子侧下方5 cm处施足底肥;双排开沟器前排施肥后排播种, 种肥不同沟, 要求精量播种机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3) 提高驾驶员操作水平, 规范作业质量

如:小麦割茬高度不应超过25 cm, 但现实操作中有部分地块机收小麦割茬在30~35 cm, 严重影响了玉米苗期的健康生长, 也降低了玉米苗期除草剂使用的效果。

(4) 玉米机械追肥技术是机械作业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 襄汾县玉米追肥仍采用传统畜力开沟追肥和半化追肥耧在玉米9—10叶期追施肥料。希望农机科研部门尽快研制出机械中耕追肥机械, 提高农户作业效率, 减轻农户作业强度。

(5) 农机与农艺结合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如何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篇8

一、必须加强农机为“农”服务的观念, 把建好农业与办好农机结合起来

农业的深度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离不开农业机械的科学武装和配套设施。实践表明, 要把先进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在大面积上获得应用, 必须依靠现代农机来完成。实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丰收计划、节本增效工程、中低产田改造等科技兴农项目, 都依靠机械化来实现, 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植物保护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建设大农业应办好大农机, 因地制宜, 逐步推进, 强化农机为农服务的观念。

二、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要坚持整体效益的原则

农机化是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 农机化的发展, 必须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过程中, 要把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农机和农艺的结合, 必须实事求是, 符合市场规律, 这是农机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三、促进农艺与农机结合

农机与农艺研究具有多种性, 牵涉到农、林、牧、副、渔各业, 既有生物技术又有工程技术, 既包括产前的生产, 又包括产后的加工、储存、运输等, 因此涉及的内容广泛, 需要一个权威部门把有关方面的力量组织协调好。我国以5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水稻插秧机, 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因为农机与农艺结合得不够好, 虽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仍然未得到普及和推广, 而日本在农艺与农机方面结合得很好, 水稻插秧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这是我们应当借鉴之处。在农机化的发展中, 各级农机部门要根据农艺要求, 因地制宜,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 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 协调各有关部门, 及时开发, 研制相应配套的作业机具,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给农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 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管理

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是真正发挥农业机械作用的关键所在, 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势利导, 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宣传工作, 帮助农民了解农机新技术的内容和新机具的性能, 以及如何使用、维护和保养, 以使农机与农艺更好地结合起来。

农机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服务工作的领导, 采取有效措施为支农服务工作实施“打假”, 确保为农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在农机科技示范作用和新机具的演示过程中, 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以确保农机与农艺的良好结合, 确保农机化事业的健康稳步地发展, 此外, 农机用户最好选购由当地农机推广部门引进并经过当地试用、示范证明质量性能可靠、适合当地使用的机型。

五、农艺措施应相对稳定并规范化, 才能有力地促进农艺与农机的结合

新的农业机械的研究、生产、推广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 生物技术的改进一方面要尽可能考虑农业机械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 要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频繁变更农艺技术, 或农艺技术结构, 不仅所需的农业机械生产供应跟不上, 而且造成农业机械较大浪费。

农业虽然时空性、地域性差异很大, 但在一定范围内是能够统一和做到规范化的。农艺部门在制定措施时, 要考虑到技术的可行性, 才能有力促进农机与农艺的共同发展。

关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思考 篇9

1 充分认识二者在实际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 是生物学理能与实践的结合, 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 是机械学原理与技术的结合。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互适应并且紧密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 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离不开机械化, 同时对农机化的技术要求也愈加苛刻,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和根本出路。农业机械作为生产手段和技术载体, 最大限度取代了手工作业, 减轻了劳动强度, 农业生产借助农业机械化技术完成农艺工艺过程,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与运用可以抢抓农时, 加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 正确协调二者关系, 使之在生产中相互适应

随着农业机械在生产中作用的增强, 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与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之间的矛盾, 需要农机和农艺相互让步, 相互磨合, 最终达到相互适应。

农业机械的设计尽量要根据农艺技术要求进行。例如, 耕作机械的设计就要根据保持土壤水分、培养土壤肥力和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生长这一农业耕作特点进行。播种机械的设计必须满足播深与株行距一致、播量稳定、下种与覆土均匀、同步实现化肥深施、镇压等农艺技术的要求进行。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一批与农艺技术紧密结合的农机化新技术, 如水稻育秧及栽插配套技术和机具、中小型水稻收获机具、行走式节水灌溉机具、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化肥深施联合作业机械、不对行玉米收获机械、种子加工和温室栽培机具等。实践表明, 优良的农业机械不仅能增产增效, 而且能改善农艺环境, 例如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目前推广的以免耕播种、深松、秸秆还田、药剂除草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不仅能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 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抵御土壤受风蚀和水蚀的侵害, 保护农业环境。因此, 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就成为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和农艺生产需求的产物而得到推广。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当地的耕作栽培制度。各地农业生产都有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和各种作物生产的作业工序。农机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农业科技的载体, 其作用就是在遵循当地耕作栽培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保证农艺生产质量。例如亳州市近年以种植小麦和夏玉米为主, 6月初小麦抢收后, 要立即播种夏玉米, 这就要求运用农机化技术, 通过合理匹配相关农机具解决这一时间紧迫问题。如选用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同时安排运输机具运送粮食, 另一机组随后处理秸秆、播种玉米兼施种肥, 第三机组喷施药剂除草等。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实现机械化作业各环节的衔接, 既可以优质高效地完成抢收抢种、保证不误农时、争取有效积温,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促进劳动力转移。因此, 农机化路线的设计与机具的选择使用, 必须适应当地的耕作栽培制度和作物的生产作业工序。

农艺技术要与农机技术相适应。农艺栽培制度应考虑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及机理的局限性, 积极创造条件以达到农艺和农机相互适应、相互匹配。如通过组织协调, 实行区域化种植, 实现同类作物株、行距的统一, 依照农艺要求, 统一作业工序;通过土地合理扭转, 实现农机连片作业, 提高效率, 保证作业质量;培育出株高一致和结穗部位一致的玉米品种、成熟一致的棉花品种和抗倒伏稻麦品种等, 以便于机械化作业。这些技术一方面最大限度利用已成熟的农机化技术, 并为采用农机化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可规避难以实现或近期无法实现的农机化技术要求的农艺。

3 高度重视二者结合的持续发展问题

农机农艺结合就是要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 应该坚持农机和农艺技术都要不断进步, 谁先进就应该以谁为主, 不是独立进行, 而是结合发展, 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农机、农艺技术各自本身的发展, 而在于二者在发展中要相互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我国土地广阔, 地形复杂, 各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及作物种类也各不相同, 如果不注意农机化与农业科学、耕作制度的关系,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发展农机化创造条件, 那么农机化程度就很难提高。

因此, 要组织农机、栽培、土肥、植保、水利等方面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技术模式, 制定机械化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路线规程方案, 方案制定后要及时试验总结;同时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可以依托现有的示范基地, 整合各种项目基金, 使示范物资投入达到保障, 示范一旦成功, 就会辐射带动一大片, 新的技术就会被迅速推广。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把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并使二者相互适应, 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潜力, 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目的。农艺的革新如不利于机械化, 就没有生命力, 先进的农业技术不通过机械手段来实施, 就不可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 农业科学、耕作制度同农机化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将逐步走上农机、农艺紧密结合, 相互适应的良性发展轨道。农机化将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导农艺改革潮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 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增.强化农机农艺结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 2009 (9) :58-61.

[2]王丽敏.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是中国农机化发展的基石[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8 (12) :15-16.

[3]王玉清, 杨兴武.谈农机农艺相结合[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 (2) :114.

上一篇: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下一篇:收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