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新增值策略(精选5篇)
内容创新增值策略 篇1
在新媒体时代下, 为了稳固广播行业发展地位, 要求其在广播内容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倡导从受众角度出发, 追求广播内容、广播技术等层面的创新, 并注重缓解传统广播内容制作过程中凸显出的角度单一等问题, 且注重借助新媒体, 如手机、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功能, 对广播内容、形态等进行重新定位, 由此实现广播内容的进一步创新, 达到最佳的节目播出效果。以下就是对新媒体时代广播内容创新策略的详细阐述。
1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 广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于P2P、RSS、流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冲击下, 2G逐渐过渡到4G, 而Web1.0亦转化为Web2.0, 同时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 要求广播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实力, 应注重将广播内容作为突破口, 寻求广播体制、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的改革策略, 由此来增强节目播出的效果。
第二, 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亦体现于, 当前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及受众心理需求, 需从节目形态、节目风格、节目定位等角度出发对自身广播内容进行创新处理, 并注重在广播内容创新过程中秉承着“可视可读”的创新理念, 同时将互联网、手机等元素融入到其中, 最终由此来增强节目的播出效果。
第三, 某些成本廉价的新媒体的涌现, 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广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诱发了广播受众分流问题, 为此, 在当代广播行业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
2 新媒体时代视角下广播内容的创新策略
2.1 节目形态创新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强调广播内容节目形态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节目形态可被划分为受众环境、形式、内容、参与者等几个组成部分, 为此, 在节目形态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于节目形态创新领域。例如:FM99.6厦门新闻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 即开设了厦门新闻广播 (FM99.6) 官方微博和公众微信号, 微博开通过程中链接了996帮忙热线视频回看等平台, 继而由此提升了整体广播节目播出效率。996帮忙热线是厦门新闻广播与厦门电视台联手打造了一档小栏目, 每天晚上7点50分同时在厦门广电集团两档重要新闻节目——厦门新闻广播《厦广新闻》和厦门电视台《厦视直播室》中并机同步播出, 本身即实现了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互动。而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的传播, 更是提升了广播新闻报道的高效性, 实现了广播新闻可听、可视、可回看回播的新型播出方式。此外, FM99.6厦门新闻广播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创新节目形态, 也与腾讯大闽网展开合作, 双方达成协议, 厦门新闻广播最新、最快的民生社会新闻, 通过腾讯平台QQ弹窗的形式进行推送, 例如:2016年3月2日的《“瘾君子”闲逛遇警察》这则社会新闻, 厦门新闻广播微信平台发布后, 腾讯QQ弹窗随即推送, 继而由此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不仅扩大了影响面, 广播小快灵的特色通过新媒体平台也更好地得以展现[1]。另外,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厦门新闻广播在社会新闻报道过程中, 为了增强新闻感染力, 可以加入图片、音频甚至视频, 图文并茂加以宣传, 很好地解决了广播新闻只能听、不能看的短板。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 在当代广播内容创新过程中强调对节目形态的创新处理有助于扩大新闻报道面, 为此, 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2.2 节目风格创新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为了稳固当代广播电视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应注重强调广播节目风格的创新, 即突破传统广播内容报道风格的限制, 借助新媒体手段, 彰显广播新闻报道内容多样化特征, 并就此吸引受众的注意, 达到最佳的广播节目报道状态。同时, 由于在广播节目播出过程中, 主持人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风格定位, 为此, 当前广播行业在广播内容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增强互动性。例如:FM99.6厦门新闻广播为了彰显最新、最快的图文快讯新闻报道理念, 即借助今日头条App展开了新闻报道行为, 如新闻广播记者2016年3月2日, 在对《厦门一19岁男子17次打110报警》事件进行报道过程中, 即利用了今日头条App进行消息的推送发布, 并为受众开设了互动平台, 即设置了受众讨论区, 由此推进了节目风格的创新, 达到了最佳的广播新闻报道状态[2]。此外, 在节目风格创新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创新效果, 亦应注重贯穿“走、转、改”思想, 并注重观察手中所关注的新闻热点, 最终由此达到最佳的节目风格创新状态。
2.3 节目理念创新
在节目理念创新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 从受众理念角度来看, 受众对广播内容产品的消费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为此, 为了缓解此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要求当代广播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不同时段的受众展开标准化、科学化受众调查工作, 同时注重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整合调查结果, 且在节目编排、内容选择、线下活动等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受众心理特征, 由此推进广播内容价值的进一步体现[3]。
第二, 从特色理念角度来看, 为了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 要求广播行业在广播内容播报过程中应注重充分挖掘自身声音传播感染力特点, 提高声音感染性, 并将声音作为指标, 从节目选题、立意、风格等角度出发, 对广播内容与新媒体内容加以区分, 由此达到最佳的广播节目播出效果。
第三, 频率分工, 合作共赢。厦门电台共有5个频率, 分别是厦门新闻广播、厦门经济交通广播、厦门音乐广播、94私家车频道和闽南之声广播。在节目理念创新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受众需求, 厦门电台的5个频率实行的是各有特色、分工合作的模式。例如:厦门新闻广播实行的是轮盘式新闻播报, 随时滚动播报本地及国内外时政、民生社会新闻;经济交通广播则侧重于交通路况信息、经济新闻;闽南之声广播则是致力于本地闽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2.4 节目定位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 为了提高广播内容的感染力, 达到最佳的广播内容传播效果, 要求当代广播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从广播频率角度出发, 对广播内容进行创新定位, 同时在广播频率定位过程中应注重充分考虑到群体间的差异性, 例如, “90后”等群体对时尚、年轻等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老人群体消费观念更为保守, 因而在广播新闻播报过程中为了满足差异性群众的需求, 应注重在广播内容制作过程中采取差异性制作方法[4], 如以市民百姓关心的民生社会新闻、交通信息为广播新闻播报主体, 同时注重将音乐广播、文艺广播等内容贯穿于其中, 并注重严格把控节目节奏, 由此来增强整体节目播出效果。此外, 在广播内容定位创新过程中, 应注重充分考虑主持人、创意、节目环节设计等因素的影响, 由此来彰显广播内容个性特点,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并增强整体广播内容价值性。例如:厦门新闻广播在节目定位过程中即将《新闻招手停》《水煮相对论》《晶姐有约》等节目上定位为自身播报主体, 从而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3 结束语
综上可知, 基于新媒体的冲击下, 广播电视行业在广播内容播报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节目内容与受众心理需求不相符的问题, 影响到了节目播出质量。因此, 为了增强广播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要求其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应注重强化广播内容创新理念, 即从节目定位创新、节目理念创新、节目风格创新等层面入手来迎合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达到互动性、双向性新闻传播效果, 并以图文并茂形式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
摘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消费需求, 同时由于广播内容播出存在着时间限制性问题, 继而影响到了广播节目与受众间的互动性, 为此, 为了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 要求广播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受众群体特征、兴趣爱好展开调查行为, 从而综合调查结果开发新型广播内容, 增强广播内容的吸引力、趣味性。文章从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分析入手, 旨在推动当前广播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内容,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程文杰.以内容和终端抢占先机——浅议新媒体时代广播内容和生存形态的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2 (8) :22-23.
[2]徐青.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的创新——以广州电台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 (3) :122-126.
[3]庄冬敏.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34 (22) :136, 140.
[4]熊科伟, 张涛.第四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J].中国广播, 2013, 24 (12) :49.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内容增值解读 篇2
何为内容增值?内容增值是指基于内容资源建设基础,通过技术加工以及与运营商的合作实现内容的多次销售。“资源”是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目前我们将内容资源大致分为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这两种内容资源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达方式决定了其是否适合内容增值一说。存量资源粗略来说是指那些现存的闲置的成规模的,没有发挥或者没有完全发挥生产效率的内容资源要素。增量资源是新生成的资源量,是相对于存量资源的一个概念。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存量资源是增量资源产生的基础,而新的增量资源又可以转化为存量资源,从而激发、生成新的增量资源。无论存量资源还是增量资源,只有符合数字出版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其内容构成和经营策略符合数字出版的发展特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基于内容资源基础之上提出“内容增值”。
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原有传统出版独有的文化创意优势,出版的各环节会逐渐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优势整合,未来的出版一定是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完美融合。这意味着在传统出版的条条框框里,对内容作品进行简单的技术加工,或者墨守陈规,无视技术创新,陶醉在自我内容创造的狭小圈子里,都不能称之为数字出版,更不能认为我们对现有的内容资源实现了内容增值。
那么怎样才称得上“内容增值”?我们就以手机出版为例。手机出版,其市场地位不容小觑。由于手机屏幕较小不适合长时间深入阅读,具有浅阅读、碎片化、娱乐化阅读的特点,消费群以低年龄、低收入、低学历者居多,那么针对手机出版的这种特点,就要有针对性进行研发。一是在原有的存量资源基础上,将纸书数字化改造成适合手机阅读的作品,这里强调的是“改造”二字,一定是经过改造后的内容资源,并且符合手机出版的规律和特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赢利,才能称之为内容增值。将原有的存量资源简单地数字化并简单地移植到手机里,本身就是盲目跟风做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骗赎。试想手机用户在阅读未经过任何改造的作品时,面对冗长的目录和作品简介,阅读兴趣从何而来,那么增值又从何而来?二是针对手机出版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作品,这部分增量资源相对于手机出版来说虽然实现了内容增值,但无法实现在不同终端上的多次内容增值。无论是存量资源还是增量资源,出版单位一定要在深入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有选择有目的性地研发适应不同平台终端的内容作品,实现不同资源类型符合个性化阅读需求的创新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出版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内容增值。
真正的内容增值是区别于纸质等传统出版介质的价值再创造,是传统出版所无法取代的一项创新工程。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更不是吆喝着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口号,这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的逐层递进的过程。首先这需要出版单位有改变现状的意识和决心,采用高新技术来推动数字化转型,进而为实现内容增值打下基础。传统出版单位在面对数字化浪潮时,甘于现状、隔岸观火居多,甚至在谈到数字出版,大有“与虎谋皮”之感,在没有解决意识和决心的前提下,来谈数字出版和内容增值,如镜中月,水中花。其次必须理顺自身的内容资源和外部的平台渠道,这其实从大范围来讲是属于数字出版的支撑体系范畴。理顺自身的内容资源是为了实现存量资源产权的清晰化,进而对存量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有目的性地改造,达到内容增值的预期目标;当前以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终端阅读细分的数字阅读市场发展格局已然形成,终端运营商、内容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传统书商、电子商务运营商等在数字阅读市场逐利,为传统出版单位开展内容资源的增值服务带来了机会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运营平台,研发不同的内容增值的方式方法。同时由于各市场阅读终端的承载体的性能不同,导致同样的内容资源在不同载体上呈现不同的效果,相对应同样的内容资源进行创造或再创造的增值取合体制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了。例如不能在阅读器终端上插入视频或者FLASH片段,但是却能在电脑终端上插入,那么在电脑上阅读电子书,体验会更形象生动;而E—ink屏有类似纸张的阅读感,长时间的阅读。电脑阅读会比阅读器阅读更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因此,我们在对内容资源进行研发时一定要考虑到的一点就是,不同阅读终端的优势性能,有针对性的研发,再创造适合不同平台的内容作品,实现内容资源的不可替代的创新增值。最后,内容增值一定是和传统出版业务相关联的,一定是相对来说有优势的业务内容,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出版单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和原来的传统业务完全分离,完全就是两张皮,我不赞成这样,尤其在内容增值这块,一定要寻找到和传统业务各产品线相切合的点,整合内容资源,发挥独一无二的内容增值优势。因此无论是存量资源的再创造,还是增量资源的重新创造,一定是基于自身的内容资源建设优势,符合自身的传统业务内容产品线,以此进行内容的创新提升和衍生覆盖,实现不可替代的内容增值,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作为以内容为核心价值的传统出版单位,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中,内容生产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内容增值本来是顺应数字出版发展而生的,但是传统出版单位在对信息技术的被动适应环境中,忽视了自身内在优势和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在接受新事物时,只看到普遍性,没有正确审视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的特殊性,没有结合自身传统业务的内容生产优势,掩盖了个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无论是高喊口号的浮华,还是与虎谋皮的偏执,都不是传统出版单位在实现内容生产模式转换中应有的姿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数字化战场上,合纵联合也好,争王夺霸也好,我倒觉得我们大可不必热衷于此,内容生产仍然会是传统出版单位的价值核心所在,只是我们不能沉醉于旧有的生产模式而闭门造车,找准基调。练好内功,分清内外环境的差异优势,围绕目标群体,找到结合自身的传统内容业务的切合点,做好内容创新工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增值理念。
内容创新增值策略 篇3
进入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Internet已从学术界延伸至寻常百姓家,人类交流方式也由以纸张铅字为中心,步入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文化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与出版业的耦合成为必然。网络出版是出版史上的重大革命,它彻底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载体、概念和商业模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环境。在我国,网络出版刚刚起步,己经有数十家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多停留在图书信息的发布、网络宣传、邮购图书等方面,网络出版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一套有别于传统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所以,从对基于内容服务的网络出版的营销策略创新入手,实现网络出版效益最大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网络出版与内容服务含义
(一)内容产业与内容服务含义
如果说1995年至2001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准备、酝酿、探索的阶段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历史性登场。内容产业,即内容(content)流过那条“粗管子”———光纤宽带电缆的所有节目。欧盟“Info 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做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产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内容”的创造和消费。从发展的环节看,内容产业成了文化经济传播交流的“基础的基础”。内容服务的含义是从支持文化产业的业务战略角度出发,进行有效地管理“内容资产”,从而给客户、合伙人及其他受众提供的服务。
(二)网络出版定义与特点
大量的学者对网络出版的含义进行了研究,结合大量文献阅读,笔者认为,网络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主体的组织,通过与网络技术相耦合,将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出版物发送到阅读终端,从而提高客服质量,提升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行为。国外学者对网络出版相关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研究与网络出版;网上书店研究;数字著作权与网络出版;传统研究、媒体研究与网络出版;数据库与网络出版的融合。网络出版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
1. 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物,即产品数字化。这一属性与纸介出版物具有本质的区别,其出版载体为计算机网络,视其出版物载体为计算机网络。因此网络出版不存在传统的出版物形式,出版商通过计算机网络向读者提供出版物,读者直接获取利用网络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出版者和读者之间既不需要中间人,也不需要其他媒体。由于网络出版的数字化和虚拟化,大大节约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成本,同时,网络出版只有信息内容的加工,不需经过载体加工、发行等环节,出版时差大大缩短,其传播时差也大大下降,并且不受时间、地点、频道、国界、气候等的影响,传递迅速,并可时时更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时效和数量,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科技文化及时、广泛地交流与传播。
2. 出版流程简约化
网络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在出版前对出版物进行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出版的周期一般很长,与现实情况有一定差距,即滞后性。而在网络出版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出版工序得到极大简化,出版就是选择、加工信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这大大降低了出版成本,提高了出版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质量。
3. 网络出版各相关方的实时交流和互动
网络出版主要涉及出版者、作者和读者三方面的相关方。读者可将自己的需求意愿通过网络迅速地传递给出版者;出版者根据用户的需求,迅速地提供相应的书目供读者选择;读者确定自己所要购买的书后再通知出版者。作者通过对其作品销售情况,了解其作品的受众对象,读者通过对所购出版物的评价和意见等,向作者间接反映作品受欢迎程度。同时出版者也可根据反馈重新制定决策,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4. 交易的电子化
网络出版,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的整个交易过程均实现电子化,尤其是支付手段,用户只有通过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e-bank)实施实时付款,才能进行下载,从而完成交易过程。交易的电子化,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电子商务,这是网络出版的显着特征。
(三)内容服务与网络出版的耦合
内容服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供知识共享服务为主的、基于流媒体,其中包含对网络出版在内的内容产业的一系列工作。内容服务是基于内容产业的活动,网络出版属于内容加工产业之一,因此基于内容服务的网络出版就是对网络出版的内容资产进行的管理。为使研究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网络出版范围进行了一些限定,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游、手机信息等内容。
(四)需求方式变化分析
顾客不再是作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开始主动参与设计与制造,追求作品与自我的互动。通过作品生产过程的参与,顾客能感受到自己与作品的“内在关联性”,并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网络出版营销需求变化分析
(一)需求决策变化分析
传统营销认为顾客是理智的购买决策者,如Kotler认为顾客满意度取决为顾客让渡价值(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价格之差)的大小。但顾客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购买网络出版物时,顾客会同时受感情和理性的支配,顾客因理智和一时冲动而做出的选择机率是同等的。
(二)需求层次变化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衣食无忧、生理与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便开始追求社交、自尊及成就需求的满足。在互联网上消费的顾客群体,是较高层次的消费层级,追求休闲、娱乐、快捷的生活方式,并注重产品及服务消费过程中的非功能利益,如心理的愉悦满足感等。
(三)需求内容变化分析
由于追求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已不能满足顾客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产品来表现自己。而网络出版的个性化特征正好符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点对点、定制式营销方式的创新也正好满足了消费者需要张扬个性的要求。
三、基于内容服务的网络出版营销策略创新方法
(一)产品策略创新
传统营销的最初着眼点是产品的属性和特征,营销者需要确定哪种产品属性对消费者最重要,这些属性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尽管随着营销理念从产品推销观念向营销、社会营销观念转变,但总体上说传统营销的关注焦点还是产品所载负的功能。随着互联网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求新、求美、求名,突出个性魅力占据消费主导,对于这一趋势,应建立类似于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在互联网上广泛征求读者和用户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允许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在网上提出定制作品的要求,并根据读者和用户的需要随时动态调整,满足个性需求。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公开选题论证,根据营销目标和消费者需要,对作品组合的广度、长度、深度和相关性方面作出决策。
(二)价格策略创新
价格对于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来说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传统营销以企业成本作为定价出发点,即企业依据为顾客的付出而收费,是企业导向而非顾客导向,因此产品价格不会具有很大竞争优势。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收集到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全面比较供应商的价格和在线购物服务的能力,促使价格竞争的加剧,使产品或服务接近边际成本。在网络出版营销中,出版商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要考虑消费者能接受的成本定价,如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使用成本、风险成本等。在网络出版营销策略中,除适当降低消费者所支付的金钱成本外,还应千方百计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以减少购物等待时间,缩短订购产品的交货期限等;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警惕顾客精神享受,如提供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的人文关怀等,降低顾客风险成本,提供风险保障。
(三)渠道策略创新
对于传统营销是通过中间商来分销产品,而互联网的网络出版营销活动则是直接、面对面和自由化的营销。网络经济开创了新型的贸易方式,大大拓展了市场营销渠道,网络将企业和顾客连在一起,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从而使营销效率成倍提高,营销成本大幅下降,中间环节因此消失,中间商的重要性将因此而有所改变。网络出版同网络经济中其他主体在互联网中的营销活动相类似,都需要利用网络的便捷,完善市场调研、信息收集和分析、电子交易和互动顾客服务等各种功能,更好地实现营销,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网络出版营销中需要创建开放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出版商应与读者、顾客、用户直接建立联系,才能减少中间商的利润,切实减少消费者的成本。消费者一经上网,即可饱览各类书目,如同进入实际的商店一般,从而增加上网意愿与消费动机。顾客在决定采购后,可直接在商务平台进行订购,付款方式可通过网上银行、电汇付款、邮局邮寄或物流委托送货上门等方式进行货物交割。
(四)促销策略创新
与传统促销不同,网络出版营销中促销的出发点是利用网络的特征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使消费者自己可以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这种沟通方式不是传统促销中的大面积播送,而是等候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它的主动方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趋于个性化,他们会在个性化需求的驱动之下自己在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网络出版在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对一消费者占主导的、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促销,因此符合分级与直销的发展趋势网络出版商要通过网络受访情况信息的分析,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实行有针对性的促销,这样更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例如:将作品广告融于网络游戏中,使网络使用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促销活动;通过组建读者俱乐部、网上论坛吸引大批网友来交流意见;在网络上参与公益活动;在网上发布新书信息,参与网络资源索引,提高点击率;提供购物优惠等,提高消费者上网搜寻及购买产品的意愿。
四、结论
内容产业需要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发展也离不开内容产业,如何将互联网和内容产业进行更好的耦合,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内容服务与营销创新的结果决定的。网络出版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网络出版商必须清醒地认识,网络出版的运营不仅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还需要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否则很容易陷入传统产业“商品化”的陷阱。无论何时,“创新”才是永远无法被模仿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傅湘玲.企业内容服务的战略设计与实施[J].情报学报,2005(6).
[2]史永.基于Web的网络新闻个性化内容服务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5(1).
[3]陈明.移动电话内容服务系统的个性化推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
内容创新增值策略 篇4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尤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企业要做到长远发展,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在过去, 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 企业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 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内部员工进行封闭式的研发。这种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但是, 即便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一些大型公司如IBM, 西门子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 在当今不稳定的环境中, 单纯依靠内部的创新力量非但不经济, 而且有的时候完全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 一种新的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客户协同创新应运而生。
客户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被认识到, 但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相关学者提出了客户创新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领先用户 (lead user) 和客户创新 (customer innovation) 。[1]我国学者杨育教授在客户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更高程度地发挥客户潜力的创新模式—客户协同创新, 认为客户协同创新就是将客户知识和创造力作为最宝贵的创新资源, 利用各种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具和知识融合手段使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创新。[2]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获取利润, 而客户协同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正好代表了客户的意愿, 因此, 客户协同创新能够降低市场销售风险, 提高客户满意度, 而且通过利用客户的知识, 把客户资源变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本文基于客户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分析, 探讨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客户协同创新的优势与风险, 并阐述协同创新的内容, 最后提出协同创新的实现策略。
二、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客户协同创新的优势与风险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电子商务模式是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传递、与个体消费者进行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 又称为直接市场销售, 主要包括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服务产品的销售。
客户协同创新的实践早已有之, 电话回访, 问卷调查, 用户座谈会等都是一些企业常用的了解用户需求的形式。利用客户反馈得到的信息, 企业再进行产品的改进。但是受限于传统交易模式下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而且用户组织起来比较复杂等缺陷, 客户协同创新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小规模、不正式及低层次。主要模式为开发新产品, 并把客户需求反应到新产品中去, 很少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吸引客户参与到客户协同设计过程中, 并根据重要客户的反馈意见来安排系列新产品的开发顺序或进行创新结构设计等。B2C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的实体交易模式相比, 面对的消费者更广, 而且依赖于强大的信息技术, B2C电子商务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并管理消费者。B2C电子商务模式与其他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例如B2B (B:Business, 企业) 、C2C (C:Customer) , B2G (G:Government, 政府) 或C2G等相比, B2C是企业实体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一种交易模式, 企业可以凭借作为供应链上离消费者最近一环的优势, 最先了解消费者最新要求的信息。因此, B2C电子商务模式是用户协同创新良好的发展平台, 用户协同创新的方式在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反过来, 客户协同创新同时也是B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通过B2C平台进行销售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规模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 例如海尔, Lovo家纺等, 企业通过自建B2C网站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Hippel教授及其团队认为超过50%的创新发生在制造商与客户之间的结合部分。[3]如果这类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那么客户协同创新可有效地为企业的价值网络增值。另一类是电子零售企业, 与线下实体销售企业相比, 电子零售企业普遍实力不强, 在整个B2C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 线上电子零售企业除了可以利用客户协同创新改进自己的服务外, 还可以通过为供应商提供客户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 增强自身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讨价还价能力。
不过, B2C电子商务模型下的客户协同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泄密的风险, 由于用户协同创新的过程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企业的竞争对手较为容易地获得企业的技术信息或客户的创意。此外, 还有道德上的风险, 如果企业不能够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 尤其是在创新成果即将完成的后期阶段, 客户很有可能会采取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转卖或专利保护等强硬措施, 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三、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客户协同创新的内容
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客户协同创新是服务于B2C供应链上多个主体的创新, 是覆盖整个创新阶段的全过程的创新。
1、纵向: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客户是供应链的上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供应链运作中, 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等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 从本质上说, 客户都处于一种被动, 被满足的一种地位, 但是在客户协同创新的供应链中, 客户从被动变为主动, 主动地表达需求, 甚至参与设计, 制造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与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被挖掘。这种客户拉动的运作模式无疑会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更加突出。从供应链的角度看, 客户协同创新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
(1) 服务于供应商的创新。B2C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可能是线下实体企业, 也可能其自身也在面向消费者做电子商务, 比如三星、爱国者等, 它们有自己的购物网站, 同时又是京东商城的供应商。类似于传统供应链, B2C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处于整个供应链的上游, 它所提供的原材料或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及用户对电子商务企业的认知与接受度, 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服务于供应商的客户协同创新的内容主要与产品本身有关, 涉及产品成型的各个方面, 例如产品的包装、结构、功能、外形、原材料供给等。
(2) 服务于B2C型企业的创新。B2C型企业可以是直销中的制造商, 也可以是电子商务分销商。B2C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上游的供应商发生联系, 同时还与下游的物流、支付、用户等供应链的参与者产生直接的联系。因此, 在客户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B2C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发挥组织与管理的功能。服务于B2C型企业的客户协同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平台的设计与管理, 客户服务与购物环境的改善, 产品数量、种类与新品登陆等内容的优化, 客户订单处理系统的改进等方面。
(3) 服务于其他服务企业的创新。在B2C电子商务供应链中起支持作用的两大主体是物流企业和支付企业。B2C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是消费者足不出户, 轻击鼠标, 就可获得满意的商品。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必须要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与支付体系的支撑。与物流企业和支付企业相关的客户协同创新主要是配送方案和支付方案的设计, 包括配送时间承诺, 配送服务政策, 配送方式, 支付方式, 支付条款等内容的制定, 完善与评价等。客户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 单一的B2C企业不可能具备客户协同创新的所有资源, 因此必须调动供应链上其他主体的力量, 积极参与, 制定相关措施, 指导并保障客户协同创新的完成。
2、横向:
从参与创新的阶段看。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 客户参与创新的具体活动是不同的。在创新概念产生阶段, 客户可以帮助提供新的思想和创意, 帮助识别新服务开发过程中的最新技术需求, 识别服务变化, 帮助建立新的产品或服务创新概念框架, 包括提出大概的想法或提供明确的设计思路等。在创新概念开发阶段, 客户可以协助建立产品或服务子系统框架, 并参与概念开发, 设计生产方案、过程控制方案、提供部分设计功能、画出设计草图, 编写源程序等。在创新产品或服务生产阶段, 客户协同做出产品或模块的原型, 或做出可以直接市场化 (销售或使用) 的产品或服务或对产品、服务的营销进行建议等。在创新评价阶段, 客户可以协同监控、测评整个服务创新过程的创新绩效。总之, 在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都要尽量寻求客户的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发挥客户的潜能。
四、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客户协同创新的实现策略
1、以客户为中心, 构建电子化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客户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供应链应该为顾客、公司和供应商同时创造价值, 因此, 它的结构应该是一种包含多个主体同时注重信息交流活动网络结构。[4]传统的供应链, 首先制造产品, 然后由分销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与此相反, 客户协同创新模式下, 由顾客开始, 允许顾客自己设计创造产品, 然后, 为满足顾客实际需求而进行生产。客户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网络是围绕处于中心位置的顾客而构成的。该网络能及时捕捉顾客的真实需求, 并将其用电子化方式传递给其他网络伙伴。如下图1所示:
具体来说, 该网络结构的特点是: (1) 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供应链上的企业要与客户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紧密的结合比传统的买卖关系更需要各层面的信息共享, 需要各个企业在多个方面给予协同创新客户全方位的支持。例如供应商在客户协同设计前对客户进行一些技术知识的讲解, 在设计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 设计后要进行技术或其他方面的反馈。 (2) B2C电子商务平台是信息交换的媒介。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应当在B2C电子商务平台下实现对客户知识的共享, 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 (3) 企业之间需要形成虚拟联盟。在不稳定且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 为了真正地做到以客户为中心, 把客户创意变成现实, 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之间需要在核心能力互补的基础上进行密切协作, 抓住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2、识别客户动机,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激励、形成客户参与创新的外部推动力量, 那么客户协同创新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很多学者对客户创新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归纳起来, 客户协同创新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物质动机。有些时候, 企业会对创新成果给予较高的奖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 物质动机强烈的用户会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二是精神满足。精神上的满足有两种类别。一种与个人有关, 主要来源于解决使用中的问题或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个体心理上的满足;另一种与社会交往有关, 产品的改进或创新是对用户能力很好的证明;三是自我实现。在创新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动机, 满足自身的需要才是用户创新的根本目的。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来识别用户参与创新的动机, 根据区分的结果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可以是物质方面的, 也可以是更高层次的, 例如协助客户申请专利或协助客户创业, 使其转化成为制造商等。激励措施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用户的潜力, 同时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保证客户协同创新体制持续发展。
3、区分客户价值, 建立合理的流程与方法。
不同的客户在协同创新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在创新中发挥的不同价值, 可以把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领先用户。企业应当分别针对普通用户和领先用户建立不同的工作流程与合作方法。
(1) 针对普通的客户。针对普通用户, 要开发出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首先要保证获得客户的真实需求;其次, 要把客户需求贯彻到产品设计、制造等产品整个开发过程中。整个流程还包含多次的反馈—修改过程。这是因为企业员工理解的客户需求与客户描述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如下图2所示的流程:
(2) 针对领先用户。方式来实施客户协同创新。[6]结合他们对自身需求的深入了解来发明一个初步的设计, 然后进行模拟和制作原型, 在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检测它的性能, 然后反复改良直到自己满意。[7]针对领先用户协同创新的流程如上图3所示。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 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资本市场的关注等相关因素的推动, 近年来, 我国B2C市场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据CNZZ数据统计, 2010年国内B2C企业网站数量从年初的1.01万增长到12月的1.18万, 增长率达到20.45%。[8]B2C电子商务模式必将对企业的发展及我国的经济带来新的机遇。通过分析, 本文认为在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发展客户协同创新具有巨大的优势, 该模式下的客户协同创新应当是服务于B2C供应链的全方位的创新, 是覆盖整个创新阶段的全过程的创新。可以通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 建立客户激励机制, 完善创新流程等方式加以实现。虽然B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客户协同创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因此, 对参与协同创新的客户制定恰当的激励措施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仍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Urban, Glen L., Eric von Hippel.Lead User Analyses for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 Products[J], ManagementScience, 1988, 34 (5) :569-582.
[2]THOMKE S H, Eric von Hippel.Customers as innovators:a new way to create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 (4) :74-81.
[3]杨育, 郭波, 尹胜等.客户协同创新的内涵与概念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8, 14 (5) :944-950.
[4]崔诚元.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体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5]张皓.个人用户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 2009.
[6]雷轶.面向供应链的外部客户需求管理[D].上海:东华大学, 2008.
[7]徐哲, 范婷婷.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9 (1) :20-23.
内容创新增值策略 篇5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背景
(一) 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区别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目前, 营业税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15%左右。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目前, 增值税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27%左右。营业说和增值税在本质上都属于流转税, 是中国最主要的两个税种。
二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增值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而营业税没有抵扣税额。增值税是以销项税额减除进项税额的差额为应纳税额, 也就是说增值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营业税通常按照营业收入总额和适用税率直接计算应纳税额, 不能减除进项税额。二是纳税对象不同。营业税的应税劳务主要包括, 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服务业等部分第三产业。而增值税主要针对工业和商业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部分服务业。三是适用税率不同。营业税税率在3%到20%不等。而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税率为17%, 低税率为13%, 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 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
(二)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我国税制结构中,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 二者分立并行。其中,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 营业税的征收则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原有的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税种的税收体制逐步显示出其不合理性,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重复征税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营业税以营业额乘以相应税率计算, 其最大的缺陷是, 商品每经一道流通环节需缴纳一次税, 层层叠扣, 重复征收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 尽量减少流转环节, 逐渐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形成“多而全”的经营模式, 不利于专业分工与集约化生产, 资源要素配置扭曲, 造成生产效率降低。二是两税并行不利于改善税收管理。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征收, 部分商品与劳务无法记入增值税体系进行税收抵扣, 有关经营单位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不能抵扣, 增值税税基受到限制, 无法形成完整抵扣链条, 不利于简化税制和改善管理。三是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导致两税界限不清。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在原有税收体制下, 营业税与增值税适用商品与服务品种逐步融合交叉, 难以明晰区分边界, 给税收征管带来困难。四是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当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已经主要征收增值税, 实行“出口零税率”, 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 大部分服务含税出口, 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 而且不利于与国际接轨。
基于以上因素, 营改增改革有利于完善税收体系, 消除重复征税, 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 加强三次产业融合。尤其在世界经济减速、国内经济降温的背景下, 对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三大需求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主要内容
2011年11月16日, 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 以及随后发布了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上海市试点通知、北京等八省市试点通知等文件。营改增试点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一是主要产业方面, 本次“营改增”主要选择交通运输与部分现代服务业两大行业作为改革试点。二是税率方面, 在现有一档基本税率17%、一档优惠税率13%的基础上, 增加了11%和6%两档税率, 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 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 对出口劳务实行零税率。三是计税方式, 规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政运输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 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原则上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四是税收收入归属, 试点期间保持现行财政体制基本稳定, 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 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 税款分别入库。因试点产生的财政减收, 按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此外, 有关文件还对纳税人、应税服务、纳税时间和地点等各项税制条款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情况与趋势分析
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涉及面较广, 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 国家选择了上海、北京等省市进行试点。目前部分地区和行业试点情况较为顺利, 积累了相关经验, 预计未来“营改增”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
(一) “营改增”试点基本情况
2012年1月1日起, 上海市选择交通运输业和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六项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即“6+1”模式) ;北京于2012年9月1日启动“营改增”试点, 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正式进行“营改增”的城市;10月1日, 江苏、安徽两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江苏省初步确定试点纳税人10.4万户, 安徽省确定试点纳税人4.6万户;广东、福建及深圳、厦门四省市“营改增”试点工作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广东省初步纳入“营改增”纳税人16.46万户, 其中深圳市6.42万户, 福建省纳入“营改增”纳税人2.94万户, 其中厦门市0.62万户;天津、浙江、湖北、宁波四省市则将于12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
(二) 试点减税效果逐步显现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以来,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政策效果, 有力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是减税效果显著, 企业负担降低。上海市作为首批进行“营改增”试点的地区, 财政部门数据显示, 2012上半年, 全市共13.9万户企业纳入试点改革范围, 应纳增值税累计104.9亿元, 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负约44.5亿元。目前, 上海市共减轻试点企业和下游企业税负170多亿元, 服务业实现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 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一批工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 提升了竞争力。北京市截至10月22日, “营改增”纳税人已申报13.9万户, 纳税申报率达到了99.9%, 共计入库改征增值税税款13.3亿元。浙江省根据测算, 实施“营改增”后, 财政总收入将减收约60.1亿元, 这意味着涉及试点企业与上年数据相比减负约60亿元。各地情况显示, 今年参与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有望全部实现减负, 减税幅度平均将达到40%左右。
二是结构性减税意图体现, 相关行业收益。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纳税人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外购交通运输劳务抵扣增加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纳入抵扣, 税负也普遍降低。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大部分由原实行5%的营业税税率降为适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同时,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吸引更多的国际性跨国公司落户中国, 国际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投资增加将有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 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三是促进工业企业专业化分工,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本次“营改增”拓展了试点行业和企业市场空间, 拓宽了加工制造业产业链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试点后, 由于外购研发技术负担增值税可以抵扣, 部分生产制造企业进行专业细化分工意愿增强, 向外分离研发、设计、服务等业务的积极性提高。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于提高创新效率的激励和引导效应逐步显现。
四是减轻出口商品与劳务成本, 提高国际竞争力。“营改增”后, 国际运输和研发设计被纳入出口零税率范围, 推动了这类服务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同时, 出口货物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所负担的进项税额还可以得到退还, 有利于支持此类商品出口。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整体取得了预期效果, 但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 社会各界对此仍存在若干疑问。首先, “营改增”是一项重要的减税政策, 但税改之后, 部分企业税负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实际上, 这主要与企业所属行业、投资周期、材料采购时点等因素有关。其次, 部分享受原有营业税征收优惠政策的企业, 对于新政策的相关规定认知度不足, 存在一定疑虑。再次, 试点省市税收征缴与其他地区之间衔接有待进一步顺畅, 抵扣链条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循环。
(三) “营改增”未来走势分析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作为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将坚定不移地推行并实施, 目前我国营改增仍处于试点阶段, 根据国务院部署, 2013年“营改增”作为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 将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这意味着全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营改增范围之列。根据有关测算,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将带动GDP增长0.5%左右, 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分别提高0.3%和0.2%, 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比降低0.4%;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约1.1%, 社会投资增长约0.2%, 出口增长约0.7%。
营改增改革有利于完善税收体系, 消除重复征税, 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 加强三次产业融合。尤其在世界经济减速、国内经济降温的背景下, 对于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三大需求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
【内容创新增值策略】推荐阅读:
创新内容09-09
创新培训内容07-18
创新方法与内容08-17
内容及方法创新09-27
内容生产与创新思维06-25
创新中职德育教育内容10-21
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10-29
简述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11-08
心理辅导内容及策略09-0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研究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