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设计(精选12篇)
《爱莲说》教案设计 篇1
《爱莲说》教案设计
导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爱莲说》教案设计 篇2
《爱莲说》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文字优美, 意味深远,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 用心品味, 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此文的前一篇文章是《桃花源记》, 在理解周敦颐的思想情怀的时候要和陶渊明的思想进行对比, 让学生既理解如陶渊明般隐逸者的远离与无奈, 又要理解如周敦颐般泥淖中求高洁的伟大。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 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3.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4.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 人们都习惯将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 但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称莲为花中的君子, 并以一篇《爱莲说》而在文坛名留千古, 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来感受一下莲花的君子之风。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体, 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 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那么本文的题目《爱莲说》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周敦颐 (1017-1073) , 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 谥号元公, 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 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 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 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 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 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 (“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 “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 襟怀淡泊, 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 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 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 (55岁) , 又抱病在身, 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 或邀三五幕僚好友, 于池畔赏花品茗, 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 但字字珠玑, 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 朱熹调任南康知军, 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 重修爱莲池, 建立爱莲堂, 并从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他的《爱莲说》的墨迹, 请人刻之于石, 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 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朱熹以后, 爱莲池的名声日益远扬。
四.整体感知
1.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 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 初步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字词和语句圈点出来, 彼此交流讨论。
(此部分基本由学生完成, 学生无法完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2.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几个知识点。
*中通外直:莲花的茎中空外直。
*不蔓不枝:蔓和枝, 两个词语为一种词性, 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此句中的意思是“不长藤蔓, 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远”字,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意为“向远处传播”;“益”是更加。这句话的意思是香气向远处传播, 越发显得清新芳香。
*文中出现的三个“之”字。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 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 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 这样才能作宾语。
“菊之爱”:结构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菊”是“爱”的宾语, 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 就要用“之”做连接。对于菊花的喜爱。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 是“助词”, 翻译成“的”。
*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 人应该是很多了。宜, 当, 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 多。
六.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为什么如此爱莲?
[要点提示]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流俗;“濯清涟而不妖”的谦逊、质朴。
体态气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坦荡, 不攀附权贵、不阿谀逢迎;“香远益清”的芳香, 用以说明君子的美名远播。
风度气韵:“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自尊自爱与自重。
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形体高洁美丽,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所具有君子的美德。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大家齐读这段话, 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这篇文章是写莲花的, 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写了菊花和牡丹, 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 这样写有何用意?
[要点提示]
衬托: (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衬托, 要提示学生, 看同样是衬托, 角度有什么不同?) 菊———正衬, 牡丹———反衬。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 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 是要再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 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抱负、情趣、愿望和要求等。
像我们以前学过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 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下面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所托之物、所言之志是什么?
所托之物是莲花, 所言之志是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七.质疑问难
让学生根据本文所学, 自主提问。
(教师要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充分地预设)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问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入以下问题。
1.第2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 它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后面语句, 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学生齐读第2段, 体会不同的情感。
[要点提示]
“噫”字在此表示叹息。叹息什么呢?
菊花虽好, 却幽居独处, 孤芳自赏;
牡丹虽艳, 却富贵荣华, 正合世俗;唯有莲花, 端庄正直, 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 虽生于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
2.三种人生选择你更倾向于哪种
(不喜欢牡丹的汲汲于富贵, 这个学生比较好理解, 也能取得一致性。但可能会有学生提出欣赏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所以, 对陶渊明的归隐与周敦颐的污浊中依然坚守这两种精神, 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地认识。)
我们刚刚学过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很多同学也会背他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 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 “带月荷锄归”, 选择了隐居。但周敦颐没有这样, 查看历史我们也知道, 周敦颐胸怀洒脱, 颇有仙风道骨, 也不乏“山林之志”, 但他依然留在了官场。他虽在各地做官, 但俸禄甚微, 来到九江时, 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 在为官上也颇有建树。黄庭坚曾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中盛赞他:“舂陵周茂叔, 人品甚高, 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同学们, 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 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 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 哪怕是淤泥之中, 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 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 但陶渊明、周敦颐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 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
八.诵读做结
让我们怀着对周敦颐深深地理解和敬意, 再朗读一遍这流传千古的名篇。
摘要:《爱莲说》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笔者就此篇文章的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 篇3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1.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 言志
(莲)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案设计 篇4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这句诗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宋代周敦颐也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时,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有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领读第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词。
五、字词学习
蕃 淤泥 涟 亵 濯 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 很少 宜:应当
六、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七、研读课文?
(一) 莲花的高洁品格?
1、角度、品格
《爱莲说》教案设计 篇5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情况: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平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上了,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提高: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案 篇6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教案设计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学习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以莲花自喻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读背课文,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教学难点:通过作者对莲花描写,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上画一幅莲花)
1、询问同学们对莲花的印象。(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
3、对比莲花和其他花的枝干有什么不同,用成语概括。明确:比较直,挺拔。成语是不蔓不枝。
4、莲花的姿态就像少女伫立在水中,用成语概括。明确:成语是亭亭玉立。总结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少会有见过或者是使用过这些成语。这两个成语都是出自《爱莲说》,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文的作者是周敦颐,宋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他对莲花情有独钟呢?是不是莲花象征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呢?本文虽然只有119个字,但是读起来耐人寻味,独有一番见解。学习了《爱莲说》,想必所有的谜团都会解开。
二、题解课文
“说”是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实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往往借助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而作者要借助莲花表达什么志向呢?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重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给生字注音,并且翻译。
蕃(fán):多
涟(lián):微波 濯(zhúo):洗涤
淤(yū)泥:河沟或者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噫(yī):叹词,唉
鲜(xiǎn)有闻 :很少
2、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明确:结构助词,翻译为“的”。(2)、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明确: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表舒缓语气。
3、全班朗读一次课文。
四、品读课文
1、找出原文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且翻译。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可是我唯独喜爱莲花的生长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而不显妖媚,中心贯通,外表笔直,不蔓延,无枝节,香气远播越觉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莲?并且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课文是怎么体现托物言志的呢?
明确: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比喻君子的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的美声名扬四海; “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所以作者以莲花自喻,来表达自己高尚洁白的品格。
5、本文的标题是‘爱莲说’,作者却几次提到菊和牡丹,作者这样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花,写牡丹是为了反面衬托莲花,在相互衬托之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五、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关于莲花的诗句,张贴在学习园地。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了整篇课文,脉络其实都非常清晰,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同时我们知道了“说”是一种古代的问题,而且还学习了托物言志的这么一种写作方法。所以说,这篇课文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菊花
—— 正衬
莲花
牡丹
《爱莲说》教案 篇7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爱莲说教案3 篇8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教师用教案 篇9
张汪中学 张广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用读贯穿全文,领悟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也应“出淤泥而不染”。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莲——君子的美好形象。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正衬与反衬的写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3、引出周敦颐爱莲及课题。
二、了解课题 作者
1、“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
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三、听读朗诵 检查自学
1、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甚蕃(fán)淤(yū)泥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yāo)..... 亵(xiè)玩 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
四、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种花?
2、作者提到的几种花在生活中分别象征什么?
五、再读课文 体悟感情
1、文中“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课文哪些句子对莲进行了直接描写?说明了莲花什么特点?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2、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3、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
六、深入探究,升华情感
1、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感情。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他们分别代表怎样追求的人?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隐逸者、富贵者,)..
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赏态度。)
4、“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5、教师总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拓展延伸 链接生活
1、结合自身环境,说一说所知道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著作有《离骚》、《九章》、《天问》等赋,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李
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能体现他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于
谦 在黑暗(宦官势力)的压迫下依然两袖清风
《爱莲说》《陋室铭》复习教案 篇10
雷斌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4、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复习提纲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文学常识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本文选自《 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哲学家,著有《 太极图说 》等。世称“濂溪先生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教学方式
多媒体
二、整体感知《爱莲说》
(大家齐读课文)(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出淤泥而不染(沾染)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⑥陶后鲜有闻(少)⑦宜乎众矣(当然)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一词多义 ①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远处)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②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
③益:香远益清(更加)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④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译为:生枝蔓;长枝节
5、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6、理解性默写
①《爱莲说》中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②《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
;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只可在远处恭敬的观赏,不可近前玩弄的句子是:
③陶渊明爱菊花的原因,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我爱莲的原因是。
④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 复习《陋室铭》 整体感知 走进作者(通过所学诗文感知刘禹锡)
1、重点字词解释
①有仙则名(著名、出名)②惟吾德馨(品德高尚)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④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⑤可以调素琴(弹)⑥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⑦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2、重点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之: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
4、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 》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 》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 》中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⑤《陋室铭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文章通过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情景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情操和安贫乐道情趣。
⑦《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五、课文复习小结 比较两文写法
1、主题
《爱莲说》以“莲花”自喻,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批判。《陋室铭》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法
衬托手法的运用,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用“山”、“水”类比“陋室”,引出主旨句,衬托德馨
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 篇11
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词内容。
课件二: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
课件三:四个讨论题。
1、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爱莲说》 随堂练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语言导入:我们曾经学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吗?(一生背,再齐背,然后多媒体展示诗词内容)这首诗写的是六月西湖的美丽风光,它着重描写了哪一种花?(生答:荷花)(多媒体展示以荷花为背景的一组图片)它也称芙蕖、莲花,在我国古代,就被人们所推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课题是《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分析题目,简介作者。
1、分析题目。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指出:鲜读第三声 xian。)
3、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四、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再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语言导入:我们已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了,这次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
4、男女生分组比赛读。(及时给予评价)
五、品位赏析,把握主题。(多媒体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作者把莲比做什么?
(生口答,师进行小结) (板书:莲 君子(不同流合污、正直、声名远扬、庄重、令人敬重)(师指出:在这里,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像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法,我们叫它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
2课文中作者还列出了哪两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生答:菊和牡丹 分别比做隐逸者和富贵者)(板书:菊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师指出:这里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3、陶渊明为何独爱菊?
(提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写莲就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作者的态度如何?
(提示历来人们都把牡丹当作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追求富贵,追求名利。牡丹在文中是一个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对此是持否定的批判态度)
六、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形象,鄙弃了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七、随堂练习,进行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写莲花的古诗句。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 篇12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的说课分四步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四、教学预测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依据大纲初中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的规定,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诵读能力;把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手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初二学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现象以及对“莲”这种事物不熟悉的事实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1、“小组提问答疑法”,由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展示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手法是教学难点,我设想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及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制作教具(莲花瓣),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迁移练习法”通过课堂练笔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质的形成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教授新课(三)、谈收获和疑问(四)、教师总结(五)、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依据初二学生对有关莲知识的积累和本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莲花的美令人赞叹,唐代诗人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诗人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应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外形美,其实真正值得赞叹的还是他的内在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莲内在品质、显示作者高尚情操的精美散文《爱莲说》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莲的品格,以便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老师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势在必行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把课堂当作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据此我把整个教授新课的环节用“小组合作展示法”来让学生从5个方面分析课文,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将问题答案写到老师制作的教具上(荷花瓣),然后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讲解教师做评价小结
(二)、教授新课
1、认识“爱莲”人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内容是文体和作者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了解创作背景
2、诵读“爱莲”文
依据大纲对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5步诵读训练,来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a.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b.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
c.学生跟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d.学生齐读课文,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e.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理解文意
诵读课文,配以中国古典乐曲,营造学习的氛围与情境用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感受莲花那高洁正直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体会“爱莲”情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a、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
b、表现了莲哪些品格?
c、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把握“爱莲”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a、作者把莲比作什么?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b、作者还写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5、抒写“爱莲”心
借助多媒体展示问题:
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爱莲花,因为它“”,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设计了仿写的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整个教授新课环节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以便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尊重他们任何一条不成熟的看法及观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让学生即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也让本课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谈收获和疑问
通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谈收获和疑问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做好教学反思和下节课的教学计划
(四)、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为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设计了以下的总结语:
同学们,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像莲那样纯洁正直的人这些话会让学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
除了课件辅助教学以外我还设计了以下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莲”人“爱莲”文“爱莲”情“爱莲”法“爱莲”心
四、教学预测
我感觉如此设计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了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获取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增长了能力
【《爱莲说》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爱莲说教案07-13
最新《爱莲说》复习教案07-12
爱莲说优秀教案09-13
《陋室铭爱莲说》教案12-02
《爱莲说》层进式 设计及评析12-25
《爱莲说》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07-06
爱莲说05-09
爱莲说译文06-13
《爱莲说》教学回眸05-22
初中《爱莲说》笔记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