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有感

2024-07-16

关于《长恨歌》有感(精选5篇)

关于《长恨歌》有感 篇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长恨歌》有感

艺术学院 09艺设2班 20091102218

《长恨歌》是一种触动心灵最深处的感动,是一种拉近现实的永恒。当你一遍一遍的深入,你会发现如梦如幻,但最后刺入心底的痛。千古绝唱,唱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这场爱情的悲剧吗?荡气回肠仿佛霓裳羽衣舞的华丽惊艳,这一切不过是场梦,而颦鼓震碎了华清池的绮梦,与之一起破碎的还有那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儿。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王朝没落的罪名就可以压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只因“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可是,给这样一位红颜祸国权利的人呢?难道真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那该是怎样的绝世容颜啊?白居易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描述杨贵妃的美貌,是在为红颜的香消玉损而惋惜吗?

李、杨之间的爱结局早已注定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已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就是君王的悲哀: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不喜欢历来的文人们将历史政治生硬地套入文学作品中,那样反而掩盖了作品本来所要表现的美感,我读《长恨歌》,我是将《长恨歌》理解为一部纯粹的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是应与历史事实加以一定区别的。我更着眼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那富有悲剧意义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沿用历史题材的《长恨歌》中的明皇与杨贵妃是来源于历史原型而高于现实的。我以为诗人是持歌颂同情的态度去还原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作品描写的爱情悲剧也不再仅仅是帝王宫妃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他们相爱,相爱不是罪。只因身份的特殊,他们的爱就永远不能摆在第一的位置。君王一旦重色轻社稷,“渔阳魋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将是早晚的事。而这样的结局唯有这祸国的女子来承担,只因明皇的爱终究是抵不过六军不发。

长恨歌,所恨为何?《长恨歌》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谁的恨?白居易有恨?杨贵妃有恨?唐明皇有恨?爱情有恨?

古有“诗言志、诗传情”的说法。诗人或许是有恨的吧?他在那个压抑封闭的年代对初恋者湘灵的思念及不能与之结合的“绵绵之恨”成为其创作《长恨歌》的感情的原由,借对历史人物感情悲剧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也不无道理。也许是诗人自身有过爱情悲剧的经历,有助于他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使得《长恨歌》肌理细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吧。

杨贵妃也是有恨的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只因自己的倾国容颜。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生殿的誓语仍在耳畔回响,曾发誓生生世世相守的爱人呢?造化弄人,岂能不恨?恨不能与君相守到白头,恨不能朝朝暮暮,恨红颜终究是薄命。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他用情专一于杨氏的体现。处于明皇的地位,面对无数佳人却只为一人肝肠寸断,这是令人感动的。而在此诗中明皇的宠爱随句可见,然当相爱却不能相见时就会生恨,恨天、恨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因自己无能力的保护,而痛失了爱人的玄宗必然最为悔恨自己:“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

1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悲翠衾寒谁与共。”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吧。

《长恨歌》的想要表达的是讽刺唐玄宗痴迷女色导致国家**也好,还是讲述李、杨之间的纯粹的爱情也好,亦或是其它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这些都不是我想要去关心、了解、感受的,我所欣赏的喜欢的感悟的仅是这首诗的优美语句与它所表达的凄美爱情故事,还有那千古流传的不可磨灭的爱情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有感 篇2

《长恨歌》的叙述模式很特别, 它将时间的脉络深深掩藏在人事两物无与伦比的精妙描写中, 像《弄堂》、《王琦瑶》、《康明逊》这样的章节, 表面是对其进行铺陈直叙, 而故事的推动和发展、时间的流动和变迁都没有被冲淡掉。现当代中国小说大都采用传统的章节描写方式, 而王安忆的《长恨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小说则通过特殊的叙述视角来完成, 创作似一泓清泉让人耳目一新。

而最令我震撼的是《长恨歌》的语言, 欣赏之初, 我竟觉得它与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传奇》是同时代所作, 如不是故事所涉背景已经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多年以后, 我会觉得它与国统区海派文学一般无二。阅读《长恨歌》, 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 甚至是一个更美的境界。它的情调流溢着一个城市深埋的意蕴、一个时代逝去的妍丽。透过它, 一个地域往日的故事如在目前。

于我来说, 更难能可贵的是, 《长恨歌》展现了地域与人或明或暗不可隔离的关系、“人生而有欲”的人性视角, 以及男性世界里女性的悲剧。

城与人, 有着那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 我们都还记得原文里对王琦瑶有着那样一番经典的描写:“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 后弄的门一响, 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 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歌》的, 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 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 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弄堂墙上的绰绰月影, 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夹竹桃的粉红落花, 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纱窗帘后头的婆娑灯光, 写的是王琦瑶的名字;那时不时窜出一声的苏州腔的柔糯的沪语, 念的也是王琦瑶的名字。叫卖桂花粥的梆子敲起来了, 好像是王琦瑶的夜晚数更;三层阁里吃饱饭的文艺青年, 在写献给王琦瑶的新诗;露水打湿了梧桐树, 是王琦瑶的泪痕。”当还沉浸在对上海民俗的纯美描写当中, 就可以发现王琦瑶就是上海的女儿, 她生于斯长于斯, 一生都擦不去上海传递给她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这种上海气质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上海与北京不同, 它侧脸向东, 而对着一个浩瀚的太平洋, 而背后则是一条横贯九域的万里长江, 所以注定了上海的与众不同。

上海人的开通与欲望, 上海人对开放型文化的追求, 上海人的追名逐利都在王琦瑶们的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假若王琦瑶生长在恪守温柔敦厚、中庸平和文化的中原地区, 大概也不会从一个里弄淑媛去竞争一个“上海小姐”, 也不会对作为李主任的“金丝雀”坦然无畏, 可能也不会不在乎众人眼光毅然产下薇薇。

王琦瑶的一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她曾有昙花般的灿烂, 晚年却无声无息孤独地冤死而去。而究其悲剧的起点, 就是从她开始依附屈从于李主任开始, 而支配她做出这一选择的是她追逐欲望的冲动。人生而有欲, 欲望是人类生活的驱动力, 是人类戏剧的总导演。王琦瑶虽生在普通的上海弄堂里, 骨子里却崇拜时尚, “渴望出人头地, 有着名利心, 而且行动积极, 不是光说不做的。她们甚至还更坚忍, 不怕失败打击。”有着一种锲而不舍地追逐欲望的劲头。做李主任的“金丝雀”、离开外婆家重返上海、康明逊、老克腊, 王琦瑶与他们之间的情爱纠葛, 都是欲望支配的结果。所以要否定王琦瑶, 指认她为一个贪慕享受、物欲旺盛的庸俗女子?不, 欲望是要从两方面来看待的。对于王琦瑶, 王安忆寄寓了无限同情, 她曾写道:“王琦瑶是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人, 她和上海一样非常能受委屈, 但她百折不挠。她在小事情上很能妥协, 但在人生目标上决不妥协。眼看没有路了, 她又能走出一条生路。”不可否认, 在李主任死后, 王琦瑶失去终身所依之后, 她还能坚强的返回上海, 并将自己本来苍白的宿命重新画上色彩, 也与她骨子里的欲望脱不开关系。有人评论《长恨歌》:“人物对快乐的追逐与生命之中长恨的感慨共存, 日常生活的认真与不顾未来的苟且偷安相容。”

读《长恨歌》有感 篇3

在悠闲的夏日时光里,我与王安忆相遇,走进上海,感受一场上海儿女的情与爱。

《长恨歌》里,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读来是风姿绰约的,如一个勾眉点唇身着淡雅旗袍的女子,走路是款款的,静静的,无争无求般,连电轨车的声响,都是细碎而温和的。她的家在波涛汹涌的暗夜深处,是花窗帘后的闺房。那里有性感的上海弄堂,还有迷雾般粗鄙而美丽的流言。

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身着绚丽霓裳,化着妖娆的妆容,满是一扫优雅浮出表面的粗鲁。这里聚集着许多“新”上海的热衷者,他们利用青春的资本挥霍,又像有目标可循般追逐着时尚的末端,蓬乱的头发,过高的鞋跟,满大街的奇装异服,粗俗的脾性,这就是他们推崇的美,属于“新上海”的摩登。他们是贪恋新东西的一群人,因为新东西给他们带来气氛与机会去滥于享受。

而无论是三四十年代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上海,都有两个共同的存在,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王琦瑶。

我似乎是喜欢王琦瑶的。这个平易近人又实则清高的上海女儿,有着专属女人的一点小聪明,有着足以令人注意赞叹而又不过的美,更因此做过风光无限的三小姐。但我也可怜她,可怜她这样一个高调存在于世人眼里的女人,尘埃落定,一切只是一场美丽而短暂的梦。那,便是她的爱情。

王琦瑶的爱情更是有着上海女儿的特征——以流言的形式半真半假的使众人皆知。第一段爱情里的王琦瑶,犯了所谓聪明的女人前赴后继地犯的一个错误,摒弃原地不动似乎已成为个人财产的追求者——程先生,新故事却旧情节地成为一个爱丽丝公寓里的“金丝雀”。她竟是连个名份也没有的,便收获第一次、短暂而不明就里的爱情与幸福。要说这程先生,她是一生也树着高傲的,这个可怜的衷心仰慕者是她在生活中被看扁在爱情里受伤后的`慰藉。她的结局是悲哀,却是一早下了断言的。因为他犯了闺阁大忌——欲望,“闺阁流光溢彩于人间,却转身即逝。”她便是这定律的又一验证者,而这断言她是隐隐约约知道的,只是被繁华消尽了平常心,刻意的看淡了。

平安里的第二段爱情来的淡然,爱意化作千丝万缕的带着威胁慢慢靠近,在无形间缠绕在康明逊有王琦瑶之间,以错觉的形式互相捉迷藏,因偏见而不令人接受。这段爱情里的流言是小范围的,亲近的人在猜测,而沉溺于爱情里的人更是小心翼翼,令王琦瑶痛苦又沉迷。

这两段同是分别的爱情,一个是因为一个生命(李主任)的死去,一个是因为一个生命(薇薇)的孕育。这个孩子结束了她的第二段爱情,但就像是上天给这个新时期的旧时人的礼物,从旧梦里唤醒了王琦瑶,接触到了令她最为纠结的第三段爱情。

在这段爱情里,王琦瑶的悲哀已经赤裸裸的展现了,她再也不是受人追捧的三小姐,再显年轻也并不年轻了。当老克腊接近她时,她又何尝不知这是一个易碎的梦境呢?又何尝不知这个男子于她并非爱情而是对旧人的同情与怜惜,只是她倦了,在爱情里吃尽了苦头,也无所顾忌了,即使离开时果然还会黯然掉泪,即使离开时带来的是更浓厚的孤独与倦意,也只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王琦瑶的死来的突然,这个一生在流言里的女子最终被流言深深打击,为了莫须有的大量金货,她的忧愁终于夭折。

读完这本书,就像看尽了一个女人的历史。全世界有无数个“上海”,上海有无数个“王琦瑶”。可是谁又知道是“上海”孕育了“王琦瑶”,亦或是“王琦瑶”们缔造了那些“上海”呢?

观《长恨歌》演出有感1000字 篇4

作者:焦思琪

年级:四年级

学校: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去了陕西,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典故和陕西悠久的文化,并吃到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的美食。这里有列队工整、雄伟壮观的兵马俑,景色秀美的华清池,壮丽的骊山,人来人往的美食圣地回民风情街……其中,就在陕西临潼的华清池景区,我们看到一场震撼无比的演出《长恨歌》,让经典的历史上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场演出分为两场,我和妈妈在第二场,第二场的演出时间很晚,天完全黑下来了,灯光效果更好。演出就要开始了,人可真是络绎不绝,挤得仿佛连根针都插不进去。我们排了好久的队,站得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终于坐到了座位上。眼前是高大的骊山和一座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再看左面,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和两座精致的古风小楼。向四周望去,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自己的座位,没过一会儿就座无虚席。演出开始了,一座桥渐渐升起来,一个美丽的少女坐着荷叶舟来到桥边,一切都静谧美好。少女上了桥开始跳舞,她就是杨贵妃,她的舞姿是多么美,我看呆了!忽然,她身后的灯光“刷”地一下亮起,哇!原来是灯火辉煌的宫殿,宫殿里多么雄伟、奢华,文武百官齐刷刷地站着列队,宫女站成一排服侍。我的眼睛顿时变得雪亮,恨不得“哇”一声叫出来。宫女们给杨贵妃披上了豪华的宫袍,戴上闪亮的头冠,几个士兵用大轿把她抬到皇帝身边。他们手拉着手翩翩起舞,宫殿倚靠的骊山上忽然亮起了星光,梦幻极了!皇帝和杨贵妃深深地爱着对方,不可自拔。

杨贵妃的美好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没想到噩梦也即将到来。因为皇帝为了她疏于朝政,引起文武百官愤怒,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性命即将不保,大臣和士兵们阵前倒戈,逼迫皇帝下令赐死杨贵妃。皇帝苦苦哀求,但是无济于事,最终痛苦地亲眼看着爱妃被白绫吊死。他仿佛看着贵妃的魂魄升了天,伸手去抓贵妃身上的衣带,但是带子断了,他悲愤地看着杨贵妃离他而去……

杨贵妃死了,唐明皇整天唉声叹气,魂牵梦绕地思念着爱妃。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唐明皇老了,头发和胡子都变得雪白,他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在和杨贵妃跳舞,那时的他们是多么幸福,恩爱!想到这,他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模糊了,多么珍贵美好的爱情,终究还是毁在纷乱的战火中。不知什么时候,唐明皇看见了一群长者翅膀的天使,又看见对面正站着杨贵妃!他们站在断开的桥的两边,桥渐渐合拢了,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骊山上的星光又起,还有一轮满月,像在歌颂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

关于长恨歌的论文 篇5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

10国贸三班 黄泳嫦 101042106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后人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有的人认为是赞颂爱情诗,还有的人认为是双重说。本人综合分析作者白居易背景和对《长恨歌》中的人物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分析,肯定《长恨歌》以抒情为主,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寄托表达作者自身爱情故事的感情。

关键词:长恨歌 李隆基 杨贵妃

《长恨歌》是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候,有感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当时他们偶然间谈到了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即兴写一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全诗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杨贵妃进宫。开篇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意思说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想要找一位绝代佳人。这句话为下文杨贵妃的出现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他们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写杨贵妃得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简洁生动地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相遇、相爱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一与宠爱。这一部分也描写了杨贵妃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利用裙带关系使得“姊妹弟兄皆列土”。第三部分就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作者在这一部分有意淡出李隆基因终日沉浸在酒色当中而导致安史之乱。描写了安史之乱后,李隆基兵马仓皇逃走,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也写出了李隆基在杨贵妃死后对她无尽的思念。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写杨贵妃死后成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仙子形象出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地表达出自己对李隆基的绵绵爱意和思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渲染了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所以,后三部分集中歌颂李隆基与杨贵妃死别后,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念念不忘,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从人间到天上,把爱写得淋漓尽致,再以“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突出了“长恨”的隐晦含义。尽管前两部分作者把二人写得有点“政治化”,即写李隆基荒淫误国导致政治上的悲剧。但这些只是占全诗小部分,而且有些史实明显是作者特意淡化的。从全篇来看,作者主要是写李隆基与杨贵妃感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并无政治思想在内,即作者只谈风情,不谈政治。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两部分去说明。

从人物形象来讲,诗中的杨贵妃是忠于山盟海誓的魅力仙子形象,没有讽刺之意,与政治无关;李隆基是一个念怀旧情的伤心天子。而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身体肥胖,怕热,嗜荔枝,天性聪颖,善解人意,能舞的美丽女子;李隆基在执政前期,任人唯贤,开明大肚;执政后期,比较昏庸亲信谗言,迷恋酒色。另一方面从内容真假来看,一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确是相爱过的。但是,杨贵妃进宫与历史不符,历史上的杨贵妃是进宫其实是政治的牺牲品,是可以安排在李隆基身边的。其次,古代皇帝皆“无情”,李隆基只专一于杨贵妃是不可能的。再者,兵变后杨贵妃是真的死了吗?最后,招魂一事不可信。那么,为什么作者要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把他们之间的爱情写得如此坚贞不渝呢?这就要联系作者白居易背景了。

白居易早期与湘灵青梅竹马,形影不离,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的《邻女》一诗中,“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赞美了湘灵美得像仙子一样,好得在人间再也找不到像她这么好的人,表达了自己对湘灵浓浓的爱意。但是,当他们谈及结婚时,被白居易的母亲狠狠拒绝了。后来,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白居易被逼和别的女人结婚了,但是还忘不了湘灵。后来白居易遇上了40岁还未结婚的湘灵。湘灵忠于自己,终身未嫁,使得白居易痛心疾首。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湘灵不知去向,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白居易对于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中的“恨”折射在《长恨歌》里面,这大概也是白居易为什么把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想化的原因吧。因为如果白居易是讽喻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话,不用那么多篇幅写他们死别后的无穷思念和故意掩盖一些史实。我相信白居易在途中闻听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友人提议下创作《长恨歌》时,同时也掺杂着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不是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赞颂爱情的诗。白居易是用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躯壳,寄托传达自己与湘灵之间的爱情,赞颂湘灵对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孙小兰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渭滨区马营镇旭光小学 2.云豫龙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3.蒙曼教授

上一篇: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作文下一篇:游酷贝拉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