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2024-10-28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精选8篇)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1

附件2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求职意向:

本人近照

一、本人概况

姓名: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民族:政治面目: 籍贯:生源地(入学前户口所在地):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

毕业院校:所学专业:

学制:培养方式:

毕业时间:年月日

固定电话:手机:

联系地址:

邮编:

Email:

二、教育背景

1、本科教育情况

年月 至年月(院校)专业学位

2、其他培训情况(依本人情况酌情填写)

3、主修课程及各科成绩:

4、论文情况(选择题目、进展情况、是否已通过论文答辩等)

三、英语水平

*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能力

*标准测试:国家四、六级;专业四、八级;TOEFL;GRE;IELTS考试成绩

四、计算机水平

(非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填写)

*参加培训情况

*标准测试: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等

*基本技能

五、个人经历

(从高中开始填写,时间上必须连续)

六、发表论文和文章情况

七、获奖情况

八、具有何种能力特长和个性特点

*在校担任社会工作情况

*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文艺、体育方面情况

*性格特征自我评价

九、应聘理由和薪酬预期

十、其他说明

附件3

硕士毕业生个人简历

求职意向:

本人近照:

一、本人概况

姓名:性别:

出生日期:年月日民族:政治面目: 籍贯:生源所在地(入学前户口所在地):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

毕业院校:所学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学制:培养方式:

毕业时间:年月日

固定电话:手机:

联系地址:

邮编:

Email:

二、教育背景

1、本科教育情况

年月 至年月(院校)专业学位

2、其他培训情况(依本人情况酌情填写)

3、硕士研究生教育情况

*主修课程及各科成绩:

*论文情况(选择题目、进展情况、是否已通过论文答辩等)

*实践与实习情况

三、英语水平

*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能力

*标准测试:国家四、六级;专业四、八级;TOEFL;GRE;IELTS考试成绩

四、计算机水平

(非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填写)

*参加培训情况

*标准测试: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等

*基本技能

五、个人经历

(从高中开始填写,时间上必须连续)

六、发表论文和文章情况

七、获奖情况

八、具有何种能力特长和个性特点

*在校担任社会工作情况

*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文艺、体育方面情况

*性格特征自我评价

九、应聘理由和薪酬预期

十、其他说明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2

关键词: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择业价值观

2010年, 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 在去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再加上2009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 总就业人数达到710万, 其中, 应届本科生就业人数占大多数。研究他们的择业价值观, 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有重要意义。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既受到校园文化及个人理想的影响, 又受到外界社会现实利益的影响, 我从分析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多元特征入手, 提出高校加强本科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一、应届本科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多元化特点

1. 对薪酬水平期待较高。

虽然应届本科毕业生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 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安排就业, 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加大, 加上应届本科毕业生尚未走出校门, 因此, 相对于应届研究生和往届本科毕业生, 应届本科生在薪酬上表现出较高的期待, 在工资待遇水平上存在理想化趋势。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在就业受挫后对自己产生怀疑感, 容易从自尊走向自卑, 就业机会丧失, 就业失败的次数增多。

2. 择业观受性别因素影响较大。

学历层次和择业观中的性别因素呈现反比分布的状态, 即学历层次越高, 性别因素在择业观中起的作用越小, 学历层次越低, 性别因素在择业观中起的作用越大。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 女性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工作的比例高于男性, 即使在企业中就业, 女性应届毕业生选择的岗位管理、服务类工作 (如秘书、文员、人力资源管理) 的比例也远高于男性。

3. 创业信心和创业意愿较弱。

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偏低, 原因一是雷同性大, 风险大。大学本科毕业生创业一般从事的是普通性生产或经营活动,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少, 他们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同类经营往往后劲不足。原因二是缺乏创业扶持机制。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 大学生自主创业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成活率”不高, 成功的范式更少, 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披露, 在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 赢利的仅占17%, 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公司, 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需要的社会环境和支撑条件普遍缺乏。原因三是没有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教育一般安排在大学高年级甚至在毕业阶段, 大多滞留于竞赛式的纸上谈兵, 迄今没有一本指定的规范教材或课件, 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并进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高校学生的创业培养教育滞后, 学生创业能力欠缺, 创业的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

4. 考研热情较高。

相比大专生,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考研热情较高, 考研比例也较高, 主要原因是:一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高学历就业薪酬和发展上比本科起点要好;二是很多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躲避就业而选择了考研, 他们试图通过三年的缓冲期, 提升自己, 加强社会实践机会, 找好未来择业的方向, 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三是部分学生因为对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或出于对未来就业的考虑, 考取不同于本科专业的研究生, 从而为实现自己认为的理想就业目标而选择考研。

5. 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较为浓厚。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应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业价值的取向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 在他们的择业价值观中,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国家集体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理想依附于实惠的个人本位和功利本位。应届毕业生常常把择业目标定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 定在那些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 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少有人问津。虽然, 近年来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积极响应例如“西部计划”等国家扶植的就业政策, 报名人数和热情大大增加, 但是这种择业选择较多是短期性的、功利性的, 目的在于用这种工作作为跳板, 享受政策中规定的例如考研或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措施。

6. 对专业的对口性要求不高。

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较研究生来说, 对本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工作的对口性上要求不高。他们在求职就业时一方面从兴趣爱好出发, 另一方面看重薪酬、工作地等条件, 在专业与工作的对口性上不一定要求完全吻合。这是由于现代本科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开始向普及型教育转变, 教育内容更加重视普适性, 专业性有所弱化, 本科教育模式也由知识的学习向能力培养上转变, 另一原因在于某些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先找份工作锻炼自己, 而不考虑专业是否与工作吻合。从好的方面来看, 这是择业的一种新选择, 增大了学生就业的机会, 从不好的方面来看, 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无关, 在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上要受到一些制约。

二、高校加强本科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

1. 完善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培养大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国当前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结果”。主流教育体系与核心教育资源, 在基础教育阶段致力于“升学”, 在高等教育阶段致力于“学历”教育, 始终围绕的目标是“考试”, 从而导致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人才更多的是“应试”人才, 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多。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与国情,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探索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建立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长效机制, 是解决大学生人才乃至所有社会人才的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德育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工作, 必须把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教育放在全部择业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位置上来进行。要有效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 提高他们分析实际问题,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引导他们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纠正他们认为的提倡集体主义等同泯灭个性, 把国家和集体利益视为个人利益对立面的认识偏差。摆正他们的义利观和金钱观, 纠正他们把经济利益等同于社会价值等同于自我实现的错误观念。

3. 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提升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 还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 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 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择业观教育相结合, 增强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应建立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对在择业中产生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 以及依赖心理给学生进行分析, 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身条件和现今的就业环境, 调适他们的负性心理状况, 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 对未来工作充满强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明年高校毕业生630万, 教育部要求推动新一轮改革[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09/11-20/1976776.shtml) , 2009-11-20.

[2]方留, 孙祥, 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78-80.

[3]徐杰玲.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0) .

[4]郑洁.大学生择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9) :53-55.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3

摘 要: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后对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大学英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英语让已毕业的大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大学英语在教学体制上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被调查人群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需求明显;对于相关专业英语的需求量很大;同时更重视英语的实践环节,他们更需要学校在英语实践环节的培養。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社会需求

1 选题背景

需求分析是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2009)。经调查分析通过需求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到受用群体的直接意图,而且通过调查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资源的利用点,从最大限度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社会各行业对于毕业生需求对于改革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角度入手,以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英语应用情况为研究背景,对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描述,以期改进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

2 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调查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等科学方式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得出研究结论。

2.1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运用调查法中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以书面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回收整理,统计进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问卷包括三部分:

2.1.1 第一部分填写要求;

2.1.2 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正文部分,包括关于参与调查人员的相关资料,例如毕业时间,从事专业以及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态度和对大学英语综合课期望的15个选择题;

2.1.3 第三部分则是参与调查人员提出的意见,这对研究的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针对已经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该调查中涵盖了多个专业毕业生,有的甚至已经工作多年。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其中的300人发放了问卷,共收回28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

3 研究内容

主要根据调查对象工作性质判断出调查对象在已毕业后对英语的需求以及英语对被调查者的影响大小判断出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资料,有助于大学英语的发展与进步。

4 研究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本科阶段所就读以普通本科为主,在职业上大体划分为一线技术人、办公室协调人员、商务有关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50%的调查者认为英语在目前的工作当中应用较少,可是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普遍偏高,认为学习英语是必要的平均超过40%,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最高强烈高达65%。而学习方式上选择通过购买书籍学习的占调查人数的35%,完全没有学习英语的比例为20%。由此,我们得出,虽然工作中应用英语的情况并不多但是这些一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发现,证明大学英语对他们的帮助有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提升,而是一种内在的培养,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的培养。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工作中主要应用英文的地方在于“说”,而被调查人员在英语能力的训练上也更看重口语,在本次调查中其中一项关于“重返校园更重视英语哪方面的学习”结果表明56%的人更看重口语,47%的人更看重听力,由此可见英语的实践在也毕业的大学生心中占有多强的比重。

对于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您认为英语能力对于个人发展有没有影响”的结果分析表明37%的参与调查者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的发展是有比较大的影响,而31%的人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发展影响虽然不大但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我们更应该肯定大学英语的教育是必要的同时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系统,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一步一步使得大学英语更具有实践性,稳定性,以及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5 结束语

本次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以偏概全,而对于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希望这对于大学英语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作用。希望看到本次研究能使更多的人去思考,抛去所有界定,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思考甚至可以是更加宽泛的教学方法上的思考。通过毕业生需求的调查能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帮助,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2]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3]纪康丽,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作者简介:

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4

女 26岁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1-2年

期望薪资: 2000-3000元

工作地点: 武汉 - 黄陂

求职意向:经理助理/秘书/文员 | 后勤 | 行政专员/助理 | 前台/总机/接待

待人热情 条理性强

工作经验(工作了10个月,做了2份工作)

深圳市旭玉鑫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时间:2016年7月 至 2017年1月[6个月]

职位名称:人事文员/行政助理

工作内容:人员招聘,员工绩效考评,办理入职离职,行政后勤

黄冈市黄冈互动教学网校

工作时间:2016年1月 至 2016年5月[4个月]

职位名称:数学助教

工作内容:网上答疑,简单文员工作

教育经历

2016年6月毕业 黄冈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

语言技能

普通话:较好 英语:一般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人力资源三级管理师 颁发时间:2015年5月 颁发机构:人力资源

自我描述

我是一位热情开朗活泼的女孩,自主能力强,做事认真,希望能在武汉好好发展,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

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5

姓名: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性别:女

民族:苗

出生日期:1990.12.02

户籍:贵州

政治面貌:党员

所学专业:中文系

学历:大学本科

身高:166

联系电话:***********

E-MAIL:***@yjbys.com

技能情况

外语水平: CET-6 (6月通过 488分) CET-4 556分

计算机能力: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PC技术

熟悉计算机操作,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网页编程

掌握C语言,汇编语言,MATLAB,CAD等,有较强编程及程序分析能力。

教育经历

.9-.7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

专业课程

主修: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词法)、句子结构、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之习得、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英语教学及学习、跨文化通讯。基本课程内容包括文字声韵学、古典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的训练等。专业课程按性质分为四类: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献、语言文字学。

辅修: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金融、会计学、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经贸英语等

社会实践/见习经验

7月 在上海**书店实习

8月 在**早报实习编辑、参与早班网络版策划设计

自我评价

强而有力的执行力度,为人坦诚务实,心胸宽阔,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善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处理问题严谨思维,强调团队合作。

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接受挑战和承担工作压力。

廉洁,自律,敬业,诚信,责任是职业人的根本要素。

物流管理应届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6

个人简历 物流管理应届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个人相片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8年8月23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60cm 体 重: 50kg
户 籍: 福建厦门 现所在地: 福建厦门海沧区
毕业学校: 华侨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管理类物流管理 毕业年份:  
工作经验: 一年以内 最高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物流/仓储

 

其他

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医类,就业状况,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新疆地域辽阔, 是多民族语言文字地区,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新疆是多民族大融合的地区, 【1】新疆的13个世居民族 (主要民族) 是指在1949年前已经居住在新疆的民族, 这13个世居民族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族尔族、塔塔尔族。【2】新疆还有另外42个民族成分, 全国56个民族中, 除基诺族外, 在新疆有常住人口的民族有55个。根据新疆自治区统计局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以下简称《公报》) , 全区人口中, 汉族人口8746148人, 占总人口的40.1%, 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 占总人口的59.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就业困境。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 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找工作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毕业从最初的从哪来回哪去的“通包统配”, 到现在投入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而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新疆少数民族获得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但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不尽如人意。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新疆各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在近二十年来大约在70%左右, 而统计数据也显示其中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仅为20%左右, 从这个数据结果显示出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极大困境,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3】从每年的自治区就业情况通报以及各高校就业年度报告可知,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的局面, 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困境是极大的, 就业问题是空前的。作为就业的主体之一,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新疆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新疆高校就业体系中重中之重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剖析, 试图具体呈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状况并找到一些对策及解决方案。

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现实状况

新疆全区有普通高校32所, 其中本科高校11所, 高职高专21所。自2003年起, 在“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体系建立及理念引导下, 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毕业后, 与汉族学生一样被推向就业市场, 面临着同样的竞争、淘汰和选择。2003年也是自治区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的第一个毕业年, 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也面临着第一个就业高峰期的巨大压力。【4】至此之后的每年, 随着高校扩招脚步的不断迈进及市场需求的逐渐饱和, 即将来临的每一个毕业季都将成为媒体眼中的“最难就业季”。近几年来, 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社会就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高校就业体系的建立及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观念上也不断的发生转变, 然而相对于就业体制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就业市场的转变而言, 社会、高校以及大学毕业生所发生的转变的速度还是缓慢滞后的, 整体而言这种转变还是不成熟。而其中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存在多种现实困难, 他们在择业时面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力、竞争力, 相对来说是落后于汉族毕业生的, 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随着时间日积月累逐渐成为了一个难题。

自2009年以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加强了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公布数据及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发布的诸多资料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2014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通报》等资料) , 新疆区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的改观, 具体数据见表1:

二、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少数民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 2012-2014届毕业生基本信息统计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2-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2012年毕业生总数为225人, 2013年毕业生总数为297人, 2014年毕业生总数为247人,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涉及的专业为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学 (运动康复与健康) 及中药学。

从表2可知, 近三年我学院毕业生招收性别一直呈现女多男少的状况, 男生最高所占比例为45%, 而在2012年及2014年男女所占比例稳定, 大约为男生占总人数的36%、女生占总人数的64%。近三年我学院毕业生民族比例中, 汉族学生的比例居高, 2012至2014年汉族学生所占比例比较稳定, 均为78%左右, 少数民族总体所占比为22%左右, 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体的百分比为10%左右, 回族占总体的百分比为6%左右, 其他民族总计占比例为6%左右。

(二) 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分类统计分析

1.2012~2014届毕业生汉族、少数民族就业率分析

通过统计对比, 由表3数据可知,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 其中汉族毕业生近3年的就业率在90%以上, 少数民族毕业生近3年的就业率在86%左右, 将两组数据与合计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对比不难看出, 中医学院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汉族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 均低于学院的年终就业率。

2.2012~2014届汉族、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析

通过整理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并分析可知, 从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分析而言, 汉族毕业生就业人数居高的两项就业类型是医院及高校升研, 近3年在医院就业的汉族毕业生人数构成比为60%左右, 研究生升学比多为40%左右, 且在2014年汉族毕业生的研究生升学比高达84%;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人数居高的就业类型是医院, 且各年度选择就业单位是医院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比例均保持在70%以上, 而汉族毕业生在医院就业的比例在60%以下。究其原因,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医院基本位于他们的生源地, 体现了其择业方式的单一, 形成明显的地域就业特色。而选择在事业单位、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合资企业的比例加总不超过10%, 且以汉族毕业生居多。

3.2012~2014届汉族、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地域性分析

从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就业区域流向可知, 少数民族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颇高, 其中2013年回生源地就业的比例高达87%, 且从近三年生源地就业数据分析可知, 这一比例均高出汉族毕业生5-25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我学院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仍遵循“从哪来回哪去”的选择, 选择回到自己的生源地, 就业于民族地区, 即新疆区内高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都会回各自南北疆生源地工作究期原因, 其生活的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 故就业趋向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具体数据见表4:

三、新疆中医类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在中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 新疆少数

民族毕业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与汉族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

中医学类大学生的培养, 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及工作内容的复杂性, 对中医学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及基本能力 (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等) 有较高的要求, 在中医学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30条基本要求, 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方面、知识目标方面及临床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及培养的诸多方面不具有优势,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一方面, 新疆少数民族所居住地区的多为贫困地区, 那里缺吃少穿、基础教育薄弱、教育理念滞后, 使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方面、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大学生起点不同。另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开始的时间不一, 双语教育的条件不等, 在很多地区双语教育起步较晚, 使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习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弱。【5】少数民族学生习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 对外界适应及接纳能力不强, 融入复杂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载体的高等教育体制中, 这种习惯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思维和交流的方式与之不相适应, 即使经过预科或几年的双语教育, 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也很难跟上大纲及教师的授课进度, 对中医基础知识 (医古文及中医四大经典) 难以理解、接受、吸收, 影响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疆实行的双语教学已经很普遍, 但中医类用人单位招聘过程时人才选择分化明显, 大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录用少数民族学生时, 对其文化基础方面、综合素质方面、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表示担忧, 而少数民族医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往往因此遇到很多难题, 故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

(二) 就业观念片面, 选择单一, 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小

由于本民族长久形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地域差异、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 家长乡土观念重, 使得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多会选择回家乡父母身边工作。而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则多集中选择在医院等事业单位, 而各医院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专业性强, 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 就业期望值高, 不愿意从事医学相关专业的工作,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不理想的单位工作。

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局限性, 只能去医疗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而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因对未来发展规划、发展平台等因素的考量, 对区级、市级以下医疗单位不予考虑, 选择面窄。而且由于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取以及执业范围的限定, 使得医学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初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小。【6】

(三) 新疆的就业市场机制仍不规范, 高校提供的就业渠道及支持有限

据中国新疆人才市场的相关统计, 从2011年总的人才交流情况来看, 人才市场供求双方出现结构性失衡, 学校作为人才供给方,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需求方, 存在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 中医类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不完善。就业市场招聘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网络应聘及招聘条件不够成熟, 高校的招聘网站提供的就业信息有限, 就业形式单一;另外,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专业限定严格, 甚至在招聘信息中明确限定族别, 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与少数民族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成为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瓶颈。【7】另外, 新疆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不足,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就业择业的意识非常匮乏及淡泊。

四、应对新疆中医类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 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从源头抓起, 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双语人才。要坚持办好新疆区内初中班和内地新疆高中班,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 逐步习惯运用汉语言思维, 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职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择业机会。

同时, 对在校医学大学生的培养方面, 需要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领悟, 成立民汉互帮互助学习小组, 攻克基础知识中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难关;开设更多的选修课, 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探索符合新疆少数民族中医学生的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对中医学生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 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方法, 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增强中医学生临的信心, 增强就业的信心。

(二) 转变就业观念, 开拓就业创业新思路

在就业指导方面, 需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 降低就业期望值, 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回家乡就业, 去基层就业。在家乡就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单一、职位饱和的情况下, 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开拓就业思路和视野, 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就业, 树立多元化就业观, 把眼光放到民营医疗机构、社会医疗服务机构上, 拓宽就业面。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 加强创业教育。各级政府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创业风险基金和小额货款, 并给予创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引导医科类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市场中创业, 实现自我价值。

(三) 完善就业市场机制, 强化服务理念, 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

充分利用各类招聘网站, 收集各类就业信息, 积极搭建公正、公平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学院就业网站的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及时发布各类就业政策、及时公布学院近几年的就业率及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签约去向, 促进毕业生及时调整对就业市场现实需求的预期;对在校大学生, 各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运用好“见习”、“实习”、三下乡”等载体, 认真组织好医学类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 要精心规划, 设计好每个课题, 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下基层, 通过亲手实践, 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临床动手能力, 为毕业后临床工作打基础。

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力度,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职场适应教育及创业教育, 尽快构建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符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完备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形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指导方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8】通过对少数民族中医学生在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断的提升, 就业观念得以转变的过程中,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信心, 改善中医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房若愚.从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状况浅析民族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6 (4) :50-53.

[2]黄光学.施联朱.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的民族识别[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201.

[3]王宝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 2013.

[4]孙嫱.王向然.朱娜.殷继明.杨圣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 2012 (4) :5-18.

[5]谷亚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负面影响的教育对策--以新疆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4 (2) :77-81.

[6]哈斯也提·艾力.新疆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6) :114-116.

[7]热娜古丽·夏克热.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学园, 2014 (13) :55-56.

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析 篇8

一、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不可否认,在当今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困难,甚至有不少人刚一毕业就失业了。这是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不单是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特殊现象。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应该正视它,理智地对待它,有效地来解决它。

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是有其复杂的原因的。

第一,国家政策的影响。(1)由于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行,大量机构的精简,由此就业的岗位减少,需要的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减少。(2)由于政策的原因,对复员军人的安抚,大量的复员军人被安置到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和政府部门等,剩下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可就业的岗位不多了。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到退休或除名,岗位就腾不出来。(3)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部分转变成了民营企业,企业主为了减少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采用延长工时、减少就业岗位(包括法律顾问、法务部等)方法,使得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机会减少。

第二,泛滥的文凭制造了法律人才饱和的假相。

第三,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人为设置过高的门槛。

第四,司法考试的报考条件过于呆板,使得一些法学本科毕业生坐失良机。

第五,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招生的盲目扩大,使得法学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结构失衡。

第六,部分毕业生的素质的不断下降,导致其就业能力的缺失。

第七,毕业生就业态度的不端正。不少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都想毕业后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等一些比较稳定且收入有保障的单位,而不愿意到非国有企业单位、基层法律部门;更多的人考虑能够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不愿意去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人眼高手低,不愿从事那些不显眼的法律服务工作。由于他们理想中的工作是去做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等等,目标较高,对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不屑一顾。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个人现实的切身利益考虑较多,而对个人成长的长远意义考虑不足;就业目标定位较高,仍有一步到位的思想,个人期望超越社会现实需求,形成较大反差。但当他们的远大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时,他们感到失望了,并且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之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大学逐渐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随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西方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高校就业指导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西方国家在国家宏观政策、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两个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模式,积累了诸多的经验和做法,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应积极从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寻求借鉴。[2]

(一)政府应从政策上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法学本科毕业生是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培养才得到的宝贵财富,政府应予珍惜。(1)政府应加快公检法司等部门的人员新老交替的步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教育部通过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的方法来解决研究生就业,不就是一个安排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的范例吗?我们的政府应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就业途径。(2)建立法学本科毕业生带薪实习制度,即大学毕业后的一年内,由政府有关部门安排毕业生到涉法部门实习,通过实习选择一批业务素质高、思想品德好、踏实肯干的毕业生充实到该部门。(3)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4)修改司法考试的相关规定,允许法学本科在校生参加司法考试,对通过考试者,待其毕业证获得后由司法部门发放资格证,以方便其就业。(5)帮助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科学的招聘程序。[3](6)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雇用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促进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二)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笔者认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培养科研教学为主的高级法学理论人才和培养法律实务为主的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可以在本科专业中,设立法学研究专业和法律职业专业,或者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设立法学研究和法律职业两个方向。对法学研究专业或方向的学生,侧重于法学理论的培养,为我国的法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培养研究型后备人才;对法律职业专业或方向的学生,侧重于处理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力度,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去,设置若干门实践课,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庭旁听,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进行法庭代理,举办模拟法庭等,加强动手能力、辩论技巧、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其对法庭审判的规则、流程程序化、熟练化,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能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

(三)修改、完善高校现有的评价机制,以调动教师的教改积极性

高校以及上级行政主管机关,应调整现有的评价机制,将单一的评价机制改为多元的评价机制。对高校教师应区分为科研型、教学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对科研型的教师,应定位为“单位的科研骨干”,年度考核和评聘职称的指标体系应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考核,适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型的教师,应定为“教学骨干”,年度考核和评聘职称的指标体系则侧重于教研成果的取得、教学改革的实施等方面的考核;对科研教学型的教师,应定位为“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辅”;对“教学科研型”的教师,应定位为“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年度考核和评聘职称的指标体系则介于科研型和教学型之间。这种评价体系是可行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采用“多元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根据个人的特长,发挥其优势,解除其后顾之忧,有效地整合资源,能搞科研的,让其一心搞科研;能在教学方面搞出特色的,让其大胆创新,甩开膀子大干;既能搞科研,又能搞教学的,也要发挥其“两栖动物”的优势。避免“畸形”评价标准所产生的弊端——千篇一律,浪费资源。

(四)帮助法学本科毕业生走出就业认识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建国后的四十多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一种精英教育、身份教育,上了大学就是国家的人了,就有了铁饭碗,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到了九十年代,随着高校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身份教育,而仅仅是一种学历证明教育。[4]对于这样的变化,目前社会上许多人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是人们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认识方面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要让他们树立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的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花费一定时间找工作,如同消费者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市场上选购到自己称心的物品;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视同自己还暂时没有在市场上挑选出如意的商品。大学生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与就业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五)培养、指导法学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所大力提倡的。自主创业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勇气。因此,学校要转变观念,开展全员全程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事业为目标。鼓励他们利用自己较高的专业知识建立法律咨询服务机构,或者成立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家政公司、调查公司,通过合法经营得到发展。[5]国家向青年提供贷款,同时在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青年自主创业。

上一篇:春游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冬日雨天漫笔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