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传说故事

2024-11-15

中秋传说故事(精选12篇)

中秋传说故事 篇1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

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六大神话传说故事,配以当代知名画家王家训老师的传神画作,添点节日的气氛,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

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

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

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的六大经典传说故事2016-08-18 16:36 | #2楼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

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中秋传说故事 篇2

总体观之, 研究者已经特别留意《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对中原文学的影响, 就单个故事的研究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实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类型多、来源不一, 其文学价值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研究的思路来看, 多数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故事传说的传承方面, 对这些故事传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向、跨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中国古代行记的总体情况而言, 《西域记》以如此大量篇幅记写故事传说, 实为罕见。《西域记》的故事, 多是受到了佛经的影响, 但也有玄奘采自民间的故事。可以说, 《西域记》不仅作为一个媒介将佛经中的故事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且也记写了很多佛经中所没有的故事。《西域记》中的故事是随着玄奘行踪以及所见遗迹串联在一起的。玄奘在行进途中所到佛迹、寺院、山川、荒城等处总是有故事伴随, 随着玄奘行踪的推移, 读者也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 《西域记》文学魅力之一就是其中的诸多故事传说。

《西域记》由于是玄奘奉敕所撰, 再加之其本身的价值, 与佛经相比其中的故事受众更为广泛, 而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与佛经也有区别。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黄门救脱诸牛”的故事这样记载: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有一黄门恒监内事, 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则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 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 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则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 伫立宫门附使启王, 请入奉觐, 王令唤入怪问所由, 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 转授高官令知外事。[6]593

但是《西域记》的“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却对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与佛经相比丰富了很多, 其中这样记载这则故事: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 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 淫乱中宫。”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 割势自明。今果有征, 愿垂照览!”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 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 遇一夫拥五百牛, 欲事刑腐。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后叶。[7]62

上面所引这则故事与佛经相比不仅在篇幅方面有了扩展, 而且以丰富的情节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增色不少。这则故事的来源是玄奘采访当地古老所得, 所谓“闻诸先志曰”。玄奘听闻这一故事后, 加以笔录, 放进了“阿奢理贰伽蓝”的传说之下, 无疑使这一佛教遗迹有了更生动的内容。这则故事的最初源头虽是佛经, 但佛经的写法, 文学色彩显然无法与玄奘笔下的这则故事相提并论。当然, 《西域记》还有对佛经故事凝练化的过程, 如“僧伽罗的传说”, 出自《佛本行经集》, 《西域记》中所用文字是《佛本行经集》中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域记》对罗刹女形象的刻画更生动, 主题更突出。玄奘所述, 情节语言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口味。再如, 《千佛本生故事》, 本取自《杂宝藏经》, 但情节略有不同, 《杂宝藏经》中此故事近两千字, 而《西域记》中的故事仅用四百字左右, 玄奘删去了很多冗余的成分,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凝练。与原来的散漫无章相比, 《西域记》对这些故事的改写不仅在叙事方式有极大改进, 而且文字典雅质朴, 更加符合文学审美标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域记》所采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在《西域记》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 由于他书所不载, 这类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如他在迦毕试国采自民间的“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讲述小沙弥随阿罗汉潜隐至龙宫, 龙王对阿罗汉与小沙弥待遇有差, 遂导致小沙弥恨师愤龙, 小沙弥至诚发愿, 变为大龙王, 入龙池杀龙王, 占据龙宫祸害民间, 毁坏佛法。迦腻色迦王后兴兵讨之, 龙王顺服。这一故事在《西域记》中描写得引人入胜, 极为生动, 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西域记》中的有些故事是历史传说与佛教的结合, 这类故事除了其叙事价值之外, 也往往为史家所重视, 如“大族王兴灭之故事”讲摩醯逻矩罗侵占北印度大部分土地, 毁坏佛法, 被婆罗阿迭多征服的故事。此故事所用文字较多, 情节曲折, 颇具小说的味道。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迦湿弥罗开国传说等, 也是历史与宗教结合极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先生以为《西域记》中这些故事传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情节和极现实的人情世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脱离社会人生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故事”, 开始“有意讲故事”[8]202。这一论述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玄奘所闻的一些故事, 有一些来自民间, 显得支离破碎, 玄奘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而一些采自佛经的故事, 玄奘并没有完全搬抄, 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所改动, 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认为《西域记》中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刊布后, 对中原的小说、戏剧、话本等文学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原同母体故事传说的流变提供新的线索, 它们在中原流布后, 使中原人对西域世界的认识多了一重视角。其中一些故事对中原小说的具体影响诸家已论颇详, 我们前已大略述及。至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表达到底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称唐代小说:“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9]69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演进为唐代小说, 不管是从题材的广泛性, 还是从艺术手法的成熟来看, 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佛教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无疑佛经故事的传译对唐代以至后世的小说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西域记》中的故事讲述与六朝时期的志怪之书相比, 也有很多进步, 能否将《西域记》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的一环, 也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 作者已经不是仅限于记录故事本身, 显然有更高的追求, 而这些故事的艺术水准也颇高。《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的故事叙写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对故事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兴趣, 每一个民族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如何发展成为文学因素, 却与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中, 以故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虽然这两种文学形式出现较晚, 但其渊源却是很深远的。正如章培恒、骆玉明所编的文学史中所说:“人们对故事的兴趣, 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曲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 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 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10]113《西域记》从其性质来讲是行记之作, 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产生的, 但是其中的故事传说却文学意味很浓。我们以为, 这些故事传说是古代文学发展环节中的一环, 特别在考察后世小说演进时, 应当将其作为关照的对象。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 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故事,传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上) :第二卷[M]//钱钟书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鲁迅.古小说钩沉[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糜文开.中印文学关系举例[C]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A].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5]薛克翘《.西域记》与《西游记》[M].南亚研究, 1994 (4) .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

[7]季羡林, 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刘守华《.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C].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A].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 1927.

中秋赏月话传说 篇3

一是“嫦娥窃药奔月”说。见于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灵宽》、晋代始安太守、著名学者干宝《搜神记》、南朝宋中书令、文学家王僧达《祭颜光禄文》注引战国初《归藏》、唐代副宰相、文学家徐坚《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览冥篇》载:相传神将后羿射落九个太阳,触怒了“太阳之父”天帝俊,后羿与妻子嫦娥被谪人间,后来,后羿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从昆仑山西王母处求得“不死之药”,以期来日与嫦娥得重返天庭。不料,嫦娥在逢蒙的挑拨下,听信巫师有黄的关于“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的“大吉大利”卦,竟偷吃了“不死之药”,结果,身子腾空而起,直飞月宫,嫦娥遥望丈夫后羿,怅然有失,悔之莫及,遂托身于月。在南阳出土汉代画石刻拓片中就有人面蛇身的嫦娥奔月传神描绘。后来,嫦娥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如唐代诗仙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大诗人杜甫《月》:“勘酒女亘娥寡,天寒耐九秋。”诗人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姚合《镜》:“好是照身宜谢女,嫦娥飞向月中来。”徐寅《新月》:“嫦娥一只眉先扫,织女三分镜未光。”宋华《海上生明月》:“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韦庄《夜月》:“欲把伤心问明月,素娥无语泪涓涓。”都对嫦娥的寂莫孤单寄于深切的同情,从而增添了对明月的无限情思。“月里嫦娥”成为美女的代名词。唐代把中秋夜赏月,改称为祭月、拜月,其含义是盼望月里嫦娥能回到人间。到了北宋,中秋被正式定为全国性传统节日,祭月、拜月更为盛行。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并发出“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貌似嫦娥”……等等良好祝愿。“嫦娥窃药奔月”美丽神话与传说,历史悠久,早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所以把她看成是中秋赏月的起源之一。

二是“唐明皇游月宫”说。见于唐代宰相、文学家郑綮《开天传信记》、宋代商州知府、文学家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引《唐逸史》载: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到达一大城阙,横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对玄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舞于广庭中。”玄宗默记女优美舞曲,回到人间后,就命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霓裳羽衣曲》传于后世,成为千方佳话。月宫从此也有“广寒宫”之称。另在《仙传拾遗》、《集异记》、《太平广记》、《初刻拍案惊奇》等古籍中也都有类同的记载。这些神话传说,不胫而走,人们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唐明皇游月宫”。

三是“时令节气沿袭”说。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公撰《周礼》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又据西汉学者戴圣《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即“祭月、拜月”。可见春秋时代就出现中秋节的雏形。到汉代,逢中秋“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不过,当时中秋节定在立秋这一天。到魏晋,民间出现官民同赏月活动。见唐氏宰相、文学家房玄龄等撰《晋书》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源江。”到唐代,8月15日为中秋节的记载甚多。从文人墨客诗词就可见一斑。如唐代韩愈“一年明月今宵多”;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韦庄“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许浑“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不过,唐代中秋之夜仍然是属于帝王公侯、才子佳人、文人墨客上层社会圈子里的风雅活动。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才正式宣布将农历8月15日中秋节作为普天同庆、全民同乐的传统节日——“全国祭月日”。据北宋末文学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与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由此可见当时中秋之夜盛况空前,热闹非凡。这一风俗,延及到元、明、清。辛亥革命后民国期间,政府又正式将中秋宣布为全国传统节日之一。这样,中秋赏月习俗更加风行于天下。

中秋节起源“时令节气沿袭”说最有说服力。而“嫦娥窃药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都是古代人们在“月崇拜热”中编织出来的种种美丽神奇传说罢了,不足为凭。但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认为,这些美丽、古老的神话传说不妨各存其真,因为它含有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富有团结向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孜孜追求大团圆的象征,意义十分深远。同时它亦为人们在中秋良辰佳节赏月、拜月、玩月、庆团圆中增添种种遐想与无限情趣。

中秋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篇4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中秋习俗生活与花卉

一、“食”与花卉

中秋节家人团聚,少不了要举办家宴。如今人们对饮食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如果能观赏着娇艳欲滴的鲜花,品尝着健康无污染的食物,相信这个中秋团圆饭一定会让你看得赏心,吃得舒心。

推荐1、中秋桌花

推荐理由:中秋佳节时全家老少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而此时在餐桌上摆放一个精美的花艺作品肯定能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

推荐花卉:可选择蝴蝶兰、红掌等高档切花,彰显高贵大气;也可选择八仙花、金鱼草、洋桔梗等时令草切花,显得亲切而温馨。

二、“住”与花卉

推荐1、家居布置

要想让中秋更有节日的气氛,那么用鲜花布置家居是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布置于房间中的盆花,还是栽培在庭院中的草花苗木,都可为中秋增添一份喜庆色彩。

推荐理由:中秋佳节在家中摆放鲜花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对家中的空气起到一定净化作用。

推荐花卉:中秋是个举家团圆的节日,因而很适合在家中摆放颜色鲜艳、花朵诱人的盆花,蝴蝶兰、红掌、凤梨都是不错的选择,您也可以选择价格平易近人的小盆花,丽格海棠、凤仙花摆放在家中也非常好看。

推荐2、庭院布置

如果您的院子足够大,那么一定要在院中栽种上一株桂花树,在中秋时节,恰逢桂花盛开,满院飘香一定会让你陶醉。此外,荷花、睡莲也是此季节不错的观赏植物。

推荐理由:八月十五月儿明,夜晚跟家人坐在自家院落品月饼、赏明月是个很好的选择,而若庭院中有着花草的点缀,伴着花香赏月则更有一番情调。

推荐花卉:各种绿植、时令草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秋月饼食用有讲究

1.要知食物的两面性 如月饼低糖相对保存时要缩短,甜味剂并非没有副作用,低糖、低脂不是进了保险箱等。

2.月饼宜早不宜晚 吃月饼最好是在早上或中午,晚上应少吃或不吃,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如此,否则,有可能成为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某些因素。

3.月饼宜块小细嚼 吃月饼时,最好将月饼切成小块儿,这样月饼馅分布比较均匀,能多少食,而且要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4.月饼宜鲜不宜陈吃鲜莫吃陈 因为月饼含脂肪较多,存放过久,容易发生变质。新鲜月饼圆正饱满,感观好,鲜味浓,味美可口。陈月饼油脂已氧化酸败,失去原有风味,甚至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哈喇”味,更不利于健康,最好是现买现吃。

5.月饼宜少不宜多 月饼含油脂、蔗糖较多,即使低脂、低糖仍存面粉诸成分,过量食用会产生滑腻感,易致胃满、腹胀,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血糖升高,热量高。老年人、儿童更不宜多吃,否则会引起腹痛、腹泻或呕吐,消化不良。

6.月饼宜入冰箱存 月饼是既怕高温又怕潮湿,存放久了会失去风味,馅也会变质。放入冰箱时,最好将月饼连带包装盒一起放入,吃前要提前一小时取出。

中秋节传说故事与习俗 篇5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玉兔入月宫

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篇6

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玉兔传说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三峡巫溪大宁盐文化故事传说释读 篇7

关键词:巫溪;盐文化;棒老二;起阳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94-01

本文笔者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巫山有关巫溪通往巫山境内大昌、起阳及湖北、神农架、巴东、秭归、宜昌的陆路盐道的民间传说进行考察,尝试以传说研究三峡地区的区域文化互动与整合。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先以起阳乡盐业文化故事为释读。

一、故事一:巫山起阳乡“袁大汉与大宁盐厂传说”

巫山起阳乡(今平河乡起阳村)传说:“很久以前,起阳坝的人自‘湖广填四川’后,到大宁厂背盐吃,不要钱,只因为咱们祖先有一个外号叫袁大汉的猎人,在山上打猎,发现坝中有一只雪白野羊从一个岩石洞中(在今天起阳坝龙洞)跑出来,他便持弓紧追,追到一个小山岗,该地就叫野羊岗,(据袁大恩和黄权喜讲,具体位置在今起阳袁家湾,笔者舅舅袁孝平和袁大电屋后),追到一个岩屋(洞),羊子顶了一下,叫羊子帽,追到一条河中(指今天大昌洋(羊)溪河),野羊在河中打了一个滚,洗了一个澡变成一只白鹿,撒了一泡尿,洋溪河边便有一股盐水,追到一个坪,就叫鹿子坪,袁大汉仍紧追不舍,白鹿跑到大宁厂钻进洞里不见了,洞里却哗哗流出白花花的盐水,从此,人们便把袁大漢看到野羊的地方称为‘观羊’,将野羊起跑的地方,今起阳坝称为‘起羊’,后来‘羊’改为了‘阳’,而起阳坝的袁姓与袁姓亲戚到大宁厂背盐吃便不要钱,但是起阳坝十大姓(沈、陶、杨、石、刘、黄、李、袁、张、王)都是随袁姓一起入川,自古联姻,大家吃盐都不要钱,人口繁衍越多,尤其是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也自称是起阳坝的人,大宁厂的人真假难辨,再也不给起阳坝的人白吃盐了。”一般说法是只要报上起阳人就可以不要钱,当时起阳人背盐都带着铜腰牌,以牌为免费吃盐凭证。

二、袁大脚背盐勇退“棒老二”的故事

传说,由于大宁盐场的盐是起阳坝的野羊跑去而产盐的,于是起阳坝的人到大宁厂背盐不要钱。但是到大宁厂的路途很险,树木成林,土匪藏得很多,常常打劫过往客商,客商因此要结伴而行。

传说有一个身大可负千斤,脚大单鞋可容一升米的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个叫“袁大脚”的人,自逞力气大,独自一个人到巫溪大宁厂背盐,他出发的时候,他老母亲就炒豌豆子两升,他一路边走边吃吃到盐厂,背着数百斤盐就往起阳坝赶。

这时候,路上“棒老二”(土匪)想抢他的盐,于是十几个“棒老二”紧追不舍,走到一个上坡处,袁大脚一个响屁就将几个“棒老二”充(震)倒滚到坡下面去了,但是“棒老二”们想着人多势众,继续追赶,走到一个高坎子,而此时袁大脚内急,而“棒老二”也追到路下面的坎下蹲下来,准备偷袭,而袁大脚装着没有看见,把打杵子(歇脚用的)一丢,背着数百斤的盐,裤子一撩,屁股一撅,朝坎下就拉,袁大脚刚吃过的不易消化的豌豆屎如潮水般撒向坎下“棒老二”,坎下“棒老二”不仅遭到“炮击”,被喷得浑身是屎,更见袁大脚如此神力。

笔者认为通过这两个传说故事,可以推断起阳村确实是一个古代盐业转输的中转站。而起阳人在移民起阳后做起盐业转运生意或者是煮盐商而发家致富,但 “吃盐不要钱的”传说,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便形成了。

三、巫山起阳乡盐文化传说故事释读

笔者2007年暑假再次考察地处小三峡支流小小三峡及巫溪大宁盐场,调查发现姥姥所讲故事不仅文献有载,而且确实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已故原巫溪县长巫山文化名人易继魁老人在其“逐鹿得泉”记述的故事和笔者姥姥所口述的传说故事相仿,其故事有一段描述到:“在猎人的家乡和猎人走过的地方,至今有不少传说,由于当时把‘白鹿’当成‘白羊’,所以把最早发现这只动物的地方叫‘起羊’,动物跑过的一条溪河叫‘羊溪’,羊溪河岸边有动物踏出的足迹,冒出了几股白色泉水,名叫‘脚步点’……还说:‘起羊’的人古时候到宁厂买盐还可以免税,因为发现盐泉的猎人是“起羊”的呀。”

《四川省巫山县地名录》同笔者记载的传说故事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现分别成为官(观)阳(羊)镇、起羊(阳)乡、洋(羊)溪乡、当阳乡等地名的来历,而这个逐白羊(鹿)得盐泉是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至今留下一系列的故事和地名,体现起阳到盐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者联系。

中秋传说故事 篇8

羿谪居下界,夫妻俩成了凡人,他深感对不住妻子,便与嫦娥商议:“天上等级森严,在人间倒也逍遥自在。不过凡人终将一死,若要长生,就必须渡弱水,翻火山,登上昆仑,去向西王母求取不死灵药。”

西王母原来住在西方玉山的.山顶洞穴里,有三只红脑袋、黑眼睛的青鸟轮番外出给她寻找食物,她长着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披头散发,却佩戴玉簪,每当晨昏,踞于山头狂嘶猛吼。她掌管天灾、瘟疫、刑罚,也炼制、收藏不死灵药。黄帝退隐九重天外,西王母便迁居昆仑山,那时的她已化身为雍容华贵、仪态端庄的贵夫人。

昆仑山下有弱水环绕,弱水非但不能载舟,一片鸟羽落下亦会沉没。弱水外又有炎火之山,山上的火焰昼夜不息。羿凭着盖世神力、超人意志,越过炎山、弱水,攀上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步二尺六寸高的悬崖峭壁,在昆仑山巅的宫殿里拜见了西王母,

资料

中秋节的传说 篇9

中秋又到了,先祝大家:

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

分享几个网络故事,慰藉荒芜的心灵。

经典中的经典: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历史的痕迹之一: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历史的痕迹之二: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玉环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历史的痕迹之三: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末,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好玩的传说——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又称月老,神话传说中主管人间婚嫁之事。唐朝时有个名叫韦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走出南店,看到斜月下有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阶梯上,借着月色看书,韦固便好奇地走近。老人告诉韦固,那书记载着天下男女的姻缘,布袋里的红绳,是用来系住有缘男女的脚,将来会结成夫妻。老人还告诉韦固,他的妻子是市场卖菜盲妇怀里的三岁小女孩。韦固听了很不高兴,觉得盲妇的小女孩根本配不上自己。韦固气得找人刺杀小女孩,但那人一时失手,只在小女孩眉心划了刀。

转眼过了十四年,韦固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美,只是眉间常贴着一片花子,连沐浴时都不曾拿掉。韦固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逼问妻子,妻子说:“小时候保母抱着我去市场时,被个狂贼刺杀,留下一个刀痕,所以用花子遮盖。”

韦固听了,突然想到十四年前的往事,便紧张地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妇人?”妻子答说:“是啊!”韦固惊讶不已,想到当年月下老人说的话,深觉男女的姻缘,果真是上天注定,没有人可以改变。

此事传到宋城,宋城的地方官即将南店题为“定婚店”。因为故事中的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间姻缘的人,所以后来“月下老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亦借指媒人。

有趣的兔儿爷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中秋传说故事 篇10

关键词:黄老将;袁国公;传说故事;巫山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213-01

笔者查宜昌小峰乡罗家森老人所藏《族谱•序》记载:“在明朝时期,我国大西北(南)惨遭灾疫,人员稀少,朝廷拟定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国家进行了大移民。”据当地小峰乡老人所讲他们江西移民湖北的有三个共同点:迁出缘由明代(朱洪武)“调凡”;江西迁出地朱氏巷、红土地庙、大柳树;迁入(小峰)后人口繁衍,一些继续向北迁入鄂西北,而更多是迁入巴蜀天府之国去发展了。而其中移民的祖先的民风风俗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巫山县起阳乡袁黄两大家族体现得就十分明显的,甚至在当今两个家族都还遗留了几百年前先祖的遗风。下面就以故事与传说看移民后的社会斗争与协作情况。

一、黄老将和袁国公的故事

筆者收集的起阳的著名传说:袁家出了一个袁国公性机敏,善投机取巧,善射箭,有非常了得的真本事;黄家出了个黄老将性愚钝,善打枪(火铳,重五十五斤),是朝廷一员猛将(曾中武状元),原来二人从小长大,是好朋友。后来袁国公见天下大乱,想乘乱捞一把,于是当了反王,战败逃亡,黄老将作为朝廷武将奉旨追杀袁,追至锣鼓坪,隔二里之遥,袁勒马驻山梁高喝决斗,而黄老将劝朋友投降,但二人彼此都不想伤害朋友性命,袁国公说:“多谢老友,我誓死不降,你我比试技艺一决高下吧。”黄老将于是说:“亮出你左手”,袁国公晾(抬)左手,黄一枪击掉其左手。袁面不改色,一手抬弓,用嘴拉箭,道:“黄老将扯住你右耳”,话音刚落,袁国公“嗖”的一箭将黄老将右耳射落马下。袁国公伤重奔走到当阳一险峻的峡谷叫里河八字沟,遇一怀孕妇人(有说是老农者)问:“此地为何处?”,怀孕妇人(老农)曰:“阎王鼻子鬼门关。”袁国公仰天长叹:“天要亡我也。”自刎而亡。黄老将取其首级向朝廷领赏,朝廷(有人说是皇帝)曰:“让你养活大昌县一万人或者将大昌东西二坝送给你怎么样?(意思让他当一县之长)”黄老将曰:“我一人难养,怎能养大昌万人,我就要(巫山起阳)九十门后面的铜罐沟那些山林吧。”

笔者推测九十门是靠近神农架的森林地区,黄喜猎,故选择了无人居住的山林。还有可能老将杀友有愧,隐居山林吧,另外袁家的后人在铜罐沟找到铜矿,用木炭冶炼,听说铜矿成色还蛮好,至今该山林仍为黄姓所有,但是山林却是附近各乡各姓取薪烧炭的地方。据我幺爷讲,黄老将的火铳、战袍被被黄家后代保留,据说身高1.90米的人站在一米多高的大桌子上,穿上其战袍,衣襟仍沾着地(而巫山文峰观道士孙至阳(老家起阳乡)说黄老将道袍被成都博物馆收藏。

查《黄氏宗谱》和《袁氏族谱》,两大家族都是明时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而听黄玉江老人讲黄老将叫黄金榜;亦有说是其兄黄金贵者;亦有说二人同为武将者,均称黄老将,都有武功。《黄氏总谱》记载黄金榜:“(黄)成治子,(娶)胡氏生登座,葬老垣子,(胡)氏亦葬老垣子。”黄金贵(其兄):“(黄)成治子,(娶)袁氏生登科葬老垣子祠堂佐(左)手,坐北向南。”事实上两弟兄就埋笔者家(起阳乡起阳村黄家院(垣)子)屋后竹林中,有倒伏碑刻,而黄金贵娶袁家为媳妇,假设两弟兄任意一人为老将,袁黄也是亲戚。笔者因家族中有不孝子孙准备掘墓,打老将坟墓主意,而不敢砍竹察勘碑刻,故时间不可考,而袁国公叫袁朝宪。而正史笔者暂时没有查到二人记载。笔者存疑结合家谱推测传说出现的可能原因为:

黄袁二家族参加了元末红巾军不同政权,史载“洪武四年平蜀,大肆杀戮。” 黄氏可能为后来地明王朝朱元璋地军队,袁氏参加明玉珍大夏政权。朱元璋统一全国,进攻明玉珍大夏政权,袁国公是大夏时先到巫山湖广移民,而黄老将时是后来明王朝移民,二人各为其主,是元末红巾农民军之间的斗争。《黄氏宗谱》载:“黄氏先公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瓦子岗大堰口万仞岩人氏。自大明洪武三年,天下大乱,红军作耗,民不安生。至六年大定,始秦川陕人民余尽无,遵奉圣旨,移民填籍……”《袁氏家谱》:“袁姓祖始由江西袁州迁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黄土坎,明时又迁大昌起阳坝而基业焉。时起阳坝之有袁氏由此始也。”乍看二姓看不出时间,但当地老人都说袁氏先到起阳坝,《袁氏家谱》为避祸便隐藏了这时间(历史),巫山县、庙堂、平河等乡十大家族(沈、陶、杨、石、刘、黄、李、袁、张、王)约占三乡人口的五分之四,由时间推测与先到移民先插占肥沃地域相符,也映证笔者推论,也就是说此传说可能体现元末红巾军不同农民军政权之间的斗争,而黄老将和袁国公可能只是虚构的人物。

文献记载巴山地区明末清初的这次战乱较多,如云阳县“自明季丧乱遭献贼屠孑遗流换,土著稀简。” 而巫山县有“土著人甚鲜。”的说法。光绪十一年《大宁县志》引《蜀碧》“崇祯十二年八月,张献忠寇蜀,官军败绩于汤家坝。”任乃强先生称:“至顺治七年时,蜀人大体已尽叙、泸、重、涪、万、遵义与松、茂、雅州保宁一带,略有人迹而已”。 对大量移民地名关于战争的破坏和人口耗损都有记载。由此可推测袁氏可能为在第一次“湖广填四川”湖广移民参加张献忠大西或者李自成余部的农民军后代遗留的老移民,黄氏或许是参加清军的明湖广移民遗留后代。

中秋节传说作文 篇11

如今,中秋节在民间是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加上时值硕果累累丰收季节,秋高气爽,家家户户更是同贺同乐,热闹场面不比春节逊色。

中秋节,就这样在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中,慢慢延续,恒古不变。不只是那些神话故事陪伴我成长,还是我在祝待和寻找那些美妙的传说度过那段凄苦的岁月。

年过中秋,月当空,正如我的人生已过半,事不成业无绩唯独依楼听秋风,望明月,摘星辰,花无语,露重重,轻吟独唱还寝梦佳期。

月圆了来年依旧,花谢了明日不再,不须玉杯与紫袍,换却轻风伴月影。

中秋传说的学生作文 篇12

然而,爷爷却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完全不同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匈奴入侵中原。他们怕中原人反抗,就把中原人三户编成一“保”,九户编成一“甲”。如果有一人反抗,就把这三户、甚至九户的人全都杀掉。中原人为了推翻匈奴的统治,准备起义。起义的`组织者就在八月十五的前几天往各家各户送饼,饼里藏着一个纸条儿,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晚杀鞑子!”还在饼上扎一个眼儿,以便提醒大家。

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汉人们不约而同地拿起菜刀、斧头、耙子和木棍,从四面八方冲向匈奴的大本营。这时,匈奴们正在蒙头大睡,让汉人们给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都吃月饼,并定这一天为中秋节。

上一篇:学生回家减分规章制度下一篇:神九发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