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

2024-07-02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精选3篇)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 篇1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602

老吕

今年全国卷作文一定程度加大了限制性,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比往年更能防止宿构。但如此拗口的一个作文题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弱智。

就这个话题而言,个人感觉能扣牢“感情”对认知的影响就差不多了,具体到亲疏可以简单处理,这就像去年的心灵的选择,重在选择而不在心灵。因为选择必定是经过心灵的。

就我所了解的学生的反应,普遍感觉就是有点出乎意料,尽管早就说会考寓言,但没想到考得如此具体。再就是平时准备的一些材料似乎很难用进去。

事实上一些材料还是可以用的,但需要对材料进行新的阐述。比如

1、《变化》这材料

有位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女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

逢上雨天,她担心洗衣作坊的衣服晒不干;逢上睛天,她生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天天为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

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睛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

天还是老样子,只是脑筋变了一变,生活的色彩竟然焕然一新。

本来是说人对了世界就对了,但只要对这材料进行适当的删减完全可以用到高考卷中。

2、轿夫的快乐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此材料关键要点破罗素态度转变的原因,先前是对轿夫的隔膜后是交流认知然后体验

再比如去年世界杯黄健翔所说的对一件事的认识关键在于你的屁股坐在哪一边。黄健翔的话缘自韩国足球队的神话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评价。

还比如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等等。

从这作文题给人的启示是在考前押题猜题往往是徒劳的,作文备考关键还在于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搜集素材然后教给他们对素材进行多角度分析的方法。

(未经深思,顺口说说,请交流心得。)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602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 篇2

关键词:高考改革,科学选才,促进公平

今年8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 审议了《关于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经8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后, 以国务院名义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迈出的重大一步, 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

考试 (包括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 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通过考试招收学生的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考试和招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实施意见》所述的考试招生制度涵盖了义务教育的免试就近入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职和高职的考试招生改革、普通高校的招生考试和录取体制以及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等各个方面。因此, 可以说, 这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改革, 它使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通道更加清晰, 也使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人员更加明晰自己继续学习的可能选择。

当然, 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制度中, 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 (以下简称高考制度) 历来最为重要、最为瞩目, 同时也是《实施意见》中的改革重点。全面改革、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是《实施意见》的基本特点和突出优点, 也是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高考制度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新生而设置的, 高考制度的本体功能是选拔人才, 但在我国既定的社会条件下, 高考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功能, 诸如对基础教育的引导、对中小学生的激励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升学压力, 进而促进个人社会地位变迁、经济收入增加, 促进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维护社会公正, 等等。由于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驱动、竞争意识的强化和公平诉求的增长, 高考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功能及其所形成的影响不断上升。它和高考的本体功能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因此, 正确处理科学选才的教育功能与促进公平的社会功能的关系, 已成为深化高考改革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分析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是在拨乱反正中恢复, 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现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制度不仅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总体认可。多次大型社会调查, 如为纪念高考恢复30年,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联合进行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显示, 约95.7%的受访者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92%的人希望对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1]。这反映出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的公平性、权威性上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总体上看,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2]这里, 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认识很重要, 因为它决定着我们将要实施的改革是“颠覆性的”“制度重构式”的改革, 还是“完善性的”“渐进式”的改革?在有了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民意和中央形成基本认识的基础上, 答案是明确的。

在充分肯定现行高考制度的合理性的同时, 不可否认的是, 高考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弊病。对此, 众说不一, 所言轻重差异巨大。所以, 找准问题、准确“把脉”, 形成共识十分重要。找准问题, 方能“对症下药”;凝聚共识, 才能形成合力。从各方面的意见看, 以下5个问题比较集中:

一是有违公平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些甚至很严重。诸如屡屡发生的考试作弊、高考加分违规、自主招生违法违纪等。二是由于受历史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尚不公平。三是招生录取体制不完善。诸如, 如何处理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 即行政管理与高校自主招生的关系, 既运用“看得见的手”保障规则公平、运转有序、节约成本, 同时又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作为招生主体的自主选才的作用?如何做到以高考成绩为主、参考学生平时表现、减少“偶然失误”的影响?如何公开公正地甄别和录取少数富有创新特质的“怪才偏才”?四是考试内容改革有待深化。要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性的命题测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这是教育测量学的一大课题。目前, 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既能满足高校科学选才的要求, 又能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正公平, 同时, 还能引导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五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在人民群众能否上大学问题基本解决后, 上好大学的需求更加迫切, 而现行劳动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在既存条件下, 高考的制度设计如何引导民众的合理预期, 减轻考生压力, 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之间冲突的现实表现, 矛盾错综复杂, 有些是制度问题, 有些是工作问题, 在实践中, 二者相互联系, 很难截然分开。做好完善性、渐进式的改革就是要把完善制度与加强工作结合起来。

三、坚持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有机统一的举措

袁贵仁部长多次强调, 深化高考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把解决中央关心、社会关切、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实施意见》坚持了这一原则,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努力解决群众迫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对解决上述突出问题, 实现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表述为“五大任务”, 笔者体会主要有3个方面:

1. 改革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在现行全国统考、分省录取的体制下, 招生计划在区域、省市间的相对公平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起点。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省 (区、市) 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省际间的高考录取差距较大。经过多年努力, 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6%, 最高的省市为90%, 最低的省为70%, 最低的省比全国平均值低6个百分点;而2007年, 全国平均录取率为56%, 最低的省仅为39%, 低17个百分点[3], 可见进步相当明显。当前, 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严格控制部属高校属地招生的比例, 合理配置分省指标。部属高校是中央投资为主建设的高校, 理应服务全国人民, 而且这些高校多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地, 是考生向往、首选的高校, 更应注意公平配置生源计划, 克服招生属地化倾向。至于省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 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逐步缩小。二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目前, 从高考录取的总比例看, 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的机会大体相当。但农村考生上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高校的比例偏少。如2013年, 全国农村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报名总人数的59.5%, 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为58.8%, 而录取到本科院校的比例为52.2%, 第一批次录取的比例为44.8%, 录取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比例37%[4]。这固然与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有关, 但在兼顾高校科学选才和促进公平的原则下, 还可对录取制度作适当调整。三是要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总录取率。《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到4个百分点以内”[5]的目标, 令人鼓舞, 这预示着高考改革将在促进教育公平上迈出新的一步。

2. 改革高考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据2013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 (含独立学院292所) , 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70所, 高职院校1321所,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99.83万人, 其中本科生381.43万人, 高职生318.40万人[6]。在这种情况下, 将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相对分开, 既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选才的基本要求, 又满足不同学业水平和性向特征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实施意见》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将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 逐步增加以这一方法录取的学生比例, 减少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录取的学生比例。这种探索, 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超过百万的学生从沉重的高考压力下解放出来。当然, 处理好两类考试的关系, 还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考试内容对能否有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起决定作用, 犹如一把“量才”的尺子, 其科学性决定着考试的成效。因此,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 高考内容改革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们对高考内容的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做了大量的工作, 推出了标准化考试, 主客观题并重, 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 能力考试日益受到重视。应当肯定这些探索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水平还待提高。当下,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一些省市出现的“命题城市化”倾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平选才;分省命题方式也影响着命题质量的提高。《实施意见》明确要求,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全面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这些都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提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公信力, 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成长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选才提供了更加完整的信息, 也使公平公正的理念在高考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考试科目、分数赋值、文理不分等方面的变动, 不仅涉及考生备考, 对中学教学影响很大, 而且对高校选才、对大学教学尤其是基础课教学也会产生影响,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更需要长时间的检测。这些改革需要先行试点, 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推开。现在, 中央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展试点, 并且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开展工作, 说明中央对这一重大改革既是积极的, 同时也是慎重的。

3. 改革招生录取体制机制。

核心是明确权责、完善规则、强化管理, 以规则保障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的有机统一。当前, 政府首先要对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作出回应。如要认真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 其初衷是根据国家需求, 对工农干部、烈士子女、少数民族等考生给予教育补偿, 这一措施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 不同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高考加分的诉求, 从初衷来说都是良好的, 但从现实操作层面分析, 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加分项目过多。目前, 全国性加分11项, 地区性加分95项 (最多时达200多项) , 有的加分分值过大。二是加分资格造假, 骗取加分。《实施意见》针对这些现实问题, 明确规定要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项目, 合理度量加分分值, 同时要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招生录取运行及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 实际上是高校招生工作的治理体系建设问题。招生录取工作涉及政府、高校、考生、中学和社会, 它们都是利益相关者, 都有利益诉求和参与治理的权力。要改变只运用行政权力或是只强调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 建设各利益相关方责权对称、双向互动、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治理关系, 以制度保障科学选才与促进公平的统一。《实施意见》从高考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批次、投档方式、信息公开、考试安全、诚信制度、法规建设和违纪的查处等方面做了系统设计, 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这些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细化。

高校作为招生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科学选才的主要责任在高校。权力和责任是对称的, 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就增加了相应的责任。《实施意见》对高校的招生章程、重大事项处理, 学校内外监督、回应考生申诉等都提出了要求, 尤其是对规范和完善自主招生提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从明年起, 将推广试点高校在全国统一高考后安排自主招生考核, 以期减少考生负担、减少对正常教学活动的干扰而又能真正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特质的优秀学生。

四、高考改革需要协同推进和广泛支持

高考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责任, 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多方面改革的协同推进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单靠高考改革单兵独进, 很难取得大的成效;有些问题单靠教育部门也解决不了。教育中的不少问题本来就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和转移。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 社会各方共同为高考改革想招, 一起为高考改革发力。笔者认为, 以下3个方面很重要。

1.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改变就业过分重视“学历”乃至“校历”, 收入分配过于悬殊等现象。如果一个人的就业、晋升、收入、流动等都与学历乃至校历挂钩而不重视能力, 那么高考升学的过度竞争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收入不能得到提高, 职业教育也是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所以,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对高考改革、对国家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起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并且与教育制度的改革协同推进, 显得尤为重要。

2. 依法治招, 强化社会风气建设。

不正之风、腐败之气对于高考招生的侵蚀十分注目, 群众十分痛恨。当前, 中央的治腐高压态势对净化高考招生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正影响, 让群众看到了希望, 感到欣慰。要走依法治招之路, 抓紧考试招生立法工作, 加强规范管理的刚性和力度。对考试招生中的腐败问题, 一定要依法查处;要更加充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招生工作中的人情干扰。“网上录取”不仅大大提高了招生工作的效率、节约了招生工作的成本, 而且对克服人情干扰、抵御不正之风起了重要作用, 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并拓展应用。

要大力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无论考试、测试, 还是学生在校成长记录都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制度作保障, 与高考相关的所有数据资料都不足以信, 在学生成长记录中就会出现编不完的“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乃至“见义勇为”的故事。

3. 继续大力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

这是解决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大学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 人民群众“上大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 但“上好大学难”的矛盾凸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 并由此引发了教育公平、招生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此, 我们要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理念, 规划和建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包括进一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以不断增长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以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戴家干.从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看高考改革[EB/OL]. (2007-11-14) [2014-09-19]http://edu.people.com.cn/GB/1053/6528969.html.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EB/OL]. (2014-08-18) [2014-09-19]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451.htm.

[3]1977-2013全国历年高考平均录取率一览[EB/OL]. (2014-06-04) [2014-09-19]中国教育在线.

[4]杜玉波.促进公平科学选才[EB/OL]. (2014-09-04) [2014-09-19]http://zhongyang13.com/cctv13/jiaodianfangtan/20140904/11216.html.

[5]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4-09-03) [2014-09-19]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4/content_2745653.htm.

对高考题的几点认识 篇3

无论哪种方法,该题得分没有问题,但是相比而言,第二种方法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启示:不同的解法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和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深度.这提醒我们,若不深究教材而只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将不再有提高,形成所谓的“高原反应”.所以教师必须向深层挖掘,正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一样,优秀的学生背后亦需要有善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做支撑.

二、高考题不只是看更要做

【例2】 (2013,全国新课标I)函数f(x)=(1-cosx)sinx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初看此题,一定会把它归入对三角函数的考查,最多与函数的奇偶性相结合.但如果深入做一做会发现,利用上述知识无法区别C、D两个选项.具体解答如下:

三、辩证地对待《考纲》和《说明》

考前老师不只一次讲关于圆锥曲线的文、理科要求上的区别:理科的椭圆、抛物线为掌握,双曲线为了解;文科的椭圆为掌握,抛物线、双曲线为了解.进而说文科解析解答题考椭圆无疑,于是在复习过程中大讲特讲椭圆解答题,甚至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圆锥曲线的解答题必为椭圆知识.因此可以想象在高考考场上学生看到解答题为抛物线时的窘状,考好那该有多难!

你的回答是4还是2?答案是2.惯性是一切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固有属性,思维定式是我们思维上的惯性,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能力上得以提升.其实文科考抛物线的解答题并不超纲,产生上述“文科解答题不考抛物线、双曲线”的错误认识是只关心了《说明》关于圆锥曲线要求中的前3条,忽视了后面的几条:(4)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5)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例3中抛物线是以函数的方式给出的,利用学过的导数工具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研究椭圆之法,并将该方法类比运用到抛物线为载体的问题中未尝不是《大纲》中要求的能力.

其实,多花些功夫,纵向做一做近几年的辽宁高考卷;横向做一做2013年其他省市的十几套高考卷,静下心来多想一想,加以比较、考量,相信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endprint

一、细微的差距不可小视

无论哪种方法,该题得分没有问题,但是相比而言,第二种方法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启示:不同的解法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和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深度.这提醒我们,若不深究教材而只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将不再有提高,形成所谓的“高原反应”.所以教师必须向深层挖掘,正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一样,优秀的学生背后亦需要有善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做支撑.

二、高考题不只是看更要做

【例2】 (2013,全国新课标I)函数f(x)=(1-cosx)sinx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初看此题,一定会把它归入对三角函数的考查,最多与函数的奇偶性相结合.但如果深入做一做会发现,利用上述知识无法区别C、D两个选项.具体解答如下:

三、辩证地对待《考纲》和《说明》

考前老师不只一次讲关于圆锥曲线的文、理科要求上的区别:理科的椭圆、抛物线为掌握,双曲线为了解;文科的椭圆为掌握,抛物线、双曲线为了解.进而说文科解析解答题考椭圆无疑,于是在复习过程中大讲特讲椭圆解答题,甚至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圆锥曲线的解答题必为椭圆知识.因此可以想象在高考考场上学生看到解答题为抛物线时的窘状,考好那该有多难!

你的回答是4还是2?答案是2.惯性是一切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固有属性,思维定式是我们思维上的惯性,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能力上得以提升.其实文科考抛物线的解答题并不超纲,产生上述“文科解答题不考抛物线、双曲线”的错误认识是只关心了《说明》关于圆锥曲线要求中的前3条,忽视了后面的几条:(4)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5)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例3中抛物线是以函数的方式给出的,利用学过的导数工具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研究椭圆之法,并将该方法类比运用到抛物线为载体的问题中未尝不是《大纲》中要求的能力.

其实,多花些功夫,纵向做一做近几年的辽宁高考卷;横向做一做2013年其他省市的十几套高考卷,静下心来多想一想,加以比较、考量,相信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endprint

一、细微的差距不可小视

无论哪种方法,该题得分没有问题,但是相比而言,第二种方法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

启示:不同的解法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和对知识掌握的不同深度.这提醒我们,若不深究教材而只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学到一定程度将不再有提高,形成所谓的“高原反应”.所以教师必须向深层挖掘,正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一样,优秀的学生背后亦需要有善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做支撑.

二、高考题不只是看更要做

【例2】 (2013,全国新课标I)函数f(x)=(1-cosx)sinx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

初看此题,一定会把它归入对三角函数的考查,最多与函数的奇偶性相结合.但如果深入做一做会发现,利用上述知识无法区别C、D两个选项.具体解答如下:

三、辩证地对待《考纲》和《说明》

考前老师不只一次讲关于圆锥曲线的文、理科要求上的区别:理科的椭圆、抛物线为掌握,双曲线为了解;文科的椭圆为掌握,抛物线、双曲线为了解.进而说文科解析解答题考椭圆无疑,于是在复习过程中大讲特讲椭圆解答题,甚至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圆锥曲线的解答题必为椭圆知识.因此可以想象在高考考场上学生看到解答题为抛物线时的窘状,考好那该有多难!

你的回答是4还是2?答案是2.惯性是一切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固有属性,思维定式是我们思维上的惯性,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能力上得以提升.其实文科考抛物线的解答题并不超纲,产生上述“文科解答题不考抛物线、双曲线”的错误认识是只关心了《说明》关于圆锥曲线要求中的前3条,忽视了后面的几条:(4)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5)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例3中抛物线是以函数的方式给出的,利用学过的导数工具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研究椭圆之法,并将该方法类比运用到抛物线为载体的问题中未尝不是《大纲》中要求的能力.

上一篇:公司“人人讲诚信”主题教育方案下一篇:师德先进校创建活动整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