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精选11篇)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 篇1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
——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简报
近年来,省内外校园欺凌事件(主要表现为:谩骂、嘲笑、戏弄、辱骂、起绰号、殴打、名誉诋毁、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心理伤害、传播消极谣言和闲话、结识小帮派、小团体等行为)时有报道,场面极端恶劣,给社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根据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精神,为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学校于2016年5月16日-5月20 日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
一、加强领导,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长:万忠华
副组长:周小研 卢成林
成员:辜松柏 曾祥平黄海军 杨俊松 代旭 张玲 柏世元 王伟琼 李思维 周魏 张含彬 古建伟 全体班主任
二、积极动员,营造浓厚的治理氛围。
5月16日,学校举行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启动仪式,学校安全处主任黄海军宣读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学生代表15级建筑2班付小琴给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随后,进行了千人签字承诺,最后,学校副校长周小研做了动员讲话。
三、加强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5月17日,学校安全处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班主任专题培训。
5月19日,邀请学校法律顾问四川运逵律师事务所匡文喜律师给全校师生开展了一场法治专题讲座。匡律师运用生动详实的案例给同学们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同时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知识。
5月20日,各班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整治活动主题班会。认真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
通过本次专项整治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了文明守纪意识,提高了抵制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 篇2
教育部网站12月15日消息,消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学校安全的总体要求,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5章19条,主要包括总则、督导内容、组织实施、结果运用和附则等5个方面,对学校安全专项督导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全面规定。《办法》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检查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学校安全工作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能力、措施的建设、落实等情况。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督组织管理;二是督制度建设;三是督预警防范;四是督教育演练;五是督重点治理;六是督事故处理。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是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举措。这项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反对校园欺凌,为何这么难 篇3
同学打闹或恶作剧与“欺凌”的界线在哪里?中关村二小事件处理起来为何显得这么难?反校园欺凌,薄弱环节在哪儿,有效措施是什么?
是否“欺凌”谁说了算?
严峻(对外经贸大学法学博士后)
复盘中关村二小事件,涉事学生行为是否构成“欺凌”一直是当事各方最大的分歧。被“欺凌”学生家长跟校方与“欺凌”者家长沟通不成,无奈选择写公开信“求公道”,学校因认定性质为“开玩笑”及“偶发事件”而遭到公众质疑。
到底何为欺凌?由谁来判定才算公正?在实践中,性质和责任认定面临标准空白的问题。国内有社会学者援引最早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挪威学者的说法,认为构成欺凌的行为需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重复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但随着校园欺凌事件不断曝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欺凌的本质不应只是行为的发生频次,而是它的“伤害性”。
此次事件中,受欺孩子被诊断出患有“急性应激反应”,这是何种程度的伤害?医院诊断时间是在事发后第八天,如何认定这种伤害跟孩子在学校被用厕所垃圾筐扣头的关联程度?
学校称这一“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的行为已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那随之而来的重要问题是:只有经过学校“盖章”才能认定校园欺凌行为吗?即使有验伤报告或者心理评估佐证,但只要学校、老师认定是“开玩笑”,就不能坐实欺凌?
国家层面非常重视校园欺凌问题。2016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严厉打击校园欺凌、暴力、虐待等违法犯罪行为。但“标准空白”的问题不解决,打击校园欺凌的效力就会减弱。
目前来看,是不是校园欺凌,至少不能交给学校单方面下定义,而制定有效预防及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操作手册,需要立法、司法、教育部门以及心理辅导机构各方联动。
自信是最好的“反欺凌”武器
岳晓丹(图书编辑)
为人父母者看到校园欺凌行为,都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如果我的孩子被如此对待,我该怎么做?”
教孩子忍耐还是打回去?校内事情校内处理还是诉诸网络寻求解决之道?我觉得,家长发文控诉、学校息事宁人和舆论口诛笔伐都无益。
以暴制暴,绝非良策。心理学家认为,挫折会增强攻击的驱动力,负面情感会刺激攻击倾向。教导孩子以暴制暴对其精神健康和自信心培养并无帮助,且很可能培养出一名暴力爱好者——既然可以依赖暴力解决问题,就无须思考,也不必文明。
主张打回去的父母,其本意是希望孩子保护自己,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保护自己,情商和自信比暴力更有效。
其实,我觉得被欺凌是把“双刃剑”。如果家长和学校处理不得当,会给孩子的少年甚至成年生活蒙上灰色甚至“血色”;而如果学校和家长引导有效,则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经验,让他们懂得当走出校园象牙塔,离开父母的荫蔽,该如何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以及如何赢得尊重。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一是消除孩子的攻击性倾向,二是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假如不幸有一天我的孩子也在学校遭遇欺凌,我希望自己能足够冷静,以正确方式应对:在做好孩子心理疏导工作的同时,与当事各方积极沟通达成谅解;最重要的,我要依据孩子的潜质顺势而为,帮助孩子培养拥有一项其他同龄孩子所不具备的特长与能力,可以令孩子在班级里获得其他同学的敬意,帮助孩子获得友谊。
保护好自家孩子的自信,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比执著于“收割”对方孩子的道歉也重要。自信心得到很好保护的孩子,没有人敢再欺负他。
校园欺凌是社会病,得社会治
杨岭(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几年,人们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未能完全意识到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性,对其缺乏必要的惩戒,放任不管,对被欺凌学生的平等保护远远不够。
另一种是在舆论对校园欺凌的过度渲染和夸大下,认为校园安全形势极其恶劣,“校园恶少”罪大恶极,必须进行严惩。
这两种态度均未理性而正确地对校园欺凌现象加以认识和理解。要制订积极有效的社会防治策略,必须先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关注。
一方面,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不应被夸大,要防止心理学上的“孕妇效应”(指一种心理投射,即某个偶然现象随着人的关注而不自觉地被视为普遍现象)。
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人身安全的保护,对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此外要控制社会暴力文化,改善社会文化氛围。
对各类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要给予必要的打击。还要合理引导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特别是注重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的改善,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宿舍里的矛盾,消除危险性因素,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最后,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社会氛围。反对“唯分数是举”的功利主义教育取向,转变对差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
刑法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
姚建龙(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
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根据我2016年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事实上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当然,超过30%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仍然是值得警惕的。尽管校园欺凌“可恶”,但这种孩子之间的互相欺凌乃至实施其他不良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成长中”的现象。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度过青春期后,并不会把不良行为带入成年期,而会“不治自愈”。
从这个角度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主张是违背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当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
面对校园欺凌现象频发,要更多反思家长、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完善。
要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完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早期干预制度,另一方面,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刑事处罚的低龄未成年人,要有“以教代刑”的教育措施,绝不能一放了之。
对于失职父母要有必要的约束与教育措施。一方面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强制亲职教育制度,对放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父母进行强制亲职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树立行为底线意识。社会各界要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例如对于网络上随处可见、肆意传播的校园欺凌视频,网管部门不应坐视不管。
杜绝校园欺凌暴力主题班会简报 篇4
按照学校政教处安排,我校9个班级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校园欺凌”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对受害者的伤害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除了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创伤外,还会在心里上留下阴影。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班会活动中,部分班级还让同学走上讲台,列举身边的“校园欺凌”现象,并就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校政教处负责人表示,要坚决打击各种校园欺凌行为,全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
本次主题班会活动,是我校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系列措施之一,增强了我校师生反欺凌的意识,有效预防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简报
2.小学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简报
3.“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专题会议简报
4.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简报
5.中学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简报
反对校园欺凌作文 篇5
最近,在尖山的学校中就发生了校园欺凌事件,而再网上也有很多校园欺凌的事情发生。记得有一件事,有一位同学在网吧中被其他同学围殴,他们把受害者活活打了四小时!受害者就被他们打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四小时的前还好好的,四个小时后,就被打死了。更令人生气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去劝阻,而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活生生的被打死。还有一次,一位女同学被嫁祸为“偷了同学的钱”,她无辜含冤,气得离家出走。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校园欺凌的事频频发生,尽管校园内给受害者和施暴者都有严重的惩罚,可还是会发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
如果别人在勒索,敲诈你时,你不要因为害怕他们就乖乖得给他们钱,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你很好欺负,并会总是来占你的麻烦。你要让他们知道,你不是软弱的人。放学后,你不要独自一个人走,要结伴而行,也不要走僻静的小路。如果你被欺负了就应该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让大人来解决,不能被欺凌了就一声不吭;忍气吞声的。当然,你也千万不要找一大帮人来,和你一起去报仇,那样,只会把事情弄得更大。在选择朋友的时候,要非常慎重,你应该多交益友,不交损友。你不要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玩,那样的话。你也会被他们带坏的。你要和那些品德好的人做朋友,那样你也会变好的。
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欺负同学,不做小霸王。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不欺负同学,不做小霸王。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活动四:课堂小结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篇7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
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
1、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
3、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
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
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
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者,则易成为被动欺凌者。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
因此,受害儿童大多来自以下家庭。
类型一:弱势家庭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类型二:富裕家庭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类型三:暴力家庭受到父母暴力行为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类型四:单亲家庭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缺少家庭管教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老实怕事;在同学间不受重视,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如有特长、爱张扬的学生易招来“教训”,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气筒”)。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那么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经常发生的身体征兆 :
1、伤痕与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头疼、肚子疼、胃口差;
4、失眠做恶梦。
而社会性征兆则表现为:
1、不愿意上学或向家长要求转学;
2、经常丢钱或心爱的物品等。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认为联系侵犯者父母可以对暴力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教育专家克拉克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除了导致同样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暴力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暴力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
也有些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
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具体的应对方法可以是:
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
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9、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 篇8
【热点材料】
★近日,一位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家长在网络发帖称,自己的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她听完孩子的哭诉后,随即给班主任打电话,要求处理,并表示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
★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意见》强调,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 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201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积极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有关情况。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114人,起诉2337人。
★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强调,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将重点督查和治理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理论与实际】
1.什么是校园欺凌?它的危害有哪些?
(1)校园欺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校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2)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侵害了被害人的人格尊严权;破坏了校园和谐、社会秩序;容易使欺凌者成为“问题少年”和“不良少年”;容易使欺凌者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最终危害社会。
2.造成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受欺凌者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内心自卑或性格不合群;②欺凌者受家庭、社会、网络等不良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缺少成就感、同情心;③家庭教育中的专制、放任等现象;④学校教育中的成绩最重要,其他无所谓的唯分思想;⑤社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等。
4.教育部等九部门集中力量向校园欺凌和暴力说“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必要性: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伤害;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
重要性: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等等。
2.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1114人,起诉2337人。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要尊法、学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凡是法律禁止的,我们坚决不做;违法必受惩罚;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
3.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与人为善?
4.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和暴力,我们应该怎样维权?(变式设问:如何斩断校园欺凌肆虐的魔爪?请你为创建平安校园出谋划策。)
(1)当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他人的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2)当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如通过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6为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示例:远离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同学相处是缘分,礼让三分解矛盾;小事不计较,大事共商讨,友爱互助团结好;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师生之间献真心,校园和谐日渐深。
5.为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未成年人分别应该怎 样做?
国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大对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等。
社会:相关部门严格审查、监管图书、音像、网络中的“三俗”文化和暴力文化,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等等。
学校: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暴力”的系列活动;积极对问题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跟踪辅导、帮教活动;等等。家庭:家长要肩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职责;掌握科学的家教理念,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自觉发挥榜样的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
未成年人: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做到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与人发生矛盾时,懂得控制情绪,宽容他人;遇到欺凌和暴力时,及时请老师、家长等帮助解决,必要时,依法维权;等等。6.请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谈谈如 何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心理方面:学会调控情绪,克制冲动,做情绪的主人;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
道德方面: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学会宽容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法律方面:树立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从小事做起,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预防违法犯罪;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学会用智慧和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选择题
1.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是因为未成年人()①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②生理、心理方面都不成熟 ③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④容易受到非法侵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京中关村二小某学生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被同学用厕所的垃圾筐扣到头上并嘲笑,此行为侵犯了该同学的()
A.荣誉权
B.名誉权
C.肖像权
D.姓名权
二、非选择题
4.如果你的同学受到了欺凌和暴力,请你为他出主意? 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欲为;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牙还牙、伺机报复;及时求助老师、家长和学校;及时报警,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见义智为、巧为,敢于和善于同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等等
5.为了有效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发生,学校准备开展一个“珍爱生命,远离欺凌和暴力”的主题活动,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黑板报;法制报告会;知识竞赛;倡议书等。
三、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捆绑烫伤、械斗伤人„„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守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
材料二: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由此可见,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频次密集。
(1)校园暴力行为侵害了受害者的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1)请分析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受欺凌者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内心自卑或性格不合群;②欺凌者受家庭、社会、网络等不良文化及环境的影响,缺少成就感、同情心;③家庭教育中的专制、放任等现象;④学校教育中的成绩最重要,其他无所谓的唯分思想;⑤社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等。
(2)为防范校园欺凌,青少年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②发现欺凌事件,及时揭发检举,敢于和善于同这些不良现象作斗争。
③增强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④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⑤平等待人,尊重和宽容他人,文明交往,建立良好融洽的同学关系。⑥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控制好心理冲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⑦谨慎交友,善交益友,不交损友。(答出4点即可)
6.(2016东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东营市某中学同学在QQ群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几位同学的留言: 悠悠岁月:专项治理校园欺凌是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
心静如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遇到危险,走为上策。
北风萧瑟:我不担心被欺负,我人高马大,只有欺凌别人的份!咱班同学谁要被欺负了,来找我!
微风:咱们学校也经常发生类似事件,预防校园欺凌,人人有责,我们要行动起来,还校园一片安宁。
(1)材料说明同学遇到了什么暴力侵害? 校园暴力
(2)为什么“悠悠岁月”说我们真心需要这样的保护?
(3)进行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说 篇9
育班会
预防和打击校园暴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保障师生人生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为有效预防我校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并结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政教处于第十三周周会课组织各年级开展“向校园欺凌和暴力说‘不’”的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近几年来,关于学生暴力的恶性事件屡现报端,校园暴力频率增加、后果恶劣,防治校园暴力迫在眉捷。此次班会活动政教处认真组织,班主任精心准备,借助丰富的教育素材和真实案例,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从什么是校园欺凌和暴力,说说我身边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以及面对校园欺凌和暴力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三大方面展开讲解与讨论。学生们热烈谈论,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对校园欺凌和暴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做到主动抵制,并勇敢说“不”!
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是全体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开展此类活动,既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和暴力是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告诫同学们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6月26日,河南信阳数百中学生赤膊群殴。
(二)抵制校园欺凌
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
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 篇10
-----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杨万明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频频曝光,如何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教育和社会共同话题。现就校园欺凌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及学校教育的不同视角,对此现象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和警觉,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近年来,校园欺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女生欺凌、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网络欺凌成了新社会现象,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发展倾向,其残酷性、血腥性令人震惊!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受虐致死、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损害其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容易出现心理调适不当引发的过激反抗,而成为新的加害者,或发
展为以暴制暴,最终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欺凌者和旁观者正确价值信念的形成,容易强化其暴力行为。旁观者由于未能阻止暴力恶行产生的愧疚和抑郁感,长期发展会形成懦弱、缺乏责任感等不良人格特征。欺凌者容易发展为社会暴力犯罪者,国内外众多研究数据均表明,校园欺凌者与其他青少年学生相比,具有更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更高的犯罪风险。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印发,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当校园欺凌者由个别中小学生扩展为一个群体时,不能简单将其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品德问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实则更加深刻、更加接近本质。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以防范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校园欺凌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影响性因素复杂多样,只有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刑事政策学等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才能发掘其深层次本质和原因。校园欺凌问题背后既有社会结构、文化、家庭教养等因素,还受人际互动等影响,唯有综合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网络的推波助澜,引发的公众热议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网络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校园欺凌逐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媒体的过度报道、对事实的炒作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过多关注,这容易引发人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错误地以为校园很不安全、充满着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校园欺凌被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推到了舆论的浪尖,成了一个被建构的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参与者、围观者,比如,“熊姐”打人事件一曝出,便引发了公众热议和社会轰动,网民甚至使用人肉搜索,发起屠熊行动。其他校园欺凌案,如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少年暴打、重庆女生被5同学围殴、福建南安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等事件,更是引燃舆论怒火。校园欺凌中众人围殴、扇耳光等凶残行径引发公众对校园未成年学生的热议。这正是网络的推波助澜而引发的,网络是推手。
2.社会关联的减弱,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校园是由人和人组成的微社会。校园是社会系统复杂关系网的一个折射,处于国家、政府、社会关系的焦点上,它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于社会系统的场域。它是由人构成的一个场域,在这一小社会里存在着学校管理者、教师、班主任、学生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由此构成了微型社会结构。校园欺凌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发生的,校园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均是学校成员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同样涉及不同人员,有欺凌者、被欺凌对象,有时还存在旁观者。欺凌者在关系中处于强势、控制、凌驾地位,代表着权力一方;旁观者处于胁迫、依附地位;被欺凌对象处于弱势、受控、被剥夺地位。因此,从本质上说,校园欺凌是由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等构成的,在校园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对受欺凌者身心上的长期伤害或侮辱。
校园里的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校园欺凌是深受群体亚文化的影响结果。学习理论从人际互动视角来解释人的越轨,把越轨看成是对越轨规范和相应价值观念习得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互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校园欺凌者群体常因学业失败走到一起,逃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打架斗殴。深受群体亚文化影响,尤其是同伴的交互作用,原本可能仅有轻微问题行为而对他人和社会不具备太大危害性的学生,也习得了暴力、谩骂等身体和语言的攻击行为,出现了许多以多欺少的校园恶性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多数情况下发生于群体之中,并且欺凌者与被欺凌对象往往是在同龄人或年龄相当的学生之间,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心理学不少研究表明,同伴群体背景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行为特征的相近或者空间的接近而组成小群体,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密切,同伴互动更加频繁,甚至开始出现拉帮结派现象。那些受拒绝的、经常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学生容易与其他欺凌者结成团伙,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增加。此外,学生群体之间的分化和重组对校园欺凌行为也产生影响,从童年阶段向青少年阶段过渡时期,学生群体中的控制力、支配力会发生不断转移与变化,一些青少年学生将欺凌行为作为获取群体控制力和支配力的一种方式,造成欺凌他人的行为。
青少年社会关联的减弱促使其行为失范。特拉维斯·赫西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的关联越薄弱,越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是潜在犯罪人,越轨源于社会控制的弱化。校园欺凌行为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欺凌者与社会联系的削弱。与社
会关联的断裂促使部分青少年学生行为失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样的学生一是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家庭缺乏温暖、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或疏于管教,亲子关系疏远,家长缺乏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引导教育。二是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创造的活动场所不足,使其加入传统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缺乏对传统活动的卷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染上不良习气,不少人结成群体以欺凌弱者为乐,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三是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余活动不断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应试的辅导,学校生活枯燥,部分学生对学校失去兴趣,与学校纽带断裂,出现逃课、逃学现象,向往外面丰富的世界,产生诸如网瘾、抽烟、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在学校则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通过暴力、强索等方式来实现自私本性的满足,出现了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犯罪。此外,校园治安存在漏洞、安全保卫薄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学校缺乏校园欺凌、校园暴 7
力或其他安全隐患防范的报告机制,缺乏校园欺凌处理的有效制度,对校园恶少等问题学生管理监控不严等。
3.社会冲突的表现,教育功利的折射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人的越轨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不仅分化为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呈现两极化发展势头,潜在的社会矛盾凸显,越发尖锐且难以调和,校园欺凌实则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因社会体制不合理带来的主流社会规范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抵制,社会的失范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欺负、伤害、侮辱同类群体等不良行为,社会性、群体性的失范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的越轨和失范。
校园欺凌是功利化社会在教育上的折射。随着社会剧烈变革,社会结构、不同利益群体分化,社会成员对权力、金钱、成功的渴求与日俱增,青少年生活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家庭、学
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巨大的学业成功的期望与要求,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建立起层次淘汰和选拔的机制,学校也被划分为结构等级分明的重点校和普通校,在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一,处于应试教育不利地位的青少年学生受教育淘汰、受社会排挤。闲散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偏远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的学生等群体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公平,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失去了向上流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放逐,长期处于受忽视状况,常常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时候,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校园欺凌行为是这类青少年学生在失序、混乱和扭曲的社会中获取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麻药。第二,成人的社会焦虑和压力转嫁到青少年学生身上带来其心理负担的增大,其担心害怕学业成绩落后而惨遭淘汰,过多的学习负担造成不成熟的身心过早地承受了超负荷的期望和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寻求一个发泄的出口。而对同龄同学进行攻击、伤害、侮辱 9
等欺凌行为,自然成了其发泄的一个途径。第三,学校受功利社会影响,在升学考试指挥棒下,过于关注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则管教不够,带来了后一类群体对学校、教师失去应有的联系,加入到被标签化的其他社会边缘群体,成为校园和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校园欺凌映照社会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的越轨是逐步从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当今社会暴力文化泛滥,例如,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于暴力事件肆意报道、歪曲渲染,部分影视作品中战争、斗殴、厮杀等血腥暴力场面泛滥等。尤其是网络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引发其对暴力的模仿,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偏差,出现各种暴力伤害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防范策略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预防和治理也应该基于社会综合性视野,多管齐下,采取广泛的社会预防措施。需要
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于社会良性运转和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结合社会系统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进行综合治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佛朗茨·李斯特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要想从根源上防控校园欺凌现象,根本在于制订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给予特殊青少年学生以特殊保护。
1.加强关注引导,做好舆论导向
近几年,人们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不少校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认为,校园欺凌现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未能完全意识到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性,缺乏必要的惩戒,放任不管,对被欺凌学生的平等保护远远不够。另一种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过度渲染和夸大,认为校园安全形势极其恶劣,校园恶少罪大恶极,必须进行严惩。这两种态度均未理性而正确地对校园欺凌现象加以认识和理解。
制订积极有效的社会防治策略,必须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关注。一方面,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不应被夸大其词,甚至扭曲恶搞以吸引公众眼球,防止“孕妇效应”(一种心理投射,即偶然因素随着人的关注而不自觉地被视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和学生的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德。大众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作用,提高民众维权意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观念。应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人身安全的保护,对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使之形成一股社会风尚,培育公民自觉意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要做好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理性关注,防止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非理性,既要认识到欺凌与暴力行为是部分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现象,又要进行有效干预,平衡好对未成年加害人和被害人的保护。
2.控制暴力文化,改善文化氛围
首先,对各类大众传媒传播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要给予必要的打击,通过惩罚性措施进行有力控制。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将影视节目分级分类,限定不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节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非法生产、传播暴力文化,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社会暴力文化的传播,降低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其次,合理引导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远离不良亚文化,社会各界要帮助青少年在健康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校园暴力文化进行有效疏导,以教育、引导为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创造有益于培育积极亚文化的条件。
再次,优化社区环境,改善社会文化氛围。青少年学生深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治理中加强学习与
生活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增进学习和生活社区环境的统筹管理,特别是注重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的改善,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宿舍里的矛盾,消除危险性因素,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免收侵害。此外,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增设生活与娱乐设施,满足学生生活、娱乐需求。同时,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加强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各区域的巡查,保障学生的安全,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欺负侮辱等行为。
最后,转变功利主义社会文化氛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纠正对智育的一边倒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对“唯分数是举”的功利主义教育取向,转变对差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修复校园恶少断裂的“社会腱”。同时,通过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引入教育矫正积极因素,以加强依恋、14
提高认同、巩固信念,改变其长期受排挤、被孤立的状态,帮助他们迅速回归主流社会。
3.化解矛盾冲突,增进人际互动
孩子行为的失范是社会失序的反映,孩子有着什么样的行为,深受成人世界影响。如果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平、非正义的混乱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孩子世界能够呈现出有序、良善的状态。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重构社会秩序,建立清朗有序的社会。社会学家涂尔干和默顿都极其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认为有序的社会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理社会失范。我国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合理设计,健全法律、道德、制度规则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平衡各方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整体,社会中的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往,以此构建起人和人的联系。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忠恕之道”,在人际交往中懂得相互理解、相互
包容。因此,社会秩序的和谐,尤其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增加社会个体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只有社会冲突缓和与社会成员关系和谐,才能使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逐步学会友善相处。建立友好同学关系,进行同伴交往时才能领会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爱自己、爱他人推广到爱世界万物,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才能得以根治。
4.整合主体力量,建立矫正教育
存在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中,部分学生轻微的不良行为经过班主任与教师的教育转化,可逐渐得到矫正,对其他学生和对学校及社会不会构成危害。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极其顽固,单纯依靠说服、感化和教育已经达不到效果。这类群体成为校园恶霸,结成团伙,欺负、殴打、辱骂同学,破坏学校的校规校纪,而学校又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有效管理,建立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制度,破解校园欺凌困局。
对行为轻微的加害人,应由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师进行训诫和必要的教育惩罚,公安部门责令家长严加管教,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在社工帮助下,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矫正教育和家庭辅导。对经常欺凌同学并带有其他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必要时由少年法庭作出裁决,可以通过收容感化措施进行教育,探索少年收容感化制度,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少年收容的有效经验,设置少年收容感化场所,以教育为中心,医疗、心理、劳动等其他措施为辅助,对校园欺凌者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已触碰刑法需负刑事责任的欺凌加害人,可推进行刑的社会化,由社区矫正机关对其进行心理、危险性因素的评估,进行分类教育,尝试个别化矫正,引入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其进行监督、教育、帮扶和管理,增强教育矫正效果。
5.完善社工服务,构建支持网络
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当教养不当出现不良行为以及受到欺负和侮辱时,需要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帮助,避免更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完善社工服务,帮扶欺凌加
害人与受害者。一方面,构建对校园欺凌加害者教育帮扶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增强对欺凌受害者的援助,完善校园欺凌报告和援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社会援助机构以及欺凌受害者心理辅导室,为受害学生提供援助,一旦遭受欺凌,可直接向欺凌援助机构进行求助。
校园欺凌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需要完善社工服务,需要专业的方法、专业的人才和专业化的运作。第一,在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基础上,注重管理规范的科学性、实效性,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在对欺凌者进行教育矫正、对受欺凌者进行援助的社会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强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第二,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专业化组织和专业人才,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关爱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氛围,增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三,加强校园欺凌者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辅导,在社区中可依靠社会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创造义务劳动、社区公益等机会,帮助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此外,依托社会矫治力量,加强
对校园欺凌者的社会帮教,尝试“一对一”式教育辅导,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及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教育服务、心理辅导、情感支持,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和人际等压力,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6.加强群防群治,提高防控能力
随着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空间的拓展以及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公安机关和校园保安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任务。虽然政府有职责保障校园安全,但是校园安全的维护、学生欺凌现象的预防和治理不能脱离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宣传动员难以发动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到校园欺凌的预防中,依靠公民的道德感和奉献意识不足以形成强硬的力量。因此,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就需要拓展视野,创新社会参与形式。在市场经济下,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尝试建立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如有专门公司提供有偿服务,学校通过与专门的防范公司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当前我国像这类的保安公司主要服务对象虽已深入各单位,然而主要服务内容集中于预防盗窃等违法犯罪。中小学校园绝大部分也配备了保安人员,然而配备比达不到要求,对于校园欺凌这类不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治理也很少列入其工作职责范围。推行民营校园欺凌与暴力防范机构,将其作为辅助性的校园安全维护力量,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具有较大意义。当然,对于校园安全保障的市场化运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管理规定,规范运作,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与监督制度。此外,建立多主体校园警务系统,联合校园警务部门、保卫处、校园警察、保卫干部、专兼职校园保安等协同力量,共同构建校园安全工作体系。工作特点由原先的以暴制暴转变为教育、协同和沟通,排除危险性因素,预防学生之间的欺负侮辱、暴力伤害等事件,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动校园外部的家长、社会公众等力量的参与,建立合作型、开放式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模式,打破校园欺凌预防的对抗式和僵硬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柔性的教育转化。
预防校园欺凌暴力心得体会 篇11
多年来,与知识教育相比,我们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失。虽然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内容相对简单,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除此之外,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而规则意识正是在不断矫正错误的过程中被强化的,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对一些家长来说,也需要改变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提高对子女规则教育的重视,不能把这一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总之,应该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则及其教育体系,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未成年人的心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个内容详尽而具体,且含有相应后果模式的行为规范,让学生养成底线意识,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不能接受的,以及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比如有的国家对幼儿园至5年级学生,以及5年级至级的学生,分别设定了60类和62类禁止性的行为,其规定极其详尽,包括推碰他人、投掷物品、向他人吐唾沫,等等。同时,每条规范都设定了学校的多种指导干预措施,以及可以适用的处分,比如学校教学员工予以告诫、逐出课堂、勒令停止、开除,等等。
由于校园欺凌事件涉及较多学生,在案件的处理上,学校应该占主导,同时应该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学生的权力。在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框架下,对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必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有效的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更有规则意识、校园更安全。
根治校园欺凌,适度法律介入不可少。
与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相比,我国当前对这个问题的治理还显得十分滞后。不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反家庭暴力法》,都旨在解决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施加暴力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之间实施的暴力、侮辱行为却都没有涉及。我国对暴力侵害、妨害自由等行为的法律惩戒标准过高,比如只有造成人体轻伤、非法限制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才分别构成刑法上的故意伤害罪和非法拘禁犯罪,对于侮辱、则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罪并且该罪必须要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自行去法院起诉。校园欺凌上升到《刑法》的少之又少,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最高处罚标准是行政拘留十五天,且该法同时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应当说,基于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心智上的不成熟,法律在对他们进行处罚时进行额外的保护,有其正当和可取之处。但问题在于,受到校园欺凌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同样需要保护。保护未成年人不应该片面化,更不应该异化为对不端行为的宽纵,免受同龄人的暴力欺凌和伤害同样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主题。
立法问题之外,更为普遍也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学校不希望法律的过多介入。出了校园欺凌事件,不到万不得已,学校很少会选择报警求助。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久而久之,校园似乎成了法外之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反而成为滋生校园欺凌的温床。
除了惩戒威慑,我国法律在预防校园欺凌、构建校园安全保护网方面也鲜有作为。中小学生因为社会经验匮乏、身心发育不健全,遭遇暴力欺凌时往往缺乏应对、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如果社会不能提供帮助,不能消除被欺凌者的心理恐惧,那么校园欺凌的阴影就无法彻底扫除。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校方和有关单位的救护责任标准化、法律化,让管理不善、监护不周者承担轻则民事、重则行政甚至刑事责任。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建立“联合部队”。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发挥主体作用,这是必须的,学校是担当学校安宁、和谐秩序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制定完善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等等,但是,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联合部队”。
这支联合部队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家长部队,孩子在学校欺负人,家长是责任担当人,对于暴力孩子的家长,我们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让孩子走出暴力阴影,家长部队很重要,直接关系暴力孩子的转化。二是社会司法部队,就是我们必须在校园建立校园警察,一方面,对校园欺凌现象形成震慑;一方面,及时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制止。同时,我们要建立司法教育强化培训班,对暴力孩子进行强制教育。三是铲除社会暴力文化部队。校园欺凌诞生的土壤来源于社会暴力文化,如暴力影视暴力文化,游戏暴力文化,暴力文学,等等,我们应该建立一支铲除社会暴力文化的部队,对于有暴力文化的影视、游戏、视频、文字进行清除,铲除校园欺凌诞生的土壤。
【反对校园欺凌 远离校园暴力简报】推荐阅读:
反对校园欺凌法制讲座09-22
维护校园秩序反对校园欺凌演讲稿09-07
反对校园欺凌主题活动08-20
反对校园欺凌领导讲话稿09-14
反对校园暴力倡议书怎么写09-07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案例08-20
反欺凌校园暴力10-06
校园欺凌暴力事件10-15
远离校园欺凌主题班会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