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

2024-06-20

《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精选12篇)

《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 篇1

[《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

窦桂梅是我们崇拜的语文老师,但是却感染着无数我这样的其他课任老师,《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

一、心态阳光

境由心生。我们身处教育这一行业,虽有不少不足、不公平之处,也应该正视之、泰然处之,并且要有乐观的心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对于改变不了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改变我们的态度,然后去享受生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活在当下,即对自己的现状满意,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要学会感恩,要学会理想与现实的加减法,使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

二、专业尊严

要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三块组成:掌握教育学、有宽泛的人文视野、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去了解自己,搞清楚自己应该集中精力弥补什么,集中精力改变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途径是“内生型”,我们应该自我剖析、自我澄清,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

三、教学风格

有特色的教师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没有特色。究其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导致教师缺少一个宽容、宽松的环境,令教师们不敢去尝试建立自己的风格,只能围着分数棒转,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成长与培育风格的大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们的专业水平刚刚成长,就要面对学生是否接受、领导是否肯定、同行是否理解的问题;如果参加比赛,还要面对评委老师们能否首肯的问题。而目前的评委们,可能会出于对新风格的把握不定,或自身水平的局限,或为了规避风险,一般要求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评委们只是按照时尚的理念或个人的印象给授课教师打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更全然不顾教师的个人特点。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把自己当作体现某种理念的工具。

那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教师的自身素质最重要,教师要找到独特的自己。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一定是有风格的,读后感《《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一个有特点的教师,能赋课以智慧,融教学以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才能拥有风格。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涌动着的智慧和激情。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好好读书,结合实践,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放进教学中去,切忌成为“教学机器”。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四、教育制度和教育公平

窦老师去日本访问,对比我国的教育,我们有着诸多的不合理之处,究其原因,是教育制度的缺陷。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教育公平。日本对任何一所学校的投资都是一样——国家出80%,地方政府出20%。而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则提“集中资源,打造好某某学校”,人为设定重点非重点、示范非示范学校。我国的高考政策也是存在严重不公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和农村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和录取率不公平的问题,我们江苏考生要比北京考生多出好多分才可能进北京的大学。教育收费问题,每年八九月中央电视台的“圆梦行动”帮助了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没有被发现而无缘大学校园。有时不免令人感叹,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命运就取决于你的出生地!教师待遇问题,日本对教师实行的是公务员制度,而且,无论是教授还是小学教师,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年终的奖金不同以外,其他完全一样。而我国却存在着教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工资低,而且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我们教师必然要考虑生存的问题。不能要求别人饿着肚子喊“扎根、奉献”,这是很恐怖的。另外,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要发挥社区的力量,推进教育的发展,也要提高居民的素质来促进教育的发展。所以,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不能是教育自己在不停的闹腾,首先要去“改”家长、“改”社会——把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学习意识、思想观念提高起来。要让整个社会好好弄清课程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改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毕业后的就业率上的现状,不然的话,人最终要被异化为一台只想着挣钱的机器。

五、关于阅读

窦老师在书中字里行间,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文科教师,阅读经典文本很重要。而理科、管理的教师也应该阅读人文、哲学书籍。我需要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玫瑰与教育》一书读后感 篇2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我确信的一点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若各位教师把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当做送玫瑰花给学生一样,那送者与受者岂不是都可以沉浸在玫瑰的芳香之中了吗?我总结了一些“送花”的技巧,与您共享。

一、“玫瑰教育”的交流原则

“玫瑰教育”秉行“送花”的交流原则,“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学生品行。

在父母和教师中间普遍流行的所谓“正常”语言,如责备羞辱、道德说教、命令指使、嘲讽奚落、训诫指责、威胁利诱、评价预测等等,都足以让孩子发疯或逐渐变得冷漠、粗俗和丧失人性。通常,我们并不在意自己对学生是接受还是拒绝。然而,这一差别对学生却至关重要。期待与学生改善关系的教师需要放弃过去那种一律拒绝的语言,学会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就必须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只有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产生美好的想法。那么,如何去做呢?

每学期学生都会评选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和最不喜欢的教师。是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被最受欢迎的教师奉为黄金法则,而最不受欢迎的教师却与之背道而驰呢?最受欢迎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就事论事,而最不受欢迎的教师却总是攻击学生的品行。于是,两种不同的做法就造成了有效教育与无效教育的差别。

1. 一个学生把颜料弄洒了

就事论事的A老师说道:“噢,我看见颜料洒了,我们得弄些水和抹布过来。”攻击学生品行的B老师却说:“你真是笨死了,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2. 一个学生的英语考试没有及格

A老师就事论事地说道:“我很关心你的这门功课,你需要有所进步,我能帮你吗?”B老师却攻击学生的品行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怎么会考试不及格呢?最近偷懒了吧,看来你得好好埋头苦学一番了。”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A老师始终对学生传达了关心和爱护,B老师却引起了学生的焦虑和怨恨。前者有助于解决问题,后者却在制造问题。“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学生的品行”正是交流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所有交流。当这一原则被运用于课堂交流时,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方式就会改变,例如愤怒的方式,提出要求的语调,批评或表扬学生的态度,以及说话的艺术等等。

二、“玫瑰教育”的生气艺术

真诚如实地表达内心,不假装耐心,恰当地交流、表示愤怒而不带侮辱性。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拥挤的课堂,学生无休止的提问,还有突发的危机,教师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生气的情况,但教师也不必为此感到内疚。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他应该清楚自己的情感并尊重它们。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即使在生气的时候,我也不对学生进行冷嘲热讽。我对自己说,既然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你能做的就是尽量减轻事情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再大的裂缝也是可以弥补的。”

聪明的教师并不惧怕自己愤怒的情感,因为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他知道生气的艺术在于不侮辱别人。即使在学生的挑衅之下,他也不会冲动地对学生破口大骂,他既不攻击学生的品行,也不评价学生的言行像谁,将来又会有怎样的下场。生气的时候,聪明的教师也会表现得真实。他描述他所看见的、他所感受的以及他所期待的。他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进行人身攻击,他懂得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控制。于是,他通过运用“我”的语言来保护自己的学生。例如:“我很生气”、“这太让我生气了”等等。这些言语要安全得多,远胜于说“你这个笨蛋”、“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以为你是谁”。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正在打闹喧嚣,乱作一团。老师有意识地避免了对学生进行侮辱和攻击(“这里不是鸭子市场”、“你们真是一群野兽”)只是坚定有力地说:“你们制造出来的高分贝很让人受不了。”于是,喧嚣渐渐地平息下来了。有些学生喜欢恶作剧,比如等前桌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会偷偷把那同学的椅子挪掉,这样前桌同学坐下时就会摔倒,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课后找恶作剧的这位学生单独谈话:“我看见你做的事情了,我非常不安而且生气,以后绝不能再开这种玩笑了,这样会伤害别人的。”这样就避免了在课堂上对这位学生的有意羞辱:“你疯了吗?”、“你会伤害到你的朋友的。”、“你真是一个残忍冷酷的小孩。”

当教师生气的时候,学生一般都会集中注意力,洗耳恭听。这是教师运用丰富语言表达自己愤怒的独特机会。表达愤怒的字眼虽多,但要学会使用它们并不容易。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完全依赖于运用表达不同愤怒而又不带侮辱性的语言。在学习这些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恪守的黄金法则是:可以愤怒,但不可以带侮辱性。

由此可见,恰当的交流不仅能改善教学,而且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教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因为学生能学到多少有赖于教师教学的风格。一位好教师能敏锐地探察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做好恰当的交流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对孩子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了不起。”凡是评价性的表扬都尽量避免。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益的。它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依赖和自卫。这与孩子的独立自主、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等品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方法。

1. 表扬的过程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表扬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学生说了什么;学生对自己说了什么。我们应当对学生表达我们对他的努力、帮助、所获成就的喜欢和赞赏,然后由学生本人对自己做出判断。如果我们把学生值得赞扬的事连同自己的感受一起真切地表达出来,学生就会对他们自己形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印象。

一位学生小艾帮老师把图书室里的书整理了一番,老师要避免对她说这样的话:“你做得真好,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你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图书管理员。”聪明的教师是这样描述的:“现在所有的图书都放得井井有条了,同学们来找书的时候方便多了。整理图书可不容易,可你却做到了,谢谢你,小艾。”老师对小艾的肯定使得小艾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老师喜欢我做的工作,我干得真不赖!”

小冬写了一首诗,描写她对冬天里第一场雪的感想。老师表扬道:“你的诗正好说出了我的感想,我真高兴在你的诗里看到了我自己的感觉。”小冬的脸上出现了甜蜜的笑容,她转过身对她的朋友说:“A老师喜欢我写的诗,她觉得我很棒。”

要使你的表扬有建设性,那就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功以及我们的感觉,千万不要评价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2. 创造性的表扬

一旦教师放弃使用评价性的陈词滥调(比如“好”、“了不起”、“真棒”、“好极了”等等),就会立刻学会更加生动积极地表示感激和肯定的语言。下面是几个例子。

元旦前夕初一(3)班要开一个晚会,小明为此特意写了一个短故事,老师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老师在小故事后写道:“我喜欢你写的这个故事。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就像一场游戏一样,既有趣动人,又生动形象。”这样有益的表扬足以让小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再写新故事了。

教师不给学生的作业打分,而是改用描述性的评语:“珊珊,你的英文书写很工整。”、“小津,你所有的单词拼写都正确了。”、“林达,看来你已经掌握乘法的运用了。”、“小河,我很高兴看到你写出这么有创造性的句子。”

运用赞赏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表扬无疑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推论,足以让学生高兴地回味教师的话语并备受鼓舞。这种风格的表扬人方兴未艾,学生留下长久而牢固的记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结论性的表扬常常被看做是一种威胁,不仅不会令人感到愉快,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产生恐惧。这样的表扬会让学生备受压力,引起反感和逃避。所以应当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尽量避免这种有副作用的表扬从我们的嘴里出来。

三、“玫瑰教育”的鼓励故事

教师经常询问心理学家:怎样才能鼓励孩子学习。答案是:让他们的学习有安全感,即使失败了也不用怕。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孩子对失败、批评和出丑的恐惧。优秀的教师会使孩子不怕犯错误。消除孩子的恐惧就能使得孩子跃跃欲试,欢迎犯错误就能鼓励孩子勇于学习。

1. 鼓励的座右铭

为了诱导学生学习,一位老师让他班上的孩子讨论失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孩子们说出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害怕丢脸的痛苦。讨论的结果,是师生共同总结了一套鼓励的座右铭,引导大家的生活和学习。这套座右铭被特别显眼地写在教室的墙壁上。

如: (1) 在我们班上允许犯错。 (2) 犯错并不可怕。 (3) 犯错就是教训。 (4) 你可以犯错,但不能知错不改,不能老为此错误忧心忡忡,不能推诿过错。 (5) 有错必改。 (6)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7) 不要有失败的想法。

2. 个人信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用下面的故事对鼓励孩子的信条加以总结:

有一间狭窄的阁楼失火了。消防队员们冲进现场救火时,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仍然在沉睡。他们努力想把他搬下楼梯,但是却搬不动。他们正要灰心地放弃时,消防队长恰好赶到,他说:“把他叫醒,他自己就会救自己。”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清楚。处于厌倦沉睡状态的孩子,是无法被用意良好的救灾人员拯救的。必须唤醒他们的潜能,他们才能救助自己。

鼓励是一门艺术。教师和父母可以用尽各种办法诱导孩子学习,就像引诱鱼儿上钩一样。但是,切忌用羞辱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否则,很可能好心办坏事,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有益的例子举不胜举,我相信同行有更好的办法与学生相处,其实,你我皆知:赠人玫瑰,又岂止手有余香。只要用关爱交流,用真诚沟通,用情谊浇灌,让世间的真、善、美成为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谁还会感到不幸福呢?漫步在芳香之旅中,教育就不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是一门蕴涵着无穷魅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罗恩·克拉克.优秀是教出来的 (美)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张民杰.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美) [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3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 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4

王艳艳

我一直不是很喜欢读大部头的书,特别是说理性的,更是不愿意读。但自从调入四小接手一年级以来,我在教学中遇到了种种的问题,心中的疑惑迫使我去寻找这迷茫中的突破口,带着求知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犹如一盏导航灯,引领我走出教育的误区。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名师的经典著作之一。窦老师经常这样激烈自己:生命的能量释放就好比开花,意志是根。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小字:“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过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名教师,不过是一朵不被人关注的小花,教师的成就被关注的几率何尝的小呢?但是我们仍然要孕育,仍然要盛开,因为我们工作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给予了别人多少。

通过读《玫瑰与教育》我懂得了教师存在的意义,教师要做“内生”型的教师,坚持不间断的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读的书多了,在用到时就不会觉得手足无措,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不管这种提高是否得到关注,但

自我的心境提高了,教学就不再是乏味的,百无聊赖的工作,而我们变成了那散发着迷人芳香的玫瑰。

窦老师还提到孩子的心灵需要教师悉心的呵护。“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每个孩子的心都是纯净透明的,作为老师不应该给任何一个孩子扣小帽子,贴小标签,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爱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不管他接受能力好还是坏,都要让孩子相信他是最出色的,让其所有的潜力在恰当的时机都能全部发挥,我们也就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所在。

窦老师讲到:“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了。”

教师是最平凡不过的岗位,但是我们极少将这一平凡的职业做到极致。在窦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的成长道路;看到了一个教师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奕窦老师的这种心态来工作,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不平凡的教师。我们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自认平凡,如果我们抱有一颗平常心,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那么我们所付出的就是最伟大的事业。

书中,窦老师还强调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有一样东西比成绩还要重要,那就是品质。现在,全国上下都提倡孩子学习国学文化,利用古文的背诵来陶冶学生的身心,使其具备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不得不说,孩子由于环境及早期教育的不同,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致使学生的成绩也千差万别。但是作为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成绩,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摘除眼镜看待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我觉得挽救一个后进生比培养是个优等生还要重要。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5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着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于《玫瑰与教育》的读后感 篇6

没想到的是窦老师初写作时会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下句、下段的意思就突然冒出来了。书中写道“当我开始真正进行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有时甚至会有一种羞耻感,产生永远与笔告别的念头。”实在没想到一位教育专家刚写作时也会是这样,以前总以为她们提笔就来,有一定的天赋,故自己常常拿这做自己写不出好文章的理由,也常常用这来安慰自己――没有天赋,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看来我是大错特错,不是写不好,而是疏于动笔,没有把写放在心上。正如窦老师所说: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罢了。

鲁迅先生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看来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的。此时我也告诫自己:拿起笔,别遗忘了它。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省察。

朱永新《新教育》一书读后感 篇7

就在我对新教育感到迷茫的时候,我读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作者对现今教育不同方面的深思与追问,引经据点,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它就象灯塔一样引领我走近新教育,解读新教育。在他的书中,我明白了理想的德育应该架设“德育合力网络”,筑起学生“人格长城”,让道德教育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我也听到了他对理想智育的呼唤:“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儿童不需要分数”。在书中我也领略了理想体育的魅力,经历了理想美育“幸福的战栗”,在他理想的劳动教育中明白了“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书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天堂DD理想的学校,这是人才的摇篮,人格的殿堂;我看到了理想的教师,他们自信自强、追求卓越,他们充满爱心,创新合作;我看到了理想的校长,他们胸情宽广、以人为本;我还看到了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如此美轮美奂的教育之梦,有谁不为之神往?我情不自禁想去追赶这个理想的教育之梦!做一个契而不舍的追梦人,用自已的生命去擦亮新教育的火花。

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去做,就能成功。我知道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身体力行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一个理想的教师是我行动的目标。

虽然做老师已经十几年了,但是总感觉以前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总是过于严格,用自己的严厉慑服学生。如今,这种震慑只会加深和加宽我们和学生之间的鸿沟,永远使它无法复平。朱老师告诉我们,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学生铭记终生,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他们虽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教育得法,每个人都是有希望的。我对学生也充满爱心,但因为有时我的严厉学生无法体会。其实爱的表达也需要正确的表达方法,也要讲究对话的技巧。读了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的教师。一个教师的成长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永新博士给想做教育有心人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天写教育日记吧,把每天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记下来,自己和自己对话,这种领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坚持写教育日记,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朋友。其实我们学校已经将这个建议付诸行动了,教师博客的开通,让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文字的精灵,丰富的情感,思想的火花,我们都在自己的博客中非常快乐健康的成长,真的是拓宽了视野,感受了激情,学有榜样。但回想自已,却有些汗颜,虽然在这几年里也记下了一些教学随感,但因为恒心不够,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客观的藉口而疏于动笔。今天,新教育给予我动力,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从现在起我要挑战我的恒心,磨练我的意志。让“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成为我的座右铭吧。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篇8

张爱玲,民国女作家,善于描绘灰暗的闺房,善于捕捉人情冷暖,善用贴切的语言描写人物内心的暗涌,用她独有的犀利的洞察力将她笔下的人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老实说,刚接触她的文字时,很多都不懂。阅读过一遍之后,往往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然而,即使不懂,却也会觉得她的文字会给我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让我透不过气,但又不可否认,黯淡隐秘的人性心理,在她笔下都能让我们看到实质,她用她的笔对人生轻描淡写,却让我们有着刻骨铭心的感触。让我觉得,只有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最初听到的她的一篇小说,莫过于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其中最经典的一段文字,我想大概是说出了大多数男子的心声吧,不然何来经典,“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大有钱钟书的《围城》中“外面的人想进来,进来的人想出去”的味道,大概是人们在爱情或婚姻中都有一种“得不到更为珍贵”的心理吧。

男主人公——振保的生命里就有这样的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情妇。他的事业,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他的感情在我看来却是失败的。全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和心中的红玫瑰娇蕊一番爱恨纠葛后分开了,而多年后再次相遇。面对时间涤荡过的娇蕊,他却会忍不住哭起来。初看时是错愕的,因为我沒想到振保竟会哭起来,后来每看到这里,都感到深沉的悲哀。以振保的性格来说,他会流泪已有点匪夷所思,而且还是在公共场所,所以看过这段描写后不难感受到他的伤感,也许,他对娇蕊还是有过一点点真心。但别人的经验永远只是说教,自己那点哪怕是不带血的教训,也是铭刻于心,永难释怀的。就像多年之后,佟振保与王娇蕊的重逢。那是一种发了福的、略显憔悴的、沾着脂粉的、俗艳的、苍老的美丽,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打扮要漂亮,但终归是败给了岁月,以及生活。却也就是从这样的一种面目全非

中,振保读出了娇蕊的勇气、淡定、坚硬和担当。娇蕊对振保说,“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所以„„”,她又接着说:“年纪轻,长的好看的时候,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到后来,除了男人之外还有别的„„”过去的事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她胖了,憔悴了,连她的艳丽也因此显得俗了;然而她到底学懂了爱,那些岁月也就不枉过了,甚至可以抵消她的荒唐和伤痕。但振保和他的妻却始終沒学会,也许有生之年也学不会。烟郦太懵懂,仍完全停留在旧世界里,“她爱他,不为別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男人是她的。”也许我不能否定这是爱,然而她并不是以振保为一个有着某些特点和个性的人来爱他,她的爱是义务性的,只因为社会要求她爱丈夫而产生,那个人不过碰巧是振保罢了,如果她嫁的是另一个人,她还是会一样地“爱”他,就为了这点她的丈夫嫌恶她。而振保则是太会算计,他不会为爱情押下他拥有的东西,宁可留守在他稳固的世界里,做那里绝对的主人,即使割舍的是爱情也在所不惜。多少年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向前,向上,为了得到旁人的赞许,在名誉和地位的阶梯上锲而不舍地爬,而他的确成功了,小说开头就描绘了他那人人羡慕,无懈可击的世界。对他而言,其它的一切不过身外之物,就连他自己的眼泪和感动也是身外物。锥心的痛苦,他沒有尝过,然而他也不曾得到真正的快乐,只有敢于付出和接受爱的人才能体会的快乐。在爱情里他永远只能是一个懦夫,也因此他妒忌娇蕊,妒忌她受伤后居然还有爱的勇气。他赤手空拳打出了天下,一切如愿以尝,后半辈子卻蓦然发现,原来他从沒有真正活过。对于振保,我认为可以理解却不能原谅,这样的男人爱的太自私也太虚伪,他娶烟鹂,于是烟鹂就成了他的看到的蚊子血和饭粘子,他再遇到娇蕊时在公车上哭了起来,哭什么呢,是在后悔以前的选择?还是后悔曾经不懂的珍惜?这大概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如果娇蕊当初和他在一起或许也要成为蚊子血和饭粘子的话,那么这样的男人还值得被爱着么?永远都在后悔和遗憾得不到的,麻木冷漠就在眼前的,真是讽刺,这真是一个笑话。

或许,爱情就是一个巨大的弥盖人心的童话,是一个个并不壮烈也并不美丽的悲伤的故事。就像被娶回家的玫瑰早已经枯萎了,变了样;而没得到的玫瑰却永远在心口绽放。陈奕迅的歌中不也是唱出了这种无奈么:“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篇9

你能强烈的感觉到她的爱憎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她不加赘述。她写故事不添油加醋,故事里也有人生百态世间疾苦,她只是平静的把一切叙述出来,不惊扰一潭死水一样的丑恶与美丽搅在一起的世道,她无心去粉饰太平。她的故事都是悲剧,她笔下的女子都是风华绝代的,美好的女子却因为诸多原因搅和始终得不到幸福,那些女子如圭如璋,爱玲偏不给她们一个好的结局,生生要把她们的一生写成悲剧。我不怪她心狠,我理解她,大时代背景决定发展的趋势。旧时代的女子注定是牺牲品。我们说爱玲笔下的女子结局悲惨,我们不忍,那么那个时代真实发生在女子身上的不幸,我想比小说更加残酷和现实,悲惨更甚,无数真正生在旧时代成为牺牲品的女子,她们呢,她们又何其无辜!所以我赞成爱玲的做法。出于同情和不忍心而给那个时代的女子安排一个好结局,于那个时代的女子毫无意义,不过是在帮那个旧时代开脱罢了。不如尊重事实,把一切照实写出来,在故事里真实的呈现那个时代的缩影。

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更加震撼人心。张爱玲的耿直与潇洒我叹为观止!她说:“生命是件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揭穿了人性的丑陋,但要是我,我情愿苟延残喘我也惊惧于去一把掀起命运的遮羞布。说到底,人性深处如此复杂荒唐,我是真的害怕,情愿能拖一日是一日。但爱玲呢,她几乎是毫不犹豫的,一把掀起了人的遮羞布,去直面赤裸裸的人性。她如此黑白分明,我读她的小说,没有特别读透,但我仿佛理解了她,这个民国奇女子,我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她的勇敢执拗坚持与抗争。同是女子,我理解了点她。自知成为不了她,我敬佩她!爱玲没有替小说里的女子粉饰太平,因为悲剧就是悲剧,不如从容的讲出来,何必多虚伪的一举呢,反而亵渎了那些女子。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作文 篇10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他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他是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情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心,口问口,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佟振保是中国男性(书生气较重的男性)的典型代表,家境不是特别的好,是靠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赤手空拳打出的天下,因此对他现有的财富、地位等,他异常的珍惜,遇到任何有损他名誉的事情他会本能地想到保护自己。甚至可以说是“理智”的分析利弊,在面对红玫瑰王娇蕊时,他明知朋友妻不可欺,却还是明知故犯,当王娇蕊向丈夫摊排时,他却不敢接受王娇蕊的爱,他自私、虚荣、懦弱,面对这种男人,女人得到的下场只有如王娇蕊那样的痛苦和饱经伤害。对于他的妻---夏烟鹂,他有的只是责任而没有爱,他早已厌倦了她,他不过是他拿以躲避王娇蕊的挡箭牌,烟鹏的婚姻生活是可悲的,与她交流的只有收音机,无线广播,她没有经济来源,她也爱着振保,因此她虽饱受冷落,但还是不停地为振保说好话,在她看来,振保还是个负责的,善良的丈夫,她不会与人交往,一直活得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同样作过出格的事情,振保可以允许自己去宿娼,却不愿意自己的妻子与人通,这种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和观念,在现在的男人身上也依然存在着,振保由此变得暴躁易怒,但他却是一个有学识,有文化,在理智和情感上懂得拿捏,始终是以理智占上风的人,他又重新做人,对家庭、妻儿负起了责任。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1000字 篇11

红玫瑰之恋

1.开始:娇蕊和振保在明知不合理的情况下热烈开始,开始的那么不顾一切!似乎从不担心结果是否可以承受。二人都很自信自己不过是在游戏人生,各自都有驾御感情、驾御世俗的本领。

2.过程:绝对的浪漫唯美,但是渐渐地各自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红玫瑰要的是美好的爱情,甚至愿意牺牲声誉和家庭,天真的认为只要搬开丈夫这块感情的绊脚石,一切就会完美,因为她自信自己有驾御感情的本事,并且勇敢的去做,而振保虽然爱红玫瑰,却依然选择明哲保身,他内心把红玫瑰与白玫瑰区分的很清楚,他需要的是有白玫瑰的家庭还有一切利己的名利声誉,所以值得割舍的就是红玫瑰。

3.结局:对于男女主人公思想的分析,结果显而易见,红玫瑰为了想要的爱情首先放弃家庭,放弃一切不一定值得;但是振保却不领情,毫不犹豫的选择决裂,按照自己想法得到了白玫瑰和名利声誉,至此,美好的爱情最终就这样以悲凉无奈的结局收场。

白玫瑰之情

1.开始:白玫瑰要的是一辈子,现在好将来更要好,简单平淡,似乎过于世俗!振保要的是让他安心的、圣洁的、被世俗认可的想象中的完美的白玫瑰,这样的女人才是适合自己的妻。

2.过程:在张爱玲的笔下很难感受到这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什么激情浪漫可言,乏味懦弱的妻,无尽的家庭琐事,在外人面前笨拙的维护自己丈夫的白玫瑰;不安分的、内心永远凄凉空虚的振保,虽然如此的不满足,但却从未想到过放弃,只是因为烟鹂是自己想要的那朵白玫瑰。

3.结局:在丈夫眼中如此乏味的白玫瑰,长期得不到为人妻应有的的尊重和爱,渐渐的也变成了红玫瑰,不过,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那个佝偻着、有着苍黄脸的裁缝的红玫瑰。振保难以理解并且内心深处不情愿承认这个事实,巨大的失败感!这时振保再见到可称之为俗艳的为人母的娇蕊,而且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的不幸福liuxue86.com,妒忌难过落泪的居然是他而不是她!内心的妒忌和强烈的失落感汹涌而来,这样的打击是振保这样自信可以驾御感情、驾御世俗的男人所不能承受的,真正尝到了苦涩滋味的他选择了更加的不尊重来报复,以此来证明自己!其实只是在报复自己!烟鹂此时的选择却没有违背开始时的意愿:一辈子。不离不弃,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终于,振保彻误,真正的认真做回了好人!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篇12

天真率性的玫瑰,美艳动人的娇蕊,人淡如菊的孟烟鹂。还有最合理想的中国近代人物振保,集“事业成功,为人周到,坐怀不乱”所有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对男人的一切标准。但这个男人外表绅士内心迂腐,他是把女人分了类别的,正经人和坏女人。这架驻在内心的天平终究让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爱情。

娇蕊虽然吸引他,第一次见面从娇蕊头发上飘下来的肥皂泡就像嘴一样的吸允他的手,娇蕊散在地上的头发被他捡起来放在袋里像传电的细钢丝让他浑身燥热,但他头上的紧箍咒念起经来却让他羞愧不已。最悲剧的爱情莫过于我爱你却无法名正言顺的跟你在一起,振保觉得与情妇相厮守的快乐是可耻的。当时社会认可的婚姻价值观却让他在人群中指定了烟鹂而不是娇蕊。他和烟鹂没有真正的爱情,亲密关系更谈不上。美丽娴静是她的优点但亦是缺点,恬静的过分了就是乏味。刚结婚不久,妻子身上仅有的一点吸引力也失去了。于是他冷落忽视太太,直到后来发现了太太与一个其貌不扬的裁缝有了私情,他愤怒消极,一发不可收拾。

上一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的关键下一篇:五年级英语作文带翻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