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读书笔记

2024-07-28

《夜莺与玫瑰》读书笔记(精选12篇)

《夜莺与玫瑰》读书笔记 篇1

最近,我读了与萧伯纳齐名的才子——王尔德的作品——《夜莺与玫瑰》故事中那些精彩的对话,感人的情节,至今另我深受感动。

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贫穷的男青年为了能和爱人跳一支舞,想按照爱人的要求送她一支红玫瑰,可是这个男青年只有白玫瑰,为了这件事,他十分的烦恼。这件事被他花园里的一只夜莺给知道了,于是夜莺便去求那花园里的玫瑰树,可玫瑰树只能产出白玫瑰,要想要红玫瑰,必须用自己的鲜血来染红,于是它就让花枝的刺深深的扎进自己的身体。夜莺染了一天一夜,把白玫瑰染红了,可它自己却再没有睁开过眼睛。后来,男青年发现了这朵红玫瑰,于是他把这朵玫瑰送给了他的爱人,可她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与男青年跳舞。

夜莺为了帮助男青年实现愿望,献出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这种乐于助人。不顾个人安危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而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白衣战士叶欣;救火英雄梁铁练;人民子弟兵黄晓文……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夜莺和我们身边英雄们的善良。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心灵,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励志做一个有用的人。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夜莺与玫瑰》读书笔记 篇2

安徒生的童话《夜莺》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皇帝听说树林里有一只美丽的夜莺会唱最动听的歌曲, 他就差人把夜莺请来, 在皇宫里为他唱歌。他是那么喜欢这只夜莺, 以至于日本的皇帝听说了, 就给他送来了一只人造的夜莺来。这只假夜莺只要有人给它上发条, 它就可以一直重复一首歌曲。大家都说假夜莺好, 没有人留意到真正的夜莺已经悄悄地飞回自己的林中去了。皇帝病入膏肓, 想听听鸟儿的歌唱, 可是没有人给它上发条, 皇帝眼看就死了。这时, 窗前有一个最美丽的歌声唱起来了, 这就是那只小小的、活的夜莺, 它替皇帝赶走了死神, 并且答应皇上, 永远为他歌唱。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却是个很凄惨的故事。年轻的大学生爱上了教授的女儿, 却为没有一只红玫瑰送给她而苦恼。美丽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哭泣, 感动不已, 决定帮助这个“真正懂得爱的人”。她飞遍了整个花园, 才有一棵树答应帮她, 但是代价是她必须整夜对着月亮唱歌, 并把胸膛扎在松枝上, 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玫瑰。一想到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将是真正的爱情, 夜莺答应了。漫长的一夜过去, 当那朵红玫瑰终于在黎明盛开的时候, 小小的夜莺也倒下了。大学生却毫不知情, 拿着这朵用夜莺的生命换来的玫瑰送给教授的女儿却遭到了拒绝。因为那女孩觉得珠宝比玫瑰更实用。鲜红的玫瑰被扔到了街沟, 一辆马车经过, 轧了过去。

不难看出, 这两只鸟儿, 无论在安徒生的笔下, 还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 都是美丽异常, 又都会唱十分动听的歌声。在安徒生那里, 夜莺的歌“唱得非常美妙, 连一个忙碌的穷苦渔夫在夜间出去收网的时候, 一听到这夜莺的歌唱, 也不得不停下来欣赏一下。” (1) 她能唱得“连皇帝都流出眼泪来, 一直流到脸上”, 甚至能唱得连死神都听起歌来, 最后“眷恋地思念起自己的花园来, 于是他就变成一股寒冷的白雾, 在窗口消逝了。”而在王尔德那里, 当夜莺在黎明前唱最后一曲的时候, “明月听着歌声, 竟然忘记了黎明, 只顾在天空徘徊。红玫瑰听到歌声, 更是欣喜若狂, 张开了所有的花瓣去迎接凉凉的晨风。” (2)

同样是如此美丽的鸟儿, 同样会唱动听的歌曲, 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安徒生的夜莺获得了皇帝的理解和尊重, 快乐地生活着;而王尔德的夜莺不仅凄惨地死去, 甚至连她用生命换来的红玫瑰也被无情地抛弃。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 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

对安徒生来说, 他的童话里总是充满了温暖, 爱和美丽。创作《夜莺》, 他是想告诉人们, 尤其是那些孩子们, 我们应该像那个小小的夜莺一样去帮助我们身边需要温暖的人们, 应该像那个中国的皇上一样, 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人世间一切美丽的东西。所以, 夜莺不仅需要活着, 而且要幸福地活着。但是对于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它的创作初衷恐怕要复杂得多。首先, 作为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王尔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能陈述自己的唯美思想, 那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他坚信美高于一切, 而艺术远远高于生活。在他看来, 夜莺的死, 就是最美丽的归宿了。其次, 相信爱情的夜莺正象征着追求美和艺术的王尔德自己。在他的时代, 王尔德的艺术主张总是遭到非议和批评, 正如童话中的夜莺不被那个无知的大学生所理解。王尔德创造大学生这个角色, 其实也是为了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不理解他的人, 就像那些人摧残王尔德一样, 大学生的无知和虚伪也加速了夜莺的死。再次, 王尔德生活在19世纪末期的维多利亚时代, 他亲眼目睹了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 拜金主义盛行的恶果。于是, 他创造了教授的女儿这个角色, 在故事的结尾, 教授的女儿选择了象征金钱的珠宝而舍弃了象征爱情和美的玫瑰, 让夜莺的死变得毫无意义, 其实就是对当时金钱万能思想的一种极大的讽刺。

其次, 对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不同。

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 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总是充满了理解和和谐。在《夜莺》中, 皇帝正代表了人类, 而夜莺代表了美丽的自然界。无论开始有什么误会, 人与自然之间最后总是能达到和解, 从此和谐共存。而王尔德的笔下, 却是无法达到这种平衡。大学生和教授的女儿永远都不会知道也不会理解小小的夜莺为追求真正的爱情而做出的牺牲。为了营造这种反差, 为了证明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互相理解, 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能和谐共处, 王尔德笔下的夜莺“必须”死去。

再次, 他们对于爱情的观点不同。

我们都知道, 作为安徒生一生中最后一篇童话, 他的《夜莺》其实是写给他所爱慕的女人――瑞典著名歌唱家珍妮林德 (Jenny Laind) 的。可以说安徒生在《夜莺》中所有用来形容夜莺和夜莺的歌声的美丽的字眼, 其实都是他对自己所爱的女人的一种赞美和仰慕, 试问, 他又怎能会让自己的所爱在故事的结尾悲惨地死去呢?而王尔德就不同。翻看王尔德的童话, 他的笔下从来没有圆满的爱情。因为他觉得, 在这个时代, 爱情已经不存在了。在《夜莺与玫瑰》中, 无论是那个大学生还是教授的女儿, 没有一个人懂得真正的爱情。只有夜莺, 甚至为了别人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她死了, 象征着爱情的红玫瑰也被抛弃了, 爱情也消失了。大学生说“爱情是多么愚蠢啊!”借大学生之口, 王尔德不仅揶揄了爱情一把, 还否定了爱情的存在。

同样美丽的生灵, 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因为各自的创作目的和一些看法上的差异而有了不同的命运。但是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 在读者的心里, 她们永远都是美丽的, 不朽的。

参考文献

[1]耿宁.郁达夫·`王尔德·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 1998 (1) .

[2]余凤高.安徒生写夜莺:用最美好的字句描绘她的歌声[J].名作欣赏, 1999 (4) .

[3]周云生.安徒生童话中的比喻世界[J].国外文学, 1995 (5) .

[4]彭莉.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与童话的契合[J].吉首大学学报, 1999 (4) .

[5]凌茜.省悟·良知·爱——浅析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创作初衷[J].兰州大学学报, 2001 (3) .

重读林徽因汉译《夜莺与玫瑰》 篇3

关键词:翻译规范;《夜莺与玫瑰》;林徽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30-03

一、引言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在建筑学、文学中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文献多是传记或者回忆录之类,大多数文章探讨的是林徽因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她的诗歌、散文及小说等。长期以来,林徽因的翻译活动及其译作似乎已经成为其广袤无垠的建筑研究及文学创作中被遗忘的明珠。国内几本重要的翻译史著作也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事实上,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翻译活动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一篇译文,即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夜莺与玫瑰》,而且作为一名建筑学的教授,查阅外文书刊及文献是林徽因必然要做的事情,而其中翻译活动不可避免。

本文以以色列学者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林译《夜莺与玫瑰》的细读,分析影响林译翻译活动的三种翻译规范,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翻译规范论

规范一词来源于社会学。指社会公认的普遍价值观或观念,以区别正确与错误、适当与否,作为适用于特定情况的行为规范,指导主体行动。图里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并认为规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指导翻泽活动,它所体现的是社会文化方面对翻译的制约。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成三种:(1)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即译者决定某一时期翻译什么类型的作品。它有双重考虑:即与翻译政策及其本质有关的考虑以及跟翻译的直接性有关的考虑。翻译政策的考虑是选择什么作品来翻译(起码是什么作者、作品种类、派别等)。翻译的直接性指的是对通过源语翻译其他语言的容忍程度);(2)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所谓起始,意思是只是逻辑上先于较具体的操作规范而已。它指的是即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取舍问题。也就是说,译者可以坚持原文的相关规范,使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或者坚持译语文化的规范。使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3)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操作规范支配着翻译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决定。它包括结构规范(matricial norms)和语篇规范(textual norms)。前者控制译文语料在文本中的位置、分布形式、段落组成,后者控制语料的选择,决定适当的语体以组成译语文本。

三、翻译规范在林译《夜莺与玫瑰》中的影响

(一)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预备规范,指特定时期决定选择何种文本类型或文本进行翻译,即控制选材的因素。1923年,林徽因翻译了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译为(《夜莺与玫瑰》)。她的这次翻译与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是有着直接关系的。1923年5月7日,思成、思永兄弟从学校回到家中。他们要去长安街与同学们会合,参加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这一天是袁世凯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但是,梁思成在途中不幸被军阀金永炎的轿车撞倒,由于伤势严重加之庸医误人,梁思成的腿最终残疾。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为了不让梁思成丧失信息,更为了不让梁思成因为自身残疾而自惭形秽,林徽因决定翻译自己最喜欢的被奥斯卡·王尔德礼赞“比生命更可贵的爱情”的童话作品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以明心迹。这篇译作后来刊载于1923年《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这是19岁的林徽因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说这篇译作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译作,更是林徽因对梁思成的爱的表白,是一封她写给梁思成的“情书”。

(二)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起始规范制约着译者对待文本的基本态度和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如果译者以源语为归宿,尽量靠近源语文本,就会译出充分性(adequacy)较强的译本;反之,如果译者以目的语为归宿,偏向目的语所代表的文化,那么译者译出的文本就会体现出较明显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纵观全文,林徽因在理解上力求忠实于原文,在表达上通顺流畅,这是不可置否的。笔者在本文中想要探讨的是林徽因在某些词语翻译上的归化倾向,突出表现为四字格的运用或者中国特色词语的运用。比如。“the wise men”可直译为“智者”等不含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词汇,但是林徽因却将之译成“古圣贤”,以类比中国古代的孔孟等先贤;再比如,“stringed instruments”林徽因选择了“非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来表示;女孩子的“feet”是“三寸金莲”的“莲步;青年男学生的呼吸“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是纳兰容若那般才子才有的“若兰的吐气”。

由此读者可以看出,归化的翻译策略虽然使得译文好像用目的语写成的原创作品一般,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却不想这样的译法已经在不经意间丧失了原文的某些特征。若从跨文化交际这方面来说,这是不可取的。但是,林徽因的这种归化翻译倾向正是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规范的真实写照。1915年以后,包括林徽因在内的中国广大知识青年历经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基本上接受了白话文与西方语言学体系。但是文言文对中国文学界、知识界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影响更是波及这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与翻译活动。所以,尽管林徽因也想用白话文来表达,但是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还是让她在不知不觉中用上了“四字格”。endprint

(三)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对林译翻译过程的影响

操作规范影响着译者在具体文本的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并最终影响译本在语言上的特点和风格。操作规范可以再分为两类次规范:

1.结构规范

结构规范(matricial norms)在宏观层面制约着翻译的原则,如段落的划分与合并,译本内容和语言的删减或增添等。

首先,我们来看林徽因对原文某些段落化冗长为凝练的处理。

原文:…or love is wiser than Philosophy,though he is wise,and mightier than Power,though he is mighty.Flame—colored are his wings,and colored like flame is his body.His lips are sweet as honey,and his breath is like frankincense.

林译:因为哲理虽智,爱却比她更慧;权力虽雄,爱却比他更伟。焰光的色彩是爱的双翅,烈火的颜色是爱的躯干,她的唇甜如蜜,她的气息香如乳。

细读之后不难发现,林徽因将较为冗长的原文翻译得更加精炼,结构更加对称,内容更加紧凑,语言更加凝练,语势更加强烈,这样的译文更加接近原文的“神韵”。

其次,在《夜莺与玫瑰》的译文中,林徽因把对原文句意的准确理解及其在理解基础上的丰富而又合理的遐想表现地淋漓尽致。例如:

原文:“Then she gave one last burst of music. The white Moon heard it, and she forgot the dawn, and lingered on in the sky.”

林译:“于是她放出末次的歌声,白色的残月听见,忘记天晓,挂在空中停着。”

在这句翻译中,“末次”、“残月”、“天晓”、“挂”、“停着”这些简单但凝练的词语一方面使夜莺对爱情的执着、和它的细腻坚韧的柔情在林徽因的笔下表现地淋漓尽致,更让读者对夜莺临死前的孤寂以及对“比生命更可贵”的爱情感同身受。

2.语篇规范

语篇规范(textual norms)决定了文本的微观层面的选择,如使用何种词汇、句式、或措辞来代替原语文本的表达等等。

在阅读原文时,如果读者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原文中有大量重复词。译者在翻译时,如果对这些重复词处理不当,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照搬,要么删除。但是前者会导致词语句式枯燥乏味,后者又会丧失原文原有的语势和风格。林徽因独辟蹊径,避免了两个极端。深厚的文学修养使她创造了词藻丰富华丽的译本,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原文辞藻丰富的风格,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词语的单调与枯燥,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神韵。例如对于“sweetest” 一词的翻译,林徽因就有不同的处理,分别用了不同的词语来形容夜莺声音的婉转动听:“最婉转的”,“最醉人的”,“最甜美的”等。这样的转换与原文一个词不同,看似不忠实,但无疑是得当的,传达出了原文的神韵。

而在整体用词方面,林徽因使用了大量的古词。

古词的集合使用为林译文增添了一种典雅精致的风格,林译本的这一与众不同之处,迄今也无人超越。

至于句式转换方面,林徽因将原文中两处陈述句变成了反问句。虽然句式改变的例子不多,但达到的效果却出人意料。例如:在译文开头,“but in all my garden there is no red lose.”林徽因将之翻译为:“但我的花园里何曾有一朵红玫瑰?”第二段里,“Oh,on what little things does happiness depend!”林徽因又将之翻译为:“唉,难道幸福就寄托在这些小东西上面吗?”疑问句式的转换不仅缓和了语气而且向读者传递出了一种细腻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译者的这种创造力的发挥不但使译文的表达更为流畅,同时也丰富了译文的思想,使得译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在预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影响下,林徽因的译文再现了原文华丽生动的艺术气质。从她的文笔中读者可以准确感受到独属于女性的那种细腻柔美和她们对爱情的矢志不渝。虽然只是一篇童话故事,但林徽因对文字的驾驭之功,以及她的翻译能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四、结语

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为研究林徽因的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最初的原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过程中译者宏观上的文化取向,进而延伸到微观上字斟句酌地措辞等,无不受着三种翻译规范的影响。虽然林徽因的文学译作不多,但她的译作却充满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唯美文学气息,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打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文革.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英)奥斯卡·王尔德.夜莺与玫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清平.林徽因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夜莺的歌声》读书笔记 篇4

当我开始朗读了一遍,我自己也走进了故事中,与小夜莺一起去战斗了。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自己是小夜莺那该多好啊!《夜莺的歌声》写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帮助德国游击队打胜了德国兵。这只我很羡慕小夜莺的一点,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在“小夜莺”身上发生。一开始,军官叫“小夜莺”过来时,小夜莺却很勇敢的想军官走过去,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当缩头乌龟了。当我看见军官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时,我这时肯定被吓哭了,可小夜莺还是那么机智勇敢,当军官问我问我任何问题的话,估计要是我在场,肯定是一声都不敢出,可小夜莺却很自然地回答了军官。

我也觉得“小夜莺“不仅勇敢,而且还很聪明。他根据用麻雀、乌鸦、猫头鹰和野兽来骂敌人,不但不会被敌人发现,还表达了”小夜莺很憎恨敌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小夜莺根据他学会的鸟叫,传给游击队信息,让游击队知道情况打败德国兵。小夜莺是多么地机灵啊!你看,课文里写道“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多么地快,可以说得上“说时迟,那时快”,身手敏捷这个词难道不能用在他身上。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锻炼身体的,课间操跑那么几趟,就气喘吁吁了,要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估计是腿脚发软,手笨脚笨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躲开德国鬼子,早就被德国兵看见一枪打死了。

小夜莺是那么的勇敢,我想他在生活中,要是能有机会学习,他一定会积极去面对所有的难题。不是吗?他对敌人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学习。想到这,我的脸不由得一阵阵热辣辣,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怎样的?我真是羞愧难当,我总觉得没有做过一件关于机灵勇敢事。每一次与同学争吵,总是觉得所有的同学都在欺负我,没有关心我帮助我,我总是面向着墙情不自禁地哭小声哭起来,不敢去解释,不敢去找老师,也不敢告诉父母。

还记得有一次,我的语文考试考得很差,得了79.5分,这可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啊!怎么办?怎么去面对我的爸爸妈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慢吞吞地走,内心充满着担忧,想着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回到家,还好老妈不在家,出去了,我才稍微定了定神。可是当我做完作业后,又担心起来了,我情不自禁哭出声来,后来还越来越大声,直到妈妈回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才哭着断断续续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妈妈没有骂我,还说:“下次努力吧!今天妈妈赢了钱,爸爸不回来吃饭,我们出去吃吧。”经过这件事,我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过。

《玫瑰与教育》读书笔记 篇5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DD“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笔记 篇6

第一篇故事《年轻的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潘汝良,他爱国,却对中国人没多少好感,并且讨厌他的家庭。他们家中母亲是典型的被封建旧礼教压迫下的可怜人,父亲在外做生意且经常喝酒。家中的兄弟姐妹多。在旧社会中,妇女都是牺牲品,这又不禁让我想起张爱玲的身世背景,没落的贵族,吸烟片的父亲,不管事但漂亮的后妈,这些好像都是她这本书后面的强大的背景。我一直认为,没有故事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可我最近又体会到,有故事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话说潘汝良某天遇到了自己一直画的侧影的真人版——外国姑娘沁西亚。沁西亚是俄国人,就在他两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沁西亚突然告诉潘汝良她要结婚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女孩子的婚礼应当是特别美好的,可看了张爱玲笔下沁西亚的婚礼,完全被颠覆。“俄国礼拜堂的尖头圆顶,在似雾非雾的毛毛雨中,像玻璃缸里醋浸着的淡青的蒜头。礼拜堂里人不多,可是充满了雨天的皮鞋臭。神甫身上披着平金缎子台毯一样的氅衣,长发齐肩,飘飘然和金黄的胡须连在一起,汗不停地淌,须发兜底一层层湿出来。他是个高大俊美的俄国人,但是因为贪杯的缘故,脸上发红而消肿。是个酒徒,而且是被女人宠坏了的。他瞌睡的睁不开眼来。”

尤其我最喜欢的一段“圣坛后面悄悄走出一个香伙来,手持托盘,是麻而黑的中国人,僧侣的黑夜下露出白竹布袍子,赤脚吸着鞋。也留着一头乌油油的头发,人字式披在两颊上,像个鬼,不是《聊斋》上的鬼,是义家里的,白蚂蚁钻出钻进的鬼。”与这些恰恰相反的是新娘子自己对这场婚礼的重视,好像这不像一场婚礼而是一场葬礼。

在张爱玲笔下,旧社会的妇女都是悲哀的,她们结了婚,成为丈夫的附庸,她们显得粗俗,没有文化。她们只适合在家里带孩子,负责伺候好她们的丈夫。最让我感到残酷的是在《花凋》这篇故事中,川嫦得了肺病,当郑夫人要去给川嫦买西药治病,郑先生强烈反对,说:“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连带着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我看我们也就只能这样了,你有钱你给她买去。”我不敢相信这是她的父亲,眼睁睁看着女儿去死,这是张爱玲笔下的人性,在那么一个社会,亲生女儿又算得了什么。

安徒生童话夜莺故事的读书笔记 篇7

一天,皇帝听说王国的森林里,有一只唱歌很好听的夜莺,于是派人把夜莺带到宫殿里。可是,去带夜莺的那个人看那只夜莺满身都是灰色的毛,就很瞧不起夜莺的说:“皇帝让你去给她唱歌。夜莺就去了宫殿,夜莺的歌声感动的皇帝和大臣们泪流满面,皇帝和大臣们都很喜欢听夜莺唱的歌。后来,有一个人做了一只假夜莺,换走了国王的真夜莺。只要给假夜莺上上弦,假夜莺就会唱出优美的歌声。

一天,皇帝得了重病,卧倒在床上休息。夜莺听这个消息了急忙飞回宫殿,希望自己的歌声能让国王的病情好一些,国王听了夜莺的歌声病情真的好多了。于是国王对夜莺说:“我这就把这个假夜莺给砸了。”夜莺说:“让这个假夜莺陪着你吧,我每天晚上都会来给您唱歌的。”于是夜莺便飞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不能看别人长得美或丑来分别他的能力,要试一试才知道到他有没有能力。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 篇8

很多时候我总会在中伤别人后而后悔,难道我就不能和气的说吗?难道我就不能再仔细的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吗?我虽然从书中读得了很多道理,但我又能做到几个呢?我也安慰我自己,或许一颗善美的心需要慢慢的熏陶,被我中伤过的亲爱的朋友们,请允许我由衷的说声对不起。

我希望这本书中的道理使我时刻铭记并反省自我。我就将自己理解的每个小故事的道理一一列出吧!

《夜莺与玫瑰》――对爱情进行了极具的讽刺。有一个青年深爱着一个女子,但是只有这个青年为她采得一朵红玫瑰,她才肯与青年共舞,可是这时候根本就没有红玫瑰,但是青年太爱这个少女了,为此他经常哭啼,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青年那煎熬的内心。

小壁虎嘲笑他,只有夜莺懂得青年的心,说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但是要想得到一朵红玫瑰,夜莺就得在月光下将自己的心扎进玫瑰刺内歌唱,夜莺确实这么做了,夜莺忍受的疼痛唱着美丽的`歌,最终玫瑰树开了一朵鲜红的玫瑰,夜莺也为此死去。

当青年拿着这朵红玫瑰去见少女时,少女却却说这朵红玫瑰配不上她的衣服,而且大臣的侄子送给她许多珠宝首饰,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草要贵重的多。此时青年傻了眼,难道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吗?最终青年还是回到了他的学术里,因为他感觉到爱情是多么的飘渺虚无,在现实生活里实用才是最重要的。

从小壁虎的嘲笑我们可以看到,你那撕心破裂的爱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从夜莺的死去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并不是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后就能得到;从少女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里爱情面对物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从少年回归到学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武装自己才是真实的。

《幸福王子》――世间最美的不是外表,是那善美的心。我们大多都生活在城堡内,请看看外面的世界,那里充满饥寒和苦难。我们不要天天争斗和拍马屁了,有精力还是将爱心给予这个世界。

《巨人的花园》――不要自私的占有这世间的美,当你奉献时,美才能得到升华,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

《忠实的朋友》――不要将给人一点小小的恩惠常挂在嘴边,以为别人欠你很多;不要拿着别人对你的情谊作为筹码,这样会伤了别人;不要过多的占用别人的时间,这样会使别人荒废了自己的事情。

《驰名的火箭》――每个人都不要将自己看的太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离不开你。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只是集体的一份子,我们只能为一项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而事情的结果包含着每个人的汗水,不要将功劳归于自己,功劳是大家的,如果你脱离了这个集体你还能完成什么?

《少年王》――不论我们是否痛恨这个世界,我们却已习惯这种生活方式。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600字 篇9

与众不同呢?“我”怎么会是错养在花盆里的草?到底写人还是写植物?……

带着疑问,我慢慢地走进了小主人公的世界里,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受到他的欢乐,烦恼,纠结,向往!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潘春春打架了,潘春春爸爸回忆自己小时候也打架被潘春春奶奶揍了一顿,潘春春爷爷说了这段话--------“我从小因为打架,被我爸爸打。现在我的孩子再被我们打……别忘了,我们的孩子一样,都是男孩子都有火气,都有缺点,以后孩子在外面打架带着伤回来,你就不要再打他了。”潘春春爸爸因为想到了自己爸爸的这段话,所以没有揍潘春春,而是心平气和地对潘春春讲道理。

我觉得潘春春爷爷说的非常对。我也是男孩子也打过架。一次,我与弟弟抢玩具,玩具摔破了,我们两个人谁都没得玩,我发起火来,就推了弟弟一下,弟弟一腿踢到我屁股上,我们打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那一次爸爸把我们两人都叫过去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虽然很凶但没有打我,只是让我们弟兄要做好朋友。我现在觉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我非常庆幸有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对我的爱民主、宽容!我是多么幸福啊!

潘春春是个男孩,他只想做个普通的孩子,可爸爸妈妈总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他身上,让他很有压力。潘春春妈妈就经常拿他跟别的人比,说某某人画画好,某某人学习好,某某人唱歌好……等等。我想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们应该多多鼓励我们,帮我们改正缺点,这样我们才会更优秀,很庆幸我的妈妈很少拿我与别人比较,总是耐心帮我分析我的不足,让我有所进步,爸爸妈妈的爱就是我们的动力,而不是成为压力。

夜莺与玫瑰读后感900字左右 篇10

夜莺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它为了它所信仰的爱情不惜牺牲生命,而且男学生并不是夜莺心中所爱,夜莺只是因为相信男学生是个有情人,就甘愿献出生命。

夜莺是执着的,也是理想主义的,以生命换取一朵被人取之悦人的红玫瑰。有人说夜莺的牺牲不值得,但换个思路去想,夜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献身,莫不是一种荣耀或者归宿。它死后,躺在乱草丛中,尖刺尚在,这莫不是一种陈述:心之所念,无关外物。

就像男学生那么轻易的就把玫瑰扔在了街心,任由这珍贵的玫瑰被车轮碾压。孰不知,夜莺之信仰,本就与你无关!就像男学生当初评价夜莺是无感情的,像艺术毫无意义,一点不实用。其实,夜莺之感情厚重丰沛,并不以让谁理解为念。所以,夜莺的牺牲,不与谁有关。

再说说女郎——女孩子,最该学会的是果断的拒绝。男学生以自己得到了红玫瑰为有理,说女孩子答应过他,有红玫瑰可以跳舞。从夜莺找红玫瑰的过程可知,当时当地,没有红玫瑰,女孩子以为出个难题便叫做拒绝,这是不体面的,也是不礼貌的,更是一种愚弄与戏耍,如果男学生是个baotu,女孩可能会为这朵红玫瑰付出代价。

所以,女孩子该庆幸,男学生能够轻易的放弃,毕竟一直以来,情感问题最容易导致伤害与暴力。《夜莺与玫瑰》最珍贵之处,我认为便在于此——我们可以不追求夜莺那样的理想主义的爱情观,但必须要懂得果断拒绝,不以任何条件做任何迂回。

《夜莺与玫瑰》里男学生并非真爱女郎,女郎更不是真要与男学生跳舞。男孩表面上鄙视表面功夫,但他其实也并不追求内里,也只做表面功夫。女孩变相拒绝男孩,但却留有余地。这两个人,都是自私的,也是浮躁的,更是不诚恳的。

《夜莺与红玫瑰》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取悦,更不是牺牲与想当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大约爱情对人而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因为得到了,便心有玫瑰;未得到的,便常常要推倒重来或委曲求全。但如以《夜莺与玫瑰》为鉴,至少该明白——清醒——该算是爱情重要一课。夜莺之想当然,男学生之表面功夫,女郎之虚荣随便,若说个共同点,我想大约是均无清醒之意。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书心得 篇11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玫瑰”本身就是象征爱情的花朵,女人骨子里的多愁善感与柔情蜜意,就好似这花间流出的摄人心脾的味道。张爱玲在此以花喻佳人,尤其用代表爱情的浪漫与柔情的花朵比喻女人,总是不会错的。于是张爱玲为这个故事里的女人们都赋予了玫瑰的色彩:王娇蕊是火热炽烈的红,孟烟鹂是纯净高贵的白。这两朵玫瑰都绽放出各自异样的光彩,也透射出张爱玲内心的情感秘密。

《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12

刚看几页,才发现自己的浅薄。玫瑰与爱情其实没有一点关系。玫瑰只是窦桂梅教师的网名而已。这本书中,“玫瑰”,怎么会和在别人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书读下去,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书中主要讲了课堂上物质奖励的利与弊,有些时候,你看起来有利的做法,却在无形当中把对学生的伤害从皮肤深入到心脏。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来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是的,我们有些时候对学生往往缺乏真正的尊重和关心,许多班级的墙上小红花,小红旗,对于那些榜上有名的孩子来说是荣耀的记录,可是对于方框后面没有这些小红花小红旗的学生来说,则恰恰是他们难堪的记录。给他们的心灵埋下痛苦。适得其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教育事业,对待自己的学生,不仅仅要有爱,还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我们会因感恩而更加美丽。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总而言之,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有价值的教学,是生机勃勃的教学,也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作业一名英语老师,我在形成自己特独的教学风格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读书,结合实践,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内心”放进教学中去。如果说自己以前还是“机器人”,那么,现在的我,正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

上一篇:生产实习动员会下一篇:“文学嘉年华”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