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2024-11-04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通用7篇)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篇1

《满山的灯笼火把》选自S版 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在感悟中体会课文内容:

第一、朗读法,新的语文学习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过分讲解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朗读,从而真正地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的目的。在读这一活动中,我安排两个层面的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真正读通读顺课 文,然后能大概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个层面的读是让学生细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运用让学生抓重点词和句的方法来感悟理解,从而让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深入文本。记得当时有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听众。

第二是 创 设情境法。这是一个感人的成长故事,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有限,他们不能很好地感知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所以就会影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我就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创设“风雨交加、闪电雷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当时天气的恶劣,从而感受小男孩儿掉进土坑的心情,还有我让学生想象如果是自己掉进没有一个人的野外的土坑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我”的感受,从而以最大的可能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虽然这次讲课基本达到了预先的设想,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成长故事,结果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去掉这一环节。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篇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始终以读贯穿如终,通过情境体验、角色互换、情境表达、语言补充、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启迪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的品读感悟,体会“我”的沉着冷静与坚强勇敢,体会全村人民的团结一致、关心他人的精神。

2.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3.边读边联系实际进行想象,加深阅读的情感体验。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勇敢坚强、沉着冷静,体会在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来找“我”的那份感动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回顾全文

(一)师:昨天我们初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词语积累得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指名说)

(二)引导学生回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板书(坠井、得救)。

设计意图: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回顾课文的重要内容,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一)研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的慌乱与无助

1.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并根据自学提示思考:

(1)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2)“雨幕”是什么意思?

(3)“我”是怎样坠入土井的?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4)坠井时,“我”又是怎么做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用心体会“我”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1)读读这个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是你坠入土井,你会怎么做?你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带着想象的画面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陷进土井中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悟重点词句,融文本于情感体验中,设身处境地体验当时的心情,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入。

(二)品读第3、4、5自然段,体会“我”的冷静与坚强

过渡语: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多么让人揪心的一幕啊!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快来读读课文。

三、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写“我”怎么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我”怎么做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从中感受到“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批注在书上。

(2)全班交流“我”是怎么想的句子。从小作者的心理活动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学生交流“我”是怎么做的句子。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坚持”的意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板书:坚持)

(4)小组讨论:从小作者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4、5自然段。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注重创设情境表达,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此外,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自学第6、7、8自然段,体验“我”感动与感激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全班交流:

(1)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

①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②从“急切渴望”你体会到了什么?“渴望”能不能换成“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

(2)“满山遍野”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当乡亲们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此时的“我”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板书:泪如泉涌、爱,并画心形)

(4)出示句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

①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②指导朗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句子;通过词语“渴望”的调换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遗词的准确性;同时在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进行文本补充,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洗礼。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假如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2.你经历过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拿起笔写下来吧!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遇到危险时的勇敢镇定及得救后的心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部分,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课文内容,学生知道在危难中要勇敢、冷静、沉着、坚强,知道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帮助。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感受全村人对“我”的爱。教学难点:

对文中第七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大概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继续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师板书课题。这篇课文主讲: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一口土井,被卡在井口,直到天黑。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他坚持着,坚信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他,令他十分感动。板书:坠井 坚持 得救

二、学习2—5自然段,感悟“遇险”场景

1、指名读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直接描写作者坠井的句子。

出示课件1:“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意外?

理解“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做过什么事,也是不由自主的?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②我为什么会有发生坠入土井的意外?(感悟当时的天气和环境)A、从哪些词、句子感受到天气恶劣?生交流。课件出示2:狂风骤起、乌云翻滚、茫茫雨幕

过渡: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我们多么希望小男孩能平安回家,可是他却意外坠井了。坠井后他是怎样做的呢?

课件出示3:“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怕上来。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

4、指名读

5、你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惊慌、恐惧、害怕、无助)怎么体会出来的?你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6、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4:风雨交加的景象。老师描述: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不停地打在小男孩的头上、脸上、身上,身下又浸着冰凉的井水。抬头望望四周,黑幕遮盖了整个田野,空无一人,此时的他多么着急多么害怕呀!

生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急啊!危急之中,作者突然明白了:

课件出示5:危急之中,作者突然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师:这段话是作者的心理所想,叫心理描写。你从作者的这段心理描写中,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善于动脑、冷静

导读:多么聪明的孩子呀,意外坠井,陷入了困境,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救援。

板书:坚持

过渡:接下来,他又是怎样坚持的呢?指导朗读4、5自然段。

课件出示6: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

情镜朗读:

A.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可是我仍然——生读:坚持着,坚信着

B.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可是我仍然——生读:坚持着,坚信着

C.在黑暗和寂静中,饥饿、寒冷、黑暗、孤独、危险包围着我,可是我始终——生读:坚持着,坚信着

师: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作者的——生:坚强、勇敢。

(二)、感悟6——8自然段: 1.同学们,当小男孩在满怀信心,苦苦等待亲人来援救时,家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外婆,如果你是外公,如果你是舅舅,如果你是乡里乡亲会怎么 说,又会怎么做呢?

2.乡里乡亲听说后,一传十,十传百,毫不犹豫地向野外出发,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嫩的孩子,有数不尽的青年男女。

课件出示7:放《爱的奉献》】

3.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你听——

他们打着灯笼来了,你看—— 课件出示8:

生读——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顿时,我泪如泉涌。

4.比较句子:

把文中的句子改写成这个句子行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9:

A: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顿时,我泪如泉涌。(原句)

B: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声音。紧接着又看到了许多灯笼火把,顿时,我泪如泉涌。

A:男女生分读一默读一交流。(小组)B:汇报交流成果

5.总结:一个是“急切渴望听到”,一个是“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把亲人之间的担心,关怀和疼爱描写地淋漓尽致;“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展现了亮光,灯笼火把由远到近,由少到多的壮观场面。

过渡:同学们,你见过这一线、一片、一个大片、满山遍野的火把。6.课件出示:画面的变化过程10:

同学们,一支火把代表一个人,一大片的亮光是怎样的一大片人啊,此时时刻,我不禁泪如泉涌,作者流下的是感动的眼泪,是感激的泪。

过渡: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的流着,而且是热的,请读第七自然段。

7.追问:作者被救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眼泪本来就是热的,为什么还要强调是热的?(强调他对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强调这是感动是的泪,是感激的泪。)

8、被紧紧搂在怀里,我的眼泪不停地流着,如果说话,他会说什么呢?

过渡:静静地躺在亲人的怀里,泪眼模糊的我不知说什么,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之情,只有一首歌最能唱出我此时的心声。

9.课件出示11:歌曲《父老乡亲》

10.让我们来饱含激情地读一读这壮观而又令人感动的场面吧!练读——指名读——齐读

11.引读:在漆黑的夜晚,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学生一齐回答)

12.讲:课文的结尾用了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和一个“!”,对这种浓浓的亲情重重地描上一笔,这是在“我”成长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这句话充分流露出“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表达感受,感情升华: 1.课文学完了,有什么收获? A: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意外,当遇到挫折、意外时要冷静,动脑思索想办法,并能勇敢地去面对,懂得自救。

板书:自救

B: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长辈,去尊敬老师,去关爱周围的人,要记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板书: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拓展延伸

1、在汶川地震中有许许多多像小男孩一样的英雄,查找一下读一读,给同学们讲一讲。

2.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让自己感动的事、让自己难忘的事。

在生活中或学习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事呢?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 篇4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找动词---经历线;体会心情变化---情感线,指导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

(1)品味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得到成长的启示。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采用创设情景法,以读促悟法。

三、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新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就不再安排学习的时间。体现了追求高效课堂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所以我首先伴着风雨交加的场景引读,把学生带进小男孩坠入井口的画面中,然后直奔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有关小男孩坠入井口后有关表现的动词---经历线。这样既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三)以读促悟,体会心情

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通过让学生交流的方式,指名站起来分段读,接着老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最后汇报读书情况。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抓住一条情感线来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恐惧---冷静---坚持---坚信)。此外我还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遇到危险时要冷静,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为了给下文做铺垫,我还适时提出两个问题:当小男孩坠入田边的土井,自救不成功时,他凭什么相信亲人一定会来救他?当小男孩在满怀信心,苦苦等待亲人来援救时,家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样设计学生的朗读水平不仅会有一定层次的提高,而且在感悟的基础上会将课文读得很到位。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接着我要进行过渡: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突然孩子听到了—— 看到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

2. 课文中第二个重要场景就是人们来救援的情景。首先我指名读后,让学生说小男孩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配着《父老乡亲》的音乐,让学生举着火把呼喊着模拟救援场景。这样设计,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对 “急切渴望听到”, “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亲人之间的担心,关怀和疼爱感受得淋漓尽致,对“泪如泉涌”,“眼泪是热的”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由远到近,由少到多的壮观场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

3、最后,在学生激情高昂的时候,我又给学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同学们,假如你是获救的小男孩,你会对乡亲们说些什么?请你拿起笔给父老乡亲写一封感谢信,最好用上黑板上的词语。(配乐《爱在人间》)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升华了他们的感情,同时他们从文中得到的启示也蕴含其中,还培养了学生的习作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然后我顺势总结,课下让学生读一读歌颂人间真情的好文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全面而简洁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这篇课文的板书就遵循:简、准的原则,清晰直观得把贯穿全文的两条线显示了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内容:《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2、说插图: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由观察插图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导读与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学生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我把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味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朗读和理解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从而深刻理解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3、情感目标: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成因:新课标指出四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这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成长启示。

(难点成因:小学生限于社会经历及智力发展,并且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缺乏“苦难”的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兴趣,诱发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借助插图,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我”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主张阅读的自主性,抓课文的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品读感悟(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一句感动了你?

②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③风采展示:请小组代表读被感动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感动的理由。

④集体研讨:指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加深感悟。

反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句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哪一句,与学生一起理解,一起感悟,受到启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句子,逐步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联想体验(突破难点)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

①、找到乡亲们救“我”的动作,并设身处地演一演,体会乡亲们对我的关爱;

②、想象1: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说:“孩子,你受苦了。”“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救了,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想象2:看到那满山的灯笼火把,面对那善良的乡亲们,“我”会对乡亲们说什么呢?

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点拨:我们也要做个有爱心、善良的人。

五、升华拓展(总结全文)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作者,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乡亲们,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再次强调重难点。)

②、想一想——温馨提示: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写一写——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帮助的小片段。

五、说板书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有一次遇到了危难,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援救的动人情景。教育学生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聪明以及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二、说学情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写了不同人物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事情。他们当时的年龄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读起来容易产生共鸣。四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难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来,但要学生从作者的身上得到一定的启示,这有些困难,需要教师教学时注意启发引导。另外,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用“坚持、渴望、满山遍野”各写一句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划、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村人对我的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聪明,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四)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四、说教法

根据本篇课文特点和本班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一)、以读代讲,悟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重理解。教学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得到启示。

(三)、图文结合,助体会。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知画面,体会当时恶劣的天气以及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

五、说学法

本课,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我引导学生采用如下一些学习方法:

(一)、采用“读、找、想、议、悟、说”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打算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只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约4分钟)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插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理解整篇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约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主张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做到读思结合,可以增强读的效果。)

2、再读一读课文,把你认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大约20分钟)

1、再次多媒体出示图一,让学生边看图,边勾画文中描写天气的词语,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下大雨抄近路

(设计意图:进入情境是理解下文的必要前提。图文结合,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恶劣天气,使学生能身临其境。)

2、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天气以后,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答问,教师相机指导:由于脚滑,“我”不慎坠入土井中,当时非常的害怕着急、无助。并板书:脚下滑坠井中

3、接着,我追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①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不再哭喊了?②用自己的话夸夸文中的“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再用课件出示表现“我”在危难之中勇敢坚强、沉着冷静、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句子:“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我知道亲人一定会来救我。”“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的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学生齐读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坚持”的意思,然后请学生用“坚持”说话。

(3)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说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教师相机板书:明白保存体力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沉着冷静、遇事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的意志品质,这是一般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容易做到的。)

4、提问过渡,引入下一部分的学习:是啊,这样的情景既惊险又令人感动!文中的“我”在努力地坚持着,等待亲人来救他,那结果怎样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

(1)教师课件出示图二,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找出描写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来找“我”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满山遍野都是灯笼火把的壮观景象,加深感悟乡亲们对“我”的爱。)

(2)教师再用课件出示句子:“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顿时,我泪如泉涌。”

①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的意思,请学生用“渴望”和“满山遍野”说话。

②让学生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再让学生带着感动的语气读句子,加深感受。

(3)用课件出示句子“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这泪是感动的泪,更是感激的泪。教师相机板书:得救泪如泉涌 (并将板书串成心形)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句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亲情、友情是伟大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大约9分钟)

本环节,我主要分成两步来进行教学: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和帮助的事情。

(设计意图:将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感悟用于实际生活中,珍惜亲情,献出爱心。)

最后,师生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本课。

七、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把课堂内外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此外,本节课通过教学,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满山的灯笼火把》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故事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经过挣扎和等待后,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扬了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的品质,说明了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别人无私的帮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文章。

2.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获得成长的启示。

(3)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勇敢、坚强的品质,领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重点内容,从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4.根据我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难点为:使学生明白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帮助。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将选用以下教法:

1.引导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期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法。新的语文学习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过分讲解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因此我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从而真正地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代讲的目的。

3.创设情境法。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有限,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感知到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不会很透彻,那么我就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看图片、角色转换等等,争取以最大的限度让孩子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将对以下学法进行指导:

1.探索法。由于我是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因此学生需要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朗读法。新课标指出,语感是语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朗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课堂上学生会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充分朗读,如自由读、默读、齐读等等,从而促进形成他们的语感。

3.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我会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期望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和协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我将问学生上节课的内容,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样,学会很快地将两堂课的内容系起来,并且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是十分有效。

(二)创设情境,抓住主线。新的语文学习理念要求我们,课文不应该逐句逐段地讲,应该抓住一个主要的线索,贯穿全篇课文来理解。所以我首先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到底作者想通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成长的什么道理?那么这样即创设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和重难点。对于学生们的回答,因为那是他们的独特体验,所以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与肯定。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文中共描写了两个重要的场景即分成两部分:一是描写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现;二是描写乡亲们持着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并画出描写“我”的句子,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后就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作者是个懂事的孩子。然后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询问:就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却一不小心掉入了井中,那么当时的天气和环境是怎么样的?孩子们就会找出描写天气的词语。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恶劣天气的认识,我再让孩子们看关于暴风雨的图片,孩子们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掉入井中的心情了,从而理解到作者的哭喊和挣扎行为,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会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小作者,在挣扎后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又往下陷了一点,你又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后我顺势让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5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做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的对比中感受到小作者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感受更真实,更深刻。学生读完课文就会说出他们的理解,在他们的回答中,我要抓住重点词语“坚持”来让学生体悟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朗读的目的: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读完之后,我要和孩子们做一个小结,我问学生们:这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他的行为和你们的表现一点也不一样,那么从中你们可以看出小作者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相信学生就会说出小作者的勇敢、坚强、冷静、善于动脑筋等优秀品质了。最后我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拓展:你想对这位善于动脑筋、勇敢的小作者说点什么?这样设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俗话说,打铁要趁热,孩子们说完他们的赞美之词后,我要他们用朗读把对小作者的情感抒发出来,相信学生会在感悟的基础上将课文读得很到位。接着我要进行过渡:作者坚持并坚信着,等待人们的救援,那么他等到了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部分。

2.课文中第二个重要场景就是人们来救援的情景。首先我让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6到8自然段,画出感动的部分,再和小组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回答之后,首先我要抓住“渴望”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听到乡亲们呼唤声的心情,并让孩子们用“渴望”说一句话。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还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我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乡亲们的焦急和关心之情,这样便培养了学生们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

3.让孩子们理解“漫山遍野”的含义,并在理解之后,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这样不但让孩子们通过词语感受到当时的感人情景,而且学以致用,会运用这个词语。学生汇报结束,我问学生,你能通过课文中对乡亲们的描写,想象到人们是怎么样寻找小作者的吗?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们体会乡亲们的善良和无私,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之后我问孩子们:被人救了,是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为什么还“泪如泉涌”呢?学生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来了:因为感动,所以才会泪如泉涌。明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也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了。读完之后我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因为新的语文理念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及时的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小作者被救上来时候是什么的样子?并找同学来进行朗读。读完之后,我会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人来救小作者,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亲人和朋友对作者的帮助是多么的巨大,多么的及时,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帮助。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强调自己眼泪是热的,“是热的”包含了什么含义?学生讨论之后就会得出结论:作者强调眼泪是热的,是强调他对亲人朋友的感激之情,这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感激的泪。

学生朗读之后,我要对课文的第二部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询问学生,学习了课文的6到8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感悟?那么学生就能自然的谈出他们的感受了。课文全部学习结束了,我再提出本课开始的问题,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成长的什么道理?学生一定能说出正确答案了。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检验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再次强调重难点;另一方面是回答课堂开始的问题,使得整堂课始于提问,终于回答,十分完整。最后,我要及时地对课文进行总结,在学生们的感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的朗读是理解地读,也是对小作者敬佩的读,同时也是对作品喜欢的读。本课结束前,为了实现读写结合的要求,我让同学们课后写一写他们和自己亲人朋友间感人的小片段,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本篇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全面而简洁的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这篇课文的板书就遵循:简、准的原则,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满山的灯笼火把》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独立自主地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会多音字“卡”,完成课后练习3;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乡村人们勤劳善良的品质;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过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现,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勇敢、坚强。

重难点:目标中第2、第3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非常鲜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读贯穿教学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促悟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想像描述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读感悟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指读导语,了解大意

(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编者有意设计导语,是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方法,为学文设置铺垫)

二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好。从课题处入手,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轻声读文,画生字词

2、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交流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上作记号。

2、大堂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问难: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课堂中的生成。

4、梳理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直奔重点。(学习2—5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1,说出所见所思。

2、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A、为什么乱挣的结果只会更坏?(想象乱挣的结果,理解“坚持”的意义。)

B、从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法,学生与图亲密接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体会作者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思考的良好品质,突出重点。其次,利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读中感悟,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

2、指名读被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3、图文结合,理解词语意思,能够迁移运用。

(渴望、满山遍野、泪如泉涌、是热的)

4、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认识设问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课文。

2、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3、尝试复述故事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篇5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课文中哪些情景让你感动,跟同学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中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和我的成长地是在四川农村)

3、你知道“我”的父母当时为什么把“我”送到乡下吗?(因为“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

六、小结

七、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从这两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语句?(第三句)

3、我是怎么掉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慌乱。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

三、学习第4、5自然段

1、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又为什么不再哭喊了?(不能再这样盲目地胡乱挣扎了,结果只能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因为我要用全力拽住井边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掉。)

2、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读了这段,你认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很快就来救我的。)

4、齐读本段,读出神气、独特的感觉。

三、学习第6、7、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呢?亲人们是否像我坚信的那样一起来救我呢?

2、“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泪水像泉水一样地涌出来;因为当时,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我听到了远处传来了焦急、亲切而又悠长的呼唤,我还看到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所以我泪如泉涌。)

2、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流着,是热的”这一句话的?(因为当时时间太长了,又下着雨,很冷,我都冻僵了,所以只有泪水是热的;另一方面,是说我太感动了,有那么多的人们来救我,我流出了激动的热泪。)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3。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3、出示文中的词语。

兴味盎然经久不忘异口同声千奇百怪人云亦云不折不扣

4、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六、学习第一段

1、你知道什么是妇产科吗?

2、你是怎样理解“著名”这个词语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的成绩很显著?(她当妇产科医生五十年,接生了无数的婴儿,救治了无数的母亲。)

3、小结

七、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你知道林巧稚为什么总要称赞他的老师吗?(因为林巧稚的老师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是注意联系实际,并且让同学们边玩边做,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让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经久不忘。)

2、什么是“异口同声”?当同学们整齐的回答是错误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并没有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论,而是把他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标本,将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答案就是自己在实际中寻找的,记忆就十分深刻。)

3、那你知道什么是“经久不忘”了吗?

4、林巧稚从这堂生物课学到了什么?(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5、小结

三、学习第三部分

1、这堂生物课对林巧稚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后她又是怎么做的?

2、你知道“不折不扣”是什么意思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她说到做到,每件事情都是自己在医疗第一线上积累宝贵的经验,并且将中学时代形成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她还在医疗工作上创造了许多奇迹。)

3、学到这里,你想对林巧稚说什么呢?

4、小结

四、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也不能听别人的意见,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明,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进步,才会记忆深刻。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颜色五颜六色

树叶理论联系实际创造奇迹

形状千奇百怪

11成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五)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瓶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12﹡球王贝勒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教学重难点: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三)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四)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结合课文回答)

(五)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课文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六)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板书设计:贫民喜欢足球

教练主动送球

祈祷为树挖坑

捧回球赛金杯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语海畅游,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2、积少成多,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3、阅读平台,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4、能说会道、笔下生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教学重难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1、“一”字的声调

(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

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

二、积少成多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3)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抄写“语海畅游”中的词语、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平台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二、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介绍的时候,其他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3、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

人物 闪光点 事例 动作、神态、语言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 篇6

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 ,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欣赏弹拨乐曲《节日》。

1、简介民族及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

2、初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乐曲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3、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

4、教师演奏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其他同学模仿手鼓演奏的动作。

四、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教学后记:

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篇7

《火把节之歌》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俗风情中的一篇新课文,是王充闾去四川彝族自治州观光火把节活动之后所写的一篇散文,公开课《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从彝族特有的风习和传说中发掘彝族人民对火特有的感情,进而揭示出火在其民族发展和现实需要之中与人们形成的亲密关系。本文妙语连珠,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和现代、古代诗文描绘出火把节的盛况,尤其在持火把游行这一片段中作者点出了火把节活动的现代精神。

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这样教授:

一、激趣导入

我在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对哪个民族有所了解?”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角”彝族。

接下来我使用PPT展示彝族的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以上这段文字十分巧妙地揭示了“彝族”的“彝”的来历,从造字法这一方面进行引导,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即: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识民俗之美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讨论得出:1、火是圣物,净化一切。2、火是神物,神之所在。3、火是中心,凝聚人心4、火能照亮文明、除害保苗。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彝族人民对火怀有一种虔诚、敬畏的感情。再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一段重点写明了“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

学生纷纷找出是第五自然段,是因为一个传说,所谓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古诗,于是我要求一个学生使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概括火把节形成的由来:纪念英雄,祈祷丰收。这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再读课文,品文字之美

我和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王充闾先生来到彝族自治州,领略他们的火把节风光。同学们看到彝族人们在火把节中举行了哪些传统习俗?”学生阅读后可快速找出:歌舞表演、选美活动、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习俗片段进行朗读,第一个学生找的是歌舞表演,我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请注意作者的描写,歌声是优美动人的,舞步是轻盈可人的,像女儿河一般碧波柔缓、清澈柔美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又展示了歌舞表演的图片,增强了直观性。随后全班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出舒缓、柔美、甚至带有一点妩媚的感觉,接着我要求全班女生进行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第二个学生是男生,因此他喜欢持火把游行这一活动,我进行了这一的朗读指导:如果说歌舞表演是优美动人地唱起来,那么持火把游行就是漫山遍野的响起来,他们的队伍如此庞大,他们的歌声如此响亮,犹如金龙飞舞天空都大放异彩,这一场面堪称壮观,堪称雄浑!”同时我也将这一画面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感受。随后要求全班男生以响亮的声音、昂扬的气势读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活动我是根据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来设计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随后,我要求学生对描写这两个活动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学生找到了“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

“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教学反思《公开课《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这三句话,赏析结果为:第一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打着黄油伞、牵着三角彩巾的彝家女儿载歌载舞的情态比作女儿河和太阳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歌舞表演时柔情似水、美丽动人的身姿。

第二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持火把游行的场面比作金龙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之壮,气势之大。第三句使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气势,有力地突出了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赏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补充的理念。

四、研读课文,悟精神之美

本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歌”的含义,我将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和难点,符合了“重视和培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歌”是什么意思?(即:歌颂)再进行小学合作学习,探究歌颂的是什么。这一活动是基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得出了一点:歌颂旺盛的生命力。我追问:“这一点是从哪里看出的?”他们回答我: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这些活动里看出的。”我继续追问:“那么当我们看到女性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和充分展现他们风姿的选美活动时,我们歌颂什么呢?”学生们窃窃私语:“美”。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文章内容,这一种美仅仅是外在的美吗?学生们回答:“不是,还有一种心灵美,选美要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长辈的态度。”我说:“有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一同学心领神会:“对外在美、内在美的追求。”

在教参中写道:这篇文章从火把节透视彝族的民族性:传统精神与现代人心理需求的统一。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歌颂了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精神,因此我开始引导:“彝族仅仅900万人口,但是如今依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靠的是什么?他们10历史之久的火把节流传至今,将所有传统习俗都流传下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顿悟,这是一种传承精神,作者对彝族的传承精神也进行了歌颂,接着我用PPT展示了这样一段话:“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表达了个人的文化理想,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能量。要求学生朗读并感悟。体现了基本理念中“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五、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要求如下: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一个传统节日的片段。

我认为初一学生目前最缺乏的正是描写能力,因此学习了好文章,就要趁热打铁,将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如修辞等)活学活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认为随堂小练笔十分重要。

经过课后与其他听课老师的交流探讨,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文教学顺序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先让学生认识“火把节”是什么(即:有哪些活动),再探究火把节的成因,这样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心理。

2、“彝族人民对火的感情”这一问题与“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略显重复,我本意是想培养学生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但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问题显得有些累赘,可巧妙穿插或一句带过。

3、教参中写道“王充闾所吟诵的在全诗尾章《凤凰再生歌》中‘凤凰和鸣’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凤凰从火中再生,成为不死鸟来象征中华民族的复兴,火是促成凤凰再生的催化剂。王充闾借此诗抒写了对于火的礼赞,是火使彝族焕发青春,永葆活力。”可见,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诗句引用对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只字未提,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4、对于作者最后一段文字并没有展开讲解,最后一段文字中写道“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一反平日里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这句话是及有内涵可挖掘的,这也是“歌”的一部分,歌颂的是彝族人民“解放天性,对自由的追求”。

5、在“课外拓展,读写结合”这一部分中要求不明确,“生动的笔触”太笼统,可具体到“使用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二来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使学生快速上手。“传统佳节”也过于笼统,可以具体到“春节放鞭炮的场面”让学生展开描写,可以便于全班同学商量探讨、借鉴学习,也便于教师的讲评。

上一篇:关于我县近期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下一篇:招商引资投资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