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精选12篇)
灯笼 篇1
正月十五点灯笼,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上,你玩的是什么样的灯笼呢?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制作一个简单又好玩的旋转灯笼。
将两个纸杯口对口地粘合在一起,提起固定在上面纸杯中间的线,两个纸杯就开始旋转起来了。是什么力量使纸杯旋转起来呢?秘密就是杯子中燃烧的蜡烛。
你也动手做做看
用美工刀在两个纸杯侧面的中部,向杯底的方向各割出5条长约3厘米、间距相等的直线切口。
一个纸杯用剪刀沿切口的两端,各向左剪0.5厘米长;另一个纸杯则向右剪。并分别将剪开的纸片朝外折约30°(如上图)。
在一个纸杯杯底中心粘一条缝衣线,线的另一头绑在铅笔的一端上,方便拿。
在另一个杯子的中央固定一只点燃的小蜡烛,蜡烛的高度和一个杯子高度相同或略低。
将带线的杯子扣在有蜡烛的杯子上,并用胶带将两个杯子粘在一起。提起杯子,它就会不断旋转了。
谜底
为什么会旋转?
这是利用热气来推动的玩具。蜡烛在杯子中燃烧,冷空气从下面杯子的空隙处流进去,燃烧后的热空气从上面杯子的缝隙处流出去时,撞击向外翻折30°的纸片,推动杯子转动。
灯笼 篇2
Photoshop无疑是平面设计中的佼佼者,而滤镜是Photoshop中功能最丰富、效果最奇特的工具,虽然Photoshop可以使用其他软件商设计的滤镜,给自己加上飞翔的翅膀,但只用它的内置滤镜,我们同样可以制作出精彩的图像,下面我介绍的这个例子就是在Photoshop 6.0中文版中应用球面化、旋转扭曲、光照效果及镜头光晕滤镜后做出的红灯笼,
1、启动Photoshop 6.0,将背景色设为红色,新建一个文档背景为背景色的RGB图像文 件。
2、将背景色改为黑褐色,在工具箱中选取“单列选框工具”,在图片左边单击,出现单列选区,然后按Delete键,将选区内容设为背景色。
3、按Shift键的同时按向右方向移动键一次,将选区向右平移10个像素,再按Delete键将选区内容填充为背景色,用上述方法重复进行选区右移及填充选区操作,直到竖线平均布满整个画布。
4、用“椭圆选取工具”在图片中间拉出一个椭圆。
5、执行“滤镜/扭曲/球面化”命令,其参数设置为“数量:100,模式:正常”,一次效果不明显,可重复执行几次(此处我重复操作三次),使椭圆呈现立体效果。
6、执行“编辑/拷贝”,将选区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中,关闭该文件。
7、新建另一个背景为白色的RGB模式图像文件。
8、执行“编辑/粘贴”,将刚复制的图像粘贴为新图层,将图层名称改为“灯笼”,执行“编辑/自由变换”命令,对“灯笼”图层进行自由变换,将灯笼调扁,如图1所示。
图1
9、新建图层,并命名为“灯笼脚”,在图层上用“椭圆选框工具”拉出一个小的扁椭圆,执行“编辑/描边”,其参数设置为“宽度:1.5像素,颜色:红色,位置:居外”,其余保持不变,按“确定”按钮,给椭圆选区描边。
10、按〈Ctrl〉键并单击“图层面板”中的“灯笼脚”图层,将红色椭圆圈选取,按“Ctrl Alt”及向上方向键,将选区内容向上移动复制若干次,得到如图2(左)所示效果。
11、取消选区,在“图层面板”中拖动“灯笼脚”图层,将“灯笼脚”图层拖到“灯笼”图层下面,并将图层的内容移至如图2(中)所示位置(此处可根据显示的效果对图层进行自由变换操作,适当地调整图层大小及改变图层形状),此时完成下方灯笼脚的制作。
12、在图层面板上拖动“灯笼脚”图层到“新建图层”按钮,将“灯笼脚”图层复制为“灯笼脚副本”图层,用与制作下方灯笼脚相同的方法完成上方的灯笼脚的制作,如图2(右)所示。
13、在图层面板中单击背景层前的眼睛图标,将背景层隐藏,然后执行“图层/合并可见图层”命令,将除背景层外的图层合并,并将合并后的图层命名为“灯笼”。
图2
14、下面开始制作灯笼的穗子,在背景层上新建图层,命名为“穗子”,用“钢笔工具”在灯笼下方画出一条垂直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15、将前景色设为黄色,单击工具箱中的“铅笔工具”,选“实圆1像素”笔刷(即最小的笔刷)。
16、单击“路径面板”中右边的三角形,执行弹出菜单中的“描边路径”命令,工具选“铅笔”对路径进行描边,再用“直接选择工具”将整条路径选中,然后连续按向右方向键5次将路径向右移5个像素,用相同方法给路径描边,如此重复进行路径移动及描边操作,直到穗子的宽度略小于灯笼脚的宽度。
17、前景色设为橙色,再将路径每次向左移动2个像素,用同样的方法对路径进行移动及描边操作(只是移动方向向左,每次移动的幅度为2个像素),直到回到原路径的最初位置(大约值),执行路径面板中的“删除路径”命令,将路径删除,再用“橡皮檫工具”在穗子的底部擦除出一个弧度。
18、这时的穗子还很死板,没有生气,下面我们来给它进行滤镜处理,执行“滤镜/扭曲/旋转扭曲”,角度设为:-150,按“确定”按钮,可制作出穗子向左飘扬的效果,如果觉得穗子显得单薄,可将“穗子”图层复制成两三份,并适当调整其位置,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19、单击“图层面板”中“背景层”及“灯笼层”前的眼睛图标,将这两个图层隐藏,然后执行“图层/合并可见图层”命令,合并后的图层命名为“穗子”。
20、接下来制作灯笼的提绳,新建一个图层,取名为“绳子”,将前景色设为绿色,用“画笔工具”并选合适的笔刷在灯笼上方画出一条曲线,将“绳子”图层移到“灯笼”图层的下方。
图5
21、此时整个灯笼基本完成,为了使效果更加逼真,我们可以给灯笼加上灯光效果,将“灯笼”图层设为当前层,执行“滤镜/渲染/光照效果”,光照效果对话框按图5所示设置后,按“确定”按钮,如一次效果不明显,我们可重复执行一遍,灯笼即可产生一种从内部透出黄光的感觉(就像是灯笼里面有灯光),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22、最后再给灯笼加上镜头光晕,执行“滤镜/渲染/镜头光晕”,其参数设置为:亮度“100”,镜头类型“105毫米聚焦”,并将光晕中心移到灯笼的中心,按“确定”按钮。
图7
23、这样一个红灯笼就从无到有地制作成功了,最后别忘了将所有的图层合并,这样可将文件存盘为压缩格式以减少图像文件的容量。
灯笼花盛开了 篇3
花是美丽、年轻的代名词,美丽少年即花季少年、美女如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
几年前,我从朋友处引种一棵品种优良的灯笼花,又叫吊金钟。引进时心中高兴,松土浇水、施肥,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对它倍加爱护。春天到了,满盆的花蕾、红红的真像吊起来的金钟,笑待绽放。然而就在这时天气突然变暖,空调还没来得及投运,灯笼花却热得夏眠了。满盆的花蕾尚未绽开,整棵的花蔫蔫地睡觉了,随之便是凋谢、落叶,鲜花盛开红红的金钟吊满花枝的景象终于没有见到。后来我细心观察,发现灯笼花并不需要太多的水分肥料,成长中既需要阳光又怕强光。因而对其管理由精细转为粗放,把它放置在不阳不阴的地方。掌握了这些知识,灯笼花养好了,一盆花几十、近百个花蕾盛开的景象终于展现了。
灯笼花开了,我也悟出一个人生哲理。
植物的成长,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只有遵循规律它才能展现花容,否则难以存活。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与自然环境。
人生的旅途漫长而多变。从南方到北方,從国内到国外、求学、工作等等。变!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千变万变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生活、发展的环境的步伐始终在前进。
职务升迁、人自然高兴。职务回落,人仍然要快乐的生活。这正是在不停地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生长发展的环境。
灯笼花盛开是它适应环境。
挪威灯笼宫殿 篇4
项目地点:挪威,Langgata,Sandnes
项目面积:14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06-2008年
项目主管:Sandnes Kommune
摄影:Jonas Adolfsen
这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灯笼”,它采用老房子的形象,重新设计了所有的细节,不仅成为城市的标志物,更是利用挪威传统的木建筑概念设计当代建筑的典范。这个公共的灯笼让人们享受光线和气候的变化,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建筑的创造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这里会发生很多故事。
建筑场地位于Sandnes的Langgata中心小广场,这个城市有60万人,是欧洲传统的文化之都。城区被一条铁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较为传统,分布着小型的房屋和商店,另一部分则非常现代化,属于港口区,Langgata就在这里。
在2008年的挪威欧洲文化首都计划中,当地政府举办了国际竞赛,要求设计一个可以振兴Langgata的展馆,并成为一个融汇点、一个市场、一个举办音乐会和开展表演的地方。
挪威Atelier Oslo与法国AWP与合作,针对场地提出了三个要点:1.标志性:容易识别的大构造,具有里程碑意义;2,开放性:灵活的,轻松的,优先考虑日常城市生活的;3.变化性:在天气还有阳光的作用下给路人一个不断变化的体验。地面:现浇混凝土地面,上面有抛光和磨砂的纹样。浅颜色可以更好地反映屋顶过来的光下和阴影。细节的到位和自然处理使其与广场融为一体。
柱子:四组。保证屋顶的安全稳定。有的底部还可以当凳子。在与屋顶简单的形状形成对比的同时,也模糊了内外空间的边界。屋顶:因为对精确度的要求,使用了枫木复合板,并用钢构件连接。匀致的形式减轻了重量感,并能形成丰富的光影。
玻璃:采用传统石板屋顶的石板的安装形式,安装夹层玻璃。玻璃直接固定在木结构上,就像一个半透明的图样,为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光线过滤。
设计师们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以确定比例、形式、丝网印刷玻璃纹样。通过数字模型进行全局静态评估。所有的合作也都基于数字模型。
As part of the program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Europe 2008,Norwegian Wood aimed at realizing a series of exemplary building projec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ompetitions.A s o n e o f t h e N o r w e g i a n Wo o d projects,the municipality of Sandnes asked for a pavilion that could revitalize Langgata.The pavilion should be a shelter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ctivities;a meeting point,a market place and a place for concerts and performances.The team of Atelier Oslo and AWP developed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during in a series of workshops in Paris and Oslo,including a trip to the site.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te and the program,three main ambitions were the formulated:
-an iconographic,recognizable and big structure;a possible landmark for Sandnes
-an open,flexible and informal space,giving priority to the everyday urban life-interaction with weather and daylight to create a changing experience for the daily passers by.
Floor
The floor is light concrete,cast on site as a continuous surface.The c o n c r e t e i s p o l i s h e d a n d h a s a sandblasted pattern which creates the needed friction.The light colored floor enhances the play of shadows and light from the roof.The smoothness and precise detailing gives an interior feeling to the whole square.
Columns
The roof is held up by four groups of columns.The column members are150x150mm massive oak with steel joints.The members spread out to distribute the pressure of the roof and secure lateral stability.In some places the columns form benches when meeting the ground.The brackets of the columns were made telescopic to be able to match the level of precision of the roof.
T h e c o l u m n s a r e 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 sculptural,in contrast to the simple shape of the roof.The columns are withdrawn from the edge of the roof to be protected from the rain,but also to blur the defini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The asymmetrical positioning of the columns creates different informa spaces.
Roof
The roof construction consists of laminated pine with steel joints.The precision level of the roof demanded laminated wood,which ruled out the use of oak.The construction is a double grid made solely of 90x90mm members.This uniform structure,where there is no divis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lements create an abstract and lightweight sensation.The construction creates a rich play of shadows and light in the roof and on the floor.
Glass
The wooden roof is covered with laminated glass.The glass panels are mounted in an overlapping pattern,as in a traditional slate roof.The overlap incorporates eventual movement between the panels.This allows the glass to be mounted directly onto the wooden structure,avoiding the typical steel profiles and substructure.A translucent pattern is printed on the panels,to add to the light filtering qualities of the project.
A series of mode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develop the project.From scale models of the complex geometry of the columns and the proportions and light filtering qualities of the roof,up to 1:1studies of the glass silk screen print.
The complex geometry called for a further development in a digital model.The chaotic nature of the structura system could not be split into twodimensional parts,but demanded a global static evaluation that could only be done in a digital model.
大班教案《挂灯笼》 篇5
我们班的孩子在中班时候对数数、配对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个别化学习“小鬼当家”中通过买菜游戏,来进行数的组成的操作,为学习加法试题也打下了基础,因此,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是在这些数经验的基础上让孩子来学习,由于数字小,孩子们便于掌握,因此在大班初期非常适合。
灯笼是我国在喜庆日子里一直要用到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对灯笼的大小、形状、颜色非常熟悉,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根据大小、形状、颜色让他们进行5以内的加法试题口算学习比较适合,所以根据主题就选择了《挂灯笼》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加法算式题,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2、了解中国挂灯笼的特有风俗,体验中国特有文化。
活动准备:PPT、5以内加法算式题卡、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一、说灯笼:了解挂灯笼是中国特有的风俗
今天老师带来了灯笼,我们什么时候会挂灯笼?(节日、春节)
小结:挂灯笼是中国特有风俗,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
二、挂灯笼:
根据灯笼列算式题今天我们也来挂灯笼,先来看看老师这里挂的灯笼。
1、(PPT)请你看看这里的灯笼有什么不一样?
2、大灯笼有几个?小灯笼有几个?个别幼儿摆放灯笼分家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3、想把他们合起来,用什么来表示呢?这个符号像什么?
4、“+”名字叫加号;1和4合起来一共是几呢?
(5),可以用“=”来表示,像什么?(马路上的黄线等),“=”名字叫等号。
小结: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算式题中,“+”读“加上”,表示“把加号前面和后面合起来”。“=”读“等于”,表示“等号前面的部分等于等号后面的部分”。
三、看灯笼――根据灯笼找加法算式
1、这样我们用一道算式题把刚刚老师挂的灯笼的个数表示出来了
第一次幼儿操作
1)出示挂灯笼情况,按照算式题卡来挂灯笼。
提醒:观察灯笼,分辨某一特征的肯定或否定进行操作摆放。
2)集体交流
你的灯笼是按什么特征进行悬挂的?这些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
第二次幼儿操作:
1)请你把你桌上的灯笼挂起来,再帮它们找个加法算式题做朋友。
提醒:按一个特征的肯定或否定进行分家。尝试多次不同特征挂灯笼。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的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
2)集体交流
介绍所列算式。3+2=5,你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法挂灯笼呢?
做灯笼与做人 篇6
记忆中,每到元宵节前两天,父亲就会将手中的活计暂放一边,一门心思地给我做灯笼。为此,母亲偶尔会抱怨,说父亲放着给别人打家具的钱不赚,偏去弄那些小孩的玩艺儿,能换钱还是能当饭呢?而父亲却很有涵养,从不与母亲计较。被母亲说多了,顶多会嘟囔一句:“赚钱是很重要,但能和咱儿子幸福的童年画等号吗?”就这一句,足以让母亲哑口无言。在父亲眼里,儿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愿意把一些时间花在为儿子做灯笼上。
父亲最初给我做的灯笼,四周是木条,木条内侧带有凹槽,玻璃可以通过凹槽插进去,这样的灯笼既美观明亮又结实耐用。后来,父亲又在灯笼上加以改进,木条上用刻刀刻出了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再加之用油彩精心粉饰,灯笼俨然成了一件艺术品。有的小伙伴嫉妒得不得了,看着我的灯笼说起话来都是那么地酸:“你看人家小荣,又拎着他爸给他做的灯笼出来了,真神气哦!”“神气什么?你看那灯笼雕龙画凤的,只有皇宫里的太监才拎那样的灯笼呢!”“赶明个儿,我让我爸上城里买一个更大更漂亮的灯笼,一定要把小荣的灯笼比下去……”听了这些风凉话,我只是置之一笑,继续拎着灯笼招摇过市,去接受更多羡慕或嫉妒的眼神。
有一年元宵节,我心血来潮,竟然拿着父亲给我做的灯笼与一个小伙伴换了个电动玩具,那个小伙伴的家长事后找到我家,生气地与父亲理论,硬说是我拿破灯笼骗走了他儿子的玩具,我委屈得直哭。父亲表现得非常大度,不仅把那个电动玩具还给了人家,而且还没有把灯笼要回来,白送给了人家,那位家长既感动又羞愧,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那天,父亲连夜又给我做了一盏灯笼,而且更用心,更漂亮。这盏灯笼至今还像个宝贝似的被我珍藏着,因为这盏灯笼与众不同,上面曾经洇上了父亲的血迹,那夜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在使用刻刀时,不小心划在了自己的手指上。
时隔多年,每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当时说的那句话——吃亏是福。父亲不仅为我做了一盏盏漂亮的灯笼,更教会了我做人处世的道理。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治透视 篇7
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之所以优秀, 关键原因不在于其使用语言的花团锦簇, 不在于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有多么巧妙, 而在于, 他用文字的形式, 描述了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一定的社会现象, 不仅如此, 他的文字还应当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里的思考, 主要是对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文学家不是政治学家, 他一般不会使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去阐述某种观点, 因为这不能在受众中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所以在笔者看来, 优秀的文学家这个称号很不容易获得, 要想得到如此桂冠, 不仅要有很好的文笔, 更要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世界文学史上, 诸如莎士比亚、歌德、林语堂、鲁迅之类的大家, 无不如此。
苏童先生当然还不能和上述大家相提并论, 至少目前还不可以, 不过, 苏童先生也通过自己的笔头, 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反思, 其著作《妻妾成群》就是他的一个代表作。这部小说后来拍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仍不失其艺术魅力, 在二十余年之后, 结合新世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这个背景, 我们可以对这部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前不久笔者再次观看了这部电影, 心中颇有感触。在本文中, 笔者从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人治这个角度出来, 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大红灯笼高高挂》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人治社会
宏观上看, 电影中的陈家大院就是中国传统人治社会的一个缩影, 套用很多文学评论家对《红楼梦》的分析, 贾府本身就是一个封建王朝, 在这里笔者也很冒昧地提出, 陈家大院就是传统的中国。
那么, 什么是传统的中国?是四书五经?是巍峨的长城?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甚至, 还是历史剧里面奴仆在主子面前毕恭毕敬、战战兢兢、一句一个“诺”、“喳”“奴才”这样的场景?这些都是传统中国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抽丝剥茧, 通过现象看本质, 就会发现, 传统的中国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描述, 就是:人治。
什么是人治?用现代法学和政治学的话说, 就是和法治 (不是“法制”) 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式。它的基本内核, 就是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不是基于一套完整的、理性的、良好的法律制度, 而是基于统治者的自由裁量。“人治”是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产物, 它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决定和实施国家的大政方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从历史上讲, “人治”就是“朕即国家”、“言出法随”;从现实上讲, “人治”就是凭主观办事, 以言代法。在人治社会, 几乎社会中的所有行为体都是围绕着“权力”两个字而展开, 有了权力, 就有了一切。
现在我们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通过一个土财主的大院而体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治现象的, 电影中有太多的情节反应了这个问题, 兹列举如下: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就是农村的景象, 这首先就给观众一个印象:在这部影片中, 故事应该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这和人治社会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因为, 人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就是农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 生产力不发达, 民众思想也较为落后, 这些都是人治的温床。假设, 电影一开头就出现摩天大楼、整个电影中高频率出现的是豪华轿车、欧美化妆品、浪漫的酒吧, 这就很难体现出一种人治社会的特征了, 相反, 这样会提示观众, 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 它和人治是保持较远的距离的。而且, 在剧中, 聚餐的房间内贴有老爷祖辈的画像, 根据其服饰判断, 应当处于明清时期, 而且还是为官之人。电影出现这样的镜头, 是再次提示观众: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内容, 是和封建伦理有关的。而封建伦理, 又和人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一个情节需要我们注意:颂莲成为陈府的四太太之后, 有个老妈子给她捶脚, 刚开始的时候, 颂莲很不习惯, 可是, 老妈子语重心长地说:“再过几天, 你就离不了了。”不知道其他观众是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这句似乎很不经意说出来的话其实隐含着一个很大的秘密:在人治社会中, 作为社会普通成员, 最初接触不合理现象的时候会有所抵触, 会有所抗拒, 可是, “再过几天, 你就离不了了”, 可见, 人治社会纵然有太多的不合理, 也会通过时间的流逝, 把一个个社会成员都驯服, 最初不适应这种体制的社会成员, 不但会逐渐适应, 而且还会自觉地依附这种体制, 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电影中, 还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一天, 颂莲和陈老爷怄气, 陈老爷说:“你真的不理我了?有人早就盼着也捶脚呢。”短短的一句话就道破了天机:在陈家, 我是这个家族的皇帝, 你颂莲不巴结我, 有其他人巴结我, 不知道有多少人哭着喊着要在我这里受宠呢!这也是中国人治社会的一个经典特征:最高统治者居于社会权力的核心, 所有的社会成员, 为了获得 (合法的与不法的、正当的与不当的) 利益, 都必须围绕着最高统治者去转, 都必须想方设法去献媚、邀宠, 否则, 在利益分配的时候, 自己就会处于不利的局面。顺便解释一下, 这里所说的“最高统治者”是相对的, 要结合特定的背景, 在电影中, 这个最高统治者是陈老爷, 到了村里就是村长, 到了县里就是县长, 以此类推。不管在哪个层面上, 上述规则都是适用的。
在这样一种体制中, 每个被统治者都希望获得最高统治者的垂青, 而后者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并且是利用了这种情况, 以此使得各个被统治者之间展开竞争, 而自己却能够居中裁决, 稳坐军中帐, 否则, 如果不能分散被统治者之间的联合, 那是非常危险的。为此, 统治者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让被统治者争相取悦自己。比如, 电影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 老爷去找三太太, 三太太说:“哎哟, 你怎么会来我这里?”老爷说, “人家给我脸色看啊, 你不给我脸色看, 还给我唱戏。”在这里, 老爷就是在悄无声息地离间各位太太之间的关系, 他在三太太面前说四太太的坏话, 等于是暗示三太太:我宠爱你, 超过对四太太的宠爱, 所以, 你应当对我感恩戴德。这样的一种治理模式在人治社会也是常见并且起作用的, 它致力于让每个被统治者都感觉到, 自己是最受统治者垂青的, 所以自己应当满足这种被垂青的局面。
为了维持这样一个人治社会, 陈老爷也是有意识地制造一个上下等级关系, 说的深入一些, 这是一种制度, 一种社会关系的构架, 这种构架蔓延到陈府的每一个角落, 平时是老爷为尊, 仅次于老爷的就是大太太, 当老爷临时有事不在的时候, 这种构架仍然发挥着作用。有次老爷要进城, 吩咐各位太太自己吃饭, 当四位太太聚齐之后, 大太太说了一句“吃吧”, 然后大家才可以开始吃饭。此时此刻, 大太太就扮演着相当于老爷的角色, 这时她就是老爷的化身, 或者说, 就是代理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在人治社会中, 即便位居最高地位的那个具体的人员不在, 那么这种人治的构架是不会倒塌的, 只是处于最高地位的会是一个临时的或新的最高统治者罢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现在一些学者所宣扬的“制度决定论”。
在这样的体制中, 被统治者一方面遭受着压迫, 另一方面, 他们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利益, 也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斗争包括大致处于同一层面的竞争, 也包括地位相对较高和相对较低的被统治者之间的竞争。被统治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 各个成员也要分为三六九等, 几乎每个成员只要有机会, 就希望向上层流动, 哪怕是仅仅向上流动那么一点点, 对于他们来说, 就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这都值得他们奋力争取。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折射的人治社会与中国的历史及现实
如同我们在上一部分所总结的那样, 人治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具体体现为多种方式, 但终归一句话:统治者具有非常大的裁量权, 民众则被迫围绕着统治者的权力去转, 结果, 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成员都把太多的时间用来“搞关系”、“社交”。我们都知道, 社会的进步虽然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 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可是, 在人治社会中, 这种交流往往不是为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而是为了获得权势、利益, 如职务的快速提升等, 结果, 中国几千年就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人情世故学, 而没有像欧洲那样发展出数理逻辑和民主政治,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 中国距离现代化仍有一定的距离。中华民族没有在近现代科学领域做出多少贡献, 每个中国公民都需要自省。笔者认为, 人治统治的责任非常重大, 人治不仅束缚民众的肉体, 更严重的是, 束缚了民众的思想。
《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 透过颂莲等个人命运的演化过程, 揭示在“老规矩”即一个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体系及其传统惯性的掌控下, 人性如何被“吃人”与“被人吃”的封建社会所异化、扭曲的悲剧性发展历程, 不仅批判了悲剧产生的社会与思想根源, 并且点明了“悲剧也产生于人物自我”的实质。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很值得我们深思:颂莲原本是读大学的姑娘, 在旧社会, 也是知识分子, 而且还是比较高端的知识分子, 可是, 当她成为陈府的四太太之后, 和其他三个太太没有什么不同。她与其他太太们是同质同构的, 她甚至比其他太太有着更多的“太太”脾气。她没有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特征, 相反, 她也学会了争风吃醋, 也学会了潜规则, 甚至非常严厉、不人道地惩罚下人, 这样的情节到底说明了什么道理?笔者认为, 这说明在人治社会中, 原本应当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在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下、腐蚀下, 也会沦为这个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影片中, 颂莲没有打算去改变陈府的状态, 却极力迎合老爷、极力让自己在这个小圈子内获得所谓的地位和尊荣。在这个大宅院里, 颂莲清醒过、挣扎反抗过, 大宅院见证了她曾经的愤怒的呼叫, 但最终她仍旧被封建势力吞没了。这不仅是她颂莲一个知识分子的悲剧, 也是一个更大群体的悲剧的缩影。
四、中国人治与法治的未来
中国官方早已表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 在过去, 中国曾因法治的欠缺而遭受过非常惨痛的损失, 包括很多领袖人物在内的众多社会成员付出过巨大代价。为了建设法治社会, 中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有人把今天中国的大规模立法和一百年前的清朝大规模变法相提并论, 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者都是试图通过法治途径, 把中国拉入现代化的轨道。还有, 二者的出现都是应对当时的挑战, 清末大规模变法是要应对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派的威胁, 而今天中国的大规模变法, 则是应对国内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全球化对中国造成的挑战。一百年前的清末变法以武昌起义为标志而宣告终结, 我们不能说它完全失败了 (清末十年新政为后来民国的法治建设打下很好的基础) , 但至少是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的性命, 结果中国又陷入了三十多年的战乱, 其中又有规模空前的外敌入侵, 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几乎导致中华民族陷入绝境。历史已经成为历史, 那么今天, 中国的法治建设会有什么样的前景?人治在中国还会有什么样的市场?
对此笔者认为, 中国的法治建设终究会成功, 但人治仍在较长时间内有较大影响, 中国实现法治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普通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
刚才笔者提到人治仍在较长时间内有较大影响, 原因是, 不管今天的中国如何努力奋进, 都不可能摆脱历史的束缚。中国普通民众中普遍存在着怕官、怕权的现象, 这就是人治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有健全的、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且健康的运行, 那么按照法律规则办事不就可以了吗, 还有什么值得害怕的?民众自身对法律的不正确理解, 是今天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阻力。我们可以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看看民众素质是如何影响法治建设的。
比如说, 民众A想找某官员办事, 至于事情该怎么办, 已经存在法律文件规定了, 可是, A担心其他民众也找该官员办事, 而该官员所能够提供的利益是有限的, 于是, A为了在和其他民众的竞争过程中获得优势, 就采取对官员行贿的办法。可是, 其他民众, 比如B, 也对官员行贿, 也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此时, A和B在官员面前的地位都比其他民众高出一截, 结果, 民众B、C、D、E、F、G……纷纷向官员行贿, 最终的结果是, 大家都行了贿, 谁也没有获得优势, 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这就白白便宜了受贿的官员。
这就是法治建设受阻、人治横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民众自身的素质仍有待提高。《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四个太太加上雁儿, 就属于典型的那种缺乏必要法治素养的社会成员, 因此她们在陈家大院那个小社会中, 永远无法摆脱受压迫者的地位。
当然, 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 不仅需要普通民众法治意识的提升, 执政党、政府和官员都责无旁贷, 而且他们还应给普通民众起到一个积极的表率作用。这些年来, 互联网上官员的雷人言论很多, 典型的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们算个屁之”类的, 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的体现, 发表这些言论的官员绝不是一时口误, 而是情急之下其内心真实意图的表达。现在互联网很发达, 这样的言论公之于众, 对民众的信心造成很大打击。所以笔者认为, 执政党、政府和官员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对于他们, 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五、结语
到这里, 文章快写完了。这篇文章似乎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 但似乎又什么都没有写, 笔者产生这样的矛盾心理, 是因为本文的切入点只是一部电影, 但所要阐述的问题过于宏大, 不论如何尽力面面俱到、重点突出, 都难免挂一漏万。
在本文中, 笔者试图通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来分析中国社会中的人治问题, 在笔者看来, 电影中的陈家大院就是中国传统人治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中国传统人治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陈家大院。在人治社会中, 权力横行、权利萎缩, 社会关系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中国曾为此遭受过巨大的损失。现在, 中国正在经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革, 我们正在告别传统的人治社会而大踏步迈向法治社会, 纵然前面还有凶险, 我们仍要义无反顾。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错过了太多的机遇, 我们再不能错过这次复兴的机遇了。作为中国的法律人, 更是应当在历史转型的过程中为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笔者在这里套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导人马丁·路德的一次著名演讲的题目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们要创造更多的希望!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所描述的陈家大院, 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人治社会的缩影。在人治社会中, 所有社会成员被迫围绕着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开展活动, 这样一种社会运行模式致使过多的社会资源用于人际关系, 而无益于社会的发展。中国正在面临千年未有之转型,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 普通民众法治意识的提升极为关键。中国法律人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大红灯笼高高挂,人治,法治,中国转型
参考文献
[1]向达, 周莎.从人治到法治: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J].党政干部论坛, 2009 (1) .
[2]李军.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闺阁政治[J].电影评介, 2007 (24) .
[3]纪许光.男子囚禁6名女子当性奴[J].政府法制, 2011 (31) .
[4]潘源.“织锦裁编写意深”——重读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J].当代电影, 2006 (4) .
[5]程桂婷.反抗与奴从——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形象的对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传播研究 篇8
一、影视作品中灯笼的表现形式及其象征意义
影视作为综合艺术类和流行文化的载体,其构成因素丰富,社会影响力深厚。灯笼在影视中不仅担当着丰富视听、深化主题等功能,还兼具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在影视创作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灯笼最早的象征意义是与“神”有关,古时人们为了驱逐黑暗和恐惧感,将灯笼看作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物品,例如莲花灯,民间点莲花灯表达对佛祖的感谢,祈求佛祖保佑庇护。在影视作品中,灯笼的这些象征意义被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而灯笼之所以在影视剧中大量的出现,除了其自身具有的独特的象征意义之外,还与编导们习惯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推动影视剧叙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丰富影视创作的内涵,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一)灯笼传达着美好的愿望
“灯笼”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幸福、团圆、喜庆的象征,因此“灯笼”在影视作品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就是象征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影视作品中以“灯笼”作为主要道具的场景设置和运用很好地反映了影视剧中人物的心理,传递着导演的创作意图。
1.灯笼象征着美好爱情
古时男女们常常借助灯笼来寄托对美好爱情的愿望与祝福。水灯、孔明灯、还有画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的小灯,这些灯笼传达着男女的爱意。在泰国每年的11月份举行的“水灯节”,就是一个充分体现泰国青年男女旖旎恋情的节日。在泰剧《人生旅途》中,女主角安查丽用香蕉叶折叠成灯船,并在船上添上鲜花,点着香烛,放在水里使其随风飘荡,祈求能和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在中国,古时女子有放水灯、孔明灯祈求爱情的传统习俗。电视剧《甄嬛传》中,宫女们就是在宫廷的小河中放水灯,祈求能早日出宫,寻觅如意郎君,水灯成了长期囚禁于皇宫的宫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灯笼”寄托着她们被困深宫,仍渴望自由恋爱的愿望。
在中国,赏灯放灯的日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十五月圆元宵节被称为“灯节”,元宵赏灯是一种传统民间节俗。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一个浪漫而富有诗情的节日,是古时情侣传情达意,青年男女邂逅相爱的节日。导演们也对十五月圆元宵节“情有独钟”,十五元宵节赏灯的场景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许多的影视作品甚至还原了当时赏灯的盛况。编导们喜欢把男女主角的第一次见面安排在元宵节的灯会上,元宵节是一个可以瞬间催生爱情的节日,花灯更是成为男女主角定情、相爱的媒人。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年幼的太平公主第一次走出宫廷,融入上元灯节的人海中,在被灯笼照亮的大街上,她遇上了她生平第一个男人——薛绍,并与之相爱。《昭君出塞》中导演虚构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相见的场景,上元节灯会上,王昭君因目睹呼韩邪单于射小灯笼的英雄气概,两人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昭君出塞的佳话。导演借助“花灯”道具建构的具有美学特点的场景无疑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渲染了浪漫的意象,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观赏美感,赋予影视作品更强的艺术色彩。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还出现了猜灯谜,交换花灯,花灯配对的场景,灯笼成为了男女爱情的象征。嫁娶时,人们喜欢在屋檐上挂上大红色的灯笼,象征着喜庆热闹,传达着美好的祝福,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2.灯笼求子
闽南语中“灯”与“丁”谐音,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亲戚朋友送花灯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祈福。在中国古代,很多地方都很重视送灯的习俗。如陕西西安一带,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除送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于是便有了各种“麒麟送子灯”、“送子娘娘灯”。中国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中有许多长辈送花灯祈求添丁的场景,如《婆婆媳妇俏佳人》中婆婆送花灯给媳妇,希望传宗接代。《京华烟云》中女儿怀孕时,姚家送花灯去女儿的婆家,希望女儿顺利产子。在《宫》中,嫔妃怀孕时,娘家会派人进宫,送去花灯,妃嫔之间还会因此互相攀比。一些官宦人家,如果女儿怀孕,娘家没有送上花灯的,还会被婆家人嘲笑。花灯成为求子祈福的象征。
3.灯笼象征国泰民安
灯笼有光明之意,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元宫大陈灯影,为了庆祝国泰民安。电视剧《开创盛世》中,灯笼的这个象征意义被导演充分利用起来。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隋朝最后一个元宵节,隋炀帝的女儿在街头偶遇正在射灯笼的李世民,两人因射灯笼发生“冲突”,这位公主认为:灯笼象征着大隋的光明与富强,李世民射落了灯笼,就是射灭了大隋的辉煌。灯笼在公主眼中就是隋朝兴盛的象征。该剧最后一个场景:贞观四年的元宵节,灯火照亮了整个长安城,喧闹的长安街上百姓流溢着笑容,在喜悦的人群中,李世民问身边的人:“你们认为我的国家还不富强,我的百姓还不富裕吗?”导演用全景来表现被灯笼照亮的长安城,试图牵引出大唐盛世的景象,灯笼在这里被赋予新的意义,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4.神话剧中的灯笼传说
大家最为熟知的灯笼传说应该就是《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相传三圣母与凡人刘玺相爱,生下儿子沉香,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发现后勃然大怒,盗走宝莲灯并压圣母在华山之下,十五年后沉香学得武艺劈山救母。这个传说被改编成戏剧并衍生出多种版本的戏曲、连环画、电影、电视剧。剧中的“宝莲灯”是沉香救母坎坷经历的见证,寓意母子情深。在日本也有“牡丹灯笼”的传说,是日本民间三大怪谈之一,与中国明代文士瞿佑所写关于元宵灯会乔生与手持牡丹灯笼的女子相会的故事《牡丹灯记》是一样的,后来这个传说被改编成多个体裁。在中国,明朝时期《牡丹灯记》就是歌舞伎剧的主要创作素材,近代,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如《聊斋之牡丹灯笼》《牡丹灯笼》等,在日本,与《牡丹灯笼》有关的影片不计其数,迄今最新的版本是2007年三游亭圆朝落语改编的《牡丹灯笼》,“牡丹灯笼”在影视剧中更多的是彰显主人公之间的真爱。
(二)导演们对灯笼赋予的特殊意义
为了升华故事情节,吸引观众注意,导演们会创造性地赋予“灯笼”某些特殊的意义。
1.白灯笼传达着忧国忧民
除了象征着团圆与美好祝福的红灯笼之外,在影视作品中,还有象征着死亡、离别,表达着爱国青年信念的白灯笼。电影《瞿秋白》中这样一个场景:1912年10月10日,正当人们张灯结彩,庆祝“国庆”的时候,13岁的中学生瞿秋白却做了一个白灯笼,悲愤地用毛笔在上面写了“国丧”两个大字,高挂在瞿氏宗祠的侧门上。影片中“白灯笼”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借其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统治阶级不作为的愤怒。导演对“白灯笼”多次运用特写镜头,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建国大业》拍摄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了蒋介石府邸,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地说:“这个世道太黑暗了,我怕看不见。”白灯笼给影片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条的基调,表达了中国爱国人士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的担忧,他们只能借灯笼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爱国情,这也是影片最为经典的场景之一。白灯笼准确地传达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在影片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2.张艺谋电影中红灯笼的特殊意义表达
符号具有不确定性,张艺谋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红灯笼”进行符号化处理,区别于传统的“喜庆”意义,赋予其新的文化意义,以此来承载电影所要表达的寓意。整部电影围绕点灯、挂灯、封灯发展,红灯笼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在这里红灯笼不同于以往大家普遍认知的吉祥、喜庆、希望的意义,相反,暗沉的天幕下,一盏盏悬于屋檐下的红灯笼让人感到诡异和妖冶,电影中张艺谋把红灯笼赋予“性”的含义,象征着妇女在封建社会受到的各种压迫和束缚,通红的灯笼皮,不再是祝福的寄托,而是流淌着无数怨妇无辜鲜血的象征,是大宅院里女人们命运的主宰,是她们争宠的标志和勾心斗角的源头。暂且不论这种虚拟民俗元素的行为合适与否,张艺谋符号化的具象表述手法为电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浓郁的色彩。
二、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的跨文化传播
电影作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其超越时空、跨越国界,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特点为其成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具优势的传播载体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中国的影视作品传到国外被国外观众所熟悉,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也被有意识地放大、凸显,成为独特的“东方镜像”,与其它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文化交换。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民俗元素,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一)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客观需求
要想使灯笼文化走出国门,被国外观众知晓,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用电影传达民俗元素,这与导演们“民族文化的自觉”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导演最辉煌的一代,第五代导演善于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民俗元素,表达民族的文化心理,并自觉地承载着向其它文化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其中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他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灯笼”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主宰着影片中封建专制家族里所有女人的命运,隐喻着她们悲惨的下场。张艺谋对影片中的“红灯笼”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升华,随着影片在国际的上映,影片中的“红灯笼”作为中国独有的民俗元素,国际观众眼中的“异国基调”“东方镜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红灯笼更是成为中国的象征。
(二)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效果
影视作品中,导演对灯笼这种搭载中国文化的意义符码进行重新编码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解码以灯笼为题材的中国故事来诠释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容,主要通过这两种途径,自觉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经常会被使用到的民俗元素,为了得到国外观众的文化认同,在文化自觉意识的主导下,导演需立足灯笼本身的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号的编码,使其既符合灯笼本身的文化意义,同时也使其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的跨文化传播能够得到国外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途径,以灯笼为创作题材编写故事宣扬中国文化精神是灯笼文化被国外观众认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故事国外传播效果,在文化自觉主导下,中国电影人必须找到东西方观众都能理解的共同的文化题材,即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例如亲情、家庭等人类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中国导演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宝莲灯》拍摄成动画电影在国外上映,该影片中蕴含着中国古韵的宝莲灯所传达的“母子情深”“孝文化”被外国受众所感动,宝莲灯的神奇魔力更是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好奇,吸引他们去了解和认识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三)影视作品中灯笼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自觉反思
中国导演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因为过于重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艺术表现,而忽视影片中元素的真正内涵。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是影片中对“红灯笼”的表述却是错误的,国内学者称其为“伪民俗”,在中国五千年的民俗文化中,红灯笼作为“性”的象征意义并不存在,它是张艺谋虚构的。有学者明确指出,“这种虚构的民俗文化传播到国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利于中国民俗文化正确意义的传播”。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受众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视作品所提供的“象征现实”建构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印象,一旦他们形成了对中国印象的固定解读模式,他们就会按照这种解读模式来认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张艺谋在影片中用“红灯笼”表达中国大宅院中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会为中国贴上“男尊女卑、落后愚昧”的标签,不利于中国正面形象的建构。因此,中国导演在创作中要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客观地,全面地传达中华民族的形象,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树立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正面形象。
三、结语
现代社会中人们基本上不需要用灯笼来照明了,但灯笼在我们生活中仍然十分常见,每逢佳节、婚礼庆典这样的喜庆日子,灯笼依然是首选。现在的灯笼从工艺上有了极大的改进,设计上更具装饰意味,使用的场合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广告、建筑、舞台等,而灯笼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及特殊的历史地位更是使它成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常客,随着影视作品在国际的传播,灯笼作为影视剧中的民俗元素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观众所认识和喜爱,一盏盏灯笼作为中国特色的脸谱传递着品牌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表达着中国愿意与世界融合交流、和谐进取的美好愿望。如今,这些造型美观大方、做功细腻、图案新颖别致、独具乡土气息的灯笼走出了国门,销往东亚、欧美等地区,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
摘要:灯笼是中国独有的民俗元素,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今灯笼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出现,除了它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外,其中也包含了导演们对某种文化的认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灯笼作为影视作品中的民俗元素随着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广泛传播,被国外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因此研究影视作品中灯笼的象征意义及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灯笼文化,跨文化传播,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 .宁珂.影视作品当中典型建筑的文化传播与象征意义研究[J].新闻传媒,2011(11).
[2]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灯笼 篇9
1.丰富了影片的情节内容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多彩的民俗始终渗透在影片的叙事之中, 以故事的内容为依托, 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极具民族风情的民俗事象成为了影片深度挖掘和利用的文化元素, 也丰富了影片的情节内容。
颂莲刚刚嫁入陈府时影片浓墨重彩的展现的“捶脚”这一情节, 是对民俗
的一种强化表现, 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特殊历史时期, 主子与下人的身份和阶级差异直接得到了真实表现, “捶脚”也成为陈老爷控制妻妾们的一种仪式化手段。
丫鬟雁儿为了诅咒颂莲做的一个写着颂莲名字, 并在身上扎满银针的小布娃娃也是影片重要情节之一。这种诅咒的方式也是我国封建落后文化的一种展现, 民间百姓对于神灵和鬼怪的迷信信仰使得他们通过各种愚昧无知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心愿, 这是民俗文化中奇特而又落后的一面。
民俗的独特文化品性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独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 在这种生存环境之中, 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似乎也必须暗合着这些习俗与仪式的规范, 有些民俗的展现虽与叙事重心无关, 但却渲染了深厚的民俗气氛, 奠定了影片的民族基调, 也为作品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细节, 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内容。
2.深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某种角度讲, 人是民俗的人, 人类在创造民俗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 人类生存机制的核心是民俗, 这就为影视通过民俗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影片中众多的民俗事项和文化塑造出独特的民俗空间氛围, 从不同程度上帮助了人物的形象塑造。
丫鬟雁儿在片中虽然着墨不多, 却总是剧情核心转折的关键人物, 因为陈老爷的喜欢便沉迷在当四太太的愿望里不可自拔, 她在自己的屋子里挂满残旧的红灯笼, 渴望自己也能像主子一样享受一切。她和颂莲一样的执拗、倔强, 可她无力转变封建制度下自己卑微的身份, 于是这种恨意便转嫁到颂莲的身上, 她在二太太的指使下用扎满银针的布娃娃诅咒颂莲, 这一情节生动的展现了她的卑微、愚昧和偏执, 最终被揭穿一切的时候, 她宁愿长跪雪夜也绝不认错, 她的形象再一次得到深化和表现。
3.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袤,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个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为影视作品的展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宝藏。
从思想价值上来看, 导演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不遗余力的展现的各种民俗事象, 不管是有形的物质民俗, 还是无形的精神民俗, 不仅仅是为了影片的叙事, 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深入渗透和展示, 对于民族文化中落后、愚昧的一面也有深刻的体现, 他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的思虑和审视, 极大的提升了影片的思想价值。
从商业价值上来看, 观众对于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需求, 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和放松, 渴望从银幕中体会和感受到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境况。作为《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一种具有文艺色彩的影片, 融入大量民俗奇观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曲高和寡,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从审美价值上来看, 《大红灯笼高高挂》可谓东方美学的完美展现, 幽深磅礴的灰色大院, 血红张扬的大红灯笼, 或夜色深沉, 或白雪皑皑, 视觉的完美展现在每一帧画面之中。大红灯笼高高挂, 作为影片中的一个虚构整合的民俗事象, 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 更丰富了艺术的镜像表现, 是视觉审美的极致创造。
民俗奇观的思辨
纵观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获奖影片, 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影片中存在和展现的各种民俗现象成为西方影迷眼中的东方奇观, 西方观众向来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充满了好奇心, 影片中所艺术化表现的民俗奇观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于东方文明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态。但是, 在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窥视欲望之外, 我们也应该深思这些“新民俗”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会走向盲目展现东方民俗奇观以博取西方观众青睐的道路, 电影创作者不应该摒弃艺术的至高原则, 而盲目的以民俗奇观为卖点献媚于好莱坞获得商业价值。
灯笼 篇10
关键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新点有很多, 在当代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 女演员们穿上了旗袍, 京剧、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等素材同时呈现在了舞台上, 张艺谋在芭蕾舞中首次创新地运用了影视手段, 比如剧中三姨太和武生在看戏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戏中戏《长坂坡》的京剧表演和芭蕾表演重叠在一起。而三姨太被老爷强暴一场, 更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 他巧妙地运用了“皮影戏”的手法, 让老爷与三姨太的追逐在纸木间穿来穿去, 冲破纸幕赋予这段双人舞以深刻的含义。另外戏中打死人的场面, 张艺谋采用醮“血”的乱棍打在雪白的墙上的喻意手法, 和三位演员痛苦挣扎的舞蹈场面契合在一起, 不仅使观众对行刑的场面一目了然, 同时也不影响三个人物舞蹈语汇的表达, 无不让观者感叹张艺谋的“老谋深算”。
对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关注和争议颇多的是除去舞蹈语言之外的其他艺术手段。若除去对舞剧的整体评价不谈, 单看其色彩、细节、形式与场面, 这台舞剧的舞台美术可谓满堂生彩, 几近一场视觉盛宴。其服饰道具的象征和文化寓意也十分突出, 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惊喜。同时, 也让观众对当代芭蕾舞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音乐的中国化、舞美的中国化、京剧人物在舞剧中的出现、青衣的唱腔、戏中戏的编排以及水袖舞、中国鼓乐和京胡的运用都体现了舞剧中的中国元素。例如舞美元素方面:中国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台, 三位女主角的旗袍各以红、黄、绿为其主色调, 群舞演员则以青蓝色为衬托。旗袍的使用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 而且其绚烂的样式、色彩都为舞剧的“中国味”平添了许多意蕴, 使演员更显修长挺拔, 令人印象深刻。例如, 三太太的主题音乐既有青春少女的纯真与美好, 又有对不幸命运的暗示与抗争, 悠长而沉重;二太太的主题则多变、阴郁低沉, 藏着深不可测的心机和旧社会深宅大院里女性注定的悲剧。总导演张艺谋擅长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综合性处理, 因此《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台气氛由于一些“镜头语言”的使用而显得很不一般。譬如:序幕中为了表现颂莲被强行塞进“花轿”的情节, 由家丁用花轿四周的四块木板挤压女主角, 最终将四块木板合起来变成花轿, 既简明又寓意深长, 都是以前舞台剧舞台上不多见的。再如最后一幕中, 漆黑的夜, 星星点点的红色灯笼如幽灵一般来回穿梭、向内聚集, 又散成一个流动的圆, 游走、紧迫、压抑, 舞者们上身挺拔、迈着不徐不疾的步伐, 像祭奠亡灵般一个个从他们身边走过。这种“镜头语言”的加入使得该剧在现代芭蕾舞剧语汇中体现了它的“新”和“特”。而在表现手法上, 编导则充分利用双人舞以建构起舞剧的框架。除此之外, 其余许多舞段如青梅竹马、棒打鸳鸯等, 也都对情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刻画了女主角颂莲的悲情命运和旧社会对女性人格的践踏,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 这部作品加入了镜头语言的表述后使得观众对作品有了更加意味深长的理解。
“盲人打灯笼”等四则 篇11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与别人产生互动。
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女士先生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智者的眼睛
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听他谈谈成功之路。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是出个题考考大家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似的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商界奇才含笑不语,最后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大家愕然。商界奇才说:“那样的情况,就是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条短裤,他们也会心甘情愿的。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做的,这就是成功之道。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
成 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搶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灯笼 篇12
灰色砖瓦,高高城墙,寒冬腊月,就在这座围城里面,发生了一个个戏剧性的悲剧故事在上演。每个人物的经历虽然迥异,却也殊途同归,逃不出宿命。
在影片中,我们反复可以看到一道程序,那就是点灯、挂灯、封灯。还有,我们还可以从管家陈百顺和二婶的口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按照祖上的规矩!”规矩,规矩!到底什么是规矩?在陈家,点灯、挂灯、封灯是规矩,陈老爷的话就是规矩!陈家的高墙大院就是规矩!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征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二、造型分析
在画面的构图上,影片多为幽闭的四方形,人物被置于画面中心,意为:囚!影片在色彩方面,也颇为出彩,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色彩,每种色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三种色彩分别为:红、灰、白。
红就红得烈,黑就黑得惨,灯笼在里面作为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本身已经超越内涵本质成为一种束缚。大俯拍机位营造的屋檐相连的封闭构图,更是将一种死气沉沉的静止气氛外化到了极致。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一个重要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太的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
本片表达主题的手法还在于对声音的杰出运用。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运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大、幽、无“人气”。除此之外,声音的运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一)声画对比以增强表达意图;(二)对事件的推进;(三)情绪性音乐的适当使用;(四)画外声音的使用。
三、镜头分析
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在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像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以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灯笼】推荐阅读:
小灯笼作文05-12
制作新春灯笼05-14
挂灯笼150字作文05-28
中班手工红灯笼08-27
《小灯笼的聚会》教案09-04
儿童灯笼制作方法10-01
家乡的灯笼作文500字09-15
做灯笼优秀作文500字05-14
三年级剪纸教案(节日的灯笼)08-02
手工活动红灯笼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