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2024-09-12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通用8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1

《秋游》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加与减》第4页:秋游。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2、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来到了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观图,获取信息。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出示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2)生观图,获取信息。

(3)学生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2、出示并解决问题。

问题一: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①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

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②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生1: 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借板演题统一订正)生2:90—45=45 45—25=20 师: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思路二:

①方法分析: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②生:45+25=70 90—70=20

问题二: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70人乘车返回学校,第一辆车上有38人,第二辆车上有24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3)最后列式计算。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

得出结果:38+24=62(人)70-62=8(人)

(三)巩固练习

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四)课堂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课后,作业本上完成。(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六、板书设计:

秋游

——连减运算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1)90-45-25=(20)(个)(2)45+25=70(个)

90—70=20(个)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个空座位。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2

关键词:生字教学,学科整合,主题拓展

北师大版新教材 (第四版) 的编写使广大一线教师在解读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改进例题习题上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却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 那就是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字, 特别是一年级教材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生字的出现给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教师不得不挤出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识字训练。本文在对一年级数学教材识字量进行梳理统计的基础上, 结合调查、实践, 不仅将学生已有识字量和教材所需识字量进行了对比分析, 而且将一上数学教材所需识字量与一上语文教材中必须会读会写的识字量进行了对比, 在数学教材使用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 结合语数学科整合及开展拓展性识字学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

一、一上数学新教材及配套作业本上册的识字要求

北师大版一上新教材及配套作业本中共出现了约642 个汉字。这642 个字中有一部分是常见的, 在教材中经常出现;有一部分是不常见的, 有的仅仅出现了一两次。但是不管出现的次数多少, 学生都要认识它、理解它的意思, 进而才能正确理解数学情境。

然而, 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字和语文教材的识字教学并不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相当多的汉字并不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之后出现的, 而是在数学教材上直接就默认学生已“认其形、知其意”的。因此一上数学教材、数学作业本所需的识字量是巨大的!

二、一上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的识字要求对比

表1是北师大版一上新教材 (第四版) 和浙江省使用的配套作业本中出现的所有文字。

其中第一部分为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二部分为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第三部分为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不作要求而在数学教材及作业本中出现的生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 个, 会写的字只有100 个左右。据统计, 按语文教材要求这400 个字是在一学期中让学生逐步认识的, 而且400 个字的覆盖率达到小学生阅读材料的50%以上。这400 个字的教学连语文老师也都反映任务艰巨。

三、学生学前识字储备调查

我们调查了浙江省龙游县西门小学两个班级学生的识字储备情况 (龙游县西门小学的生源状况是龙游县最好的, 在整个衢州市来讲生源状况也是名列前茅的) 。

具体方法是:在开学初就以一上数学新教材及配套作业本所需的大约642 个字为内容, 对入学学生进行了一次识字量测试。两个班的学生在入学前就读于龙游县生源较好、识字教学抓得较好的幼儿园。测试结果显示, 即使是幼儿园识字教学抓得较紧的学生对于一上数学教材的大量生字也“望而生畏”。

两个班共95 名学生的测试结果统计如下:

测试结果分析一 (见图1) :识字量在100字以下的约14人, 100~400字的约49人, 400~600字的约20人, 600字以上的约12人, 分别占受测总人数的14.74%、51.58%、21.05%、12.63%。测试显示识字量在600以上, 也就是只有12.63%的学生基本能够自主理解题意要求。

测试结果分析二 (见图2) :一上数学教材及数学作业本所需的大约642个字中, 第一部分字 (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学生平均识字率为79.45%, 第二部分字 (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学生平均识字率为57.44%, 第三部分字 (语文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不作要求而数学教材中出现的生字) 学生平均识字率为39.90%。第一部分字, 学生经常见到基本能够认识, 但是第二部分字和第三部分字的识字情况就非常不足, 尤其是第三部分字仅为39.90%的识字率。

从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一年级新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所具备的识字量严重滞后于数学新教材教学时所需的识字量。而且经过实际教学我们也发现“识字量偏少”成为一年级新生学习数学的重大障碍!

四、方法与措施

由于一上数学教材生字繁多, 学生识字量有限, 因此使得一部分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也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了困难。而对于那些本身思维和学习能力稍欠缺的学生来说, 繁多的生字, 使他们学习数学就如同“读天书”一般!长此以往, 会使得一年级学生害怕数学, 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在使用现有教材的情况下, 如何解决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短缺问题就成为了一年级教师迫在眉睫的重任!

(一) 有效改编, 进行绘本教学

北师大版一上新教材虽然已经在情境图的运用、情境串的处理上做了很多很好的尝试与运用,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识字不多, 教材中大量的文字常常会妨碍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而直观形象的绘本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计算法则等知识, 绘本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具体在教材的改编、绘本的创作上数学教师可与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等合作, 创作画面鲜艳、生动有趣而又贴近儿童生活经验且包含数学问题的故事场景, 借助教材以卡通画、简笔画等形式展现。绘本应当以多幅连续图的形式展现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并紧密结合数学问题的展开与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

(二) 开发活动, 进行数学探索

创设符合儿童认知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数学活动能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现代数学教育也特别强调数学教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一年级学生生性好玩、好动、好奇,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变成情境中的主角, 来玩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也可以根据绘本进行情景剧教学。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 去和同桌展开讨论、进行辨析, 和同学合作去解决数学问题, 并且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追求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 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内容中一步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多方整合, 进行主题式拓展性教学

以北师大版数学一上新教材第一单元为例, 数学教材中如此多的生字要在一个单元内过关, 仅靠数学教师一人担当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 必须先取得家长及语文教师的支持。表2 中加粗字为语数相同教学进度中要求的字, 大量的黑色字显示的是一上数学新教材第一单元学习中出现的新字, 而这些字都不是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过的 (有的即使在语文书上碰到过, 其义在数学书上有时又有不同) , 而是要凭学生自己的学前识字储备来解决。

因此家校合作、语数合作进行主题式拓展性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

1.同一主题下的家校合作, 家长帮助学生识字

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不了解学校教育, 不了解数学教学内容, 我们要让家长们做一些“了解”。

在开学之初我们就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识字量测试并反馈给家长。测试的内容就是北师大版一上新教材和作业本中的字、词。家长根据测试结果不仅了解了自己孩子的识字量, 也了解了同龄孩子之间识字量的差距, 了解了孩子学习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这样的“了解”能够让家长在思想上对孩子识字量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在行动上给予老师和孩子积极的辅助。

开学之后我们根据数学教学进度给家长制订了一个识字辅导教学计划。在每一课时或者每一单元学习之前, 让家长把本次学习中将会出现的新字词给孩子做一些辅导, 辅导方法让家长自定, 可以是游戏式的, 也可以是强化式的。

2.同一主题下的语数合作, 语文活动识字

认识新同学———姓名中的字: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 学生姓名中的汉字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巨大资源。

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赶紧认识同学名字。在学校里好朋友之间互认, 和同桌互认, 小组内互认。每天分发作业本也进行了小小改革, 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发作业本, 认识或巩固同学姓名中的汉字。

熟悉校园———生活周边的字:校园中的识字教育。在我们的校园中到处都是标语、牌匾, 教室、办公室、展牌、宣传栏, 等等, 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游校园, 让他们把看到的认识的字大声念出来, 同时也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了新的字, 很快, 学生认识了很多校园里的字。

班级活动加强识字教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班主任, 经常开展班级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班级活动, 多渠道、多角度地加强识字教学, 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增强他们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进而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因地制宜, 包班教学

在农村自然小班化的情况下,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完小和教学点, 由于家长的辅导不能到位, 教师数量又有限, 虽然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但一年级识字教学也不可能取得别的学科教师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数学教师包班教学, 利用已经梳理出的单元生字词, 合理安排数学、语文教学进度, 合理编排生字词在语文、数学课中的出现时间、频率,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识字量问题。

参考文献

[1]裴云姣.北师大版 (2012版) 一年级教材使用说明 (一) [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2 (10) :13~15.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3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4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猫?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5×2,生6:利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小动物回家”、“连连看”、“看图列式”、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精准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5

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除法算式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放在首位,整个教学过程都遵循教学的编排意图,首先安排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出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次基础上再介绍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并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的掌握。接着通过第一次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第二次“分苹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每盘放6个?”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这两个不能继续分下去,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体验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方面,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一边列竖式一边就把每一步的含义都说了,没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导致有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不理解,还有到最后列出一半就以为结束了,如25÷4,学生就写出一个商,就想口算一样,没有继续写。本章另一个难点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发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他们会更强烈的愿望去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更能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本节课我结合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学生最喜欢的春游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

1、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格式不是很规范,有学生只列出一半的竖式就以为是好了想些横式一样,只写一个商就停了。

2、出现没有余数的除法也变成有余数的了,3、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第2页《分苹果》,这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动手操作必须和算式相结合,两者脱节是我们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怎样进行有效结合呢?教学中,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我首先让学生分一分,在列竖式时知道每一步的含义,一边列竖式,一边演示,用语言唤起学生的回忆:20表示要分的20个苹果,5表示每盘放5个,商4表示分的结果是放了4盘,验证一下,每盘5个放了4盘,一共是多少,4和5的乘积是20,写在苹果总数的下面,相减得0,表示全部分完了。

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第一单元《分草莓》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6

(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重点:

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森林里有一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要出发了!

二、解释应用,巩固练习

1、乘车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7辆小汽车,分别写有3、4、5、6、7、8、9

生:有7个小动物拿着牌子分别写54÷9、36÷9、27÷3、45÷9、56÷8、64÷8、24÷8

(2)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反馈。

2、动物接力赛(完成35页第4题)

师:来到运动场上,瞧!动物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同学们一起参加吧!

(1)小组比赛,每组3人,把学生分成4组,其他人做裁判。(准备4个不同的头饰)

(2)比赛开始,看哪一组能在最快的速度算的又对又快。

(3)完成后反馈,选出优秀小组。

3、搬花盆

师:同学们的比赛真激烈,现在赛场上有24盆花,要我们去帮忙搬

出示85页第3题情境图

学生说懂题意:每人搬3盆,需要几人?

学生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生:24÷3=8(人)    需要8人

想:3×(8)=24     24÷3=8

出示第二题,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计算:24÷6=4(盆)

生:平均每人4盆

4、果汁店的故事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小动物们想请同学喝果汁

出示第5题情景图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并提出问题

生:有18个杯子,有6个盘子

生:每个盘子可以放几杯果汁

学生计算,并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并解决了问题。老师要挑战你们了!

出示表格,学生从表格获取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这节课

师:你们开心吗?有什么遗憾吗?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7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秋游北师大版 篇8

乘法口诀(一)

第一课时

数松果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11页“数松果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借助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入文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诀卡片

练习纸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办吗?

师: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在北京进行了大型的巡游活动,看,他们来了。申奥成功大巡游--摩托车队巡游。

师: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面旗?

(天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草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连接在一起象征五大洲的团结。)

师:根据学生口述:一面旗有5个环,在表格中板书。旗的面数 1

环的个数 5

师:那么两面旗呢?

师:你是怎么算的?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供了一个情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数学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辱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汇报方法.

师:你们能不能继续将这个表格填完?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填表)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5的乘法口诀编写

1、师:能把环的个数用乘法算式计算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个5是5,1×5=5或5×1=5

2个5是10,2×5=10或5×2=10。

2、师:接下去写,你们会吗?请你们在本子上接着往下写。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对写的快的同学引导他们互相检查。

3、针对学生书写的不同、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4、请大家把我们写的算式读一读。

5、师:有谁知道10×4的积是多少呢?试试看,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想法。

6、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还能算哪些乘法题?

7、大家所说的这些算式都是根据黑板上这9个算式推算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它们都含有一个乘数5,为了方便我们的应用,前人将这些算式改编出了一句句的口诀,我来说一句:一五得五。

你能试着说下去吗?小组说一说并分组把它写出来。

8、教师强调几个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9、齐读5的乘法口诀。

10、给学生3分钟记忆口诀。

11、师:你是怎样记口诀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建立乘法口诀编写概念的第一课.所以这部分教师放慢步伐,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乘法意义入手写乘法算式——了解算式间的递进关系——拓展关系的应用——编写5的乘法口诀——记忆口诀。这五步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了口诀的由来过程,编写方

法,以及如何记忆口诀,为后续学习其他的口诀奠定了基础。)寻找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

1、师:生活中和5的乘法口诀有关系的事情还有许多,老师可以把它们编成儿歌,你们想听吗?

一个小组5个人,两个小组10个人,三个小组15个人,四个小组20个人„„

2、师:你还能编出其他的儿歌吗?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它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运用,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习惯,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巩固练习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口诀,解决问题.

1、5的乘法口算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当堂检测学生对口诀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2、填一填:见书ll页第3题.

(指导学生看图,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3、看图列式:见书11页第4题。

(了解学生对乘法意义理解的情况。)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是学习提高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

大胆放手,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规律,再进行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2~13页“摘桃子”。教学目标

1、巩固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客观存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通过“数学万花筒”的介绍,感受民族文化。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巩固5的乘法口诀,应用5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

“练一练”中的第4题。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自编童话故事

猴妈妈有两个宝宝,这一天,孩子们吵着肚子饿想吃东西。猴妈妈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去寻找食物。你看,山顶的桃树上的桃子熟透了,又大又甜。但是要登上八层台阶才能到达山顶,每做对一道乘法题才能向上登一层台阶。你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摘到桃子。”

2、出示“摘桃子”的图

我们来做小猴子们的拉拉队员-支持猴哥哥的站左边,支持猴弟弟的站右边。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供画面,讲述故事的开端,搭建故事的结构,再由学生通过想像,丰富故事的情节,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教师合作者的身份。)摘桃比赛

1、从两边的支持者中各选出8名学生,组成猴哥哥队和猴弟弟队,每人只做一题,进行比赛,做对最多而且最快的胜利队,老师为他们颁发一朵红花.其他的学生为各队加油。

2、做完一轮比赛,让猴哥哥队和猴弟弟队交换登山位置再比赛一次。再颁奖一次。

3、让获奖的学生来说说取胜的技巧(利用“5”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在学习中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生获得了对“乘法口诀”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分组竞赛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参与意识,这对于大部分孩子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数学万花筒

1、介绍“乘法口诀”.本环节是课本第13页的内容:“乘法口诀”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得又对又快。

2、让学生交流讨论,“乘法口诀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本环节是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领略到数学的美,并进行民族自尊、自强的教育。)

口诀的应用与拓展练习

完成“练—练”中的第1、2、3、4题.

1、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与订正。注意区分加法3+5与乘法3×5或5×3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来写算式,能写多少是多少。关键是学生自己能说明白道理就行了。

2、第2题.

(1)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

(2)重点引导认清符号(如5×5与5+5的比较,4×5与9的比较)、会利用算式意义比较大小(如9×5与5×9)、会利用口诀比较大小(如先看结果30再想式子5×6)。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所谓授人渔。

3、第3题.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2)小组交流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互相补充,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对“各”字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解决问题的方案。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4)表扬配合得比较好的小组。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老师注意巡视,协助解决学生提出的许多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示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4、第4题.

(1)学生自己阅读,弄清题意,进行估算。

(2)小组内交流自己估算的理由。

(3)集体订正。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和交流机会。迸发了创造思维的火花,通过相互的启迪。达到共同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练习了5的乘法口诀,而且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第三课时

做家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4—15页“做家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掌握2的乘法口诀。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

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做家务

师:今天,老师想了解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在家帮助过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生自由汇报.

师: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会让我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小明家来了6位客人,小明主动给客人们端茶、拿水果.吃饭 前,又帮着摆碗筷,(出示主题图)忙得不亦乐乎。你知道小明摆了几双筷子吗?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缺少劳动意识。但是对老师倡

导的事项乐意去做。因此,通过表扬那些爱劳动的孩子,来促进其他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使孩子们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过程)

动手摆一摆,填一填——编制2的乘法口诀

师:对,一共摆了9双筷子.1双筷子有„„2根,9双筷子是多少根呢?

生自由回答.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你们可以两人合作,一人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数一数;另一人在这张表上记录数的结果。

师出示并介绍表格的用法。(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格)经历摆的过程,逐步体验到每次只需要在前面数的基础上加2,有利于发现2的乘法口诀 中的规律。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几根筷子 2 4

生摆、填等活动.

师:现在谁来告诉大家9双筷子是多少根?

生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不仅知道了9双筷子一共是18根。你还知道了.....

学生分别说出2双、3双„„各是几根筷子;还说出了多—双筷子就多出2根,在填表时,只要在前面一个数加2就可以得到后面的数等等。

(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读出表格,培养学生的读表能力。)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能发现这么多的规律.我们知道1双筷子里有几个2根?„„1个2你可以用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来表示?

生回答,师板书出:lX2=2(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相互交流活动中的体验与发现,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师:那2双,3双,„,9双呢?请你根据上面所填的表,先试着写出乘法算式,(写在自备的卡片上)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写的。

生汇报交流乘法算式,师板书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师生一起读出这9道乘法算式。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为后面编制2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师:要想记住这些乘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办法?

师:好,编口诀.请大家在课本上第14页上编完2的乘法口诀。

生编、填2的乘法口诀.编完后请小声地读一读。

如何记住这些2的乘法算式,使学生产生编制乘法口诀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乘法口诀是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相应的乘法算式。找规律,记忆2的乘法口诀

集体读一遍2的乘法口诀后,启发学生思考:

怎样才能快速记住这9句口诀?

生边读边思考,汇报交流各自记忆的方法.

请记得快的同学表演并谈谈记忆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自由背、集体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的记忆口诀活动。

(设计形式多样的记忆口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乐学。)

用口诀来解决问题,巩固2的乘法口诀

活动一:结对子游戏

师出示写有如“二九——”口诀卡片,学生举出“2×9”,“9×2”的算式卡片(前面学生自己写的卡片),先说口诀,后

说出乘法算式。

(低年级学生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轻松而又高效。)

活动二:圈一圈

生独立在课本上完成第15页的第2题,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说出用哪一句口诀。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动与静结合。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特点。要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活动三: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第15页的第3题.

活动四:找一找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生活问题?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制了2的乘法口诀,感觉怎么样?„„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可以用它来解决的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如一间教室有两扇门,2间、3间呢?一人有两只手,6人、?人呢?„„)

引导学生从教室里找一找用2的乘法口诀可解决的问题,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新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做家务“摆碗筷”具体生活情境导入,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与同学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第四课时

需要几个轮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6-17页“需要几个轮子”。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编制3的乘法口诀,并在理解的前提下记住并运用3的乘法口诀。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及乐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入——巧设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学生兴致很高,畅所欲言)

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主题图)“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再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自主操作——玩中学

(1)数一数

师:同学们,大家认真地数一数方方分别用了几个轮子?边数边填表.

(生聚精会神地数着,填着)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数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地汇报)

让学生汇报结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能说出你是怎样数的吗?

能具体地说一说表格里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2)摆一摆

师:我们刚才是用3来连加的,下面我们来用小棒摆出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理解口诀表示的含义。一个个的三角形,并数边数再编3的乘法口诀.大家可以摆一个三角形,列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

(3)说一说

1、用小棒摆三角形,边摆边说:一个三角形用3根,两个三角形用6根,„„,9个三角形用9个3根,是27根.(同组内互说,互评)

2、指名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表示几个3?怎样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例如:“三六十八”表示3个6相加是18,也表示6个3相加是18;相对应的算式有两个,即3×6=18和6×3=18.

通过边摆边说,学生有了充分的感知、思考、交流,自编3的乘法口诀水到渠成,这样就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发展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解决数学问 题做好准备.

4、用各种形式读读口诀.

(1)让学生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讨论: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在班内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通过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口诀。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会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也是科学启蒙的目的所在。)

针对练习——学中做

(1)师生对口练:

师:一个“大”字有3笔,两个“大”字有6笔,二三得六,谁能接着往下说?

生1:三个“大”字有9笔,三三得九.

生2:四个“大”字12笔,三四十二.

(2)完成“练一练”的第l、2、3题.(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程度降低。)

第1题.

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连线

交流与订正答案.

完成第2题.

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先找出规律,再往下填

10+5=15——15+5=20——.....

2*5=10——3X5=15——......

出示卡片,直接说得数,看谁说得有对有快.

4×3

4+3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智识、运用知识,形成智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实践活动,教学中捕捉思维训练的时机,不惜时间与精力练实练好。

4+2

5×3

4×?

9×3

2×6

8×3 弹性练习——做中得

(1)综合练习

同学们参加学习小组,每组有6个人,有3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数学故事。

(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好、中、慢生都能适得其所。)课堂总结——评优秀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你认为这节课谁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反思:

在全班同学交流“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能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第五课时

可爱的小青蛙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8—19页“可爱的小青蛙”。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而准确地计算。

2、通过小竞赛、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而准确地计算。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引入

“小蝌蚪找妈妈”: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尽早地找到妈妈,回到**的身边„„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到淘气家的池塘去看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从创设“可爱的小青蛙”这一情境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于就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

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1、连一连

出示挂图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到**的身边,好吗?

(培养组织学生先观察图,理解图意,再进行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

汇报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集体反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瞧,青 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比一比

出示图画,这里将要举行一场跳跃大赛。看哪只青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穿过荷叶又准又稳地到达对岸。

2×6

3×3

2×7

4×3

8×3

9×2

5×2

3×2

7×3

6×3

3×6

8×2

2×3

4×2

3×5

3×9

(教学中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将得到一块学习小金牌。

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3、算一算

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学生试做,集体交流.

(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进行德育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9页第1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3

2×5

3×6

5×5

8×3

2×8

9×3

7×2

3×3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三九()

五八()

()八二十四

()五一十

()七三十五

二()十六

()七二十一

3、完成课本第19页第2—4题

有一座5层高的楼房,每层大约高3米,这座楼大约高多少米?

口=口(米)

多种形式的练习可避免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情绪,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熊去买玩具汽车,它给了售货员3张5元的,1张10元的,你们算一算这辆汽车多少钱?

饼干每包5元

汽水每瓶2元

点心每块3元

果汁每瓶4元

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在()里填上“+”“一”或“×”。

3()8=24

5()2=10

5()2=3

5()2=7

6()3=18

9()5=45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第六课时

小熊请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小熊请客”。设计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4的乘法口诀。

2、会运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思考、推理方面的能力。

4、通过“说—说”的活动体验教学知识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积极探求规律和不怕困准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与记忆。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熊请客图

圆片

小棒 教学设计

故事引入

秋天到了,小熊种的小果子丰收了,眼看它的生日就要到了,小熊决定把红果子做成冰糖葫芦招待客人。它把它的9位邻居都请来庆祝生日。

出示“小熊请客图”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4个果子做成一串糖葫芦。

提出问题:9串冰糖葫芦需要多少个红果?

(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使数学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

操作活动

1、摆一摆,数一数

(1)请四人小组试一试!(小组学生取出学具袋中的圆片或小棒代替红果子,边摆边数)

(2)请两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摆法如下:

(3)评—评

师:谁来评—评,他们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们给自己鼓掌!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肪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了?

2、想一想,填一填

(1)组织学生边想自己摆的学具,边在书上填写下表。

师:你有信心把这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的小朋友,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摆和数学具,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形成,体会到数学存在生活中。)

红果有几串 1 2 3 4 5 6 7 8 9

红果有几个 4

编制口诀

1、自主探究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想法,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4的乘法口决吗?请打开课本第20页动手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无从下手的学生时,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4,2个4各是多少?

依次写出乘法算式,算出得数,推导出第一,第二句口诀。口诀的交流,解释和规范

(1)小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规范4的乘法口诀的写法。

黑板板书: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此编制口诀的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理解口诀的意思:1个4是4,2个4是8,„„,9个4是36。

(3)每句口诀都对应两个乘法算式。例如:

× 7=28

四七二十八

X 4=28

所以,“四七二十八”表示两个意思,即“4个7是28”或“7个4是28。”

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记忆口诀.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背好了请同桌互背,比一比谁背的流利。

集体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2、学生在活动中记忆口诀。

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开火车进行“口诀接龙”。

(在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口诀接龙”“对口令”“你背我听”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记忆枯燥无味的乘法口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逐步掌握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指名让学生说出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得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在合作交流中,有一些学生还不太积极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研究 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七课时

回家路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2~23页“回家路上”。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熟练掌握l一5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看懂图意。根据图中提取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说话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提取图中的信息,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激情引入,情感沟通

1、播放儿歌:《数鸭子》

2、师生谈话,拉近距离

(播放音乐,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精神状态最为放松,此时课堂已不再是课堂,任务已不再是任务,而是一次适合二年级学生特点的有趣的活动参与,学习效果将会更好。)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故事引入,播放“回家路上”动画,引导学生观察。

师:放学了,同学们快乐得像小鸟一样,成群结队,离开了学校。笑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美丽的景色和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特意邀请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多么美丽的景色!从动画中,你看到些什么?

学生思考汇报。

(教材中的情境图改编为声形并茂的动画,把学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本过程中,教师只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抓住契机,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思维指向。)

生1:我看到河里有4条船。

生2:我看到树上有5只小鸟。

2、据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师板书: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3、小组合作,共同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补充拓展。联系生活情境,提出、解决问题

(1)课间休息,听音乐.

师:从笑笑回家的路上,我们发现这么多数学问题,为了奖励我们,笑笑又给我们带来一首轻松、欢快的歌,一起听听吧!(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数青蛙》,让学生在儿歌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师:一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两只呢? „„(让学生伴随音乐节奏对唱)

联系实际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也有和笑笑一样的经历吗?也能像她一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你愿意把它说一说给大家听听吗?

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相应的嘴、眼睛和腿的个数也成倍变化,这为学生熟练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提供趣味性、直观性的生活素材。同时让学生发现一个乘数变化结果也会发生变化的规律。

创设数学模型,应用回归生活

1、根据乘法口诀口算:

2、活动:找新家

课件演示:小象、小兔子等小动物背着书包,拿着小牌号的动画图,他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今天是第一天上学,放学后他后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幸好他们的妈妈都把门牌号写在它们胸前的小牌上,你能根据他们的牌子把他们送回家吗?(这个活动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小房子图片和小牌号,小房子和小牌号上面写有不同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生活即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的数学例子,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抽象性,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在进一步理觯乘法意义的同时,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算式与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回归到生活当中;使学生体会到数

和答案.活动时将小房子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小牌号上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家”。)

3、根据乘法算式,用生活例子解释其意义。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自我评价,升华总结

今天,大家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在回家路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后,相信大家都能像今天这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许许多多的生活问题。

(让学生通过畅谈自己的收获,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会进行自我评价,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八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4-25页“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步掌握乘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口算卡片

小动物图片

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说话导人:国庆节快到了,学校为了表示庆祝,让每班开展游园活动。下面是老师为了搞好“游园活动”让小明去超市购买的礼物。

课件出示课本第24页第1题的物品与价格。

2、教师要求学生先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师指名回答。

3、算一算:(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你想知道小明买学习用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买体育用品呢?玩具呢?

(2)比一比,哪种用品用的钱多?

(3)小明带了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吗?

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后再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别的问题互相考考小朋友。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所有乘法口诀,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利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活动,巩固1-5的乘法口诀

活动一:对口令,师生共同整理乘法口诀表。

填写表格前要求学生把表格弄,明白,然后根据下面的步骤进行教学:

1、师生对口令共同完成表格,师说乘数,生说乘积,按照口诀的顺序对口令共同完成表格。

(生边说乘积师边板书答案),(1)师随意抽查某一句口诀让学生对答案。

(2)学生打开课本边说口诀边填表。活动二:绕口令游戏,记忆1~5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数青蛙儿歌”:

1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2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4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5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6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8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9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绕口令记忆口诀这一环节的设计,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儿歌“数青蛙”来帮助记忆乘法口诀,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既有趣又有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消化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个练习设计,重在理解,不要求背诵。)

(1)男女生比赛对说口令:女生说前半句,男生说后半句。

(2小组与小组之间比赛对说。

(3)同桌同学比赛对说。

(4)学生独立地说好这个绕口令。活动三:“射球比赛”,利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师:智慧老人、淘气、笑笑也来参加今天的游园活动,下面是他们射球比赛的情况,想请我们来当裁判。

(课件出示第24页射球比赛的画面和他们三人说的话)

1、怎样才能知道谁射中的气球最多?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评选出冠、亚、季军。

剩下的气球,谁能把它们射下来?(要求学生抢答说得数,比一比谁说得快,说得好)。

活动四:数学游戏“找座位”,灵活记忆1~5的乘法口诀。

3、师把课本第25页的第5题变成动态的游戏进行活动。

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小象、小猴、小松鼠、小兔、小熊猫、袋鼠、河马,然后在讲台前放置一排椅子,按照课本的形式进行游戏,谁先找到座位谁就是第一名。小组轮换着做游戏,最好全班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规则:每人发一张卡片,卡片是写有算式,椅子上有各个算式的积,学生根据算式找座位,谁先找到座位谁就是第一名。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进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通过相互的启迪,学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对1~5的乘法口诀已经能熟练的记忆和应用了吗?你还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布置作业

上一篇: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色彩作文下一篇:a企业税收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