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共11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1
塘房小学六年级一班2013年春季学期语文(苏教版)分类复习题《诵读与欣赏》部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学校班级姓名
五年级上册(100个空)
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只在此山中。
2、《所见》(清)作者:
牧童骑黄牛。,忽然闭口立。
3、《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一丈丝纶一寸钩。一,一人独钓一江秋。
4、八仙过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愿者上钩千里送鹅毛————功到自然成5、观察。——巴甫洛夫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中得来。——伽利略
观察对于之必不可少,正如、、对于植物之必不
可少一样。爱这里,观察是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6、台上三分钟。,修行靠个人。要
练惊人艺。,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百
日笛子千日箫。
7、《幸福》
祝你幸福!
树的幸福,在于以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
以。所以,树在风中的歌唱。
桥的幸福,在于了道路,日夜声、车铃声和脚步声的生
活。所以,桥欢乐地与小河。
蚕的幸福,在于把的桑叶,都吐成,死去了,个世界留
下一片光洁。
……
幸福,不在于,而在于。奉献,方使心灵。——柯原
8、刻舟求守兔当车充数耳盗买还东效学步
金辉卧尝一指流不息水石不倦而不人口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10、《朝代歌》
唐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又十国,帝王休。
11、哀遍妻子来顺官反忍忍梁山富贫而走兵挡水土天行志高
12、《姓氏歌》任盛华乐和谢英干区朴佘菅
夏侯上官司马端木东方轩辕(1001、《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2、《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树头花落未成阴。,飞入菜花无处寻。
3、丝丝春雨——石祥
丝丝春雨,刚刚苏醒的大地。
种子张开了,品味着;花苞笑了,包含着;柳条,摇
动着腰肢;小溪乐了,漾起了笑的……
春雨是,染红了桃花,漂白了,山峰,绘绿了。
春雨是香甜的,你可闻到气息?
小草说,春雨是的花瓣;蝴蝶说,春雨是天上落下的;我说,是花瓣,也是蜂蜜,更是的人们流下的。
4、左右东西高远睹思览无面面虎视登远
风流气昂温文万方
神采红光凛凛堂堂
风度落落处之为常如山一呼荡荡于途
惊涛水土通好观风
奇珍有无五洲心悦
头头娓娓信口夸夸
理直而谈胡编之谈天空不谈拾人常谈
5、《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走泥丸。,大渡桥横寒。,三军过后尽开颜。
6、《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不到长城非好汉。,红旗漫卷西风,今日在手,?
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
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别样红。
9、久劳高见教包拜托恭喜借光打扰教请
问留步
10、一元万象柳绿芳草似火大雨金风万里交加寒气如流一金
六年级上册(100个空)
1、《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初闻满。却看愁何在。
白日放歌。,便下向洛阳。
2、《示儿》(南宋)作者:,但悲不见。王师中原日。
3、生旦乐见登场喧天
唱念有板余音字正惟肖活现感人动人
4、上有,下有。桂林山水。一条道。
东北有宝:、、。外有人家,早穿晚穿纱,抱着吃西瓜。
5、《风速歌》
零级风,;一级风,;二级风,;三级风,;四级
风,;五级风,;六级风,;七级风,;八级风,;九
级风,;十级风,;十一级,;十二级,风怒吼。
6、《秋》
湖波上,荡着一片,如一叶,上面坐着。——沙白
7、《大风歌》云飞扬,威,守四方!——刘邦
8、《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少壮工夫。纸上得来终觉浅。
9、《观书有感》()作者:
半亩一鉴开。?为有活水来。
10、大可以看看的书,即读书,不要只将抱住。——
必须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蜜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
常有限,了。——
必须和接触,使所读的书。——
用自己的这部活书。——
11、欲知天下事。学了就用。不能则
学,;读书全在。,好书不
厌百回读。,疑能得教益。便于思考,便于。初读
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古今贤文.篇》100个空)
1、冬月北光风刀天飞
纷纷银素雪照风雪
雪霜风残清气塞边
2、《夏日绝句》
生当,死亦为。至今思,过江东。——(宋)李清照
3、《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日暮,不知归路,兴尽。误入深处。,惊起一滩。
4、《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青,绿,不须归。
5、齐圣大闹不艰西天云雾来无千化大通
明秋火眼务尽天平
6、不入虎穴。近水,近山识鸟音,须问打柴人,则
明,偏听。多看,少听。,谦受益。知过必
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话不说不明。
良药苦口利于病。————《古今贤文.真理篇》
7、水石穿一意感零百交集
深思虑匪所思时光苒白过隙往知来莫一是迷途知如隔世
8、《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
9、《墨梅》(元)王冕
吾家头树,个个花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
10、《马诗》(唐)李贺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快走。
11、学而时习之,!三人行。,思而不学则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以为师矣。
不愤不启。举一隅,则不复也。
学而不厌苦心闻过则喜见齐
有无类不偏不人不倦乐此言志之以理逝者如流不息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2
一、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及感情进行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几个词语,经过学生讨论、筛选及比较之后,选定了解读文章的关键词:“模糊”“参差”“韧性”及“无不奉陪”。然后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解读分析关键词句,理解其表面及深刻含义,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做好批注。明确文章关键词句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交流,使学生使用上面总结概括出的关键词,采取因果式句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及领悟,需要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而理解语言、感悟情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阅读赏析。上述几个关键词是作者对夹竹桃特点及品质的总结概括,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切入点及有效途径,学生使用这些词语总结全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感知文章的中心主题
教师可以将《季羡林散文集·自序》的一句话展示给学生:“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借此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夹竹桃怎样感动了作者,并使其下笔去写呢?接着让学生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回答。提示指导学生将文中类似这样的语句画出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朗读思考之后,教师最后再做出小结,总结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主题:作者对夹竹桃的爱,是因为其具有韧性,使作者感动,并引起了作者的很多幻想,对夹竹桃的描述中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品味文章重点段,感受其表达方法
1.阅读赏析描写夹竹桃有关段落。
(1)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重点段落,领悟其高超的表现手法,文章重点段落是描述夹竹桃韧性的段落,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使其画出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将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着重标出来,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感悟这些词句,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写在旁边。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在第二段细致描述过夹竹桃的花之后,又在第四自然段描写夹竹桃的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请仔细阅读并体会。
(2)感悟文章中使用的不同句式的表情达意作用。教师将课文中典型重点句式展示给学生,并一一作出分析,课文中的“悄悄的”“一声不响”等词语进行了拟人化,这些词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将夹竹桃默默无闻、低调的品质表现了出来;作者在表述夹竹桃非常有韧性时,使用了这样的句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等等,这种描述表达方式非常生动、有说服力;还使用了双重否定表达方式:“无不”“无……不……”,在语言语气上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夹竹桃能坚持、花期长的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他在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身上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及韧性,与夹竹桃身上所具有的品质非常相似,因此季老在看到夹竹桃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产生了共鸣,通过描述夹竹桃的花、夹竹桃的韧性,表达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使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应在阅读夹竹桃相关词语、段落过程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并学会将其表达出来。
2.阅读赏析描写作者幻想段落。
作者在重点描述夹竹桃基础上,还描写了自己关于夹竹桃的幻想,这些幻想描写也有一些独到之处,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品读有关作者幻想的段落,例如文中:“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些都是作者的幻想,作者看到夹竹桃实物后进行了丰富想象,其语言表达上不仅使用过渡、比喻,还使用排比等手法,描述了一个非常玄幻美妙的世界,教师可以出示句式:“我幻想它是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幻想,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培养学生对课文阅读过程的体验及自我表达方法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文章,给予合理指导与教学。本文以《夹竹桃》教学为例,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中心主题及重点段落的品读,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体验,并进行自我表达。
参考文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3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参考】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不知所措? 【参考】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参考】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 1 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五、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希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参考】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你一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挫折,学了本诗后,面对中考,你有何感悟?请你告诉老师、同学或父母,好吗?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作一次心与心的沟通。
扬中树人 李洁
诵读欣赏 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唱唱、背背。
3、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难点:体会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理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酒诗人有哪些?(介绍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激趣)
二、说一说“饮酒”
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两杯淡酒寄托情感。(课件展示历代有代表性的“酒诗”)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三、回顾关于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见课件)
诗题是《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参考】因为诗歌内容与饮酒并没有关系,而是酒后抒怀。这类《饮酒》诗共20首,都是酒后抒怀,抒写自己的志趣。
四、读一读《饮酒》(听朗诵),疏通字词含义
五、品一品《饮酒》
1、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即“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参考】悠然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 【参考】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的“悠然”之情? 【参考】学生自主回答,参考分析见课件
六、悟一悟《饮酒》
一首好诗,不仅要写出美景、缘现美情,更要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这称为诗歌内容三美:意境美、情感美、理之趣。那么,你从本诗中领悟到哪些理趣?请从原诗中细细探究。
【参考】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的相对哲学。其二:生活越简单质朴,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三:飞鸟翩然归林,我悠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心领神会。(结尾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迫于当时严酷的政治,不便明说。)
七、总结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八、唱一唱《饮酒》(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配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九、背一背《饮酒》(默写时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十、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参考】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高洁的人格。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第二单元总体设计
1、本单元主要目标:
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经过近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三行、一目五行直至一目十行,披沙拣金,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
2、设计思路: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传记等不同的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本单元课文篇幅都比较长,信息量大,要求读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读小说《热爱生命》,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享受生活》,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
3、课时安排建议:
小学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4
虚词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
1、名词: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 河流 水果 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教育 交通 事物 战争 和平语法 科学 民主 道德
表示时间:昨天 晚上 黎明 秋天 将来 刚才
表示处所:郊区 附近到处 左近
表示方位:东 西 南 北 中 里 外 上 下 前头 后头 东面 西方 上边 下边 以前
2、动词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 打 说 作 保护 分析 赞成 旅行
B.表示存现.变化。例如:有 存在 出现 消失 发生 灭亡 增加 缩小 扩大 发展 下降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 恨 想 忘记 觉得 感到 希望 羡慕 憧憬 回忆
D.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叫 让 请 派 要求 命令 禁止 推选 委托 任命
E.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 能够 应该 可以 必须 得(dei) 要 会 愿意 肯 敢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去 回 上 下 出 进 起 上来 下去 回来 出去 进来 起来 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始 进行 停止 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3、形容词
A.表示形状。例如:高 大 粗 细 圆 长 弯曲 宽广 鲜红 雪白 狭窄 笔直
B.表示性质。例如:好 坏 优秀 恶劣 诚实 虚伪 狡猾 美丽 高尚 伟大 朴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5
文笔精华
(十)《延安纺车抒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2、反复诵读,品味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2、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布置自学:
1、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2、整体感知《记一辆纺车》内容。
3、赏析选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4、让学生认识劳动特殊含义。
二、了解常识
1、作者简介:吴伯箫,散文家。他的散文形成独特的风格,情调高昂,感情真挚,文笔质朴,行文放纵而又从容不乱,读后使人心胸豁达,眼界大开。
2、写作背景:本文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写于1961年。那是特殊困难时期,作者要通过对一辆纺车的抒唱,号召全民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和传统。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听读《记一辆纺车》,全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延安生活散文的代表作。作品围绕作者曾经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叙说其不寻常的经历和它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满怀激情地抒唱纺线的乐趣和劳动的愉快,赞美沿岸军民的劳动创造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从而生动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四、赏析语言特色:
这两段文字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纺线劳动写得充满诗意,字里行间充盈着因劳动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吃”“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这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用“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这既是普通劳动者收获劳动果实时的喜悦,又是战士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感情,同时也是劳动者因自身能力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而产生的自豪感。
五、习题训练:
《同步导学》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6
本文对分析对象有一定的选择, 排除了封面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部分的插图。其中, 课文插图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插图, 习作插图是指每个单元习作中的插图, 练习插图是指每个单元练习中的插图。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 在插图的编排上, 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要远远低于其他两个部分。小学中年级是语言组织和运用的关键时期, 习作部分要给予特别重视。
二、插图与内容不切合
在研究小学一年级教科书插图时发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 图文一致性较高的插图在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上要优于图文一致性低的插图。宋振韶认为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是评价教科书插图的四个标准之一。插图与内容不切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插图内容不准确
主要是说插图错误地表现了课文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我的外公》中, 插图想表述文中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来, 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脚步, 蹲下身子, 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 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穗的喜爱, 但是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 手“指”着稻穗, 没有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
2. 插图内容缺失
某些可以用图表达的内容, 在插图中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中, 是这样用文字描述“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插图中, 只表现出了烈日当空的景象, 树叶却没有出现。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园的晚上》, 通过对话介绍了五种动物的睡姿, 课本给四种动物配上了睡姿的插图, 却唯独没给在课文开头就提到的趴在地上睡觉的狗配图。这是明显的内容缺失。
3. 插图内容多余
某些插图表现的内容, 却是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给江主席献花》中共有两幅插图, 其中一幅是江泽民与董建华握手的照片, 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一场面的描写。编者这样安排, 可能是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香港回归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是学生往往更会关注贴近他们生活的第二幅, 即学生向江泽民献花的插图。因为这幅插图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第一幅插图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
三、插图与主题不切合
一幅插图要准确反映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 达到画配文、文配画的效果, 才能帮助教学。这就要求插图必须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在观赏插图时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但笔者发现有些插图虽然表现了课文内容, 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1. 插图不能凸显主题
主要是插图没有鲜明地突出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三年级上册第11课《石榴》, 全文基调活泼, 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生动形象。但是插图却只是普通的描绘图, 没有把石榴画“活”。如果改成漫画图, 把枝头成熟的石榴卡通化, 就能很好地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插图偏离主题
这是说插图没有准确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杏林春暖》表现的是董奉医生的美好品德。他从不收穷苦乡亲的诊费, 乡亲们为了感谢他, 陆续在他屋外的空地上种植杏树, 不到十年, 空地便成了一片杏林, 而董奉又把成熟的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苦乡亲, 最后乡亲们做了块牌匾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插图表现的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幕———送牌匾。送牌匾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可是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董奉医德品行的是那片杏林。那么大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 需要多少人的栽种, 董奉医生用他那善良的心感动了多少群众啊!因此, 用大片的杏林做插图内容,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董奉医生的仁爱之心, 更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杏林春暖”。
四、建议
在研究中也对不少教师进行了访问, 大部分教师认为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学习,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相反, 很多插图因为与课文内容不一致, 反而妨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 教师应该意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插图都是有效的。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对插图进行评价和分析。
第一, 检查插图本身是否有缺陷, 包括插图的色彩是否合适, 表现出的风俗习惯是否正确等。
第二, 看插图是否表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课文只有一幅或两幅插图,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以上课前教师应分析插图是否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关。如果插图能很好地表现课文内容, 则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
总体来说, 这四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比以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了很大提高, 色彩鲜明,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饱满, 使语文课本显得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但是, 某些插图, 尤其是习作和练习部分的部分插图还比较粗糙, 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双林.课本插图要切合课文的情境[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
[2]胡运志.谈语义课本中的插图[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7 (10)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7
教学目标:1体会无形情感有形化的表达效果 2.西楼、梧桐意象的把握3.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教学过程:导语: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一、文学常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是诗的别体,起于唐,盛于宋。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词的段落称为“阕”或“片”,此词分上下两阕。在表达方式上,上阕下阕分别是哪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或叙事,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上阕是描写——写景,下阕是抒情。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为何无言?
——因为“独”,即“独自”。词人此时是阶下之囚,无人陪伴,与谁言说?自然“无语”。由此可见,此处之“独”,虽解释为“独自”,却包含了“孤独”之意。
——西楼。西楼未必在西边,西楼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带有哀愁哀伤之意(因西方是日落之地,日落象征衰弱或死亡)。同时,西楼是望月之地(相对于东升的月亮来说,什么楼都在西边),西楼又具有怀人思乡之意蕴。在此时,词人登上西楼他想到了什么? ——故国,想到自己当皇帝时的奢华生活。
——月如钩。如钩之月就是残月。残月后半夜才出现,作者此时登楼,说明什么?残月有何何象征? ——说明作者夜不能寐。为什么?愁。囚徒之愁。残月,象征了残缺,象征了词人故国和人生。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寂寞,悲凉。
——梧桐是一种树木,它能寂寞吗?寂寞的是谁?清秋是季节,能“锁”吗?被锁的是谁? ——寂寞的是词人自己,被“锁”的也是词人自己。
——上阕这两句写景,视角是否相同?这两句景物描写实际上写的是词人怎样的生活?
——不同,上句是仰视,下句是俯视。这两句景物描实际上表现的是词人囚禁生活。烘托了作者的万千愁绪,悲凉至极。(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心情)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里又有比喻,又有对比,又有谐音双关。什么东西一剪就断?丝;什么东西一里就顺?还是丝。用丝谐音“思”,这就是谐音双关。意为“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但离愁和丝相比,剪不断,理还乱。因为离愁万千,根本无法去理。这里,作者把无形的情感——愁绪——比喻为有形的事物“丝”,使抽象的情感有形化,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变得有了质感。很多诗人都借助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生动形象来表现愁绪: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用有形的白发来写无形的愁绪,写出了愁的长度;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写愁的重量;春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写愁的多。那么,本句是写愁的什么特点?——韧。
——“别是一般滋味”,看来这种滋味作者说不出来,可者无处可说,甚至就是他不愿意说,只能常在心头萦绕徘徊,历久不去了。5.小结
这首词作者关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虽然写的是词人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但因为所运用的意象非常准确,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非常精妙,形象地表现了人的“愁绪”这种无形的、难以摹写的情感,因而容易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2.搜集李煜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板书
练习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
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是写仰望之景,“ ”一句是俯视之景。
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浣溪沙》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作者作品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诗意对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4、主旨探讨: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5、艺术赏析: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6、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练习
1.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 情怀,这是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这首词是怀人之作,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至少写两句)
5、“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 情感;词中“ ”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人生中无法言喻的无奈,都可以用此语感叹一番。
6、“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词人通过什么时节哪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本词中也有表达这类似感慨的词句,这两句是。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赏析下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上片小结: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板书:怀旧,感伤年华易逝;)
下片小结: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下阙板书:惜春,悼念春光难留。)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答案
1、李煜 李后主 千古词帝
2、亡国哀思 凄婉
3、西楼台 夜晚 秋天
4、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6、(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答案
1、夕阳
落花
归燕
感时伤春
以景传情
2、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4、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5、孤寂伤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
6、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
落寞,孤独 无可奈何花落去
7、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8、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8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章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能体会烘云托月的写法
2. 通过诵读,体味材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填空
诵读材料所选文字中描绘的女子叫( ),她是长篇小说《 》中的人物,该小说的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 )( ),爱情三部曲( )( )( )。
2、我读我感知
诵读材料写琴的眼睛,突出了她怎样的美。
3、说说下列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A.琴穿了一件淡青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
B.这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射出来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他的热烈、活泼的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房里,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
C.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合作探究】
1. 诵读材料着重描写了人物的眼睛。第一、二、三句从哪些方面着笔,这样写有何效果,是什么手法?
2.第四句写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3.最后一句写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琴身上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1.说说选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
2.仿照选段的方法写写身边一位同学,完成后交流评价。
诵读欣赏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部分
1.填空
琴 《家》 巴金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略)
3.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三、合作探究部分
1.第一、二、三句运用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从粗到细进行勾画,以美烘托美。
2. 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眼睛给脸庞增加了光彩,使整个房间明亮了许多,实写她的思想、智慧之光。
3.用众人视线渲染她的明丽动人,是侧面描写。
四、课堂检测(略)
雷真民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篇9
2.全文围绕“独特”这个中心词展开,行文结构:总——分——总,按时间(冬春夏秋)的顺序描写烟台的海上景观。
3.为什么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
答: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4.课后习题2(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扑”让人感到了海的壮观景象。)
②„„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扑”展现了“微波泛起”的可爱与轻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 篇10
我要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1)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2)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关系,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二、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
____,。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毕业复习资料 篇11
杰出 修筑 设计 施工 阻挠 控制 轰动 艰巨
毅然 铲平勉励 恶劣 泥浆
岔道 真挚 避免 朦胧凄凉 引用 强烈 篇目
居庸关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惹人讥笑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平舌音:阻zǔ 思sī
特殊音:
【整体认读】施shī 制zhì 毅yì 挚zhì 引yǐn 思sī
【零声母音节】恶è 安ān
易错音:
阻挠náo 恶劣liè悬崖峭壁xuán 狂风怒号háo
易错字:
“浆”与“奖、桨”、“挠”与“饶、绕、娆”、“讥”与“饥、叽、肌”在读音和字形方面都比较相似,要根据字义区别。
“挚”的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
“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
“斑”的中间是“文”。
“挠”的右上方不要多一点。
“庸”的一竖要贯穿。
“凄”的一竖要终止在下横处。
“朦”的中间有一小横。
易错词语:
朦胧:月光不明。
曚昽:日光不明。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易错原因:
1.三个是同音词,在看拼音写词语的题型中要根据词义填写。
2.“蒙眬”是形容人的,在书写时,要注意“蒙”没有目字旁。
两会词语
勘测 调节 沉闷 分享 抚养 纯洁 热烈
刚劲领略 复苏 先驱 迷恋 装点
惊叹 碧空如洗 波涛起伏 水落石出 百折不回
牙牙学语
平舌音:测cè 苏sū
特殊音:
【整体认读】石shí语yǔ
易错音:
调节tiáo 沉闷mèn 分享xiǎng
刚劲jìng 领略lüè先驱qū
百折不回zhé 牙牙学语yá
课文中带拼音词语
要挟 轻蔑 隧道 藐视竣工 雌花
捏起 水浒 女娲 大禹 蹒跚敖包
铭记 纤夫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詹天佑 经纬仪 哥廷根
矮墩墩 撅着嘴 啧啧声
竞相开放 莽莽昆仑 萦绕耳畔
平舌音:
隧道suì 雌花cí 啧啧声zé
璀璨cuǐ càn 唢呐suǒ
特殊音:
【整体认读】雌花cí 大禹yǔ 萦绕耳畔yíng
【零声母音节】敖包áo
易错音:
詹zhān天佑要挟yāo xié 藐视miǎo 水浒hǔ
女娲wā 纤夫qiàn
相关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1)从南口往北过jū yōng guān(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xuán yá qiào bì(悬崖峭壁)。
(2)詹天佑克服各种è liè(恶劣)的条件,yìrán(毅然)接受了任务。
(3)睁开méng lóng(蒙眬)的睡眼,看到月光依旧méng lóng(朦胧).
注: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以句子形式出现。
2.形近字组词
施(施工) 挠(阻挠)浆(泥浆)
岔(岔道)斑(斑点)篇(篇目)
拖(拖把) 浇(浇花)奖(中奖)
忿(忿忿)班(班级)偏(偏远)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阻挠(náo ráo) 恶劣(liè lèi)
分享(xiáng xiǎng) 领略(lüè luè)
要挟(xiáxié) 藐视(mào miǎo)
水浒(xǔhǔ) 纤夫(qiàn qiān)
4.补充词语
(频)来入(梦) (碧)(空)如洗
水(落)石(出) (百)(折)不回
(1)感情真诚恳切。(真挚 )
(2)无法安然入睡。(寝不安席 )
(3)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思潮起伏 )
多音字
一类多音字:“刚劲”中的“劲”读作“jìng”——坚强有力;力量大。
另一个读音:jìn(劲头儿)提示:读劲(jìn)时通常是口语,要带儿化。
二类多音字:
(1)“狂风怒号”中的“号”读作“háo”——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另一个读音:hào(学号)
(2)“调节”中的“调”读作“tiáo”——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另一个读音:diào(调动)
(3)“沉闷”中的“闷”读作“mèn”——气氛使人感到沉重而烦闷。
另一个读音:mēn(闷热)——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服的感觉。
提示:闷沉沉(mēn)沉闷(mèn)两个词很像,要注意区分。
相关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号háo(狂风怒号)hào(学号)
劲jìn(劲头儿)jìng(刚劲)
2.给加点字注音,并写出另一个读音和词语
调节(tiáo)----(diào)(调动)
沉闷(mèn)----(mēn)(闷热)
日积月累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相关练习
1.补充句子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2)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诵读与欣赏》复习题】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11-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05-2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复习资料06-11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背诵09-25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复习字词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