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2024-07-13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精选11篇)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1

http://

五年级数学下册 期末复习题

(一)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解方程。

7x+24=45 3.5+2x=12 5.8x+9.2x=72 25x+35=460

4x-1.6=18 7.7+3x=12.2 3x-

1554=7 7x+2x=23.4

二、列方程求解。

(1)一个数的3倍加上6.1得7.6,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4倍减84,差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5倍减去16等于23,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的3倍加上这个数的2倍等于90,求这个数.三、解应用题。

好课件吧

http:// 1.王宏家第一季度用水31吨,安上节水阀以后,第二季度用水25吨,比第一季度节约水费11.4元.每吨水的水费是多少元?

2.李老师带320元钱去买球,买了4个篮球以后剩下的钱正好买2个足球。一个篮球60元,一个足球的价钱是多少元?

3.甲乙两艘客轮同时从上海和武汉分别开出,相向而行,全长1100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船行驶了500千米。乙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买一件上衣的钱可以买4条同样的裤子。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450元。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5.甲乙两个修路队合铺一条95千米的铁路,甲队铺铁路的长度是乙队的1.5倍.甲乙两队各铺了多少千米?

6.铺设一条长6300米的下水道,由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头同时开始施工,经过60天后还剩300米。甲组每天完成54米,乙组每天完成多少米?

好课件吧

http://

7.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从相距576千米的两站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快车的速度是慢车的2倍。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8.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航行了全程的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有多少千米?

9.今年我市农村人均收入2700元,比去年增加

225。去年农村人均收入多少元?

10.红红家离学校的距离是0.32千米,亮亮家离学校的距离是红红家离学校距离的5倍.亮亮家离学校有多远?

11.甲乙两条船沿同一航线同时从上海开往青岛。经过18小时后,甲船落在乙船后面57.6千米。甲船平均每小时行32.5千米,乙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好课件吧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2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3

1.X+5=12×3是方程。………………………………………………( )

2.0是最小的正数,-1是最小的负数。……………………………( )

3.算式 的积都大于被乘数。……………( )

4. 算式的意义不同,计算方法相同。………… ( )

5.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6.棱长总和相等的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一定相等。………………( )

7.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 )

8.分数 的分母100分解质因数为100=2×2×5×5,所以 化不成有限小数。………………………………………………………………( )

9.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则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4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或是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学困生。

二、自主探究。、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指出面、棱和顶点吗?(学生没有的可让学生看老师的到前面来指)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的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板书设计: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教学后记:

(二)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

2、出示下图:

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教学后记: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媒体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4.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4×3+4×2.5×2+3×2.5×2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学生: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32×6

=9×6

=54(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明确: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巩固练习: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三、巩固反馈。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42×6=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总结规律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重难点:

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并用多媒体出示找规律的题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充分表达不

同规律的机会.二.探索规律

.多媒体出示教材上的三组题,学生口算,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出结果.2.让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并交流发现的每组算式的特点,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师生共同概括规律: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在观察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规律的过程。)

3.让学生自己写出一组算式,教师巡视,然后指名汇报。

(自己写算式是结论内化和学习的过程。)

三.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题并思考问题,让学生理解题意。

(读题,理解题意,为解决问题作准备。)

2.提出:把张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饼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问题,动手画图。然后交流,讨论,得出:把张饼平均分成3份,就是表示整张饼平均分成2×3=6(份)每份是整张饼的。

(在思考、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中,借助直观获得问题的答案,为探索计算方法获得活动经历。)

3.鼓励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尝试。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经历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给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自主尝试、交流个性化思考方法的空间。掌握计算方法。)

四.尝试应用

出示“试一试”中的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时,重点使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给学生尝试练习的素材,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练一练”中的四道题。

六.拓展练习

将第4题的条件和问题对调,让学生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即

÷等于多少。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规律,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师生共同概括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拓展应用的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画图,借助直观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应用中,除个别同学,其他学生都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整节课来说,基本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七单元体积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体积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建立体积概念以及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李芳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l: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人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人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l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l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l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cm3。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lcm3。

师:请找出1dm3的正方体,与1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吗?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师:1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dm3,2盒粉笔就是2dm3。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教学后记:

(二)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我的发现是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教学后记: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教学目标:、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V=Sh

教学后记:

(四)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2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教学后记:

(五)容积和容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转换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情感目标

明白生活处处皆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毫升

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

*0毫升=()升

2.4升=()毫升

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

760毫升=()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填空。

(1)()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3)

6.09立方分米=()升=()毫升

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435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立方分米()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

①升②毫升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

①0.3②0.3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毫升。

一瓶墨水是()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升

第八单元

统计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2.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和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统计图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判断和预测。

4.体验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表、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说出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了解某市XX年每月平均气温,并制作成了直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互相欣赏。

2.请同学们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制作出条形统计图。

生回答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如果不用直条来表示(隐去纸条剩下点)把各个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多媒体连点)就成了另一种统计图。

4.揭题这幅统计图就叫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会它的作用。

1.让生讨论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师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横格、竖格各起什么作用?

3.这个地区XX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三、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读课本99页某市XX年水位变化的内容和折线统计图。

2.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3.回答书中的4个问题。

4.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到的问题。

四、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统计图,然后,交流(1)(2)两个问题。

2.(3)(4)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交流。

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二)尝试完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画折线统计图

1.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得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二、议一议

1.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2.你能试着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三、练一练

1.让学生读统计图,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观察身长变化的统计图,说一说图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第一小格表示1到50厘米,以后每格表示2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交流、展示。

3.鼓励学生自己画体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4.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5

一、怎样使杠杆平衡

材料:钩码、杠杆尺、支架

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在不同的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做好记录。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结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

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

二、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尽量光滑),带挂钩的小木块。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拉起小木块,记下弹簧

测力计的读数。

2、把小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演斜面向上运动,当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蘑菇石的形成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步骤: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一厘米厚的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面。

3、用嘴对这玉米面轻轻吹气。

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风”吹走了。蘑菇石的形成: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

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了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态的蘑菇石。

四、沙洲的形成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 过程:

1、用沙土和石子在一个托盘里制作一个

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2、用喷壶在景观上喷水。

现象:景观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沙洲”。结论:沙洲是在水的冲刷和搬运中形成的。

五、鹅卵石的形成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碎砖块、沙、水

过程:

1、观察碎砖快的棱角,摸一摸棱角的锐利程度。

2、将3-5块小碎砖块放入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沙和水,拧紧瓶盖,用力摇动瓶子。

3、摇动一会儿,观察碎砖块的形状。现象:碎砖块的棱角变小或消失了,变圆了。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

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

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六、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

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水

过程:

1、分别在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

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固定在适当位置。

3、坚持观察四天。现象:在盘中出现了结晶物。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钟乳石是有溶解了石

灰岩成分的水滴落时留下的碳酸钙晶体聚集形成的。

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

过程:

1、仔细观察玻璃表面。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片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三次,观察现象。现象:玻璃片爆裂破碎。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在昼、骤雨等冷暖反复变化下会发生破碎。

八、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过程:

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扎紧后放入纸盒中。

2、往纸盒中倒入一些糊状熟石膏,用木棒把气球推入熟石膏下,取出木棒。

3、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并观察。

4、把熟石膏模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出,观察其变化。

现象:熟石膏模型断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岩石发生破碎。

九、煤的分离实验

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过程:

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

管口放点儿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塞住试管口。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现象。

现象: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

色火焰;实验过程中,试管里的棉花有黑色油状物;实验结束时,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炭状物。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6

转变认识,从学语文的角度来教语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走进文本,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开展变得得心应手。

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

1、从习字的细微处入手,不懈地坚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举办各种形式的书写比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书写“双姿”贯穿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

(三)阅读教学方面

1、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让学生有慢慢品味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阅读。

3、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4、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5、在教学方法上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6、加强教师自身的阅读量。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课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2、作文注重平时练笔。

3、鼓励并逐步训练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习作的习惯与能力。

4、对学生初步完成的作品,要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篇7

答: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长颈鹿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

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则无法得到更多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2.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答:沙石被流水搬运和冲刷到水势平缓的地区,逐渐沉积,形成沙洲。

3.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于风化作用,岩石滚落在河中,受到了流水的冲刷和搬运以及岩石间相互摩擦、碰撞,形成鹅卵石。

4.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地方面?又会引起哪些问题?

答:机器人在生活、工业、农业、医疗、交通和军事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使人们越来懒惰。

5.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两条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答:由于土地沙漠化,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沙土被风吹起,形成沙尘暴。措施:多种树,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6.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1)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2)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3)动作:具有一定的动作、行为表现。

7.建筑工具的发展趋势?

答:(1)功能越来越多;(2)结构越来越复杂;(3)效率越来越高。

8.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矿物的性质?

答:用眼睛观察来研究矿物的颜色、形状和光泽;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刻划来研究矿物的硬度;用磁铁吸一吸来研究矿物的磁性。

9.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球表面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会使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量的水土流失;因为水具有冲刷和搬运的作用。

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型上有什么不同?

答:老年山脉比幼年山脉的山峰更平坦、舒缓。

10.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工业革命前的环境适合灰色桦尺蠖,工业革命导致了环境的改变,更适合黑色桦尺蠖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两种体色桦尺蠖数量的变化。

11.人类认识生命起源都有哪些观点?认同哪个?为什么?

答:(1)女娲造人,上帝造人;(2)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化的;(3)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化而来的。我认同第三个,因为第一个是神话传说,第二个观点是从腐烂的肉生出蛆得来的,但蛆是苍蝇的幼虫。第三个观点被美国科学家米勒经过制造氨基酸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1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答:(1)有利的方面:有助于医学研究;拯救濒危动物;(2)不利的方面:克隆动物几乎没有变异,不利于生命进化;影响生态平衡。

13.试管婴儿技术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哪些弊端?

答:(1)好处:解决不孕症,实施计划生育。(2)弊端:费用高,多胎率高。

14:动物的生殖方式与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都能产生下一代,都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不同点: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某个器官繁殖后代,而动物不能。

15.在生殖季节,动物为了吸引对方或者在孵化和哺育下一代时,都有哪些独特的方式?

答:(1)为了吸引雌蛙,雄蛙竭尽全力的“歌唱;(2)萤火虫利用发出荧光找到彼此;(3)雌蛾分泌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雄蛾通过触角能在数千米外的地方接收到;(4)雌海马把卵产在雄海马体内,由雄海马怀孕生产;

(5)杜鹃把卵生在其他鸟的巢中,靠其他鸟来孵化喂养。

16.小鸟和小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都是有性生殖,都通过爸爸妈妈的共同参与产生的下一代;不同点:小鸟是卵生,小猫是胎生。

17.鲤鱼,青蛙,海龟,麻雀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都是卵生;不同:(1)鲤鱼,青蛙,海龟,麻雀产卵的数量不相等,鲤鱼最多成千上万个,麻雀最少,只产几个卵。但孵化率麻雀最高,鲤鱼最少。(2)鲤鱼,青蛙的卵外没有硬壳保护;海龟,麻雀的卵外有硬壳保护。(3)鲤鱼,青蛙,海龟的卵不用父母帮助孵化;麻雀的卵要靠父母孵化。

18.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答:(1)控制部分:方向盘,离合器;(2)动力部分:柴油机;(3)传动部分:皮带;(4)工作部分:车轮。

19.自行车的主要组成部分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答:(1)控制部分:车把,车闸;(2)动力部分:人力;(3)传动部分:车链子;(4)工作部分:车轮。

20.参考课本16页,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卷起来的斜面有什么忧点?

答:(1)相同:两图中蚂蚁爬行的高度相同,路程相同。(2)不同:行走的方向不同。(3)卷起来的斜面不仅省力,而且还节省了空间。

21.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石块有什么不同?

答:上游的石头最大,有棱角;中游的石头比较小,棱角少;下游的石头最小,没有棱角。

22.动物身上的哪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

答:老虎的牙齿相当于斜面;蚂蚁的腿相当于杠杆。

23.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答:如定滑轮的优势是能改变用力方向;缺点是不能省力。

24.我们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哪些合理的推测?

答:(1)小行星撞击地球;(2)地球气温升高,而恐龙的散热能力较差;(3)恐龙蛋的进化越来越不利于孵化。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 五年级冀教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课件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知识点 篇8

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宋代诗人苏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

7、《松坊溪的冬天》作者郭风。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本文让我们感受到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8、《黄果树瀑布》作者吕游。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雄伟,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9、《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沿途的美丽风光、外洞的高大宽敞、窄小惊险的孔隙和神秘奇异的内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神奇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00多道 篇9

单词:亲爱的同学们,下面的单词,你会默写了吗?O(∩_∩)O~

look看see看见point指sleep睡觉draw画画man男士woman女士baby婴儿some一些now现在snack小吃

man(复数)—menwoman(复数)—womenbaby(复数)—babies

loud大声的(反义词)—quiet安静的quick快的(反义词)—slow慢的短语:

1.look at+名词:看……例如:请看黑板。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2.表示大小、高矮的形容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顺序是:大小、高矮+颜色+名词例如:一棵高的绿树a tall green tree

3.point at指着have fun玩的开心draw a picture画一幅画play cards 玩纸牌

read a book读一本书sing a song唱一首歌

4.a+单数名词 a banana一个香蕉

an+单数名词(元音a,e,i,o,u开头)an apple一个苹果 an orange 一个橘子

some+复数名词/不可数名词 some eggs一些鸡蛋some water一些水

5.现在进行时:肯定形式:主语+be(am/is/are)+动词现在分词(动词ing形式)+其他。例如:I am watching TV.我正在看电视。

否定形式:主语+be(am/is/are)+not+动词现在分词(动词ing形式)+其他。例如:I am not watching TV.我没正在看电视。

疑问形式:be(am/is/are)+主语+动词现在分词(动词ing形式)+其他?

例如:Are you watching TV.你正在看电视吗?

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讲了吗? O(∩_∩)O~

1.詹妮正向窗外看。Jenny is looking out the window of the train.2.她看到了什么?What does she see?

3.看!我看到了一棵高的绿树。Look!I see a tall green tree.4.詹妮正指着一个红色的小学校。Jenny is pointing at the little red school.5.请不要指。Please don’t point.6.你正在做什么?What are you doing?我正在读一本书。I am reading a book.7.这是谁?Who is this ? 这是一位女士。This is a woman/man.8.在火车上这位女士正坐在珍妮的后面。This woman is sitting behind Jenny on the train.9.谁正在唱歌?Who is singing?

10.是詹妮正在唱歌吗?Is Jenny singing?

11.婴儿正在做什么?What is the baby doing now?婴儿正在哭泣。The baby is crying.12.谁口渴了?Who is thirsty/hungry?我口渴了。I’m thirsty/hungry.13.你想要喝些什么?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14.你想要一杯茶吗?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肯定回答:Yes,please.否定回答:No , thanks.15.你想吃点什么?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我想要一个橘子。I would like an orange , please.16.谁正在笑? Who is laughing?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11

我的不足

1、在用列举法找8和12的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下面有的同学没找全倍数,我没有及时的提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直接让他们坐下改正,没有集中反馈。

2、在试一试的第一题,我们做的题是要求50之内的,我没有强调当没有范围的时候应该怎么填,这少个强调的点。

3、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填好表格后我没有引导他们这个过程就是在找8和6的倍数,而是直接对完答案后就过去了。

4、在找规律的那组题的时候,学生做完了后让他们自己说出规律叫的学生比较少,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说出自己所找出的规律。

5、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道题上学生理解的比较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的PPT用的荧光,这个同学们根本看不清,在课件字的颜色上有问题。还有一个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我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提问和解决,而是着急着进入下个我设计好的环节。

6、在最后一个环节上“你知道吗”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尝试着用短除法做一道题,这样时间就正好,也可以让他们更了解一下如何用短除法去求最小公倍数。

上一篇:企业行政工作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