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作文

2024-07-04

静心的作文(精选8篇)

静心的作文 篇1

清晨的小树林,是我的乐土,一个可以静心的地方。

暑假的清晨,我都会起的很早很早,捧上一本书,独往小树林早读,小树林中有一道长廊,姑且叫它“幽廊”吧,着实因为那里太静了。和往常一样,坐在一棵年迈的老槐树下(这是我经常到的地方),翻开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选集,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正感慨人心之险恶,社会之黑暗的时候,忽然抬头一望,一抹阳光灵动的躲过了树叶的遮挡,一个机灵扑在我的脸上,仿佛在和我说:“静下心来,你可以感受身边的一切啊!”

我随着他的指引,看向了周围,正值夏中,树是绿的,花儿是彩的,弥漫在周围的绿色与生机蓬勃。我陶醉了,这些抚平了我刚才动荡的心情,花儿在随着风轻轻摇曳,树叶沙沙作响,长叹一口气,又重新翻开了手中的书,这一次,我不仅仅只感受到丑陋的一面,而是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时而喜,时而悲,时而怒,时而为主人公感到惋惜。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又重新静了下来,再没有“沙―沙―”的声音,阳光也不曾再打扰到我,寂静,万物有灵似的,故意将他们的交谈调成最小分贝。只是为了不打扰我,我的心,又静了下来,一心去感受文学的魅力。

还有一次,我与朋友吵架了,还是来到了这片小树林,“幽廊”变得格外的长,心中的失落,愤怒不言而喻。但却当我走进那一片乐土的时候,心情却变得格外平静。这里的一花一草似乎皆成了我的伙伴,靠在大槐树上,便仿佛有一群小精灵在围着我打转,告诉我:“别难过,静下心来好好想想。”鸟儿为我歌唱,风儿为我伴奏,一切不愉快统统抛在脑后。眼里本快落下的泪也成了花儿的露珠,不等它滴下,便被吸收了,我与这片天地融为了一体,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心灵的伤不治而合了,我的心又静了下来,冷静后再作出决定。

那片小树林,便是我的乐土,让我可以静心的地方,在那里,我就能与之融为一体,将许多不好的负面情绪纷纷消灭,活出一个静心的我。

静心的作文 篇2

关键词:教师,倾听,习惯养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双向“听”的课堂:学生倾听老师讲课, 从中解惑进而收获知识;老师倾听学生回答, 从中答疑进而解决问题, 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中, 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倾听, 却忽略了教师这一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其实, 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前提下, 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 做“听”的有心人, 成为学生最好的听众。

一、做最“忠实”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不能加上自己的体验, 让想当然去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课堂中不能显得浮躁,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急不可耐, 恨不得替他们说。要先听学生把话说完, 然后再找出其中的问题, 帮助学生一一改进。关于倾听, 我想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忠实”:面带微笑, 专注地看着学生, 听清他们的回答, 听完他们的回答, 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 尽量让学生自己完善回答。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认为你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他们会觉得如沐春风, 会越来越乐意向你倾吐。

二、做最“博爱”的听众

教师的倾听应该是最宽广包容的, 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不管是合理的或是可笑的, 教师要尝试接受所有的答案。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学会倾听所有的学生, 不论是优秀拔尖的, 或是默默无闻的, 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 都需要思考的过程、表达的机会以及老师的指导。

班级里有这么一位学生, 她学习非常认真, 上课一直全神贯注的, 语文成绩也能名列前茅, 但是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她举手回答问题。我每次的提问, 她都默默地将头低下去。经过我多次的观察, 发现她总是习惯性地退缩, 缺少大胆发言的勇气, 这样下去必将影响学习。于是在我的课上, 碰到有些难度的问题, 并且我认为她有能力回答的, 就不管她举不举手, 总是直接叫她回答。她虽然红着脸, 讲话也磕磕巴巴, 但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她渐渐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没问题, 班里的同学们也鼓励她、佩服她, 她越来越自信, 慢慢地, 自觉举手发言也多起来了。教师要成为最“博爱”的听众,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一种答案, 学会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 学会接纳、赞赏他们的观点。

三、做最“敏锐”的听众

倾听学生回答时, 教师更应该成为一名“猎手”,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传递的信息。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听取、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上, 收集各种信息, 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来组织教学, 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捕捉错漏。在上《乌塔》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以后, 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 纷纷发表自己对乌塔的看法。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 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 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 画一画, 读一读, 然后, 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 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 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 乌塔这样出去, 她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 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你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 谈谈自己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 展开激烈的辩论。生1:我从书中知道, 在欧洲那些国家里, 人们的法治意识强, 治安措施好, 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生2反驳:乌塔这样做, 如果出现万一, 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生3:书中写道, 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 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 她的能力特别强, 能够化险为夷。生4: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 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 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这样的回答是一晃而过的, 教师一个不在意可能就会错过, 没有办法完善或纠正。所以,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错误, 引导学生通过重新思考、探讨等方法改正过来。

(2) 捕捉亮点。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生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不经意的一个问题或一句话, 为学生的需要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生所想要学的。

(3) 捕捉未尽之意。教师在倾听时, 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到底是肯定后的点拨, 是以此展开的议论, 还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往往点到即止, 不算错, 但总觉得“隔靴搔痒”, 没办法说到你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 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觉得某个人物怎么样, 他们往往会用一个词语或短句来回答, 让你不能满意。这时候, 教师当然不能轻易放过, 应该及时请学生帮着补充、完善。适时追问甚至自己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未能尽意的回答更充实、更饱满。

《桥》教学中, 由于我的细细倾听,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老汉的矛盾心理理解不到位, 便有意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抓住“揪”“推”这两个形成强烈反差的动词, 引导学生反复推敲, 并以此作为“问题”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让学生在富于挑战的思维情景中, 和文本充分对话, 和故事中的人物充分对话。学生在情境与氛围中对“揪”“推”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懂得了身负“党员”和“父亲”两种角色的老汉, 内心的矛盾、坚毅、挣扎、痛苦。但终究“党性重于父爱”!至此, 学生的视野不再只停留在文字上, 而是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慢慢地, 与作者的视野对接、融合, 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这样的语文课堂, 因为有了教师细细倾听和适时的点拨, 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丰盈了情感的体验。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教师要试着放下浮躁, 静下心来细细倾听学生, 做他们最好的听众。师生之间满含交流与互动,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做一个静心的教师 篇3

管子在《权修》中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段话直白地说明了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可是,反思当今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过多的行政干预让教育人无法静心地思考教育:各种各样的评比干预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名师评定让教师的工作带上了浓浓的功利倾向;为了评定职称的一篇论文,教师丢下面子,“漂浮”在不同编辑部的编辑之间,甚至有人为了一篇论文,不惜花上不菲的代价请“枪手”。在一些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写论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有时为了凑条件,部分教师突击进行论文写作,对论文的实际价值却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予考虑,这种速成式的论文写作浪费了我们多少精力和资源?!

教育不是快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利化的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是快餐——无论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还是教育指导者的教师,都必须高度认识读书是一场持久战,人才的成长不可能靠速成,它必须经历人才成长的基本过程,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教育不是快餐——学生知识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的保证,名师的成长需要必不可少的周期,那些速成式的所谓“突击培养”是缺乏底气、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

教育是一碗汤——需要每一个教育人用心品味,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需要教育人用心体会。

教育是一碗汤——它是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火候,经过适当的工艺炖制出来的,它是学校送给孩子的一碗汤,也是教师送给学生的一碗汤。

教育是一碗汤——教育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性最基本的东西,那种急于求成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可是,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心的浮躁,那种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先进教育经验”“教学模式”常见诸报端,教育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学术研究的浮夸风气和研究的功利化思想也大有市场,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等现象严重侵蚀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侵蚀着学校的文化精神。

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作为文化人的我们需要用理智的心态、用“第三只眼睛”审视我们的教育,作为文化人的我们应静下心来多读点书、静下心来多想几个问题,不要祈求一夜成名。“静心”地做一个静心的教师吧,因为,静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

静心优秀作文 篇4

我挠了挠头。这道题怎么写呀!怎么办呀!怎么办呀!手挠动得越来越快,我在脑子里急切地寻找着答案,却始终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这题,心也飞出了窗外。

我正望着旁边的同学的卷子出神,脑子里总是闪过“不要看别人的卷子”这句话,不得已又回头看自己的试卷。

当我写到比较难的题时,我冥思苦想,好不容易从大脑里挤出了答题的思路,正要写时,上课铃却悄然打响,我一惊,将思路丢到九霄云外。

我拍了拍桌子,嘴里不停地抱怨着。没办法,只能回去再找回来。我的眼角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看时间,不多不少,到一半。我一看有希望,就咬着牙,吐出了心田的闷气,深呼吸,深呼吸,闭上眼睛慢慢的……

教室外正是一片喧闹,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原来发热的心,正在慢慢平静下来。

静心优秀作文 篇5

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是放空心灵的寂寥,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携一本书,码一堆字,闯入梦乡,和周公约会!拒绝所有的纷扰,水深水浅,孰是孰非,与我何关?多一份困扰,便多一处无奈!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莫让自己置身于是非之地,努力活的开心、自在,而有意义!为了让地球上不再多一个会抱怨的人,不怨、不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有多少残酷,就该有多少坚强;有多少努力,就该有多少光芒;有多少脆弱,就该有多少依靠;站在时光的彼岸,回看此岸的光阴,人海茫茫,每一场遇见,都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香港知名导演向华胜逝世,友人说,顿觉生命短暂,人生算来也就几十载,而我们已经走过其中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余下的岁月如何才不算虚度?其实,在我看来,人生到头,你活了多少岁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如何度过了这些岁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因为我们都不是神!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一些安慰;在寂寞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温暖。

坎坷旅途,给心灵一个温暖的拥抱;风雨人生,给太阳一个阳光的微笑;时光隧道里,一切都会过去,没有什么大不了;岁月长河里,一切都会成为记忆,莫留遗憾!人生只是一条单行线,没有回头路!

时光静好,不是雨无心,只是泪多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过客太多,相遇不易,且行珍惜!

拥有大红性格色彩的我绝不是冷血,更不是慢热,只是害怕受伤,然后一蹶不振!投入的太多,离开的时候也会太难过,寄情于山水,流连于文字,也许更能够活出那个真实的自己!

做一个平静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灵气的女孩,将微笑挂在嘴边,将快乐留在心里,让每一人因为拥有你而看到世界的美好!风雨人生路,修行过一世!

静心优秀作文 篇6

这几天,感觉心被铁丝紧紧地,难以平静。好在,一场秋雨来看我,让我到阳台瞧瞧。没想到是在阳台种植的花草树。

浸透眼神的清绿,被秋雨淋洗的叶子,更绿,油油的可爱。看着这绿,心渐渐平静。阳台没流着落叶萧条的秋意,相反,这有给人的绿。

一滴水珠轻轻滑下,在泥土上消失了。我知道,她进了泥土的心,滋润,泥土然后。也知道,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的是什么,一叶一绿,给我的绿。吹进阳台的风,夹着绿将我的思绪,带到一个地方……

故乡,是藏绿让人静心的地方,也是我记忆童年的地方。

平凡而悠静的山村。今年没回去,多多少少有点郁闷。每次回去,都很珍惜。我会一直漫步行走,静静地看这村里的每一件另我回忆的事物,是那人去已空的瓦,是那眼里充满疲惫的老牛,是那陌生面孔,似是,欲问而又敢问的村人,这都一一记在心里。还有围绕着山村,连绵的绿山,是让人静的归属。一种心情,沿着山间小,上到山腰,找个地方静着,放眼看去,山村景图尽在脑海。

瓦沿着一条溪流呈条带状错落有致。身后的绿山与她相伴,静静地与她相融了几百年。一种感伤顺着眼泪流在地上。孤独,有谁知?风吹进深山……记忆,跟随而到。

自己独自一人进了山。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山无疑是他好奇的对象。随手捡来的木枝,紧紧拿着,满步留心着,看能满足好奇心的东西。

心里留有害怕――听大人说山上住有鬼婆,专在白天晾衣服,让人以为有人在那里,诱人上当。心紧紧的,若是见像衣服的东西在树枝上,想也没想掉头就跑,跑出山,然后回头看着山,眼前的绿,让心里渐渐平静。

应会到平凡。故乡的绿,是平凡的,能让我静得知道:你是一个山里人,应有山里人的勤劳朴实与仁厚。

校长静心办学推动学校发展 篇7

一、正确理解“静心”的内涵

何为“静心”?静心, 心情平静, 心神安定。静下心来就是使内心平和、宁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心灵的艺术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悟的。只有静下心来, 才能去除浮躁, 去伪存真, 不被利惑, 不为名扰,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同时, 教书育人又是慢功夫,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校长只有静下心来办教育, 才能既仰望了天空, 又脚踏实地, “宁静而致远, 淡薄而明志”, 有所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业务上的指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所以, 作为一校之长, 办好学校, 首先要引导老师们静得下心, 沉得下身, 稳得住神, 把潜心育人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

二、正确认识自我, 定位自我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 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做校长该做的事, 做好校长必做的事。校长要认真思索如何履行职责、尽守职分、体现职权、发挥组织机构的职能。在教育工委书记提出的七个为什么上做好文章。即:第一, “我是谁”, 我在组织机构中的职位, 即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要迷失了自我。第二, “我应做什么”, 明白任务是什么、职责是什么。第三, “我应对谁负责”, 明白我的上级是谁。第四, “谁对我负责”, 明白我的下级是谁。第五, “我能做什么”, 做人靠得住, 做官讲规矩, 做事有本事。第六“我应怎么做”, 要尽职尽责, 才问心无愧。第七, “做的结果怎么样”, 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业绩, 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他人, 做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三、树立服务意识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 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在。而教育又是一项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群众, 服务于未来的事业, 办人民满意教育就应该成为校长奋斗的目标。要善于放下架子, 摈弃领导者、管理者的传统帽子, 向服务者转变。当今社会, 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人民群众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作为校长, 就要紧跟时代步伐, 善待群众,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善待教师, 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权为教师所用, 情为教师所系, 利为教师所谋。做事公平公正公开, 干净利索。时刻谨记:提拔任用一个不称职的干部, 就伤了一大批人的心。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帮助教师搭建自我发展和展示的平台, 对内要求教师做学校的主人, 对外要求教师树立学校的形象, 形成风清、气顺、劲足的工作局面。

四、树立奉献理念

教育是一项奉献的事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超然物外的奉献精神成就了一代教育伟人。作为当代校长, 更要以陶先生为楷模, 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 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纵观身边的个别校长, 也有不甘寂寞, 随波逐流之辈, 耐不住清贫, 忍不住诱惑。要么把学校工作交给下面的人, 自己“甩手干”;要么只图稳定, 过着撞钟的日子;要么不学无术, 工作没有起色甚至干出违背师德师风之事。前进的方向上没有灯, 心灵的追求上没有梦, 都会注定一事无成。作为新时期的校长, 要树立奉献意识, 为了学校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 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 默默奉献, 全心付出, 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教育事业, 这才是校长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五、树立质量意识

静心敛神的途中阅读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频繁增加,我曾有机会参加过世界著名的国际图书博览会,沉浸于五彩斑澜国际文化活动中,不仅了解到世界的出版和网络发展趋势,学习世界各国文化历史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增长了对世界各国民众对读书的认识。特别是在长时间的国际旅途中,在国外地铁、航空、车站等待过程中,我发现了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他们在不同的旅途环境中,普遍都有一个十分良好的阅读习惯,或是读书、读报、阅读期刊或是多媒体手持阅读器,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提升个人的素质,从而提升了整个国民的素质。看到国外全民广泛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使我想到了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8日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充满感情的话语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温总理还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度过了富有意义的一天。温总理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总理的希望,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期望,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共同心声。

有人可能会问,地铁短暂的候车时间和嘈杂的车厢中能够读书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追求静心读书之境界,静神读书之品质,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公民文明素养的软实力问题。

静心读书也需要静心、静神和静境。如果说静心是内在之静、静神是思想阅读的根基,则静境是外的环境之静;没有外在的安静环境,就难以达到内在的静心和静神,没有内在的静心和静神境,即便外在的环境再安静,阅读也难以做到。在地铁车厢中,在飞机航班上,在候车或候机大厅里,我们应当提倡公共意识,以不影响他人为限,如果手机铃声此起彼伏,私密交流大声喧哗,读书的氛围就难以形成,文明禮仪也难成风尚。读书首先需要静心和静神。静心读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学习的习惯,静神读书是种深层次的理解阅读,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读书功法和宁静的胸怀,一种生活休闲的品质。读书可以引导你进入心灵的安定宁静状态,达到心安神泰的境界,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力量,提升个人的生活理念,从而理性地面对并克服一切困难。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一书中作者这样的一段自我对话记录:“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山林;你也曾经全心向往这种生活。但这完全是一种庸俗的想法,因为你尽可以随时退隐到自己内心中去;没有任何地方能比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更无烦忧,尤其是如果这个人的内心海阔天空,他只消静心敛神,立刻就可以获得完全的宁静。因此让你自己始终借助这种退隐来获得内心的宁静吧。”如果能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闹与静是相对的,只要养成了心静的习惯,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同样可以达到静坐读书的效果,如国外的民众在地铁、航空、车站和码头的良好阅读习惯就是最好的说明。

孔子曾感慨“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古代人读书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陶冶性情,现在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一份工作或是更好地工作,或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是单单就是为了别人谈论某个话题时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阅读的目的性太强。流传甚广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对这种读书观的最佳诠释。对许多国人来说,读书虽然具有涵养气质、提升情操的作用,但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水平。所以,当今中国国民的对阅读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总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仅为4.5本,而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与这些国家的阅读量相比,我国的确是太低了。如果说因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导致人们“没时间读书”,那么为什么生活节奏比中国快得多的日本、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国民阅读率比我国高得多呢?“没时间读书”其实只是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才是不读书的真正原因。

马可·奥勒留的先师、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经讲过:“阅读能让我快乐平静地生活。”希望这一西方哲人的名言能够成为我们所有人学习生活的理念,在静心读书中获得幸福、体验快乐,在静神读书中获得知识、成长智慧,在静心读书中格物致知、博观约取,静神读书是明理和品质阅读,在静神读书中锲而不舍、温故知新。

上一篇:硕督镇中心小学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搞笑爱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