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雕像》读后感(精选5篇)
《精神的雕像》读后感 篇1
《精神的雕像》读后感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边看边沉迷心痛到这种地步。
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能像联大人这样一下子在我心上投上如此厚重的身影。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是我只用三天就读完的一部书,战火岁月联大人艰苦卓绝的生活让人感同身受。
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在世界物理学界负有盛名,当时他的成就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诺贝尔奖的大门。后来,他的3位学生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当时,吴大猷教授带着患有肺病的妻子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进入了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在美国的时候,他听人说喝牛肉汤能治肺病,就每天买牛肉汤给妻子喝。到了西南联大以后,吴大猷教授的薪水买不了一碗牛肉汤,他就到菜市场拣剩下的牛骨头回家熬汤给妻子喝。当时的菜市场里那些卖牛肉的屠户,只是知道有一位看起来十分穷困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天天来拣剩下的牛骨头,大概没有人想到这个人竟然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
大概没有人知道社会学家费孝通有过在街上卖大碗茶的经历。费孝通教授家里人口多,仅仅依靠他的薪水养不活全家。他就想了一个几乎不用什么成本的生意,在校门口摆摊卖大碗茶。学校里的学生和员工了解情况的都经常光顾这里,主动帮助他。但那些偶尔来大学找人办事的人,恐怕就不会知道,这个在校门口卖大碗茶的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博士。
有谁见过两家共计14口人住在一间16平米偏厢房里的情景吗?在当时的西南联大就有,而且是著名的闻一多教授和华罗庚教授两家。本来这一间房子是闻一多教授一家居住的,闻一多听说华罗庚一家的住处还没有着落,就坚决邀请他们一家到自己家里来住。他们这样共同生活了一年多。后来华罗庚教授在回忆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时写了这样一首诗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在那样的窘迫中依然在坚持治学,在那样朝不保夕的情境中还帮助朋友,这大约正是他们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吧。
不看联大纪实,永远不会知道身在和平中,尽情的阅读呼吸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不知不觉间,情感已经化作理性,遥远已经拉近,历史如同现实。正如作者李洪涛所言,历史是永远无法设想的客观存在。那么,对于这段历史,感情的激荡终究会化作理性的认读。
《精神的雕像》读后感 篇2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作者:李洪涛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品以纪实的笔调向我们叙述了大半个世纪前西南联大的故事。本书共分16章,时间经线和人物纬线纵横交错。从时间脉络看: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北平南下,先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再西迁至昆明,最终成立西南联大,抗战结束复员北上;从人物线索看:活跃在联大的精神领袖有校长梅贻琦、民主斗士闻一多、牛圈数学家华罗庚、建筑大师梁思成、散文大家朱自清等,还有从联大走出的一批科学巨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走到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推荐人语
去年,学校发给每个行政人员一本《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作为必读书目。捧读完厚厚的作品后,掩卷思索,我觉得这本书中的很多智慧可以照进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
建筑大师梁思成为联大设计的只是茅草屋,但这并不影响联大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现今,我们的教育现代化程度可谓高矣,然而有些校园却失却了文化和精神,见分不见人,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育成了“考试加工厂”,师生成了分数的奴隶。走进一些校园,你会觉得有一种压抑感,校园里只有“埋头死学的身影”和行色匆匆的脚步,而没有欢笑的面容和完整的精神人格。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教育者责任重大,切不能“多建一所学校,就多建一所监狱,一所屠宰学生心灵的监狱”,如果那样,该是何等的悲哀!
今天,当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在应试的思维模式下折腾时,我们应当严肃地审视和叩问自己: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大半个世纪前,联大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教育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尊重个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今天,我们也应当打破“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束缚,鼓励和践行多元化的、开放型的办学思路,努力创设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学科整合、勤工俭学、学分制度、社团活动等都是联大人的智慧,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
闻一多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几个教授同开一门课,但角度和方式互不重复;学生有选择课程和教师的自由;教师在课堂上重在启发……依托严谨的学术态度、民主的氛围、启发式教育等,联大人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而时下的教育却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不按规律从事教育,不从长远去规划人的发展,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尊重人的个性……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进入校园,走进课堂,你也许会有一种无奈和失望之感:照本宣科者不在少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自以为“昭昭”是也,殊不知学生在下面听得却是“昏昏”如也。对照联大教师,他们所处的环境那样恶劣,尚有那等神圣的教育情怀,我们是不是该感到脸红和愧疚呢?
联大的教育传奇已经凝固成不朽的精神雕像,让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去仰望和尊崇,从中获得营养和力量。20世纪40年代初,林语堂路过昆明,在联大演讲时感慨道:“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今天,读一读关于联大的文字,我们会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感染。
联大人牢记“刚毅坚卓”的校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危亡中创办一流的教育,在苦难中培养一流的学生,以学术救国,用文化唤醒,用精神凝聚。今天,读一读联大的文字,我们会自觉地肩负起教育者的责任,从中明白教育之于一个人成长的价值,明白教育之于一个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
一位外国学者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如此高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
在线试读
其实,在西南联大,像刘文典这样性格“古怪”的教授非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不仅性格鲜明,讲课的方式也不相同。
历史系教授雷海宗是一个斯潘格勒的历史循环论者,因此,他讲通史是按编年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讲。雷海宗先生博闻强记,上课仅凭一支粉笔,从不使用教科书和讲稿,每次上课总是两手空空地进教室,而一旦开讲,就眉飞色舞,历史朝代的年号,人物姓名,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说得一字不差,让听课的学生叹服不已。
国学大师陈寅恪开学第一节课的时候,则对学生们宣布:“别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 我自己讲过的东西我也不讲; 古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现代人讲过的东西我也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中国人讲过的东西我也不讲。我只讲以前没有讲过的东西。”国学大师以其鲜明的特点,开门见山地提醒他的学生,他的授课、他的学术思维是独特的, 而重复在学术上是没有意义的。他在讲课当中如此,在学术当中如此,而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思维方式历来也是十分独到的,个性鲜明。学生一定程度上接受的不仅是教授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接受其独到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成才率如此之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使雕像读后感 篇3
我读的这本书叫《天使雕像》。书中的主人公是克劳迪娅,她十几岁,是全家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所以父母便把所有的脏活、累活统统给克劳迪娅干。时间一长,克劳迪娅便厌倦了这种千篇 一律的生活,便准备离家出走,但因为钱不够,便和自己既“富有”又小气的弟弟――杰米一起离家出走。克劳迪娅选择的去处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然而,没人能想象得出他们是如何在戒备森严的大都会博物馆度过一个星期的。在这期间,一座被怀疑是由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小天使雕像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时,引起了克劳迪娅的注意。她决定要弄清这座小天使雕像究竟是谁雕刻的。可眼下,一点线索也没有,经过姐弟俩日夜地调查,他们终于知道这座小天使雕像是由福兰克威尔夫人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的。于是,他们一同来到福兰克威尔夫人的家中,了解关于天使雕像的问题。从福兰克威尔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雕像就是由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后来,在福兰克威尔夫人的帮助下,克劳迪娅和她的弟弟顺利地回到了家中。
读完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姐弟情深”,克劳迪娅和杰米在调查的过程中,姐姐时时刻刻保护着弟弟,这种姐姐对弟弟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换的。
在生活中,我经常和表妹吵架,结果到表妹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做错了,有些后悔不珍惜和表妹相处的时间。
同时,克劳迪娅他们也让我深有感触,他们对任何从未知晓的东西拥有着强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们渴望的往往会变成现实。
《天使雕像》读后感 篇4
作者用幽默风趣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克劳迪娅因为厌倦了家里千篇 一律的生活,决定做出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于是,她精心策划了一场‘‘离家出走’的闹剧。她选择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当去处;伙伴则是她既富有又小气的弟弟杰米。在博物馆里,他们竟神奇的度过了一个多星期。这期间,有座被疑似为米开朗琪罗的雕像被展出。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努力搜寻线索,可是眼下什么线索也没有。克劳迪娅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他们用最后一点钱,终于找到了雕像的原主人,弄清了雕像的原制作者的身世… …()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克劳迪娅 。她去纽约的过程,如何洗澡,去哪儿过夜,包括弄清雕像的原制作者的过程,都可以体现出她思考周全,不轻易放弃等优秀品质。她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我在许多时候都粗心大意;有些事我做起来如果感到困难就不做了。这些比起克劳迪来实在是差远了。以后我一定向克劳迪娅学习,学习她那思考周全,不轻易放弃的优秀品质;努力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小学生。
寒假作业《天使雕像》读后感 篇5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题目叫《天使雕像》,我觉的这本书让我着迷,忍不住看了又看,寒假作业《天使雕像》读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克劳迪娅厌倦了家里千篇一律的生活,她每天都要洗碗、清理垃圾筒……她想做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于是就精心策划了一场“离家出走”,读后感《寒假作业《天使雕像》读后感》。她选择的去处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物色的同伴是她既“富有”又小气的弟弟杰米。在戒备森严的大都会博物馆里,他们俩竟神奇地度过了一个星期!在这期间,一座被疑为是米开朗琪罗雕刻的小天使雕像正在博物馆里展出。克劳迪娅立刻被这座雕像吸引住了,她决意要弄清这座雕像到底出自谁人之手。可眼下,他们没有丝毫线索,而且钱也快用光了……克劳迪娅不甘心这样“平庸”地回家去,她和弟弟利用最后的一点钱,终于找到了雕像原来的主人福兰克威尔夫人,真相终于大白。
太好看了,这本书幽默、悬疑。活灵活现的人物和质朴幽默的语言吸引着我,让我痴迷,这故事很有趣,这本书将冒险和知识合在了一起。
【《精神的雕像》读后感】推荐阅读:
《天使雕像》读后感07-09
匡衡的雕像作文05-25
“出色的雕像家”材料作文导与练10-15
雕像作文600字07-22
雕像农民简单文明之牛诗词10-25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说课稿05-18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08-17
刘胡兰的精神读后感06-08
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观后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