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通用11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1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高红霞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2
[案例一]《分米、毫米的认识》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 同时配音: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 长的时候可伸到1米、几米、几百米, 甚至伸到天上去, 短的时候可缩到1分米、1厘米甚至1毫米……同时课件展示伸长1米的金箍棒及缩短到1毫米的金箍棒。因为1毫米的金箍棒在课件上很短, 于是就出现了将1毫米放大的画面, 放大之后的1毫米正好与原来课件上1分米的长度一样长, 并且两个长度同时呈现在一个视窗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从刚才的故事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知识?接着运用课件展示学生使用的直尺, 一一认识分米、毫米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这样的故事情境制作精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看似无可挑剔, 可当教师运用课件显示出生活中的各种物品, 让学生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时, 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床长2, 课桌高约7, 等等,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学生填写了床长2厘米、桌子高约7厘米;个别学生填床长约2米, 桌子高约7分米;还有的学生填床长2分米, 桌子高约7毫米。课下, 我询问了学生的想法, 多数学生说看到课件上显示的床、桌子就那么长。看来, 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课件演示和生活实际这二者的关系。
[案例二]《厘米和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师在利用课件演示讲解完厘米和米的知识后, 让学生做第53页的“想想做做”。
4.在 () 里填上“米”或“厘米”。
(1) 床长2 () 。
(2) 粉笔盒高8 () 。
(3) 铅笔长20 () 。
(4) 旗杆高15 () 。
生1:床长2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画一下2厘米多长吗?
生1:大约这么长。 (学生用手势比画的长度正确)
师:那为什么说, 床就只有这么长呢? (边说边用手表示长度)
生1:在课本的59页第4题有呀, 2厘米多一点。
(许多同学疑惑地把书翻到59页, 果然有一幅图, 长方形, 长2厘米多, 宽1厘米多, 标有汉字“床”)
师:你知道床是做什么用的?
生1:睡觉用的。
师: (手示2厘米) 这么长的床, 人能睡得下吗?你家的床有多长呢?
生1:我家的床有两张课桌这么长。
师:两张课桌这么长的床, 长度是2厘米吗?
生1:应该是2米。
师:对。床的长度应该是2米。59页这张图是床的示意图。如果画成真的2米, 那我们的书该有多大呀。
生2:旗杆高15厘米。
师:你能指出15厘米有多高, 或者说说和什么东西一样高吗?
生3:15厘米这么高。
(学生拿起20厘米的塑料尺, 握住5厘米, 准确地竖起了15厘米)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么高 (手示15厘米) 的旗杆呢?
生3:星期天爸爸带我上街时买的, 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现在还插在我的写字台上呢。我量过, 旗杆就是15厘米高。
师:不错, 你说的那种旗杆, 是插在桌子上的旗杆。但我们平常说的旗杆, 是早晨升旗时用的, 那种插在地上、有五层楼房那么高的旗杆。这样的旗杆是不是15厘米高呢? (学生纷纷举手)
[思考]
2厘米长的床, 20米长的铅笔, 15厘米高的旗杆……你别以为是学生在捣蛋,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十分认真的;更别认为他们笨, 从他们的回答中闪现出了思维的火花。这种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儿呢?
经过反思, 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分米、米等长度的认知完全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之上, 课件虽起到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度单位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进率换算的作用, 但由于对实际长度的放大、缩小等技术处理, 在客观上使这种理解已经变得抽象化, 学生的思维脱离了实际长度的表象支撑, 这样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翻开课本, 发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也与《分米、毫米》这节课的课件一样, 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 都是将实际长度进行放大或缩小, 这不利于学生依赖实际长度的表象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虽然这些实际物体的课件制作很精美, 但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课件所显现的物体的长度, 思维缺乏表象支撑, 就会感到特别抽象, 只能靠记忆来记住一些结论。虽然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尴尬问题时很巧妙, 但我们仍然从教学效果中明显地看出:因为学生的思维离开实际长度表象的支撑, 就失去了思维的源头活水。除了少数尖子生外, 大多数学生在换一个类似床长2 (填上合适单位) 的填空题时仍然感到困难。
[案例修改]
基于这样的思考,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在使用课件的同时, 每次演示后均加入在实物尺子上寻找实际长度的活动。比如, 在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了1分米之后, 迅速让学生在实物直尺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通过用手势表示出来、找一找身边这么长的物体、画一画1分米的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单位的印象, 并进行一系列相关表述物体长度的训练。在找一找的活动中, 还可提醒学生:“你还能在直尺上的其他地方找到同样长的1分米的长度吗?”这样学生就可能会找到很多这样的1分米, 如2~12厘米、3~13厘米、4~14厘米等等。
而在利用课件认识了1毫米之后, 同样安排学生在实物米尺上找一找1毫米、2毫米、5毫米、10毫米等, 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厚、1毫米长的物体的长度等。教师有必要演示并出示各种厚约1毫米的卡:如工资卡、医疗保险卡……让学生感知并加深1毫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实际长度作表象, 就不再是机械记忆, 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印象,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3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跳绳长 2 厘米。课桌高 7 米。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4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5
科目: 数学 班级: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第2章第3节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无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顾长度单位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
记得这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学生小组交流记忆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比如教室的高大约几米?
学生结合实际举例理解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mm cm dm m km 10 10 10 1000
二、综合练习
1、八戒的日记(单位的选择运用)
师:听说孙悟空帮助我们学数学,猪八戒也来凑热闹,他呀,还写了一篇日记呢,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3月8日 星期二 晴
早晨,我从 2分米 长的床上起来,拿起 13毫米 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 饭。接着走了 200米 远的路来到学 校,坐在 5米 高的凳子上,拿出 15厘米 长的铅笔和5厘米 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谈感想
2、单位间的换算
8米=()分米 3分米=()厘米 7厘米=()毫米
2米=()厘米 1米=()分米
6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60分米=()厘米 8米=()分米
三、全课小结
苏教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法制教案 篇6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响水县海安集中心小学 乐云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难点: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学情分析:
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些测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基础。本节课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几个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这二个长度单位,且有一些测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巩固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建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联系。教学具准备 :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而且国家制定了一部有关计量的法律。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让学生观察两把直尺的刻度,刻度对刻度地比较,看刻度是否一致,由此可知,计量器具应当统一标准,不然就会出现混乱的问题,所以国家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由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进行介绍:
第一条
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立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进行计量检定,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必须遵守本法。第三条
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废除的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四条
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第1题。学生自主体验,师生交流。
(2)第2题,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3)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1)学生测量,记录数据。(2)汇报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
4、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小朋友独立选择。
(2)学生测量,看谁选择的正确。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后感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7
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 篇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r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r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r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r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r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r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篇9
这是我的说课流程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除了要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之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解难度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准确的用分米和毫米测量或者描述物体、线段的长度和长度之间的换算。
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
说学法:
学法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上课前我将准备的教具有: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我将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学生会说量黑板,桌子等】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学生会说量橡皮,书本等】米跟厘米比,那个大那个小?
这一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知这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展开活动。
第一层次通过指一指,画一画,说一说:体验和感受1分米。首先:指一指
让学生量铅笔盒的宽引出10厘米是1分米。并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一个1分米,从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指给同座位看一看。可以从刻度0到刻度10,也可以从刻度1到11,从刻度2到12,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然后、画一画
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画,然后上台来演示交流各自的画法,画完后交给同桌的同学测量一下,以检查画的是否正确,这里可以从0厘米画到10厘米,这时我要乘机引导学生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在感受不同画法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有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生通过上面这3个活动充分体验到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的表象,并且再次感受1分米=10厘米这个单位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认识1米=10分米
对于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在米尺上数一数获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推算:因为1米=100 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第三层次、认识和感受1毫米
1、引出毫米,让学生分小组测量本册教科书的厚度,当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我会适当提示:既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那么测量结果可以怎么说呢?你有没有注意到在直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个小格,由此说明,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通过测量教科书的厚度,引起学生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冲突时,让学生通过比划感受到这里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来表示,自然引入毫米,在情感上,学生是很自然的接受了毫米,知道这个单位是因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2、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可以先提出问题,你知道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提示学生可以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并数一数,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
3、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课前我会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以及适合用毫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或厚度的物体,比如,一枚1分硬币、1张电话卡、10张纸等物品,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你知道量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认识到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物体大多是比较短的或比较薄的。
三、乘胜追击,巩固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想想做做1,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1分米和1毫米大约有多长,充分建立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先要求学生目测,估一估大约是几分米,写在纸上,再实际测量。学生认识了1分米后,通过估一估,再实际测量,进一步强化对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印象,培养其估算能力。
“想想做做”第3题。
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同桌合作先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量出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这一题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厘米和毫米的单位比较。
第二层次: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这一题要重视让学生看清楚是怎样看出测量结果的,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
床长
黄瓜长
大米宽
2()2()2()
2()比较虽然数字都是2,但单位不同所以表示的长度也有所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四件物品,结合给定的数思考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使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这些物体实际长度的印象,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第三层次:改错题
出示题目: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牙,洗完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跑步到学校,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设计意图:该题的练习设计,注重了综合性和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刻体会了数
四、全课总结,课后练习。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想到什么?存有什么问题? 使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10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里哪一个人物? 生:喜欢,喜欢唐僧、哪吒、孙悟空。
2.师:你看这就是你喜欢的孙悟空!他有件兵器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如意金箍棒!
3.师:这金箍棒可神奇了,可变长也可以变短,你们看!你看它变成一米长。师:老师把金箍棒再变,你看它现在变成多长了? 生:刚好1厘米。
4.师:老师再把它变短!现在是多少厘米呢? 生:1厘米不到,8毫米。
5.师:.对。把一片赞的掌声送给他!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用mm来表示!
二、探究学习,学习重难点。
1..师:你知道一毫米有多长吗?1 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请同学们从尺子上找出一毫米!并用彩色笔在格子上涂上颜色!2.师:你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下1毫米的长度。
3.师:生活当中有很多一毫米厚度的物品,你能找出来吗? 生:硬币、银行卡、身份证、光盘等。
师:同学们都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一毫米长的东西。(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4.师:我们教室里有其中的两样物品,家校通卡、光盘,我们来摸一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卡摸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光盘摸摸它的厚度。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一毫米。
【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师:生活中的一毫米: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6.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请观察自己的直尺,一厘米长还是1毫米长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交流)(1)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2)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3)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4)填一填:2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5)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长变短,请同学们来读出它的长度(展示课件)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生:8毫米、25毫米=2厘米5毫米,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我们就用毫米来练练!1.完成数学书本上P22做一做的1.2两题(然后校对答案)
2.师:我们完成课本上的题目后我们来测量一下实物(小组交流完成测量钉子、回形针、硬币)并将测量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面。师:我们请小组来汇报测量的结果!生:77毫米、28毫米,大约1毫米 3.完成我会来换算
9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4厘米2毫米=()毫米()厘米()毫米=35毫米 2厘米()毫米=27毫米
4..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长度单位用的不对就会闹笑话的,我们来读读下面的一篇日记,读完请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然后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我从书包里翻出16厘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生准备:1分硬币、直尺、橡皮、磁卡、大头针、订书针
教师准备 :磁卡、直尺、米尺、测量记录单、1分硬币、卡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回顾1厘米和1米:
师:大家好,今天这节课就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如在上课中有什么不会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让我们一起来帮你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宝库,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请举手说一说。
生:厘米、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一找1厘米,并且用手势比划一下?(学生比划)
师: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米尺,伸开你的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教师举起1米长的米尺验证)
2、故事设疑: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1厘米和1米长度,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开展了测量身长的活动,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忘记了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长(幻灯2)
长颈鹿身长5 鸽子身长20
蚂蚁身长5 蜜蜂身长10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是的。(你是一个会借助比较发现问题的小朋友,这种学习方法老师非常喜欢。
师:那同学们就在直尺上找一找5厘米有多长? 生:在直尺上找5厘米。
师:是不是太长了呀,在第一排中的动物身长可以准确的用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来表示,但对于第二排一些动物的身长来说,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就不能表示了,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3、量数学书的宽的,引出课题(幻灯3)
师:在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前先请同桌合作用直尺量一下数学书的宽的。(同桌合作测量18厘米多一些)师:在你测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不够整厘米。
师:那怎么办?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表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毫米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毫米
二、毫米教学
1、借助硬币感知1毫米,认识1毫米。
师:请看,张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硬币
师:几分的硬币?请你看一看 生:一分硬币
师:这个1分硬币的厚的就是1毫米。(出示一分硬币,指出一分硬币就是1毫米。)
同学们拿出你的硬币,让我们一起感知一下1毫米,请将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硬币,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
师: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大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幻灯4)
生:直尺上两个相邻的较长刻度之间是1厘米,两个最短刻度之间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就是直尺上最小得1小格。也就是直尺上的每小格都是1毫米。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请你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身边的 1毫米吧?(幻灯5)
教师提示:在在学具带的橡皮上开一开
生: 大头针、订书针的宽度,磁卡、直尺的厚度。
2、同桌合作:验证1张纸的厚度。师: 1张纸的厚度呢?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同桌合作拿出数学作业本验证一下,看一看几张纸叠放在一起约是1毫米呢?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师:看来1毫米不只1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大概在8--10张左右。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身边的1毫米。请看大屏幕。(幻灯6)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铅笔尖的宽度大约1毫米。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电话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找5毫米,并画线段(幻灯7)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毫米,现在开始画一画,画毫米比较难画,那么大家能画一条5毫米长的线段吧?画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a:一般从0刻度起。b:数5个小格。c:画完线后不要忘了点两个小实点。
现在咱们开始画吧。生:画5毫米的线段。
4:求证1厘米=10毫米,画线段45毫米
师:我们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1厘米。(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小朋友。)
师: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幻灯8)
请看大屏幕,这里出示的是一个从0到1刻度的1厘米,让我们一起来随着铅笔的跳动数一数吧。
生:学生数。
师:从0到1的刻度1厘米里有10个小格,那其他相邻刻度的1厘米是不是也是1厘米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在直尺上任意选1厘米,数一数中间有()个小格。(幻灯9)
生:每1厘米中间也就是每1个大格中间都有10个小格。
生::刚才我们验证1厘米=10毫米时,发现尺子上面每厘米中间都有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它的左边有5毫米,右边也有5毫米,这样数起来快。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同学们,人们在尺子上每厘米中间设计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就是为了方便看尺子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画一条45毫米长的线段,最先画好的请起立描述一下你的画法。(幻灯10)
生:学生开始画,并描述画的方法。45厘米=4厘米5毫米(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好,描述的非常清楚。)
5、达标练习
师:现在已经会画线段了,那么我们开始测量物体了,测量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幻灯11)
生:比较小的物体。
师: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非常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幻灯12)
请看大屏。测量之前先判断一下上述两种量法对吗?(幻灯13)师:测量环形针 铁钉的长度(幻灯14)
6、小组合作估测实测(幻灯15)
请用厘米为单位先估测下列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在实际测量一下。完成物体测量记录单。(幻灯16)
(幻灯17)注意合作要求:
1、先请每个组员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再用手势比划一下。
2、估一估物体的长度,在小组内商量一下,由组长在表格内填上一个合适的数。
3、小组长合理分配测量物体,由组长填写测量结果。
4、测量结束的小组请保持安静,耐心等待。
数学书的宽度 橡皮的长的 卡纸的长度 估测: 实测:
师:(幻灯18)那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最后两个小动物身长应该填哪个长度单位?
生: 蚂蚁5毫米、蜜蜂10毫米
四、练习:(幻灯19)
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刚坐下,他又滔滔不绝的讲起了今天他上学的情况。听!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4毫米。
学生读完后可能会大笑,你们为什么笑啊?那就请你来帮他师:同学们都笑了,说说笑得理由吧?可以边说边比划。(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小朋友,观察的真细心。)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幻灯20)
师 : 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说一说你的收获? 生1:认识了毫米
生2:知道1厘米=10毫米。
生3:学会了根据物体的实际数据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我们应该感谢谁呢? 生:老师。
师:不是的,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同学,是他借助比较的方法发现了蚂蚁、蜜蜂的长度单位不对,一起带领我们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两位同学。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有一项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看,这是我儿子在科学课上为了了解种子发芽、生长过程而种的,这颗小小的种子给他带来很多的惊喜和快乐。(幻灯21)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推荐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9-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11-29
《分米和毫米认识》09-12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06-19
认识毫米和分米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8-29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05-14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08-25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10-20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