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
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2
一、对选学课文的认识
1. 厚实单元主题。
人教版小语教材以专题组元,而附录的选读课文也基本与主题遥相配合。“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推荐孩子阅读相关文本,但寻找适切材料往往费尽周折。有的老师让孩子自己搜集阅读材料进行补充性阅读,可是良莠不齐的阅读环境又难以保证阅读质量。其实,选读课文就是补充阅读的“近水楼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现成资源便捷引领,让孩子通过拓展阅读,对单元主题了解更全面,体会更深刻。
2. 补充训练载体。
教师通过一篇篇优秀的范文,对孩子进行识字写字、口语交际、想象启迪、语言积累、文字表达等能力的训练。但有时教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对某一目标的达成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或稍欠火候的遗憾,此时选读课文就是补充载体。我们可以在充分解读文本后,从文本中科学建构出我们需要“训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或启发孩子关注作者写法的精妙,或发展孩子自我设疑解疑的能力,或检验学生边读边用工具的能力等等。这样,选读课文就成了我们单元知识的“整理场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以及目标的设置,合理“修补”,逐渐“更新”,以期经过整理之后,以愈扎实的基础迎接新的挑战。从另一方面说,选读课文更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空间。它没有编写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正是教师摆脱条条框框,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努力形成自我特色的练兵场。
3. 提供营养元素。
学生是独立个体,新课改鼓励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孩子的“自我”成长。合理利用选读课文,学生能从里边汲取自己所需的“微量元素”,喜欢朗读的孩子读到了语言的美妙,喜欢思考的孩子得到了人文的熏陶,喜欢创作的孩子积累了佳句……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各练所需。选读课文还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扶手,课本剧、诗朗诵、过关测试等,形式多样,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以丰实,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得以发展。
二、对选学课文的处理
1. 厚实主题,深化体验。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通过4篇课文的学习,一次春游的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建立起春天的概念。《语文园地一》提高了要求,让孩子说说春天发现,写写春天变化,收集春天词句,以期帮助孩子们对春天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习时,我及时穿插了选读课文《春的消息》,通过“找春天——读春天——写春天——背春天”的流程,将选文整合进“多彩的春天”单元主题。第一步,在口语交际后请孩子自主阅读选读课文,找找你在哪些语句中找到春天,交流反馈。第二步,多形式朗读,读出春天带来的消息,并在音乐伴奏下读出春的快乐。第三步,结合展示台,摘抄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语句。第四步,背背自己喜欢的语段,鼓励用到自己的“写一写”里。这样的设计始终把握主旋律“春天”,将选文作为“扶手”有机教学,学生再一次体验了“听说读写”的成长,再一次解读了春天的美丽。尤其是第一步反馈后整理的板书“我们换春装,蝴蝶齐飞翔,雏菊竞开放,枝头吐绿苞,小草来瘙痒……”既厚实了单元主题,深化了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又让孩子经历了阅读再创造的愉悦,真是一举三得。
2. 反思得失,弥补强化。
一个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静心下来,反思一下教学得失:哪些知识、哪种能力是本单元或某一课的重点、难点,需要强化;哪些知识、哪种能力学生掌握得不好,成了教学遗憾,需要弥补。如二下第五单元“口语交际”是《奇妙的动物世界》,习作是“写一种熟悉的动物”,而选读课文《精彩的马戏》(二下),不仅内容充满童趣,表达更是值得借鉴。现在的孩子,课外生活逐渐丰富,观看各类比赛与演出的场景经常出现在日记中,但是节目描述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于是,在学完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精彩的马戏》,在引领孩子把握整体后发现,每一段的开头都先介绍节目名称,然后具体描述动物的表演,最后写观众反映。其中表演的过程紧紧抓住节目的最精彩之处进行重点描写。学生明确后,我们可以出示课文提供的小插图,引领孩子对“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进行看图观察,想象说话,最后选一个节目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基于单元训练,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紧扣“抓住动物的动作特点表现节目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说写训练,强化了《语文园地五》中的这一训练目标。
3. 自主阅读,自我检测。
《教师用书》指出,选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更有方向与效果,我喜欢根据学段目标与学情,设计几个练习,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教学《特别的作业》,我设计了5道过关题,激励孩子在闯关中逐渐发展。
①我会选。
小朋友的课桌上,有用水碗盛(shen_chen_)的紫丁香。小丽的桌子上只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朵盛(shen_chen_)开的玉兰花。
②我会查。
“插”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
③我会读。
文章中“特别的作业”是什么?请用“——”画出来。
④我会填。
小丽的作业是(),小龙的作业是(),老师说他们完成得很好,因为()。
⑤我会做。
如果我来做这个特别的作业,我会()。
五道过关题既有熟练查字典的技能检查,又有联系上下文的语句理解;既有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表达。自我体会的表达空间,能很好地吸引孩子深入阅读,在不断阅读中提升自读自悟能力。
参考文献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71-0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起,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随后的几年里原有的实验版教材陆续淡出历史舞台,至今各个年级的新教材皆已出齐。下面,我们将选取人教版“周长的认识”这一节教学内容,从新旧教材对比中窥探异同,以体察课程改革的脉搏。
一、明晰新教材未变动之处
新教材在情境引入部分同样列举四个具体图形和四个几何图形,这种直观呈现方式的保留,旨在清晰、明朗地向学生引出本节即将学习的内容,颇有“先行组织者”的意味。在这种呈现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越发精细且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获得新知识。新教材继承了“直接给出定义”的编排策略。通过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呈现方式,学生在了解定义的内容后,把概念推及个别,使之前所学内容与定义达到极好的衔接与互通。新教材依然保留了旧版教材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图片,这种真实情景的浓缩恰好为学生找到了模仿的范本,生动而又形象,趣味十足。
练习部分的“做一做”与实验版教材中练习十第1题异曲同工,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消化之前的新授内容;练习题中依然保留了三名学生测量“三围”的课外活动作业,旨在让学生深入领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活学活用,与日常生活更好地对接。
二、新教材新变化探微
(一)教材编排巧布局,挖掘学习深度
“周长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出现在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版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验版中“周长的认识”被安排在“四边形”这一章节,新教材将该单元的名称改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新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实验版该章节的“平行四边形”部分取消,并前移至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二)”。实验版中该部分在学习“测量”及“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之后就被引入,新教材在介绍了关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方面多个章节的知识之后,才被引入。
教材将“周长的认识”的编排顺序延后,将“平行四边形”前移,章节题目“四边形”精简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测量”这部分的新知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建立测量同周长间的联系。教学中有一种思想亘古不变,就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向学生越早渗透知识越好,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为日后更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稍加点睛,锦上添花
新教材在原有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不仔细辨别甚至难以明察秋毫。
实验版的例1第二个图形国旗在新版教材中的例3已经换作三角板,这里的改动非常有必要,可以体现图形的多样性,既有不规则的树叶,又有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而旧教材中的国旗和教科书虽然是不一样的事物,颜色也不尽相同,但在所学知识体系中它表示同一含义,即长方形,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教材版面的浪费。而且,笔者观察到一个细节,树叶中有一个细小的改动——多了一条柄,针对这条叶柄可以做一些文章:计算周长的时候是按照它的边缘来算还是直接把柄的长度加入到原有周长之中,这也是改编者有意无意的点睛之笔。
再者,下面四个简单几何图形虽然只变化了第三个图形,即去掉了长方形左侧部分的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改动十分巧妙,为学生明确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埋下了伏笔,从反例入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习题精妙改动,思想深入渗透
人教版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课后习题量的多寡,新教材在该节课习得之后即有习题的设置,实验版的习题则要在习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统一编排在其后。新教材习题部分布局的改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消化知识,另一方面增加的习题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
下面具体到各题进行分析:
1.新教材的“做一做”看似把旧教材练习十移植过来,但却有更大的突破,实验版中练习十第一题中的“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例1中有很大的重复性,新教材的“做一做”中第二个三角形看似和例3中的三角形重复,实则绝非例题中所出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有一个角为30度的特殊直角三角形,而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等腰三角形,这就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的变化,而第一个图形是类似三角形的“凹四边形”,这就从一般走向了特殊,拓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在他们的头脑里建构出了不同于凸多边形的凹多边形的表象。
2.新教材的练习十八的第1题一如例3中继续作以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的区分,以确定图形是否有周长。图形形状更加多样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而实验版的练习十仅仅是量一量,计算出几个在之前例题中有重复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3.新教材练习十八第2题出示一张公园的示意图,并且标明方向和每段路程的距离。虽然不用具体测量,但这一个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会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科书有限的纸张可以表示出几百米的距离,这对渗透比例尺和空间方位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升空间知觉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验版练习十的第2题,要求学生去量地图的周长,这时候就会使人产生歧义,是要量地图边线长方形的周长还是地图弧形加直边的周长,如果是前者显然已是重复的巩固练习,后者则可以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尽管在此题中出现了地图,有比例尺,但测量该图形周长时也仅仅需要利用尺子和绳子而已。
4.新教材新增的练习十八第3题,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注重帮助学生体会平移转化的思想,化繁为简,可以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受,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刷新了我们对以往“双基”的旧认知,给我们带来一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清新空气,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新教材的细微变动中感悟到。体察课程改革脉搏的同时,我们更能体会到教材编写者对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数学与生活交融的能力要求的深入理解。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把这些数学实验田中的“养分”渗透到教学中,深入到学生思维更深更广的领域,是今后的教学工作需要探求的问题。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2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中。
3、通过本课,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教学重难点】
1、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2、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
2、感受生活中的圆。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圆的例子吗?(生举例)
老师也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有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3、设出疑问揭示课题。
选中汽车轮这张幻灯片问: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圆形的吗?(生答)
关于圆的知识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圆的王国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
1、曲线图形。
(课件出示一个圆)圆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吗?(圆是曲线图形)
2、初步画圆。
老师徒手画圆,画的不是真正的圆,怎么才能画出真正的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请学生观察圆规并向同学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尝试用圆规画圆,边画边思考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3、认识半径和直径。
折一折(指黑板上的圆)固定的一点在圆的中心,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出示课件上的圆)认识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上的点。
师:如果把圆心和圆上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想一想半径什么样子,是连接那两个点的线段?圆上有多少个这样的点?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几条?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生说,然后出示半径的定义并读一读)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现在继续画线段,这次经过圆心画一条线段,并且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圆上,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想一想,直径什么样子?(过圆心,两端在圆上)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无数条)也就是说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直径。(生答,接着课件出示直径的定义,生齐读)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4、小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直径和半径,下面找一找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1)那些线段是直径?为什么?(2)那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评析:本环节通过图形的辨析,使学生认识圆中的哪些线段是半径、直径,什么样的线段不是半径、直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两个概念。】
你能在这个圆上(指黑板上画的圆)画出一条直径和半径吗?(一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在刚才画的圆上也画出直经和半径,并用字母标出来。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中分别画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重要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界定。】
三、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1、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要画一个比黑板上的圆还要大的圆,怎么办?(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大)还要小的圆呢?(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两脚的距离是什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半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把圆心定在黑板上,圆就画在了黑板上,圆心定在屏幕上,圆就画在了屏幕上,圆心定在练习本上,圆就画在了练习本上。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心)板书: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2、再次画圆。
要求全班同学都画同样大小的圆能做到吗?怎么做就可以了?(半径一样就能画一样大)
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可以怎么来画?小组讨论后汇报。屏幕出示画指定圆的步骤。
如何画一个直径为6cm的圆呢?
3、探究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1)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跟老师玩一玩,放松一下。拿出圆形纸片跟老师做折纸游戏,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对着多次,观察这个纸片,你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再借助课件验证这一结论。
(2)我们继续折纸,再拿一张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反复几次,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再借助课件验证这一结论。
(3)观察大屏幕并思考: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什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后说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写出来。板书:d=r+r
d=2r
r=d/2
四、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现在我们对圆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你能利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4、利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车轮是圆形的,而且车轴安装在圆心处,这是为什么?
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会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又是为什么?
五、回顾全课,收获感悟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圆说什么?还想了解圆的什么知
识?
六、拓展延伸
看一看,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在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直径d
半径r
圆心o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5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30页的例题和31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观察让学生理解0 的含义(什么也没有用0 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增加修改:0还可以表示分界线)。
2、使学生掌握有关0 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0 的含义,有关0 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图让学生观察,问:最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想知道吗?引出 : 0
二、探究新知1、0 的认识
(1)、动画出示小猴吃桃图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问:小猴吃了两次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修改:增加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操作,边摆边看边交流自己在操作中的所得。(使学生理解,什么也没有用0 表示)学生利用身边事物举例加深认识。
(2)、课件出示尺子让学生观察,知道测量长度时要从0开始,修改:让学生出示自己的的尺子观察,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从而理解0也表示起点,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深化。
修改:增加(3)、课件出示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从而理解0还表示分界线,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冰箱)加深认识。2、0 的书写
(修改:让学生观察0的形状,并说一说;①、请你说说0像什么?(鸡蛋)它有什么特点?②、那么怎样写好0呢?课件演示写法。③、师边总结边示范,学生书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笔写成。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而圆,要圆滑,没有棱角)④学生写0,指名演板并评价。)删除(是范写,边写边讲笔顺,生描、仿)
删除
3、有关0的加减法
(1)、动画出示:有关小朋友手里拿着两个气球,不小心被他放飞啦,现在他手里还拿着结果气球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是0,在小组中举例巩固(2)、动画出示一个不是0 的数减去0、一个不是0 的是与0相加的图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所得的结果。(得出:结论板书)
(3)、让学生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列一列深入理解。
三、小结:(小结修改为:总结反思,拓展升华。)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1、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
2、拓展: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30页的做一做,31页的练习六
增加
2、数一数,填一填
①、在□里填数。
②、看图填数。
③、下图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④、在□里填数。
3、排一排:给0—5排队(请带了头饰的学生上台,头饰上写有0-5)。鼓励有不同的排法。
五、板书设计
板书修改为:
0的认识
0的两种含义: ①、表示没有
②、表示起点
③、表示分界线
0不是什么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 5 一个不是0 的数减去0,结果还是这个数 4 + 0 = 4 0 + 4 = 4 一个不是0 的数与0 相加,结果还是这个数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7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 关于其背景的介绍, 教材显得非常单薄, 社会、思想及经济背景几乎没有提及。对此, 多数教师会选择按教材思路处理, 以革命说革命, 以偏概全。到教授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的时候, 再另起炉灶, 重新解释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渊源流变。这样做, 不仅失去了历史教学最关键的要素———真实, 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历史认知, 影响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最终影响中学历史课程价值的彰显。这个结构性缺陷是怎样产生的, 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试以《辛亥革命》为例进行分析。
一、教科书结构性缺陷及次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高中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是由新课程改革导致的。新课程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而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反而不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但是历史除去呈现过去之“事实”, 还蕴含着人类过去发展和变迁的种种可能以及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没有“事实”的铺垫, 怎么会有正确的历史理解, 以及技能的锻炼和态度的培养的可能呢?但恰恰就是“事实”安排上, 新课标、新教材有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 是新课标的模块化安排。教科书对《辛亥革命》内容表述上的缺陷, 笔者认为首先在于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描述有问题。套用理科“模块化”概念, 课标对《辛亥革命》的内容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三角度进行分析, 这就使辛亥革命这一知识内容放置在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教材中。一方面使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容量过大;另一方面, 不同的专题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辛亥革命, 使得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片面化、狭隘化, 缺乏认识的深度和系统性, 容易导致认知的空缺和混乱。
其次, 编写者遵循的史观摇摆不定。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 整体上遵循了文明史观, 但局部内容采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 两者自然无法调和。如教材从清政府的腐败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度上来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因, 就是典型的革命史观的视角。另外, 教科书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之间关系的论述也不充分: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举措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在思想文化上尤其是废科举、办新学、奖励游学等举措直接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 军事上的改革也为革命派的发展创造了温床。总的来说, 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 跟戊戌变法后民族危机加深和辛亥革命存在历史的因果关系。教科书为了在现代化史观和革命史观之间达成衔接, 就对这些背景进行大肆删减, 然后将辛亥革命的成果限定在政治近代化层面进行讨论, 由于背景铺垫的缺乏, 仅用简单的成败观念就过渡到下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最后导致辛亥革命史的教学不完整、不真实、不系统。
第三, 以讹传讹危害大。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性缺陷的漠视, 以讹传讹, 就会使学生产生偏离辛亥革命史实的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自己读大学时期的积累, 历史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猎;部分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就是教教科书, 尤其是近年来浙江高考对教材知识考查的过于重视, 他们就名正言顺地提出没必要适当增补史料或史学研究成果来改善教材和教学。笔者认为,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如果忽视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提高, 那么再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将失去实践的土壤, 历史教学就依然不能摆脱粗放型状态, 历史课就有可能被上成口号课、表演课、大杂烩课。
二、教科书结构性缺陷之教学处理初探
像《辛亥革命》这样教材表述有结构性缺陷的内容, 如何来设计并实施教学, 既能保证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对真实完整, 又能在历史学科能力上有效提高?笔者认为解决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捷径是加强历史阅读, 包括教材的研读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学习, 通过充分利用教材和适当增加史料来优化教材结构, 通过更新教师本体性知识来弥补教科书部分内容的结构性缺陷。
途径一:立足比较, 通读各册课本, 优化知识结构
新课标的历史教科书在通史意识和历史整体性认识上有偏颇, 但专题的领域内还是有很多详尽和精彩的内容的。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各册内容相互印证补充使用, 以解决单册教材所述知识之片面化、狭隘化问题。
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 必修一教材基本没涉及到辛亥革命的经济、思想和阶级背景, 教材漠视了戊戌维新以来, 由于西方进化论和民权学说的引进和传播,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反满革命) , 形成“爱国-救亡-维新-民权-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觉悟的心路历程。但是在必修二专题二第1课中, 则提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比如课文33页中有这样的表述:“初步发展的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 但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重要意义”就是为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再比如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中讲到:“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这里清楚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受到维新运动的影响, 此后一目内容“走向共和”, 则大致介绍了从维新到革命的思想发展历程。
所以, 在教授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熟读几册历史课本的相关内容, 并且有必要将相关内容提前来讲,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必修一讲完, 讲到必修二、三的时候, 碰到重复的内容, 就可以用简要的复习来处理相应的教材。
途径二:立足拓展, 增强史学底蕴, 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通过历史阅读掌握较为全面的史料, 并能把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当今, 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研究特别多,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等大师级的学术著作迭出, 人民日报、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都辟有专栏进行纪念。特别像马国川的《告别皇帝的中国》一书, 需要我们多遍精读。
·学科建设 (绍兴) ·
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就更易于形成一个符合史实的教学设计思路。当我们通过阅读, 进一步理清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 明确重点难点之后, 实际上就确立了辛亥革命史教学的逻辑链, 也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课时中心。根据笔者的理解, 《辛亥革命》的课时中心就是从来龙去脉中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其中, 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透彻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归纳、分析和演绎等学科能力的培养。
阅读向教材外延伸, 要有助于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认识, 尽量减少历史认识的盲点, 并能应对高考, 有备无患。因此在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尤其是革命思想来源的时候, 需要适当增加戊戌变法前后外来思想的引进传播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的相应史料。
途径三:立足探究, 有效运用史料, 弥补教科书缺陷
当历史知识存在偏离真实的结构性缺陷, 也就是某方面史料在课堂上的缺席。随着历史教师本体性知识的更新, 将史学研究成果以史料的形式在课堂上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 成为弥补历史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教师还要努力探究史料运用的效度问题。
首先, 有效增添史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历史课堂多一些历史的味道, 需要有意识地加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史料。比如为了说明《辛丑条约》签署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清政府的失望, 陈天华的《猛回头》和邹容的《革命军》中都有非常鲜活的历史素材可以选用。
其次, 有效增添史料, 让史料发挥作用还需要考虑到能否衔接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 适应其认知特点。也就是说, 选什么样的史料, 怎么用, 用多少, 还有一个对史料的甄别、选择和处理的问题:要以“孤证不立”的态度来考证史料, 要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态度来选择史料。史料选取坚持原汁原味, 有根有据, 并能引导学生通过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 得出自己的结论。给学生看的史料, 尽量用原始史料;电教课件上用的史料, 字数不宜太多, 字号不宜太小, 背景底色不能影响学生阅读;西方人的著作或者文言文史料, 最好能事先进行裁剪, 材料的关键词句要凸显出来, 以方便学生及时快捷地获取有效信息。
再次, 延伸式阅读的过程中, 史料的增添最好能与教材知识有所关联。比如教材为了说明黄花岗起义, 附有革命烈士林觉民在起义前动员战士的一段史料。但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 还可以适当增加一段林觉民脍炙人口的《与妻书》, 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 感受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增添史料, 有时候为了突破重难点, 有时候为了教学情境的自然过渡等等, 不一而论。
总之, 教师通过“历史阅读”,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是解决历史教科书结构性缺陷的基本路径, 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中历史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9
丹凤县竹林关镇张塬小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五、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六、教法选择: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发现法。
七、学法指导: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八、教学准备 小棒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
(出示小朋友们摆小棒的情景。他们边摆小棒边进行对话:“我会用小棒摆小旗。”“我摆了五棵小树。”“我也会摆。”“我也会。”……)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
(学生操作。)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生1:我摆了3座小房子。生2:我摆了2颗星星。生3:我摆了10个三角形。生4:我摆了4棵小松树。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
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3、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4、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的加法顶多只有三个数相加,今天小朋友们列的加法算式有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们能列出这么长的算式,真了不起。
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5、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那你们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得简便点呢?例如黑板上同学列的这个10个3相加算式,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个算式写起来简单些,或者发明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来代替这个加法算式呢? 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6、(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将想法写在黑板上。)(学生汇报并讲明理由)生1:(6+6+6+6+6=)两个3加起来是6,这样就加5个6就可以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评价:比原来的算式简便了)
生2:(9+9+9+3=)这3个3加起来是9,这3个3 加起来也是9,这3个也是9,还剩下一个3。(学生评价)生3:(15+15=)5个3加起来是15,另外那5个3加起来也是15,所以我写15加15。
7、师:刚才这些小朋友都是把几个加数合并起来,列出了一个新的加法算式,这些新的加法算式都要比原来的简短。你们想的很好。
生4:这个加法有10个3加在一起,我就写“10个3相加”。
8、师:你说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用语言表示比写出这个算式要省事多了。你很聪明。
生5:我想用省略号。我语文课上学了省略号,我先在前面写上几个3,中间写上省略号,最后再写几个3。
9、师:你说我写出来好吗?(生:3+3+3+……+3+3=)你能利用语文课上的知识,用一个符号代替那么多3,想的很好。
生6:我想发明一种写字机器,有遥控器,一按按钮就能写出这个算式来。
师:你的想法很大胆,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敢于想像,善于思考,老师相信以后你一定会有许多的发明创造。
生7:可以用乘法,写5乘6。因为两个3是6,有5个6。
师:你说的有道理,看来你已经了解到了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10、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对,因为有10个3相加,所以数学家们就在10和3的中间用这样的符号连起来(指“×”)。3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3,10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也可以先写3,再写10。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大家看,乘号的样子像什么?(生:像叉号)因为乘法是由加法得来的,乘法就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11、师: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比原来简单了。
生2:比原来简单多了。要是100个3相加,就写100乘3就可以了。师:是啊,许多相同的数加在一起,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12、读乘法算式 指明学生读算式
师:现在你能把黑板上的其他连加算式写成乘法吗?(生:能。)在你的作业纸上写下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并请你把它们改成乘法。(学生练习)
13、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来写 再写乘法算式,并说说意思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看来小朋友们对乘法的知识掌握得还真不错,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挑战练习(课件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摆小棒的游戏,接受了老师的挑战,还认识了乘法,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们再到公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公园中儿童乐园的场景。)师: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呀?(学生观察回答,有摩天轮、有过山车、有小火车……)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摩天轮上有多少人?”“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到公园去游玩,大家有什么收获啊?
2、练习题可以依据各班具体情况酌情进行加、减训练。
十、教学反思:
1、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求几个几用加法计算方便吗?旨在让学生体验乘法的简便。学生有的说乘法方便,有的说加法方便,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如果让学生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在认识乘法时,我的设计是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可是学生在看到出示的图后,自己就得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有些措手不及,所以我决定让这个孩子试着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还好,班里的同学你一句他一句,自己就把乘法学会了。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想到我当时的一个临时决定,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3、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上课之前应该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也就是备学生,课前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的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另外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说话准确,完整。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 数学教案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13-03-26 → 手机
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 李燕玲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通过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同学们,十一放假,假期你们都去哪里玩了?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有一些小朋友利用假期去了游乐场,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游乐场景图。
2.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在玩摩天轮,有的小朋友在玩过山车,有的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我们先来看玩过山车的小朋友:过山车上每两个小朋友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过山车上的小朋友两个两个圈起来。)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2?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2+2+2+2+2+2=12(边板书边问:几个2相加?6个2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3.我们再来看玩摩天轮的小朋友:摩天轮上每四个小朋友坐一个吊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摩天轮上的小朋友4个4个圈起来。)我们一起4个4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4?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4+4+4+4=20(边板书边问:几个4相加?5个4相加是几位小朋友?)
4.我们接着看玩小火车的下朋友:小火车上每三个人坐一个车厢,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用红色的圆圈把小火车上的小朋友3个3个圈起来。)我们一起3个3个的数一数(师生共数)我们数了几个3?用加法算式怎么表示?板书:3+3+3+3=12(边板书边问:
几个3相加?4个3相加是几个人?)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写出的所有算式,启发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
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游乐场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发现不了特点,教师可引导: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几?)教师概括: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小结:像这样算式中,每个加数都一样,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相同加数”(板书),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几个几相加”。2.让学生找一找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3.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表达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
第一个算式,相同加数是谁?有几个2相加?(板书:6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有几个相同加数?(一起数一数)相同加数是谁?那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5个4相加)第三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3相加)问:相同加数是几?(我们一起数一数)几个3相加? 4.由困惑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6个2相加的算式:同学们,这是6个2相加,如果有100个2,加法算式怎么写?(学生可能说出把100个2加起来)想象一下,100个2相加,写起来会怎样?
那我们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呢?你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吗?(这里说的算式是:2+2+2+2+2+2=12)动脑想一想,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方法,指名板演。(对于合理的方法给予鼓励)如学生能写出乘法算式6×2或2×6,教师给予鼓励表扬:你真了不起,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数学家们就是这样表示的。
如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告诉学生: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6×2=12(板书)5.揭示课题,顺学而导(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
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乘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6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6×2=12来表示,那这里的6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它们和原来的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加法算式想一想,说一说)
小结:对,2就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6表示有6个2,也就是2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算式就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谁能向老师这样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多指几名同学说一说)6个2相加还可以这样表示:2×6=12 这里的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的2都表示原来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这两个算式中的6都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有6个2,这两个算式都表示6个2相加(教师手指着前面板书的“6个2相加”来说)
这两个算式中间的符号叫什么?谁知道?(板书:乘号)乘号像什么呢? 小结: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有这样的加法得来的,所以,数学家们把加号一斜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
乘号怎么读呢?读的时候就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6×2=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6乘2等于12)
第二个算式(2×6=12)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2乘6等于12)同学们注意:乘号只读一个字“乘”,一起把这两个算式读一遍。同学们看,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的加法,感觉怎么样? 小结:对,用乘法来表示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非常简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6.鼓励学生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巩固所学知识。
你能把黑板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交流学生学习的成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因数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再次强调: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板书:简便)
三、简单应用,形成能力
同学们,操场上可热闹了,有的同学在玩跷跷板,有的同学在玩荡秋千,我们一起去看看有没有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小朋友荡秋千的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题(小朋友玩翘翘板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在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给予鼓励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3.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四题(熊猫图):先让学生观察图,说出是几个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然后,让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4.课件出示判断题: 4+4+4=4×3()6+6+6+6=6×4()3+3+3= 3 ×3()7 +7+5=7×3()
(学生判断时,让学生说想法,说到3+3+3= 3 ×3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3表示的意思,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个算式?最后一题7 +7+5=7×3 让学生说错的理由,从而明确只有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
5.能力提高:能照样子用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另一个算式吗? 3×2 5×2
四、反思回顾,总结收获:同学们,这一堂课上的快乐吗?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
哪些知识?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相同加数 简便
2+2+2+2+2+2=12 6个2相加 6×2=12 读作:6乘2等于12 2×6=12 读作:2乘6等于12(乘号)
【人教版分米的认识教案】推荐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9-30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10-20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案09-27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11-29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06-19
《分米和毫米认识》09-12
认识分米和毫米12-27
人教版圆柱的认识教案12-03
认识毫米和分米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08-29
100以内数的认识(人教版教案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