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共10篇)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 篇1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姓名: 班级:
一、口算。
3×1= 36÷9= 28÷7= 9×5= 60÷7= 28+8= 23-5= 33+8= 630-50= 41-7= 2800+800= 230-50= 330+80= 6300-500= 410-70=
二、填空。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70厘米=()分米 9米=()厘米 15米=()分米 100厘米=()米 4分米=()毫米 3公里 =()米 80毫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 8千米=()米+()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300米+700米=()米=()千米=()公里 4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金鱼身长约1()
2、跳绳长2()
3、课桌高7()
4、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5、数学课本的长度约为27()
6、你的身高约是140(),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7、10张纸厚1()
8、猎豹每分钟跑2()
9、你的一步长约为40()
10、汽车每小时约行80()
11、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12、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四、下图是小飞学具盒里的小棒,你知道它长多少毫米吗?
五、画一画。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1分米短6厘米的线段。
六、解决问题。
1、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 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2、要修1千米长的公路,已经修了650米。还要再修少米?
家长评价: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 篇2
[案例一]《分米、毫米的认识》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 同时配音: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 长的时候可伸到1米、几米、几百米, 甚至伸到天上去, 短的时候可缩到1分米、1厘米甚至1毫米……同时课件展示伸长1米的金箍棒及缩短到1毫米的金箍棒。因为1毫米的金箍棒在课件上很短, 于是就出现了将1毫米放大的画面, 放大之后的1毫米正好与原来课件上1分米的长度一样长, 并且两个长度同时呈现在一个视窗内。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捕捉数学信息:从刚才的故事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知识?接着运用课件展示学生使用的直尺, 一一认识分米、毫米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这样的故事情境制作精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看似无可挑剔, 可当教师运用课件显示出生活中的各种物品, 让学生填出合适的长度单位时, 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床长2, 课桌高约7, 等等,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学生填写了床长2厘米、桌子高约7厘米;个别学生填床长约2米, 桌子高约7分米;还有的学生填床长2分米, 桌子高约7毫米。课下, 我询问了学生的想法, 多数学生说看到课件上显示的床、桌子就那么长。看来, 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课件演示和生活实际这二者的关系。
[案例二]《厘米和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师在利用课件演示讲解完厘米和米的知识后, 让学生做第53页的“想想做做”。
4.在 () 里填上“米”或“厘米”。
(1) 床长2 () 。
(2) 粉笔盒高8 () 。
(3) 铅笔长20 () 。
(4) 旗杆高15 () 。
生1:床长2厘米。
师:你能用手比画一下2厘米多长吗?
生1:大约这么长。 (学生用手势比画的长度正确)
师:那为什么说, 床就只有这么长呢? (边说边用手表示长度)
生1:在课本的59页第4题有呀, 2厘米多一点。
(许多同学疑惑地把书翻到59页, 果然有一幅图, 长方形, 长2厘米多, 宽1厘米多, 标有汉字“床”)
师:你知道床是做什么用的?
生1:睡觉用的。
师: (手示2厘米) 这么长的床, 人能睡得下吗?你家的床有多长呢?
生1:我家的床有两张课桌这么长。
师:两张课桌这么长的床, 长度是2厘米吗?
生1:应该是2米。
师:对。床的长度应该是2米。59页这张图是床的示意图。如果画成真的2米, 那我们的书该有多大呀。
生2:旗杆高15厘米。
师:你能指出15厘米有多高, 或者说说和什么东西一样高吗?
生3:15厘米这么高。
(学生拿起20厘米的塑料尺, 握住5厘米, 准确地竖起了15厘米)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么高 (手示15厘米) 的旗杆呢?
生3:星期天爸爸带我上街时买的, 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现在还插在我的写字台上呢。我量过, 旗杆就是15厘米高。
师:不错, 你说的那种旗杆, 是插在桌子上的旗杆。但我们平常说的旗杆, 是早晨升旗时用的, 那种插在地上、有五层楼房那么高的旗杆。这样的旗杆是不是15厘米高呢? (学生纷纷举手)
[思考]
2厘米长的床, 20米长的铅笔, 15厘米高的旗杆……你别以为是学生在捣蛋,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十分认真的;更别认为他们笨, 从他们的回答中闪现出了思维的火花。这种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问题在哪儿呢?
经过反思, 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分米、米等长度的认知完全建立在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之上, 课件虽起到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长度单位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进率换算的作用, 但由于对实际长度的放大、缩小等技术处理, 在客观上使这种理解已经变得抽象化, 学生的思维脱离了实际长度的表象支撑, 这样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翻开课本, 发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也与《分米、毫米》这节课的课件一样, 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 都是将实际长度进行放大或缩小, 这不利于学生依赖实际长度的表象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虽然这些实际物体的课件制作很精美, 但学生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课件所显现的物体的长度, 思维缺乏表象支撑, 就会感到特别抽象, 只能靠记忆来记住一些结论。虽然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尴尬问题时很巧妙, 但我们仍然从教学效果中明显地看出:因为学生的思维离开实际长度表象的支撑, 就失去了思维的源头活水。除了少数尖子生外, 大多数学生在换一个类似床长2 (填上合适单位) 的填空题时仍然感到困难。
[案例修改]
基于这样的思考,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这样修改。
在使用课件的同时, 每次演示后均加入在实物尺子上寻找实际长度的活动。比如, 在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了1分米之后, 迅速让学生在实物直尺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通过用手势表示出来、找一找身边这么长的物体、画一画1分米的线段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单位的印象, 并进行一系列相关表述物体长度的训练。在找一找的活动中, 还可提醒学生:“你还能在直尺上的其他地方找到同样长的1分米的长度吗?”这样学生就可能会找到很多这样的1分米, 如2~12厘米、3~13厘米、4~14厘米等等。
而在利用课件认识了1毫米之后, 同样安排学生在实物米尺上找一找1毫米、2毫米、5毫米、10毫米等, 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厚、1毫米长的物体的长度等。教师有必要演示并出示各种厚约1毫米的卡:如工资卡、医疗保险卡……让学生感知并加深1毫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实际长度作表象, 就不再是机械记忆, 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印象,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单元检测 篇3
一、填空。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1米-7分米=()分米
65厘米+35厘米=()厘米=()分米=()米 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70厘米=()分米
9米=()厘米 15米=()分米
100厘米=()米
4分米=()毫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8千米=()米+()米
38米+54米=()米
4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700米+300米=()千米
98厘米-58厘米=()厘米=()分米
7000米-()米=4千米
5千米=()千米+()千米
5千米-()米=1000米
二、在○里填上
>
< 或
=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
5分米 6毫米○4厘米
4厘米○4分米
9分米○2米
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
5厘米○7毫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
34毫米○9厘米
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
2米○2分米
3分米○23毫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22厘米○ 2分米
50毫米○5厘米)米 3分米○100厘米
8分米○800毫米
四、改错(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改正)。19分米○2米
30千米○200 厘米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9千米○ 6000米 天气晴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
1、蜡笔长6()
2、跳绳长2()
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
3、课桌高7()
4、粉笔长75()
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
5、钢笔长14()6.小明的身高是140(7、10张纸厚1()
8、旗杆高9()
9、课桌高65()
10、1角硬币的厚大约1()
11、一张桌子的高大约是90()。
12、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13、一列火车每小时大约行驶120()。
14、数学书的厚大约3()
15、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16、讲桌的高大约是80()。
17、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18、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19、我们测量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20、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分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
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五、解决问题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 篇4
主备人 主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并指导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熟练的测量简单的物体的长度并解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生变处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当堂训练,拓展应用
l击鼓传花,答对问题,才可向后面的作为传下去。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是适当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4()
(2)回形针长是30()
(3)一根跳绳长是3()
(4)板凳高是90()
(5)蟮笔长是60()
(6)小花生赢l4()
(7)学校旗杆高8()
3、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讲桌高()长()量一量:讲桌高()长()4、量一量,走一走。宽()宽()
(1)量一量,自己的一步有多长?
(2)走一走,从教室前面的黑板走到后面的黑板要走多少步?
(3)想-想,教室-周大约有多长?
5、班级知识角。
(1)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的杭州大运河,全长约l800千米。
(2)澳大利亚最大的袋鼠体长27分米。
(3)位于山东中部,号称五岳之手的泰山,主峰海拔高度1553米。
(4)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体长可达34米。
二、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个人补充及建议
板书设计: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教学反思:
作业设置: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篇5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零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1米=10分米。
【教师小结】
为了测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来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要用米作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单位。
3.单位之间的换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将厘米和毫米、分米进行换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馈。
4.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的第3、4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该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长度有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奠定了基础。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感知长度单位的意义,通过自主地探究和学习来发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在估一估、量一量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特别是在学习过毫米时,学生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缜密的知识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自主学习和分析分米,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7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习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
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分米和毫米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 53页例题,第54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1.提问:你己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厘米有多长吗?这两个长度单位中,哪一个大,哪一个小?1米等于多少厘米?
2.拿出直尺,指出直尺的0刻度线、1厘米、2厘米、3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3厘。[评析:通过比划、找刻度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分米。
(1)出示一个文具盒(长20cm、宽l0cm)。提问:猜一猜,文具盒的宽是多少厘米?长呢?
(2)谈话:要准确地说出物体的长度,不能只靠眼睛看,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长。让学生动手量。
(3)讲述: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板书:1分米=10厘米)
(4)谈话: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分米的长度?你能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互相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5)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米=10分米)(6)谈话: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文具盒的宽和长引出分米的概念,再通过数一数、比划比划、画一画等方法,加深对分米的认识,了解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起分米的表象。] 2.教学毫米。(1)认识毫米。
谈话:猜一猜数学书有多厚?用尺量一量,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讲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不能准确地量出它们的长度,接着我们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投影演示:刻度尺上每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铅笔尖指一指1毫米,看看1毫米有多长?
谈话: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再慢慢抽掉,这时两指之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你知道哪些物体厚度大约是1毫米?(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等)
(2)理解1厘米=10毫米。
谈话:猜一猜,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你是怎么想的?数数看。
1枚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少枚这样的硬币叠起来是1厘米?为什么?(3)认识几十毫米、几十几毫米。提问:从0刻度开始,1毫米在哪里?10毫米、20毫米„„80毫米在哪里?15毫米和25毫米在哪里?米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多媒体演示)你能画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吗?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想像、讨论、观察,可以深化学生对毫米的认识。解决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系统地认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1)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从大到小排一排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长度的?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这些长度单位,说出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3)讲述:这几个长度单位在国际上还有统一的写法,你们想说说吗?请看第27页横线下边的文字,谁能读出这些英文字母? 指名读后,再一起读一读、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很快看出来的?
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量下列物体的长,你认为用什么单位合适。
语文书的厚度;筷子的长度;教室的长;橡皮的厚度;铅笔的长。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第5题。写在书上,同桌相互检查。
4.游戏“找朋友”。大树、筷子、课桌、蚂蚁想跟长度单位交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它们的朋友呢?(边唱《找朋友》边做游戏)一棵大树高5()一根筷子长20()课桌宽3()小蚂蚁身长5()
5.选择题。
(1)哪个物体长度最接近1分米。()① 1根火柴 ② 1枝粉笔 ③ 1枝毛笔
(2)哪个物体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① 一本《新华字典》 ② 一本语文书 ③ 一张IC电话卡 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6.小明的日记
4月2日 星期四 阴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接着走了200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 高的凳子上,拿出15分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作业。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练习形式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篇10
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千米分米毫米的练习题】推荐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09-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11-29
《分米和毫米认识》09-12
认识分米和毫米12-27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教案10-2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案06-19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08-25
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