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规章

2024-08-24

名师工作室规章(通用9篇)

名师工作室规章 篇1

规章制度

一、工作室例会制度:

工作室每学期召开一次计划会,讨论本学期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二、工作室学习制度:

一要按时学习。工作室成员平时学习以自学为主,同时要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学期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并利用工作平台交流学习心得。

二要按需学习。工作室成员在每学期自我发展计划中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按需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三、研讨制度:

1、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2、工作室建立“每月一主题”研讨制度。由工作室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每月集体研究一次。

四、工作室工作制度:

1.工作室主持人与工作室每个成员签订《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作协议书》,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价办法。

2.工作室主持人为工作室成员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工作室成员必须参加工作室布置的带、教、培训工作,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有研究成果。工作室建立定期主题研讨制度。由负责人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主题,定期集体研究,将研讨成果发在工作室网站上。

3.工作室网站及电子档案资料要及时更新,开通评论、留言服务,公布成员电子邮箱等方式,确保交流效果。工作室要及时通过网站发布工作动态、成员论文、专题研究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

五、工作室考核制度: 工作室主持人由县级以上“名师工作室”工作领导小组考核。

工作室成员的考核由其主持人和领导小组负责。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六、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室档案制度,并由主持人兼管。工作室成员的计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教案等材料及时收集、归档、存档,为个人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提供依据。

七、奖惩制度:

1、根据工作方案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考核标准,考核结果可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依据。

2、对于不求进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室布置的成员进行劝退工作。

八、经费管理制度

1、工作室经费的管理使用坚持“科学规范、力求节约、专款专用、权责一致”原则,制定支出预算,发挥好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2、按将经费拨至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学校,纳入学校统一财务核算。

3、工作室主持人按照支出预算,确定支出方向,审批财务单据。授权主持人所在学校法定代表人对财务单据真实性及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审核。双方签字后,方可入帐核销。

4、经费支出范围包括:差旅费、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购置费、外聘专家讲课费、会务费、外出交流学习费、网络建设费、科研及成果出版费及其它确因工作需要用于工作室集体性支出的费用。

5、经费不得用于个人消费支出,不得用于主持人所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6、经费使用接受财政、审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审计检查和绩效评价。检查出的问题,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处理。

7、因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工作室资格的,并由工作室所在学校将剩余经费上缴上级教育管理部门。

8、经费使用要量入为出,不得超支,经费有结余的,可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名师工作室规章 篇2

东港市位于黄海之滨, 市直乡镇学校共26所, 乡镇学校18所, 村小114所。为了促进城乡教学均衡发展, 提高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立了数学名师工作室。我们把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批业务水平和能力较高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充分发挥引领、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 最终带动我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鉴于以上想法, 我们从全市1000多名教师中选拨了工作成绩突出, 喜欢小学数学研究, 在教学上肯吃苦、善钻研, 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了“东港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首批工作室成员由10名一线数学教师和3名基层学校主抓教学领导构成, 2010年9月, 由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市数学工作会议上给名师成员颁发了名师聘任书, 标志着这个集教学、教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团队正式挂牌。

工作室成立以后, 制定了的规章制度, 拟定了工作目标,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提高、稳定名师的个人教学水平;2.更快、更好的服务于基层学校, 带动全市数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作室工作实施策略

随着工作的开展与开拓, 数学工作室与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着, 在实践中丰富了最初的工作目标, 付出与获得都远远超过了原有的预想。

(一) 内修素质, 外塑形象, 打造名师队伍

1. 职业定向, 以压力促动力。

首先给名师进行职业定向。作为名师, 要学科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功底丰厚、教研教学能力较强、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等。让其懂得, 全市有一千多名教师在期待着他们的引领。让名师坚信自己拥有这个实力, 把压力变为动力, 自我调整,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团结协作, 增强凝聚力。

团队内部建立QQ群, 创建公共信箱。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随时交流的平台,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 创造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的空间。

3. 内外兼顾, 潜质与外力相统一。

根据名师的个人素质, 我们首先对名师进行了“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培训, 要求全体成员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思想、模式下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并布置第一阶段的团队内部研训工作就是名师间集体研课。我们对每位名师班主任进行跟踪听课, 名师、领导参与听评课, 就近地区集中到一处, 大家同听共评, 彼此交流, 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容易沟通, 教研员对名师成员的发言进行点拨, 同时解疑释难, 挖掘他们的潜质。这些老师都是数学教学的精英, 个个聪明、悟性高, 所以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确实在短时间内使名师的独立备课能力、上课能力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的飞跃。

4. 铺路搭桥, 请进来走出去。

由于经费问题, 一些名师的眼界只限于本地区。鉴于此, 我们除了组织名师参加本地相关培训外, 还主动与基层校长直接交流, 为名师争取去省外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 心里充满自豪, 更好的工作。基层领导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把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给了名师。在一起学习的时候, 白天听课, 晚上我们就在一起讨论交流, 与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取其所长。名师们也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 归来后把学习感受、心得体会通过邮箱与大家资源共享, 在本校做观摩。2011年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一周, 我们就推选6位名师参加。

(二) 点面结合, 辐射引领

在各项活动中为名师搭建展示舞台, 以点带面, 以面促进整体, 充分发挥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

1. 以课题为媒介, 研究实践出成效。

名师工作室在教研员的带领下, 扎实的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双主体教学”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把数学新授课细化为“概念课”“以计算教学为主的课”“以应用题教学为主的课”等课型, 并对每一种课型的基本特点加以整理, 形成基本模式;对“双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研究出“有效备课法”,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文化”, 并初见成效。带着这些研究成果, 带着最新的课改信息, 名师团队通过观摩课、专题辅导, 及时传播、辐射给全市的数学老师。

2. 上各类教研课、观摩课, 做专题辅导。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有计划的组织教研活动, 也要承接上一级研训部门的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我们名师们活动的土壤。如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研讨会、新教师培训会、各项专题研讨会, 名师们把最新的教学信息、思想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 让其他教师学习观摩;听完课之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 先由执教者说课, 阐述教学设计的理念, 总结提炼其教学特色和教学中的不足。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的活动既为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 又能给年轻教师以启发和思考, 而且也锻炼、提高了名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往的县级培训, 都是我们教研员坐在前面, 基层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 都是受训者。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就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培训格局。名师成员中有优秀的基层主抓教学的领导, 我们给了他们一定的培训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也作为全市教师培训者。这样的培训, 给了名师压力, 促使他们多方收集资料,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反复斟酌培训材料, 采取多种的培训方式。因为他们来自于一线, 与一线教师感同身受, 所以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了他们, 更有益于广大基层教师。在他们的带动下, 更多的骨干教师成长起来, 这些骨干教师又带动所有的一线教师共同提高。

3. 名师送教, 受益一方。

东港市乡镇学校多, 偏远地区的教师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本校学习观摩, 我们就组织名师们送教到村, 把名师效应延伸到最基层单位。每一次送教活动, 她们都会精心准备, 不但准备上课, 还要准备与基层教师之间的交流, 要解答教师们的困惑。对于大山里的教师们, 这样的活动无异于雪中送炭, 与这些名师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就是她们最渴望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每一年, 我们都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让这些村小的教师与名师牵上手, 结上对子, 很有效地带动了落后村小教师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 赋予团队不同层次活动, 更好的发挥名师效应。

(1) 每年, 教研部门或者教育行政部门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教学大赛, 一般情况下评委都是由我们教研部人员担任。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 我们让名师成员任大赛评委。在这样的活动中, 这些名师评委能够互相交流, 在客观公正的给出判断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能力。 (2) 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上一级部门的研究活动。市里的、省里的各类活动, 名师们都是走在最前沿:在丹东市网络教学设计活动中, 我们的名师共完成了1~12册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所有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3) 组织名师参加市里课堂教学的观摩展示, 参加省里优秀课的评选, 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等等。这些活动, 更加促进了名师的业务发展, 也很好的展示了我们东港市名师的风采。

三、工作室成员的业绩

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每位成员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省级课题奖项奖2人次, 课题结题2人次, 丹东课题成果奖1人次, 丹东市综合荣誉4人次, 东港市综合荣誉6人次, 省级优质课8节, 丹东市级东港市级优质课多节。

四、工作室的未来展望

名师工作室 篇3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工作现状;发展思考;发展策略

任何一所学校,一定有心怀教育梦想的教师,也有不愿意改变生活、改变现状的教师。教育局组建“名师工作室”,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寻找尺码相同的人,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相互激励,相互提供灵感,实现资源共享。唯有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激情与梦想,成为理想教育的起点,最终开花结果,并让一部分人先“冒”出来。笔者有幸被宿豫区教育局选派为“汪东松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中的一员,也愿意和学校的同行们共同成长。下面,就自己在“名师工作室”的成长体会,谈谈粗浅的看法,只是抛砖引玉。

一、教师工作现状

消除教师“平庸化”发展趋势,是教育管理中亟待突破的瓶颈。当前,部分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荣誉,成为小范围内的师德“表率”、育人“楷模”和教学“专家”后,突然迷茫,创造力开始枯竭,职业热情下降,职业倦怠逐渐显现,出现了人们常说的“高原现象”,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道难解之谜。

《西游记》中那匹驮着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白马,原本是长安城磨坊里一匹很普通的马,后来陪着唐僧一路西行,历经众多磨难,往返走了十万八千里,就成了天下名马、至尊宝马。众马问它功成名就的秘诀,它回答:“这些年来,我走一步,你们也走一步,我们所走的路一样长,我们都一样辛苦,所不同的是,我只不过驮着玄奘大师一步一步西去而已,从长安到西天往返了一个来回,帮助唐僧取回了真经,而你们始终在磨坊里打转。”

二、教师发展思考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策略、方式和途径的培养过程,教师才会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专业发展也会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最终会让教师把工作由职业内化为事业而终生奋斗。“名师工作室”,就是一个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内凝聚、带动,向外辐射、示范,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团队组织。让一部分较为优秀的教师,自觉聚在一起,通过一次次活动组织的成功体验,一次次专题研讨中的思想交锋,点燃着教师的教育热情,提升着教师的思想高度。

“朱永新成功保险”: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如果你还不成功,本人将以1赔10的比例进行赔偿。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成功是“逼”出来的》文章中写道:也许,适当的逼迫能够把我们的惰性“逼”走,把我们的平庸“逼”走,把我们的勇气“逼”出来,把我们的前途“逼”出来,也把我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

三、教师发展策略

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胜任教学是基本功夫,驾驭教学是自我提高,研究教学是发展能力,终身学习创造特色则应当是教师矢志以求的成长目标。“名师工作室”就是以第四层次为培养目标,而且让有着共同的梦想,靠梦想而汇聚的教师团队,最终能够形成一种风尚,成为一种文化,席卷整个教研组、整个校园、整个教育人生。

卢志文说:“走得快,一个人走;走得远,大家一起走。”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发展,学校不仅在数学组实施团队成长计划,还把“名师工作室”的做法延伸到各个学科,以“魅力师团”为抓手,实施教师培优计划。

(一)组建“魅力师团”

1.条件。具备市、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名教师等学术荣誉称号的教师必须参加,其他人员本着自发自愿的原则,采取自行申报的方式,年龄不限、学历不限、职称不限。

2.职责。选择了“魅力师团”,就是自忖和“魅力师团”有着共同的尺码——从此开始为梦想而打拼;选择了“魅力师团”,就是自主与“魅力师团”签订了一份契约——从此开始精神成长的艰难跋涉;选择了“魅力师团”,就是选择了高度的自期、自律、自尊——从此开始幸福而坚韧的教育之旅。

(二)目标与举措

1.勤于读书,因为“成长从阅读开始”。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读书中来,教师应该有一个书香人生,校园应该书香四溢。“魅力师团”着力开展“四读”活动:

(1)自主选择,自由读——每月自读书籍一本;

(2)团队推荐,共同读——每月共读经典一本;

(3)研讨交流,展示读——每月一次读书交流;

(4)撰写体会,实践读——每月完成一篇感悟。

2.乐于动笔,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一种搜索、积累自己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过程,一种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的过程。“魅力师团”着力开展“四写”活动:

(1)立足课堂,写反思——每周一篇教学反思;

(2)关注生活,写日记——每天坚持道德长跑;

(3)扎根教育,写随笔——每月一篇教育叙事;

(4)着眼理论,写论文——每年两篇教育论文。

3.善于反思,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魅力师团”着力做好“四规划”工作:

(1)建立档案,规划专业成长——每人一份成长档案;

(2)网络交流,规划个人博客——每周一篇教育博文;

(3)聚焦课堂,规划教学风格——每周一次教学研讨;

(4)行动反思,规划课题研究——每人一项研究方向。

(三)精神与保障

1.团队精神。“魅力师团”成员要洁身自好,不畏冷嘲热讽,摒弃“三闲”——闲话、闲事、闲思,坚守心灵的宁静——“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研究”,竭尽全力兑现自己的诺言,不遗余力遵守团队的规则,在忙碌中体味成长的快乐,始终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2.保障机制。学校将为“魅力师团”提供各种保障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倾斜”——外出学习倾斜、竞赛活动倾斜、评优评先倾斜。力争十二五周期内,每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上一个台阶,三至五年内培养一批区内有名气、市里有影响的拔尖教师。

我们不仅需要“撑一支长篙去寻梦”,更需要“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教师在“名师工作室”的熏陶中,在“魅力师团”的实践中,已经有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人,区名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14人。今后,我们更多的教师定会努力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使自己从习惯性思维转入反思性思维,使自己从习惯性教学进入反思性教学,不断构建自己更科学更合理化的专业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并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再发展。

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工作方案 篇4

关于开展“拜名师 学名师 成名师” 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及《遵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以“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为主题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教师要结合自身现状,选定学赶对象,制定发展计划全力比学赶,逐步成长为名师、名校长。结合我校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职业发展中获取成功的幸福感。因此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强化培养,激活教师成长的潜能。以师德高尚、教学理念先进、授课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名师标准为奋斗目标。

二、活动目标任务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探索教师发展成长模式。发挥教师特长,通过向名师学习、成果汇报、经验总结,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一)多种途径拜名师。全乡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紧盯发展。采取向本校优秀教师当面拜、向全国教学名家网上拜、向县内外教学名师跟岗拜等形式,选定学习和赶超对象。学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为教师牵线搭桥,寻找名师。学校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要主动承担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中心学校将把帮扶情况作为县级骨干教师、名师评选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二)全力以赴学名师。选定好名师对象后要主动学,通过研读教学专著、现场听课、看视频、听讲座等渠道,学习名家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根据学习计划,采取网络学、跟岗学、外出培训等方式,学习名家的教学方法、授课艺术水平。借鉴好方法好风格上好模拟课、汇报课,撰写教学反思总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要结合名师、名校长工程、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后备人才库,多途径培养教师。学校将大力开展各学科赛课、班主任交流活动,对比中找“短板”和不足,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逐步成长。

(三)具体措施1.实施“教师结对结亲帮扶工程”,借助课堂研讨,通过结对结亲、骨干引领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一年基本进入角色,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形成特色,四年以后步入我骨干教师行列。2.依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力争在二至三年内成为学科带头人。3.成立名师工作室,启动“名师成长工程”,以点带面,激励骨干教师职业研讨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在三、四年内成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和校级名师、乡级名师。

三、实施步骤

以时间节点分期考核。2015年5月——2016年5月为第一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5年4月)。根据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精心研究制定《平正仡佬族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并通过活动宣传,让全体教师明确活动的意义。要求全体教师选定导师、制定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5年5月——2016年4月)。中心学校将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名师名校长工程、跟岗培训和挂职锻炼等,拟定计划方案,同时要求各校园同一标准制定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做到有成长计划、学习有记录、有体会、反思和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6年5月)。认真总结一年工作经验与做法,找到不足,形成书面材料。典型案例和成果选送推广,不断将“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下去,持续搞好传帮带工作。

四、活动要求

(一)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为了切实加强教师成长发展的实施与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刘青林为组长,支部书记吴朝飞、副校长潘燚为副组长,各业务主任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吴朝飞兼任办公室主任,江涛负责此项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各学校要通过板报宣传《平正仡佬族乡中心学校关于开展“拜名师〃学名师〃成名师”深化坐标定位活动》的开展的情况,通过《遵义县教育手机报》、《遵义县教育与科技》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三)经费保障与考核。各校(园)要加大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保障各项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建立教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绩效考核、评职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遵义县平正民族小学

名师工作室计划 篇5

2015 一.指导思想:

在校长的领导下,树立“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团结工作室所有成员一起不懈求索,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积累终身受益的财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让名师工作室真正起到培养名师基地的作用,成为人才成长的前沿阵地。

二、主要活动

由于工作室成员较分散,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工作室的活动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尽量做到实效、高效。

首先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开学初由组长写本学科的实施计划,根据各科的实施计划商议工作活动。

1、理论学习

每月公布工作室成员必读书目1本(精读、共读),每周上传1~2篇读书笔记至工作室网站交流分享。

2、问题研究

我们的教学研究应根植课堂,服务课堂,不能好高骛远。搜集来自一线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整理、分类,利用网络每月一个主题发布,在线研讨交流。

3、教学研讨

每月一次课堂教学现场研讨,由2名工作室成员做课,集体评议,开展行动研究。讲课形式如下:

磨课、上课,磨课、上课,根必须扎在课堂。对课例的研究直面教师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要求全体学员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并找出解决的途径,养成思考习惯,培养研究的主动性,真正做到研中有得。

(1)、课例展示活动。为学校老师展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

(2)、进行课堂实录研究活动。每学期织名师培养对象录制一节课,再观看这些教学录像,使讲课人变成听课人。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研究,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促使他们更快更有效的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3)、进行的其他课堂研究:

①、同课异构研究。此项活动是由相同学科的培养对象就同样的教学内容先独立备课,然后上课、研讨,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这种方式不仅能让老师看到自己的差距,还能将研讨推向深入。

②、典型课例研究。即专门对教材中出现的老师们普遍认为比较难上的内容或重点内容进行研讨,提供范例。

三、主要措施:

1、建立工作室成员“成长记录袋”

2、工作室对全程进行记录和提炼。(1)、阶段成果

①记录和整理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②记录和整理专家名师引领的内容、形式,同时也对参培教师自我研修的内容、形式、个案进行追踪和记录,搜集资料和数据。

③记录和整理培养教师外出讲座情况 ④记录和整理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名师工作室意见 篇6

郑 州 科 技 学 院

关于建立企业专家名师工作室的

实施意见(试行)

为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技术技能名师,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双师型”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根据《郑州地方高校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意见》,现就在我校建立企业专家名师工作室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一批以专家为核心的技术技能名师群体,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多元化教师队伍。

二、企业专家名师选聘条件

—1—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身心健康;

(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

(三)熟悉企业文化、生产规程和技术管理标准,了解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组织协调能力强;

(四)专业技能过硬,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和攻关能力,能够对工作室工作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合理化建议。

三、工作室主要工作任务

(一)培育“双师”教师团队

以名师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双师型”师资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专业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增强名师工作室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操技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效解决理实一体化问题,促进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培养学生工程素养

充分发挥科技讲坛作用,举办名师讲台;结合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培训,对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科协成员在课题论证、研究方法选择、难点的克服、团队作用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和活动进行指导。

(三)助力专业内涵建设

准确把握产业发展人才供求变化趋势,发挥专业优势,适时提出本专业发展调整思路和建议;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 —2—

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指导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四)指导职业技能竞赛

研究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指标体系,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强化指导队伍建设,优化技能训练方法,着力培养技术技能过硬的优秀选手和优秀指导教师;深入研究郑州市产业技术发展进步及人才需求状况,探索地方院校技能竞赛办法,积极参与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地方赛事,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

(五)开展“产学研”活动

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面向生产、教学、服务一线,发挥名师工作室成员协同优势,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形成贴近生产企业、贴近教学实践、目标明确、效果明显的专项成果,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强化服务意识,参与社区共建,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便民服务,增强学校与社区紧密度。

四、工作室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企业专家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及考核评价工作。

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专门工作用房,装配电脑、电话、互联网、桌椅、打印机等办公家具和设施,同时提供名师工作室成员集中学习交流、课题研讨的会议室和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的配套适用的实验场所和操作设备。

—3—

各教学单位也要成立相应工作组织,制订工作计划,加强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支持和指导,为名师工作室建设及作用发挥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

(二)强化监督考核

名师工作室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规范和激励考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档案。学校企业专家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2015年4月1日

郑州科技学院办公室 2015年4月2日印发

名师工作室的存在价值 篇7

一、是什么——名师工作室的定位

关于教师职后有组织的继续教育,目前来看, 系统性的工作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门培训机构(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组织的培训;二是教研部门组织的区域性研培活动;三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集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参培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其优点是离职学习,理论熏陶,内容广博,利于集中精力静心学习,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深入;缺点是容易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缺乏个性,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由于集中时间较长,不可能经常组织,因此培训大多处于“一锤子买卖”状态。 教研部门组织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优点是短平快, 主题突出,一事一议,案例鲜活,参与面广,缺点是活动本身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三天,除去报到、 观摩,真正研讨的时间较短),间隔时间较长,存在研讨成果无法及时总结提炼和传播等问题。学校的校本研修,优点是制度化,人员固定,研修内容可以系列化,计划性强,缺点是同质性强,参与人员单一,视野局限性大,研修方向和内容容易产生功利性倾向。

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研修模式———名师工作室(或者各类研修工作室),开始在上海等地兴起,并逐渐扩展到全国。但是,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并不充分,以“名师工作室”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新闻报道多,实践描述少,理论探讨极少。要促进名师工作室这类新兴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必须跟上。

(一)成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是什么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由“名师”和“工作室”组成的复合概念。所谓名师,并无一个清晰的界定。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名师”通常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这种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内部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职业道德,名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二是专业素养,名师必须是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知识广博,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深厚,教学技能高超;三是教学业绩,名师必须是当地公认的教学名家,深耕当地, 桃李芬芳成绩突出,在同行、学生、家长中享有崇高威望;四是团体精神,名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甘当人梯,不掠美,能奖掖和提携后人,不虚饰,能诚心诚意地帮助团队成员。其外在表现则是拥有一些公信力较高的学术头衔或荣誉称号,如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

工作室的概念,也无一个明确的界定。从概念的组成可以判断其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规模不大,从几人到十数人不等;二是基于共同的理想、愿望、追求而共同努力,“工作”当作名词,与“任务”同义,“工作”当作动词,与“操作”同义。由此我们可以把名师工作室定义为由名师领衔主持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而组成的学习实践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学习名师,即总结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二是培养名师,即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展示、教学示范,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提升工作室其他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之快速成长。

(二)名师工作室与其他教师研修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名师工作室大都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色彩,从工作室主持人(领衔人)的确定,到工作室组成人员的遴选,大多由区域内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内部的工作室也由学校牵头组织。 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在保证名师工作室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亟待澄清的问题。

问题一:名师工作室与校本研修的区别与联系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要素, 现场研究、行动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学习途径和研究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理念和研究形式与校本研修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研修大多是以一所学校内部的教师为基础成员,研修成员朝夕相处,以学校一级行政组织(教研组、备课组)为支撑开展活动,研修内容多结合本校实际,具体而微, 层次上属微观研究。名师工作室成员跨校、跨区域, 构成范围较广,集中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研修内容在现场观摩后,更多要求总结反思既注重实践操作又注重理论探究,思辨色彩比校本研修厚重,这是处于中观层面的研究,运行得好,可以帮助成员解决工作经验局部狭隘性的束缚,比较全面地把握教学实践的量和度。

问题二:名师工作室与教研部门有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参与面更广,主题更集中突出,形式多样丰富,信息量大,参与人员各得其所,这是其长。其短处在于参与人员层次参差, 内容要求难以兼顾,活动中,大部分人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旁观者多,主动发声者少,活动后的总结反思乏力。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正好与教研部门的教研活动形成互补。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依托各地区教研部门的活动平台,动员成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广纳信息,带着问题观摩学习,为名师工作室的专题活动准备素材;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规模不大, 可以就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并能及时组织现场教研,形成“发现问题—行动解决—深入研讨”的逻辑链条。

问题三: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与教研员 (教研组长)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员(教研组长)是一个地区(学校)学科教研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名师工作室的主持(领衔)人与地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长)有时是一身二任,更多的时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全局来看,教研员对地区学科建设的现状、师资配置与发展培训状况显然比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要了解得多,因此,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地区教研员联系,寻求支持,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等方向性问题方面,要与区域性工作协调,做到与地区学科发展要求同步。

二、做什么——名师工作室的任务

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体目标是督促教师个人成长,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但是这个目标太宏大,如没有具体内容作支撑必然是海市蜃楼。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有所取舍。

根据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可以通过在校学习传授而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则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实践性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教学现实情境的有机融合,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关于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成败的实践性知识,是无法在狭隘的个人世界里构建出来的,也无法通过被动培训来获得,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摸索过程,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应当在开放的环境下,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对话和交往,形成知识资源库, 从而实现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集实践和研究于一体,应该把对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置于首位。下面笔者结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来探讨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过程。

实践性知识是存在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组织课堂观察,开展现场研究。这种课堂观察不同于教师的日常听课,要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工作室主持人可以将成员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事质性观察,一部分从事定量观察,两类观察均应有相应的记录表。笔者曾设计了“课堂观察教学进程记录” “课堂观察教学行为记录”两个观察表,前者按教学正常进程记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尽量详细地将观察者对教学活动的即时感受记录下来,属于质性观察范畴;后者按一定的时间单位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每种行为在相应时间框内打钩,如同一时间段有多种行为发生,则同时记录,属于定量观察范畴。由于实践性知识相对于理论性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更多的是“临场处置”“随机应变”,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底,因此通过这种观察,研究者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零散的教学问题,如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分布、教师处理教学事件的机智、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等关键问题进行现场观察, 归类分析,从中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是否扎实、学情与教学实施是否相符、教学进程的展开是否合乎逻辑、教学节奏的调控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是否及时等带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性知识”状况,为挖掘“共性知识”奠定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二个步骤是开展 “案例分析”,进行案例解剖。案例分析前,质性观察者和定量观察者应将观察记录进行简要统计,校对讹漏,取得相对一致的观察结果。案例分析相对于常规的评课议课,更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和片段的准确性,对记录不太清晰之处,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环节进行回放。其分析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的切入点很多,如: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采取了那些有效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的组合是否合理?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开展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体现存在感?如何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应如何及时关注并带领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怎样判断学生学习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的主体性知识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释疑解难?分析视角很多,但主持人必须要有大局观,引导教师既从教学整体思考问题,树立整体意识,看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质量,帮助教师跳出斤斤计较于孤立事件的框套。 同时,又从教学细节切磋教学技能,特别是对教学疑难问题的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带有普遍意义的细节,更要引导教师细细钻研,对一些枝节问题,不能过分关注,以免把复杂教学问题的处理艺术技术化。

实践性知识不仅作为显性知识发挥作用,而且也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结合个体反思,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 的知识,它可以通过传授获得;隐性知识则是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它是存在于个体中的、 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包括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等) 为中心,它的获得,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实践和领悟。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下的大部分,显性知识只是大树的果实,隐性知识才是给大树供给营养的树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这一种“连续性”和“谱系”现象,可以互渗和转化。许多隐性知识,比如教学中处理问题的策略方法,没有被教师个体形成语言材料进行交流和发表,仅仅作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离开工作岗位或时过境迁而流失。有些隐性知识,如果没有及时总结提示,会处于永远的懵懂状态,即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出于直觉和经验,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状态。隐性知识是基于个体经验的知识,因此才有同样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处理技巧。隐性知识是非系统性的知识,常常具有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特征,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灵机一动”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人的重要意义,很少有教师进行及时总结思考,时过境迁这种“灵机一动”复沉睡于大脑之中。名师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组织研讨,使教学者、观摩者都处于思考状态,挖掘彼此的隐性知识。教师在讨论和对比中会产生联想,比如某一知识点的处理,教师会回想起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找出优点和不足,从而使沉睡在脑海深处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吸纳别人的长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强调个体和群体总结反思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督促教师针对案例,找到切入点,结合个体实践,把课堂观察和参与讨论中体会最深的感受、自己在相关教学中怎样做或设想怎样做写出来,便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也很重要。学科研究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教师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意义重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应统筹思考,作出相应的学习安排。

三、怎么做——名师工作室的运行

名师工作室的目标是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正如前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工作目标的机构和活动相当多,似乎并不缺名师工作室这类的非行政组织,所以,名师工作室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定位和活动开展。

有学者做了一项对名师工作室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为什么参加名师工作室:88.3%的成员表示是学校推荐上去的,41.7%的教师表示参加名师工作室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5%的教师表示需要交流并更新教学观念。

如何参与名师工作室:关于参与频率,33.3%的教师选择一个月,66.7%选择不定期;关于名师工作室与自己工作的冲突,16.7%的教师认为活动与自己工作冲突很大,58.3%的教师认为冲突较小,25% 的教师认为无冲突,在有冲突的情况下,91.7%的教师选择参加活动。

对名师工作室的评价:88.3%的教师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16.7%的教师认为一般;关于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程度依次是:专家讲座、 观摩学习、听课评课、阅读反思、主题论坛、其他;工作室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排序是: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习小结;名师工作室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活动内容、考核方式、组织形式、时间安排、选拔方式。[1]

上述调查样本不大,但揭示了三个现象:第一,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产生多数来自推荐,行政色彩较浓;第二,教师很珍惜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第三,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提升专业水平,对名师工作室寄予很大希望,但在活动中如何提升专业水平、提升到什么程度难以预设。这些现象直指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问题。

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包括研修活动的内容选择和研修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名师工作室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为不同气质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使教师感到有所收获?名师工作室起初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要使其维系下去并不断提升影响,就必须考虑名师工作室的组成特征。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不是同质性的群体,它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成长经历,名师工作室一个独特的功能就在于为这些不同质的教师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和经验交流的场所。因此名师工作室必须区别于一些学校为培养职初教师而实施的“青蓝工程”,不能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的关系变成结对帮扶的作坊式师徒关系。试图复制教学经验的名师工作室,吸引力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教师退出现象。名师工作室应该致力于实现教育研修的功能转变,由教研活动向合作学习转变,由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转变,由被动接受向平等自主转变。名师工作室应致力于在平等、合作、理性的对话中充分发挥不同教师个体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气质,促使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特有的教学气质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凝聚力才能提高,活动才有生气,教师专业发展才真正有抓手。

老师,我们去名师工作室坐坐 篇8

也许是因了语文老师的浪漫主义情调作怪吧,这总让我想起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我在想,我们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是不是可以从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中汲取一些可借鉴的东西,从而让名师工作室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一代才女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于北平搞起的文化沙龙,备受世人瞩目,曾聚集过胡适、徐志摩、金岳霖等大批名家,让多少知识分子心驰神往啊!

我把名师工作室和太太客厅沙龙做一个简单比较:1. 工作室的地点一般在学校,而太太客厅显然是在家里;2. 工作室的陈设往往是办公室型或是会议室型,太太客厅,就在自家的会客厅,舒适的沙发,典雅的环境;3. 工作室的书架上一般会摆上教师专业成长类的书籍,有茶等简单饮品,太太客厅里摆满文学、哲学、史学等各类书籍,中英文皆有,客人们可以呷着饮料,听着音乐,吃点点心,高谈阔论;4. 工作室一般按计划开展活动,而活动多是以开会、讲座、外出交流、参观学习为主,太太客厅沙龙一般是定期举行,聚会以谈天说地的交谈为主;5. 工作室一般在上班时间开展活动,太太客厅沙龙大多在午后或是晚上,致力于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参与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6. 工作室开展活动是有主题的,一般为一个专业研究课题,太太客厅沙龙是没有固定主题的,话题随机,自由谈论,各抒己见;7. 工作室是当地的教育部门认定的名教师领衔,外加若干骨干老师构成,人员相对固定,从事教研、科研、培训工作,太太客厅沙龙有美丽的女主人主持,参与人数不多,成员不固定,大多是社会名流;8. 工作室有政府经费支持,太太客厅则完全是自费。

当然,将名师工作室与太太客厅沙龙相提并论,本身并不是很恰当。但我们花了大力气建成的名师工作室摆设味道浓、作用起不到,而完全自发形成的太太客厅沙龙,始终站在思想、文学等领域的最前沿,用一场又一场的思想交锋,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交汇地和风向标,令当时众多的文学青年心生向往。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不是我们现阶段名师工作室的开展形式和定期出成果的要求都过于呆板,工作室主持人自身魅力不足,吸引力不大,小圈子单打独斗思想作怪,这方面,太太客厅沙龙的形式自由,舒适、无拘无束、轻松无压力的讨论环境,确实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我多么希望我们众多的名师工作室能成为点燃教学激情、畅谈教育理想、提升教师素质、激发思想火花的乐土啊!当我们的教师有了灵感或是困难,大家会说:“走,我们去名师工作室坐坐……”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科研空间,应该像一个自由的学术沙龙。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对名师工作室的内部运作,管得过死,对结果追的过紧。过于急功近利的研究环境是不利于灵感的闪现、轻松的交流、思想火花的迸射的。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该定期举办沙龙式聚会,每次参加人员七到八人即可,但不要限于工作室的成员,可以吸纳乐于参加的老师,有想法愿意表达的老师,可以是同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条件好的提供饮料、零食,条件一般的可以清茶一杯,大家平等交流快乐沟通,在这里,年轻一辈受到尊重,有话敢说,并能从大家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脱开领导、权威的束缚,完全以名师的魅力来积攒人气。名师的成就愈高,他(她)的学识魅力就越大,聚拢人气的力量就越大;名师的自身修养越高,他(她)的人格魅力就越强,工作室的运作就愈加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在这里,志趣相投的一群教师,因热爱教育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朋友。同龄之间能在这里进行思想交锋,寻找认同与精神鼓舞,年轻一辈则带着崇仰和虔诚的心态去拜会,能够得到奖掖与扶持,大家都能在这儿或多或少地得到启发。

我设想,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都会在名师工作室派上用场,沙龙的话题、难点、启迪都能快速地上网,以群组交流的模式产生辐射影响。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成为当地教学教研的高地,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先行先试的基地,并最终通过一个个名师工作室的互联互通,推动当地教育教学形成高地,而名师工作室,始终屹立于当地教育领域的高峰!

名师工作室总结 篇9

一、 教育观念的学习。

首先听取吴华老师主题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题报告,我从中感受到,我们在学校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提升工作积极性。学校教学中缺乏活力,对待工作缺乏耐力,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第二天是浙大教授闫亚军老师的报告《教育改革热点与教师教育科研》从中我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如何撰写科研成果报告等,使老师们产生了科研兴趣的内动力。

第三天是杭州天杭教育集团邱曙光的报告《走进学生 关注个别——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邱校长告诉我们:教学工作就是要在学习将平常的工作做细、做扎实,所有的工作都有理论支持,所用的工作都有反馈。

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提升。

我们依次听取了黄步琪老师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是我们对矛盾、冲突都有了新的认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技术来解决,在生活中无论做班主任还是教学工作,都应当善于观察,不断提升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事也学会了如何解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棘手的问题。特别是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教育提前预防和转化的。

接着听取了浙江大学教授王建军的《团队建设与沟通管理》,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和展示自己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同事也学会了分析在不同的团队中如何发挥自己和团队的潜力为自己和团队服务。

最后一天听取了余知行老师的报告《教师的职业优越感和幸福感》,从中让我感觉到,幸福是一种感觉、痛苦也是一种感觉,只有抛弃自己的物质至上的追求目标才可能获得幸福,也就是说所有的以物质利益为目标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只有用心去为善、积德才可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和快乐。

三、跟郑州市名师学习

14日上午我们一起听取了于红莲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成长历程,从中我们也感受到跟于老师的差距。我阅读于老师的《践行见远》这本书也写了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并发到博客中。(见附件)

在师训处的组织下,14日下午我们到陇西小学郭文祥语文工作室学习,参观工作室,观看一节小学语文课《忆江南》,听取了郑州师院副院长的报告。体会到郭文祥工作室的工作就是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教学中、班主任管理中,教学工作就是研究、就是提升。关注班级教学就是提醒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步就是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同时也要注意积累有形和无形的成果。 16日上午我们听取了郑州外国语中学曹四清名师的报告,感受带一个弱不禁风的曹老师原来是一位体育锻炼的大家。他的坚持和毅力可见一斑,值得我们身体较差的了老师们进行学习和参与。曹老师的爱校精神、教育的睿智和艺术都值得我们学习。

下午我们到中原区教体局参观了中原区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感受到了温柔、美丽和天使般的工作室,分享了几所中原区幼儿园的管理和提升,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工作和研究的踏实和努力。

19日还听取了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和中职德育工作室的工作报告,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李迪老师的教育经历提炼出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自愧不如。李迪老师的几本书籍都是实实在在德育工作室中逐步提炼出来的真经,以后会拜读。

上一篇:端午节传统活动方案下一篇:我喜欢的名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