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师工作室(精选12篇)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1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让名师的精神和思想既落地又生根,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内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我们以学科为分支,遵循“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遴选原则,按照“坊主+指导专家+坊员”的模式建立了名师工作坊,探索“五子登科”助推坊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让研修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 思想调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南。我们工作坊的思想调子是:以工作坊为载体、名师为品牌、学科为纽带、研修为主要方式,探索并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坊员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给全体坊员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学习平台,提升坊员学习、研究水平,引领全体坊员踏上“做一个幸福而卓越的教育者”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内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长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成长路上没人会等你,你不成长有人一定会成长”是我们跋涉前行的标语。
2. 价值调子
价值决定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工作坊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文化团队,是坊员学习成长的一个共同体,也是教研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与方式。工作坊是坊员学习的加油站、研究的大本营、成长的动力源,为坊员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工作坊释放名师能量,辐射名师效应,其口号是“我要成长,我在成长,我能成长;为自身发展而成长,为学生未来而成长,为学校品质而成长”;坊训是“心动+行动=悦动”;宗旨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优化重构、共享共长”;理念是“帮人助己,成人达己”,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全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3. 目标调子
目标是工作坊所期望的成果,它是前进的方向,让坊员有目的地去做事。我们把“遵循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骨干教师群体”作为工作坊的总目标,并分解为“四化”目标:团队精英化,引领坊员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学观念,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研究问题化,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坊员开展“我的问题我研究”“我研究我快乐”科研活动;展示典型化,以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名师论坛、教学观摩、学术报告、课堂点评等形式,展示思考过程,提升研究品质;物化成果固化,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物化成果。在目标的逐步达成中,让工作坊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二、让激励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1. 规划激励
规划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人生需要规划,专业更需要规划。我们工作坊围绕“引领、助推、提升”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坊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围绕“成长、成果、成名”来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坊员在集体目标的感召下,在个人目标的逐步达成中,专业化成长的动力源被激活,成长步伐日益坚实;并根据规划开展成果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坊员及时给予表扬,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2. 制度激励
科学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制度是坊员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选派发展较快的坊员外出学习;建立培训制度,立足实际,每周通过各种形式对坊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请专家对坊员进行指导;建立师徒互帮制度,骨干坊员和一般坊员结对子,走进对方课堂观摩、学习;建立学习制度,每天坚持1小时的自学,每周看一本教育杂志,每月去一次图书馆或参加网络教研,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书籍;建立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坊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特色,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在制度设计上让制度富有人文气息,给予坊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坊员在研修中感受到工作坊的温暖,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3. 档案激励
档案是一面镜子。档案记载成长轨迹,以此激励坊员成长。我们通过建立坊员专业成长记录档案袋激励其成长,收集坊员的学习成就———进步表现、专业成果、评价结果及其他记录和资料。具体内容包括:师德考核记录,教育教学考核评价记录,学生评价记录,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与专业发展有关的荣誉证复印件(包括关工委的奖励),发表的教研文章和课题研究立项与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坊员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总结等[1]。
三、让舞台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厚重基石
1. 学习平台
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习是助推坊员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切实增强坊员的学习意识,倡导多渠道学习———向书本、网络、同事、学生、家长、名师、专家学习,以此拓宽知识与视野,提升理论与素养,积攒经验与人脉,沉淀文脉与底蕴;激发坊员学习内驱力,引领坊员通过学习吴非、窦桂梅、李镇西、张祖庆、沈峰等名师成长之路,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道路;优化坊员学习方法,带领坊员参照优秀教师自我管理的案例,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真正激活坊员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 交流平台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坊员的交流不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生发智慧,在碰撞中诱发思维火花。除开展坊员面对面学术交流外,利用QQ、UC等实时方式,随时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布到区域网站的教学动态栏目上或QQ群中,供在线的老师进行实时的研讨和交流;对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采用学科教研网页、BBS论坛或学术沙龙交流;坊员面对一些疑难的教育教学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开展专家引领下的交流对话———通过QQ留言、视频会议、现场解答等方式,尽量让坊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 实践平台
成长在实践中,实践铸就成就。我们以教研共同体为实施平台,以课题为轴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一课多磨等为形式,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广泛开展“实践+理论”与“理论+实践”研修活动,提升坊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既有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研讨,被送教学校推荐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工作坊老师示范、引领,通过对比教学研讨,触动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也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由坊员与名师同上;以问题为目标研究课堂,坊员与名师共同研讨;以问题为价值升华经验,坊员与名师共同提炼、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还有赛课堂活动,诸如课堂常规比武、课堂展示、教学能手评比、命题比赛等;更有赛文笔活动,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
四、让反思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灵丹妙药
1. 自我加压
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易迸发成长的内驱力。工作坊要求坊员学会自我加压,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观察与审视、自我监控与调节、自我评价与修正,明确每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干得是否有价值。比如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坊员自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哪?”“我该从哪里出发?”“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对策略是什么?”等。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坊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学法还是教法出了问题?”“我该怎么改进?”或者是“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在某一个阶段后,要求坊员多问自己:“我究竟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不足?”“我的生长点在哪?”“我的发展点又在哪?”等。
2. 任务施压
任务促进成长。为坊员的持续发展制定层级性目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层级给坊员设定发展任务。每学期给坊员定任务,如“十二个一”———每周读一篇教育类文章、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至少听一节课、至少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至少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上一节研讨课或者汇报课、开发一件课程资源;每学年记录并剖析一个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或推广一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3. 评价增压
评价助力成长。我们构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以促进坊员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坊员的敬业精神,激发坊员的工作热情,诱发坊员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注重坊员积极参与,倡导自主性评价。尊重坊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工作坊指导专家、坊主和坊员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评价关系;注重利用坊员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坊员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坊员评价模式;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坊员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技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教育教学特殊能力以及人格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2]。
五、让研究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至爱法宝
1. 水平提升
工作坊激发了坊员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坊员基本实现了在各级各类说课、上课、教学设计、CAI课件、论文比赛以及教学综合技能比赛中人人获奖的目标;超过九成的坊员成长为区、县两级的教坛新秀、学科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三成的坊员成为了市、省级骨干教师。
2. 能力提高
通过前、后测对比,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调控课堂组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优良率均在85%以上,“具有研修意识”的优良率也在85%以上,由此说明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坊员业务的成长,也提升了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坊员带来了自信和职业自豪感,以及价值归属感。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树立师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实践育人的教学观、追求质量的发展观,更新了坊员的教育观念,增强了坊员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坊员的教学、阅读、写作、科研、交际等能力。
3. 形成风格
工作坊帮助坊员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活泼中透着内敛、沉稳中泛着俏皮、快乐中彰显智慧;有的教学节奏感强,一环扣一环;有的幽默风趣,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的导入引人入胜;有的结课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在词汇教学方面匠心独具;有的在语音教学上独树一帜;有的在语篇教学上耳目一新;有的在语言结构方面独辟蹊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其不断探究、更新、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成为“花团锦簇”中艳丽的一枝。又如,有的坊员善于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既能为学好新课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坊员善于课中借用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或进行适时、适当的补充阅读或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引申、拓展,既能让课“活”起来,又能让学生在对老师“另眼相看”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有的坊员善于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既能让课“不止于课”,又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工作坊不仅为“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教师建造了一个“新家”,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搭建了一条通往专业理想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郑红红.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王志勇.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探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2
本网通讯员乌苏市第五小学黄向丽报道:
乌苏市第五小学自2012年引进国家级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以来,为促进课题实验工作的深入长足发展,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全校教师逐步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成立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三级梯队和语文、数学两个名师工作室,认定了首批校内教坛新秀7人,学科带头人12人,名师9人。
五小教师李景凤作为学校数学名师工作室培养的一名青年骨干教师,今年先后从市级和地区级的数学课堂教学选拔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7月31日,李景凤老师代表塔城地区参加了自治区第十一届学数学课堂教学暨研讨会活动,她所执教的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现场课,荣获一等奖。
名师工作坊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篇3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效应,让名师的精神和思想既落地又生根,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内造就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我们以学科为分支,遵循“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遴选原则,按照“坊主+指导专家+坊员”的模式建立了名师工作坊,探索“五子登科”助推坊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 让研修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主旋律
1.思想调子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南。我们工作坊的思想调子是:以工作坊为载体、名师为品牌、学科为纽带、研修为主要方式,探索并建立优秀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坊员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通过给全体坊员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学习平台,提升坊员学习、研究水平,引领全体坊员踏上“做一个幸福而卓越的教育者”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内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成长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成长路上没人会等你,你不成长有人一定会成长”是我们跋涉前行的标语。
2.价值调子
价值决定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助推力。工作坊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文化团队,是坊员学习成长的一个共同体,也是教研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与方式。工作坊是坊员学习的加油站、研究的大本营、成长的动力源,为坊员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工作坊释放名师能量,辐射名师效应,其口号是“我要成长,我在成长,我能成长;为自身发展而成长,为学生未来而成长,为学校品质而成长”;坊训是“心动+行动=悦动”;宗旨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优化重构、共享共长”;理念是“帮人助己,成人达己”,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全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3.目标调子
目标是工作坊所期望的成果,它是前进的方向,让坊员有目的地去做事。我们把“遵循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塑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骨干教师群体”作为工作坊的总目标,并分解为“四化”目标:团队精英化,引领坊员提高师德修养,更新教学观念,养成阅读写作习惯;研究问题化,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坊员开展“我的问题我研究”“我研究我快乐”科研活动;展示典型化,以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名师论坛、教学观摩、学术报告、课堂点评等形式,展示思考过程,提升研究品质;物化成果固化,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物化成果。在目标的逐步达成中,让工作坊成为名师辐射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二、 让激励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1.规划激励
规划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人生需要规划,专业更需要规划。我们工作坊围绕“引领、助推、提升”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坊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围绕“成长、成果、成名”来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坊员在集体目标的感召下,在个人目标的逐步达成中,专业化成长的动力源被激活,成长步伐日益坚实;并根据规划开展成果认定工作,对在专业化成长中进步显著、成绩优秀的坊员及时给予表扬,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
2.制度激励
科学而富有人文气息的制度是坊员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建立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选派发展较快的坊员外出学习;建立培训制度,立足实际,每周通过各种形式对坊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请专家对坊员进行指导;建立师徒互帮制度,骨干坊员和一般坊员结对子,走进对方课堂观摩、学习;建立学习制度,每天坚持1小时的自学,每周看一本教育杂志,每月去一次图书馆或参加网络教研,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书籍;建立成果展示制度,每学期末,坊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特色,展示自己的成果。当然,在制度设计上让制度富有人文气息,给予坊员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坊员在研修中感受到工作坊的温暖,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
3.档案激励
档案是一面镜子。档案记载成长轨迹,以此激励坊员成长。我们通过建立坊员专业成长记录档案袋激励其成长,收集坊员的学习成就——进步表现、专业成果、评价结果及其他记录和资料。具体内容包括:师德考核记录,教育教学考核评价记录,学生评价记录,家长及教师评价记录,与专业发展有关的荣誉证复印件(包括关工委的奖励),发表的教研文章和课题研究立项与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坊员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总结等[1]。
三、 让舞台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厚重基石
1.学习平台
学习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习是助推坊员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切实增强坊员的学习意识,倡导多渠道学习——向书本、网络、同事、学生、家长、名师、专家学习,以此拓宽知识与视野,提升理论与素养,积攒经验与人脉,沉淀文脉与底蕴;激发坊员学习内驱力,引领坊员通过学习吴非、窦桂梅、李镇西、张祖庆、沈峰等名师成长之路,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道路;优化坊员学习方法,带领坊员参照优秀教师自我管理的案例,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并进行交流,真正激活坊员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2.交流平台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坊员的交流不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生发智慧,在碰撞中诱发思维火花。除开展坊员面对面学术交流外,利用QQ、UC等实时方式,随时把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布到区域网站的教学动态栏目上或QQ群中,供在线的老师进行实时的研讨和交流;对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采用学科教研网页、BBS论坛或学术沙龙交流;坊员面对一些疑难的教育教学问题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开展专家引领下的交流对话——通过QQ留言、视频会议、现场解答等方式,尽量让坊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实践平台
成长在实践中,实践铸就成就。我们以教研共同体为实施平台,以课题为轴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一课多磨等为形式,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广泛开展“实践+理论”与“理论+实践”研修活动,提升坊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既有名师引领课堂教学研讨,被送教学校推荐1~2堂练兵课或展示课,工作坊老师示范、引领,通过对比教学研讨,触动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也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研讨,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由坊员与名师同上;以问题为目标研究课堂,坊员与名师共同研讨;以问题为价值升华经验,坊员与名师共同提炼、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还有赛课堂活动,诸如课堂常规比武、课堂展示、教学能手评比、命题比赛等;更有赛文笔活动,开展案例、教例、随笔、记事、教案、论文等多种文体的撰写评比活动。
四、 让反思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灵丹妙药
1.自我加压
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易迸发成长的内驱力。工作坊要求坊员学会自我加压,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观察与审视、自我监控与调节、自我评价与修正,明确每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干得是否有价值。比如在设计教学时,要求坊员自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哪?”“我该从哪里出发?”“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对策略是什么?”等。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坊员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追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是学法还是教法出了问题?”“我该怎么改进?”或者是“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在某一个阶段后,要求坊员多问自己:“我究竟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不足?”“我的生长点在哪?”“我的发展点又在哪?”等。2.任务施压
任务促进成长。为坊员的持续发展制定层级性目标,按照校、县、市、省、国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层级给坊员设定发展任务。每学期给坊员定任务,如“十二个一”——每周读一篇教育类文章、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至少听一节课、至少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至少写一篇论文或经验总结、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上一节研讨课或者汇报课、开发一件课程资源;每学年记录并剖析一个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或推广一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3.评价增压
评价助力成长。我们构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以促进坊员积极进取的激励性评价,目的是培养坊员的敬业精神,激发坊员的工作热情,诱发坊员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注重坊员积极参与,倡导自主性评价。尊重坊员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工作坊指导专家、坊主和坊员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互动评价关系;注重利用坊员内部动机来评价和激励坊员的教学行为,构建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坊员评价模式;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坊员专业素养、教育技能、教育科技能力、敬业精神、情感态度、教育教学特殊能力以及人格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多元评价内容[2]。
五、 让研究成为坊员专业成长的至爱法宝
1.水平提升
工作坊激发了坊员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坊员基本实现了在各级各类说课、上课、教学设计、CAI课件、论文比赛以及教学综合技能比赛中人人获奖的目标;超过九成的坊员成长为区、县两级的教坛新秀、学科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还有三成的坊员成为了市、省级骨干教师。
2.能力提高
通过前、后测对比,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调控课堂组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优良率均在85%以上,“具有研修意识”的优良率也在85%以上,由此说明通过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坊员业务的成长,也提升了坊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坊员带来了自信和职业自豪感,以及价值归属感。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树立师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实践育人的教学观、追求质量的发展观,更新了坊员的教育观念,增强了坊员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坊员的教学、阅读、写作、科研、交际等能力。
3.形成风格
工作坊帮助坊员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活泼中透着内敛、沉稳中泛着俏皮、快乐中彰显智慧;有的教学节奏感强,一环扣一环;有的幽默风趣,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有的导入引人入胜;有的结课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在词汇教学方面匠心独具;有的在语音教学上独树一帜;有的在语篇教学上耳目一新;有的在语言结构方面独辟蹊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其不断探究、更新、成长,成为最出色的自己,成为“花团锦簇”中艳丽的一枝。又如,有的坊员善于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既能为学好新课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坊员善于课中借用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辅助教学,或进行适时、适当的补充阅读或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引申、拓展,既能让课“活”起来,又能让学生在对老师“另眼相看”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有的坊员善于课后进行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既能让课“不止于课”,又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工作坊不仅为“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的教师建造了一个“新家”,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搭建了一条通往专业理想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 郑红红.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4
她的课堂教学有特色, 班级管理更是讲方法, 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教育教学成绩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 屡获殊荣, 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源于她对教师这份工作的无限热爱, 正是有了这份爱, 才促使她在工作中不断拓展专业知识, 提升自身素质, 让自己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名师工作室, 是“区域内同学科教师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 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的组织引领下, 通过交流、沟通、合作、分享活动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沈阳市沈河区为了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范式, 探索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师分层次专业成长的区域培训工作新模式, 在2009年12月建立了首批4所名师工作室,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之后, 2011年3月又建立了第二批8所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同时, 为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中的打造名师、骨干教师、待评骨干教师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培训平台。三年的工作周期即将结束, 首批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与成员、学员都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涌现出多名优秀教师。下面, 以初中英语张芳名师工作室为例, 具体介绍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的结构与机制
1. 三级联动的人员结构。
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工作团队。一方面, 由张芳老师“点将”, 根据她对教师的了解, 选择部分教师, 这样便于日后的工作配合与合作。另一方面, 由各学校上报, 并由培训部、教研室联合组成的考评组对上报人员进行筛选。最后, 一支由全区11所中学的29名教师构成的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建立了。
这只队伍中既有名校教师, 也有普通学校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 又兼顾了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为了保障名师的辐射效应, 名师工作室在结构上采取了名师——核心成员——学员的阶梯结构。名师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整体工作;核心成员由各校优秀骨干教师组成, 协助名师工作, 同时每人负责几名学员的整体提高;学员由各校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等组成, 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金字塔式稳定的结构有利于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开展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2. 四大机制的保障。
为了保障英语名师工作室的顺利工作, 经过张芳老师与团队成员的数次研讨, 建构了四种工作机制:
(1) 工作计划推进机制。
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 就没有好的工作效果。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计划是整个学期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张芳老师每学期开学前一个月, 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制定发展目标与活动规划, 经过全体成员研讨之后, 具体实施规划。
(2) 名师负责引领机制。
张芳老师负责整体工作, 每个核心成员要对作为成员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
(3) 学习反馈、资源共享机制。
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电话、QQ群等方式进行联系, 每次共同学习后都会在QQ群内进行沟通、评论, 加深学习效果。同时, 有任何好的学科资源都可以让名师工作室其他的成员共享, 已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4) 活动常规机制。工作室每月活动一次。活动时间向常规化、固定化目标发展。
通过这四种机制的建立, 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
1. 通过名师讲学授课、小课题研究、网络学习交流、成果推广共享等方式, 传播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共享丰富的教学经验, 指导名师工作室成员、学员在教学研究中成长与发展。
2. 发挥名师以及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 促进沈河区英语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实现专业水平迅速、健康发展。
3.建立集教研、师训、科研功能于一体的名师工作室运行制度, 形成指导和培养骨干教师新模式, 以此带动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区域内英语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是否能够让名师工作室顺利运行, 是一个关键问题。张芳老师通过组织研讨后了解到了成员基础水平和实际需要, 以高效实用为操作点, 以常态课堂提高为切入点, 设立了各种主题, 引导成员们观察、思考、交流、合作, 最后, 通过整合反思后回归理性, 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以2个实例来描述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常态。
1. 小课题, 大作用。
张芳老师发现, 目前针对英语学科, 讲解阅读能力如何提升和如何进行书面表达的材料比较多, 这既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对这二者关系的课题研究却很少。她认为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便设立了一个学期的研究方向——《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书面表达能力的促进》, 并把它定义为“小课题研究”。
何为“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针对“课题”研究而言的, 课题研究往往时间长、见效慢, 而小课题研究时间短、速度快, 针对专项问题大力度研究, 往往起到很好的效果。
整个学期的活动分为四大步骤:
第一, 发现并确定问题——形成研究主题《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书面表达能力的促进》。
第二, 预想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活动方案。首先布置前期作业, 积累英语阅读材料, 用于在期末研讨时进行交流。
第三, 实施行动计划——改善教育行为。张芳老师做一次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报告, 增强英语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直观印象, 由一位核心成员和学员分别做一堂与主题有关的课程, 促使教师进行反思。
第四, 整理分析研究素材——提炼经验主题。学期末, 所有老师进行一次讨论, 交流共享材料, 总结小课题学习的体会。
下面摘抄教师的发言片段:
张芳:结合教材 (沪教版牛津英语教材) , 我感觉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分析, 这样会有利于英语写作时的语言感觉。比如, 我在讲授reading部分时, 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先让他们根据语篇内容判断正误、回答问题或是编一些简单的选择题, 之后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 我很注重帮助学生详细分析重要语句的句法结构和一些语法现象。我认为, 在重视理解、淡化语法的今天, 有些必要的语法知识还是需要强化的, 比如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如果学生不理解, 在很多时候都无法或不能准确理解句意乃至语篇的主题。我觉得, 传统的讲授并不都是一无是处, 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用在不同的课型中。
吴春燕:教材中的语篇或对话,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这样既检验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把握程度, 又能够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 8B教材第一章France is calling, 讲完前一部分, 我让学生试着写一份导游词, 从给游人介绍法国地理概况和巴黎特点的角度入手, 把课本知识变成他们可以运用的活的语言。讲完第二大部分, 我让孩子们试着以一个巴黎市民的视角介绍法国的文化。在讲9A Chapter 1时, 我要求学生在学完Reading语篇后, 把这篇采访编写成一个故事讲给同学听。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谭笑:注重教学中的积累, 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给学生对答案的工具, 要带着传播爱、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心境教学, 随时给学生一些什么。比如, 结合讲授内容经常给他们补充一些像“East, west, home is the best.”“No pains, no gains.”“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短句。提高学生的情商本身对教学也是另一种促进。
刘佳:在讲授一些哲理深刻的短文或语言优美的语篇时, 可以适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熟读或背诵, 增强他们的文字审美能力。同时, 也使他们在遇到类似的写作时, 借鉴他人的表达方法或优美文字。有时也让学生学习文章中主人公的某种可贵品质或精神。这也是新课程对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要求。
这种“小课题研究”, 能够使教师把教育经验在行动研究中作为探寻问题解决的策略, 真正引导每位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时间短, 效果大。
2. 小切入, 大方向。
张芳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向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 张老师在2010~2011上学期时找到了一个小的切入点, 通过两次活动解决了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她将那两次活动命名为“学生——德——教师”。
首先, 针对目前部分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现象, 张老师做了一场名为“提高自身素质, 享受职业幸福”的报告, 主题就是教师的“德”, 即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师德。讲座中, 张芳老师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平实质朴的风格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她还把读书的收获结合工作中的案例, 跟大家谈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最后谈到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做好工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张老师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的语言中, 让老师们用心去体验、去思考, 为大家今后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成长指出了方向, 使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工作。这次讲座促使参加活动的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第二次活动, 她以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渗透为主题, 组织了一次讨论,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 以“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课余辅导时间内进行德育渗透”为主题, 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得出了几条结论:
第一,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以《牛津英语》教材为例, 其中就包含许许多多的德育渗透内容:从热爱大自然到环境保护, 从安全教育到人与人的关爱, 从校园生活到家庭观念, 从个人奋斗到团队精神, 从爱国情怀到国际意识等等, 充分利用这些内容, 促使学生在获得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中渗透德育。
英语教师可以巧妙地以东西方节日、风俗习惯等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无论东西方, 人们都十分珍视亲情, 重大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 人们都尽量抽出时间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欢聚一堂, 其乐融融。另外, 在教学中也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第三, 写作指导也要注重德育渗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作文的指导时, 除了写作技巧外, 也应注重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 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挫折与困难, 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四, 利用即时新闻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国内外随时都会发生许多事情, 利用好这些信息, 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又能对学生渗透很多思想道德内容。比如每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等等, 都是很有力的话题, 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心理的冲击, 有时甚至超过利用教材教学的效果。
名师工作室还以读书活动为载体, 举办读书沙龙活动, 不断培养工作室成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在临近中考时, 名师工作室还举办“中考出题教师经验谈”活动, 张芳还带领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教师到基层学校听课、座谈, 极大地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四、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的行动效果
1. 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在张芳英语工作室成立之初, 每位成员在一起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 你心目中的英语课堂模式是什么样的?二是, 你在名师工作室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讨论与分析, 在交流过程中, 在名师的点评中, 每位学员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唤起自身继续深入发展的意识。这也为未来教师培训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式。
2. 引领成员走入有效学习进程。
通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努力, 树立了与时俱进的崭新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效。通过实践性培训的引导, 成员们的课堂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课程目标、学习环境的改变, 名师工作室的培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改变了以往培训中培训者为主导的模式, 学员成为了培训过程的主体, 变“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为“我需要什么给我什么”, 为每一位成员的成长留下了有效的痕迹。
3. 名师示范效应与辐射作用效果明显。
秉承沟通、信任、协作的理念, 依托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良好学术氛围, 张芳英语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培养沈河区内中、青年教师的平台, 能够协同教师进修学校完成区内的基础性培训、发展型培训及研究型培训等培训任务。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5
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是很幸运的,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比如前段时间,我班学生上课发言明显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的表述也不尽人意,刚开始以为是他们年龄还小,表达能力欠缺,可就在我无意中看到这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书时,顿时让我的心里又惊喜又后悔,惊喜的是我有收获了一份财富,后悔的是曾经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书中刘可欣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书中刘可欣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她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王星会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她这样的还有赵东钰、刘恒基、李宗林等。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和被听课,有不少的收获,可是也发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结合听课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最深的是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好的老师在上课前充分备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安排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课堂上富于表现力,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不会觉得学习是老师安排的一项任务,而是自己想要去参加,想去与同学交流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有序的交流,共同进步。自己还要在课堂组织能力和课堂生成时的应变能力上多下功夫。学校进行的自育自学实践课,个人认为老师在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仔细观察倾听,为后面的回顾点拨做好准备,哪些是孩子已经明白的,哪些学生还说不清楚,说到哪一步了,老师都要能在小组讨论时一一了解,这样在点拨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关键。我自己在进行试验时,可以先进行同桌讨论示范,目前就让一年级的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好像孩子还不能真正实行,先同位同学交流,慢慢在扩大到4人小组中,可能要好一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课前准备,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好,在课堂上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思考交流,少一些机械练习,让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学习天地。
田立莉 老师曾感慨地说:“课堂教学,这是最平常又最广泛引人重视的教育问题。最平常是因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天天在课堂里教与学;最广泛引人重视是因为它是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质量的生产地。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有效率、有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交流价值观的平台,成为共同快乐生活、成长的场所。为此,我上下求索,勇于实践。”
不同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生活及学习经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教学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均等机会。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是 田 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班级教学中,她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班集体教学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一位哲人说:“人不是一件东西,它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是的,在生命的每一刻,我们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欣赏,需要吸取,需要相知,需要相伴,需要相望„„因此,在 田 老师的数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 田 老师的心里没有不被关注的学生。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数学课堂应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它应是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会与灵魂的感召。
新的教育理念再次告诉我:只有关注学生查差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名师谱 篇6
近两年来,他指导的学生中获全国一等奖4人、省一等奖4、二等奖4人。特别是他打破台州市汽修先例,首次带领2名学生参加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就获得团体赛一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2013年,他个人也获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在班级管理中,他注重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重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所带班级被评为“温岭市先进团支部”。
2012年9月,他获得浙江省第二十四届“春蚕奖”称号。近五年来,他作为汽修教研组长、汽修专业负责人,为学校汽修专业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主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获国家级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基地与示范专业、台州市精品专业等荣誉。带领的汽修技能大赛团队获全国冠军1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
他被称为“金牌教练”,连续六年担任省级汽车类集训队团体赛项目指导教师、主教练,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大赛上夺得两个冠军、两个亚军。论文《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施模式研究》获中国交通教研研究二等奖。他在教学中独创“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导向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教学能手”称号,所带班级获“温岭市优秀团支部”称号。她多次在省级、市级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比武中获奖,将代表台州中职学校参加浙江省首届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大赛。有近十篇论文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明天我不来了》心理健康个案辅导获得浙江省三等奖,《一个独生子女的个案辅导》获台州市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得温岭市三等奖。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精神文明风采大赛职业规划类评比,获浙江省三等奖。
曾获“台州市第六届中职教师技能竞赛电子产品一等奖”“台州市师德先进个人” “浙江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项目三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项目(中职)三等奖”“台州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大比武专业课一等奖”“台州市教坛新秀”“温岭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作为教研组的掌舵人,教研组工作开展规范、有序,曾获“温岭市优秀师德模范教研组”称号。担任就业培训处主任期间,他使学校的社会培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曾先后获得温岭市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次在省级、市级说课大赛中获奖,有二十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主持或参与过12项台州市级课题,其中由他所主持的课题《中职数学够用三维度与学生专业成长的探索》获台州市第四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先后编写数学校本教材2本,参与省编数学同步训练2套。
连续多次获评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获温岭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如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技能操作(雕刻)竞赛一等奖、台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技能大赛(色彩组)一等奖等,指导学生美术作品也多次荣获省地市奖项,其中学生叶蓉蓉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二等奖。他的油画作品《船说》被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油画作品《传流》获康达美术之星二等奖。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A级咨询师,温岭市第七届青年英才,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温岭市优秀团委书记、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曾获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特等辅导教师、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奥运风采”浙江省青少年手绘纪念封设计优秀指导老师、台州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主持的课题《中学美术特长班混龄训练的研究》为台州市优秀课题,多篇论文在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奖,她个人也多次在市级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奖。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7
新录用的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究其原因, 这与近几年教师队伍入口开放有很大关系。笔者所在县域的情况显示, 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没有选择就读师范院校, 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回乡就业。因此, 近几年, 我县参加教师考录的许多人不是教育专业毕业, 甚至来自职业技术院校的为数不少。不难看出, 非师范毕业新教师的工作窘境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 他们的教育专业知识仅仅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通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 也没有经历过教育见习期和实习期。
面对这样一群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零起点”的新教师, 如何做好他们的初期专业培训, 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对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调研发现, 这几年, 我县在探索依托县名师工作室, 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做好非师范毕业新教师的专业培训上,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岗前———学做“怎样当老师”
要让这些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尽快熟悉“怎样当老师”, 除了要组织大型的“通识培训”外, 还有必要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培训。这个工作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来完成。
(一) 教育故事会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可以给新教师讲述教育教学故事, 特别是一些关于常规性工作的故事, 先让他们熟悉学校的管理规范。比如新生报到工作、学校集会、学生用餐、课堂教学时的管理、和特殊家长的交流沟通、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首次家长会的接待, 等等。用小故事让他们产生共鸣, 接近并熟悉学校教育工作, 这样他们就不至于在开学时茫然地接触家长、面对孩子。
(二) 教材析读
也许新教师爱看书, 会看书, 但是, 让他们去“教书”, 却有很大的困难。从他们参加考录面试的情况看, 他们对教材的独立解读能力非常有限。这与他们的专业空白不无关系。所以, 上岗前进行教材析读培训非常重要。名师工作室可以组织新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各册教材的内容, 尝试用“教学”的理念析读教材, 通过研读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学情起点, 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引领他们试着建构学段的教材体系, 掌握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结构,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瞻前顾后”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课例论证
名师工作室可以选择一些课例视频, 让新教师观看。在观看中, 名师要帮助新教师分析教学环节, 学习课堂教学操作的一些实践技能。比如, 针对语文学科的阅读课、识字课, 数学学科的概念课、计算课、图形课等, 让他们在观看别人的教学视频中熟悉教学环节的操作。
(四) 模拟上课
在熟悉教材析读、教学实践操作后, 名师工作室可组织新教师模拟上课, 尝试真实的课堂教学操作。模拟上课可以是同课同构, 同学科的人上同一内容, 一起准备, 一起讨论。在模拟体验中, 让新教师逐步熟悉教学操作, 减少误区和盲区的存在, 为真正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二、上岗初———学做“懂规范的老师”
经历了前期的熟悉性培训后, 新教师上岗了。让他们缩短适应期, 是保证学校教育工作顺畅的一个内容。这时, 名师工作室的跟进培训就体现出很大的价值。
(一) 班级管理跟进
对于新教师, 让他们学会管理班级很重要。新教师一般都会在学校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 教会他们当班主任, 是他们教育工作的首要技能。怎么指导呢?可以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结对。名师要从学生名册的熟悉、开学工作的准备, 到第一天的报名接待、第一次家长会的主持发言, 再到班级小助手的培养、班级小组建设的完善、班级公约的出台落实等, 事无巨细都要安排妥当, 不能过于放手。否则, 新教师容易劳而无功, 容易失去工作积极性。近几年, 我县有名师工作室的学校在安排这方面的工作时, 总是由名师工作室牵头, 组织落实培训, 使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尽快成长。
(二) 指导教学设计
新教师对写教案, 很是排斥, 他们不喜欢动笔书写, 而是习惯网络文字的组合。如何让他们学着写教案, 做好教学的第一步工作呢?名师工作室要组织做好教学设计的培训工作, 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板书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逐步落实, 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初期学会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努力学着用教学行为体现教学理念。近几年, 我县有几位年轻教师成长得很快, 有的教师毕业才一年时间, 就在县级数学教研活动中上课, 且上得有模有样, 甚至能在大气中显细致;有的教师工作第二年就在课改中学着写导学案,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俨然已是一个“稳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成长, 与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培养引领是分不开的。
(三) 课堂微听课
新教师较多, 在跟进课堂教学、落实常规管理方面, 名师工作室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倡导采用微听课的形式:一节课的时间, 指导教师可以到几个新教师那里听课, 在每个教师那里只听一段时间, 发现其优缺点;课后, 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评出“优秀微课堂”, 增强新教师的教学信心, 或提出需要改进的“课堂微瑕疵”, 给予指导性的方法, 让他们学着改进。这样的课堂微听课, 能及时发现新教师的课堂实践情况, 对他们“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 非常见效。
(四) 学做作业设计
“杜绝教辅, 做作业设计”是学校减负工作的一个措施。新教师学会作业设计, 才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工作节奏。名师工作室把这个内容也作为培训项目。新教师每周到名师工作室汇报一次本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出现的典型性错误作业及原因分析。听取汇报后, 指导教师给予一些方法、建议, 让他们针对错误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 并作为“周周练”或“每天一题”的练习内容。这样的作业设计, 针对性很强, 对于新教师来说, 能学着分析作业情况, 从作业中反观教学情况, 然后对症补救, 让作业变得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适应后———学做“有思想的老师”
适应了“怎么做老师”后, 就要学会“做个好老师”。如何做个好老师呢?同样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
(一) “好书分享”, 吸收思想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会影响并决定他的教育教学行为。怎样帮助年轻教师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引领是不可缺失的, 包括书籍的引领、同伴的引领。名师工作室可以举行“好书分享”活动, 每月一书, 人人交流, 在交流中凸显书籍的思想理念, 给新教师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 “同课异构”, 运用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在课堂上落实, 才显得有意义。名师工作室可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 帮助新教师做个有思想的“好老师”。在课前, 布置前置作业, 如写教材解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 让新教师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 学着系统思考、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 给课堂教学一个明确的方向。等审阅通过前置作业后, 再接着写教学设计。设计时要有“原点思维”模式, 边写边回头审视设计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教学思想、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唯有这样严谨的训练, 才能奠定做“好老师”的基石。
(三) “反刍学习”, 提升思想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 学校经常会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在观摩学习后, 名师工作室要及时组织“反刍式”学习交流会。在交流会上, 大家就观课感受谈自己的想法, 引发更多的思维碰撞。这样的学习交流, 能帮助新教师清晰地认识观课中的思想行为, 便于更有效地吸收学习、固化思想。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8
一、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基本内涵
“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模式, 具体是指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依托自己的技术和学校的支持, 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办了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室, 本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徒弟的身份到这些老师的工作室进行“教、学、做、练”并完成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二、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意义
1.探讨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一些岗位, 全面了解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工作项目, 促进学生成长为复合型技能人才。
2.满足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岗位, 同时轮岗式顶岗实习, 给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不同岗位的机会, 激发其潜能和准确定位职业生涯。
3.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增强学生与不同部门 (工作室) 、师傅 (专业教师) 以及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学生多岗位的经历, 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4.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借鉴“名师工作室”的生产工作流程, 分析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对应岗位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模块, 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 建立电子电器维修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及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三层次实践课程体系。
5.搭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平台。
通过轮岗式的顶岗实习, 建设一支符合“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要求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校企共建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
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三星集团、美的电器、春兰空调、电信公司等企业合作创办了系列电子电器行业的“名师工作室”, 创造性地进行校企共建共享的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1.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顶岗实习模式的创建
学校高度重视探索“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校园临街的店面优先承包给校内的教师, 依托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创办了五个生产性“名师工作室”, 即“美的星级服务工作室”“三星售后服务工作室”“春兰空调维修工作室”“湘乡电信公司通讯终端设备售后工作室”“银河电脑及数码产品维修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与企业合作对外承担生产性业务, 对内则为学生提供了能进行轮岗式顶岗实习的基地,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个真实的企业环境, 为学生跨出校门真正实现零试用期走向就业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实习模式的合作形式
(1) 学校方面
学校提供“名师工作室”场地及办公设备、实习员工, 承担全部的精装修费用, 学校还协助进行师资培训及技术指导。为了便于精细管理, 学校将采取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鼓励并指定性的承包给本校电子电器专业的骨干教师, 承包者以法人形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商合作,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但需无条件配合学校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2) 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提供品牌或市场、售后及维修业务、启动资金及技术支持等, 在经营期间与承包人员一道承担人员工资、设备及工具维修费用、耗材等经营性相关开支, 其生产性盈利或亏损与承包人员共同协议享受或承担。
3.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实习模式的具体运作
“名师工作室”它采用企业运作模式,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与认知实习、顶岗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实习”和“经营”两个基本目标, 也就是将真实的维修售后服务管理观念引入学校, 将企业运营环境浓缩并模拟进教学过程, 实现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 构建“专业+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名师工作室”从社会上承接专业相关业务, 学生在“名师工作室”中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 完成顶岗实习, 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 使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
(2) 制定实习方案, 完善实习制度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需求, 我校请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综合实训方案及校内全真顶岗实习制度, 明确实习内容和方式,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3) 面向专业学生, 多方向提供实训机会
通过市场调研, 确定所创办的名师工作室主要是针对“彩电维修”“制冷设备维修及安装”“电子通讯设备维修与安装”“网络及数码产品维修与安装”等专业细分方向的实习。主要满足高三毕业生的全真顶岗实习需求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训和综合实习。实习效果不但体现了量, 而且注重了质。
(4) 面向专业教师, 提升专业团队素质
“名师工作室”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现实有效的平台, 为学校节约了经费, 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提供了空间, 使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湘潭乃至全省的“名师”, 如钟小平老师, 指导学生获技能竞赛省一等奖, 代表省参加国赛;顾兴林老师参教师技能竞赛获省二等奖。
实践证明, 基于“专业+名师工作室”轮岗式顶岗实习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途径, 这种生产性顶岗实习, 是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可以真正实现校企生三赢。
参考文献
[1]陈桂兰, 王成福.开展校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的探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1) .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9
教育信仰彰显了教育者的价值实践和价值追求, 是教育者专业自觉的一种无形建构。每一个名师的专业成长, 不仅体现在自身专业成长自我突破的不断追求和超越上, 更体现在对专业发展目标的自我建构上。
1.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名师们不仅有明确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并且具备超越一般教师的角色意识。他们始终对自己保持一种高度的专业自觉, 能自我调控专业发展的方式及方向, 以达到心仪的专业发展水平。
扬州教育学院的名师夏心军认为, 信仰是教师对自己所崇尚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的一种尊崇。首先要信仰“爱”, 要做到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对教师的“自爱”, 对学生的“关爱”三爱合一。也正是这种爱, 引领名师们建构出充满人性的教育文化, 展示出了独特的教育魅力。其次, 信仰“理解”。夏老师认为, 名师总能以理性的思维、宽容的态度走出自己所遭遇到的教育困境, 而新手教师却很难做到, 因而他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历练。
李吉林老师刚踏上教师岗位, 总是绞尽脑汁尽量把课上得活泼有趣, 让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在这个过程中, 她同时也懂得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正是基于她从小就有当好老师的人生追求, 她才有如此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她曾说:“作为语文老师, 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 还要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让他们懂得爱祖国, 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正是几十年来追求这样一种完美的教育境界, 在遭遇文革十年浩劫后, 李老师都没有裹足不前, 而是破浪前行, 终于创立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这就是教育信仰给她带来的不竭动力。
2.明晰的专业发展目标。
目标导引发展, 名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名师本身的自我专业定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把自己的专业追求定位于做一个“好教师”, 而且这个目标在随着他阅历的增加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初期, 他就确立了自己做“好教师”的目标:每次上完公开课, 都能听到同行的赞扬。几年教师岗位的历练, 他对教育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认为好教师还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 (1) 爱学生, 真心诚意地爱学生; (2) 上好课, 力求每一堂课都精彩; (3) 有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随着教学视野的开阔, 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育理念的更新, 孙双金不再满足于现状, 他把成为著名特级教师作为自己更高远的追求目标。他朝着自己的定位, 不断努力, 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鲜明的教学风格, 成为小学教育界新生代特级教师的杰出代表。
孙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明晰的专业发展目标, 才能开启不断求索的专业发展之路。
二、教育实践———专业发展目标的执着行走
目标需要付诸实践, 才能走出“坐而论道”的泥淖, 而不少科班出身的、底蕴深厚的教师, 往往由于缺乏磨剑十年的意志, 面壁十年的耐心, 以及找寻人生最大“麦穗”的敬业精神, 只能“泯然众人矣”。但是, 不少名师却能“板凳甘坐十年冷”, 修得“正果”。
1.积淀深厚的理论素养。
名师和普通教师相比, 专业知识更加系统、精确和有深度, 他们能在某个教育领域内出类拔萃, 无疑, 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成功的基石。
名师们大都来自教学一线, 平时也有着繁重的工作, 教育实践过程中, 也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曾暴露出自身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缺陷。但是, 他们并未因缺乏理论而止步不前, 而是开始其不懈追求的学习历程。他们通过“啃”理论书籍, 与同事探讨, 利用会议研讨、交流等机会向专家学等途径,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例如, 于永正老师从教以来, 曾大量阅读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教育名家的著作。“创新、发展必须植根于借鉴、学习的沃土之中, ‘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于老师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年订阅各种报刊, 坚持每天阅读, 并在精彩处必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由此可见, 名师要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 要让自己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就要给自己加装一个“发动引擎”, 而这引擎就是教学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行为, 方向更明确, 方式更科学, 效果更明显, 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才会有更快的速度。
2.建构丰富的实践知识。
没有课堂教学实践就没有名师。尽管每个名师成功的具体途径各异, 但他们总能通过教学研究更新专业知识……形成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在教学实践的舞台上, 名师常常锤炼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获得学生、社会、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真正成为“大师”。如果一个教师空有教学思想和理念, 至多是一个在理论型的、学者型的教师, 但不能算是一个名师。名师, 不仅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更要能将实践和理论实现无缝对接, 上得课堂, 做得研究, 写得文章。李吉林、窦桂梅等名师, 就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厚教学功底的典范。
3.开展扎实的课题研究。
课堂是教学研究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研究是课堂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教”“研”相长, 已成为不少老师的共识。而名师们更是深谙此道, 他们依托自身深厚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术素养, 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研究课题, 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再认识, 并使之反哺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建构“诗意语文”理论的王崧舟, 开创诗化语文先河的周益民、倡导简约语文的薛法根……如果没有突出的科研能力, 试问他们又怎么能拥有如此累累硕果?
三、反思调控———专业成长过程的自我完善
反思性实践与学习是名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名师们就是因为能不满足于已有经验, 主动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完善自我, 适应新的环境, 战胜所有的困难, 在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创造中, 突破其教育人生的瓶颈, 从而获得成功。
同时,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重建,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通过这些反思, 教师将能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视自己的发展空间, 获得更真实的自我更新。积极地涵育生命情态, 觉醒生命意识, 教师自身的观念及思维方式才能不断更新, 从而完成“凤凰涅槃”的自我提升。
管建刚老师在自身专业成长过程中, 就是通过自我反省, 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此来改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并写下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等多本教育著作。在实践中, 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炼教育思想, 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 这正是他长期进行反思调控教学实践的结果。
名师成功个案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名师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不同作用, 成功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信仰, 真正做到了自主建构目标, 并且付诸实践, 不断反思调控, 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鲜明地体现了自我导向学习的特征。由此可见, 青年教师要在专业上快速成长, 需要学会自我导向学习, 这样才能让专业成长之路更加坚实。
摘要:名师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阶段, 是许多普通教师成长的典范和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大量名师成长经历的解读和研究, 我们发现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具有自主性、内在性等近似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一些鲜明特征。名师的专业成长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现重点从自我导向学习这个角度, 探寻名师专业成长的“奥秘”, 从而帮助其他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探寻发展路径, 明确职业规划, 获取专业成长的力量。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10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名师成长的实质是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高度发展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名师的成长,体现了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共生性与复杂性规律,也表现出“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以及“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等诸多规律。
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解读名师成功的人生轨迹,研究名师的成才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感悟名师的人生智慧,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Z2期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11
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小学数学在省、市级的优质课、教学能手、基本功大赛评选时屡屡取得优异成绩,大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高兴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随着教师队伍的调整,大量青年教师为我们小学数学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毕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们教学经验不足。如何使这些教学中的新生力量尽快成为我县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我县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力求打造出一支结构层次化、实践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化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继续保持我县在全市小学数学的优势地位,超越自我,不断冲击省课堂,向国家级课堂进军。为此,县教研室率先启动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
一、 名师大课堂,为青年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
为展现我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彩,充分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快速向骨干教师转变。2012年4月,县教研室举办名师大课堂活动,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名师授课。由山东省第六届教学能手获得者执教《圆的周长》,德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工作仅两年的青年教师)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是课后,省教学能手就课的设计意图展开详细说明。此环节的引入,意在让青年教师不仅明确一节数学课该怎么上,而且明确为什么要这么上。三是青年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验,让青年教师感受到学习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四是县教研室教研员就我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系列活动进行说明,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在我县争创全省教育示范县的大好形势下,尽快成长为一代名师!名师大课堂,不仅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明确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我县的教研品味。而且让青年教师切实看到身边触手可及的榜样,名师距离我们很近,就看我们如何走进名师。
二、重在跟进式培养,
为选拔出的优秀青年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
青年优质课展评活动目的是选拔“名师培养对象”,此次活动依据科学公正、注重青年教师素质的原则,经评委会认真评选,公平公正地打分,多维度选拔“名师”培养对象。最终确定陈万爽、满志强、胡涛、李雯、张伟、张红芳6名青年教师为第一梯队培养对象。以房丽娟老师为代表的其他13名教师为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名师培养工程层次化确定后,第一梯队全体成员和第二梯队代表房丽娟参加了2012年4月23-24日的省级“名师大课堂”的研讨学习。2012年6月,我县教师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讨会,并执教公开课。第一次在学校磨课时,县教研员集中了第一梯队的全部成员和第二梯队的部分人员参加磨课,当时30多人,每个人轮流发言,研讨氛围异常热烈。2012年9月23-29日,县教研员又派第一梯队全体成员和第二梯队的王坤和孙双金参加山东省优质课的听课学习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使得我县的参评教师在这次德州市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如此好的成绩,也表明我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初见成效。
三、青年教师与县名师结对拜师
我县名师培养工程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和青蓝工程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县域内优质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把我县培养对象与县名师(五位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结对拜师。
1.校外导师制。县教研室通过宏观调控,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对这个小群体组合,我们实行捆绑式管理,在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估中,将师徒的师德情况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合并计算,努力促使这个组合的师徒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样不仅能有效打破校际壁垒,而且更有利于全县小学数学团队建设。
师徒结对或导师制模式是大部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传统方法,但除了在名师人数上受到限制外,在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具有明显的“同质性”( 教研小气候),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学科形成同一个教学风格的现象。事实证明,校外导师制能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
2.名师培养工作室正式启动。名师培养工作室的建立,意在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使该工作室成为我县数学教研的资源生成站和成果辐射源。分别设有课件、教案设计、试卷中心、课题研究、信息报道、听课评价、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栏目。网络时代,教研员应努力改变传统教研模式,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式。鼓励广大教师凭借“名师培养工作室”这个平台,多交流、多思考,生成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逐步拓宽辐射面积,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教师的益友”。
四、深入课题研究,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
到“名师”的蜕变
为进一步推动名师培养工程深入开展,踏踏实实地引领青年教师做好数学教学研究,以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到“名师”的蜕变。县教研室于2013年8月审报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这项课题研究不仅为我县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为引领青年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为这项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认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力图在我县形成“集体备课—付诸实施—课后评价—形成资料”的研究模式,切实引领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研究。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标准建设的研究》能有效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催生崭新的课堂教学的创造,促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有助于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促进教师更好的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从“名师培养对象”到“名师”的蜕变。
平原县教育局秉承“以感恩之心办人民满意教育,以父母之心教一切孩子成才”的理念,遵循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保障名师培养工程的有序进行,不断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我县进行业务培训,同时也为我县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事实证明,我县自2012年4月开展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以来取得可喜成绩,这充分说明全面启动平原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程,是加强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关注教师群体成长共性,又关注教师发展个性的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专业+名师工作室 篇12
“黑板上画车床, 教室里学种树”, 这是一些职业院校教学状态的真实写照。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校长邓国平说, 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没有企业经历, 教学与实践脱节, 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 “学校想从企业招聘一些高级技术骨干, 但他们又过不了人事部门设定的文化知识考试关, 不能成为教师, 就解决不了身份、课酬、待遇等问题”。
2007年, 湖北省教育厅下决心帮学校解决难题, 经过多方协调, 增设了一批“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 每个岗位每年补助2万元, 专门用于聘请在企业中有一定名气的师傅。职业院校每年可根据省厅名额, 自行申请岗位, 公开聘请具有高级技师职称或获得省级、国家级技术能手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
受聘教师原有劳动关系不变, 但每学年要在受聘学校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在校期间, 除了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指导学生实训, 他们还要带好教师徒弟, 并参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等管理工作。
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继武, 多次获得行业大奖, 也是全国导游大赛的法语裁判。这位业内名人因此顺利走进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董老师讲课的确不一样, 都是讲武当山, 他会甩开书本上的古老故事, 要求学生考虑“旅客坐什么车, 进哪个山门”这样的实际问题。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一下子来了几位名师, 有的拿出了企业最新的技术图, 有的将企业标准引入学校, 这把校长邓国平乐坏了, “终于把盼了多年的高手请来了,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从脱节变成了零距离”。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望云说:“名师不仅带来了新技术, 还向师生开放了资源。学生可以直接到名师的公司实习, 教师也有机会跟着企业工程师做最前沿的项目, 这样难得的成长机会师生们格外珍惜。”
【专业+名师工作室】推荐阅读:
感悟名师风采 促自身专业成长06-13
名师指导:2012年考研与专业就业之环境科学与工程07-05
名师工作室建设12-14
省名师工作室05-23
名师工作室规章08-24
名师工作室心得11-30
名师工作计划05-08
教学名师工作设想07-10
名师工作室成员申请08-29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05-15